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传递四大给力信号
编辑:九曲桥畔 识别码:17-978935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4-28 12:45:28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传递四大给力信号

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传递四大给力信号

今天 11:40| 阅读原文发给好友-收藏取消加标签 | 更多

来自:新闻评论

高福生

中央水利工作会议7月8日至9日在北京召开,中央政治局九常委集体出席。这个有史以来最高规格的治水会议阐述了新形势下水利的重要地位,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水利问题进行了全面部署,动员全党全社会掀起大兴水利的热潮。(7月10日《人民日报》)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从都江堰到郑国渠,从白鹤梁到坎尔井,从三峡工程到南水北调工程,都在续写着中华民族与水旱灾害持续不断斗争的辉煌。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水利建设的投入在不断增加,成绩举世瞩目:一座座“长虹”凌空飞跃,一条条“巨龙”逶迤向前,一片片绿洲奇迹般诞生,一个个民生水利工程润泽山川……

但我们也看到,因此前各级政府过多地青睐大江大河,热衷于“抓大放小”,导致不少地方的农田水利还在吃上世纪“大跃进”时期的老本。从202_年川渝等地的“百年不遇”干旱,到202_年淮河流域性大洪水;从202_年集中发生在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7个小麦主产省份的罕见春旱,到202_年西南地区特大干旱、多数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再到今年5月以来,长江流域连续出现的历史罕见旱情和之后突如其来的强降雨,一次又一次将水利“基础脆弱、欠账太多、全面吃紧”等问题暴露无余。

为此,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度聚焦水利,全面深刻阐述水利的重要地位,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鲜明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首次提及要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出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而今,又首次以中共中央名义召开水利工作会议,研究讨论当前水利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并提出切实的解决办法,传递四大“给力“信号——

一是“规格”给力。本次水利工作会议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首次以中共中央名义召开的,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等主要党和国家领导人悉数出席。如此高规格的治水会议,表明中央决策层将水利放到了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全局高度,正在积极从战略层面系统解决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问题,是年初中央“一号文件”首度聚焦水利之后我国水利发展史上的又一重大里程碑,为我国水利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二是“目标”给力。会议为国人描绘了一幅治水蓝图——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局面。到202_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

三是“措施”给力。会议强调要像重视国家粮食安全一样重视水安全,像严格土地管理一样严格水资源管理,像抓好节能减排一样抓好节水工作。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全面发力,民生水利的阳光普照亿万群众,节水型社会建设成为“硬约束”,在“着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防洪保障能力、建设水资源配置工程、推进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高水利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严格实施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地方政府相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四是“投入”给力。农田水利建设欠账太多、资金短缺,是困扰水利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今年的“一号文件”提出了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益的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完善水利建设基金政策,延长征收年限,拓宽来源渠道,增加收入规模。今次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再度强调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要求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2_年高出一倍。202_年我国水利投资是202_亿元,高出一倍就是4000亿元,这意味着未来10年的水利投资将达到4万亿元。

水安则邦安,水兴则邦兴。期待各级各部门认真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在水利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四个需要”,秉承民生优先、统筹兼顾、人水和谐、政府主导、改革创新“五个坚持”,做到领导真重视、资金真投入、工作真落实,形成全社会治水兴水的强大合力,开创水利改革发展新局面,推动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升广大民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第二篇: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传递五大新信号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传递五大新信号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于202_年12月22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2_年农业农村工作,研究依靠改革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全面部署明年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

会议强调,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坚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要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努力做好各项工作。一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二是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三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业。四是加大农业政策和资金投入力度。五是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健全国际农业交流与合作制度,创新农业对外合作方式。

面临挑战前所未有

破除“天花板”“紧箍咒”迫在眉睫

会议提出,随着国内外环境条件变化和长期粗放式经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我国农业生产正遭遇生产成本上升、财政补贴压力加大两大‘天花板’,以及环境资源双重约束两道‘紧箍咒’,若继续这样下去,农业能否可持续发展需要打上问号。”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李国祥指出。

目前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十一连快”。然而在粮食连年丰收的背后,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压力明显加大:一方面,我国农业资源禀赋不足,人均耕地和水资源分别占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过度依赖农药和化肥的投入,造成土壤地力的下降,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隐患。

“靠什么破题‘天花板’、破解‘紧箍咒’?只有靠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靠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从依靠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经营,尽快转到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集约经营上来。”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朱立志说。

农业已成四化“短板”

推进农业现代化刻不容缓

会议提出,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目前仍是突出“短板”。

“与飞速行进着的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相比,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滞后,严重影响‘四化’的同步发展。此次会议对农业现代化的‘短板’表述,凸显中央对农业现代化的高度重视。”李国祥说。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认为,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四化建设中的“关键变量”,直接关系到工业化、城镇化的顺利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顺利,劳动力就能转移出来,才能更好促进城镇化发展。如果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好,劳动力、土地资源等潜力没有充分释放,那么工业化、城镇化也是危险的。

专家指出,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看,一些国家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注重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从而平稳较快地迈进现代化国家行列。相反,一些国家没有协调好“四化”关系,忽视了农业现代化,结果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发展,出现了农业萎缩、农村凋敝、农民贫困的情况,导致社会动荡、经济停滞,现代化进程受阻。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

“第六产业”呼之欲出

会议提出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提出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

“会议提出三产融合,凸显未来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叶兴庆告诉记者,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互动,被称为“第六产业”(1+2+3=6),农业由单纯的农作物生产向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及休闲服务业等领域交融发展,产业链得以延伸,实现农业附加值的增加和农民的增收。

“三产融合是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已经探索出比较成熟的发展经验,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农业发展正在向这一阶段靠近,这是我国迈向农业现代化、实现提质增效的新机遇。”李国祥说。

郑风田指出,应在条件允许的地区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发展,让现代农业“接二连三”,既能接入加工业的“二产”,也能连接休闲农业的“三产”,延伸现代农业的产业链条,让三产融合成为拉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要因地制宜 允许“探索、探索、再探索”

会议提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方式多种多样,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允许“探索、探索、再探索”。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机械化程度偏低,原因之一在于土地经营过于分散。此次会议提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发挥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并促进就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中金公司农业分析师边泉水说。

专家指出,会议提出要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体现出对基层首创精神的尊重。

“土地流转已成为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方式。但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方式多种多样,并非只有土地流转一条路,从各地实践看,还包括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朱立志说。

李国祥认为,会议提出允许“探索、探索、再探索”,这是对农民首创精神的尊重和鼓励。“30多年前大包干,当时中央的意见是‘可以、可以还可以’,中央对群众首创精神的尊重一脉相承。”

首提“人的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内涵变丰富

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

“‘物的新农村’是指道路、饮水、电力设施和住房条件等人居环境的改善。推进‘人的新农村’是指建立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关爱农村‘三留守’群体、留住乡土文化和建设农村的生态文明。会议首次提出‘人的新农村’,凸显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更高要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说。

长期以来,我国在“物的新农村”方面关注较多,对“人的新农村”建设和关注不够。同时,近年来农村出现了新情况,农民外出打工导致的“空心村”增加,“三留守”问题突出,“人的新农村”建设亟需提到日程上来。

对于如何推进“人的新农村”建设,程国强认为,今后一要建立农村留守老人、儿童、妇女的关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养老、教育、医疗等农村公共服务,让“三留守”有依靠有保障;二要做好农村传统文化、乡土文化的保护,不让农村变成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和记忆中的故园;三要做好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建设农村生态文明。

第三篇:解读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四大亮点1

解读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四大亮点 9日闭幕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中共中央名义召开的水利工作会议。会议明确提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这次会议对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一系列重大水问题作出安排部署,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全面发力

亮点: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提出,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在继续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的同时,加快推进防洪重点薄弱环节建设,继续推进主要江河河道整治和堤防建设,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巩固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成果,加快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加快山洪灾害防治,加快抗旱水源建设,全面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从整体上提高抗御洪涝灾害能力和水平。

背景:从202_年川渝百年不遇大旱到202_年西南五省区特大春旱,从202_年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到202_年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从江西唱凯堤溃堤到每年汛期数座小水库垮坝,频发多发的极端天气事件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洪涝与干旱交互的威胁或将成为常态,而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将不可估量。解读: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我国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防御洪涝灾害所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到202_年完成5000条左右200至3000平方公里中小河流的重要河段治理任务。到202_年底前,基本完成坝高10米以上且总库容20万立方米以上、水库溃坝后对下游防洪安全有重大影响的重点小Ⅱ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到202_年底前基本完成其余小Ⅱ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用5年时间基本解决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的突出问题。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合理、标准适度的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提高应对特大干旱、持续干旱和突发水安全事件的能力。

民生水利的阳光普照亿万群众

亮点: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指出,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促进水利发展更好服务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把水利建设投资优先投向与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水利领域,加快建设一批事关国计民生和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工程。背景:过去五年,中央和地方投资1053亿元解决了2.1亿农村群众和4万多所学校、1800万在校师生的饮水不安全问题,中央投资512.19亿元完成全国6240座大中型及重点小型、东部1116座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投资314亿元对408处大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但目前全国还有2亿多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8.3万座水库中还有4.1万座病险水库存在隐患,蓄滞洪区内群众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一些城市饮用水供应紧张,防洪排涝不时出现问题。

解读:水利与民生息息相关,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水利的根本目标。民生水利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尽管近年来民生水利发展迅速但还不全面,任务还十分艰巨。年初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十二五”期末要全面解决2亿多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问题。完成全国41118座小Ⅱ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成190处大型、800处中型、1500处一般中型灌区的节水改造任

务,发展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00万亩。此外,要提高城市的供水能力,确保饮用水水源地来水达标,同时也要建设备用和应急供水水源,提高应对供水安全危机事件的处置能力。

节水型社会建设成为“硬约束”

亮点: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强调,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着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3条红线,把节约用水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生产全过程。大力倡导、全面强化节约用水,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背景: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列世界第125位,全国三分之二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用水需求不断增加,尽管供水量从1980的4437亿立方米增加到202_年的5965亿立方米,但目前全国总的缺水500亿立方米左右。缺水的同时,水资源浪费也十分严重,我国单方水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左右,全国城市废污水处理率仅为70%左右。

解读:要像重视国家粮食安全一样重视水安全,像严格土地管理一样严格水资源管理,像抓好节能减排一样抓好节水工作。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指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我国水利发展改革的一场深刻制度变革,必须要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三条红线”,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同时,要严格实施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具体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主要指标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地方政府相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攻坚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亮点: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指出,改革是水利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快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水利体制机制。背景:近年来,尽管水利改革迈出重大步伐,但水利发展中存在诸多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体制机制问题,成为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深层次制约。如,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够健全,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尚未完全建立;基层水利服务体系较为薄弱,良性运行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尚未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尚未形成,价格在水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等。

解读:解决我国日益复杂的水问题,推动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最根本要靠体制改革,靠制度创新。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当前,要切实加大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管理、基层水利管理、水价等方面的改革力度。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创新区域水公共服务管理模式,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要在分类定性的基础上落实水利工程管护主体、管护责任、管理经费,搞好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保障水利工程良性运行。充分发挥水价调节作用,大力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要健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加大对防汛专业抢险队、抗旱服务队、水利科技推广服务、乡镇水利站、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夯实基层水利工作基础。

第四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新信号 解读202_经济工作任务(全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新信号 解读202_经济工作任务(全文)

央广网北京12月14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历来被看做是下一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会,昨天(13日),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闭幕,会议的内容自然成为关注的焦点。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在肯定形势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同时,经济运行存在下行压力,同时,明年世界经济仍将延续缓慢复苏态势,新的增长动力源尚不明朗,大国货币政策、贸易投资格局、大宗商品价格变化方向都存在不确定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宏观经济的方向呢?

会议指出,明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表示,“稳”就是在新的一年中,仍然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不一味追求速度,提高发展的质量。在姚景源看来,“稳”是为了给改革留出空间,着力点在“进”上。

楷体_GB2312“>

姚景源:“稳”,就是保持整个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就是我们的经济要发展,但要一定要做到科学发展、健康发展。所谓科学发展、健康发展,如果讲到一个,我觉得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平稳。“进”就是推进改革,唤起市场内生的力量。这样的话,我觉得我们明年通过改革,能够更多地释放市场内生的力量,更多地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然后着力通过改革和创新来推动全盘工作。同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再次出现在了今年中央经济工作的文件中。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苏明看来,做出这样的选择,与我们身处的现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边是国际经济中的不确定,一边是国内经济增长压力不小,财政支出中,民生支出还将成为重点支出。

苏明:因为现在财政收入增长,已经不像过去几年,从去年开始财政收入的增长率就已经恢复到比过去低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改善民生,为了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需要适当的运用赤字和债务政策。另外,在积极财政政策的框架下,整个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非常必要。在财政支出里,民生支出还是作为重点支出。另外,我们仍然应该有必要地支出支持经济发展和调整产业结构。当然我们继续通过改革,控制和压缩三公支出也是非常必要的。另一个方面,税制结构的调整和税收政策的完善也非常重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以下关键词:国家粮食安全、产业结构调整、防控债务风险、保障和改善民生。其实,每一项任务中都充盈着大量的实际工作。接下来,我们将分门别类带您读懂202_年中国经济工作的主要任

务。

202_年中国经济工作主要任务

首要任务 粮食安全

会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今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4万吨,实现10年连续增产,但会议仍将强调要确保粮食安全,提出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依靠自己保口粮,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启臻表示,十连增固然可喜,但也要看到背后的潜在危机。目前的产量增加过于依靠单产的提高,但单产的提高不会是无限的。农业科学院教授秦富认为,适度进口的前提是把碗端在自己手

里。

楷体_GB2312”>

秦富:以我为主,说明饭碗还要端在自己手里,主要是从我们国情出发,我们是一个人口大国。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随着国际分工的细化,我们也可以适当利用国际市场的资源,将我们生产

优势比较低的,来通过进口调节。

势在必行 结构调整

长久以来,人们对“产能过剩”谈虎色变。但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微博)看来,将产能过剩变成创新驱动的推动力,恰恰是更好地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

张立群:实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以企业为主体,发挥市场竞争的作用,使过剩产能成为推动市场竞争的积极作用,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来强化创新驱动的内在作用,通过这个过程实现整个产业素质、产业

结构的调整优化。

但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产业室主任史炜提醒,单一产业的调整会对整个产业链产生影响,要避免化解产能过剩的过程中产生新的过剩。因此,在市场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政府也要有效引导。其中,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最有效的手段。

史炜:服务业是化解产能过剩,实现创新的最有效手段。服务业包括一般服务业、零售业、物流,但更多的是生产型服务业,完全是为了结构调整过程中,改变传统的产业运行方式的。服务业是最好的把过剩产能劳动力消化掉的手段。另外,服务业能带来新的产业体系,包括新的附加值体系。

防患未然 债务风险

最近几年,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担忧从未停歇过。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中特别提出“着力防控债务风险”。地方债究竟有多大的风险呢?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苏明认为,就目前而言,地方债的风险还是在安全可控的范围内。

楷体_GB2312">

苏明:审计署对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已经做了审计,是不是在不远的将来马上要公布?从我个人看,我们国家债务,也包括地方政府的债务,从宏观角度来讲,在安全的范围内。不能说我们国家的债务已经超过了一种危险的境地,我不是这么看的。下一步,我们要控制债务,特别是地方债务

无序增长,这是我们需要重点做的工作。

要防控债务风险,首先就是要摸清家底儿。正因为如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把地方政府性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严格政府举债的程序,省区市政府要对本地区地方政府性债务负责任。

就业住房 民生话题

今年庞大的就业人群再次敲响了经济发展的警钟,今年前11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42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这意味着今年就业将创11年来新高。更为值得关注的是,明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人,迎来就业形势最严峻的一年。

因此,在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特别提到,把做好就业工作摆到突出位置,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化解产能过剩中出现的下岗再就业工作。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认为,如果明年经济可以保持7.5%的增速,这样就不必过于担心就业压力,而解决就业问题更多将从调整结构,通过改革来释放更多就

业机会。

姚景源: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我们可以新增就业150万,所以如果我们明年的经济增长在7%到7.5%之间的话,应当讲我们的就业就没有问题。比如服务业是吸收就业最重要的一个领域,明年解决就业,我们要

加大结构调整,特别是发展服务业。

在民生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出,努力解决好住房问题,加大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做好棚户区改造。北京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陈国强(微博)分析,相比过去,现在的经济目标集中在廉租房、保障房等内容上,而非商品房或房地产调控,这种做减法的方式既意味着,下一步政府将加大力度保障中低收入群体的利益,同时也是一个更加长效促进市场有序前行的方式。

陈国强:商品房将来应该会更加明确应用市场机制,用市场化的方式、市场化的思维来调解。政府对保障房部分要承担起它应有的职责,筹集资金、筹集资源、安排用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明年六大任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明年六大任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第一财经日报[微博] 202_-12-14 00:25

我要分享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坚持稳中求进的经济总基调

六大任务:

一、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二、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三、着力防控债务风险

四、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五、着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六、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五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产业发展解读:经济工作会议定音、四大产业给力

经济工作会议定音 四大产业给力

昨天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明确提出“准确把握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的特点,努力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切实抓好节能减排”的同时,还给出了未来四大产业发展的主线,节能环保、农业、现代服务业和保障房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节能环保

会议提出,要强化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完善政府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作用,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企业和全社会节能减排内生动力;加强重点节能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加强重点流域、区域、行业污染治理,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积极开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在昨天发布的会议公报中,节能环保是唯一被提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赋予了较大篇幅。事实上,在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节能环保也名列之首,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国的环保投资需求将超过3万亿元。申银万国则发布报告称,保守测算,202_-202_年环保产业投资年均增速将高达18%。

一位发改委官员评价称,节能环保关系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特别是对于人均能源资源严重不足而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的我国来说,更具有战略性意义。据了解,在生存环境恶化的今天,全球各个国家正在围绕着节能环保展开一场新的工业革命。

现代农业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六项任务中,“推进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单列一项。会议提出,强农惠农的思想认识只能增强不能削弱,强农惠农的政策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小。要千方百计确保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农业生产补贴,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力度。

此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曾明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

专家表示,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现代化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农业的支撑保障任务日益艰巨。随着城市人口增多以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客观上要求农业提供更多更好的食物和原料。

据农业部测算,“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0%,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大量农民转移进城,为推动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也扩大了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空间。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不久前公开撰文指出,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他表示,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大幅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此外,要多渠道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主体,发展种养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现代服务业

会议提出,要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和竞争力。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加快壮大服务业规模,全面提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一直以来,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过程中,中央早已明确提出把服务业作为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领域,要求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因此“十二五”期间,现代服务业将迎来难得发展机遇。

相关专家表示,当前,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要求,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强劲的动力。从实践来看,现代产业体系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新兴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以服务经济为主体。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既可以为服务业提供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也可以为服务业创造多领域的发展空间。

据了解,目前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业需求旺盛,旅游休闲、健身娱乐等生活服务业日新月异,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等家庭服务业蓬勃兴起,电子商务、网络银行等新兴服务业层出不穷。业内人士认为,消费需求的转变与升级,必将带动相关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

房地产业

会议强调,要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政府责任,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缓解群众在居住方面遇到的困难,逐步形成符合国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

北京大学房地产业研究所所长陈国强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说明了中央明年在保障房建设方面将会投入更大力量,在数量上会提出更高的指标。

他认为,中央在明年对于保障房建设方面的决心更大,思路更清晰,重点更明确,其中公共租赁房将成为主要形式。据介绍,中央明年保障房建设的目标,将从今年的580万套提升至1000万套,这一数据接近今年全年住宅交易量的面积。

陈国强表示,这一目标的实现还有待于强化机制,保证得到落实。他还认为,保障房的大量建设并不会对商品房带来冲击,明年商品房市场将会主要依靠市场自身进行调节。

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传递四大给力信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