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群体性上访形成原因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群体性上访形成原因的调查与思考
周建平陈海龙
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加剧,特别是新旧经济体制的变革而引起的矛盾错综复杂,引发的群体性上访事件逐年增加。如何正确处理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有效的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最大限度的减少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已成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结合近二年本人调处的几起上访问题,就群体性上访谈几点认识:
一、典型案例回放
以历时五年、历经八场诉讼、二次上百人冲击县林业局的南县茅草街镇永福村树木案为例(材料均取自县政府调查组报告):
2003年7月16日,茅草街镇(原三岔河乡)永福村与南县天都木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都木业)签订了《关于三岔河乡永福村树木砍伐合同》。合同约定:甲方从合同签订之日起,应确保将该村所有的417方林木(以林业局已经鉴定的树木数量和地方为准)全部交付给乙方砍伐,其中池杉部分保留,甲方按规格数量从其它地方补充,砍伐手续由乙方办理,并于当年11月20日结束。合同由原乡司法所负责人起草并见证。2003年9月开始,天都木业砍伐林木,并如期伐完。2004年1月12日,南县林业派出所填写了《伐后验收结论书》。《伐后验收结论书》载明:已完成部分采伐,采伐量240m3,剩余部分计划尽快完成。2004年7月23日,天都木业将永福村告上法庭,理由是永福村仅提供240方林木给其砍伐,尚有177方林木至今没有提供。依据是林业部门制作的《伐区调查设计表》、《南县三杉二元立木检尺码单》及《伐后验收结论书》。此后四年,永福村与天都木业之间的诉讼经历了南县人民法院一审、再审、重审,益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一次发回重审和恢复审理,天都林业与县林业局的行政诉讼初审、再审、申诉等共八场诉讼,为此永福村与天都木业诉讼支出均在5
万元以上。期间,永福村村民多次到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及相关部门上访,并于2005年4月21日聚集100多群众冲击县林业局,砸烂林业局牌子、办公桌椅,并在推搡中致使林业局工作人员受轻微伤。与此同时,天都木业股东之一吴某,动员其母亲、妻子、孩子多次吃住到县法院院长办公室,要求按判决强制执行。2007年6月10日,茅草街镇党委成立工作小组进驻永福村,组织当事人双方进行调解。
2007年6月21日,永福村100多群众再次冲击县林业局。林业局“解决”永福村建设补助3.1万元。
2007年6月25日,县政府组成调查组,对事件全过程进行全面调查,形成了《关于茅草街永福村林木买卖合同纠纷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调查情况汇报》。2007年7月8日,在茅草街镇党委的主持下,县政法委、县法院、县林业局负责人参加,永福村与天都木业双方签订调解协议。至此,永福村树木案划上了句号。
二、群体性上访形成的主要原因
1、基层组织建设薄弱,个别基层干部素质偏低。一是某些基层党委、政府政治敏感性不强,解决问题效率偏低。少数领导干部认为信访工作是一项务虚的工作,难以出政绩,一旦出现问题,能推则推,能拖则拖;二是某些基层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处理问题依然按计划经济、行政命令的老一套,“一吼二推三拖”,使小事变成大问题,个体访变成群体访。永福村树木案在6月中旬镇党委的调解下已达成意向,但永福村几年来支付的5万余元诉讼,群众认为不应由村里承担,这是引发6月21日再次冲击县林业局的主要原因。如果在一开始即调解而不是推向法院,问题要小得多;三是某些干部害怕群众集体访,一旦发生集体上访就一味迁就上访群众的不合理要求,造成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导致集体上访的恶性循环。
2、有些部门和社会中介组织社会责任感不强,执行政策、法规不严,缺位、越位、错位现象时有发生。根据县政府调查组调查结论,在永福村树木案中,林业部门作出的结论没有当事双方签字,结论真实性存疑;审判机关多次改判,忽左忽右;乡司法起草见证的合同存在漏洞;某律师事务所负责人先后担任当事双方代理。村级班子是不是一级完整的可负责任的法人,有没有实力承担经济责任,群众愿不愿意承担责任,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2006年6月,法院强制执行负债的新成村主任,导致上百人围堵县法院。新源村承包出去的土地被十多户群众自行分配耕种,承包人起诉后,却无法执行。所以在涉及村级的案件,有关单位要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不能一判了之,一判事了,要更加注重调解,侧重调解结案,真正做到定纷止争,案结事了。
3、村级班子战斗力不强。一是少数农村负责人损害群众和集体利益的行为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村委干部与群众接触密切,其一举一动特别是有损群众和集体利益行为,在群众中的反映最直接,最容易影响群众的印象和情绪。永福村树木案在拍卖过程中,当时的村支两委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二是个别基层政务村务不公开,群众有疑虑。有的村居在村务、财务公开方面,未能按要求把公开工作落到实处。有的公开不规范,有的搞形式主义,有的根本不公开。群众最关心的土地、财务、计生等工作透明度不高,造成群众猜疑,严重削弱了基层组织的群众基础,使基层组织缺乏凝聚力和感召力;三是农村党的基层组织严重弱化。少数班子软弱涣散,工作中互相推诿,致使一些问题难以解决,为寻求上级重视,诱发群体上访。
4、群众法制观念淡薄。有些群众法制观念淡薄,有的受不正常心态的驱使,认为他们向职能部门反映了干部的腐败问题,职能部门就应该立即采取行动,得先抓人,如调查后,未发现问题,再放人也不迟。对这些不合理要求,有关部门按正常程序进行,群众就认为是包庇、袒护,就向更高一级反映问题。一些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较弱,依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相对较低,守法、依法维权观念淡薄。当发生利益纠纷时,错误认为干部不依法办事,同时又不能正确地运
用法律办事,认为只有靠聚众上访才能对领导造成压力,才能较快地解决问题,使本来能通过法律解决的矛盾演化成群体性事件。
三、解决群体性上访的建议
1、强化责任,落实群访一把手负责制。领导重视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实践表明,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对群体性上访的重视程度,是问题能否得到及时、妥善解决的关键。如永福村树木案,不是县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有关部门不会那么配合,问题到现在都可能没有解决。许多问题,不一定要县里、市里、省里甚至中央作批示,在初发阶段,只要基层主要领导重视,基本上是能解决的。因此,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群访工作领导责任制,尤其是乡镇与部门“一把手”,要坚持矛盾自行解决,尽可能不上交或少上交矛盾,努力把问题和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把苗头性的问题解决在初始阶段。
2、超前防范,做实预防群访基础工作。一是要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基层组织是否有威信,是一个地方稳定与否的关键。要加强乡镇要行政村、居委会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提高基层组织的整体素质,增强化解各类矛盾的实际能力,使他们成为维护一方稳定的核心力量。二是要规范行政行为。规范行政行为是从源头上解决越级上访和群体性上访的治本之策,要采取措施予以规范,确保各项公开工作落到实处。如扎实推进“三项公开”制度,推行“阳光作业”。三是加强法制宣传和引导。司法部门要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引导群众依法解决问题或依法上访。法院在审理涉及村级案件的时候,要做到接案一件,判决一件,执行一件,或者调解,而不要让法院判决形同一纸空文,严重影响法律尊严。茅草街镇永福村树木案、新源土地纠纷案、新成村负债案(三案均已调解结案),判决了无法执行,反而强化了当地村民“人多就有理”的错误观念,导致群体事件接连发生。
3、完善制度,健全处访工作机制。一是搞好预测排查。要建立健全信访信息网络,做好信访信息的收集,争取在群访之前,不失时机地采取针对性措施,平息事态。二是做好疏导工作。要主动深入基层,通过召开案情通报会,及时向群众反馈信访问题查处进展情况。通过说服疏导,达到理顺情绪,规范信访活动,化解矛盾的目的。三是齐抓共管。各级各部门要遵循“大信访”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协调制度,切实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推行“信访联动”制度,积极协调各方化解群众矛盾,真正使有关职能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信访工作整体合力。要通过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的调查,查找原因,吸取教训,从中发现体制、机制、制度、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查漏补缺,健全规章制度。要通过处访,不断提高职能部门的工作效能。
4、严格考核,建立健全奖惩制度。一是实行主要领导引咎辞职制。凡乡镇、部门发生本属自己职责范围能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群访的,应责令其主要领导辞职,或由组织部门建议本人引咎辞职。二是实行信访工作责任倒查制。凡发生群访的,由有关部门立案追查,如因初信初访阶段接待人员、承办人员态度生硬、简单粗暴、敷衍推诿,或因承办人办理不及时、程序不合法、处理不正确等原因造成的,给予相应处理。三是完善奖惩机制。群体性上访基本上是一些长年累月积压下来的老大难问题,接手处理往往使接访人员“惹祸”上身,直接影响民主测评和组织考察。在这样一种负激励机制下,工作绩效难以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严重挫伤接处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基层干部对待群体访问题态度消极,或相互推诿,或敷衍应付,进一步导致基层矛盾积压。应建立一套严格的责任追究与激励相结合的奖惩机制,将接处群体性事件列为考核干部的重要标尺,对善于接处群访问题、且做出了一定成绩的,要在政治上给予激励,使得基层干部乐意接处群访。
(作者:周建平,南县县委政策研究室,时任茅草街镇政法书记;陈海龙,县政府法制办干部,县政府调查组副组长)
第二篇:如何处理群体性上访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如何处理群体性上访
前言:针对群体性上访事件频频发生,结合当前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积极同乡镇(街道)有关领导座谈、经验总结的方法,认真探讨群体性上访事件发生的原因、特点和性质,研究解决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办法,为解决群体性上访事件提供有益的建议
当前,我县正处于改革开放建设重要时期,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社会政治总体稳定,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发展等多种原因造成影响区域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的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依然大量存在。如何进一步正确认识新时期的群体性事件,切实完善工作体制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是我们需要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群体性事件的成因、特点和性质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加快建立,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地变化,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增多,因利益冲突、土地征用、环境污染、村级财务等矛盾纠纷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一)引发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原因。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澳门回归祖国10周年,也是继续深化改革、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实现新发展的关键一年,重大活动多,敏感节点多,而且由于受金融危机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的影响,各种社会矛盾突现、不稳定因素增多,目前我县主要面临着以下六个突出的不稳定问题:一是因企业改革、经营和劳资纠纷引发的职工群访闹事事件反复不断。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部分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存在拖欠、克扣职工工资或者不依法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等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行为,导致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劳资纠纷不断,并引发了一系列不稳定因素甚至是群体性事件。如去年开始县轴承厂职工要求进行企业改制多次赴县上访。同时,一些原改制后的企业,因保险等原因,使一些群体和个体心理失衡、情绪激化。二是复转军人、重点信访人员等特定群体的对立情绪大、组织性强。近两年,我县部分复转军人因安置原因、优抚补助原因而集体上访滋事。去年原80年代部分军转土官多次赴省上访要求对其进行合理安置,今年原部分参试复员军人因要求进行补偿和解决医保和办理社会低保先后采取围堵县政府大门和到省、进京群体性上访的手段,向政府施压,他们在上访过程中言语行为激烈,组织严密,煸动性强,造成很坏的社会影响。部分信访老户活动也比较频繁。他们中的部分人始终在法律和政策规定之外坚持其无理要求和过高要求,又经常采取在重要会议或者敏感时段结成一体,采用群体性越级上访和闹访等手段向党委政府施压,影响了我县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三是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各种矛盾纠纷突出。近年来,随着国家的经济建设步入高速发展期,大中型建设项目纷纷上马,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不可避免的会与周边村镇、居民发生矛盾。部分群众受经济利益驱动,因拆迁补偿、环境污染等问题,少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则十余人,多则上百人,集体上访。★月★日我县★★★村民因太中银铁路设计等原因,组织二百多人赴县上访,围堵县政府大门,影响了政府正常办公秩序。四是因房地产开发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因种各原因,加之由于有些政策措施不到位,引发房地产开发商和业主之间矛盾激化,群众多次到政府群体性上访,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五是群众信“访”不信“法”,造成群体串联上访活跃。由于走法律程序时间长,且有不少成本,不少群众不愿走司法程序,组织群体到政府上访,给政府施压,企图以“信”代“法”,实现自己的目的,引发不少群体性上访事件。
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过程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综合反映,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深层次原因来看,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是社会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不仅表现为收入差距,还表现在财富占有、教育不公平等方面。对分配不公,对不正当致富的现象,社会心理及社会舆论表现出了强烈的不满情绪。贫富差距过大损坏了社会公正原则,引起社会摩擦,导致矛盾纠纷日益增多。当弱势群体的利益受到损害或忽视时,他们产生的不满和对抗情绪往往以群体性事件的形式表现出来。二是职工的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受到侵犯。在某些企业在改制的过程当中,无视职工的民主权利,未经合法正当程序就擅自决定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同时,受利润最大化内在因素的驱动,部分企业随意压低、拖欠和克扣工人工资,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者与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任意延长劳动时间,不按时支付加班工资等现象也时有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发生。这些都造成不少企业劳资关系紧张,引发大量职工的群体性上访事件。三是官僚主义作风和腐败现象造成干群关系紧张。有些部门(单位)的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中不注意倾听群众的呼声,不关心群众的疾苦,致使群众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使小矛盾激化成大矛盾,最后酿成群体性事件。某些干部的贪污腐化和违法乱纪的行为,引起了群众的强烈不满。四是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利益格局和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单一趋于多元。市场经济在推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一些人政治观念经济化、纪律观念自由化、宗旨观念利己化,过分追求自己的利益。一旦自己的利益受损,就产生对社会不满的情绪,采用违法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一些人法制观念淡薄,在遇到矛盾纠纷时,不懂得和不善于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往往采取一些非法和极端的手段来表达诉求。还有部分人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愿享受权利而不愿尽义务,经常采取闹事的方式来实现过分要求和无理要求。五是社会管理方式与市场经济和群众日益增长的民主意识不相适应。随着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我国的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方式、社会组织形式都发生了深刻地变化,群众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也不断增强。而我们不少党政部门和领导干部却仍在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一套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进行社会控制和管理,习惯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去推动工作,有时甚至强迫命令,违法施政,导致了矛盾的激化。一些地方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对出现的矛盾采取简单生硬的办法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拖延或压制,群众开始时采取的行动是上访、投诉,但在长期上访无果、投诉无决的情况下,最后引发了群体性事件。
(二)群体性上访事件的特点。一是参与群体性事件人数多和次数频繁。据统计,近几年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次数和参与的人数都在呈现上升态势。二是参与人员成份愈加复杂。参与群体性事件的既有下岗工人、退休职工、城乡居民、农民、个体户、出租车司机。可以说,目前群体性事件几乎涉及到了社会各个层面,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以获取利益为目标,而且抱有“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心理,动不动就扬言进京告“御状”,给党委、政府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三是调解处置难度大,反复性强。由于参与者反映的问题有的即使能解决也需要一个过程,有的纯属“陈年老帐”,有些根本就属于历史遗留的政策问题而无法解决,但是参与者不听调解、不服处理,反复闹事。四是群体上访的时间相对集中,易引发连锁反应。中央、地方召开党代会,人大、政协“两会”或在我国召开一些国际性会议期间,群体性事件往往接踵而来,使各级党委、政府难以应付、应接不暇。同时,就态势来讲,一旦某个群体上访闹事,其他群体则闻风而动、一拥而上,并可能引发其它连锁反应,许多本无意上访滋事的群体也蠢蠢欲动。重要会议和敏感时段维稳压力更大,不稳定因素更易集中凸现。五是社会危害日益严重。群体性事件较一般违法犯罪问题对社会治安的危害更为严重,尤其是干扰了党政机关的正常办公秩序,影响社会稳定。许多人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大多有盲从心理和同情弱势群体的心理惯性,群众可能听一面之词而站在反政府的一边,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一旦被不法分子所利用,后果不堪设想。六是影响的扩散快。这种扩散性主要体现在,因群体性上访问题一时解决不彻底,导致第二次甚至多次反复集体上访,并且参与人数越来越多,情绪越来越激烈。同时引发连所反映。由于一个地方群众上访问题得以解决,导致另一些地方有类似问题的群众仿效上访。最典型的事例就是因农民负担、复转军人安置、补助而形成的集体上访,往往是这个解决了,其他地方群众也就一哄而起。
(三)群体性事件的性质。一是群体性事件属于社会发展问题,是社会在改革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当前群体性事件的诱因主要集中在征地拆迁、劳资、金融、房地产、复转军人待遇等领域,这些都属于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对群体性事件主体而言,一方面是社会发展的步伐和改革的力度与群体的承受能力不相适应,或者超过了群体的承受能力而出现了矛盾;另一方面是群体的素质不高,科学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不强,对改革和发展的新生事物容易产生抵触心理,也是形成矛盾的一个原因。还有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发展中少数干部的施政行为,缺乏科学发展观,不能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损害了群众的长远利益而形成矛盾。二是群体性事件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是群众法律意识、权利意识日益增强的体现。从根本上说,绝大多数群体性事件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权利意识也不断提高,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大大增强,参与表达利益诉求的行动更加积极。如果有关地方和部门高度重视,妥善处理,绝大多数是可以预防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和处理好的,但是如果久拖不决,往往就使历史遗留下的矛盾问题与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问题交织在一起,酿成大祸。三是群体性事件对社会发展具有较强的破坏性的消极因素。群体性事件扰乱了正常的社会治安秩序,容易引发刑事犯罪,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其次,处置群体性事件,党委和政府要进行人力、物力、财力等的投入,还要牵扯大量的精力,影响了党委、政府有关部门的正常工作秩序。再次,群体性事件可能产生后遗症。就是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往往要抓捕和处罚首要分子、骨干分子,但这些人往往是一个地方或者一个群体中有威望的人,他们的行为即使涉嫌违法,通常也披着维护多数人利益的外衣,对他们的打击和处理很容易引起其他人的同情。
二、预防和处置集体上访的基本原则和注意环节
(一)把握好“四项原则”
防治相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集体上访一般都有一个酝酿、形成、发展的过程,而每一个环节都有一个“量”的积累,总有一些蛛丝马迹显露出来。如果我们增强责任心和敏感性,就不难发现其苗头;如果我们的工作“关口”前移,就容易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实践证明,防,可以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党和政府的威信;治,往往会“治”出群众的对立情绪,甚至“治”出大乱子。因此,防是根本,是治本之策;治是治标,是不得已而为之。
分级负责与各方协作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分级负责,是哪一级的问题归哪一级处理,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更接近和易于掌握问题的实际状况,准确分析判断各种因素,有利于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但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是强调分级负责,并不意味着上级可以撒手不管,各方无须配合。如果上下不同心,上级指责下级工作不力,下级埋怨上级不理解支持,只能导致工作的被动;如果左右不配合,只能使问题久拖不决。因此,处理集体上访必须坚持分级负责与各方协作相结合,做到在党委政府领导下,上下同心协力,有关部门各司其责,各方协调,兼顾各方,才能妥善处理。
相信群众与教育群众相结合的原则。集体上访一般属人民内部矛盾。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有相当一部分是合理的或者至少有合理的因素,只是为了急于解决问题而采取了不适当的上访方式。所以在处理集体上访时,我们首先要树立群众观点,相信群众,而不能简单地认为集体上访就是闹事。当然,在一些集体上访中,也确有因群众情况不明,理解政策有偏差等原因而上访的,甚至有采取过激行为的。所以我们也要树立教育群众的观点,要给他们讲清政策,讲清集体上访的危害。
坚持原则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处理集体上访中,坚持原则与解决实际问题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坚持原则是前提,解决实际问题是坚持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具体工作中,一方面,对群众的合理要求必须尽可能帮助解决,一时不能解决的,也要讲明情况,取得理解。特别是群众反映领导干部违纪违法的问题,必须认真调查,弄清事实,严肃处理,取信于民。另一方面,对提出无理要求尤其是利用集体上访向当合政府施压的“上访专业户”,必须坚持原则,决不能迁就照顾。对有意制造事端、造成恶劣影响的,必须依法严肃处理。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二)注意的“五个问题”
在态度上要表明一个“不赞成”。上访是人民群众的权利,正常的上访,党和政府是欢迎的。但是,应该根据《信访条例》向群众讲明白:集体上访的危害性大,我们是不赞成的;利用集体上访向组织施加压力,更是不可取的。从事信访工作的同志在讲这些道理时应当理直气壮,而不应当遮遮掩掩。
在接待的态度上要做到一个“诚恳”。我们不赞成集体上访,但集体上访一旦形成,我们无法回避,更不能回避。接待来访时,我们的工作人员要做到诚恳耐心,切忌在群众“火头”上以硬碰硬,否则,“火会越少越大”。在接待中要采取“四要四不要”的方法,即:要说暖人心的话,不要埋怨、讽刺群众;要说实话,不要打官腔;要说适度的话,不要说过激的话,也不要为了一时痛快而乱表无法实现的态;要说明确的话,不要模棱两可,给群众一种无法实现的感觉。只要我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相信绝大多数群众是通情达理的,顾全大局的。
在处理上要分清一个“是非”。对待集体上访,我们要注意分清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对集体上访中群众反映的正当、合理的要求,要按照有关政策秉公办理,不推不拖,切实解决好;对提出过高要求或事实不确凿的,要搞好疏导,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党的有关方针、政策;对确属无理取闹的,在教育无效的前提下,应当采取强制措施,防止事态扩大;对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集体上访攻击党和政府的,必须坚决给予打击。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在答复上要体现一个“统一”。对集体上访反映的问题,要按照党的有关政策,给予正确答复,防止政出多门、说法不一的现象,以免造成工作的被动。更不能不负责任,随意乱表态,且前后矛盾,刺激群众情绪,使事态升级、恶化。
在方式上要突出一个“快速”。俗话说:“小洞不补,烂到一尺五。”对上访群众提出的问题,要进行综合分析,区别不同情况,积极提出方案,迅速解决,不能推、拖、躲。
(三)做好的“四个方面”
必须大力加强维稳机制建设,构筑维稳工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所有群众性事件的产生、发展与相应社会管理部门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信访工作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并将之列为各级各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充分明确责任,深入动员和紧紧依靠各部门和全社会力量来共同参与。坚持党政领导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协助抓。进一步落实领导包案化解责任制度,建立事权统一、责权统一的工作机制。相关部门都要建立必要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动态情况,研究对策,制定、完善工作预案,提高预防控制能力。要在党政机关中广泛开展廉政勤政教育和作风整顿活动,改进工作作风,教育各级领导干部关心群众疾苦,关注群众呼声,解决群众忧患,改善干群关系。
必须切实加强群体性上访情报信息工作,建立健全预警处理机制。从以往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来看,绝大多数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可以预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防而未能预防的,其主要原因是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的预警处理机制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坚持“三早”,既可以有效地防止和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又可以把群体性事件妥善处置在初始阶段和萌芽状态,把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和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否则,就会导致群体性事件不断发展、升级。落实“三早”预警处理机制,关键是要建立六项制度:一是健全情报信息网络,在重点地区、企业和单位内部建立维稳信息员,在群体性事件多发单位和群体周围健全情报信息网络,及时掌握不稳定因素动态。二是健全不稳定因素排查制度,实行规范化台帐管理。三是健全“五个一”工作机制,对排查出的重大问题采取“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办法解决,实行挂牌督办。加强领导包案制度建设,包案领导要切实起到牵头协调作用,督促责任单位加大矛盾化解工作力度。四是健全矛盾纠纷调处制度,不断完善矛盾纠纷调处防范网络,努力使矛盾纠纷得到就地化解和稳控。五是健全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进一步落实群众来信来访的登记、查办、督办、结案、反馈制度,领导接待来访制度,信访联席会议制度,使群众合理合法的诉求能够得到及时解决。六是落实责任追究制度,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于工作不力酿成重大群体性事件的,要坚决实行维稳责任追究。
必须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公民的民主与法制意识。各街道(乡镇)要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一方面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使其能够正确对待和处理利益矛盾,减少群体性突发事件;另一方面加强对公民的法制教育,使其知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法、懂法、守法。既要学会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又能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当前,要结合普法教育,大力宣传《信访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土地法》、《森林法》、《水法》等法律法规,引导群众正确对待和处理国家与自家、全局与局部、整体与个人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之间的关系。绝不允许为了个人利益而藐视法制,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危害社会稳定。同时,要利用典型案例以案释法,及时打击借群体性事件乘机进行违法犯罪的个人和组织,公开揭露组织、策划、煽动闹事等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危害,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必须坚持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正确对待和慎重处理群体性事件。对于各类群体性事件,要坚持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协调处置的原则,根据群体诉求,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和当事人主管部门到场解决。一是当事人主管部门领导要敢于面对矛盾,绝对不能回避矛盾、逃避群众。二是根据处置预案要明确现场处置责任人,迅速组织处置人员赶赴现场,控制事态,开展工作。三是诚心诚意听取群众的意见、批评、建议和要求,增强责任感。通过面对面的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效引导群众的情绪得到合理释放。四是及时确定适当的临场处置人员。要选择业务和心理素质较强、临危不惧、头脑清醒的干部负责临场处置工作,以便能在现场迅速把握控制局势,正确解释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耐心细致地答复闹事群体提出的问题。同时,要充分利用掌握闹事者底细的各种关系人开展工作,建立信任、方便沟通,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为处置工作打好基础。五是公安机关要组织足够警力到现场维持秩序,必要时要对现场情况进行密录、密拍,防止少数不法分子借机滋事并利于事后依法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六是要坚持“教育争取大多数、孤立打击极少数”的原则,详细收集相关违法犯罪证据,查处首要、骨干分子。群体性事件虽然大多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但在发展过程中极易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因此,在事前教育、事中化解的同时,要对极少数性质已经转化,严重违法或触犯刑律的,应及时予以制止并加大打击力度,形成威慑。七是落实事后的安抚工作。一方面,要教育广大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要站在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大局去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恪守为民之责,多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切实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切实做好群体性事件发生后的矛盾化解工作,对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要深入进行剖析,搞清楚事件引发的背景,尽最大可能将群众所反映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第三篇:如何处理群体性上访
二、处理群体性上访事件对策及建议
要解决好信访问题,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加快信访理念和工作方法的转变,按照“重心下移,工作前移”的要求,不断丰富和拓展信访工作的内涵,逐步探索具有特色的信访维稳工作新模式。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建立健全干部作风“整顿机制”,解决办事不实的问题。
干事创业,干部作风是关键。一要端正工作态度。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始终做到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做事。要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意见,关心群众疾苦,疏通群众反映问题与解决问题“双向渠道”。二是要突出工作重点。要坚持领导包案及部门包村活动,面对面地开展群众工作,并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示范引导机制。三要加强诚信建设。高度重视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诚信建设,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按时兑现向群众作出的各项承诺,取信于民。
(二)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机制”,解决情况不明问题。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是构建信访排查工作体系。要按照关口前移的要求,定期和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活动,集中解决一批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要增强工作的超前性和预见性,特别是对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敏感问题,要早发现、早介入、早掌控、早解决,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越级上访事件。二是疏通信息掌控渠道。要加强信息队伍减少,丰富信息收集渠道,及时准确掌握预警性、内幕性信息,并建立快速反映机制,做到未动先知、一动就知,为领导决策和快速处置问题提供可靠依据。要疏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通过开展民主议事园、民主听证会、居民论坛等活动,让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意见诉求。三是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对排查出来的问题,坚持就地解决的原则,实行解决问题定领导、定措施、定时间、定责任,包调查、包处理、包稳定、包巩固“四定四包”工作责任制。要讲求工作实效,对前期已处结案件定期“回头看”,当前了解
上访人对处理结果的满意程度,及时稳定情绪,避免产生重复访和纠缠访。
(三)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接访机制”,解决效率不高问题。要巩固深化领导大接访活动,在创新内容、完善程序、提高效率上下功夫。一是狠抓领导带头。继续实行县、市(区)委书记带头、领导干部参与、乡镇部门联动接访工作机制,细化公示、接访、包案、落实四个关键环节,形成工作合力。二是狠抓事项解决。对能够现场答复的问题,现场予以答复;对一些不能及时办理的案件,可由县联办实行统一登记受理,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责任乡镇和部门,抓好处理落实;对一些疑难案件,召开有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案情分析会,逐一研究,及早解决。三是狠抓督查考核。严格落实“一岗双责”责任制,实行领导首接负责制,加强对重点信访案件的督导工作,把信访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对因工作不力发生重大信访事件,从而影响社会稳定的,实行一票否决,取消班子一切评优资格,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四)建立健全多方联动“民调机制”,解决诉求不畅问题。
按照“党政统一领导、政法综治协调、依托司法信访、部门配套联动、社会广泛参与”的原则,建立起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大调解”工作格局。一是织密“调解互联网”。在县一级,成立区调解工作联席会,负责指导和协调全县社会矛盾纠纷的调解工作;在乡镇一级,普遍设立群众诉求中心,依托基层站所,具体搞好矛盾调处;在村(居)一级,设立党员谈心室、法律咨询室等。二是织密“信息情报网”。依托大社区网格化管理,在每个社区网格建立信息情报员队伍,对发现的各类矛盾纠纷,能够调处的随时进行调处,不能立即调处的及时向网格信息员汇报,由乡镇群众诉求中心帮助协调解决。三是织密“调解联动网”。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基础性作用,强化行政调解,改进司法调解,在县调解委员会统筹协调下,整合各级诉求中心与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信访、民政、法律援助机构等力量,建立起交流联动机制,形成矛盾纠纷调解的工作合力。
(五)建立健全村班子“转化机制”,解决能力不强问题。
实践证明,信访量大、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往往是村级班子建设薄弱的地方。要大力加强以村(居)党总支为核心的基层党的建设,夯实基层基础,维护社会稳定。一是选准配强村(居)党总支书记。建立健全村(居)工作规范,对党总支、村委会的职责权限作出规定,明确党总支的核心地位。理顺村级关系,杜绝“两张皮”现象。坚持抓好后进村班子整顿。要将后进班子治理整顿作为党建工作的重点,对梳理排查出的后进班子,集中力量重点整治,确保收到“转化一个村,影响一大片”的效果。对个别邪恶势力猖獗、群众反映强烈的村,应逐一分析情况,落实治理措施,靠过硬的手段开辟工作新局面。三是提高农村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制定完善农村党员管理办法,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将党员管理纳入制度化轨道,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强化村级信访工作力量。严把基层党员入口关,改善党员队伍结构。
(六)建立健全弱势群体“帮扶机制”,解决用情不真的问题。
要按照党的十七大“五用”目标要求,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密切干群关系,融通干群感情。一是实打实地替群众着想。在制定政策时,应做到“四个不出台”:凡是不能使多数群众受益、得不到多数群众理解和支持的政策不出台;违反市场经济规律的强制性措施不出台;思想工作没有做好,可能引发事端的政策不出台;保护部门利益和少数人利益、与民争利的政策不出台。二是实打实地为群众解难。要想方设法挖掘安置潜力,推广建立劳动保障工作站和“零失业”社区,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对生活确有困难并符合低保条件的家庭,按程序落实低保待遇,做到应保尽保。对因病、因灾、因学等原因致贫的,及时落实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措施,帮其渡过难关。三是实打实地向群众倾斜。根据财力增长状况,逐年加大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尽快形成与财力增长相适应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在资金投入上,注意向偏远地区倾斜,向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涉及困难群众的事业倾斜。要完善统筹城乡的公平教育、社会保障、文化服务、医疗卫生和科技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四篇:普通高中学生物理学习困难形成原因的调查与思考1
普通高中学生物理学习困难形成原因的调查与思考
孟玉庭
(上海市香山中学200135)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在多年的物理教学中发现,许多初中物理学得不错的同学到了高中学习物理却感到很吃力,甚至一些中考物理成绩达到90多分(折算后)的学生,到了高中(尤其是高一)连考及格都很困难。为了探究高中学生学习物理困难形成的原因,笔者在教学工作之余对高中学生做了一些的调查工作。
二、调查方法与结果:
通过座谈、问卷及专项调查等方法,对我校高一166名同学,高二172名同学就物理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发出问卷338份,收回有效问卷331份。
调查时间2002年4月。调查结果如下表:
表三学生完成作业情况-1-
表六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
三、调查结果分析与思考:
1.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高中学生学习物理困难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表一可以看出,在学习物理的目的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对物理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动力不足,付出的努力很小,得到的结果自然不理想。
第二.由表二和表三可以看出,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学生学习物理非常主动,百分之五十左右的同学基本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学习,但欠主动。百分之四十左右的学生基本上是应付差事,根本谈不上学习的主动和自觉。由于多数学生只是被
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甚至一部分学生抄作业或不做作业。所以有一些同学学习成绩不理想也就不难理解了。
第三.由表四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喜欢自己动手做实验。由于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在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学生根据实际问题运用物理规律去分析、思考,最终解决问题。在实验的过程中结合实际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少数同学不积极实验,遇到问题不认真思考就错过了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物理成绩不理想也就成了必然。
第四.由表五可以看出,由于受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认为高中物理难学,在心理上产生不自信和恐惧感,再加上一部分同学不注意找出物理情景中的内在联系,解题抓不住要害,久而久之造成一部分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不足,遇到困难绕道走,学习成绩很难有大的突破。
第五.由表六可以看出,教学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有一定影响。传统的教学形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学生喜欢用现代教学手段上课。旧的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受到学生的欢迎,成为影响学生成绩提高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应引起物理教师的高度重视。
2.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那么怎样尽快帮助学生适应高中物理学习要求,成功跨上高中物理台阶呢? 我觉的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好每一门功课的前提。学习物理也一样,许多同学物理成绩提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习惯不好,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不会学习。如:一些同学做作业,总是一边翻书找公式,一边解题,等考试时把书拿走,题也就不会解了。还有一些同学经常是题目没读完,没完全理解题意就开始解题,结果费了很大劲,题还是解错了。高中物理的概念、规律比初中物理更抽象,许多问题的设置不象初中物理较容易找出其中的联系,容易解决。而高中物理问题的解决,只有在“吃透”概念和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而要“吃透”物理概念和规律,仅靠老师的分析,讲解是不够的,必须完成一系列学习环节,才能真正做到理解和掌握。例如老师在上课时,强调注意力集中的基础上,要求每个同学都有一本草稿簿,便于边听课边在草稿纸上演算、分析,做到听课手脑并用。解题时要让同学养成边思考边画草图的习惯,提高利用图形、图
象、框图进行分析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会学生把应用题‘画’出来,其用意就在于保证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实际上,由文字到示意图的思维跨度非常大,有时学生问问题时,教师可能会无意中画出示意图,而此时学生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关键就在于学生不会画图。因此,在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上,应加强图象图景的教学。一方面在平时教学中,要重视教学中示意图画法的训练。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审题,画示意图,从易到难,逐步消除思维障碍,这一过程教师不得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在学生的学习练习过程中,重视画图习惯的培养。要求学生解题时先画图。只有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才能逐渐脱离老师和书本独立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
在我多年的教学实际中我觉得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当学生拿到试题时先不要急于解题,而应仔细读题,注意分析“关键字”,找出解决问题的有用信息,排除干扰信息,确立研究对象和物理情景,运用示意图帮助理解题意,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寻找物理对象变化过程中满足的定量和定性的规律,直至解决问题。
(二)、做好初、高中教学衔接工作
高中物理是初中物理的延续和提高,初中学生进入高中以后,高中教师应当切实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那些知识,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达到使学生把旧知识同化成新知识的目的。为此,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仔细琢磨高中教材所研究的问题跟初中教材曾研究的问题在语言、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找出存在的差距和内在联系,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确定课堂教学方法,通过启发指导,使学生顺利的利用新知识来同化旧知识。例如初中物理主要用数字运算,而高中物理主要运用字母运算。要培养学生做作业先进行字母运算,再代入数据计算。初中物理中对速度概念的要求只限于数量关系,而在高中不仅要掌握数量关系还要理解运动方向。这就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初中物理教学及有关问题的训练,往往直接给出简化后的物理对象或物理图景,因而在问题的处理上,学生缺乏对物理对象和物理场景做理想化处理的方法和能力。在高中的物理教学中必须重视图象图景的教学,加强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加强抽象的物理规律与形象的实际情景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的效率,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在减小高、初中物理知识之间的跨度同时努力减小学生的心理跨度。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按照知识的深浅以及问题的难易程度,把学生做的练习题分为A、B、C等几个级别,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智力情况,有计划、有步骤的对他们进行训练,使他们能感觉到进步,尝到学习的乐趣,增加自信心。
(三)、采用最佳的课堂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现代教学要求从教师中心转移到学生中心,教师的作用是教会学生学习,学生要学会如何学习,教学不仅仅满足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地追求获得知识的方法。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顺应了这一潮流,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现代教育提倡教学形式多样化,从封闭的课堂走向开放的课堂,从接受书本知识为中心的传授功能扩大到知识运用和能力培养的发展功能。在这方面,多媒体CAI正好满足了要求。高中学生喜欢教师演示与CAI动画模拟的教学方式,它们两者的结合可以很好的互补,既避免了单调的说教,也避免了缺乏真实、说服力不强。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尽快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先进的教育手段教学,提高教学效率,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中学教师物理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 王孝玲教育统计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6
4. 陈梅普通高中南女生物理学习差异形成原因的调查与思考(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0.7
2002年8月
第五篇:小学生近视形成原因的调查
小学生近视形成原因的调查
一、问题的提出
现在的中小学生由于用眼不卫生,所以导致视力直线下降,不得不戴上了近视眼镜。为了不再让更多的小学生患上近视眼,所以我们做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通过上网或看一些有关近视眼的书籍,了解近视产生的原因。
(2)通过调查五年级段近视的人数,了解五年级段近视的状况。
(3)向近视的姐姐询问她的用眼习惯。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上网、书籍等
近视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近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用眼不卫生。
调查
学生近视的状况
五年级段总共307人,近视人数有53人
询问姐姐
近视的姐姐的用眼习惯
写字时眼睛与书本的距离太近;长时间用眼,造成视觉疲劳。
四、结论
1、近视的原因是由于用眼不卫生造成的,如在行车上火走路时看书,睡眠不足,近距离看书、写字等。高度近视还与遗传有关。
2、近视是可以预防的。预防近视要做到:读书姿势正确,眼睛和书本的距离在30厘米左右,认真做眼保健操,看书、看电视和使用电脑1小时要休息一下,不在直射的强光下看书,不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不躺着看书,不在行车上或走路时看书等等。
奉化市剡溪中学五年级:竺星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