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和技能
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和技能
作者:顾家瑞文章来源:中国化工报2011-06-22
中化新网讯笔者发现,在化工企业,有些班组的一线职工对身边的一些污染环境的“小事”不以为然,甚至压根儿不去纠正,对污染防治也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长久下去,不仅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还会对企业安全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后果。
目前,一些化工企业发生污染事件的责任还在于班组职工的环保意识和环保技能不足。由于班组职工环保意识薄弱,对身边的污染视而不见,甚至存在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更为严重的是,面对环境污染源和设备的薄弱点、污染隐患点,职工不知所措,加之缺少预防、治理污染事件发生的技能,便造成污染了治理,治理了再污染,“按下葫芦起了瓢”的恶性循环,使环境污染事件一再发生。
实际上,班组职工最了解现场设备的运行状况和“脾气”,最应该对污染源和存在的隐患心知肚明。只要班组职工用心思考,善于揣摩,就能有效杜绝污染事件的发生,最大程度地降低对环境造成的损害,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贡献力量。因此,要减少污染事件的发生,职工的环保意识和技能一样都不能少。首先,企业管理者要根据岗位特点组织开展环保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引导,培养职工的环保意识,帮助职工提高敏锐性,练就一双“慧眼”。
其次,企业要通过技能培训带动一线职工环保技能的提高,让职工学会掌握设备设施发生污染的规律,找出隐患点,控制污染源,有针对性地制定预警措施,建立污染事件发现、汇报、治理的应急管理机制,努力减小污染对环境造成的伤害。
再次,在班组开展环境保护“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攻关”的“金点子”征集活动中,集大家的聪明才智于一起,共享环保技能,让企业职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从根本上杜绝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
第二篇:关于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关于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促进社会各项生产事业的发展,使人民生活更加丰富、便利和高效。在人类享受着发展成果之余,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发展而带来的各种公害以及破坏自然环境的隐患.只有当人们普遍树立起环境意识之时,才能形要成社会力量,来共同保护人类自身的生活环境.维护我们美好的生活,造福于当代乃至后代
关键词 环保意识 公民 重要性 相关措施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毫无疑问科技在人类历史进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每一次的科技进步就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一个缩影,但是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随着其进步也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人类以其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但同时却给自身带来环境污染的不幸.近代屡屡发生的公害事件终于使人们承认了这一事实,并发现化学品造成的环境污染最为严重.治理已发生的污染固然重要,而根本大计还在防患于未然,要使人们在建设的同时考虑到环境的影响,树立“环境意识”.可见,在公民中加强广泛的环保宣传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助于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有助于环保事业的发展。1.结合我国国情加强公民日常环保教育的意义
我国目前还在工业化完善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加速了我国经济腾飞,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新的环境污染和劳动保护问题.“八五”期间报道,当时我国大气污染程度已相当于世界发达国家50~60年代污染最严重时期,每年的排尘量为2300万吨,年排放SO2量达14610万吨.目前我国主要是以煤炭作为主要能源,但是煤炭的燃烧会产生巨大的工业污染,而且随着工业化的进行,到本世纪末,燃烧煤和机动车辆排放出的废气将对大气造成更为严重的污染.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环保问题迫在眉睫。若不加强环境管理,让不断增加的工业“三废”继续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则为当前急需解决的。所以对全民进行环境生态保护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2.结合实际对公民展开环保教育 2.1通过日常生活对公民展开教育
公民的环保教育很大部分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这就要求对公民的环保教育要结合公民的实际,渗透在公民的日常生活中。由于我国公民整体素质还不高,环保意识通常也很淡薄,这和日渐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相适应的,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是环保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例如公民在日常垃圾的处理上往往很随意,随地乱扔亦或是对垃圾不进行处理和分类。这就要同过对他们讲解这样做的巨大危害,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知识水平,以提高他们保护环境的认识水平。
2.2通过实际演练以提高青年学生的环保认识
实验的目的就是加强公民的认识,加深他们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的环保水平。青年学生与学习紧密相关,他们主要是涉及理论还未过多的参与实际,因此对于他们最好是在课堂上使之了解。而这又依赖于中学化学。中学化学教育对于青年环保意识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中学化学教育对环境科学的学习将起着启蒙作用,应很好地利用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保知识.中学实验室的污染源多,国家提出居民区大气中的有毒物质有21种,中学化学实验室里就有14种.例如,制取溴苯实验过程中逸出的臭味是溴蒸气,它既污染了教室环境又严重地影响了师生的身体健康.针对这一问题,利用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找出原因是制取溴苯的装置不够严密,因此在反应过程中逸出的Br2通过长玻璃管时不可能完全被冷凝成液体,因而会从导管口逸出.要避免实验中Br2的逸出,就应设法改进实验装置,使整个涉及Br2的反应过程在一个密闭系统内进行,即将反应安排在“Y”形管内进行.在反应装置和HBr气体的吸收装置间串联一个洗气瓶,内装四氯化碳以吸收气体中的Br2。通过理论结合实际能更好的让青少年了解环保,理解环保的必要性进一步才能支持环保。3.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公民环保的认识 3.1从人与自然地角度提高公民的认识
系统的向公众讲解,通过媒体信息广泛的介绍人与自然间的关系。讲授空气、水体、土壤、森林、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展示好的生态小环境和污染严重区的对比,简明介绍当今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以提高认识,使公民深切地感到环境保护就在自己身边. 3.2针对温室效应引导公民分析此类生态问题
通过向公众讲解有关温室效应的相关知识,引导分析“温室效应”,使他们了解到由于大气层CO2浓度逐年上升,太阳能辐射的一部分——地球红外辐射热不能透过大气层,因而造成“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升温、冰川溶化,直接影响着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情况.以提高对控制“温室效应”等生态问题的认识.还应让公众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人类必须控制战争和固体废物燃烧、大力发展森林等结论,以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3.3结合现有法律法规的宣传加深公民对环保意义的认识
组织公民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取得当地环保、水保、森保等部门的支持,让公民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以提高公民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公民的环保参与度。进一步提高公民对我国环保领域法律法规的认识,了解国家环保的相关政策和方向,以进一步加深公民的意识和认识。3.4结合具体的地域考察
利用节假日、夏令营,组织学生对当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水土保护区和环境污染区等进行实地考查,使他们认识到人与气温、气候、空气、谷物增产、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及环境保护等都存在着密切关系.通过现场对比,丰富学生环境方面的知识,结合已学的知识,开展有关环境污染与保护知识的问答.例如,酸雨是如何形成的?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是什么?防治途径如何?等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今后工作奠定良好的环保基础.从实际利益出发,向他们讲明环保的巨大经济效益,让公民不自觉的产生一种急迫感,自觉的参与到环保事业中来。
3.4结合我国实际宣传环保知识促进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据报道1993年全年生产和使用化学农药达25万吨,农村改革后,单纯依赖使用化学农药的单元从过去60万个生产队,扩大分散到亿万农户,直接接触农药的约有2~3亿人,每年全国因农药中毒伤亡人数超过10万人.由于缺乏生态、环境意识与农药常识,环境科学教育又未跟上,因而全国各地滥用剧毒化学农药的现象相当普遍.这不仅危及亿万农民的生命安全,也祸及全社会几亿个普通家庭.通过向社会各界宣传环保知识,不仅可促进当地环保工作的开展,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而且还可推动无公害生物农药的研究和使用.从实际行动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3.5结合当前实际树立新的环保理念
随着近年来环境的日益恶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环境恶化造成的巨大损失。于是一批有着重大指导意义的战略被提出来,成为人们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新思路。并且随着国家一系列的举措支持日益深入人心。如:低碳经济,绿色生活及节能环保等等。应加强在公民中对这些观念的宣传,加深普通公民对国家举措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了解及支持力度,更好的贯彻这些理念。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局面。.
第三篇:怎么提高小学生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与良好行为习惯》课题总结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在努力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世界。享受高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然而,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使人们感到惧怕。当前小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境道德水平较低,不仅影响学校的环境,更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所以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重大意义。新课程改革提出“珍爱环境”,要求小学生通过和自然的接触,领悟自然的神奇与博大,必得欣赏自然的美,对自然充满热爱之情;自觉地从身边小事开始,关注周围、社区、国家乃至世界的环境问题,并养成随时随地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主战场,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主要来自于课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重要途径。现行的小学教材中许多知识内容与环境问题的联系十分密切,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挖掘教材,归类整理,并适当拓展延伸,形成一个个知识体系。在课题实验中我的做法是:
一、利用课堂教育,渗透环保意识
学校作为传授环保知识的主渠道,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凡课本中直接讲环境保护知识的部分,则讲深讲透,不折不扣,教好教活。凡与环境问题有关的内容,则作必要的引伸、拓展和补充,使之与环境保护有机联系起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凡与环境问题确有联系的内容,则要讲清这种联系和关系,使学生扩大视野,善于联想到环境问题。可以让每位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了解认识身边的自然环境,并且可以组织学生查找图片、阅读环保资料、让学生充分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发动学生收集有关环保的图片和文字资料,通过讲故事、交流见闻、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明白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和土地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森林资源日益减少,土壤流失沙化。
二、实施课题研究,提高环保意识
学生开展课题研究,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施课题方案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决定探究方向,组织探究,收集并整理资料,得出结论,采取社会行动。通过自己的研究,再次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自觉地参与到环保的行列中来,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
同学们通过可触、可闻、可见的实践行动,深刻领会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同时,对部分有潜力并自愿将来从事环保事业的学生,创造了环保初步认知条件,使他们将知识、实践和责任有机的结合起来,鼓励并引导他们投身到环境保护事业中去。
三、结合家庭社区,强化环保意识
学生的环保教育,学校是主渠道,每个家庭、各个社区或部门单位也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只有各方面协同努力,学校的环保教育成果才能巩固,即实现环保意识真正、持久地深入学生的心理。
学生的启蒙教育在家庭,家长的任何点滴环保活动和教育都能给子女留下最初的环保意识,如不在公共场所吐痰、乱扔纸屑,不使用含磷洗衣粉,节约用水,不食用青蛙、蛇等野生动物,教育自己的孩子不攀折小树,不随便摘花,不践踏草坪等等。如果再经学校的积极引导,学生很可能成为环保的积极分子。我对51名实验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从数据看,学生的环保行为习惯较差。绝大多数学生都有环保意识,都知道环保的重要性,但只有很少的学生能将环保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是教育的一大不足,我们的教育不光是让学生认识到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到行动上。于是,我就从身边抓起,利用校园环境保护教育这一优势,身先示范,教育学生看见废纸就拾,认真打扫室内外卫生,节约水电,减少废水排放。不使用一次性用品。自觉给垃圾分类;在家看电视、收听广播时声音要小一些;上下楼梯时脚步轻一些,室内说话时声音低一点,从自己做起,不制造噪音,保护鸟类、开展“种植花草、美化校园”的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原来处处都能环保。
总之,通过一年的课题实验,学生环保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而是一个持续性的培养的过程。今后,我将扎实将课题进行下去,让环保意识注入每个孩子的心灵。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一起来关心与共享吧!
第四篇:员工环保意识培训
员工培训资料----
与服饰企业相关的环保知识
2010年,低碳经济高调出场
去年12月,虽然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政治成果,但是它倡导的“低碳”概念深入人心。“谁率先在低碳经济领域布局,谁就能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抢占„制高点‟”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2010年3月,第十八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IHI)在北京召开,以低碳、环保等为主打概念的服装高调出场,“低碳风”引领时尚潮流渐成趋势;2010年4月11日,为期三天的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11日晚在海南博鳌落下帷幕,在本届年会上,绿色低碳再引热议。
据悉,全世界42%碳排放在亚洲。亚洲国家以往靠拼能源、拼资源来实现产量的发展模式不足取,要转型为绿色发展模式。在记者采访中,许多企业家提出,对未来的人类和子孙万代而言,绿色发展不是作秀.低碳经济呼之欲出。
权威媒体报道,以新能源和环保为主旨的“绿色经济”是欧盟、日本、美国三大经济体瞄准未来的经济引擎,已经成为占领新的国际市场竞争制高点和主导全球价值链的“新王牌”。针对欧美、日本等先进国家频繁发起的“游戏规则”,中国不能无动于衷,“MADEYIN CHINE”是到了该考虑低碳排放的时候了。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
在中国,这种理想状态离我们还很遥远。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服装制造业如何做到节能减排?
服装能产生碳排放?有点不可思议,可这是事实。现在很多服装都采用天然面料,衣服中的碳排放又从何而来?
服装专家指出,任何一件衣服,从它还是在地里生长的棉花、亚麻开始,就会消耗资源;再经过漂白、染色的工艺才能变成纱线、面料,经历成衣制作、物流和使用后,最终被焚烧、降解,每个生产加工环节都有碳排放发生。
笔者获悉,国内较早从事环保服装研发和生产的左岸服饰曾对产品的碳排放量进行测算,“以一件200多克的纯棉T恤为例,从生产、销售及使用的整个过程来算,其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在7千克左右,接近自身重量的30倍,而化纤面料的服装碳排放量更高。”
什么叫做低碳服装呢?就是按照低碳着装主张,选择在原料、面料、设计加工等方面尽可能采取了低碳排放手段的服装,或采取了低碳排放工艺及购买了相应碳排放补偿的服装企业的服装。
业内呼吁,应在环保服装中加入碳标签标示碳排放量。“碳标签”是服装生产厂商推行服装生产工序更透明化的一个手段,有利于消费者更快掌握衣服的环保性能。
在美国等一些环保发达的国家,服饰上已经出现了“碳标签”,“香港服装企业可持续发展联盟“也计划今后在服装生产上进行低碳流程设计,人们买衣服时不仅能知道衣服的用料,还能了解到整个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碳有多少。
其实,低碳装材料外观与普通衣服没有区别,但材料却可以循环利用,而且成衣的标签上有“衣年轮”标记,标记越多,代表它再生的次数越多。但是每件衣服要比普通衣服贵出几十元,部分市民听后叫好,但真正让买家心里仍有顾虑。可见,人的消费理念决定了纺织服装业新的变化,并影响着产业的“低碳”水平。业内人士预测,未来服装企业不再比较谁销售的最多,谁卖的最贵,而要看谁的材质、工艺对环境危害更小,谁的服装碳排放更少,这样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从而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有媒体报道,2005年夏天,日本商界白领纷纷脱下他们标志性的深蓝职业装,换上领子敞开的浅色衣服。那年夏天,政府办公室的温度一直保持在28℃。整个夏天,日本因此减少排放二氧化碳7.9万吨。
2008年10月,在北京竟有两个有关环保议题的全球性会议举行,先
是中国丹麦气候论坛召开,它力图让中国明白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已有多么严重,中国又该承担怎样的责任。然后是沃尔玛全球供应商大会的举行,所带来的信息则是零售领域已决心为变革目前生产方式贡献力量。
这两个会议的内容都涉及我国纺织服装业,事实上,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并存在较为严重污染情况的纺织服装业成为了与会人士极力讨论的焦点之一。在中丹论坛上,来自发达市场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及市场主体希望“中国制造”节能减排,宏观上,他们希望中国纺织服装企业能承诺一定环保责任。而在沃尔玛的全球供应商大会上,具有历史性意义的由下游零
售企业发起的环保诉求要求从中国服装供应商开始达到一定环保标准,标准看起来很严格,沃尔玛也好象是“认真”的。
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从道义上到市场自发而起,针对中国制造,各界人士频频发出“压力信号”,希望中国能从纺织服装业开始行使环保责任。尤其是沃尔玛的绿色供应链计划,其给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带来的信息是,全球可持续发展趋势很明显,中国环保必须达标。其力图施加的作用则是,中国的供应商必须从过去的环保“认识阶段”,进入到“硬性标准”准入阶段。
监管乏力
下游终端设定准入门槛无疑将使中国纺织服装业开始真正考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及意义。当主要零售市场开始青睐绿色产品时,中国纺织服企也必须达到相应要求。
过去,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凭借廉价的生产成本实现了以数量增长为主要生产模式的爆发式增长,在这一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问题也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张而日益凸显。由此,关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被频繁提及。
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淮滨表示:“纺织工业目前在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民生事业,这个产业一定会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不断的发展,所以可持续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问题当中,我们第一关心的是资源的协调,第二是环境的友好,第三是社会责任。在这三个领域当中,纺织工业做了非常多的工作。我们在致力于这个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考虑到中国目前所面临的经济发展现实,及相关监管措施不力的局面,在首次倡导可持续发展后很长一段时间,包括中国纺织服装业在内,中国制造的环保问题依然十分严重。
对此,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处长李丽艳在中丹气候论坛上对记者表示,出现监管执行不力的局面主要是由我国各区域发展不平衡造成的。
“我们国家讲起政策来,讲起标准来,和发达国家,和欧洲标准是接轨的,方方面面都有。具体实施怎么样?政府的监管能力有多大?这是有很大的疑问。”李丽艳认为,“中国毕竟与很多国家不一样,尤其是和发达国家不一样。与发达国家的国情比,我们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这个国家区域发展非常不平衡。我们定一个政策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地区。所以说在实施的过程中总有一些波动和差距。不是没有这个机制,有这个机制,是实施起来比较困难。”
由此,目前看来,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是没有标准,或标准不够严格的问题,更多是执行层面的问题。
终端倒逼
在国内纺织服装产业可持续发展诉求面临有标准却难以执行的现状中,以大牌企业为代表的市场力量此时倡导“绿色供应体系”,并提出具体绿色准入规则,将有可能为中国纺织服装业解决政策、标准执行难的问题。
“如果说国家的政策、标准因各种原因难以执行的话,来自终端市场的倡导肯定能推动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为零售市场开出的标准各生产企业是不可能不遵守的,这关系到他们的生存与否。”专家表示,“绿色供应链计划体现了企业的社会价值,对于产业的长期发展,社会环保事业的推动有其开创性的意义。现在剩下的问题就是沃尔马的执行问题。”
市场层面的推动力量对于上游制造企业的环保化生产有积极作用,因为“市场方向”也是上游企业的发展方向。
目前,由市场终端发起的环保化诉求对于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及对环境的保护是有积极意义的,考虑到我国纺织服装产业传统竞争优势并不会因此而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及对污染的控制到了必须作为的时刻,下游零售领域的倡导将有助于相关环保标准的执行,并在长期利好纺织服装业。
宇奴环保小组摘
第五篇:提高员工质量意识
提高员工质量意识的几点意见
众所周知,产品质量是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影响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就是员工的质量意识。人的意识决定行为,人的行为决定工作质量,也就决定了产品质量。员工的知识层次、认识深度、日常习惯等参差不齐,质量意识也相差甚远。那么要提高员工质量意识就是要加深他们的认识深度,改变他们的不良习惯,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把好入门关,提高员工素质
知识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重要岗位(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岗位)的人员在文化层次上要有一定的要求,具备一定的知识,其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相对就要强一些,这对于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相对也要容易些。
二、加强员工培训,走好“三大步”
1.做好新员工培训,奠定良好基础
最近几年,车间每年在不断为机组引进新员工,他们基本上都是刚毕业的学生,没有现场生产工作经验。面对这些新员工,培训是至关重要的。有句话总结得很好: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比纠正一种坏习惯要轻松得多。新员工培训也应该做好以下“三个阶段”:
首先,在新员工上岗之前进行意识和专业知识的培训。新员工没有从事过相关工作,对机组生产的认知度较低,上岗前就要为他们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如:精整机组的基本知识、常见缺陷分析、质量的重要性、产品的相关标准等。其次,进行规范的操作培训,这是关键的一步。我们目前的操作培训都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那么师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他直接影响到学徒的学习质量和学习进度。所以师傅就要选用岗位上操作技能最强、操作最规范的员工来担任,让新员工从开始就养成良好的习惯,然后再慢慢地影响另外一些老员工。最后是加深和巩固阶段。当新员工实习了一段时间后,对机组生产有一定的认知度时,再结合生产实际进行理论培训,这样可以让新员工更容易理解。
2.抓好质量培训考核,提高员工重视程度
目前,员工的培训基本利用周质量会活动时间,但往往培训效果不好,对员工的触动较小,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员工不重视学习,学习流于形式。我们可以通过培训考核,促使员工集中精力,认真听课,做好笔记,针对常见质量问题-1-
有具体措施。然后对考核不合格的员工进行再培训,对认知上特困员工指定专人负责、监督。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员工对待培训的重视程度,加强培训效果。
3.班前班后进行质量意识灌输是一项长期的培训方式
倒班作业长、班组长是生产最基层的管理人员,大部分时间是在生产第一线,他们可以发现很多不规范行为。在班前或班后进行通报,让员工理解此行为的危害性,防止类似行为再次发生。对于产品质量状况,也要及时告知员工,当发生不合格时,或许员工会提出许多管理人员不知晓的现象或好的建议,这有助于分析问题和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也会增强员工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
三、倒班作业长、班组长加强质量意识是关键
“没有不合格的员工,只有不合格的管理者。”这句话说明了最基层管理者质量意识的重要性。基层管理人员就是生产队伍的指路人,员工就按照管理人员指明的方向前进。如果我们对一些违规现象视而不见,不制止、不纠正,员工就会逐步淡化质量意识,违规现象就会不断增加。
通常人们都知道,一只狮子率领一群绵羊可以打败一只绵羊率领的群狮。这个比喻很有意思,在体力上后者要强过前者百倍不止,但我们不要忘记的是占据前者思想的是狮子勇往直前、所向披靡的王者气概,而后者其实早已退化成一群披着狮皮的“绵羊”。由此看出基层领导的作用是强大的,质量意识的加强应是自上而下的。管理者的意识和行为对员工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应该把确保产品质量当成一种责任和使命,而不仅仅是为了完成考核指标。
四、适当的质量考核力度,建立质量激励机制
质量的重要性靠什么来体现?在市场经济时期,也许经济杠杆的作用更具有优势。适当的质量考核力度,健全激励机制。对于工作质量好的员工,就应该大张旗鼓地奖励;对于工作质量差的员工,理所当然应受到惩罚。如果说,干好干坏没什么差别,或者差距太小,就不能体现质量的重要性,就不能增强员工的重视度。好的意见或建议,都应该给予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全员参与质量管理,从而进一步提高质量意识。
当然提高质量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种方式方法就能解决的,因此,转变和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将是一项重要的、长期的工作。
精成丁作业区陈新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