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化城市水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teniu推荐)
优化城市水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布日期: 202_年07月13日来源:【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萍乡城市水环境问题将愈来愈引起高度的关注,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势将日益加剧,水多、水少、水脏的问题如不科学对待,终将成为今后萍乡城市发展的制约“瓶颈”。我们应根据萍乡的实际,切实解决萍乡城市水环境问题,认真实施“全面规划,生态优先;注重保护,开源节流;理顺体制,强化机制”的发展战略。
(一)科学规划,生态优先
当前在我市已完成的有关水环境问题的规划中,202_年批准实施的《萍乡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基本明确解决了节水问题;202_年批准实施的《萍乡市城市水网规划》基本明确解决了城市供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问题,其综合规划的思路在全国属首创。
但在防洪规划方面,1999年批准实施的《萍乡市城市防洪规划报告》和《江西省萍乡市城市防洪可行性研究报告》虽然初步形成了一个覆盖城区的防洪工程体系,而由于历史、规划水平等原因,造成现在萍乡城区的防洪工程防洪能力仍然偏低,缺少水文化、水景观、水生态,且区域内福田河、蚂蟥河、五丰河、白源河、长兴馆河、安源河和南坑河等七条主要支流和人工湖均未纳入城市防洪规划,原规划明显已不能与现在的城市发展相适应。
在水源地保护方面,202_年批准实施的《山口岩水库水源地保护规划》基本解决了山口岩水库水源保护的问题,但还未规划解决其余两条河流(南坑河、麻山河)和三个水库(坪村水库、锅底潭水库、枫林水库)的水源保护问题。
由此可见,萍乡城区要根本解决水环境的问题,就必须科学地提出一个解决水多、水少、水脏问题的综合规划,在注重生态优先的同时,统筹考虑城市的规划建设和城市防洪、供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及水文化、水景观、水生态、水源地保护等问题,将萍乡打造成生态宜居城市。
(二)注重保护,开源节流
保护主要是解决水脏的问题,开源和节流则注重的是解决水少的问题。
1.高度重视城市水资源和水环境的保护
(1)高度重视解决城市上游萍水河段水污染问题。要采取责任到县区,到乡镇、村的办法,分片包干,在整治河道的同时,严格河道排污口的监管,严格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的预防监督,确保村民不乱扔乱倒垃圾。要进一步调整工业布局,减少高耗水高污染企业入工业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基础上,减少高耗水水稻种植面积,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节水减污效益。
(2)高度重视解决城区内萍水主河段及其主要支流、湖库和城市周边的水污染问题。要科学规划和建设城区污水收集干管,在新建、改造城区一律实行雨污分流,老城区要有计划逐步改造实行雨污分流,要在严格河道和湖库排污口的监管、实施污水排放许可制度的同时,采取责任到部门、区、街道、社区、居委会的办法,分片包干,确保市民不乱扔乱倒垃圾。
(3)高度重视解决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问题。政府应在明确划定白源水厂(山口岩水库)、麻山水厂和五陂下水厂等取水口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基础上,严厉整治水污染,严格河道排污口的监管,严格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的预防监督,减少水土流失。
2.全面推行节水型社会建设
在注重水资源保护的同时,还要优先抓好节水型社会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政府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重点是加强组织协调和政策、资金支持,做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等制度体系建设,并通过法律和行政措施予以落实。
要切实保障公民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用水权利和用水安全,加大力度普及推广使用节水器具,科学合理用水。要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效益明显的节水模式,从而鼓励群众广泛参与水资源管理,促进节水社会化。
3.坚持科学开源
(1)传统开源模式。即利用工程、机械等传统手段通过蓄、提、引等措施开发利用地表、地下水的模式来解决水少的问题,重点是规划建设城市水源工程、人工湖、河湖引水工程等,通过规划建设城市水源工程解决城区水少的问题。当前我市在完成山口岩水库(大型水库、总库容1.05亿方)建设的同时,要尽快启动城市水源工程碧湖水库(中型水库、规划总库容0.38亿方)的建设工作,通过规划建设人工湖和湿地来改善城区水环境。当前我市的重点是规划建设城区已建成湖和水池的水量补充工程、七大支流的生态用水的补充问题。
(2)非传统开源模式。主要就是针对雨水,经再生处理的废水、空中水、海水等的开发利用,加速并改善天然水资源的循环过程,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出更大的生产力。
(三)理顺关系,强化机制
1.积极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健全水务投融资体系
不断增加地方投入,彻底改变地方财政预算内用于水务投入零增长或低增长态势,保证地方配套资金足额甚至超额到位,适当提高水利规费征收标准,并严格管理、足额用于水务建设。搭建投融资平台,实现水务投资多元化,创新投融资体制和机制,尽快尽早成立萍乡市水利投资公司,以增强融资平台,提升水务大建设能力。
2.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加强工程质量管理
要抓住当前水务建设利好趋势,加大项目建设力度。要加快水源工程、供水工程、污水处理工程、水资源监控工程建设步伐,并认真落实建设项目“三制”,严格工程管理,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强化质量控制,建设优质水工程。
3.不断强化“三三机制”,凸显水务一体化管理
在城市涉水事务管理中,应切实做到统一管理地表水、地下水、自来水、自备水等供给方,统一管理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生态用水等需求方,建立起三个补偿机制:即谁耗费水量谁补偿;谁污染水质谁补偿;谁破坏水生态环境谁补偿。同时利用补偿建立三个恢复机制:即保证水量的供需平衡,保证水质达到需求要求,保证水环境与生态达到要求,将水资源、涉水事务放在社会-经济-环境所组成的复杂系统中,用综合的系统的方法进行高效管理和治理。
4.不断健全水务行政执法体系,确保水务工作健康和谐发展
当前要抓紧建设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高素质水政决策、管理和执法队伍,维护优良的水务工作和水环境建设秩序。中心城市面积不断规划和扩大,水务工作量随之不断增多,建议政府适当增加水务专业技术人员编制。另外,我们建议政府实施统一管理,综合治理,健全监督管理机制,成立萍乡市城市优化水环境建设与保护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任组长,有关行政部门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市水务局,确保水环境优化建设与保护任务全部完成。
第二篇:水环境问题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水环境问题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202_-10-21 10:51:08 《中国水利水电市场》202_年9字号:T|T水环境面临的问题
水是人类生存、生活和生产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水是农业的命脉,工业的动力,城市的血液。水之宝贵,在于其储量有限,更在于其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可再生性。
自然界水汽循环和水的社会循环构成人类生存的水环境。自然界水汽循环使得水资源不断更新以供人类利用,这种更新是靠自然的力量进行的,这是水的自然循环。水的社会循环是指人类为生活和生产之需从天然水体中取水,用过的水再排回到天然水体中的人工循环。水的社会循环源于大自然,是大自然对人类的贡献;人类在享用自然之时,必须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回报自然。只有这样,才能使水的自然循环运转顺畅而成为良性循环,使再生资源得以永续利用,服务于人类。如果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索取,且不保护,必然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最终导致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这就是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近年来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如气温升高、干燥、干旱、洪水等,就是人类对自然破坏的后果。人类必须正视和处理好与自然和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是唯一的出路,也就是使水环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构成危害”。
水环境问题的关键是水的社会循环问题,水的社会循环的实施主体是水工业。它是以城市及工业为对象,从事水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保护,并以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需求的水量、水质作为生产目标的特殊工业[1];其核心部分是给水与排水。
1.1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严重
1.1.1水资源短缺
我国河川较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62×104亿m3,约相当于全球年径流量47×104亿m3的5.6%,居世界第六位。但是,世界人均淡水量为1.08万m3/人.a,而中国仅为2392m3/人.a,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排在世界的第88位)相当于美国的1/5,加拿大的1/50,日本的3/4;即使在长江流域富庶的太湖地区,人均水资源也仅为800m3/人.a。目前,我国有333个城市缺水,108个城市严重缺水,日缺水量达1600万m3,被列入世界13个贫水国的名单中[2]。
1.1.2水资源污染严重
长期以来,在粗放型模式的操作下,我国水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再生,缺乏对污水处理和排放的有效控制,致使水资源被消耗和被污染。1984年~1995年这10年间,700余条近10万km长的河流中污染河段长度从占21.8%增加到46.5%。全国河流近1/2河长的河段受到污染,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严重[2]。有的水源既不能灌溉,更不能用于生活饮用。一些河段严重污染使其难以利用,造成水资源浪费,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状况。
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严重造成的水危机,不但破坏生态平衡,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的进一步加剧,而且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据统计,由于供水不足,城市工业的年经济损失可达1200亿元;由于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相当于国家当年财政收入的6%。可见,水危机不但严重困扰着国计民生,而且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1.2违背“给水与排水统一体性”的运作
通俗讲,给水与排水就是人类向大自然“借用”和“归还”可再生资源——水,所以,给水与排水是不得以任何原因或任何形式偏废一方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性才符合可持续发展法则。
长期以来,我国给水排水存在两种传统观念[3]:给水与排水是两个互不相干的事业;给水排水是城市基础设施或公共事业。具体表现为因资金短缺而偏废排水中的废水处理。偏废的形式有:不建污水处理厂、只按部分废水量建处理厂、污水厂降低负荷运行或停止运行或假运行、以罚款代替或减轻废水处理任务,等等。这种违背“给水与排水的统一体性”的运作,是“只借不还”的行为,必然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近年来,国家在污水处理方面加大了一些工程建设投入。但是,欠帐较多,大部分城市污水仍未经有效处理而直接排放。据1996年统计,我国有设市城市666个,城市污水排放总量为352.8亿m3/a,城市污水处理量为83.3亿m3/a,污水处理率为23.6%。城市市政系统年收纳污水208.9亿m3,建有城市污水处理厂153座,处理能力751.2万m3/d,加上分散设施的处理能力,每年处理污水23.8亿m3,市政污水处理率为11.4%[4]。上述污水处理率均未限定处理程度和处理深度。按照国家环保局最近颁布的《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要求推算,能达到二级处理排放标准的城市污水处理率最高为5.5%[5]。
如某城市于九十年代初建设的污水处理厂,其规模属大型处理厂,但仅为一级处理,即使能按设计能力运转,出水水质仍远远达不到国家环保局最新的《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还有可数的小型生活污水处理厂和企业的工业废水处理装置,出水达标情况也不尽如人意。水环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中国21世纪议程》中明确,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时代发展的主题。水的社会循环的最终目标正是要实现水的可持续利用,以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水量水质及其载体功能的各种需求,避免和消除水的短缺和水环境的污染。
2.1实现两个根本转变,以合理完善的管理使水资源得到有效控制和保护 从给水与排水是两门互不相关事业的观念转变为是一个具有统一体性的整体的观念,从给水排水是一项国家投资、垄断经营的城市基础设施或公共事业的观念转变为是一门工业的观念,这是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前提。
2.1.1经济体制的转变
给水排水是一项城市基础设施或公共事业的提法,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观点,违背了水具有商品属性的经济规律,是给水排水资金永远短缺,并导致水环境恶性循环的根源。与此相反,给水排水已发展成为一门工业——水工业的观点,以及水是一种产品,需制定“水价”的原则,完全体现了市场经济体制的观点,从而可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实现水资源污染的有效控制,使水的社会循环良性运转。
2.1.2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水污染是水资源的浪费,这种以大量资源浪费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即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与之相反,“给水排水统一体性”的观念,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观点。既可消除偏废废水处理所导致的种种水污染根源,又为节约水资源提出了要求。
因此,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机构应在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基础上,以立法、执法和司法为依据,以水环境系统为主线,进行职能机构重组。这样,才能以科学合理完善的管理实现水资源的有效控制和保护,使水的社会循环得以永续良性运转。
2.2通过经济政策、法律手段和价格机制运作,将水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全面推向市场
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水工业产业政策研究,需要相关的体制、资金、市场、价格、管理、技术标准等支撑,需要改革水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投资机制,需要政府在财政预算和信贷市场方面给予扶持,需要建立水环境保护基金或建立水环境投资公司,需要走向市场。修订和完善已有的法律法规,如《水污染防治法》、《水资源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条例》,以及与《国际环境条例》接轨的若干行政法规等;建立健全监督保证机构,为水的社会循环永续利用提供必要的法律基础和保障。
按水的开发和利用属性,水的消费者应支付的价格应包括水资源费与保护费用、水的开发生产费用和排放净化费用。这样才能解决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问题,才能限制水的浪费、才能建立良性循环的投资环境。
2.3城市污水治理企业化是防治水污染行之有效的根本性途径
国内外的实践经验已充分证明,污水治理企业化是行之有效的根本性途径。建立按市场机制运行的污水治理企业,以各项法律法规和制度,以及合理的水与废水价格体系和收费体系作为运作的资金保障。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建立废水征税法,对污废水治理不善或不治理的用户,收缴较高的税金,敦促其尽快建设或加强污废水治理工程。可设立“城市给水排水公司”或“水工业工程公司”,统一经营自来水系统与污水处理及再利用系统的建设、运行与维护等业务。
2.4重视城镇污水集中处理 将水环境改善与市政建设有机结合污水处理规模和程度的具体确定应以总体水质目标、地方财政能力等为依据。工业废水,应在合理预处理去除难降解污染物、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后,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生活污水要避免局部高度净化而总体仍严重污染的现象。政府应下决心在城市污水管网建设上加大资金投入和管理,使现有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发挥作用;对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城市内河的污水实施截留,送至污水处理厂;组织污水二级处理的工艺设计和实施,以满足新的《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这是根本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的途径。城市内河的水质及河周边环境的改善不仅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还可促进生活居住区的环境建设,这比建几个市民广场更贴近百姓,贴近生活,更实实在在。
2.5学技术是解决“社会对水的不断增长的需求与水危机的矛盾”的先导近年来,我国在水环境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还与发达国家进行了广泛的技术交流和合作,引进了一大批先进技术和设备。但许多科技成果以单项技术为主,缺乏集中统一的综合性、群体性的技术研究,缺乏综合性的工程化技术和决策支持体系;一些科研成果虽具先进性,但产业化和商品化有难度;引进技术和设备的消化开发研制更有待加强。目前,应着手开展如下工作。(1)对已有成果进行全面分析,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新技术体系;(2)开发研制和完善各种测试技术和性能评价技术,为工程设施的优化和规范化管理创造条件;(3)调查环保产业现状,研究其发展对策。到本世纪末,世界环境设备的年产值预计可达1200亿美元,从而形成世界经济四大新市场之一。(4)应在有效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人才优势,开发高技术和拳头产品,并逐渐形成规模化产业。同时,建立相应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以推动环保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建设部科技司.中国202_年水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水工业科技产业化.给水排水,1995,5
[2]黄仲杰.我国城市供水现状、问题与对策.给水排水,1998,2
[3]许保久.试论中国水工业.给水排水,1996,2
[4]张悦.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设备的产业化发展趋势与对策.给水排水,1998,1
[5]郑兴灿.中国水工业的产业组成和发展问题探讨.给水排水,1998,2
第三篇:优化学校管理 实现可持续发展
优化学校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改革与发展的战略国策,也是一所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策略。学校要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对学校的客观要求,也是学校自身求生存、谋发展、铸辉煌的必由之路。学校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已经成为摆在众多校长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加强师德建设
教师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的生命和活力所在,精神和力量所依,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师德建设是学校工作的永恒主题。在师德建设中,要求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地看待教育主体,树立新时期的教师形象,学校组织教师听取师德报告,写出了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中间广泛交流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二、突出人本管理
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学校进步和发展的前提,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治校的重要战略。学校通过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使教师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体会到教师的工作有干头,有奔头,以自己的工作为荣,从而树立了正确的教师职业观,有了这样良好的职业感受为支点,广大教育就能够体验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建立自信和超越发展的欲望。①学校通过充分酝酿,实行《校园结构工资》,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②《教师聘任制》进一步深化。采取“校长室聘班主任,班主任聘任课教师”模式。③新老教师结对《导师制》,由于学校的迅猛发展,一大批大学毕业生分配至我校,为了使新教师快迅成长,《导师制》应运而生。
三、创建校园文化特色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德育最直接的感应场,它不是通过说教,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人的直观感觉,无形地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作用。对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做事,起着渗透和暗示作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环境造就人才”就是这个道理。健康、优美的环境能造就出一批个性正常发展、人格健全、行为端正、品质良好的人。这说明健康的学校环境,还依赖于学校的隐性课程——校园文化。为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紧紧抓住“艾青”这一主题,开展“专题材料”、“专题讲座”、“专题演讲”、“专题心得交流”、参观艾青故居等系列活动,并把“艾青精神”渗透于课堂教学,省级规划课题《艾青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获省二等奖,校本课程《走进艾青》出版发行,得到有关专家的充分肯定。
四、新校区投入使用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加快学校硬件建设,提高办学档次,全面投入使用的金华新校区位于金东新城区施光南音乐广场旁,占地218亩,投资1.2亿,规模48个班,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按省一级重点中学要求配备完善的设施,目标是要创办成“设施现代化,管理科学化,校园环境优美”的外向型、国际型的知名学校。我们相信,学校必将有跨越式的发展。
五、科研兴校深入人心
坚持走“科研兴校”的道路,这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科研通过揭示规律,研究新的方法,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在认真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大力加强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牢固树立科研兴校思想,使教育科研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居于先导地位,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导向与示范作用,实现了教育科研年年有进展、教育质量逐年在提高的同步发展。由于坚持科研兴校,实施科研先导,我校各项工作在科研牵动下,呈现出科研带动工作、工作促进科研的良好局面。教师们由于科学素养与科研能力提高了,全校科研成果的数量与水平也迅速提高,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文章愈400篇。实践表明,科研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插上了坚强的翅膀。首期研究生课程班在我校开学,这在我市还是首次。
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是开放性教育,这明确地告诉我们,除了要开发和利用好校内资源,还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好校外资源,不能关起门来办教育。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完成的校园网建设,建立教学资源库,并成为北在附中远程教育网校,与名校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和合作活动,无论是办学理念,还是教育实践,都获益匪浅,广大教师们在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中尝到了甜头。因此,学校已通过了《省现代教育技术学校》评估验收。
总之,实践告诉了我们一条硬道理,创新乃是现代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第四篇:浅谈城市水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浅谈城市水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摘 要:我国是一个水资源贫缺的国家,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城市缺水尤为重要。加之近年来,我国几大河流污染严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保护水资源迫在眉捷。Our country is a poor country, lack of water per capita are only for the world average level 1/4, city water is especially important.And 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 several big river pollution is serious, along with the social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to protect water looming.关键词:城市水环境 保护 水资源 可持续发展
水是生命之源,是国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我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城市缺水尤为突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的供需矛盾日益加剧。与此同时,水价不合理、用水效率低、水污染严重和洪涝灾害等问题也十分突出。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一、我国跨区域水污染现状
我国年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居世界第六位,但由于人口众多,地域辽阔,人均水量仅为2400M3,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25%,单位面积耕地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量的75%,都低于世界标准,整体表现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山地多、盆地少。辽河、海河、黄河、淮河等流域耕地面积占45.2%,人口占38.4%,但水资源占全国8%左右。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全国的许多河流都出现过连枯现象。水资源紧缺,使得水污染的现象更加严重,跨行政区河流的污染表现尤为突出。
我国几大河流水污染十分严重,辽河水系污染居首位,现今已成为巨大的排污沟,其绝大多数河流的水质均超过地面水Ⅴ类标准,已基本丧失了使用功能。许多河流的城市段已经鱼虾绝迹。
黄河的污染现状也令人堪忧。据1997年和1998年对黄河流域水质评价的结果显示,7247KM评价河长中70%—80%河长水质劣于Ⅲ类水质标准,1999年49个重点监测河段中劣于Ⅲ类水质标准的河段占半数以上;黄河水利委员会公布的202_年黄河水资源公告中指出,在黄河干河、一级支流和重要的二级支流共29条河流的83个共计河长7497KM的代表性河段中,Ⅱ、Ⅲ类水质河长2380KM,占评价总河长的31.7%;Ⅳ类水质河长1976KM,占评价总河长的26.4%;Ⅴ类、劣Ⅴ类水质河长3141KM,占评价总河长的41.9%。
淮河流域跨省断面的全年监测结果中Ⅴ类及超Ⅴ类水断面占监测断面数的64.51%,超Ⅴ类水断面达55.56%,达到Ⅲ类水的断面只有15.34%。根据水质分析,主要超标的指标有CODmn,氨氛,BOD5,挥发酚和Do等。
长江近几年污染也很严重。污染面临六大危机,如果从现在起不加以保护,十年内可能变成第二条“黄河”。根据有关监测数据统计,数亿吨江岸泥沙被水冲走,古森林急剧减少;长江里的白鳍豚、中华鲟、刀鱼等可能灭绝;长江生命力在消失。专家们呐喊:如果再不及时保护长江,十年内长江就可能变成第二条黄河!
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陈邦柱在“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举行的“保护长江万里行”启动仪式上分析说:长江中游的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地质灾害,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面积江河被泥沙淤积,造成洪水泛滥,严重影响中下游地区社会经济和群众生活。长江中下游由于粗放式的快速发展,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个别企业把长江当成天然排污口,严重污染了长江水。
中国发展研究院院长艾丰忧心地说:长江的污染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而且正面临六大危机:
森林覆盖率下降;泥沙含量增加;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枯水期不断提前;水质恶化;危及城市饮用水;物种受到威胁;珍稀水生物日益灭绝;固体废物严重污染水湖,威胁水闸与电厂安全,湿地面积日益缩减,水的天然自洁功能日益丧失。这些危机都有一个深层次原因,人为的破坏。因而,从现在起,我们一实上要保护好“母亲河”,给子孙后代留下蔚蓝的天空,清澈的江水,丰富的资源,发达的经济,文明的社会。
二、加强治理,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对环境保护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十分关心,多次询问淮河出现水污染事故的原因,要求认真加以解决。温家宝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对淮河水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曾培炎副总理在去年10月召开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现场会上也作出了重要指示。
202_年8月24日至26日,由建设部科学技术司和城市建设司主办的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与技术交流会在京举行。根据对全国660个城市的统计,到202_年底,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能力相当于1997年的3倍,其中二级处理厂的能力接近1997年的4倍。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研讨会上作了重要指示:他说,我国水污染的治理已经进入关键时期,加快污水处理进程、提高建设运行效率,是我们面临最紧迫的任务;解决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中的诸多问题,关键在于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要进一步明确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水污染对造福子孙后代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对我国几大河流要制定相关法规,使之依法治理。如长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首要的是加强环境保护,特别是水资源的保护,并努力改善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状况;要加快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做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力争近年在治山治水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收到明显效果,这是长江地区在新世纪的重要任务。二是流域的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应实施战略环境,战略环境评价的关键议题就是阐明政策选择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流域生态系统一旦破坏,很难在短时间根本扭转。淮河流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就是急功近利,只顾本地不考虑流域的经济开发活动造成的典型事例。战略环境评价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工具之一,从环境、社会、经济多个角度分析开发活动的战略可持续性,对解决有关问题,逐步实现流域的可持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三是提高流域各级政府和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使流域的全体人民对其生存者发展的内外条件有充分的认识。建立相应的参与机制,通过各种形式使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真正在人们的行动中表现出来。因此,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对做好城市水管理、水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解决好城市水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没有水就没有未来,没有卫生就没有尊严,没有应急处理体系就没有安全。去年7月18日,全国47位参加城市水环境专题研究班的市长和分管副市长就城市水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出了倡议书,本人作为这方面的专业人员,将这份倡议书写入此篇,以飨读者: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五个统筹”和“五个坚持”,做好城市水资源保护、水的综合管理、水环境整治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工作。
二、坚持实施“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和保障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把节约用水放在首位,努力建设高效节水防污型城市。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市民节水意识;合理确定城市规划,调整优化城市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严格限制高耗水型工业项目建设和农业粗放型用水;认真执行国家有关节水的技术政策和技术标准,积极推广应用节水型用水器具;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技术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
四、加强城市水系统的统一规划管理和城市供水安全保障系统建设。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利用和充分保护水资源,保证城市水源的安全,提高城市供水保证率,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保证城市用水特别是城市居民生活用水的安全,确保
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五、尽快实现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过程控制的战略转移。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综合治理点源、面源和内源污染,高度重视污水再生利用。同步规划和建设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实现由单一的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向污水综合利用转变。
六、加强城市防灾体系建设,合理超前安排城市防洪排涝工程的规划和建设,提高防汛排涝应急处理能力,保障城市正常运行和百姓正常生活。
七、加强城市水环境的综合整治,努力维护和恢复城市河道及滨水地带的自然生态,发挥城市水系的生态、防灾、文化和景观等多种功能。
八、充分的挥城镇体系规划的综合指导和宏观调控作用,实施城市统筹,发展区域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按照大中小城市、卫星镇、重点镇的布局,科学安排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发挥城镇的辐射作用,拉动农村发展,解决乡镇和农村水问题。
九、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水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通知》要求,做好城市水价改革工作,合理调整城市供水价格,促进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
十、加快城市供水、排水企事业单位的改革步伐,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回忆政府监管体系的建立。进一步开放城市水业投资、建设、运营市场,建立特许经营制度,满足公众需求,保障公共利益,确保设施安全,促进城市水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郝 华 《关于我国跨行政区水污染防治的思考》,环境保护202_/62、陈斌林 《淮河流域的实践与我国流域水污染防治 的思考》,环境保护,202_/53、中国建设报 202_.07.30
第五篇:城市水环境作业题(范文模版)
《城市水环境》作业题
一、城市水环境概述
1、城市水功能区划各区执行标准水质是什么?(P39-40)、解释城市水环境含义(P36)
二、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
1、城市河湖水系统综合建设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什么是城市水生态系统?它分哪些类型?
3、城市河湖水生态系统建设目的什么?其研究对象和任务是什么?
三、城市水环境规划
1、城市水系布局规划含义
2、城市河流规划主要内容有哪些?
3、城市河湖水环境规划主要内容有哪些?
4、城市河湖水景观规划原则是什么?
5、简答水环境质量改善总体思路
6、什么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四、城市水生态系统安全保障体系
1、什么是城市洪水和城市内涝,试述的成因。
2、试述我国的城市防洪排涝现状。
3、建设城市防洪排涝安全体系,需要解决哪些主要问题?
4、试述城市防洪排涝安全保障对策
5、生态环境用水和生态需水量定义分别是什么?生态用水包括哪些 方面的用水?
6、城市水生态需水量定义是什么?其具有哪些特点?分为哪两大类?
7、河道内环境需水和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分别包括哪些方面的用水?
8、最大安全纳污容量的内涵是什么?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9、试述污染物在水体中如何迁移与转化?
五、城市水体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1、生态修复定义是什么?
2、水体修复的方法有哪些?
3、简述生态型河床构建技术和生态护岸构建技术
4、简述城市湖泊水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六、城市水污染综合治理技术
1、试分析城市水环境污染源有哪些?
2、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城市污水处理处理级别有哪几级?
3、城市污泥处理处置原则是什么?处置方式有哪些?处理方法有哪些?
4、常规雨水水质处理工艺是什么? 雨水自然净化技术有哪些?雨水综合利用常用技术是什么?
5、城市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涵盖哪些内容?
6、水功能二级区划各区的水质管理执行的标准分别是什么?(P39-40)
7、水功能一级区划各区的区划应满足哪些条件?(P38-39)
8、解释水功能和水功能区划含义(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