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农业农村特色工作
编辑:紫陌红尘 识别码:18-702707 9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19 10:03:27 来源:网络

第一篇:农业农村特色工作

大发瑶族乡2012年农业农村特色工作

一、工作目标

通过实施特色养殖、种植基地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使产业结构更趋于合理,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把网箱养鱼业、甜茶叶产业成为瑶乡的优势产业和品牌产业,使其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

二、工作任务

1、建立甜茶叶种植基地(地点:四冲村委小洞自然村王家背)。利用平乐瑶乡永康汉方茶业开发有限公司“古立山”品牌,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方式,新建无公害甜茶叶基地400亩以上;促进种植户年增收3.5万元以上。通过种植基地建设带动周边福瑶、四冲和塘冲村委扩种甜茶叶500亩以上。

2、建立网箱养殖淡水鱼基地(地点:大发瑶族乡桂江落江冲)。利用桂江库汊围栏带动群众网箱养殖各种淡水鱼,面积达400亩以上;促进养殖户年增收3万元以上。通过基地建设辐射周边群众,在苍板、大田、广运村委新发展网箱养鱼500亩以上。

三、工作措施。

1、健全机构,狠抓落实。为确保特色产业示范点的顺利实施,乡党委、政府成立2012年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的副乡长具体抓此项工作,并建立考核机制,将该项工作纳入个人年终目标考核。

2、以结构调整为抓手促进产业升级。加大对专业户、专业村的培植,通过示范带动,逐点形成特色产业示范乡、村,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农业产品,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以加工和流通带动生产,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3、涉农部门要加强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工作。

4、加大对农副产品的宣传和保护力度,进一步提高本地特色农副产品的知名度。

中共大发瑶族乡委员会

大发瑶族乡人民政府

2012年2月29日

第二篇:农村党建工作特色推荐材料

一、团结协作,班子建设不断加强。近几年来,我村认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三个文明”一手抓,齐推进,重点抓好村两委会班子成员的政治和业务知识学习,坚持集体领导班子和个人分工相结合,重大决策集体讨论决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村班子成员联系点工作制度和党员联系户制度,村两委成员深入到联系点检查、指导、督促工作;坚持群众评议村干部,每年进行2次民主评议活动,并将评议结果与年终三个文明考核挂钩。

二、争先创优,党的建设全面推进。一是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推进。持续深入开展“五好”村党组织和文明村创建活动,不断巩固和发展创建成果。调整组织设置,由于我村自然村庄、人员经济活动分散,组织活动难集中,为切实加强党员的管理,2008年,镇党委根据我村的实际情况,在我村设立了党总支,进一步增强了“两新”组织党员的管理力度。并在党员中广泛开展“大建设中做模范、大发展中作贡献”主题实践活动;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户挂牌”、“外出流动党员登记报告式管理”等工作,建立党员服务站,实施党员“双带”工程,帮困致富出成效;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在发展新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过程中采用票决制,效果良好。二是村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广泛开展民主荐才活动,注重后备干部输送培养,加大村干部考核力度,采取“平时、年中、年终”考核法,每年实行2次村干部勤练“述、询、评”制度,针对群众提出的问题和建议,现场答复,认真组织实施,并实行跟踪督查,确保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三是非公经济党建工作进一步发展。根据各类经济组织的不同特点,设

立甜叶菊和海华机械两个非公经济党组织,采取分类指导、典型引路,靠制度来保证,用交流来促进。四是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好转。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与村两委成员每年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建立党员和村民代表议事制度,实行村务组务公开,每季度定期召开一次村务公开专题会议,每月进行一次民主理财。

三、抢抓机遇,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一是重视农业基础作用,积极引导村民进行种养也调整,加快土地流转,通过以党员大户为主体,建立党员“双带”示范点,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坚持工业兴村战略,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三是对村集体经济加强管理,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加大对存量资产的盘活。截止2008年中,全村实现三业总产值万元,村集体可支配收入28.42万元。较上年增长17%。

四、统筹兼顾,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扎实深入。一是加快农桥、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累计投资95.5万元。二是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投资8万多元,新建集科教文体为一体的多功能便民服务中心。投资12万元对全村所有的河道进行集中清理疏浚,做好河道保洁,实行长效管理。投资10多万元在全村建立了垃圾池,做好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置。投资20多万元进行改厕和沼气池建设,让村民同样享受城里人才有的幸福生活;三是社会治安稳定有序。认真落实一把手负责综合治理目标管理领导责任制,坚持每年同落户企业单位签订责任书,加强村级治安联防组织建设,有效维护社会稳定,为全村“三个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

境。

第三篇:镇农业特色亮点工作

宝林镇农业特色亮点工作

宝林镇位于邛崃市东南面,幅员面积36.9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1个涉农社区、104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1412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12人,劳动力人数11025人,耕地面积30000余亩,属于典型的农业乡镇。宝林镇农业发展一直坚持规模化、高端化和农产品深加工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科学发展道路,形成了具有宝林特色的白茶产业和猕猴桃产业齐头并进,乡村旅游紧随其后的良好格局。

2007 年,宝林镇引进了浙江安吉乳玉茶厂和乐山绿源林业有限公司,在邛崃注册“邛崃市联农茶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000 万元,下称“联农公司”),与宝林镇金鸡村合作进行白茶种植试点。经过一年育苗选种,培育出了宝林独有的白茶品种后,公司立即注册了“金联农”商标。联农公司在销售宝林产的安吉白茶时必须用“宝林白茶”这一地理标识。

“宝林白茶”是一种不受任何污染的纯天然食品,产品为变异绿茶高端茶种,由浙江引种培育而来,其经济价值较高,主要特点就是高氨低酚。经权威部门检测,氨基酸含量高达29.9%,茶多酚仅为15%,不苦不涩,口感极佳。其所含氨基酸中,茶氨酸含量极高,具有极高的保健、增强免疫力作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对白茶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盛赞。

土地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通过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双轮驱动”的紧密联系模式,以合作社为纽带,将农业生产者和龙头企业联结起来,实施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从源头上保证了原料的稳定和品质,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降低了单家独户种植的自然风险和市场

风险,有效地带动了宝林镇全镇规模茶叶发展。依托林盘整治、拆院并院等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探索以农村产权抵押贷款、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入股等方式,多渠道引入社会资金共同开发茶具、茶叶包装、旅游饮品、茶礼品等产业,兴建茶艺馆,通过举办“白茶节”等特色节会活动,积极发展集茶园观光、现场采茶、制茶体验等旅游休闲活动为一体乡村旅游,实现以“一叶带多业”,推动三次产业良性互动发展。同时,依托白茶标准化基地建设,延伸加长产业链,推进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加工业、商贸和以茶文化为核心的乡村旅游业互动发展。充分发掘特色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利用农村产权抵押、担保、入股等方式,有效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发展,对促进农村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具有先行先试的意义。

宝林镇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实现三次产业互动为重点,通过“农户土地入股、企业自主经营、社企协调合作、收益按股分红”,基地投产后的前5年,联农公司保证鲜叶按不低于100 元/公斤的价格结算收益,如果市场价格低于100 元/公斤,则由联农公司补足。预计丰产后,以一季春茶算,每亩劳务收入1300 元/年,每亩入股分红可达1346 元,入股总面积5000 亩,可实现劳务总收入663 万元,分红总收入686 万元,此项产业年总收入可达1349 万元,按此计算,仅此项收益每户农户年收入可达 7412 元。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促进土地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经济壮大的纯农业地区可持续发展路子。截至目前,宝林镇白茶种植面积达到5000余亩,占地面积达100亩的白茶精深加工

项目已在邛崃工业园区新建,建成后固定资产总投资将达到1.2亿元,可实现年产值2.4亿元,税收约2000万元。

按照成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和邛崃市产业发展规划,宝林镇抓好白茶发展的同时,错位发展猕猴桃产业。四川三甲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9月,注册资金260万元,公司业务以猕猴桃基地建设鲜果加工、销售为主。并于2007年11月25日成立了四川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以农民为主体、企业为龙头、科技为支撑的新型农业科技合作社——邛崃市三甲猕猴桃产业研发合作社。以公司为依托,专业合作社为支撑我镇现有凤山村三甲果园1号示范基地一个,是三甲公司重点打造的红阳猕猴桃标准化种植基地,基地内有抗旱生态养鱼池、观光灌溉环流渠、生态养猪场、养鸡场及沼气池等,实现了猕猴桃园区“果—草—畜—沼—果”的生态循环模式,是集种植、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园。同时三甲猕猴桃项目采用“公司+示范基地+科技合作社(核心示范户)+农户”的全新运作模式,目前在我镇发展合作社社员100余户,带动310余户,种植猕猴桃近3000千亩,也带动了邛崃相邻乡镇猕猴桃产业的发展。

第四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工作

根据某某村的实际情况,从构建和谐新农村和提高全村人民经济水平的大局出发,围绕

乡党委提出的发展战略提出“三抓”措施,即:一手抓主导产业发展,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基层组织建设

(一)、抓好产业发展,以核桃为核心,带动林果业的全面发展

1、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核桃产业,抓住核桃发展的第三次机遇,也是最后一次机遇,切实加强枣园村核桃产业在全县核桃产业中的比重,我们村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统一思想,提高班子认识。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一大好时机,使村干部、村民的思想得到解放,深刻认识到发展核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核桃发展定位为村委会考评的关键因素之一,将核桃发展做为我们村今后发展的主导产业;

2、大力扶持核桃产业致富能手,真正感受核桃的发展潜力组织村委会成员及村民代表去我县棣花、商镇学习参观通过核桃产业致富起来的家庭,让他们切切实实体会到核桃是个“金蛋蛋”,是群众致富的好帮手,是我们村今后发展的好产业;

3、加大政策引导,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为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发展核桃产业的积极性,我们制订了优惠政策:对核桃建园范户以及核桃产量大户进行奖励,并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资金、技术支持;对资金确实有困难,贷款信誉良好的群众优先安排小额贷款资金予以扶持;

4、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加强管理知识培训。聘请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推广品种化栽培,嫁接改良,提高坚果品质,加强病虫测报,及时防治病虫害,冬季适时进行改土施肥,涂白等管理。

5、加强品牌建设,提高核桃商品化。依托我县在全国核桃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加快发展我们村的核桃产业,使核桃发展规模化、经营管理科学化、坚果销售商品化,将我们村的核桃产业做大做强,力争在8到年时间,发展成为全县知名的核桃产业基地。

2、抓好养猪产业建设。在乡政府的大力扶植和倡导下,我们村现存栏猪615头,主要分布在两个大的养猪场和村中100多

户村民家中,其中两个大的养猪场占去了村中十分之一的养殖数。但是,这还不够,还应提高猪的存栏数,鼓励村民多养猪,使养猪产业发展上规模,只有发展上规模了,养的猪才能有销路,才能卖出好价钱。再者,根据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猪的粪便可以作为沼气池的原料,变废为宝,这样既改变了季猪粪遍野的臭味,又使村容得到改善,也使村民用上干净便捷的新能源,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沼气用过的粪便还可以继续在田间施肥,通过这样的循环使用,把我们村的养猪业做大做强,形成养殖业、农业、新能源的循环发展链。最终实现全村产业结构调整,使经济效益明显彻底改变过去产业结构单一,种植业一业独撑的局面。

(二)、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1、抓好危房排险,灾后重建工程。我们村有一部分群众居住在年老失修的危房中,随时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我们应及时对这些危房进行排查加固,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今年的雨季过后,我们就及时的对全村的危房户进行了排查,发现有方相启、吴有发和郭丙丁等几户村民的房子存在不安全隐患,我们通过政府资助和本人筹集一部分资金,对这些危房进行了重建。

2、对枣园村村民小组的入组道路逐步进行维修改造、改善村容村貌。由于资金问题我们村的入组道路一直没有统一硬化,村民随便在房前屋后堆积家畜粪便、乱倒垃圾、存放柴火,显得比较凌乱;道路两边也没有种植树木,进行绿化,每到下雨天,村民行走在泥泞的路上,走进院落,都会留下两排带有泥土的鞋印,使干净整洁的院落略显凌乱。因此,我们对入组的道路准备进行硬化整治,以改变脏乱差现象和村民下雨天出行难的局面。

3、建设好村文化室。由于多年来村里没有文化设施方面的投入建设,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现有某某省“农家书屋”协会捐赠图书XX多册,有条件建设村民文化活动室,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素养。规定每个月1号、10号、20号可前来借书,对借书群众进行登记。在借书时,多劝导村民借科普方面的书籍,借此机会进行科普知识的宣讲,让村民从书中学到致富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让村民的思想得到提升,改变以往陈旧的思想,让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能够积极的执行政府的正确引导。

(三)、组织保障:

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好“推动科学发展,党员争当创业先锋”,深化党员承诺制度,全面推进“党员中心户”制度,加强干部带动群众发展生产的能力,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我们村的致富能手李小虎,是我村的养猪大户,家中有猪72头,其中老母猪20头,每年每头老母猪可下猪崽只,每个老母猪每年可两次猪崽,每个猪崽最少可卖200元,仅猪崽一项每年就可毛收入 8万元,除去养猪的花费,加上每年出栏的大猪,能够纯收入 8万元。通过这样的带领,极大的带动了我村的养猪产业,使我村现在形成了家家户户都养猪的局面。实施阳光村务,广泛汇集民意。在村“两委”中推行“一线工作法”,全面落实村民民主监督,建立和完善村组理财制度,提高村调委会业务水平,及时规范的公开村务、党务、财务、事务。下村到户多了解民情民意,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主动“下访”,将职权范围 10 内的矛盾纠纷化解在村内组内。大力推行学习实践科学展观,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转变村班子的陈旧思想,积极接受新事物,大胆创新。

总之,要通过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基层党组织的模范先锋带头建设,把村建设成为和谐、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相信某某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作为一名村官,将继续认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和农村相关法律法规,深入农村,积极与村民和村党员干部沟通,积极为村两委谏言献策,争当“学习型、勤政型、创业型、满意型”的大学生村干部,努力作好国家政策法规的宣传员、村情民意的调查员、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员、群众事务的代办员、弱势群体的救助员和远程教育的操作员。

第五篇:发展特色农业

发展特色农业,壮大农村旅游经济

——关于城关镇西河村发展的调研报告

刘红星

城关镇西河村位于县城西边沟底,距离县城仅1.5公里,过去因交通不便,地理环境不好,农村经济发展困难。近年随着县城人群体到西河锻炼休闲的增多,加之西河水利风景区建设初步完成,为西河村发展村级旅游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奠定了基础。在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通过对该村的详细调研,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西河村应当围绕以乡野农村水利观光和休闲健身活动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城镇人群休闲娱乐和回归自然等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以展特色农业为主,充实农家乐形式,发展农村旅游经济。它是一个市民需要、农民受益、前景无限广阔的新兴产业。具体如下:

一、西河村基本情况

西河村现有三个村民小组,640人,总耕地面积748亩,由于位于狭窄沟川地带,全村河川水浇地仅42亩,其余706地均为沟坡地,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很差。全村农业生产以水地种植蔬菜为主,沟坡地以种植玉米、小麦为主,另在荒山荒坡上种植有400亩花椒和10亩核桃。2013年全村种菜收入25.3万元,第一产业收入仅75.8万元,可以说农业生产除因离城近蔬菜销售方便收益较高外其他农业包括经济林收益很差。

二、西河村发展乡村休闲娱乐的优势、现状与问题

西河村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洗肠泉”为古代高僧佛图澄开

肋洗肠之地,“搠枪泉”因武帝饮马而得名,“跪姑泉”被定为“宫泉”。1997年以前这里是通往县城西北的交通要道,但是随着新西河桥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曾经繁华的西河村渐渐被人们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里,千年普济寺断续香火,军队营房破烂不堪,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近几年来,随着人们锻炼身体的需要和休闲娱乐需求的发展,离县城较近有沟有河的西河村成为县城人群健身娱乐的“后花园”,每天从县城到西河村健身娱乐的人越来越多,平均每天有2000多人的流量。2013年,澄城县委、县政府依托“十二五”规划,充分利用西河村有水、近城、便于休闲等特点,作出“实施西河风景文化旅游开发项目,把西河村开发建设成集水上游乐、休闲避暑、农家餐饮等现代休闲服务于一体的绿水生态风景区”的重大决策,拉开西河走向生态田园的序幕。西河风景建设被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亮点走进政府工作报告,“投资2500万元,实施县西河生态风景区建设工程”成为县长向全县40万人民公开承诺的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

目前,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完成投资1841.7万元,对县西河河道进行综合治理,累计治理河道2.89Km,新建排水涵管2处,新修下河踏步23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水务局投资120余万元,新增实施了8座拦水坝工程,使西河老桥上下游1km范围内形成了3.6万平方米水面景观;省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使用项目总投资1212万元,对县西河风景区河段及沿河两岸山坡进行绿化和水土流失治理。这些项目的建设为西河

村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奠定了基础,现在已经有农家乐、农家烧烤等出现,村民也自发形成了新鲜蔬菜销售群体。

通过调查,我认为,西河村具有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突出优势,也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引导。

1、发展能力不足,市场观念不强。首先是群众对乡村休闲旅游的产业地位认识不够,没有看到乡村旅游广阔的市场前景。认为没有多少效益,发展路子不多。该村的村民多数外出打工,条件好的也多在外地或县城安家,不愿意回村创业,现有群体没有投资发展能力。

2、基础落后,功能配套不全。目前县城通往该村的道路差,有一条水泥路得是很窄,离县城处道路污水垃圾纵横,严重影响消费群体进村。风景区内没有娱乐设施,留不住来往人群,现有接待消费者的农家乐的硬件设施较差,整个基础设施的配套不全,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要。

3、缺乏规划,零乱无序开发。目前,该村发展休闲娱乐等产业还处于自发状态,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作指导,农家乐都是由经营者自己谋划、自行设计、自主建设起来的,导致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

4、形式单一,特色不够鲜明。在发展中没有和农业发展结合,没有特色,难以吸引人。由于缺乏市场理念、定位不准、现有农家乐大都缺乏文化内涵、多数是个体经营,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且多以副业形式开展,故经营效益也不是很好。

5、没有在“乐”字上做文章。没有规范化经营观念,村民小农意识浓厚,只注重眼前利益。在农家乐建设和经营中没有在“乐”字上做文章,只顾赚钱,有的还破坏生态,污染环境。不是真正的农家乐。

三、西河村发展乡村休闲娱乐产业的对策与措施

我们认为应当坚持四项原则,采取四项策略

(一)坚持四项原则

1、突出乡土特色的原则。对于都市人群来说,乡村休闲娱乐就在于乡村的特有魅力,既要保持乡村的特有的“农”、“土”味和“野”味,也要保持乡村旅游资源的原汁原味。从农业入手,可以依托该村蔬菜种植强项,迎合城区人员消费喜好,结合生态农业建设发展大棚时鲜蔬菜,时令水果,反季节蔬菜等农业产业,结合自采自摘,净菜超市等项目,使之成为具有吸引力的观光农业基地。也可以利用沟坡发展经济效益好的土鸡养殖,野鸡养殖等项目,并结合农家乐现场进行消费,以吸引群众喜好。

2、保护环境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开发是目的,保护是前提。只有山表示水秀才有吸引人,必须要保护好西河村的水、两边沟坡的林、植被等自然资源。特要维护好当地的生态资源,防止人为的破坏和污染,把西河变成臭水沟,让群众丧失消费心情。

3、自然美与人工美相协调的原则。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在其原有的自然风景的基础上进行的加工改造,因而要使自然美和人工美有机的结合起来,协调二者的发展,使其变得山更青、水更秀。起居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都要

既考虑服务功能的完善和配套,也考虑与乡村景观协调,使之具有浓郁乡村特色。给人以生态良好、环境优雅、独具特色的饮食环境。

4、突出特色效益的原则。发展乡村休闲娱乐要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只有突出特色才能做到少投入、多产出。要尊重旅游者的消费心理和观念,多考察,多调查,有针对性进行开发,同时又要做好基础设施改善,加快水面开发游乐设施,并发掘民间文化,建设有质量、有特色、有内涵的娱乐消费产业。

(二)采取四项策略

1、科学编制规划,合理开发资源。要在学习外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本村休闲游乐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制订出适合本村的发展规划。要对基础设施的建设作出统一管理安排,对资源的利用进行统筹协调,对产业的开发进行细致谋划。规范引领,合理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生态资源、民俗文化、传统饮食和制作工艺等资源,稳步发展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和美味佳肴型农家乐。

2、借助各方力量,外引内联开发。建设好乡村休闲娱乐项目最大的难题是资金问题。首先,村政府要积极争取,在配合县上建设好后续水利风景区建设项目的基础上,争取各种农村建设性项目资金,加快本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全力做好通村道路和文化广场建设,为休闲娱乐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环境。第二,争取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给本村旅游的各种项目发放更多的就业创业贷款。第三,要大力招商引资,利用本村外出干事人

多,路子多,资金活的优势,以一些好的娱乐项目吸引外来资本和工业资本投向本村旅游的开发。与此同时,要充分调市民和农民的主体积极性,出台各种优惠政策,通过以项目换土地、土地作价或土地使用权为筹资方式,采用股份制开发等形式吸引外部资金。此外,还可以让村民以资源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或以工代资,以劳动力转化为股份等形式,共同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

3、重大项目带动,辐射引导发展。西河村旅游发展应当借助县上的大力支持,坚持“大项目、大投入、大营销”的战略。要利用大项目扩大影响,发挥它们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大批中小项目和农家乐的发展,使乡村旅游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4、加强宣传推介,实施品牌营销。首先要做出几个精品项目,紧接着就要大力宣传推介,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借助中介机构,以水利风景、农家美食、传说遗迹、消费低廉、绿色健康、田园风光、周末休闲、回归自然等等为卖点对外营销。要在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项目进行整体包装的基础上,举办乡村旅游展示会、新闻发布会加以宣传推介,并以各种节庆活动促销,促进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

2014年6月4日

农业农村特色工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