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荒漠生态经济学论文
荒漠生态经济学分析
生态经济学对我们的影 响从经济学和生态学的结合上,围绕着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研究生态经济结构、功能、规律、平衡、生产力及生态经济效益、生态经济的宏观管理和数学模型等内容,旨在促进社会经济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目前,乌鲁木齐市政府于2011年拟对市郊乌拉泊片区生态进行治理并进行保护性开发,以求在生态治理的同时体现其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也为今后的生态治理探索一条新路。
一、乌拉泊片区目前的现状
乌拉泊生态治理区位于乌鲁木齐市南郊,东至天山大道,南至新疆小汽车驾驶学校训练场用地,西至乌鲁木齐铁路局水源地,北至自治区畜牧厅种牛场草场,占地面积约1,098.6万平方米(约16,479亩)。由于常年的砂石资源开采作业使该区域形成总面积近5.5平方公里的沙坑地。这些沙坑数量多、高差大,部分沙坑的深度甚至高达30米以上,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植被受到破坏,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目前,乌拉泊生态治理区涉及砂场14家,碎石场7家。其中,乌鲁木齐牛场草场使用范围内砂场11家,碎石场3家;阿比金泉公司占用土地范围的砂场1家,碎石厂1家。而7家碎石厂均为2006年非法建设的。政府为了迅速启动该地区生态恢复治理工作,已关闭了7家碎石厂,对砂场采矿许可证的颁发则采取一年一发的方式进行。
二、存在的问题
(一)砂石缺口的问题
2000年以来,乌拉泊专区砂场占用全市用砂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并呈逐年增长。该地区砂场质量好,品种齐全,有力地保障我市商品混凝土尤其是高标号混凝土生产,同时也为满足全市砂石结构需求起到平蘅和调剂作用。经检验,该地区生产的砂石能够满足兰新铁路二线建设要求,具有其他地区砂场不可比拟的优势,被兰新铁路二线指挥部定为砂石供应基地。
经调查:截至2009年底,乌拉泊生态治理区14家砂场和7家碎石场,生产各类砂石500万立方米。目前,资源枯竭的有3家,拥有资源的砂场11家,资源储量为916.9万立方米;现有资源可生产3年左右的有4家,2年的2家,1年的4家,不足1 年的1 家;按现有生产能力测算,年生产能力可达300万立米。
(二)乌鲁木齐种牛场职工安置问题
在乌鲁木齐种牛场草场使用范围内的各砂场、碎石场每年向该场缴纳10万至30万元不等的草场土地租用费用,并为该场安置职工,负担相应的社会统筹。自2001起,随着乌鲁木齐种牛场经济效益的下滑,砂石资源的开发成为该场稳定收入、安置职工、社会统筹、就医看病等问题的主要经济来源。
经调查:种牛场从14家砂场和碎石场得到的收益:土地草场费用212万元,解决安置239名职工就业,社会统筹费用153万元。
(三)兰新铁路二线建设问题
乌拉泊生态治理区涉及现有砂场和乌鲁木齐市后备砂场甘河子大桥1号区域。如果关闭乌拉泊现有砂场和碎石场,停止后备砂场甘河子大桥1号区建设,将会使乌鲁木齐市用砂出现很大的供给缺口,影响城市建设用砂及兰新铁路二线的建设。
经初步调查:2010年随着经济形势好转,国家对新疆支持力度的加强,新开工项目和续建项目及兰新铁路二线建设的需要,预计2011年砂石需求将达到1000万立方米以上,兰新铁路二线及高标号商品混凝土生产主要依靠乌拉泊地区砂场供给。按标准的开发能力测算,乌拉泊以外其他砂石生产企业37家,生产能力不足681万立方米,如果对乌拉泊治理区的砂场进行关闭,需求缺口达到300万立方米以上。同时,也影响了兰新铁路二线的砂石供应。
(四)后备砂场建设问题
2006年乌鲁木齐市政府就研究确定在2006年底关闭乌拉泊地区现有砂场,但由于后备砂场选址和乌鲁木齐种牛场经济补偿等问题未得到解决,致使乌拉泊砂石资源开采仍在延续。后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大力支持下,后备砂场选址工作于2009年12月在第20次常务会议上得到确认,按照政府边开采、边治理的原则,认真做好后备砂场规划和复垦工作的要求,政府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了后备砂场地质勘查工作。由于乌鲁木齐市第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人大代表第2092号方案和长胜大队托里乡片区近30余家砂场为自身经济利益的需要考虑,要求停止后备砂场项目建设工作,致使后备砂场建设处于停滞状态。
三、研究的对策
(一)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现代生态观。
传统观念是把自然环境作为为人类服务的工具,人类可以对其任意处置。然而,作为现代生态观,我们则不应该把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看作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而应把它们看作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不仅如此,我们也不能把对生态治理的理解片面化,认为只不过是要搞绿化建设,而是要把生态治理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它是社会生态化、经济生态化和自然环境生态化相互协调发展的统一体,是生态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社会生态化表现为社会发展的和谐有序,社会环境公平、公正;经济生态化表现为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利用合理高效,生产消费模式可持续等;自然环境生态化表现为自然环境优美,人与自然有机结合、和谐相处。我们必须把这一理念贯穿于生态治理的始终。因此,乌鲁木齐市政府在生态治理过程中,首先要处理好社会生态化、经济生态化和自然环境生态化之间的关系,大力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活动,抓好生态知识的普及工作。利用报纸宣传、网络服务、社会实践、党团活动等形式,开展各种生动具体的生态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大家对生态发展的认识,树立全局意识。其次,要充分发挥和利用科研机构的优
势,组织科研人员加强对生态治理和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或从生态发展的角度考虑科技的创新,并把研究出的成果反馈社会,直接或间接推进生态建设的进程,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第三,就是建设良好的生态文明环境。以单位或部门建立一个生态系统,在各单位或部门中建立起相互尊重的人伦关系,树立生态和环保意识,爱树惜草,形成良好的氛围和生态意识,从而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二)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社会力量。
在进行生态治理的过程中,乌鲁木齐市政府应该改变其计划经济时代的功能,把工作重点落实在完善基础设施,制定政策,弥补市场失灵上。一方面,改变那种认为“环境保护只能是增加成本”的传统观念,在发展经济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应该倡导生态现代化理论中关于“防治污染有回报”的理念,制定生态治理规划,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减少对市场运行的过度干预,鼓励创建生态市场,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建设生态城市。例如,在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投资和运营上,政府应出台相应优惠政策和负责必要的投资,然后就是要通过商业资本、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等各种途径筹集资金,拓宽投资渠道。当设施建成以后,要实行市场化运作,使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此外,在建设生态城市过程中还应鼓励公众参与。在实行开放政策条件下,政府、市场、公众都应当共同谋求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之道。政府在决策时应该调动公众参与环境和发展问题决策咨询的积极性,充分听取公众意见,保证政策的公平、公正,因为公众才是环境政策的真正拥护者和执行者,公众的行动关系到政策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程度如何,只有符合公众利益的政策才能真正实行好。为此,乌鲁木齐市在乌拉泊生态治理区的建设中,首先,政府应进行大力宣传,统一认识,要求各部门、各单位要有大局意识,从乌鲁木市的全局来考虑,采取强有力措施,启动后备砂场建设工作,确保乌拉泊砂场、碎石场于2011年6月全部关闭。其次,做好生态治理的规划,组织评审,在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的前提下,进行经济性开发。第三,由政府主导,并制定相关政策,利用社会资金进行市场化运作,对乌拉泊片区进行生态治理,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三)着眼于整体,建设生态城市。
生态现代化理论正在从“弱化”理论转向“强化”理论,因此,生态城市的建设就要从区域走向全局。我国城市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不平衡性,因此,在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时,不同地区应有不同的模式。对于东部城市而言,其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现代化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应该反思并弥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破坏问题,并且还要把生态现代化融入以后城市的发展中,使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而对于中西部一些相对落后的城市而言,应该加强生态环保意识,制定预防性措施,避免因过度追求经济增长而导致城市生态的破坏。无论是东部城市还是中西部城市,在发展中都应该有整体观念,要放眼整个区域,放眼全国乃至世界,不仅从世界生态城市建设中吸取经验与教训,而且要处理好单个生态城市与区域、国家和世界的关系,使生态城市之间能够相互借鉴,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形成一个生态城市系统,从而为实现全球生态现代化营造良好氛围,也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条件。因此,乌鲁木齐市作为我国的西部城市,在进行乌拉泊片区的治理中,应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利用国家环境治理和有序开发的政策及资金的支持,引导现有砂场积极履行环境治理义务,并按照政府总体规划对生态治理区进行保护性开发,改善乌拉泊地区高速公路和乌板公路沿线的自然景观,并为乌鲁木齐市生态城市建设奠定基础。参考文献:(1)徐春.生态文明蕴涵的价值融合[N].光明日报,2004-02-17(4).(2)蒙睿.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系统观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7.(3)邓明艳,曾菊新.武汉城市圈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研究[J].特区经济,2009.10.负面效应
(4)莫敏秋.高校德育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J].肇庆学院学报,2004(3):33-36.(5)张琳.论生态文明道德观[J].烟台大学学报,2003(4):13l-135.(6)陈烈荣.新的科学发展观与大学德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4(5):5-9.(7)中国政府网.旅游局就“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公开征求意见.2009.7.2.
第二篇:生态经济学论文
摘要
观光农业是一种新型的交叉产业,以农业项目如农产品、农业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等为开发素材,以市场为导向,能够满足大中城市居民及一些农村居民进行观光、品尝、休闲、娱乐、参与、体验、购物、学习等活动的旅游形式。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为观光农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新契机。一方面,新农村建设为观光农业发展提供平台;另一方面,观光农业发展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本文由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两部分组成。论文先提出了观光农业研究的支撑理论,接着探究观光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发展模式,最后从大众垸观光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着手进行布局优化研究,提出大众垸观光农业发展的系统调控对策。
本文通过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观光农业发展的系统研究,有助于拓展观光农业的含义和功能,探索一条新农村建设与观光农业可持续 发展的道路。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观光农业;布局优化;大众垸
第一章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选题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同多数国家一样,我国通过发展高物耗、高污染的产业以获得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与城镇取得的显著发展相比,我国农村的发展却呈现出: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发展模式不健全、农民收入低下等特点。城乡差距和社会矛盾逐步加剧。在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实施工作重心战略转移,于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同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已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以湖南省为例,湖南省建设厅、长沙市人民政府、望城县人
民政府等相继制定的《湖 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布局规划导则》、《长沙市百里优质水产走廊建设 规划》、《望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中,都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并且望城县把大众垸的发展目标定位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农贸生 态旅游型地区’’。位于望城县西北部的大众垸地处洞庭湖平原南缘,垸内河网渠道纵横、湖泊库塘密布,属于“百里水产走廊”重点发展区域,其地形、气候条件均利于农业生产,是典型的农业区。而且通过本人长期以来的调查显示大众垸观光农业的发展已渐显成效,垸内的格塘乡等地率先发展了观光农业,兴建了大批垂钓基地、休闲农庄、农家乐等项目。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开展大众垸观光农业的发展研究具重大意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观光农业旅游发展研究——以望城县人众垸为例
第二章观光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近年来,观光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与学术雾对其展开了大量 的理论研究密不可分。主要有高贤伟等著的《旅游农业理论与实践》 对观光农业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分析和阐述,重点概括了观光农业所 产生的效应、供给与需求及其经济特性强¨;关宇阐述了景观生态学提 供了农业景观研究的原理、方法和相应信息,主张以景观生态学为理 论基础,通过规范的方法和途径进行各类农业景观规划势在必行诗筋;陶雨芳提出了观光农业发展的四大理论基础:(1)可持续发展理论、2)综合区域规划理论、(3)环城游憩带理论、(4)景观生态学理 论等等,其中有重大影响力的两大理论强调以生态、经济和社会三者的发展有机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景观生态学理论疆副。但是,笔者 认为观光农业的理论基础内容涵盖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美学、社会 学是、市场营销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涉及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复 杂的实践性,因此需要兼容并蓄其它相关的学科营养,向多学科、多层次综合研究发展。本文试图从农业区位论等“八大理论”展开探索,为大众垸的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2.1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
可持续旅游实际上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旅游领域的具体运用,是可持续发展
战略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自然延伸,是近30年来,人们对旅游发展和环境效益不断进行探索的产物。鉴于可持续发展思想与旅游业的密切关系,国际社会对可持续旅游的发展十分关注。可持续旅游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业中的具体体现,与一般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一是满足需要。发展旅游业首先是通过适度利用环境资源,实现经济创收,满足东道社区的基本需要,提高东道居民生活水平;二是环境限制。资源满足人类目前和未来需要的能力是有限的,这种限制体现在旅游业中就是旅游环境承载力。观光农业的资源基础是农业资源、农村环境及农村文化,它的主要部分具有霹再生性,从这一点上来说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较好,只要开发得当,使生产、生活、生态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可持续发展是可能的。因此,大众垸发展观光农业必须坚持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思路,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同时必须注意资源的保护,必须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克服那种以旅游资源的损耗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换取短期效益的盲目做法,以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以保障观光农业长久的生命力,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大众垸和发展模式研究
3.1 观光农业发展机制
大众垸观光农业发展机制大众垸观光农业的发展首先离不开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这为发展乡村旅游、现代观光农业提供了宏观政策支持,对大众垸观光农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其次,旅游业自身产业扩张也推动了观光农业的发展。我国旅游业已具相当的产业规模。由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大幅提高及闲暇时间的增多,使得旅游者的数量成倍增长,致使旅游产品供给面临严峻的挑战。再次,从微观方面看,城市生活的压力和对自然环境的疏远,使城市居民有暂时逃离单调的城市生活的渴望;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更加注重亲身的体验、参与,更渴望抛开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压力,走向自然、尽情放松自己,而乡村是人们释放压力、亲近自然、回归田园的理想场所。大众垸靠长株潭城市群,其观光农业发展由巨大的市场需求。因此,基于“两型社会”和“城乡统筹“建设背景下观光农业的发
展有其宏观、中观和微观方面的驱动力,必然为观光农业提供巨大的客源市场,从而促进农业观光旅游的更快发展。
3.1政府推动力 “两型社会建设”、“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尤其是在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而在政策、资金、监督管理等方面的支持为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大众垸观光农业开发是在长株潭城市群. “两型社会改革实验区“建设和望城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进行的,政府在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为大众垸观光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力。
3.2.吸引力 大众垸自身丰富的旅游资源使其观光农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秀 美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沉淀深厚的古镇、遗址,以湖湘水乡和田园 风光为特色的田园牧歌式风情,风格迥异的民居建筑等有形的资源,以及传统的农业劳作、传统的文化艺术、渊源的农业文明等无形资源,都对旅游者有着强烈的吸引力,3.3支撑力 大众垸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城乡统筹发展将得到不断加强,随着城市的辐射与波及作用将越来越强,对农村的各种优惠政策也不断地推出,大众垸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相关配套要素都有了很大改善近年在农村道路、水利、电网、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投入了大量资金,这些都为大众垸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根据大众垸农业结构的特点和区域优势资源,并借鉴国内外观光农业的发展经验,其观光农业发展主要可采取以下几种模式:
第四章大众垸观光农业发展对策措施
4.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大众垸的观光农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体制、资金结构、发展模式都存在不少的缺陷,需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发挥政府在观光农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制定观光农业的产业政策和有关法律,为观光农业的发展营造
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把观光农业的发展作为推动大众垸第三产业发展、改善投资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纳入议事日程。在资金上需要政府给予扶持,增加导入性投入,开辟多元投融资渠道,建立观光农业发展基金,积极引导观光农业的发展。在组织上,应设立一个由旅游、农业林业、水利等有关部门组成的专门机构,对大众垸观光农业进行统一管理和指导,以改变部门间的条块分割局面,消除地区、行业间保护主义;按照观光农业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要求重新配置生产要素,整合区域观光农业资源,促进大众垸观光农业结构升级。
4.2进行资源综合评价,科学规划设计
并非所有的农业区域都适合搞观光农业的开发,应对大众垸的观光农业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建立从可行性论证——开发规划的科学可行的开发程序。观光农业资源的综合评价是观光农业开发的首要步骤和基础性工作。在观光农业项目开发之前,应对大众垸内的情况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首先要调查当地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农业资源条件和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综合评定在此基础之上,选择既符合消费者需要,又能突出大众垸与其他旅游区相区别的特征和要素,并对这些特征与要素进行加强与提高,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观光农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4.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破发展瓶颈。
要想全方位地开发好行、住、食、游、购、娱六大要素互相配合的观光农业项目,大众垸就必须创造出清洁舒适的逗留环境,必须搞好交通、水电、饮食、住宿等基础设施建设,设计专门的旅店、餐厅、农宿以及娱乐场所和度假村,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旅游产品,以供游客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
4.4强化生态意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观光农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观光农 业发展成功的价值标准。因此,在观光农业发展中,要牢固树立环境保护观念,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协调好观光农业旅游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保护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资
源,提高环境质量,实现观光农业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开发项目与景观环境的协调,控制开发建设中的污染,遏制生态环境退化,真正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4.5开发旅游商品,提高经济效益。
当一个旅游地的基础设施趋于完善后,要想取得更大的经济效 益,就要突出发展旅游购物。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的旅游消费由吃、住、行、游、购、娱六大部分组成,其中,吃、住、行的花费相对稳定,弹性最大是购物。在客源稳定的情况下,旅游商品的消费成为旅游地整体经济收益的关键。旅游商品的开发,是观光农业发展的重点之一。
结束语:
四、结束语:
在我国人口增长、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与生态环境矛盾不断突出的背景下,人多地少、生态恶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像望城县这种县域可以依靠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生态农业,而相当部分县级城市优势并不明显,长期以来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矛盾不断出现,形势紧迫,因此强力打造县域生态农业,从局部着手,对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目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憧憬未来,在我的家乡,在我们的农村,在广阔的神州大地,生态农业之花必将簇拥绽放。
参考文献
[1]、陈德昌.生态经济学.上海市.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年
[2]、骆世明.生态农业的模式与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
[3]、章力建 王庆锁 侯向阳.中国西部生态农业发展方略.气象出版社.2004年
[4]、望城县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http://.cn
[6]、高贤伟.《旅游农业理论与实践》.北京市.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
第三篇:生态经济学课程论文
浅谈推进我国农村节能减排进程的对策
彭婵娟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2007级)
摘要:进入2008年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各国节能减排实施减缓。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中,各项建设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大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多数农村尤其是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在能源使用上仍以林木、柴草、秸秆等生物质能源为主,消耗了大量的植被,这样的做法导致土壤养分不能还田,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地贫瘠化严重。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农村;农民;政府;技术;节能减排;
引言
目前,我国农村节能减排取得了较大进展,基本形成了以农村沼气等生物质能源开发为重点,以太阳能、风能、微水电等高效利用等为补充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体系。但是总的来看,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在生活生产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节能潜力,能源的开发潜力和污染减排潜力也相当大。1节能减排的相关介绍 1.1节能减排出处
“节能减排”出自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节能减排,是指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
[1]节能减排有广义和狭义定义之分,广义而言,节能减排是指节约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减少废弃物和环境有害物(包括三废和噪声等)排放;狭义而言,节能减排是指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有害物排放。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2]
1.2农村节能减排的总体思路和战略目标
根据国家战略部署,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加快构建节约型生产生活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发可再生能源,发展以村庄、农户为单元的循环农业,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大力
推广节水、节肥、节药、节农膜等资源节约型技术和低能耗机械,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大力推广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适度发展能源作物,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生物质能发展道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农村节能减排的总体思路就是依据循环经济原则,针对农业生产各个环节上技能减排的具体要求,在创新循环经济机制的基础上构建相应的模式,达到既节能减排又促进生产的环境---经济综合效果。
农村节能减排就是要在现有的综合资源存量、环境容量以及生态阀值约束下,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提高效益的角度出发,重新组织和调整农业生产体系,促使物质能量利用率的提高和投入量的减少,并最大限度地控制污染物的排放,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实现。
1.3农村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各项建设都取得乐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难以持续稳定发展。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推进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缓解国家能源压力;有利于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减轻环境压力;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2我国农村节能减排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当前我国农村节能减排的形势
当前,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去年以来,全国上下加强了节能减排工作,国务院发布了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制定了促进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相继做出了工作部署,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去年全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目标,加大了“十一五”后四年节能减排工作的难度。更为严峻的是,今年一季度,工业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过快,占全国工业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近70%的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六大行业增长20.6%,同比加快6.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各方面工作仍存在认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措施不配套、政策不完善、投入不落实、协调不得力等问题。
提高投入品使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有利于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减轻环境压力。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已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部分农村地区既是工业“三废”消纳地,农业面源污染也比较严重,成为影响水环境特别是湖泊富营养化的原因之一。目前,全国每年化肥使用量达4700万吨,利用率仅为35%左右;农药使用量140多万吨,利用率仅为30%左右;灌溉用水效率仅为45%;大量畜禽粪便没有得到资源化利用。加强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切实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将有效促进农业投入品的高效利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3]保护生态环境。
2.2我国实施农村节能减排的主要措施
我国农村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破坏和损害严重,这是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推行农村节能减排,首先必须切实提高农村生产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不但有利于节约资源,环节农村人口资源矛盾,还能极大地减少农村污染物质的来源,达到一箭双雕的功效。要运用先进技术和现代化手段,结合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土地、水、生物和气候资源对经济的贡
[4]献份额,从而实现整体高效率。
目前,在农村节能减排的最大的工程之一就是沼气灶的推广使用。沼气池,对于农民来说,是一项不需要成本的可再生能源。目前,我国农村沼气已发展到2200万户,每年为农村提供了1350万吨标准煤的高品位清洁能源;推广省柴节煤炉灶1.9亿户、节能炕2000万铺,形成年节能能力近5000万吨标准煤。如果从惠及的人口和农户数量上来说,这是全球最大的节能减排工程。近年来,农业部还组织各地开展了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重点的乡村清洁工程示范,示范区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利用率、农作物秸秆资源转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使3万多户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2.3我国农村节能减排存在的问题分析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是农村节能减排工作在政策、技术、管理等层面有其“盲区”、“短腿”,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地完善和改进。
2.3.1农民的生态意识跟不上
生态意识,或者说生态环境意识,是指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所采取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农民来说,一般指他们对自身和农村环境之间关系的观察、认识和理解。
自然农业历史悠久,在农民脑海中根深蒂固,由它带来的资源退化问题自古以来就在缓慢地发展着,对农民来说是习以为常,自然毫无体察,具有很大的隐蔽性。自然农业的低产量、低收入,也使农民缺乏动力主动地增加投入,改善生产环境,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生态环境的修复、发展。
[5]农村地区不仅经济不发达,教育水平也很落后,因此农民接受到关于生态环境的机会也微乎其微。
2.3.2政策体系的不适应
当前,中央已把节能减排纳入农村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基本建立了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法律法规体系;不少乡村在节能减排的实践过程当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并得到了实惠。但是不少地方对节能减排工作认识模糊,使节能减排工作在低水平徘徊。究其原因,一是领导不重视,没有建立与约束性指标相匹配的领导责任体系;二是措施不落实,没有建立与可再生能源相对应的技术支撑体系;三是资金不到位,没有建立与节能减排相适应的资金保障体系;四是氛围不浓烈,[6]没有建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适应的舆论导向体系。
2.3.3技术方面还不够成熟
尽管中国农村的节能减排技术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总体来说,发展很不平衡。例如,江苏省射阳县早在六、七十年代就开展农村沼气建设,沼气用户逐年提高,至2000年底平均村沼气用户占有率达20%。但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沼气用户使用率却呈下降趋势。一是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劳动力跟不上,农民的生态意识、操作技能跟不上,对沼气发酵需要的温度、酸度、水量等因素控制不好;二是跟踪管理跟不上。有的沼气池连续使用几年都不换料,有气就用,无气不管;有的是只管进料,不管出料,使沼气池胀满肚子,有的把沼气池当做垃圾坑,什么东西都往里倾倒;有的是沼气零部件、管道出现漏气现象却不及时更换;有的灶具打不着火也不找人维修。如此种种,都严重影响到沼气池的使用效果。
2.3.4 减排形势的不适应
近几年来农村环境质量整体呈恶化的趋势。一方面,发达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同时,将重污染的工业项目向落后地区特别是农村转移,不仅占用了丰富的耕地资源,破坏了生物资源,而且破坏了自然环境;另一方面,粗放的农业耕作方式和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使农药化肥等农用物资使用强度居高不下,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部分乡村农业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据有关调查资料,全国每年化肥使用量达4700万吨,利用率仅为35%左右;农药使用量140多万吨,利用率仅为30%左右;灌溉用水效率仅为45%;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造成减产损失达到产值的1/5左右;目前实心黏土砖年产量高达4900亿块,每年耗用黏土资源10多亿立方米,毁田50万亩;大量畜禽粪便没有得到资源化利用,资源浪费严重。
2.3.5 监管力度的不适应
目前,各地生态环境监察工作开展不均衡。在2003年4月才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工作,目前还普遍存在配套规章制度不健全、现场执法力度不够大、专业执法队伍体系未形成、试点经费投入不足及生态监控手段薄弱等问题,各试点地区的工作进展很不均衡,个别试点进展缓慢。农村生态监察力度的薄弱导致农村农业副产品和废弃物利用不充分,农机具能耗偏高,秸杆焚烧、畜禽粪便污染、农村生活垃圾乱扔等无人过问,电子垃圾、塑料包装袋、一次性胶袋、废弃的农药瓶等,严重污染了农村的土地资源和水源。
3推进我国农村节能减排的对策
推进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缓解国家能源压力;有利于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减轻环境压力;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做好农村节能减排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大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进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走中国特色的生物质能源发展道路。推进我国的农村节能减排工作,要从农民、政府两个主体上进行完善与建设,同时作为节能减排必不可少的客体----技术也要跟上农村节能减排的步伐。
3.1提高农民的思想意识,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
农民是我国节能减排建设的主体,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执行者和推动者,他们思想意识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农村生态环境的优劣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的推进需要农民具有良好的全面的素质,包括科学的世界观和自然观,高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完备的现代科技知识
[4] 体系,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状态。
因此,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改变农民的传统价值观,可以普及农村的义务教育,从源头上在农民心里扎下生态环境生态保护的意识,扎下节能减排的意识;充分利用电视、横幅、标语和村务公开栏等形式进行宣传,并配套政策措施,创建长效机制。
在农村广泛开展节能的科普宣传,加强对农民的节能减排培训,把节能减排作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农民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内容,营造“人人讲节约、事事讲节约、时时讲节约”的良好氛围,逐步使节能减排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激励、农民自为,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精神建设的结合,全面提升农民清洁文明意识,节能减排意识。同时可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鼓励村民自主参与农村节能减排,提升广大农民“节约、生态、科学、和谐发展”的意识和理念。在此基础上可以开展比如“节能减排下乡”、“节能减排常识有奖竞赛”等活动,激励农民自主学习了解节能减排知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3.2强化政府在节能减排中的组织领导作用
节能减排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中提出的,对于广大公众来说还是一个相当陌生的概念,农村节能减排仅靠农民是肯定不行的,因此政府一定要发挥其在认识、决策、激励、投资、领导等方面的优势,真正起到带头作用,组织领导农村各级部门、农民积极参与到国家的节能减排公众当中来。
政府要抓紧制定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要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要加强农业节能减排投入,要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农业经营者和生产加工企业积极参与农业节能减排,加强宣传,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
3.2.1 政府要加强节能减排的资金投入力度
目前我国节能减排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推进的示范工程和企业自筹资金,点多面少。资金量少,项目效果不尽如人意。以政府为主导的节能减排融资方式主要有:从财政预算中直接资助,或拨出节能减排专款;通过发行政府债券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将以往节能减排项目节约的经费直接
[7] 用于新项目投资;节能减排鼓励性贷款;节能减排国际资助等。
我国农村地区经济不够发达,而节能减排的推进需要资金做强有力的后盾,农村的资金积累能力有限,需要政府依靠其社会职能拓宽融资渠道,探索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社会参与、多方投
[8]入的节能减排投入机制,逐步形成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稳定的资金来源。政府应鼓励国有银行参
与节能减排项目的融资,加大对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重点项目、重大工程的支持力度,特别是继续实施好农村沼气、节水农业、保护性耕作、沃土工程、测土配方施肥、乡村清洁工程、太阳能利用温暖工程、健康养殖示范、生物质能源开发等重点项目以及增加对节能减排产品的投入,促进技术合作和成果转让,真正将节能减排的基本国策落到实处。
3.2.2 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体系
政策是工作开展的基石。应把节能减排作为各市县农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工作目标、任务、措施,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经济增长转变。制定和完善农村节能减排标准体系,严格控制对各种农业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利用。加快研究制定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的相关政策,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发挥企业和农民的主体作用。积极争取财政对农村节能减
排工作的投人,通过财政补贴、投资政策、用户补助等多种激励手段,鼓励农业废弃物能源化、资
[8] 源化利用,鼓励发展循环农业和生物质经济。
政府要抓紧出台更多鼓励节能减排的政策,完善节能减排的激励与惩罚体制。可以采取经济激
励的方式,对节能者、减排者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使其保持节能减排积极性,相反,对高耗能、高排放者则要实施一定的惩罚。我国政府借鉴和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科学制定和贯彻实施节能减排方面的政策措施。
3.3 加快科技创新,强化节能减排技术支撑
要组织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构建技术研发服务平台,着力抓好技术标准示范企业建设。要围绕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积极开展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3.3.1加快农村节能减排技术研发进程
整合优势科技力量,集中开展农村节能减排的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尽快取得一批新成果、新技术。重点在农业资源节约和清洁生产技术、农业废弃物及相关产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等方面进行突破,打破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的技术瓶颈,并引导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科技项目实施,鼓励和扶持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
强化农业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开发与转化,引导和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等各方面的科技力量努力攻克节能减排的关键性技术,重点在农村资源节约和清洁生产技术、农村废弃物及相关产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等方面进行突破,打破农村节能减排的技术瓶颈。坚持把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引导和鼓励企业进一步加强技术成果转化工作,采用各种先进、实用、环保、节能的新设施、新工艺和新技术。鼓励和扶持农村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
3.3.2 推进农村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
大力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切实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以节肥、节药、节水、节能为突破口,推广应用节约型农业技术。广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与服务,提倡增施有机肥。科学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淘汰“跑、冒、滴、漏”的植保机械,推广低容量喷雾技术,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病虫害防治专业服务组织,运用农业、物理及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农药使用的次数和数量,提高防治效果和农药利用率。开展全国农业面源污染普查,加强重点区域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积极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建立和完善污染减排体系,切实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为深入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指导循环农业促进行动,更好的普及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知识,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部在第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发布了“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十大技术”。这十大技术包括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技术、秸秆能源利用技术、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农村小型电源利用技术、能源作物开发利用技术、农村省柴节煤炉灶炕技术、耕作制度节能技术、农业主要投入品节约技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和农机与渔船节能技术。
农村节能减排是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但目前我国的农村节能减排的形势十分严峻,应该引起各级政府、相关行业与部门的高度重视。积极推行农村节能减排可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国家应挖掘这一巨大潜力,加快推进我国农村节能减排的进程,使经济在新时期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森.关于医药卫生领域反商业贿赂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国卫生产业杂志,2006,(7):85.[2]朱立志.农业节能减排方略[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8.
[3]孙政才.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大有可为[J].人民网-人民日报.[4]梁山、姜志德.生态经济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318-319.
[5]韩曦.新时期农民教育功能定位思考[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7,(3):31-33.[6]张萍.从节能减排看新农村建设 [N].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8, 10.[7]胡毓娟、陈安琪、张学民.论我国节能减排的目标选择和对策措施[N]
[8] 董淑萍.辽宁省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J).农建环境与发展,2008(6):37
第四篇:生态经济学论文-水土流失
关于水土流失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
工商11-3110614322张铭书
摘要:当前,水土流失已经是世界性的生态灾难,对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我国的水土流失问题突出,且局部地区仍有加剧的趋势。陡坡开荒以及乱伐牧、乱采乱挖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尚未得到有效地控制和禁止,本文旨在从经济学等角度探究水土流失问题,并结合本专业分析对策。
关键词:水土流失 生态经济 数据监测 生态修复
1.水土流失概要及我国现状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风力、重力等外营力的作用下,山区、丘陵区及风沙区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当前,水土流失已成为我国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对国家和地方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1.1 水土流失种类
我国的水土流失种类主要分为水蚀、风蚀、重力侵蚀、泥石流等,其中最为常见的为水蚀、风蚀和泥石流。
水蚀分为溅蚀和沟蚀,沟蚀是水蚀的最后阶段,也是破坏力较强的一种。在黄土高原,沟蚀很严重,每平方千米沟道长度达3~5千米,有的沟壑面积占总土地面积50%,有的成了残原,损失了很多土地,还使土地被切割得支离破碎,地块变小,对耕作有即为负面的影响。
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干旱风沙区,以及其他地区,由于风力作用造成的土壤流失危害也是很大的,有时春播毁种多次,表土层不断被刮跑。特别是强风(风速约为20米/秒)日数存100天以上的我国北方风蚀地区,风蚀危害更为严重。
泥石流不同于一般洪水,是山洪挟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顺坡沿沟湍急活动的现象 有时几千斤、上万斤重的块石也随泥水冲下来,造成有很大危害的泥流和泥石流,冲毁道路、村庄和农田,使人们生命财产受到重大损失。我国西南山区的泥石流很严重,云南东川地区的泥石流,每年要暴发二三十次。
1.2 我国目前的水土流失情况
目前,我国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己达367万k㎡,每年新增流失面积
1.5万k㎡,每年流失土壤厚度平均为0.01~2.O0 cm,土壤侵蚀总量达50亿吨。我国的西北、西南、华南等广大地区水土流失都十分严重。造成我国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除了自然因素之外,还有毁林开荒、毁草开荒、陡坡种粮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过程。长期以来,由于黄河、长江上中游地区毁林开荒,陡坡耕种,使之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之一,黄河和长江的年输沙量分别占世界9大河流的第1位和第4位。
2.水土流失对我国生态经济系统的影响
2.1 生态经济系统
生态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生态经济系统的平衡是建立在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之上的,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不断地进行着能量交换,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构成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冰系。对于平衡的生态系统,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若生态系统中各因子不平衡发展,就会导致生态和经济的失调。
2.3 水土流失对经济的影响
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导致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水灾旱灾频繁,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2.3.1 破坏耕地
耕地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水土流失导致土层变薄和土体结构劣化,使表层的腐殖质层和淋溶层逐渐变薄甚至消失,耕地质量下降.据资料统计,建国以来全国因水土流失毁掉耕地266.7多万h㎡,平均每年6.67万h㎡以上,土壤流失总量50多亿吨,数以亿吨的氮、磷、钾等养分流失。
2.3.2 泥沙淤积
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下泄,淤积下游河道、水库、湖泊,缩短了水利设施寿命,降低其综合利用功能。
2.3.3 增加了旱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
由于水土流失破坏了地面植被和土壤结构,使土壤层的蓄水能力减弱,导致干旱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植被和土壤系统的蓄水能力减弱,大雨过后,很快形成径流,极易产生洪灾。
2.3.4 生态失调和限制社会经济发展
水土流失是当今头号环境问题,它破坏了土壤、土地资源,使目前已十分紧张的人多地少矛盾更加严峻,水土流失强烈的地区,新开垦的陡坡耕地几年后就会失去农业利用价值。水土流失与贫困互为因果,据统计全国87%的贫困县分布在严重水土流失的地区。水土流失还会使水土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影响航道运输,加剧风沙灾害。
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对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也在不断的增大。当前我国也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大型的水利设施、公路、铁路、能源开发等许多的基础性设施都在大规模地进行建设,由此对自然资源开发强度的不断增强,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破坏。所以,不断加强水土流失的综合防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3.防治水土流失相应对策
水土流失现象并非朝夕而成,在解决问题时,首先作一个整体的经济学大局分析:
(1)考虑机会成本,同样的时间投入,选择最优措施。譬如在不同区域采取相对对应的解决方法,如种植树木、修建防堤;(2)排除沉默成本干扰,已发生的决策不再成为影响现今决策的原因;(3)分清总收益和边际收益,“资本要用在刀刃上”,根据边际收益递减,应该控制投入,争取效用最大化。
水土流失是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水文、气象、地形、植被、土壤及其成土母质是自然因素;人口过度增加产生的对土地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利用是主要的社会经
济因素。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尤其是对植被的破坏,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加速了水土流失过程,所以我们应从多方面进行防治。
3.1 结合信息管理方向的相应水土流失措施
我专业的全称是工商管理(信息管理方向),虽然隶属经管院,但也会学习很多计算机(如建立数据库、编写程序代码、信息分析)方面的学科。
3.1.1 建立区域水土流失评价系统数据库
通过数据库的建立,可以通过数据收集-分析-评价的过程来衡量该区域的水土保持情况,监管大面积水土流失发生的宏观规律,有利对于水土保持工程的效果评价,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及时的预测来采取防护措施。
在研究大范围的水土流失宏观规律时,靠建立定位观测网络所需要的人力、资金和时间均是相当惊人的,而采用数据库统计法则可以克服这些缺点。
3.1.2 建立水土流失监测系统,及时将数据整合分析
监测系统的设计,除了上文说到的的了开发建立区域水土流失评价据库,还要对数据的存储以及随时的动态监测。
将监测到的数据输入到子系统中,并且对其提供多种的方式来进行空间数据以及多媒体数据的接口来实现数据的采集;开发项目的基本情况的信息以及保持方案的信息、监测信息这些基本信息的高效率基本管理都是依靠这个系统来实现的。为了能够开发出水土保持系统的监测以及设计,就要实现对于水土流失现象的影响因素、状况以及危害和保持方法的管理和后期开发等。
通过监测系统以及数据分析,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看到近年来的水土情况,采用统计学的原理对未来走势进行分析,然后有针对地采取防护措施,才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
3.2 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是指通过封山禁牧、围栏舍饲、休牧轮牧、留苗养树、疏林补植等措施,减轻对土壤的扰动。大面积封禁保护,小面积治理,给林草植被以休养生息的机会,使其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逐步提高林草郁闭度,恢复生态功能。
3.2.1 加强植被保护
植被是控制水土流失的最重要的因素,植被生长茂密的地区往往是水土流失轻微的地区。要加强植被的保护与生态恢复,以保护现有植被为主,积极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生态项目建设。
对于轻度流失的山地和丘陵地区宜实行封山育林、植树造林,使植被逐渐得到恢复;在江河沿岸和平原地区要建护岸林和农田防护林,种植经济果林、薪炭林;坡度大于25°的坡耕地要退耕还林、还草;植被建设要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相协调,以市场经济为牵引,调整产业结构,综合经营土地资源,建设生态经济型园林,在生态恢复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节。
3.2.2固持土体,改良土壤
森林树种具有深长的垂直根系以及围绕其周围的广阔的侧根,且在树木之间根系纵横交错。这些根系同枯枝落叶层对地表径流中的固体物起到拦截过滤作用,能够有效地固持土
体,从而防止了土体滑落面的形成,为消除重力侵蚀如泥石流等创造条件。
森林植被形成的郁闭环境,影响着土壤的湿度;森林凋落物在土壤表面形成的枯枝落叶层,分解后对土壤的生物、物理和化学性质有重要影响;森林植被强大根系的生长延伸及代谢分解,可以形成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增加了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通气性;菌根和根系分泌物及死亡的根系则有助于森林土壤有机质养分的积累。这些因素能够加速成土速度,促进土壤母质形成土壤。
从人们对水土流失防治的不断的实践、努力以及对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深入的思考,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思想,那就是我们已经从对自然界的索取来发展人类自身转向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这是人类实践后对环境的重新认知。虽然我们已经在为生态环境的好转不断努力,但再强的自然面前,人类还是非常被动的。我们只有齐心协力共同维护生态环境,实现有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资料:
[1] 李艳云.水土流失的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探究[R].营口市环境监测中心站.2013年4月17日 [2] 颜超,浅谈我国水土流失及防治对策[J].法制与经济.2010年14期
[3] 马晓薇,杨勤科,刘宝元.水土流失评价数据库建立中的数据标准化研究——以中国潜在水土
流失数据库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6月
[4] 李智广,曹炜,刘秉正,罗志东.我国水土流失状况与发展趋势研究[J] 中国水土保持科
学.2008年2月
[5] 张鹏.我国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危害和防治对策[J].山西水利.2007年2期
[6] 吴佩林,鲁奇.我国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危害和防治途径[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4年9月
[7] 程冬兵,廖纯艳,张平仓,赵健.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研究[J].长江科学
院院报.2010年11期
[8] 彭珂珊.我国水土流失及防御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2001年2期
[9] 卢爱华.我国水土流失和土地资源保护[J].南方国土资源.2003年8期
[10] 作者不详.我国水土流失主要区域分布概况[J].水利科技.2008年第4期
[11] 李广水.我国水土流失的主要类型[J].地理教育.2006年第5期
[12] 万有贵,吴朝平,杨绍忠.水土保持与水利可持续发展[J]《现代农业科技》 2010年第20期 [13] 李云海.浅析我国水土流失.科技资讯[J].2007年04月
[14] 董建勤.捍卫生命之本——水土流失和治理探访[M]
[15] 申洪源,解立堂.我国水土流失问题及对策[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6期,[16] 秦天枝,我国水土流失的危害和对策《生态经济》2009年10期
[17] 李志广,曹炜.我国水土流失状况及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年1期 [18] 王琰我国水土流失现状和治理初探 《管理观察》2009年21期
[19] 颜超浅谈我国水土流失及防治对策 《法制与经济》 2010年7期
[20] 胡杨军,张晓萍,杨勤.[OL]黄土高原区域水土流失评价数据库的建立
第五篇:典型荒漠
典型荒漠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典型荒漠的主要类型分布及荒漠中的主要代表植物,膜果麻黄、沙拐枣,梭梭、泡泡刺、胡杨等。并对荒漠的治理与保护提出了相应建议。关键词:典型荒漠、类型分布、植被
1荒漠概念
典型荒漠是指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植被贫乏的地区。荒漠地区的气候变化较快,地面气候变化尤为剧烈,风力作用活跃;地表水极端贫乏,多盐碱土。一般只能生长根深叶小或无叶的植物。动物穴居,善疾走,夏眠。荒漠就有全球性分布,其广泛分布于大陆内部或低纬度的大陆西岸。按照地表的物质组成,荒漠可分为岩漠、砾漠、沙漠、泥漠、盐漠等多种类型。在高山上部和高纬度地带,由于气温低而植物贫乏,是荒漠的特殊类型,称作“寒漠”。在各种类型的荒漠分布中,沙漠是最主要的一种类型,不仅面积大,分布广,而且对于人类的危害也最为严重。
2荒漠的分布
2.1荒漠的世界分布
世界上的荒漠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5°~50°之间的地带。其中,15°~35°之间为副热带,是由高气压带引起的干旱荒漠带(也就是所说的受高压控制的);如撒哈拉沙漠;北纬35°~50°之间为温带、暖温带,是大陆内部的干旱荒漠区(及温带荒漠)就是纬度因素引起的;亚洲内部的荒漠,包括我国西北地区及中亚、西亚地区是海陆因素 ;位于南北纬30°附近的大陆西岸(如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撒哈拉沙漠及智利等),则是由于寒流的影响即洋流因素; 位于山脉的背风坡,降水极少,且暖湿气流受山脉阻隔难以到达,经常形成荒漠(如喜马拉雅山北坡)为山脉阻隔。2.2我国荒漠化的类型及其分布
我国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镶盐渍化等4种类型的荒漠化土地。我国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60.7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于旱、半干旱地区,在各类型荒漠化土地中是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一种。在内蒙古主要分布于阿拉善,然后向西纵观河西走廊的中——东部直到苏北蒙古族自治县,呈连续大片分布。
荒漠不单一包括沙漠,戈壁,砺漠等,在荒漠地区还经常出现一种特殊的景观类型---绿洲。绿洲是指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以荒漠为背景的,以天然的径流为依托的,就有较高第一性生产力的,以中生和旱生植物为主体的景观类型。其特点是对径流就有依赖性,其植被就有隐域性与荒漠可以相互转换,是荒漠地区人为活动的密集地区。绿洲的主要植物是胡杨、怪柳、野大豆、梭梭等。3典型荒漠的植物类型 3.1膜果麻黄
膜果麻黄,(Ephedra przewalskii Stapf),麻黄科麻黄属植物。木质茎明显,为植株高度的1/2或更高,基部径约1厘米或更粗,茎皮灰黄色或灰白色。叶通常3裂并有少数2裂混生,卞部1/2-2/3合生,裂片三角形、或长三角形,先端急尖或具渐尖的尖头。产于内蒙古、宁夏、甘肃北部、青海北部、新疆天山南北麓,常生于干燥沙漠地区及干旱山麓,多砂石的盐碱土上也能生长,在水分稍充足的地区常组成大面积的群落,或与梭梭、怪柳、沙拐枣等旱生植物混生。蒙古也有分布。适中温超旱生常绿灌木,有时在植丛基部有少量积沙,说明就有一定的固沙能力。
从所含营养成分看,属中等牧草,但其适口性很差,除骆驼在冬季少量采食外,其他家畜均不采食。在蒙古被认为是一种有毒植物,也有骆驼中毒的情况发生。膜果麻黄虽然饲用价值很低,但它对于保护极干旱荒漠脆弱生态环境却有良好的作用;嫩枝可入药。作为药用植物,据记载其味辛,微苦,性温。目前群众大量挖掘做薪柴、药材,多为连根砍挖,生态受到严重破坏,应该加强保护,禁止盲目砍挖。
膜果麻黄荒漠生态系统分布比较广泛,如新疆天山南坡中低山带,昆仑山坡,内蒙古阿拉善高原等。总面积达1588.258km2。其占据地形比较复杂,但土壤主要为砾质或多卵石的石膏棕色荒漠土壤中含有数量不等的石膏沉淀物。其生产力较低,每公顷每年可产干草207kg。3.2沙拐枣
沙拐枣为寥科灌木,是比较高大的超旱生灌木。沙拐枣属的植物均为固沙造林先锋树种,也有文献将其定义为“强旱生半灌木”。高50~150厘米。分枝短,开展,老枝灰白色; 一年生枝草质,绿色;叶细鳞片状,长2~4毫米;花2~3朵簇生于叶腋,两性,粉红色;;瘦果椭圆形,顶端锐尖,基部狭窄,连刺毛直径10毫米,长10~12毫米。主要在荒漠带并渗入草原化荒漠及荒漠化草原。在砾质戈壁,山前砂质洪积扇坡地上也有生长。
沙拐枣作为亚非荒漠典型的荒漠植被,在中国广泛分布于阿拉善、柴达木、准格尔东部以及塔里木的东北地区。
具有饲用价值和药用价值。适口性中等。夏秋季绵羊、山羊喜食嫩枝叶及果实,冬春采食较差。骆驼一年四季喜食,马与牛不喜食。味苦涩,性微温。根治小便混浊;全草治皮肤皲裂。
因沙拐枣对荒漠环境的适应性,使得其基本没有叶子,生产力很低,每年每公顷可产干草660kg左右。3.3泡泡刺
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a Maxim)蒺藜科白刺属,灌木,枝平卧,长25-50厘米,弯,不孕枝先端刺针状,嫩枝白色。叶近无柄,2-3片簇生,条形或倒披针状条形,全缘,长5-25毫米,宽2-4毫米,先端稍锐尖或钝。花序长2-4厘米,被短柔毛,黄灰色;花梗长1-5毫米;萼片5,绿色,被柔毛。泡泡刺4月初芽开始萌动,4月末开始长叶,5月上、中旬开花,5月末开始结实,6月中、下旬果实成熟,9月末10月初霜冻后枯萎,11月初全株枯黄。若遇干旱年份,或在干旱季节,泡泡刺便呈半假死状态,则全年不开花结实或者推迟花果期。
骆驼和山羊的灌木饲料。骆驼和山羊都喜食其幼嫩枝叶,适口性良好;干枯后骆驼仍喜食,山羊的适口性有所降低,秋季泡泡刺有抓膘作用。此外,泡泡刺的固沙能力也很好。
泡泡刺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阿拉善,宁夏中西部,甘肃河西走廊等地。其所占地形为高平原、盆地以及山麓,、剥蚀石质准平原、山间低地与干河谷等,土壤为石质化的灰棕色荒漠土,土壤表层偶尔有覆沙,但多富含石膏,土壤干旱、生态环境严酷。
泡泡刺的生产力同许多荒漠植物相同,生产力很低,每公顷每年产干草133kg。3.4梭梭 梭梭是发生于第三季的古老的植物种,是藜科,梭梭属。不仅有特殊的耐旱性,而且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与抗逆性,因此,其生态幅度较广。小乔木,高1-9米,树杆地径可达50厘米。树皮灰白色,木材坚而脆;老枝灰褐色或淡黄褐色,通常具环状裂隙。梭梭抗旱、抗热、抗寒、耐盐碱性都很强,茎枝内盐分含量高达15%左右,喜光,不耐庇荫,适应性强,生长迅速,枝条稠密,根系发达,防风固沙能力强,是我国西北和内蒙古干旱荒漠地区固沙造林的优良树种。
分布较广,广及亚州东部及哈萨克斯坦两个荒漠区的北部,在中国主要分布内蒙古阿拉善、新疆、宁夏中西部和青海柴达木盆地,总面积261894hm^2。其所占据的地形多在湖盆外围或沙漠边缘成带状或条状分布,因此被人们称之为“梭梭林带”。说是梭梭林带,但与森林景观绝然不同,依然稀疏、开朗,中间有明显大量裸地,气候属于荒漠型气候。
梭梭产量很低,产草量少,不适宜放牧。但肉苁蓉寄生于梭梭的根系之上。苁蓉是一种名贵中药,具有独特的补肾、抗老年痴呆、保肝、通便、肿瘤辅助治疗、抗辐射等10多种中药功能。被誉为“沙漠人参”。属于列当科肉苁蓉属。苁蓉多年生寄生草本,高40-160cm。茎肉质,单一或由基部分为2或3枝,下部宽5-15cm,上部渐变细,宽2-5cm。叶多数,鳞片状,螺旋状排列,淡黄白色,无叶柄。3.5胡杨
胡杨别名胡桐,英雄树等,杨柳科杨属。胡杨是落叶中型天然乔木,直径可达1.5米,木质纤细柔软,树叶阔大清香。耐旱耐涝,生命顽强,是自然界稀有的树种之一。胡杨树龄可达200年,树干通直,高10-15米,稀灌木状。树叶奇特,因生长在极旱荒漠区,为适应干旱环境,生长在幼树嫩枝上的叶片狭长如柳,大树老枝条上的叶却圆润如杨。
胡杨是亚非荒漠地区典型的替水旱中生至中生植物,长期适应极端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对温度大幅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很强,喜光,喜土壤湿润,耐大气干旱,耐高温,也较耐寒。
胡杨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其树脂清热解毒,制酸止痛;花序可外用止血,根可驱虫。此外胡杨还具有经济观赏价值,胡杨木质坚硬,耐水抗腐是上等的建筑家具材料。
胡杨产内蒙古西部、新疆、甘肃、青海。国外分布在蒙古、苏联(中亚部分和高加索)、埃及、叙利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3.6其他荒漠植物
怪柳为荒漠中绿洲植物,别名:观音柳、西湖柳、三春柳。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树皮红褐色,枝细长,多下垂。叶楔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尖。总状花序集合或圆锥花序,花小、粉红色,1年开花3次,自春至秋陆续开放。
怪柳是可以生长在荒漠、河滩或盐碱地等恶劣环境中的植物,是最能适应干旱沙漠和滨海盐土的植物。是防风固沙,改造盐碱地,绿化环境的优良树种之一。
怪柳就有很多价值,可用来编筐,怪柳还具有药用价值,解表透疹,用于痘疹透发不畅或疹毒内陷,感冒。咳嗽。风湿骨痛。4荒漠资源的利用
荒漠生态系统较为简单脆弱,但同时也作为一个十分宝贵的系统。在荒漠地区可以开发旅游业,荒漠中的荒漠及绿洲,胡杨林等都可以作为很好的旅游景点。一般在荒漠地区中具有非常多的太阳能,且其中风力资源十分丰富,可以用来发电。荒漠中的矿产资源也较为丰富,可以进行规范采矿。同时可以在荒漠中养殖骆驼,大力开发骆驼有关产业。荒漠作为天然的生态系统,在荒漠资源的利用上,可以在不破坏其自然生态系统的条件下,种植具有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植物。
5.荒漠的治理与保护
荒漠的治理与保护需要注意边缘的荒漠化和荒漠本身的严重化,对于荒漠的治理与保护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种植固沙抗旱植物。(例如:沙拐枣就是超旱生的植物,并且也是一种很好的固沙植物,在沙地保护好现有的沙拐枣植物群落非常重要。)
2、在荒漠地区控制放牧,在荒漠化严重的地区基本可以不放牧。
3、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
4、控制各荒漠和草原的载畜量,加强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与后续工作,防止荒漠的扩大化。
5、在荒漠边缘的地带退耕还林,还草,种植具有抗旱防风固沙的植物。
6、推广轮牧,最大限度保护草原,草原森林,草原荒漠和荒漠化草原,禁止乱砍滥伐等。
6.荒漠生态系统观测
荒漠生态系统野外观测是为了研究,揭示荒漠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变化规律而采用的一个最基本的手段。荒漠生态系统野外观测不仅是干旱地区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荒漠化防治的重要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