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笔记《职业理性》
职业理性的理解和感悟
职业理性(Professional & Rational),顾名思义,是要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实现职业化素养的塑造,并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强化理性思维模式,引领自己进入积极正面的职业发展循环,从容淡定地享受工作过程中的快乐,进而帮助自己获得更大的成功,实现人生价值。
大部分职场人士都希望拥有一份好工作或者一个完美的职业生涯,当然如果能成就一番事业就更好了。然而,大家在这种共性逻辑下努力的过程中,往往得到各种不同的职业结局,有些人很成功,而有些人则表现平平。有人会说,这很正常啊,所有人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是不可能的,这种说法也是事实。然而,除成功与否之外,为什么职场中有些人总是呈现出积极乐观的一面,不但自己快乐也能给别人带来快乐,而有些人则一贯消极悲观,长期处于抱怨与烦恼之中,无形中也影响着周围同事的情绪。上述情景大家一定都不陌生,毕竟很多企业里都有这种人,你周边或许也不乏这样的同事或朋友。更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除了工作不开心,生活中似乎也少了很多常人本来都可以拥有的绚烂和光彩,那么问题的根源又在哪里呢?
职业理性需要建立在客观的自我认知和成熟的社会认知基础上。我们通过实践和渐进明晰的思考弄清自己要什么,再结合对人和社会的不同理解,合理地定位自身适合做什么,快乐和成功就会充满我们的职业生涯。理性是一种美德。理性是用超越个人感受的全局性思维来看待周遭,用换位的心态来对待他人,理性需要长期的心性修炼来逐步提升。
职业理性是快乐之源,成功之本,我深有同感。我在企业里做HR多年,与很多管理者和员工过打交道,确实发现职业理性强的员工和管理者更加积极乐观、绩效优秀、并且容易成功。全面而生动地描述了职性理性指导下的行为模式,对职场人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和很强的实用性。从职场中不同角度去理性地看待自己、看待他人,如在辛苦低头赶路过程中,前方一盏明灯,让自己快乐工作、快乐生活!《职业理性》中所体现出的职业智慧,对阅读者不无裨益,更可以让职业者及公司管理者获得不一样的财富。
如果仔细观察和思考,不难发现,“工作”其实并不是很容易的事,也不像我们通常理解的那么简单。很多人在工作中出现问题,往往和其本人缺乏理性思维,缺乏职业化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有关。企业作为一种组织,是有其自身运行规则和规律的,在很多层面都需要组织成员表现出更多的理性特征,并用理性去指导自己的行为。因此,本书探讨的是如何逐步做到真正的理性和职业,剖析一下是哪些思维和习惯限制着我们的职业发展。可以看出,理性思维是最起码的前提,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足够的理性才能明白自己身上本能自发的东西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才能明白别人的行为哪些是职业的,哪些是不职业的,哪些是应该学习的,哪些是应该摒弃的。
其实,一个人哪怕再普通或再不起眼儿,在工作和生活中都需要职业理性的指引。一些朴
素而浅显的职业理性,能够增强我们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实现与他人的有效沟通,和谐相处,这也是对一个社会人最基本的能力要求。职业理性将帮助我们实现对工作更加通透的理解,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会明白,究竟以何种心态、何种行为工作才是正确的。如此下来,我们将自然地实现合理的组织行为的释放,不带有半点做作,从而进入积极正面的职业发展循环,自觉不自觉中会发现自己在组织中渐渐重要起来,发展机会也渐渐多了起来。另外,有了职业理性的指引,可以更加准确地进行职业方向定位和角色定位,实现理想、目标同自身潜力的完美结合,提升自己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掌控水平,这样感性化的梦想距离现实将不再遥远,不经意间便可以品味到成功的感觉。
一个人在企业里不管扮演什么角色,一线员工、管理者,甚至是仍然在企业参与实际工作的创始人或股东,严格意义上讲都是企业员工。因此本书第一部分“员工理性”中所探讨的话题其实适合企业里所有的人,相关理念和职业原则对每个人都有借鉴和指导意义。当然人与人是有区别的,社会是有分工的,对于在组织层级中位置较高的人(管理者、企业家)来说,在职业理性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升华。一个人的组织层级越高,掌握的资源就越多,其影响力也就越大,如果缺乏职业理性,他将很难有效地完成本职工作,当然也很难去帮助下属构建起全面的职业理性。因此本书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重点就管理者理性、企业家理性进行深入研讨。当然,对于志在成为管理者,或者未来谋求创业的人来说,后两部分的内容也非常有意义,很多有价值的管理理念和经营理念恰恰是一个人在职业生涯早期就应该建立起来的,如此将为未来的成功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每个人的职业之路都是一场感性和理性的对话。没有激情,就没有了创变调升的动力;缺少理性,让激情信马由缰、忘乎所以,将不可避免地身陷大大小小的职业困境。理性的职业思维和职业习惯是一种修炼,如果你想选择开启一个积极正向、螺旋上升的职业通道。无论是员工、管理者还是创业者,在向上提升的过程中,最常遇见的瓶颈与障碍,作者都非常实际地一一点出,并提出应该具有的理性态度,以及理性的解决之道,犹如给目前浮躁的从业市场注入了一股沁人心脾的甘泉!
作为优秀的管理者,需要具备的职业化能力素质很多,仅就职业理性而言也有很宽的范畴,需要管理者在实践中不断修炼自己,更加适应时代的要求,更加适应企业的要求,更加接近自己的人生目标。鉴于管理者理性的范畴很宽,本书第二部分只是抛砖引玉,围绕职场中一些常见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进行探讨,锁定一些有利于成为优秀管理者的最朴素、最起码的理念和原则。顺着这条思路,相信广大管理者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和体会,在更宽的范围内进行理性化思考和审视,进而将管理者理性推向更有意义的境界。
在职场,无论您是普通员工,还是已跻身管理层,亦或是身为老板,不可否认我们首先都是“人”。用积极理性的心态去面对、辅之以一些小小的技巧,会让我们在职(事)业生涯中更游刃有余,获得更多来自工作的成就感和价值实现。况且做为普通人,职场、工作都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做一个快乐、幸福的人,享受过程本身应该比追求一瞬间的那个结果更重要些。
与当前市场中各类宣扬职场生存(或发展)的书籍相比,该书没有落入如《厚黑学》之类的,把各类问题的处理点立足在人性的弱点之上,从阴谋论的角度去阐述,而是从正面积极的角度,以阳光的心态,说的是“阳谋”。众所周知,我们的态度比能力更能影响我们做事的结果。该书不但能使普通职场人事受益,也同样引发职业经理人、企业家诸多正向思考和独到见解。
一国的经济发展需要理性的企业家,因为只有成熟理性的企业家多了,才能产生更多成熟的企业,才能对一国经济、对整个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自然离不开企业的成熟,而企业家则是企业的缔造者,是企业成功的强力推手。这就是本书所倡导的企业家价值。
大部分创业者都渴望成为优秀的企业家,都梦想成就优秀的企业,进而成就自己并回报社会。不过,面对充满竞争的市场,面对充满挑战的企业经营和管理,成就优秀的企业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现实市场中,成功企业的背后往往是无数的幼小甚至夭折的企业。成功的企业家也不是随便说说就可以做到的,优秀的企业家应该在理性原则的基础上有更高层次的思想顿悟,能够准确把握市场的规律和企业成长的规律,甚至要对创业的价值和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避免不必要的躁动和茫然,从而引领企业走得更远,飞得更高。当然,优秀的企业家与员工、职业经理人相比,要扮演更多的角色,要思考更多的问题,因此企业家理性的内涵也更加丰富。本书第三部分仅仅分享一些普适性的话题,重点在于帮助创业者和企业家形成基本的思维框架。而真正的企业家理性还需要身处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企业家不断思考,甚至需要超越世俗,去探寻企业家理性的真谛。
人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职场是一个竞争的舞台,谁能够在人生中更快地成长,就能在职场上赢得更多的掌声。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身上的很多不足,我相信也能够给职场上的许多人一些启迪。管理者最大地挑战在于管理自身。树立正确坐标及参照,及时修正,理性对待,是成功管理者的必经之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积累,感觉到书中所述情景仿佛自己曾经经历过和正在经历着。
张勇
2014年8月20日
第二篇:《实践理性批判》读书笔记
《实践理性批判》读书笔记
定理二主要阐述了幸福原则。虽然幸福原则不是康德所认为的普遍适用于每个理性存在者的实践法则,但是康德看不否认幸福的作用,并且认为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动物,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本性。康德花了大篇幅论述幸福原则、幸福与德行的关系以及幸福之所以不能成为实践法则的理由。
1幸福原则:一切质料的实践原则本身皆为同一种类,并且从属于自爱或个人幸福的普遍原则。即一切物质的、主观的实践原则都是从属于对幸福的欲求这股基本的原则。出自一个事物实存的表象的快乐,在它应当是对这个事物的欲求的决定根据范围内,是以主体的接受性为基础的,因为它依赖于一个对象的此在。即人们的快乐(幸福)它是由人对所希望得到的对象而确定的它是人们的主观愿望、主观感觉决定的,是依赖于人的愿望的那个对象而存在的,倘若人们想要的那个东西没有得到,那么这种幸福便不复存在了。从而它属于感觉(情感),而不属于知性,后者依照概念表达表象与一个客体的关系,而不依照情感表达表象与主体的关系。即幸福是之于主体(人)的一种感觉,它不是依赖客观实在而是依赖主体的感觉。于是,只有在主题期待于对象现实性的那种愉悦感觉决定欲求能力的范围之内,这种快乐才是实践的。但是,想在一个理性存在者有关贯穿他整个此在的人生整个此生的人生愉悦的意识就是幸福,而使幸福成为意志的最高决定依据的那个原则,正是自爱原则。于是,一切质料得原则既然将意愿的决定依据置于从任何一个对象的现实性那里感受到的快乐与不快乐之中,便在它们一并属于自爱原则或个人幸福的范围以内。即这种原则就人们的行动是以是否获得了幸福快乐为依据的。
2幸福与德行的关系:尽管康德把德行看做人之所能得到的最高的东西,尽管他把先天理性和感性经验对立起来,但他并不排斥幸福原则。相反,他认为幸福是一个完善的道德所不可缺少的因素幸福虽然和德行相关联,但它既不是德行的附属品,也不是德行的派生物,如斯多亚派所主张的那样:幸福就是对德行的认识。在康德看来,一个有德行的人,还不是一个道德完善的人。道德虽然是最高的善,但不是唯一的善也不是完全的善。一个有德行的人还应该得到幸福,最理想的情况是所得的幸福和他所有的德行在程度上相一致。不应得的幸福是无价值的,得不到报偿的德行本身虽然可贵。而伴随着应得幸福的德行却最为理想。德行是幸福的条件,其本身必须是无条件得善。所以,康德的德行论并不否认幸福为完满的道德生活所必须。他所着重的不是幸福,而是去研究怎样才值得幸福才配得上去享受幸福,研究幸福的条件是什么,以及这种条件是从哪里来的。
3幸福之所以不能成为实践法则的理由:由对幸福原则的论述可知,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是不同的,只有自己期待的对象得到了,才算的上幸福,而每个人的对幸福的欲求是不同的,因此,幸福是不可能适用于每一个人的普遍法则。
整体来说,康德对于幸福的阐述是基于道德法则基础上的,是辩证论述的,因此,很有说服力。
第三篇:理性的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一、理性的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根据调查,大学职业生涯规划便捷式分析法普遍被大学生所用,但是该类方法均存在着不同的问题,期待大学生能够有效规避。
1.自然发生法
有些大学生在职业方面缺少主动的选择,有什么做什么。例如,某石油企业员工的子弟,大学毕业以后,因为家人长期在石油单位工作,就自然而然地按照家人的意愿想继续进入石油企业,而不考虑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因素,有可能因为自己过早地明确了大学毕业后的去处,使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动力受到一定的影响,得过且过,顺其自然。
2.目前趋势法
随着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多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社会特征。大学生在制定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时,因为对社会的了解程度不足,存在一定的丛众心理,发现有一部分同学或师哥、师姐改专业做保险或营销赚了钱,就确定自己以后也要去做营销。这使得在校期间自我感觉到枯燥的、不喜欢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受到影响。
3.最少努力法
大学生刚进入神圣的大学殿堂,有的认为可以歇一歇了;有的认为自己高中的时候非常的优秀,本不应该来到这个学校;有的听信了他人的大学阶段考试“突击学说”,可能会放松自己,期待着尽量少做努力而实现比较好的结果,世界上不会有“天上掉馅饼”的事,要相信一切均需要自身努力,否则终会后悔,自食苦果。
4.拜金主义法
什么赚钱多久选择什么发展途径,例如,当前经济管理专业比较热门,工资待遇好,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首先先入为主地认为自己现在所学的专业不好,要么像转专业,要么不根据自身能力、性格、爱好等实际情况而选择攻读经济管理类二学位,或者选修大量金融、股票投资类的课程,忽视本专业课程的学习。
5.刻板印象法
以性别、年龄、社会地位等刻板印象来选择,例如,总认为女生不适合学建工技术,所以,当被调剂到建工技术专业时,觉得以后学习再好也不会有好的未来而自暴自弃。
6.橱窗游走法
对各种职业都有好奇心,都希望了解,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犹豫的选择,总有“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感觉。
7.假借他人法
个人的生涯规划由他人代替自己决定和选择。这些人包括:
(1)父母或家人。过分依赖父母或家人,不能独立地规划自己的生活,有可能会为
自己未来的职业留下痛苦的阴影。
(2)朋友或同僚。抱着对朋友或同僚的信任,过分迷信社会关系和求职背景,可能
会给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自暴自弃,而非勇于挑战自我,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的职业生涯。
(3)老师。作为师者有时间可以为你答疑解惑,但深在学校大院,不一定能有一定的社会能量来为学生铺就职业生涯道路。过分依赖或苛求,可能会事与愿违,而且不利于自我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4)社会。主动了解社会需求和所属专业的行业动态,以用人单位的要求和标准来
引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主动而又理性的选择。
第四篇:职业教育学读书笔记
读《当代教育心理学》有感
教学,教师对我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十几年的学习生涯每日接触的也就是他们了,然而读了《当代教育心理学》才知道,一旦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自己对教育学的了解是肤浅的。读着这些以前从没各位接触过的,似懂非懂的理论,感到教育心理学的内涵是如此深厚,对于如何做一名好教师、如何提高教学水平有着如此重大的意义。
这本《当代教育心理学》是由陈琦、刘儒德主编的,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在2007年重新编订的教材。在本书中它讲到“心理发展的特点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又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既表现与他人一致的共同性,又具有发展的特殊性(个体差异)心理的各组成成分都随着时间而发展,但各自发展的速度有所不同,且发展的关键期也不相同。”这让我想到平时我们班里有些学生,给我的感觉是他们很努力地在学习了,可是效果却不理想,难道是努力没用?今天看到这句话,我突然觉得教育要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看的不只有普遍性,还要看个别性。可能这些学生的发展的速度有所不同,且发展的关键期也不相同。
这本书当中对我感触最深的主要是学生学习心理里的学习动机学说。它其中有两个十分激动人心的理论,一个是罗森塔尔效应,另一个是习得性无助。
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革马利翁效应,它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主人公,相传他是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他对自己用象牙雕刻的少女产生了爱恋之情,竟使这座少女雕像变成了真人而与他结为伴侣。这告诉我们,期望和赞美能产生奇迹。
在本书中有一个“习得性无助”的解释,即认为无论自己怎样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便采取逃避努力,放弃学习的无助行为。我们在教学中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我越来越觉得,学生对于科目的兴趣还来源于她的自信心。如果一个学生对于这门学科的考试经常取得好成绩,那么他自然而然会产生兴趣,自己去专研。反过来,虽然某些学生上课很感兴趣,但是如果每次都是低分或者是不及格,那么他对
于这门学科的学习是无论如何都没有兴趣了的。因为他在动机归因里发现努力没用,自我效能感逐渐降低,即使下一次考试再简单,他也无法考好。这个在教育心理学里面称之为“习得性无助”。
这本书我一定会认真看下去的,我感觉即使我将来不从事教育方面的工作,他对我的影响依旧不容小视。我的读书报告不正式,请老师指正!
第五篇:爱国理性
经济全球化时代,爱国热情如何表达?中国走向世界之后,爱国主义如何更有力?激情与理性怎样结合,才能对国家更有利?
爱国是一个最常被提到的话题,究竟什么是爱国?站在什么立场上爱国?用嘴还是用心来爱国?谈爱国,首先要对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有个起码的了解,才敢开口去说爱国,正视中国当前的缺点与不足,不要把潜力当作能力去宣扬,强调你能为国家做点什么并不十分重要,关键是你不能去给国家抹黑,爱国不要爱到狭隘,认为不符合中国利益的都要去反对,坏的痛骂,好的也去善意的抵制,这是一种狭隘。
以“3·14”事件为起点,中国,成为一些人攻击和谩骂的对象,成为政治歧视、文化偏见和个人野心的牺牲品。而伴随着真相的公开、事态的发展,全球华人和亿万中国人的抗议浪潮,狂飙般兴起。
让这场**策划者完全想不到的是,这件事激发了中国人民心中巨大的爱国热情。而爱国主义的话题,也从未如今天这样深入人心,从未像今天这样引出如此多的思考。
“爱国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许多人表达了这样的心声。在国家利益受威胁、民族尊严受挑衅时,每一个中国人都想表达自己的义愤之情。同时,我们也要考虑,这种道义的表达,如何变为推动国家进步的力量?
爱国主义是对祖国最纯洁、最高尚、最神圣的感情。爱国是一种尊严,更是一种信念。爱国主义是我们的民魂,也是我们的国魂。面对一些涉及国家利益的大是大非的问题,用一定形式作出理性的表达是爱国热情的具体体现。对此,我们要有全局认识,要看到什么是国家的核心利益。“中国的强大,才是对反华势力最有力的回击。”我们可以表达义愤,但不能乱了方寸,“要防止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要把对祖国的热爱,转化为搞好经济建设、办好北京奥运会的自觉行动。
爱国既要有激情地表达,更要能够从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大局出发。爱国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在民族尊严和民族感情遭受严重伤害之际,我们理应表达自己的义愤。但是,采取一些有违法制的过激行动也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在表达义愤的时候,难免有一些过激的言词,但义愤的宣泄不应超越法律,非理性的无序举动不仅无助于爱国,反而会授人以柄,给人增加口实,甚至伤害一些真心与中国友好的朋友。
因此,爱国不是只宣泄一下愤怒的情感能解决得了的问题,还需要我们促进更广泛的交流,更多地展示理性的力量。世界人民更多地认识中国的变化,使中国人更值得尊重, 因此,激情加理性才是我们表达爱国热情的正确态度。
今天的中国已经迈入法治轨道,依法治国更是人民的共同选择和根本利益所在。爱国就是要让祖国前进的步伐更稳健。时代正在考验中国的发展信心,也在考验国人的情感理智。捍卫法律尊严,维护社会秩序,是每个公民的基本责任。爱国热情,作为一种神圣的道德情感,更需依法理性表达。理性的爱国观一定是建立在守法的基础上,行使自身合法权利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