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村文化旅游策划开发价值
目前滕头村水系的价值远远超过生态休闲旅游策划设施开发,它一方面是滕头村得以发展的依托,从十多年前的“全球生态500强”到近期世界十佳和谐乡村殊荣的取得,无疑都与滕头河流水网构成的良好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具有持续改善生态、更替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战略意义,文化是滕头旅游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滕头精神的基本凝聚要素。滕头应重复梳理过去的发展历程以及所获得荣誉,构建滕头精神内核的“大文化”、“大生态”,生态有三个,一个叫自然生态,一个叫文化生态,还有一个叫经济生态,所谓生态是生命的状态。现在滕头注重了自然生态,没有很好的注重文化生态,同时滕头提出了精神生态没有落实到位,同时滕头生态要在文化上展示滕头作为中国东部发达地区乡村发展的先进典型,应有领先技术,领先理念,领先原理,领先布局。
滕头旅游开发对过去历史要追溯,对当代新中国建设要补充,每一历史阶段要有它的存在价值,要有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滕头精神内核,滕头应该打造成为“中国的一个标杆”、“世界的一个标杆”,应设计体验传统农村文化、参观现代农村文化、探讨未来农村文化的系统化项目,打造一个“历史的村庄”、“现代的村庄”、“未来的村庄”组成的跨越时空的一个农村系列。让游客满足旅游游览功能同时,丰富文化,把整个滕头建设成为学习新时期“农村生产生活模式”、“产业发展模式”、“生态建筑技术模式”、“生物生态多样化开发模式”的先进典型。
第二篇:浅谈乡村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
浅谈乡村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
发布时间:2011-8-
1信息来源:《企业经济》 作者:唐 勇 黄俐波
[摘 要] 本文探讨了乡村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提出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应通过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对农村文化分类分层实施保护,注重提高农民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旅游经济;乡村旅游;文化保护;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 唐 勇,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
黄俐波,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江西 南昌 330200)
发展乡村旅游,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举措,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2004年7月26日在视察上海崇明县前卫生态村时指出:“农家乐前途无量”。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确定为“2006中国乡村游”,以发挥旅游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优势和作用。开发乡村旅游,鼓励农民依托当地资源拓宽致富渠道,应当同时注意到乡村旅游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独具特色的乡村风光和人文资源,而农村旅游文化资源又具有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所以开发乡村旅游要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走“保护——开发——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乡村旅游开发为文化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
旅游开发过程中对于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影响,学者们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主要是如何发掘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提高旅游的文化含量,保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表明,旅游的适度开发与有效控制,有利于文化的保护。乡村旅游对于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传统资源就地转化为旅游产品,完成价值实现和大幅度升值,经济手段辅之以合理完善的行政手段,为乡村文化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
1.为文化保护提供经济保障
发展乡村旅游是农民根据当地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增收的重要途径。发展乡村旅游扩大了城市居民在农村的消费,也促进了农业劳动力在农村内部的转移,带动了农产品消费需求的扩大,推动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总收入的增长。农村经济的壮大,公共财政的积累,为农村文化资源的整理发掘、弘扬保护以及文化设施的建设提供了经济上的可能和支持。
2.有利于乡村文化的传承
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乡村文化中的许多内容逐步面临消亡,尽管专家倡议、政府呼吁保护,但是收效甚微。随着旅游开发的兴起以及外地游客的欣赏度的增加,这些文化内容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日益显现,使得那些面临失传的手工技艺、民间舞蹈和音乐等得到了重新认识和重视。人们为了发展旅游经济,不遗余力地挖掘传统文化,恢复一些濒临消亡或中断多年的民俗文化。尽管这些行为活动直接目的是经济利益,但是客观上还是起到了恢复和传承文化的作用。随着乡村旅游的深度发展,农民思想认识的进一步提升,将更加有利于乡村传统文化的延续。
3.提高了农民的文化保护意识
乡村旅游开发吸引了城市居民来到农村,农民也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城市文明,通过直接的对比,农民提高了对自我文化价值的认知度,增强了对自我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在亲身参与旅游经营管理和服务的实践活动中,他们认识到鲜明的文化特色和秀美的山川一样都是宝贵的财富,开始用旅游者的眼光审视自我文化,尽管这种认识还处于浅层面的萌芽状态,但已经迈出了由被动保护到主动保护的第一步。而旅游收入为农民带来了直接收益,出于通过旅游生态化发展获得长远利益的期望,农民对自我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更加增强。
4.拓展了乡村文化的发展空间
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沟通的桥梁。农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感受了外来文化,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对城市文明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一些精品旅游地区的乡村旅游还要接待外国游客,这里的农民更加要面向国内接轨国际。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一些新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融入传统文化和观念当中,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又有传统文化底蕴的新的文化共识,从而拓展了乡村文化的发展空间。
二、乡村旅游开发对文化生态的负面影响
发展乡村旅游带来了人员的频繁交往,而不同文化的交流撞击在所难免,城市文化进军农村已是不言而喻的事实,而且其影响程度往往随着旅游规模扩大而增强,如果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忽视甚至摈弃当地珍贵的文化特色,忽视当地旅游资源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所造成的损失往往是不可弥补的。
1.乡村文化过度商业化
“在旅游的发展对目的地文化的负面影响方面,最明显的问题是当地文化的不正常商品化。”由于开发水平较低,缺乏经验,还有的是出于迎合游客的需要,有些地方特别是早期开发的乡村,将当地的民俗节庆文化舞台化、商品化,这种人为地商业性生产和加工,造成了乡村文化的失真和扭曲,失去了原真性的乡村文化的价值也就大打折扣,不仅使游客无法真正认识和理解乡村文化,长此以往,甚至当地农民对自我文化的了解和继承都会出现问题。
2.淳朴民风受到冲击
旅游活动中的文化示范效应客观存在,这主要是旅游活动的文化性质所决定的。旅游的发展,对于旅游目的地的社会风气影响较大,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对于旅游者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带来的不利影响,抵御和净化能力较弱。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纯朴的农民学会了“宰客”,五花八门的手段甚至是敲诈勒索、坑蒙拐骗,引起游客的强烈不满;村民之间的和睦祥和也被打破,经济利益纠纷时有发生;有的农民过分依赖旅游业,产生了一些不健康的行为方式。
3.农村文化生态偏离轨道
农村文化生态是指农村整体历史文化特征,是有别于其他区域的根本文化特质。“有些是农民集资办旅游,有些农民企业家开发旅游,他用他的审美观来开发这些东西,集中体现在景区的城市化、乡村的庸俗化方面,这是比较突出的。”乡村旅游陷入简单现代化和规模化的误区,也就失去了其特有的文化感染力。因为乡村旅游实际上是一种体验旅游,人们是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对乡村文化比较深入的异质化感受,从而不虚此行。经营农户容易从自己的角度理解城市游客的需求,将对城市生活的向往融入乡村旅游的发展目标,把本来极具地方特色的东西改造成普通的一般化的东西,乡村旅游就会失去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文化保护应采取的措施
孙家正同志在《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民族民间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文化发展的源泉,当前亟需加强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因为我们不能忘了回家的路。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主张对传统文化要有温情和敬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农村是农耕文明最基本单元,广大农村保持着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记忆,所谓“礼失求诸野”,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加强文化保护既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需要,也是关乎文化安全的大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规模城市化建设造成的文化悲剧,乡村旅游开发要引以为鉴,采取相应措施保护乡村文化。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依托民间文化组织
在当前市场机制发育还不完全的条件下,政府力量的主导和推动作用对乡村旅游的发展以及文化的保护是非常必要的。市场经济彻底改变了乡村生活,现代化生活方式也同时肢解了农村的公共组织,只有政府才能有效地协调投资商、当地居民以及游客之间的利益关系,才能协调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各级政府应当高度珍惜并全力保护文化资源,并通过文化发展将高度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理念融入农村发展理念,融入公众行为和生活方式。当然,随着市场的逐步成熟,乡村旅游渐成规模之后,乡村旅游的发展应当逐步转型,逐步实现市场调节,这时政府应当鼓励农民成立民间团体、协会等组织逐步取代早期的一些政府职能。政府以制度和资金扶植民间组织发挥作用,为公众参与文化保护提供渠道,并通过信息交流、媒体宣传以及理论指导等多种方式,促进农村文化保护。
2.做好文化普查,分类分层实施保护
农村文化种类繁多,形式各不相同,价值大小不一,实施农村文化的前提工作就是进行文化普查。随着旅游开发,市场经济大潮带来的冲击力巨大,如果没有摸清家底,重视不够,势必会措手不及,而农村文化资源十分脆弱且不可再生,文化的消亡会留下无尽的遗憾。所以,进行农村文化现状的全面调查,对于把握全局分类保护十分必要。在此基础上,本着整体性、发展性、展示性的原则实施保护,维护文化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实现文化保护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
农村文化形态的不同,实施保护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要注重静态收藏和动态繁衍相结合,民间传承和专业介入相结合、原生态保护和创新发展相结合,通过建立民间博物馆、数字化保护、复制保护以及研究所式保护等多种途径有针对性地多角度采取措施对农村文化进行保护。
由于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口传身授,那些多数已经年逾古稀的民间艺人可谓是“活的图书馆”,对它们的保护关键是保证代代有传人,在这一点上,日本的“人间国宝”政策值得借鉴。
3.科学规划,适度开发
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要有高质量的、新颖独到的规划项目和创意策划。在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更多地需要强调软开发。软开发的核心就是规划、设计、策划,一定要努力将这些工作做到位。
乡村旅游开发要以乡村文化为核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避免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提高产品竞争力。在规划中要在改善农民基本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保护农村文化的本色,强化经营特色和差异性,突出乡村天然、淳朴、绿色、清新的环境,强调闲情和野趣。乡村旅游的消费者更多追求一种休闲情趣,他们大多有较丰富的旅游经验,从工业文明当中偷得浮生半日闲,追求的自然不会是工业文明的复制品。
科学规划需要有高层次的专业人才,这也正是农村所缺乏的,因此,必须组成跨行业、跨学科、跨地域的组织,由相关管理部门和政府职能部门、利益团体、保护专家和当地村民代表构成,组建乡村文化保护议事协调机构,在议事过程中提高决策透明度和民主性,通过专家指导、舆论监督,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提高乡村旅游经济效益推进文化保护。
4.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民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
乡村旅游对乡村文化的依附关系决定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营造一个对旅游者具有亲和力吸引力的氛围环境需要有淳朴的民风。传统的宗族制度下一些生活经验比如有关对村民的教化和村民对自身事务的管理经验,对于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要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以及实践教育等多种途径加强教育培训,使农民认识自身的文化历史,增强文化保护的责任感,并在公众当中广为传播和展示。与其他旅游形式不同的是,乡村旅游中为游客提供服务的主体是农民,因此,乡村旅游的教育培训除了包括旅行社、饭店等,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农民的特点和需要,更要注重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引导并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积极性,提高农民办旅游的能力。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使农民收入增加,在旅游发展中直接受益,与此同时提高对自我文化价值的认识和文化内涵的理解,提高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主动成为农村文化的继承者和保护者。
参考文献:
[1]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2]魏小安.中国休闲经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魏小安.中国“三农”旅游的发展2003-2005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第三篇:乡村文化的价值
怎样看程式化进程中乡村文化存在的价值
当前,中国正在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已达47.5%,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但与此同时,传统乡村文化正面临逐步消亡的危机。我们必须树立现代化与乡村文化和谐共生的思想
第一,乡村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内核,保护乡村文化就是保护中华文明。由于在长期的农业社会积淀升华而成,中华文明的主要特质和内核是农业文明,无论是至今称颂的和谐文化、天人合一观,还是被视为中国文化代表的舞龙、舞狮等民间文艺,等等,都与先民所处的农村社会环境、所习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紧密相关,而这些不同形态的中华文明精粹在乡村文化中大量存在和较好贮藏,故而,为传承悠久的中华文明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计,乡村文化必须在未来的中国社会中据有自己的足够空间。第二,乡村文化为中华文明繁荣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基因。由于环境、生活方式、价值追求、经济基础的不同,乡村相对于城市有许多独特的文化表现。从民居到饮食和服饰、从语言到宗教、从民俗到宗法制度都无不散发出浓郁的乡村气息,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区域特色。正如在物质世界中任何一种物种基因都有其珍贵价值,物种基因越丰富物质世界越多彩和安全一样,文化或文明领域同样是越具多样性就越安全,越有创造力。许多文化也许现在表面看起来无甚价值,但是一旦处于特定环境中、与其他文化交汇融合碰撞,它们便往往作用甚巨,催生出新的文化果实,孕育出新的优质文化。这就好比有了在海南岛发现的野生稻雄性不育株,才有了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一样。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文明“轴心时代”命题不正揭示了久远之前的文明在后世尤其是危机或飞跃之时的巨大价值和强大创造力吗?至于以文艺形态表现的文化或文明,同样处处可见陈中出新的现象。近年来原生态歌曲大受追捧,并给许多音乐工作者以创作灵感,就是典型例证。第三,乡村文化对城市文化建设具有反哺作用。城市化进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不平衡,对城市而言,不仅是物欲横流带来的许多问题令人忧虑,城市拥挤、嘈杂的生活空间也为许多人厌倦。事实上,真正理想的生活环境也许还是在乡间。乡村在城市化中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对立面。城市的乡村化和乡村的城市化的二元互动、互相渗透,应该是未来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形式。必须在推进城市化的实践中为乡村文化留出足够的空间。
总之,无论社会发展到何种阶段,乡村文化始终有其独特、不可替代的价值;而一旦中国乡村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大量优秀文化基因加入中华文化母体中,我们同样可乐观期待,未来中华文化将结出更多鲜艳之花,中华文化将更具生机和活力。
第四篇:第二章 乡村旅游开发
第二章 乡村旅游开发
教学内容:
1.掌握乡村旅游资源的概念、类型及其特点 2.掌握乡村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 3.掌握乡村旅游市场的调查方法 4.掌握乡村旅游的产品定位和市场定位 5.攀枝花乡村旅游开发
教学方法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演示、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合作教学法
教学组织 教学场地选择在教室,教学组织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教学;教师引导,展开乡村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的线路,学生自查充实乡村旅游开发的详实资料。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采用动态评价,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整体表现来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主要从小组和个人表现两方面着手。
教学重难点 乡村旅游市场的调查方法和产品市场定位。课时安排 计划课时8节 教学步骤:
导入:攀枝花:许你一个“悦耳悦心”的国庆黄金周
新华网成都9月20日电(蒋燕、祝欢)9月20日,攀枝花市在成都举行“国庆长假 好耍仁和”主题推介会,诚邀八方宾客共赴“普达阳光 2018芒果音乐节”(以下简称“芒果音乐节”)。
四川攀枝花市仁和区鸟瞰。
攀枝花市旅游局、仁和区有关负责人分别推介了攀枝花康养旅游产品、“国庆长假 好耍仁和”系列活动,盛情邀请八方游客共赴本次“芒果音乐节”,感受“英雄攀枝花·阳光康养地”悦耳悦心的国庆黄金周。省旅游协会负责人、近百名各界客商出席推介会。
攀枝花果农在田间采摘芒果。
据了解,作为“国庆长假 好耍仁和”主题活动的重头戏,“芒果音乐节”将于10月3日—4日在仁和区普达国际康养度假中心火热开幕。国内知名音乐人士将在此进行精彩表演,摇滚、民谣、电声等多种风格的音乐将贯穿本次活动,为广大游客开启一次“悦耳”的国庆黄金周。其间,攀枝花市仁和区还将推出2018“仁和味道”美食文化季,集中展示近两年全区评选出的餐饮名店、名菜,让广大游客在享受音乐盛宴的同时,体验独特的仁和风味美食。
本次“芒果音乐节”举办地攀枝花普达阳光国家康养度假区。
除此而外,以举办“芒果音乐节”为契机,攀枝花市委宣传部、市旅游局、仁和区共同策划推出了“砚乡山水、稻香寻趣、果香拾味、花香去浊、遇见养心”五条精品旅游路线,将让游客在攀枝花尽享“悦耳”黄金周之余,开启一段高格调的“悦心”康养之旅。
据悉,本次推介会上,攀枝花市仁和区与云南锦爱旅游集团、四川旅投航空旅游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仁和区将与两家企业携手提升“这里仁和”品牌影响力,推动区域康养旅游加快发展。
第一节 乡村旅游资源与优势分析
一、乡村旅游资源分析
(一)乡村旅游资源的内涵
旅游资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野生动植物、气候等,可归纳为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四大类。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现代建设新成就、饮食、购物、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等,可归纳为人文景物、文化传统、民情风俗、体育娱乐四大类。
关于旅游资源的定义: 国内理解
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现象和因素,均称为旅游资源。(国家旅游局2003年颁布《旅游规划通则》)
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5张)2.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保继刚,1993)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 3.凡是足以构成吸引旅游者的自然和社会因素,亦即旅游者的旅游对象或目的物都是旅游资源。(邓观利,《旅游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
4.从现代旅游业来看,凡是能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价值的因素和条件即旅游资源”。(邢道隆,《谈谈旅游资源》)
5.凡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现象和事物均称为旅游资源。(高教版与上基本同)
6.对旅游资源的定义比较确切和规范的是:“所谓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国家旅游局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制定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
外国理解
西方国家将旅游资源称做旅游吸引物(tourist attractions),与中国不同的是,它不仅包括旅游地的旅游资源,而且还包括接待设施和优良的服务因素,甚至还包括舒适快捷的交通条件。
概念解析
1.旅游资源理论的核心是吸引力。2.存在形式 无形的非物质资源 无形的非物质资源
既有的有形物质资源,如山川、河流,也有无形的非物质资源,如神话传说。更多的则是有形的物质资源和无形的非物质资源的结合体。如长城与孟姜女哭长城、故宫与历朝王朝的故事、泰山与历代皇帝封禅的故事、杭州的雷峰塔与许仙和白娘子的故事等。
3.发展变化
旅游资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本身是带有发展性质的概念。表现出某些事物在其存在之初并没有被作为旅游资源,但随着旅游者需求的变化,它成了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反之亦然。1.阶段性:有些还不是旅游资源的事物,将来就可能成为旅游资源。如文革遗迹。
即所谓未开发的潜在旅游资源和已开发的现实旅游资源。
2.旅游资源吸引力具有群体倾向性或吸引力的定向性,如对城市人来说农村田园风光、对农村人来说城市的高楼大厦都是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主要内涵
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吸引功能; 旅游资源的作用对象——旅游者;
旅游资源的内容——自然和人文因素的总和; 旅游资源可开发性——旅游价值和原材料。
旅游资源可定义为: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原材料,统称为旅游资源。它是发展旅游事业的基本物质条件,在范畴上属于社会资源之列。
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是指能吸引旅游者前来进行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的乡村景观客体。它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人文因素为主导的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的文化景观,是由自然环境、物质和非物质要素共同组成的和谐的乡村地域复合体。
(二)乡村旅游资源的类型:自然、人文
就旅游而言,乡村是个小天地大世界,旅游资源极为复杂。以不同原则,可从成因、属性、特征、开发利用等不同的层面,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不同的类型划分。
(一)按旅游资源的结构、组合方式划分 1.乡村田园景观旅游资源
自然田园风光是乡村旅游资源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包括大规模连片的农田带、多种类型的经济果林与蔬菜园区,一定面积的天然或人工水面等。
2.乡村聚落景观旅游资源 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劳动的场所。我国乡村聚落分为集聚型,即团状、带状和环状村落;散漫型,即点状村落;特殊型,表现为帐篷、水村、土楼和窑洞。乡村聚落的形态、分布特点及建筑布局构成了乡村聚落景观旅游资源丰富的内涵。这些旅游资源景观具有整体性、独特性和传统性等特点,反映了村民们的居住方式,往往成为区别于其他乡村的显著标志。
3.乡村建筑景观旅游资源
乡村建筑包括乡村民居、乡村宗祠建筑以及其他建筑形式。不同地域的乡村民居均代表一定的地方特色,其风格迥异,给游客以不同的感受。
如青藏高原的碉房,内蒙古草原的毡包,喀什乡村的“阿以旺”,云南农村的“干阑”,苗乡的寨子,黄土高原的窑洞,东北林区的板屋,客家的五凤楼、围垄及土楼等,千姿百态,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情。乡村宗祠建筑,如气派恢弘的祠堂,高大挺拔的文笔塔,装饰华美的寺庙等,是乡村发展的历史见证,反映出乡村居民生活的某一侧面。
4.乡村农耕文化景观旅游资源
我国农业生产源远流长,乡村劳作形式种类繁多,有刀耕火种、水车灌溉、围湖造田、渔鹰捕鱼、采药摘茶等,这些都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体现出不同的农耕文化,对于城市居民、外国游客极具吸引力。
5.乡村民俗文化景观旅游资源
乡风民俗反映出特定地域乡村居民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是乡村民俗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乡村传统节日五彩纷呈,汉族有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藏族有浴佛节、雪顿节等;彝族有火把节等;傣族有泼水节等。
还有农村的游春踏青、龙舟竞渡、赛马、射箭、荡秋千、赶歌、阿西跳月等各种民俗活动都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乡村风俗习惯,如我国各地的舞龙灯、舞狮子,陕北的大秧歌,东北的二人转,西南的芦笙盛会等都脍炙人口。还有各地民间工艺品,如潍坊年画、贵州蜡染、南通扎染、青田石刻以及各种刺绣、草编、泥人、面人等,无不因其浓郁的乡土特色而深受游客青睐。
把乡村作为特定的地域文化单元,按乡村景观的文化特性,乡村景观旅游资源分为以下三大部分:
(1)乡村物质文化景观。是乡村人集体或个体智慧的外在显现部分,具有可视性、可触性特点。它包括乡村建筑、乡村服饰、乡村乡土纪念品及工艺品,及乡村的特殊地域田园风光等。乡村建筑,如陕北窑洞、福建北部永定土楼建筑等。乡村服饰是乡村人审美意识的外在显现,它具有一定地域性、时代性、民族性特点。
如土家族村落的土家织锦,壮族村落的蜡染布等。乡村工艺品是乡土艺人所创,反映乡村人心灵手巧的一面。如蒙古村落的鼻烟壶,重庆綦江县农村的版画。乡村地域风光由于乡村人在选择聚居地时各有千秋,有的是为防御,有的是被迫迁移,但不管怎样都是为了生存,由于生存方式各异而造成地域特色差异。如鄂伦春乡村的林海雪原风光,海南黎寨的热带雨林风光。
(2)乡村制度文化景观。所谓乡村制度文化指的是一定地域乡村人群为维护乡村社会的稳定、秩序而约定俗成的伦理道德及礼仪规范。它一般体现在:乡村的权力制度,乡村礼仪规范、乡村节庆程序方面。乡村的权力制度,指乡村在长期历史过程中为了防御目的或维护乡村的凝聚力,树立乡村形象而约定俗成的权力规范。乡村权力制度由权力主持人(一般由族长、或具有较高文化教养的人担任)、权力组织、权力奖惩制度组成。
在汉族古老村落,一旦某位村民犯戒或有功,权力主持人就会组织权力组织讨论,然后在乡村祠堂实行奖惩。乡村这种公共选择在汉民族地区随着法制的普及正逐渐消亡,但在偏远少数民族村落仍然存在。乡村礼仪规范包括乡村日常礼仪与重大礼仪两部分。日常礼仪又包括饮食礼仪、婚丧嫁娶礼仪等方面。乡村节庆程序是集中体现乡村礼仪规范的制度规范,乡村节庆可分为生产节庆、青年节庆、纪念节庆、新年节庆等。
(3)乡村精神文化景观。乡村精神文化景观指一个乡村作为一个稳定共同体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结构与情感反应模式等。通常表现为乡村人的性格、价值观、人生哲学等,它潜存于物质文化景观与制度文化景观里。这是无形的,游客只有通过长期的体验才会领悟。如客家人(广东东部、闽北、赣南)的性格具有中原地区的内敛性特点,这一点与当地人的开放性性格形成强烈反差。
这种性格决定下的物质文化景观之一——民居建筑表现为以宗祠为中心,分三个圈层的同心圆结构。最外一层是防御外来入侵需要,中间一层是客家人居住区,最里一层是宗祠。在乡村景观构成中,精神文化景观是内核;决定了其他两种文化景观。制度文化景观是精神文化景观与物质文化景观的过渡部分,是维系乡村一体的纽带之一。物质文化景观是其表现形式。
(二)按组成成分、外部特征、内部结构、景观功能、发生演化等划分 1.农业景观 ①田原风光:水乡景观、干旱区景观、梯田景观;②林区风光:森林景观、种植园景观;③渔区风光:海洋渔场景观、淡水鱼场景观;④草场景观:草原景观、草山草坡景观;⑤城郊景观等。
2.聚落景观
①集镇景观:旅游型集镇景观、交通型集镇景观、乡行政中心型集镇景观、工业型集镇景观、商贸型集镇景观;②村落景观:农村景观、牧村景观、渔村景观、山村景观等。
3.民俗文化景观
①传统民居;②传统服饰;③传统饮食;④娱乐;⑤民间文艺;⑥节日庆典;⑦婚恋习俗;⑧礼仪;⑨信仰等。
(三)乡村旅游资源的特征 1.人与自然的和谐性 2.广泛性 3.多样性 4.地域性 5.季节性 6.民族性 7.教育性
乡村旅游资源是指能吸引旅游者前来进行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的乡村景观客体。它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人文因素为主导的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的文化景观,是由自然环境、物质和非物质要素共同组成的和谐的乡村地域复合体。
特点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性 作为旅游资源的乡村景观是人类长期以来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的文化景观。这种景观的形成过程无一不是人与地理环境的不断磨合的过程。当人们掌握自然规律,遵循生态学的原理,人地关系协调时,大自然就给人们以恩惠,促进了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反之则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人们经过与自然环境的反复较量,逐渐认识并掌握了自然规律。因此,人们对自然环境长期改造和适应形成的乡村景观是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和谐的文化景观。
(二)资源分布的广泛性
世界上除高山、沙漠和酷寒地带外,广泛分布着从事农业的居民。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人们通过世代不断的努力,创造了具有各自特色的乡村景观,它们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其中不少可以作为乡村旅游资源,故乡村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极其广泛性的特点。
(三)资源类型的多样性
乡村旅游资源的组成既有自然环境,又有物质成分、非物质成分,其内容丰富、类型多样。既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区等不同的农业景观,集镇、村落等不同特点的聚落景观,还有各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所以乡村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四)资源特色的地域性
乡村旅游资源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不同的环境影响下,形成了不同的景观类型。即使同一种景观类型,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又有不同的特征,如不同气候带形成了相应的农业带。而由政治、宗教、民族、文化、人口、经济、历史等要素组成的社会环境的差异性又往往形成不同的乡村民俗文化,如民族服饰、信仰、礼仪、节日庆典等。由于地球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形成了乡村旅游资源具有明显地域性的特点。
(五)资源形成的系统性
在人与自然环境长期作用下形成的乡村旅游资源,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要素组成的复杂而和谐的统一整体,任何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乡村景观的变化。乡村景观既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也受社会规律的影响,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故乡村旅游资源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六)资源变化的季节性
乡村旅游资源的季节性既表现在人们一年内有规律的生产、生活,也表现在随四季的变化而形成的自然环境、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季节变化和明显的周期性的特点,所以乡村旅游资源具有季节性的变化规律。(七)资源内涵的民族性
民族文化是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各民族都有本民族特有的文化。信息交流频繁的城市,原来的民族文化较多地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形成了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使原有的民族文化发生变异。而广大乡村,由于地理区位、交通和信息条件的限制,民族文化的传承性较强,使传统的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能较完整地保留下来,故乡村旅游资源有明显的民族性特点。越是民族性强的旅游资源,越具有吸引力。
(八)资源发展的时代性
乡村文化景观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深深地反映了时代的特点。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乡村景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乡村景观的变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时代发展的轨迹。所以说乡村旅游资源具有时代性的特点。
(九)资源开发的保护性
乡村生态环境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共同组成的更为复杂的生态系统,且相当脆弱,一旦破坏就较难恢复。乡村生态环境不仅是旅游活动的客观环境,也是广大农民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因此开发利用时必须遵循生态学的规律,把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始终坚持保护性开发原则。
(十)雅俗共享的文化性
乡村各种民俗节目、工艺美术、民间建筑、音乐舞蹈、婚俗禁忌、趣事杂说等都被赋予浓厚的文化底蕴。乡土社会的“浓厚的区域本位主义和家乡观念特色的非规范性”特点,加上民间文化的历史悠久及内涵丰富,使其具有神秘性与淳朴性,对于游客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诱惑。
(十一)旅游功能的独特性
我国乡村地域辽阔,种类多样,受城市化影响较小,绝大多数地方保持着自然风貌,加上众多风格各异的风土人情、乡风民俗,使乡村旅游在活动对象上具有独特性。在特定地域上形成的“古、始、真、土”特点,具有城镇无可比拟的贴近自然优势,为游客返璞归真、重返自然提供了条件。
(十二)可实践性和体验性
乡村旅游不仅仅是单一的观光游览项目,它是包含观光、娱乐、康疗、民俗、科考、访祖等在内的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游客可通过直接品尝农产晶(蔬菜瓜果、畜禽蛋奶、水产品等)或直接参与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活动(耕地、播种、采摘、垂钓、烧烤等),从中体验农民的生产劳动和乡村的民风民俗,并获得相关的农业生产知识和乐趣。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条件
(一)独特的活动对象:古、始、真、土
(二)分散的时空结构:时间上的可变性、空间上的分散性
(三)参与主体行为:复合参与体验
(四)高品位的文化内涵:民间传统文化
(五)开发模式多种多样
第二节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就是运用一定的资金和技术,对乡村的自然旅游资源和社会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使其产生经济价值及其他多种价值,提高其综合价值。
一、乡村旅游资源评价
(一)对乡村旅游资源的评价 目的:价值构成、价值水平定义:
内容:美学观赏性、奇特性、规模与组合、旅游功能、环境质量和内容
(二)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内容:可进入性、客源条件、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
二、乡村旅游市场调查
(一)乡村旅游者规模及构成调查
(二)乡村旅游动机调查
(三)乡村旅游行为调查
(四)旅游产品调查
三、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和程序
(一)原则 1.乡土特色原则
2.自然美和人工美的协调发展 3.保护性开发原则
4.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二)程序
1.综合社区利益,根据地区的特点和实际,拟定开发项目 2.成立开发指导委员会,与地区居民进行沟通,以获得反馈信息 3.根据反馈信息,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同时咨询当地居民以获得支持
4.项目修订和完善 5.筹集开发资金 6.项目实施
第三节 乡村旅游特色定位
案例
一、乡村旅游形象定位
(一)旅游形象及旅游形象定位的概念 旅游形象:
21世纪是形象时代(Age of Image),“形象力”的竞争将成为市场竞争的主导形式之一。因此,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过程中,旅游形象(TIS,又叫旅游地形象)的塑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一个旅游地的形象模糊混乱,则很难对潜在的旅游客源群体造成吸引效应,同时还会使现实的旅游者经历平淡,降低其回头率。而个性鲜明、亲切感人的旅游地形象是形成庞大旅游市场的源泉,并可以在旅游市场上形成较长时间的垄断地位。
“形象”的概念包括形象客体,即客观外部形态状貌、结构内涵等因素;形象主体,即人;形象本体,即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感知关系)。所以说形象是主体对客体的感知印象。同样“旅游形象”也包括这三方面。
旅游形象定位:
⒈ 游形象定位的三要素
美国营销学家菲利浦·考特勒认为形象定位的差异主要由以下三个要素决定:第一,主体个性.是指旅游企业组织或产品的品质和价值内涵的独特风格.第二,传达方式.是指把主体个性有效准确的传递到目标大众的渠道和措施.第三,大众认知.在完成主体个性和传达方式两步以后,真正达到形象定位完成的衡量标志是大众感知,认知,它是指地区形象被目标受众(旅游者)所认识知晓和感受的程度.⒉ 游形象定位的主要方法
旅游形象具有一个形象阶梯,据此可采取不同的定位方法确定其旅游形象: ⑴领先定位.领先定位适用于独一无二或无法替代的旅游资源,如“天下第一瀑”,“五岳归来不看山,黄上归来不看岳”.⑵比附定位.比附定位并不去占据原有形象阶梯的最高阶.实践证明,与原有处于领导地位的第一品牌进行正面竞争往往非常困难,而且失败为多,因此,比附定位避开第一位,但抢占第二位.例如,牙买加的定位形象表述为“加勒比海中的夏威夷”,从而使牙买加从加勒比海区众多海滨旅游地中脱颖而出.⑶逆向定位.逆向定位强调并宣传定位对象是消费者心中第一位形象的对立面和相反面,同时开避了一个新的易于接受的心理形象阶梯.⑷空隙定位.比附定位和逆向定位都要与游客心中原有的旅游形象阶梯相关联,而空隙定位全然开辟一个新的形象阶梯.与有形商品定位比较,旅游点的形象定位更适于采用空隙定位.空隙定位的核心是树立一个与众不同,从未有过的主题形象 ⑸重新定位.也叫再定位,它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定位方法,仅是对原有旅游区域的形象重新塑造,使新形象替换旧形象,从而占取一个有利的心灵位置.上海:发现更多,体验更多 天津:天天乐道,津津有味 河北:诚义燕赵,胜境河北 山西:晋善晋美
内蒙:祖国正北方,亮丽内蒙古 辽宁:乐游辽宁,不虚此行 吉林:白山松水,豪爽吉林 黑龙江:北国好风光 自然黑龙江 江苏:畅游江苏,感受美好 浙江:诗画江南,山水浙江 安徽:美好安徽,迎客天下 福建:福往福来,自游自在 江西:风景这边独好 山东:好客山东欢迎您 河南:心灵故乡,老家河南 湖北:灵秀湖北欢迎您 湖南:锦绣潇湘,快乐湖南 广东:活力广东,欢乐祥和 广西:遍行天下,心仪广西 海南:阳光海南,度假天堂
重庆:大山大水不夜城,重情重义重庆人 四川:天府四川,熊猫故乡 贵州: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 云南:七彩云南,旅游天堂 西藏:世界屋脊,神奇西藏 甘肃:精品丝路,绚丽甘肃 青海:大美青海欢迎您 宁夏:塞上江南,神奇宁夏 新疆:传奇丝路,大美新疆 北京:北京欢迎你--另附港澳台宣传语--香港:我在香港,找回本色 澳门:感受澳门,动容时刻 台湾:The heart of Asia
海口乡村旅游的定位分析
(二)乡村旅游形象定位的原则 1.从自身资源出发,突出特色 2.与竞争者的定位相区别
(三)乡村旅游地形象建立的基本过程
前期:基础性研究(地方性研究、受众调查和分析、形象替代性分析等)
后期:现实性研究(讨论、创建旅游形象的具体表达,如理念识别、视觉符号以及传播口号等)地方文脉分析
案例:大明山的旅游形象定位
二、乡村旅游产品定位
(一)乡村旅游产品内涵
(二)乡村旅游产品类型
1.观光游览 2.娱乐休闲 3.参与体验 4.交叉或复合型
(三)乡村旅游产品定位内容
1.区址 2.景观特色 3.客源市场 4.产品功能 5.重点项目 6.开发时序
三、乡村旅游市场定位
(一)旅游市场定位及细分
市场定位:确定目标市场和市场范围
市场细分(market segmentation)就是指企业按照某种标准将市场上的顾客划分成若干个顾客群,每一个顾客群构成一个子市场,不同子市场之间,需求存在着明显差别。市场细分是选择目标市场的基础。市场营销在企业的活动包括细分一个市场并把它作为公司的目标市场,设计正确的产品、服务、价格、促销和分销系统“组合”,以满足细分市场内顾客的需要和欲望。
(二)乡村旅游市场定位及细分
客源市场细分;细分方法: 目前,多数学者采用三种细分方法。单一变数法,即根据影响旅游消费需求的某一种因素进行市场细分的方法;综合变数法,按影响旅游消费需求的两种以上的因素进行市场细分;系列变数法,按照影响旅游消费需求的各种因素进行系列划分。
美国的市场学家麦卡锡提出细分市场的一整套程序,这一程序包括七个步骤:选定产品市场范围;了解、列举分类顾客的基本需求;了解不同潜在用户的不同要求;抽调潜在顾客的共同要求;根据潜在顾客基本需求上的差异方面,划分不同的群体和子市场;进一步分析每一细分市场需求和购买行为特点,并分析其原因,以便在此基础上决定是否可以对这些细分出来的市场进行合并,并作进一步细分;估计每一细分市场的规模。
国内多数的学者对麦卡锡提出的七个步骤保持认同,同时提出细分市场的程序在实际的操作中可以根据市场的需要来做灵活的调整,不必拘泥于学者提出的旅游市场细分的步骤之中。
第四节 乡村旅游设计要突出乡土气息
一、突出建筑、住宿风格的乡土气息 历史记忆、住宿特色与乡村情趣
(一)避免与城市风格雷同
(二)强调农家的乡村基调
二、突出游乐项目的乡土特色 案例:在农家玩什么?
三、突出饮食服务的乡土风味
绿色食品 乡土味
案例:好吃不如农家菜
第五节 乡村旅游开发要彰显民俗文化
案例:丽江
一、民俗文化的内容
(一)物质民俗
(二)社会民俗
(三)精神民俗
二、民俗文化旅游活动开发
(一)作用
(二)民俗文化旅游活动开发
(三)民俗文化商品开发
三、设计参与体验旅游项目
设计原则 案例
案例:袁家村:关中文化体验地
关中在历史上是一个地区名称,所指范围大小不一。当代所说的关中,即关中平原。它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南接秦岭,北抵陕北高原,号称“八百里秦川”,包括了宝鸡、咸阳、西安、铜川、渭南五个地市,属麦粟文化地带,是组成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黄河中游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因境内有泾、渭两条河流,有人也称其为“泾渭文化”。这一地区原始文化层十分深厚,是周秦汉唐以来的典型封建文化地区。古代原始文化的遗址、古老的神话传说特别多。古代神话中的女娲、黄帝、炎帝、姜原、后稷的故乡均在这里,巨灵擘山、夸父逐日、禹凿龙门、唐尧避水、仓颉造字、杜康造酒,美不胜数。俗语有“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咸阳塬上埋皇上。”众多的帝王将相的陵墓佐证了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故乡,是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文化的汇聚之地。
这块黄河文化的摇篮、周秦民族的发祥地,汉唐雄风吹过的平原,除龙凤文化之外,在民间还潜藏着狮、虎文化的雄厚实力。它吸引着大量的海外游子、国际友人,成为国内外瞩目和向往的陕西民俗文化代表性地区。[2]
第五篇:荷塘区乡村旅游文化艺术节策划方案
荷塘区首届乡村休闲旅游节策划方案
为了推动荷塘区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打造荷塘区休闲旅游品牌,进一步把区委、区政府“旅游活区”的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区委、区政府决定举行荷塘区首届乡村休闲旅游节。具体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宣传荷塘区乡村休闲旅游资源、丰富的旅游产品,促进荷塘区乡村休闲旅游的大发展。
二、活动时间
2008年9月12日—14日
三、活动内容
(一)荷塘区乡村休闲旅游节徽标征集活动
时间:2008年7月开始
参与范围:全国范围内
流程: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徽标征集活动的宣传,设置一定数额的奖金。经过两个月的征集、评定,在开幕式上揭晓最终选定的徽标方案。
(二)乡村休闲旅游节摄影大赛
时间:2008年9月1日
参与范围:湖南省内的摄影专业人士或摄影爱好者
流程: 9月1日为乡村休闲旅游节摄影大赛作品的最后投稿期限。拍摄内容为活动举办地荷塘区的自然风光和民风民情。
由组委会评选出100幅左右的优秀作品,给予一定奖励,并于9月12日——14日在仙庾逸趣园举行摄影展。
(三)荷塘人民游荷塘
时间:2008年9月12日上午8点30分——16点30分
参与范围:为荷塘区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各行业优秀代表,人数暂定为200人。
流程:上午8点30分从荷塘区人民政府出发,乘坐大巴,按照生态旅游线的路线走:红旗广场——荷塘公园——龙太路——婆仙岭——仙庾岭。大巴车5部,每台车配一个导游,沿途讲解(导游应对
荷塘区休闲旅游规划有所了解,可以展望未来荷塘区旅游发展)。到达仙庾岭后,步行到荷花田边参加开幕式。
12:00在仙庾乐园用餐,暂定20桌。餐后自由活动。下午16点,在仙庾岭山脚集合。乘坐来时的大巴回到市区,此次活动结束。
(四)自驾车队游仙庾
时间:2008年9月12日上午8点30分——16点30分
路线:红旗广场——荷塘公园——龙太路——婆仙岭——仙庾岭 流程:组织自驾车队,统一标识,将车队编号,张贴乡村休闲旅游节的车贴,大概20台车左右。早上8点30分从红旗广场出发,沿上述路线行驶,参加此次的旅游节开幕式。
中午12:00在仙庾逸趣园就餐,暂定为6桌。餐后自由活动,下午16点集合,组织好共同返回市区。
(五)荷塘区乡村美食大赛活动
时间:2008年12日下午14点
地点:仙庾岭某个农家乐,或可以搭建一个临时的室外厨房。流程:前期做好摸底调查,由各农家乐自己报名参加此次比赛,目的是挖掘本地特色农家菜。
进行初赛和复赛后,参加决赛的队伍现场烹饪,由游客和美食家现场试吃,评选出最有代表性的农家美食,推出荷塘区乡村旅游十大美食,并在赛后加以推广。
(六)道教法事活动
时间:2008年9月13日上午9时开始
地点:仙庾古庙
流程:由于仙庾古庙是株洲市道教协会所在地,故此次道教法事活动为民间活动,具体流程由道教协会和仙庾管理处的人负责。
(七)赏玫瑰和太阳菊活动
时间:2008年9月12日—14日,其中,金婚夫妇互赠鲜花的活动定在9月13日下午15点开始。
地点:花圃基地
流程:游客可自由在花圃附近进行观赏、拍照,花圃同时开辟出一个出售鲜花的场地,让游客购买各种花卉,工作人员则进行现场采
摘和包装,鉴于花圃的地形,不建议游客自行采摘。
利用开幕式搭建的舞台,组织99对金婚夫妇于9月13日下午15点进行互相赠送玫瑰花和太阳菊的活动,活动聘请专业主持人,安排一些小节目。
(八)乡村旅游高峰论坛
时间:2008年9月13日全天
地点:仙庾岭实地考察——湖南工业大学会议室
范围:邀请省内外对乡村旅游有研究的学者、专家;以及在乡村旅游方面取得较好成绩的农民、企业家。大约40人左右。
流程:9月13日9点所有与会人员到达此次活动地点——仙庾岭参加开幕式,并进行实地考察。午餐定于12点整在仙庾钓鱼台,暂定4桌。用餐后返回湖南工业大学,在科技大楼的三楼或6楼会议室进行研讨会。会后出版《乡村旅游研讨会论文集》。
(九)仙庾民间艺术汇演活动
时间:2008年9月14日上午9点——11点30分
地点:仙庾岭戏台
流程:鉴于当地的庙会通常在阴历9月初9举行,与本次旅游节的时间不能吻合,所以,此次的汇演活动由旅游节组委会自行组织。本地庙会的花鼓戏表演深受老百姓的欢迎,组委会可邀请花鼓剧团的专业演员来此表演。
(十)荷花田边赏荷花活动
时间:2008年9月12日—14日
地点:荷花田
流程:9月正是荷花盛开、莲蓬盛产的季节。在游客自由观赏荷花田的同时,可在荷花田边组织一些活动来丰富大家的旅游休闲生活。如组织当地农民统一着装,在荷花田里进行莲蓬的采摘,可现场售卖采摘下来的新鲜莲蓬。也可邀请一些书画家和学美术的学生现场泼墨、作画、写生,地点可设在在荷花田边的那条马路上。
(十一)农副产品展销会活动
时间:2008年9月12日—14日
地点:仙庾岭戏台门前的平地
流程:统一进行管理,使用统一货架、统一雨棚。可在平地的外缘搭设货架,中间留出空地供游客进出进行采买。销售的农副产品有:本地盛产的干菜、腌菜、盐姜、红薯干、剁辣椒等等。一定要注意控制好农副产品的质量,不能出卫生问题
(十二)开幕式
时间:2008年9月12日上午9点30分正式开始
地点:荷花田边,水坝的右下方,也就是山脚下,有两块荒田可以用来搭建成舞台和观众席。大约5亩地左右。舞台的搭建以山为背景,面对荷花田。观众席可在田地里铺上地毯即可。上面摆设300把凳子(供参加荷塘人民游荷塘活动的人员入座)。由于这块田地靠近马路,建议在开幕式期间,此段马路进行封闭,不通车,这样马路、田间、山头都可以观看节目,也可保证观众的安全。
流程:上午9点30分正式开始文艺节目的表演。节目控制在5-6个左右,时间掌握在30分钟左右。在10点进行舞狮的表演,由领导进行点睛仪式,正式宣布此次旅游节正式开幕。当场揭晓已经评选出来的旅游节徽标。至此,开幕式结束。
(十三)闭幕式
时间:2008年9月14日16:00点
地点:荷塘区人民政府会议室
流程:领导总结此次艺术节举办的经验、教训,并宣布以后每两年一次举行乡村休闲旅游节。可以考虑在闭幕式签订有关的项目合作意向或合同。最后,领导宣布此次艺术节圆满闭幕。
(十四)文昌阁的开工奠基、四星级农家乐的授牌仪式
这些活动举行与否、及其具体流程都有待进一步落实。
(十五)晚上的活动安排
由于城郊旅游的特性,很多游客在晚上都返回了市区。晚上不再集中起来安排活动,由旅游节指定的农家乐就各自场地的情况自行安排活动。如篝火晚会、烧烤活动等等。
四、有关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乡村休闲旅游节是一项集各种休闲文化活动于一身的大型群众
活动,是实施“旅游活区”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辖区旅游产业化、打造旅游品牌的重要举措。为此,主办方荷塘区政府、承办方荷塘区旅游局应要求各职能部门、各相关单位高度重视、积极参与,确保活动的圆满成功。
(二)精心策划、高质高效
此次活动要做到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广泛发动、通过旅游节的举办,丰富市民休闲文化生活、打响荷塘乡村休闲旅游的品牌,把旅游节办成高质高效、深入人心的休闲旅游文化品牌活动。
(三)加强宣传、扩大影响
旅游节的主办方和承办方要重视宣传工作,加强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从7月开始,借着前期的会徽征集活动,进行首轮宣传热身;进入8月,借前期准备工作的分段式报道,掀起一个宣传高潮;旅游节举办期间,综合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媒体和户外广告等从不同层面进行报道,全方位展开宣传攻势。
(四)注意安全,措施得力。
在活动组织过程中,要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加强工作责任感,组织要周密,防范措施要得力,确保活动安全有序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