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凝聚力量
编辑:寂夜思潮 识别码:18-656146 9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25 15:13:16 来源:网络

第一篇: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凝聚力量

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凝聚力量

共同的理想信念是一定社会主体共同价值目标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体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和巨大动力。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

所谓理想,是指人们关于未来发展走向所持的立场、观点、态度的总和。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社会的经济、政治、道德和文化领域,还是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内心深处究竟相信什么、需要什么和追求什么,如何理解和对待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在价值取向上持有什么样的理念和原则,都普遍受到理想信念的引导和影响。一种理想是否科学、合理、先进,归根到底是看它如何反映和反映了什么样的主体利益、条件和需要,是否同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类历史进步的趋势相一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符合历史潮流的社会理想,是党和人民做出的科学选择,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方面,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古往今来,人们总是对未来的“美好社会”心向往之,并作过种种描绘和设想。但长期以来,广大劳动人民总是无法摆脱被剥削、被压迫的命运。特别是在近代,中国社会逐步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为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崇高的理想,坚持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在不同历史阶段提出代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共同理想。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党领导人民实现了赢得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社会理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1982年,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对这个共同理想的最新最完整的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长期追求的崇高理想一步步走向现实,而且表明中国在建设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正在探索人类社会新的发展道路和方向。

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共同理想,也就失去了民魂国魂,就失去了凝聚力和生命力。当前,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必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共同理想,为伟大事业的成功提供精神动力。在当前社会生活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形势下,更加需要寻求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认同,更加需要用共同理想引导和激励全体社会成员向一个目标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既实在具体又鼓舞人心,昭示了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共同理想,体现了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集中代表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具有很大的广泛性和包容性。这个共同理想,把国家、民族与个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国家要基本实现现代化,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人民要过上富裕殷实的小康生活,有利于调动全体人民共同为之奋斗,能够在最大限度上统一社会意志、集中社会智慧、激发社会活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精神保证。

第二篇:用信念凝聚力量

用信念凝聚力量

——中青年干部党性教育专题培训班综述

《 人民日报 》(2010年11月29日)

金秋井冈,丹桂飘香;潺潺延河,生机勃勃。

7月中旬至10月底,来自全国各省区市、中央国家机关和中央金融机构的中青年干部,分期在中央党校、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参加了以“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优良作风”为主题的党性教育培训。

“原以为党性教育的课程会非常枯燥乏味,来了以后才发现,党性教育也可以让学员们感觉很快乐。”中央党校中青二班学员、安徽省池州市委副书记张曙光感慨地说。的确,在很多人心目中,党性教育无非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类的课程;可在培训中,学员们发现,党性教育课程被上活了,上得让人爱听、爱学!

党性教育至关重要

党性和理想信念教育既是思想教育、理论教育,也是价值观教育,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中央多次强调加强党性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要求各级党委把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好,把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

今年6月,中组部专门下发通知,举办4期中青年干部党性教育专题培训班,安排了理想信念、思想路线、宗旨意识、廉洁自律4个方面的内容,教育引导中青年干部更加自觉地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坚持不懈地加强党性修养、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牢固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切实做到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勤政为民、恪尽职守、清正廉洁。

7月17日,第一期中青年干部党性教育专题培训班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开班。

“讲坚定理想信念,听起来似乎很空,但实际上是一个很实的话题。在任何时代,强调理想信念,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个人,都是安身立命之本。”第一期延安班学员、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党组书记张庆军说,“在新时期,作为一个党的领导干部,就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与党的命运、国家命运和民族命运连在一起,带领人民群众为国家、民族利益而奋斗。”

中组部干部教育局局长孙学玉表示,加强中青年干部党性教育,中央高度重视,干部积极参与,群众热切期盼。干部教育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必须把加强党性教育培训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培训套餐震撼心灵

“如果光让学员们被动地听课,效果肯定不会好。中央党校培训部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在课程设置中将双向交流、从政经验交流、教学参观、案例分析、警示教育等作为党性教育的重要环节。”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培训部主任徐伟新说,“这些生动直观、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形式活泼了,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学员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脑筋不停地转动,不断地思考和总结,真正把知识记进心里去。”

浙江省金华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党校校长蔡国春对“从政经验交流”这个课程的设置感受很深。“每位学员认真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特别是担任领导干部以来的经历,深入思考个人的从政经验和体会,把自己工作中最深刻的体会和最精华的经验与大家分享。大家在交流中坦诚相见,敞开心扉,实事求是,敢于自我剖析,敢于自我反省,交流的内容涉及做官、做事、做人的方方面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挫折的反思,对我很有借鉴启发意义。”

昔日战场,今日课堂。红色资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见证,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精神源泉。中国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注重把握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抓住干部学习的兴奋点,找准触发激情的切入点,增强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南泥湾,一个响亮而光辉的名字!南泥湾,一块英雄的热土!第一期中青年干部党性教育专题培训班97名学员怀着激动、期待的心情,来到曾经轰轰烈烈地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南泥湾,参加现场体验教学。

陕西省咸阳市委书记千军昌说:“以前也来过延安,但这次南泥湾体验式教学使我对延安精神有了更深层的理解。这种伟大的精神是由一个共产党人鲜活的党性、坚强的理想信念组成的,共产党人只要心中有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只要恪守党的理想信念,只要勇于带头吃苦,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创造不出的奇迹。”

挑粮小道上挥汗如雨,胜过课堂上千言万语。9月11日上午,第三期党性教育专题培训班的中青年干部开展体验式教学——重走朱毛红军挑粮小道。学员们身穿红军服、肩挎干粮袋,走完约3.1公里长的崎岖小道。

一位学员说:“朱毛红军挑粮小道,是一条充满艰辛与希望之路;是一条军民紧密团结、官兵一致、同甘共苦,走向革命胜利之路;是一条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率先垂范、身先士卒,鼓舞、激励官兵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培育伟大的井冈山精神之路。”

除了现场体验式教学外,中央党校和中国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与时俱进地丰富党性教育的内容,专题讲座、社会实践、激情教学、警示教育、学员论坛等多种形式,让党性教育真正做到“入心入脑”,学员“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自觉把它内化为信仰力量,真正成为自身成长的思想基础。

第三期井冈山班全体学员还驱车近800公里,先后来到兴国、于都、瑞金等教学点开展现场教学。“共产党的力量究竟在哪里?力量在毛主席为百姓挖的红井里,在党员干部访贫问苦的攀谈中。共产党执政的基础在哪里?基础在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践行中,在百姓衷心拥护的心坎里。”中国中信集团公司董事、中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蒲坚感慨。

党性教育终身必修

党性教育是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要工作。共产党员一生都要进行党性修养,都要接受党性教育。事实充分证明,讲党性犹如打造高楼大厦坚实地基一样,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之本,党性强则信念坚,信念坚则干实事,干实事则得民心,得民心则事业兴。

据介绍,中组部已经先后组织了近百期党性教育专题培训班,15000多名司局级干部接受了培训。中央将在2012年下半年之前,完成对4万多名司局级干部的轮训。

“一日喝了延河水,终身不忘延安情。通过培训,进一步增强了学习动力,坚定了理想信念,增强了宗旨意识,树立了良好作风,强化了廉洁意识。”第一期延安班学员、水利部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陈小江说。

第三期井冈山班学员、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马朝旭说:“当好合格党员领导干部,关键在党性;党员领导干部提高党性修养,关键在追求先进和优秀。作为一名党的中青年领导干部,更要坚定理想信念,积极开拓进取,勇于担当责任,坚持求真务

实,加强道德修养。”

不同历史时期对领导干部党性有着不同要求,党性教育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是随着党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而变化的,只有紧扣时代主题,赋予党性新的时代内涵,党性教育才会更具有现实意义。

“通过学习,心灵得到了洗礼,思想得到了提高,精神得到了升华。”第一期延安班学员、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二司司长何建中说,“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了新时期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更加清楚了中青年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具体要求。要把这次培训作为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加油站,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不断提高自己的真实本领,努力为党和人民做好工作。”

培训虽已结束,信念种子悄然发芽。学员们通过深入学习党的历史,感悟党的优良传统,精神家园得到净化,党性修养进一步增强,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真正实现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

第三篇:用爱心凝聚力量

用爱心凝聚力量

我校地处偏远的农村小学,如何把这所学校办好,办成人民满意的学校,作为一校之长,就是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实践操作能力,讲到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而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通过教师的发展来实现,因此我校实施把师生当亲人来管理,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凝聚人,使全体教师为实现学校的共同愿望而不遗余力。

作为一名校长,我深知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因此,学校要通过实施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首先是尊重教师,教师作为特殊的脑力劳动者,普遍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我表现欲望,他们对尊重的需要高于对物质的需要,对现实价值的要求高于对金钱的要求,他们最大的愿望是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把尊重教师主人翁地位和民主权利作为治教要旨,尊重教师的人格,对年青教师多从教学上进行交流,帮助他们在教学环节上如何下功夫,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年龄较大的教师,多从家庭及身体上关心。关心教师,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但我要说:师为知己者用,关心爱护人才是校长的重要工作之一,教师生活中的苦恼,家庭里的困难,都应该进入校长的视野。董教师因患高血压心脏病,视力衰退,虽然年龄大体弱,仍代二年级数学课,工作上兢兢业业,终因多病体弱倒在讲台上,学校先后几次到医院看望。从生活上细致入微的关心教师,是校长博得教师信任的重要因素。学校教师家庭贫寒,又因房屋被烧,不仅学校拿钱看望,我本人拿200元现金表达了我的情意。一份关怀就会有一份爱,教师的爱就表现在滋润学生的心田里。无论我工作多忙,时间多紧,我都重视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只有这样,领导的关怀能才如点点甘霖滋润教师心里,真心换来诚心,热情换来激情,教师们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忘我工作。

学校在关爱学生方面,为各班教师安装了风扇,铁皮包装了门,加固了窗户,为三年级添置了三十套结实而拥的课桌凳,为各年级了滋性里板,学校坚持把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放在首位,利用班会、课间操、站络队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班主任每天把本班到校情况作好记载,真正体现出把学生当亲人,关爱子女、关爱学生的成长与进步,让我们的校园充满着生机和活力,用爱凝聚力量。

第四篇:凝聚就是力量

凝聚就是力量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个民族,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共同谱写了华夏儿女不甘压迫、追求和平,共创辉煌的首首赞歌。

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成长强大,之所以能生生不息,能够以一种独有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在这个国家的各族人民,用生命和鲜血爱着自己的祖国。诗人艾青曾发出这样的呼唤: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因为这份爱,华夏五十六个民族创造了非常辉煌的古代文化;因为这份爱,各族革命先烈,在仁人义士的带领下,抛头颅,洒热血,经受住不断地挫折与磨难,让我们走过了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之间的百年艰苦岁月。

“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我”。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各族人民同心协力,齐聚凝结,共同建设富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伟大的中华复兴,自豪的大国崛起,正激励着亿万中华儿女。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威震四方,外国列强再不敢欺凌我们爱好和平的中国人;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中国这一沉睡数百年的东方雄狮正式觉醒;2008年,北京奥运会向世界彰显了热情、善良的中国新面貌;2012年,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着全国各族人民全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奔向幸福。

然而,总有一种声音,总有一种势力,企图破坏我们用血与泪换回的幸福。我们不能忘记,**集团策划实施的西藏拉萨打砸抢烧暴力事件;我们不能忘记,以热比娅为首“东突分裂组织”,近年来实施的新疆乌鲁木齐火车站爆炸恐怖袭击、云南昆明火车站砍人严重暴力恐怖案件,多少无辜的人民失去生命,多少原本完整的家庭变得残缺。他们,无非是想制造恐怖气氛,挑起普通民众的怒火,在社会上制造混乱和民族隔阂,妄图在各民族之间打下仇恨的楔子,让中国陷入万劫不复的民族仇恨中,然后在混乱之中达到他们分裂国家的目的。

历史已经说明,只有团结才能进步,只有稳定才会发展,只有凝聚才有力量!面对暴行,我们不惧怕;面对分裂,我们不答应!作为当代*******,我们应当加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学好知识与技能,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付出都每一滴辛勤的汗水,让我们在平凡中创造精彩,乘着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并肩携手、同心同德,共同担负起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神圣使命,弘扬民族团结精神,共创祖国辉煌的明天。

第五篇:依法治国——用法治中国凝聚复兴力量

本科生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概论 课程代码: PTSS110054.09 姓 名: 保文宇

学 号: *** 学 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 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依法治国——用法治中国凝聚复兴力量

***·保文宇·2013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摘要: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是历来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会议,这一次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总书记将依法治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奋斗,在全省上下引起强烈反响。

本文就历史原因和社会现状两方面探讨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性,论证了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一观点,并着重阐述当代大学生认真学习宪法的重要性这一命题。

关键词: 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宪法;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中华法系的历史渊源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选择。从开国大典前夕的《共同纲领》播下法治的“种子”,到民主法制在经历曲折后的艰辛探索;从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法治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人类法治史上,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曾是世界主要法系之中流砥柱。宪法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如果国家在根本问题上引入了法治,这个国家将发生根本的变化。”的确,现在的宪法是法律的法律,国外某知名学者说:宪法是对人类苦难生活的批判和总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立宪意义上的宪法强调保障人权。宪法具有广泛性、原则性、历史性和纲领性。所以如果在国家的根本法宪法中引入法律,国家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决定》提出: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以及责任倒查机制。谁是起诉人谁是追究人,追究程序是什么,这些细节要建立起来。中共中央从三中全会以来就把司法改革作为推进法治的重要措施,原因在于法治的特点就在于权利的授予和权利的主张。

中华民族制定成文法典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战国时代魏国的李悝所编纂的《法经》六篇,是古代法制的重大成就。

到了汉代,我们的祖先发展出关于法理的解说和注释的“律学”,这是一门精确、细致的学问,代表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法学研究水平。盛唐时代颁布的《唐律》以及《唐律疏议》,更是举世闻名,标志着中华古代法律文明达到巅峰。

然而,到了近代,封建文化与制度逐渐走向衰败,法纪松弛,社会动荡,经济凋敝,人民困苦。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更是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了近代的屈辱史。为了改变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命运,一些民族精英曾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是无果而殇。

(二)新中国时期的法治建设

新中国的建立,宣告中华民族近代屈辱史的结束,也开启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纪元。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更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时期。近30年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辉煌的篇章。而且,这一时期所积累下来的成果,也为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为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就法治建设发表重要论述,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关注和期待,明确提出了加强法治建设的新要求,表明了党中央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坚定信心与决心。

金秋十月,正在北京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法治中国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我们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央全会,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18个年头之后,法治中国的建设将展开新的蓝图、迈向更高境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不仅是为中国梦的实现树起的法治航标,也是一份有着具体实现路径、具体执行举措的法治中国“施工蓝图”。

总书记对于依法治国的重视,顺应了社会的发展趋势,符合历史的潮流。人类历史已经证明,“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安”,法治是最好的社会治理形态。中国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则更加清楚地告诉我们:法治衰,则国弱民穷;法治兴,则国强民富,法治是实现中国梦必由之路。

首先,法治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前提与基础。国家强大、民族复兴,其前提是社会稳定,是各种社会矛盾能够得到有效、及时地化解,而这必然要求构建法治化的社会。应该指出的是,法律的产生不是为了斗争,而是为了化解矛盾。据《说文解字》记载,“法”的古体字是“灋”。他指出:“法者,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翻译成白话就是,古代的“法”字,左边以水作偏旁,比喻“平之如水”,代表公平;法字中右边的“廌”,是一种头长独角,秉性公正的奇兽,是裁判人间纠纷的裁判官,起着平息争讼的作用,故而“古者决讼,令触不值”。可见,“法”字最早的含义及产生就是要解决纠纷、化解矛盾、裁判是非。管子对“法”的论述也颇为精辟,他认为:“法者所以兴功拒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

由此可见,法律的产生,是为了化解争端,消弭矛盾,使社会归于平和、稳定。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需要强调的是,法律的完善与法治的加强,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尤其重要。这是因为我国的改革目前已经进入攻坚阶段,整个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期,在此期间,整个社会系统不断地变动、分解和重组,产生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在此背景下,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大量出现,各类纠纷与冲突层出不穷,而法律,作为所有社会规范中最具明确性、确定性和强制性的规范,是化解社会矛盾、保障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最有效手段。因此,只有建立了以法律作为主要手段进行治理的社会秩序,才能妥善地处理各种社会关系、调整各项社会利益、解决各类社会矛盾,才能创造出良好、公平的社会环境,才能为国家的富强与民族的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法治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全民族共享繁荣的制度保障。从党的十四大开始,我国开启了市场经济的大门,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跨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与完善,我国的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取得了惊人的进步。事实已经充分证明,市场经济对于优化资源配置、刺激全社会的创造力并进而实现社会财富总量的快速增长具有无与伦比的优越性;欲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与民族的伟大复兴,舍此之外,别无他途。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以市场为基础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运行方式,具有开放性、平等性、契约性、竞争性、国际性等特征,它的有效运转,必须以良好、完善的法律规则为基础,以公平、高效的行政与司法救济机制为保障。

由此可见,市场经济与法治之间具有一种天然的亲和性:一方面,市场经济为法治的生成与壮大提供丰厚的土壤,为国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供动力与资源;另一方面,法治为市场经济的发展铺平道路,并不断为其拓展生存与发展的现实空间;如果失去了法治的依托与制度性保障,市场经济只会走向畸形和变异,而永远不会走向成熟。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法治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民族复兴的制度保障。

第三,法治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纵观人类历史,尤其是近当代史,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绝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概念,而是包括经济发展在内的社会全面进步,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并驾齐驱,其最终目的是社会各个层面获得全面提升,从而变得更加自由和符合人性,并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要在一个有着两千余年封建专制统治和13亿人口的大国建成法治国家,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其任务之艰巨,其道路之曲折,是不言而喻的,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就目前来看,我国的法治建设仍面临诸多困难,仍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我认为,在当前的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法治,在全社会形成维护法治、崇尚法治的良好风尚,是建设强大国家、实现民族复兴尤为重要和迫切的任务。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历史、着眼未来,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法治建设作出重大部署,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关注和期待,表明了党中央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从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到明确“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从强调“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扬法治精神、发展法治理论、运用法治思维、创新法治方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指明了方向,为我们党治国理政提供了根本遵循。

(四)当代大学生认真学习宪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社会的骨干,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宪法意识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到宪法的贯彻和实施。培养大学生的宪法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大宪法是我们社会行为的最高准则,自觉地把宪法作为自己的政治修养、法律修养以及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最高准则,对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对大学生的宪法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北京日报研究调查显示:现在大学生宪法意识普遍较为低下,能说出宪法的核心思想或是宪法其中几条的人少之又少。美国人因其宪法条文简洁而几乎人人都记得宪法的内容,相比之下中国大学生对宪法的了解显得十分不足。

以我自己为例,我目前是一名大二的学生,之前对宪法也不是十分了解,只知道它是国家大法,人人都应该遵守宪法。直到今年选修了一门名为《宪政文明史》的通识选修课,才对宪法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了宪法的第一句话便是:“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懂得了宪法因其广泛性、原则性、历史性和纲领性而成为国家的根本法;宪法是对人类苦难的批判,宪法是宪政的表现和依据;立宪主义意义上的宪法强调保障人权。同时也接触了西塞罗、托马斯阿奎那、博丹等中世纪推动宪政发展的权威学者和当代英美法等国家一些著名的宪政思想家如哈耶克、罗尔斯等,初步了解了他们的思想,认识到宪法渊源的博大精深,也体会到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对宪法有深入了解的必要性。目前很多大学生由于没有接受宪法学教育对宪法知识掌握少、兴趣低。在高校中,法科学生为了在毕业以后获取一个高薪的职位,往往热衷于选修民法、经济法、国际经济法等热门课程,对宪法情有独钟者甚少。而和我一样的非法科学生则更多地专注于本专业知识的学习,接触宪法的几率更小,只能通过法律基础课来获得一些零星的认识。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学生从来就没有机会获得系统的宪法教育,显然这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宪法意识。

从以上决定中科研看出国家对宪法问题十分重视,而作为国家未来栋梁的我们更应好好学习宪法,确立宪法意识,忠实地遵守宪法、捍卫宪法。宪法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必须经过有意识的培养,使大学生形成遵守宪法、捍卫宪法、崇尚宪法、信仰宪法的基本理念,使宪法意识真正成为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心理结构中必不可少的主体意识的重要内容。

(五)结语

我们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沧桑岁月,曾长期雄踞世界领先地位,只是到近代才开始衰落。从鸦片战争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回首近现代中国历史不难看出,追寻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始终是中华儿女传承不绝的主题,始终是无数仁人志士坚定不移的志向。这二百年来,中华民族通过不懈奋斗,逐渐从衰落走向伟大复兴。现在,二百年的历史进程,我们已经走过一百五十年。邓小平同志设计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已经完成两步。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大业能否如期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尤为重要。在此阶段,我们既要继承中华文明的传统与精华,更要积极吸收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尤其要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加强法治建设。只有实现法治,社会才能安定,人民才能幸福,中华民族才能获得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与坚强有力的发展保障,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社会的长治久安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法治中国的主线日益清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体现在哪里?在党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创造幸福的过程中,法治既是必要途径,更是制度保障。唯有依靠法治,依靠宪法和法律体系才能凝聚共识和力量,保证中国社会可持续的发展与稳定。坚持依法治国,就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建设法治中国,就是凝聚民族复兴的力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要以法治巩固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合法权利,弘扬和践行法治这一价值理念,为法治中国的建设打牢深厚的群众基础。

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法治,是包括中华民族在内的世界各民族的共同理想,只有真正实现法治,我们每一个人才能平等享受应有的权利,社会才能和谐、稳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获得坚实有力的制度保障。不可否认,由于各国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经济社会发展差异,法治的发展进程并不平衡。但是,毫无疑问,作为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法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国家实现富强的必由之路,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法者,天下之准绳也。”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长治久安,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法治。弘扬法治精神,凝聚法治力量,我们就能在创造经济奇迹之后,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文明,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2014年10月21日01版

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凝聚力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