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中小学理财教育及课程研究(推荐阅读)
编辑:梦里寻梅 识别码:18-656151 9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25 15:15:45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中小学理财教育及课程研究

中小学理财教育课程研究

摘要

当今社会,生存与竞争已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而金钱是人们在社会生存中必须面对的一个工具,对金钱的管理早已变成生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财教育也就变得愈来愈重要。而现在学生也是主要的消费者,对社会的影响较大,同时社会也高度关注学生的消费。所以中小学生的理财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中小学生的理财教育,在发达国家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在我们国内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对于此方面的研究也还很少。本研究主要是通过对中小学生理财教育的考察,力图从中小学生理财教育的现状入手, 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理财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理财观念,通过给学生讲授一些投资理财的基础知识,给学生传授一种实用的生活技能。同时也能揭示相关问题,从而引发人们对中小学生理财教育的关注。

关键词:理财教育;中小学生;消费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现在大多数的中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没有体会过生活拮据的滋味,只知道缺什么就让父母给买什么,父母往往也会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也从来不限制孩子用钱,平时只要孩子要钱,她就给了,有调查表明近四成中小学生每月零用钱在50元以上,而通过对零用钱进行分档调查,有61.7%的中学生每月零用钱(不含伙食费)在“50元以下”;其次是“50元-150元”,占26.7%;再次是“150元-250元”,占6.8%;最后是“250元以上”,占4.8%。中学生对零用钱的使用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在问及“父母平时在什么情况下给零用钱时”,有55.2%的被调查者表示,“要在问明情况后才给零用钱”; 36.7% 的被调查者表示“每月固定时间会拿到固定数额的零用钱”;29.4% 的人表示父母平时给零用钱是“随要随给”;22.3%的人表示“取得好成绩或受到学校奖励时给”时家长会给零用钱;14.1%的人是家长“想到时给”;7.7%的则是“做家务后就给”。可见,了解零用钱去向后才给孩子零用钱的父母比例仅刚过一半,部分家长把零用钱作为对孩子的一种奖励和激励,甚至有近三成的父母会“随要随给”,近一成半的家长“想到时给”。这不禁使我们担心,处在高速成长期的中学生们能否使用好父母给的零用钱,孩子们零用钱的使用应该由谁来指导。

有时候甚至孩子并没有开口,父母就已经给买好了。而且追求名牌,追求时尚,别人有什么,自己也一定要有什么。以至于孩子现在对钱缺乏正确的认识,在他们的概念里,钱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所以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学会理财很重要。再看看国外中小学的理财教育,他们早已将理财课程作为小学生的必修课。美国儿童理财教育最主要还是来自家庭和学校。从孩子踏进幼儿园起,孩子们就会接受有关理财概念。他们会知道钱是什么以及钱在生活中是何等重要。在美国,鼓励孩子打工是教会孩子处理财务的重要手段之一,美国每年大约有300万中小学生在外打工。英国政府从2011年秋季开始,将储蓄和理财定为英国中小学学生的必修课。英国儿童从5岁开始就要接受理财教育,搞清楚硬币和纸币的区别,要懂得钱的不同来源,并懂得钱可以用于多种目的;7岁到11岁的学生要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认识到储蓄对于满足未来需求的作用,学习如何管理银行和储蓄账户,如何做预算。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的出现,导致现在的家长都不怎么限制孩子身上的钱,而且还惯着孩子,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要多少,给多少。从而导致了孩子的理财能力相对欠缺,买东西也不会货比三家,完全按照个人喜欢,消费也没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所以很有必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理财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理财观念,最主要的是,通过给学生讲授一些投资理财的基础知识,给学生传授一种实用的生活技能。让孩子学会用最少的钱满足自己最大的心理满足感,在学习理财的过程中,能够增强他们的交际能力和逻辑能力。这比用金钱去满足他们的愿望要好的多,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趋势 ,从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熟水平的实际情况出发 ,由学校实施的旨在使学生养成,其实施途径主要是学科教学、理财活动教学和家校合作。实施理财教育 ,有利于使中小学生正确认识劳动与财富的关系 ,深入理解社会生活 ,从而形成热爱劳动的观念 ,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也有助于中小学生发展多种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知道钱是从哪儿来的,知道钱是来之不易的2、通过对金钱概念的理解,了解什么是消费,并且做到合理消费,避免盲目消费,跟风,攀比等现象的发生。

3、有了正确的金钱观,了解什么是消费后,要学会理财

4、有正确的理财意识 ,具备理财的基础知识、初步的理财能力和良好的理财习惯的教育活动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如:

1、文献研究法:查阅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应用有关理论资料,及时分析、整理摘抄,充实本课题的理论基础,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推动研究的深入开展。

2、调查研究法:对参与本课题研究的班级教学现状作调查分析,得出调查结论。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中,不断实践和反思,及时撰写教学后记、反思、经验总结论文等,适时在一定范围内交流。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哪些研究课。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途经

主要是从家长和学校两方面来实施:

一,家长应加强教育,使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我们知道,如果孩子的一切生活用品都是从父母那里得到,而不需自己操心,那么他们永远都不会知道什么是必需品,什么是奢侈品,不能区别想要的是否真的就是需要的。并且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超乎人们想象的,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孩子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最初主要是来源于家长。很多家长本身就铺张浪费,喜欢炫耀,爱慕虚荣,结果孩子无形中也养成了这些坏习惯。因此,好的家长要自己学会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

2.家长不要滥给孩子零花钱,并且要教会孩子管理自己的零花钱。家长需要先了解孩子的消费需要,据此给孩子合适的零花钱,这样就能有效地保证孩子在消费方面是有节制的。此外,家长还要教会孩子管理自己的零花钱。压岁钱是孩子金钱的重要来源之一,家长可以给孩子

留一部分压岁钱,或者都留给孩子,但是要跟孩子一起计划花费压岁钱,指导孩子进行有意义的消费。这样一方面尊重了孩子,另一方面又保证了孩子合理地花钱。再者,如果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并且允许他们把这些钱积攒起来自由支配,那么你就可以给他们一个学习理财的机会,让他自己选择并决定购买一些日常生活用品。这不仅能培养孩子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也锻炼了他们独立自主和自我控制的能力。等他们再长大一些,还可以让他参与到家庭理财活动当中来,做一做小管家。

3.家长应多跟孩子交流,教孩子正确地交友。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许多孩子都是因为交友不当而变坏的。因此,家长要多关心孩子,了解孩子的交际圈子。一方面,跟孩子交流可以增进感情,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爱;更为重要的是,家长可以了解孩子对身边朋友的看法,了解孩子是否交了那些爱铺张浪费、喜欢高消费的朋友。这样,家长就可以及时地杜绝那些不良朋友对孩子的影响。

二,学校更要重视小学生正确的消费行为教育

1.动员家长配合。通过召开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说明学生消费中存在的误区以及培养学生正确金钱观的重要性。要求家长过问子女的消费情况,帮助子女建立现金收支明细账目。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为子女建立储蓄账户。

2.班队活动教育。(1)定期召开班队会,以学生的“现金收支明细账目”为具体内容进行经济理财教育,使学生明白哪些钱该花,哪些钱该省。(2)平时仔细观察,及时纠正学生对金钱的认识偏差。通过自己正当的劳动所得,这种金钱的获得是正当的,它是劳动者应该取得的报酬,同时这也反映和表现了他的社会价值。获取这一部分是劳动者的光荣行为。合法的非劳动所得、非法所得,这两种金钱的所得是不合理的。老师应在平时仔细观察学生,及时应对,纠正学生对金钱偏差的认识。

3.实践活动教育。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跟随父母参加一些生产劳动,体会父母赚钱的艰辛,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通过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对金钱有初步的认识:金钱是财富的象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如此,有了钱才能进行建设,各种事业、各种活动都需要钱。钱也是家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衣食住行、读书娱乐„„事事离不开钱,时时离不开钱。但君子爱财,应该“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最后,全社会也应齐心协力,抵制不良消费行为对小学生的诱惑和腐蚀。严厉打击不法交易行为,禁止向小学生进行数额较大的买卖行为,进一步规范商家的交易行为,坚决禁止少年儿童进网吧、游戏厅、咖啡厅等娱乐休闲场所。小学生正确金钱观念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培养他们正确的金钱观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结束语 希望通过这个研究,能够了解中小学生理财教育的现状,并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共同的努力,让他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懂得金钱的不同来源,并懂得金钱可以用于多种目的。通过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理财指导,帮助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理财观念,并且通过给学生讲授一些投资理财的基础知识,给学生传授一些实用的生活技能,尽量让他们做到合理消费,不乱花费。培养他们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生活,锻炼他们独立自主和自我控制,不跟风,不攀比的能力,增强他们的交际能力和逻辑能力。从而成为一名理智的消费者。

参考资料

中国教育报《中小学生消费现状与消费教育》《中美理财教育大对比》 吴建明《学生的理财教育与消费引导》

王卫东 《中小学理财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杨金祥《中国人的理财教育浅析》

康纪宝,苟燕《讲给中小学生的理财课》

第二篇:中小学教育叙事研究

中小学教育叙事研究

近年来教育叙事研究成为教育科研的新取向!教 师叙写自己的教育故事是教育叙事研究的一个重要方 面!它促进了教师的学习和反思“有利于更好地实施 新课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中小学教师怎样进行叙 事研究#他们善于倾听同行的教育故事意义何在#在 撰写自己的教育故事时要努力避免那些误区#弄清这 些问题才能保证教师正确有效地开展教育叙事研究!%&’()*)+*

教师叙写自己的教育故事并不意味着一定就是教 育叙事研究!这种教育故事要成为研究性$文本%必 须有特定的要求&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教育叙事叙 何事# ,%-.)/*01234567 教育叙事不是$记流水帐%”不是简单地把一段 时间或一天的事情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这样做没有 意义”也没有必要&教师应该有重点’有选择地记叙 教育情境中发生的真实事情!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 作中“总是或多或少地感受和体验到一些难以忘却’ 留有深刻印象的事情!这些事情或令人振奋’激动” 或令人感慨’惊诧“或令人不安’悔恨”等等!诸如 此类的事情“通常表现为某种矛盾’问题!有矛盾’ 有问题”就有它产生的特定原因!面对矛盾’问题的 产生就要有一定的应对策略“有一个经历解决矛盾和 问题的过程”也就有一定的结果!这些表现为某种矛 盾’问题的事情“一般说来就是具有研究价值的事 情!教育叙事自然应该叙述这样的事情!教师要留 意’认识’分析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矛盾”发现并 捕捉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以此撰写自己的教 育故事!就教学方面的问题说”教师可以叙述的事 情“可能是课堂上出现了教师未曾预料到的情况(可 能是教师精心的课堂教学设计遇到障碍(可能是教师 的权威受到来自学生的挑战(可能是特定情况下教师 的教学机智得到施展&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师正是在 不断地面对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中一步步提高’走向 成熟& ,8-.)/*09:);?&@> 作为一种研究“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不应该 是纯客观的记叙”不能只是把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 述说清楚&这就是说“仅仅$用事实说话%是不够 的”应该融入叙述者个人在不同阶段的感受’体验“ 特别是伴随这种体验’感受而带来的思考’反思&在 叙述中融入思考’反思”使得经验更显得厚重“具有 理性的色彩”是理论与实际联系的非常好的方式&在 叙述中融入思考’反思“对于叙述者来说”标志着对 特定教育教学问题有了较深层次的把握“形成了含有 一定规律性的认识&对于阅读者)倾听者*来说”他 们则能够从这些思考’反思中产生联想’得到启发“ 联系到自身在教育教学中的相似情境”可能引起阅读 者将叙述者的所作所想与自己在相似情景下的所作所 想加以对照“形成了与叙述者的一种事实上的交流和 对话”于是对某一特定问题有了更多的关注“从而主 动地加入到这类问题的有意识的探索与研究当中&在 叙述中融入思考’反思”可以体现在叙述文字的字里 行间“更多的是通过夹叙夹议的方式实现&其思考’ 反思的内容”可以是对大家习以为常的某一教育教学 现象的追问“可以是对教育教学中某种行为的解释” 可以是对某一教育教学现象的阐述“可以是对教育教 学中所产生的某种困惑的说明”可以是一定教育情境 下产生的想法“可以是对日后发生某种类似事情时的 设想”等等& ,A-.)/*0BCDE’(>F=GH

教师叙写自己的教育故事“应该在正确’先进的 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只有这样”对于叙述者和阅 读者)倾听者*来说“才是有意义的&深有体会’大!”#$%&$’()*+ 孙启民!“!”#$!“!”“#年 #$!有触动从而花费气力撰写的教育故事!其所具有的 ”研究性#可能很强!在叙述中显示出其在亲身实践 中提炼出来的认识$形成的主张!往往更能够打动 人$感染人!可能使人产生共鸣$受到影响%教育故 事假如受到不正确的教育思想的支配!对于撰写者来 说就会步入误区!对于阅读者来说则是误导%我们必 须认识到&正确的教育思想$先进的教育观念可以保 证教育叙事的方向性$科学性’教师在讲述自己的教 育故事的过程中!通过对具体$鲜明的教育情境的回 顾$剖析$揣摩!又将会使某种教育思想得以内化!形成相应的教育信念% %&’()*+&,-./01 现在各类教育报刊上叙事研究的“文本(明显增 多!有些学校还专门举办)教育故事会(活动%教师 阅读和倾听教育故事的意义和作用并不亚于撰写自己 的教育故事% 234 5*+6,-./01789:;DEFGHIJK 6LM 教师阅读教育刊物上的论文!常常是把它作为一 种学习材料来对待%论文的撰写者总是以令读者信 服$接受其观点作为最大的追求%这样的阅读是必要 的!它有利于教师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和研究能力的 增强%而阅读$倾听教育故事!则通常感到更实在$ 更切近$更亲切一些%这样的教育故事似乎没有什么 ”权威性(!并不硬性地要求你同意他的观点!不过是 展现某种过程!表现叙事者个人的某些感受$体验$ 体会$见解$看法而已%惟其如此!阅读和倾听教育 故事时!可以置身其间!好像与同行进行面对面的交 流与讨论% 如何进行这种交流和讨论*在阅读$倾听故事 时!要边听边想%例如!某一教育故事记叙课堂上发 生的一件事情!阅读时可以不忙读下去!而先去想一 想&类似的事情自己遇到过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在 自己的课堂上自己将可能怎样做*人家是怎么做的* 为什么要这样做*在阅读$倾听故事时!要有自己的 分析和认识%一个故事到底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倾 听者可以把自己的理解与叙述者的议论加以比较%阅 读和倾听教育故事时!还要善于质疑%质疑!就是不!“!”#$!“!”“#年 #$!轻信!不盲从”善于换个角度思考一下#这样也许能 够发现某一特定的教育故事中可能存在着的片面性!简单化!绝对化!局限性等$质疑时要对具体问题做 具体分析“要说明%为什么&”要能够提出自己的看 法“拿出解决某种问题的具体意见!方案来$ %&’()*+,-./012 作为叙事研究的教育故事不是广义的教育故事” 它必须有鲜明的研究性“透过叙事显示对教育的诠释 和理解”揭示某种规律“印证某种原则”也时常显示 出教师在困惑中的思考以及思考中的困惑$教师能够 写出这样的教育故事“往往意味着其在认识上有了提 高!在实践上有了突破$所以”作为叙事研究的教育 故事是一种狭义的教育故事$写好这种教育故事的一 个重要前提是’明确作为叙事研究的教育故事不是什 么(事实上以下%不是&恰恰是现在中小学教师撰写 教育故事时存在着的误区或问题$ 345 67-.890:,;.?@6A BCD

第三篇:中小学课程如何融入生命教育课程

中小学课程如何融入生命教育课程

刘乃华

一、缘起

面对多元的社会,人际关系更形复杂,世界的距离越来越短,而新的价值系统也一再的变化,要使我们的下一代走出迷惑,生命教育的推动绝对是教育改革最核心的一环。教育的本质,就是要教导孩子活出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成为一个快乐又负责的人。所以强调尊重、欣赏生命的「生命教育」自然成了办学的核心理念。

二、生命教育的定义

生命教育是一种整合性教育,它的目的是关注整个教育体系要有生命力,教导学生从观察与分享对生、老、病、死之感受的过程中,体会生命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进而培养尊重和珍惜自己与他人生命的情怀。教育原本就是生命互动的历程,因此「教育的一切」本该就是生命教育的内涵,总体而言,学校的「一切教育」就是「生命教育」。

三、生命的核心概念

(一)、生命价值

生命价值是指个人对自己生活价值的肯定(吴庶深、黄禛贞,2001)。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都能充实且有意义的成长,并奉献自己的一生,所有生命都有其生存的地位、目的和价值,生命的每一份子都是同等的重要(王佩莲,2001)。而青少年成长过程「不纯粹是生理上的变化,同时遍及智能、兴趣、态度、人格、适应、感情的调适、职业与学业性向,及信仰与道德观念的改变」。青少年在此巨变动荡的环境,其感触、反应、行动最是激烈,倘若社会能够满足他们自我需求、人格独立、兴趣发抒、获得尊重,并建立一套正确的价值观念,他们对于国家社会必有积极正面的帮助;反之,则容易陷入情绪不稳,忧虑恍惚、嫉妒自卑、浮躁反叛及恐惧迷惘之中。(江顺裕,1985)因此,教育的功能在实现个人的价值,个体的价值并非先天的秉赋,而是后天的创造,而教师扮演着引导的角色,分析个别学生价值发展的可能范围,指导他们认识社会文化价值,使进而将这些价值观念内在化而成为其自我的价值。

(二)生命意义

人为什么而学习?正是为了生命本身更美好的存在而学习;应该学什么?那些会使生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学问;又该如何学呢?不是紧张、压迫的学习,1是让生命回归到原初喜悦、快乐的学习状态,更不是以考试作为学习的目的,而是以生命中的美好与良善为更有价值的学习,让我们对自己与他人的生命有更多的尊重、珍惜与关怀(游惠瑜,2002)。生命意义的获得Baumeister(1991)提到人要觉得生命有意义必须要满足四个条件即:目标、正当化、有效能以及自我价值;所以只有当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有目标、认可自己的行为是正当的,并且肯定自我的价值、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追求个人独特的使命及目标时,个人才会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是有意义的,而这些考虑的因素正都是影响个人生命意义感的重要因素。Frankl(1986)则表示生命可以从三个方向来获得意义:

第一:从我们所给予生活的东西中,即是我们的创造物中。

第二:从我们对世界所求取的东西中,即是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事情中。第三:从我们对命运所采纳的立场中,这一立场是我们深信不可改变的。

另外,从生存的悲剧性经验中,从痛苦、死亡和愧疚中也可以找到生命的意义(引自刘翔平,2001)。而国内青少年生命意义来源依序为:活动、求知、学业、关系、服务、逸乐、成长、健康、工作、获取、信念(宋秋蓉 1992)。事实上,在国内以升学为导向的教育体制之下,学业成就常沦为评定个人价值的指针,有能力且愿意认同此目标的学生适应良好;反之则适应不良,因而对个人的存在产生疑问,于是对生命充满了负面的感受,而使得青少年缺乏生命意义来导引其生活的步履。宋秋蓉(1992)研究显示生命意义与学业成就有显著相关存在,且大致随着成绩表现的优劣程度,其在生命意义量表上的得分亦随着升降。

事实上,青少年正处于追求认同的关键阶段,成功的与失败的经验,会交错内化形成其自我概念与自我价值感,而外在的奖惩正是这样经验的具体标签,自然会影响青少年对生命的看法与体认。

整理有关影响生命意义感因素的文献中发现,影响国中阶段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因素有:人际关系、健康状况、满足感之获取、学业表现、参与活动、个人成长、外表。同时在另外的研究中也认为个人的责任感、无力感、自我超越性价值及对过去、目前、未来持乐观态度的时间知觉等都会影响个人的生命意义。

(三)生命态度

根据弗朗克的意义治疗理论,编制生命态度剖面图,归纳出生命态度的六个因素:求意义的意志、存在盈实(无挫折)、生命目的、苦难接纳、死亡接纳。而此六个因素,又可再抽出两个高层因素:「生命意义的追寻与肯定」与「存在的超越」。而个体看待生命的态度,可以从下列六点获得观察,分别是:理想、自主、爱与关怀、存在感、经验、死亡态度。大致来说,「理想」、「自主」是一个人的生活态度,「爱与关怀」是对他人的态度;「经验」、「死亡」态度是面对生命的处静与遭遇时,所表现的态度;「存在感」则是对目前当下所处境的一个指标,虽然可能受到环境与突发事件的影响,但可以大致忠实的表现当下的情形。谢曼盈(2004)从文献探讨中,归纳出生命态度涉及目标、责任、成长、经验、认

知、情感等方面的意涵,和年龄、职业效能的表现有明显的关联,和性别、信仰方面的关系因研究取向各不相同,而有不同的结果,但社经背景、就读学科方面,则无显著的差异。

综合以上所述,研究者认为生命态度是指人们对外在一切的感觉和行动,其根源于人的认知与情感,而其表现状态就人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追求。生命态度会因年龄的高低和职业效能的表现而有不同,而一个人生命态度会决定了他对生活的满意度和生命的价值感。

四、生命教育的实施

在探讨了生命教育的缘起、意义、内涵及目的,可以发现推展生命教育在当前教改纷扰与社会对立不安的年代,更显出其推展的重要性与迫切性。然而要使生命教育的推展具体可行,就必须有适当的实施方式,才能实现其目的。而生命教育涵盖层面很多,其落实不仅是正式课程的推展,整个潜在课程的设计安排更是相当重要,如教师的身教、言教、境教、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等都可能影响到生命教育的推展(张淑美,1996)。孙效智(2000)则认为最好的实施方式应包含体验活动、正规理论课程以及融入式教学等,此外,从家庭、小区到校园也应提供一种尊重生命的环境。学校推动生命教育,必须从「环境设施」、「课程教学」、「教师素养」以及「学生文化」着力。事实上,任何教育政策的推行都必须涵盖行政层级、教师参与、课程设计、教学实施、环境塑造及家长认同等面向才能具体落实。以下就此五个面向分别探讨之。

(一)行政层级的面向

在教育行政方面必须透过相关法令,成立负责机构或研究单位、定期的邀集专家学者学术研讨、发行生命教育专刊、培训师资、编辑教师及学生生命教育手册、编列预算推展以及鼓励研究等资源,使生命教育的推展成为永续发展的教育目标。成立生命教育推动组织及学校生命教育研究中心,规划发展生命教育软件资源、督导各级年段成立生命教育执行组织、策订生命教育倡导计划并颁订学校生命教育实施要点。

1.研拟编辑有关生命教育主题的教材,配合东方国家之传统生死观点,建立本土化的系统教材,供师生教学或学习之参考。

2.落实生命教育各阶段之「衔接原则」,从幼教到初中小阶段应将生命课题纳入课程,开设生命教育相关学分供教师研习,让教师面对课程统合时能够协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观。

3.在校园推动生命教育,须要校长的带领与坚持,还要各行政单位的合作与执行。也有必要成立一个推动团队,长期研发适合学校使用的教材与教学法,一起设计体验活动和学生活动。重新厘清教育的方向、校长应全力支持生命教育、行政单位应全力配合、教师应具备正确的理念、协助家长了解生命教育的重要以及让小区产生共识等。

4.校长的角色与理念在生命教育的推展上深具关键性,因此校长应具有正确理念,以身作则,真正诠释「全人教育」的理念,并且反省在校园中发生的违反理念的事。正视「生命教育」的意义及重要性,并经由实际行动使全校师生产生共识,并以学校实践全人化的教育为荣。

5.配合「学习型学校」(learning school)的推展,校长应重视教师的教育知能进修,教师于进修中可获得新的观念、做法,将有助于生命教育顺利推动。在学校行政方面,唯有校长具备正确的理念,愿意带领与支持生命教育的推展,并能整合教、训、辅、总各处室资源,从课程的执行、校园环境的规划、学生活动的设计以及学生辅导工作的配合等各个面向全方位的推动,才能使生命教育的理念与精神在学校里具体落实。

(二)教师参与的面向

务必先激发教师的认同与配合意愿、考虑学生的发展特性与需求,进而获得家长的全力配合,以达事半功倍。倘若全校的导师和任课老师都愿意投入生命教育的工作行列,这一份热情,会让老师们成为学生的生命楷模,当这一步完成,我们的学生成为「人」的质量会一代比一代出色。生命教育是生活化与终身化的历程,而非孤立与只有学生才要学习的课题。生命教育教学的成效存乎教师本身的信念。因此,教师在进行生命教育时,应在认知、情意与技能方面,多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能。增进老师的参与必须定期举办生命教育教学研究会及教学观摩会以全面提升教师人文素养与辅导知能,并倡导人性化教学(辅导理念融入教学)协助导师经营优质班风,同时鼓励教师认辅适应困难及行为偏差学生并增进教师辨识学生行为问题能力。事实上,任何教育政策的推展,若得不到教学现场老师的认同与支持,都将是镜花水月空有其表象。

(三)课程设计的面向

推动生命教育宜有统整性的眼光与周详的设计,其原则宜以正式课程为催化剂,而以非正式课程为创造实施生命教育的校园文化机制。「生命教育」的教学目的、内容、活动,若只着眼于如何响应社会的近期问题,很可能只会是昙花一现。我们必须同时考虑深层社会文化价值,以免生命教育流于表面,只能治根不能治本。同时可考虑加入各种传统和文化背景(如国家、文化传统、办学机构、小区),使各价值有更丰富深厚的支持。所以生命教育未来应规划成一专门的课程,有特定的目标与一系列的课程内容,如此,教师才容易掌握其精神并持续的推动。生命教育并非局限于某一科目的教学而应采取科际整合的方式,不论是辅导活动、国文、美术、音乐、健康教育等皆可融入生命教育的教学中。Maglio&Robinson(1994)指出体验式的课程比指导式的课程更容易让学生去处理自己个人的问题。融合主体课程规划发展生命教育课程纲要、规划发展各年级生命教育教学主题、配合主题教学发展生命教育教学活动单并在上学期实施生命体验周活动及下学期推动生涯发展周活动。

综上所述,生命教育的推展在课程设计的面向,应该考虑传统价值与文化背景,同时宜规划正式的专门课程,并以科际整合的方式融入各领域的教学之中,另外辅以主题教学与体验活动,才是最佳的生命教育课程的设计模式。

(四)教学实施的面向

1、在教学方式上

生命教育的教学,以感动学生为其根本,教学的方式应以活泼、生动与多样化为主,如反省教学、价值澄清、两难讨论、角色扮演、歌唱、投影片、幻灯片、小组讨论、影片欣赏、体验活动、专题研究报告、问卷调查等。其中以视听器材辅助教学最具成效,凡与切身有关社会时事之事件或例证,最能引发学生讨论并引起学习动机。其教学法可用于正式与非正式方式,包括「随机教学」、「亲身体验法」、「欣赏与讨论法」、「模拟想象法」、以及「阅读、指导法」。教法宜生动、活泼和有趣,不能使学生觉得生命是沉重的负担与乏味的,且应适时的结合学校教育与生活经验,因此参观、访问等,让学生从做中学都极为必要。

2、在活动实施上

生命教育的实施方式相当的多元化,所设计的活动方案应该兼顾认知与情感,与学生的经验相结合,并采阅读、活动、体验、作业、想象与讨论等方式进行,是相当丰富多样的活动课程。不论是生活教育、生涯教育、环保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性别平等教育….或是校内各项比赛或竞赛活动、校外教学活动,都需要以生命教育为主轴,在生命教育的精神与理念下进行与实施,否则还是隔离式、外加式的教育,即使是体验活动亦然。教师可将生命教育课程融入各科教学中,并纳入学校正式活动如团体活动、晨间活动或辅导活动等,将有助于学生对生命之重视。

(五)在环境塑造与家长参与的面向

营造温馨、有人性的教育环境是必要的,因为唯有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创造接纳、尊重、温暖与关怀的环境,使学生能感受到温馨与有人性,才有成长的可能。也因此,生命教育切忌运用权威、独裁、压制、控制与支配等手段。邀请家长及校外人士的协助,因为生命是整体的、完整的,生命教育的实施并非只限于学校内,整个社会环境才是学生学习的大环境、也是最好的生命教材。因此,除了学校的教职员工之外,学生家长及校外人士也必须有正确的生命教育观念。学校必须塑造生活化的教育环境,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同时校园环境的布置、课间活动以及一些制度、典礼的规划推行,应配合生命教育认知的建构,积极运用于校园生命环境的营造。

生命与生活息息相关,与周围环境以及人事物等密切联系着,生命教育绝非可以独立存在或是单独实施一项活动即能奏效。必须从「学生本位」出发,与生活经验结合,在师长与家长们的鼓励与支持下,最后再回归于日常生活的实践。

五、结论

教育行政推动生命教育,拟定生命教育实施方案及实施要点,宜统整考虑当前辅导计划有关方案的内涵与作法。再经过系统思考的「校务计划」,整合贯串教改理念与作法,直接带动教师在班级经营与实务教学上的改善与成长,始可克竟其功。而学校推动生命教育应重视正式及潜在课程的设计,并据以规划全方位的教学活动和活泼多元的教学方式,同时校长及行政单位必须重新厘清教育的方向,并取得教师的认同与共识及引导教师建立正确的理念,以建构实施生命教育的完整支持系统。另外也要协助家长及小区了解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进而愿意参与、融入,使生命教育回归生活的实践。

教学、训导、辅导三合一强调回归教育本质-以学生为中心。「有效的教学」是最好的辅导。老师的每一堂课,都能带给孩子学习的喜悦与满足。与孩子的每一次互动都能珍惜的表达关怀与尊重。哈佛大学商学院 约瑟夫.巴德洛克在『默默领导』一书中指出:『我观察到,最实际的领导者,很少是英雄。这些人不是知名度很高的优胜者,也不想变成那样的人。他们默默地、严谨地,为组织、为周遭的人、为自己,做正确的事。』「默默领导人每天耐心付出的努力,是让公司更好、也让世界更美好的关键所在。默默领导才是推动及改变世界的那只手」。而各位正是学校最让人尊敬也是最重要的默默领导人。

我们在创造学校的文化,而在学校的文化中,我们生活与工作的归属感来于自和谐。因此允许争执,但不要有无谓的批评与指责;藉由彼此的尊重与合作,共同创造和谐温馨的工作环境。爱与希望的愿景,不能是口号,必须是我们心里真切的想望。有『爱』我们学会用尊重与关怀珍惜每一次的人际互动;有『希望』我们更懂得彼此欣赏与鼓励。

第四篇:中小学课程教学衔接研究汇报材料

《中小学课程、教学衔接研究》阶段性总结汇报材料

一、研究背景:中小学课程、教学衔接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初期的问卷调查与分析,我们认为中小学课程、教学衔接有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1、如何提高小学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2、如何培养并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加强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和培养,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如何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材内容和教法衔接的研究;

4、如何加强中小学教学衔接阶段教学评价的研究。

二、研究内容:衔接教学问题的对策研究 在初期问卷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从我校实际情况出发,确定本阶段研究重点是探讨中小学在教师角色转换、教材、教法、学法及评价等方面的衔接问题的对策,并以此来促进师与生双向适应、教与学和谐发展,共同进步。

三、研究的方法

本阶段课题研究我们采用了行动研究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文献法等方法。

四、具体尝试和探索

下面是我们的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提高认识,完成衔接阶段教师角色的转换

1.教师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加强理论学习。我校每周四的业务学习时间,大家都会集中进行理论学习,通过学习,使大家从思想上认识到小学教学是初中教学的基础,初中是小学的延续,做好中小学课程、教学的衔接是非常重要的,中小学教师责无旁货。2.领导重视,搭建平台,开展校际交流,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领导从思想上重视,从行动上支持,为广大教师创设了学习研究的机会。如我们采用了“走出去,带回来”的模式,让一批骨干教师外出听课学习,并把学习所得及时地与大家交流。同时,我们还采用了“请进来,留下来”的模式,学校邀请专家、中学老师来我校开展讲座,示范课,在这样的校际交流互动中,我们广大的小学教师的业务能力得到了不断的提升。3.整合资源,有效发挥

(1).我们应该重视资源的整合,充分利用网络等有效资源,对教师进行培训。如我校就在每周五的教研活动时间召集教师集中观看一些专家讲座视频、中学教师课堂教学实录,并在观看之后及时进行研讨,使广大教师对中学课程、教学不仅从理论上有新的认识,而且从实际课堂教学上也有新的认识。

(2).充分利用有利资源,形成角色互换。我校今年招考选调进6位中学教师,他们都是原中学的骨干教师,这为我们开展衔接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我们开展了课堂互换,几位教师上小学课程,另选几位老师上中学课程,在互换交流,互听互评的过程中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4.教学相长,实现双赢

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蹲下来与学生做朋友,共同学习,真实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心理变化,及时疏导、调适学生心态,消除学生对中学生活的恐惧感和对中学学习内容的畏难情绪,实现师与生的双向适应,共同进步。

(二)、正确解读,把握教材内容的衔接。

1.每一位教师人手一本课标,都要做到认真研讨课标,准确把握课标所提出的总目标和各阶段目标,在理论上架构体系,为衔接教学架设桥梁。2.每一位教师都要通读七年级教材,听七年级教师的授课,了解中学的教学模式,明确小学、初中内容的异同,找准小学、中学教学的衔接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切入点,实施课堂教学。

(三)、打破常规,实现教法的衔接。

我们首先要了解七年级对学生的学习技能的基本要求,在了解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通过分层次教学,灵活选用可以切实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和教学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学习、交流等课堂活动。如在我校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古诗教学,这正是为培养学生到了七年级初步具有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于是,我们在这一单元古诗词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的渗透。在些基础上,把第八单元的《伯牙绝弦》也提到这一个单元,放手让学生运用所学去自主学习,并让学生来当小老师,组织课堂学习,效果十分好。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逐渐度过一个爬坡式的缓冲时期,以适应未来面临的中学的入门学习。教的最终结果是为了不教,这样既可以维持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技能的提高,使我们的教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

(四)、求同存异,促进学法衔接。

在小学阶段,我们应该将学习习惯的培养渗透到日常教学中,以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效讨论、认真听课、课堂笔记、积极发言、敢于模仿、快乐游戏等。另外,在他们如何预习、听课、做笔记、做作业、温习、系统复习、考试等方面也应该做有效地指导,为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模式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注重实效,推进评价衔接。评价是我们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打破传统的单一考试评价的模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并存的模式。我们的评价要不仅仅停留在帮助学生查缺失补遗漏,对学生水平的考核,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考试,我们的要求不要过高,对难度的设置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坡度,这样可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信心,使学生不会对考试产生恐惧心理。当然,我们的考试评价既要避免低年高标化,也要避免高龄低幼化,要具有多样性和实效性。

五、研究反思

(一)、收获 1.在思想上,教师对课题研究有了一定的认识,意识到了开展课程、教学衔接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感受到自身的责无旁贷性。

2.在理念上,教师们感悟到了以衔接研究为契机,构建中小学教师合作平台,促进中小学教师的合作交流,可以实现中小学教师的共同进步,教与学的有效融合,确保了小学、中学课程教学的连贯性、一致性和进步性。

3.在行动上,教师们都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积极主动地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主动克服课题研究中的困难,并对课题研究中的某些方面有自己的思考。

(二)、不足

1.教师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的支撑,可依托的理论书籍和可借鉴的成功案例相对很少,在教学模式的改变、教学方法的创新上还是不够大胆。

2.在实践过程中,因资源的有限性和空间的局限性,小学、中学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还不够深入,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度不够,进步的步调不一致。

3.课题研究的过程资料积累得少,形成的具体、可行的文字性经验很少。

六、课题研究工作的展望

下步研究方向

以上是本课题研究上一阶段的工作总结,下一阶段的研究将继续深入:

1、继续加强理论学习,调动教师参与本课题的积极性,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

2、继续开展校际交流,小学、中学教师互听互评课,共商衔接教学对策,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在过渡期学习能力的提升。

3、继续开展实践调查,结合我校实际,将学生的个性与测试相结合,分析学生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及学习能力,全面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为总结验证研究成果提供事实依据。

4、进一步加强课题进程中的材料积累,经验的形成。将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的随笔、思考形成一定的文字性的经验。

我们将继续以课题研究为依托,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不断完善此项课题,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

《中小学课程、教学衔接研究》阶段性总结汇报

怀远县实验小学涡北校区课题组

2013-12-27

第五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常态教学策略研究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常态教学策略研究

名: 工作单位:辽宁省建昌县碱厂中学联系地址:辽宁省建昌县碱厂中学电

话:

刘玉奎

0429—7401002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常态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对完成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活动程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情景激趣”、“任务驱动”、“设疑解惑”、“探索求知”、“信息反馈”等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策略在教学的设计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制定不仅是优化教学过程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而且也是该门课程能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教学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在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凡是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的完成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都是成功的教学策略。本文针对农村地区中小学学生的状况,探索有效教学策略,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

一、情景激趣,提高学习效率

由于农村地区的家庭电脑普及率低,大部分学生使用计算机的经验不多,操作能力比较薄弱,这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有些教师的教学只是针对上机考试的形式进行训练,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学习效率比较低。

例如,在进行文件管理的教学中,一些老师采取的处理方式是老师先对教学目标进行说明,让学生了解文件管理的操作包括:新建文件夹、文件及文件夹重命名、复制、移动文件及文件夹、文件夹及文件夹删除等操作。接着教师分别进行操作演示,然后学生进行练习;综合练习时给出操作题是新建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文件夹并进行一系列的文件管理操作,如将D:ABAA.TXT复制到自己的文件夹中,将D:ABBB.TXT移动到自己文件夹中,并删除D:AB文件夹等等。这样的教学,由于农村地区初中学生平时接触电脑很少,没有文件管理的实际经验,学生只停留在技能训练上,只是机械模仿,对于如何运用所学的操作进行文件管理还没能真正的掌握。

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生动具体的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指引他们去探究新知。例如,对于上述文件管理的教学内容,可以先创设在较多且凌乱的文件夹里如何查找所需的文件的问题情景,然后引出文件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种具有真实意义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帮助学生知识的建构。在这样的问题情景下,教师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探究发现或教师讲解演示,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另外,对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也应该提供一些有意义的情景,如给出一个包含文档、图片、音乐等不同类型文件的文件夹让学生进行归类整理,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真正掌握文件管理的操作及其思想。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创设情景,还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及技能的应用场景,加深对过程的体验以及对方法的掌握,使他们明白所学知识的作用,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率,灵活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去,提高信息素养及动手能力。

二、提供素材,加强练习针对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很多的操作技能需要学生通过上机操作练习才能掌握。这些操作练习如果设计得不够合理,将会使练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受到影响,既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又达不到预定的效果。特别是对于农村学生,平时上机操作的机会不多,如果练习的设计没有针对性,学生就更难以在有限的课堂练习时间里掌握所学的技能。因此,在设计上机操作练习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结合练习的目的,排除干扰因素,使练习更加充分有效。

例如,在Excel格式设置的课堂教学上,通常我们都会先演示了格式设置的操作方法,然后布置学生进行练习,这时老师会安排学生新建一个工作表,录入数据后再进行格式设置。这样的练习设计,对于熟悉计算机操作、文字输入速度较快的学生来说没多大难度,但对于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由于基本操作不够熟练、输入速度慢等原因,完成了数据录入后,已经到下课时间了,而对于本节课格式设置的教学内容根本就没时间进行练习,这大大影响练习的效果,没能达到操作练习的目的。对于这类需要以某文件或素材为基础进行操作的练习,我们可以提供素材或半成品给学生,排除干扰因素,使学生练习更有针对性,达到练习的目的。如上述的课堂练习设计,我们可以提供一个已经录入全部数据或者部分数据的数据表给学生,让学生直接在该数据表上进行格式设置,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针对本节课格式设置的学习内容进行练习,使练习的针对性得到加强,提高练习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设疑解惑,留有悬念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例如,在教学“文字处理软件”时,我把比较常规的文件编辑方法介绍给学生,对于为文字添加特殊效果、文本框的使用、文字上下标的设置等编辑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然后调动学生积极发言,把自己探讨成功的某些操作讲给老师和其他学生听,随后教师再以总结、补充的方式把相应内容讲解清楚,清除“悬念”。这样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就变成了一个有趣的“迷宫探宝”过程。

四、游戏引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于学生的好动性、好奇性,往往坐不住,而对于单调的练习感到厌烦,经过充分考虑、分析学生学习的这种实际情况,我就适当地采用一些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配合教材内容,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一些既适合学生又具有很强趣味性的游戏软件。例如:计算游戏、拼图、赛车等游戏,这些有趣的游戏,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学生在忘情地玩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把指法练熟了,懂得了平常课堂中很难理解的回车键、空格键、换档键、光标键、退格键、功能键的作用与使用。由于游戏中巧妙地设置一些障碍和关卡,迫使学生去理解键盘上的一些键的功能与使用,这样他们就在无形中学会了键盘的使用。如果强行让他们去学习理论知识,背熟键盘字母排列、键盘功能,学习效果不会很好,同时学生也不会有更大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正确地引导学生玩电脑游戏是利多弊少。使我体会到:“电脑游戏是通往电脑世界的捷径”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但电脑游戏的取材和活动时间必须要严格控制,要选择优秀的适合学生的游戏,更要强调趣味性、益智性、学习的功能。

五、任务驱动,体验成功

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即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要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这个原则突出“在做中学”的思想。具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度,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给每节课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学习,努力完成在本堂课里教师预定的任务。它是一种信息技术学科性比较强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教学法多用于信息技术操作方面的内容的教学,其核心在于任务的确定。例如:在教学“文字处理软件”时,我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按要求完成作业。其中第一份作业是:录入一篇1000字以上的文章,错误率在0.5%以下;并在文本中体现出各一种格式(如首字下沉、并排字符、分栏、插入艺术字和图片等等);第二份作业要求体现学生的个性、水平和设计能力、审美观点。因为明确了学习的任务和要达到的目标,使学生对比较枯燥的汉字录入学习有了兴趣。经过录入、反复修改、精心设计,当自己完成较为满意的作品时,学生均有一种特别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而同学之间的相互传阅,更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大大地提高了他们学习和创造的能力。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设计潜能,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非常有效的,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六、探索求知,强调重点

探索式教法就是指针对某一特殊的教学内容,我们先进行简单提示或不作讲解,只是给学生一个任务,让其自己完成。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探索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应用这种教学方法,我们应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多鼓励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给予学生创造一些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条件,多帮助和开导后进生的思路,使探索过程顺利地进行下去。如在进行用自选图形画图教学时,上课时就告诉学生自选图形在什么地方;插入—图片—自选图形,然后就给出一幅用自选图形画的图,让学生用自选图形把它画出来。画这种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探索:

1、怎样用自选图形画出图形来;

2、改变自选图形的大小;

3、移动自选图形的位置;

4、给自选图形填色;

5、在自选图形上写字;

6、改变自选图形的形式和方向。采用探索式进行教学,多用于趣味性强,既有一定的难度,而难度又不是很大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主动求知,活跃课堂,增强学生间相互学习和相互帮助的能力,又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突出教学的重点。在探索式学习中,主要的不是对目标课题的学习,而是学习者对知识的探索过程,是学习者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的思维飞跃。

七、信息反馈,检查质量

要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注意信息的反馈和适时进行考核是不可缺少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相关理论题、有框架的作业设计模式来检查学生对信息技术基本概念的理解情况和实践动手操作的能力,或根据学生回答和作业设计所反馈出的信息,分析学生接受的程度,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重点地指导。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对教学的进度、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性、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进行综合评价,教师依据学生的意见和要求,不断改进教学。这样的信息反馈,既检查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又摸索清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通过沟通信息、了解需求,必然使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高。

农村地区初中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要克服面临的困难,逐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达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所提出的目的: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农村信息技术教学逐步向城镇看齐,以体现教育均衡发展的社会要求。只要我们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针对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教学策略,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缩小城乡差距。

中小学理财教育及课程研究(推荐阅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