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归园田居答案(城三)
答案:
《归园田居》课后练习题答案:
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归园田居》补充习题答案
1、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
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带着月色,从草木丛生的小径上荷锄归来的劳动者形象。
3、A、草盛豆苗稀B、晨兴理 , 带月
4、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5、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6、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种豆锄草的劳动情形,后四句抒发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7、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意境中。
8、“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
9、“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好象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为一体了。能达到这种境界,正是心灵自由而平静的美好结局。
10、.采用白描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相映成趣;语言朴实,诗意醇美。
第二篇: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8.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这首诗从内容上看,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从情感上看,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
【答案】 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
9.“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这句诗有景物描写,有人物活动,联系上一句来看,其内容是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流露出诗人对这种田园生活的热爱。
【答案】 “带月荷锄归”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一.理解选择:
1.下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绘出劳动中淳朴真率的生活情态。语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流露。B.“带月荷锄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C.五六句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D.“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同样的韵味。采菊是十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
2.下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作者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西晋著名诗人。“世外桃源”就出自其作品《桃花源记》。
B.“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C.“带月荷锄归”,劳作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D.“但使愿无违”中的“愿”蕴含着诗人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里失去自我,要隐居归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愿。
3.下面是对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理解,选出不恰当的一句()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劳动的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指各种野草。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种豆南山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的艰难写得极为具体。
D、“衣沾不足惜,但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五言律诗,语言朴素,意境恬淡,体现了作者悠然的心境。B.颔联描写的是作者自己的躬耕生活,这种生活虽然辛苦,但却充实愉快。C.带月荷锄、夕露沾衣的农耕生活,实情实景,生动感人,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D.作者沉溺于美好的田园生活中,乐于做一个隐士而忘却一切的世俗的烦恼。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无欲无愿的心境。
5.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交代劳动的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B.
三、四两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各种杂草。C.
五、六两句承“荷锄归”,写回家穿草而行,露沾衣湿。D.结尾两句抒情,“愿”指辛勤耕种祈盼有个好收成。6.对诗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语,前实后虚,相互补衬,完美和谐。
B.“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用语十分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生活的艰难写得极具体。
C.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入诗,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营造的却是醇美的诗意。
D.以“衣沾”写躬耕的艰辛,而归隐生活的乐趣远大于辛劳,故“不足惜”。二.名句赏析:
1.赏析“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三.理解作答:
1.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2.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4.“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什么?
5.“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遁世”的?
答案: 一.1.D 2.A 3.C 4.D 5.D 6.B 二.1.诗人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月夜归耕图,把平凡的劳动生活写得这般美好而有有情趣,读来亲切,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也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躬耕自食,返归自然的强烈愿望。
三.
1.“愿”在诗中指的是诗人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2.厌恶官场,喜爱田园的感情。
3.“种豆南山下”,多么平淡的口语;“带月荷锄归”多么美的画面。语言平淡而意境醇美,这就是陶诗的独特风格。
4.说明了作者辞官归田,虽耕作不佳却乐在其中,可见其本意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和安适。
5.表达了诗人宁可归隐田园,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愿望。第二问示例:归隐遁世是他不满社会现实黑暗,又想保持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的方法。
《归园田居·其三》考点练习:
一、1.这首诗可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层意思。
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流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4.“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简析本诗的语言特点。
6.陶渊明曾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一诗中说:“但愿常如此,躬耕非所叹。”本诗中“,”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
7.下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诗描绘出劳动中淳朴真率的生活情态。语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流露。
B.“带月荷锄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C.五六句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D.“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同样的韵味。采菊是十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
8.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9.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二、(1)卒章显志的诗句是:
(2)写诗人早出晚归、欣慰自足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
(3)陶渊明《归园田居》中表示辛勤劳作,热爱劳动的诗句:
(4)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最能突现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归返自然志愿的诗句是:
(5)“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什么?
(6)“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遁世”的?
(7)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8)“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三、1、赏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并答题。
2、.这首诗可分,三层意思。
3.“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
4.这首诗流露了对 的感情。
5.“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简析本诗的语言特点。
7、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8、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了多长时间?
9、前四句为第一层,10、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
11、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
【参考答案】
一、1.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2.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3.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4.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5.语言“自然、通俗”。
6.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7.D
8.“愿”在诗中指的是诗人向往田园生活,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9.“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 没有丝毫修饰,运用口语,平和亲切;“道狭草木长”“带月荷锄归”随口而出,平淡朴素,清新自然,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
二、(1)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5)说明了作者辞官归田,虽耕作不佳却乐在其中,可见其本意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和安适。
(6)表达了诗人宁可归隐田园,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行。第二问示例:归隐遁世是他消极逃避现实的表现或当时社会现实黑暗,他无力抗争,只好逃避。
(7)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
(8)答: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三、1、① 点明了作者耕种的地点的一句是:种豆南山下② 点明了作者耕种的时间的一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③ 表现作者晚归情趣的一句是:夕露沾我衣。表现作者归隐耕作目的诗句是: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2、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_
3.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4.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5.答: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6.语言“自然、通俗”。
7.“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好象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为一体了。能达到这种境界,正是心灵自由而平静的美好结局。
8.(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一整天。)
9、写劳动情形。
10、(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
11、(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第三篇: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诗歌的相关要求有:“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做出恰当的评价,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依据。教师要深入研读《语文课程标准》,领悟《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准确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并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加以落实,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关键环节。
二、教材定位 《归园田居》(其一)是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这三首古诗的学习,可以对我国五言诗的发展脉络有个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认识。这三首诗在本册古代诗歌单元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唐诗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我们确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掌握诵读的要领: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声音洪亮,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情韵美。
2、学会古诗鉴赏的方法:感受诗人的田园情怀、赏析情景交融的手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四、教法
1、借助课本和学案对作者、写作背景的介绍,了解诗人特定时期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作品的创作背景。
2、从优美诗句的揣摩、赏析、玩味入手,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3、灵活的课堂组织方式,或默读、朗读、齐读、指明读、品读,或小组研讨,或课堂成果展示,或教师明确,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阅读、鉴赏。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目标定向,知人论世
1、导入:有一位诗人,他向往宁静祥和、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他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一》,体会他超凡脱俗的品质和归隐田园后闲适愉悦的心境。
2、出示学习目标
A掌握诵读的要领: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声音洪亮,体会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
B学会古诗鉴赏的方法:感受诗人的田园情怀、赏析情景交融的手法。
3、背景预览 A B
(二)涵咏品读,揣摩深悟
1、读一读。(生单读,正字音)
师:根据大家的预习,先请一位同学把这首诗读一下,读时希望能够注意以下四点:A读准字音;B把握节奏;C读出感情;D声音洪亮
生1读 生2评价(从优点和缺点)生2再读
师补充:这两位同学基本上达到了老师刚才对于朗读的要求,值得我们大家学习。本诗虽然短小,但有几个较重要的字词。
形近字: 拙 绌 咄 黜
形声字: 暧 嫒 湲 瑗 多音字:绿树成荫 封妻荫子 根据老师的补充,生齐读
同学们读得都很不错,但我认为同学们还可以在这基础上读得更好。如果想读得更好,更出色,更有感情呢?我们就要认真学习分析这首诗。
2、想一想。
师:我们常常说文章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眼睛,题目中最重要的字眼也就是题眼。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一个字呢?
生: “归”字
师:古诗词中有不少关于归的名句,如唐代孟郊 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慈祥的母亲希望远游的孩子早日归家,那诗人要归向何处?
生:田园
师:请大家找出诗中描写田园生活的诗句,大声朗读。
师:作者笔下的田园美不美? 田园生活美在哪里,你最喜欢哪一句?下面大家把诗齐读一遍,小组内交流讨论
提示:从表现手法、景物、情感等方面探讨
3、品一品。
少无适欲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因何而归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向何处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去心情 A、归向何处? 生:自由发言 师:点评补充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白描 写诗人归隐后,只有微薄的产业,简陋的家室,表现了诗人淳朴的生活,淡泊而又舒畅的心境。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拟人修辞 荫:树荫,引申为遮蔽,荫蔽。罗:罗列,排列。写诗人田居的环境,堂前屋后,浓阴遮蔽,桃李争艳,令人逸兴遄飞,心驰神往。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暖暧:模糊不清隐约可见的样子。远人村:远处的村庄。村庄是人聚居的地方,所以称“人村”。依依:轻柔的样子。墟里:村落。烟:指炊烟。○写远望之景,静中寓动,一切都呈现出安宁、柔和的情调。“暖暖”一词,写出了轻烟淡雾迷漫飘忽下,乡村似隐似现的杳远景象,极富诗意。“依依”一词,画出了炊烟袅袅中的村落的安闲景象,与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完全契合。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颠:本义是头顶,引申为泛指顶部。○写近听之景,以动显静。“狗吠”“鸡鸣”都衬出了田居的宁静和诗人怡然自得的心境。
近处:宅院、林木——亲切可即
远处:村落、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 色彩:桃红、柳绿——环境幽雅美丽
声音: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更显宁静和平师总结: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八句话,诗人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作者生活在如此诗意的田园之中,归隐后的心情如何呢?请大家自由诵读找出答案。B、归去心情? 生:喜悦
师:这种喜悦之情体现在哪句诗中?
生: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师:这几句话体现原仅仅是喜悦吗?有没有其他的情感? 生:讨论
提示:无尘杂:没有官场上的烦恼事 有余闲:有充分的时间读书做诗 樊笼:指官场。生:回答 师:“久”,感叹自己在官场的时间太长了,哎,我这一辈子大好的青春时光都在黑暗的官场度过了(悔)。既然樊笼代比喻官场,那诗的前半部分有无类似的比喻?你能从中找出诗人因何而归吗? 生自由诵读找出答案 C、因何而归
生:尘网:比喻官场。羁鸟池鱼:自己。旧林故渊:故乡(向往的田园生活)师:在官场一呆就是若干年,诗人感觉自己就像笼中鸟池中鱼,非常想回到无拘无束的田园,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归隐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生: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师:既然作者“性本爱丘山”,他为何又要出仕? 生讨论 师总结:
除了性格,陶渊明还有一种潜在的精神追求。他比一般的知识分子更懂得舍弃。他知道自己不想要、不适合,毅然抛开尘世,将心灵彻底放牧,做心灵的绝对自我。正如袁行霈所说: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如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莫不如此。
诗歌小结: 全诗以追悔始,以庆幸终,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
根据老师所讲,请大家把诗自由诵读2遍,更深入理解诗人的田园情怀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4、悟一悟
现在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消极避世,不敢直面现实,不思进取的表现。有人认为他的归隐是对自我本性的皈依,他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新的意义。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呢?(结合写作背景: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的生活,终老田园。)
明确: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养家糊口,大济苍生。
提示: 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找3生回答
师明确:儒家知识分子信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观。“学而优则仕”,陶渊明出仕,说明他以“兼济天下”为己任;但陶渊明深知官场黑暗,故选择了退守田园,追求自由,这也不失为一种明哲保身的做法。
5、背一背
陶渊明虽是一个在官场中失意的落魄文人,但却是一个有文采有气节的知识分子,一个在生活上有情趣懂快乐的人。同学们站起来吧,让我们高声背诵《归园田居》,来纪念这位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老人吧!(归园田居,陶渊明,开始!)
“语文教育语用观”成果展示----达标检测
师:为了更好的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大家拿出达标检测: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诗歌的相关要求有:“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做出恰当的评价,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依据。教师要深入研读《语文课程标准》,领悟《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准确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并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加以落实,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关键环节。
二、教材定位 《归园田居》(其一)是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这三首古诗的学习,可以对我国五言诗的发展脉络有个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认识。这三首诗在本册古代诗歌单元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唐诗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我们确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掌握诵读的要领: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声音洪亮,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情韵美。
2、学会古诗鉴赏的方法:感受诗人的田园情怀、赏析情景交融的手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四、教法
1、借助课本和学案对作者、写作背景的介绍,了解诗人特定时期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作品的创作背景。
2、从优美诗句的揣摩、赏析、玩味入手,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3、灵活的课堂组织方式,或默读、朗读、齐读、指明读、品读,或小组研讨,或课堂成果展示,或教师明确,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阅读、鉴赏。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目标定向,知人论世
1、导入:有一位诗人,他向往宁静祥和、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他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一》,体会他超凡脱俗的品质和归隐田园后闲适愉悦的心境。
2、出示学习目标
A掌握诵读的要领: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声音洪亮,体会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
B学会古诗鉴赏的方法:感受诗人的田园情怀、赏析情景交融的手法。
3、背景预览 A B
(二)涵咏品读,揣摩深悟
1、读一读。(生单读,正字音)
师:根据大家的预习,先请一位同学把这首诗读一下,读时希望能够注意以下四点:A读准字音;B把握节奏;C读出感情;D声音洪亮
生1读 生2评价(从优点和缺点)生2再读
师补充:这两位同学基本上达到了老师刚才对于朗读的要求,值得我们大家学习。本诗虽然短小,但有几个较重要的字词。
形近字: 拙 绌 咄 黜
形声字: 暧 嫒 湲 瑗 多音字:绿树成荫 封妻荫子 根据老师的补充,生齐读
同学们读得都很不错,但我认为同学们还可以在这基础上读得更好。如果想读得更好,更出色,更有感情呢?我们就要认真学习分析这首诗。
2、想一想。
师:我们常常说文章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眼睛,题目中最重要的字眼也就是题眼。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一个字呢?
生: “归”字
师:古诗词中有不少关于归的名句,如唐代孟郊 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慈祥的母亲希望远游的孩子早日归家,那诗人要归向何处?
生:田园
师:请大家找出诗中描写田园生活的诗句,大声朗读。师:作者笔下的田园美不美? 田园生活美在哪里,你最喜欢哪一句?下面大家把诗齐读一遍,小组内交流讨论
提示:从表现手法、景物、情感等方面探讨
3、品一品。
少无适欲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因何而归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向何处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去心情 A、归向何处? 生:自由发言 师:点评补充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白描 写诗人归隐后,只有微薄的产业,简陋的家室,表现了诗人淳朴的生活,淡泊而又舒畅的心境。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拟人修辞 荫:树荫,引申为遮蔽,荫蔽。罗:罗列,排列。写诗人田居的环境,堂前屋后,浓阴遮蔽,桃李争艳,令人逸兴遄飞,心驰神往。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暖暧:模糊不清隐约可见的样子。远人村:远处的村庄。村庄是人聚居的地方,所以称“人村”。依依:轻柔的样子。墟里:村落。烟:指炊烟。○写远望之景,静中寓动,一切都呈现出安宁、柔和的情调。“暖暖”一词,写出了轻烟淡雾迷漫飘忽下,乡村似隐似现的杳远景象,极富诗意。“依依”一词,画出了炊烟袅袅中的村落的安闲景象,与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完全契合。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颠:本义是头顶,引申为泛指顶部。○写近听之景,以动显静。“狗吠”“鸡鸣”都衬出了田居的宁静和诗人怡然自得的心境。
近处:宅院、林木——亲切可即
远处:村落、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 色彩:桃红、柳绿——环境幽雅美丽
声音: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更显宁静和平师总结: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八句话,诗人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作者生活在如此诗意的田园之中,归隐后的心情如何呢?请大家自由诵读找出答案。B、归去心情? 生:喜悦
师:这种喜悦之情体现在哪句诗中?
生: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师:这几句话体现原仅仅是喜悦吗?有没有其他的情感? 生:讨论
提示:无尘杂:没有官场上的烦恼事 有余闲:有充分的时间读书做诗 樊笼:指官场。生:回答 师:“久”,感叹自己在官场的时间太长了,哎,我这一辈子大好的青春时光都在黑暗的官场度过了(悔)。既然樊笼代比喻官场,那诗的前半部分有无类似的比喻?你能从中找出诗人因何而归吗? 生自由诵读找出答案 C、因何而归
生:尘网:比喻官场。羁鸟池鱼:自己。旧林故渊:故乡(向往的田园生活)师:在官场一呆就是若干年,诗人感觉自己就像笼中鸟池中鱼,非常想回到无拘无束的田园,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归隐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生: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师:既然作者“性本爱丘山”,他为何又要出仕? 生讨论 师总结:
除了性格,陶渊明还有一种潜在的精神追求。他比一般的知识分子更懂得舍弃。他知道自己不想要、不适合,毅然抛开尘世,将心灵彻底放牧,做心灵的绝对自我。正如袁行霈所说: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如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莫不如此。
诗歌小结: 全诗以追悔始,以庆幸终,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
根据老师所讲,请大家把诗自由诵读2遍,更深入理解诗人的田园情怀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4、悟一悟
现在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消极避世,不敢直面现实,不思进取的表现。有人认为他的归隐是对自我本性的皈依,他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新的意义。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呢?(结合写作背景: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的生活,终老田园。)
明确: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养家糊口,大济苍生。
提示: 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找3生回答
师明确:儒家知识分子信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观。“学而优则仕”,陶渊明出仕,说明他以“兼济天下”为己任;但陶渊明深知官场黑暗,故选择了退守田园,追求自由,这也不失为一种明哲保身的做法。
5、背一背
陶渊明虽是一个在官场中失意的落魄文人,但却是一个有文采有气节的知识分子,一个在生活上有情趣懂快乐的人。同学们站起来吧,让我们高声背诵《归园田居》,来纪念这位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老人吧!(归园田居,陶渊明,开始!)
第四篇: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
一、教学目标:
诵读课文,体会作者抒发流露的感情 学习运用解题的方法进行诗歌鉴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运用解题的方法逐步分析鉴赏诗歌。
三、教学手段:传统板书教学兼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方法:讲解兼讨论
五、教学时数:1课时
六、教学过程:
请学生诵读《归园田居》
教师用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中的个别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基本理解了这首诗的主要内容。那我们现在先一起来齐读这篇文章,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本鉴赏
教师用语:文章的题目就好像是一个人的眼睛,以目传情,以目会意。作者通过题目可以显示文章所要描写的主要内容,所要表达的主要情感。文章标题可以暗示许多隐形信息,那么,“归园田居”能带给我们什么信息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通过题目来分析鉴赏《归园田居》这篇文章。
那么我们一起来讨论:这首诗歌围绕哪个字来展开的? 讨论结果:整首诗围绕“归”字展开,“归”是全诗的线索。教师用语:那么,同学们自由朗读,并思考这几个问题:诗人从哪里
归来?诗人为什么而归?诗人归向哪里?诗人归后怎么样?(1)诗人从哪里归来?
讨论结果:尘网;樊笼。(尘世的罗网,指仕途官场。官场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罗网。)诗人把自己比喻成羁鸟、池鱼。(羁鸟:笼中的鸟;池鱼:池塘里的鱼。不自由,不自在)(2)诗人为什么而归?
点一个同学读“少无适俗韵……守拙归园田”
讨论结果:“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是根本原因。“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次要原因。陶渊明个性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而陶渊明所生活的年代,东晋,政治腐败,官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这个冲突矛盾是构成陶渊明“归园田居”的根本原因。一个“误”字点明诗人对官场的厌恶以及误入官场的悔恨。于是最终,诗人决定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选择“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保持自己独立自由的精神。(守拙:守正不阿。拙:在官场上不善于逢迎取巧。)于是就有了“实迷途而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诗人归隐保持自己的自然本性,对官场彻底否定唾弃。(3)诗人归向哪里?
点一个同学读“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巅”
请一个同学翻译这几句,描绘陶渊明的田园风光田园生活。住宅周围有十余亩农田,八九间草屋坐落其间;屋后榆树郁郁葱葱、遮蔽后檐,屋前桃李争春、列满园前;住在这里,远方
的村庄隐约可见,袅袅炊烟依稀可辨;偶然还能听到狗在深巷中叫、鸡在桑树上啼。讨论结果:归向田园。
田园的特点:“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恬静、幽美、安详、和谐 一切景语皆情语。流露出诗人对宁静淡泊的生活的向往。(4)诗人归后怎么样?
点一个同学读“户庭无尘杂……复得返自然”
讨论结果:“无尘杂” “有余闲”“返自然”。从污浊腐败的官场回到清新和谐的田园,诗人感到字里行间透露出宁静、自由、闲雅的乐趣。怡然自得的喜悦之情。在田园朴拙自然的趣味中,诗人心情舒畅,乐而不返。
板书设计
从何归——尘网、樊笼 为何归——本性、守拙 归何方——园田 归如何——自然
第五篇: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
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式、讨论式、启发式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陶渊明的诗歌《归园田居》(板书标题、作者)。对于陶渊明,同学们应该不陌生了,在初中的时候,就学过他的散文„(生答《桃花源记》)。桃花源,是作者虚构出来的理想世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民善良淳朴,安居乐业。外国人把理想世界称为“乌托邦”,中国人则称为“桃花源”,指的都是无法达到的理想中的美好世界。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出虚构的桃花源呢?这和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及个人追求有关。
陶渊明生活在什么时代?(生答:东晋)东晋时期是一个政治高压的时代,社会黑暗,政治腐败,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安定的生活环境。正是如此,陶渊明才创造出理想中的桃花源,他的想法代表了那个时代很多人的愿望。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归园田居》正是陶渊明个人理想追求的写照,他的追求到底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小声跟读;
2、学生齐读,正音。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
羁 jī拘束
拙 zhuō 一声①笨:手笨、勤能补拙②谦辞:称自己的文章、见解:拙见
荫 yīn 四声没有日光,又凉又潮湿;
暧 ài 日光昏暗,模糊;
颠 diān 高而直立的东西的顶;
樊 fán 篱笆樊笼指受束缚而不自由的境地;
三、细读讲解
1、诗题解读
这首诗的题目是“归园田居”,作者明确地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归”的意思是返回,作者从哪里返回?为什么要返回?回到哪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答案。
(板书)
从何而归?为何而归?
归
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1)从何而归?(尘网、樊笼)
(2)为何而归?(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3)归向何处?(归向园田)
(4)归去如何?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词语。(无尘染/有余闲/久/复——自由、安逸、喜悦)
2、分段并概括大意
(1)前六句,作者回忆过去做官的经历和归隐田园的原因;
前两句开门见山,点出作者的爱好和追求。作者是热爱自然生活的,厌恶官场的世俗生活,无奈“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一个“误”字写出了诗人的悔恨和沧桑,“尘网”,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羁鸟”和“池鱼”用了比兴的手法,写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为什么提到“羁鸟”“池鱼”?“拙”是什么意思 “羁鸟”和“池鱼”作对比和做衬托,说明自己跟“羁鸟”和“池鱼”一般早有摆脱官场束缚、返回田园隐居的强烈愿望,现在终于做到了隐居躬耕,保持了质朴的本性。“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世俗的虚伪机巧相对
(2)中间十句,描绘了田园风光和山村生活图景;
A、守拙:本义是“笨”,也作谦词,这里取其引申义,即原始的,本真的。“守”是“坚持”的意思,“守拙”一方面是自谦,另一方面,表示自己安守本分,反对虚伪技巧,向往归真返朴。
B、诗人描绘了哪些景物?(南野、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狗吠、深巷、鸡鸣、桑树)
C、诗人描写这些景物时很有层次感,有远有近,有动有静,同学们找一下哪些是写远景的,哪些是近景的,哪些写动,哪些写静?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前四句是近景,虽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但对于挣脱“尘网”的人来说,却是另一个天地: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
从自己的住宅写起。“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语句间流露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D、这些寻常的农村风光,为什么会被陶渊明写得这样美?
明确:作者能把常见的景物描绘得如此诗意,体现了陶渊明对乡村的喜爱。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了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陶渊明开创了将农村生活作为题材的田园诗,农耕、农家的景象第一次被写入诗歌中。
(3)后四句,作者归田的心情
“虚室”简朴空寂居室,同时也指虚空纯净的内心。“无尘杂”没有官场上乱糟糟的的事,看不到令人恶心的“官场现形记”,“有闲余”可以不必作官场上的那些客套应酬之劳,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读书作诗,这一“有”一“无”正是诗人追求的生活方式理想境界。最后两句更是诗人对以前误入尘网中官场生活的形象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虚室:双关,既指环境的清幽,又指内心世界的虚静;
自然:双关,既指回到自然生活之中,又指内心的自然状态。
四、小结:
1、思想上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返朴归真”。“返朴归真”,第一是“朴”,处世要朴实,不做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这是我国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生活境界。
2、艺术上:
一是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
二是情景交融。“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明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三是比喻生动形象,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含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四是语言朴素自然。如:“狗吠深巷中„„,随手写来,明白如话。如《归园田居•其三》中的诗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平淡自然。
五、解答问题。
1、陶渊明三次入仕做官,为什么反反复复的辞官又出仕,一个“误”字能解释吗?陶渊明身处东晋时期,社会黑暗,政治高压,很多文人为了逃避祸害,纷纷转向玄学。当时老庄思想盛行,陶渊明也受此思想的影响,向往自然,抱朴守真,在这首诗中就有体现。另一方面,他也接受儒家的思想,认为大丈夫要建功立业有所作为,于是他积极入世,却又屡屡失望。终于在彭泽
任县令八十多天后,他辞官返乡,终老此生,并留下一句有名的话,叫做“不为五斗米折腰”。(讲述典故)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朝代更迭,社会动荡,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不料他的秘书拦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刚直不阿、不附势趋炎的写照。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不愿意牺牲自己的气节去换取某种物质利益,也常常说“不为五斗米折腰”。
2、思考:陶渊明放弃做官,甘愿归隐田园,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全班讨论)提示:正面——返璞归真、保持自身的操守
反面——消极避世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注意对仗和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