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王三运省长在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编辑:尘埃落定 识别码:18-699381 9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17 15:39:58 来源:网络

第一篇:王三运省长在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甘肃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

省委书记王三运主持

甘肃省委19日上午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贯彻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对甘肃工作的重要指示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省委书记王三运主持会议并讲话。他强调,全面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对甘肃当前和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学习领会,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研究谋划,狠抓工作落实,以有力有效的举措和求真务实的行动,努力推动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王三运传达了胡锦涛、习近平、李源潮等中央领导同志对甘肃工作的重要指示,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传达了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冯健身、欧阳坚、蒋文兰、刘永富、罗笑虎、刘立军、陆武成、吴德刚、石军、泽巴足等省领导出席会议。

王三运指出,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甘肃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对甘肃的经济发展、社会事业、民族宗教、基础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稳定以及党的建设、省委换届等重大问题,寄予了殷切期望,提出了明确要求,思想深刻,内涵丰富,语重心长,饱含着对甘肃的深厚感情,充分体现了对甘肃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各族人民的亲切关怀。这是我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深入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针,对我们当前和今后

一个时期更好更快发展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是当前摆在全省面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领导同志对甘肃工作的要求上来,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对明年经济工作的要求和部署上来,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王三运强调,学习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准确把握今年工作成就的突出亮点,深刻认识到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过程,就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就是不断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过程。要准确把握明年工作的着力重点,深刻学习领会中央明年经济工作稳中求进的主基调和五项重点任务,真正把中央的要求和甘肃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在贯彻落实中见到成效。要准确把握宏观政策的关键点,敏锐把握、对照找准、用好用足中央在产业发展、改善民生、推动区域发展、项目建设、扩大内需等方面采取的重大举措和政策取向,抢抓国内外产业转移和宏观政策给甘肃带来的重大机遇,实化具体化贯彻落实的有效措施,千方百计保持和发展我省来之不易的良好势头。

王三运强调,要远谋近施,抓实见效,突出我省转型跨越的着力重点。明年经济工作要突出强调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稳是基础、进是目的,好是前提、快是追求。要把加快转型与跨越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步伐、做大经济总量,坚定不移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坚定不移地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幸福指数。一要提升研究谋划能力,在经济发展上求得突破。我们要实

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的要求,压力很大,必须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首要的是提升敏锐把握机遇和政策的能力、科学谋划和落实的水平。当前,尤其要牢牢把握西部大开发、中央扶贫开发、产业向西部转移的机遇,把握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政策机遇,把握国家出台的支持甘肃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机遇,拿出有力有效的对接措施和办法。同时要发挥我省的特色和优势,在文化、生态、资源保护和利用等方面加大研究和谋划力度,打造有效的项目平台和工作载体,争取更多地进入国家战略和政策扶持层面。二要提升产业承接能力,在扩大开放上求得突破。要积极把握国内外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的机遇,用好我省现有的资源和市场,加快大开发大开放,在扩大招商引资、加快产业承接上下更大的功夫。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眼界,用思想的大解放引领观念的大更新。要构建开发开放的有效平台,加快走出去步伐,广借平台,广交朋友,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资源。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构建有利于招商引资的政务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三要提升环境承载能力,在生态治理上求得突破。面对严峻的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必须从战略和长远的高度、从民生和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来对待,综合谋划,分类施治,一年干成几件事,一步一步地加以推进。兰州是中心带动战略的关键部位,要站在营造广大人民群众良好生活环境和对外开放良好投资环境的战略高度,重视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控和治理工作,齐心协力打一场大气污染防控治理的整体战和攻坚战。四要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在改善民生上求得突破。重点抓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的实施,抓好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和散布在全省各地的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抓好重大基础设

施建设。五要提升社会管理能力,在促进和谐上求得突破。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全面抓好生产安全、交通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安全,加强社会治安防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王三运强调,现在正值岁末年初,各地各部门要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确保完成全年的各项目标任务。要做到“三个一律照常、三个务必保持”,即省委已有的重大决策部署一律照常,务必保持发展战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省委班子成员分工一律照常,务必保持工作的正常高效运转;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一律照常,务必保持各项工作顺利有序推进。

稳妥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切实增加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要加强就业服务,扩大就业规模,鼓励自主创业,力促城镇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切实把城乡居民收入增长12%以上的目标落到实处。

会议强调,要下大力气推进结构调整,着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战略型新兴产业,不断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努力提高服务业的发展层次和水平。同时,要注重科技创新,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着力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确保完成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年度目标任务。

会议强调,要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完善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把政策措施转化成实际成效,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要抓住关键领域、关键行业和关键环节,实行重点突破,做大做强“中心”,促进“两翼”腾飞,提升“组团”优势,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着力打造跨越发展的新引擎。

会议强调,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依靠创新驱动和开放开发促进跨越发展。围绕国企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工作,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树立全方位开放的理念,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活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

会议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把抑制食品价格过快上涨放在优先位置,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加大“十大惠民工程”的实施力度,集中力量解决好事关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全力抓好扶贫攻坚,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切实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做好民族宗教工作,促进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第二篇:王三运省长在省委常委会上的讲话

王三运省长在省委常委会上的讲话

(2011年2月15日)

中央16号文件是在新时期指导我们抓好工商联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所以这个文件要好好吃透,只有把文件精神吃透,再结合安徽省情制定我们的实施意见,可能针对性、指导性才会得到体现。我觉得从我们安徽的非公有制经济来讲,总体上发展比较好,现在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在逐年提高,但是从我们安徽的实际出发,要解决我们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不优的问题,要解决我们经济结构的问题,包括转变发展方式的问题,离不开加强工商联的工作,包括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从我个人的体会来讲,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工商联工作和非公有制经济这两块联系在一起,我感觉有这么几个问题需要特别关注。

第一个是思想僵硬问题。尽管这么多年来,我们党对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家经济制度中的地位给予了明确,但是事实上或多或少地、若隐若现地出现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歧视、不平等是客观存在的,表现在很多方面。所以思想观念,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对它地位作用的认识还要深化,这个在下一步的工作当中、在文件当中要予以解决。善不善于跟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打交道,乐不乐于跟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打交道,敢不敢跟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打交道,是一个很重要的检测标准。在跟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联系当中,只要是出于公心,只要是公道正派,就应当跟他们广交朋友。但在实际工作当中,很怕跟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联系,深怕别人会说三道四,这个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下一步也要把这个作为一个问题来解决。

第二个是机制问题。我们现在跟非公有制经济的联系也好,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也好,还是有一定的随意性,还没有从制度层面坚持下来。比如,定期听取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联系制度,很多时候我们还是觉得哪个重要就抓哪个,没有形成正常的常态机制,这个要排几个方面加以解决,比如跟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联系应当有哪些方面的制度,要把它固定下来。

第三个是政策问题。这些年我们出台的政策也不少,但是有些政策已经过时了,有些政策碰到了新的问题,需要及时跟进,要像重视国有企业那样重视非公有制经济,像重视给国有企业政策那样给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破除“玻璃门”,降低准入门槛,在政策上不断跟进。

第四个是抓重点。结合安徽实际,我们的工作有哪些重点在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上需要突破,我认为当前一个很大的重点,就是跟民营企业的对接会有一个跟踪落地、推进落实、生根落实、促进转化的问题,就是要继续跟进那些还没有作为合同、只是意向和协议性的项目,促进它的转化。一个是抓已经签订的合同的落地,一个是抓协议和意向性东西的转化,还有一个抓深入挖掘,我们这一次办得很成功,后续的还有很大潜力,我们要像一开始做的那样继续跟进,要做很多战略性的、深层次的谋划和项目推进,不断地扩大成功,不满于一次成功,要抓住这几个重点,排几个重点出来。

第五个是抓落实。落实是关键,要真正通过转变作风、转变职能,使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关于支持工商联工作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得到切实落实,我们的跟踪、检查、考核一定要跟进。

第三篇:张宝顺、王三运同志在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张宝顺、王三运同志在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2011年7月27日)

7月27日,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7月22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总结上半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部署安排下半年工作,动员全省上下进一步统一认识、明确方向,扎实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确保“十二五”良好开局。

会上,张宝顺同志就准确把握当前宏观形势和扎实做好下半年工作两个方面做出重要指示。

张宝顺表示,上半年,全省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发展势头,总体形势好于全国、领先中部、初步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但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面临较大压力,科学研判当前形势和发展走势,关键要把握好坚定崛起信心、把握发展主动、加快推动转型、优先富民四个方面工作。

张宝顺说,未来五年是安徽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我省经济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特别是近三年年均增速达到13.6%。今年上半年生产总值增长13.4%,经济运行出现了许多积极变化:一是投资结构不断优化。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65.5%,高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30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达66.9%,同比提高5.1个百分点。二是产业升级步伐加快。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夏粮连续8年增产。三是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前5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55.5%,高于全国27.6个百分点。四是区域发展趋于协调。皖江、皖北、县域经济初步形成多级支撑、多点发力的区域发展格局。五是发展活力日益增强。

张宝顺说,下半年宏观政策基本取向是:总体稳定,适时微调,有扶有控。稳定物价总水平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要深入分析,总体偏紧的宏观政策

中蕴含着诸多机遇,比如,基础设施方面,从今年开始国家连续10年大型水利建设;改善民生方面,国家特别规划启动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结构调整方面,国家正研究具体政策措施,将从营造有利环境、制定普惠性政策、加强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扶持力度。

张宝顺指出,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环境趋紧,成本上升,动力减弱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要充分认识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风险挑战,着力解决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突破价格总水平高位运行,节能减排压力增大,融资难、用地难、用工难、用电难四大瓶颈制约,下最大决心,用最大力气加快经济转型。要深入研究、认真思考、学习借鉴德国在这一轮经济危机中表现——受冲击小、复苏快,这得益于德国长期以来实施制造业立国的发展战略。此外,今年国家又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全口径监管,清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在有效化解债务风险的同时,也会影响地方的融资能力。

王三运同志指出,上半年,我省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经济运行质量效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增强。这是我们一直注重促进经济增长措施的完善和跟进、加大投资和消费力度、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多层次的开放合作、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保障改善民生的结果。上半年,全省直接融资额达424.9亿元,居中部第1位;新增贷款1378亿元,同比增长22%,信贷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2个百分点。上半年安排“861”项目3871个,总投资近4.5万亿元,计划投资超过4000亿元。

王三运指出,分析当前经济运行状况,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要认清安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充分利用基础牢、时机好、空间大的优势,努力实现较长时期快速发展。同时,要认清国际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认清当前经济运行中指标回落、企业经营环境紧张、通胀压力加大等问题,提高经济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当前我省企业资金链较紧,融资成本增加,电力供应较为紧张,结

构性用工短缺比较明显。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两项资金占用2274.8亿元,同比增长35.9%,中小企业贷款利率普遍上浮30%以上,民间融资年利率高达50%-60%。面对形势变化,必须要增强机遇和风险意识,全面提高未雨绸缪的能力、抢抓机遇的能力、解决难题的能力、战略运用的能力,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王三运强调,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牢牢把握“六个要”。一要持续好势头,实现又好又快,做到“三个进一步强化”。进一步强化需求动力。投资工作关键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的投资方向和重点,扎实有效地推进项目建设,突出抓好水利、交通、能源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大项目的实施。中央在未来10年对水里建设投资规模将达到4万亿元。不仅要强化投资拉动,更要重视促进消费。在提高消费能力、增强消费预期、优化消费环境等方面多管齐下,着力形成较为完善的消费市场体系;进一步强化要素支撑。突出解决好资金、用地、电力等方面的瓶颈,针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项目建设等方面的融资难问题,继续加强政府和金融机构和合作,加大政府与各银行战略合作协议的落实力度,促进金融与财政、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组织形式多样的银企对接活动,采取引导金融投放的激励性措施,在用好现有贷款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措施的同时,加大对银行在县域、中小企业等方面的贷款考核。更加重视直接融资、拓宽社会融资渠道,加大企业上市和已上市企业再融资工作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积极探索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债券,以及其他融资方式,多渠道扩大社会融资总量。进一步强化农业和粮食保障。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切实增强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有效性,不断发掘经济增长的潜力和空间。

二要扭住转方式,强化创新驱动,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打造、优势产业的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的繁荣发展,毫不松懈地抓好节能减排工作,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三要坚持抓统筹,推动区域协调,进一步加大皖北发展政

策落实力度,突出抓好促进大别山革命老区又好又快发展政策的细化配置。四要用好大平台,深化开放合作,全面加快示范区内基础设施、园区和公共服务体系以及集中区建设,深入推进与央企、民企、长三角、珠三角、港澳台五大合作。五要不断惠民生,提高幸福指数,突出富民这个目标导向,就业这个民生之本,社会保障这个重要基础,民生工程这个具体抓手,更加重视共同富裕目标的推进。六要努力保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全力解决群众诉求,抓好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为确保良好开局营造良好环境。

第四篇:全省水利工作会议--王三运省长在全省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王三运省长在全省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王三运(2011年9月20日)

安徽是一个水利大省。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的大事,历来是事关全省发展和民生福祉的要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加快推进我省水利的改革与发展,是关系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局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今天,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水利工作会议,就是要深入贯彻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积极适应新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努力推动安徽水利的跨越式发展。

刚才,宝顺书记作了十分重要的讲话,精辟分析了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精神实质,深刻阐述了进一步加强安徽水利建设的战略意义,全面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为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各级各部门都要认真学习领会宝顺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各自实际,全面抓好贯彻落实。围绕贯彻落实好宝顺书记的讲话要求,下面,我讲六个具体问题。

一、准确把握“水利安徽”战略导向

安徽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水系,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水多、水少、水脏的问题,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问题,始终是牵动全省发展命脉的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省人民为除水患、兴水利开展了一轮又一轮大规模建设,实现了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十一五”时期,我们抓住国家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的机遇,着力完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全面建成14项治淮骨干工程,顺利完成1394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妥善解决124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成功战胜多次严重洪涝干旱灾害,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治水安邦永无止境,兴水富民任重道远。特别是在全球性水资源危机和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我省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要看到,我省防灾减灾能力不足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面对近年来气象灾害多发重发之势,防洪抗旱减灾基础建设和能力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另一方面要看到,我省是水利大省又是水资源十分短缺、分布严重不均的省份,全省年均水资源总量只有71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1204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其中新安江流域人均6204立方米,长江流域人均1692立方米,淮河流域人均675立方米,南多北少的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淮北地区拥有全省38.6%的人口,但只有全省15.7%的水资源,越来越不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需要。这些情况表明,水 利问题仍是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问题,兴修水利、根治水患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必须作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面对我省水利发展的现状和需求,我省新时期水利的改革与发展,要按照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顺应水利工作的战略性要求和阶段性特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科学治水,推动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省委、省政府从安徽实际出发,明确提出了实施以“治水保安、兴水富民”为核心的“水利安徽”战略,统筹推进工程水利、资源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的发展,力争到2020年,建成配套完善的防洪减灾综合水利工程体系、合理高效的水资源保障体系、协调发展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体系、综合防控的水环境和水生态保护体系。总体上看,“水利安徽”战略是一个与时俱进、继往开来的治水方略,必将对安徽水利的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起到重大而有力的推动作用。

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紧紧围绕“水利安徽”的战略目标,坚持民生优先、人水和谐,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坚持综合治理、强化保护,进一步突出水利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公益性,真正让水利成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屏障,成为农业丰收的基础支撑,成为民生改善的重要抓手,成为生态安全的源头保障。

二、持续加强基础性水利工程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我省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多年来大规模建设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拓展领域,提高标准,努力建成更为完善的防汛抗旱减灾体系。推进中,要突出“三抓三加强”。

一要抓重点,加强薄弱环节。在加快推进新一轮治淮的同时,突出抓好长江干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田水利建设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长江干支流治理,主要是实施好长江干流及滁河、青弋江、水阳江“一干三支”工程。这次行政区划调整后,皖江城市跨江发展的进程将明显加快,要突出解决好皖江河势不稳、岸线崩塌、洲滩圩垸安全性不高等问题,着力提高三大支流防洪标准,切实保障皖江示范区“两区三片”防洪保安需要。中小河流治理,任务十分艰巨。我省共有河流2000多条,其中中小河流281条,目前已有224条列入全国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第一期85条治理任务按要求必须在明年底完成。各市县要按照责任书的要求,加强组织调度,落实工程措施,特别是水患较重的史河、淠河、大沙河、秋浦河等河流的治理,要重点调度,率先推进。水库除险加固,后期任务相当繁重。我省有5290座水库,其中大型水库13座、中型水库104座、小型水库5173座。目前已完成病险水库加固1846座,其中大型8座、中型81座、小型1757座。省里已经明确,到2013年完成新一轮国家规划内1066座小型水库加固,到2015年再完成1100余座一般小(二)型水库加固,到2020年全面完成除险加固任务。各 地要按照规划要求,进一步细化目标举措,加快前期工作进度,确保除险加固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水库管理维护薄弱的问题比较突出,去年省里已经出台了小型水库安全管理办法,各地都要结合实际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没有出台的要抓紧出台,进一步明确管理主体,理顺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确保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一座,管护加强一座,安全到位一座。农田水利建设,目前基础薄弱,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全省现有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当时条件所限,普遍存在工程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全等“先天不足”,加上多年运行缺少管护,又出现建筑物及机电设备老化失修、沟塘渠道淤塞等“后天不良”,全省机井完好率只有60%,塘坝工程完好率只有30%,灌溉泵站的实际灌溉保障率不足70%,排涝工程的排涝标准只有3-7年一遇,直接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近两年的持续干旱,进一步暴露了这个“软肋”。省里已经明确“十二五”时期农田水利建设的目标任务,通过灌区骨干工程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塘坝扩挖和沟河清淤等工程实施,改善除涝面积1500万亩、净增除涝面积15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040万亩、净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00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受益区500万亩。各地要以提高抗旱供水和防洪除涝水平为主要目标,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区域,以集中连片治理为关键手段,切实抓好各项重点工程的实施。近年来,我省不少地方在治理易涝农田、疏浚 沟渠、新建修复桥涵、新打修复机井方面,做了大量实在实效的工作,在旱涝兼治、排灌结合上,探索了很多好的经验。从全省看,这一阶段用于农田水利的投入和工程量,超过过去一、二十年的总和,这为战胜连年的持续严重干旱提供了重要保障。这些成果和经验,要不断巩固、推广和扩大。

二要抓项目,加强规划引领。推进工程性水利,项目工作是第一抓手,要集中精力、加快步伐,做好项目谋划、论证、储备、争取工作。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之后,是争取项目和落实项目的最佳时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超前性,密切加强与国家部委的衔接,提高项目的可批性和成功率,尤其是一些重大水利工程,要千方百计挤入国家的盘子。抓好项目工作,提高规划水平是关键,当前要在“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认真对照中央关于水利建设的最新精神和要求,更加注重科学规划、整体规划、统筹规划,处理好防洪除涝与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做深做细重点项目规划,为争取国家支持奠定基础。

三要抓进度,加强质量监管。当前的水利工程建设机遇难得,机不可失,必须立足于争、立足于抢,加快推进节奏,加快项目进度。尤其要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尽可能缩短环境评价、土地报批、征地拆迁等工作周期。在施工进程中,要明确时间节点,兑现时序进度,确保早建成、早运行、早见效。特别是中小河流治理、中小水库加固,目标任务和市、县两级的责任非常明确,要逐项确定目标,强化时序进度的检查和调度,每年的目标任 务都不能留尾巴,各地的进展要齐头并进,不拖全省后腿。在强化进度的同时,要始终强化质量第一的原则,全程把好工程标准关、招标采购关、工程监理关和竣工验收关,要提高水利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加强跟踪问效,千方百计把各项水利工程打造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放心工程”。在质量问题上,关键要强化制度保障,任何一项工程,都要明确施工质量责任主体、质量监管责任主体,确保质量责任可追溯。

三、不断加快资源性水利建设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新时期,水不仅是一种战略性资源,而且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必须把保护好、配置好、利用好水资源摆上重要日程。

一要加大水资源节约保护力度。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加快高耗水行业和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大力发展节水工业和节水农业。按照规划,“十二五”时期,全省年供水总量控制在360亿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118立方米,大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对照这些目标,要细致做好分解工作,把节水增效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行业、企业和灌区。另一方面,要统筹治水与治污,加快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综合治理。除了淮河、巢湖等领域,现在新安江的污染防治也进入国家战略规划,前不久国家发改委专门到安徽做了规划前期调研,流域所在地和有关部门要密切关注规划动态,合理提出我省诉求,让新 7 安江水更清、岸更绿、流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对皖北地区来讲,地下水过度开采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随着地下水位的降低,污染的危险性日益增加,必须把地下水污染防控摆上紧要日程,合理开发使用浅层地下水,严禁超采中深层地下水。

二要加大水资源优化配置力度。针对我省水资源南多北少的状况,不失时机地推进调水工程的规划建设。现在我省缺水地区对调水工程建设呼声较高,省里对引江济巢、引江济淮等工程已做了多年的前期工作,同时还在积极研究淮水北调等工程。但值得注意的是,调水工程涉及跨地域水权问题,也涉及生态环境等敏感问题,现在国家对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十分慎重,核准非常严格,我们要以科学、积极、务实的态度继续推进基础工作,进一步做好方案论证和对上协调争取,千方百计满足核准条件。

三要加大水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加强全省水资源的调查评价,认真算清水帐,掌握全省各地各方面用水需求,特别是根据全省各地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完善重点流域和重点区域水量的分配方案。在此基础上,加强水源建设,不失时机新建一批大中型水库,高度重视重要湖泊的储水功能建设。现在全国各地都把战略性后备水源建设摆上重要日程,我省也要加强这方面的谋划。特别是皖北作为缺水地区,要充分利用采煤塌陷区、沿淮湖泊及相关行蓄洪区的蓄水作用,把综合治理和水源建设更好结合起来。这方面,淮北市已经探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大面积的采煤 8 塌陷区变成了一湖清水,既改善了生态,也为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战略储备。

四、积极推进民生性水利发展

我省民生性水利发展已取得良好进展,特别是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农村饮水安全列入民生工程后,进展明显加快。下一步,要继续拓展民生水利领域,充分发挥水利造福百姓的功能。

一要确保民安。在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同时,当前要把山洪地质灾害的防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目前,全省共有地质灾害点5727个,受威胁人口16.5万人,还有大量没有列入地质灾害点名录的危险区域和潜在危险区域,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形成较大威胁。近年来,由于极端性天气影响,我省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明显增加,今年以来全省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173起,其中崩塌60起、滑坡102起、泥石流6起、地面塌陷5起。由于预警和应对及时,成功避险42起重大灾害,避免了690人伤亡。但我们必须看到,避险只是应急措施,让群众远离危险区域才是根本办法。各地要在全面排查地质灾害点和危险区域的基础上,突出抓好地质灾害点上群众的搬迁安置。要统筹做好选址规划和建房指导工作,坚决杜绝从一个险区搬到另一个险区,严格禁止山区切坡建房,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要扩大民利。首先是兴群众饮水之利,加快农村饮水工程从“保障”向“安全”转变。根据规划,“十二五”时期,我省 要解决2043万农村居民和172万农村学校饮水不安全问题,总投资108亿元,重点是要逐步提高自来水供应城乡一体化规模,渐进式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现在自来水供应最大的问题是,部分水厂供水规模小,入户率低,所收水费不够运行维护支出,造成运行管理困难。各地要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维护经费的投入,有条件的地方要确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专管机构,确保工程建得起、用得好、可持续。打造群众宜居的水生态环境,是民生水利的重大任务。要分类加强水土流失易发区和重灾区的水土保持,完成重点区域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650平方公里。同时,强化重要水源涵养区的综合防治,扩大湿地资源面积,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最近,我们在皖北调研看到一些地方,注重把城市防洪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加强水域周边的环境治理和湿地建设,使城市防洪工程成为群众休闲、赏绿的重要去处。我们的城市防洪设施建设,应当借鉴这种理念,既要重视它的坚固性,又要考虑它的生态性。

三要维护民权。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都涉及到群众权益的问题,必须坚持依法治水,坚决防止侵犯群众合法权益事件的发生。要依法开展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征地拆迁,严格实行统一年产值标准、区片综合地价标准和征地补偿准备金制度。要加大大中型水库、水利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问题,确保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因征地而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同时,把水利改 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积极探索涉民水权制度改革,稳妥推进综合水价改革。

五、全面落实公益性水利要求

水利是公益性很强的基础设施,各级政府作为推动水利改革发展的责任主体,必须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的职能,在加大投入、加强管理等方面履职尽责。

落实水利的公益性,必须加大公共投入。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都明确要求,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大幅增加财政专项水利资金,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包括完善水利建设基金、加强金融支持等途径,多渠道筹集资金,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昨天,省政府又以办公厅文件转发了“水利新十条”措施,包括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加大对大型灌区和大型泵站项目省级配套资金的支持力度等方面,省财政投入的力度和配套的份额都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并对大别山革命老区、比照西部政策县和皖北三市七县等进行重点支持。各级要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主导作用,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大水利投入的各项决策部署,加快构建水利建设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同时,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引导作用,综合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投放。特别是对公益性中央和省 11 水利建设贷款贴息项目,各级财政要加大贴息力度。为调动各级加强水利投入的积极性,今后省里对市、县水利投入实行奖补政策,多投多奖,少投少补。

落实水利的公益性,必须引导社会参与。关键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社会支持水利发展、群众参与水利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加快形成政府、社会协同治水的合力。初步测算,今后五年我省水利投资将达到1200亿元,这么大的投入规模仅靠政府投入压力很大,必须做好社会融资的工作。现在,随着水利投入需求增加和社会投资领域放宽,水利行业将会成为社会资本关注的一个领域,要积极推进地方水利融资平台建设,充分运用政策贷款、财政贴息、收费质押等政策,撬动社会资本的投入。各市、县政府要敢闯敢试,强化激励政策的有效供给,通过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经营性水利项目租赁承包、支持企业投资治理城镇段中小河流等多种渠道,引导各种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逐步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水利投融资体系。有条件的水利企业,要积极推进合并重组,为上市融资、发行债券打好基础。要合理引导群众参与水利兴修,进一步完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补助机制,加大民办公助、“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投工投劳。

落实水利的公益性,必须加强体制创新。要不断深化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城乡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分级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向中小型水利工程延伸。特别是对水利 工程有建无管、用而不护的问题,要善始善终地做好“两费”落实工作,积极引导经营性水利工程探索社会化、专业化的多种运行管理模式,建立健全以乡镇水利站为中心、以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村级水管员为补充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确保各级各类水利工程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水利新十条”已经明确,各县(市、区)成立由政府牵头的农田水利规划委员会,就是要强化县级统筹农村水利综合规划的责任,对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土地整治、扶贫、以工代赈等涉及农田水利建设的项目,打捆实施、集中治理、规模推进,把农民田间地头的“毛细血管”工程切实抓好,不断缩小城乡水利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

六、着力提高新时期水利工作水平

当前,水利工作的形势在变化,领域在拓宽,要求在提高,我们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提高水利工作的能力水平。

一要提高政策水平。对新时期的水利改革发展,中央和省里都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政策,现在最关键的就是要把这些政策用足、用好、用活。各级各有关部门都要把研究政策、吃透政策作为基础本领,着力提高准确把握政策、严格执行政策的水平。尤其要结合自身实际,紧紧围绕水利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找出作为的空间,把工作思路理得更清晰一些,13 目标任务定得更明确一些,政策措施出得更扎实一些,不断增强水利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要提高创新水平。当前正处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关键时期,水资源条件发生深刻变化、涉水利益格局发生深刻调整、水利发展模式发生深刻转变,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新时期的水利改革发展。首先是要创新观念,突破传统水利的思维局限,强化全局意识和系统思考,强化资源意识和战略思考,以观念创新带动思路创新,以观念跨越推动发展跨越。同时,要树立强烈的改革意识,针对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保护等领域的体制机制障碍,敢于突破,着力攻坚,为科学治水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要提高服务水平。水利工作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密联系在一起,与保障改善民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各级水利部门和相关方面,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战略目标,不断提升水利服务全局的能力。尤其要突出服务民生这个重点,加快水利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推动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工程建设中,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做好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促进水利发展更好服务于保障和改善民生。长期以来,广大水利干部职工奋战在水利建设和防汛抗旱第一线,有着良好的素质和工作作风。希望大家继续发扬“献身、负责、求实”的行业精神,埋头苦干,扎实工作,继续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工作实绩。

同志们,推进安徽水利跨越式、可持续发展,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实施“水利安徽”战略,凝心聚力,开拓进取,不断开创安徽水利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第五篇:王三运省长在全省农村公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王三运省长在全省农村公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8年7月15日)

农村公路建设,事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安徽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今天,我们专门就抓好农村公路建设工作召开会议,就是要求各地各部门进一步提高认识,落实责任,强化举措,把农村公路建设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一、着眼发展全局,进一步重视农村公路建设

农村公路是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构成,也是农村基础设施体系的主要支撑。建设一个结构合理、质量稳固、功能完善的农村公路网络,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是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迫切需要,对于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农村生态良好都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毫无疑问,抓农村公路建设就是落实科学发展,就是高度关注民生,就是促进社会和谐,应当也必须摆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

近年来,全省交通战线和各有关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机遇,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强力推进,取得了农村公路建设的显著成效。2003—2007年5年间,全省投入348.3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5.8万公里,是前50多年建成沥青(水泥)路的3倍,芜湖、铜陵、马鞍山等市提前实现“村村通”目标;到2007年底,全省乡镇公路通畅率达100%,建制村公路通达率达99.6%。可以说,这5年是我省农村公路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对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持续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对于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交通系统和相关部门齐心协力、扎实工作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省委、省政府,向长期奋战在农村公路建设一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农村公路发展水平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农村公路工作也面临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路网体系还不够完善,县道与国省道、乡村道与县道之间连接不畅的状况仍有存在;“村村通”工程投入不足,建设标准普遍较低,辅助工程配套

不够,群众对路面窄、错不了车的问题反映较多;道路管理养护体制不健全,重建轻养、有建无养的问题开始出现,不利于农村公路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农村公路建设地位重要、意义重大,困难繁多、任务繁重。我们必须从推动科学发展、高度关注民生的战略高度,从加快崛起进程、构建和谐安徽的全局出发,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农村公路建设摆上突出位置,纳入紧要日程。

二、立足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建设管理水平

经济社会发展要又好又快,农村公路建设也要又好又快,关键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更高的要求实施农村公路网建设,切实做到村村通、天天通、路路通。村村通是完成目标任务、促进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保证,天天通是强化农村公路管理、衡量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的重要标准,路路通是构建快速交通网、提高农村公路连接和通达水平的重要体现。抓好这“三通”,就是要把建设标准、建设速度、建设质量和建设管理有机统一起来,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全面提高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

一要完善路网规划。农村公路是百年大计,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提高路网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前瞻性。无论建设任务多么紧,项目进度要服从工程质量,投资计划要服从建设规划,任务需要要服从发展需要,决不能为了抢任务而出现重复、无序和低层次建设。一方面,农村公路规划要与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相匹配,注重农村路网与干线公路网包括高速公路网的衔接,畅通“主动脉”与“毛细血管”之间的血液循环,尤其要通过系统规划,解决好县乡公路连接高速公路的进出口问题。据基层反映,目前通过GPS定位确定“村村通”工程线路,因撤乡并村等原因,致使个别地方公路布局不尽合理,县界、乡界、村界之间形成一些“断头路”。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因地制宜进行规划布局。另一方面,农村公路规划要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衔接,兼顾当前需要和长远发展,充分考虑村镇布局调整和农村社区的发展方向,充分考虑公路建设与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关系,尽量利用旧路改造,尽量不占用耕地,避免大改大调和深挖高填,尤其在居民点比较分散的山区,要坚决防止大面积开山修路,造成水土流失和环境破坏。

二要坚持建设标准。受投入水平的制约,目前大部分地区按3.5米宽的最低标准建设“村村通”公路,问题已经非常明显。客观上,任务来得紧,资金跟不上,这个问题解决起来肯定有难度;但矛盾必须面对,困难必须解决,关键要有一个科学务实的态度和攻坚克难的决心,真正做到“建一条成一条”,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尽力避免“翻烧饼”建设。建“村村通”<

王三运省长在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