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有感
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有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初看书名就油然而生一种肃穆的感觉,不由得端正了身子,小心翼翼地捧起它来翻阅。此书是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也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其中装载了多种涵义: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的揭示、人性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昆德拉极其聪明地将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写成一部非同凡响的小说——其中既有隐喻式的哲学思考,也有人的悲欢离合的生命历程的展现。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以医生托马斯、摄影爱好者特丽莎、画家萨宾娜、大学教师弗兰茨等人的生活为线索,通过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散文化地展现了苏军入侵后,捷克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和情绪,富于哲理地探讨了人类天性中的“媚俗”本质,从而具备了从一个民族走向全人类的深广内涵。作者米兰·昆德拉在这部小说中,围绕几个人物的不同经历,经他们对生命的选择将小说引入哲学层面,对诸如回归、媚俗、遗忘、时间偶然性与必然性等多个范畴进行了思考。这是一部哲理小说,与传统的小说不同,它不再通过故事情境本身吸引读者,而是用将读者引入哲理的思考之中,通过生活中具体的事件引起读者形而上的深层思考。
生命的存在与价值的问题是任何一个人也无法逃避的问题,生命只是一个过程而已。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人生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来自于我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选择,对生命价值的错误判断,世人都在为自己的目的而孜孜追求,殊不知,目标本身就是一种空虚。生命因“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在“追求”的名义下,我们不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只是无休止地重复前人。因此,人类的历史最终将只剩下两个字——“媚俗”。读它时心情很压抑,米兰昆德拉就像张爱玲,笔锋直指人类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可人们却不得不承认,这些欲望的真实和无德。我想米兰要说的是:无德为“轻”,“轻”让人们无法负载在生命的轨道上。
书里的一个情节特别让我感触良多:特雷莎的妈妈年轻时很漂亮,她有九个追求者。第一个最英俊,第二个最机智,第三个最富有,第四个最健康,第五个最高贵,第六个最会背诗,第七个曾周游世界,第八个会拉小提琴,第九个最有
男子气概。特雷莎的妈妈最终嫁给了第九个,不是因为她爱他,而是因为她和他不小心有了特雷莎。她不爱特雷莎,她觉得特蕾莎是她的拖油瓶,害得她被迫呆在第九个男人的身边——她一直在想另外八个都比第九个好。她在想她还没有追求过别人,于是,她离开了最有男子气概的男人,追求一个没有男子气概,犯过几次罪,有过两次离婚的男人。后来,她嫁给了他,从此,她开始沦落,渐渐失去美貌,变成泼妇。
这段我印象最深刻。就像造物主不会让某一个人拥有一切旁人所羡慕的东
西,作者把九种特质分配到九个人身上,特雷莎的妈妈只能从中选一个。然而她谁都想要,同时她不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她的贪婪让她来到一个一无所有的人身边。她开始失去,失去美貌,失去生活品质,失去灵魂。当特雷莎把门锁上,要求自己最基本权利的时候,作为妈妈的她暴跳如雷,她才意识到一切在离她而去,她在用最后母亲的身份,几乎是要挟她女儿留下。可这些都是徒劳的,因为她从没有承担过生命中的责任,无论是对社会、对家庭、还是对亲人。她死掉也只是轻轻地一闭眼,不会有任何重量,她失掉了灵魂。
另一方面,我在考虑作者要传达的爱情观。然而,我不懂爱情。我以为,爱
情是纯感性的东西,如果你用太多理性思维去思维它,那么爱情将不纯正。现在这种观点几乎完全被颠覆。爱情需要条件,需要理性的思考。人无完人,没有一个人能够拥有你所喜欢的一切特质。你必须要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找个可以满足自己需要的人,然后包容他的其他缺点,履行自己对对方的责任,这才是爱情。作者说“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实存在。”大概伴责任走过的爱情才是真实存在的爱情。写到这里,我才发现执着地追寻一个自己想象的人是多么愚蠢,爱情是在特别的时段遇到特别的人。
一直在思索着生命为什么要存在,为了什么而生活。也许是思维的一种无理
取闹,但却让我为此困惑了很久,我尝试着做改变,但很多时候都是无疾而终,被当在了“深入探索”的门外,一直没真正的弄明白,所以还若以前,一样的困惑,一样的生活。自然,有了一些感悟,从中感觉到,茫然的状态多了,生命变得会更加的沧桑和脆弱,如果对待事情的处理方式上多了些犹豫,那么坚强的人也会懦弱,而从未没有成就感的完成一件事情,那从不会体会到坚强毅力的重要性,而我很长一段时间内,从没有了那种胜利喜悦的领悟,让我倍感压力中,觉得对生活的空
寂。于是,去积极的寻求一种信仰,去弥补心灵随时出现的道德弱化,或者思想的挣扎,去积极的面对生活,以填充空余时间带给的凌乱,但生活还要生活,所以一直改变生活让之更好的生活,或许这就是生活的真正目的,生活着,探索着,这就是人生最终经历的过程。继续行进,不管是怆然,还是平坦,都是一种阅历,而阅历中感悟到的,会增补生活的单调和乏味,而在强调这意义时,人更应该多尝试寂寞带给人生的享受,而不只是充满“色彩”的部分才是向往之所在。曲折会让人柔韧,这才能让人曲伸自如。余华想告诉我们的是,人的忍受力是无限的,对希望的期待也是无限的,人的生命力在极端的状态下仍然可以顽强地生存,这不仅是对生
命状态的提示,更是对人的生命力的肯定。“人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我们应该脚踏实地地学习、工作、生活,让身上的重量把我们压得更低,更贴近大地,即使这样的状态很有可能会让我们感到辛苦。但是,在这个旅程中,我们我们学会了勇敢面对困难,学会了从容面对责任。在一个接一个的窘境面前,我们渐渐成熟。也许不应该在“轻与重”当中选择什么,但是在人生态度以及原则面前,我们就要在“轻与重”当中作出选择。
英语学院教育1001
侯静
第二篇: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有感
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米兰昆德拉对于人生的理解是偶然化的存在,我们活在世间的人的选择都不能保证其必然,所以每一次选择无非只是更深的痛苦。目标只能使
人们变得庸俗。人们仿佛在一个永劫不复中不能自拔,而又不知所措。然而米兰昆德拉也不过是他所描述的人中的一分子而已。他发现了所谓的媚俗。正如王小波也曾说过:“一切都在不可避免的走向庸俗”。然而发现不等于解决,而只是陷入更深层次的痛苦而已。所以米兰昆德拉在文中不止一次的向着生命发出疑问:“非如此不可。” 的确一切事情总结起来也不过就是:“非如此不可”。这是一个极其深刻的疑问,深刻到只能用行动默默地回答。
而生命中看似复杂严肃,实际只要翻开过去的扉页,我们可以发现,让我们无比沉重不是多么重大的事情,而恰恰是那些轻轻的事情,那些宛若鸿毛一般轻,却又压得我们难以承受,这便是我们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而”轻“的另外一个意思又意味着遗忘。文中女主人公说:“多少年来,我一直想着托马斯,似乎只有凭借回想的折光,我才能看清他这个人。”生命的本来就是由一些碎片构成,只有记忆把这些碎片构成的统一的存在。我们的所有感情,不论是幸福还是痛苦都是在回忆中展开的。假如一个人没有记忆,那么世界对于他来说无所谓好坏。纵使他也会流泪或者微笑,但是这不过是一个动物体本能的反应而已,谈不上情感,更是与快乐无关。而遗忘则代表另外一种存在方式即对于生命的背叛。这种背叛是建立在世界对于存在者的背叛之下的。没有哪一个人不想追求幸福,但是我们总是在过去与未来之中追求,似乎在我们看来幸福不会存在于当下。
许多哲学家都劝人们要活在当下,但是这不过是一个理想状态罢了。换言之人永远也不可能活在当下。柏格森曾经说过:”时间的不重复、不间断性保证了生命的存在,生命一场自我的绵延。”所谓绵延,必定是向前的,就如意识流的水一样在流淌。“向前”是生命的最基本的特征。
而当不断地向前时,我们发现生命似乎成了无数的碎片,为了保证完整性,我们只能用记忆将其连接起来,构成完整的东西。这不经意间我们得到了一种体验,是在回忆之中的快乐感。当然回忆也会有痛苦,但是整体来说快乐大于痛苦,而痛苦也不过是必要的痛苦。因此遗忘便意味着对于一切的背叛,这种背叛绝不亚于结束生命。
至于无非背叛的记忆之中,最轻的便是人类的爱。的确“爱”是一切最轻中的轻,但是却又恰恰是它,让我们生命变得沉重。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有一句总领全文的话:“这世间没有比爱更难的事了。”小说中费尔明娜与阿里萨、费尔明娜与乌尔比诺的爱情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阿里萨一生也似乎记住了那句“我唯一对于死亡的恐惧便是不能为爱而死。”虽然他与无数女人在一起,但是最终一生保持着对于唯一深爱的她灵魂深处的爱意。马尔克斯曾经说过这是他写过最好的书甚至超过了《百年孤独》。的确孤独仅仅“百年”而已,但是“爱”似乎不能给予一个时间的长度。这是爱与其他东西相比他所具有的“不可承受的重”
然而爱也是轻,无限的轻,轻到我们活在爱与被爱之间却没有一个人能够回答”爱是什么 ?”马尔克斯同样问道:“爱究竟是灵还是肉?”
若只是肉体便是无限的轻,若是灵魂便是无限的重。若是生便是无限的重,若是死便是无限的轻。
中国所有的爱情故事是世界上最唯美的,也是最轻的,但是这份轻缺让人感到无比的重。不论是传说的白蛇许仙,还是现实中的唐婉与陆游都以悲剧结束。人们常说中国人喜欢大团圆,但是在爱情方面中国人似乎最喜欢悲剧化生的空明美。用凄惨成就同情,用同情让世人感动。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人们总习惯拿生命与爱作比较,似乎在比较中才能得到对于爱的重要性的诠释。中国人更是喜欢用轮回演绎爱情,所以今生今世变成了三生三世,此岸变成了彼岸。
“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情不为因果,缘注定死生。”人们喜欢彼岸花的超脱于唯美,常用它代表美好之物。佛经中曾说彼岸花是一个叫彼的与叫岸的相爱触犯天条后,玉帝为了惩罚他们,故意让彼此变为花叶,永世不得相见。佛陀路过此地,看到后虽然深有同情,但是也无可奈何,便将其带到彼岸,此后便称为彼岸花。
传说本不可信,可是突然发现时间很唯美的东西往往都与悲剧相连。彼岸花自然也未能例外。如果是两情相悦又无规则相阻,成就一段美好姻缘。它只能成为大多数流入庸俗,不单是彼岸花,像中国的许多传说,如《白蛇传》《梁祝》他们所演绎的主题都是在悲剧中体现至死不渝。人们往往被这些故事所倾倒,
第三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影评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评《独自等待》
“对,你完全对,生活没别的目的,完全没有,对吧......”
这是影片中夏雨饰演的陈文在对自己梦中情人刘荣彻底失望时说的一句话,即使是彻底的失望,也不过是轻快的脱口而出,因为他们之间没有任何加重爱情的筹码,陈文和刘荣的相识、接触包括分手不是在酒吧聚会、街上闲逛就是在家里聊天,所以当刘荣这个拍丰胸广告的三流小演员想要傍上个大款而过是上幸福生活时,可怜的陈文根本没有挽留的理由。生活太轻了,目标太近了,太容易满足了,但是有人不这么想,特别是自己当作生活目标的梦中情人给了陈文当头一棒,他恐怕开始知道了生活的重量。
影片描述的故事是非常简单的,就是通过两段未果的爱情,真实的体现都市青年人的生活,从友情、爱情到亲情,从现实生活状态延伸到各自的理想。陈文是个有理想无职业的青年,他的理想就是找一个梦中情人,虽然他也说不清这个梦中情人的标准是什么,但当他第一眼看见刘荣(李冰冰饰)时,就强烈的意识到这就是他的梦中情人,然而他并没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刘荣和他并不合适,经过几次摩擦,最终分手,而与此同时在他身旁暗中相助的多年玩伴李静(龚蓓苾饰),却在心中默默隐藏着对陈文的真爱,当然这份感情也因为彼此之间太过熟悉而难以表达,或许不表达大家反而更轻松些,依然是“铁哥们”。
这部电影所要达到得便是,试图从多个表象去发现和体现当代年轻人的状态。在他们的长辈看来,这一代年轻人过着毫无意义的生活,没有工作、没有目标、过一天算一天,虽然他们并不是混,并不危害社会,但这种如长不大的孩子般的生活状态,无论如何不能让受过传统教育的家长们放心。影片虽没有正面描述,但通过陈文想拿枪打烂老年秧歌队的锣鼓可以看出,两个时代的人彼此是多么的烦对方。
而我作为同龄人能够理解我们这代(70~80年代)的人的生活状态,这不是我们这代人能选择的,是社会发展到这一步的必然,但我却不赞成这种轻漫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没有目标,但不能没有责任,人是要长大的,是要成熟的,我们可以鄙夷刘荣的虚荣,却不能责怪她追求物质幸福的权利,她说的很坦白很直接“我只是想过的快乐一点,生活本来就不容易,这有什么不对,有什么错?”在有钱的大款面前,陈文一无所有,就象生日聚会时一丝不挂一样,没有任何可以挽留女人的条件。我们会说刘荣这种女人太现实了,缺少浪漫的情调,可浪漫不能当饭吃,爱情在缺少物质基础的情况下也会苍白而不美丽的。
生命不能太沉重,但也不能太轻,陈文最后似乎是理解了这个道理,开始尝试有责任的生活,把以前当爱好的写作当成职业,把以前忽视的李静对他的感情珍惜起来。
他已经承受不了生命的轻,开始成熟。
第四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观后感
作家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提出:“轻”与“重”。他说:“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溃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也许最沉重的负担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的比大气还轻,会高高的飞起,离开大地即离开生活。他变的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无意义。那么轻为积极,还是重为积极呢?这是个疑问。唯一可以确定是:轻与重对立最为神秘,也最模棱两可。
人生离不开“轻”,“轻”是人留恋的终极原因,比如:爱情,友谊,音乐,欣赏大自 然,艺术创作等这些对生命本身的享受。在这方面做的最好的是徐志摩和三毛。他们喜欢自由,追求友谊,爱情和童真。他是懂的享受生命本身的人。
人生离不开“重”,“重”给人能带来充实,在“重”的圈子里,人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能从其中感到心灵充实的幸福,人会在人的本质力量化过程中发现自己,肯定自己,为自己自豪。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过这样深刻的体验,比如:当我们站在领奖台上,我们心中洋溢着喜悦之情,我们会通过“奖牌”看到我们的本质力量,我们会体会到被众人肯定后那种精神上无限的幸福。所以“重”在我们人生中是不可缺少的。
人生除了“轻”与“重”外,还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也可称为“沉重的轻”。所谓“沉重的轻”,是指人在无所事事的情况下,感到无聊、空虚、寂寞、孤独等难以承受的感绪和纠缠在精神之中解不开的死结而引起的否定性的痛苦的感受。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那本书中,提到托马斯在开始离开他的妻子特丽莎的几天里,托马斯确实获得了自由。他又回归到了单身汉的生活,整天可以呼吸令人心醉的自由气息。但是不久,失去责任的“轻”就让托马斯难以承受,他发现自己原来更需要承担家庭责任的这份“重”。沉重的轻”是人生的一个困惑,君不见大多数无所事事的富人经受着难以言表的烦恼,君不见杰出影星翁美玲因不堪忍受爱情中的“沉重的轻”而自杀身外亡。君不见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病来源于想不开的“沉重的轻”。
探讨完“轻”、“重”、“沉重的轻”使我们明白了人应该这样的活着:一边疯狂的赚钱,一边疯狂的花钱,挣多少,花多少,只要开心幸福就好。因为这样的人生观可以恰倒好处的把 “轻”与“重”结合起来,使人既享受了生命本身,又实现了人的本质力量。让人感到充实平静。它是一种非常切合实际的哲学生活观,试想一下,人世间一切事物都在变,没有一件
东西能真正占有。得到一切的人,死时又交出了一切。不如在一生中不断地得而复失,习以为常,也许能更为从容的面对死亡。所以我喜欢诗人兰坡的诗:人生一边赶路,一边观花。因此,在这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就应该一边学习,一边工作,一边娱乐。我们的人生需要在同一生活段完美地把学习工作娱乐结合起来。在生命的过程中来体验幸福,追求幸福大街小巷,长亭短亭,碌碌红尘,人来人往。得意之徒,失意之人羁绊于名缰利锁,永远在奔波劳碌,没有谁能真正停下来。
也许,这正是人生的悲剧所在。我们的“向上精神”本源于愚昧,我们的“进取心”来自无知,而盲目的进取心又至少给了人生一个“重量”的感觉,使人生似乎有了“意义”和“满足”,正如在“三岔驿,十字路”上“扬扬拥盖来”的得意之人。但实际上,盲目的动力最终只能造就出一代又一代盲目的自我,看起来似乎幸福,却是本质上的空洞。特别是,当“追求”本身都值得怀疑时,人生便会陷入彻底的空虚中,失去任何“重”压的人生之“轻”,使一切的满足感荡然无存,自我便无法再支撑了。人生的命运都是如此无奈,如此令人愤怒。
人生是如此无奈,一心想羡慕神仙,想摆脱功名、金钱、娇妻、儿孙之“重”的困扰,但生命又不能承受摆脱困扰后的失重之“轻”,生生世世在这个永恒的悲剧中重复,再重复。
我们只是被各自的宿命局限着,茫然地生活,苦乐自知。就象每一个繁花似锦的地方,总会有一些伤感的蝴蝶从那里飞过...不是所有的落叶,都会飘成生命的轨;不是所有的微风,都会吟出秋天的歌,不是所有的爱情,都会结出美丽的果.我和你的距离,只不过是飞鸟与鱼的距离。一直在思索着生命为什么要存在,为了什么而生活.也许是思维的一种无理取闹,但却让我为此困惑了很久,我尝试着做改变,但很多时候都是无疾而终,被当在了“深入探索”的门外,一直没真正的弄明白,所以还若以前,一样的困惑,一样的生活.自然,有了一些感悟,从中感觉到,茫然的状态多了,生命变得会更加的沧桑和脆弱,如果对待事情的处理方式上多了些犹豫,那么坚强的人也会懦弱,而从未没有成就感的完成一件事情,那从不会体会到坚强毅力的重要性,而我很长一段时间内,从没有了那种胜利喜悦的领悟,让我倍感压力中,觉得对生活的空寂.于是,去积极的寻求一种信仰,去弥补心灵随时出现的道德弱化,或者思想的挣扎,去积极的面对生活,以填充空余时间带给的凌乱,但生活还要生活,所以一直改变生活让之更好的生活,或许这就是生活的真正目的,生活着,探索着,这就是人生最终经历的过程.继续行进,不管是怆然,还是平坦,都是一种阅历,而阅历中感悟到的,会增补生活的单调和乏味,而在强调这意义时,人更应该多尝试寂寞带给人生的享受,而不只是充满“色彩”的部分才是向往之所在.曲折会让人柔韧,这才能让人曲伸自如.余华想告诉我们的是,人的忍受力是无限的,对希望的期待也是无限的,人的生命力在极端的状态下仍然可以顽强地生存,这不仅是对生命状态的提示,更是对人的生命力的肯定.“人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既然生命只能在摸索中前行,不能承受生命之轻,能做的无非就是将重量扛在肩头,在选择中把仅此一次的生命画写完整。责任,道义,关怀。。我们心中的牧歌悬在彼端始终在召唤,纵然有缺失与遗憾,却必须直面生命的赤裸与显然,也许,当我们义不容辞的承担了责
任,担当了道义,负起了关怀,给予了呵护,生命承受的这些重量会爆发出强劲的声音和力量,“牧歌”不再是遥遥无及。最起码,在我们早就知道一定会双双死去的托马斯和特蕾莎的呵护下,在其困苦和脆弱之中,最终会出现也已被死亡所威胁的卡列宁的微笑。那也很好!其实生命是一场幻觉..烟花绽放了..我们离开了. `
第五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书笔记
我最喜欢罗曼-罗兰的作品——《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了。因为通过这本书,能够重新审视生活当中的爱的分量。做为这个永恒的主题,在罗曼-罗兰的笔下为何会显得如此的沉重?这样的观点又是折射出怎样的一种人生观和情爱观呢?
在书中,我们的男主人公总是很吝啬“爱”这个字眼。每一次、每一个情人都是希望能够得到这个字眼的抚慰,但是,我们的男主人公每一次都选择逃避。或许这可以说是不够勇敢,但是,我想更多的应该一份慎重。这份慎重是对于爱情的尊重。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男主角一直都是在不同的情人之间徘徊。甚至于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深爱的那一个是谁?对于自己的妻子,他觉得非常纠结。因为他们在一起本身就像是一场意外。但是,不论他身在何处,在哪一个情人的身边,最后的他都会准时回到自己的妻子身边。其实,这就已经是真爱了。但是,他总觉得这不是,或者是不能够确定是。
直到自己的妻子离开自己的身边,他突然发现,自己的生活突然就变得不完整了。每一个情人的面孔都会在眼前模糊,他开始认为是自己老了。老得到最后只能守在自己的妻子身边。所以,一旦妻子离开,那么他就是没有了任何的情感依靠。
现在,很多人喜欢说爱这个字眼,认为这就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但是,我们的男主人公却为这个字眼纠结了一生。他的态度让我们看到了一种逃避,可能是对于责任的逃避。但是,回头想一想,为什么爱情永远都是和怎人挂钩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