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文化融合论文
“企业文化”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探索
李健
(辽宁美术职业学院思政部,辽宁沈阳, 110136)
摘 要:高职教育是一种与社会经济发展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众多高职院校增强市场意识,自觉地对接和服务于企业,大胆探索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新途径,在实践层面上进行创新和拓展,这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如何使培养的学生符合企业的要求,适应企业的需要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因此,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所以,本文对“企业文化”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理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若干建议。关键词:企业文化;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教育必须面向市场办学,适应社会发展,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能力为本位,实行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为满足社会需求造就合格的“职业人”。据权威人才资源机构调查统计,对企业而言,在招聘时更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工作态度。许多企业强调更多的是一种对职业的操守,能够适应企业文化,快速转变角色的能力。所以,企业文化就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与融合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管理学者提出并引入我国,它是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灵魂。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际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包括企业制度、企业形象、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员工文化素质,以及蕴涵在企业制度、企业形象和企业产品之中的文化特色。它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体现企业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要求工作者具有质量意识、效益观念、团结协作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也从根本上激发了人的热情,从而促进人的发展,使人格素质得以全面提高,使人的潜能得以发挥。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精神均以对人的培养与关注、实现人的全面素质发展作为终极价值,两者存在一致性,完全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就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企业文化融合创造了条件,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将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因此,高职院校要具备自己特色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优秀的企业文化深度融合,让在这种思想教育下的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自然地融人企业文化之中,平稳、快速地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
二、“企业文化”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意义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中,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把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文件中指出:“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因此,企业文化与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对于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高职院校不断和企业深度融合过程中,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关键点在于如何促进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1]。
教育实效途径的发展,有效推进校企合作进程,构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动力平台。
三、“企业文化”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现状与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经验化,缺乏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创新精神
高职院校成立的历史不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新生事物,所以此项工作相长当的时间里都是依靠院校自己实践总结出来的方式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均采用从院校本身特点与要求出发,满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基本要求,依然利用封闭式、陈旧式的校园文化和思想来引导具备较强个性、集体意识薄弱的高职学生,教育方法墨守成规,容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少其他文化融合的创新内容,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企业文化内涵的有效渗透,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二)、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模式化,缺乏面临新情况的应变能力
由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体现在工作战线长、覆盖面广、任务弹性大、工作成绩见效慢、学生情况易反复、思想工作难开展等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容易出现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无法下手、无法有针对性开展工作,依然利用以前模式化的基础性工作来进行应对;例如在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引导上,许多高职院校在此项工作上呈现出滞后的现象,没有较好的应对办法来进行学生思想上的引导与教育。可见模式化的管理方式会阻碍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造成学生不愿意参加社会实践,导致企业文化的融合流于形式。
(三)、就业指导工作偏重于理论化,缺乏基于企业文化的实质教育
由于高职教育是定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十分明确,学生的职业方向与未来职业岗位联系紧密,但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普遍处于自我探索阶段,一般都是模仿和沿袭其他普通高校的建设模式,在学生的职业指导过程中没有根据学生职业方向的特殊性而采取不同的职业指导方法,而是采用统一的、固定的指导模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并且职业指导教师与企业之间缺乏联系,导致职业指导与企业文化脱节,不能把培养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职业性人才的目标融入到学生个人的企业发展规划之中
四、“企业文化”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实效途径
(一)、教学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办学理念中融入企业文化
高职院校要树立企业化的办学理念,营造企业化氛围,教学计划、大纲、内容、方法要充分体现职业岗位的特点,把企业需要的不同素质要求贯彻于各专业的教育教学环节中。根据不同专业类型企业职业岗位要求,教学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构建各自的“专业企业文化”,把企业所崇尚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质量观念、效率观念、服务至上理念及创业、敬业精神渗透到学院的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等核心理念中去。树立高职院校的企业化的价值标准,将专业办学方向以为企业服务为主,将学生培养标准以企业标准来进行衡量。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高职院校应该在社会实践方面,增加社会实践的途径与方法指导,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体验,帮助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过程体现企业文化的精髓,实现企业文化理念的教育;通过实地考察、分类调研、企业座谈、岗位实践等方式,调动学生积极面向企业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通过企业见习、社会调查、企业专家讲座、优秀企业员工见面会等形式,直观而感性地给学生以思想和[2]。
品德的教育,对帮助高职学生正确的定位,树立自信心,养成正确的人才观和职业观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除得益于专业领域内的知识与技能外,也离不开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校园文化蕴含在办学的各个环节中,因此,高职院校要实施真正的文化融合,创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就必须在办学过程中,全方位的实施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高职院校必须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引进校园,架起企业与校园之间的沟通纽带,促进优秀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的交融和互动,例如:把学院管理教职工作为试点,展示给学生,通过教师的言行与学院文化,拓展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意识教育,达到职业教育的目的。
(四)、企业员工管理与学院学生管理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企业角色意识
将学院学生管理模式与企业员工管理模式进行类比,从学生干部的任命、班级企业文化的营造、班级团队精神的培养、班级事务的处理方法等方面进行试点,充分肯定企业文化在班级中的融入,通过班级的管理运行中,将企业的真实面直接展现到学生面前,让各个系部的教师了解企业文化的管理,让全体教师接受企业管理的培训,转变自己的角色从单一的教师到“管理者加教师”,从而通过班级的管理案例途径将企业文化中概念性问题进行解释,使学生提前接触到社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3]。
总之,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特点上来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企业吸收更多的优秀企业文化,将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特质融入思想教育工作中,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的培养,始终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打造“有能力、有魄力、有学力”的真人才。
参考文献:
[1]余兴国.企业文化与高职学生思想教育深度融合的探索[J].《宁波大红鹰学院学报》,2010,(06)[2]陈瑞金.浅谈企业文化管理对高职学生的培养要求[J].《才智》,2010,(04)
[3]刘明涛.论企业文化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作者简介:李健(1978.2.7—),男,辽宁沈阳人,法学硕士,籍贯:辽宁沈阳,辽宁美术职业学院思政部教师,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
本文为2013年沈阳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课题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特征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课题编号:Sdsz2013-42)的研究成果
第二篇:整合企业文化融合刍议
整合企业文化融合刍议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为了不断增强自身市场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整合、兼并、重组等方式已渐成为企业战略发展与扩张的有效途径。现今,国有企业整合、兼并与重组的事例不胜枚举,可以说是成为了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与战略发展的一种潮流。应该说,整合、兼并与重组是实现企业迅速扩张和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一种可取方式,更是企业快速发展、壮大实力的一条捷径。根据笔者在整合单位多年的工作经验,现就整合企业文化融合的有关问题谈几点个人认识,以飨读者,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关键词:整合企业;文化融合
成功的整合、兼并与重组能够产生1+1>2的效应,有力地促进企业的规模扩张和效率增长,然而,失败的整合、兼并与重组又有可能使原来的企业背上沉重的负担,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如何实现企业成功的整合、兼并与重组,经过社会各界专家与管理者的探讨,结论就是“文化的差异和冲突是导致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文化融合是企业整合、兼并与重组成功的关键因素。
一、整合企业文化融合的问题及对策
(一)重整合轻文化,文化融合跟进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经营、管理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只是简单认为企业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企业文化建设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在企业整合过程中往往只重视资本、土地、厂房、人员等硬件的整合,而不注重从深层次上进行文化的整合和提升。在实际工作中,只重视技术、市场等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工作,忽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企业文化建设处于自然发展、顺其自然的状态。更有甚者把企业文化的管理部门作为整合改革的切入点,撤销管理部门,分流管理人员,自断企业精神文化。
(二)重设计轻教化,职工教育引导不够。有的企业虽然设计了完整的企业文化体系,但仅仅热衷于把企业文化设计出来,展示出来,热衷于通过企业文化的展示改变企业的社会形象,热衷于让大家知道企业在做企业文化。而缺乏对员工进行深层次的教化,企业的精神文化没有得到广大员工的广泛认同和接受,没有转化为员工的群体意识和整体行动,没有把企业文化真正转化为企业的财富。
(三)漠视文化差异,简单文化替代。以高人一等的姿态对待原有文化形态,简单行政命令的方式解决文化认同问题。企业由于其生存的社会、地理、经济等外部环境以及自身的特点,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念、理念和处事方式,并得到了所在企业员工的认同和共识。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文化,并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企业的整合客观上造成了不同企业文化间的相互碰撞,虽然它们时常表现得非常隐蔽,但确是根深蒂固的,往往是遇到具体问题时就??表现出来。如果我们在企业整合过程中不能对企业文化进行深度融合,那就难免会产生貌合神离的现象,导致矛盾重重,发展步履艰难,甚至会导致整合的失败。
(四)思想保守僵化,缺乏文化创新。企业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来源于其自身的独创性。在企业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往往是一次提炼,“终身”不变,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企业的发展,企业特有的文化色彩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没有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企业文化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发展的价值取向、经营理念、行为方式和管理风格,就不能在员工心中产生强烈的时代共鸣,从而无法对员工产生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无法使社会对企业形象产生时代的认同。
二、针对上述整合企业文化融合可能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整合企业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应注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高度重视整合企业文化融合的建设工作。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和动力。我们要充分认识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更要充分认识文化融合对于整合企业的重要意义。特别是整合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对企业文化的融合更要有明确的目标与措施。一是坚持资产整合与文化整合两手抓。在企业整合过程中,要有明确的文化建设融合方案,要做到文化融合方向明、文化建设理念清。二是领导干部要做践行企业文化的模范。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整合企业员工对企业整合是否有归属感,对整合企业文化是否有认同感,完全取决于领导干部的身体力行。企业文化是一种塑心工程,束身容易塑心难。企业管理最难做到的是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因为文化认同是要大家从内心拥戴企业的价值观。三是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据有关资料统计,世界500强企业对文化的改造周期平均为6~8年的时间。所以,我们不能以急功近利的心态来搞文化建设,心理塑造需要时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说的就是心理沟通需要时间,对员工精神境界、思想观念的塑造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二)强化文化教育,加强职工引导。我们常说:企业文化建设要外化于形,内固于心。必要的企业文化设计与展示是需要的,然而,企业文化的根本是要改变员工的思想,塑造员工的精神,确立广大职工正确的价值取向。因此,企业文化建设更需要的是我们做大量的职工思想教育和文化引导工作。近年来,易普力和攀枝花分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与整合方面做了大量、持久的职工思想教育和文化引导工作,企业文化的融合也取得十分显著的成效。企业经营快速发展,职工队伍团结稳定,这都是两级公司全体干部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一是加强企业文化宣贯,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易普力企业文化编印成册,下发职工,做到人手一册,保证了广大职工对易普力企业文化的感知认识。二是积极开展企业文化系列活动,开展安全文化系列教育、开展廉洁文化进班组进家庭、建企20周年征文、职工蓝球比赛等各类文化体育活动,企业文化建设蓬勃发展,企业文化建设内涵不断丰富。三是大力开展企业文化先进典型选树活动。积极开展各级文明职工、四优党员、青年英才、最美一线职工评选活动,树立了大批企业文化先进楷模,易普力企业文化和精神得到了活灵活现的体现。同时,各分子公司还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宣传板报、宣传橱窗、文化展板、知识竞赛等各种形式,大力宣贯易普力企业文化精神,易普力企业文化基因已深深注入每个易普力人的血液,成为他们立足本职,展现自我精神动力。
(三)正视文化差异,发展个性文化。两个企业的整合特别是不同地域两个企业的整合,由于企业生存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自身成长特点的不同,企业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再所难免,因此,在整合企业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我们要正视已有的文化差异,不要简单粗暴地把一种文化替代另一种文化。企业都有自己辉煌的过去,成长的历史,应正视整合企业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一代、两代甚至几代人传承下来的,忽略这种差异,否认这种认同,就是否认企业发展的历史,就会在融合过程中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我们易普力公司是一个地域跨度范围很广的企业,南起广东、北到内蒙、东起泰山、西到新疆,几乎全国各地都有易普力的企业和员工,因此,现实要求易普力企业文化在具有相当广度和宽容性的基础上,同时要具有企业的地域性发展特点。正是由于易普力公司领导班子的真知卓见,文化融合立足实际,充分发挥各分子公司“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特色文化,才打造了易普力广泛而具有个性的特色“合金 ”企业文化,使易普力企?I在短短的20年里成为全国民爆行业里的领军企业。
(四)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善于吸收和融合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作为整合企业,要有胸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氛围和创新机制,在企业整合、并购、重组的过程中,不断吸收被整合企业的优秀文化营养,充实、改进、发展和完善自身的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建设更具时代特色和先进性特点。作为被整合企业要善于吸收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企业整合中的文化融合,最重要的就是企业价值观的统一。因此在整合工作中必须把形成价值共识放到企业整合的突出位置,从一开始就要宣传企业精神、价值理念,灌输企业的目标和宗旨,从而使员工真正理解整合企业的文化精神和各种理念的内涵,从内心和行动上接受新的企业文化。加强管理融合,实现制度统一。企业重新整合了,如果原有的管理意识、方法不加以改变,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因此,要对企业的管理文化进行改造和优化,实行一系列体制与机制的改革,建立一系列新的管理制度,使之成为能真正体现企业精神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管理方法与模式,以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和评价尺度。企业整合中的文化融合不容易,但只要我们真正重视起来,认真研究解决问题,一定能做好整合企业的文化融合工作,使企业文化真正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三、正确处理企业文化融合的两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企业文化融合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都是“做人的工作”,虽然两者在范畴上和适用范围上存在着不同之处,但二者在方向上、目标上、内容上和方法上都有着明显的一致性。因此,建立健全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融合,做到两者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是新时期强化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性,它很容易被人们认为是“政治”的东西,比较空洞,办不了“实事”,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从而引不起员工的足够重视。企业文化作为管理文化,它与企业的经营运行有着密切关系,它渗透到企业管理和企业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同时,它与企业道德建设和思想建设又密不可分,企业文化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兼容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经营管理两方面于一身,它既体现了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也反映了员工的精神追求。所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能促使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的经济工作的有机结合,并使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企业经营的具体工作之中,使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体化、实际化,更容易为广大员工所接受,具有实效性。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建设也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传统优势,它能够为企业文化建设与融合提供有力的意识保障,企业文化的融合可以依据思想政治工作的远大目标制定具体的发展措施与规划,进而扩展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和空间。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企业的行为准则、管理理念、道德规范和制度标准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增强职工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各种矛盾,进而化解职工的各类思想问题,使职工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强大的企业凝聚力,确保企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正确处理企业文化融合与党建工作关系。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党建工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两项不同的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两者之间存在着对象相同、方向一致、目的一样、途径相通、环境相似等五个方面的联系。但笔者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和党建工作最为重要的联系,就是企业党建工作对企业文化建设和融合的政治引领作用。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必然受社会主义思想原则、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建设具有中国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既与企业党建工作的方向是完全一致,又能让党的领导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根据攀枝花分公司的实践经验,企业党建工作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引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发挥组织优势,强化思想引导,为整合国有企业改革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大力开展形势任务教育,狠抓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提高职工思想认识,保持职工队伍稳定。二是发挥政治优势,加强组织建设,为整合国有企业改革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做到机构改革与党组织建设同步进行,生产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设置到哪里,党内的活动就开展到哪里,为生产经营的正常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严格党内制度,强化党员管理和教育。紧紧围绕整合企业的生产经营、改革发展、经营转型和文化融合,抓好党员的宗旨教育和意识教育,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服务生产的功能和作用,使一大批党员成为了分公司改革发展和经营转型的骨干力量。三是加强企业文化融合,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为整合国有企业改革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通过建立团结和谐、平等信任、奋发向上的人文环境,调节企业内部人际关系,充分发挥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产品的竞争力,发展的生命力。大力宣传、积极倡导、认真树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改革发展意识、市场竞争意识、经营理念和道德规范,并使之渗透到职工的思想意识和企业管理的各项工作之中。加强企业文化培训,有效地提高广大职工的思想品德、文化技术、业务能力和心理素质,不断增强职工对易普力企业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增强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为整合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第三篇:论文:航海类专业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论文:航海类专业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摘要:航海类专业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在诸多方面的联系、融合,为实现航海专业学校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融合提供了理论和现实的依据。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融合的途径在于明确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指导思想和制定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具体措施。
关键字: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融合当前我国航海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要求航海类高校找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办学,使产学合作办学进一步深入发展,逐渐产生了从学生选拔、培养、考核到就业的校企全程合作,这种新型的产学合作办学模式是航海类高校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并且如何将校企文化融合在一起具有重要意义。
一、环境熏陶,注入元素
航海类专业建筑整体设计与局部布局处处展现海洋、航海特征,整个校园犹如一艘整装待发的巨轮。此外,学院各建筑都呈现船型模样,世界著名航海家雕塑群、绘有世界著名港口城市的世界地图、迎风飘扬的万国旗、螺旋桨等,洋溢着浓厚的航海文化氛围,彰显“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功能。航海类专业可以在课程设计和教材方面也注入鲜明的航海精神元素,如编著了航海类高职院校的专用教材、课题等形式。此外,还可以开设地域文化特色课程,引入地域文化
资源,将航海文明和地域特色有机融合。
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和校园而言,无疑都具有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凝聚作用。学生通过实习实训,在感知企业文化的独特魅力后,航海专业的管理者往往会将其中的精髓运用到管理之中,形成航海专业文化的新元素。
二、强化管理,历练学生意志
航海类专业根据航海的特点,全面实施准军事化管理。从而培养学生奋勇拼搏精神,增强服从、服务意识及团队协作意识。同时,通过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根据企业的不同需求,为他们量体裁衣,调整教学计划,采取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有助于学校及教师了解企业需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增强了教育教学的针对性。
企业船长、轮机长、部门经理等管理人员到学校兼职上课,与学校教师共同参与编写实训大纲与计划。学生从入学教育理论教学到专业实训和毕业实习,自始至终保持与企业的深层次联系。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到企业的船上参加实际工作,船上的船长、轮机长、驾驶员、轮机员就是学生的实习指导教师。航海类专业教师定期到大众航运公司船上顶职担任大副、大管、船长、轮机长等职务,提
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并深层次地了解掌握企业的需求。
通过校企双方的共同管理,学生管理者要善于观察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航海类专业的校企文化相结合,使航海类专业的学生培养从学校和课堂的狭小范围扩展到船务公司,使学生在航海实践中培养良好的船员职业素质、实际工作能力和一定的企业文化,有效保证了船员培养的质量。
三、创设载体,做校企文化品牌
1.航海文化交流。校企双方共同举办航海英语比赛、航海知识讲座、航海技能比赛、纪念中国航海日等系列活动。为搭建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养,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航海类专业学生对航海文化的认识,并促进了校企间的交流与合作。
2.航海专业实习基地。由于学校与企业毕竟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别,企业作为航海专业的实习基地,学生接受了专业技能训练,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得学生走上服务岗位后能迅速实现身份的转换,从而使企业文化循序渐进地渗入学生的专业学习中,也给校园文化的构建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3.航海专业就业指导。现代企业和市场选择人才看中的不仅仅是学生拥有的文凭和技能证书,更看重他们的职业
素养,结合海上专业的特点,从学生的思想实际、专业实际和个人特点加以正确引导,将择业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中去,帮助他们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认识,形成正确的择业观,树立热爱航海专业、献身航海事业的观念。学校和企业共同组织多种形式的专题讲座,宣传国际航运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专业优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向,摆正自身定位。
总之,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的建设更要吸收、渗透企业文化,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整合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得到体现,从而使培养的人才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平.中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的思考
[eb/ol].[2006-08-16]..[3]雷久相.加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思考
[j].当代教育论坛,2006(2)
[4]李祖平.定位国际市场,突出航海特色,培养应用人
才[j].航海教育研究,2004(2):57-59
第四篇:企业行政管理学论文:浅谈企业文化与社会变革的融合
浅谈企业文化与社会变革的融合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各种社会的变革,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的影响愈加深刻。当今时代的企业文化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取得重大进步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本文从企业文化的概念特点要素作用以及与社会变革的现状结合进行分析,指明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势,找出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 文化企业文化社会变革融合一、企业文化解析
(一)企业文化基本概念
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是指“以文教化”和“以文化成”,从字面意思上理解,文化应是一个动词,无论是“化成”还是“教化”都体现了一个行为过程。它是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信仰、规范、知识、道德、法律和行为标准,具体表现为一个社会群体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是一切社会群体可观察的特色。而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特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通过其长期的经营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企业员工所公认和遵循的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换句话说,企业文化是特定企业组织在应对其外部环境和内部整合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时所发现、发明的或形成的关于企业使命、责任和员工行为的基本假说和规范。这些基本假说和规范常常被视为员工观察、思考和感受有关问题的正确方式。著名经济学家魏杰概括说:“企业文化,就其形式来讲,它是属于人的思想范畴,是指人的价值理念;但就其内容而言,则是企业制度与企业经营战略在人的理念上的反映,是从内在上约束和激励人的价值理念。”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独特子集,它内在地体现着一个企业独有的经营风格和精神气质,常常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企业战略变革和制度设计的可能性空间。是企业员工共同分享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等,包括成员共同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习惯等,对企业的经营决策和战略变革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杠杆之一,也是优秀企业基业长青的重要动力源。
(二)企业文化特征
独特性: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特点,在同一社会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虽然可以学习和借鉴,但却无法简单的仿效和克隆。时代性:任何一个企业都是在一定的时代中创办和发展的,因此总会反映这一时代的精神。
继承性:现有的企业文化总是建立在企业过去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之上,因此其具有相对的继承性。
共享性:企业是人的集合体,企业文化是一种团体文化,是获得大多数员工认同的、共享的文化,具有共享性。
隐蔽性:从存在形式上看,价值观、信念、经营哲学等都是隐性的,它存在于员工和经营者内心,存在于员工的无意识领域,其形成方式和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具有隐蔽性。
强制性:即是针对企业文化的“软约束”而言的,它所形成的企业环境氛围、风俗、习惯等,对不融入这种氛围、风俗习惯的任何员工和行为的软约束往往会比硬性的强制力更有力。
系统性:企业文化是由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多方面构成的一个系统,由多种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整体,具有系统性。
人文性:强调人是管理的主体与归宿,强调在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注重人文关怀和以符合人性规律的方式来对员工进行管理,而不是单纯的用物质刺激和制度关卡来管理。
民族性:任何一个企业文化都深深地打上了本民族文化的烙印,都是以本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离开了本民族文化,企业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民族性特征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管理性:即具有管理学特征或管理学属性,使之区别于政治文化与艺术文化。
(三)企业文化基本功能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式,不仅强化了管理方式的一些功能,而且还具有很多传统管理方式不能完全替代的功能。
凝聚功能:企业文化体现着强烈的“群体意识”,可以改变原来那种从个人角度建立价值观念的一盘散沙状态,使每个员工产生浓厚的归属感、荣誉感和目标服从感。
导向功能:主要表现在企业价值观对企业主体行为,即企业领导者对和广大员工行为的引导上。使他们能够自觉地把自己的一言一行经常对照企业价值观进行检查,纠正偏差,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力求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企业目标的要求。
激励功能: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使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关注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约束功能:对员工行为具有无形的约束力,把以尊重个人感情为基础的无形的外部控制和以群体目标为己任的内在自我控制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外部约束和自我约束的统一。
协调功能:有利于增加交流和沟通,减少各种摩擦和矛盾,使企业上下左右的关系较为密切和谐。
维系功能:它具有维系企业内部力量统一、企业与社会良好关系的功能,是保持企业持久繁荣的最重要的精神力量。
优化功能:优秀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产生一种无形力量,对企业经营管理起到一种优化作用。
辐射作用:它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企业的基本宗旨、经营哲学和行为准则,是一项巨大的无形资产,为企业带来高美誉度和高生产力。
(四)企业文化影响因素
企业文化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民族文化: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作为企业文化主体的企业员工在创办或进入企业之前,已经长期受到社会民族文化的熏陶,并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成长,建设有本民族特色的企业文化,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企业管理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制度文化:包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所有企业都必须充分重视制度因素的影响,建设有自己国家制度特色的企业文化。
外来文化: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其他地区、其他行业、其他企业引进的文化对于特定企业而言都是外来文化,它们都会给该企业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企业传统:企业文化的形成过程也是企业传统的发育过程,企业传统对形成、更新、和发展当前的企业文化是十分重要的。
个人文化:即是企业员工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直接制约着企业文化的层次和水平。
行业文化:不同行业文化的特点不同,各个行业在管理模式和要求上存在很大差异,所以文化也必然有差异。
企业发展阶段: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它的不同特点,进而影响到企业文化。
地域文化因素:地域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无论国家与国家,还是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正是由于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和人文环境,才产生了相应的文化差异。
二、目前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误区及解决方案
(一)企业文化的发展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管理实践中产生的学科,它是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既有人本管理的共同之处,又有其自身的特性。企业管理侧重的是规范,是靠契约、规章来解决企业管理工作中的诸多问题。一般而言,企业管理都是建立在对人性的假设上。如我们企业制定的各种规章、标准、程序等制度措施都隐含着人在本质上是一样的这个假设。企业文化侧重的是伦理、信念、价值观等方面,这些又取决于员工对企业的认同程度。在电力行业,许多企业的文化建设远远滞后于企业管理工作,还有一些企业将企业管理停留在传统的管理上,不能以现代企业管理的最高形式——企业文化来审视、指导、升华管理工作。社会实践证明,契约与规范、制度与措施不可能解决企业管理工作中的所有问题,特别是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形成与释放。因此,必须在实施必要的管理制度的同时,采取文化渗透的形式,通过长期潜移默化的文化教育来不断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二)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诸多障碍及误区。
1.企业经营目标的两元化
一方面市场竞争和企业自身生存发展需要以实现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另一方面又要接受行政命令的指挥,市场与计划双轨制的管理机制使企业很难形成企业文化建设长远发展的内在动力,使一些企业的厂长经理整天忙于日常事务,形成了两个和尚都得拜,两个寺庙都烧香的尴尬情况。
2.企业管理思想的模糊化
目前,多数企业在管理方法上还是把员工当作“经济人”,在激励手段上还
是把员工当作“政治人”、“伦理人”,这些管理思想上的模糊认识也成为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障碍。建立起现代企业公开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以及淘汰机制已成为体制改革后促进企业发展和公平竞争的首要一环。
3.员工集体意识的淡化
这个障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员工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模糊而形成的。尽管在法律上的规定是明确的,但由于体制的原因,员工对自己的收入和应尽的义务、应负的责任还是模糊的,最终制约了企业员工这一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主体作用的发挥。改变这种情况的出路在改革,在于大胆地根据本行业、本企业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地、循序渐进地扬弃原有体制不适合客观发展规律的成分。
4.企业文化活动的简单化
这一障碍主要是人们对企业文化的误解造成的,他们认为企业文化等于文化活动,企业文化只是形式的宣传。形成了许多企业群体活动轰轰烈烈,总结、提炼、升华其内涵者寥寥的局面。
5.企业文化理论的贫乏
这一障碍主要是企业管理理论研究滞后于企业发展的实践,是社会物质生产的改革开放与社会精神生活的相对滞后的矛盾。
(三)解决误区的方法及对策
1.对本企业文化建设现状进行审视
找准切八点,瞄准体制改革后企业发展的空间,制定近期及中长期企业文化建设规划。塑造文化环境,营造文化氛围,改善员工心智模式,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企业中建立起企业与员工的心理契约,使企业成为员工前程的设计者,充分发挥员工“文化人”的作用,使企业不仅能提供优质的服务,还将成为大力生产和传播先进企业文化的学习实体。
2.坚持以人为本
企业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培养人为基础,要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员工素质,强化员工信念,启迪员工智慧,重视员工价值,开发员工潜能。
3.坚持企业史化战略与企业经营战略相适应
企业文化战略是应企业经营发展战略而产生的,又是促进企业完成各项经营发展战略的内在动力。确保企业文化战略与经营战略相统一,就可以更有效地完成两大战略的整合,进而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获利能力。
三、企业文化与社会变革的融合当今时代社会的巨大变革,新时代具有信息共享、知识爆炸、技术革新等鲜明的特征,日益竞争的新经济环境要求现代企业必须更新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竞争力。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的几何膨胀,特别是网络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正在给我们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与此同时,企业文化与社会变革的融合要以企业自身的环境为基础,把握好阶段文化的变迁。信息共享、技术创新、知识爆炸的新经济时代,使得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新的管理模式要求企业文化必须赋予新的内涵,才可能发挥其推动企业发展的作用。
(一)企业文化要具有“包容”性经济全球化使得资源共享成为可能。
传统的企业文化往往是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规模后,由企业管理者们提炼而成,但是新时代的企业文化要求企业要主动地确定企业文化,并以此引导企业员工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借鉴先进企业的文化精髓并结合其自身的特点,确定既具经典又有新意的“包容性”企业文化。
(二)企业文化要具有“学习”性在新经济时代到来之前,企业已经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因此许多企业会定期为员工开展培训和再教育,以此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发展。但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决定了仅仅靠企业提供的培训和学习机会远远不够,大量的知识需要企业员工们主动地、持续地去吸收消化。因此企业文化要引导企业成为“学习型”团队,引导员工成为“学习型”人才,变企业被动培训为主动学习。
(三)企业文化要具有“人本”性由于早期的企业文化主要服从于企业管理者,它具有典型的“经济”性,并以企业发展速度和获取利润量作为衡量其好坏的标准,这样的企业文化往往会导致员工产生人是“赚钱工具”的想法。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的重要性日显突出,人作为知识的载体,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代的企业文化必须正确理解人的重要性,建立起“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才能确定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推动企业更快更好发展。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和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等各种社会变革的发展,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日益重大。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迅速,每个企业都面对着新的机遇、新的挑战。企业只要能把握住文化的深刻内涵,切实地利用文化为自己服务,发掘优良的民族传统,借鉴外国先进的经验,坚持不懈地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就一定能够不断取得发展,走上成功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李建军.企业文化与制度创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栾永斌,张岩松.企业文化案例精选精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朱成全.企业文化概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第五篇:2018——2019关于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加速推进企业文化融合进程的论文
关于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加速推进企业文化
融合进程的论文
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加速推进企业文化融合进程的论文,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真的是很重要,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欣赏这篇论文吧!
企业文化是反映企业员工共同意志、规范员工行为、凝聚员工力量、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一种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一个基业长青的企业,靠的就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企业文化。TDI公司党委紧紧围绕生产经营这个中心,全力铸造企业的精神支柱和共同的价值观,内聚人心,外树形象,逐步形成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的特色企业文化,并积极探索企业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持续推进企业文化融合进程,加速提升集团化运作能力。
一、充分认识文化融合的重要性,增强文化融合的紧迫感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凝聚和激励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精神力量,一种构建和谐内部环境的粘合剂和思想感情基础,对企业发展尤为重要。而集团化的运作和发展,企业文化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但只有实现集团文化的有效融合,才能形成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合力,否则,就很难避
免“集而不团”现象的发生。综观国内外集团重组后,因文化融合不到位,致使集团化运作举步维艰的例子比比皆是。而在重组过程中科学整合文化资源,促进文化对接和有机融合,实现企业间各自原有优势的结合与互补,形成“1+1〉2”的效应,将集团化运作做强、做大的成功企业也不胜枚举。可见,企业文化的有效融合,是企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企业能否实现永续发展的关键。我们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国际化兵器银光化工,要凝聚全集团的力量,促进集团愿景和战略的如期实现,就必须加强集团文化融合,从战略高度认识文化融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二、结合企业实际,创新思路,积极推进文化融合 文化融合的目的不仅是要消除文化摩擦和冲突,铸造企业的精神支柱和共同的价值观,提高企业竞争力,更重要的是促进文化对接和融合,形成既有继承、又有发展,适应企业持续发展的特色文化体系,以引领和保证企业沿着既定的战略目标前进。TDI公司党委全面贯彻落实银光集团企业愿景和战略目标,按照“五个不动摇”和“五个统一”的管理要求,结合企业实际,积极推进集团文化融合工作,认真组织开展企业文化知识培训,确保全体员工能够深刻领会银光集团企业文化理念的精神实质,通过“制度融合、管理融合、行为融合”,做到公司与银光集团企业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首先,以集团管理制度为纲,以集团文化为根,建立了
统一的企业形象识别,实现了企业视觉识别系统的规范统一;其次,认真宣贯《银光集团企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银光集团企业文化建设框架及推进步骤》、《银光集团员工行为规范》等企业文化建设的一系列制度,注重培养员工行为养成,通过耳濡目染,循序渐进,使集团价值理念体系和行为观念深深印入员工脑海,进而形成统一的行为准则规范和共同的价值观;第三,积极开展“和谐、集智、尽责”主题教育,组织全员参观银光厂史展和进行银光集团《企业文化手册》学习培训,加强企业文化宣讲交流工作,切实增强全员对集团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企业文化融合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而是要很好地继承和发展集团的优秀文化,并以集团文化为主导文化,保持其严肃性和统一性,要结合企业发展战略,不断丰富和创新文化内涵,充分发展子公司文化的独特性和创造性。TDI公司党委按照银光集团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诚信经营为基石,以人本管理为核心,以促进发展为宗旨,以学习创新为动力,努力建设具有鲜明时代特征、行业特色的银光文化,促进银光集团持续快速平稳和谐发展企业文化融合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甘于奉献、诚信为本、科学管理、求实创新、和谐发展”的精神,积极在员工中提倡“做小事、做细事、做具体事”和在管理层提倡“说实话、办实事、创实效”的工作作风,在两级班子中提倡“团
结、求实、创新、发展”的管理理念。从而既融合了银光集团的核心价值观,又丰富了其企业文化内涵,为公司发展战略实现提供了强劲的精神动力。
三、坚持文化育人,提升企业软实力,夯实文化融合工作基础
TDI公司党委根据实际,在集团企业文化基础上,全面开展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成立了领导小组,由总经理任组长、党委书记任副组长,明确职责,制定了详细的企业文化建设规划,并把企业文化融合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工作。党委以班组为单位发放银光集团《企业文化手册》,各单位按科室或班组设专人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知识专题培训,党群工作部还将《企业文化手册》制作成幻灯片,不定期对员工开展企业文化的培训。按照集团公司下发的《关于组织开展企业文化建设问卷调查》的通知精神,党委组织100名员工填写企业文化建设调查问卷。并根据企业文化培训内容编制印发了1927份企业文化试卷,做到了全员参与答卷率100%。
公司党委坚持文化育人的原则,积极搭建各类平台,循序渐进,不断提升企业软实力。先后组织科级及以上管理人员开展“企业文化”、“诚信文化”和“精细化、量化、标准化”的专题培训,组织中层管理人员参加集团公司举办的各项专题培训。党委还安排公司领导对中层及相关管理人员
进行专题授课,以统一思想,提高管理能力和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同时,注重强化舆论宣传和文化引领的作用,加强对内宣传以增强内部和谐度,适度对外宣传以提升外部美誉度,通过OA网络、《聚银信息》、LED大屏和员工沟通会、宣传栏等形式,积极宣传企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舆论氛围,搭建展示企业软实力的文化平台,夯实文化融合的工作基础。
四、以各类活动为载体,加快文化融合步伐
活动是凝聚人心,展示文化的重要平台。TDI公司党委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女工等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开展针对性强、有特色的各类活动。组织开展的羽毛球、乒乓球比赛,足球联赛和邀请赛,排球、篮球联赛,趣味运动会等活动有声有色,深受员工喜爱。举办的庆“三八”联谊会、庆“七一”书画集邮摄影展、歌唱比赛和知识竞赛,为员工搭建施展特长的舞台,既陶冶了员工的情操,又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积极参加银光集团举办的羽毛球、乒乓球、足球、排球和篮球比赛,以及庆“七一”歌手大赛、演讲比赛、“安全发展,预防为主”主题板报联展等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公司文体活动的发展,推进了企业文化建设与文化融合进程。工会组织的银光集团和公司“十件大事”评选活动,倡导的温馨家园和尊老敬老活动、“送温暖、献爱心”捐助活动,共青团开展的“文明出行”和青年志愿者服务活
动,为和谐社会和企业文化融合添加了推进剂。在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捐献爱心活动中,TDI公司积极响应集团党委号召,组织员工捐款82470元,其中党员573人捐款59380元,员工1202人捐款24890元。广大团员和青年还向干旱地区捐款14055元,充分展现了银光人心系灾区,关爱灾区群众的良好道德风尚。
公司党委为加强同员工的沟通交流活动,更好地实现下情上传及上情下达,打造团结、温馨、和谐的企业文化环境,制定下发了《公司领导与员工沟通交流制度》,公司领导面对面直接倾听员工意见及建议,及时了解员工思想动态,并将公司生产经营情况、银光集团及TDI产业发展战略与企业文化直接传达给广大员工,使全公司上下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群策群力,凝聚力量,形成发展合力。2010年1-8月,先后组织开展18次共401名员工与公司领导进行沟通交流,解决员工提出的建议和意见170多条,并将落实情况通过《聚银信息》和宣传栏及时反馈给员工,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工作激情空前高潮。
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文化融合的核心和关键,公司党委始终把文化融合的重心放在员工成长的摇篮—班组建设上,扎实开展“5S”活动,创造性地将安全累进奖融入到“五好一准确”优秀班组考核中,深入推进“五好一准确”优秀班组创建工作不断向学习型、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转变,坚持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加大考核奖励力度,广泛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合理化建议,以及素质建设工程进班组、立足岗位降成本等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员工进行技术业务能力的培训,持续提升员工整体素质和班组管理水平。尊重和信任员工,关心员工的困难,想方设法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使员工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员工的团队精神和整体素质,形成上下齐心协力,共创和谐银光的良好氛围。
集团文化的融合,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引入先进管理理念的过程,TDI公司党委在集团核心价值观、核心使命、企业精神等企业文化的熏陶和引导下,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创新、丰富和发展,为全力打造有抱负、负责任、受尊重的兵器银光团队,实现建设文化先进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国际化兵器银光化工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