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培训学习心得体会五篇
(一)在这次培训中,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科技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同时更给我们教师的教学找准了导航,信息科技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信息科技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下面我浅谈我自己的点滴体会:
首先,树立新的教学观念。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正飞速的发展,渐渐渗透到各个行业,也渐渐融入了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渐渐方式变更,信息的获得、分析、处理、应用的实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实力和素养的标记。我们要懂得教化和信息科技的融合,提升老师信息科技应用实力。我们应具有现代化的教化思想、教学观念,这就要求老师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才能满意现代化教学的须要。
其次,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在今后的业务提升方面还有大量的学问要学习,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作为一名信息科技老师,必需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驾驭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娴熟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等)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加工、组织、运用。对信息科技的综合运用实力,已不能只停留在课件的制作上。这就要求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主动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将最新的'网络技术运用的课堂教化之中。
最后,多层面关注。此次培训中,我体会到了信息科技既要注意技术深度和广度的把握、技术方法和技术思想的挖掘,又要关注技术文化与信息文化理念的表达。要将理解、选择、运用技术作为我们的教学目标,这种技术包括“操作”层面上的技术、“方法”层面上的技术、“思想”层面上的技术,要包括技术工具、技术方法、技术思想以及技术文化(即技术及技术产品影人的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要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学技术”与“用技术”融合在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学技术”与“用技术”融合在一起。作为老师,要驾驭信息操作的基本实力和获得信息的实力,除此之外还应具备信息收集处理以及表达的实力和综合运用实力。
新的教材将努力贯彻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方面会做出许多有益的探索,而不再像过去那样把学生看作“空的容器”,对学生灌输知识填塞容器,而是认可和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指导他们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特点的学习策略,并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来不断地调整学习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助他们形成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思维能力和生活技能。要为学生留有空间和时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联想、推理和归纳等思维活动,获得经验,增强自信,提高能力。教学中我们还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其它学习资源来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帮助学生独立指定具有个性的学习计划,并根据自我评价不断修正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逐步把学生塑造成为自主学习者。
总之,我们要适应教化信息化的到来,适应教化信息化的全面改革。教化不是孤立的、封闭的,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按部就班的。教化也要时代化,要融入到现代的生活之中,融入到这个信息的时代,这个信息的社会。
(二)在这最美的时节里,教育部颁发了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能对课标有深入学习,把握新要求、新精神、新变化、新章程,7月27日,在区里赵主任的统筹安排下,张老师组织区里所有的信息科技教师相聚云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了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培训会议。会议中多名知名的教授和学者对新的课程标准进行解读。通过此次会议,我认识到了在新的课程背景下,对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提出来更高的标准,更高的要求。
第一部分是东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解月光教授为我们作的《信息科技标准》的解读。解教授主要从四个方面对新课标进行了解读,分别是:基本概括、主要变化、核心内容和特别关注。从谢教授的讲解中,我们了解到原创思维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原创思维是学生个性化学习之“源头,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会会忽视学生面临问题时“窥测方向”的过程,也就是忽视了学生面临问题时思维的最初方向——原创思维。这样课堂上就会出现“尾随者”,思维就容易产生依顺。
那么作为一线教师,在平时的授课中,我们就需要做到:首先要客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学生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第二部分是西安交通大学向金教授作的题目为《OpenHarmony对信息科技课标自主可控可提供的战略支持》的讲座。向教授强调“科”与“技”并重,不再只关注技术,更多关注背后的“科学”原理。阐述了创新、自主可控成为国家发展的主旋律,跨学科学习成为课程整合的大势所趋。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新课标充分关注信息科技在各学科中的应用场景,随着学科融合和逐步深入,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跨学科工具将成为学校的必然选择。
第三部分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熊璋教授从0到1谈《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熊璋教授从信息科技新课标整体设计、理念等方面对《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进行了深度解读。熊教授讲解了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信息科技必须是国家课程?把信息科技作为国家课程,是考虑到了国家利益、国家战略、未来的发展、接班人和建设者的素质教育。二是为什么要把信息技术改为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以素养导向为主,信息科技追求的是它的育人价值,让下一代有更好的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信息科技的到来是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上在和其他学科相互融合的基础上,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他们能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四部分是首都示范大学樊磊教授分享的《信息科技课程建设的若干问题研讨》。樊教授提出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标以新课改的宏观理念,强调利用信息科技解决真实场景问题,丰富了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的内涵。并且教授也给教师提出了一些建议:标准是尺规,不是缚绳。新的标准并不是束缚我们开拓创新的脚步,它反到是督促我们不断前行的标尺。我们要在新课程标准下,发挥出个人的潜能,不断开拓创新,共同铺设一条适合学生发展的信息科技之路。
第五部分是袁中果教授分享的《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实施建议》。袁教授对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有三方面理解:一是开拓性和创造性;二是科学性与专业性;三是普适性与包容性。同时袁教授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教师必须要有知识储备,然后是教师要进行项目实践。如果教师都没有深度的把控教学内容,没有相关的项目开发经验,那是学生的悲哀。好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的项目经验,不仅是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底线,同时也是能够更好的辅导学生的基石。
第六部分是龚超博士分享的《义务教育阶段的人工智能课程》。龚博士犀利的之处了当前各个学校存在的一些问题:顶层设计仍需完善、标准指引有待补充、校内学习时间不足、教材水平参差不齐等等。并且还针对农村的一线教师提出了一些学习的意见,在乡镇教育的背景下,对于人工智能方面的课程,开展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这并不能阻碍我们每一位乡村教师寻求发展的脚步。我们会积极利用手边现有的设备,让学生能够充分的感触到人工智能在当前社会的运用。
短短的一天的培训,虽然各位教授都是对新课标进行的解读,但是各位教授确是不约而同的从各个角度上,给与我们一线教师一些要求和建议。感谢赵主任提供一个这样的机会,让我们能在新课标的颁布的第一时间能够得到这么多为专家的解读。让我们能够及是的捕捉到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会认真领会文件的内容,设定目标并为之付出努力。为成为一名合格的新时代的信息科技教师而努力奋斗。
(三)在这春暖花开的日子,我们迎来了信息科技的春天。“信息科技”正式从“综合实践活动”中独立出来,成为国家标准课程。
早在去年八月份,我参加安徽省优质课评比,参考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准备说课和上课的课题。当时时间紧任务重,只来得及在省教研员方其桂老师指定的课题范围内思考,没有从信息科技课程的逻辑主线上思考。现在想来有很多不足,关于信息科技课到底该怎样上还有着许多的困惑和不解。
新课标正式颁布后,蔡蕾老师组织工作室的同仁们认真研读、学习,并推荐了专家解读直播。我认真聆听了熊璋教授的两场讲座《从0到1》和《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细细品味熊教授的观点和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信息科技本身就是一门科学,而不仅仅是操作,录入、办公软件操作和编程的熟练不能够培养出学生的信息素养,会打字、会操作、会编程不表示会利用信息科学与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更无法上升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层面。”这意味着新课标要实现从学科到人、从知识到素养的转型。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虽然也是从知识入手,通过知识进行,但却不以知识为终点,而是以素养作为教学的目的和归宿。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从熊教授的报告中我感受到了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和能力。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没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和行动力,永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如果要培养学生对数字时代的适应力和胜任力,老师自己要先具备这样的能力。
其次,教师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创建学习中心课堂。能力只有在需要能力的活动中才能形成,品格也只有在需要品格的情境中才能养成。教师要转变观念、转变教学方法,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鼓励学生“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从信息科技实践应用出发,提升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学科思维水平。
还有一点很重要但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是信息科技课程承载的“自主可控”。怎样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认识原始创新的重要性?我们的教学工具、教学资源、教学平台是不是也要体现“自主可控”、“原始创新”?
希望后面能看到一些精彩的示范课、研讨课,对信息科技的核心素养如何在课程中落实有更明确的实践方向。
(四)这几天最火的,无疑是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16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22年版)。
课程标准基于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明确课程应着力培养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为首次制定。对于一名初中阶段的信息老师而言,是非常鼓舞人心的。
理解新课标是首要的任务。
信息技术原来作为综合实践课程的一部分,这与信息科技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起的作用不相称。特别是中国已经开启了数字经济时代,全民的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信息科技所代表的数字素养、数字胜任力、数字创造力,必将成为时代教育的下一个重心。这就提醒我们,对于信息科技的教育要足够的重视。要确保信息科技课程在初中阶段开设起来,保质保量的完成好。
第二点,课程名称由信息技术改成信息科技,也显示了教学内容上的改变。原先教授打字、办公软件的使用和操作、再到后面的简单编程等,很难反映信息科技的本质,无法体现一个学生的信息素养。新课标要求体现“科”与“技”并重,符合素质教学目标,注重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实现课程的育人价值。
新课程如何落地,创新教与学模式是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要围绕核心素养来确定教学目标,采用小组合作、项目化学习等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更新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
在课程评价上,坚持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新课标将原来的“信息技术”改为“信息科技”,一字之差,体现了国家教育思维的重大变革,愿你们在这一场课程改革中尽一份自己的力量,迎接教育新时代的到来。
(五)信息科技,关于它较早的接触,是上海的《信息科技》教材。2015年《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试行稿)》把计算机课程改为信息科技课程。
一是,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为目标,融知识性、技能性和工具性于一体的重要的基础课程。
二是,既承担着知识学习,技能操练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它还承担着培养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解决问题能力的任务,以及提供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的任务。
三是,克服了单纯从知识与技能角度考虑的片面性,而是从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形成,道德意识、行为规范的养成等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当时提出,从“信息科技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基本技能”、“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科技社会与个人”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全面提高信息素养。
2022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设置独立课程。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这四个方面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共同促进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课程内容,依据核心素养和学段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特征和信息科技课程的知识体系,围绕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六条逻辑主线,设计义务教育全学段内容模块,组织课程内容,体现循序渐进和螺旋式发展。教学建议,以培养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为目标,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为起点,遵循学生学习规律,系统设计学习活动,突出用信息科技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和知、情、意、行融合发展的成长环境。
面对新的挑战,作为一线教师,更多是关注落地的问题。有效落实信息科技课程目标,高质量的课程内容是重要环节,高效的学习过程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是重要保证。信息科技的学习与训练,信息素养的培养,不能只依靠教师的传授,更多的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进行体验和感悟,需要学生不断地进行合作、探究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