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专题教学的延伸
2012年第3期(总第213期)科教新时代素质教育
如何更好的教好语文专题教学的延伸
贵州省罗甸县第二中学何毅
【摘要】语文的教学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怎样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将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追求的最终目标,这个目标将是对我们语文老师的永远的鞭策。
【关键词】专题教学;教学有法;鞭策;延伸
专题教学点的设置很好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我感觉很适合新课程改革宗旨,它为我们语文老师进行探究性教学提供了很大很好的平台。那么在教学这些专题时我们应该怎样设计教案才能充分发挥专题教学的作用呢?在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是从四个方面的延伸来设计专题教学方案的:
一、专题内容在知识方面的延伸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个专题都向我们师生提供了一些我们平时不一定拥有的相关知识,那么如何掌握这些知识,在此基础上又如何作些知识的延伸就成为我们语文老师在备课时必须考虑的问题了。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在课前要做充分准备,要查阅相关资料。比如我们在教学“荷”专题时,可以出这样几个题目来作知识的延伸:请学生写出荷花的三个别称(芙蓉、六月春、芙蕖、菡萏、氺芝等),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荷花对我们人类有哪些价值(观赏价值:婀娜多姿,姿态娇媚,鲜艳水灵,亭亭玉立;食用价值:藕、藕粉、莲子;药用价值:解暑、清热除烦、清心安神;环保价值:促使水域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在教学“汉字”专题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汉字的演变,汉字的构造方法,尤其应该着重介绍形声字的几种结构方式。我认为专题知识的延伸应该是我们教学专题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这就要我们语文老师要有充足的知识备课。
二、专题知识在成语、谚语、古诗词方面的延伸 专题练习时我们常会遇到相关诗句、谚语、成语的题目,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备课时多查阅相关资料。譬如在教学“物候”专题时,应该考虑让学生写出有关气象物候的成语、谚语、古诗句,成语有草长莺飞、春暖花开、桃红柳绿、鸟语花香等;谚语有:①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②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③东虹轰隆西虹雨等;古诗句有:①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②春风又绿江南岸③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在教学“狼”专题时,设计有关狼的成语谚语,成语有狼狈为奸、狼狈不堪、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狼吞虎咽等;谚语有:披着狼皮的狼、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狼行千里要吃人,狗到天边要吃屎等。在教学“鸟”专题时设计相关鸟的诗句和成语,成语有鸟语花香、惊弓之鸟、鸟枪换炮、鸟尽弓藏;诗句有:①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②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③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窗。在教学“叶”专题时设计要求学生写出相关“叶”的诗句:①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②不知细叶谁剪出,二月春风似剪刀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在教学“荷”专题时设计要求学生写出相关“荷”的诗句: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②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③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专题知识在成语、谚语、古诗词的延伸无疑对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很明显的作用,即使考试卷上不要求考这些内容,我觉得我们做语文老师的也应该作这方面的知识延伸。
三、专题内容在情感方面的延伸 这方面的延伸应该说是前两个方面延伸的升华,这是最能体现专题教学意义的一个方面。在教学“长城”专题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我们作为今天的人应怎样去认识长城?讨论后老师可以总结出:长城是建筑史上的奇迹,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血肉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人民苦难的象征;人民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修筑长城,也能以轰轰烈烈的起义推翻秦始皇这样的暴君;在教学“狼”专题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现在有人认为,狼的食肉性、凶残性对人类以及家畜造成了不少的伤害,应把这种动物斩尽杀绝,让它从地球上消失,但又担心因此会破坏生态平衡;也有人认为,把狼杀尽不要紧,恐龙早已灭绝,人类不是照样生存发展吗?请根据这两种观点分别阐述理由。经过学生的交流,老师总结:①灭狼。狼残杀弱小动物;狼贪婪,野性难训;狼对人类和家畜会产生威胁。②护狼。狼是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没有狼一些食草动物会大量繁殖,会破坏生态平衡;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对哪一种动物进行屠杀;狼身上有很多优秀品质值得我们肯定。在教学“鸟”专题时,我们可以设计“保护鸟类”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野生动物保护法》,了解当今的一些濒临灭绝的动物,如华南虎、,雪豹、,扬子鳄、大熊猫、白眉长臂猴等。对鸟等动物与人的关系有新的认识,增进人类与动物的感情。在教学“汉字”专题时,可以设计让学生感受汉字魅力的题目:请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在感受汉字是“华夏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瑰宝”的基础上,举例说明汉字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老师也准备两个:“佞”“奸”等字都以“女”为表义偏旁,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歧视;“刑”本来是包含“井”和“刀”两个偏旁的会意字,“刀”跟刑法有联系,可用“井”一起表示这个字的字义就
不大好理解了。可是一查就可以知道,原来,古代人们学会了打井取水,便依井聚居。“市井”(指街市)、“乡井”(指家乡)、“背井离乡”这些词语含有一个“井”字,原因就在于此。因为人们从井中取水时屡屡发生斗殴,所以就有人守在井边维护秩序。于是“井”和“刀”会意表示“刑法”。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感受了中国汉字的魅力,感受到汉字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热爱汉字的情感。
四、给学生作写作方面的延伸 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延伸提高学生的写作取材范围,解决学生学做的一些思路。比如我们教学“荷”专题时,可以让学生欣赏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里面描写荷的精彩句子,让学生得到一次全身心的感受: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再在教学“广告”专题时,除了向学生介绍广告的定义、分类、形式及广告创作的基本原理,还可以请学生点评广告: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哟!让学生知道这个广告既说明了酒的质量之好,又充满了人文情怀。让学生接触一些比如“禁烟”公益广告:一时的快乐,永恒的伤痛——请勿吸烟;、“希望工程”公益广告:种下一棵树,收获一片绿阴;献出一份爱心,托起一份希望;“说普通话”公益广告:56个民族56朵花,56种语言汇成一句话:请说普通话。让学生在欣赏这些
公益广告时,感受汉语言的艺术,为自己的写作增添一点语言的魅力。综上所述,就如何更好的教好语文专题,更好的发挥专题知识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专题时能不但真正的学到知识,而且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谈了自己的几点看法。但是语文的教学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怎样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将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追求的最终目标,这个目标将是对我们语文老师的永远的鞭策。
第二篇:语文教学的拓展与延伸
内容摘要: 摘要:课外拓展与延伸已经成为了课堂教学的常态。我们在欣喜于这种变革的同时也发现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忽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过多地补充课外内容等不良现状。本文就此现象进行了探讨。
摘要:课外拓展与延伸已经成为了课堂教学的常态。我们在欣喜于这种变革的同时也发现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忽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过多地补充课外内容等不良现状。本文就此现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拓展;延伸;语文教学;现状;对策
一、现状
随着新课标的逐步实施,“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沟通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在这里“用教材教”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与传统的“教教材”只不过是一字之差,其内涵却有着霄壤之别。正是在这一教学思想的指引之下,语文教学更加“开放”向课外拓展延伸已经成为了课堂教学的常态。它要求语文教师教学时应该由语文课内向课外的适当延伸,扩充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作为“例子”的教材不再是“圣经”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拓展延伸已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这一方面体现了语文教师“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课标意识的不断增强,我们欣喜于这种变革的同时,也发现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忽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过多地补充课外内容,甚至脱离文本随意“拓展”„„这些现象也不在少数,值得忧虑:
案例一:
一教师在执教《生命与和平相爱》时设计了两个课时,每个课时都“拓展”了一个中考题和一篇课外阅读题,例如:1.阅读“卜算子咏梅”思考作者歌颂梅花的高尚品格,为什么要多次提到春天?2.阅读《秋山红叶》完成相关练习题。其实那些题目与课文本身一点关系也没有,为什么不让学生好好的学习课文本身,而要为了答题而去阅读?这样的拓展就是脱离文本了。
案例二:
有一位教师在执教《苏州园林》的公开课时,首先是播放大量的苏州园林的图片,放完后布置了以下几个拓展题:1.请你根据苏州园林的风景图片,设计一句旅游景点的广告语。2.借鉴本文的写法,写写家乡的公园。3.把你学过的古诗文中写景的名句摘录下来,选择一两首进行赏析。4.阅读《凡尔赛宫》与《苏州园林》比较写法的异同。这些拓展题看似很用心,但是试问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怎么能完成这么多拓展的任务呢?
案例三:
有这样几个课外拓展训练题:1《美丽的西双版纳》,“查阅相关地图,看要去西双版纳浏览要怎么走?先参观那些景点好?2.《陈情表》“认真思考下,忠孝对今天的人们来说有什么启发?”3.《藤野先生》,“谈谈如何正确看待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4.《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试着尽量多的举出你所知道的,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这样的拓展题已经变相的改变了语文的本味,把语文课变成了地理课、伦理课,政治课、自然科学等其他各种各样的课程。
案例四:
再如有老师在上《展示华夏文化魅力》时,大量引入,中国建筑史的资料,大讲特将有关中国建筑文化的产生、特征和成就等内容,这实际上就是把教学的落脚点放在了中国建筑文化上了,而不是《展示华夏文化魅力》这篇文章的学习上,学习一篇文章和学习这篇文章所写的对象内容并不是一回事。如果我们把学习的位置放得不对,那么性质就变了。
我们看到这里会发现现在很多课老师们动不动就搞拓展,“拓展”已经成为了一种时髦的现象。每一节课、每一篇课文都来一个“衔接”和“延伸”,如此众多的课外拓展挤去了阅读理解文本的宝贵时间,以至于本末倒置使得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只是走马观花,这种舍本求末、舍内求外的做法是非常可怕的。
二、对策
在具体的拓展过程中其实有一个问题被人们所忽略了:语文教学为什么要拓展?为什么要向教材外拓展?只是为了拓展而拓展吗?这种拓展的落脚点在哪?笔者认为,“用教材教”指引语文课堂教学向外拓展的目的不在外而在语文,语文课堂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在课堂里向外“生活一番”,而是“利用可以利用向外拓展,利用生活化的场景或者调用学生的生活经历,帮助学生来学习语文。”
具体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学的拓展和延伸要不走入误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语文教学拓展延伸要注意语文性
拓展要适度。我们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是地理课、历史课、思想政治课、或其他的什么课。同样,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也不是思想政治课、艺术课或其他什么课的拓展延伸。语文课堂中的拓展,我认为是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延伸,是课堂中的点睛之笔,适度的拓展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反之,则会喧宾夺主,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
所谓适度拓展,应该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理解和把握课文上,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设计一些拓展活动,在最值得拓展延伸的地方去拓展延伸,比如,文章的情感升华,能力的迁移训练等,拓展切不可不着边际,伤害到语文教学的本体--语文性。
例如:有位老师在执教《威尼斯商人》时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入地解读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时他就设计了这样几道的拓展题:(1)假如你是到庭的夏洛克的犹太朋友,你会当庭为他说些什么?(在提问的同时他还另外补充了相关的背景:莎翁所处的伊丽莎白女王时期,犹太医生叛国,“犹太人在当时成立许多讨厌的特征的县城的象征”。)这样的拓展问题就很好的切实有效的使得学生通过拓展思考题而更深入的解读了夏洛克这个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也理解了为什么他会有如此复杂的性格特征。(2)你怎么理解《威尼斯商人》的主题及其现实意义?在提问时教师鼓励学生去多角度的思考,大胆的发言,在交流碰撞中升华自己的思想,从好更好的理解了文章的主题思想,达到了真正的从过拓展来更深入理解本文,做到了语文性。
第三篇:习作延伸教学初探
习作延伸教学初探
【摘 要】 依据新课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本”、“以指导学生练习运用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在习作教学过程中,要让每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由“想”表达到“爱”表达,再到“会”表达,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习作;自我修改;互评
习作是语文综合水平的体现。对许多学生来说,习作很深奥,不好写。其实只要经常练习写作,写出一篇好习作也是不难的。下面我将结合教学实践,介绍一些在习作延伸课堂上总结出来的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提高习作水平的方式方法,以供大家借鉴。
一、自我剖析习作过程,完成自主学习
下面以案例的形式,让学生自我剖析习作步骤。
学生一:习作第一步首先是认真审题,用心拟题。看到习作题目,不要马上动笔,应该认真审题――想一想题目是什么意思,哪是题眼,哪是题限,有没有时间、地点、人物等方面的限制。我从下面这个习作要求入手,给大家展示一下我是如何审题、拟题的。
题目:一次()的()
要求:1.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熟悉的事,把事情(如比赛、聚会、野餐、教训、考试等)填到括号里。
2.想一想这件事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产生了什么样的感受,再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这是一个半命题习作,限定我们只写一件事,同时又给我们留下了比较充分的自主空间:一是可以自主选择想写的事;二是可以自主确定习作的中心――横线上可以填写能概括这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或感受的词语(这个词语也就是“题眼”),如难忘、有趣、激动、后悔等。
根据具体事例确立习作的中心,例如:题目如果确定为《一次难得的聚会》,那么就要回忆一下这次聚会“难得”表现在哪里?为什么说“难得”?
学生二:习作第二步是“立意”。“文以意为主”,“意”就是文章的中心,它是文章的核心与灵魂。立意是一篇文章的根本,它直接关系到文章的选材,布局,乃至文章的深度。怎样根据题目确定中心呢?
(1)表达出来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要健康、积极向上;选取人们最感兴趣的、最能反映人们思想感情的作为主题。(2)思想要深刻。能在一般认识上再进一步,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那一点,并能给人以启示。(3)立意要新颖。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认识到新的东西,领略到新的含义,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发现。(4)简明集中。中心要单一集中。
学生三:审题、立意的工作结束后,就可以选择材料了,习作有没有新意,能不能吸引别人,与选择的材料有密切的关系。选材越新颖、越独特,习作就越容易成功。下面我以“妈妈是个热心肠”为题,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选择符合题意的材料。
材料如下:
1.我生病了,妈妈连夜把我送到医院。()
2.妈妈冒雨帮助隔壁生病的老人买药。()
3.妈妈帮助楼上楼下的邻居扔垃圾。()
4.妈妈种了很多蔬菜,非常勤劳。()
5.妈妈经常因工作而忘记吃饭。()
题目解析:我们可以运用“比较法”来解决问题,结合文题的要求,很显然,“热心肠”是文章中心要突出的内容。通过对以上五个材料的比较,我们应该选择材料2和材料3。总结下来就是:选择熟悉的材料;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选材;选择典型的材料。
学生四:要使习作言之有序,还得想想怎样安排材料,也就是 “列提纲”。下面我来教大家一招。
我在写一篇有关照片故事的习作时是这样构思的:
题目:留在照片上的回忆。
中心思想:通过回忆照片背后的故事,懂得了做事要认真仔细,不能马虎。
开头:我有一张照片,谁看了都会发出一阵阵笑声,但我看到了却感到很惭愧――(倒叙)
中间:1.元宵节,我和父母去奶奶家,许多亲戚也来了。我把表姐信封上的“勿折”看成了“勿拆”。(略写事情的原因)
2.我的话引得大家哄堂大笑。表哥不小心滑了一跤,坐到了面粉盆里,表姐连忙拿起相机拍下了这张照片。(详写众人哄堂大笑之状和我的窘态)
结尾:我向表姐要了这张照片。它提醒我:做事要认真仔细,不能马虎。(点明中心)
学生五:审题、立意、选材、列提纲的工作都结束了。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写好开头和结尾。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使自己的文章吸引读者,有一种先声夺人的效果,写好习作的开头至关重要。习作常见的开头方法有:开门见山、设置悬念、回忆联想、用经典词句开头、描写开头。如《我的妈妈》就运用了描??开头法:
“噔!噔!噔!”一阵熟悉的脚步声,那么急,那么快,我就知道,准是妈妈回来啦!我急忙把门打开一看,只见妈妈拎着大包、小包早到了家门口。
结尾,就是文章的结束部分。文章的开头是龙头,结尾则是凤尾。文章结语应如“豹尾”,简而有力。结尾的方法有:点题式、总结式、疑问式、启发式。如《自然的魅力》就运用了疑问式结尾法:
自然的色、自然的香、自然的味、自然的美,这一切都源于自然。自然是伟大的,是神奇的。它与生活是那么近,那么紧。品味自然,不就如同品味生活了吗?
在习作训练的延伸课堂上,通过上面的自我剖析法,学生们总结出了关于“审题、立意、选材、列提纲、写好开头和结尾”的方法:
写习作,先审题;扣题眼,看题限;不离题,明中心;写真情,出新意。
题审定,中心立;歌颂啥,心中明;赞扬啥,要想清;批评啥,要鲜明。
选材料,看中心;细回忆,择优用;重梳理,能取舍;真和新,不雷同。
列提纲,理思路;定中心,明线索;详重点,分主次;有开头,有结尾。
写开头,很重要;既短小,又吸睛;写结尾,扣文题;首尾呼,结构清。
二、通过自评、互评,完成习作修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写好习作之后,注意修改不恰当的地方。下面以学生六的习作为例,为大家呈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学生自评、互评,如何通过互评实现学生间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学生六的手里有一幅剪纸,剪纸的内容是牵着骆驼去城里,习作要求是描述这幅剪纸的内容,题目为“牵着骆驼去城里――”,例文如下:
在一片荒凉且贫瘠的沙漠边缘,有一个村子,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阿迪尔。他养着一黑一白两只骆驼,两只骆驼高大憨厚,他们常常为村子里的人出力。
这一天,正值盛夏,赤日炎炎,骄阳似火。阿迪尔又骑上他心爱的骆驼帮村子里的人去十几里外的城里买东西。也许是天太热了,路两边的植物都无精打采地耷拉着脑袋,小草小花弯着腰,树叶一动不动,连小鸟也待在枝头,不再飞翔――可阿迪尔还是坚持着骑着骆驼往前走。
走着走着,那两头骆驼不肯走了,阿迪尔连忙下来,他知道骆驼累了,于是就牵着慢慢走。可是过了一会儿,骆驼喘着粗气,昂着头,竟然不走了,阿迪尔怎么拉也拉不动。瞧,那两头骆驼为了表示自己的反抗,将大大的鼻孔朝向天空,僵在原地――阿迪尔急得跳上跳下,拉着绳子左甩右扯,手上的青筋也暴了出来,可两头骆驼依然无动于衷。没办法,硬的不行来点软的,满头大汗的阿迪尔轻轻地抚摸着骆驼的头,拿下帽子帮骆驼扇着风,并柔和地说:“好骆驼,我知道你累了,可我们必须帮乡亲们买回种子,耽误不得呀。这样好不好,我牵你们先去河边喝点水,再上城里买东西,好不好?”那两头骆驼仿佛听懂了阿迪尔的话,竟然又乖乖听从阿迪尔的命令,慢慢走起来――
学生六自评:剪纸是中国的民间艺术之一。它形象生动,令人浮想联翩。仔细观察剪纸之后,我便根据剪纸的意境展开联想,编了这个故事,主要想突出一个乐于助人的少年形象。
同学留言:
学生七:小作者能紧扣剪纸的意境进行丰富想象,细致描绘,很好哦!
学生八:我觉得小作者根据图意,编写故事,立意很有意义。
学生九:最后的结尾好像有点突然,能否稍作修改,加个故事结尾,使文章自然结束,意义深远。
逐步完善:
我欣然接受建议,修改如下:
阿迪尔牵着骆驼来到小河边,让骆驼喝点水,吃点干粮,再休息一会儿,然后来到城里,顺利地买好了乡亲们需要的种子,往回赶――
教师心语:
小作者在认真观察剪纸后,根据意境,充分发挥想象,叙述了阿迪尔牵着骆驼进城,为乡亲们买种子途中,他与骆驼“较量”的故事,既为我们刻??了一位乐于助人的好孩子的形象,又生动地再现了剪纸的魅力。
文章不厌百回改,习作完成后就要进行修改。修改方法得当,习作水平就会在一段时间内得到提高。课堂上,让学生自我剖析自己的写作过程及习作本身,其他学生可以从中借鉴经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通过互评可以集思广益,激发学生修改习作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修改习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薛玲.“体验、迁移”――延伸课堂习作训练的佳径[J].阅读与作文(小学高年级版),2009.[2]梁晓红.习作互评互改的实践探索[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1.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把语文教学延伸与心理健康教育
把语文教学延伸与心理健康教育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学校、家长、老师仍然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对学生的性格形成及健康心理的培养,致使一些孩子因各种心理障碍而产生过激行为与严重后果的事件时有发生。如:浙江金华中学生徐立,因不满其母的“唠叨”而引发的弑母事件;黑龙江七台河高二学生汪洋因追求本校一女生不成而跳楼自杀„
以上事件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发生在身边的事件也很多,本县仅2006年连续相隔不长时间就发生了三起不该发生的事件:某乡中学生因教师批评了几句后,竟服毒自杀;一中学生竟把英语教师打昏在课堂上,还振振有词;某高二学生因不满母亲阻止他把对象带回家,竟残忍的杀死了自己的亲生母亲„
这一件件触目惊心的事实,无不在昭示着这样一个问题:当代中学生的心理存在着严重的失衡和错位。有关资料表明,在我国约有五分之一左右的青少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个别学生还相当严重。
乍一看,这全都是有关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应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如果小学六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到位的话,中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又会有多大起色呢?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还应从娃娃抓起。
现在,各小学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且,各学校都有专职教师任课。这足以证明我国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各种挫折,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的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
但是,仅仅靠几节心理健康课,促进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是不够的,它需要各学科与心理健康学科整合。如果各科教师能把心理健康教育适时的贯穿于自己的课堂中,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定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认为,在小学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更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因为,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而且对人的性格形成及健康心理的发展更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语文课更应该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
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将自己所掌握的语文知识传递到学生的心灵之中,进而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呢?下面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谈一点粗浅的做法:
一、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相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
语文学科强调与学生的交流,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有声的语言和形体语言向学生传递爱的信息。一个温暖的目光,一句关心的话语,一个赞许的点头,都能让学生生出不畏风雨的力量。
二、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心理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用心爱心专心 1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适合心理健康的内容和素材,而且在学习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境。只要我们细心挖掘、善加利用,那么在一篇篇课文的教学中,在一个个生动的例子的研读中,一定能挖掘出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丰富内容,受到心理素质的实效。
1、感悟品味,榜样激励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小学语文教材里面有很多古今中外的优秀人物,他们崇高的品质将对小学生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教师只要充分挖掘有吸引人物的教育因素在领读和学生自读中感悟人物,抓住描写他们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引导学生领悟英雄遇事不慌、机智敏锐、困难挫折面前不低头等心理品质。如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爱迪生救妈妈》一课中的,小爱迪生就是一个聪明可爱,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极好的学习典范。学习课文时刻抓住描写小爱迪生的语言、动作的词语细细体味。学生会对爱迪生特别敬佩,并产生向爱迪生学习遇事爱动脑、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
2、结合事例,对比评价。
小学生由于知识经验不足,自我意识水平不高,存在着自我认识不足,尤其是自己的缺点,如自私、自卑、嫉妒等心理问题。教师可结合课文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与文中优秀人物对比、自我对照,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消除自己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
如小学语文教材中《画家和牧童》一文,主要赞扬了牧童率直不盲从,实事求是,敢于挑战权威的品德及戴高敢于面对错误,虚心谨慎,勇于接受批评的优秀品质。
我在引导学生归纳出两个人物的性格后,又让学生联系实际自我对照,谈出自己的感想。一个聪明的淘小子想我“开炮”了:“老师,你说做人要诚实,不能说假话,可上次你对李老师就说慌了,明明李老师得了癌症,你还对他说,他身体很好呢?连我爸都知道他活不多长时间了。”我连忙夸奖这个学生爱动脑,善观察。接着解释道“我们对待危重病人时不能说实话,否则会加重病人的精神负担,会使病情加重。这叫做善意的谎言,是可以说假话的”。我又让一名爱邋遢的男生谈感想,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以前谁说我不干净,我就跟谁干。现在想想,我也确实太邋遢,早就应该接受同学的批评。”我马上表扬了他,说他肯接受别人的批评,能大胆说出自己的不足。
3、创设情境
教学《揠苗助长》时,为了让学生明晓“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的道理时,在课末我设计了一个五分钟的课堂小剧,引导学生在表演中受到教育。
三、精心设计日记、作文等语文作业,发现心理教育契机。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写日记、作文,必须是“言为心声”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一篇篇日记、作文,就是一颗颗纯洁透明的心灵,他是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和对周围生活思考的小天地。因此它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困扰心理的难题。
我在一段时间里,常发现原来非常活跃的男孩金某,老是在课堂上走神,注意力不集中。问了他几次,他都说没什么。看来直接问是问不出来的。在一次周五放学时,我留了这样一篇作文:“我最近的烦心事”要求学生写真人真事,要有真情实感,下周一交齐。
原来,该生的父亲去韩国打工了,他的妈妈一人在家没事干,瘾上了打麻将,这个学生一到家,十有八九看见他妈妈和一帮人在打麻将。他的晚饭就是妈妈给的五块钱,随便买什么都可以。早上饭,他醒了时,妈妈由于晚上打麻将晚了,还在睡觉。所以他的早饭也就多数情况下饿肚子了。
他在作文的结尾处写到:“要是每天早晚能吃上妈妈做的热腾腾的饭菜,不再吃那硬面包,那该多好啊!”
用心爱心专心
2发现这个秘密后,我找到了这个学生的母亲,跟她谈了很长时间,而且也谈到了孩子写的那篇小作文。原来,这个学生母亲以为只要给孩子钱,想吃啥就买啥,孩子一定很高兴。没想到,竟让孩子受了这么大的委屈。
孩子想的不仅仅是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更主要的是想得到一种母爱„„
那次家访后,这个学生又恢复了昔日的神采。
四、结合语文课外学习,进行有效地心理健康教育。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外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学习包括课外阅读、课外语文实践活动等等。在小学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语文课外实践中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同时,通过这些语文课外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一)、从课外读物中吸收丰富的知识
课外学习中最重要的是课外阅读,而语言文字,除了达意
外,还有传情的作用。
我大力提倡小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课外书。在我给小学生推荐的各类型的书中有:童话、小说、科普读物、社会杂志等。
如有的学生通过阅读《十万个为什么》掌握了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有的学生受诗歌的影响,还试着写起了小诗歌;有的学生还养成了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二)、在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一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在开展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同样蕴含着许许多多心理教育的契机。”如在母亲节之际,通过给妈妈的一封信,一个小礼物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另外,不定期地组织学生与农村小学的孩子们结成互帮对子,城乡孩子在交流活动中互相关心、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要努力营造健康的课堂学习氛围,给学生创造愿意学习、勤于学习的环境,帮助学生愉快地适应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取得优异学习成绩的同时,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得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
用心爱心专心 3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外延伸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外延伸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的目标。针对语文新课标的阅读教学部分,如何进行语文课外阅读的开展,提出六点看法仅供大家参考。作为学生基本语文能力之一 的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无庸讳言,我们现行的阅读教学存在着不少束缚学生手脚、抑制其阅读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发展的问题,我认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听说读写的各项语文基本能力之间发展不平衡,“写”的地位过于偏重,迫使听说读的能力成为其附庸,失去了本身的独立性。阅读能力的训练未能落到实处,还其本来面目;②过重的学习负担,使挣扎于茫茫题海的学生失去了原本可以用来阅读的宝贵时问和形成扎实的基础知识、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的机会,久而久之,冷落了阅读训练,忽视了阅读能力的培养;③现行教材这个“例子”,就入选的课文来看,思想内容、艺术形式诸方面存在着数量太少、视野太窄、单调划一 的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知识渴求,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④阅读教学研究方面,未能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出现真正切实可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训练有着较大的模糊性、盲目性,教学的目的不甚明了,特别是未能认识到现阶段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的重要性,使许多学生对缺乏活力和趣味的阅读教学敬而远之。信息竞争这一 浪潮,折射到语文教学之中,促使我们更清楚地认
种相对独立的语文识到,为获取信息而进行的阅读,必然作为一
能力,日益发挥其重要作用。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广泛而有序的课外阅读获取、筛选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应该引起人们的不断重视。
课外延伸阅读,是指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自觉地在课外选择与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相应、由课堂教学的诸多层面而生发延伸开去的相关读物,并根据个体实际情况、发挥个人主观能动、采取适应的形式,从中获取有益信息、形成自身知识积累阅读。开展课外延伸阅读,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选取适当的阅读材料
形式多样、难易适中、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级性,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级的研读、体味和欣赏,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在课外延伸阅读过程中,作为阅读主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既富有新鲜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材料的来源应该是多途径的,除了读各种各样的书籍,还可以“读”现代高科技产品,例如光盘、电脑网络中的电子图书,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地里自由驰骋„„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高效率的阅读教学,首先得力于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恰当的阅读材料。
二、要注意学生阅读心理的个性差异
一 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能力的不同,阅读理解上也会产生差异性。黑格尔曾形象地表述这种情况:“正像一
句格言,从年轻人(即使他对这句格言理解得完全正确)的口中说出来时,总没有那种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广袤性,后者能够表达这句格言所饮食的内容和全部力量。”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对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为充分了解,掌握第一 手资料,针对各自差异性,有的放矢,做好阅读教学的指导工作。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取合适的阅读方式,选好符合自己口味的阅读材料,搞好阅读、提高效率,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自我的和谐发展打好基础。
三、明确目的,提出要求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递量急剧增加。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阅读的主体在进行阅读时,应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应的具体要求,使之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更多、更好地分类别、分层级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布鲁姆认为,人的学习能力是分层级的,可测量的,较高一 力,涵盖着它以下的一
个层级的能
个或几个层级的能力。对于课外延伸阅读和理解的不同目的和要求,由浅入深,大致可分为复述性理解(只着眼于读物的表层信息、把握读物提提供的内容)、解释性理解(把读物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认识)、评价性理解(对所读材料内容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创造性理解(超越材料本身,产生另一 产生对正探索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某一
种见解或思想,问题的新途径)等四个层级(2)。在课外延伸阅读中,必须明确阅读目的,提出相应要求,才能循序渐进,真正实现阅读效率的提高、阅读能力的培养。
四、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叶圣陶先生早在《略谈学习国文》中说:“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 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进行课外
种行为,贯穿于延伸阅读,要努力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
整个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习惯,使学生得到有序、有恒、积极主动的阅读训练。达到南朝齐、梁时期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所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境界。
五、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
新课标同时要求学生在中高年级每学期写一
定数量的读书笔记。这样使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见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并写一
定篇数的读后感。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综合语文能力的提高的巨大作用,更不言而喻。视野的开阔、能力的提高、学生对于祖国语文的感情与日俱增,为学好语文创造了先决条件。
六、组织交流,反馈教学 课外延伸阅读,尽管属于个体行为,但仍有其共同的目的——获取信息、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而采取恰当的形式,定期组织体会交流有其必要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收集材料、汇总信息,结合课堂教学。思想教育、时事教学、班集体建设等环节,让学生显露个人阅读情况、交流经验心得、展示精彩呈的知识信息世界,使课外延伸阅读反馈于日常教学,真正实现阅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