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心得体会
读《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心得体会
编辑:紫云飞舞 识别码:65-770214 教学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2023-10-26 13:51:07 来源:网络

第一篇:读《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心得体会

读《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心得体会

余映潮是我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他一流的研究成果和一流的教学艺术深受语文教师的喜爱。我就是怀着对余映潮老师的喜爱和敬仰之情拜读《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的。果然,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得到了诸多启发,现将主要的几点记录如下:

一、从细处入手

余映潮老师强调语文的教学要从细处入手,特别是阅读方面的教学。他的教学活动中,可以从课文的某一个点着手来建构起整个教学设计,这些“点”既可以是文章的一句话,也可以是课文的一个部分或一种表达手法。这样深入挖掘课文的一点,进而向其他方面延伸,把课文的其他知识点串联起来,让学生在体会课文美感的同时又掌握了必要的语文知识。

余映潮老师讲到,要做到深入一点,就要对课文进行反复地研读,要对课文相关问题的论文进行必要的研究。教师有了那么多的知识储备才能在备课时做到“厚积薄发”,以一双慧眼来审视课文。

对于经验缺乏的新教师而言,这种抓住细节、注重细处的教学思想无疑是一种快速提升自己的好方法。新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重难点并不熟悉,如果只是靠着平时备课的时间来熟悉课文的话,将会极大地影响教学水平和技能的提高。只有靠着反复阅读,甚至是朗读课文,一遍又一遍地感知文章,才能做到对文章的知识点了然于心,才能把知识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二、用“美”来教学

余映潮老师还特别关注语文教学中“美”的重要性,不光是要让学生体会课文的美感,还要在教学设计、教学创意等方面体现出美。可以说,余映潮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力求充满美,这包括教学创意的美、教学思路的美、教学手法的美、教学语言的美等等。他把美得感受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在对“美”的关注下,他带领学生赏析课文的章法、语句、手法,让学生在体会形式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内容美。

余映潮老师的美感教育、艺术教育的思想,完全符合了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进行美育的要求。他的美育不仅仅是单一的、孤立的一个方面,而是把课文的形式美和内容美相互交融起来,通过形式的探究而感知内容美,通过内容的分析而体会形式美,这样就形成了立体的美的感受。既交给了学生该传达哪些美的内容,又交给了学生如何传达这些美的内容。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学生得到的有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语文技能的提升,更得到了思想的洗礼和升华,从而使自己的精神世界更为丰富多彩。

作为传输“美”的重要使者,我的责任十分重大,但现阶段的教学活动中,只有涉及到对内容美的把握,还没能够把形式美,以及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的品味在课堂上展现出来,需要继续向余映潮老师学习。

三、多角度的思想

采用多个角度来看待课文又是余映潮老师的另一个特点,这包括着多角度反复赏析课文,多角度设计教案,多角度品析课文,多角度比较分析相似的课文。比如,他在读《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这篇简短浅显的课文时,竟用了五种角度来阅读;《说‘屏’》一课竟有五种相去甚远的教学设计。这种多角度看待教学过程和思想的理念,既是创新精神的体现,又是对教学经验的磨练。只有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十分丰富才能有多角度的资本。多角度的思想有利于教师把课文吃深、吃透,当一个教师用各种角度把课文研读完毕时,他已经能够很全面地掌握这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也能够在课堂上应对学生提出绝大部分问题了;另一方面,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又能促进教师不断进行尝试,探索出一种更适合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从而又丰富了教师的经验。

在这一方面,我做得不尽如人意,因而更要广泛阅读有关教学的书籍,开阔视野,做好教学过程中多创新、多角度的工作。

以上几点只是我对余映潮老师思想、教法的粗浅认识和体会,还没有进行深入体会和实践,但是我相信,在今后不断的教学活动实践中,我能更好地感悟余映潮老师的思想精髓,并把它发扬光大。

第二篇:《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

让琅琅的读书声响彻课堂

——读《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有感

余映潮是我国语文特级教师,语文教育界的泰斗,创建了全新的“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阅读教学艺术体系。利用假期时间仔细阅读了余老师的《余映潮讲语文》《这样教语文》《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等几本书,收益颇丰。尤其是在《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这本书中,余老师从“别处心裁研读课文”、“教学创意的美妙角度”、“教材处理的生动手法”、“板块式思路和主问题设计以”及“语文老师阅读教学的基本技能和作文教学的基本素养”等多方面,阐释了自己对中学语文的教学探索和钻研,字字句句句给我思想的甘泉。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其实在于余映潮老师看来,这是对朗读的基本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该“追求朗读教学的诗意美”“朗读教学,既是语感的、技能的、又是审美的。在日常教学中,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很难说是美的语文课”。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虽然知道朗读的重要性,但设计方法却缺乏变化,学生也显得没有兴趣。余老师的这本书,给了我很好的启发。

一、高雅的课堂教学艺术手法——趣读课文

余老师的课很有变化,讲求方法,他有一个很好的方法,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趣读。所谓趣读,就是用有趣的方法读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感到趣意盎然。趣读,其过程往往表现出阅读的机敏和思维的灵动;读之所获,也常常带有一些奇趣与妙趣。教师趣读课文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将自己趣读的方法与收获直接用于课堂教学,那时就是趣教。

在朗读教学设计方面,余老师采用的方法是文中集美,用精选课文美句的方法,形成同名的微型美文。余老师例举了《紫藤萝瀑布》一文,让学生精选描写紫藤萝的美句,结尾以议论抒情结尾。这样学生就形成了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类微型散文,既学习了描写景物的方法,又学习到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在这里,朗读是必不可少的,整体感知的时候要朗读,段落分析的时候要朗读,当形成课文集美的微型散文时,学生更要美美的朗读,这样有趣的、讲究方法的课堂是多么得让人难忘啊!

我想到余老师在《荷叶母亲》一课中也运用到了语文术语学习和课文集美的方法,形成了一篇优美的微型散文。

其实课文集美的方法,略做改变,就形成了语言卡片,有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比如说在古代散文的教学中,余老师就提出了这样的方法。在《赤壁赋》一课中,余老师设计了写景美句、写声美句、写事美句、写感美句、抒怀美句、说理美句的集美。这样,学生可以美美的读,美美的品析、美美的朗诵直至背诵下来。

诗歌是非常强调朗读的,但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却是让我煞费苦心,而余老师的朗读设计却让我茅塞顿开,余老师提出就诗歌的朗读进行“角色设计”与“角色分配”,在此过程中尽情地品味、咀嚼、欣赏、揣摩。

例如《秋天》一文,余老师就进行了“角色设计”和“角色分配”。男生女生各选出领读,然后整首诗歌分别由男生领读、女生领读、男女领读合、男合、女合以及全体合的形式进行朗诵,形式多样,也吸引学生的朗读兴趣。

我觉得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很多可以采用这种“角色设计”和“角色分配”的方法,比如说《黄河颂》、《沁园春·雪》和《理想》等等。

分角色朗读课文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了。在朗读中试着去揣摩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如《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二、巧妙的课堂手法——引导悟读,以读带析 在语文老师的教学技能中,从细节来看,最需要提升的是朗读指导技能。平常的朗读教学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大声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朗读„„这样的朗读设计不具体,指向不明,学生需要的是细致有效的朗读指导,这就离不开具体的分析指导。以读带析,这种教学设计的视点已经不在于单纯的朗读训练,而是融合了阅读分析能力训练的因素,既进行朗读训练,又进行文章分析训练。这样的设计,既有艺术性,又有实用性。

《金色花》这篇文章就可以采用以读带析的方法。朗读指导如:

①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注意读出孩子的调皮,得意,骄傲。)

②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

(注意读出母亲的焦急惦念。)③“我不告诉你,妈妈。”

(注意读出孩子的淘气、机灵、撒娇、调皮和对母亲的爱恋。)

④“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注意读出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

三、朗读为线,分层品析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基本课型,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条常用教学线索,也是一个灵动多姿的教学细节。朗读教学的理想境界是层次细腻、过程生动、形式活泼。余老师建议我们,将朗读指导或训练设计成若干步骤,穿插在课文阅读分析的几个步骤之中,此时的朗读就成为一条教学线索。

余老师提出了两张设计思路,它们是小步迈进——层次分明,角度精确——过程生动。所谓“小步迈进”,是将我们原来比较笼统的“大家有感情地读起来”之类的朗读要求细化为经过切分的有步骤的朗读训练活动,也就是说,经过多个小的步骤的训练,达成一次课堂朗读教学的目标。比如在余老师《沁园春.雪》的课例中设计了四个教学模块,穿插了四次朗读,第一次朗读读出字词句的力度,目的是感受词中雄伟瑰丽的景物描写,诗人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和议论百代评说帝王的气魄,并且请学生用一个四字词表达读后的感受;第二次朗读是读出两个字的长度,就是要读好上下阙中两个“领字”的长度,目的是让学生能明确上下两部分的层次;第三次朗读是读出几个句的高度,并完成了字句的赏析;第四次朗读是读出全诗的情感美度。这四个教学模块,穿插四次朗读,完成的是整体感知、层次概括、字句赏析和思想情感的理解,连点成线,朗读就成为了教学的线索,同时又表现出一种穿插手法。

所谓角度精确,指的是从课文教学的角度来组织好对课文的朗读,这样的朗读可以完全摒弃原来笼统的要求,而是变化为每次朗读有具体细腻的角度要求。

比如余老师的课例《口技》的朗读流程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次读,读得流畅响亮;第二次读,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次读,读得层次分明;第四次读,读得有情有境;第五次读,读得有急有缓。这样的朗读要求具体,角度明确,覆盖周全,活动充分,形式富于变化。

余老师在书中说到,我们可以将朗读作为一种课型来设计,可以将朗读作为一种教学线索来设计,可以将朗读作为一种欣赏过程来设计,可以将朗读作为一种教材处理的手法来设计,可以将朗读作为一种信息提取的活动来设计等等。所以,在课堂实践中,我要在教学步骤中,设计精当有效好操作的朗读训练,使之成为有效的教学手段。

读完全书,我仿佛看到无数个深夜,头发花白的余老师在昏黄的灯光下认真钻研教材的辛勤身影。余老师的这本《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真是语文老师教学的甘霖,我不但学到了很多中学语文教学的好的方法、技巧,更更新了自己的教学观念,同时更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使我意识到应加强个人阅读教学的基本技能,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受用终身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学习运用语文的规律,用优质的课堂培养出优异的学生。当然,“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奋马扬鞭,鞭策自己不断奋勇向前。

第三篇:读《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悟中学语文教学之道

读《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

悟中学语文教学之道

西安市第六十二中学 董贵钰

读余映潮老师的书,纯属机缘巧合。二零一二年八月份,我从网上购得了《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这本书。记得当时所购的书比较多,同属中学语文教学的也不下三四本,然而余老师的这本书却深深地吸引了我。

全书共六章,余老师从研读课文、教学创意、教材处理、板块式思路和主问题设计、阅读教学的基本技能、作文教学的基本素养六个方面展示了自己数十载心血凝聚的精华。扎实的理论基础,鲜明的教学主张,美妙的创意,生动的手法,加上翔实而又丰富的精美教学案例让我爱不释手。二零一二年的八月,我沉浸其中,一口气读完了整本书,边读边圈点勾画,还不时在书上写下自己的理解。当然还做了相当数量的摘录笔记。

九月份一开学,我便迫不及待地在我的课堂教学上尝试。然而,课一上完我就郁闷了。我精心模仿的教学,拿到课堂,学生们却并不买账,他们对我变换的“花样”没有太大的兴致,课堂教学成了“两张皮儿”,我成了台上的小丑,学生成了呆滞的观众。那时,心里的滋味真不好受!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我的学生不好?诚然,我的学生来自农村,语文基础不好是事实,但是也不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呀!平时那几个语文学得非常好的学生,也在这堂课上表现平平。那是余老师的方法技巧不好吗?肯定不是,读余老师的书,我自己都深深陶醉、叹服,再加上我读语文教学书籍也不少,不会轻易迷信。看来,书读的还是不够透彻,领悟不够深。

于是,我又拿起了这本书,认真读起来。这次读的时候,我边读边想,边读边反复,把好几章内容拉在一起琢磨,还把我上课时的情景联系在一起。这次读,让我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有了新的收获,原来的困惑也解开了。

原来,第一次阅读,我只停留在了表面,只注重了技法,而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和出发点,余老师的教学之所以好,有两点被我忽视了。

首先,余老师的教学主张是基于对学生的爱的。无论是美妙的教学创意,还是生动的教材处理及整个语文课堂,都融入了对学生深深的爱。于老师用爱心关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全过程,关注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训练,关注了学生语文素养培植。余老师心中满是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此为出发点,就使得教学中的每个创意、每个教材处理手法都贴近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能不爱吗?

其次,余老师的教学主张是基于对教材,对祖国语言文学的爱的。读余老师的书,仅从文字层面来看,虽说是教学类的文章,但你并不觉得枯燥,那优美而又简洁的文字早已让我强烈的感受到余老师对我们祖国语言的爱了;读其中的教学案例,那让我们觉得平常的课文,在他的眼里美点无数。无论是古代名著名篇,还是现代散文小品,甚至于科技说明文,他都能从中发现魅力,发现训练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培育的点来。“听说读写”是学生语文课堂上的基本活动,余老师由于对教材的爱,总能发现美点,更能发现展示学生的美点。学生在课堂上能在老师的引领下发现课文的美,能发展自己语文学习的“美”,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学生能不爱吗?

现在,我从心底里认识到爱学生就应当“把课堂还给学生”,不要把课堂独霸,不要急于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讲给学生,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这四方面有所训练,有所发展;对课文的研读也不能仅限于我的自我陶醉,更应关注学生如何读如何学,如何利用这课文来提升学生能力。尽管我的改变还不够彻底,在实践运用过程中还不够纯熟,但我相信只要出发点对,方向正确,认真实践终会有长进。

最近,我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我就加入了“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把课文分成几个部分并加上小标题”的环节,学生们划分的部分也不同,加的小标题也是各有特色,我和学生一起品析,学生都动了起来,思维能力训练上了一个层次,当然也有“说”的训练;在学《旅鼠之谜》一课时,我让学生在扫清字词障碍后,试着把课文改写成说明文《旅鼠之谜》,我们一起回顾了说明文的文体特点,然后给学生简单讲了改写的方法,注意说明文的结构和语言,学生当堂开始写作。学生写完之后,我让几个学生自己读改写作品------说明文《旅鼠之谜》,学生读完,我简单点评;然后引导学生把说明文《旅鼠之谜》和课文相比较,探寻课文的魅力,作者之所以不采用说明文这种体裁的原因,这样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就更深了。一下课我就把所有学的课堂作文收了上来,看完我就发现,比平时说明文写作课写的还好,80%的学生改写的说明文《旅鼠之谜》有模有样,结构语言都不错,更有甚者还查阅了手头的资料,丰富了课文内容。

当然,这只是读余老师的书,一点小小的感悟,一点小小的尝试罢了。余老师的书,我还会继续读下去,继续悟下去,继续尝试下去,只因我也爱我的农村学生。

第四篇:读余映潮(模版)

读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有感

语文是美妙的!美在对生命力量的一种召唤,对人格魅力的感化;美在民族精神的凝聚与亲和;美在真实,美在最接近于生活的,是生活美的一种浓缩。

语文课堂教学是精美的!美在语文课堂上,师生文三者的和谐共振,学生抑扬顿挫的朗读,明亮闪动的眼神以及由文本生发出来的富有个性的阐述;美在他们用自己的经验世界和理解方式去阐释着文本,表达着自己天然的与生活和谐的精神.然而,练习册、考试卷扭曲了语文。她变得面目狰狞,杀气腾腾;她干瘦如柴,毫无情趣;她狭隘自闭,难以沟通。厚重的她,变得轻飘飘的。仿佛看拼音写汉字就是语文,组词造句就是语文,近反义词就是语文,词语搭配就是语文,改病句就是语文……

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读,我们绞尽脑汁地读,太想把文后的答案全部填写正确;我们写,我们搜肠括肚地写,太想让阅卷的老师心情舒畅一些;我们教,我们唯命是从地教,太想让大脑的步调紧紧跟住考试;我们学,我们深挖硬钻地学,太想让谨慎的笔触在陷阱之间顺利穿行,谁都知道,那张试卷有多险恶,于是,我们跳一种舞蹈——脚戴着镣铐的舞蹈。镣铐就是做练习、考试。语文课堂教学就成了技术性的、工具性的、指导学生答卷的场合。全然没有了灵魂与美感。

这本书,正如内容简介中所说:“以其宽阔的理论视野和丰富的教学实践对语文教学设计和规律作出了深刻的、系统地、富于操作性的概括,是余老师教学智慧的结晶”。细细品读这本书,通篇都洋溢着一个“美”字,如同一座语文教学之美的园林,处处留意美,时时创造美,美不胜收,我只能以自己的粗陋之见来撷取几处细细品味。

积累是语文教学一个永恒的话题,“笔参造化神始足,腹有诗书气自华”,而当被练习册、考试卷异化了的语文课堂上,我们通常见到的是课堂上讲授、练习,课外积累。常常忽视了课文这个最重要的积累资源,对此,余先生谆谆教诲:要达到的教学境界应该是“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课堂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基本积累是语言积累。他的每一节课都有或多或少的语言积累,大到做资料卡片,小到几个美词、雅句。静为一类一类知识的、语言的板块积累,动为用固定句式创作美句、续写美句等等,不一而足、异彩纷呈。更为令人赞叹的是余先生的经过“提炼组合”处理后的单元小结课,艺术的表达了单元内容的精华,体现了典型的积累之美。如他的第一册第三单元单元小结课教学内容:知道一点常识、识记一批雅词、品味一组奇字、摘录一些美句、学用一种句式、重温一个精段。

这样的语言积累教学,如同一股汩汩流动不息的泉水,注入到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中,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丰盈起来,正如语言学家叶斯大林帕森主张:“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海洋中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不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50讲》中始终弥漫着一种美,一种语文的美,一种语文教学的美,完全脱离了僵化的、生硬的、说教的课堂教学形态。这种美除了余先生竭力挖掘文本中美的因素外,还得力于余先生的朗读的层进美和教学语言的诗话美。

余先生认为分析一个单元的教学要求,可以看出,所有的单元有一条极为重要的课堂活动的线索串起,那就是“朗读”。必须探求充满琅琅书声的实用的、新型的课型。而且朗读不是泛泛而读,不是常见的“请同学们读这段话,看读懂了什么?”这样的指导,而是有一种分层递进的美。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朗读环节:“用说话的方式来读”——“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来读”——“分角色按提示的语气演读”。

这样的诗意之美,使学生一定能够在课堂学习这个特定的“场”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清新之美、朦胧之美、春意盎然之美。

语文课堂教学的无序化是一个通病,与之相伴的是课堂目标不明晰、教学结构紊乱、教学效果低效。而“板块式”教学思路是余先生的首创,是余先生教学艺术主导的风格特征之一,能有效地解决长期困扰语文课堂繁杂无序的问题。我常常想,“板块式”教学思路下的课堂教学就像是游览一处园林,园林的名称就是课题,余先生则是一名高超的园林艺术设计师,预先设计好这处园林。然后他又像一名出色的导游员,引领着学生们在这处园林尽情的游览,一处景点、一处景点地慢慢玩赏,细细琢磨,悟到实效。如《散步》教学设计一,余先生构思了三个板块:整体理解课文(理解一篇)——品读记诵文段(记诵一节)——学用文中句式(突破一点)。在《散步》教学设计二,余先生又构思了另外三个板块:朗读课文,理解内容——品读课文,美点寻踪——迁移阅读,学法实践。这不同设计中的板块,步步为营、层层递进,形成了这两种不同的但又都是清晰明朗的教学过程。

这样的板块设计,一节课就是几个板块的组合,其教学过程就是“块”与“块”之间的碰撞,“感悟”与“感悟”之间的延续,最高境界是出人意料,而又浑然一体。往往在一个板块结束后,当学生们一边在回味上一板块的收获,一边在设想下一板块的魅力时,一个有机的板块就接踵而至,一处新的景点之美又在等待着学生去观赏,正是“山重水复定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的教学境界,肯定能够让学生学得踏实、悟得深刻、乐此不疲。

美哉!余先生!美哉!余先生实践的语文课堂教学!

第五篇:读余映潮有感

读《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有感

美哉!余映潮!美哉!语文课堂教学!《师道》2007年10期 新疆哈密吐哈油田教育分局外国语学校 魏建胜

语文是美妙的!美在对生命力量的一种召唤,对人格魅力的感化;美在民族精神的凝聚与亲和;美在真实,美在最接近于生活的,是生活美的一种浓缩。

语文学习是美好的!美在她像温暖的阳光,在她的照耀下,我们茁壮成长;她像春天的雨露,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她就是一架天梯,助我们走向成功,走向辉煌。

语文课堂教学是精美的!美在语文课堂上,师生文三者的和谐共振,学生抑扬顿挫的朗读,明亮闪动的眼神以及由文本生发出来的富有个性的阐述;美在他们用自己的经验世界和理解方式去阐释着文本,表达着自己天然的与生活和谐的精神.然而,练习册、考试卷扭曲了语文。她变得面目狰狞,杀气腾腾;她干瘦如柴,毫无情趣;她狭隘自闭,难以沟通。厚重的她,变得轻飘飘的。仿佛看拼音写汉字就是语文,组词造句就是语文,近反义词就是语文,词语搭配就是语文,改病句就是语文„„

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读,我们绞尽脑汁地读,太想把文后的答案全部填写正确;我们写,我们搜肠括肚地写,太想让阅卷的老师心情舒畅一些;我们教,我们唯命是从地教,太想让大脑的步调紧紧跟住考试;我们学,我们深挖硬钻地学,太想让谨慎的笔触在陷阱之间顺利穿行,谁都知道,那张试卷有多险恶,于是,我们跳一种舞蹈——脚戴着镣铐的舞蹈。镣铐就是做练习、考试。语文课堂教学就成了技术性的、工具性的、指导学生答卷的场合。全然没有了灵魂与美感。

今年暑假,我有幸和余映潮先生相遇,在干热的天气里,细细拜读了余先生的《阅读教学艺术50讲》,如沐甘露、如临春风,深深地悟到了语文课堂教学之美和余先生的执著精神之美。

这本书,正如内容简介中所说:“以其宽阔的理论视野和丰富的教学实践对语文教学设计和规律作出了深刻的、系统地、富于操作性的概括,是余老师教学智慧的结晶”。细细品读这本书,通篇都洋溢着一个“美”字,如同一座语文教学之美的园林,处处留意美,时时创造美,美不胜收,我只能以自己的粗陋之见来撷取几处细细品味。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积累之美

积累是语文教学一个永恒的话题,“笔参造化神始足,腹有诗书气自华”,而当被练习册、考试卷异化了的语文课堂上,我们通常见到的是课堂上讲授、练习,课外积累。常常忽视了课文这个最重要的积累资源,对此,余先生谆谆教诲:要达到的教学境界应该是“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课堂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基本积累是语言积累。他的每一节课都有或多或少的语言积累,大到做资料卡片,小到几个美词、雅句。静为一类一类知识的、语言的板块积累,动为用固定句式创作美句、续写美句等等,不一而足、异彩纷呈。更为令人赞叹的是余先生的经过“提炼组合”处理后的单元小结课,艺术的表达了单元内容的精华,体现了典型的积累之美。如他的第一册第三单元单元小结课教学内容:知道一点常识、识记一批雅词、品味一组奇字、摘录一些美句、学用一种句式、重温一个精段。

这样的语言积累教学,如同一股汩汩流动不息的泉水,注入到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中,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丰盈起来,正如语言学家叶斯大林帕森主张:“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海洋中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不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也不再是课堂亏空课外补的费时低效的语文教学,(斗胆一句:这样的教学无异于平时不注重饮食、锻炼,而去买什么“大力补肾丸”之类的生活状态,舍本逐末)。“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设计之美

课文是静态的,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老师最大的艺术就是如何将一篇静态的课文和学生丰富的、动态的心灵世界之间搭建桥梁,使读者与作者的心灵之间产生碰撞,支撑起学生自己在课文中创造的斑斓广阔的空间。用余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化静为动,尺水兴波”。在《七颗钻石》的教学中,由于这是一篇短小浅显的童话,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呢?余先生“四两拨千斤”,几个简单的话题

就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情趣盎然、波澜起伏:不写第一段不行吗?不写小狗与过路人不行吗?不写水罐的“变”不行吗?文章结尾不出现“七颗钻石”不行吗?正当学生们尽情的抒发着自己与文本对话的见解,辩得不亦乐乎“横看成岭侧成峰时”,谁想到余先生最后又抖出了一个包袱:“你还能再问一句吗?”这一问,使原本就很有情趣的课堂活动一下子陡然如沸腾的水,学生的质疑与创见如闪烁在夜空中的焰火,“远近高低各不同”,让人久久不能忘怀。谁能说,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不会在学生的心灵世界中留下永远难忘而美好的回忆呢?

“条条道路通长安”,长安是确定的,也就是说文本是确定的,但是通往长安的路不止一条,同样能够引起师生、文本和谐共振的设计就不应该只有一种。我们不妨看看《狼》的八种微型教学设计:

(教案一)教学角度:诵读——朗读课文,背读课文。

主要教学步骤:1.检查预习情况。2.组织学生进行课文字词理解比3.进行朗读训练。4.背读课文。

(教案二)教学角度:辨读——对词义进行体会、辨析。

主要教学步骤:1.以带有“狼”的成语导入。2.指导学生熟读课文。3.边译边读。4.进行对字词的寻读、辨读。

(教案三)教学角度:说读——用“说”的方式带动课文的阅读。

主要教学步骤:1.自由朗读。要求不漏字,不加字,不倒字。2.竞读比赛。或分组,或对手赛,要求读出情境,读出叙、议的层次。3.组织讨论,突出“说”的训练。

(教案四)教学角度:析读——对课文内容进行多角度的评析。

主要教学步骤:1.检查预习情况。2.就课文的语文常识、字词、情节内容进行质疑问难比赛。3.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析读”——评点式阅读。

(教案五)教学角度:品读——品味赏析课文的美点妙处。

主要教学步骤:1.导入,抢答(检查预习)——作者、体裁、形象、层次„„2.同学们读课文,读注释。请同学们向老师自由提问,看还有哪些字词不认识,哪些字词的意思弄不懂。老师顺势问学生,落实如下三组字词:倚、薪、暇、黠;止、犬、洞、隧;课文练习三的六个“其”。3.读课文。4.品课文。

(教案六)教学角度:写读——就课文内容写课本剧。

主要教学步骤:1.导入,播放短的动物卡通录像片。2.指导学生熟读课文,理解情节、人物。3.同学们编写课本剧。4.交流与评价。

(教案七)教学角度:听读——听不同方式的朗读,听记有关的资料。

主要教学步骤:1.学生读课文。2.听读,学读。3.听讲析,作记录。4.检查学习效果。

(教案八)教学角度:练读——进行有力度的课堂书面练习。

主要教学步骤:1.熟读课文。2.同学们自编课内百字小练习,以两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自测。3.再读课文。4.教师发课堂智能练习。学生做练习,教师组织评讲。

这8种微型教案,共展现了常规手段下的8种教学设计角度:诵读,辨读,说读,析读,品读,写读,听读,练读。余先生正是因“胸中有丘壑”,才能“荡胸生层云”,努力探寻着构建文本与学生心灵之间的桥梁,使每一种设计都呈现出独特的、实效的、葳蕤多姿的美。“江上层楼翠霭间,满帘春水满江山”的诗意之美

《50讲》中始终弥漫着一种美,一种语文的美,一种语文教学的美,完全脱离了僵化的、生硬的、说教的课堂教学形态。这种美除了余先生竭力挖掘文本中美的因素外,还得力于余先生的朗读的层进美和教学语言的诗话美。

余先生认为分析一个单元的教学要求,可以看出,所有的单元有一条极为重要的课堂活动的线索串起,那就是“朗读”。必须探求充满琅琅书声的实用的、新型的课型。而且朗读不是泛泛而读,不是常见的“请同学们读这段话,看读懂了什么?”这样的指导,而是有一种分层递进的美。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朗读环节:“用说话的方式来读”——“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来读”——“分角色按提示的语气演读”。

同样,余先生的教学评价语言也是精美又富有诗意的。如《鹤群翔空》一课的教学中对学生寻读课文,汇报发现时的点评:“你的学习成果有实有虚。非常好。”“这是一个多角度的比喻,一个很美的比

喻。”“很好,这个结尾与开头是相呼应的,„„你从写作的方面找到一点东西了。”“说得太美了,银光闪烁就好像刀光剑影。你的发现也有独到之处。”作为学生,谁能在这样的语言评点中不获得自信,不展现自己的个性学习的成果呢?

这样的诗意之美,使学生一定能够在课堂学习这个特定的“场”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清新之美、朦胧之美、春意盎然之美。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板块之美

语文课堂教学的无序化是一个通病,与之相伴的是课堂目标不明晰、教学结构紊乱、教学效果低效。而“板块式”教学思路是余先生的首创,是余先生教学艺术主导的风格特征之一,能有效地解决长期困扰语文课堂繁杂无序的问题。我常常想,“板块式”教学思路下的课堂教学就像是游览一处园林,园林的名称就是课题,余先生则是一名高超的园林艺术设计师,预先设计好这处园林。然后他又像一名出色的导游员,引领着学生们在这处园林尽情的游览,一处景点、一处景点地慢慢玩赏,细细琢磨,悟到实效。如《散步》教学设计一,余先生构思了三个板块:整体理解课文(理解一篇)——品读记诵文段(记诵一节)——学用文中句式(突破一点)。在《散步》教学设计二,余先生又构思了另外三个板块:朗读课文,理解内容——品读

读《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心得体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