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说课稿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分析:《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例4的内容。对比不同版本教材的呈现方式,都是以动手操作为主。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面积和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好本课,是以后学习习近平面图形面积推导过程的重要基础,并且为学生进一步系统地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面积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之前,已经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但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心理发展仍处于行为把握阶段,不能抽象理解。他们有初步的数学学习经历,但指向性不明,方法不够恰当;有较强的活动和观察兴趣,但是活动缺乏有序性,观察度不够宽泛,概括、归纳水平差距较大;有小组合作意识,有表达意愿,但数学语言不够规范,小组合作效率有待提高。对于面积这一具有抽象特点的知识,探索、理解、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将成为他们学习的难点。
教学目标:1、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意义,会用面积公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解决实际问题。2、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总结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并在应用的基础上迁移得到正方形的面积公式。3、体会由度量到计算的方法来解决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感受数学的简洁美,并在动手操作中开动脑筋,活跃思维,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法学法: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我运用了“摆一摆——猜一猜——验一验——用一用”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在学生的学习方面,我将小组合作探究作为首选。学生分小组进行“拼一拼”、“猜一猜”、“议一议”“验证” 等活动,探索出长方形和正方行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接下来我将围绕以下几个“探索”着重说明我的教学过程。
首先,采用复习导入的方式,复习面积单位,然后出示这样的三个图形(课件出示),学生能够很快说出每个图形的面积,随后追问:你们为什么这么快就知道了呢?此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回顾知道一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就是要看这个图形包含了多少个面积单位,为下面的操作做铺垫。
然后,出示这样的一个长方形(实物展示):你们能估一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学生在估的同时也会自主选择面积单位,但每个孩子估的结果都不同,那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呢?那接下来我们就采用摆一摆的方法进行验证。
学生操作,老师给每一小组发一个信封,信封里装有同样的长方形以及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个,学生进行操作,摆一摆。
学生操作结束后,会出现以下两种摆法(课件展示),一种就是全部铺满,另一种就是不铺满,找学生说明为什么要这么摆,(也就是每行摆5个,摆了3行,得到面积为15平方厘米),然后进行对比,感受数学的简洁美。随后出示这样一个直观图形,来巩固每行摆几个,摆几行与长方形面积的关系。此环节主要是通过猜一猜,摆一摆等活动,让学生开动脑筋,活跃思维,深刻体会每行摆几个面积单位、摆几行与长方形面积的关系,从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接下来,进行游戏“猜猜猜”,此环节主要是为了巩固每行摆几个、摆几行与长方形面积的关系,而“猜”是自古至今的一种很好的游戏,一种娱乐项目,通过猜测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们带着迫切的心情,想知道猜的结果是否正确,才能做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参与的主体地位。我设计的两个问题也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第一个,仍然是告诉每行摆几个,摆几行,从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第二个,与之不同,是告诉了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让孩子们猜猜我是怎么摆的?更好的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想知道一个图形或物体的面积是多少,都采用这种摆一摆的方法,实在是太麻烦了,所以接下来带领孩子们探索每行摆几个,摆几行,与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配合手势)那么,由每行摆几个,我们可以知道长方形的什么?(当然是长),那长是几厘米呢?为什么?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边长就是1厘米,并且带领孩子们数一数。同样,由摆了这样的几行,我们可以知道长方形的什么?(也就是宽),那宽是几厘米呢?带领孩子们数一数。
当学生们掌握了每行摆几个面积单位,摆几行与长方形的长、宽的关系,接着逐一出示这几个长方形,让学生分别说出它们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进而得出面积是多少。然后将三个图形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总结,从而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接着给出这样的一个长方形,让孩子们利用刚刚推导出的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算出长方形的面积。随后,将长方形的长缩短为8厘米,让学生再次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并追问:此时,什么变了?什么没变?(长方形的长变了,宽没变,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也没有变)。那么,当长变为多少时?就变为正方形了呢?(3厘米,与宽同样长)。那你能根据刚刚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及计算方法,尝试算一算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吗?这时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3×3=9(平方厘米),一是3×4=12(平方厘米),那么到底哪个对呢?带领学生去验证,从而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在这里也再次区分周长和面积。此环节通过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巩固,得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并进行验证,防止与周长相混淆,同时渗透函数思想。
本节课的练习我都是穿插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的,所以由于时间关系,最后只给出了这样一道通过测量然后判断图形的形状,进而计算出面积的问题。
下面是我的板书设计。
以上便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希望各位评委及老师给予批评指导。
第二篇: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教版九义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第2小节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
在备课伊始,我们首先研读教材和教参,明确本节课在这个单元中的地位和意义,以及这个单元在整个小学阶段的“空间与图形”部分的学习中的地位和意义。
在上学期,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在本单元的前几节课学生又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而本节课是小学阶段探究图形面积的第一节课。学好本节课的内容,能为以后探究其他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本节课内容的计算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便于展开直观的操作实验,因此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我们的教学思路是充分利用教学内容的这些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亲身经历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注重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扬长避短:有些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但有些内容,不如使用常规教具和学具的,就让学生真实感受,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操作经验,更有利于他们认识表象的形成。以上这些都成为我们进行最初预设的基础。
二、磨课历程:
本节课我们大体经过三轮的备课、试教和修改。在此过程中,让我们感触最深的是专家们所强调的两个“充分”:一是要充分运用教材资源,二是要充分领会教材意图。
(一)、导入部分
在这一部分,我们原来设计了一个情境:“两个操场,要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你怎么想?”我们的意图是:让学生复习比较面积大小的一般方法:重叠法,用单位面积测量后再比较的方法……,体会出此处用这些方法都不方便,不现实,从而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如何利用面积公式,直接求出这2个操场的面积?
听过我们的预设后,专家老师提示我们两点:
一是没有立足于教材的前后联系,完全抛开了前面所学的面积和面积单位,以及图形的面积大小就是看这个图形含有多少个面积单位这些与本课相关的知识。
二是教材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单元主题图并不仅仅是一块“单元敲门砖”,不能只在单元起始时使用一下就扔掉。为何不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又另外寻找导入的载体呢?新课程的教学要注重常态教学的研究,要注重节约教育成本,解放教师。
所以,我们最终选择直接使用单元主题图引入。因为这幅教室场景图是学生十分熟悉而亲切的,并且图中提供了关于面积的丰富的学习信息,可充分加以利用。
我们设计教师从图中选取墙上的一幅长方形的画作为导入的载体,让学生估一估这幅画的面积,然后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以帮助学生复习前面所学的知识:如何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来进行测量,以及图形的面积大小就看其中包含有多少个面积单位。
这样在与学生相关联的背景下呈现有关的学习内容,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感觉比较自然流畅。
(二)、自主探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原来的设计思路是:实验操作→猜想→验证。
⑴.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来测量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
⑵.让学生根据摆的过程来猜想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之间的关系。
⑶.再通过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不同大小的长方形,找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验证猜想,得出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2、出现的问题:
专家指出:一般我们都是根据多次操作、实验获取结果,再观察、发现其中规律性的地方,才能依此做出猜想。像例2的第1小题这样,只根据一组数据就要求做出相关的猜想,这是不符合科学的认知规律和研究规范的。这样,不利于学生真正地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同时,我们在实践中也发现两个问题:
⑴.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无法得到长和宽的数据。
由于第1次操作时直接给出了长和宽的数据,学生在此只是量出了面积,而对于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三者之间的关系感受还不够,因此到摆不同的长方形时,部分学生对于通过操作得出长、宽的数据有些困难。
⑵.猜想过程中结论过早出现,导致部分学生直接套用猜想填数据,出现“伪验证”。
我们发现部分学生未按要求摆不同大小的长方形,而是直接套用猜想,填写长、宽的数据,未能达到验证的真实效果。
有鉴于此,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对此环节进行了重新设计。
3、修改后的设计:
此处分成4个层次:
⑴.出示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铺摆,然后通过铺摆结果能看出长方形的面积以及长和宽。
这次的铺摆,着眼点在于通过操作找到铺摆的方法以及如何通过铺摆面积单位的个数得到长和宽的数据,通过这样的指导让学生掌握操作的基本方法,为后面的活动扫清障碍。
同时帮学生感悟所摆面积单位的个数与长和宽的关系,便于学生接下去理解、推导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⑵.学生拼长方形,运用刚才掌握的方法得到长方形面积以及它的长和宽。由于学生拼的长方形各不相同,这里就可以得到多组数据,为观察、归纳提供了素材。
⑶.观察、比较这些数据,发现长方形面积与它的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归纳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⑷.验证:出示一个长方形,直接告诉它的长和宽,让学生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了第3次的铺摆,再一次验证,以最终确定结
第三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说课稿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下面我和大家汇报一下我的设想,我主要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3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以及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方法。这节课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小学阶段探究图形面积的第一节课,也是为今后学习探究其他平面图形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面积的计算打下基础。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是这样表述的: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在动手实践过程中,通过猜想、操作、分析、验证,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数学思考方面: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去发现问题的意识,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质疑、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解决问题方面:能在理解面积含义及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情感与态度方面: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合作与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
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本课教材主要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教材例1通过先让学生用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成3个不同的长方形,并填好表格,让学生通过这个操作初步体会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与宽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例2通过测量面积及试一试,探索并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第三部分从正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第四部分练一练主要目的在于巩固新知,让学生能利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
本课时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开始。由此我根据教学内容把推导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作为教学重点,而学生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学的难点。
二、说学情
(一)学生情况
三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乐于探究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但是学生还缺乏实践经验,需加以引导进行学习。在此之前,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一是学生理解了乘法意义,二是了解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用面积单位测量一个图形面积的方法。这些为学生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奠定了知识和技能基础,但学生具体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过程中,还可能存在以下学习困难:
1、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容易混淆。
2、周长和面积的单位名称容易混淆。
3、在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知道是求周长还是求面积。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理解面积与周长的意义,重点指导学生推导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以及练习的巩固应用。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尽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操作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手、眼、脑)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
2、学法:在学生的学习方面,我将小组合作探究作为首选。学生分小组进行“拼一拼”、“猜一猜”、“议一议”“验证” 等活动,探索出长方形和正方行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故事导入:今天喜羊羊、懒羊羊、美羊羊分别给三块草地浇水,喜羊羊说:“村长,我浇的这块地的面积最大。”懒羊羊说:“不对,我看我浇的这块地的面积比你的大。”美羊羊说:“不对,我看我浇的这块地的面积比你们的大。”小羊们争论不休。村长说:“不要再争了,学完这节课你们就知道哪块菜地的面积最大了?”请你们猜猜哪块草地的面积大?怎样求?”
师出示三张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贴在黑板上,问:这就是小羊们的三块草地,要测量它的面积,你认为用哪一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你能用面积单位测量出它的面积吗?请同学们拿出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量一量。
师:同学们,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可以测量出一些长方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果要测量篮球场的面积、高楼墙面的面积、游泳池池面的面积„„也用面积单位一个个去量,那可太麻烦了。所以,我们就要寻找一种更好、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引出新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第二个环节】
(二)实践探究,发现方法 1.动手操作。
先让学生用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小组合作,在纸上摆一摆,摆出3个你们最喜欢的长方形,并填写下表。
2.反馈交流。填完表后,老师带领学一起观察摆成的每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用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老师着重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怎样的联系?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初步发现
学生通过观察初步发现:长与宽的 积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这里让学生动手操作并观察思考,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抓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个发现进入第三个环节。第三个环节
(三)动手实验、验证方法
师:这位同学的发现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再来做第二实验。请各小组测量例2的第一个长方形的长、宽,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量,面积是多少?
学生操作完后小组交流
1、交流测量结果
长4厘米,宽3厘米,面积12平方厘米。
2、交流测量方法。你是怎样去测量的?
(①每排摆4个,摆3排,共有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2平方厘米。②可以沿着长摆一排,共可以摆4个小正方形,沿着宽摆3行.说明每行4个面积单位,可以摆3行,一共有12个面积单位,面积是12平方厘米),如果没有第二种测量方法,教师运用引导出第二种测量方法。
并比较哪种方法简便?(这里通过比较培养学生从多种方法中学会选择最佳方法。培养学生合理选择不同策略的能力。)
在出示例2的第二个长方形,要求学生量出长和宽后用简便的测量方法测量它的面积,并说出面积是多少?
让学生用这两个长方形的长乘宽是不是也等于它的面积 第四个环节
(四)归纳评价,总结方法(1)通过刚才的验证,你们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呢?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呢?
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到: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随后老师介绍用字母表示公式。【在验证归纳过程中,做到了学生人人参与教学过程,每个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并采用了不同的方法验证并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里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接下来老师出示两道题,用刚刚学到的新知来解决。
1、第82页的试一试
2、解决一开始出现的喜羊羊、懒羊羊、美羊羊三块草地的面积。经过刚才的学习你有办法说说谁浇的草地面积大吗?
(五)灵活应用,迁移方法
在推导正方形面积公式时,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习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时,把一个长7分米、宽3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长3分米、宽3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边长×边长。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紧接着我们进入第六个环节(六)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出示书第83的第1题。
2、出示书第83的第2题。
五、说板书
本节课的板书主要围绕这节课的两个重点内容,在揭示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时直接板书公式,让学生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起到
突出重点的目的。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b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a×a 总之,本课教学从实际生活引入,创设问题情境,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这样,学生才真正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第四篇: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教学反思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中的教学重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知道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和会用面积单位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和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1、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复习旧知、问题激趣
上课伊始,引领学生复习与本节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包括复习面积单位的大小和用面积单位测量面积,唤醒学生旧知的同时建立了空间表象,为下面测量图形面积做好了铺垫。然后让学生感知在实际生活中用面积单位测量足球场这样的图形面积是不现实的,引出课题,让学生感受到研究计算方法的必要性。
2、在操作探索中积累学习经验,形成表象
让学生体会到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这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在这一环节中我努力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了促进学生的探究,首先,请学生观察一组因长和宽变化而引起面积变化的长方形,使学生直观感知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有关,让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指向和集中,并唤起进一步学习的需求。接着,让学生分组测量4个长方形的面积,通过实验来寻求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从铺满整个长方形数出面积单位的个数,到只铺一行一列就可以求出面积,形成了测量长方形面积的初步方法。
3、分析数据、归纳推理
在学生测量出4个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长方形的长度和一行摆的面积单位的个数,从而得出长度的厘米数=一行摆的面积单位的个数的猜测,然后利用课件直观演示1厘米摆一个1平方厘米,2厘米摆2个,5厘米摆5个,得出长几厘米摆几个,宽几厘米摆几行,从而把面积的计算转化到了长和宽的关系上,得出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接下来我设计一组长方形渐变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让学生在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同时,结合长、正方形的关系,得出
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深入浅出。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从摆满面积单位、到不摆满、再到不用摆,学生经历从直观表象到思维抽象的过程,发现规律,经历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产生的过程。
另外在巩固应用环节中,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首先是长、正方形直观图形的面积计算,让学生熟练应用公式,然后让学生自主测量长方形卡片的面积,让学生再次感受要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最简单的方法是测量长和宽,最后设计了生活实际应用。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开放性和应用性。
第五篇:《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教学反思
1、教学活动要有利于学生的教学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计算公式、会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经历探究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会通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自己探究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并能感悟到“长×宽”的算理,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本节课设计了两次不同目的的操作体验,力求通过让学生“做”数学,逐步达成让学生既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又要在大脑中建立起为什么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宽”和“边长×边长”的表象,较好的获得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并为估测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在创造”过程。
本节课,通过探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学生经历了“测量面积,产生猜想——举例验证,归纳方法——推广应用”的科学研究过程。即县印度学生测量卡片的面积,逐步产生、形成猜想;然后引导学生用几个长方形再试一试去验证,特别是每一组有一个同学是自己画一个长方形,这样大大丰富了例证,逐步归纳出了公式;最后在推广到身边长方形面积的测量。这样,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形成数学模型并进行界说与应用的过程,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3、“导”中带估,以“估”带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
本节课在引导学生探索研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竞赛方法的同时,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引导学生尝试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估测,“导”中带估,以“估”带练,在练习中体育估算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具体说,在这揭开中安排了研究面积前的“卡片”面积的估算、面积计算公式得出后的数学书面、铅笔盒面等面积的估测与估测丰富的讨论,以及课后延伸的游戏“水的眼力好”等,试图通过这些数学学习活动,提高学生估测面积的意识,并在估测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估测的方法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