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课件
青岛科技大学社会心理学课件word版
编辑:尘埃落定 识别码:72-676509 课件 发布时间: 2023-09-05 12:23:30 来源:网络

第一篇:青岛科技大学社会心理学课件word版

绪论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一)侧重于心理学倾向的定义:美国奥尔波特兄弟: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所在所影响。

(二)侧重于社会学倾向的定义:艾尔乌德: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强调群体行为,以及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一般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一)社会行为:生活在特定的生活条件中的人对各种社会刺激所作出的反应。

温勒社会行为的公式:B=f(P,E)B:行为

P:个体f:函数

E:环境

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社会刺激----社会心理----社会行为社会心理活动不仅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境有关,还与过去形成的经验以及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关。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范围

(一)个体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个体受他人或社会影响而产生的行为。社会化和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动机,社会态度。

1、社会认知—这个人是热情的还是冷漠的。包括对自己、他人、群体的看法,及对问题的归因。

2、社会动机—中国人对知恩图报、忘恩负义是十分熟悉的(利他主义)。

3、社会态度和态度改变——偏见与歧视。男人女人,这个世界永恒的话题,可同样为人,生在社会却受到不同的待遇。

(二)社会交往心理与行为: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人际交往,人际沟通。人际关系—我们每天都要与人打交道,我们或喜欢他人,或厌恶他人,会因此而建立一种联结。人际吸引、人际冲突、利他行为。

(三)群体心理:群体凝聚力、从众、服从现象,民族心理。

群体行为——也许你是球迷、歌迷,也许曾置身于球场或演唱会现场,体验众多人聚集带给你的激动与兴奋。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向

一、社会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

对象、范围:普通心理学研究个体心理形成的一般形式、过程及一般规律;而社会心理学不仅研究个体在社会中的心理,也研究群体心理。

角度与侧重:普通心理学注重研究一般形成过程、条件、机制;而社会心理学注重社会环境中的地位、角色和影响。

研究方法:普通心理学强调实验室法;社会心理学则根据具体情况使用多种研究方法。

二、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对象、范围:社会学要研究社会生活中的全部事实及其本质、结构及各现象之间的关系;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人及群体在相互交往中产生的一些社会知觉、态度、情绪变化,仅是社会生活中的部分事实。

角度与侧重:社会学侧重宏观分析,探讨一个问题与社会制度、经济基础等的关系;而社

会心理学侧重微观分析,注重一个问题与社会心理的关系。例:在亲密关系的研究中,社会学家会关注婚姻关系、离婚以及同居比例;社会心理学家感兴趣的是一个个体如何被另一个个体吸引或排斥。

研究方法: 社会学侧重社会调查,而社会心理学有多种研究方法。

三、社会心理学的独到之处

其他学科也同样关注社会环境的影响,但是社会心理学有独到之处。首先,关心的主要不是客观的社会环境,而是人们如何受他们对社会环境的解读或构建的影响,换句话说,对于了解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人们本身,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了解人们如何知觉、理解和解释社会环境,比了解客观的社会环境更为重要。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特点:

1、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

2、无关变量不易控制

3、期望效应

4、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步骤:

1、确定研究问题

2、查阅参考文献

3、研究设计

4、资料和数据的处理、分析和讨论

5、作出研究结论

6、写论文报告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要注意的问题

1、样本的代表性

2、实验者偏差

3、被试偏差

4、伦理问题

欺瞒: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特有技巧

• 使用原因:社会心理学家相信,如果被试知道研究的目的,他们的行为将会受到这种知识的影响而改变,从而影响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 消极影响:对被试的伤害;对学科发展的消极影响 • 解决方法:知情同意 ;详细的事后解释。

• 使用界限: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尽可能保护参与者的权利、安全感和良好感觉

第五节 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生物理论

二、学习理论

三、认知理论

四、角色理论

第二章

社会知觉和认知

第一节 社会知觉

一、社会知觉的定义及分类

(一)社会知觉

也称社会认知,研究个体如何感知、认识自己、他人与群体及如何解释推断社会行为与事件的。

(二)分类(根据社会知觉的对象)

(1)自我知觉(2)对他人印象形成(3)对群体的刻板印象(4)归因

二、自我知觉及自我概念的形成

自我知觉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自我概念和自尊两个基本成分。

(一)自我概念

1、定义 又叫自我图式,自我认识,是个体对自己所有特征认识的集合,包括个体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性格、能力、身体等方面的认识。

2、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

(1)他人的反馈

(2)反射性评价(3)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断

(4)社会比较(伍德)

3(社会比较的动机不同社会比较的策略、方式也不同)

社会比较的动机:准确的自我评价,自我美化、自我保护、自我提高。社会比较的方式:向上比较,相似比较,向下比较

3、自我概念的作用及测量

(1)作用:影响个人的想法、情绪与行为

自我表达: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表达与反映自己对自己的认识。

自我表现:为了权力、赞许等给别人留下好印象的动机。

自我监控:指个体对社会情境的需要及据此采取相应行动的敏感性及灵活性。

(二)自尊的建构及其作用

1、定义 自尊: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情感)

2、影响自尊高低的因素:生活中的成败经验,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自己的内部标准:

3、自尊的作用和测量:作用:个体行为的主要动力,是身心健康的决定因素。

测量:罗森伯格自尊量表和泰克塞斯社交行为调查量表

4、如何确立自尊:学会向下比较(自我提升),选择性遗忘(对消极事件比对积极事 件遗忘的更快),使用防卫机制否认或逃避消极的反馈,用自我障碍的策略为失败找借口,在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受怀疑时转到自己擅长的活动中去。

第二节 对他人的知觉——印象的形成

一、印象形成过程中所利用的信息:外表,非语言线索,行为

二、印象的组织结构:

(一)维度观评价维度(好坏维度)、力量维度(强弱)活动水平维度(积极主动还是消极被动)

(二)类型观 外向、成熟、忧郁

三、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方式:

(一)安德森的平均模型

人们把所获得的信息加以平均以获得对他人的总体评价。这种模型是加权的平均模型,也即对所有特质平均前,对人们认为非常重要的特质赋予较大的权重。

(二)布鲁尔印象形成双重加工模型

以类别为基础的加工。把个体当成是某一类别群体的成员,根据对此群体具有的看法形成对个体的印象。以个体的特征为基础的加工,综合个体的各种信息来建构印象。

四、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规律

(一)“中心特质”效应

不同的特征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二)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信息出现的先后对印象形成的作用是不同的近因效应:最新得到的信息对他人印象的形成起较强的作用

(三)晕轮效应(光环效应)人们倾向于把有关的特质联系起来形成对他人较统一的认识

(四)人们比较重视负性的信息,但对他人却倾向于做正性的评价

五、印象的作用

保守性偏差:印象一旦形成之后,很难改变,即使发现最初的印象是错的,也很难改变。印象管理:让自己看起来很棒的艺术:自我美化,他人美化

第三节 对群体的知觉——刻板印象

一、刻板印象的形成途径

(一)个人的经验

(二)社会学习

二、引起刻板印象唤起和使用的因素:

1、个人的类别特征越明显,与此类别 相联系的刻板印象越易浮现在脑海中。

2、对待匿名的、可互换的群体成员易 使用刻板印象知觉他们,忽略个人特征

3、当时间紧迫,需快速对他人作出判断时。

4、当所获得的信息很复杂,不易分析加工时。

5、当人们处于极端的情绪状态时。

三、刻板印象的利与弊:利在于:迅速了解一个陌生人或群体的特征。

弊在于:夸大了群体内部成员的相似性,从而对个体的知觉产生先入为主、以偏盖全的偏差。

四、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

(一)抵制刻板印象变化的策略:

1、把不一致的信息解释掉

2、把不一致的信息区隔开

3、把不一致的信息归于群体中不典型的成员。

(二)改变刻板印象方法:

1、要使不一致的信息不断重复,从而被解释为是个体内在品质的反映。

2、要与群体中的成员广泛地交往。

3、要与该群体中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成员交往。

4、要有意识地寻找不一致的信息,有意识地校正自己的判断。

第四节 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断——归因

归因就是人们利用信息对自己及他人行为的原因加以推断的过程

三、归因偏差

1、基本归因错误(对应偏差)——对性格原因的高估。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内在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现象。

2、行动者与观察者偏差

3、自我服务归因偏差,人们把功劳归于自己,把失败归于外因的倾向。

第三章人际关系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其关注的是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其构成包括认知、情感、行为成分。

三、人际关系的维度和类型

(一)人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维度

1、情感上的亲疏(对等与对立)

2、地位上的尊卑(互补与对等)

第一节 人际关系的发展

一、人际吸引

1、人们为什么会互相吸引:亲和动机(亲和需求、亲密需求,为了克服寂寞

2、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1)外表吸引力(2)相似性(3)互补性(4)熟悉性和接近性(5)互惠式的好感

二、关系的发展

关系的进展取决于交往动机和交往行为。交往动机是指人们在交往中到底想获得什么。交往行为包括工具性的交换和情感性的交流,前者如互通有无、互相帮助,后者如自我表露、内心交流、情感支持、相互陪伴等。

1、社会交换

2、自我表露

3、关系的发展

三、密切关系

1、密切关系的特征(1)相互依赖(2)共同活动(3)打破心理界限,对方成为自己个人 心理自我的一部分(4)交往动机由注重交易转为追求共享(5)心理上的亲密感(6)承诺

2、爱情

爱情是指心理成熟达到一定程度的异性个体之间强烈的人际吸引。

在男女之间产生的。生理心理达到相对成熟时产生。爱情不是低级的情感。包括性的需要,不等于纯粹的精神之爱。爱的基本倾向是奉献。

三、人际冲突和合作

2、冲突产生的原因:(1)需要、利益的不同(2)对问题的看法、认识不同(3)价值观、宗教信仰不同(4)行为方式和做事风格的不同

3、冲突的作用:(1)可以促进对方紧密团结(2)强迫冲突双方坐下来谈判并直面他们的 5 问题,给问题解决提供了契机(3)冲突能导致必要的社会变迁

(二)人际合作:

1、定义 由于有些共同的利益或目标对于单独的个人或群体来说,很难或不可能达到,于是人们或群体就联合起来一致行动。

2、合作的类型

1)自发合作,互相援助2)传统合作3)指导合作:双方在具有权威地位的第三方的管理和协调下进行合作4)契约合作:个人或群体之间正式同意以某种方式进行合作,并对彼此的职责进行清楚的界定。

3、如何提高合作性:1)建立持久的关系2)增加识别对方行为的能力3)要维护自己的声誉,保证相互信任4)要保证对关系的控制力,分步合作,对对方的行为要奖罚分明

四、利他行为与侵犯行为

(一)利他行为

1、特征:1)目的是有利于他人,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2)是自觉自愿的行为,不是迫于外界的压力而作出的3)利他行为不求任何回报,是一种真正的无私奉献4)利他行为具有自我牺牲性,它需要个人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是个人并不会计较

3、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1)动机因素2)个人因素3)情境因素

(二)侵犯行为

1、侵犯行为的原因

1)对侵犯行为的反击

工具性侵犯行为基于理性的算计,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去攻击别人。3)本能性侵犯行为

4)挫折引起的情绪性侵犯

5)模仿引起的侵犯行为

2、对侵犯行为的应对:自持行为:在不侵犯别人权利的情况下维护自己的权力。

3、侵犯行为的控制和消除:1)宣泄2)习得的抑制3)惩罚4)置换5)寻找替罪羊

第四章

社会动机理论 第一节 动机概述

一、动机的概念

1、动机是指引起、维持、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2、何谓社会动机

社会动机是衍生性动机、习得性动机、心理性动机。

二、动机的性质

1、动机是一个完整的个人的动机,而不是人的某个部分的动机。

2、动机总是指向人类的一些基本目标或需求,是人类的终级目的、欲望或需要的表现。

3、人类的基本动机是相同的,但用来满足基本动机和需求的方式可以因人而异,因文化而异。

4、人类的动机是复杂多样的,个体的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错综复杂的。

5、人类存在无意识动机或潜意识动机,个体不可能对自己的动机状态有全面而清晰的认识。

6、动机是动态的过程,是连续不断的,无休止的。人除了极少数的时间外,很少达到完全满足。

三、动机的功能

(1)激发个体的活动,对其行为具有推动作用(2)维持个体的活动,对其行为具有强化作用

(3)引导个体活动朝向一定的目标,对其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四、动机的分类

(一)生理性动机和心理性动机

(二)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第三节 几种主要的社会动机

一、成就动机

(1)社会取向成就动机的特点A、强调个人的成就目标和评价标准主要是由他人或所属的 6 团体来决定

B、选择做什么样的行为来达到成就目标也是由重要他人或团体来决定

C、成就行为的效果如何,往往由他人或团体来评价,评价标准也是由他人或团体制定的 D、从总体上说,个人对价值观念的内化程度比较弱,相应地,成就的社会工具性比较强,即追求成就是一种手段,是为了让他人或团体高兴

(2)个体取向成就动机的特点

成就目标和评价标准主要由个人自己来决定。

• • • 选择什么样的行为来达到成就目标,也由个人自己来作主

成就行为效果如何往往由个人自己来评价,评价标准也是由个人自己来制定的 从总体上来说,个人对成就的价值观念内化程度比较高,相应地成就的功能自主性教强,即追求成就本身是一种目的

到及时的反馈:想知道自己的活动结果。愿意接受有挑战的任务,但倾向于选择适度的风险:自信且事实求是。选择有能力的人共事:人际关系上精明

二、亲和动机

1、又称为结群动机,是指个人要与他人在一起,或者要加入某一集团的需要。关禁闭是最严厉惩罚。亲和需要就是寻求被他人喜爱和接纳的一种愿望。

2、亲和动机的负面效果:懈怠,屈从,团体集一思维

3、高亲和动机的人的特点?

喜欢交往,并享受交往所带来的愉快。渴望友谊,喜欢合作。对人际冲突的回避。对失去亲密关系的恐惧

三、权力动机

1、权力的类型(来源)(1)强迫性的权力(2)合法性的权力

(3)奖励性的权力(4)关系性权力

(5)专家性权力

(6)信息性权力

(7)联系性权力

5章

一、社会感情的概念

(一)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1、情绪与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自然原始的,人和动物共有;情感主要与个体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是社会性的,人所特有的。

2、情绪是外显的,情感是内隐的。

3、情绪是不稳定的,易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有明显的情境性;情感是相对稳定的,有稳定性和长期性。

联系:

1、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动物心理到人类心理,先有情绪再有情感,情感是情绪与社会意识整合后的产物。

2、情感是内隐的,但是会在一定情境下,通过情绪表现出来。

(二)社会感情的概念

• 社会感情是伴随整个社会心理过程产生的主观心理体验和心理感受,由社会情绪和社会情感构成。(3)高成就动机的人的特点

有较强的责任感:对自己的决定高度负责。喜欢能够得三)社会感情的特点

• 与感情相比较而言,具有群体性、共同性、社会影响力等特征。

• • 群体性,不是个人独自的内心体验,而是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共同性,社会情绪的爆发、社会情感的形成,往往由特定的社会事件所引起,并产生相同或者相似的心理刺激和应激反映。

• 社会影响力,社会感情的影响力比个人的要大得多。

三、社会感情的功能

1.动力功能,对人的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2.强化功能,可以巩固和改变一个人的认知。

3.信号功能,通过表情外显来传递信息,有加强言语表达力的作用、提高言语生动性的作用、替代言语的作用、超越言语的作用。4.感染功能,一般的情绪气氛感染,还有是被特定对象引起相应的情绪反应。5.迁移功能,对他人的感情会迁移到与这个人有关的对象上去。

对认知和情绪的总结

• • 一些情绪反应——特别是简单的喜欢、不喜欢和恐惧——不包括有意识的思维。其他的情绪——包括心境(如抑郁)和复杂的情感(如爱和恨)——在很大程度上受解释、记忆和预期的影响。

三、社会学的观点

1、社会感情的突生属性

所谓突生属性是指只有在人与人发生关系或者当个人的心理或行为同他所处的社会文化结合时才能显示出来的那些特点,而这些特点是无法还原到个人的或生理的基础上去的。

2、社会感情的整饰化

•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依据社会关系的规范要求或者出于策略性的考虑,有意识地控制(唤起、压抑和改变)自己的某些情感的现象,就是社会感情的整饰化

一、情绪与社会情绪

1.情绪 :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构成成分包括主观体验、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生理唤醒。2.社会情绪:是指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各种情境的知觉,通过群体成员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较为复杂而又相对稳定的态度体验,这种知觉和体验对个体或者全体产生指导性和动力性的影响。情绪感知等级

麻木 —身体感觉—原始经验 —语言障碍 —分辨 —起因 —同理心 —互动

有效地表达情绪的原则1.先觉察自己的真正感受。2.选择适当的时机表达 3.清楚具体地表达 4.行为/感觉/理由陈述的使用 5.表达正面情绪,也可以增进良好关系

二、情感与社会情感

• 情感: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复杂又较稳定的态度体验。

• 社会情感:社会群体所共有的对事物稳定、深刻、持久的体验和感受。反映一个社会的公共价值观。往往和社会文化交织,带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特点,和历史感,某种意义上就是民族情感。

民族情感:一个民族对自身归属的一种认同。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是长期传承下来的。

中国人的羞耻感

• 羞耻感是对他人批评的一种反应,受到公开嘲笑和摒弃,或者自以为受到嘲笑时感到耻辱 •

“面子”和“脸”是耻辱感中的重要概念

6章

(一)态度的定义:态度是指人们对一定对象相对稳定、内部制约化的心理反映倾向 :(1)态度是一种心理反应倾向

(2)态度是内部制约化的心理过程

(3)态度是相对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

(二)态度的构成要素

 情感成分affective component(喜欢-讨厌,尊敬-鄙视)

 行为意向成分behavioral component(预备采取的反应)

 认知成分cognitive component(事实、知识、价值、信念、评价)关于态度三要素的例子:

某大学学生社团发起一项在校园内禁止吸烟的运动,在运动之前县举办一项态度调查,借以了解同学们对校园禁言的态度。然后又支持和反对两派各推选代表举行座谈会,让他们说出支持与反对的理由。

支持者:

1、认为吸烟有害健康,每年有成千上万人死于吸烟所导致的各种疾病。认为吸烟会酿成火灾、浪费金钱。

2、自己不喜欢吸烟,也讨厌遭受别人的二手烟危害。

3、所以他们支持禁烟行动。

反对者:

1、认为吸烟是个人的自由,有利于交友,还能提神醒脑。

2、自己喜欢吸烟,也喜欢与同好者分享吞云吐雾的快乐。

3、所以他们反对禁烟。在他们各自所持的态度中,均有三种成分:

1、他们之所以支持或反对,十一他们对问题的认知为基础的,即态度的认知成分。

2、他们之所以快乐或者生气,是一句他们对事物的情绪经验而决定的,即态度的情感成分。

3、他们对禁烟活动的支持或反对付诸行动,不仅在调查上选填支持或反对,而且在座谈会上也采取同样的行动,即态度的行为意向成分。

三)社会态度的功能

(1)调适作用:帮助个体适应他所在的组织和社会生活环境;

(2)自我防卫作用:帮助人们抵御针对他们自身的有害信息,给别人以好印象;(3)价值表现作用:个体表达自己拥有的价值的自我表达;(4)态度的知识作用:有助于组织和解释社会信息

二、态度的形成

态度的形成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中形成的。

1、环境因素

(1)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规范、准则的要求和约束,思想观念的宣传和教育,风俗习惯的潜移默化和文化的熏陶等(2)家庭。教育和抚养方式(3)同伴。同伴的态度、观点(4)团体的影响。团体对其成员吸引力的大小,个体在团体中所处的位置

三、态度与行为

(一)态度与行为概述

态度是行为的准备状态;行为是态度的外显,是在态度影响下显现出来的对对象的具体反应。

(二)态度与行为一致与不一致的原因

行为是个人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函数

(三)造成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条件与因素

1、态度的一般性与行为的特殊性

2、社会规范

3、动机、能力等个人心理因素

4、情境压力

5、价值与代价

四、态度改变理论

 为什么我们的态度会改变?

当个体发现有两个认知彼此矛盾,无法调和一致时,会感到内心冲突、紧张、不愉快,为了克服由认知失调引起的紧张,会促使个人放弃或改变认知之一,而迁就另一认知,借以消除紧张,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

五、减少认知失调的几种方法

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减少由于戒烟而引起的认知失调:

1、改变态度:改变自己对戒烟的态度,使其与以前的行为一致(我喜欢吸烟,我不想真正戒掉)。

2、增加认知:如果两个认知不一致,可以通过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认知来减少失调(吸烟让我放松和保持体型,有利于我的健康)。

3、改变认知的重要性:改变认知的重要性让一致性的认知变得重要,不一致性的认知变得不重要(放松和保持体型比担心30年后患癌更重要)。

4、减少选择感:让自己相信自己之所以做出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是因为自己没有选择(生活中有如此多的压力,我只能靠吸烟来缓解,别无他法)。

5、改变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不再与态度有冲突(我将再次戒烟,即使别人给也不再抽烟)。

六、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 :

1、说服者因素:(1)说服者的可信度 : A、专业性 B、可靠性

(2)说服者的受欢迎程度

2、说服信息的因素 :

(1)信息传递结构,单方面传递与双方面传递,与被说服者的教育水平以及原有态度相关(2)信息唤起的情绪,如愉悦的心情或恐惧感(吓唬他人以引起注意力,如吸烟、酒驾、毒品等的公益广告)。

3、被说服者的因素 :(1)原有态度(2)人格特点,自尊与自信(3)被说服者的卷入程度(4)被说服者自身的免疫力(5)心情

五、偏见

(一)偏见的含义

偏见是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所建立的对人、对事的态度。这种态度包括认知的成分较少,情感成分较多。表现为正面的偏见或负面的偏见。生活中多半是指负面的偏见。

(二)偏见产生的原因

1、群体间的利害冲突

资源是有限的,为了得到物质利益,群体间会产生竞争与冲突,这是造成偏见的基础。

2、社会学习的影响

偏见是社会化的结果,即后天学来的。这种学习分为三种:(1)直接学习(2)模仿学习(3)环境感染

3、群体间缺乏了解与沟通

(三)偏见的后果:

1、自我实现预言

罗森塔尔效应,教师对某些学生持积极看法,影响学生的成绩

2、性别角色

对女性的偏见,依赖的、被动的、附属的3、疏离

社会隔离强化偏见,偏见也会增加隔膜和疏离

(四)偏见的消除:

1、相互依赖

2、追求共同的目标

3、平等地位

4、非正式的人际接触5、10 频繁接触

6、平等的社会规范

7章

群体心理大致分为三种:

 社会群体的群体心理,指社会中某一群体或组织的心理

 集群心理,临时聚集的人群看做一个群体所具有的心理

 民族心理,一个人类共同体在同质文化下的相似心理活动倾向

(一)定义和特征、群体是指那些成员间相互依赖、彼此之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

2、特征:(1)群体首先是一群人,家庭、小组、公司、民族等(2)群体存在一个结构,如角色分工(3)有一定的目标(4)群体成员要明确意识到自己是属于某个群体的,以及群体的界限;(5)要有共同的价值和规范

(二)群体的分类

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根据群体是否真实存在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根据构成原则和方式

3、大群体和小群体,依据群体规模 三)群体心理效应

1)群体归属感:

个体自觉归属于所参加群体的一种情感。群体成员情感上共鸣,表现出相同的情感,一致的行为以及所属群体的特点和准则。群体的内聚力越高,取得成绩越大,成员的归属感越强,为自己是其中一员感到自豪。人们对于家庭的归属感比工作群体要强。

2)群体认同感

指群体成员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在认知与评价保持一致的情感。这种认同有自觉的认同和被迫的从众两种 群体的促进作用 当个体的思想、行为符合团体的要求时,团体往往会加以赞许和鼓励,从而强化这种思想和行为

四)群体凝聚力

1)定义:指群体团结一致的力量,往往包括这两个方面。(1)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或者使成员留在群体内的力量的总和(2)群体成员彼此之间的吸引力。 特殊压力下会产生“貌合神离”。 群体凝聚力的条件要素:

群体,给成员提供需要满足和分配公平,良好的氛围、群体知名度;成员,养成与群体成就目标相一致的价值观念 2)群体凝聚力的作用

凝聚力对成员的稳定性有影响。凝聚力大的群体对其成员的影响力也越大,更易导致从众行为。凝聚力也影响人们的自尊,高凝聚力的群体成员有更高的自尊心。凝聚力影响群体的产出

奥尔波特的研究

 结论:社会促进现象是有条件的,在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工作,社会促进作用显著,在工作难度大的工作中,不明显。

 社会促进的生理机制是,别人的工作表现和动作可以转化为自己的外界刺激,从而引起自己同样的或相似的心理反应和动作表现。另外,别人在场的条件下,别人的观察其社会评价作用,能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查荣克的研究

 他人在场是促进还是干扰取决于个体从事活动的性质。根据动机原则,提出优势反应和劣势反应。

 优势反应:已经学习和熟练掌握,不假思索就可以表现出来的习惯动作。一)集群行为

 是一种在人们激烈互动中自发发生的无指导、无明确目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众多人的狂热行为。具有自发性、狂热、非常规、短暂的特征

 过程 :一是情绪感染,二是模仿 集群行为的理论

 反常行为理论

要有一群人,不多不少,是个人无法辨认自身地位和角色;受到心理刺激,产生情绪感染,个人成为身份不明的人;情绪爆发,转变为行为,打破社会规范,做出反常行为。

 紧急规范理论

三)去个性化

 在群体的保护下,个体违反在正常社会情境下的社会准则,作出事后感到惭愧和后怕的事情来,这种现象被社会心理学称做去个性化。也指个人在群体中会不顾及自己的行为,而与群体活动表现出一致。个体在群体中失去了理性,放弃对自己的控制,与群体统一起来。去个性化的原因

 匿名性

丧失了责任感。

群体的淹没性。

四、民族心理

 民族心理是指构筑在一个民族的经济地域基础上的并渗透着该民族共同文化传统、决定着该民族人们性格和行为模式的共同的心理倾向和精神结构,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性格或国民性

群体心理论

 塔尔德的模仿说:主张群集心,主张个人之间的模仿作用;

 迪尔凯姆:主张“集体意识”,是一种精神实体,是由思想、感情、行为方式、制度、思潮、舆论等价值观点、社会规范构成的意识总体。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

 集体无意识指的是在人的一生中没有被意识到的一些“原始意象”(潜在的意象),这些意象是人从他的祖先那儿继承来的先天的倾向或潜在的可能,即采取与自己的祖先同样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作出反应。

(三)弗罗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

 社会无意识是指一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员共同的被压抑的意识领域,是这个社会不允许其成员们意识到的内容。 社会无意识是通过社会过滤器形成的。

 社会过滤器是指一个社会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联系方式,通过感情和社会知觉的方式发展起来的决定认识形式的体系或范畴。

社会过滤器理论

第一个部分是语言:它的词汇、语法和句法,通过固定在其中的整个精神来决定那些经验能进入我们的意识。第二部分是逻辑学:也就是一种特定的文化中直接指导人的思维的规律。第三部分由社会禁忌:它宣布某些思想和感觉是不合适的,被禁忌的、危险的,并且阻止这些思想和感觉达到意识层次。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伦理道德的作用(人贵论);以家庭为主体的家族主义盛行,12 尊祖情绪;封闭性的经济基础,具有排它性的一面。政治制度中的专制主义,“万般皆下品,维有读书高;儒家思想的“仁义道德”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1.首先,从文化背景的角度来讲,来自集体主义文化的人有较高的服从倾向。2.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影响也表现在人格中的自我上。西方文化中独立型的自我和东方文化中的依赖型的自我。3.最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对人的社会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解决人际冲突时,个人主义者更倾向于用法律,而集体主义者倾向于用协商的方法,集体主义者看重团体的欢乐和和谐,而个人主义者强调竞争和控制他人。

(四)文化与思维特性

从本质特性上讲,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体现出了以下几个特征 :(1)折衷性(中庸之道)(2)整体性

第二篇:青岛科技大学专业课

青岛科技大学相关专业介绍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介绍

热能与动力工程研究热能的转换、传输与利用,研究与之相关的系统与设备、最大限度利用能量的方法与途径、系统节能的先进技术、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方法等的科学,是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的科学。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坚实的热工理论、机械工程、电气自动控制等基础知识与熟练的外语、计算机应用技能,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热工理论、热能、环保、供热、暖通与空调工程、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制造、研究、开发、运行管理和安装调试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课程设置:

本专业开设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外语、计算机、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电工电子技术、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热能工程控制技术、现代测试技术、低温技术及其应用、节能原理与技术、热能与动力工程基础、、锅炉原理及设计、制冷原理与装置等必修课程;同时适应专业发展设置了较大比例的选修课,如发动机构造及原理、计算机辅助设计、能源清洁利用、工业通风、空气调节、供热工程、制冷装置自动化、热泵技术等。该课程体系的设置使学生既掌握了扎实宽广的理论基础知识又具有专业特长。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一门集化学、物理、数学和工程技术为一身的学科专业。以化学工业及相关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化学、物理过程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加工技术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与传递过程的规律,研究有关工程因素对过程和装置的影响,解决工艺开发、装置设计、控制操作、综合优化的理论和方法等问题。本学科不仅是通用的过程工程学科,而且是高新科技和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撑学科。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方面的知识,能在化工、石化、精细与日用化工、能源、环境、医药、食品、冶金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课程设置:

在学习高等数学、化学、物理等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本专业主要学习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分离工程、化工工艺学、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化工设计等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知识,为拓宽专业面,增加适应性,还开设高分子化学基础、石油炼制工程、环境化工、化工机械基础、ChemCAD等课程。同时还接受实验技能、计算机过程模拟与应用、信息获取、工程设计、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能力训练。

机械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本专业培养具有过程工程、控制工程和管理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化工、石油、能源、轻工、环保、制药、食品、机械等各类过程行业及劳动安全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以及工程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学科:

机械工程、过程工程、控制工程

主要课程(核心课程)

工程力学、工程热力学、机械设计、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电工电子学、过程工程基础、过程设备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等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学生主要理解掌握材料科学基础知识,掌握金属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制备和加工工艺与材料性能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具备合理选择材料和加工工艺的能力,通过综合材料设计和工艺设计,提高材料的性能、质量和使用寿命,并具有可以研发新材料及新工艺的水准

分析、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制备、金属材料成型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课程设置:

在完成基础工科学生学习(包括数理化、计算机、机械制图等课程)的基础上,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有:材料科学基础(专业基础课),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物理性能,材料测试与研究方法,金属材料学,金属工艺学,纳米科学与技术,材料腐蚀与防护,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等专业课程,同时学生还接受实验技能的训练,另外还有校内模拟生产实训和参观实习,为将来从事科研生产工作奠定基础

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进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课程设置

主干学科:力学、机械工程

主要课程(核心课程):

工程力学、机械设计、电工电子技术学、控制理论与工程、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机械测试技术、企业管理、微机原理与应用、机械制造工艺学、数控加工技术、CAD/CAM、机电一体化技术等

第三篇:述职报告 - 青岛科技大学

2009年工会工作述职报告

田黎明

尊敬的各位代表:大家好!

现将我在2009年担任校工会主席的基本工作情况汇报如下,请评议并提出宝贵意见。

一、岗位职责履行情况

工会是党领导下的全体职工参加的群众组织,本人作为经教职工选举走上工作岗位的校工会主席,能够时刻不忘党组织的信任和广大教职工的委托,在负责学校工会工作过程中,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践行‚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在党委和上级工会的领导指导下,团结工会委员会一班人,牢牢把握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履行社会职能,突出履行维护职能‛的工作定位,在维护学校整体利益的前提下,通过履行岗位职责,努力代表、维护和发展好广大教职工的具体利益。力争把我校工会建成教职工信赖和依靠的‚家‛;努力去做教职工的贴心人。发挥工会联系党和全体教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以及各级行政的助手作用,为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构建友好和谐环境。

1、认真履行负责校工会第九届委员会日常工作的职责,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决议,比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大会确定的工作任务。

2、根据《工会法》、《中国工会章程》、《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和《青岛科技大学二级教代会试行条例》等规定,组织筹备年初 1的学校‚双代会‛和年中召开的教代会常设主席团会议。受常设主席团委托,起草了《青岛科技大学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巡视制度(征求意见稿)》,根据会议决定,组织协调了会议确定的具体巡视方案(草案)的起草。组织教代会常设主席团部分成员到高密校区进行了考察。做好有关高密校区‚双代会‛筹备、部分二级学院‚双代会‛换届及其他二级教代会的指导工作。在做好面上的工会干部集训同时,及时为新上任的党总支书记和工会分会主席赠送相关书籍资料,争取基层党总支对工会工作的支持,逐一与新上任的工会主席进行交流,帮助他们得以尽快地适应基层工会工作的需要。

3、主持制定全年工会工作计划,组织开展工会各工作委员会工作,支持副主席和工会分会的工作,统筹工会专职人员的分工与协作。定期召开会议,传达学习校党委和上级工会有关精神,讨论和研究贯彻实施的措施和办法。

4、在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过程中,能够代表教职工向学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积极建言献策。一方面,呼吁和倡导发挥各级教代会作用,落实教代会职权,推动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另一方面,注意倾听教职工呼声,体察教职工的情绪,反映教职工的合理诉求。同时,耐心做好上访教职工的接待和思想情绪疏导工作。在校工会统一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先后撰写了《校工会〈关于内部管理及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第二聘期)征求意见稿〉的建议》和《关注校园民生,解决热点问题,构建和谐校园——校工会调研报告》共近11000余字。

5、发挥工会组织的特点和优势,以活动为载体,开展以师德建

设为核心的‚三育人‛工作。做好教职工庆祝建国六十周年系列活动、教师节庆祝表彰大会和第八个‚师德建设教育月‛活动等的策划、协调和组织、总结工作。在防控甲流的特殊形势下,注重调动和发挥二级工会分会积极性,使各项教育活动化整为零有序地展开,取得比较好的教育效果。

6、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在常年组织开展‚送温暖‛活动中,一心一意办实事,真心诚意做好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凡是校工会为教职工排忧解难的工作,无论是常规性的,还是阶段性的,或是由于教职工来信来访引发的,我都事必躬亲,或亲自办理或协调解决。今年以来,校工会接待教职工求助、上访和劳动争议等 39人24(件)次,本人直接或参与调处了所有事件,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矛盾,促进了和谐。为了解决大龄未婚青年的后顾之忧,我除亲自带领他们集体到海大参加交友联谊活动外,在日常工作之余,见缝插针地挤时间为他们牵线搭桥。仅今年4月‚相约春季‛活动结束以来,经我个人或与其他同志一起介绍而单独见面接触的未婚(单亲)教职工就有96人次。尽管由于种种原因成功率非常小,但我能够舍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继续不厌其烦地根据他们的需要提供信息和婚介服务。在给困难职工救助的同时,对于生病住院的教职工,在得知信息的情况下,我都主动前往慰问看望或委托工会其他同志前往慰问看望。对于不幸身患癌症的教职工或职工家属,在可能的情况下,我都主动送上治病康复的参考资料、光盘和心得体会等等,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7、做好兼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主任的工作,倡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促进女教职工提高素质,巾帼建功。坚持开展‚春蕾计划‛活动,带头捐助‚春雷女童‛。我校‚春蕾计划‛工作继去年被评为省先进集体之后,今年又被评为青岛市先进集体。本人也很荣幸成为青岛市妇联表彰的区市妇联和市直单位妇女主任中33 名‚实施‘春蕾计划’先进工作者‛之一。

8、支持工会文体委员会组织开展教职工喜闻乐见的各类文体活动、组建文体协会等,做到抓大放小,调动和发挥二级工会分会和文体协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推动全民健身过程中,连续数月牺牲午休时间,与工会同仁一起组织开展柔力球普及推广工作,既为秋季教工运动会提供了大型群体表演,又满足了教职工健身的需求。

9、注意以理论创新推动工作创新。组织工会干部和教职工积极开展工运理论研究和论文交流工作。结合工作实际,申报了《青岛地区高校单身青年教职工婚恋观调研》的课题,近期已获学校社会科学课题立项。在以往工作研究基础上,今年在扩大职工入会人员范畴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0、按照财务制度的规定,掌握和使用好工会经费及代管行政经费。尤其是经过多方协调,达成一致共识,规范了目前形势下后勤、产业中实体人员的工会经费、福利费的拨缴以及会费的收缴管理使用办法,使相关经费的运行纳入了正常轨道。

11、组织协调劳模评选和管理服务工作。

12、认真负责地组织领导好学校交由工会代管的工作:筹办教工

运动会、部分尚未移交街道社区的家委会的管理、校内年终总结评比、职工福利费的管理使用、捐款款物的组织实施、委托贷款以及非教学单位的甲流日报等等。

13、不断提高党性觉悟,增强廉洁从政的自觉性。做到为政清廉,遵纪守法。

二、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2009年本人所担任主席的学校工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不仅归功于各级党组织的正确领导和广大工会会员的积极参与,也是全校工会同仁齐心协力共同取得的成果。借此机会,我代表校工会委员会和我自己表示衷心地感谢!

在清醒地看到工会和本人的工作距离党组织和广大教职工的新期待还有较大差距的同时,我也认识到,由于本人还兼任校妇委会主任工作,客观上工会和妇委会的事务特别繁杂而目前尚无专职妇女干部;主观上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有限。因此,日常工作基本陷在忙忙碌碌的事务堆里,理论学习和深入基层都做得很不够,这也势必会影响到工作思路的拓展和创新。今后在积极争取改善客观条件的同时,要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进一步加强学习、更好地联系群众,更加努力地工作,更好地履行本届工会主席的岗位工作职责。

谢谢大家!

第四篇: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

从《自闭历程》谈人际沟通

从《自闭历程》谈人际沟通

电影《自闭历程》是根据美国动物科学家、著名自闭症患者天宝·葛兰汀(TempleGrandin)的自传改编的。讲述的是天宝·葛兰汀从四岁起被诊断为自闭症,她拒绝说话,拒绝与人接触,于是,妈妈决定自己担负起教育她的责任,可面对妈妈一遍遍的言传口授,葛兰汀经常视若无睹,她似乎自成世界,所有的人都被隔离在外,为此,妈妈常常苦不堪言。幸运的是,葛兰汀遇到了卡洛克这样的老师,这位老师不但力排众异收留了她,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给予了她启发式的教育与引导。葛兰汀也在这段生活中受益匪浅,逐渐地努力克服了重重障碍,最后终于获得博士学位,完满毕业。

我们似乎难以置信,一个事业辉煌的动物科学家,当年却举止笨拙,缺乏社

交能力,或者正是这点也让她在两个领域里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人道主义屠宰场设计师,直言不讳的自闭症作家。影片的一开始,女主角惊恐的眼神,夸张的表情,让我觉得可能有些做作,可是随着剧情的深入,我才意识到自己的浅薄,是我们对自闭症缺少了解,对自闭症患者缺少关注与关怀。儿童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其主要症状有:

1、社交障碍方面表现为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与父母亲之间缺乏安全依恋关系等。

2、语言交流障碍语言发育落后,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或语言缺乏交流性质。

3、重复刻板行为

4、智力异常7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智力落后,但这些儿童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能力,20%智力在正常范围,约10%智力超常,多数患儿记忆力较好,尤其是在机械记忆方面。

5、感觉异常表现为痛觉迟钝、对某些声音或图像特别的恐惧或喜好等。

6、其他常见行为包括多动、注意力分散、发脾气、攻击、自伤等。这类行为可能与父母教育中较多使用打骂或惩罚有一定关系。

7、与教育有一定关系,有些也是后天形成的。比如,父母的关爱不够,感到孤独寂寞。很显然,天宝·葛兰汀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自闭症患者,从小缺乏与父母间的安全依恋关系,所以看上去木讷、呆板,她恐惧于肢体接触,以至于在四岁之后,其母亲就无法在拥抱自己的女儿,而她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言行举止也使她从小就遭受同龄人的嘲笑,而自闭症患者恰恰是害怕别人对自己的反应,害怕人群,害怕人际沟通,着也加剧了她与周围世界的疏离。

幸运的是,她遇到了一位好老师,也是一位改变她一生命运的人——卡洛克博士。卡洛克发现她有着令人惊叹的视觉思维之后,不断内心引导其人生步伐,“人生是一扇门,每一扇门打开后呈现给你崭新世界的大门,而你所需要做的就是决心打开它。”也正是这句话,引导着不断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走向成功。

在葛兰汀艰辛的成长和成功的道路上,我们不难发现人际沟通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在初期,由于和父母关系的疏离,缺乏交流沟通,渐渐患上了自闭症。之后有偶遇自闭和青春期的叛逆,让她与周围的人日益疏远,她渴望拥抱的感觉,却害怕肢体接触,在牧场里,她发现了一种安抚牛用的“挤压器”,从中找到了久违的拥抱的感觉。这正是她人际沟通缺失造成的。第一个走进她的世界,与她简历亲密关系的人就是她的老师卡洛克教授,她从卡洛克那里得到指导、尊重、关爱,在她面前,天宝可以自由发挥她在视觉思维方面的特长,有更多的自我展露的机会,于是渐渐地对卡洛克产生了依恋的亲密关系。这也为天宝今后走出自闭症的阴影做了良好的开端。

由于语言交流障碍、缺乏够用技巧,天宝在人际沟通方面的摸索前进更多的是非言语沟通,夸张的表情和出格的举止,都是她内心感受的一种表现,她也渴望被理解,被接纳,但是无奈人们的误解和偏见太深,而她又无法合理地表达自己的心声。人际沟通是双向的,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的,而事实上,天宝缺少尊重。于是,她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对抗,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自我价值的保护是一种自我支持倾向的心理活动,其目的是为了防止自我价值受到否定或贬低,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通过他人评价而确定的,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投之以肯定和支持,如天宝对卡洛克教授,反之,则对其予以疏离。在这种双向交流的过程中,卡洛克为天宝打开了一扇门,迈出了第一

步,之后越走越远,渐渐地走出自闭的樊笼,走向成功。

在如今经济区域化、一体化不断加强,文化高度融合的现代社会,人际沟通显得尤为重要了,爱情、事业、婚姻、家庭,归根到底都是与人打交道,古人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皓首穷经,我们却必须走出去,在与周围人群的交流沟通中参悟为人处世之道,使自己的人格日趋完善,性格日益成熟,展露自我,使自己的才敢得以发挥,自我价值得意认同。曾经也一度彷徨,从大山深处走进小县城,从未走出过县城的我直接走进嘉兴这样的中型城市,性格偏内向,排斥人际交往,害怕卷入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人际关系的漩涡中,劳神费力。终于有一天,当我勇敢地打开那扇门,才发现,生活本来就是一张网,无论你乐意也好,抗拒也罢,你从一出生就已经纠缠其中了,越抗拒,越挣扎,反而缠的越紧,陷得越深。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关键是我们看待事物的心态。既然无法抗拒,那就想办法好好享受吧!

人际沟通是一种神秘而奇妙的体验,但是只要你勇敢地打开那扇门,用于走出第一步,你总会有办法让自己享受到其中的乐趣的。

第五篇:社会心理学

简析中学生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与特点[原创] 简析中学生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与特点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是个体关于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人类自身事件的认知。在内容上涉及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关于人自身的认知,包括对自己和他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如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动机、情感等等)及思想观点、个性品质等的认知;第二,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双边关系的认知,如对权威、友谊、冲突、合作等关系的认知:第三,关于社团内部及社团之间各种社会关系的认知(方富熹,1992)。社会认知的过程,是依据个体的经验及对有关信息线索的分析加工而进行的。社会认知的独立研究形成于本世纪60年代末,以弗拉维尔(J.H.Flavell,1968)的研究为标志,到80年代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国内在学科教学研究中,社会认知的探讨还很少。但是,史地学科的人文性质决定了史地中社会认知的重要性。在我们的研究中,确立了这样两个重点研究的问题:第一,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第二,中学生社会认知的特点,主要涉及观点采择能力、对权威的认知、对暴力与冲突的认知、对友谊与和平的认知、对社会群体的认知等等.有关社会认知的培养问题将在后面章节阐述。

(一)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弄清影响中学生社会认知的因素,有助于创设更好地达成史地学科社会性教育目标的教学模式。国内在历史、地理观念与社会性教育方面,因为过去时代的种种影响,至今依然采用灌输的教育方法,使 1 观念教育目标的达成趋于简单化与表面化,因此,影响因素的研究具

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即:认知者自身、认知对象、认知情境。

1、认知者自身的心理特点。指认知者已有的经验、需要、人格特征等方面的特点(时蓉华,1998)。首先,个体的原有经验对认知过程产生着特殊的影响。如初中生看见一位新教师走进教室,他们中的不少人会依据自己以前的经验,来对照这位教师的言谈举止,判断教师的性格与行为。从而,确定是喜欢他还是厌恶他。因此,教师的教育从他走进教师门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其次,个体的价值观念直接影响其评价社会关系、社会事物。一个对教师从内心十分尊敬,把教师的价值判断看的十分重要的学生,会直接运用教师的价值观去评判其他人或事,同时,如果让他摆脱教师的观点或价值判断,独自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时,他却会因已形成的价值观念的束缚,产生思维障碍。第三,影响认知活动的另一种因素是个体自身的情感状态。教师如果创设活泼、热烈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就会有利于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讨论。第四,各种各样的认知偏见。如光环作用:教师一般都相信成绩好的同学能力也一定很强,可能会忽视对一些能力并不强的学生的技能指导。这种将一个人赋予了肯定或有价值的特征后,进而将其它许多积极特征也赋予他的心理现象,称之为光环作用。又如:相似假定作用。在认知活动中,人们有时会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即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同之点。在课 堂小组讨论时,有些学生会因为一直认为对方有与自己相同的特点,所以,当对方与自己意见完全不同并产生争论时,不免会影响对问题

本身的客观评价。

2、认知对象因素。是指该对象对于认知者所具有的价值及其社会意义的大小,影响认知者的认知过程。如历史人物的形象会对学生的观念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满清官员的身份可能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评价,即使这位官员有过出色的作为,有些学生在评价时,仍然以谴责的态度进行评价,缺乏客观性。认知对象可以是某个人、某个群体或具有社会意义的事物,如各类地理教具、历史图册等等。

3、认知情境因素。在社会认知中,个体对认知情境的理解也会转移到认知对象上,从而影响个体的认知结果。在一张清代末年的照片上,有几个清朝装束的官员坐在官衙里,人们很难想象这里就有曾在西方留学、学贯东西,并且思想激进的严复,这就是背景因素在起作用。教师可以利用背景因素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情境设置,改变或者

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4、从众行为的原因

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生理本能,人在大众中与众人的利益和价值联系在一起,如此一来,就把个人的力量转变为大众的力量,从而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其他人的侵害。二是缺乏责任感。一个人只要与大众联系在一起,他的行为和活动就可以以集体的名义进行,与行动相应的责任就不必由自己一个人负责。因此,从众行为在 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缺乏责任感,逃避自己行为所应当承担的责任。

舆论对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培养高成就动机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麦克利兰(D、C、McClelland)是社会动机领域的著名学者,他为后人研究成就动机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简而言之,成就动机就是个人在各种情境下,追求成功与成就的动机。

积极的发展,社会的高度发展,个体的发展,有赖于一定水平的成就动机。高成就的动机,会使个体敢冒风险,勇于进取,最终取得较高水平的成就。动机和个体的抱负水平有密切联系,我们通常会把成功成就作为分子,抱负作为分母来衡量一个有追求的,有上进心的心理健康水平。

既然知道高成就动机与身心健康甚至社会的发展有必然关联性,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注重他的培养?成就动机是习得的社会动机,我们需要从童年期开始培养,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来培养。儿童最终都是要走向社会,他们的行为都将社会话。如果每个天真的孩子从小就有一个高成就的学习动机,通过家庭与学校的正确引导,因材施教,将来成为有利社会的,能够作出突出贡献的社会人,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那如何给自己的孩子匹配一个高成就的动机,成就动机 4 如何与成长计划相结合,我将在以后的文章里面与大家详细探讨,下面谈谈培养儿童成就动机的注意问题。

1、家庭教养方式。就小孩的成就感培养,大多受其父母以及家人的影响比较深。研究发现,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成就动机正相关,即家长对其子女的自律训练越严格,他们的成就动机就越强。此外,家庭的和谐程度,指导、劝告式引导可以使儿童成就动机发展较好,儿童对追求成功的热情较高;而过度的管束和限制,会使儿童独立性发展较差,成人后往往缺乏创造性和竞争力,因为他们缺乏成就需要。因为儿童的成长阶段是人一生当中二个非常关键期的第一个,从小就培养儿童的成就感,这是儿童成年后自我实现的基础。

2、成就的社会氛围。麦克利兰研究并测量了30多个国家的儿童读物,发现高发展的国家里,儿童读物中有较多的关于成就成功的书籍和内容。家长给孩子选好的学校读书,一方面是这种学校有好的老师,更重要的是有你追我赶的成就氛围。

3、具有强烈成就需要的小孩,随着身心的不断发育,渴望将事情做得更快,更好,获得更大的成功。“心有多大,天就有多高”,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最后需要补充一点的是,人的社会动机主要是社会学习的结果,个体的社会动机与他所处的环境、社会文化,成就状况等因素有 5 密切关系。每一个孩子都需要一个过程去寻找自我,去发觉自己的渴望与动机,并把这些内化为人格力量。过高的社会动机要有与之匹配的事业或者学业成就,否则不利于心理健康。社会动机还包括亲和动机、权利动机、侵犯动机、利他动机等。

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培育

分享到:

收藏 推荐

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它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有重要影响。大学生想获得优良的学业成绩、想为社会和国家作出更多的贡献等,就是其成就动机作用的表现。激发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对大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积极作用。综观当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过程,对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关注度不够,大学生成就动机水平呈多样化的个体差异,现代性挑战、社会转型、社会畸形的教育观、成功观与“城市马太效应”等对当代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严重影响着他们的成就动机水平与素质发展。因此,辅导员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注重激发和提升大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学理透视“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阿特金森将成就动机分为两种:一是追求或希望成功,表现为趋向目标的行动或希望成功;二是避免或害怕失败,表现为想方设法逃脱成就活动或情景,远离预料到的失败结果。[1]伯纳德伟纳认为成就动机是人要求 6 获得高成就的欲望,它有三重含义:一指不断努力以达成所渴望目标的内在动力;二指从事某种工作时,个人自我投入精益求精的倾向......1自我防卫机制种类很多,主要有:(1)压抑(repression),指在心理上把源自本我但不为社会允许的欲念压抑到潜意识之中而不让它出现在意识中;(2)否认(denial),指在心理上不承认已发生的事实;(3)投射(projection),指将自己不为社会接纳的欲念加在他人头上;(4)合理化(rationalization),指对自己不合理的行为加以扭曲,给出合理的解释,如“酸葡萄心理”;(5)转移(displacement),指需要无法直接得到满足,而转移目标,以间接的方式加以满足;(6)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指行为上的表现恰与内心隐藏的欲望相反,如我们骂有的人为“伪君子”,就是指这种反向作用的行为表现;(7)补偿(compensation),指发展个人其他方面的长处来弥补已有的缺陷;(8)升华(sublimation),指将不为社会允许的欲望转化为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而表现出来。防卫机制虽然是由个人的自我在使用,却是潜意识的,个人并不觉知,并且大多数防卫机制是偏离现实甚至扭曲现实的。因此,如果过分地使用防卫机制就会导致心理疾病。3非正式团体的交往方式

1、满足成员的需要。非正式组织成员在本组织中可以获得“归属感”、“安全感”等需求的满足。组织成员有各种需要,有些需要通过工作本身是可以得到满足的,但还有一些则是很难从正式组织中获 得的。正式组织是按照明确的规章制度运行的,组织成员在其中形成的主要是各种职责、层级关系。在这种“管理与被管理”的角色塑造下,他们的 心理需要、感情需要难以得到满足。而在非正式组织中,员工之间的这种非工作关系、自发关系使他们在这方面的空白得以弥补。需要的满足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影响很大,从而对组织目标的实现、组织的工作效率产生重要的影响。

2、增强组织的凝聚力。非正式组织的形成主要是源于心理性、情感性因素的需要,成员间的关系由其特定的行为规范来调节,并且非正式组织一般都有自己的“群体领袖”。“群体领袖”所具有的影响力往往是其成员认可的,这与那些由规章制度形成的、带强制力的权力性影响力是不一样的,相对来说前者更具说服力。组织管理者如果能够合理的处理非正式组织的这种影响力,将对增强组织凝聚力以及组织的成长发展产生极大的益处。

3、有益于组织成员的沟通。非正式组织成员之间交往十分频繁,信息传递十分快捷。组织内部良好的人群关系,其建立与维持,或改变员工态度等,都有赖于组织信息的传递。组织通过正式途径与非正式途径来进行信息的传递。正式途径的传递是主要途径,但方式过于单调,具有强制色彩,易导致形式主义的弊病,不易被成员认可,甚至产生相反的效果。相对于正式途径的信息传递方式,非正式传递方式表现出来的自然性特点使得信息的传递更为快捷、内容更丰富,易于引起员工的共鸣而 使传递获得更好的效果。

4、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非正式组织最基本的优点之一就是它辅助正式组织去完成工 8 作。非正式组织本质上可以作为对正式组织的积极支持,正如以上所分析的,它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青岛科技大学社会心理学课件word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