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课件
中国通史上课课件
编辑:星月相依 识别码:72-698112 课件 发布时间: 2023-09-17 00:31:04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中国通史上课课件

第八章 唐文化圈的形成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系统的讲授和讨论,令学生掌握唐朝文化在东亚之影响、唐朝文化之西传和唐代的外来文明。

【内容提要】

一、唐朝文化在东亚之影响

古代东亚国家之所以向中国朝贡,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和中国发生关系,是因为各民族的国家形成比中国迟,所以有必要向中国学习其国家机构的建制及其运作。在这个时代,东亚各国与中国的交往,是以此为中心展开,并因此获得各种文化的。中国的国家机构建制及其运作,规定于律令之中。因此,对于各国而言,重要的是学习此律令,引入律令所规定的各项制度。——堀敏一

(一)日本

新罗遣大使奈末智洗尔,任那遣达率奈末智,并来朝。„„是时,大唐学问者僧惠斋、惠光及医惠日、福因等,并从智洗尔等来之。于是惠日等共奏闻曰:留于唐国学者,皆学以成业,应唤。且其大唐国者,法式备定之珍国也,常须达。——《日本书纪》推古卅一年(623)秋七月条

吉备真备(693-775)随第9次遣唐使于开元五年(717)至唐朝。空海(774-835)随第17次遣唐使于德宗贞元二十年(804)至唐。鉴真(688-763)天宝十二载(753)第六次东渡,搭第11次遣唐使船到达日本。“如一灯燃百千灯”——《唐大和上东征传》

645年,孝德天皇模仿中国,建年号为“大化”,迁都难波(今大阪)。次年设教官,以留唐回国的学问僧僧旻、留学生高向玄理为博士,参与革新。

日本自大化改新以后,开始全面地吸取唐文化,吸收的重点在于学习和模仿唐的政治制度,完善各级统治机构。这种对唐朝的封建统治制的学习和模仿,到奈良时代(710-794),达到了顶点。

中央:

二官:神祇官、太政官

八省:中务省、式部省、治部省、民部省、兵部省、刑部省、大藏省、宫内 省

一台:弹正台

五卫:卫门府、左右卫士府、左右兵卫府 地方:

国——郡——里

机构内部:长官、次官、判官、主典 位阶制:

法律:文武天皇大宝元年(701):《大宝律令》养老二年(718)或略晚:《养老律令》

教育:中央置大学寮,设明经、纪传、明法、书道、算道、音道等六学,学习课程以《礼记》、《左传》、《周礼》、《尚书》等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

经济:班田制

宦官制度:日本没有引进

(二)新罗

实际上,唐初积极介入半岛事务,除了高句丽“倔强边徼”之外,新罗力求消灭对手、实现统一而精心实施的战略拉动是一个重要原因。——王小甫

663年,灭百济。668年,灭高句丽,新罗完成统一。金春秋掌权时期,649年新罗导入唐朝的衣冠制,650年采用了唐朝的年号。654年,金春秋即位,马上制定了理方府格。朝鲜半岛从668年新罗灭高句丽起,到935年新罗敬顺王归降高丽王建止,称为新罗统一时代。与日本一样,新罗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向唐朝学习,并受到唐朝文化的强烈影响。

政治制度

中央:仿照唐中书门下设执事省,其下设六部。地方:州——郡 经济制度

仿照唐之均田制实行丁田制,仿照唐实行租庸调法和户籍制。

新罗国学:“教授之法,以《周易》、《春秋左氏传》、《文选》,分而为之业,博士若助教一人,或以《礼记》、《周易》、《论语》、《孝经》;或以《春秋左氏传》、《毛诗》、《论语》、《孝经》;或以《尚书》、《论语》、《孝经》、《文选》授之。诸 2 生读书以三品出身,读《春秋左氏传》、若《礼记》、若《文选》,而能通其义,兼明《论语》、《孝经》为上;读《曲礼》、《论语》、《孝经》者为中;读《曲礼》、《孝经》者为下。若能兼通五经、三史、诸子百家书者,超擢用之”。——《三国史记》卷三八

新罗用人论骨品,苟非其族,虽有鸿才杰功,不能逾越。我愿西游中华国,奋不世之略,立非常之功,自致荣路,备簪绅佩剑,出入天子之侧足矣。——《三国史记》卷四七

虽不以文籍出身,曾入为大唐学生,不亦可用耶?——《三国史记》卷一○

二、唐朝文化之西传

贞观四年(630),灭东突厥。贞观九年(635),击败吐谷浑。贞观十四年(640),灭高昌。于交河置安西都护府。贞观二十二年(648),设安西四镇(龟兹、焉耆、于阗、疏勒)。显庆二年(657),灭西突厥。

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高原,建立了以逻些(今西藏拉萨)为中心的吐蕃王朝。

弓剑不离身。重壮贱老,母拜于子,子倨于父,出入皆少者在前,老者居其后。军令严肃,每战,前队皆死,后队方进。重兵死,恶病终。累代战没,以为甲门。临阵败北者,悬狐尾于其首,表其似狐之怯。

闻突厥及吐谷浑皆尚公主,乃遣使随德遐入朝,多赍金宝,奉表求婚。——《旧唐书》卷一九六上《吐蕃传》

高宗时期,“时吐蕃尽收羊同、党项及诸羌之地,东与凉、松、茂、巂等州相接,南至婆罗门,西又攻陷龟兹、疏勒等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余里自汉、魏已来,西戎之盛,未之有也”。——《旧唐书》卷一九六上《吐蕃传》

中宗景云元年(710)四月辛巳,以嗣雍王守礼女为金城公主,出降吐蕃赞普。

(一)唐、吐蕃对西域和陇右的争夺

《资治通鉴》卷二一二:开元十年(722),“吐蕃围小勃律王没谨忙,谨忙求救于北庭节度使张嵩曰:勃律,唐之西门,勃律亡则西域皆为吐蕃矣。”

唐关中乃王畿,故安西四镇为防护国家重心之要地,而小勃律所以成唐之西门也。玄宗之世,华夏、吐蕃、大食三大民族皆称盛强,中国欲保其腹心之关陇,3 不能不固守四镇。欲固守四镇,又不能不扼据小勃律,以制吐蕃,而断绝其与大食通援之道。——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天宝六载(747),高仙芝破小勃律。天宝八载(749),哥舒翰克石堡城。唐在西域势力达到顶点。

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资治通鉴》卷二一六

(二)天宝十载(751)唐、大食怛逻斯之战与造纸术的西传

这次战役在东西文化传播的历史上意义重大,战争中,大批唐朝士兵包括工匠在内被俘往阿拉伯地区。据《珍闻谐趣之书》等阿拉伯文献记载,被俘的中国人中有造纸工匠,他们在撒马尔干建立了穆斯林世界第一座纸坊。造纸术在九世纪传入埃及,而后有长足的发展。十世纪以后,摩洛哥的首府非斯成了造纸业中心,造纸由此传入欧洲的西班牙、意大利等国。

三、唐代的外来文明

唐代是中国文化史上少有的既善于继承,又能够兼收并蓄的时代。尤其是在宗教、艺术、器用乃至习俗等方面,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以及通过南海传来的南亚文明,对隋唐文化的影响既深且远。其实,唐代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中外、胡汉混合的文化,正是多种文化的交流会聚,才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唐代文明。——张广达、王小甫

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向达 汤用彤先生总结隋唐佛教之特性:统一性、国际性、自主(独立)性、系统性

唐代的雅乐和燕乐 隋唐燕乐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元稹《法曲》

唐代的软舞和健舞

健舞:胡旋、柘枝、胡腾,均来自中亚舞蹈 白居易:《胡旋舞》

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余里。„„

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为儿。„„

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俄又露髻驰骋,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旧唐书》卷四五《舆服志》

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唐朝文化在东亚之影响。

2、难点是唐朝文化之西传和唐代的外来文明。【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外学习指导和作业】

1、试论唐朝文化在东亚之影响?

【检查教学目标实现的具体措施和要求】通过课后讨论来检查学生是否掌握难点和要点。

第二篇:6.20日上课课件

如何写好对照检查材料

一、对照检查材料的基本结构与要求

(一)对照检查材料的结构(5个部分)1.思想认识和主要收获(融入导语)

2.遵守党的政治纪律、贯彻八项规定精神情况(重点在问题和不足)

3.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具体表现 4.原因分析

5.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

(二)对照检查材料基本要求 1.要写得实、画像准 2.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3.突出主题、内容实在 4.剖析深刻、触及灵魂

5.四个不放过:“检查不实不放过” “问题不准不放过” “剖析不深不放过” “整改不力不放过” 掌握基本结构、做到不漏不偏。

(三)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何写

1.要认真对照中央实践办梳理的37个共性问题进行查摆。切忌查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多,查摆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少。“四风”问题也不要相互混淆,张冠李戴。

2.中央督导组已明确学风、会风、文风、调查研究不够等共性 问题不作为个人问题查摆,其他如简单列举“关心下属不够”、“迎来送往、送收土特产”、“公务接待标准执行、把关不严”等一般化问题也不作为要点查摆。

3.查摆问题不能表面化、一般化。每一风存在问题都应有具体表现,但不要堆砌罗列事例,而是重在列举典型事例,进行深入反思。

4.列举的典型事例,主要是自身的问题,不能大而化之或者仅仅从领导责任角度找问题,不能以班子问题代替个人问题,不能以工作问题代替作风问题,不能以下级的问题代替本级问题,即使有涉及班子、下级问题的,也要写明与自己作风的直接关联性和责任等。

5.班子对照检查材料,在对照完中央和自治区梳理出的普遍性问题的基础上,还要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和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进行查摆剖析。

6.书记的对照检查,要对个人履行抓基层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认领。7.班子成员对班子的问题、群众反映、督导组反馈的问题,也要进行认领、整改,进行深入查摆。

8.查摆问题要个性化、具体化,画像要准,不能用“不够”、“不强”、“不同程度存在”等模糊性语言表述,要用“……作怪”、“……抬头”、“……欠缺”、“滋生了……”之类的准确语言表述。

(四)存在问题剖析如何写 1.分析原因要有高度、深度。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观、政绩观等方面深挖思想根源,对照“三严三实”要求,找出症结所在。

2.分析“四风”原因,要一一对照,如:“…”问题,根本原因还在于自己对于如何出政绩、如何用权方面的认识出现了偏差,有时候为了引起上级的关注、急于出成绩,只注重干好当前的工作……。“…”、“…”等问题的产生,则在于自身权力观存在偏差,将岗位等同于地位,官本位意识有所抬头,将平等的党内同志关系转变成简单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滋生了特权思想…… 3.就事论理,针对存在问题,紧密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和个人成长进步经历进行剖析,切忌千人一面,似是而非。4.不能把问题的表现作为问题的原因,如:一些同志到乡镇只到村委会或镇直部门的办公室坐一坐,听一听,然后吃个饭,根本没有进到户,没有和群众接触……

(五)整改措施部分怎么写

1.要有针对性。整改要呼应问题和原因,不能搞“空对空”。2.要务实管用。整改不能停留在整改“方向”上,要具体到制定“措施”,写清楚具体怎么做,实实在在,具有可操作性。

二、对照检查材料存在的一些共性的问题 1.导语部分:(材料由来及简要认识和收获)a.不能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b.表述失准(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 群众期盼、加强三型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 c.内容缺失(少讲作风建设)。

2.遵守政治纪律和八项规定情况(是否认真贯彻、是否存在消极应付情况)

a.只谈遵守贯彻得怎么样,不谈存在问题;

b.用个人代替班子或用班子代替个人(用“有的”、“个别班子成员”代替班子); c.流于表面化。

3.四风突出问题及具体表现

a.不自觉查摆文风、会风、调研、收受土特产等问题(中央已明确不作为个人问题进行查摆); b.将思想根源与问题混为一谈; c.不敢下手,程度过浅; d.共性问题多、千人一面;

e.有观点没例子,用论述代替具体表现; f.讲究铺垫,老讲客观; g.评功摆好;

h.观点与例子不相统率; i.相互混淆,张冠李戴。4.剖析原因(思想根源)a.没有紧密联系存在问题; b.没有联系个人成长与思想历程;

c.没有进行情景重现,没有点出错在哪里、误在何处; d.程度过浅,没有触及思想与灵魂。5.努力方向与整改措施 a.没有与问题相呼应; b.没有与原因相呼应;

c.整改措施不具体、没细化、没量化标准、流于口号、可操作性差;

d.没有体现出方法和步骤; e.针对性不强。

对照检查材料模板

导语(重点谈认识收获,认识要上升到对加强作风建设的认识)。

一、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及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的情况:

(一)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二是…….(二)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二是…….二、“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具体表现

(一)形式主义方面 1.2.3.(二)官僚主久 1.2.3.……..(三)享乐主义 1.2.3.……..(四)奢靡之风 1.2.3.……..(五)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和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单位班子、书记要加上此项内容)1.2.3.三、存在问题的思想根源

(一)(二)

(三)………

四、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

(一)(二)

(三)………

对照检查材料格式

• 页边距:上3.5cm,下2.5cm,左2.8cm,右2.8cm • 标题:方正小标宋简体,22磅 • 副标题:楷体_GB2312,17磅 • 正文:仿宋_GB2312,17磅 • 正文一级标题:黑体 • 正文二级标题:楷体_GB2312 • 正文三级标题:仿宋_GB2312,加粗 • 字间距:加宽0.4磅 • 行间距:29磅 • 页脚:2.8cm • 页眉:1.5cm • 页码:外侧(样式:— 1 —)大小:四号字

如何审核对照检查材料

一、对照检查材料审核流程

(一)县纪委、县委常委所在部门、县人民法院、县人民检察院领导班子,县委其他各部门、各人民团体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的对照检查材料审核流程

县督导组——县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分管(联系)县领导—县委书记、副书记

(二)县政府各部门、自治区和梧州市驻藤有关单位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的对照检查材料审核流程

单位党委(党组)书记或主要负责人——县督导组——县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分管(联系)县领导——县长、常务副县长

(三)县人大、县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和办事机构领导班子、班子成员、其他科级干部对照检查材料审核流程

各专门委员会和办事机构主要负责人——县督导组——县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分别送县人大、县政协主要领导

(四)县纪委、县人民法院、县人民检察院、县委各部门和县政府各部门、各人民团体、自治区和梧州市驻藤有关单位班子成员副职和其他科级干部对照检查材料审核流程

单位党委(党组)书记或主要负责人——县督导组——县委教 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分管(联系)县领导

(五)乡镇党委领导班子的对照检查材料审核流程 县督导组——县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分管(联系)县领导——县委书记

(六)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的对照检查材料审核流程 县督导组——县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分管(联系)县领导——县委书记——市督导组——市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委负责人

(七)乡镇党委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和其他科级干部对照检查材料审核流程

乡镇党委书记——县督导组——县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分管(联系)县领导——市督导组抽检

(八)乡镇人大、政府领导班子、班子成员和其他科级干部对照检查材料审核流程

乡镇党委书记——县督导组——县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应报送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主要领导

(九)县领导联系的县直部门领导班子、班子成员和其他科级干部对照检查材料审核流程

单位党委(党组)书记或主要负责人——县督导组——县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分管(联系)县领导和联系部门教育实践活动的县领导

(十)县领导联系的乡镇党委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对照检查材 料审核流程

乡镇党委书记——县督导组——县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分管(联系)县领导和联系乡镇教育实践活动的县领导

二、对照检查材料审核要点

(1)是否包括导语、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及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况、“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2)导语部分是否过长,是否开门见山;是否上升到对加强作风建设的认识上,而不单单停留在对教育实践活动的认识。(3)是否查找了在遵守党的政治纪律、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4)是否聚焦反对“四风”,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具体表现进行了逐一检查,列举了具体表现和典型事例。

(5)是否深挖问题根源,重点从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党性修养、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财经纪律以及“三严三实”要求等方面分析了原因。

(6)领导班子的对照检查材料,是否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问题和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进行了查摆剖析。

(7)整改措施是否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是否只停留在喊口 号,作表态层面;是否对前面的问题进行了响应;是否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务实管用的整改措施。

村(社区)对照检查材料

• 村(社区)重点围绕党员意识强不强、服务群众好不好、为民办事公不公、自我要求严不严、查找软弱无力,服务群众意识和能力不强,不诚心为群众办实事、优亲厚友等问题进行查找。

• 村(社区)党组织及其书记形成简要对照检查材料,条目式列出对照检查的问题清单和整改措施。

• 其它基层党组织及其班子成员是否对照检查材料,可结合实际、区别情况提出要求。

第三篇:中国通史

一、单项选择:

1、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主持编译和审定介绍世界各国理事、地理和政情的书籍是:(C)。A.《海国图志》 C.《四夷志》

是:(D)

A.中英《南京条约》 C.中美《望厦条约》 A.亚罗号事件

C.马神甫事件

A.英国 A.应天

B.中英《虎门条约》 D.中法《黄埔条约》 B.马嘉理事件

D.曹州教案

D.俄国 D.建康

D.1864年

B.《四洲志》

D.《瀛寰纸略》 2、1844年,中国与西方列强所订立的不平等条约中,最早规定传教自由的3、1856年英国向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是:(A)

4、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同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的国家是:(D)

B.法国

B.建业

C.日本

C.天京 5、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攻占南京,作为都城,改名为:(D)

6、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鼎盛时期是在:(B)A.1853年

(A)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左宗棠

D.张之洞

8、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提拔的两位优秀的年轻将领是:(A)A.李秀成 陈玉成C.萧朝贵 韦昌辉

A.江南制造总局 C.内军械所(B)

A.《益世报》

B.《万国公报》 C.《神道宝》

D.《福音报》

B.冯云山 石达开 D.洪仁玕 杨秀清

B.天津军械局

B.1856年

C.1860年

7、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中,指挥湘军与太平军作战的清朝大官僚是:

9、近代中国最早的仿制西洋军器的兵工厂是曾国藩在安庆设立的:(C)

D.广方言馆

10、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立的历史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是:《海国图志》: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其“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命题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九洲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别种文化样式、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金田起义:是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领导的广西桂平县武装起义。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洪秀全同冯云山、洪仁玕在广东花县首创拜上帝教,次年春入广西传教,积极宣传组织农民群众。随后,洪秀全回广东家乡从事宗教理论创作,冯云山则留广西深入紫荆山地区,宣传组织群众,建立拜上帝会,开辟革命基地,吸收杨秀清、萧朝贵等人,形成起义领导核心。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己未九年(一八五九年)洪仁玕到天京担任军师初时上奏天王洪秀全陈述他向西方学习草拟的建国方案。

总理衙门:全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861年初清政府为办理洋务而设立的中央机构。初由恭亲王奕fd46主持。主要职责是:办理外交事宜,兼管通商、海关、海防、制造、路矿、学校等项事务。实际上成为清政府的“内阁”。1901年改组为外交部。

二、简答: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广州、厦门、上海、福州、宁波相继开辟为通商口岸。西方列强在这些城市掀起了倾销洋货、收购土货的狂潮,使东南沿海各地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与国内外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同时,英法美等西方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辟了租借,并建立了一套完全独立与中国之外的政治和法律制度,使租借称为“国中之国”。这说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田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应怎样评价?

这是1853年冬洪秀全在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颁布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太平天国初期立法的指导原则。他以解决土地问题为核心,它不仅对土地制度作了具体规定,而且也规定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政策和制度。它的核心内容是:第一,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把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给农民;第二,建立军政合一的基层政权——乡官制度;第三,实行一切产品归圣库的平均分配制度。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的理想社会。

它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反映了贫苦农民强烈的得到土地的愿望,具有进步性,标志着中国农民战争已达到最高峰,但是也有它的局限性,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只能是小生产者的空想,无法实现。

3、简述洋务派的产生及其指导思想。洋务派的产生:

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使清政府中一部分大官僚意识到中国面临着大变局,主张学习西方的某些先进技艺和船坚炮利,以便增强清朝的实力,平内乱、御外侮。他们被称为“洋务派”,在中央以奕、文祥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左宗堂、李鸿章和张之洞为代表。

他们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这里的“中学”是指中国的孔孟之道和君主专制,“西学”是指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坚船利炮。

三、论述:

2、试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1)失败原因:

主观原因是领导这次运动的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无法克服自身的阶级弱点。表现在:

第一,太平天国领袖们没有也不可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理论和彻底的反对外国侵略与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

第二,领导集团宗派思想严重而导致分裂,削弱了自身力量。第三,领导集团享乐腐化,使太平天国政权封建化,脱离人民群众。第四,洪秀全、杨秀清利用拜上帝教作为争夺权利工具,自相残杀,动摇了人民群众对神天上帝的信仰。

客观原因是太平天国遇到的是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者这样两个顽固凶残的敌人。

(2)历史意义

太平天国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意义。

第一,建立了农民政权,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纲领,达到了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第二,从1851年到1864年历时14年,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清朝统治的衰落和崩溃。

第三,打击了外国侵略者,阻滞了中国半民地化的进程。

第四,太平天国的反抗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意志。

一、单项选择:

1、1895年2月,北洋舰队在威海卫全军覆没,自杀殉国的水师提督是(C•)。•

A.邓世昌

B.刘步蟾

C.丁汝昌

D.林永升 2、1896年,李鸿章签订的允许沙俄在黑龙江等省修筑一条通往海参葳的铁路的条约时(D)。

A.《中俄瑷珲条约 》

B.《中俄天津条约》

C.《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D.《中俄密约》

3、1897年,在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中,被划为德国的势力范围的地区是(C)。

A.山西

B.东北

C.山东

D.江苏4、1898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租借深圳以南、九龙以北地区称为(D)。

A.香港岛

B.尖沙嘴

C.澳门

D.新界5、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创办的培养变法人才的学校时(B)。

A.为新学堂

B.万木草堂

C.时务学堂

D.广方言馆

6、翻译《天演论》,阐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规律的维新派人士是(C)

A.谭嗣同

B.康有为

C.严复

D.刘光第7、在《辛丑条约》中被划分为外国使馆区,由列强派兵驻守的地方是北京的(D)。

A.西什库

B.紫禁城

C.宣武区

D.东郊民巷8、1903年6月,在《苏报》上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的革命党人是(C)。

A.邹容

B.秋瑾

C.章炳麟

D.徐锡麟

9、辛亥革命时期,曾写作《警世钟》、《猛回头》的革命家是(A)。

A.陈天华

B.廖仲恺

C.胡汉民

D.黄兴10、1913年3月在上海火车站被袁世凯指使凶手刺杀的革命家是(D)。

A.陈天华

B.邹容

C.黄兴

D.宋教仁

一、单项选择:

1、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是在(C)。

A.1911年

B.1913年

C.1915年

D.1919年 2、1922年至1923年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起点是(A)。

A.香港海员罢工

C.开滦煤矿工人罢工

B.安源路矿工人罢工

D.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3、1926年7月开始的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是(A)。A.吴佩孚

孙传芳

段祺瑞

C.段祺瑞

孙传芳

张作霖

A.中山舰事件

A.南昌起义

A.《何梅协定》

定》

B.吴佩孚

孙传芳

张作霖

D.段祺瑞

吴佩孚

张作霖

C.整理党务案

D.四一二政变

C.广州起义

D.百色起义 4、1926年蒋介石为篡夺军权,制造了(A)。

B.马日事变

B.秋收起义

5、共产党领导的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起义是(A)。

6、1932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的协定是(D)。

B.《塘沽协定》

C.《秦土协定》

D.《淞沪停战协

7、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最早形成于(B)。A.国民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B.十年内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B.向南防御,向北发展

D.委曲求全,力保和局

D.昆明

8、抗战胜利后,针对国民党的极力抢夺胜利果实,共产党的方针是(A)。

A.针锋相对,寸土必争

C.和平共处,互不侵犯

A.北平

B.南京9、1946蔫月,国民党特务暗杀民主人士李公朴和闻一多是在(D)。

C.上海10、1947年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如战略进攻,锋芒指向(A)A.中原地区

B.东北地区

C.山东地区

D.陕北地区

第四篇:《离骚-》上课用课件

《离骚》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生平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引导学生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教学方法

1.讲读法、2.讨论法 3.探究阅读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3、听教学录音,疏通生字词,朗读全文。教学过程

一、导语:

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1、屈原及《离骚》

2、简介“楚辞”

3、《离骚》的内容与艺术成就:

三、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2、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 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

3、学生按照朗读节奏自由朗读课文。

4、集体朗读课文,要读出语气。

四、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学)

2、请概括课文节选这两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议——展——评)

第一段 自述遭贬原因,表示决不跟那些小人同流合污,这就是司马迁所称道的“正道直行”。

第二段 表现诗人保持美好品质的愿望。表现出诗人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精神和品德。

五、布置作业

“一线精炼”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文章第一段。

一、学习并掌握文章第一段的文言基础知识

1、学生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2、自主学习第一段,解释重点字词,并翻译成现代汉语(学)

(见《导学案》)

3、学生代表展示学习成果——试讲第一段重点字词并翻译,教师点评。(展——评)

二、合作探究,理解第一段的思想内容。(议——展——评)

1、第一段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

明确: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

2、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 明确:小人投机(“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3、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六、小结:

第一部分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七、作业: 背诵课文第一部分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课文第二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第一段的背诵

二、学习并掌握文章第二段的文言基础知识

1、学生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2、自主学习第二段,解释重点字词,并翻译成现代汉语(学)

(见《导学案》)

3、学生代表展示学习成果——试讲第二段重点字词并翻译,教师点评。(展——评)

二、合作探究,理解第二段的思想内容。(议——展——评)

1.节选的这部分里第一段先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第二节接着却又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其未远”,前后是否有矛盾? 第一节写的是诗人因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因而遭到小人诬陷、倾轧,君主是非不分,疏远了他。虽然遭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沉重打击,但他心志弥坚,毫无变通、退缩的念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等就是对这种心志的表白。第二节里写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求变革。“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是就在政治活动中的进退来说的,并不意味着诗人就此放弃操守。因此,前后并不矛盾。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作者打算全身而退,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作者描述种种衣饰,意在说明,他可以放弃仕途,但不能放弃操守,不能放弃他所崇尚的美德。

分析:

①、以行路为喻,反省自己是否没看清道路、是否趁行之未远返回原路。

顺着这条思路,检查自己的进退、制衣、佩饰。检查的结果是“余情其信芳”,“昭质其犹未亏”,衣饰“芳菲菲其弥章”,意志、信仰“余独好修以为常。”反省明志,斗志弥坚。所以应该明白,所谓反省检查即“悔相道之不察”带有假设意味,并非真的反悔,而是一种自我反省,反省的是当初不该轻易出仕,且无法行其道,正是有了这种自己反省,才更坚信自己的追求是无悔的,才更坚定了自己的意志信仰。

②、这部分以退为进,更表现出屈原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品德和爱国情怀。

所以说前一段述怀明志是“进”,后一段反省自身,也是“进”,是以退为进,是一种内心世界更清醒,更自信的“进”,因而也就更显坚定无悔。

2、第二段表现诗人保持美好品质的愿望。表现出诗人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精神和品德。

3、屈原“入则与王图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有这样的才华,不被楚怀王重用,何愁找不到重用他的君王,为什么选择汨罗江作为他的归宿?”

关键在于诗人的清高、忠心、执著决定了这样一个归宿。清高使他不愿向世俗低头,他不违背为臣的原则,执著的信念,使他对理想不言放弃。在理想不能实现的时候,他选择了汨罗江。

三、合作探究,课堂总结(议——展——评)

1、《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明确:《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主人公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纯洁、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就远远地超出于流俗和现实之上。

全诗始终贯穿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当残酷的现实终于使理想破灭时,他表示了以身殉理想的坚强意志。诗人以花草冠佩象征品德,富有优美的理想,把主人公品格刻画得异常崇高。

①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

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

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

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2、《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请举例说明 ①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

本文用花草禽鸟来比喻自己美好的品德。以“香草美人”为喻(蕙,茝,芰荷,芙蓉,蛾眉等),表达自己高洁的胸怀、美好的心灵。

还用打比方来说理。如用“鸟之不群兮”来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

②句式长短不一,又多用对偶手法,呈现出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

四、课文小结 :

《离骚》是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它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象、强烈的感情、自成一 格的写作手法,在思想和艺术上具有极高的水平,令无数文人学者倾倒。同时,它让我们了解了屈原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你最喜欢《离骚》中哪两句诗,哪句或哪几句诗引起了你的共鸣,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写一篇 400 字左右的短文,只要能抓住一点即可。

第五篇:《中国通史》读后感(通用)

《中国通史》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通史》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通史》读后感1

这个寒假,妈妈给我买了一套《中国通史》,这本书说的是我们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是秦始皇、刘备和曹操。我喜欢秦始皇的原因是:他不但统一了中国,而且还修了长城、统一了货币、长度、重量和文字。还有他修好了长城之后,他派了大部分的兵马去守长城,免得被匈奴侵略。我喜欢刘备的原因是:他是一个爱民如子、除暴安良的好君主。他身边有智勇双全的关云长和赵子龙;有出谋划策的孔明;还有英勇善战的张翼德和黄汉升。很可惜,最终蜀国还是灭亡了。我喜欢曹操的原因是:他智力超群,在动荡不安、群雄割据的汉朝末年,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在他的努力之下,占据了中国长江以北的广袤地域。

我最不喜欢的人是秦始皇和曹操。因为秦始皇修长城时暴力对付民众,搞得生灵涂炭,修完之后留下了无数的骨骸,让人触目惊心啊!曹操是一个重军事,轻政治的人,搞得民间乱七八糟,民不聊生。其实,政治和军事同样重要。

《中国通史》让我懂得了许多中国的历史知识,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我初步知道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

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不要整天无所事事,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为祖国的繁荣安定做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中国通史》读后感2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题目叫《中国通史》。

一打开《中国通史》这本书,就见到这么一段话:在中华民族历尽风霜的苍茫大地上,燃烧着五千年来传承不息的文明之火。它点燃了千千万万个炎黄子孙的奋斗之梦,照亮了中国历史的前进之路。泱泱中华,滚滚逝水……当我看到这句话时,心灵有了极大的震撼,心想:在古时候,多少文人墨客留下脍炙人口的鸿篇巨著,都等着我们后人去一一品读,把这文明传承下来,俗话说的好: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我们现在一定要好好学习,千万不可以把中华民族的千年文明在我们这一代的手中断了代呀!

《中国通史》这本书主要讲了从华夏起源文明开始——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统一——三国乱争——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两朝的大概的历史过程。我认为《中国通史》这本书很好,它帮助我们在先贤哲人的睿智和哲思中汲取智慧精华;它可以帮助我们探求无尽的知识宝藏;它可以让我们看到从盘古开天辟地——明清两朝这段距离的整个历史过程;它还可以帮助我们……

总之一句话《中国通史》这本书是一个历史的汇演!

《中国通史》读后感3

假期里,我读一套书名字叫《中国通史》,深深吸引着我,感受很深!下面让我给大家讲讲吧!

这是一套以绘画为主按照中国历史朝代变迁的顺序,以图画佩带文字讲述几千年的历史,按时代先后的顺序有图画表示出来,让我每天倒要读上三个小时爱不释手。我知道了人类的起源,有母系氏族的形成及繁荣,父系氏族的形成,知道了早期人类使用石器从打磨石器到磨制石器一步发展,这样的时期叫做“石器时代”。知道了夏代是奴隶社会的开始还有大禹治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奴隶制度是一种残酷的剥削制度。知道商代的建立发展西周的兴盛与衰落文化,社会生活,知道春秋战国认识屈原墨子。庄子。孟子道学派。知道了秦汉的建立,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文字。度量衡还有残忍的焚书坑儒,还有中国的骄傲: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还有魏晋南北朝等等好多的历史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要多读好书,知道历史故事让我们受益很大让我知道自己的`国家是多么伟大,我们的民族多么自豪,我会继续读下去继续回味。

《中国通史》读后感4

中国――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它拥有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读了《中国通史》,我深深感受到我美丽的祖国――中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深远与美丽,它让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身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你们,是否也为自己美丽的祖国的深远的历史感到骄傲与自豪呢?

从传说中的“人文始祖”――黄帝、尧、舜、禹的传说到最后的帝国,经历了何等漫长的年代!还记得小学五年级时学过的那首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没错!这件简单单的四十二个字就说了我们伟大的祖国经历的源远流长的历史年代。

《中国通史》的前言一开始就说到:“悠悠岁月,渊源流长;华夏文明,万古相传。古今风云,变化莫测;荤荤学子,笔耕不辍。风雨历程,惊涛骇浪;思接千载,浪里淘沙。茫茫史海,以古鉴今;昭示未来,留芳百世。”仅此六十四字,却意味深长,细细品味,这正是悠悠华夏文明的漫漫历程,这正是泱泱中华历史的这是写照,不是吗?

由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写过史书,有多少人用笔墨来赞美历史!历史的每一瞬间都那么的激动人心,让人震撼!历史将会让我们明白许多。

难道身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我们不应该将历史牢记在心,放眼未来吗?身为青少年的我们,身为祖国花朵的我们不更应这样吗?

来吧!大家一起来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喝彩吧!炎黄子孙们!华夏儿女们!

《中国通史》读后感5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文明没有中断的古国,拥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我为了进一步探求、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便翻开了《中国通史》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感慨万千。

这本书详细记录了中国五千年历程的风风雨雨,上迄三皇五帝的荒古时期,下至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历史皆有史,一以贯之,详细的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让读者明白,中华民族这五千多年,是如何走过来的。这本书与我国另外一本伟大的史书——《二十五史》不同的是,《二十五史》是以宗史着旧式的观念、晦涩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道与历史隔绝的鸿沟。说句实在的,要想全看懂就要边看文字注解,边看《二十五史》。

而《中国通史》则突破了古典模式,叙述内容的重点已由王朝转向国家,在书中讲述的不仅仅是政治、制度,而且扩展至文化、经济、社会、宗教、美术。《中国通史》叙述内容不再是单纯的褒贬人物、列举事状,而是逐级分编、分章、分节,有利于叙述内容自由剪裁、有机编织的灵活优势,较之传统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内容叙述的内在逻辑联系。

在它的故事里我想起了那首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中国人,正所谓读史明智,其义同上。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但部分史书却未见其功,全间其过。这些对他的评价正对应了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杨慎的那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在《中国通史》我感悟了: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脸,才气见于事,义气见于人,才是明智的选择。低调做人,你会一次比一次稳健;高调做事,你会一次比一次优秀,则是不变的法则!

《中国通史》读后感6

是谁,拥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是您,我伟大的祖国妈妈!是谁,拥有屈原、林则徐、郑成功这些伟大的人物?还是是您,我亲爱的祖国妈妈!是谁,拥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等流传千古的唐诗宋词?仍然是您我可歌可敬的祖国妈妈!

读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我感慨万千,好像面对着汹涌澎湃的大海,历史的巨澜滚滚而来。民族的历史,在这里汇聚,民族的文化,在这里升华,民族的精神,在这里传承。

中华上下五千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有多少英雄豪杰匡扶正义,有多少志士仁人追寻真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李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他们为着民族利益呕心沥血,他们为着民族尊严而献身成仁。他们是民族的英雄,他们在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战!翻开书卷,有的故事惊心动魄,有的故事感人肺腑,有的故事回味无穷……它们在我心中激起了朵朵浪花。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当国歌在次响起时,已经是21世纪了,2008年北京奥运成功举办,神舟“一号”至“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21世纪的中国正在飞速发展。2010年上海世博会可以数十年来中国最盛大的活动了。上海世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吉祥物是象征着和平吉祥的海宝。上海世博会吸引200个左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吸引海内外7000万人次游客前来参观,从而以最为广泛的参与度载入世博会的史册。从而使上海世博会真正成为“世界人民的大团圆”。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祖国妈妈,我们爱您!

《中国通史》读后感7

吕思勉是一位具备史才、史德和史识的历史学家。《中国通史》是吕思勉的第二部通史著作,由于成书于国难当头、日本侵略中国最危急的时刻,所以《中国通史》在很大程度上肩负起了吕思勉期望的宣扬民族文化、砥砺民族士气的重任。在本书的出版序和绪论中,我了解到吕思勉先生的生平,和他所处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在那个民族生死攸关的年代,在漫天硝烟中,先生为满足大学历史教学需要,呕心沥血编写此书,留下了堪称经典的通史。

与同时期的其他通史著作相比,《中国通史》在内容和思想方面都有着自己的显著特点,备受世人关注。上编主讲文化现象,下编则按照历史顺序加以串联,在理乱兴亡的同时讲历史知识更系统地进行梳理,叙述中兼有议论,上下两册各自为篇,相互贯通,采取了一种新的体例,即将政治和经济文化平行叙述。有评论家认为“这种体例表面上是把政治军事和经济文化割裂开来,实际上却是将政治军事的发生放置到了文化发展的内涵中,并且从根本上解释了几千年来政治发展的内在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更加突出了文化史的重要地位,不仅使我国几千年来的文化自成系统,而且使政治军事是通史,社会经济文化也是通史,可以说是别具一格、新颖独特。”

历史到底是什么?是前车之鉴?什么是前车之鉴?答曰:昔人所谓而得,我可以奉为模范;如其实测,便当设法避免;这就是所谓“法戒”。吕思勉先生告诉我们,世上没有真正相同的事情,所谓相同,都是察知不精,误以不同之事为同罢了。历史虽是记事之书,我们所探求,则为理而非事。这正是史学之所求,对以往的事实加以解释,用以说明现社会,因以推测未来,指示我们进行的途径。

先生在抗战时期编写此书,对于抵抗外来侵略的历史尤为重视,比如讲兵制、讲朝代更替、讲民族对外战争都有所侧重。不仅用简洁易懂的语言讲历史,更是带着读者去探寻历史事件背后的“理”,了解历史的真正形态。在当时艰苦的治学条件下,能遍览古籍,用渊博的学问理出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脉络,成此作品,这种精神和能力,是吾辈所远远不及的懂得民族的历史,从历史中找寻审视现实的视角,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是我们树立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

我辈仍需努力,不忘历史,不忘初心,将民族振兴的重任担起。

《中国通史》读后感8

利用了假期的时间,我阅读了《中国通史》这本书记载了从史前前史到战争前的清朝。记载了中华民族的在中国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探索的历程。地球已有46亿年的历史,可原始生物出现在地球已有33亿年之久是由黄帝统治的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火是由北京猿人发现的。由西侯度村发明的西侯度文化。

紧跟着就是家天下时代的夏朝,在公元前21世纪,大禹治水有功,被推举为首领大禹死后由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建立了夏朝。夏朝是中国最早有奴隶制的社会。夏朝共传十四世,十七王,前后经历了471年,可以说如果没有夏朝就没有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光辉的文明历史。然后夏朝被商朝所灭,商人传说是帝尧之子的后代。

由汤建立的商朝经历了317代31王直至被周所灭,商出现了刑罚、监狱、农业、手工业,还有大量的青铜器物和早期货币,还发现了甲骨文,商在世界文明史上有重要的位置。我知道后面就是周朝,周朝分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大变各时代和战国时期。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朝代,他历经了八百多年。而后东周六国涌现了很多人才,给中国史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大文学家教育家孔子,老子等都给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还有秦国、汉朝、东汉、三国时期、晋朝等历朝历代都有在推动着中华民族前进。

我知道了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修建了万里长城、知道了刘邦建立了汉朝,还有杰出人才司马迁写的《史记》,东汉时期张衡发明的地动仪,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三国时期,也有许多杰出人才比如诸葛亮、司马懿、曹植、孔融等。还有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宋朝诗人王安石、司马光、朱熹,书籍《宋词》。画家李松年。元朝是由蒙古人统治的吴承恩的《西游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清朝英雄郑成功,蒲松年的《聊斋志异》,曹雪芹的《红楼梦》慈禧太后与洋人签的那些不平等条约,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城,硕大的北京城留给了外国人、洋鬼子还有战争,都是我们中国人民世世代代都不能忘记的耻辱。从历史文明萌生的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八国、宋、元、明、清,我们的祖先以亚洲东部这块神奇的土地为舞台,演绎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我作为新中国的少年儿童,一定好好学习,把五千年的文明发扬光大。

《中国通史》读后感9

妈妈给我买了一套《中国通史》,我很喜欢,因为我一向沉迷历史,钻进去就不出来了。

这套书有六本,书非常厚又重,封面是洋红色的,中间一条黑框闪闪发亮,又用金色绘出四个大字:“中国通史”!黑框上面和下面都用金线缝了,一看就很醒目。

我先把六本书扫了一遍,特别是秦二世如何夺取王位,他杀了兄弟扶苏太子,与赵高狼狈为奸,残害百姓;秦始皇在驾崩前,曾命李斯和赵高写信给扶苏太子,要他离开边疆赶到京城咸阳即位。但是胡亥拉拢李斯和赵高密谋篡位,还逼扶苏自杀。二世认为现在天下太平,不用忙于朝政,应该专心享乐,他从各地调来几万囚犯和农夫大规模修筑秦始皇的坟墓,先把铜铸化了倒进去,再把水银灌下去,最后居然把所有造坟的工匠都埋在墓道里,不让一个人活着出来。之后他花人力建造阿房宫,为了让自己住得更舒服、华丽,他不惜一切,搜刮民脂民膏,过着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所以秦末才爆发了烽火连天的农民起义。秦始皇建立起来的秦朝江山可谓宏大,但是却因为二世的昏庸无道、荒糜无度而葬送在胡亥的手里。

这套书可谓是让我心中的疑问揭开了:秦朝为什么会失去江山呢?这就是因为朝廷大肆剥削压迫人民,导致百姓苦不堪言,农民起义纷发而使秦朝被亡?

《中国通史》是一部完美的史书。有一段我也很喜欢:唐太宗初期,有人告诉太宗,有个叫魏征的官员曾让太子杀了太宗。太宗就问他:“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关系?”魏征答:“因为我那时是太子的部下,就要尽心尽力的为太子着想,可惜他没听,要不然也不会落到今天的下场。”太宗认为他很有才干,便被封为建议大夫。后来魏征去世,唐太宗沉痛地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以史为镜,可知兴衰。如今魏征去世,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呀!”

《中国通史》让人知晓历史、明白道理,我向你推荐她,开卷有益啊。

《中国通史》读后感10

我本次读的书是《中国通史》。这本书把中国有记录的历史,从盘古开天地直到新中国成立,全部记载在内。看完这本书,我颇有感受。

必须说的一点,是我收获了很多很多知识。它讲述了中国千年来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状况,描绘了中国古代各国家的兴起,发展与衰落,记载了各种军事谋略,赞颂了古代各国的英雄好汉,咏唱了自古至今的那些非凡诗人用自己的灵魂所书写的诗歌,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或喜或悲的故事…这本书,无愧为“人类历史必读经典”。它把中华上下五千年,写得淋漓尽致。

当然,读完这本书后,我不仅是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我还发现了,了解中国的历史,对于语文来说,是多么重要的。先来说平时应用最广泛的成语吧。中国文学里基本上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而这些故事,都是来自于古代发生的一些事情。没有这些事情,也就没有现代丰富多彩的中文词汇。我们要想充分了解一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就必须知道它背后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去哪里找呢不用看别处,就在这本书里。

之后,再来谈谈对于背书的作用。

看完了这本书,了解了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就能够把那些平时背起来能烦死人的“作家作品”像糖葫芦一样串起来。其实背作家作品,从某一方面来说,就像吃糖葫芦一样。零零散散的诗歌作品,就像裹着糖的山楂。而历史事件发生的顺序,就像中间的那根棍。单独吃糖裹山楂,的确挺好,但用棍子串起来,吃着就更方便了。

看完这本书,把糖葫芦串起来后,了解了作者写诗写文章的背景,就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他的感情,以及诗歌想表达的思想。有些诗歌,写的是在那个时代能体会到,而现在我们无法体会到的一些感情,比如说对官场斗争的痛恨,战争中士兵报国的忠心,和家人与外出者相互的思念。不知道为什么写诗,诗理解起来就会困难许多。

最后,我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所有人,尤其是老师,因为它实在太经典,太值得读了。看完了后,无论是谁,都一定会有收获的。

中国通史上课课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