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课件
2012年《新课标创新设计》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及教案1-4-2-1
编辑:独酌月影 识别码:72-679452 课件 发布时间: 2023-09-07 01:39:49 来源:网络

第一篇:2012年《新课标创新设计》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及教案1-4-2-1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狗鼻子

[前苏联] 左琴科

商人叶列麦伊·巴勃金的一件貂皮大衣被人偷走了。商人叶列麦伊·巴勃金嚎哭起来。他真心疼这件皮大衣呀。他说:“诸位,我那件皮大衣可真是好货啊。太可惜了。钱我舍得花,我非把这个贼捉到不可。我要啐他一脸唾沫。”

于是,叶列麦伊·巴勃金叫来警犬搜查。来了一个戴鸭舌帽、打绑腿的便衣,领着一只狗。狗还是个大个头,毛是褐色的;嘴脸尖尖的,一副尊容很不雅观。便衣把那只狗推到门旁去闻脚印,自己“嘘”了一声就退到一边。警犬嗅了嗅,朝人群中扫了一眼(四周自然有许多人围观),突然跑到住在五号的一个叫费奥克拉的女人眼前,一个劲儿地闻她的裙子下摆。女人往人群里躲,狗一口咬住裙子。女人往一旁跑,它也跟着。一句话,它咬住女人的裙角就是不放。女人“扑通”一声跪倒在便衣面前。“完了,”她说,“我犯案了。我不抵赖。” 她说:“有五桶酒,这不假。还有酿酒用的全套家什,这也是真的。都藏在浴室里。把我送到公安局好了。”

人们自然惊得叫出声来。“那件皮大衣呢?”有人问,她说:“皮大衣我可不知道,听都没听说过。我说的都是实话。抓走我好了,随你们罚吧。”

这女人就被带走了。便衣牵过那只大狗,又推它去闻脚印,说了声“嘘”又退到一旁。狗转了转眼珠,鼻子嗅了嗅,忽地冲着房产管理员跑过去。管理员吓得脸色煞白,摔了个仰面朝天。他说:“诸位好人呀,你们的觉悟高,把我捆了吧。我收大伙的水费,全让我给乱花了。” 住户们当然一拥而上,把管理员捆绑起来。这当儿警犬又转到七号房客的跟前,一口咬住他的裤腿。这位公民一下子面如土色,瘫倒在人群前面。他说:“我有罪,我有罪。是我涂改了劳动履历表,瞒了一年。照理,我身强力壮,该去服兵役,保卫国家。可我反倒躲在七号房里,用着电,享受各种公共福利。你们把我逮起来吧!”人们发慌了,心想:“这是条什么狗,这么吓人啊!”那个商人叶列麦伊·巴勃金,一个劲儿眨巴着眼睛。他朝四周看了看,掏出钱递给便衣。

“快把这只狗牵走吧,真见它的鬼。丢了貂皮大衣,我认倒霉了。丢就丢了吧„„”他正说着,狗已经过来了,站在商人的面前不停地摇尾巴。商人叶列麦伊·巴勃金慌了手脚,掉头就走,狗追着不放,跑到他跟前闻他那只套鞋。商人吓得脸色倏地就白了。他说:“老天有眼,我实说了吧。我自己就是个混账小偷。那件皮大衣,说实话也不是我的,是我哥哥的,我赖着没还。我真该死,我真后悔啊!”这下子人们哄地四散而逃。狗也顾不得闻了,就近咬住了两三个人,咬住就不放。这几个也一一坦白了:一个打牌把公款给输了;一个抄起熨斗砸了自己的太太;还有一个,说的那事叫人没法言传。人一跑光,院子里便空空如也,只剩下那条狗和便衣。这时警犬忽然走到便衣跟前,大摇尾巴。便衣脸色陡地变了,一下子跪倒在狗跟前。他说:“老弟,要咬你就咬吧。你的狗食费,我领的是三十卢布,可自己吞了二十卢布„„”后来怎样,我就不得而知了。是非之地,不可久留,我便赶紧溜之乎也。(选自《世界经典小小说100篇》,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综合运用了对比、夸张、比喻、象征等多种表达技巧,形象地揭示了深刻的主题。B.小说对所有当事人的神态和动作描写,增添了文章的生动色彩,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C.小说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形象而生动地暴露出人的内心世界的丑恶的一面。

D.小说情节曲折生动,跌宕起伏,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E.小说最后对便衣的描写是故事的高潮,不仅使情节波澜起伏,而且深化了作品的主题。解析 A项,文中没有运用比喻的手法。D项,文章没有运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答案 AD 2.这篇小说以“狗鼻子”为题,有何深刻含义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题需结合小说的内容,把握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体会其中的含义和作用。小说中的狗鼻子是贯串全文的线索,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因此可以从小说的结构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来把握其含义和作用。答案 狗鼻子具有较强的辨别气味的功能,小说中,它能够识别出不同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丑恶心理和罪恶行为,象征着正义的审判。狗鼻子是将各种人串联起来的媒介,是全文的行文线索,在文中起到引带各色人物出场、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3.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主题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由这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节可知,这是一篇富有讽刺意味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其目的在于揭露现实中人性的阴暗和丑恶,考生只要抓住这一关键信息就不难得出答案。答案 这篇小说以寻找商人叶列麦伊·巴勃金被人偷走的貂皮大衣为主线,将社会上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人物统统纳入写作范畴,揭露并批判了人性自私、贪婪等阴暗和丑恶的一面。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角是警犬,有人认为是事件中的所有当事人,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请表明观点并阐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探究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对文章内容有整体把握,深刻理解文章主旨,然后根据在表达主题方面所起的不同作用确定:谁是主角。这是一个开放性题目,学生可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有根据地发挥,不能脱离作品随意阐说。

答案(示例一)警犬是主角。理由:警犬贯串故事始终,故事的展开都是靠警犬的活动推动的,小说的主旨也是通过警犬的一系列活动揭示的,小说的题目就是“狗鼻子”。因此,主角应该是警犬。

(示例二)所有当事人是主角。理由:警犬的活动仅仅是串起故事的线索,警犬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角色,是小说的一个“工具”。小说中的当事人虽然较多,但小说的主题是通过所有当事人这个“群体”揭示的,所有当事人身上反映的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因此,小说的主角是所有当事人。(言之成理即可。)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8题。进 城 宗利华

那天一大早,奶奶就出了家门。

奶奶是小脚,一摇一晃,走得很慢很慢,在山路上就更慢。从山上走到山脚下的公路,得有三四里路,奶奶足足走了四个钟头。她不能走快,一快就喘得不行。那时候,奶奶担心会把老命断送在这段路上。

我可不能死!她嘟囔着说,还有好多事儿呢!坐在公路边,她后悔走得太急忘记带根棍子拄着。不过,总算是到了路边。她把手伸进棉袄里面的口袋,里头有块手绢,手绢里,包着二十一块钱。进城需要四块。上车后,奶奶跟卖票的女人商量,三块行不行?女人一脸麻子,声音很呛人,没钱就趁早下去!奶奶说,我可不能下去啊!她一层一层打开手绢,把那些一角、两角、五角的钱,一张一张数给那卖票的。奶奶刚把手绢往口袋里掖好,感觉要坏事儿,要晕车!奶奶这辈子很少进城也很少坐车!那滋味让她很难受!东西南北,都分不清了,脑子也开始犯迷糊。早晨起来喝下去的那碗稀饭,随着车的颠簸开始翻腾。奶奶刚要喊,闺女啊闺女!她想要个塑料袋。可没等说出那意思,稀饭就涌出来,全吐到车里。卖票的女人骂,这么大年纪不死在家里,窜出来干啥? 奶奶说不出话,心里却说,谁愿意无缘无故出来受这份罪?

终于到了站,奶奶下车后一屁股坐在路边,一个钟头后才站起来。她打量着眼前的县城,觉得楼真是高啊,密密麻麻的。车真是多啊,满大街地窜。她不知该往哪儿走,就问路边躺在三轮车上的小伙子,去水泥厂咋走?

小伙子说,有三家呢,你说的是哪个?奶奶当时就愣住!谁想到这城里会有三家水泥厂呢?只好一家一家地找了。小伙子一笑,三个厂在县城三个角上。就你这小脚,要走着去得三天三夜。我拉你去吧?

三天三夜也得走啦!不能坐车。钱得省着花。扣除回家四块,还剩十三块。三天三夜?我老天!总还得吃点东西吧?奶奶想。

她开始往最近的一家走。沿着街道一边走一边琢磨。城里可就不一样呢!难怪村里的小青年都喜欢进城啊进城的。孙子当时就说,奶奶,我去城里,不管干啥都比在这地里强。强什么呢?不跑到城里来,会出那事儿? 奶奶一路打听着,渐渐却走出城市,走向城郊。天一线一线黑下来,奶奶觉得有点饿。而且,此时她浑身疼,快要走不动了。

可走不动也得走!就是爬,也得爬了去!

幸好,路边有一根槐木棍。她捡起来,拄在手里,觉得挺高兴。不一会儿,看见路边有个卖馒头的。她买了一个,坐在那里就吃起来。卖馒头的女人和善,说老太太你咋这个吃法?我给你倒碗热水去,要不你去我家吃。奶奶说,不用!我得接着赶路。水泥厂快到了吗?答案让奶奶兴奋。快了,就在前面。

可奶奶站起身就兴奋不起来了。她怎么也找不到那手绢!手绢里包着她所有的钱呐!奶奶哭起来。奶奶说,不能啊!就在这里面的。可是钱的确找不到了。现在连买馒头的钱也没了。女人倒好说话,不用找了,不就一个馒头吗!奶奶说,我这辈子从来就不欠别人的账,等我要了钱,回来就还你。女人说,不要你还。你要吃再拿一个。奶奶说,不用啊,我饱啦。奶奶急着赶路,再不走怕是要睡在荒郊野外。女人顺口问,你去跟谁要钱? 奶奶回答,跟水泥厂的领导。水泥厂还欠着你钱?

倒不欠我钱,欠我孙子的钱。那你孙子咋不来要啊?

他?现在不出门啦。整天窝在家里,除了哭,就是睡。哎哟,还有这样的孙子!他爹妈呢?

他爹没了,他妈跟人家跑啦。是我把他拉扯大的。你这是去要什么钱呐? 奶奶站在那里,忽然伤心起来。什么钱啊?俺孙子的脚钱!俺孙子进城的时候,好好一个人。回去,就没了半只脚。他们水泥厂怎么也得给个说法吧?要不孩子这辈子怎么活?他还年纪轻轻的,瘸着一条腿,怎么找媳妇啊? 卖馒头的女人张着嘴巴,不再问了。奶奶就继续往前走。一边走一边想,那钱怎么就没了呢?

一周以后,孙子瘸着一条腿,走出了莽莽苍苍的大山。那时候,他才推测奶奶去了城里。他想,无论如何,得把奶奶找回来啊!(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小说中,“一脸麻子,声音很呛人”的“卖票的女人”对奶奶冷漠、凶横,她和奶奶的对立象征着喧嚣冷酷的城市和愚昧落后的乡村的对立。B.“她一层一层打开手绢,把那些一角、两角、五角的钱,一张一张数给那卖票的”,这句话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了奶奶的生活清贫、节俭,反映了她谨慎的性格。C.“她打量着眼前的县城,觉得楼真是高啊,密密麻麻的。车真是多啊,满大街地窜”,这句话从奶奶的视角写出城市的繁华,暗示奶奶是个没有见识的人。

D.孙子满怀希望走出群山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因为操作不当丢了半只脚;奶奶进城为孙子伤残讨要说法,但自己却走丢了。悲剧的故事引起了读者的深思。E.小说的语言朴实无华,但富有感染力,“奶奶是小脚,一摇一晃,走得很慢很慢,在山路上就更慢”等描写令读者对奶奶的坚毅果敢肃然起敬。解析 A.“愚昧落后的乡村”错,在小说中,作者要体现的是乡村人们的善良、弱小;C.“暗示奶奶是个没有见识的人”偏离小说人物的性格特征;D.“因为操作不当”无中生有。答案 BE 6.奶奶在城里走丢了,从小说中看,作者为这一事件作了哪些铺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小说的结构安排讲究前后照应。在这篇小说中,奶奶在城里走丢了,前文有很多铺垫。把小说的情节细细梳理一遍,不难找出前文为“奶奶在城里走丢了”所作的铺垫。

答案 ①奶奶很少进城,不知道城里的路;②城里楼高车多,容易迷失方向;③水泥厂地处偏僻的城郊;④钱丢失了,奶奶身无分文。7.小说中,作者写了一个“卖馒头的女人”,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在小说中,城里人是冷酷的,但作者写了一个“卖馒头的女人”,这个女人善良、热情,这令人看到了城里人的另一面。同时,奶奶为什么要进城?这是通过“卖馒头的女人”和奶奶的对话告诉读者的,这就使小说的情节完整起来。

答案 ①“卖馒头的女人”善良、热情,让读者看到了冷酷城市的一点温暖,丰富了小说的内容。②通过“卖馒头的女人”和奶奶的对话,补充交代了奶奶进城要钱的原因,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8.请结合小说的内容探究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意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要结合小说的情节和主题。小说的主要情节是奶奶为孙子讨要说法,主题是提醒人们应该关心弱势群体的生活。结合这两个方面分析可得出作者的创作意图。

第二篇:2012年《新课标创新设计》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及教案1-4-2-1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狗鼻子 [前苏联] 左琴科

商人叶列麦伊·巴勃金的一件貂皮大衣被人偷走了。商人叶列麦伊·巴勃金嚎哭起来。他真心疼这件皮大衣呀。他说:“诸位,我那件皮大衣可真是好货啊。太可惜了。钱我舍得花,我非把这个贼捉到不可。我要啐他一脸唾沫。”

于是,叶列麦伊·巴勃金叫来警犬搜查。来了一个戴鸭舌帽、打绑腿的便衣,领着一只狗。狗还是个大个头,毛是褐色的;嘴脸尖尖的,一副尊容很不雅观。便衣把那只狗推到门旁去闻脚印,自己“嘘”了一声就退到一边。警犬嗅了嗅,朝人群中扫了一眼(四周自然有许多人围观),突然跑到住在五号的一个叫费奥克拉的女人眼前,一个劲儿地闻她的裙子下摆。女人往人群里躲,狗一口咬住裙子。女人往一旁跑,它也跟着。一句话,它咬住女人的裙角就是不放。女人“扑通”一声跪倒在便衣面前。“完了,”她说,“我犯案了。我不抵赖。”

她说:“有五桶酒,这不假。还有酿酒用的全套家什,这也是真的。都藏在浴室里。把我送到公安局好了。” 人们自然惊得叫出声来。

“那件皮大衣呢?”有人问,她说:“皮大衣我可不知道,听都没听说过。我说的都是实话。抓走我好了,随你们罚吧。”

这女人就被带走了。便衣牵过那只大狗,又推它去闻脚印,说了声“嘘”又退到一旁。狗转了转眼珠,鼻子嗅了嗅,忽地冲着房产管理员跑过去。管理员吓得脸色煞白,摔了个仰面朝天。他说:“诸位好人呀,你们的觉悟高,把我捆了吧。我收大伙的水费,全让我给乱花了。” 住户们当然一拥而上,把管理员捆绑起来。这当儿警犬又转到七号房客的跟前,一口咬住他的裤腿。这位公民一下子面如土色,瘫倒在人群前面。他说:“我有罪,我有罪。是我涂改了劳动履历表,瞒了一年。照理,我身强力壮,该去服兵役,保卫国家。可我反倒躲在七号房里,用着电,享受各种公共福利。你们把我逮起来吧!”人们发慌了,心想:“这是条什么狗,这么吓人啊!”那个商人叶列麦伊·巴勃金,一个劲儿眨巴着眼睛。他朝四周看了看,掏出钱递给便衣。

“快把这只狗牵走吧,真见它的鬼。丢了貂皮大衣,我认倒霉了。丢就丢了吧„„”他正说着,狗已经过来了,站在商人的面前不停地摇尾巴。商人叶列麦伊·巴勃金慌了手脚,掉头就走,狗追着不放,跑到他跟前闻他那只套鞋。商人吓得脸色倏地就白了。他说:“老天有眼,我实说了吧。我自己就是个混账小偷。那件皮大衣,说实话也不是我的,是我哥哥的,我赖着没还。我真该死,我真后悔啊!”这下子人们哄地四散而逃。狗也顾不得闻了,就近咬住了两三个人,咬住就不放。这几个也一一坦白了:一个打牌把公款给输了;一个抄起熨斗砸了自己的太太;还有一个,说的那事叫人没法言传。人一跑光,院子里便空空如也,只剩下那条狗和便衣。这时警犬忽然走到便衣跟前,大摇尾巴。便衣脸色陡地变了,一下子跪倒在狗跟前。他说:“老弟,要咬你就咬吧。你的狗食费,我领的是三十卢布,可自己吞了二十卢布„„”后来怎样,我就不得而知了。是非之地,不可久留,我便赶紧溜之乎也。(选自《世界经典小小说100篇》,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综合运用了对比、夸张、比喻、象征等多种表达技巧,形象地揭示了深刻的主题。B.小说对所有当事人的神态和动作描写,增添了文章的生动色彩,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C.小说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形象而生动地暴露出人的内心世界的丑恶的一面。D.小说情节曲折生动,跌宕起伏,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E.小说最后对便衣的描写是故事的高潮,不仅使情节波澜起伏,而且深化了作品的主题。解析 A项,文中没有运用比喻的手法。D项,文章没有运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答案 AD 2.这篇小说以“狗鼻子”为题,有何深刻含义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题需结合小说的内容,把握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体会其中的含义和作用。小说中的狗鼻子是贯串全文的线索,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因此可以从小说的结构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来把握其含义和作用。答案 狗鼻子具有较强的辨别气味的功能,小说中,它能够识别出不同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丑恶心理和罪恶行为,象征着正义的审判。狗鼻子是将各种人串联起来的媒介,是全文的行文线索,在文中起到引带各色人物出场、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3.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主题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由这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节可知,这是一篇富有讽刺意味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其目的在于揭露现实中人性的阴暗和丑恶,考生只要抓住这一关键信息就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 这篇小说以寻找商人叶列麦伊·巴勃金被人偷走的貂皮大衣为主线,将社会上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人物统统纳入写作范畴,揭露并批判了人性自私、贪婪等阴暗和丑恶的一面。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角是警犬,有人认为是事件中的所有当事人,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请表明观点并阐述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探究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对文章内容有整体把握,深刻理解文章主旨,然后根据在表达主题方面所起的不同作用确定:谁是主角。这是一个开放性题目,学生可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有根据地发挥,不能脱离作品随意阐说。

答案(示例一)警犬是主角。理由:警犬贯串故事始终,故事的展开都是靠警犬的活动推动的,小说的主旨也是通过警犬的一系列活动揭示的,小说的题目就是“狗鼻子”。因此,主角应该是警犬。

(示例二)所有当事人是主角。理由:警犬的活动仅仅是串起故事的线索,警犬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角色,是小说的一个“工具”。小说中的当事人虽然较多,但小说的主题是通过所有当事人这个“群体”揭示的,所有当事人身上反映的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因此,小说的主角是所有当事人。(言之成理即可。)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8题。

进 城 宗利华

那天一大早,奶奶就出了家门。

奶奶是小脚,一摇一晃,走得很慢很慢,在山路上就更慢。从山上走到山脚下的公路,得有三四里路,奶奶足足走了四个钟头。她不能走快,一快就喘得不行。那时候,奶奶担心会把老命断送在这段路上。

我可不能死!她嘟囔着说,还有好多事儿呢!

坐在公路边,她后悔走得太急忘记带根棍子拄着。不过,总算是到了路边。她把手伸进棉袄里面的口袋,里头有块手绢,手绢里,包着二十一块钱。进城需要四块。上车后,奶奶跟卖票的女人商量,三块行不行?女人一脸麻子,声音很呛人,没钱就趁早下去!奶奶说,我可不能下去啊!她一层一层打开手绢,把那些一角、两角、五角的钱,一张一张数给那卖票的。奶奶刚把手绢往口袋里掖好,感觉要坏事儿,要晕车!奶奶这辈子很少进城也很少坐车!那滋味让她很难受!东西南北,都分不清了,脑子也开始犯迷糊。早晨起来喝下去的那碗稀饭,随着车的颠簸开始翻腾。奶奶刚要喊,闺女啊闺女!她想要个塑料袋。可没等说出那意思,稀饭就涌出来,全吐到车里。卖票的女人骂,这么大年纪不死在家里,窜出来干啥? 奶奶说不出话,心里却说,谁愿意无缘无故出来受这份罪?

终于到了站,奶奶下车后一屁股坐在路边,一个钟头后才站起来。她打量着眼前的县城,觉得楼真是高啊,密密麻麻的。车真是多啊,满大街地窜。她不知该往哪儿走,就问路边躺在三轮车上的小伙子,去水泥厂咋走?

小伙子说,有三家呢,你说的是哪个?奶奶当时就愣住!谁想到这城里会有三家水泥厂呢?只好一家一家地找了。小伙子一笑,三个厂在县城三个角上。就你这小脚,要走着去得三天三夜。我拉你去吧?

三天三夜也得走啦!不能坐车。钱得省着花。扣除回家四块,还剩十三块。三天三夜?我老天!总还得吃点东西吧?奶奶想。

她开始往最近的一家走。沿着街道一边走一边琢磨。城里可就不一样呢!难怪村里的小青年都喜欢进城啊进城的。孙子当时就说,奶奶,我去城里,不管干啥都比在这地里强。强什么呢?不跑到城里来,会出那事儿?

奶奶一路打听着,渐渐却走出城市,走向城郊。天一线一线黑下来,奶奶觉得有点饿。而且,此时她浑身疼,快要走不动了。可走不动也得走!就是爬,也得爬了去!

幸好,路边有一根槐木棍。她捡起来,拄在手里,觉得挺高兴。不一会儿,看见路边有个卖馒头的。她买了一个,坐在那里就吃起来。卖馒头的女人和善,说老太太你咋这个吃法?我给你倒碗热水去,要不你去我家吃。奶奶说,不用!我得接着赶路。水泥厂快到了吗?答案让奶奶兴奋。快了,就在前面。

可奶奶站起身就兴奋不起来了。她怎么也找不到那手绢!手绢里包着她所有的钱呐!奶奶哭起来。奶奶说,不能啊!就在这里面的。可是钱的确找不到了。现在连买馒头的钱也没了。女人倒好说话,不用找了,不就一个馒头吗!奶奶说,我这辈子从来就不欠别人的账,等我要了钱,回来就还你。女人说,不要你还。你要吃再拿一个。奶奶说,不用啊,我饱啦。奶奶急着赶路,再不走怕是要睡在荒郊野外。女人顺口问,你去跟谁要钱? 奶奶回答,跟水泥厂的领导。水泥厂还欠着你钱? 倒不欠我钱,欠我孙子的钱。那你孙子咋不来要啊?

他?现在不出门啦。整天窝在家里,除了哭,就是睡。哎哟,还有这样的孙子!他爹妈呢?

他爹没了,他妈跟人家跑啦。是我把他拉扯大的。你这是去要什么钱呐?

奶奶站在那里,忽然伤心起来。什么钱啊?俺孙子的脚钱!俺孙子进城的时候,好好一个人。回去,就没了半只脚。他们水泥厂怎么也得给个说法吧?要不孩子这辈子怎么活?他还年纪轻轻的,瘸着一条腿,怎么找媳妇啊? 卖馒头的女人张着嘴巴,不再问了。

奶奶就继续往前走。一边走一边想,那钱怎么就没了呢?

一周以后,孙子瘸着一条腿,走出了莽莽苍苍的大山。那时候,他才推测奶奶去了城里。他想,无论如何,得把奶奶找回来啊!(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中,“一脸麻子,声音很呛人”的“卖票的女人”对奶奶冷漠、凶横,她和奶奶的对立象征着喧嚣冷酷的城市和愚昧落后的乡村的对立。

B.“她一层一层打开手绢,把那些一角、两角、五角的钱,一张一张数给那卖票的”,这句话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了奶奶的生活清贫、节俭,反映了她谨慎的性格。

C.“她打量着眼前的县城,觉得楼真是高啊,密密麻麻的。车真是多啊,满大街地窜”,这句话从奶奶的视角写出城市的繁华,暗示奶奶是个没有见识的人。

D.孙子满怀希望走出群山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因为操作不当丢了半只脚;奶奶进城为孙子伤残讨要说法,但自己却走丢了。悲剧的故事引起了读者的深思。

E.小说的语言朴实无华,但富有感染力,“奶奶是小脚,一摇一晃,走得很慢很慢,在山路上就更慢”等描写令读者对奶奶的坚毅果敢肃然起敬。

解析 A.“愚昧落后的乡村”错,在小说中,作者要体现的是乡村人们的善良、弱小;C.“暗示奶奶是个没有见识的人”偏离小说人物的性格特征;D.“因为操作不当”无中生有。答案 BE 6.奶奶在城里走丢了,从小说中看,作者为这一事件作了哪些铺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小说的结构安排讲究前后照应。在这篇小说中,奶奶在城里走丢了,前文有很多铺垫。把小说的情节细细梳理一遍,不难找出前文为“奶奶在城里走丢了”所作的铺垫。

答案 ①奶奶很少进城,不知道城里的路;②城里楼高车多,容易迷失方向;③水泥厂地处偏僻的城郊;④钱丢失了,奶奶身无分文。

7.小说中,作者写了一个“卖馒头的女人”,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在小说中,城里人是冷酷的,但作者写了一个“卖馒头的女人”,这个女人善良、热情,这令人看到了城里人的另一面。同时,奶奶为什么要进城?这是通过“卖馒头的女人”和奶奶的对话告诉读者的,这就使小说的情节完整起来。

答案 ①“卖馒头的女人”善良、热情,让读者看到了冷酷城市的一点温暖,丰富了小说的内容。②通过“卖馒头的女人”和奶奶的对话,补充交代了奶奶进城要钱的原因,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8.请结合小说的内容探究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意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要结合小说的情节和主题。小说的主要情节是奶奶为孙子讨要说法,主题是提醒人们应该关心弱势群体的生活。结合这两个方面分析可得出作者的创作意图。

答案 在小说中,奶奶的孙子出于对城市生活的向往来到城市打工,不幸伤残,但是水泥厂没有给予任何补助。于是小脚的奶奶历经艰辛来到城市为孙子讨要说法,最终却在城里迷了路,也许永远不能回到家了。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意在告诉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该关注底层百姓的生活,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消除城乡隔阂。

第三篇:2012年《新课标创新设计》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及教案1-4-1-4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夜读周庄 许 阳

白天的周庄太喧闹,太嘈杂,成了一个拥满赶集人的商业街。就像一个大家闺秀,养在深闺人未识时是那样的贞淑娴静,一旦嫁为了商人妇,便失去了往日的风韵。所以,陈逸飞无不伤感地说,是他害了周庄。

黑夜,容易使人寻觅到细雨江南的灵气。到了夜晚,游客们走得差不多了,一家家的店铺都打烊了,周庄洗尽了风尘,褪尽了铅华,才恢复了她天然无雕饰的纯真素颜与本来模样。夜晚的周庄,才是真正的周庄。

吮吸着湿润的空气,独自一个人走在周庄的街道上。夜色渐浓,月华如水,在古镇的老屋和石板上肆意倾泻。远处的房子,只能看见黯黯的轮廓,近处的老屋,则如一幅明暗色彩比照的水墨画,被磨得滑滑的石板也泛着幽幽的光。四周静静的,只有自己脚踏石板的声音清脆地传向远方。

说是街道,其实宽些的就是小河垂柳依依的堤岸,偶有一两条迟归的小船缓缓驶过,摇碎一片片波光潋影;窄些的是小镇的胡同,两侧房屋几乎伸手可触,“头顶一线天,脚踏青石板”是何等的传神与精辟啊!身处暮色里的周庄,会突然很想回到那不谙世事的孩童时代,一边走一边用手里的树枝划过苍老的墙壁,哼着歌谣,听从远处人家传来的几声犬吠。

周庄的灯笼亮起来了。挂成一排的大红灯笼,使夜晚的周庄诗意朦胧。青瓦白墙。一旦配上这串串灯笼,古朴典雅便立刻从骨子里显露而出。灯光辉映着脚下潺潺的流水,盈盈水波又摇荡着夜泊的小船,千年古镇已经从熙熙攘攘中真正回归。豪华恢弘的沈厅安静了,精致典雅的张厅也关上了古老的大门,唯有门前的大红灯笼,在不倦地诉说着江南巨富和世家官宦们曾经的显赫与非凡。

吹着细细的晚风,我长时间在双桥边踱步,又在桥上静坐。双桥,这是陈逸飞的双桥。在陈逸飞的笔下,双桥古朴、空灵,你可以感觉得到,她的每一条石缝间都镌刻着几个世纪的古风和遗韵。一幅《故乡的回忆》,人们才格外注意到了中国还有周庄这样美丽的地方。要是徐志摩能来这里,会不会又有“再别双桥”的另一番韵味与感慨呢?

小小的周庄,算上双桥在内竟然有十四座桥。不必说那被称为“升官发财桥”的富安桥,也不必再说那已更名为外婆桥的梯云桥,无论哪座桥,看到了桥一定会看到树,看到了树也就看到了头顶的明月与星空。

周庄的夜,是美丽的夜,由小桥流水、青瓦白墙与柔柔的月光、红红的灯笼构成。这是一幅出自王摩诘的画卷,这是一种庄禅的意境。周庄的夜,是醉人的夜,就像一位银发的老人,在宁静中释放着积淀经年的安详与悠闲;又像一个恬静的少女,在清风里展现着她的婉丽与娇柔。

站在石拱高高的报恩桥上,与周庄拉开一段距离,回望着周庄的座座老屋、点点灯光,思绪在不觉间已经穿越了几多流水的往事,几重渺远的时空。

夜深了,降下阵阵凉意,夜凉如水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静静地走过一个个老屋,穿过一座座小桥,还是忍不住地回头。我知道,与临走时说还会再来的三毛一样,自己是扔不下身后的那一片风景的。

好吧,那就回去,做一个小桥当枕、水面为床的甜甜的梦。(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A.本文是一篇哲理色彩较浓的散文,它描写的是周庄的夜景,探讨的却是关于珍惜时光、善待生命这一命题。

B.除了比喻,文中还使用了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展示周庄夜的美,使文章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C.文章在写周庄夜景时,重点选择了街道、灯笼、小桥等周庄有代表性的景物进行了具体描绘,展示了周庄那种既古朴而又安详的美。

D.文章内容丰富,线索分明,结尾表达了作者对夜周庄的留恋以及因宁静、和谐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而只有在梦中追寻的遗憾之情。

E.周庄的夜在宁静中释放着积淀经年的安详与悠闲,作者对这种宁谧的美充满了喜爱,而对充满喧闹和嘈杂的白天的周庄则带有一丝反感。

解析 A项,本文不是一篇哲理散文,而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也没有探讨珍惜时光、善待生命这一命题。D项,作者并没有说宁静、和谐生活无法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结尾表达的是对周庄夜的喜爱及留恋。答案 AD 2.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简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1)唯有门前的大红灯笼,在不倦地诉说着江南巨富和世家官宦们曾经的显赫与非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是一幅出自王摩诘的画卷,这是一种庄禅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对加点词语的基本含义有一个了解,然后再结合所在句子的含意进行分析。“唯有”修饰“大红灯笼”,强调了“大红灯笼”的独特性;“庄禅的意境”指的是后文描述的宁静、恬淡的意境,表明周庄美景中蕴含着深意。

答案(1)抓住“大红灯笼”这一典型细节表现了周庄的发展变化和不同凡响。(2)说明周庄不仅仅有着可描可画的美,更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

3.文中“与临走时说还会再来的三毛一样,自己是扔不下身后的那一片风景的”一句具有哪些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内涵的能力。此句的关键词是“扔不下”,对此可以从周庄的环境、人文因素与作者的感受等方面进行分析;另外,这句话中的“与临走时说还会再来的三毛一样”表明,三毛也被周庄深深吸引。答案 ①侧面表现周庄的夜景具有无穷的魅力;②周庄古朴的建筑等人文环境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三毛等文人的影响很深;③美丽的周庄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对作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4.周庄“雨丝风片,烟波画船”,吸引着无数人前往游览,然而却因为商业“失去了往日的风韵”。试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白周庄“失去了往日的风韵”的原因。周庄如今吵闹、喧嚣,要到夜里才能恢复本真的美,可见周庄的过度旅游开发导致了风韵的失去。学生可围绕这一点展开,联系旅游开发现状,说出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答案 周庄是个美丽的地方,却因为过度的商业开发而变得喧闹、嘈杂、失去了本来的美丽。这给了我们一个教训:对周庄以及其他旅游景点的开发,应该秉持着保护现有资源的基本思想。另外,应该加强宣传,使人们了解破坏环境的危害,从自身做起,保持低碳生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沙漠胡杨 王永杰

①新疆有两种著名的树,一是白杨,一是胡杨。白杨的美在于挺拔,而胡杨之美在于顽强的生命力和醉人的金黄色。

②胡杨是古老的树,据说,几千万年前就在地球上生存了。它曾经是山地河谷的主要树种。在新疆伊犁地区,巩乃斯河沿岸至今还有胡杨树的身影,但是已经没有成片成林的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知是沙漠选择了胡杨,还是胡杨爱上了沙漠,胡杨逐渐演变成了沙漠河流沿岸最主要的树种。目前,全世界90%的胡杨在中国,中国90%的胡杨在新疆,新疆90%的胡杨在塔里木河沿岸。

③胡杨是美丽的树。每年10月,秋天的胡杨就穿上金黄色的礼服,迎接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宾客。远观胡杨,层林尽染,一片金色的海洋。近观胡杨,每一片叶子都很通透,叶脉清晰可见,特别是在太阳初升或者夕阳西下的时候,逆光或者侧光去端详,透明的叶片相互映衬,散射出黄色的光晕。当然,最壮观的是乘坐三角翼飞机,逆着光从胡杨林头顶飞过。视野开阔,胡杨、沙漠、河流尽收眼底,黄色的沙丘、黄色的胡杨,还有泛着银色鳞波的河水,真是壮丽神奇。

④胡杨是一种神奇的树。小的时候形状如柳树,枝条柔软,叶子细长。长大了,树干挺直,叶子就成为杨树叶子的形状,只不过尺寸小一些。所以,胡杨也称为“异叶杨”“变叶杨”。有人说,胡杨的奇特在于一树三种叶。一棵粗壮的胡杨,离地一米以下长有枝条的话,叶子一定是柳叶的样子,高一些就是杨树的叶子,再高一些会有枫叶的形状。

⑤胡杨的根很奇特,可以扎到地下几十米,吸取水分,顽强地撑起一片生命的绿色。走进胡杨林,你可能会看到,有些粗大的胡杨,裸露的根部很粗壮,很发达。但胡杨小的时候,根系很不发达,只有一个主根很粗,这主要和胡杨生长的环境有关,它必须把根迅速插进地底下,获取宝贵的水资源。所以胡杨很难移栽,因为一不小心就会挖断其主根。前几年,单位搞园林绿化,想栽种几棵胡杨。有人急于求成,挖了十几棵胳膊粗细的胡杨栽进院子,结果只成活了一两棵。⑥胡杨是顽强的树,生长在西北沙漠地带,耐干旱、耐盐碱,不怕酷热严寒,不畏风沙侵袭。它们或成片成林,或孑然一身,顽强地矗立在沙漠戈壁,履行着自己与生俱来的使命——抗风沙,保绿洲。沿着沙漠公路走一走,你会看到在沙漠边缘,沿着古河道,生长着或高或低、错落有致的胡杨,尤其是沿着塔里木河两岸,生长着茂密的胡杨林。有人说,正是有了这片胡杨林,天山南麓的大片绿洲才免遭沙漠的吞噬。所以,当地人称胡杨为“英雄树”,也有人赞美它是“沙漠的脊梁”。

⑦第一次走进沙漠,见到胡杨,我就为它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粗壮的树干、开裂的树皮、奇异的形状,在塔克拉玛干大漠的烈日炙烤下,顽强地挺立着,用不太茂密的叶子,为我们这些到访者撑起一片片阴凉。有的树冠已经枯死,却从半腰伸出一根绿枝;有的下半部分的小虬枝沿着树干枯萎着,树顶部分却绿意盎然;有的半边身子似乎已经焦黑,却在另一侧长着茂密的枝叶;甚至有的上半部分已经没有了树皮,露出白森森的树干,下半部分却快意地生长着;还有的树身子已经匍匐在地,靠一些枝杈支撑着,树冠部分依然歪歪扭扭地向上展开„„此时此刻,我似乎体味到了一些坚韧不拔的含义。⑧传说,胡杨一生3 000年,“生而不死1 000年、死而不倒1 000年、倒而不朽1 000年”。胡杨就是这种树,坚守着一片贫瘠的沙漠,固守着千年不变的信念。有时候,我站在沙丘上,或坐在胡杨树下,任思想的野马穿越时空随意驰骋。一棵嶙峋的老胡杨,也许曾经为西天取经的唐玄奘撑起过一片阴凉;一根枯萎了的老树干,也许曾经为行走在丝路上的商旅拴过疲惫的骆驼;一段躺在沙丘上的老树皮,也许曾经见证了西域历代王朝刀光剑影的兴衰。不屈的胡杨,不老的胡杨、不朽的胡杨、只有你能说出尼雅的奥秘,只有你真正了解沧海桑田的变换。如今,塔里木河不再奔流不息,罗布人与楼兰古国消失在茫茫的大漠沙尘之中,而古老的胡杨树依然顽强地挺立在沙漠的边缘,守望着现代文明在荒野之中的繁衍生息。(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第②段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这是为了证明胡杨树是古老的树种。B.胡杨树的主要特点是树种古老、色彩美丽、叶子和根奇特、生命力顽强。C.从第⑤段中的事例可知,生命力顽强的胡杨树在别的地方是很难成活的。D.人们称胡杨为“英雄树”“沙漠的脊梁”,是因为它在防沙护林方面起了重要作用。E.作者对胡杨树作了具体描写,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胡杨树的无比热爱和赞美之情。解析 A项,“这是为了证明胡杨树是古老的树种”说法有误,作者用列数字的方法是为了说明胡杨的主要分布特点。C项,曲解文意,第⑤段的举例是为了证实胡杨的根很特别。答案 AC 6.第⑦段细致地描写了沙漠胡杨的形态,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作者极尽细致地描写沙漠胡杨的形态,首先会让读者对胡杨树有更为直观的了解。另外,考生可从文段最后一句体味到作者的目的:夸赞胡杨。再联系下文,还可以答出结构上的作用。

答案 其目的是:①让读者对胡杨有更直观的了解,从而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②更细致地突显胡杨顽强的生命状态,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7.请结合上下文赏析第⑧段中画线句的表达艺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可从语句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作用效果等角度入手分析。这一句话,明显是抒情,并且采用了拟人手法,还使用了第二人称,将这些方式、手法的特点与语句内容结合,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以“你”称胡杨,便于作者抒情,也拉近了读者与胡杨的距离;说明胡杨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更进一步突出了胡杨生命力的顽强。8.有人说:“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读了本文,你对这句话会有怎样的理解和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这类题目比较开放,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解答此题,首先要答出对“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句话的理解,然后可结合自身谈这句话给自己的人生启示。理解这句话可以结合文中胡杨树带给人们的启示来分析。

第四篇:2012年《新课标创新设计》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及教案1-4-2-2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老人与树 刘国芳

有时候看一棵树,觉得,那树像一个人。有一棵柿子树,就像一个人。柿子树像一个老人。

柿子树的皮肤是黑褐色的,枝丫是弯曲的,柿子树给人的感觉是粗粝而斑驳的,像一个老人皱皱巴巴的脸;或者,一个老人皱皱巴巴的脸像斑斑驳驳的柿子树。柿子树在旷野里一站,就站出一树的沧桑。这也像一个老人,老人历尽岁月的磨难,脸上写满了沧桑。有一个老人,就觉得柿子树是一个人。

老人住在柿子树不远的地方,老人出门,总要打柿子树跟前走过。老人真的把柿子树当一个人了,见了柿子树,老人总说:“你也老了。”

老人不仅跟柿子树说这句话,柿子树结果的时候,老人说:“你还能结果呀。”柿子熟了的时候,老人说:“柿子熟了。”柿子落了的时候,老人说:“你身上没有柿子了。”柿子树听了老人的话,一般不做声,但柿子树会把枝叶摇响,那是柿子树的笑声。有时候,柿子树也觉得自己像个人。

有一个女人,牵着一个孩子打树下走过,那是柿子熟透了的时候,孩子见了满树的柿子,就跟女人说:“妈妈,摘柿子给我吃。” 女人说:“别人的柿子树,怎么能摘?”

柿子树听懂了他们的话,摇摇身子,把两个熟透了的柿子摇落在地。孩子见了,欢天喜地地捡起来吃,还说:“妈妈,这柿子真甜。” 柿子树也听懂了这话,它又摇了摇枝叶,仍笑。

有几个孩子,在柿子熟了的时候爬上树去摘柿子。一个孩子,一直往高处爬,但后来孩子一脚踩空,从树上往下跌。柿子树没有袖手旁观,他伸出枝丫托住了孩子。孩子没有掉下去,就说:“幸亏这根枝丫。”

柿子树在心里说:“是我用手托住了你。”

有调皮的孩子,总拉着或扯着柿子树的枝丫,要把柿子树的枝丫折断,但这些孩子往往折不断。孩子折不断,就说:“怎么折不断呀?” 柿子树在心里说:“我怎么会让你把我的手折断呢?”

那个老人,还要打柿子树跟前走过。一天老人要出远门,老人走到柿子树下时,站了下来,跟柿子树说:“还是你好,可以站在这里不动,我老了,走不动了,真想像你这样站着不动。” 柿子树在心里跟老人说:“我其实想走,不但想走,还想飞哩,不然,我为什么要一个劲地往上长!但我飞不起来,我的根拉着我。”

老人好像听到了柿子树的声音,老人说:“不走更好,不像我们,走来走去还不是为了生计,我们人类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天下熙熙,皆为名驱,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你不同,你一直站在这里,任何事情都诱惑不了你,我们人类要能像你这样淡泊就好了。” 老人说着,走了。

但老人回来后,却发现柿子树被人砍了。老人失声大叫起来,老人说:“谁砍了你呢,他们为什么要砍了你?”

柿子树在心里说:“我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砍我。”

柿子树又说:“我真不想让人砍呀,我还能结果,结很多很多的果。” 柿子树还说:“可惜我不能走,要是我能走,他们就砍不到我了。” 说着,柿子树流泪了。

老人看见柿子树被砍的地方流出了树汁,老人知道那是柿子树在流泪。老人眨眨眼,也流泪了。

(选自《中国学生美文品读》,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老人觉得柿子树斑斑驳驳的皮像老人皱皱巴巴的脸,因此,老人就觉得柿子树像人。B.老人喜欢与柿子树对话,他也为柿子树能听懂他的话而高兴,老人与柿子树就好像两个相依为命的老人,相互了解,相互帮助。

C.在老人要出远门的那天,他站在柿子树下,想到自己一生奔波劳累,想到柿子树可以一生站着不为名利所动,不禁羡慕起柿子树来。

D.柿子树最后被人砍了,与他相依的树竟然这样终了一生,老人很伤心,他也恨自己不能好好保护柿子树,心里很难过。

E.孩子要求妈妈摘柿子给他吃时,柿子树摇落柿子;孩子爬树发生意外时,柿子树伸出枝丫托住孩子:这样写都是为了表现柿子树的善良和对孩子的爱。

解析 A.主要原因是老人与柿子树心灵的相通,而不是外形上的相似;B.“相依为命”于文无据;D.文中没说到老人想要保护柿子树,他只是为树的遭遇难过。答案 CE 2.小说开始时多次强调“树像一个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答题时必须明确题目考查的是文章的哪一部分,然后根据不同位置在文章中的作用,结合本文的具体内容作答。作答时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一是对文章的结构的作用,二是对文章的内容的作用。答案 照应文章题目,点明小说写的是树与人的故事,运用拟人、象征的手法,引出下文写树像一个人,推动情节的发展,同时,也暗示了小说的主题。3.柿子树在小说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意义,虽然题目问的是柿子树的象征意义,但是本题实际上还是考查对柿子树这一形象的把握能力,答题时,还是需要从柿子树的形象入手,同时,要结合小说的主题进行思考。

答案 小说中,柿子树有两重象征意义,一是象征善良的人,二是象征容易遭到人们破坏的美好的事物。

4.作者借老人之口说“天下熙熙,皆为名驱,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实际上是在点题。这是否有违“含蓄是小小说创作的基本法则”?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探究性题目,首先要明确探究的是什么,本题要探究的就是小说的主题的表现手法,实质是探究小说的含蓄美,作答时可以从含蓄美的好处出发来归纳,反之亦然。

答案 有违这一法则。这一议论与整篇小说的含蓄之美有点不和谐。如果删去,让读者自己去感悟作品的主旨,艺术效果会更佳。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大 师 聂鑫森

上午九点钟,年届八旬的著名山水画家黄云山,正坐在画室的大画案前用紫砂壶啜着茶,目光落在一张铺好的四尺宣纸上,构思着一幅《深山行旅图》。

门铃小心翼翼地响了。过了好一阵,门铃再一次响起,透出一种急迫的心情。怎么没人去开门?小保姆呢?老妻呢?

黄云山有些生气。正要大声呼喊,猛然想起小保姆上街买菜去了,老妻替他上医院拿药去了,家里就只他一个人。他本来不想理睬,但一想,倘若来的是一位老朋友岂不失礼? 他重重地放下紫砂壶,急急地走出画室,穿过客厅,猛一下把门打开了。

站在门外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陌生汉子,风尘仆仆,右手提着一个旅行袋,左手拿着一幅折叠着的没有装裱的画。黄云山问:“你找谁?”

来人彬彬有礼地向他鞠了一躬,说:“您是笔樵先生吧?” 黄云山很意外,来人居然知道他的字,便点了点头。“笔樵先生,我叫秋小峦,从外省一个偏远小县来到北京,只为了了却父亲秋溪谷的一个心愿。父亲他当了一辈子的乡村教师,也在业余画了一辈子的山水画,对您极为倾服。不久前因病辞世时嘱咐我:‘无论如何要携画去京请笔樵先生法眼一鉴,看此生努力是否白费,回来后在坟前转告我,我也就可以闭目于九泉之下了。’” 秋小峦说得很快,怕耽误了黄老先生的时间。

黄云山有些犹豫,像这样上门求教求画求鉴定的人太多了。他年事已高,实在是没有精力应付了。

“笔樵先生,十九年前,也就是1978年,我父亲行将退休,县教育局组织老教师进京参观。他多方打听到您的地址并找到这里来拜访,恰好您外出讲学,便留下一封信交给了尊夫人。” 黄云山“哦”了一声,似乎有点印象,又似乎一点印象也没有。他用一只手习惯性地扶住门框,依旧没有请客人进屋的意思。

“我不进您的家,只想耽误先生几分钟,请您看一看这幅画,我也就可以向死去的父亲作个交代了。”

秋小峦的眼圈红了,眼角有泪光闪烁。

“好吧。”黄云山为秋小峦的孝心所感动,脸上有了笑意。

他接过那张折叠好的画,缓缓地打开,是一幅用积墨法画出的《楚山春寒图》,苍苍茫茫,云烟满纸,繁密处不能多添一笔,却能做到不板、不结、不死;在最浓墨处也能分辨出草、树、石的层次,称得上是大气磅礴。

黄云山激动起来,大声说:“恕老朽怠慢,请进!” 他们一起走进了画室。

黄云山问:“除了此画,还有吗?”

“旅行袋里还带了二十余幅,其他的都在家里。”

“待我净了手、焚香,我要好好看看你父亲的大手笔。国有颜回而不知,我深以为耻!” 黄云山净了手,又擦拭干净,忙给秋小峦沏上一杯茶,再寻出一个铜香炉,插上一根点着的檀香。

顷刻间满室芬芳。

黄云山足足看了两个小时,然后长叹一声,说:“能得积墨法妙处的有明末清初的龚贤,现代画家中,就要数黄宾虹和你父亲了,可惜这两位也都先后过世,悲哉!悲哉!从你父亲的用纸上,可看出他生前生活的窘困,而从画面上又看出他的豁达乐观和淡泊名利,我辈惭愧!”

黄云山说:“你一定要进京来为你父亲办一个遗作展,他是一个可以进入美术史的人物,是真正的大师。我给你写几封引荐信,让我的老友们开开眼,别高居北京,以为天下无人。费用、场地、新闻发布会,我们来安排,不用你操心。”然后,他站起来,向秋小峦鞠了一躬,说:“一是谢谢你的孝心,为了尊父的嘱托,不远千里而来;二是请你原谅我的失礼,差点与一位大师的作品失之交臂。” 秋小峦忍不住大声恸哭起来。

两个月后,“秋溪谷先生遗作展”在北京美术馆顺利举行,观者好评如潮。

在众多记者和名流参加的学术讨论会上,黄云山真诚地对秋小峦说:“我愿以我平生的一幅得意之作,交换你父亲的任何一幅小品,以便时时展读,与他倾心交谈!” 掌声如雷鸣般响起来。(选自《小说选刊》)5.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以“大师”为线索,写了一个已故民间绘画大师被发现,其遗作被推出的过程。B.小说开头写门铃小心翼翼地响起,表现秋小峦拜见黄云山时谨慎礼貌的心理。C.“国有颜回而不知,我深以为耻!”的意思是说,黄云山先生认为,我们国内有一个像颜回一样闻名的大师秋溪谷,他竟然不知道,感到很羞耻。

D.小说写黄云山观画时净手焚香的细节,表达他对画作的珍视和对绘画作者的敬重之情。E.小说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解析 A项小说是以黄云山对“陌生汉子”的感情变化为线索;C项“像颜回一样闻名”错,原意是说国内有这样一个像颜回一样默默住在僻壤民间的真正大师。答案 AC 6.结合上下文,请你简要说说“满室芬芳”的意思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满室芬芳”表面意思是满屋子飘满浓郁的芬香之味;深层意思是满屋都飘散着秋溪谷先生绘画的墨香。其作用是承上启下,即内容上由接受鉴定画作转到欣赏推崇画作,情节上由故事发展转向故事高潮,感情上由对画作的接纳转到珍爱,由对画家的“相识”发展到敬重。(意思对即可)7.请简要分析黄云山先生给秋小峦鞠躬后秋小峦恸哭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原因有三:一是被黄先生的真诚所感动;二是想到“父亲”的遗作终于能被绘画大师所认可并向外推介而高兴;三是为“父亲”过早去世,看不到他的画作在北京美术馆展出而遗憾。(能写出两点即可)8.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写这篇小说的意图,你认为我们应从主人公黄云山先生身上学些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意图:①歌颂主人公黄云山倾力向世人推举已故民间绘画大师及其艺术珍品的高风亮节。②对一些凭借环境优势而自傲自大、孤陋寡闻的艺术家进行善意的批评。③歌颂在秋小峦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尽孝传统美德。④呼吁艺术家眼睛向下,向民间学习,发现并珍爱民间艺术家及其艺术珍品。(能答出三点即可)学习:①助人为乐的精神。②虚怀若谷,眼睛向下的艺术品格。③不惜降低自己身价推介民间艺术家,珍藏民间艺术珍品的精神。④敢于批评绘画界不正之风的正直品格。(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第五篇:09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教案

冲刺2009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教案: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

金题回顾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0、(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解析】(1)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2)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内容方法点拨

诗词中会运用各种各样的表达技巧,但表达技巧是形式,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而内容就是诗词的思想感情。诗词思想感情的鉴赏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二、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第一句中“中断”一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有了巨大生命力,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又如郎士元的《柏林寺南望》:“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唐代诗中有画之作为数甚多,而这首小诗别具风味。特别是第四句,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峥嵘的山峰犹如“画出”。不用“衬”字而用“画”字,别有情趣。言“衬”,则表明峰之固有,平平无奇;说“画”,则似言峰之本无,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其色泽鲜润,犹有刚脱笔砚之感。这就不但写出峰的美妙,而且传出“望”者的惊奇与愉悦。

三、诗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但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李白总是关心现实,他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情十分沉痛。“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作者把历史典故、眼前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对词语、诗句的含义理解,一定要注意分析它们是否使用了“双关”,如果使用了双关,一定要分析出它们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如白居易的《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这首诗用双关,表面写的是白云泉,实则寄托的是自己的一种愿望。白云悠悠,随风飘荡,泉水潺潺,自由流淌。泉水何必急急忙忙地奔泻下山,更加给纷扰多事的人世间增添波澜呢?这无疑是作者想过悠闲自得的生活、不愿在人间招惹是非的心理写照。

四、思想感情。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把握题目,即从题目看题材,也就是看诗词写的是什么。

(二)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

(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明确与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

(五)体味诗词的感情色彩。

如北宋黄庭坚的《诉衷情》:“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钓丝。金鳞正在深处,千尺也须垂。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这首词没有题目。但黄庭坚的生平却给人们透露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老师苏轼一样,他一生缕遭贬谪。词写渔父生活。孤舟上一个蓑笠翁,垂钓于寒江之上,钩入水动。为了钓得深水中的“金鳞”,他不惜垂丝千尺。但仿佛感觉那鱼儿吞饵又吐饵,迟迟不上钩。这何尝不是作者对官场政治的怀疑?下阙后三句辞色清朗,写满目青山,一船明月,景象澄静淡远。可见,渔父志不在鱼,而在享受这种置身江天、脱离尘滓的逍遥生活。这是作者几遭贬斥,有感于人生的坎坷,在心中幻想出的一个逍遥超脱的境界,所谓“渔父家风”是也。

五、感情倾向。把握感情倾向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词语的感情色彩。具体为:1.从褒贬触摸作者态度;2.从冷暖感悟作者的悲喜。

(二)从题材分析一首诗具体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感。

(三)从写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

(四)从诗句内容的转换把握整首诗词的思想感情脉络。:

如唐朝岑参的《山房春事》:“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尽去,春来还发旧时花。”这首诗辞色偏冷,用以表现“梁园”的荒凉。用拟人,说“庭树不知”,将“人尽去”和“庭树”“还发旧时花”对比,抒发了憎恨战乱的思想感情。作者久在边塞,对战争的危害感触颇深,写来更加真切。又如袁正真的《长相思》:“南高峰,北高峰,南北高峰云淡浓。湖山图画中。采芙蓉,赏芙蓉,小小红船西复东。相思无路通。”词人袁正真,本为南宋宫女。1276年,元军破临安,谢太后乞降。不久帝后三宫三千多人北迁元都。当时身为琴师的词人汪元真三次上书,求为道士而返回江南。在其辞别元都将要南行之际,南宋旧宫人为之饯行,并赋诗相送。袁正真这首词即作于此时。这首词从题材、风格,乃至语言辞色,都很像一首描写男女相思的情诗。但从生平背景看,男女相思只不过是作者租用的一种形式而已,其深意在于表达作者的亡国之恨和思国之苦。从上阙对“湖山图画”的描写中,也能揣摩其意图。作者起笔自然,结笔高明,写景写事,娓娓道来。双关妙语,亮出心曲。多用比喻,委婉曲折地表达出家国之恨,故土之思。

六、思想内容鉴赏题组织答案思路。思想内容鉴赏题作题时,应从三个方面去组织答案:

(一)定性。即用解释性语言来阐释某一词语或某一诗句的含义,或者用概括性语言简述诗词的思想感情。

(二)写作方法及修辞方法。因为思想感情涉及到形式,所以要答出使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及修辞方法。

(三)分析。对诗词中某一词语或某一诗句相关的内容加以解说,或者具体分析诗词是如何表现思想感情的,并要分析写作方法及或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如南宋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如果题干这样要求:同是对”江楼月“,词中主人公既”恨君不似“,又”恨君却似“,对此该怎样理解?请作具体描述。”参考答案“可为:词中主人公希望对方像月亮,不论在天空哪个方向,都能与自己相随相伴;同时又不愿对方像月亮,因为月亮总是亏缺,只有暂时的团圆。这里用比喻,以”江楼月“作同一个喻体,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设喻,表达思念对方、渴望团圆的同一种感情。

思想感情鉴赏主要就是以上六个方面内容。它常常和语言、表达技巧等紧密结合在一起考查。当然,作题的关键是对诗词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如果能够认真阅读,正确把握住诗词的思想感情,并掌握了解题思路,那么,作题时一定会妙笔生花。

跟踪练习

酬张少府(唐)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诗歌描写了哪些内容?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怀?

【参考答案】内容:首联写自己晚年”万事不关心“的情况,中间两联写自己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情景,尾联含蓄的指出,人生穷通的道理,还是渔父有心得呀。思想情怀:此诗借对官场的失望和山林生活的陶醉,充分表现出作者晚年恬静淡泊、乐山乐水的情怀。

孤雁(唐)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渚云低暗渡,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缴,孤飞自可疑。

简析诗歌的寓意。

【参考答案】这是一首咏孤雁的诗,作者借此以喻自己孤栖忧虑的羁旅之情。一联写同伴归尽,唯尔独去,写”离群“切题。二联写孤雁神态,先写失群原因,再写失群后的仓皇。三联写失群之苦楚。尽管振羽奋飞,仍然是只影无依,凄凉寂寞。四联写疑虑受箭丧生,表达诗人的良好愿望和矛盾心情。

山中(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赏析诗歌中的情与景是如何交融的。

【参考答案】首句”长江悲已滞“,是即景起兴。诗人在蜀中山上望见长江逶迤东去,触动了长期滞留异乡的悲思。境界便很悲凉浑壮。末两句”况属高风晚,山山红叶飞“。勾画出一幅秋风萧瑟、千山万岭黄叶纷飞的画面,渗透了诗人飘零旅况、萧瑟心境,对诗的意境起到了深化作用。

浪淘沙令(北宋)王安石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怎样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王安石作此诗时正处在推行自己变法主张的时刻,他迫切希望得到君王的支持,以便”风虎云龙“,完成变法大业。这首咏史之作,王安石通过回忆商汤、周武慧眼识贤人的故事,表达他希望赵宋君王知人善任,支持变法的心愿,对伊尹、吕尚晚年幸遇明主而建立功业,给予了高度地赞赏。

清平乐(北宋)王安国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怀?

【参考答案】景象:上片绘声绘色地描写晚春雨后的凄凉图景。下片词人被琵琶声勾起无限情思,表示自己不愿住在”画堂朱户“,而愿像”杨花“一样随”春风“飞向”天涯"。思想情怀:作者以杨花自喻,表示他厌弃画堂朱户、高官厚禄,立志要像杨花那样自由自在地生活。

鹦鹉(唐)罗隐

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这首诗作者借鹦鹉揭露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参考答案】作者托物言志,借劝鹦鹉没必要把话说得太过明白,明白的话反而难以出口的情景,揭露当时连说话的自由都没有的社会现实。

菩萨蛮(北宋)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注:沉水,沉香。

词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情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情景:上片回忆故乡早春的景况。春天刚到,虽然阳光还较柔弱,但风已变得柔和;刚脱去笨重的冬装,穿上轻便的夹衫,心情很愉快。毕竟是早春,睡起还感到微寒,梅花插在鬓发上已经凋落。下片写思乡之情。此地春光虽好毕竟不是故乡,要忘却对故乡的思念,除非喝醉酒后进入梦乡。晚上点上沉香入睡,沉香燃尽了,醉还未醒。思想感情:醉深说明愁重,愁重表明乡思强烈,也就是不忘被金国侵占的中原失地。从而表达了对山河破碎有家难归的深切恨意。

2012年《新课标创新设计》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及教案1-4-2-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