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净沙 秋思 优秀课件集锦.ppt(大全)
写“枯藤老树昏鸦”意图何在?烘托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连乌鸦都回窝了,自己却有家不能回。乌鸦一家尚能团聚,而此曲的主人公却还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小桥流水人家”作用何在?引起游子对“家”的思念。烘托游子思家之情。“古道西风瘦马”烘托游子离家远行的凄凉。古道西风表现荒凉凄冷;由马瘦可以联想到人瘦。“夕阳西下”有什么作用?点明时间;烘托游子异乡奔波的凄凉。小知识:
我国古典诗歌常常用日暮斜阳来显示相思之烈或别离之苦。例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斜阳却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夕阳西下,天之将黑,而千里奔波、天涯为家的游子,家在何方?作者未说,只道“断肠人在天涯”,留给人无尽的想象„„能力迁移扩展阅读浪淘沙 北戴河 毛泽东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浪淘沙”、“北戴河”哪个是词牌,哪个是题目?“魏武挥鞭”的“魏武”是谁?曹操和毛泽东观沧海的季节是否相同?根据是什么?这两首诗词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相同之处?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请按文章的层次作简要分析。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思乡思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让我们一起走进古往今来那些让世人刻骨铭心的思乡思亲的离愁别绪之中„„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孟浩然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幽燕:古幽州及燕国,今河北省北部――“浪淘沙”是词牌,“北戴河”是题目。“东临碣石有遗篇”的“遗篇”是什么?是曹操的《观沧海》相同。曹诗中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毛诗中的“萧瑟秋风今又是”都证明他们观沧海是在秋季。――都表达了一种博大的胸怀,都有一种胜利者的豪情。1、《观沧海》一诗选自, 作者,字,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见称。他与其子、合称为“三曹”。《乐府诗集》曹操孟德东汉末年曹丕曹植慷慨悲壮强化训练2、从《观沧海》一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体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写景诗。乐府四言感怀3、《观沧海》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4、《观沧海》一诗以字统领全篇,先写景,然后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观实虚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5、《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王湾停泊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6、《钱塘湖春行》一诗选自《白氏长庆集》,作者,字,晚号,唐代诗人。白居易乐天香山居士7、《钱塘湖春行》中构成对仗的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9、《天净沙秋思》中勾勒整个画面背景的句子是:。10、请说出我国不同朝代的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汉代:唐代:宋代:元代:明清:赋诗词曲小说夕阳西下(2011 年5 月)秋思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关于元曲“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曲”分类剧曲散曲散套小令曲是一种特殊的诗体,源于词,起于宋金时期,盛行于元,故史称元曲。与唐诗、宋词并称。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两种。散曲是没有科(动作)、白(对话或独白)的清唱曲。杂剧有科(动作)、白(对话或独白)串联,属戏剧,二艺术形式不一样。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类,小令只用一个曲,形式短小,语言精练,或写景,或抒情,自由活泼。由两调或三调小令组成的合调,即带过曲,仍属小令。套数则合一个曲调中许多曲子为一首。文体概述小结:初步了解关于曲的知识。到了元代,产生另一种新兴的诗歌体裁――散曲。散曲的曲名由曲牌、题目构成。同一曲牌的散曲题目可以不同、内容可以不同,但字数、句数要求一致。《天净沙秋思》的曲牌是、题目是。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
一生著有《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粱梦》等杂剧共15 种,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并写有小令、散套二百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
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 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马致远:天净沙秋马致远小桥流水人家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选自昏鸦①②③④古道西风枯藤老树越调元在天涯全元散曲《》思天净沙秋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昏鸦①②③④古道西风枯藤老树越调元在天涯思瘦马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你以为这首散曲妙在何处?请举例加以说明。枯 藤 老 树 昏 鸦枯 藤 老 树 昏 鸦小 桥 流 水人 家古道西风瘦马夕 阳 西 下断 肠 人 在 天 涯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静动旅人时间心情景(悲凉)情(乡愁)以悲凉的景色衬托出秋野旅人的思乡情怀。深秋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风尘仆仆的游子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诗的意境:有人用这样一首现代诗的语调,诠释了这段悠扬的古曲。小桥流水已带走多少承诺与牵挂,秋叶落尽你会不会期待一抹晚霞。疲惫的身影牵着思绪长大,历尽沧桑总是听不够羌笛琵琶。千年古道已留下多少足迹与年华,倦鸟归处你会不会想起以前的家。遥远的伤愁已随西风飘进了神话,何必再为那残缺的梦肠断天涯。如果还想追问一句由衷的回答,就让我在老树下为你守侯到夕阳西下。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游子的客愁和乡思。“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于无家可归之意。“小桥”一句推出一幅幽雅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动游子的乡思。“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 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罗列, 就把浓重的深秋色彩, 刻画得淋漓尽致, 因此被后人称赞为“秋思之祖”。小结艺术特色:1、言简意丰-----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九种事物: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一字一景,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2、多方映衬-----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动态的流水与静态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的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它们涂上一抹金黄;“小桥流水人
第二篇:天净沙 秋思 优秀课件集锦.ppt
写“枯藤老树昏鸦”意图何在?烘托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连乌鸦都回窝了,自己却有家不能回。乌鸦一家尚能团聚,而此曲的主人公却还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小桥流水人家”作用何在?引起游子对“家”的思念。烘托游子思家之情。“古道西风瘦马”烘托游子离家远行的凄凉。古道西风表现荒凉凄冷;由马瘦可以联想到人瘦。“夕阳西下”有什么作用?点明时间;烘托游子异乡奔波的凄凉。小知识:
我国古典诗歌常常用日暮斜阳来显示相思之烈或别离之苦。例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斜阳却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夕阳西下,天之将黑,而千里奔波、天涯为家的游子,家在何方?作者未说,只道“断肠人在天涯”,留给人无尽的想象„„能力迁移扩展阅读浪淘沙 北戴河 毛泽东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浪淘沙”、“北戴河”哪个是词牌,哪个是题目?“魏武挥鞭”的“魏武”是谁?曹操和毛泽东观沧海的季节是否相同?根据是什么?这两首诗词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相同之处?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请按文章的层次作简要分析。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思乡思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让我们一起走进古往今来那些让世人刻骨铭心的思乡思亲的离愁别绪之中„„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孟浩然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幽燕:古幽州及燕国,今河北省北部――“浪淘沙”是词牌,“北戴河”是题目。“东临碣石有遗篇”的“遗篇”是什么?是曹操的《观沧海》相同。曹诗中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毛诗中的“萧瑟秋风今又是”都证明他们观沧海是在秋季。――都表达了一种博大的胸怀,都有一种胜利者的豪情。1、《观沧海》一诗选自, 作者,字,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见称。他与其子、合称为“三曹”。《乐府诗集》曹操孟德东汉末年曹丕曹植慷慨悲壮强化训练2、从《观沧海》一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体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写景诗。乐府四言感怀3、《观沧海》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4、《观沧海》一诗以字统领全篇,先写景,然后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观实虚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5、《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王湾停泊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6、《钱塘湖春行》一诗选自《白氏长庆集》,作者,字,晚号,唐代诗人。白居易乐天香山居士7、《钱塘湖春行》中构成对仗的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9、《天净沙秋思》中勾勒整个画面背景的句子是:。10、请说出我国不同朝代的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汉代:唐代:宋代:元代:明清:赋诗词曲小说夕阳西下(2011 年5 月)秋思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关于元曲“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曲”分类剧曲散曲散套小令曲是一种特殊的诗体,源于词,起于宋金时期,盛行于元,故史称元曲。与唐诗、宋词并称。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两种。散曲是没有科(动作)、白(对话或独白)的清唱曲。杂剧有科(动作)、白(对话或独白)串联,属戏剧,二艺术形式不一样。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类,小令只用一个曲,形式短小,语言精练,或写景,或抒情,自由活泼。由两调或三调小令组成的合调,即带过曲,仍属小令。套数则合一个曲调中许多曲子为一首。文体概述小结:初步了解关于曲的知识。到了元代,产生另一种新兴的诗歌体裁――散曲。散曲的曲名由曲牌、题目构成。同一曲牌的散曲题目可以不同、内容可以不同,但字数、句数要求一致。《天净沙秋思》的曲牌是、题目是。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
一生著有《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粱梦》等杂剧共15 种,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并写有小令、散套二百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
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 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马致远:天净沙秋马致远小桥流水人家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选自昏鸦①②③④古道西风枯藤老树越调元在天涯全元散曲《》思天净沙秋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昏鸦①②③④古道西风枯藤老树越调元在天涯思瘦马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你以为这首散曲妙在何处?请举例加以说明。枯 藤 老 树 昏 鸦枯 藤 老 树 昏 鸦小 桥 流 水人 家古道西风瘦马夕 阳 西 下断 肠 人 在 天 涯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静动旅人时间心情景(悲凉)情(乡愁)以悲凉的景色衬托出秋野旅人的思乡情怀。深秋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风尘仆仆的游子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诗的意境:有人用这样一首现代诗的语调,诠释了这段悠扬的古曲。小桥流水已带走多少承诺与牵挂,秋叶落尽你会不会期待一抹晚霞。疲惫的身影牵着思绪长大,历尽沧桑总是听不够羌笛琵琶。千年古道已留下多少足迹与年华,倦鸟归处你会不会想起以前的家。遥远的伤愁已随西风飘进了神话,何必再为那残缺的梦肠断天涯。如果还想追问一句由衷的回答,就让我在老树下为你守侯到夕阳西下。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游子的客愁和乡思。“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于无家可归之意。“小桥”一句推出一幅幽雅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动游子的乡思。“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 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罗列, 就把浓重的深秋色彩, 刻画得淋漓尽致, 因此被后人称赞为“秋思之祖”。小结艺术特色:1、言简意丰-----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九种事物: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一字一景,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2、多方映衬-----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动态的流水与静态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的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它们涂上一抹金黄;“小桥流水人
第三篇:天净沙秋思教案及PPT
天净沙·秋思教案
开场:上课,同学们好。今天上课的一开始,老师请大家看看屏幕上的图片是什么。导入意象: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龙凤的图腾。请看图腾的概念。[PPT].说简单点,在人类原始社会早期,人们仅凭自己的能力无法与大自然而进行抗争,于是人们想到借助比自己能力强大的动物或植物作为标志,刻画出来做保护神。也就是图腾来提升自己的精神能量和勇气,继续与大自然进行抗争。下面大家看到圆圆的瓦当上面刻画的是古代最让妖魔鬼怪胆战心惊且法力无边的四大神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他们把天空分为东西南北四宫。无论龙凤还是神兽,这些原始的意象源自神话,随后经过发展,被运用到诗歌等领域中病流传至今。这些意象不是个人的,而是由整个文化作为底蕴来传承的。细心的同学一定又发现了老师引入的一个词“意象”。“意象”就是在象征中带有感情的本体。“意”指情意,“象”指的是“物象”。龙凤一旦作为意象就不但指龙凤本身,而是带有中华民族精神吉祥物龙凤了。你们可以这样理解,意象就是带有感情的象征物。导入意境:
现在大家认识了意象,意象有什么作用呢?[PPT]
相信有些同学练过书法,也看过中国水墨画,他们都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创作,书法在其挥洒中见其真性情,宗白华先生则说过:中国画是以大观小,以整个心灵来体验整个世界,把全幅境界把握成有节奏感,有音乐感的空间。呈现这样有气韵荡漾着乐感的空间感性形式,这就是创造意境。[PPT]正如这幅水墨画,这里的树、山、江、桥就是带着画家感情的意象。而画家就是用这寥寥几笔浓淡相宜的笔墨就带我们进入了山峦叠嶂,树木茂盛的江中,体验出宁静清雅的意境。由此可知意象可以用来构成意境。
意境源自中国,同时也被带入西方。由于历史文化底蕴的不同,他们在不同的地域发展的结果也有所不同。同样是绘画。中国人侧重用留白来保有往来生命的灵气,而西方更注重写实,逼真的再现生活中的事物[PPT]。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画都像照片一样。当然也有凡高《星空》这种抽象画风,但他们与中国画有明显的不同。介绍意象与意境:
好,看了这么多图片,同学们对意象,意境有了大体的认识,现在老师就具体谈谈意象与意境。[PPT]同学们,课件上的这些文字不用你们抄下来,老师会在课下为大家转为WORD让大家拷回家去,作为平时的学习素材积累。从意象的来源与发展来看,自远古到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至今,我国的意境理论得到了不断的发展。现阶段老师不要求大家记住这些理论,只是让大家看到意境发展的时间线索。一个理论可以如此长久的得到后人的不断加工整理,说明真正的经典是不会被时间淹没的。下面我们来看意象的概念和特点。[PPT]。老师要求大家掌握的是这些紫色的关键字句。(读PPT)还记得我们之前所说的意象就是带有感情的象征物,这个象征物通常就表现在景物中。意象有情景相融,虚实相生的特点。情景相融及时作者心中的感情此时已和笔下描绘的景物相融合,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虚实相生”我们可以结合刚才欣赏的山水画,那些空白的用以表现江水的地方就是虚景,画上的山、树、桥就是实景,虚与实相互融合就生成了整个画面的意象。这些意象又让我们感受到了江上横桥动静结合的意境美。下面我们来看看意境[读PPT]。这里我们看到了意象与意境中都有虚实相生的特点,下面我们来看看他们的联系。[读PPT] 介绍分析方法:
根据老师对意象与意境的介绍方法,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分析事物的方法。我们认识一个事物要从它的广度和深度上进行思考。广度就是说要把这个事物放入整体中,分析它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和区别。深度就要从这个事物本身出发,从它产生的背景到发生发展,这是以时间为序的,如果我们把这个事物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它从广度上分析就是在看树的面积,从深度分析就是指树的高度。介绍《天净沙·秋思》背景及作者:
1、作者介绍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他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因小令《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马致远有着坎坷的人生经历。他年轻时热衷于功名。在外漂泊20余年却未得志。中年中进士,曾任浙江省官吏,然而官场黑暗,马致远仕途不畅,入仕并没有让他实现远大的政治抱负。相反,他把对现实的愤怒不满融入作品中,直到晚年看透了人生百态,过着隐居的生活。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作者在对未来迷茫又痛苦的漂泊途中写下的。
2、朗读课文
下面由老师来朗读课文,请大家思考在这首小令中作者写了几种意象。(9)
3、分析意象
1)、一个“昏”字点明了作者所处的时间是黄昏。
2)、枯藤、老树、昏鸦,这些枯萎,昏暗的意象呈现出灰暗的画面色彩,让我们看到作者此时身在异乡,有一种孤寂、凄凉悲苦的心境。3)小桥流水人家,则让画面一改灰暗,描写出江南水乡,清新明丽的气息,那么同学们想想,诗人此时的心情也变得豁然开朗了吗?没有,因为作者身在异乡,这里作者运用反衬的手法,与第一句进行对比,写别人清雅幽静的家则突出了作者孤身漂泊的思乡之情。4)谈意境[PPT] 5)谈主题[PPT] 6)板书 秋思 主题 押韵 节奏美 长短句 形式美 意象 语言美 意境 画面美
设计者:王琪
第四篇:天净沙 秋思
《天净沙 秋思》教案
中师 於敏佳 20121003117 一.课题:《天净沙 秋思》
二.授课时间:2015年3月28日星期六 三.授课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目标:
1.朗读整首词,体会词的韵律美 2.了解马致远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3.找出词中所用的意象并理解意象的涵义
4.品读这首词,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及是人的思想情感 五.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所表达的背井离乡的游子的思念 六.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 秋思》的意向及作用 七.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教授法,练习法 八.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过长时间离开家的经历吗?那时候是什么心情呢?„„通过你们的回答,我们可以总结出你们基本都是因为旅游或拜访亲友,你们可以说应该是很享受这种过程的,可是想一想等你们长大了,你们必须面临一些其他的事,你们可能在外求学甚至直接在那里成家立业,那个时候你们可能会由于一些原因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都不能回到你的故乡见到你的亲人,那时又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不过在现代这个社会我们已经拥有了现代化的交通、先进的通讯,我们可以用这些东西来缓解我们对亲人的思念,但是你们知道在古代如果背井离乡的人想家了该怎么办吗?„„对,他们没有汽车没有电话,只能靠书信或者是诗词等一些东西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我们今天就来看一下古人是怎样用诗词寄托思家之情的,《天净沙 秋思》的作者马致远又是以怎样的心境在异乡生活。
(二)初读感知 1.介绍作者
马致远(约1250—1321以后),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约在至元1250年,卒年约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现今北京)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已选入7年级上人教版语文15课古代诗歌四首之一)。所做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浙江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四大家包括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他的作品见于着录的有16种,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另有《黄粱梦》,是他和李时中、红字李
二、花李郎合作的。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有《东篱乐府》。
《天净沙 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片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只小玲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2.齐读全词,读准字音,感受词的韵律感,请学生给词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再感受一下。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3.在读准字音,节奏的基础上再次请学生朗读,了解大概意思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孤独的瘦马。夕阳已经朝西落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天涯。
(三)深入理解 1.再次朗读,了解意境
(1)词中都有哪些意象描写,你认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通过这些意象可以看出这是一幅悲凉秋景图,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设想一下诗人当时的情景,一生不得志,长久漂泊在外,他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2.分析景物
(1)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几个字,我们似乎能感受到秋天的萧条与凄凉。为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枯:枯萎,没有生命力。老:苍老,光秃秃的。昏:黄昏使得乌鸦飞不动了,变得没有精神。这些词都给我们一种荒凉、凄清、没有生命力的感觉。秋天的味道就出来了。(2)“古道西风瘦马”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秋的味道?
请学生分析,引导:古道是什么样的道路?年代久远,杂草丛生,没有什么人在行走。西风是什么样的风?换成微风或清风好不好?秋风,吹在人身上让人感到寒冷。瘦马,说明醒了很长时间的路,旅途劳顿,精神疲惫。这些词给我们的感觉是孤独,寒冷。
(3)“小桥流水人家”不太符合悲凉的意境,作者把它用在这里有什么样的想法
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又有一个行人,骑着瘦马,吹着西风,独自走在杂草丛生的古道上,他看到古道边上枯藤和老树互相缠绕,乌鸦栖息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凄厉地叫着。心里涌起一阵又一阵的悲伤。他往另一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小桥流水人家。有桥有水这没有什么,加个“小”字,桥立刻显得——温馨了;水流动起来,立刻显得生动了,再加上人家,整幅图画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非常温馨,似乎是一幅温馨柔美的江南农村图景。流水潺潺,一座小桥跨过小溪,小桥后露出了几户人家的屋檐。这种氛围好像与我们刚才感受到的凄凉、悲伤的氛围好像矛盾了,为什么要写这句,我改成“荒村古墓残霞”不是更添悲凉之意吗?
引导学生分析:这是反衬。行人见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景象,想到自己却是身处在古道西风瘦马之中,更加悲伤了。
补充: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我们也把这一句朗读一遍,读出一种温馨中带着些苦涩的感情。(4)夕阳西下
夕阳西下了,该干什么了?预设:回家。
夕阳西下了,远处人家飘出了缕缕炊烟,就连乌鸦也不再飞翔,停在树上休息了。而自己却在哪里?古道西风瘦马。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行人伤心并不只是因为秋天的景色太过凄凉,而是因为他——想家了。他的悲伤到了什么程度?用了哪个词?断肠!那是形容人痛苦到了极点。
(5)断肠人在天涯
断肠人在天涯。人在天涯,也就是说不在——家里。使他伤心断肠的是他那颗抑制不住的思乡的心。这就是他见秋景而生的秋思,这秋思不只是秋思,其实也是愁思,这愁思愁的是家乡太远,难以回去,是乡愁。
3.这首词运用的什么抒情笔法,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及在外漂泊身心疲惫的思想感情,通过对秋天黄昏时的景物描写,表现了异乡游子的羁旅之情,也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
(四)拓展延伸
欣赏白朴的一首《天净沙 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朗读
2、说说这首小令借助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一种意境?
3、请选择一句或几句,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出文中意象所表达的意境
4、搜集古诗词中有关描写“愁”的诗句,理解用具体的意象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背诵《天净沙 秋思》,并写一篇描写秋天景色的小文章,300字左右,文体不限。
(六)板书设计
《天净沙 秋思》
意象: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
悲凉秋景图
表达方式: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九.教学反思
通过这首词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了词的结构,了解了意象这一特殊名词的运用及涵义,也了解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及秋色的萧索与冷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五篇: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西吉县实验中学 马维清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默写《天净沙·秋思》。
2、掌握有关作者马致远的文学常识,了解元散曲的文体知识。
3、能理解全曲所描写的意象,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研讨法。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堂
图片导入。请大家欣赏一幅图画(多媒体),说说,可以给这幅图画配一首什么诗。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
二、文本背景
(一)、介绍体裁
1、我们来读一遍注释⑨:选自《全元散曲》。读过注释,我们可以来猜一猜,元曲具有什么特点?预设:可以唱。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曲。简单地说,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种文学作品体裁。那么,“天净沙”是什么意思呢?跟这首元曲的内容有关系吗?(可引导:注释里是怎么说的?)曲牌名。那也就是说,“天净沙”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而与它的——曲调有关系。它是表明一首曲的曲调的。而与内容有关的是哪个部分?“秋思”。那么“秋思”就是这首曲的题目了,意思是秋天的愁绪。
2、我们对刚才了解的知识小结一下:“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元曲继唐诗宋词后兴起, 是元代的新诗体。元曲可分为杂剧和散曲。散曲又可分为套数和小令。套数: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小令:又名“叶儿”,只有一个曲子,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唱的文字,故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有一个名称,叫曲牌。
(二)、了解作者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元代杂剧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杂剧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存《东篱乐府》一卷。
(三)、了解写作背景
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种种特权,只有他们可以被任用为官员。这是民族高压政策。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已经开始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平,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三、文本内容。
(一)诵读感知。
1、让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节奏和感情。
2、教师朗读,同学仔细听,并对老师的朗读做点评价。
3、点一学生朗读,由其他同学点评。
4、老师指导朗读后让学生听名家朗诵:
(1)读出节奏。前几句是二二二拍停顿,最后一句是三一二拍停顿。
(2)读出语调。注意押韵的字的声调变化;注意声音的高低,总体是低沉的;注意语速的快慢,总体是缓慢的;注意语调的轻重,重读“断肠”。
(3)读出情味。这首曲子古代是可以歌唱的,我们在歌唱时,常把带有抒情意味的短小的诗句反复吟诵,因此,我们做一次尝试,把“夕阳西下”读两次,第二次读出日暮思家的喟叹。学生配乐诗朗诵。(4)同学背诵这首小令。
(二)、景物分析:
1、我们先来看这一组景物。
(多媒体)藤 树 鸦
对于这些景物,我们似乎没有太多的感想。加上这几个字呢?
(多媒体)枯藤 老树 昏鸦
预设: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荒凉和凄清。
为什么这几个字就能给我们带来这种感觉?换成“青藤大树乌鸦”还有这种感觉吗?
引导学生分析:枯:枯萎,没有生命力。老:苍老,光秃秃的。昏:黄昏使得乌鸦飞不动了,变得没有精神。这些词都给我们一种荒凉、凄清、没有生命力的感觉。秋天的味道就出来了。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凋零凄清之感。再班级齐读。
2、还有哪些词也给我们带来秋的味道?
(多媒体)古道 西风 瘦马
请学生分析,引导:古道是什么样的道路?年代久远,杂草丛生,没有什么人在行走。西风是什么样的风?换成微风或清风好不好?秋风,吹在人身上让人感到寒冷。瘦马,说明行走了很长时间的路,旅途劳顿,精神疲惫。马儿都瘦了,哪人呢?诗人以此表现了旅途生活的艰辛。这些词给我们的感觉是孤独,寒冷。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孤独寒冷之感。再班级齐读。
3、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又有一个行人,骑着瘦马,吹着西风,独自走在杂草丛生的古道上,他看到古道边上枯藤和老树互相缠绕,乌鸦栖息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凄厉地叫着。心里涌起一阵又一阵的悲伤。他往另一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小桥流水人家”。有桥有水这没有什么,加个“小”字,桥立刻显得——温馨了;水流动起来,立刻显得生动了,再加上人家,整幅图画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非常温馨,似乎是一幅温馨柔美的江南农村图景。流水潺潺,一座小桥跨过小溪,小桥后露出了几户人家的屋檐。
这种氛围好像与我们刚才感受到的凄凉、悲伤的氛围好像矛盾了,为什么要写这句,我改成“荒村古墓残霞”不是更添悲凉之意吗?
引导学生分析:这是反衬。行人见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景象,想到自己却是身处在古道西风瘦马之中,更加悲伤了。
补充: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我们也把这一句朗读一遍,读出一种温馨中带着些苦涩的感情。
4、课中一练
(1)、曲中前三句共描写了几种景物?情调氛围有何异同?在文中有何作用?
景物: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 异同:
第一句的3种景物写出一片萧杀秋景,造成一种黯然凄凉的气氛,衬托旅人内心的悲哀。
第二句的三景则是安谧,明净,就连那户人家的欢心笑语也仿佛听见,对比自己的奔波不定,更感羁旅之苦。
第三句三景古老,凄凉,羸弱,衬托出天涯游子的内心孤独凄苦之情。作用:第一、三句色彩情调一样,都是哀景,正面衬托游子的哀愁;第二句则为乐景,反衬游子的羁旅之苦。
(2)、绘一绘,并朗读。
几根 枯藤 缠绕着一棵棵 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 秋风 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 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眼前呈现出一座 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 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 农家小屋,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 古道 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 瘦马,向远方踽踽(jǔ)而行。
5、这时行人又往西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多媒体)“夕阳西下”
夕阳西下了,该干什么了? 预设:回家。
夕阳西下了,远处人家飘出了缕缕炊烟,就连乌鸦也不再飞翔,停在树上休息了。而自己却在哪里?“古道西风瘦马”。这时候,行人伤心并不只是因为秋天的景色太过凄凉,而是因为他想家了。他的悲伤到了什么程度?诗人用了哪个词?“断肠!”。“断肠”,点睛之笔,点明全文的感情基调。
我们来读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人在天涯,也就是说不在家里。使他伤心断肠的是他那颗抑制不住的思乡的心。这就是他见秋景而生的秋思,这秋思不只是秋思,其实也是愁思,这愁思愁的是家乡太远,难以回去,是乡愁。
6、课堂一练
(1)、这九种景物又是在一个什么大的背景之下呢?
夕阳西下
我们看到,时间愈来愈晚,光线惨淡、昏黄,更使以上景物倍添迟暮苍凉的氛围。
(2)、结句点明了什么?
结尾句让我们体会到,处在这种环境下的人是天涯游子,并直抒胸臆:因思乡愁已断肠。
(3)、绘一绘,并朗读。
此时此刻,太阳 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人“ 在天涯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 柔肠寸断!
(三)、问题探究。
1、这首小令哪几句是写景的?哪几句是抒情的?
写景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抒情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写景的句子分别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抒情的语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情? 写景的句特点:苍凉,恬静,荒凉。抒情的语句抒发了:思乡之情。
3、综观这首小令,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来给这幅图画拟个恰当的名字。游子思乡图。
4、前三句写景与后两句抒情是什么关系?
前三句写景与后两句抒情是烘托关系。
5、第二句写景与一、三句写景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对比,反衬。
五、课堂检测。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天净沙是 秋思是散曲的。
2.《天净沙·秋思》作者,是元代著名、。他与 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体现“思”字的一句是:。
四、课文小结
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了游子的客愁和乡思。“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环境,含蓄地表示出了游子无家可归之意。“小桥”一句推出一幅恬静温馨的画面,与前两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动游子的乡思。“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
最后两句,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阳”点出了时间,并照应了上文的“昏”字。“断肠”句直抒胸臆: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
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罗列,就把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因此,被后人称赞为“秋思之祖”。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本首小令
2、抄写重点字词、词意
3、将这首小令改写成一首现代散文
六、拓展练习
1、把小令改写成一小短文;
2、阅读比较本小令与《天净沙〃秋》(白朴)。
天净沙①〃秋
孤村落日残霞②,轻烟老树寒鸦③,一点飞鸿影下④。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注释]
①天净沙:曲牌名.②残霞:晚霞。
③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
④飞鸿影下:雁影掠过。飞鸿:天空中的鸿雁。
比较《天净沙〃秋》与《天净沙〃秋思》的异同,填写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