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编辑:琴心剑胆 识别码:69-1060090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4-07-03 21:36:51 来源:网络

第一篇: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和掌握生字新词,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的语言;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初步掌握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方法:阅读、直观课件欣赏、想象、感悟

教学准备:课件、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学生课前的预习及查找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揭题导入。

1、幻灯片出示文中三幅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儿的景物?

2、揭题:(板书:18颐和园)指导书写“颐”左边有一个小口。

3、导入:颐和园建在哪里?看图画上各画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初读课文,播放课件,感受景物美。

1、生自读课文,思考:颐和园写了哪些景点?你最喜欢哪里,想想理由。

2、(幻灯片出示)认读生字新词,了解大意。重点指导:耸、堤、柱、栽、筑、狮等字的读音,分清平舌音与翘舌音,注意“堤”不能读成tí;“廊、栽”等字要注意指导笔顺。

3、交流自读情况:

①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怎么知道的?首尾两段都直接写到颐和园的美,这种写法叫什么?(首尾呼应)有感情地齐读首尾两段。

②交流自己喜欢的景点,说明理由。(教师相机出示相关的图片、课件,带领学生去领略美景,并选择一两个自然段读,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③学生欣赏完课件后谈谈感受。(板书:美、大)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路,领悟结构美。

1、自读第2——5自然段,交流课后讨论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①请同学们用“——”画出表现游览顺序的语句。②讨论交流,指句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2、学生动手画画旅游示意图,说说为什么这么画。说说教材中三幅图各对应的段落。

3、再读这些过渡句,抓住动词,领悟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

四、齐读全文,整体感知,指导分段。

齐读全文,提示学生:文章是按先总后分再总的方法写的,因此我们可以给课文分成三大段。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并给生字组三个词。

2、熟读课文,查找有关图片感受景物的美。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回顾全文顺序。

二、精读课文,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作者来到长廊,抓住长廊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作者又是怎么观察长廊的呢?

(2)长廊有什么特点呢?从哪些句子知道?(板书:长、美)

(3)出示图片和句子,体会描写方法。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这句从哪些词看出长廊的长?用上了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提问:观看图片说说画上有哪些内容?“几千幅画没有哪两面三刀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各不相同。体现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辉煌和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提问:这句写什么?从哪些词看出?(“栽满、谢、开”看出长廊两旁花木众多、鲜花常开、景色宜人的特点,从侧面看出长廊的美。)“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点明了长廊的位置在昆明湖的右边。

(4)有感情地齐读全段,按提示分层。

先写怎样来到长廊,从外部整体介绍长廊的长;从内部介绍长廊的美;讲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第一层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 句。)

(5)总结写法,提出自学要求:我们这段是按先读全段整体感知;再说说景物的特点;结合有关图景和语句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从不同角度观察,并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最后按顺序来分层来学习的。下面我们也按学习这段的方法来自学以下3段的内容。

2、再读课文,思考各景物的特点,说说它们美在哪里,用上了什么描写方法。

3、体验成功,自主学习。

(一)交流学习“万寿山”部分(第3、4自然段):

(1)说说景物特点,找出最能体现景物美的句子。万寿山脚下:佛香阁 高

(耸立)

(抬头一看)

雄伟壮丽(八角宝塔形

三层 闪闪发光)

排云殿 大、多

(一排排)金碧辉煌

(向下望)树丛

葱郁…… 登上万寿山:(正前面)昆明湖 静、绿(像……像……)

(向东远眺)城楼白塔 古老

(2)重点交流: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可出示填空:找出比喻句,这句把昆明湖比作了()和(),写出了昆明湖()和()特点。“几乎”的意思是()。“滑”字用得(),因为()。这两句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昆明湖的()。

也可让学生讨论:把“滑”字换成“划”字好不好?

(3)利用课件带领大家去欣赏万寿山的美景。

(二)交流学习“昆明湖”的部分(第5自然段)。(1)

在昆明湖畔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

(2)

作者重点描写了什么景物?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板书:桥洞多 石柱多小狮子多、姿态不一)(3)

想象“姿态不一”的小狮子会是怎么样的?说明了什么?(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4)

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昆明湖上的美景。(5)

课件再次展示昆明湖上的美丽风光。

三、总结全文,学以致用。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脉络清晰,首尾呼应,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记叙的。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采用了不同的描写方法,为我们再现了三处景点的美丽景色值得我们学习。其实,我们的家乡也有很多的风景名胜,大家也去游一游,用上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上生动的句子写下来。

四、作业:

1、找出文中优美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观察一处家乡的景物,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下来。

第二篇:《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颐、耸、阁”等7个生字,会写“廊、殿、柱”等11个生字,理解并会书写“神清气爽、金碧辉煌、滑过、隐隐约约”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和摘录最感兴趣的词句,培养学生赏美爱美的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2、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激情导语,板书课题。强调“颐”的笔顺。

二、读课文。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找出作者的游览路线,把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2、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3、画一画旅游示意图。这就是按地点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

4、出示课件。

三、再读课文

把描写你所喜欢的景点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它。并用自己习惯用的标记方式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

(1)长廊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你体会到了什么?

①长:一眼望不到头,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②美:五彩的画,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栽满了花木,神清气爽„„

(2)“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用具体的数据来表现长廊的“长”、“间数多”

(3)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4)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

3、练习说话(出示课件):

如果此时此刻,你就站在长廊的一头,会看到什么?用“向前看------向上看-----向两旁看------”的句式说一说。

漫步长廊,欣赏着五彩的廊画,闻着微风送来的淡淡花香,你会说:“_____________”

四、写字:

第二课时

一、学习“登上万寿山”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游览了有名的长廊,走完了长廊,我们就来到了——

你们认为观赏、游览颐和园的最佳位置在哪里?(是啊,登高才能望远,站在万寿山上,一览无遗)

1、出示课文句子,请一组同学美美地读读课文。请其他同学评价一下。

2、你们组登上万寿山都看到哪些美景?

3、景色美在哪里?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4、指名朗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图片。

体会颜色美:A、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一片绿色)B、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黄色、绿色、朱红色)

体会形态美:A、掩映是什么意思?(互相遮掩、互相衬托。)B、指导看图: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

指导朗读。要求掌握好: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5、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名朗读。

出示昆明湖的图片。

把昆明湖比作什么?(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指导朗读: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出示: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远眺是什么意思?(远眺——往远处看的意思。)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为什么会是隐隐约约的?

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是多么准确啊!

万寿山的景色真是迷人,你们愿意美美地朗读,静静地欣赏吗? 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老师来读这句话,同学们边听边在脑海中想象一下画面。请几位同学当小导游。那你们喜欢把这个句子积累下来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着图试着背诵一遍(出示课件)。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堤岸;石桥;垂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这些狮子各有什么姿态呢?

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它们有的(),有的(),有的(),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这17孔桥真是()。

(3)出示课件。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四、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五、检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六、作业

1、学习《颐和园》的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

2、课外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板书设计:

颐和园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第三篇:《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品读文中的好词好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中分析总结,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抓景物特点写具体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馆陶有好多小镇,谁去过?好不好玩?我没去过,谁能对我说说那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把自己在旅游中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下来,就是游记。到底如何写游记呢?相信学习了本课之后会给你带来启发和帮助!

二、解释课题,导入新课 北京有一座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那就是——颐和园。只要一进颐和园,你准会着迷、陶醉、惊叹。

板书:颐和园。解释“颐”是保养、休养身体健康。它是皇家园林,过去颐和园保养的是皇亲国戚的身体健康的。

三、初读,整体感知

1、这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公园?(美丽、大)

2、这是一篇游记。游记是有一定的浏览参观顺序,再读读书,把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这些句子划出来。

3、小结游记的写作规律。再读游览线路,体会文章的游览顺序。

4、提问:就这样跟着作者走了一遍,就这样结束文章,可以吗?(不可以。具体而生动地描绘景点是游记最重要的规律)

四、品读课文,学习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一)长廊(长、美)

1、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到关键词(有名)

2、抓住关键词、数字指导学生朗读,体会长廊的特点。

3、小结:长廊看似平常,但却用它的长、它的画表现了世界独一无二的美,它是世界之最,也组成了颐和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万寿山上的“佛香阁”(高、美)

1、指名读课文。

2、对比读,感受倒装句的魅力。

(1)佛香阁是一座八角宝塔型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2)一座八角宝塔形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

3、这两句读起来感觉有什么不同?

4、小结:倒装句写出了惊喜,写出了激动,写出了兴奋!更好地表达作者的心情。

5、再读课文,感受佛香阁的特点。

(三)昆明湖(静、绿)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划出印象最深的句子。

3、品析: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4、假如此时你就坐在画舫上、游船里,你又有什么特别感觉?

5、小结:如果说佛香阁仿佛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天宫,那么昆明湖就是无与伦比、令人惊叹、让人陶醉的天河(湖)。

6、思考:作者用什么办法把昆明湖写得这么美,让我们产生美好的幻想?(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

五、分析三个景点特色,引出点面结合的写法

1、描写长廊时还写到了长廊两侧的风景以及昆明湖。

2、描写佛香阁时还写到了排云殿。

3、描写昆明湖时还写到了城楼、宫墙等。

4、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犹如绿叶衬托红花,云彩托起明月,犹如美丽的花边点缀。会把主景打造、衬托得更美,更精彩。)

六、小结游记的特点。

学习了《颐和园》这篇游记,你觉得对你今后写游记有什么帮助和启发?

1、游记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

2、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

3、要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使我们的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七、布置作业

从下列几项作业中选择其中一项你最喜爱的作业: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结合课文描写,展开想象,画一幅游览图;

3、为颐和园或颐和园其中的一处景观设计导游词;

4、仿照课文的描写方法,写一篇游记。

八、板书设计

颐和园 美丽 大 游记

长廊 长 美 列举数字 游览顺序

佛香阁 高 美 变换顺序 抓住景物特点

昆明湖 静 绿 比喻

第四篇: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模版仅供河北省全员项目参训教师提交实践作业时参考使用,教学设计内容应包括以下三部分: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以引导学生通过应用巩固学习的成果。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让学生从范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在习作中运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学语文,用语文,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颐和园》是一篇典型的游记文,它开头点明文章的中心:“北京的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接着围绕这一中心,运用了移步换景向我们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美丽景色,最后再以开展“小导游有名园”的活动进行总结。所以,我教学这篇文章时,启发学生从文章的构思、写作方法等多方面地向《颐和园》学习。

(二)教材分析

《颐和园》这篇文章是这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

(三)学生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长城》之后,对本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学习方法也掌握了一些,容易产生新鲜感降低,兴趣减小的现象。因此,设计本课,一是在学法上坚持以新颖促进学生注意,激起兴趣,融入情境;二是在教法上注重适当放手,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我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建筑、宫殿、葱郁、掩映、金碧辉煌、神清气爽”等词语。

2、我能理清课文写作顺序。

3、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我要积累描写颐和园景美的优美句子。2.教学重点与难点

写好“长廊、柱子、建筑、宫殿、葱郁、掩映、金碧辉煌、神清气爽”等词语;积累课文好词佳句;理清课文描写顺序。

(五)教学策略

以读为本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本节课我想用最简单的朗读、感悟的方法来教学本课,抓住关键的词语咀嚼、品味、赏析升华,让学生在课堂有滋有味地读,无拘无束的表达感受。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的简单应用,优化课堂教学。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提出要求,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前置学习,注意帮助学困生。提出预习要求,按照预习步骤完成预习:

1、颐和园是清代的皇家园林、景色优美。我要搜集有关颐和园资料,与同学们共同交流分享。,我还能搜集一些颐和园的图片展示个大家看。

2、查阅资料,搜集颐和园的风光图片和资料,了解颐和园的历史。

2、作者都去了哪些地方?

(二)新课导入部分

颐和园是座美丽的大花园,你是从哪里感受到它的美丽的呢?(1)读课文,你最喜欢颐和园哪个景点?读完有什么感受?(2)喜欢的句子多读一读,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3)颐和园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

温馨提示:你还可以把自己当成小导游带领大家游览你感兴趣的景点。

(三)师生互动部分

1、小展:每个同学汇报自己对颐和园最感兴趣的方面。

2、研讨:小组商量选取最好的展示方式进行备展。

3、大展:分小组展示,评价交流

4、反思: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还有哪些疑问,我学到了哪些学习课文的好方法?

(四)课堂总结部分

指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五)课后作业部分

阅读《千纸鹤》同步课文及从课外搜集到的相关文章。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它以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借助多媒体,多场景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颐和园的迷人风光,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和作者一齐去欣赏美丽的风光。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播音员的配文讲解,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

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能够平等地共有、共享学习资源,能够按照自我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取学习资料、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根据提纲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与同学们交流,学生利用网络收集资料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课文资料的扩展。

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声情并茂、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光内,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思维潜力、想象潜力、认识潜力和综合潜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用心性,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的综合潜力得到最大发展,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到达优化组合,个别化和大面积施教的统一得到实现!

第五篇:《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轩辕路小学 高占明

一、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金碧辉煌、葱郁、堤岸”等词语。

2、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三、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熏陶;

四、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五、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六、教学课时:2课时

七、教学设备:多媒体

第一课时

一、设疑自探

1、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吗?有哪些印象深刻的地方,用一句话给

大家介绍一下.教师出示图片,导入新课:她,构思巧妙,建筑精致,全国各地有名的园林都能在此看到影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她,被誉为“世界几大文明的有力象征”,是中国“世界遗产”之一,园内的长廊还被列为“吉尼斯世界纪录”之中。她,就是北京的颐和园。今天,我们一起来细细游赏这个美丽的大公园。

(教师板书:颐和园)

2、教师提问:看到课题,你想了解颐和园的什么? 学生提问,教师整理形成自探提纲(板书)

(一)、我积累

1、默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识本课生字.2、用圆圈勾画出喜欢的词语,并借助工具书理解.3、温馨小贴士:本课中有哪些易错字、形近字、多音字?

(二)我概括:

4、课文中重点写了几处景物?(用思维导图展示)分别在哪几段?

5、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用横线画出相关语句)

3、学生自探

二、解疑合探

1.小组合作交流自探结果。

2.出示评价分工表。小组展示、评价,教师进行补充。

3、了解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1)生字:7个会认字

舫 眺

态(2)11个会写字

殿

栽 筑

堤 雕

态(3)词语

长廊

建筑

耸立

宫殿 葱郁

堤岸

掩映

雕刻 闪闪发光

隐隐约约 惟妙惟肖

姿态不一

(4)讨论交流作者的写作顺序----游览顺序,交流展示这些过渡句: “进了颐和园大门,来到长廊----走完长廊,来到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4,教师出示颐和园的地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作者的游览顺序.三、质疑再探

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教师品读优美句子,交流感受,体会景色美。学写比喻句。

四、拓展运用

1.学生当小老师,考考你的同桌。

2.用本课学过的几个词语说一段话。比如:“树林里的树木好多啊!树木葱郁,姿态不一,放眼望去,云雾中隐隐约约有一条长长地堤岸伸向远方。”

五、学科班长总结

1、归纳本节课主要内容。

2、评出本节课的优秀小组。

六、作业: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颐和园真是人间天堂!用”我手写我心”,写家乡美丽的名胜古迹,把它介绍给你的朋友吧.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成功之处: 一.体现语文课堂的审美意味

语文具有审美性的特点,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无不

深深打动每一位读者。课文介绍的景物多而分散,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感受其魅力。课堂上我努力做到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的赏析因子含英咀华,批文入情,让学生既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画面美,体会到文字表达的意蕴美、情感美。如:抓住首尾“美丽”统揽全文,从“美”切入;通过图片展示、丰富想象再现语言文字的意象美,品味“长廊”的“画美”;通过想象、介绍了解“颐和园 ”“佛香阁”“排云殿”名字的渊源、出处,领悟颐和园的内涵美;通过比较“滑”与“划”,品悟“滑”字在文字表达上的妙处,将感官上的浅层美上升到理性的文字美和情境美;通过营造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共同感受中国园林艺术带来的民族自豪感带来的情境美和情感美又相得益彰„„让学生浸润在美的享受中。二.体现语文课堂的文化意味

本文编排在 “世界文化遗产”主题单元,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我努力拓展相应的历史背景,文化渊源,不局限于文本,也不局限于“颐和园”,而是把课堂置身于“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教学。如:解读“颐和园”园名,了解其历史背景;欣赏“画美”拓展到四大名著、神话传说、成语故事、唐诗宋词等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由颐和园引申到祖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提升了语文课堂的文化品位。三.体现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本课教学以语文的方法学语文,回归语文的本味。

“读写结合”实现语文味: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文本,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读悟结合中理清文章脉络,领悟作者布局谋篇的巧妙,遣词造句的匠心,使学生写作中有法可循。

“授之以渔”体现语文味:扶着学生品“长廊”,领着学生品“万寿山”,学生独立品“昆明湖”,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了品读文本的方法。

回顾整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得仍有欠缺:

1、引导孩子对昆明湖静和美的感悟提 高一个层次。

在这一个环节,我只是将孩子们的品读感悟预设到感受到美和静就可以了,如果通过引导孩子们恰当地想象:如果此时,你正坐着一叶小舟畅游在这碧波荡漾的昆明湖上,欣赏着两岸如画的风景,心情怎样?带着你的感受,咱们再读----如果将这种感受提升到心情美上,学生品读起来一定会有更有味道一些。

2、对学生评价语言不够适时,到位。

颐和园教学设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