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鸿门宴》公开课电子白板教学课堂实录及教者感悟
《鸿门宴》公开课电子白板教学课堂实录及教者感悟
杨银双 海口市第十四中学
202_年9月25日下午,第一节课为高一·4班语文公开课《鸿门宴》。初次登台,详记之,以备。
一.课前阶段,由于学生在课间午读时分已经到多媒体教室,利用本段时间对学生进行了相应背景知识的介绍,包括电影资料《西楚霸王》中“项羽坑杀二十万秦降兵”、“刘邦起兵后逃跑”的两段视频,加深学生对于课文人物的形象认识。
评价——此段课前预习活动,应当注意不要过多展示,这样才保持对学生的“吸引力”。另,在之前的课前准备中,对于“司马迁的《史记》”、“项羽生平”、“刘邦生平”有过简单介绍。
分析——教学实践中,课前预习的确重要。说课阶段时,组内讨论有这个建议,的确对于学情需考虑充分,针对性强,实际操作可行性高。本人发现,在教学中,学生开始略显紧张。电子白板的展示功能比较强大,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网络连接,安排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尤其是对于网络视频资源的使用,能够给学生很好的直观感受,对于塑造教学氛围有独特作用。
二.课堂阶段教学阶段基本分为“课前导入阶段”、“课堂教学文本分析阶段”、“课堂教学情节分析阶段”、“课堂教学人物分析阶段”以及“课后作业展示阶段”。
1.课前导入阶段,教学设备为“电子白板”教学,互动性高,于是选择以“手写板书”方式展示李清照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导入方式轻快简洁,引出霸王“项羽”。由此引申到司马迁《史记》的简单介绍,此处电子白板操作,转换为PPT课件。有学生回答鲁迅先生的评语“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教学中教师未做点评。
评价——此段教学过程,用时较少,跟技术设施的灵活运用有关,为下一阶段教学的时间安排做了铺垫。“电子白板”教学作为能够增加师生互动的信息技术,将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实际教学之中。对于语文这样大容量信息的学科来说,是一种“粉笔和黑板”解脱,当然对于教师的技术要求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在课前,已经在高一·3班和高一·2班分别上了两堂实践课,效果不一。其中,3班课以成语“破釜沉舟”入题,明显用时过多;2班以李清照诗入题,效果较好。可见,由熟入生、以旧入新,是比较良好的选择。在教学中,应注意抓住细节,可以更自然些。
分析——背景介绍方面,当时准备简单些,所以对于《史记》的介绍交代不清楚,尤其“项羽”和“刘邦”对比时,未能明确人物差异。客观讲,开篇时的确紧张。
此处如能利用“电子白板”联通网络资源,及时查找网络介绍,对于开拓学生视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会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2.课堂教学文本分析阶段,由PPT课件“连接”入“配乐朗诵音频”。此处明确学生在课本中标注“生字、生词”,标注“疑问”,进行简单的文段梳理。后,侧重于文段梳理,以学生练习形式,列“正音”、“解释”和“翻译”三项训练,采用PPT展示问题、分小组提问回答形式完成。引导学生进入文言文语言现象的归纳上来,并及时由PPT展示跳出,在“电子白板”上进行板书和展示。此处,在教学实践中,未能做“学生朗诵”过渡,是教学失误。文本分析阶段,归纳以“字、词、句”的顺序进行,分“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三项,此段PPT课件设计上有一错字,是败笔,但有学生主动上讲台,进行“电子白板”板书操作回答,比较吸引学生兴趣。提问、讲述、归纳,学生紧张,发言匆忙,回答效果不理想。教者以语言语气调动,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
评价——此段文本分析过程,课件准备出现错字偏差,是不应有之事,在教学实践中切忌出现细节上的纰漏。另外,教学的艺术必须重视起来,合理安排时间是关键。学生问答环节,时间过长是弊端,必须改。当然,也有学生不太明白“电子白板”操作的原理,实际动手能力不强的原因,从这一点看,不进教室要学会电子白板操作技术,也应引导学生学习一些教学设备的操作,以更高的实现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在处理学生提问方面,应加强语言的简洁程度,更简单有效些。教学节奏上,教者没有很好的把握,略显松散。
分析——本段由PPT课件“配乐朗诵音频”展示过渡到学生“自由朗诵”的确效果不好,应根据学生情况处理。时间是教学的大问题,结构上松散,节奏又拖沓,这是教学操作不可回避的问题。如有可能,制作“无朗诵配乐音频”,利用信息技术条件引导学生的朗诵进度,控制时间。另外,此段过程评价,教师讲授过多过浅,如择一二详细谈之,可能效果更明显。在文本讲解过程中,可利用“电子白板”板书做简单的阶段小结,明确知
3以上是本人就一堂高中语文课的课堂教学进行的分析和感悟,重在展示亲历教学的设计和操作,展示“电子白板”教学的应用与思考,希望为其他教育工作者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尝试中提供些许帮助。
第二篇:鸿门宴教案(课堂实录)
《鸿门宴》第一课时教案设计(课堂实录)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故事情节,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2、掌握部分重点文言文知识点,感知课文、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3、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感受并学习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1、探究中国座次礼仪文化
2、探究性格决定命运以及如何尽量规避人生的失败 教学方法 图示法、课本剧、问答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进教室,在白板上写上课题,然后转身说:“考官老师们好,今天我试讲的内容是《鸿门宴》,请问我可以开始了吗?)
一、导入
师:俗话说“席无好席,宴无好宴,吃饭事小,设局事大”,有这么一个饭局改变了历史,它就是(请大家齐读课题)--《鸿门宴》。历史上其他著名的饭局还有“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等。
二、简介司马迁及《史记》的相关常识。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来自于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哪位同学可以帮大家回顾一下关于作家、著作的一些知识? 师:请你。这位同学向大家介绍了司马迁。是的,1.司马迁
字子长,西汉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因得罪权贵而受宫刑,忍辱负重,完成《史记》。
师:请这位帅哥回答。这位同学向我们介绍了《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书中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汇编。该书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感知课文、整体把握
1、检查读音。
师:下面我们来检查预习,请读准这些字词。(贴上打印好的字词)
欲王wàng关中 飨xiǎng士卒 为wèi击破沛公军 崤yáo山 好hào美姬jī 臣为wèi韩王送沛公 谁为wèi大王为wéi此计 鲰zōu生说shuì我 熟与君少长zhǎng 奉卮zhī酒为寿 从百余骑jì 戮lù力而攻秦 范增数shuò目项王 樊哙kuài 举所佩玉玦jué 交戟jǐ之卫士 瞋chēn目视项王 目眦zì尽裂 按剑而跽jì
沛公之参乘shèng 赐之彘zhì肩 切而啖dàn之 如恐不胜shēng 人方为刀俎zǔ 何辞为wéi 道芷zhǐ阳
师:请大家练习读。特别是欲王wàng关中的“王”在这里读“wàng”。“为”字出现很多次,有时读“wèi”,有时读“wéi”,要注意读准确。
师:请这位同学读。他读得很多正确,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2、检查理解课文情况。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找文中主要出现了哪些历史人物。
师:请这位穿红色衣服的同学告诉大家。对的,有两刘邦集团和项羽集团,刘邦集团的有……项羽集团的有……(一边说一边出示板书)
刘邦集团
项羽集团 沛公(刘邦)
项羽(项王)
曹无伤(沛公左司马)
范增(项王军师,亚父)张良(沛公谋士)
项伯(项羽季父)樊哙(沛公之参乘)
项庄(项羽堂兄)
四:理清全文故事情节。
师:全文共有七段,可按照“鸿门宴”的前后过程,分为宴前、宴中与宴后三个部分。快速浏览课文,根据以上人物的活动,理清全文故事情节。
师:请大家一起来整理。用四字词来概括故事发展情况。大家说得对,宴会前……(边说边贴出板书)
宴会前:无伤告密-范增进言-项伯夜访-张良定策-项王许诺
宴会中:刘邦谢罪-项王设宴-范增举玦-项王不应-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樊哙闯帐-王赐酒肉
宴会后:沛公逃离-张良留谢-亚父破斗-诛杀无伤
五、合作探究(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探究以下问题)探究
一、《鸿门宴》之座次文化礼仪
师:(出示句子)鸿门宴上,司马迁着意描述了宴会上的座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就是说,项羽和项伯面向东坐,范增面向南坐,刘邦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侍奉、陪席。这一描述看似寻常之笔,实则大有深意,它对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重要作用。
师:同学们根据课文描述画出示意图。通过老师检查,大多数同学画对了。小红同学是这样画的。(师边说过画)这是桌子,平面图的话上北下南左西右东,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她画得对不对,她画正确了,请把掌声送给她。
师:项羽、项伯朝东而坐,最尊;范增朝南而坐,仅次于项氏叔侄的位置;项羽让刘邦北向坐,又卑于范增,不把他看成与自己地位匹敌的宾客;张良面朝西的位置,是在场人中最卑的了,不能叫坐而叫侍。通过项羽对座次的安排,突出表现项羽藐视刘邦,以尊者自居的骄傲心理,由此细节,可见项羽骄矜专横、唯我独尊的性格,也可见刘邦忍辱屈从、顾全大局的雄心
师:现代如果是一般的聚会对座位没有多大讲究,但正规的宴席座次的安排还是基本遵循这些规矩的。
六、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根据板书来讲述)司马迁及《史记》的相关常识;通读了课文,整体把握了故事情节,探究了古代座次文化礼仪。我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大家回去完成以下作业。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理清故事情节
2、结合课下注解,翻译1、2段
第三篇:鸿门宴公开课
【三维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语法现象,能准确翻译句子,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学习作品中塑造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对照手法的运用,并能分析人物性格,了解刘邦胜.项羽败的原因。
⒉过程和方法:在诵读的基础上感悟,合作探究。
⒊情感目标:增强学生读史的兴趣,能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
一.【情景导入】
生活中,我们会听到有人说,“某某摆了场鸿门宴”,你们知道“鸿门宴”的典故吗?
明确:是项羽集团设宴打算加害刘邦的一场宴会,但没有成功,刘邦逃走。(板书:项羽、刘邦)虽是宴会,却剑拔弩张、杀机四伏。现指加害人的宴会。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历史上的鸿门宴究竟是怎样的。《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记》。二.【背景介绍】
既然说到“鸿门宴”,我们今天就直奔宴会之上,学习课文3、4两段,之前我们了解一下相关背景。(多媒体展示)
• 秦末,刘邦与项羽各自攻打秦王朝的部队,听令于楚怀王。怀王与诸将有约:“先破秦入关者王之。”刘邦先破咸阳,在霸上驻军。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在项羽面前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更加愤怒,下令次日发兵攻打刘邦,一场恶战在即。刘邦从项羽的季父项伯口中得知此事后,大吃一惊,刘邦两手恭恭敬敬地给项伯捧上一杯酒,祝项伯身体健康长寿,并约为亲家,刘邦的感情拉拢,说服了项伯,项伯答应为之在项羽面前说情,并让刘邦次日前来向项羽道歉。“鸿门宴”就此拉开帷幕。三.【初步感知】
⒈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停顿,根据注释了解句子大意。⒉分角色朗读。选六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中选两个朗读基础好的学生担任主要角色项羽、刘邦,其他四个学生分别担任范增、项伯、张良、樊哙,由担任项伯的学生读叙述文字。
教师略作指导:本文故事性强,人物形象丰满,朗读应注意突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及情节发展的张弛有效。四.【合作探究】
㈠师:解读课文前我们先来看一首诗(多媒体展示并播放配乐朗诵)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师:垓下歌--一首英雄末路的挽歌。大家想象:垓下,残阳如血,娇花凋零的虞姬扶着乌骓马低声哭泣„一旁,还是那昔日的西楚霸王吗?“曾是气吞残虏”那是你无可企及的英勇;曾经破釜沉舟,那是你的果敢和无畏,可是今天„耳旁响起了歌声,那歌声是从四面八方传过来的„宝剑轻轻抽出,血雾喷射而出,染红了夕阳,染红了江花,乌江岸边,是英雄的归宿。项羽的一生是悲剧,但最为可悲的是他至死还认为自己的失败是天意-“时不利兮骓不逝”,我们现在就从鸿门宴上去探寻项羽失败的原因。分组讨论:从鸿门宴上的一些细节看项羽失败的原因,结合原文语句作答,并翻译此句。
明确:⒈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译文:这是你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否则,我怎么会这样呢?” 可见项羽的心无成府.寡谋轻信。
⒉鸿门宴上的坐次,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宴席的四面坐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坐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⒊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数,多次。示,给„看。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又接连三次举起所佩带的玉珏示意项王杀死沛公,项王默默地没有反应。
可见项羽的刚愎自用,迷信武力,不听取谋臣意见。
师补充:刘邦很忌惮范增,后来用陈平“离间计”,项羽疑其与汉军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离去,途中病死。
宋代女诗人朱淑真诗云“盖世英雄力拔山,岂知天意主关西。范增可用非能用,徒叹身亡顷刻间。”
⒋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翼,名词作状语,象鸟张开翅膀。
项伯也拔剑舞起来,时时用自己的身子掩护沛公,项庄不能得手。可见项羽集团内部不团结,手下办事不力。⒌樊哙闯帐,怒目而视,将项羽训斥一番,项羽不仅不怒,反而称其为“壮士”,“赐酒”“赐彘肩”,这是因为樊哙曰:“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沛公这么辛苦,功劳这么大,你没有给他封侯奖赏,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要杀掉有功的人,这不过视继续走秦国灭亡的老路子罢了,鄙意以为大王不应该这么做!
樊哙以“义”字给项羽套上枷锁,视项羽有所顾忌,他欲得天下又贪图虚名,打算推翻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可见他的自大虚荣,沽名钓誉。师板书:项羽:狂妄自大
胸无城府
刚愎自用
㈡师:再欣赏一首诗:(多媒体展示并播放配乐朗诵)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师:大风歌——一首成功者的凯歌。它是刘邦得天下后所作,流露的是刘邦衣锦还乡的得意之情和安邦定国的迫切心愿。全诗充满一种王霸之气,成王者可以呼风唤雨,无所不能。胜利似乎已洗净刘邦身上的市侩习气,造就了他的王者气魄。同样,我们也从鸿门宴上看刘邦胜利的原因,在杀机四伏的鸿门宴上他为何总能化险为夷?也请结合原文语句作答。
明确:⒈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 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从,使动用法,使„„跟随,带领。谢,道歉。戮力而攻秦,合力攻秦,而,表修饰。河北,黄河以北,古今异义。意,料想。者,用在时间副词后,凑足音节无实义。郤通隙,隔阂,嫌怨。
译文:第二天,沛公带着一百多人马来拜会项王。到了鸿门,道歉说:“我和将军合力攻秦,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却没有料到自己能先入关破秦,能在这里再次见到您。现在由于小人的谗言,使您我之间产生了隔阂„” 刘邦称项羽为“将军”,自己为“臣”,并言“戮力攻秦”,“不自意”表明自己的力量不如项羽,满足了项羽自高自大的心理,“小人之言”更是把自己欲王关中的野心否认得干干净净,博得项羽的好感。这都体现出刘邦的能言善辩,诡计多端。
⒉宴会上面北而坐,可见他能屈能伸,包羞忍耻。
⒊张良.樊哙为之卖命。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可见刘邦的知人善任。
⒋项伯翼蔽,可见刘邦善于拉拢人心。师板书:项羽 刘邦 狂妄自大—— 能屈能伸 胸无城府—— 诡计多端 刚愎自用—— 知人善任
性格特征对领导人物的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作者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写的,他一方面号称“西楚霸王”,另一方面由于自矜功伐而致“乌江自刎”的悲剧。他有英雄的气魄和行为,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矜功伐”导致了他的悲剧。既有赞叹,又有惋惜。五.【延伸拓展】
刚才我们主要从课文传神的细节描写去解读人物性格,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离合总关情,盛衰岂无凭”,项羽面对的是一个狡诈而又老谋深算的对手,最后落得个乌江自刎的结局也在情理之中。项羽这位悲剧英雄流星一般一闪而逝,留给后人无限的唏嘘和感叹。(多媒体展示)学生齐读四诗,感受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认为: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题乌江项王庙诗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认为: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根据“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分析出作者的意图。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认为: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因为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2、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摘自毛泽东1949年4月《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这里毛泽东引用这段历史事实,意在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军指战员利用占领南京以后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有利形势,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蒋家王朝。
六、小结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这位失败的英雄倾注了太多的感情,使其具有久远的人格魅力。可以说巨鹿之战的辉煌胜利使项羽丧失了自己的判断能力,也构成了他对战争一种近乎盲目的崇拜,并进一步铸就了他的悲剧性格。他的精神世界里惟一的支柱或许就是每次战斗的胜利。项羽不屑小计谋是真诚的,他梦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决一切问题,最终英雄末路。项羽用性格的笔写下独特的人生篇章,算是一种对自己的薄奠。无论是独夫的刚愎自用还是英雄的顾盼无奈,无论是抗鼎拔山的人杰,还是自刎乌江的鬼雄,光照至今的永是夕阳般的辉煌与悲壮。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三、四段
2.结合课文学习,谈谈你对项羽这一英雄人物的看法。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随笔。
[例文] 性格的祭奠(节选)
田诺
……
项羽在灭秦战争中彻底表现出来的肆意恣睢、刚愎自用、凶狠残暴的性格为他日后的失败写了伏笔,其实此性格项羽早已有之。从杀宋义始至破秦,他一路在胜利的欢呼声中走了过来,这无疑滋长了他的这种性格,使之恶性发展起来而成为他精神世界的主要方面。他一出现就是个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英雄形象,巨鹿之战的辉煌胜利更使得他完全丧失了自己的判断能力,他开始把自己看作神了。能支撑起他这一精神世界的惟一支柱就是赢得胜利。每一次胜利,固然使他的精神支持更坚强一些,然而,这胜利更大地加重了精神世界的自重。如此,他将一轮轮战斗下去,周而复始,项羽陷入了他为自己制造的一个怪圈,无法自拔,却又不愿自拔。
项羽心底要维系“永不败”神话的欲望,构成了他对战争的一种几乎是本能的崇敬,并进一步铸就了他的性格。由此也就不难回答项羽把那一份份残酷的祭奠献给了什么,他自身的矛盾又来自何方。
在项羽心理怪圈的一来二去之中,中国人口已从战前的一千万骤减至五百万。天下人对项羽心态的无法认同使得时代终于作出了抛弃项羽的选择。
项羽不好计策与外交是真诚的,他梦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决一切问题,可是现实无情地打破了他的梦想,他只有叹息着,用死亡来反抗这现实,为自己性格的篇章写下了最后的一笔,也为自己一生执著的性格献上最后的也是最虔诚的祭奠。
赳赳武夫的内心是多情的,尽管表现这多情的却是无情。性格的祭奠是悲壮的,因为它的代价是生命、执著和无奈。
第四篇:鸿门宴公开课教案
《鸿门宴》教学设计
中国人崇尚宴请,什么生日宴、升学宴、婚宴、寿宴等等,名目繁多,令人应接不暇,据说,现在人们买一辆车都要大宴宾客,收份子钱。这也太不地道了,你说你都成了有车族了,还要让亲戚朋友出血。不过,一般的宴请,对于赴宴者来说无非损失点钞票,该去还是得去的。但如果是鸿门宴,那就避之唯恐不及了。
鸿门宴,词典的解释是“不怀好意的宴请”,典故出自公元前206年咸阳郊外的一次宴会。那到底是怎样惊心动魄的一场宴会呢?为什么几千年后的人们提起它仍然心有余悸呢?让我们跟随司马迁的笔触走进那一段刀光剑影的历史。
一、疏通文意
1.学生朗读课文,标注拼音。2.多名学生朗读,教师正音。3.教师串讲课文,疏通文意。4.梳理文言知识,练习巩固。
二、教师介绍背景
三、梳理情节
选择文中某一情节进行复述,并用四字短语加以概括。
四、人物分析
《史记》作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除了史学价值,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它最大的特色就是善于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本文总共塑造了8个人物形象,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1)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下列人物形象,并结合文中语句进行分析。
①
的项羽
②
的刘邦
③
的范增
④的张良
⑤
的项庄
⑥
的樊哙
⑦的项伯
⑧
的曹无伤
【答案】①刚愎自用、自矜功伐②能屈能伸,知人善用,能言善变,狡诈伪饰,见机能断。③深谋远虑、刚烈如火④心思机敏、谋略过人 ⑤有勇无谋 ⑥有勇有谋 ⑦敌我不分、老实憨厚、重情重义 ⑧贪利忘义
(2)文中描写项羽的语句: 1.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话语间透出一股强大的自信,似乎攻灭刘邦如探囊取物,易如反掌。每读至此,都能感受到一股英雄之气扑面而来。
2.于是项伯„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3.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当刘邦在宴会之上问道是谁“污蔑”他时,项羽不加思索的就将曹无伤说了出去,其心直口快简直到了可爱的地步,可见其胸怀坦荡。
4.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5.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6.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7.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
(3)看不透的项羽
对于项羽这个人,我总想拨开历史的迷雾,看清他的真实面目。可是,翻阅史书,众说纷纭的评论让我更加迷惑。
1.迷惑之一:匹夫之勇与妇人之仁
“项王喑恶yīn wù 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ǒu,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wán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彊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彊易弱。”
——韩信
大意:项王震怒咆哮时,吓得千百人不敢稍动,但不能放手任用有才能的将领,这只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有生病的人,心疼的流泪,将自己的饮食分给他,等到有的人立下战功,该加封进爵时,把刻好的大印放在手里玩磨的失去了棱角,舍不得给人,这就是所说的妇人的仁慈啊。项王即使是称霸天下,使诸侯臣服,但他放弃了关中的有利地形,而建都彭城。又违背了义帝的约定,将自己的亲信分封为王,诸侯们愤愤不平。诸侯们看到项王把义帝迁移到江南僻远的地方,也都回去驱逐自己的国君,占据了好的地方自立为王。项王军队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横遭摧残毁灭的,天下的人大都怨恨,百姓不愿归附,只不过迫于威势,勉强服从罢了。虽然名义上是霸主,实际上却失去了天下的民心。所以说他的优势很容易转化为劣势。
2.迷惑之二:军事天才与政治白痴
“吾起兵至今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项羽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刘邦
灭秦之后,他放弃关中四塞之地而东归四战之地的彭城,这个决定使得项羽日后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军事上都陷入了被动和不利的局面。因为关中不仅经济发达,而且易守难攻,东西南北分别有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四个天然屏障;而彭城则易攻难守。但他却世俗地认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完全不考虑大局。
3.迷惑之三:柔情似水与粗暴凶残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垓下歌》
项羽进军河南,以襄城久攻,“已拔,皆坑之”;行军至河南新安时,将20万秦军降卒坑杀;进兵咸阳后,杀秦降王子婴,火烧秦宫室,三月不绝。
(4)人物形象小结
项羽:刚愎自用,乏政治远见;寡谋轻信,失判断能力;自矜功伐,有妇人之仁;沽名钓誉,致轻敌败亡。
刘邦:知人善用,能言善变,狡诈伪饰,能屈能伸。
五、讨论探究
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脑海里一直有两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
1.鸿门宴上,项羽为何不杀掉刘邦?
2.作为项羽的叔父,项伯为何处处维护刘邦?
3.假如项羽听从范增的计谋除掉刘邦,他能夺取天下吗?
4.有人说,刘邦因为成功,所以是英雄;项羽因为是英雄,所以失败。你是否认同?
六、结束语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这位失败的英雄倾注了太多的感情,使其具有久远的人格魅力。可以说巨鹿之战的辉煌胜利使项羽丧失了自己的判断能力,也构成了他对战争一种近乎盲目的崇拜,并进一步铸就了他的悲剧性格。他的精神世界里惟一的支柱或许就是每次战斗的胜利。项羽不屑小计谋是真诚的,他梦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决一切问题,最终英雄末路。项羽用性格的笔写下独特的人生篇章,算是一种对自己的薄奠。无论是独夫的刚愎自用还是英雄的顾盼无奈,无论是扛鼎拔山还是别姬自刎,光照至今的永是夕阳般的辉煌与悲壮。
一代枭雄项羽已化作乌江水流向历史长河,但他的英雄人格与侠骨柔情却令人感慨唏嘘、崇敬神往。一代代文人墨客,把自己的理想、情怀、哀思寄托在他身上,吟咏了无数或深沉或壮美的诗篇。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咏项羽(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最后,让我们在《霸王别姬》的歌曲里再一次感受英雄的悲壮情怀。
第五篇:鸿门宴教后记
《鸿门宴》教后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其中尖锐的矛盾冲突,鲜明的人物性格,寥寥数字的人物语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语文必修三模块中,只有《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对于这样一个千古名篇幅,我们可以管中窥豹,以一斑而知全貌。进而感受到《史记》给后人带来的艺术魅力。
文言文是高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如果单纯的翻译课文,学生不会产生兴趣,相反会很抵触,很厌倦,因此我把这节课设置为以讨论为主,从课文内容,情节入手,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整节课的教学流程为:
一、李清照诗歌导入;
二、对刘、项人物的喜恶,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三、作者的态度;
四、把人物分成不同的阵营。比较分析配角性格特点。
在分析刘、项性格这一环节上,同学们非常积极踊跃,概括出了很多有个人见谛的东西,从而也引发了大量关于楚汉之争的历史资料,可见课下下了不少功夫进行查找,最主要的是把查阅的相关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整合信息的能力,应该算是本节课的一大收获,每位同学都想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发表出来,与其他人共同分享,但是课堂的时间有限,造成了各别同学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成果,有些失落,打击了学生的热情,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现在回过头想一想,其实完全可以放开手让学生充分地表现,哪怕是教学任务完不成,超码学生得到了锻炼,这也是一种收获。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吸取这样的经验,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放大他们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这样才会形成良好的教学循环。
此外,还有一点让我感触颇深,其实学生的表达能力是一个及待挖掘的宝藏,随时随地都会涌现出惊人的奇思妙想,同时会激活教师的思维,生成很多事先无法设计的方案。而教师这个时候就应该及时地总结和记录下来本节课的心得体会,为今后的教学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