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小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性研究. 结题报告(推荐5篇)
编辑:眉眼如画 识别码:20-1042691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20 12:18:08 来源:网络

第一篇:小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性研究. 结题报告

小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课程改革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由接受性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主动学习对新课程的实施具有极其重要作用。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状况并不容乐观。

2.我校教学实践的需要。

根据实际,我校提出了 “和谐、高效、可持续”的课堂教学发展方向,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新性质,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的智慧、潜能迸发出来,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与创造者,这样才能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踏实。如果学生的学习建立在此基础上,将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学习和探究知识,并将此种意识形成为一种具有长期性特征的学习品质,就能提高学习的效果,提高教育的质量,最终促进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

基于上述情况我选择了“小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性探究”这一课题,旨在认真研究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的智慧、潜能迸发出来,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与创造者,将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学习和探究知识,并将此种意识形成为一种具有长期性特征的学习品质,提高学习的效果,为今后持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二、课题的界定

我们把课题的研究界定在“小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性研究”的范畴之内,因此,对有关概念做以下界定:

1.小学生: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在小学读书的学生1――6年级学生。2.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3.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一定的学习目标,以自己为主体,独立、主动地进行学习活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生愿意学,乐于学,学得有兴趣;二是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学;三是学生会学,有比较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的创始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要求教师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2.课标强调:“课堂教学的核心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3.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1790-1866)说过;“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又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英国的斯宾塞也说过:“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现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已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认为:“学校中的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已获得知识的方法。”

4.系统科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动态系统,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等进行综合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方法 1.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广泛的实践探索,探讨出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方法和课堂教学的一般性模式,切实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形成本校教改特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2)通过实验研究,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环境,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性、创新性、实践性上得到提升,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促使广大教师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真正树立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推进各学科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理论水平、科研水平。

2.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1)进一步调查分析目前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以及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2)研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帮助学生优化学习行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的具体策略。

(3)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会学、主动地学、创新地学,逐步构建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3.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2.调查研究法3.文献研究法。4.观察法。5.经验总结法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2_年4月-202_年6月):课题申报立项阶段。主要工作:

填写课题申请评审书,申报课题立项。

1.搜集国内外关于自主学习的资料,了解自主学习研究的进展情况。2.按照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校原有课题《自主创新教育》的研究成果,形成各学段学生自主学习的预设目标。

3.开展调查研究,弄清各学段学生原有自主学习的情况,并对照自主学习的预设目标及国内外自主学习的研究情况确定本课题研究的若干个支撑点。4.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制定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202_年8月—202_年11月):开题研究阶段。

主要工作:

1.点上实验:如何指导小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有哪些:怎样认识指导与自主之间的关系;从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基本的规律与原则可以遵循。2.追因调查:弄清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应对。3.验证研究: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并修订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4.课题研究中期评估。

第三阶段(202_年11月—202_年12月)课题结题阶段。

主要工作:

1.搜集实验中积累的资料,从中总结经验、寻找规律,筛选出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通过上面推广深化、拓展和完善本课题研究。

2.结题汇报活动。

六、研究的具体举措及成效 1.研究的具体举施

从本课题实施至今,我们围绕“小学生自主探究性教学策略的研究”、“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与学生能力发展的研究”、“小学生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等,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

(1)拓展校本教科时空,激活教师课题意识。

读书启思,内化观念。读书是提高教师专业理论修养的最佳途径之一,是属于隐性的校本教研活动。因此,我们规定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通读一本与课题相关的教育理论书籍,每月至少向同事推荐好文1篇,注明文章出处,并写上简短的推荐意见或感受,共享优秀理论成果;每学期举行一次读书报告会,交流读书心得,引导老师养成思考性阅读习惯,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思想。

(2)坚持草根化课题研究,努力实现课题为教学服务。

人人参与“小课题研究”。我校不仅要求每位教师围绕“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研究”,人人上好一节课题研讨课,人人写好一份课题案例,人人参加好每次的课题组活动。而且,要求青年骨干教师在主课题背景下,结合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问题寻找切入点,以一个学期为时间段确立一个小课题,透过教学实践表象研究和剖析教学的本质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策略实践,不断丰富理论的微观研究。我们要求期初上报研究课题名称,撰写研究简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展开短期研究,并填写研究记录表,要求每月在教科沙龙微型团队活动中有专门的时间进行小课题研究情况交流,学期结束时撰写总结文章,交流展示,并选择优秀成果在学期末的全校教科大会上交流。实践证明,这种草根化的研究不仅为老师反思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提供了实践与理论依据,而且,最大可能地实现着教师自我更新和发展的目标,为提速老师的专业成长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教学的核心,它决定着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方向,也决定着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意义。教学目标的确立不能仅仅将目光投注于文本内容,而应该将目光转向学生的学科素养形成与人格完善的需要,使三维目标融合化、具体化、实在化、人本化、发展化。

教学内容的研读——倡导“个性解读”。教学内容的研读,倡导“个性化解读”,即教师必须走进教材,在充分理解感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实现超越文本的个性解读,准确把握学科与教材的特点及其教学价值,从而为凭借教材进行有效地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地发展,创造最广阔的平台与空间。

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注重“双管齐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和课堂的质效关系十分密切,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应该充分关注“显性资源(教学图片、参考材料、网络、多媒体等可视性教学材料)”和“隐性资源(人们的想像力、创造力、情绪、环境以及知识和技能等)”,做到“双管齐下”。

②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主要教学行为策略追求“有效性”。体现为:有效对话、有效训练、有效迁移等教学行为活动。

“自主探究”的课堂追求应该是一个“不断产生问题又不断求解的过程”,教师、学生、教材三者在课堂的平等对话中实现着互学互惠,共生共长。我们充分相信学生与教材有独立对话的能力,在课堂上追求“四有”,即:学生有自主阅读的时间,有自主思考的时间,有自主合作的时间,有自主对话的时间,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我们倡导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出一种“对话”的情境,追求有语言内涵的灵动对话、有效对话,在互动式对话中实现思维互动,在导向式对话中进行情感诱导,在评价式对话中实现激励肯定,人人参与“教科沙龙微型团队”。合作与交流能激起思维碰撞,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因此,以研讨、交流为主的沙龙活动形式被大家广泛采用。我们认为要切实提高教学沙龙活动的成效和质量,让每个人思考,让每个人表达是最根本的要求。所以,我们将原来的全体参与的会议式沙龙活动,变革为语数(分低中高)、英语、体艺、科学和信息技术等九个微型沙龙团队。由班子成员分别担任组长,定期组织开展有效的课题研讨活动,具体包括:每双周四开展一次的课题沙龙研讨活动(主题一般提前两周由组长与组员共同商讨确立),每单周二进行一次的点名谈课和预约听课活动(内容一般是谈自己要上的课,重点谈教学设计与理念以及课题研究在这一设计中的体现,并预约好这一课听课时间),此不断增强课题研究与行为实践的相互转化、相互促进。“三课一评,一课三议”主题化。近学年,我们本着“教研、科研一体化”的工作思路,以新课程改革目标为指引,开始实施以“三课一评,一课

(三)多管齐下,提高课题研究的反思力度。

反思是最有效的自我提升方法,它是促进课题研究呈螺旋上升态势的助推剂。为了加强教师对课题研究的反思力度,加快课题研究的步伐,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

课堂教学是开展课题实践的主要场所,也是促进教师进行课题反思的主要平台之一。因此,我们在教师备课本上特别辟出一栏,专门用于记录教师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情况,要求教师日日思,日日记,养成自觉反思习惯。

主题化的教科沙龙研讨是强化教师进行深入反思的重要途径。因此,每个研讨主题都是从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具体研究中遇到的普通问题中提炼而产生的,如“课题认识大家谈”“自主互动,追求高效”“自主探究性教学案例谈”“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等,主题一般提前两周公布,供教师就相关内容进行学习、实践、思考,撰写书面交流文章,确保每个教师的反思和对话都有一定的浓度,营造有一定的学术研讨氛围,达到智慧共生共长的效果。

撰写论文、案例是加强教师反思力度的必要手段,我们鼓励教师每学期至少撰写一篇有质量的论文和案例,并通过课题组评比推荐参加上一级的各类评比活动,争取让优质的反思成果得到进一步推广。

2.研究的主要成效

(1)总结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小学生自主探究性教学策略

“自主探究性教学策略”指的是教师为实现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这一教学目标或意图所采用的一系列问题解决行为。几年来,课题组经过长期细致的课堂教学实践围绕“教学前的准备策略”、“教学中的实施策略”、“教学后的评价策略”三个方面,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有效推进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途径,使我们课堂教学不断走向四个和谐,即:教学目标的和谐相融、教法学法的和谐统一、师生对话的和谐互动、教学资源的和谐整合。

①教学前准备策略

教学目标的确立——坚持“以生为本”。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整个课堂师生的思维在逐层递进的“对话”中,不断生发,不断深入。

“有效训练”旨在通过体验让学生“练而有悟”、“练而有得”、“练而有乐”。练而有悟,即从学生的疑难之处入手,以训练为途径,在释疑的过程中,在结果的凸现中,引导学生自省自悟,从而实现思维能力的发展。练而有得,即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能力培养两个层面上寻找到结合点,在引导学生释疑的过程中,灵活处理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抓住训练主线,以“重”(主要问题)带“轻”(次要问题),以“轻”促“重”,提高释疑和训练的质量,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发展,使教学目标得到有效的落实。练而有乐,即面向全体,关注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灵活化,关注途径的层次性、发展性,并充分运用激励手段,调动和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人人走向成功,使探究成为一种乐趣,成为学生自我发展的迫切需要。

“有效迁移”是在巩固书本知识的基础上,以拓展相关内容为载体,以发展学生素质为核心,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它是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发展阶段。我们一般采用“模仿实践——自主运用”这样一个操作过程。即: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内容上由易到难,由课内到课外;操作形式上由模仿到熟练,由熟练到有所变化,做到步步落实,层层提高。另外,在迁移练习的设计上要面向全体,体现层次性,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的程度上得到自主发展。作为教师,无论是知识拓展的形式,还是教法和学法的设计,都要力求有新意,要积极鼓励学生在自主实践与探索中不断积累,善于发现,敢于创新,促进其萌发创新意识,培养其敢于探索,追求科学的良好品质,为其成长为新世纪的优秀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辅助教学行为策略体现“激励性”。教师一方面注重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通过一些有效途径,如:环境的创设,大胆的质疑,情境的渲染,操作与体验等,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保持积极的学习热情,进而产生新的学习动机,激发起自觉学习的愿望。另一方面关注积极的教师期望(即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给学生以学习的自信,让学生在教师的目光、行为、言语中受到鼓励,从而激励孩子对自我概念、自我期望、动机、归因等获得良性发展。

管理行为策略实现“最优化”。我们提出并建立了“一个模式”“两个标准”和“四个原则”的课堂管理模式。“一个模式”即“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学练并重—迁移实践” 自主探究性教学基本模式;“两个标准”即建立和实施《小学生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标准》和《小学生自主探究性课堂学习标准》;四个原则即:教学相长的原则、有教无类的原则、个性化发展的原则、动态生成的原则。这一管理模式一方面给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可对照执行的标准,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另外,我们还提出了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充分利用好每堂课的关键时间段(前15分钟),并通过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度来延长有效学习时间,同时讲究处理课堂问题的时机和方式,从而达到实施有效的课堂时间管理的目的。

③教学后评价策略——“全面评价,关注发展”

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被广泛应用,它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在“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中,我们的评价坚持“全面评价,关注发展”这一原则。评价内容和标准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还要注重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发展,更要关注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我们从心理素质、智力品质、方法技巧三个方面确立评价内容与目标。“心理素质”方面重点要求学生具有自主探究意识及自主学习的态度和动机。“智力品质”则关注学生观察力、思考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评价的发展水平。“方法技巧”侧重于培养学生学习参与能力和自主实践能力。我们鼓励教师进行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化教学评价活动,通过评价促使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意识逐步根植于学生的心灵之中,付诸于他们的实践之中。

(2)明确了自主探究性学习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促进作用

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是学习方式的转变。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以认识和把握有效学习方式为价值取向,是我们创造性地引导和促进学生进行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的重要保证。通过课题研究,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自主探究性学习”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促进作用,“自主探究性学习”能较大限度地发展学生学习方式的“五性”,即:体验性、独特性、独立性、主动性、问题性。

“自主探究性学习”激活了学生学习的“体验性”。体验使学习的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也是人格健全的过程。在“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具有专业特质的教学语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采用各种灵活的组织形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他们进入“学生”这一角色,对教材进行自我理解、自我解读。我们提出在课堂上要努力让学生获得四种体验,即“情感体验、探究体验、省悟体验、成长体验。”

“自主探究性学习”推进了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层面学生的发展需要制定教学目标,根据每个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确定教法和学法。在宽松、和谐的对话环境中,引导学生创造性地个性化学习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解读,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我,发展自我,成为“鲜明独特”的自我,从而发展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

“自主探究性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的“独立性”。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本质特征,在具体活动中表现为:我能学。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我们不必怀疑学生与文本有独立对话的能力,而应当很好地反思我们是否给予了这种“独立性”生成的机会。“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课堂则为学生的独立成长构建了最广阔的平台,因为教师能充分信任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有利条件和环境,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因此,我们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必须让学生有自主阅读的时间,有自主思考的时间,有自主合作的时间,有自主对话的时间;必须为学而教,化教为学,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让学生在学习成功之中不断走向独立。

“自主探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在具体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关注“自主探性学习”的课堂就是要努力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主探索,主动获得的过程。这也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必须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上,我们突出了探究方法的指导,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化解在层层的感知与理解、体验与感悟中,循序渐进,拨云见日,其过程对学生产生了莫大的吸引与挑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探究意识和释疑能力。

“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问题意识”。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新课程标准也把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作为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向。“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课堂就是要充分呵护和诱发学生的发奇心,让学生既能走进教材,又能走向教材以外的世界,从中发现新的领域,寻求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强烈探究性欲望,通过新一轮的学习与实践增强知识的广度、深度,及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3)构建了小学生自主探究性教学一般模式框架

本课题实施以来,我们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坚持课题与课堂教学实践紧密结合,通过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对“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认识,提高了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实践研究,我们初步构建了“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学练并重→迁移实践”的自主探究教学的一般模式框架。

自主预习。“自主预习”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学生主体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变 “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和“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为“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的重要环节。“自主预习”强调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通过自学对教材预先有所得有所悟,为课堂上的自主探究作好充分准备。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的差异,我们作了适当的调整:低年级以导学为主,中年级以半扶半放为主,高年级以自学为主。“自主预习”这一环节重在以自主为核心,以发现为目标,着力提高自学的效益。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互动合作进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重在通过展开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体验中获得释疑的一般方法,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其一般操作步骤为:“启思——探究——释疑”。这一环节的操作是立体式的多向交流,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多元互动对话,是师生智慧共生共长的过程。

学练并重。“学练并重”是自主学生获得知识并灵活运用知识的一个重要过程。这个过程重在以学导练,以练促学,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获得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感。在具体操作时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练而有悟;通过突出重点,使学生练而有得;通过多法结合,使学生练而有乐。

迁移实践。“迁移实践”是指在巩固书本知识的基础上,以拓展相关内容为载体,以发展学生素质为核心,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这是一个学生自主实践运用的阶段,是知识、能力双迁移的提升阶段,是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发展阶段。其一般操作过程为:“模仿实践——自主运用”。操作遵循的原则为:循序渐进的原则;自主选择的原则;创新的原则。

(详见附件1第21页至22页:《在自主探究中愉快地学习—— “小学生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谈》)(4)构建了具有学科特色的自主探究性学校课堂教学特色

在课题组构建了小学生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一般模式框架的基础上,课题组通过整合科研与教研,致力于学科课堂教学模式、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学生的学习评价、教师的教学评价等的进一步探索,不断磨炼课堂,总结提炼成果,逐步构建了具有学科特色的自主探究性学校课堂教学特色。

七、研究反思

通过此课题研究与实践,我们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我们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我们看到我们的研究依然存在着诸多不足。如:

1.科研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1)科研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尽管我校制定的科研工作制度比较健全,但制度的步伐跟不上科研工作的发展需要,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

(2)课题管理还不够精致化。我们对课题研究工作的管理比较偏重于显性的活动开展、资料收集、研究成果,而对隐性的学习、思考、提炼等过程还缺乏强有力的、精细的管理方式。

(3)教师、学科的差异兼顾还不够全面。我们在建立子课题研究小组时,虽然对组成成员进行了比较合理的调配,也充分考虑了薄弱学科的因素,但是在具体的研究运行操作过程中,对基层老师的差异发展、小学科的研究工作还没有真正兼顾到位,导致了老师之间、学科之间的发展存在不均衡现象。

2.理论创新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

(1)尚未建立高层次的理论指导专家组。由于条件限制,加上主动性不够,我们缺乏比较有权威性的相关专家、教授给予全程而系统的理论构建指导,使课题研究的理论成果与预期目标有一定的距离,其推广价值及影响力不是十分深远。

(2)课题核心成员的理论水平尚未达到一定高度。近几年来,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我校的骨干教师队伍得到了不断壮大。但是具有良好专业理论修养,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骨干教师还相对欠缺,因此,课题研究的理论创新力量显得比较薄弱。

3.课堂特色有待进一步打造。

(1)教学方式转变不尽到位。从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来看,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还没有达到最理想的境界。其原因有:一是对自主探究性的教学策略研究不够透彻、深入,课堂教学的特色比较趋向大众化,缺乏鲜明个性特征;二是老师的教学观念受大教育环境影响,受班级学额制约,不敢轻易走向教学的全面开放。

(2)评价机制改革不尽完善。一是评价“自主探究”教与学的标准体系构建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在较短的时间内难以达到科学、系统的规范要求,致使评价达不到最佳可信度;二是评价的操作系统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之下,持续实施的难度相当大,致使评价达不到最佳效果。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巩固成果,正视问题,深入研究,积极创新,一切都着眼于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力争把塘桥中心小学的“自主探究性”特色建设提升到更高的发展阶层。

八、主要参考文献、著作目录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 朱慕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肖川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 肖川 上海教育出版社

《探究性教学的实质:一种复杂性思维视角》 郝志军《教育研究》200年11期

小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性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刘海丽

第二篇:《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小学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202_年5月

《小学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所在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本地学生大多是郊区农村家庭,占学校人数的60%,前不久,我对所在学校五、六年级两个班65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很令人遗憾——课外阅读这一重要的语文教学手段处被人遗忘的角落,处在令人尴尬的境地。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必不可少的,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和能力的练兵场。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教给学生阅读理解的方法、技巧。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获取更丰富的知识,开拓更广阔的视野,激发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更可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这就是所谓“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故而,任何一位优秀学生无一不称他们的语文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得益于课外书”。《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要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自由阅读,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目标,并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目前在语文教学中,家长和学校都把学生束缚在教材中,切断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通道,抑制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对教学工作不敢丝毫掉以轻心,但是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学,更谈不上引导课外阅读。另外,学生每天在课堂上要坐七节课,每周要应付呆板繁多的考试,课外还要做大量的作业,学生作业负担过重,没有课外阅读时间。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得学生忽略了阅读习惯的养成,轻视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小学生读书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往往仅凭自己的爱好和直觉来选择,阅读动机主要是“作消遣”、“欣赏文笔和惊险离情的情节”。有的学生对古今中外的名著热情较高,但由于各种原因,真正接触的并不多。学校没有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语文教师缺少导读机制、语文教材缺乏阅读指导以及学生阅读目标、阅读方法的错位等外在和内在原因也是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就是阅读,会不会阅读将决定一个人从社会获取智慧的能力。我国阅读专家曾祥芹和韩雪屏提出新世纪人们必须迎接三个挑战:一是无限的书籍对有限的阅读时间的挑战,二是呈几何级数膨胀的信息对读者原有接受能力的挑战,三是大量新知识对读者理解能力的挑战,这就迫切需要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教育家们也发现,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就有密切的关连。学生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而且越早越有利。因为阅读是人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接同中外古今大师对话,或聆听他们的教导,或与他们切磋辩驳。阅读也是吸收知识的重要途径、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础。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阅读活动,任何有成就的人无不从阅读中并继续从阅读中获得知识、培养性情、汲取营养和前进的力量,因此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越来越被摆在一个突出的地位上加以关注和研究。

有资料表明:虽然国外对课外阅读策略研究较早,但大部分仅从阅读技巧与方法上作列举式的阐述,对怎样引领学生走进自己的心灵世界,掌握自己的内驱学习力却研究不足。国内的研究范围主要局限于外语领域,且大部分研究者来自于大学,研究内容多为外语课外阅读策略教学,而对语文课外阅读的研究却未曾过多地涉及。针对我校实际和小学生年龄特征及知识积累、能力水平、阅读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了“小学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 ”这一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依据

理论依据一:探究性学习理论。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本质上是一致的,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探究性学习”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的综合和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其基本思想是让学生“重在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学习,充分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能力。理论依据二: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的认知理论。

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感知过程是一个由浅及深,由易而难的过程,探究性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基础,帮助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和迁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

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是作为一种教学活动而存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组织、帮助和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自主性学习。具体来说,基于自主性教学强调的是整个教学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为前提,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为目标,以让学生自主决定、自主选择、自主控制、自主反思、自主评价、自主建构为进程,以教师的组织、帮助和指导方式而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这种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是一种最高理想的教学过程,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自主和学生的学习自主。

理论依据四:主体性教育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主体性教育的教学活动,既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的活动,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的活动,是两个活动的相互合作、相互影响,同步发展的有机结合。篇二: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安康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三: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

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202_-11-27 22:20:42)转载▼ 标签: 教育

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第三篇:小学生作文自主评改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作文自主评改研究结题报告

时间:202_年04月21日 作者:悟者 点击:133次

小学生作文自主评改研究结题报告

[这个贴子最后由悟者在 202_/06/10 11:48am 第 1 次编辑] 小学生作文自主评改研究结题报告

摘要:这是一个自选的、单一的、来源于教育实践的具有探索性、应用性的课题其研究的是通过训练学生学习评改作文,进而提高作文水平,达到优化作文教学过程的目的。四年的研究成果表明,它使学生学会了品评修改作文,培养了作文过程中的自觉性、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探索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发掘了作文教学的人文内涵。一.引言《语文课程标准》前言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后的几年时间里,我们一直致力于在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习作等方面就如何树立学生在学习和发展方面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有益的探索。可是研究发现: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呈现着这样一个格局: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阅。在这一格局中,教师一直占有绝对统治的地位。学生在被动写作之后,交上作文便觉得万事大吉,只等教师这唯一的读者与批家给自己作文打分了。学生写完了事,修改的任务全由教师担负。教师“批改作文如移山”,所以教师成了“愚公”,但又不能成为真正的“愚公”,因为学生接到批改后的作文本只“瞥一下分数”,教师繁重的批改工作成了“无用功”,这中间,学生一直没有做自己的主人。这种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更不利于学生独立自主人格的培养,与当前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也是背道而驰的。“文不厌改”,这是古今中外经典作家异口同声强调的。周恩来同志说:“任何人的文章都要修改”,这是认识写作规律的经验之谈,学生作文更须反复修改,从修改中悟出“不应该那么写”的道理,才能不断提高写作能力。然而学生作文不能单靠老师修改,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修改作文主要是学生自己的事,无需老师包办代替,学生只有全程参与观察、构思、表达、修改的写作实践,才能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基于以上认识,有感于当前作文教学的状况,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思考,在作文批改这一环节作了一些探索。概括起来说,就是把作文评改的权力交给学生,通过这一形式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通过作文评改培养他们的能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生动求知精神和独立自主的人格。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叶圣陶先生在论及语文教学方法时曾指出:“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务必启发学生自觉性、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达到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的境界。二.研究方法及过程

(一)被试的选择:把作文评改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组评改作文,并不意味着教师减轻工作量,反而会遇到更多各方面的新问题,因此我们配派了中高年级最棒的师资,采用先定点试验,后全面铺开的方法,积极稳妥的进行试验推广,以保证课题实施的成功:第一轮:1999年下——202_年班:班:五二班 执教者 徐雪

(二)实验的设计及具体操作方法第一步:要求教师必须要转变观念。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量急剧增加,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人类的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长一倍,20世纪是每10年增长一倍,而最近10年则是大约每3年增长一倍。包括源源不断出现的新知识,教师教不了,也教不完,只能靠学生自己今后进一步学习,所以,人类已进入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难怪有人说,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自学的人。因此“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重要口号。现代素质教育的教学观念主要是“以人为本”。在不否认教师主导作用的基础上,教学更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把学生的发展情况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重要标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追求高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强调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举措,是“以人为本”教学观念的切实表现。

作文评改就是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教他们学会学习,做学习的主人。修改学生作文的过程即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想交流的过程。改变那种不放心让学生修改作文,不相信学生能修改好作文,生怕搞砸了,总不肯大胆放手的错误想法和做法。认识到这种“灌输式”、“代替法”禁锢学生的良性思维的危害性,认识到长此以往,学生养成认为作文反正有老师改,只是把老师修改的部分一扫而过,根本不去认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改”的不良习惯。依赖性变强,不利于发挥主体性,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了。第二步:根据大纲要求及课本内容制定具体实施的方案。我们经过多年的探索,根据课程标准对不同级段作文评改的要求,制定出了如下实施阶段目标:三年级:①学会使用修改符号。

②会修改错别字。

③能指出意思表达不清楚的句子。

④能找出自己认为优美的词语。

⑤能指出用错或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

⑥会写简单的评语。(着重自己的感受)四年级:①能规范使用修改符号。

②能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

③能修改意思表达不清楚的句子。

④能增添一些词句,是句子表达清楚、完整。

⑤能改正用错或是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

⑥能写出比较全面的评语。(根据自己的感受,指出文

章的不足)五年级:①能熟练使用修改符号。

②能修改一些词句,是文章内容更加生动、具体。

③能写出恰当的评语。(根据不同习作要求,给出恰当

的评价)第三步:改革批改形式,逐步提高自改能力。学生作文评改能力是逐步形成的,必须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力求作文评改形式多样化。⒈示范批改、典型引路。学生打好草稿,老师进行批阅,从学生的作文草稿中找出质量不同的作文各一篇写在投影上,让学生先自由朗读,总体感知文章内容,然后让大家口头评论,看文章的内容是否真实,结构是否完整,层次是否清晰,用词造句是否恰切,文题是否相符。最后由老师运用修改文章统一符号用红笔对文章作增、删、改、调的示范批改,对学生的作文可以“鸡蛋里挑骨头”,对较差的作文则力求找出闪光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增强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激励他寻找新的成功。在示范批改的过程中,学生从作文实例的具体指导明确了修改标准,掌握了一整套修改文章的统一符号和修改方法,为自己修改作好了准备。⒉分组修改、集思广益。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批改小组,每组中有好、中、差三类写作水平的同学。为了增强学生批改效果,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作文的要求将批改步骤写在黑板上:比如⑴改错字;⑵改错句;⑶找出错的语句;⑷找出不好的或欠缺的内容;⑸写出评语草稿。批改时,每人发给一篇文章根据步骤进行,修改小组成员可以轻声交谈、切磋研究、讨论修改。老师巡回指导,了解批改情况,帮助解决批改中的疑难问题,帮助有困难的小组或同学,只作提示,决不包办修改。批改后各组代表谈意见,推荐在评改中发现的优秀作品和精彩片断在班上读给学生听,供大家欣赏品味,这样做对好的同学是个鞭策,对差的学生是个促进。最后,还通过全班讨论评出最佳“批改小组”,并挑出修改成功的文章若干篇,由学生本人在班上朗读或张贴在学生园地里,以示表扬。⒊自我修改,深化理解。这一环节是最难的,也是自能作文的最终实现,即变“他人改自己的”为“自己该自己的”。当大部分同学明确了修改重点,掌握了修改方法后,逐步放手自改。学生自改时要求反复吟诵,通过慢速阅读、快速默读等形式发现问题、分析修改。再把修改后的习作读给其他同学或家里人听,请他们提意见,再进一步修改。学生自批改后,还可以让学生谈作文修改的好处,谈自己在修改中的体会,让他们知道怎样修改,提高他们的自能作文水平。这样做,教师可以从繁重的批改中解脱出来,考虑学生作文中更重要的问题,加强指导,使学生逐步具备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的本领。第四步:总结操作评改作文的原则及注意事项。改革传统作文评改办法,老师并不可以偷赖,相反,对教师要求更高。它要求教师统观全局,把握重点,象指挥家一样指挥改的全过程,从浏览、分析、记录到指导修改,再到总结。但老师只起引导作用,绝不以包办代替,每个环节都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修改的全过程。评改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或侧重自评自改或互评互改,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积极参与,乐意修改。修改作文中应注意:修改符号要规范;添加的内容要清楚;字体要工整不要改变别人的文章的原意。写评语时,不要面面俱到,应针对这篇文章的具体内容写评语。写评语,语言可以幽默一些,因为文明得体的幽默能愉悦身心,激起爽朗的笑声,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噍,这些标点符号多么开心!因为小作者把它们用得很恰当!”“那些字一个个歪着身子,希望以后看好他们纠正他们的坐姿!”写评语,可以多一点鼓励,因为学生在学习中重要的心理特征是希望别人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并且得到鼓励。所以写评语要由衷的为别人的优点“喝彩”,哪怕是一个用得生动的词,一个用得形象的句子,或者用得正确的标点,也要为其叫好!如“你描写小明动作的这几个动词,简直绝了!”“你文中的细节描写,十分传神!”写评语,也可以用一点情感,学生之间评改作文,实际上也是内心情感的交流,尤其当对方写出真情实感时,都希望得到对方心灵的呼应。因此,学生写评语,用上真情,注意语言的感情色彩,使对方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动情悟理,学到如何写作的方法。如:“看到你的作文,对我很有帮助!”“从你的这篇文章中,我真正领悟到人生的真谛!”“读了你的文章,我觉得你比我写得好,我要向你学习。”在这里,学生之间心拉得更近、更近„„三.研究成效

本课题建立了符合符合新课标要求的作文教学体系。即:作文全过程的观察、取材、构思、起草、加修改等写作环节的指导,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优化了作文教学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课堂效果。由于在班级实行了崭新的作文评改方式与评分方法,课堂气氛明显活跃。如在修改错别字时,同学之间互相询问,在充分发挥个体优势的前提下又能发挥群体优势,真正做到优势互补。在发现问题后,学生能及时加以解决,避免了老师的过多介入。又如在学生修改他人作文时,让修改者与被修改者进行沟通,从而保证了评分的透明度,也有利于对方及时改正缺点,真正做到共同提高。在老师对此次作文进行讲评时,由于修改及时,学生对自己存在的问题不再因时过境迁而显得不十分在意,从而保证了作文评讲的针对性。另外,在课堂上由于实现多方面交流,课堂上老师一言堂的局面得以打破。

2、课后效果。①由于这一修改方式都在课堂完成,通常是一节课作文,一节课修改,修改之后及时反馈,作文与修改这一过程相对完整,就使得学生少了课后作业,从而减轻了学生的负担。②由于作文能及时得以评价,学生感到自己的劳动得到了别人的认同,在别人的认同中自然实现了自我价值,这样自然就会获得一种满足感,从而以一个良好的心态投入到下一节课的学习。③因为把评改的权力让给了学生,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自己的信任。在这一健康心理的驱使下,学生作文评改显得非常认真细致,有的甚至比老师更能做到独具慧眼,从而避免了老师笔下千人一面的套子式评语的出现。借助学生的修改,亦可以让教师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脱出来,以便于老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之中,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通过效率评改作文这个切入点,使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他们作文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几年来先后有近百篇学生作文在国家级、省级的报刊杂志上发表,多次获得省级、国家级的征文、竞赛奖。因此,我们学生评改作文是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附:学生评语举例⑴这篇作文描写的景太美了,但是有些景却伤心地哭了,因为你好像根本没留意他们。标点符号王国的逗号和句号好像是双胞胎,很难分辨,不过生字王国的朋友很高兴,因为他们像一个个战士整装待发;英俊、潇洒,好句子软件已经把大部分坏句子病毒杀光,占了上风。⑵语句通顺,用词准确。句子优美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特征。“只好在纸上向你倾诉。”“你一定会笑话我是一个胆小鬼吧!”“月亮姐姐温柔地告诉我别害怕。”“我闭上眼睛,甜甜地进入了梦乡。”这些句子写得优美、动听。⑶这篇文章写的是具体事实,当时,我也不应当还手,在这里,我向你道歉。⑷这篇文章选材很典型。“您小时候的老师也是这样对待你们的吗?”这句话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优美的句子像云游四海的神仙到处游玩,简直太美了。不过文章中的冒号到处乱跑,占住了别国公民的地盘,你要管好他,否则打他50大板。还有文字王国的公民都被钢笔大王打坏了,一个个东倒西歪,快快救救他们吧!⑸彦杰同学,第一段的中间,我给你加上“这样一来,你们只为了那一点儿小钱,去制造假药,使病人中毒而亡。再说了,公安部门现在正在打假,难道不怕被逮住?”可以吗?⑹本文语句通顺、流畅,句子优美,字体工整,生动地描写了校园的美丽。从文中我可以体会到,小作者十分爱自己的校园,但文中有错别字,希望小作者继续努力呀!戴明《向错别字宣战》评语:1.本文的好词好句颇多,阅读本文就好像漫游在好词佳句王国之中一样:鸦雀无声拉开帷幕等词语把自己怎么给彭世鑫招错别字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而且语言生动有趣。可你却忽视了其他同学,缺少场面描写,这毕竟是全体动员向错别字宣战的活动嘛。2.你这篇文章语句通顺,语言风趣幽默,你把找错别字的活动比作扫雷行动,错别字“堆的像黄山一样高”,读来非常有趣。可惜这篇文章标点符号用错的太多,逗号小战士精神抖擞而句号大将军脱岗了,它旅游去了?3.这篇文章语言风趣,略带夸张,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可你比较毛糙:题目不该加引号,不该在活动中故意耍小聪明,更不该不写其他人怎么改错字,尤其是看不出你改了哪些错别字。还有,你的文章中错别字也占据了一席之地,看来对错别字的战争真是一场持久战呀!虽说这些都是小毛病,可老师教育我们小处不可随便,你难道忘了?4.本文颇像李白的诗篇,幽默夸张,面对满是错别字的文章,就像坐进了布满地雷的敌方阵地,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表现出找错字的认真态度。把彭世鑫叫作粗心老大,这个善意的绰号显得很风趣。我要向你学习。高颖《杀鸡》评语: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一连串动词把杀鸡的过程写得生动形象,我几乎学会怎样杀鸡了。可你一时疏忽,让错别字奸细溜进了作文城堡搞破坏,今后可要加强戒备呀。杨娅晨《彩票老爸》评语:你的作文题目就先声夺人,与众不同,头昏目眩一词用得非常恰当,标点符号也在你的指挥下各司其职。看了你的文章我了解到你的爸爸可真是一个彩票迷,他沉迷彩票忽略了你,可是爸爸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你却讲得不具体,还有些句子不通顺。继续努力吧,相信你的作文会越来越出色的。《智能鼠》评语 这是一篇想象作文,你展开了丰富而大胆的联想,对智能鼠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先写智能鼠和老鼠的相同点、不同点,接着写自己的布署方案最后讲述智能鼠怎样捕鼠,结构层次清楚,情节引人入胜。杨霖《爱我的妈妈》评语:这篇作文条理清晰,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描绘出一位平凡的母亲教导女儿的动人场面。文中的两个典型事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却被我们忽略了,这正是你高明的地方。不足之处,文中个别词语使用不当。《童年趣事》评语:每个人都有金子般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情一定很有趣,开头你用对比的方法点明这件事有多么难忘,同时设置悬念引出下文;第二段细致的动作描写,好像开锁的经过又在读者眼前闪过一样,充分表现了你的“傻样”。可惜优美词句少了点,今后多加努力。《我的爸爸》评语真佩服你的写作水平,这篇作文句子优美,简洁明快。优点一:在叙事过程中描写爸爸的外貌,叙事更生动,爸爸形象也更突出,这很值得大家学习。优点二:记叙、描写、议论相结合,更好的突出中心思想。美中不足是语句有点不连贯,缺少必要的过渡。希望以后多多努力。《机灵的小猫》评语本文条理清楚,先点明小猫的特点:机灵、可爱,又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其特点文中比喻句、拟人句很多,最后一段尤其生动,读后谁不说小猫机灵呢?这篇文章把小猫欢欢写活了,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但介绍猫捉老鼠显得太单薄,作为家庭一分子,小猫更多的是和家人相处,如果也能采撷这方面的趣事,欢欢的形象不是更丰满更可爱了吗?四.分析讨论及体会1.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发展和创新的主体。”人类社会已进入充满竞争挑战的21世纪,教育要为新世纪的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那么,面对时代的挑战,我们的作文教学要想跳出某些习惯的框框和某些固守的偏见,就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让作文教学变成一个激发、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使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教学实践给我们的体会是关键是要“放手”。评习作是习作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功之乐,掌握成功的“决窍”,而且能互相取长补短,激发写作积极性,创新能力、认识能力均能得到一定的提高。放手让学生去改,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不但使学生的习作信息及时得到反馈,而且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是很有利的。

训练学生自主评改作文,利于提高写作兴趣和习作水平,而且融思想教育、社会实践、自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为一体,全方位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素质教育落实到位。2.从学生知识技能提高的角度看:它变孤立的标点符号的使用、错别字纠正、病句修改、语法修辞性错误、生活常识性错误等单项训练为综合性的形成性的语言实践训练,使学生在综合性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学会了品评、修改作文。学生语言运用方面的的基础知识巩固了,基本能力提高了。落实了新课标中关于“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3.从学生的学习方式上看,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自主评改、小组互评、班内交流的过程中已经实践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传统中教师批改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相比已经有了根本性的转变。

4.从学生的交往角度来看,评改作文的过程又是学生间交往的过程,学生既要清楚地陈述同学作文中的不足之处,又要讲究说话的方式和方法,让同学能乐意接受;还需要保持虚怀若谷的胸襟,作为被评改作文的作者虚心接受来自同学的善意的批评,作为评改作文的人,要善于发现并肯定他人作文中的优点,把评改作文的过程当成向他人学习的过程。我们在课题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写出幽默机智富于童趣的评语,努力营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本课题加入了相应的人文内涵。

如果说教育是一个巨大的宝库,那么学生自主评改作文这个课题就是这个宝库中品味极高,含金量极大的富矿。只是他还鲜为人知,未被开发。我们的课题研究也只是做了浅层次的开发尝试,但愿关注作文教学工作的同仁们能从中发现更多更宝贵的东西,收获更多有益的启示。

第四篇:《高中生自主学习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高中生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辽宁省辽阳市第三高级中学

校长:康云龙

一、标题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提高课堂自主学习的研究》

二、署名

辽阳市第三高级中学:康云龙

三、摘要与关键词

多元智能、课堂、自主学习

四、引言

(一)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课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课堂教学气氛比较沉闷,方法简单,容量狭小,过程乏味,效果低微,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导致了教育的“少、慢、差、费”,久而久之影响了人才的培养。怎样“多、快、好、省”地提高教育效益呢?多元智能理论的运用具有趣味性、直观性、多维性和艺术性的特点,它可以使传统的课堂由无形到有形、由无声到有声、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态到动态,它极大地拓宽了教学空间,增加了教学信息,能以多种形式沟通学生大脑中的感觉区、语言区,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速新世纪人才的培养。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查阅了许多资料,借鉴了专家们的理论、观点,运用多元智能理论,结合自身实际,结合现代教育要求,认真贯彻新课标理念,努力使课堂教学向新理念靠拢,使课堂教学回归到生机勃勃,情境互动,复杂多变,丰富多彩,蕴含着体现生命价值的课堂文化上来。我们将探索一条更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途径,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课堂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策略、更新教育观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可以为实现有效教学和推进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提供一个积极的参考。通过研究,也可以探讨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建立联系。

2.实践价值:

(1)转变教育观念。研究实施多元化课堂活动有助于促进教师的观念转变。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学行为转变的前提。本课题研究有利于帮助教师正确认识新课程,正确认识教学,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改善课堂环境。研究实施多元化课堂活动有助于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通过有效教学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改变传统学习方式,主动参与知识探究,主动合作,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造就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课堂学习能充分满足师生的生活需要,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3)提高教学效率。本课题研究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三)课题界定及支撑性理论

1、课题的界定

所谓课堂教学,是指由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以及学到什么程度,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

新课程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是指在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指导下追求师生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去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

支撑性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是由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创立。加德纳指出,所有正常人都拥有八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视觉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每个人在八种智能方面所拥有的量各不相同,组合与操作方式各有特色。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学校和教师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不同的选择机会;该理论认为,如果学生缺少开发智能的机会,不管其具有多大的生理潜能,都不可能发展出相应的智能。基于这一观点,我认为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来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元的学习空间,提供多渠道获取信息的机会,会使教学获得更好的效果。

传统智商理论(Intelligence Quotient)认为人的智商高低天生注定无法改变;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发展的。传统教育只重视课堂学习,忽视了社会实践; 单纯依靠用标准化考试来区分学生,标准化考试过分强调了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否定了其它同样为社会需要的智能,使学生身上的许多重要潜能得不到确认和开发,造成相当数量的人虽然考试成绩很好,走上社会后却不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人才的极大浪费。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出来成绩,其他方面的特长,同样都是高智商的标志。用这种理论去看待学习成绩较差但有不同特长的学生,就会感到,他们很了不起,而不是什么“差生”。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多种智能,只是其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对的优势智能水平,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性。

(四)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目标:

(1)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探索能够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方法。

(2)认识学生的多元智能,贯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认真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其在愉快、自然的环境中,用适合自己的方式习得知识。

(3)探索“多元智能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确立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均衡的发展机会。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该课题组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从而促进个人的专业成长。

(五)研究内容:

1、研究制定多元化的三维课堂教学目标。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和课堂教学中的要求,对课堂教学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领域的发展进行详细的研究,从而制定教学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2、研究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学策略。多元智能理论为课堂教学开辟了广阔的途径,对发现教学优势和改进教学方法有很大帮助。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多元智能一视同仁,把多种智能领域和课堂教学相结合,利用学生的智能强项,以智能强项为突破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3、研究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学习的兴趣、方法、习惯的评价。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运用学习的档案袋评价方式,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坚持全面评价,注重教学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不断改进师生的教与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六)研究的主要对象:

针对我校的202_----202_在校学生进行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探究。

五、过程与方法

第一阶段:方案准备阶段(202_年5月——202_年1月)

1、拟定课题名称,查找相关资料,制定课题申报工作;

2、在调查与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制订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3、深入学习多元智能理论、新课程标准等有关理论知识,统一思想,明确研究方向,增强研究的自觉性、紧迫感。制定研究的方法,思路和组内分工。第二阶段:方案实施阶段:(202_年1月——202_年9月)

1、认真做好课题研究的分层、分类指导工作,围绕研究内容,收集原始材料;

2、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扎实开展课题研究;

3、定期做好阶段性小结,研究阶段性成果,撰写研究论文,形成文字性材料;

4、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调整课题研究思路并做好课题的中期检测工作。

第三阶段:专家论证评价,反思、总结、验收和结题阶段:(202_年9月——202_年9月)

1、做好资料分类归档,对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的案例资料进行系统分析,总结成果,整理出完整、规范的实验资料;

2、把相关有推广价值的课题资料和专题研究论文整理编册。撰写“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与结题报告;

3、写课题结题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申请课题结题。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广泛收集、查阅、整理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筛选和借鉴关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提高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

2.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了解课堂教学、课外学习和学习方法的现状,通过分析,找出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能针对性地开展研究。3.行动研究法:通过实施不同教学策略、多元评价学生,不断反思、修正,以取得最佳研究成果。

4.个案研究法:研究个案,分析原因,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法。

5.经验总结法: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分析与研讨,撰写总结和经验报告,使研究更具系统化、理论化。

6比较研究:通过对不同个案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六、结果与结论

本课题研究所达成的成果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

(一)依据高中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的研究,编写了一套针对课堂自主学习教学有效性的学案。

作为本课题重点研究的方向,我们结合现有的各地、各校已有的学案,努力分析其所包含的教学理念,探究这些学案所展现出来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侧重点,引领我们把握课题研究的方向,明确自己的研究目标。我们在对于已有学案的基础之上,又努力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探究新课程下课堂有效性的具体体现。我们总结出一套针对提高高中课堂教学各种课型的学案,并积极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通过课堂实践的检验,不断予以修正,并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二)通过对提高高中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改变了现阶段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以学定教,分组教学”的教学模式。

通过对于提高高中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我们不断转变高中课堂地教学方式,得出了一个新的高中课堂教学模式——“以学定教、分组教学”。这个教学模式分为四个阶段:

1.课前预习——教师实行集体备课,探讨预习案,定预习目标、定自我检测目标;课前提前一至两天发放预习案。

2.课堂检查——在课前收上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在课上针对课前预习案的检查情况进行解疑。

3.课堂探究——教师提点,学生分组讨论,从感性到理性,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同学一起研究问题,以固化知识,教师做适当指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4.当堂训练——在知识内容已能较好解决之后,针对所学内容进行训练,以强化知识的应用。

我们以“以学定教”的预习案的设计为载体;使学生提前进入知识准备、思维意境状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完成知识的建构,发展知识潜能;这样使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向课前、课后延伸。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学习积极性增强,探究意识强烈,耐挫能力提高,合作意识、互助氛围形成;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习质量的整体提升。

(三)通过提高高中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理念的转变,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1.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让学生从自己设计问题入手,引发学生去思、去疑、去设计、去探索,同时以教学素材为载体,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得出结论的猜想,然后让学生通过逻辑论证,证明猜想的正确性,进而得到结论及性质;然后让学生运用所得性质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目的的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用结论及性质解决问题上来,在这过程中,通过师生合作讨论研究,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共同分析解答,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问题的变式延伸,适当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化归,紧紧抓住思想方法这条主线将建构知识、能力、情感系统;并有目的的指导学生学法,创设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创新的平台,开放式的课堂兼之分层评价的激励,能够及时反馈与调节本节课教学效果与学生的掌握情况。

2.自觉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过程,教育理念发生了变化。

在现代教学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和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学生兴趣、情感等诸多方面的需求,提高综合素质和信息素养。由于信息技术自身具有传输的网络化,信息呈现的多样化,信息存储的物质化等特点,在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使得课堂教学的改革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使得我们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许多美好愿望能够得以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也使我们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更加科学合理,有机会寻找到更好的数学教学改革的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信息技术变成了学生的认知工具。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协作探究是主要的学习方式。

3.“以学定教、小组教学”模式,使分层教学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分层次教学按常规应对教学各环节分层,例如:教学目标分层、课前预习分层、课堂提问分层、问题探索分层、作业布置分层、单元考评分层、课外辅导分层等;我们研究认为分层次教学可以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4.教师的教育教学、教科研能力、专业素质明显提高。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操作上都需要教师以新课改的理念、新课改的目标、新课改的手段方法进行;这无形中给教师注入了动力,他们不断学习新理念、新教法、新学法丰富充实“以学定教、小组教学”模式的内涵;不断地实践,不断发现新问题,不断思考、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调整实施方案和计划,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习惯得到改进,学习方法得到改善,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学生具有较强的持久的学习动力。由于新的教学理念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自主参与、在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快乐,获得亲身体验,激发了探索和创新的强烈欲望,逐步培养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加之教师以导学案为载体,加强学习习惯培养、进行学法指导,逐渐使学生具有持久的学习动力。

2.学生具有较有效的学习策略。有效的学习策略能激活和维持良好的注意、情绪和动机状态;能分析学习情景,提出有关的学习问题,能为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能监控学习的过程,维持和修正学习行为;能正确评价学习效果。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良好学习策略的培养和形成。他们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明显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

3.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课题研究促使学生自主发展、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自我内化;逐步使学生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学会”成为“我会学”;学生的学习能力明显提高。

通过实践研究,教师逐步自觉把学习习惯、思维习惯与学习方法,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意志品质;这三个“教师可控制变量”融合在“以学定教、小组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中,使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得到初步提高。从某种程度说,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加强了理论学习,转变了教育教学理念,改进了教学方法,增强了实施新课改的信心和能力,提升了专业素质;同时转变了学生学习方式,带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七、讨论与建议

该课题的提出是为了转变教师观念,培养学生自觉学习习惯,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自觉改变自我教学定位还比较困难,不能很好的突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满足于教师的讲授,缺乏自觉的思考,被动接受较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需要继续探索和努力。

八、参考资料和附录

1、霍德华•加德纳.《多元智能》[M].新华出版社,1999.2、吴志宏.《多元智能:理论、方法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2_.3、《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4、《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灵活多多样的学生评价观》

5、《多元智能理论下高中课堂教学的研究》

第五篇:小学自主学习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课题结题总结

小学课题组

201 年4月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现代社会是一个文化多元、复杂的社会,信息更新迅速,这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让学生掌握多种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多种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因素,因为,一个人博学广闻,知识渊博,大多数都是靠自主学习得到的。只要学生获得了这种能力,就相当于获得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就能不断的更新观念,掌握更多的知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中提出:要逐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这种背景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一些学校的课题组都将自主学习研究,作为学校教育科研的一个重要的领域。以课堂为基点,以课堂学习生活化为途径,以自主学习心理研究为突破,在小学自主学习的实验与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完全“拿来”是不行的,我们认为:必须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本校特点的方法,才会更有利于我们的一线教学教育工作。在借鉴别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的研究”这一课题,是想通过教师恰当的引导,让学生不再过分地依赖教师“灌输”而是能自己逐步探求到新知,从而学会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让教育真正体现人本精神,凸显学生的自主化成长,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课题界定

自主学习:其实就是学生自我主动地获取知识。它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的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这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能使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从而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和探索精神。

自主学习能力: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具备这样的能力的人有很强的进取心和求知欲,具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而且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恰当的评价。

2、研究意义(价值)实践意义 :

(1)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知识的创新和应用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和科技的进步,而这取决于教育发展水平和速度,取决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使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未来的文盲定义为“不是不识字,而是不会学习的人”。面对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的快速纷繁,“终身学习”已成为最具时代特征的教育口号,学会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时代的要求,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2)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课程改革指出“让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一辈子负责,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地方,学校更是引发学习的地方”。

(3)本课题的研究实施旨在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减少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促进学生主动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推广,深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更大的提高。理论价值:

践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说和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贯彻新课程理念:以人为本,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倡导、实施新的学习方式。我们开展“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是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重点研究怎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独立地获取知识,探求新知,达到学会、会学,以此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水平。

三、课题假设和研究目标

1、课题假设

通过我们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相关实践活动,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发掘学生的潜能,使他们逐步在学习交往中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进而能有意识地调整自我,培养和发展孩子们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品质,使其获得自主发展,学会自主学习。

2、研究目标

(1).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广泛的实践探索,制定各年级各阶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策略,构建不同的自主学习的模式,教学中做到有章可循,操作性强,但又不失灵活机动。

(2).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和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和实验,促使广大教师更新教学观,改变以往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由“讲解—接受”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变为引导和启发学生为主,激发学生的潜力,使之会学、乐学。促进学生发展,做真正的学习主人。

(4).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和实验,形成良好的教科研氛围,提高学校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使学校与教师积累一定数量的论文、教学案例、心得体会、教学反思,并有多篇论文在省、市得奖或在教育杂志发表。

四、课题研究的依据

主体性发展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活动,即主体活动,是个体自觉地与客体(活动对象)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人只有通过主体活动,才能对客观世界发生作用,才能主动地认识客观事实,并在这一过程中改进发展和完善人本身。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能被传播,但传播的知识只有在它被重新构造之后,即得到了解释并且与学习者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才在各种情况下变得可用。”仅仅是经过教师“讲”,学生是无法在实际情况下得到应用的。要让知识真正可用,学生不经过自身的思考、理解、实践和检测是无法达到的。在具体情境下主动实践过程中使新旧知识相互作用,来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这一过程是外部活动无法替代的。因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不能由外部决定,而要依靠个体对现实的世界作出自身的、个性化的、创造性的理解的过程。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调查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为使研究尽量地靠近目标,我们采用“讨论—行动—反馈—调整”,即边研究边行动,边反馈边改进,边实践边总结,边收集情报,边修改方案的做法。

(1)调查分析法。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调查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情况,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2)文献研究法。针对调查中了解到的学生的学习现状,广泛收集和查阅有关资料,对其进行分析归类,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3)经验总结法:搜集、整理课题研究材料,对每一阶段、每一过程的实施情况作好记载,写出相应的总结材料,以点带面。然后把有用的材料集中起来进行总结、提炼。工作方案

1.科学管理,使得课题研究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不断实践以科研促进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课堂为实验主阵地,使课题研究服务于学生,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2.以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间周开展一次集体备课,课题组成员针对每次选取的一篇课文进行同课异构。大家在相互交流中学习,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成长。课题组配合学校,推选课题组的优秀执教者,到学校会议室展示。

3.运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来完善。邀请一些专家来校指导这一课堂模式,并指导课题组如何开展研究;同时,小组成员走出去,学习他校经验,到他校开设研究课,来提升教学效益。

最后,借助论文撰写和参加教育教学竞赛来提升。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双主体、四环节、六步骤”教学模式 1.双主体

(1)教师的主导地位研究

(2)学生的主体地位研究

2.四环节

(1)在“学”的环节,注重兴趣的培养

(2)在“议”的环节,注重能力的培养

(3)在“讲”的环节,注重能力的提升

(4)在“练”的环节,注重能力的巩固

3.六步骤(1)导入新课,明确目标(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3)分组合作,共同释疑(4)学生讨论,教师点拨(5)巩固知识,当堂训练(6)延伸拓展 提升素养

我们课题组提出的“双主体、四环节、六步骤”教学模式经历了一个由模糊-清晰-定型的过程。

1、学习先进理念,提高思想认识

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们教师思想保守,不敢创新,对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模糊不清。通过研究我们认识到要科研兴教,就必须把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及先进的课改经验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我们课题组采用集中学习辅导、自学、外出听课等方式,学习先进的理念,弥补我们的不足。

2、立足课堂,打造高效课堂

第一环节 骨干教师引领(202_.7-202_.2)

我们课题组选

老师执教的五二班作为实验班级,我们通过集体备课、上展示课、评课等教学活动,发现教师讲课时间少、语言简练,学生学得很投入,很轻松,练习量加大,学习效果好。通过一学期的课题组共同努力,实验班级教学成绩取得了很大进步,在202_-202_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县教研室统一抽考全县五年级的成绩)取得了全镇第一名的成绩。比五一班在平均分、优秀率和及格率三个方面都有明显进步。(学生的具体分数在班级自主学习总结上)

表:

第二环节

开展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研究(202_.3-202_.8)通过第一环节的研究,课题组成员不断总结经验,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本班实际情况,采取各种措施优化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取得了显著效果。在202_-202_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中,我们课题组的 校长,带领全校教师在全镇学校评比中荣获第一名。

第三环节(202_.9-202_.5)推广展示阶段

通过集体备课上展示课在全校及全镇展示成果,把经验在全镇推广,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市县级优质课及撰写论文活动。

提炼加工 形成模式

通过我们不断的研究,对课堂教学分析、提炼和加工,总结出了“双主体、四环节、六步骤”教学模式.七、课题成果的分析与讨论

通过二年的研究和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初步确立,并将逐步完善。教师通过研究,使全校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质的飞跃;同时,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学习方式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促进了他们素质的全面提高。实践表明:《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研究过程是一个双赢的过程。(1)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积极围绕课题方案,就课堂教学的理念与实际操作情况、教学效果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研究,确立了以生为本、以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学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在各级各类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老师在202_-202_学教育教学工作中,被评为先进个人。

老师在202_-202_学教育教学工作中,被评为先进个人。

202_年 老师参加教师基本功比赛。202_年3月 老师参加县级优质课并获奖。202_年4月 老师参加市级优质课。

(2)提升了教师的科研水平。课题组的老师在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养成了善于反思、乐于总结的好习惯,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科研水平。

课题组的 教师撰写的论文在 上发表。

(3)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主动性更强,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的学习质量飞速提升,实验班的学生学习质量优于其他普通班的学生,这真正体现了科研为教学服务的思想;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4)推动了我校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开展本课题研究,促进了课题组成员尽快掌握新课程理念,积极反思传统教学行为,认真实践新课程标准。带动了全校教师主动适用新课程改革要求,加强学习,大胆实践创新,大力推动了我镇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通过两年的课题研究,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1)课题管理不到位,教师精力投入不足。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课题研究的精力投入不足,课题组的管理和督促还不够全面、到位。(2)过程研究材料的总结、整理不够及时。

每年的研究活动开展得很丰富,形式也多样化,但整理不及时,收集的面也不广,所以过程性的研究资料相对不足。

总之,研究无止境。今后我们仍将以这个课题的思想内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并有机地与新课改研究结合起来,我们将一如既往,以最大的热情投入教学科研工作,更认真地学习现代教学理论。我们坚信:在上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我校的课题研究工作一定会开出更灿烂的花!

小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性研究. 结题报告(推荐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