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加快推进人才国际化的实施方案
编辑:梦醉花间 识别码:20-433822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27 04:00:11 来源:网络

第一篇:加快推进人才国际化的实施方案

加快推进人才国际化的实施方案

为充分开发利用国际国内两类人才资源,打造一支具有全球化视野、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努力形成“人才引领创新驱动”的良好局面,根据《中共AA市委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临发〔2016〕32号)《中共AA市委AA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的意见》(A发〔2018〕12号)和《关于印发加快推进人才国际化若干措施的通知》(B人社发〔2018〕49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注重全球引才与推动本土人才国际化并重,创新开放包容的人才国际化体制机制,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大美新”AA建设、实现“走在前列”目标,提供更加广泛有力的人才支持。

二、主要目标

到2023年,力争实现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数量、省级以上重点人才工程支持的高层次人才以及高技能人才培育数量实现大幅提升,AA市国际化人才引育机制更加完善,国际人才往来交流更加深入,国际化的人才服务和居住环境更加便利。

三、主要措施

(一)加快建立国际高端人才引进机制

1.加大国际顶尖人才团队引进力度。立足“8+8”新旧动能转换重点产业升级发展需要,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聚焦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发展需要,按照“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优质项目”模式,面向海内外引进顶尖人才团队,采取“一事一议”方式,最高给予1 亿元的综合资助。积极申报“外专双百计划”引才工程和“省级高端外国专家项目”“一带一路”等引智专项,引进国际知名的高层次外国专家和团队,对来AA工作的高层次外国专家给予工薪、旅费等方面资助。引进的外籍科学家可领衔实施市科技项目、申报市科学技术奖、创办科技型企业、开展创新活动,享受市内科研活动相同的政策支持。

2.优化国际高端人才引进政策。将我市用人单位在海外离岸研发中心和孵化基地全职聘用的高层次人才视同在AA工作,允许其单独申报市级重点人才工程。事业单位引进海内外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可采取专家评议、组织考察的方式,办理聘用手续,相应岗位没有空缺的,可突破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使用特设岗位予以聘用。加大市外、海外人才柔性引进力度,引进的退休“两院”院士和外籍发达国家院士,符合条件的可纳入聘任院士管理,并给予相应待遇。省外引进的专业技术二级岗位人才,按程序报省后,直接认定聘用到专业技术二级岗位。探索与国际知名人力资源机构和大数据机构合作,绘制“AA高端人才全球分布和流动趋势图”,动态了解和掌握高端人才分布流动情况,定期发布新旧动能转换重点产业高端人才需求状况,实现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提升人才引进的精准化。

3.拓宽优秀青年人才引进渠道。各有关部门(单位)要了解掌握AA籍或曾在AA学习、工作过的各领域标志性人才,通过定期联系走访,吸引在外人才回AA创新创业。加强与海外留学生组织、驻外使馆等联系,发挥我市留学人员协会、国际人才交流协会等群团组织优势,密切与海内外人才的联系。积极拓展海外引才工作网络,大力引进海外青年人才。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创业园区引进海外知名高校毕业的研究生,符合条件的优先推荐申报“泰山学者青年专家计划”,遴选一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留学人员创业创新项目,对获选“留学人员来鲁创业启动支持计划”的留创项目,在省里给予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再给予20万元的配套资金支持。

4.发挥市场机制精准高效引才。充分利用“中国山东海内外高端人才交流会”、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提高人才项目对接精准度,建立海内外人才常态化引介平台。通过“山东——名校人才直通车”等省级引才工作品牌效应,积极赴海内外知名高校对接高精尖缺人才。打造我市“AA——名校人才直通车”等引才活动。各县区、大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要充分利用活动平台,积极组织参与,发挥主体作用,放大活动成效。

5.深化国际化人才引进平台建设。鼓励设立AA市海外招才引智工作站,根据引才荐才情况,对年度评估为优秀和合格的工作站,按规定给予工作经费支持。规划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对认定为国家级和省、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分别给予 200 万元、100 万元、50 万元一次性奖励。鼓励产业园引进国内外知名猎头机构、国际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外国专家组织、技术转移中心。鼓励企事业单位到海外设立研发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转移中心和产业化基地,延伸海外人才工作阵地,就地吸引使用外国籍人才。

(二)加快本土人才的国际化培养

6.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要素。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出国培训工程”,围绕新旧动能转换重点产业,对涉及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科技攻关、成果转化等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将人才国际化有关内容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体系,提升专业技术人才国际化意识。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引导支持县区和企事业单位在国内外设立引才机构、中介组织,定期组织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论坛,吸引更多发达国家院士、诺贝尔奖获得者来AA授课。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充分发挥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导师及团队开展英文授课的积极性,培育双语和全英文研究生优质课程和教学案例库。鼓励人才参加各类国际技能竞赛,在国家级、世界级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选手,最高分别给予5万元、10万元奖励。

7.创新国际化人才培训模式。根据省里部署,从我市齐鲁首席技师、我省有突出贡献的技师、我省技术能手等高技能人才中选拔一批人才,分期分批分项目参加省里组织的技能研修学习。学习借鉴世界先进职业教育标准和理念,深入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提升高技能人才国际化水平。进一步加大我市企业人才出国(境)培训力度,探索实施民营企业人员出国(境)培训项目。与国内著名高校联合建立党政人才培训基地或联合开展专题培训,着力提升各级党政人才的国际化素质。

8.推动国际化人才加强交流。鼓励企业与省内外高等院校深入合作,采取委托培养、定向资助等方式,支持在校学生出国研修,重点资助有突出创新成果、在本领域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参加口头报告或墙报交流的博士研究生。每年资助部分高学历、副高级以上职称、科技工作者、医务工作者以及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中的优秀青年人才,选派到国(境)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医疗院所、企业等研修培训或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围绕“8+8”新旧动能转换重点产业举办外国专家讲座、国际论坛或学术会议,同时组织人才、技术、产品交流或展示活动,全面提升我市相关专业领域人才国际化水平。每年遴选10名左右外语好、业务强的优秀中青年党政人才,到国外政府机构、国际组织和大型跨国公司进行交流培训或合作研究。

9.丰富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加强世界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研究与对接,开展世界技能大赛和中国技能大赛等省级以上竞赛项目的研究和成果转化,积极争创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技能大赛省级集训基地,搭建高技能人才参与国际竞争的平台。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扩大研究生教育开放度,鼓励学校依托优势学科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和研究生教育国际学术论坛等,搭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鼓励引导我市企业建立海外培训基地,对为我市人才国际化培训做出突出贡献的基地,命名为“AA市新旧动能转换人才国际化培训基地”。

(三)探索建立国际化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

10.畅通国际化人才评价认证“绿色通道”。根据省里建立的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在基础研究领域引入国际同行评价,将国际标准和水平作为衡量高层次人才成果的重要依据。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坚持市场发现、市场评价、市场认可,把人才享受的薪酬待遇、创造的市场价值、获得的创业投资等作为人才评价的重要依据。在我市就业的港澳台专业技术人才,以及持有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或各地颁发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居住证的外籍人员,可按规定参加职称评审。从海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不受本人国内任职和年限限制,按照业绩、能力、水平可直接申报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其海外工作经历、学术和专业技术贡献,作为参评依据。推进职业资格与职称制度有效衔接。探索建立国际职业资格单边认证制度。按照省部署,推动与港澳台地区、部分发达国家实现职业资格互认,简化资格认证手续。鼓励港澳台人才考取国内职业资格证书。

11.建立一流人才一流待遇激励机制。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对高层次人才及其工作团队,经批准可实行项目工资、协议工资和年薪制等灵活多样的分配方式,参考市场价位合理确定薪酬水平,对高层次人才实行科研成果转化股权、期权和分红激励。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经批准实行协议工资和年薪制的,其薪酬总额在绩效工资总量内单列,相应增加单位当年绩效工资总量;科研项目临时聘用的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可实行项目工资,从项目经费中列支。引进培育的国际化人才,符合相关条件的,参照市“人才新政22条”以及配套操作细则,享受住房保障、编制管理、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等有关规定。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对全职引进的全日制博士和硕士毕业生发放安家和生活补贴。

12.创新完善税收激励方式。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所支付的一次性住房补贴、安家补助、科研启动经费等费用,可按规定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扣除。对在新旧动能转换重点产业进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领军人才和团队,以股份或者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个人奖励的,可按规定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递延至转让该股权时征收个人所得税。

(四)提供优质国际化人才服务保障工作

13.推进外籍人才来AA工作便利化。对“高精尖缺”外国高层次人才来AA工作放宽年龄、学历、工作经历等条件。放宽工作经历条件,允许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优秀应届外国留学生或外籍毕业生申请办理2年以内的外国人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许可。对持其他签证入境的高层次人才,在AA工作可直接办理外国人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许可。符合条件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及其外籍配偶、未成年子女可同时申请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对已获永久居留资格或持有工作类居留许可的外籍高层次人才,为其聘雇的外籍家政服务人员办理相应期限的外国人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许可。

14.营造国际化人才服务环境。优化海外人才就医环境,积极创造条件建设国际化医院,指定一家三甲医院设立国际门诊,为外国人才提供预约诊疗和外语服务。根据省制定出台的《我省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管理办法》,在外籍人才集聚度相对较高的地区建设示范性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子女入读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提供便利。

四、组织保障

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人才国际化的重要意义,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快推进人才国际化工作由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会同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卫生计生委、市税务局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组织落实。各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加强协调配合,形成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工作运行机制,制定实施细则,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各项支持措施落到实处。

第二篇: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实施方案

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大余县《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工作要求,推进我县小城镇建设发展,提高小城镇承载能力,发挥小城镇在联结城乡、辐射农村、扩大就业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打造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城镇,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现就加快推进我县小城镇建设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和要求

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规划先行、典型引路、完善设施、统筹协调”及新农村建设要求,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创新小城镇发展机制,发挥资源优势,强化产业支撑,实施综合开发,增强集聚能力,打造功能完善、产业配套、聚农兴商的城镇体系。

——科学规划,注重实效。以规划统筹各种要素,高起点、高标准地调整或修编各乡(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功能定位,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谋划空间布局。制定阶段性的实施目标,选准突破口,循序渐进,先易后难,注重实效,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推进。

——产业支撑,特色带动。以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为重点,根据我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区位特点和资源优势,按照“一 1

产抓发展、二产促提升、三产抓拓展”的工作思路,以第二产业为主,吸引、集聚和促进第一、三产业发展,辐射到各乡(镇)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

——设施完善,环境优美。以提高居民生产、生活质量,打造宜居环境为核心,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推进各乡(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营造生态优良、清洁舒适、风貌各异的宜居城镇。

——功能齐备,生活便利。以设施齐备、功能完善为基本要求,构建集行政、工业、教育、医疗、金融、商业、文娱、休闲、居住等为一体的新型城镇。以高效、便捷为目标,完善市场建设,规范生产、生活秩序,营造优雅、祥和的生活消费氛围。

——统筹发展,保障一体。以强化公共管理和服务为重心,加强统筹协调,适度整合项目资金,合理配置土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资源,努力实现投资和资源效益的最大化。逐步建立住房、医疗、就业、就学、养老、生活保障等制度,做到保障有效、保障到位。

二、发展目标

努力在“十二五”期间内将大余县初步建成布局合理、特色明显、设施配套、生态优美且具有一定辐射带动的新型宜居新城镇。

“十二五”期未,全县小城镇人口规模将达到8.2万,城镇化水平达到50%左右,建成区面积达到16.5Km。小城镇道路硬化率达

到100%,供水普及率80%,排水设施覆盖率75%,绿化覆盖率4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1m²,努力实现生态园林城目标,污水处理率35%,垃圾处理率46%,电力、电讯、市场、停车场等设施基本配套。城镇的规模等级结构,职能结构,空间布局趋向合理,形成以县城为龙头,以各乡镇为支撑,以中心镇为结点,以一大批中心村为基础的城镇体系。

三、工作重点

1、高起点编制规划。根据各乡(镇)编制好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进一步完善镇区规划。结合乡镇的发展现状,人口、土地资源、环境特色、文化遗产等组织重要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同时,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的要求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高品质打造精品小城镇。

2、高标准统筹管理。指导和协助各乡(镇)完善基础设施,加强道路网络、供电、供水、垃圾处理等设施的改造和建设;积极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到各乡(镇)开发建设住宅小区和商贸街区,特别是新城镇、池江镇;出台《关于加强村镇建房规划审批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村镇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巡查的通知》,通知明确要求新建房屋标高、层高、总高、建筑立面效果等必须符合规划要求,同时加强对村镇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巡查监督力度;指导和协助各乡(镇)做好镇区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整治改善工作,完善道路、水、电、绿化等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促进镇容镇貌根本改观,全面提高集镇管理水平,增强镇区的承载力和吸引力。

3、促进省级示范镇发展。新城镇、池江镇分别被列为“省级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和“市级重点镇”,结合当前我县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规划和赣南苏区振兴规划为契机,指导和协助新城镇、池江镇做好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4、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在现有城镇化推进的基础上,加强与各乡(镇)的沟通、协调,上下联动,提高效率,指导和协助各乡(镇)搞好小城镇建设,加快我县城镇化建设步伐,提高小城镇综合承载力,充分发挥小城镇在联结城乡、辐射农村、扩大就业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打造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城镇,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

5、打造舒适宜居环境。大力在各乡(镇)推广建筑节能、节水、减排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严格执行建设工程强制性标准;推广“沼气池替代化粪池”,鼓励有条件的居民利用太阳能;推广水旱轮作、间作套种、节水灌溉等清洁生产技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要求,加强传统街区风貌保护和文物单位修复,加强古村落、古宅、特色民居和红色故居等文化遗产的保护。结合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传统风格,塑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小城镇整体风貌,提升文化品位。

6、创新投资发展机制。各乡(镇)要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先

行先试,创造有利于小城镇发展的开发机制,走出一条在政府引导下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发展的路子。创新投融资机制,按市场化模式筹措建设资金,通过项目融资、经营权转让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和经营。积极盘活国有土地,进一步完善土地收储、拆迁、出让机制,做到土地收储、出让规模适度、合理,实行净地出让,确保政府合理收益实现,实行项目综合开发、滚动发展。

7、强化行业管理,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严格规范小城镇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加强对小城镇发展的引导和控制能力。加强对小城镇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施工设计、施工招投标、原材料选用以及施工质量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与监督,坚决杜绝“豆腐渣”工程,保证小城镇建设项目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加强建设立法和执法工作。结合县情实际,制订出一批操作性强的地方规范性文件,加强执法检查力度,严格依法行政,将建设事业的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

第三篇:东西湖区推进教育国际化工作实施方案(修改)

东西湖区推进教育国际化工作实施方案

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为匹配临空港新城开放开发的战略地位,推进我区教育国际化进程,引入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加强中外师生交流,探索义务段、高中、职校教育跨国合作办学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化建设优秀人才,提升我区教育水平和教育综合竞争能力,促进我区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教师素质提升年”建设,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以国际化人才培养为主线,以教育资源的国际共享为抓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积极推进义务段学校、高中、职校国际教育交流,切实推动教师跨国访学培训和国际化学校的创办,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全面提升我区教育国际化的水平,实现我区教育与世界教育发展的融合和同步,充分吸收世界文明,注入人类普适价值,锻造世界精神,培养世界公民。

二、主要目标

以提升我区教育国际化水平为目标,推进我区教育国际化进程。实现师生的国际交流,建立起推进我区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常态机制,形成指导、管理、服务我区教育国际化的工作网络,搭建我区师生外出留学和考察的平台,使学生最终具有世界眼光、现代文明习惯和国际交往能力和竞争能力。

(一)境外研修培训。逐年提高各布局学校的领导干部、区级及以上学科带头人等骨干教师境外研修、培训交流的比例。

(二)提高交流人数。提高文化交流为主的出、入境交流的学生人数、各级各类学校接收境外来我区或交流的学生人数。

(三)参与国际培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积极参与国际理解教育。高中和职业学校普遍开展“双语”教育实验课程或技能培训,有国际交流项目。

(四)举办学术交流。争取举办高水平的教育国际学术交流会议(论坛)。

三、推进策略

(一)高标准创办国际化学校。全面启动国际化学校硬件建设,并制定办学工作方案。国际学校将启用一流的教学规划、一流的教学硬件设施、一流的师资资源和教学管理,着力于建设类比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知名国际学校的标准,同时考虑武汉市市情、考虑老百姓的需求、考虑适应来东西湖区投资发展的人士和家庭的教育需求,缔造一所属于武汉市的真正意义的国际学校。拟定在金银湖地区选定一所新校,与鼎石国际学校合作,充分利用其资源,打造一所12年一贯制的国际化学校。目前,学校办学的基本思路、理念、基本策略均已明确,学校建筑规划方案已经完成,教育配套的报批手续基本完备,可迅速开展学校建设。

(二)兴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活动,提升我区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和水平。吸引国际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引进国际先进的课程和教材,共建教育和科研机构。注重吸收转化,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内涵建设。与国外知名教育机构合作,搭建网络交流平台,探索海外远程教育。

(二)积极建立友好学校。积极与欧美先进城市或国内友城的公立教育系统结对,签署“师生互换、学着互访、互认学分、合作研究、资源共享”等方式的教育合作协议(备忘录),引导和鼓励我区学校与友城学校形成比较稳定的交流协作关系。

一是北大为明附中与东密歇根州东肯特伍德高中、罗克福德高中、赫兰克里斯汀中学、牛津学区等美国高中合作,创办了国际高中班,2014年9月开学,现有14名中美合作学生,采取2+1合作模式,区域内的吴中、四中将共享教育资源;二是与美国的新泽西州、纽约市学校(待定)合作,实施国际国际理解教育,选定对象为东西湖实验小学、吴家山第三中学,拟定了初步计划,为推进国际国际理解教育构建了平台;三是武汉市东西湖职业技术学校通过北京亚德昭宏国际文化交流有限公司与德国梅克伦堡州手工协会以及德国施特拉尔松德职业技术学校取得联系,双方有意向就共建专业、学生互换、师资培训等课题进行合作交流,并就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沟通,达成了合作意向:开办国际汽修专业班,采用3+2合作聘请德国专家到职校,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德语培训,选拔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德国大专院校深造。

(三)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国际合作。采取措施,推动国际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提高学科建设的国际化水平。制订相关政策,积极争取主办或承办国际学术会议,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拓展国际交流渠道。

(四)加强国际化教育的队伍建设。携手上海方略教育集团,与英国伦敦国际培训学校、英国未来学校合作,重点推进了名校长、名教师培训工程,采取引智、校本、出国培训等多种方式,多渠道、多形式选拔优秀教师在境内外研修,积极输送教师赴海外任教,提升我区教师的国际化意识与教学能力。

(五)积极聘请外籍教师到我区任教。借鉴国际先进教育模式,吸引海外访问(飞行)教师,采取多校联聘、开设跨校际的“大课堂”或“走班制”等教学模式,探索海外远程教育,提高学生外语口语交际能力。

(六)加强国际课程建设。各布局学校强化外语和计算机课程教学及跨文化内容的学习。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引进高水平的国际课程和原版教材,探索把国际理解教育的专题融入到校本课程中,逐步完善双语教育实验课程体系。

(七)扩大学生交流渠道。扩大学生出国修学的学校类别、范围和规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海外夏、冬令营和文化交流出访活动。

四、重点工作

(一)成立东西湖区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领导小组,负责指导管理我区教育国际化的相关事务。由东西湖区教育局牵头负责实施教育国际化工作。东西湖实验小学、吴家山第三中学加强外语教学,开展国际理解主题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北大为明学校高中部负责探索我区高中国际化教育的模式,吴家山中学和吴家山四中共享其教育资源;东西湖区职业技术学校探索职业中学国际化教育的模式,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从学科配置到课程安排,从教材选用到教法创新,拓展发展空间,培养具有国际职业资格的学生,输出优秀劳务人才。

(二)构建学习的平台,提升外语能力。积极推动英语教学改革,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从教材、课堂教学、教师素质、课程建设、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双语教学、跨文化交流教育活动等方面提升学生外语能力。开展教师外语培训活动,着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外语水平和语言交际能力。通过开拓外教聘请渠道,规范外教聘请手续,完善外教合同制管理等方面加强对外籍教师的管理,促进外籍教师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系,提升学校英语教学品质。

(三)构建交流平台,开展交流互访。以北大为明学校高中部加强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建立广泛的国际交流网络,辐射全区高中学校。开展友好学校师生的互访文流、各种外事接待活动;抓好合作办学项目的工作,落实已有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协议,促进学校在人员交流、师资培训、合作办学、联合科研等内容上建立中—长期的合作关系;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各种文化交流项目,如英语教育、艺术教育的交流,扩宽学生视野。

(四)构建宣传平台,培养国际意识。重视培养学生成为既有国际视野、世界眼光,又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情怀的年轻一代,通过多种宣传对学生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对异域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开展丰富多彩的国际理解主题教育,利用对外交流活动增强学生对中外文化的差异性体验,立足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以宽容、尊重的态度与异文化沟通、融合。培养学生具有世界眼光、现代文明习惯和国际交往能力。

(五)提高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在布局学校建设较为完善的语音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国际会议报告厅,装备配置较高的微机,并通过光纤和国际互联网相联,清晰地、有选择地、可控地收看外语电视节目,为学生学习外语,了解国外创造有利条件。强化各学校的电脑教学。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推进教育国际化是我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为了落实这项工作,必须建立、健全专门的组织或机构,负责规划、组织、管理、协调、评估、监督等方面的工作。区教育局设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负责教育国际化工作。

(二)加强制度建设

制定教育国际化实施意见,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建立健全各项涉外管理规定,制定适应新形势的国际交流和合作项目的运行规范。健全教育国际化过程中涉及的重大问题和重大举措的相关规定。

(三)加强宣传力度 大力宣传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引导学校梳理开放意识、国际意识,高度重视教育国际化工作。

(四)加强督导奖惩

建立健全教育国际化激励、评估制度,科学评价学校教育国际化过程和效果。

第四篇: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和任务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以下简称推进计划)旨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工程师、优秀创新团队和创业人才,打造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和带动各类科技人才的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到2020年,推进计划的主要任务是:

1.设立科学家工作室。为积极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科研领域设立100个科学家工作室,支持其潜心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努力造就世界级科技大师及创新团队。

2.造就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养和支持300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使其成为引领相关行业和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方向、组织完成重大科技任务的领军人才。

3.扶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着眼于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面向科技型企业,每年重点扶持1000名运用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创新创业的优秀创业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4.建设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建设500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通过给予持续稳定支持,确保更好地完成国家重大科研和工程任务,保持和提升我国在若干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5.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为依托,建设3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营造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政策环境,突破人才培养体制机制难点,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人才培养政策、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的人才特区。

二、实施原则

1.坚持与科技、教育规划相衔接。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加强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工作的紧密结合。

2.坚持与重大任务相结合。加强高端引领,突出科技前沿、重点领域和战略需求,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中培养、造就和集聚人才。

3.坚持体制机制创新。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在人才发现、培养、使用和评价激励等方面积极探索,着力激发科技人才敬业奉献、求真务实的内在动力,建立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专心创业的良好环境。

4.坚持统筹协作。加强项目、基地、人才的紧密结合,统筹推进现有科技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加强部门协作和区域统筹,做好与部门、地方现有人才计划的有效衔接,形成部门协调有效、地方落实有力、组织实施有序、资源配置合理的工作格局。

5.坚持分类推进。按照“整体部署、分类推进、试点先行、逐步完善”的工作原则,针对不同任务特点,确定具体的实施方法和工作步骤。对于探索性强、实施难度大的任务先行开展试点,逐步完善,积累经验后全面展开。

三、遴选条件及方式

根据推进计划各项任务的不同特点,结合现有的工作基础,支持对象分别按照以下条件和方式进行遴选。

1.科学家工作室。

科学家工作室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首席科学家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研究方向处于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世界科技前沿领域;

??取得了国内外同行公认的突出成就,具有发展成为世界级科技大师的潜力;

??能够坚持全职潜心研究;

??坚持科学精神、品德高尚。

首席科学家由有关部门、地方或国内外权威专家推荐产生。科学家工作室要有具体的科研规划、建设方案和部门(地方)支持措施,加强与国家相关人才计划的衔接。科技部组织专家对首席科学家人选和工作室建设方案进行论证,会同有关部门或地方批准建设。

2.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在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取得高水平创新成果,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具有主持承担国家或地方重要科技项目的经验;

??表现出较强的领军才能、团队组织能力;

??拥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年龄在45周岁以下。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由有关部门、省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重点科研基地等限额推荐或知名专家特别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进行咨询论证,经公示无异议后批准支持。

3.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科技型企业的主要创办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

??企业创办不足5年;

??企业拥有核心技术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企业具有较好的经营业绩和成长性。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由省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限额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咨询论证,经公示无异议后批准支持。

同等条件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承担单位的主要创办人、法人科技特派员的法人代表以及“千人计划”创业人才入选者优先。

4.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所从事科研工作符合国家、行业重点发展方向和长远需求;

??具有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课题、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的经历;

??团队创新业绩突出,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团队组织结构合理、核心人员相对稳定;

??团队具有明确的创新目标和科研规划。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由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牵头组织单位择优限额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咨询论证,经公示无异议后批准支持。

5.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牵头单位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

??牵头单位应有丰富的科技资源、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人才培养基础;

??牵头单位建立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开展国际化人才交流与合作培养;??牵头单位建立了科教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共享的机制;

??在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方面先行先试,能够发挥较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由部门和地方择优限额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对基地建设方案进行论证,经推进计划部际协调小组批准后建设。

四、支持措施

1.落实和制定配套政策。加大现有人才政策落实力度,结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研究制定《关于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根据推进计划各项任务的具体情况,在科研管理、人事制度、经费使用、考核评价、人员激励等方面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并先行先试、逐步完善。

2.加强人才与项目、基地的有机结合。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和重点创新基地建设中,进一步突出对人才和团队的培养。改革科技计划管理办法,简化立项程序,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中已承担科研项目的,完成项目任务后优先给予滚动持续支持;未承担科研项目的,可自主提出研究项目,符合国家科技计划要求的,按程序给予优先立项。具备条件的依托单位优先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基地。

3.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统筹国家科技计划等相关经费的安排,调整投入结构,创新支持方式,加大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的支持力度。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设立中央财政专项经费,对科学家工作室等重点任务给予支持。加强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4.探索建立适应不同任务特点的具体支持措施。对科学家工作室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的方式,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不参与竞争申请科研项目;首席科学家实行聘期制,赋予其充分的科研管理自主权,建立国际同行评议制度。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加大培养和支持力度,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落实期权、股权和企业年金等中长期激励措施,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大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支持力度。鼓励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体制机制改革与政策创新,大胆探索,先行先试。

5.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推进计划入选对象所在单位、园区、地方和部门要集成各方资源,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及时总结推广在推进计划实施过程中创造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加强对优秀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宣传报道,为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五、进度安排

推进计划分三个阶段实施:

1.2011年,为部署启动阶段。发布推进计划实施方案,制定具体实施措施;开展科学家工作室建设试点,启动各项任务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

2.2012年至2015年,为全面实施阶段。到“十二五”中期,完成相关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的制定完善工作。到“十二五”末期,推进计划各项任务完成过半,开展中期考核评估。

3.2016年至2020年,为深化完善阶段。到2020年,在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建设人才培养基地等方面完成推进计划总体目标,带动和引领各类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发展。

六、组织实施

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指导下,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做好推进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

1.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成立由科技部牵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参加的推进计划实施工作部际协调小组,研究协商重大问题。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科技部。

2.建立专家咨询机制。择优遴选一批国内外科技、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高水平专家作为推进计划咨询专家,完善咨询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在推进计划组织实施中的决策咨询作用。

3.建立绩效评估机制。根据推进计划的实施进度和目标要求,实施定期的报告制度和评估制度,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建立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办法,加强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的跟踪管理和评估考核,不断完善实施工作,提高推进计划实施效果。

第五篇:《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全文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全文

科技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八部门日前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和任务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以下简称推进计划)旨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工程师、优秀创新团队和创业人才,打造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和带动各类科技人才的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到2020年,推进计划的主要任务是:

1.设立科学家工作室。为积极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科研领域设立100个科学家工作室,支持其潜心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努力造就世界级科技大师及创新团队。

2.造就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养和支持300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使其成为引领相关行业和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方向、组织完成重大科技任务的领军人才。

3.扶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着眼于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面向科技型企业,每年重点扶持1000名运用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创新创业的优秀创业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4.建设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建设500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通过给予持续稳定支持,确保更好地完成国家重大科研和工程任务,保持和提升我国在若干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5.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为依托,建设3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营造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政策环境,突破人才培养体制机制难点,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人才培养政策、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的人才特区。

二、实施原则

1.坚持与科技、教育规划相衔接。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加强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工作的紧密结合。

2.坚持与重大任务相结合。加强高端引领,突出科技前沿、重点领域和战略需求,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中培养、造就和集聚人才。

3.坚持体制机制创新。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在人才发现、培养、使用和评价激励等方面积极探索,着力激发科技人才敬业奉献、求真务实的内在动力,建立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专心创业的良好环境。

4.坚持统筹协作。加强项目、基地、人才的紧密结合,统筹推进现有科技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加强部门协作和区域统筹,做好与部门、地方现有人才计划的有效衔接,形成部门协调有效、地方落实有力、组织实施有序、资源配置合理的工作格局。

5.坚持分类推进。按照“整体部署、分类推进、试点先行、逐步完善”的工作原则,针对不同任务特点,确定具体的实施方法和工作步骤。对于探索性强、实施难度大的任务先行开展试点,逐步完善,积累经验后全面展开。

二、遴选条件及方式

根据推进计划各项任务的不同特点,结合现有的工作基础,支持对象分别按照以下条件和方式进行遴选。

1.科学家工作室。

科学家工作室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首席科学家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研究方向处于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世界科技前沿领域;

--取得了国内外同行公认的突出成就,具有发展成为世界级科技大师的潜力;--能够坚持全职潜心研究;

--坚持科学精神、品德高尚。

首席科学家由有关部门、地方或国内外权威专家推荐产生。科学家工作室要有具体的科研规划、建设方案和部门(地方)支持措施,加强与国家相关人才计划的衔接。科技部组织专家对首席科学家人选和工作室建设方案进行论证,会同有关部门或地方批准建设。

2.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在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取得高水平创新成果,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具有主持承担国家或地方重要科技项目的经验;

--表现出较强的领军才能、团队组织能力;

--拥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年龄在45周岁以下。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由有关部门、省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重点科研基地等限额推荐或知名专家特别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进行咨询论证,经公示无异议后批准支持。

3.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科技型企业的主要创办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企业创办不足5年;

--企业拥有核心技术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企业具有较好的经营业绩和成长性。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由省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限额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咨询论证,经公示无异议后批准支持。

同等条件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承担单位的主要创办人、法人科技特派员的法人代表以及“千人计划”创业人才入选者优先。

4.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所从事科研工作符合国家、行业重点发展方向和长远需求;

--具有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课题、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的经历;

--团队创新业绩突出,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团队组织结构合理、核心人员相对稳定;

--团队具有明确的创新目标和科研规划。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由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牵头组织单位择优限额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咨询论证,经公示无异议后批准支持。

5.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牵头单位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

--牵头单位应有丰富的科技资源、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人才培养基础;--牵头单位建立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开展国际化人才交流与合作培养;

--牵头单位建立了科教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共享的机制;

--在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方面先行先试,能够发挥较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由部门和地方择优限额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对基地建设方案进行论证,经推进计划部际协调小组批准后建设。

三、支持措施

1.落实和制定配套政策。加大现有人才政策落实力度,结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研究制定《关于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根据推进计划各项任务的具体情况,在科研管理、人事制度、经费使用、考核评价、人员激励等方面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并先行先试、逐步完善。

2.加强人才与项目、基地的有机结合。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和重点创新基地建设中,进一步突出对人才和团队的培养。改革科技计划管理办法,简化立项程序,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中已承担科研项目的,完成项目任务后优先给予滚动持续支持;未承担科研项目的,可自主提出研究项目,符合国家科技计划要求的,按程序给予优先立项。具备条件的依托单位优先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基地。

3.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统筹国家科技计划等相关经费的安排,调整投入结构,创新支持方式,加大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的支持力度。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设立中央财政专项经费,对科学家工作室等重点任务给予支持。加强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4.探索建立适应不同任务特点的具体支持措施。对科学家工作室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的方式,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不参与竞争申请科研项目;首席科学家实行聘期制,赋予其充分的科研管理自主权,建立国际同行评议制度。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加大培养和支持力度,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落实期权、股权和企业年金等中长期激励措施,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大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支持力度。鼓励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体制机制改革与政策创新,大胆探索,先行先试。

5.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推进计划入选对象所在单位、园区、地方和部门要集成各方资源,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及时总结推广在推进计划实施过程中创造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加强对优秀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宣传报道,为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进度安排

推进计划分三个阶段实施:

1.2011年,为部署启动阶段。发布推进计划实施方案,制定具体实施措施;开展科学家工作室建设试点,启动各项任务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

2.2012年至2015年,为全面实施阶段。到“十二五”中期,完成相关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的制定完善工作。到“十二五”末期,推进计划各项任务完成过半,开展中期考核评估。

3.2016年至2020年,为深化完善阶段。到2020年,在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建设人才培养基地等方面完成推进计划总体目标,带动和引领各类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发展。

五、组织实施

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指导下,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做好推进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

1.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成立由科技部牵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参加的推进计划实施工作部际协调小组,研究协商重大问题。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科技部。

2.建立专家咨询机制。择优遴选一批国内外科技、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高水平专家作为推进计划咨询专家,完善咨询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在推进计划组织实施中的决策咨询作用。

3.建立绩效评估机制。根据推进计划的实施进度和目标要求,实施定期的报告制度和评估制度,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建立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办法,加强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的跟踪管理和评估考核,不断完善实施工作,提高推进计划实施效果。(来源:赢在科技网)

加快推进人才国际化的实施方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