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大同镇竹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编辑:悠然自得 识别码:20-1125658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9-02 02:24:01 来源:网络

第一篇:大同镇竹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目 录

前 言

一、大同镇基本情况

二、大同镇竹业发展现状

三、制约竹产业发展的因素

四、加快竹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积极做好资源与开发

(二)建立完善流通服务体系

(三)要提高对资源的认识,积极投入竹林基地建设

(四)完善政策保障

(五)突破瓶颈制约,积极探索竹产业发展的出路问题

大同镇竹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作者:毛堂荣

摘要:简述了赤水市大同镇竹产业发展现状,并对制约大同镇竹产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根据当前竹产业发展趋势和大同镇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大同镇竹产业发展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赤水大同;竹产业;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对策

竹子是集体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优良林种,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被誉为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植物类型,竹产业与花卉业、森林食品业、森林旅游业构成了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林业四大朝阳产业。大同镇竹资源丰富,竹产业的发展对于大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带动工业企业发展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近几年来大同镇竹产业发展迅速,但因管理水平低下、缺少企业带动、竹原料收购政策和市场脱节等因素的制约,产业优势尚未凸现。在此,就大同镇竹产业发展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谈一些个人看法。

一、大同镇基本情况

大同镇位于赤水市西部,东与复兴镇相连,南与宝元乡接壤,西与四川省合江县九支镇相邻,北与文化街道办事处以赤水河为界。大同镇距市区10公里,赤叙公路贯穿全境,交通运输方便。全镇总面积105平方公里,辖6个村1个社区,87个村(社区)民组,5714户,人口20040人,其中农业人口17773人。202_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007元。全镇有现有林地面积11万亩,竹林面积10万亩,其中:楠竹林面积2万亩,杂竹林面积8万亩。楠竹蓄积量250万根,杂竹蓄积量10万吨以上,年可伐釆楠竹15万株、杂竹5万吨以上。

二、大同镇竹业发展现状

202_以前,大同镇还属于典型的农业型乡镇,产业发展主要以种植业和畜牧养殖业为主,竹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小。202_年以后,大同镇党委、政府根据赤水市委、市政府“两业一城一市”的发展战略构想,将大同发展定位于“竹业强镇、旅游兴镇”的目标。借助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造竹工程等生态工程建设机遇,大力扩展竹林面积,引进推广高产优质竹种,努力提高竹林产量方面,积极探索和创新发展机制,加大对竹产业的投入,使竹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在10年时间内,新造竹林4.4万亩,使全镇竹林总面积由5.6万亩扩大到10万余亩,同时建成了一定规模的丰产竹林基地,为实现竹产业快速、持续健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_年采伐交售竹料块25100吨,加工竹压模席200万张,采伐销售楠竹15万株,实现竹业产值2200万元。全镇农民人均来自竹业的收入约为1500元,竹产业对促进大同群众增收,加快大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回顾大同镇近十年来竹产业的发展历程,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着不足。从总体上看,大同镇在竹林资源培育、竹产品加工开发利用、市场开发销售等方面与其它地方相比还有差距,所取得的成绩与所拥有的资源并不相称。

三、制约竹产业发展的因素

大同镇竹产业发展基础很好,但发展缓慢,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制约。

一是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由于群众没有真正树立起“种竹如耕田”的思想意识,认为竹子是 “懒庄稼”,竹林经营粗放,多数竹林基本处于“吃露水长大”的自然生长状态,重栽植轻管护,重采伐轻培育现象普遍存在。农户在松土、施肥等竹林管护措施上没跟上,投入少,致使竹子成林速度慢,老竹林林分退化严重,造成单位面积内的笋、材产量质量偏低,经济效益较差。在现有竹林面积中,50%以上是低产林和效益不高的竹林,尤其是部分远山竹林长期失管,产量和效益都很低下。全镇10万亩竹亩,年产楠竹15万株、杂竹近5万吨,平均每亩产值不足200元,因竹农在竹产业中看不到实在的收获,对其发展前景犹豫不定,其积极性不能充分调动起来,未把竹产业看作是增收致富的长远途径,经济效益没显现出来。

二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大同镇竹业加工发展严重滞后,与竹基地不能较好地形成一体化,缺少有市场竞争力和品牌优势的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幅射。全镇只有两家小型楠竹加工企业,生产的产品属于 “粗、大、笨”型初级产品,产品档次不高,企业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能力弱。镇内生产的大径楠竹基本都以原材料形式直接销售到市内新锦、新宇两家竹业公司,小径楠竹则销往贵阳、重庆等地。202_年以前,大同镇除民族竹编厂在对杂竹进行小规模的精深加工和竹工艺品的开发外,绝大多数杂竹竹材加工都是编织压模席,组织生产方式均为家庭式的手工作坊,全镇有75%以上的农户在从事竹压模席加工,年可加工杂竹原料3万吨以上,生产压模席300万张以上。但加工编织竹压模席对竹材要求高,竹原材料消耗量大,产品附加值不高。202_年纸浆项目的正式投产,竹浆原料开始大量收购,竹压模席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市竹胶合板厂也因经济效益不好而倒闭,目前镇内杂竹竹材基本上都是直接交售原料交售到纸业公司。由于在经营方面基本上是卖靠原材料,造成竹产业对地方经济增长拉动小,对地方的财政税收贡献不大,造成竹产业在经济社会中的影响力形不成主体,竹产业作为地方优势产业的地位也没显现出来,社会效益没得到完全发挥。

三是现行收购政策与市场经济不适应。在竹浆原料收购中,虽然纸业公司在资源利用上对赤水市境内的竹资源有优先权,但也必须遵循市场经济法则。今年以来,纸业公司虽说在收购价格上执行的是同厂同价政策,但在收购模式上又对来市内的竹原料经营企业加以限制,规定市内的竹原料只能交售原竹,不能加工切片。目前纸业公司结算价为440元/吨,扣除收购人员工资、上车费、车运费和育林基金85—135元左右,农民路边收购价为300—350元/吨,再扣除砍运工资80—200元/吨后,距公路运输距离在0.5公里以内的竹林,农户实际所得收益仅为100--150元左右。而运距在0.5公里以上的竹林,则因砍运成本太高而无法采伐出运。再加上现在农村大部分劳力外出打工,许多竹林因劳动力缺乏,已有多年没有采伐;再加上竹料收购价格较低,人工工资高,农民采伐交售竹料收益不高,从而不愿主动采伐。而纸业公司对赤水境外的收购的竹原料,则要求各收购商进行切片加工后交售。目前纸业公司竹片的收购价格为1050元/吨,完成奖励金40元/吨,按2吨鲜竹折1吨竹片计算,扣除相关税费和切片成本45元/吨,赤水境外的鲜竹折算价格应在500元/吨左右。相对比之下,境外的市场价格与市内的市场价格相比较直接相差就在60元/吨左右。虽然四川收购价格高,但因市政府为保护纸浆企业的发展,又规定市内的竹原料不得出境而无法外运,使得赤水成了竹料收购的一块“价格洼地”,直接影响了竹农采伐竹料积极性。从而形成一方面是农户山上的竹子密度大得干枯死了农户都不砍出来卖,而另一方面是纸业公司原料供应紧张,生产线不能满负荷生产,机器开工吃不饱的尴尬局面。再者过多的行政干预也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也给竹料收购管理工作上带来了一些困难。同时,各村为了完成采伐收购任务而又想方设法组织动员农户或强行要求农户进行采伐交售竹料,这又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新因素。

四是竹加工企业对竹资源培育和开发意识淡薄,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竹加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首要条件是竹原材料的保障供给。为保障竹加工企业生产所需原材料的供应,力促竹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又好又快地发展。从202_年开始,镇党委、政府在市委政府的号召下,掀起了大力发展竹基地建设的高潮。但竹加工企业却都存在只想利用现成资源,不愿在资源发展培育和开发上下功夫的思想,没有建设本企业所需竹原材料基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竹低产林改造、丰产林培育和竹林基地公路建设上,企业一般不愿进行较大的投入。

五是专业合作社运行不畅,有待进一步规范管理。大同镇成立了竹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建设竹林基地、加强行业管理、竹原料组织收购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运行不畅,行业管理不规范。竹业专业合作社在联结企业建基地、保障竹农得实惠方面的作用发挥不够,对企业依附性较大,价格上又受制于企业,处在企业和竹农之间两头受气,组织营运工作比较困难。另一方面因市内收购价和市外收购价格存在差异,多数竹农有强烈的外运外销倾向,竹业合作社为确保完成供应任务,又要对外销的竹原料想方设法进行阻挠或去说服竹农不要外销竹原料,从而经常与竹农发生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竹农利益,挫伤了竹农育竹的积极性。

四、加快竹产业发展的对策

大同镇竹产业要发展实现新的跨越,必须从实际出发,大胆创新,靠先进的机制和科学的实现集约化发展,产业化经营。

(一)积极做好资源与开发

大同镇现有杂竹林面积在10万亩左右,年可采伐杂竹5万吨以上,楠竹15万根。随着竹加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原材料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在现有机制下,群众对发展竹产业的积极性小,要切实转变现有模式,走市场化道路,提高竹料收购的价格水平。同时要高度重视基地建设,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着力培育资源,提高竹林质量,最终实现产业化。一是要从培育和加大资源优势入手,积极引导农民扩大种植规模。二是要调整竹林经营方式,积极引导和鼓励发展竹业大户。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采用承包、转让、入股等形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竹业发展,推进竹林合理流转,实现规模经营,让竹林面积少的竹农和缺乏资金、劳动力的竹农,对竹林进行有偿转让经营,引导竹林面积向大户集中,进一步提高竹林专业化、规模化经营水平和效益。三是要加大低产、低效竹林的改造和标准化竹林基地的建设力度。要切实加大科技投入,认真组织竹农进行技术培训,抓好科技典型示范,普及推广科技应用,强化竹林管护措施,努力提高竹林单产。四是要科学规划建设竹基地公路。政府及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各种公路建设计划,解决已修建的竹基地公路的养护问题。想办法解决好竹基地公路养护经费投入,使公路基本保畅。五是要规范竹原料运输车辆,统一运输价格,避免无序竞争引起竹原料价格波动。六是要成立专业采伐伐队伍,既解决了劳动力缺乏问题,又提高了竹林采伐效率。

(二)建立完善流通服务体系 一是要加强竹业合作社管理,充分发挥竹业合作社的作用,完善行业管理运行机制,切实加强行业管理,充分发挥内联竹农、外联市场和企业的优势,把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有效地组合起来,大力提高小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增强竹农学科学及用科技建基地、改竹种、管竹子、伐竹材的意识,努力提高竹林产量,增加竹农收入,把竹业专业合作社真正建成为竹农利益服务的合作社,为竹企业保障竹原材料供应的后勤服务社。二是进一步理顺“企业-竹业专业合作社-竹农”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建立起三者之间公平、合理的利益平台和联结机制。

(三)要提高对资源的认识,积极投入竹林基地建设

竹加工企业应转变经营观念,充分认识竹原材料供给紧缺的现状,在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工作支持下,积极参与和投资竹林基地建设。在基地建设方面,一是要以发展的眼光,充分照顾竹农的利益,在竹原料基地建设上予以资金和技术扶持。二是可以走以资源换道路模式,由纸业公司向农民借款修路,农户用竹原料分批偿还。三是要发挥好乡镇和专业合作社作用,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在竹原材料收购价格上,要遵循市场规律,做到随行就市、公平合理的收购价格;注意保护竹农利益,切实搭建起企业和竹农“双赢”的平台,增强农户参与竹业发展积极性;建立稳健的竹原材料供需保障机制,(四)完善政策保障

一是建立激励机制。对竹专业户、采伐大户进行奖励,对推动竹产业发展的专业合作社给予补贴,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林农加大造竹、管竹的投入;在现有基础上,可适当提高补助政策,调动群众参与发展竹产业的积极性。三是应坚持市场规律。首先,企业在执行收购价格时,应与周边市场接轨,真正实现同厂同价,不能对市内的竹原料实行变相压低价格,损伤林农的积极性。其次,纸业公司可改变现行原料收购办法,充许赤水境内发展竹片加工,这样既可降低运输成本,相应提高竹料收购价格,调动竹农采伐积极性,又可将远山部分竹原料开发出来,从而达到竹农多收入,企业多收料的目的。最后,企业应积极配合政府各部门加大对竹原料流通管理,防止市场出现无序竞争,维护竹原料经营市场的稳定。

(五)突破瓶颈制约,积极探索竹产业发展的出路问题 竹产业的发展,加工是关键,只有竹加工业发展起来了,才能带动资源培育的发展,实现农民增收。一是扶持和发展龙头企业。改善环境,制定落实相应的优惠政策,通过招商会、贸易洽谈会、交易会等形式的招商活动,推出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市场前景好、带动力大的项目,吸引各类资金投资兴办竹加工企业。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自己的资源优势同别人的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二是要加大竹类科技产品研发,走精深加工之路。从大同镇的竹资源年来量来看,竹加工企业不在于多和大,而在于精和深。在竹子加工利用上,要以市场为导向,整合现有作坊式小型竹加工企业,引导加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更新生产工艺技术设备,要由粗加工向深加工、精加工转变。延长竹业产业链,实现多次增值,由单一利用向综合开发利用转变,由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三是要切实重视竹工艺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努力提高竹加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产品档次。

第二篇:贵州省赤水市大同镇竹产业报告

“科学发展观”在乡镇的践行

——贵州省赤水市大同镇“退耕还竹”对当地发展的影响社会实践调

查报告(202_年)

成员均来自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土管081班,经认真选拔,队员经自由组合,组成调研团队。

第一章前言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更是乡镇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大同镇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利用大同古镇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四洞沟等旅游资源和丰富的竹林覆盖,大力发展竹业。包括竹类食品加工:如竹笋和竹参;竹类工艺品:如竹席字画,和其他竹类产品:如压模席,竹料块。发展地区特色经济,增加了就业率和人均收入。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积极响应国家“退耕还林”号召,栽种楠竹和各种杂竹,科学栽种,合理砍伐,为竹类加工提供丰富的原料。同时美化了周围环境,植被覆盖率达74%,很好地减少了水土流失现象。在青山绿水间,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02_年2月7日至8日,我们思政课社会实践考察小组,走出课堂,赴贵州省赤水市大同镇进行了为期2天的寒假社会实践,深入

调查了大同镇的生态型经济建设,探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创新之路。就大同镇的“退耕还竹”行动对当地发展的影响作了实践调查。除了以访谈的形式,还发放了问卷调查30份,回收30份,有效问卷30份,回收率100%。现将这次社会实践情况报告如下:

第二章大同镇概况

赤水市大同镇,原名大洞场,地处赤水市西部,距市区10公里,与四川省合江县、叙永县、本市复兴镇、文化办事处接壤。全镇总面积105平方公里,现有六个行政村,81个村民组,一个社区,四个居民组。有竹林面积约9万多亩,规模相当大。到202_年,全镇总人口为20084人,有农业人口17557人,4752户

大同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温润,年平均温度17—12℃,年均降雨量1280毫米,海拔228至 1280米,具亚热带生物生存繁衍和活动的优越条件,全镇森林覆盖率达74%。大同镇是一个竹业、旅游重镇,据有关资料考证,大同镇距今已有 202_多年历史,是贵州省十三文化古镇之一。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尤以小家碧玉的“四洞沟”国家级风景区及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专业 委员会黄进教授考察认定为举世罕见、奇妙无穷的杨家岩丹霞地貌为最。

全镇农业人口占大多数,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大多数农业人口响应国家退耕还竹的政策,也基于赤水旅游业和造纸业的发展,从事竹林栽种。

大同镇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同步起飞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回顾大同镇的发展历程,之所以能够巨大地的变化,归根结底是小镇居民人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认准目标不停步,有一种因地制宜的创业精神。

第三章实践调查

一退耕还竹对大同经济发展的影响

1、退耕还林促进大同进竹业发展

在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影响下,大同镇目前有竹林面积约10万多亩,其中:楠竹约1.5万亩。杂竹约8.5万亩,202_年以退耕还竹和宜林地造竹4万余亩,规模相当大。到202_年,全镇总人口为20084人,有农业人口17557人,4752户,农业人口占大多数,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竹产业不仅是赤水市的支柱产业,也是大同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增长方式转变的成功与否,影响全镇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大多数农业人口响应国家退耕还竹的政策,也基于赤水旅游业和各种竹加工业的发展,从事竹林栽种。全镇森林覆盖率达74%以上。

竹林面积的增加。为竹加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材料,两者相依相存,相互促进,形成了良性促进生态发展模式。

二 退耕还竹对大同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

三退耕还竹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 大同镇退耕还竹发展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竹林培育种数量轻质量。

大同竹产业发展模式单一,竹资源培植还主要依托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林农缺乏对竹业未来发展前景的认识,只求稳定现状,不愿多投入。

二、发展竹加工产业资金不足。

没能很好吸引闲散资金,林农为求稳,也不愿冒险投资。

三,竹产业“底子”薄,经营水平低

资金技术方面:大同镇竹资源虽然起步较早,但是由于资金的不足,技术上的不足,一直还没有大规模发展。竹企业目前只有两家,并且都是竹工艺品生产,名牌效应还不够大。主要是靠原材料和压模席的销售收益。

合作管理方面:合作意识不强,没有形成良好的高效的管理体制,生产管理手段粗放,特别是营销这一块。竹制品的质量监督管理滞后,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导致市场竞争力、占有率不高。特别缺乏有新科技、新知识的管理人才。

四、竹资源利用率低

由于通村公路的建设还未件还比较差,五心得体会

经过对大同镇竹产业及其生态效应为期2天的调研,我了解到了

大同镇人的勤劳和朴实,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热爱。

在公路边绝对没有生活垃圾的随意堆放,不管是镇上还是村寨,没有沙尘。溪水河流都清澈见底,处处都弥漫着一种与大自然和谐的气氛。

大同镇作为风景秀丽的贵州的一个小地方,也是组成美丽赤水山水画卷的一笔。她告诉我们经济发展也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带来的双赢。

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赤水河沿岸三百里长廊的构想,赤水市全市生态立市、旅游兴市、竹业强市的战略为大同发展生态型经济提供了强大保障。

在走访过程中,对大同竹产业有了初步了解。大同镇的的竹业主要是走专业生产,专业销售的公司+农户模式。

主要销售产品是竹料块和压模席以及竹工艺品。

竹林产业和国家退耕还林促进大同竹子的大量栽种。在很大程度上绿化了山体,防治了水土流失,净化空气和水体,提高了人们爱护环境的意识。

但是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就农户管理这一块,许多农户还是任竹子自行生长,只是做一些疏林管理,在技术上不成熟,不利于纯林的发展。出产的大多数是竹子的原材料,为提高附加值,还应该开发各种竹制品特别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污染小的生活用品。此外,在附加值高的竹工艺品上,其销售和规模还不成熟。品牌效应还没形成,市场还没经一步扩大,需要政府做更多的招商引资工作和宣传工作

收获最多的是学会了在实践中思考问题。不仅在身体上得到了锻炼,心灵上也接受了一次别样的洗礼。这样的经历一定会给我以后的生活带来源源不断的益处,也一定会激励我们更努力地做好自己。提升了自己对社会知识,走出书本,以实践的形式了解到生态农业与构建环境型有好社会的好处。并为之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自信积极的去面对困难,投身于社会实践,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第三篇:香菇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西乡县大河镇

香菇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论 文

学 校:西乡县农广校 班 级:202_级

专 业:农业技术推广 姓 名:张 峰

二〇一三年七月八日

西乡县大河镇香菇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香菇产业是加快西乡县大河镇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新兴产业。通过分析该镇香菇产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优势,提出了推进大河镇香菇产业快速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香菇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优势条件;对策;西乡大河

一、发展现状

西乡县大河镇下辖12个行政村,截至202_年仅有按板镇种植香菇,种植农户30户,共种植香菇2万袋,总产鲜菇160斤,产值8万元,菇农共计获纯收入6万元,农户最高收入达0.2万元。目前,西乡县大河镇栽培种植的品种有135、939、9608等5个,其中以939品种产量最大、效益最好。食用菌人工种植过去在大河镇一直是空白,香菇是大河人工种植的第1个食用菌品种。

202_年,在冬季农业开发中,县委、县政府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加快该县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为农民寻找增收新途径,引进香菇订单生产试种,当年引导农户生产种植了10万袋,总产值32万元,平均产菇0.38 kg/袋,产值仅1.52元,纯收入0.22元/袋。造成产量低、效益差的原因是因为技术人员对该镇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缺乏充分的认识,照搬照抄福建的种植管理技术,致使菇农在种植管理中出现了问题,且公司在收购中不严格执行标准,压级压价,严重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但有少数几户种植成功,香菇产量平均0.52 kg/袋,产值达2.08元/袋,纯收入0.78元/袋,效益达到了香菇种植较好的中上等种植水平,极大地增强了政府发展香菇产业的信心。

202_年底,政府又引进了袋料香菇种植,并签订了2年的发展合同。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组织香菇生产。同时,政府组织当地农业科技人员到外地参观考察、学习,回来后协助进行生产管理,组织发动群众。这期间,香菇种植曾一度发展到了6个村150户农户中,最高年份曾发展到了120万袋,产量126 吨,产值226.8万元,纯收入58.8万元,平均纯收入0.49元/袋,香菇产业呈现出兴旺、快速发展的势头。但是,由于种植管理技术较好的农民组建起来的,经济基础薄弱,在大量香菇产品涌到收购点时,根本无法组织大量资金按合同收购;加之缺乏有效的大批量的销售路子,资金周转困难,出现了“打白条”现象,诚信受到了菇农的质疑,使香菇产业跌入低谷。但是通过连续3年的发展,广大香菇种植户的种植技术已趋于成熟,出菇量和品质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并培育出了一批从菌种选育、生产到栽培技术的本地农业科技专家。大河镇香菇在全县有了不小的声誉,部分县市纷至沓来取经学习。

202_年,投入了大量资金,购买了相应的设备,建起了香菇生产基地,建起了冷库。至目前香菇产业逐步跨入了正轨,并形成了一条产供销为一体的生产销售网络。几年来共计种植香菇60万袋,共计产鲜菇326吨,其中县内销售200吨,总产值230万元,县外销售126吨,销售收入达89万元。但菇农产值仅为200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菇农发展资金不足,技术力量不成熟

香菇生产工序多,辅料多,运距远,是一项消耗型的产业石油价格不断上扬,成本高,达1.6元/袋。由于受技术条件的制约,在辅料的替代产品攻关能力方面力不从心,难于在短时间内降低成本。西乡县大河镇香菇种植采用高架棚栽培技术。高棚架栽培效益好,投入产出比高,但一次性投资较大大部分农户投入较为困难;加之香菇市场价格多变,风险比较大,农民不敢冒险投入,从而限制了香菇生产快速发展。大部分菇农未接受过相应的专业技术培训,加之农民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低,未能全面地掌握技术,影响了香菇产量和质量,使产业效益未显现出来。

(二)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大河香菇产业发展一开始就以企业带动起步,但引进的公司、企业规模小,经济实力薄弱,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有的不是以发展壮大自身为目的,只是来进行投机生意,无法带动香菇产业走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公司没有长远发展目标,只顾自己眼前利益,压级压价,严重挫伤菇农的积极性,导致香菇产业发展徘徊不前。

三、发展香菇产业的优势条件

(一)优良的气候环境条件

西乡县大河镇位于西乡县的西南部,地处巴山腹地,两省三县交界处,东邻镇巴县永乐乡、大池乡,南与四川省通江县空山乡接界,西连南郑县白玉乡,北接本县左溪乡和骆家坝乡。距县城105公里,全镇总面积39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980米,平均年降雨量1300毫米,境内峰峦叠翠,山水秀逸。大河镇位于低纬度地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境内山高谷深,相对高差大,地形波状起伏,地貌类型多样复杂,形成了暖温、亚热、热3种不同的气候类型和“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点,立体气侯、立体农业十分显著。境内气候温和、降水充沛、雨热同季。年平均温18.5 ℃,最高26.3 ℃,最低13.2 ℃,月均温≥10 ℃有365 d,日平均≥10 ℃的积温6 781 ℃,年均降雨量1 279 mm,年相对湿度为77%,年日照时数2 064.6 h,平均日照5.66 h,无霜期达340~365 d,特别是11月至翌年4月,月平均温在13.2~20.2 ℃;境内无工业大气环境污染;优良的气候环境条件非常适宜香菇的生产和发展。

(二)丰富的原料资源

大河镇幅员面积39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91.71%,自然常绿阔叶植被保存较好,乔木层、灌木层次清楚,有着丰富的常绿原生黄栎、青冈栎、山茶花、麻栗树、水冬瓜树、野樱桃等树种,是发展香菇产业的优质原料,资源丰富,只要采伐得当,不但不会破坏生态,还会促进林产业发展,达到充分利用林业资源、为人类造福的目的。

(三)独特的区位优势

大河镇的独特区位,在对外开发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两省三县交界处,东邻镇巴县永乐乡、大池乡,南与四川省通江县空山乡接界,西连南郑县白玉乡,是西乡西南部通往外县及外省的重要门户,虽然该县香菇产业起步较江浙沿海地区晚、规模小,但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大河镇的香菇产品在价格竞争中占据了先机。

(四)良好的发展基础

大河镇香菇种植有4年的历史,产业发展从开始就得到了各级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采取行政之手与市场相结合的运作手段。从行政上成立了香菇产业领导小组,专人负责,宣传发动,积极协调林木采伐,组织专门的技术人员到外地参观考察、学习栽培技术,负责香菇的生产技术指导;市场运作方面引进、支持汉中市外具有一定种植技术、营销经验和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或个体来大河开发基地,进行订单生产。经过几年的努力培育出了一批高技术的科技人员队伍,他们可解决生产环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具备了二级菌种的大规模繁殖技术及生产能力,能保证香菇产业所需的大量菌种,香菇产量产值得到了逐年提高,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示范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因而,发展香菇产业有良好的技术及栽培基础。

(五)优惠的政策环境

政府采取协调低息或无息贷款,无偿使用国家闲臵的公共设施等措施,扶持引进的香菇企业和种植大户,调进各种香菇辅料,预先给带动起来订单生产的农户先期赊用,交菇时分批结款,为各菇农解决了生产中资金周转难的问题。同时,出台了香菇种植户进行香菇种植时必要的林木、简化采伐办证手续、菇农无需交育林费、育材费由香菇企业统缴纳等对菇农有利的一系政策。

四、发展对策

(一)加大投资力度,增强香菇产业发展后劲

香菇产业化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如技术研发、推广、广告宣传、行政执法等工作都需要资金投入。要继续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制定更多有效的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和外来资金投入镇沅,进行香菇产业化开发。财政今后要采取对企业和基地农户贷款贴息的办法,支持香菇产业的发展。积极争取各级金融单位资金支持,确保香菇产业有足够的经费投入,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推进香菇标准化生产,提高质量,增加效益

香菇对生产管理的要求极其严格,从育种到栽培、产品干燥,一个小的环节出问题,都会产生不良后果。相同的品种,县(市)乡(镇)村和菇农之间,产量有多有少、质量有高有低、效益有大有小,究其因之一就在于标准化生产的水平不同。要迅速扩大香菇发展规模,应把工作的着力点转移到标准化生产上来,这就应认真制定和完善标准化生产规程,通过各种渠道和载体广泛宣传规程,让菇农家喻户晓。层层培育示范大户,用典型引路,让事实说话,靠示范的力量启发、引导和激励菇农。聘请和组织专家学者,有计划地对基层干部、专业人员、示范大户和广大菇农进行培训。定期检查标准化生产实施情况,及时总结和交流先进经验。对新菇农,应力求使他们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对老菇农,应创造条件让他们开眼界、长见识,从而自觉自愿地接受标准化生产。在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的同时,努力打造镇沅香菇品牌。积极引进、研制和推广拌料、装袋、打孔、烘干等生产机械,用机械化保证和促进标准化。还应坚持不懈地积极努力,逐步实现与国际标准的对接。

(三)强化科技服务

要立足于科技创新与科技推广,在品种选育、标准化配套技术研究、菇品加工储藏、新材料开发(如辅料的替代产品的开发)等方面深入研究,探索对策。要加速品种选育和栽培模式的革新,直接减少菇农损失,提高栽培效益,服务菇农,增加收入。

(四)扶持香菇合作组织

要尽快成立镇香菇协会,将真正关心支持香菇产业的单位和个人、专业人士吸收到协会中来,共同为振兴香菇产业献计献策,形成行业自律的中心;同时让协会与公司协调好与菇农的利益分配,形成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在此基础上,要对各类从事香菇行业的专业合作组织给予扶持,让其在产业的基地化、组织化、标准化升级、行业自律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五)扶持种植大户

要鼓励发展种菇大户,以联户、农庄等形式组建标准化生产大户,一头连基地,一头连农户,一头连企业,成为香菇栽培、技术创新和标准化生产的带路人,引领其他菇农共同致富。

(六)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推动香菇产业化发展

按照“兴办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建立一个基地、覆盖一批农户”的模式,狠抓龙头企业建设,对开展香菇产销服务的经营大户,要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扶持,使其扩大规模,增强带动能力。对外来的客商要热情服务,帮助其组织好货源,协调办理相关手续,疏通外销渠道。建立“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农户”、“中介组织或协会+农户”的生产模式,形成产业化经营机制。通过增加投入、强化素质、优惠扶持政策等办法,逐步建成管理水平先进、技术力量雄厚、营销能力强的香菇龙头企业或专业营销队伍。发挥其拓市场、带基地、连农户、搞加工的作用,推动香菇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五、参考文献

[1] 王宏宇,侯桂森,王长娜.林下栽培香菇培养料配方筛选[J].食用菌,202_(1):43-44.[2] 朱海平,叶建军.袋料香菇烘干加工技术[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2_(1):8.[4] 赵翠芳,张忠伟.香菇覆土栽培模式[J].特种经济动植物,202_(12):24-25.

第四篇:镁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镁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前言

在目前资源、能源和环境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紧约束的大环境下,推动开发轻质结构材料——镁,已成为近年国内外研究和产业发展的热点和重点,镁合金的优异性能和产业化、市场化前景,使其成为公认的21世纪绿色工程材料。而运城镁产业多年来已经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基础,因此,研究镁产业的发展,对推动运城产业转型,具有特殊意义。

一、镁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镁是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其密度只有1.74克/立方厘米,仅相当于铝的2/

3、钢的1/

4、铜的1/

5、钛的2/5。镁的应用主要集中在镁合金、稀土合金、阴极保护材料、金属还原剂和化工等方面。其中镁合金的应用前景最为广泛,镁合金是以90%左右的金属镁加入铝、锌、锰、稀土等其它元素组成的合金。由于镁合金具有较好的加工性能、重量轻、屏蔽性良好以及较强的抗震减噪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国防军工等领域。同时,由于镁合金具有极强的可再回收利用特性

1、镁产业发展的优势

一是性能优势。镁属于轻金属,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是目前实际应用的最轻的工程结构材料,也是重要的功能材料。是减重、节能、环保、健康的优异材料。镁是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其密度只有1.74g/cm3,仅相当于铝的2/

3、钢的1/4,铝的2/3,,铜的1/5, 钛的2/5;镁的比强度和比刚度高;耐冲撞,阻尼吸震性能极佳;镁合金抵抗震动及降低噪音的性能特佳;镁的散热性佳,极适用于高散热要求的电子产品;此外,镁合金还具有电磁屏蔽性能优异、摩擦时不起火花、热中子捕获截面小、液态成型性能优越、切削加工和热成形性好、易于回收利用等一系列的优点。

二是资源优势。镁是地球上储量最丰富的元素之一,镁矿资源种类繁多。我国材料界泰斗师昌绪先生认为:“镁是包括海洋在内地球表层最为丰富的金属元素,在诸多金属趋于枯竭的今天,大力开发金属镁材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中国是世界上镁矿资源最富有的国家,丰富的镁矿资源为中国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最可靠的资源保障。

三是环境优势。镁及镁合金是环境友好型的材料,镁在其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贡献远远大于其一次性生产过程中的负面影响。在生产过程,污染可有效治理,废物可利用,中国镁冶炼企业首创的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模式极大地改善了环保条件,镁工业逐步开始走上清洁生产之路;在使用过程,镁的轻量化性能优异,对节能和减排贡献大。镁合金在交通工具中的应用,在降低油耗的同时,尾气排放也将大幅度降低。镁合金应用于汽车还可以改善车辆的设计,提高车的性能和舒适性。若再考虑镁合金在摩托车、列车和其它交通工具上的应用,其应用将可为国家减少的油耗和污染排放十分可观。在回收环节,镁可以反复回收使用,每次所需能源只是原生镁的5%,能耗进一步降低。

四是价格优势。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生产,原镁生产的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一直呈不断下降趋势。金融危机以来,镁价格又出现理性回归,目前镁价格与铝价格之比维持在1.02-1.15之间,大大低于专家公认的1.3的水平。与其他铜、锌、塑料材料相比,性价比也明显提高,这使镁的扩大应用有了极好的前提条件。随着镁合金领域若干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这种价格优势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将更大的得到释放。其未来的潜在价值在当前被明显低估,增值空间也十分巨大。

2、镁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镁合金的诸多优势以及其生产过程具有“一次生产、终身清洁”的优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展前景。

我国材料界泰斗、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师昌绪先生指出:“镁是包括海洋在内地球表层最为丰富的金属元素,在诸多金属趋于枯竭的今天,大力开发金属镁材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交通工具轻量化、节能减排等理念的深入人心,镁合金产业将迎来高速发展的机遇。美国战略研究表明,当镁合金及其加工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镁在汽车上的应用将达到100-200公斤,由此造成的汽车减重可达10%-15%,油耗可减少6%-10%,不但降低能源消耗,并相应减少污染排放。此外,镁合金应用在手机、电脑、摄像机及电动工具等便携式产品上,不仅节能降耗,而且轻便美观。根据国际镁协预测,未来十年国际镁合金的需求量将会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中国对镁合金的需求量,随着汽车、高速列车、城轨的快速发展,需求量将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

总之,可以说镁材料的应用和镁产业的发展发展是全球潮流,中国机遇,是国家战略、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必然结果。大力发展镁产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我国材料工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我市镁产业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

运城金属镁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在全国率先起步,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市重要的特色产业,是全国最大的金属镁及镁合金生产基地,在世界上也占据重要地位。202_年,全市金属镁产量14.9万吨,占全省的65.35%,全国的23.28%,世界的19.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6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2.9%。

(一)运城镁产业基本情况

镁及镁深加工产业是我市重要的新兴产业。多年来,我市依托全省丰富的白云石资源和煤炭、电力优势,镁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运城市共有镁生产企业30家,原镁产能57万吨,镁合金产能20万吨,深加工能力6万吨。主要分布在闻喜、稷山、万荣、夏县、盐湖区、绛县等,其中闻喜县镁企业相对集中,占到了全市镁企业的近一半,无论在规模、技术水平上都占有绝对优势。

202_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镁业分会统计的64家镁冶炼会员企业中,原镁产能、产量前10名,山西占到6家,运城占到4家,产量均在1万吨以上,全部为闻喜镁企业,分别是山西银光镁业集团、闻喜县八达镁业、闻喜宏福镁业和闻喜瑞格镁业。特别是我市银光镁业集团多年来坚持不懈在镁深加工上做文章,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平台,积极扩大产学研合作,先后建成镁合金、压铸、板材、挤压型材、连续铸锭、镁合金汽车轮毂等多条生产线,开发出了航空航天、兵器镁合金零部件、纺织机械型材、高速列车型材、汽车轮毂、摩托车轮毂、电动工具等一系列新产品,并投入批量生产,银光集团军已经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品种规格最全的全产业链的镁及镁合金产品生产企业,也成为运城乃至全国引领镁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二)运城市发展镁及镁深加工产业具有明显优势 一是原料储备丰富。白云石是原镁生产的主要原料,我市已探明稷王山、中条山多处白云石储量约20亿吨,可开采储量约10亿吨,并且品位高、杂质少、易开采。以年产30万吨原镁的生产规模计算,每年白云石用量300万吨,可满足生产300年。

二是初步形成专业人才队伍。我市原镁生产起步早,加上银光集团深加工技术上积累,具有企业多、规模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培育出了一大批熟悉生产装备、技术、工艺的熟练工人、技术人才和管理团队,三是技术工艺先进。在原镁生产上,双蓄热式还原的精炼工艺国内领先;在镁合金深加工上,形成了镁合金、镁合金板材及挤压型材、镁合金轮毂等系列产品。银光集团有全国镁行业中唯一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镁合金关键技术及工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拥有专利30余项、核心技术20多项;银光集团是镁行业标准委员会成员单位,参与多项国家标准的制定、修订;银光集团承担了国家863、国家支撑计划等待20多项国家、省级项目,多项技术国内外领先,其中有两项技术分别获国家和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我市整体技术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四是产业布局相对集中。我市镁及镁深加工产业呈现集群化发展趋势,初步形成了以闻喜、稷山、万荣为中心的“镁三角”。涌现出银光镁业、华宇实业、金星镁业等10多家重点企业,其中,闻喜银光镁业是“国家级镁及镁合金产业基地”。

五是市场交易平台逐步形成。由于运城金属镁产业起步早、规模大、销售网络成熟,目前中部、西部包括陕西、宁夏的金属镁,都是利用闻喜现有的营销渠道进行产品销售,我市已经成为中国北方的镁交易中心。

(三)镁行业产学研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多年来,我市镁企业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不断提升镁工业科技创新能力,尤其闻喜银光镁业集团,已与清华大学、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金属所、西北工业大学、重庆大学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同时,为加快提升我市铝镁工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市政府与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联合成立了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运城分院,由运城分院、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闻喜银光镁业三家单位联合在西安阎良建设高性能镁铝合金产业化应用研究中心,在闻喜银光镁业建设产业化基地。目前合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四)运城镁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全市金属镁及深加工产业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制约着镁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是原镁冶炼成本优势逐渐丧失。近年来,随着煤、电等资源成本的增加,全国镁冶炼向陕西、内蒙等具有资源优势地区发展。目前,陕西已发展到24家,规模接近运城,内蒙发展到7家。陕西神木地区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煤-焦-镁产业链,利用焦炉煤气冶炼金属镁,成本比我市低202_元/吨左右。

二是镁合金生产仍存在不少技术瓶颈。与铝合金相比,镁合金要替代铝合金得到广泛应用,还存在很多技术瓶颈。如铝合金已开发出几百个牌号,而镁合金只有几十个牌号。镁合金板材是镁合金中最高档产品,在航空、交通运输、国防工业等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而传统的镁合金板材主要采取热轧和挤压方法生产,工艺流程长、成材率低、成本高,是镁合金大量应用中的主要产业瓶颈。

三是镁合金加工专用设备缺乏。当前镁合金加工大多采用铝合金设备,但镁合金与铝合金存在若干特性差异,使得镁合金表面质量和内在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四是产业结构亟待转型。全市镁产业主要以低端原镁材料生产为主,以资源性产品出口为主,以简单的初级加工为主,高端深加工产品的研发投入不足,高附加值产品亟需开发,并亟需提升转型。

五是镁合金制品成本较高。与铝合金相比,镁合金塑性成型加工难度大,比铝合金加工成本高,如铝板材价格在3万元/吨,而镁合金薄板价格达15万元/吨,镁合金挤压型材价格也达4-10万元/吨,这在很大程度上拟制了镁合金的推广应用。

三、当前制约镁产业提升和镁应用的主要障碍

当前,我市和全国一样,镁产业面临的突出的障碍和问题是: —在国家及政府层面,镁合金及其产品的研发缺乏系统性规划,研发资金投入不足、研发内容涵盖面有限。镁材料应用和镁合金产业的战略和规划还未能明确和细化。推广应用较难,政府引导不够。

—在市场层面,已有的镁合金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未建立成果共享机制,产业化应用较少,产学研用还未能有机结合。镁行业还是以生产和出口原镁及镁合金初级产品为主,镁合金深加工产品产量不到总产量的20%,出口的镁合金深加工产品不足出口量的5%。

—在行业层面,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对镁合金应用的认知有差异,前瞻性不够,行业间缺乏有效协同和协调,难以启动和实施大的推广项目,镁合金产品标准体系不完善,汽车能效和轻量化标准门槛还有待提高,以上原因导致镁合金应用一直处于徘徊局面。

—在企业层面,镁合金产业化及应用开发的投入不足,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的投资主体科技创新的实力不强,风险准备不够,难以推动镁作为新材料的替代和建立新的材料开发应用体系。由于国内镁合金应用有限,在汽车等领域扩大应用的进程进展缓慢,产量难上规模,订单批量小,导致生产加工成本偏高,出口量又出现下降,全国镁企业产能利用率不到50%,镁及镁加工企业普遍效益不佳,镁及镁合金企业举步维艰。另外产业集中度低,规模小而散,人才缺乏、大部分企业没有竞争力。

四、我市镁产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1、发展思路

我市镁产业发展的思路是要紧紧抓住国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以资源、区位、产业优势为基础,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为重点,以体制创新、环境创优为动力,以集聚高端人才、引进紧缺人才、培育创新人才为支撑,充分发挥大企业集团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投资融资、技术创新和项目推进的作用,加快推进镁产业向园区集聚、向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推动镁产业总量扩张、结构优化升级,将运城建成全国最大、竞争力最强的镁产业生产基地。

2、发展方向

按照我市发展镁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相结合为动力,加快提升现有镁冶炼技术工艺装备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实现原镁清洁文明生产;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现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建设高水平的镁合金深加工生产线,扩大镁及镁合金的广泛应用,逐步实现以原镁生产为主的粗放型经营向高端镁产品、高科技含量的镁合金制品的转变;

3、发展重点

通过市场开拓和技术创新,以面向汽车、高速列车、航空航天军工三大领域为重点,建设高强高韧镁合金、宽幅板材、大截面型材、铸锭、压铸、砂型铸造、汽车轮毂等生产线,建成以银光集团为龙头的闻喜镁合金制品加工园区,真正建成全国最大、品种最全、技术先进,镁产品生产基地,并不断完善建设市场机制,形成全国最大的镁及相关产品的交易中心。通过推动运城市镁产业的发展,带动全市相关产业的发展。

五、几点建议

目前,运城的镁产业发展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但是也面临着转型的巨大压力与挑战,产业自身发展也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比如技术及装备落后,加工成本偏高,国家政策扶持不够,缺乏相应的标准等。这些问题有的靠企业自身努力可以得到解决,有的则需要市、省、国家层面去落实解决。为加快我市镁产业的快速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促进镁工业发展的产学研合作联盟。关键技术难以突破,是制约镁工业发展的主要难题,技术难度与研发实力之间的巨大反差是仅靠资金投入难以弥补的,也是企业无力做到的,需要省级,甚至国家级研发团队介入,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加大科技研发工作力度。建议省、市政府以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运城分院为牵头单位,以银光镁业为产业发展基地,积极联合国内知名院校等科研单位,把镁合金应用作为重大科技专项,拨付专项资金,专门用于镁合金的技术攻关和新产品开发,争取早日取得突破。

2、建立镁合金精深加工产业园。建议省、市政府把镁产业作为我省、市的一个特色产业重点加以倾斜扶持,以我市闻喜县银光镁业集团为龙头,加快建设闻喜镁合金精深加工产业园,使其成为镁产业科技研发、新产品孵化、应用推广的产业化基地。政府要加大投入,吸纳外地客商、企业入驻园区,共同推动我市镁产业快速发展。

3、积极争取扩大镁合金应用领域的国家政策。建议政府积极与国家相关部委沟通协调,建立国产车辆镁合金新产品及轻量化的补贴机制和奖励机制,参照对节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方式,将单车使用镁合金材料质量超过一定水平的节能示范性汽车列入节能汽车推广目录,在采购环节给予补贴,对制造企业的研发给予奖励,对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使用镁合金也可以采取类似的鼓励政策,以此大力推动镁合金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政府要积极组织镁合金汽车轮毂的示范应用,镁合金汽车轮毂对乘用车节能效果明显,但真正大面积推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建议省市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加强与汽车行业协会的沟通,争取能够在城市出租车上进行小批量试用,成熟时再进行大面积推广。

4、促进与大企业、大集团项目合作。如富士康科技集团是专业从事电脑、通讯、汽车零部件等生产的高新科技企业,具有雄厚的科技研发实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目前年深加工原镁4多万吨;抓住发达地区产转移的机遇,不断创优环境,加快推进与大企业的战略合作,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大企业的资金、市场优势,实现互利共赢,更能带动我市镁产业发展提升到一个更高水平。

5、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中小企业投资和年青人来园区创业。镁产业涉及领域很广,有许多新产品市场非常广阔,附加值很高,亟需开发;比如休闲运动器材、儿童用具、医疗器具、家饰产品、旅游工艺品以及精密铸造、精密锻造,只要用心去做,小产品可以打出大市场,做成大产业。

第五篇:天全县竹产业发展对策

天全县竹产业发展对策

在林业生态经济建设工作中,天全县确立了“生态立县”和建设“生态经济强县”,县委、县政府在农业产业发展上明确提出“133”的发展思路,并将竹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截至202_年底,天全县有竹林总面积50多万亩,其中:慈竹等可用于生产竹纤维产品的丛生竹面积20万亩,楠竹(毛竹)25万亩,白夹竹1万亩,方竹2万亩,林下箭竹等其他竹5万亩。

发展设想

天全县竹产业发展按照“以基地建设为基础,加工利用为抓手、园区建设为核心、科技创新为支撑、市场规律为导向、政策扶持为动力”的理念,坚持市场引导,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坚持规划先行,合理布局,科学发展;坚持科技兴竹,低改培育为主,实施分类经营;坚持突出重点,办点示范,稳步推进;坚持精深加工,打造产业链,实现效益多元化。

――基地。一是规划出不同海拔不同区域的适宜栽植品种,使竹子在栽种之初就奠定好健康快速繁育发展的基础。稳步扩大竹林面积,进一步壮大竹林基地,实现“50万亩二郎山竹海”的奋斗任务。二是调整竹业内部种植结构,逐步淘汰杂交竹等不适竹种,扩大适宜竹的栽植面积;加强对竹林管护的科技培训和服务;对那些相对集中的区域有重点地进行调整,减少竹林混杂面积。三是突出生态品牌,做好生态文化、影视拍摄和文学创作基地等诸多领域的发展规划。

――加工。一是天全县当前应切实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1.抓好现有项目的转型升级。2.适度探索初级加工。3.做好加工项目的包装、宣传、推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二是中国恒天集团拟在雅安实施15万吨纤维竹浆粕项目,总投资15亿元;卓达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意在雅安按照“三产联动、产业造城”的思路投资开发竹产业。这两个项目一旦在雅安市区域内落户,天全县的用材竹和纸浆竹资源将不愁销售。三是作为全国和全省退耕还林的旗帜县,天全县发展竹产业,必须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工程和天保工程的持续实施因素,统筹考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园区建设。今年3月,由县发改牵头,编制了《天全县竹产业加工园规划》,拟在天全县始阳镇建立1500亩的竹产业加工园,拟建竹型材、工艺品、纤维和家具等加工产业,并配置主产品研发交易和种植景观试验区。该加工园规划布局“一心――研发配套中心,两轴――纵向与横向功能轴,三区――竹产业加工区、主产品交易区和竹种植试验区”。

――科技。一是依托现代林业产业基地、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灾后重建林业产业等农业产业化项目,强化竹林基地集约化、标准化和现代化经营措施;二是天全县通过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成功申报了“天新6号”新品种,并在以新华乡为重点的区域推广发展该优良品种;三是利用灾后重建项目资金,在鱼泉乡建立了1500亩白夹竹示范区,在大坪乡建立了1500楠竹低效林改造示范区,从而引导和带动广大林农积极参与。

――市场。做好现有竹木加工企业的宣传力度,为企业搭建良好的宣传平台,以寻找更多的销售渠道。积极组织现有企业参加省、市、县举办的投资促进活动。着力抓好竹文化与生态旅游开发。积极搭建销售网络平台,将天全县竹产业资源推向市场。

――政策。对于引进的加工企业,将从土地征用、税收减免、贴息贷款等多方面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对于园区建设,将采用“政府建基础、企业建产业”的方式建设;对于产业基地,重点培育质量较好、规模较大、面积相对集中成片的7大片区。根据竹加工企业、加工厂等实体对天全县竹产业的拉动和贡献,经县级考核认定后,可通过县财政设立的工业发展基金(年基金规模202_万元)进行奖励。

后台支持

――组织领导。一是成立领导小组。成立以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级相关单位、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竹产业发展项目领导小组,负责竹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工作。二是成立项目工作小组。县政府办、农工办、林业、发改、财政、招商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项目工作小组,长期负责全县竹产业发展建设项目工作。三是分工协作,形成合力。由政府办牵头负责,县农工办、林业、发改、财政、招商等相关部门以及各乡镇党委政府通力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资金保障。一是国家配套项目争取国家和省市财政扶持。利用天全县的区位优势,创造良好的环境,争取国家、省、市和有关企业对天全县林业生态经济建设的资金投入。二是招商引资。对生产潜力大、效益好的盈利性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加速、加快林业生态经济建设项目。三是设立天全县竹产业发展基金,争取国外生态环境保护的贷款与赠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针对相关建设项目和领域,争取获得生态保护、自然保护和环境整治等方面的贷款、赠款、进行生态建设。四是宣传动员群众投工投劳。

――引进专项人才。立足于本市内的科研院所科技水平,聘请有关生态、环保、农业、工业、旅游业、经济等多学科的专家、学者作顾问,增强林业依靠科技进步的活力,以多种形式、多渠道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提高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根据共同有利、共同承担的原则,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等支持。

――改革经营体制。一是竹农以自己的竹林地入股的方式交给专业大户和加工龙头企业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加工销售,最后统一按股分利。二是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退耕还林地、竹林地、宜林地等林地的租赁、承包和转让。让那些愿意经营林地、有能力经营林地、善于经营林地的农民、单位和人士,积极投入到竹产业经济发展中来。

――制定优惠政策。一是政府要制定发展竹产业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企业、商家和有识之士加入到天全竹产业发展中来。二是结合林地流转,对参与林业生态经济建设的社会团体,各级政府应大力倡导和鼓励。实行优惠政策,积极配合向上争取国家贷款和产业发展项目,协助解决社会团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大同镇竹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