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百强潜力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百强潜力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企业现状 1.企业基本情况
启明芯视界——山西光宇半导体照明有限公司始创建于1988年,历经20余载的技术积累,已发展成为集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安装、售后服务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科技企业。光宇照明先后获得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美国UL认证、TUV认证、欧盟CE认证、中国3C强制认证、特种照明防爆认证和ROHS环保认证等等。
2009年,光宇照明更是被评为“国家质量监督检测合格---全国质量信得过产品重点宣传单位”、“全国创名牌重点企业”、“山西省推广高效节能照明产品的指定供货企业”等,同时,还担任“国家高新技术研究计划(863计划)项目课题承担单位”、“中国照明学会新能源照明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照明学会太阳能光伏照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照明电器学会半导体照明委员会委员、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成员”、世界银行集团“照亮非洲”项目成员、“国家道路照明LED灯”标准参编单位、亚太设计师联盟副主席单位 等一系列专业机构。
光宇照明作为专业从事生产大功率LED光源和LED光源封装及LED应用照明产品制造为一体的生产企业,产品涵盖:LED室内照明、LED商业照明、LED酒店照明、LED景观亮化照明、LED户外照明、LED路灯照明、LED隧道照明、LED特种照明、LED珠宝照明、LED工矿用 照明、LED舞台灯光、锂离子电池等等各种系列,产品营销遍布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及地区。
近年来,企业凭借先进的技术优势和高效节能的优质产品一直得了国家以及省市区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扶持。尤其是进入2009年4月以来,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法委书记***、原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等领导先后来我公司进行视察指导,对光宇大功率LED照明产品的优势给予了高度评价。2010年6月份新任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同志在市委书记谢海、市长罗清宇、区委书记薛愿兵、区长陈怀生等领导同志的陪同下,到山西光宇半导体照明有限公司调研,对我公司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给予充分肯定,并强调要对高科技产业项目给予更多关注和政策支持,充分利用高科技项目带动和促进省内产业规划和布局,提升地区企业品牌效应和整体竞争力,争取建成以高科技为核心的产业集群。袁纯清书记的讲话提升了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的信心和决心。
全球低碳经济引领新的市场,光宇在顺势而起的同时,为社会绿色环保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过去的20多年中,随着光宇的不断壮大,企业文化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但始终不变的是“责任”与“诚信”。光宇将秉着“以诚树名,以新取胜”的企业理念,担负起“引领节能生活,启明绿色未来”的社会责任。光宇坚持不断创新、优价优质,为客户提供更值得信赖的产品;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工作学习的平台;为社会奉献更多的爱心和价值。相信专注、团结的光宇人一定能开拓进取,树立品质光宇,启明芯视界!2.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
我公司是在国家2003年正式启动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后率先进入半导体照明行业的集研发、生产、销售集成封装大功率LED照明灯具的专业化企业,是目前国内LED照明灯具的主导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公司已成为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成员、中国照明学会团体会员、世界银行集团“照亮非洲”项目成员和中国照明学会太阳能光伏照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
在近几年的发展历程中,公司在半导体行业内逐步形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技术与研发优势
公司技术中心2006年被认定为山西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中心拥有高级及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专业人才16人,全套的LED封装检测设备和灯具光学、电学及安全性能测试设备,检测设备的原值达2067.11万元,具备新产品研制、开发、工艺改进的实力和成品灯具出厂检验和型式试验的能力,2009年中心下属的检测中心按照GB/T27025-200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在求建立了试验室管理体系,使检测中心的检测和管理完全正规化,可承担山西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指定的各种不同的检测,并于2010年初被认定为山西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指定认可试验室。
在大功率LED高效照明的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解决了目前国内外大功率白光LED使用过程的散热问题,成功研制了一种可以替代传统银胶的新型导热、导电、接合强度等性能均高于银胶的导热材料,成功封装出了单颗功率达100W的LED光源,使LED应用于普通 照明领域成为可能,同时掌握了多芯片封装大功率LED照明应用技术,为LED应用于普通照明领域开辟了一条新路。
此外近年来多次与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南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师范大学,进行密切的技术合作关系,通过联合开发和技术攻关不断培养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同太原理工大学在山西太原共建有“半导体照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基础研究开发的能力。
2)产品优势
公司在掌握的白光封装的关键技术和多芯片封装照明应用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多芯片封装LED光源为核心的应用于不同照明领域的系列LED照明灯具,适用于不同场所的需求。
①系列LED光源
采用多芯片封装技术封装的大功率LED光源,将多芯片串并联组合通过高导热材料集成于一个大面积的热沉上,热沉可与灯具的散热体直接接触,大大减少了热阻层,使得导热通道更加通畅,产品使用更加可靠。②系列LED路灯
公司生产的LED路灯共9大系列,功率从10W-240W,灯具的工作电压可实现交流220V、直流12V和24V,可满足不同道路与街路照明的要求,产品以高效节能和较高的性价比获得了市场的普遍认可,2009年的产品销售量大幅度提高。
已申报发明专利的配光系统与高透布纹玻璃的完美结合使GY750/910、GY7337系列路灯的照射范围、照度、均匀度眩光控制完全达到《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中快速道路照明要求。灯具可实现内臵RTU接口可与GPRS系统相联,从而实现灯具的自动光控、时控和功率控制,更加凸现了LED路灯的节能优势,低功率直流系列LED路灯与太阳能和风光互补完美结合,充分发挥了LED直流低电压工作与节能环保的优势。③LED隧道灯系列
LED隧道灯系列,灯具可实现智能光控和时控,更好的满足了隧道照明24小时点灯,时照度根据隧道外亮度而调整隧道内亮度的要求,目前已在国内外多条隧道直接替代传统高压钠灯,取得了很好的节能效果。
④LED投光照明灯具
公司的LED投光照明灯具目前已开发投放市场的达10个系列的产品,灯具功率10W-140W,光色可实现白光、红光、绿光、琥珀和蓝光,可满足多种不同投光照明和装饰照明的场所,是公司2009年度销售的主打产品。
⑤大功率LED工厂作业照明灯
大功率LED工厂作业照明灯目前已有5个系列产品,并在多个大型工矿企业应用,其节能效果和产品的性价比深受用户的好评。⑥室内照明灯系列
目前公司设计开发出的室内照明灯有自带控制装臵的LED照明灯、嵌入安装下照LED筒灯、LED格栅灯、LED射灯等多个系列的产品,在国内外LED室内照明灯具市场上具有很强的产品储备和高强度竞争力。
3)营销优势
光宇依靠先进的技术和完善的销售网络,在风云变幻的市场开拓了一片天地。光宇的产品已应用于北京奥运会摔跤馆、北京百村照明工程、中国移动、蒙牛、武汉钢铁集团大型车间、规模仅次于首都大剧院的重庆大剧院,以及山西省十大重点工程项目、山西省高速公路LED高效照明试点改造工程。光宇大功率LED路灯、隧道灯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天津、成都等大中城市广泛应用。国际市场上,光宇产品已经远销到亚洲、澳洲、欧洲、美洲等五十多个国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4)产业的节能环保优势
LED作为全新概念的固态光源,从生产过程到使用过程直至报废几乎全无污染,而耗电量仅为传统灯泡的1/10,使用寿命却延长数十倍以上,成为近年来全球最具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之一,半导体照明技术革新正在改变百年传统照明历史。
按公司目前生能力15万千瓦计算,(与荧光灯相比按照LED平均节能50%计算),公司每年生产的LED灯具全部替代荧光灯,每天(按每天点灯6小时计算)可为国家节约150000×6=9000000度=900万度电量。2009年光宇在城市公共照明节能领域开创先河,与广东绿色产业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基金”)运营办公室,签订了加入EMC联盟的协议,正式成为EMC联盟的一员。山西光宇加入EMC联盟除了可以分享广东绿色照明示范城市的合同外,还将得到广东绿色产业投资基金多方面的扶持,光宇公司可以利用基金EMC联盟副理事长单位的身份与山西省政府对接,为山西省引进绿色产业投资基金,借鉴基金的“广东模式”推进山西公共照明系统的节能改造。同时山西光宇还将入驻基金在广东兴建的大型光电产业示范基地,可以得到基金和地方政府针对基地企业的相关扶持政策及税收的优惠政策。未来双方将进一步加大合作力度,共同为国家的节能减排事业贡献力量。3.主导产业竞争力分析
山西光宇坚持“以诚树名,以新取胜”的企业理念,不断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每年以销售收入的5%以上作为研发资金,瞄准先进技术,前沿技术,进行科研开发,研究开发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和专利产品,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创新水平和核心竞争力。1)高亮度白光LED封装应用技术
该技术通过对关键封装材料的散热性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研制出了导热、导电、接合强度等性能均匀高于银胶的封装材料解决了大功率LED封装散热关键技术,封装出单颗光源功率达到100W的LED光源,该光源是当时世界上单颗光源功率最大,总光通输出最高的LED光源。为半导体照明领域找出了一条新思路,摆脱了我国光源封 7 装单纯靠模仿的局面。该技术在2007年3月山西省科技厅邀请国内行业专家举行的鉴定会上,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该技术已成功实现产业化,引进国际先进的LED封装设备建成了年产15万kW大功率LED光源多芯片集成封装生产线,生产出功率从0.5W-100W的系列大功率LED光源。2)多芯片封装大功率LED照明应用技术
该技术在2009年4月由山西省科技厅组织的国内照明行业顶级专家举行的产品鉴定会上,被国内专家鉴定为“国际先进技术”。
该技术设计开发出了六大系列LED照明应用产品,获山西省经委新产品鉴定证书,同年6月,该技术荣获第四届中照照明奖科技创新二等奖(半导体照明行业最高奖项)。
目前该技术已成功实现产业化,公司建成了两条灯具装配生产线,2009年实现大批量生产,为公司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3)离网式大功率 LED 移动应急照明集成技术
无论是半导体照明及其控制技术,还是锂离子电池及其控制技术,包括太阳能供电及其控制技术,已经发展多年,国际国内研究机构、企业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从理论到实际应用已经做了相当工作,各项技术正逐渐步入成熟期。尤其是近年来半导体照明技术在出光效率和长寿命上所取得的进步,对于减小电池容量和太阳能充电板的体积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使得这一光源逐步应用于功能性照明,同时为移动照明带来新的设计理念。
离网式大功率 LED 移动应急照明集成技术是将这些技术巧妙结合,更好的满足人们对移动照明的需要。该技术是我公司承担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项目,目前按照计划技术研究进展顺利,预计2010年底可完成全部的技术开发。4)灯具智能控制节能技术
为了达到最好的节能效果,减少光污染,降低维护工作,研发设计了灯具智能控制技术,使用户可以根据使用要求来设臵照明时间,并可根据输出的要求在全功率和零功率之间进行256级度平滑输出功率调节,还可根据外部环境(如外部光线强度、行车速度等)进行自动控制;甚至可以采集灯具本身信息,在出现故障和异常时自动向信息中心报告,减少日常维护,同时能够接收中央控制器的控制指令,进行场景照明。
此项技术设计已基本完成,目前已进入样品的试制阶段,此项技术实现将更好的实现了LED照明灯具的节能效果,对实现绿色低碳照明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5)灯具的配光技术
公司技术中心有一支专业的光学设计研发团队,针对我们多芯片封装集成LED光源形式开创性的开展了创造性的设计开发,设计开发出了适用于多芯片封装大功率LED应用于不同照明领域的配光系统,解决了目前LED配光使用透镜配光系统的高成本和灯具装配工艺复杂的技术难题,大大降低了灯具的成本,增加了产品的性价比,为企 9 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通过国家电光源检测中心的检测,该配光形式完全符合实际使用要求。4.存在问题
1)当地LED配套产业薄弱,企业生产成本较高
我公司地处山西省临汾市,然而我当地缺少LED配套产品生产企业,生产LED灯具所需原材料只能依托于南方省市,一定程度上原材料供应不足,原材料采购费用以及运输费用给企业带来的压力十分明显。
2)专业人才缺乏,人才引进难度加大
作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地理位臵的限制,公司高级研发人员、中高层骨干人才、高级技工及熟练工相对不足。与此同时,地方政府没有出台引进高端技术人员的政策措施,引进高素质人才的难度较大。
3)资源有效配臵不够,缺少公共服务平台
公司LED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整合能力弱,资源配臵效率低,产学研缺少有效沟通渠道,社会科技资源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联系机制,研发、检测等大型设备未能实现共享。缺乏为整个产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服务的公共技术平台和产业化支撑平台。5.发展面临的形势分析
未来5-10年,是现代LED技术产业化应用大规模展开、分工格局快速形成的重要阶段。如果能在这个阶段,形成推动LED产业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山西的LED产业就有可能在现有的基础 上进一步做大做强,抢占国内乃至国际LED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1)全球LED产业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
全球LED产业发展处于成长期,LED照明技的突破、应用的推广和投资的加快,带动了LED产业迅猛发展。与此同时,世界主要的LED厂商尚未完全形成垄断格局,为光宇LED产业在局部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
2)全球产业加速向新兴国家和地区转移
从国际上看,技术发展的步伐加快,LED产业转移出现了新的趋势。处于产业链高端的日本、美国、欧洲和产业链中下游的台湾地区、韩国,逐步将相关产业链环节向中国大陆和马来西亚等地转移,为我公司LED产业优化升级带来契机。
3)知识产权成为竞争热点
全球LED主要厂商利用核心专利,采取横向和纵向扩展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布臵专利网,并通过专利授权,抢占国际市场。同时,标准也将成为全球LED产业新的竞争焦点,众多厂家已经联合并在本国政府的支持下进行LED标准的制定,企图通过上升为世界通用标准来控制市场。光宇公司LED产业向高端发展,面临着专利和标准的极大挑战。
4)国家对LED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大
国家高度重视节能和环保,LED作为节能减排的朝阳产业备受关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将LED列入第一重点领域,启动了“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将其列入国家“863” 计划及“十一五”重点攻关课题,大力扶持LED产业。我公司可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把LED产业发展和节能减排推进相结合,将获得更多的支持政策和资源。5)国内LED产业竞争激烈
我国LED产业初步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福建江西地区、北方地区四大集聚区域,所提出的发展LED产业构想,普遍关注LED产业上、中游环节。目前,国内LED产业结构尚未表现出显着的差异性,存在同构现象,竞争日趋激烈。
二、指导思想
“十二五”将是我国半导体照明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专家预测,到2015年,产业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人民币,芯片国产化率可达到70%,实现年节约用电1000亿度,年节约标准煤4000万吨,减少CO2、SO2、NOX、粉尘排放1亿吨。
作为半导体照明企业,光宇公司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政府扶持、政策引导,科学规划、推进集聚,积极投入、推进研发,注重宣传、打造示范,加快发展、做强做大”为原则,以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关键,以改善产业发展环境为手段,广聚发展资源,健全创新体系,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公司LED产业做大做强。
三、发展目标
针对当前LED行业的现状,光宇公司深刻认识到,未来五年是LED企业发展的大好时机,但是时不我待,稍纵即逝。我们必须本着居安思危,不断创新的发展理念,牢牢把握技术和规模这两条主线,短时间内在本地做大做强,并带动相关产业链的横线及纵线发展,为山西工业的成功转型走出一条新路。
1、总体目标
到2015年,企业销售收入在2009年的基础之上增长40-50倍,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居国内LED行业先进水平。主导产品在国内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光宇的品牌效应。继续努力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对关联行业具有较强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2、近期目标
到2012年,将光宇建设成为国际上有影响、国内一流的产业化环境好、国际化程度高、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特色的LED产业集聚地。LED产业规模在年产值100亿元以上,保持在封装及应用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力争在产业链中上游环节取得突破;在封装及应用领域形成若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特色优势产品,培育出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重点技术研发中心。
3、中长期目标
1)建立一支规模适度、稳定的研发队伍的基础上,增加高端技术人才的比例。
2)对关键技术和相关参数继续优化,建立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跟踪快速反应机制。
3)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联盟,不断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环境,降低技术创新成本,提高产业配套能力。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建成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创新和服务平台。4)争取政府在政策给予支持,建立LED产品应用的样板城市和样板行业,将企业打造成临汾市乃到整个山西省的节能龙头企业,树立山西省企业转型品牌形象。
5)公司重组上市。
四、发展重点
1、加快完成年产100万千瓦大功率LED光源及应用项目二期工程和三期工程。
2、新建年产10000万盏球泡灯项目,本项目计划总投资200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2000万元,铺底流动资金8000万元。资金筹措的方式为:企业自筹资金10000万元;申请国家专项资金2000万元;银行贷款800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1)建设总面积30000平米的生产车间。2)购臵产品生产线10条,老化生产线5条,铝材加工生产线5条,塑料制品生产线5条,监测设备2套
3、新建年产5000万只LED筒灯项目,本项目计划总投资200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2000万元,铺底流动资金8000万元。资金筹措的方式为:企业自筹资金10000万元;申请国家专项资金2000万元;银行贷款800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1)建设总面积30000平米的生产车间。2)购臵产品生产线10条,老化生产线5条,铝材加工生产线5条,塑料制品生产线5条,监测设备2套
五、保障措施
1、严格按照项目规划要求实施项目,2、合理把握和利用国家、地方各部门的产业政策,申报国家及省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的科技专项,争取LED领域的相关科研经费,如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科学技术部“863”计划、财政部建设部新能源示范工程、3、致力于LED行业标准的制定
4、重视资本市场的引进,合理利用外资,保证企业项目资金及时投入
5、利用基金EMC联盟副理事长单位的身份与山西省政府对接,为山西省引进绿色产业投资基金,借鉴基金的“广东模式”推进山西公共照明系统的节能改造。争取政策支持,尽快在我市、我省推广EMC(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第二篇:十二五肉类企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中国肉类工业发展战略研究的报告(提纲)
2010-10-19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肉类协会 浏览次数:299
肉类工业包括畜禽屠宰和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两个子行业。肉类工业的产成品包括肉品、副产品及肉制品。按照行业传统,还包括禽蛋及其制品加工业。
按照“十一五”发展纲要的规划目标,到2010年,要基本建立较为完善的肉类加工体系,肉类总产量达到8400万吨,其中,猪肉、牛羊肉、禽肉各占60%、20%和20%左右;肉类制品产量超过1100万吨。“十一五”期间,我国肉类工业克服畜禽原料价格剧烈波动、严重自然灾害和世界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提高质量效益,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但是,由于产业基础薄弱,结构调整不力,预测“十一五”制定的部分发展目标难以实现,人均肉类占有量始终低于2005年人均59.2公斤的水平。为了实现“十二五”期间肉类工业的又好又快发展,需要认真作好发展战略研究,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宏观调控政策,有效解决当前制约肉类工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肉类工业发展的现状与成就
(一)产业集中度逐年提高
和2005年相比,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肉类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增长127.9%,年均增长31.9%:销售收入增长129.1%,年均增长32.3%;资产总额增长97.2%,年均增长24.3%;实现利润总额增长162.7%,年均增长40.7%,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达3696家,比2005年的2466家增加了1230家。其中畜禽屠宰加工为2076家、肉制品加工为1620家,两种企业结构比例为56:44。随着规模化企业的扩张和发展,一些无竞争优势的企业被兼并或转产,规模以上企业占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总数的17.8%,比2005年的8.2%增加了9.6个百分点。
(二)肉制品加工比重上升
我国肉制品总产量2005年至2008年分别为890万吨、948万吨、1000万吨、1070万吨,人均占有量分别为6.8公斤、7.2公斤、7.6公斤、8.0公斤。2008年肉类制品产量比2005年增加180万吨,增长20.2%。2009年肉类制品产量测算约为1120万吨,比上年增长4.7%,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为14.7%,已经提前达到并超过“十一五”的规划目标。全国年人均肉制品占有量为8.3公斤,比上年提升O.3公斤。
经过几年的结构调整,中西式肉制品结构已由过去的40:60调整到现在的45:55,中式肉制品比重有所提升。在西式肉制品中,高温制品约占40%,低温制品约占60%。肉类产品结构的调整,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需求。
(三)肉品安全保障工作加强
随着《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的修订和《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肉类企业的主体资格和生产经营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生产条件和经营环境更加符合食品安全和卫生要求,肉品安全保障工作得到加强。肉类行业现有的基础、生产、产品、检测等各类国家标准达174项,肉类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呈上升趋势。肉类行业90个强势企业及部分大中型肉类企业都已通过了IS09000和HACCP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四)产业区域布局渐趋合理
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工业资产投资布局大体上分为三大梯度:以鲁、豫、川、辽、吉、苏、皖、蒙、黑、冀等1 O个主要畜禽产区为第一梯度,形成资产量为1741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企业总量的77%;以闽、京、鄂、湘、粤、浙、沪、晋、渝、津为第二梯度,资产量为412.3亿元,占资产总量的18%,;以赣、陕、桂、云、新、甘、贵、青、宁、藏、琼为第三梯度,资产量为102.7亿元,占资产总量的5%。肉类工业的投资区域分布态势趋向于主要畜禽产区。
(五)企业技术进步加快
“十一五”以来,肉类工业科技创新推动了行业的科技进步。通过实施国家重点支撑项目及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肉类工业在屠宰加工技术与装备、肉类加工技术与装备、肉类质量安全控制与溯源技术、副产品综合利用与清洁生产技术等方面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形成了一大批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同时,国内自主开发和生产的屠宰加工设备和技术得到了较快发展。国产化技术装备在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多,市场份额逐渐增大,形成了更多的优质品牌。截至2009年,全国肉类行业已有肉类注册商标550个;有40家企业共获得中国名牌产品49个、获中国驰名商标品牌37个;在国内和海外上市的企业达13家。
二、我国肉类工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与成因
(一)规模化畜禽养殖比重较小,影响肉类市场稳定。
2009年肉类生产总量7649万吨,尚未恢复到2005年7743万吨的水平,与规划目标肉类总产量8400万吨的差距较大。由于肉类生产总量减少,2006--2009年我国人均肉类占有量水平始终低于2005年人均59.2公斤的水平,分别为53.9公斤、52公斤、54.8公斤、57.3公斤。从肉类产品的结构调整看,2009年我国猪肉、禽肉、牛肉、羊肉、杂畜肉的结构比重依次为64:21:8.3:5.1:1.6。与上年相比,猪肉上升1个百分点;禽肉维持原比重;牛、羊肉各下降O.1个百分点;杂畜肉下降0.8个百分点。这种结构距离猪肉、牛羊肉、禽肉各占60%、20%和20%左右的规划目标差距较大。
2007年到2008年肉类价格的大幅上涨,成为推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因。随着我国人口总量特别是城市人口的增加、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人们对肉类的商品需求正在加速上升,而由于农业用地面积逐年减少、农村土地利用率下降、农村散养户加速退出养殖业、规模化养殖面临诸多制约等多方面的原因,“猪周期”作用明显,牛羊生产滞缓,肉类供应能力稳步提高的难度加大。目前我国规模化养殖占畜禽生产总量不足40%,农户散养的生产量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很不稳定。
(二)工厂化屠宰加工比重较低。影响肉品安全。
2009年我国有21000多家定点屠宰厂(场),其中规模以上屠宰加工企业仅占总数的9.9%,全国大约90%的屠宰企业还处于小规模手工或半机械屠宰的落后状态。目前,我国约75%的定点屠宰企业实行代宰制度,自营比重较小,不能对肉品质量安全承担完全的法律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屠宰企业很难有效地保障肉品质量安全。
由于畜禽生产中的源头污染还没有得到完全有效的控制,由于新材料和新工艺不断出现,直接应用于食品及间接与食品接触的化学物质日益增多,相关标准及检测检验手段跟不上,加上制售注水肉、病害肉等不法行为的存在,我国肉品安全的隐患不容忽视。在屠宰企业数量过多、规模过小、手工屠宰或半机械屠宰与代宰经营比重过大的情况下,行业中除少数强势企业可以采用现代技术装备、具备必要的产品检测能力和较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之外,大多数企业无力承担购置先进设施设备、提升产品质量安全的投入成本,在肉品质量安全控制方面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致使肉类食品不安全事件屡有发生。
(三)肉食加工增值能力较弱,影响结构调整。
在手工或半机械屠宰与代宰经营占较大比重的基础上,由于企业技术更新改造投入不足、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冷链化流通发展缓慢等原因,导致肉品结构调整困难、市场上“四多四少”(即:白条肉多:分割肉少;热鲜肉多,冷鲜肉少;散售裸肉多,包装肉少;高温制品多,低温制品少)的状况尚未得到明显改变,肉类产品形态单
一、同质化的问题突出,与城乡居民肉食消费多层次、多样性的需求结构很不适应。——我国肉类企业的冷加工及冷库设施一半以上是上世纪90年代以前建设的,设备设施老化、能耗高的问题日益严重,不适应生产运行、储备调节和节能环保的要求。目前,白条肉、热鲜肉仍占我国全部生肉上市量的60%以上;冷鲜肉和小包装肉品销售各自仅占1O%。
——在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肉制品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一般可达到50%左右,而我国肉制品目前还不到肉类总产量的15%;在肉制品加工的关键技术上与发达国家也有较大差距,导致高档肉制品缺乏、非规范使用添加剂普遍、肉制品质量良莠不一。
——特别应该注意的是,由于少数清真肉类食品企业管理不规范、技术基础较薄弱,致使屠宰企业对民族政策贯彻不到位、牛羊肉与猪肉混宰或混装混售的情况在一些地区多有发生,产品品质不能适应清真消费的需要。
(四)国内肉食供需变化大,影响对外出口
据海关统计显示,2007年我国肉类出13总量91.9万吨,同比下降15%;肉类进13总量135.1万吨,同比增长57%。2008年出口60.3万吨,下降30.4%;进口184万吨,增长36.2%。2009年出口60.7万吨,进口137.9万吨,进口总量大于出口总量逆差77.2万吨。肉类进13连续三年大于出口,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情况。
根据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调查分析,当人均收入低于5000美元时,收入的增加和肉类消费的增长呈正比关系。我国现在除少数人肉类消费出现下降外,90%以上的城乡居民肉类消费需求正处在稳步增长阶段。近三年我国肉类产品进出口数量的重大变化,一方面说明了国内肉类生产供给变化和消费市场需求的潜力,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肉类产品曾经具有的原料、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正在逐步削弱,而世界贸易对产品质量安全的标准日益提高,对我国肉类出口的阻力逐渐加大,我国肉类工业发展正面临着贸易市场全球化竞争的新形势。
三、我国肉类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围绕确保稳定均衡的肉类供给能力和肉品安全的中心任务,努力加快“三个转变”:一是由分散的传统饲养方式向规模化的现代饲养方式转变:二是由作坊式的手工向工厂化、机械化的加工方式转变;三是由肉类产品的落后生产流通方式向现代生产、冷链物流、连锁经营等先进方式转变,促进畜禽养殖、屠宰加工、制品加工、储运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有机结合与相互协调。
为此,要大力推进以新型现代化肉类加工企业、蛋类加工企业为依托的产业链建设,按照“工厂化生产、标准化管理、规模化经营”的模式改造落后的畜禽养殖业、屠宰加工业、蛋类加工业和制品流通业,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加快推进企业组织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三个调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核心竞争力。
推进“三个调整”、加快“三个转变”的核心理念,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肉类产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要求,增强肉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做出新的贡献。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十二五”期间我国肉类工业发展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依托农牧业,反哺农牧业,强化产业基础。
2、坚持定点屠宰,分级管理,优化区域布局。
3、坚持科技进步,加快改造升级,转变发展方式。
4、坚持市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确保质量安全。
(二)发展目标
1、肉类总产量及人均占有量。2015年我国肉类总产量将达到8600万吨,人均肉类占有量达到61公斤,每年人均增加1公斤。禽蛋总产量达到3000万吨,人均禽蛋占有量21.4公斤。
2、肉类产品结构调整。在稳步发展猪肉产品的同时,重点发展牛羊肉、禽肉生产。其中:2015年猪肉产量5246万吨、禽肉产量1978万吨、牛肉产量774万吨、羊肉产量430万吨。猪肉、禽肉、牛肉、羊肉、杂畜肉的比重分别达到61:23:9:5:2。积极发展冷却分割肉,优化肉制品结构。2015年,县城以上热鲜肉销售比例降至50%以下,冷鲜肉占比提升到30%,冻肉占比维持在20%左右;肉类制品及副产品加工达到1 500万吨,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为17.4%,人均消费量10.7公斤,每年人均增加O.5公斤;中西式肉制品结构调整为50:50。
3、保障肉类食品安全。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肉类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检测检验体系、认证管理体系、质量控制体系和企业诚信管理体系,使肉品质量安全满足保障公众健康的需要。到2015年,大中城市的肉类企业全面建立肉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4、定点屠宰厂的区域布局。生猪定点屠宰厂的设置:直辖市和常住人口在500万以上的城市城区要少于4家;其他地级以上城市城区要少于2家。县(市)全境设1家,有条件的地方可不设屠宰厂(场)。西部地区和其他欠发达地区市、县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争取到2015年,将全国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的数量从目前的21000多家减少到3000家左右。
5、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到2015年,全国手工和半机械化等落后产能淘汰50%,其中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力争淘汰80%。培育一批以大中城市为重点销售范围的区域性肉品加工配送企业;跨区域销售的定点屠宰厂(场)全部配置与流通范围相适应的冷链设施、运输车辆。边远和交通不方便的农村地区设置的小型屠宰场点,其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应符合肉品卫生和质量安全的基本要求。肉类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达至JJ40%左右;大中型企业生产装备应用微电子和信息技术的比重达到50%以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科学工艺技术更新改造肉类工业技术装备,重点企业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15年,肉类工业总产值增加到8000亿元,年均增长12.4%;利润总额从2009年的205亿元增加到320亿元以上。以肉类销售总额计算,全行业形成10家10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大集团。肉类行业百强企业的生产和市场集中度(以销售收入来衡量)占全行业规模以上肉类企业的80%。到2015年,60%的肉类工业企业拥有注册肉类品牌,实行品牌化经营:培育出2—3个产品和品牌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集团。
2015年,屠宰与肉类加工企业1 00%建立与屠宰加工规模相适应的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污水无污染排放:肉类工业“三废”排放达到国家规定的指标范围。到201 5年,通过对肉类企业旧有冷冻冷藏设施、制冷设备、水循环设备的技术改造,使单位产值能耗降低3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O%。
四、我国肉类工业领域的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完善设置规划,优化产业布局。
1、畜禽屠宰加工区域布局。推动畜禽主产区集中发展大型屠宰加工企业,减少活畜(禽)跨区调运。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原则上不再新建生猪、羊年屠宰量15万头以下、牛1万头以下、禽1000万只以下的企业:加快淘汰手工及半机械化的畜禽屠宰加工项目。机械化屠宰厂的新建要与压点一并考虑,实现产能减量化、布局合理化、生产规模化。积极推行自购自宰,减少代宰比重;杜绝与清真畜禽混宰混存混销现象,把过多过乱的不符合国家要求的屠宰场点压下来。
在华东、西南、华北、东北地区,重点建设猪肉及其产品加工业基地;在中原、东北地区,重点建设牛肉及其产品加工业基地;在西北、内蒙古及河北北部、中原和西南地区,重点建设羊肉及其产品加工业基地;在中部和东部的家禽主产区,重点建设禽肉及其产品加工业基地。支持撤并的屠宰厂(场)、点转为畜禽收购点、肉品配送点和分割零售点,或者三合一的购销站。
2、肉制品加工企业区域布局。结合大中城市屠宰企业的外移,利用原有肉类联合加工厂的基础设施进行技术改造,转变为肉制品加工企业或物流企业。结合肉类生产布局的调整,在肉类主要产区新建肉制品加工企业,原则上不再新建年加工量3000吨以下的西式肉制品加工企业。
5、冷库及冷链流通体系建设区域布局。我国肉类行业的冷库设施,有相当部分是计划经济时期在大中城市和重点产区建设的生产型和分配性冷库。由于设施老化、能耗高,与当前生产运行、储备调节和节能环保的要求很不适应。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这部分冷库设施的作用,应按照节能环保、资源节约、安全运行的要求进行技术更新改造。加快淘汰落后的制冷设备、水循环设备,采用先进的制冷装置,加强维护与保养,使其转变为适应现代物流要求的商业性冷库。同时,要结合产业布局的调整,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新建一批与之配套的冷库及冷链流通设施。
(二)促进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
鼓励支持有实力的肉类企业以多种方式进行兼并重组,重点加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定点屠宰企业的整合力度,促进屠宰场点的集中合并。鼓励外商投资肉类工业领域,特别是中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充分利用老企业的现有资源,进行改建、扩建与新建,将单一生产型冷藏加工设施转型为适应物流配送型冷藏加工设施。同时,鼓励大型企业“走出去”,通过在国外建厂、控股、兼并等多种形式进行跨国经营,提升我国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
(三)延伸产业链条,扩大市场销售。
要建设优质专用畜禽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实现加工原料的专用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确保肉类工业发展的原料需求。鼓励肉类企业以产业化经营模式,与畜禽生产者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保证肉类工业优质专用原料的有效供给。
要建立肉类食品现代营销网络和物流配送体系。支持企业创建品牌,发展低温仓储和冷链配送,扩张品牌连锁销售网络和电子商务。鼓励肉类食品专业批发市场进行标准化改造。支持肉类食品企业发展出口业务,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四)加快技术进步,提升装备水平。
一是加快淘汰落后的手工和半机械化屠宰场:二是加快符合设置规划的定点屠宰企业的标准化改造;三是依托大型企业,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基地和现代化示范生产线,构建科技创新的基础平台:四是积极发展畜禽屠宰及制品加工、禽蛋及制品加工装备制造业,提高我国肉类工业、蛋品工业装备国产化率和整体发展水平。
(五)调整产品结构,确保肉品安全,培育自主品牌。
积极落实“变大为小、变粗为精、变生为熟、变裸为包、变废为宝、变害为利”的方针,扩大冷鲜肉、小包装分割肉的加工比重,扩大液蛋、蛋粉等禽蛋制品精深加工的比重,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优质新产品,加快我国传统肉类食品的工业化生产。
建立完善的肉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加快畜禽屠宰加工在线检测技术、肉类产品在线分级技术的开发 与应用,支持企业建立肉类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和产品召回制度,全面提升肉品质量安全水平。
加强肉类食品的商标注册管理,积极培育和扶持知名商标、民族特色商标等自主品牌。要充分利用《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加大对我国肉类食品知名商标和优秀传统商标的保护。
(六)加强环保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发展清洁生产。
加强定点屠宰场点的环境治理,坚决关闭位于饮用水源地、居住区等环境敏感地带的屠宰企业;对新 建项目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落实各项环保要求:支持企业建立排污设施,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加快推广畜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推广病害畜禽及其非食用肉品的 无害化处理技术;推广冷加工、冷库节能、节水减排技术;推广沼气工程,发展循环经济。
五、我国肉类工业发展的政策保障与支撑条件
(一)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加大肉类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支持力度
将肉类食品的产销及结构调整,作为财政政策的实施重点,增加畜牧业生产特别是牧区生产的补贴、主要肉类产品收储补贴和价格调控补贴,以及对病害畜禽无害化处理和节能环保项目建设的支持。
在金融政策上,要结合肉类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支持因执行设置规划而取消的定点屠宰厂(场)在职人员的再就业,落实新的畜禽收购和肉品供应渠道;支持发展符合设置规划要求的现代化畜禽屠宰和肉类加工工业建设项目,保证项目的贷款需要。
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在进行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扶持的同时,积极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多渠道增加对肉类工业的投入,鼓励有实力的肉类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着力发展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产业链,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促进整个行业的结构调整。
(二)深化肉类产业管理体制改革
当前,我国肉类产业的管理体制比较复杂:在产业管理上,养殖环节由农业部门负责,屠宰环节由商务部门负责,加工环节由工业部门负责,流通环节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消费环节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在质量安全管理上,除上述各部门之外,还有卫生部门和质量检疫检验部门;在宏观调控管理上,主要由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税务、中央人民银行等部门负责。由于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较多,建议由国
务院综合部门牵头,建立有各部门参加的统一协调决策机制,研究制定进一步促进肉类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并组织实施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建立畜禽养殖、屠宰加工、批发零售、餐饮消费等环节质量安全监管的衔接机制,进一步理顺各部门的管理权限,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切实履行好政府各主管部门的职责,提高对肉类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和监管水平。
在上述改革的基础上,建议加大规范执法的力度。一是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及制售注水肉、病害肉等违法行为,落实企业的独立责任和托管责任,维护肉品市场秩序。二是不得限制外地屠宰厂(场)经检疫和肉品品质检验合格的畜禽产品进入本地市场,清理阻碍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的种种不合理限制,促进资源重组和优化配置,营造开放、公平、竞争、有序的肉品市场环境。
(三)健全肉类产业开放型经济体系
坚持开拓国际市场和扩大国内市场并举,积极参与WTO双边和多边谈判,加强国际交流和磋商,提高我国在国际谈判中的地位,逐步消除各种贸易壁垒,争取有利于我国肉类工业发展的条款。一是努力扩大肉类食品出口;二是继续做好利用外资工作,适时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发挥外资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方面的积极作用;三是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集团到境外设点办厂,开发利用境外原料资源,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协力共建和优势互补,实现从单纯出口商品向境外投资的转变。
(四)加强肉类行业诚信体系建设
2009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监察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人民银行、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等10部门共同制定了《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指导意见》,并确定中国肉类协会与河南省自2010年开始共同组织开展肉类加工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力求用3年左右时间,在试点基础上,完善企业内部诚信制度、诚信体系规范和标准,健全诚信评价制度,在全行业推广应用,逐步建立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运行长效机制。
从肉类行业的实际出发,建议政府在诚信体系建设工作中切实注意把握三大要点:一是依据《食品安全法》,加强对肉类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和监督管理:二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肉类行业诚信体系建设中的推动作用;三是努力实现各部门、各地区之间企业信用信息的共享和诚信建设工作的协同。
本报告是“十二五”期肉类工业发展战略研究的大致框架,还需要专家、学者、企业家们认真研讨,集思广益,提出修改建议,以期进一步完善报告。
第三篇: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思路
一、省属企业编制“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的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客观性和实践性。
1、体现战略性。对“十二五”期间企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等重大问题进行系统思考、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充分体现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
2、体现前瞻性。综合研判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趋势,正确把握所处行业领域发展动态,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对“十二五”的发展作出前瞻性安排,提出具有竞争力的目标和措施。
3、体现客观性。立足“十一五”发展基础,紧密结合自身优势和资源现状,务实规划“十二五”的发展,既防止把现有业务简单堆砌成“规划”,又防止脱离实际“为规划而规划”。
4、体现实践性。确保战略规划有权威、可执行、能落实,集团公司及各级子公司发展应符合、服从集团整体发展战略。同时,战略规划应适应宏观形势和企业内外部条件的变化,按规范程序适时作出修订和调整。
二、省属企业“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
“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应把全集团作为一个整体纳入编制范围,以2011年—2015年为规划周期,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企业概况。如企业的历史沿革、业务范围、近年来主要经济指标、子公司结构、治理结构等。
2、企业“十一五”发展的主要成绩和经验。
3、企业“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和存在的主要矛盾问题。
4、企业的战略定位和主业方向。重点是明确主业。按照“有进有退、优进劣退”的原则,进一步精干主业。结合实际确定企业主业(不超过三个),并可再明确一至两个重点培育的其他优势业务。主业和优势业务原则上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标准(附后)中的行业大类列示,尽可能列示到中类或小类;主业和优势业务确实难以用标准分类的,亦可结合实际作出具有明确内涵的概括归纳。
5、企业“十二五”发展目标。既提出数量指标,又提出质量目标。具体指标、目标由省属企业结合实际自行确定。
6、落实战略规划的保障措施。围绕战略规划目标的实现,对若干重大措施作出部署和安排。
省属企业“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的框架结构、具体内容、编排格式等,由企业结合实际自行确定。
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思路
第四篇: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社区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的重要时期,抓好这五年工作,对加快迈向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十二五”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顺应社区居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努力把高新区建设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创新型特色园区。
一、主要目标
(一)在2011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创新型特色园区的目标。并对过去的5年进行了总结及肯定,并对未来的5年提出了实施“三步走”的工作步骤,即一年完善规划布局,三年取得显著成效,五年实现规模提升。
(二)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社区工作方面,强调了安全生产及消防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及消防应急预案,不发生重大安全生产及消防事故。要求社区着力做好民生民计工作,加强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建设,切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稳定工作,推进辖区全域城
市化进程。
(三)关于自身队伍建设方面,提出“着力强化队伍自身建设,以勇争一流的精神风貌为加快发展提供动力保障”的目标。进一步强化理论学习,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廉政建设。
二、重点工作任务:
(一)加强党的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提高执行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党的领导。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作风建设,打造出一个团结有力的领导班子,构建一支积极向上的干部员工队伍,这是我们构建和谐社区工作的关键环节。我们将通过各自形式的活动大力加强社区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通过举办培训班、举办党课等工作加强党的思想建设;通过推行“阳光工程”,完善党务、政务、站务、财务“四公开”制度,加强对街道重点工作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等工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一是要树改革创新之风。二是要树学习钻研之风。三是要树调查研究之风。四是要树敢抓敢管之风。五是要树团结协作之风。六是要树勤俭廉洁之风。
(二)加强和完善社建处功能,突出重点,强化保障。要立足于高新区社区建设发展的实际,更好地完善和发挥好社建处的职能;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并请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社会事业局多支持和指导,加强和完善社建处功能,重点做好社区建设管理、民族宗教、综治维稳等重点性工作。
(三)提高认识,创新社区管理模式。关注高新区马金铺新区规划启动的大势,用新的理念、思路、途径、方法、手段来建构社区管理新体制机制。为此,要推进社区管理模式改革。结合我区和谐社区创建试点工作,以基层党建为核心,构筑“四合一”公共服务新模式,即以社区党支部为领导核心,以社区居委会作为议事机构,依托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的力量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新型公共管理服务机制。为了使组织构架在“四合一”管理服务模式中建立更强
有力的联席机制,凝聚各方力量的作用,社区居委会的成员要从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居民代表、公共户单位代表、片警中通过依法民主选举产生,采取双向任职的形式。
(四)夯实基层基础,全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社区是最终落实我们各项工作的基本单位,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基层社区实现了和谐稳定,整个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才有了保障。和谐社区建设要求到每个社区都要达到“六好”、“十无”、“两满意”等要求,“六好”就是“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的”六好标准; “十无”就是楼栋无矛盾、邻里无纠纷、群众无上访、小区无火灾、校园无违法、青年无吸毒、卫生无死角、生产无事故、交通无违章、居民无邪教;“两满意”就是社会各界满意、居民群众满意。经党工委研究后决定,我们正在以国际花园社区设立为创建和谐社区试点。按照“两委一站”的管理模式,构建和谐社区,“十二五”期间将逐步推开。在夯实社区基础工作方面,一是要开展好和谐社区创建工作。二是组织辖区公职人员、街道党员干部和社区工作站党员积极参与居住地业委会的选举,担任居住地的楼栋长,参加社区义工组织,充分发挥他们在社区共建活动中的积极作用。三是加快推进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各个社区办公用房优化升级建设工作。四是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积极探索社区党组织工作模式,创新党组织在社区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创建和谐社区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五)抓好社区维稳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创建平安社区。高新区在建设发展中造成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很多问题已经演变成或者正在酝酿成社会矛盾,使我们在维稳工作所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只有通过有效地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有效化解社会不稳定因素,把矛盾和冲突消化在基层,才能够为我们构建和谐社区的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将建立及强化各项制度,充分发挥联合调处机制、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出租屋综合管理及服务长效机制、社会治安目标管理责任制、应急工作机制、司法联席会议机制等系列制度的作用;建立及整合队伍,成立维稳突发事件“青年突击队”、“信息收集队”等队伍,加强培训工作以提高人员素质,不断提高我们维稳工作的水平和效果;加强群防群治网络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创建安全文明小区工作,建立健全群防群治“网格化”巡防体系;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抓好社区矛盾的排查和调解工作,努力把各种社会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初始阶段。
(六)重视和加强社会事务管理和服务工作。高新区成立以来,经济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却相对滞后于城市发展的步伐,城中村脏乱差、违法建筑大量存在等不协调现象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工作,对于城市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目前我们的城市管理和服务工作已经由外延式发展为主转入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的新阶段,这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方法和机制,不断地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和素质,更好地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我们将在做好安全生产日常管理工作的前提下,全面推行备案(档案)安全监管模式,变被动式管理为主动式管理,提高安全监管水平。
(七)继续关注和解决民计民生问题。民计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内容,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构建和谐社区,就必须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入手。只有时刻把居民的利益牵挂心头,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作到“权为民所用、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最大限度地帮助辖区居民解决好面临的实际困难,才有可能扎扎实实地推动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
三、完成“十二五”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和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各次重要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把高新区领导和社区工作人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努力为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和实现高新区“十二五”规划工作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牢固树立爱岗敬业、服务基层的思想,共同营造推动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区的良好氛围。
(三)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社区工作各项指标任务的完成和保障措施的落实。
(六)做好动员和协调有关方面积极参与社区的基础性建设,以确保“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加快社区各项工作完成的步伐,并使“十二五”期间所取得的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广大居民群众。
第五篇:十二五发展规划
河西学区“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加速学区教育现代化进程,更快更好地实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宗旨。根据上级相关文件要求,按照教育局部署,结合我学区实际,经过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听取了各方面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客观分析学区的办学历史和“十一五”工作的基础上,制定学区“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可概括为:一个指导思想、八个发展定位、六个发展原则、两个目标、三个阶段、七个计划和四个保障措施。
一、学区 “十一五”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学区确立“以育人为根本,促使学生善学、乐学、会学,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学区始终坚持“以德治校、改革活校、科研兴校、特色立校”的发展方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逐步形成了“办学有特色、教学有特点、教师有多能、学生有特长”的办学风格。学区加大了投资力度,改善了办学条件,硬化校园、维修校舍等投入资金近十万元;加大了课程改革力度,推进了素质教育不断发展。学区德育从家庭、社会、学区三个方面着手着力编织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学区教学工作狠抓了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使学区教学质量近三年在全县的排名分别为第八、第七、第五。
二、“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学区始终坚持一个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牢固树立“以管理求发展、以质量求发展、以特色求发展、以改革创新求发展、以人为本求发展”的观念,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教学与发展、育人与服务的关系,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果断直面竞争挑战,凝心聚力,励精图治,迎难而上,努力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促进我学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把学区办成人民满意的标准化学区。
(二)发展定位
1、办学思想: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2、办学目标:创建一流的领导班子、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营造一流的 1
教育环境、争创一流的教育质量
3、办学理念:以德治校、、科研兴校、特色立校、质量活校
4、办学宗旨: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
5、办学思路:抓德育工作,创“文明校园”;抓教学工作,创“人文校园”;抓读书教育,创“书香校园”;抓学区管理,创“和谐校园”;抓信息技术,创“数字校园”;抓安全教育,创“平安校园”。
6、校风:勤奋、守纪、求实、创新
7、教风: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8、学风:好学 多问 勤思 力行
(三)发展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人本性原则;
4、协调性原则;
5、特色性原则;
6、可持续性原则。
(四)发展目标
1、学区发展目标:走内涵发展之路,把学区建设成为有特色的精品学区。
2、学区育人目标:
(1)总目标:学区一切育人活动都致力于培养植根中华文化,吸纳新文明,走向大世界的新一代奠定知识与技能、文化与智慧、情感与价值观的坚实基础。
(五)三个实施阶段1、2010-2011年全面打基础阶段,通过优化管理、培养队伍、全面提质等,把学区建设成为具有较高质量的示范学区。
2、2012-2013年重点突破阶段,通过实施一些重点项目,突破内涵发展的瓶颈,把学区建设成为教学优质、文化浓郁、特色鲜明的优秀学区。
3、2014年全面深化阶段,通过全方位的整体改革,把学区建设成为具有高质量、高效率,现代化、中国化的学区。
(六)学区发展项目计划与执行方案
1.精细管理建构计划
目标:通过建构精细化管理的机制,优化学区管理水平提升学区办学品质,为将学区建设成为精品学区奠基。
具体措施:
(1)、学区管理干部认真学习精细化管理的有关理论和操作方略,研究精细化管理的有关案例。
(2)、本着“理顺与优化”的原则,清理学区已有的各种管理制度,剔除不适应的制度,优化还可以继续实施的制度。
(3)、本着“精而细”的原则,根据时代特点和学区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推出新的管理制度,建立一套管理制度体系。
(4)、制定全方位的精细化管理目标,并分步实施学区精细化管理制度,重在让师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5)、加强团队建设,主要通过对学区各校班子的考核来推动精细化管理制度的落实。
(6)、培养教师自我管理能力,变学区管理为教师自我管理。
(7)、开展精细化管理研讨会,总结学区精细化管理的经验,矫正存在的问题。
2.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目标:通过实施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具体措施:
采取“双轨制”,整体提升教师水平。一是请有关培训单位培养学科带头人,以此带动学区教师的培训工作;二是开展校本培训,在行动中培训和研究,促进教师发展,培养优秀教师。
3.精致教育探索计划
目标:通过精致教育的探索,解决学生成绩差与行为习惯差两大问题,培养走向世界,开创未来的一代新人。
具体措施:
第一、开展教学精致化探索,提高学生学业成绩。
(1)诊断分析,摸清学区教与学的真实情况。
(2)研究对策,探索教学精致化的目标、路径与方法。
(3)尝试实验,将有关教学精致化的设想在班级实验。
(4)总结经验,把教学精致化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成果。
(5)推广提升,将研究成果在全学区推广。
第二、开展育人精致化探索,致力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开展班级建设。首先拟定行动纲领,其次建立团队,第三开展主题活动,第四开展全面督导评估。
4.设备、设施完善计划
目标:通过实施设备、设施完善计划,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学区教育教学实现现代化、信息化。
具体措施:
(1)、分逐步购置教学所需的设备。
(2)、增加读书、活动设施,使之成为儿童学习与生活的乐园。
5.精美校园建设计划
目标:通过实施精美校园建设计划,将学区建设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成长的天堂。
具体措施:。
(1)、维护好现有校舍,新修所需的校舍。
(2)、进一步修整校园,扩大绿化面积。
(3)、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
(4)、设计学区形象标识,根据学区办学意涵与文化设计校徽、校旗、校歌等。
6.学生社团发展计划
目标:通过建立学生社团,推动学区文化建设,培养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且有特长的学生。
具体措施:
(1)建立校级学生组织,如:少先队大队部、各年级儿童会,采取集中培训与岗位实习的方式,培养10名优秀的活动组织者。
(2)由学区牵头,实施学生与社区等牵手计划,让学生接触社会,快速成长。
7.学区社区共建计划
目标:通过实施学区、社区、家庭共建计划,扩大学区办学支持的范围优化学区教育资源。
具体措施:
(1)、成立学区与社区合作共建的联系会。将支持学区的社区、家庭联合起来。
(2)、开展一年一度的学区社区共建论坛,共商教育大计。
(3)、推出学区与社区、家庭共建的多种项目,通过项目推动社区、家庭对学区的支持。
(七)、学区发展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对实施思路起监督保证作用。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重大问题由集体讨论决定。充分发挥领导班子在实施思路中的职能作用,落实各校的职责。充分发挥全体党员在实施思路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中流砥柱作用。
2.民主保障
广泛发动全学区教职工为办好学区献计献策。分阶段由校长向教代会报告实施进展情况,接受民主评议。通过民主方式,使发展思路成为全体教职工的自觉行动。
3.经费保障
“十二五”期间,学区要投入资金用于基建和设备添置。资金来源:一是争取省、州、县有关经费;二是开辟渠道,争取社会的支持。
4.外部保障。
积极争取省、州、县人民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对我学区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指导和帮助,尤其是政策扶持。同时,要积极争取社区对我学区发展规划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密切相关,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对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的愿望和要求愈来愈高。特别“十二五”时期,我们学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也有着发展史上非常难得的战略机遇。因此,我们必须怀着强烈的使命感与紧迫感,团结一致,开拓创新,为实现“十二五”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河西学区“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
河西学区
二○一○年四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