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2_江西遴选材料分析题:“狮子型”干部
202_江西遴选材料分析题:“狮子型”干部
【导语】202_各省遴选考试在陆续进行,由于遴选考试信息非常繁多,中公公务员遴选考试网会及时公布最新的遴选考试信息,便于考生查阅。
背景链接
狮子型干部指的是忠诚干净,思想解放,思路开阔,敢打敢拼,敢于担当的干部。“狮子统帅的绵羊部队,能够打败绵羊统帅的狮子部队。”拿破仑的名言强调了“一把手”的统率力、决断力对于队伍战斗力的决定性作用。列宁也说,“要研究人,要寻找能干的干部。”释放改革这个中国最大的红利,除了继续提倡“老黄牛”精神外,迫切需要把“庸吏”果断调整下去,把一大批有魄力、敢创新的“狮子型”干部坚决充实上来。
特征分析
1、具备过硬的德能修养。
“狮子型”干部需注重“内功”修炼,具有较强的党性修养。1943年周恩来同志他在讲到选拔培养挑选干部的时候,明确说到这一观点,挑选干部的标准,政治标准与工作能力两者缺一不可。“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长远者,不足谋一时”,带领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和实现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需要领导干部具有深谋远虑、谋篇划局的能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摆在领导班子、干部队伍面前的社会问题扑面而来,层出不穷,这就需要具有良好素质与能力的“狮子型干部”,能够在坚守道德立场的同时,发挥驾驭全局、沉着应对复杂局面的过硬修养。
2、要具备敢于挑担的勇气。
“狮子型”干部就应像狮子一样,奔跑起来有风一般的速度,遇到情况有闪电般的反应,作战时有雷鸣般的威力。与“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干事”的“病猫”型干部,推诿塞责、文过饰非的“鸵鸟型”干部,好大喜功、自吹自擂的“孔雀型”干部相比,“狮子型”干部不讲官话、空话、套话,而是以真抓实干的务实作风,时刻准备战斗的精神状态,带领大家勇往直前、敢闯敢干,面对困难和问题时,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将实绩作为试金石,作为自我检验、实现自我价值的标杆。
3、要具备统领团队的魄力。
狮子是猫科动物中唯一群居性的动物,在捕食猎物时,有的负责驱赶,有的等待伏击,具有很强的团队精神。领导干部也应像狮子一样,注重带好班子和队伍,发挥团队的作用,充分发掘每位干部的优点和能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领导干部要善于整合团队力量,将团队效力发挥最大化,推动各项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领导干部需注重培养自身的领导气质,以实绩与品行树立威信,以自身的魅力与风范成为团队的精神支柱。
综合分析
1、制度保障是“狮子型”干部“登台”的必要条件。
要解决干部不作为、懒作为等作风问题,把有闯劲、有能力、敢拼搏的“狮子型”干部选拔好、培养好、使用好,制度建设是关键。一方面,要树立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严格执行选人用人制度,切实贯彻好督查、问责等条例,让尸位素餐者退位让贤,让文过饰非者再无市场,打造庸者下能者上的健康选人用人格局;另一方面,要积极落实中央关于激励干部干事创业系列文件精神,细化激励干事、包容失误、鼓励担当的容错机制,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确保“狮子型”干部在干事创业、闯关涉险时有底气而心无旁骛、有定力而义无反顾,营造良好的干事氛围,打造干净的创业环境。
2、不忘初心是“狮子型”干部“出彩”的压舱之石。
毋庸置疑,敢打敢拼、敢闯敢试、担当作为是“狮子型”干部的先天优势,也是其核心品质所在,然而,创业路上总会荆棘密布,奋斗途中必然困难重重,被误解甚至被责难都是不可避免的,要想干得成、干得好、干出彩,还必须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永远有一颗狮子般的进取心和拼搏心,即便千磨万击,依然不忘初心,任他风吹浪打,也要砥砺前行,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自己为什么出发,认定的事要永不动摇地坚守,追求的理想要锲而不舍地奋斗,即使遇到百般困难,也要愈战愈勇,不成不休。
第二篇:202_江西遴选材料分析题:互联网慈善
202_江西遴选材料分析题:互联网慈善
背景链接
202_年上半年,民政部指定的第一批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为全国992家公募慈善组织发布1.1万余条募捐信息,为慈善组织开通的在线筹款功能筹款总额超9.8亿元,同比增长三成……近日,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平台“晒”出在线公益成绩单。随着今年5月第二批平台对外公布,民政部指定的募捐信息平台扩充至20家。
在人们对互联网的深度运用和依赖之下,“互联网+公益”能够让募捐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广泛传播,进而在更短时间内募集到更多善款。但“钱来得容易了,去向却更难追踪”这一问题无疑又困扰着很多热心公益人士,并考验着公益组织的管理水平和能力,影响着慈善组织的公信力。
“巨额的医疗费用已经让我们家负债累累,真的撑不下去了……”不久前,某慈善平台上一个题为“恳请大家救救4岁孩子的爸爸”的帖子,引发舆论关注。当事人在朋友圈传递出直面疾病的乐观态度令人动容,30万元目标金额迅速集齐。然而,当事人一家很快被质疑收入不菲,名下有公司和多处房产,与求助帖中的描述出入较大。反转的剧情,令网友大呼“受伤”。
中公解读
[存在的问题]
宏观层面整体分析
一是网络公益信息的真实性有待提高。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的特点,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和个人在网络上发表公益信息。如谎称自己是困难群体或自己的亲朋好友陷入困境,需要救助,通过发布虚假捐款信息,借机敛财。而这些信息因为带着公益的光环而更具迷惑性,人们往往只有在事后才能证实其真假,这导致不少爱心公益人士不敢轻易相信网络公益信息。
二是网络公益募捐信息的透明度有待提升。透明是助推公益事业长期健康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因而受到广泛关注。目前,我国网络公益募捐信息发布不够透明与专业。虽然近年来中国慈善行业的信息透明整体上处于平稳上升的状态,但慈善会与民办非企业在信息公开方面还有不少工作要做,整个网络公益募捐信息透明度有待提升。
三是网络公益共意动员的功效有待增强。网络公益作为现代社会公益的新业态,与传统公益相比,动员优势明显。具体体现在:捐赠主体由传统的富人、单位、企业向普通老百姓延伸;公益形式由传统的钱物捐助向技能帮护、心理关怀等方面延伸;公益信息传播由单向度向多向度转变;募捐手段也从传统的当面递交转变为网络支付;“微公益”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等。在看到网络公益强大动员能力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其动员功效也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受网络虚假公益信息的影响,人们参与网络公益的积极性不够高;网络公益的物质与服务资源分配不够均衡;网络公益的劝募数量有待提高。
微观层面具体分析
一是众筹起因源于违法行为。如在“众筹交通事故赔偿款”事件中,众筹发起人的交通肇事行为违法,以“不想坐牢”为由发起众筹项目在朋友圈筹款,仍然有大量人予以捐赠,这样的捐赠行为是否有助纣为虐之嫌尚且存疑。如果对此类因违法行为发起的慈善众筹不加以制止,将出现违法成本由他人买单而导致违法者有恃无恐。
二是众筹事件缺乏紧急程度。近年来,发起人坐拥豪宅、豪车而发起众筹项目筹集治病款的新闻引发人们唏嘘。反观此类项目,最大的特点是缺乏紧迫度,即慈善众筹项目发起人没有穷困窘迫到需要公众施以援手的程度。如果这类项目充斥网络空间,势必会给公众留下虚假烙印,降低人们对慈善众筹的信任度和关注度,导致真正需要众筹钱款治病的对象无法得到帮助。
三是众筹行为涉嫌非法集资。当前,我国对非法集资的认定标准为: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而一些虚假的慈善众筹项目未经网络平台实质审核就公布出来,以慈善筹款为幌子吸收公众存款,并在网络空间转发,突破了地域局限性,面对的是不特定网络使用者,游走在非法集资行为的边缘。
[原因分析]
宏观层面整体分析:
一是公益法律制度不够完善。虽然我国已出台了诸多有关慈善事业的法律法规,但是与我国快速发展的公益慈善事业还不相适应。未来还需出台相应规范性文件,对慈善法的具体实施进行细化。
二是网络运营技术水平较低。现在许多公益组织都开办了自己的网站,但从整体上看,其网络运营技术水平不高。表现在:内容维护更新缓慢,新闻变旧闻;信息互动交流弱,许多网站不注重信息的交互性,没能及时回应网民的关切;信息内容表层化,缺乏深度,有些信息报道重点把握不准,网民关注的关键信息语焉不详。此外,受资金、理念等因素影响,不少公益组织缺乏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去运行、维护、研发网站。
三是网络公益组织的监督治理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统一的公益行业标准、职业准则,网络公益动员者素质参差不齐,网络募捐受到的规范与约束不严,对个人虚假网络募捐约束不力。民政等部门对网络公益监管不够专业、不够及时、不够有效。公益组织行业与会计师行业的系统对接不够。我国缺乏专业机构对网络公益组织的绩效进行评价,也没有建立规范的行业准入与退出标准。此外,有些组织对公益项目的落实情况重视、监管、跟踪不够,这些都影响了共意动员的实效。
微观层面具体原因:
一是事前筛选机制缺失,在网络平台上对慈善众筹实施“零门槛”,没有明确划定慈善众筹的种类和范围,导致任何人因为任何事都能自主发起众筹;
二是事中跟进力度不够,网络众筹平台对发起人的实时情况没有及时跟进和更新,导致捐款公众不了解受捐人实际情况,捐款去向不明,同时,在保护慈善众筹发起人隐私权和捐款公众知情权的选择上,也面临信息公开的平衡难题;
三是事后监管主体责任不明,基于慈善众筹缺乏法律规制的大前提,到底由谁对慈善众筹进行管理和规范,目前没有定论,慈善众筹中出现的虚假求助、滥用尾款等行为缺乏惩戒机制。
参考对策
一是划定慈善公益的范围,确立发起众筹的标准。慈善法第四条规定,“开展慈善活动,应当遵循合法、自愿、诚信、非营利的原则”。在筛选慈善众筹项目时,可以从真实性、紧急性、合法性三个方面考量是否允许发起,只有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才能允许慈善众筹项目在网络众筹平台上公布。
二是明确各方主体的权利义务内容。当前我国公开募捐平台服务管理办法中仅规定了网络众筹平台的提示义务,并没有规定实质审查义务,为虚假众筹者提供了可乘之机。为此,应当进一步明确网络众筹平台的审核责任和内容,明确平台及时更新众筹事项进展和钱款去向的信息公开义务。依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对网络众筹平台负有监管义务,一旦发现违法内容,应当及时断开网络链接,防止违法事项扩散传播。
三是引入惩戒机制,对滥用众筹款、虚假众筹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维护慈善众筹的“纯度”。慈善法规定,对“通过虚构事实等方式欺骗、诱导募捐对象实施捐赠的”情形,由民政部门予以警告、罚款等;“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假借慈善名义或者假冒慈善组织骗取财产的,由公安机关依法查处”“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此外,在对慈善众筹行为进行规范管理时,可以参照慈善法的规定执行,而不仅仅局限于适用合同法中对捐赠行为的法律规制。
文章素材
[精彩标题]
1.指尖爱心,构筑“公益共同体”
2.“互联网+公益”离不开“互联网+监管”
3.“互联网+公益”汇聚更磅礴的慈善力量
[精彩开头] 示例一
当公益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不仅改变着人们的捐赠方式,更形成了一个庞大而自发的公益生态网络。不管是救助雪豹、帮助盲童,还是保护环境、医疗援助,一个个微公益
项目能在朋友圈、微信群刷屏,都是在严肃的命题中,注入有趣有料、见人见物的元素。这种“场景化公益”的构建,让爱心的表达更加轻松,也更加有趣。
示例二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公益事业蓬勃兴起,并以迅猛的姿态强势进入到社会生活当中,为公益事业的发展注入蓬勃的动力。互联网凭借其快速传播性及延生扩展无限的特性让公益辐射到更远的地方,影响和帮助了更多的人。微信、微博、博客、微信公众平台、论坛等都成为互联网传播的主要平台,丰富着互联网的传播形式。网上众筹、网上募捐等成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公益手段,这一特性让爱心不受地域的限制,扩展到了更远的地方。
[精彩结尾] 示例一
网络微公益为慈善打开了另一扇窗户:慈善不必是沉重的,也可以很轻松;慈善也无需强求,因为爱心源于自愿;慈善更不可能单打独斗,要形成“公益共同体”。每个人奉献的爱有限,但借助“互联网+”就能汇聚成爱心洪流。
示例二
互联网就是有这样的优势,在短时间内引起大家的关注并迅速的做出反应,让温暖及时的温暖需要的人。互联网的发展,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让严谨的数据增添人文的气息,加上了现代人应有的情怀。“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互联网将成为助推社会的重要力量,同时互联网也会为公益事业注入更为强劲的力量,让整个社会充满崇德向善的正能量。
原标题:“苦情圈钱”频上演 公益“众筹” 要有“监管”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吴 姗 钱一彬
原标题:网络公益的共意动员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肖灵
原标题:慈善众筹并非公益行为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罗佳
原标题:指尖爱心,构筑“公益共同体”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李洪兴
原标题:“互联网+”让公益更有力量 来源:中国文明网 作者:宿春燕
第三篇:202_江西遴选材料分析题:传统村落保护
202_江西遴选材料分析题:传统村落保护
背景链接
说起传统村落,它是与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不相同的另一类遗产,是一种生活生产中的遗产,同时又包含着传统的生产和生活。中国传统村落是指那些在民国以前建村,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
近年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村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人们的乡愁记忆,保护传统村落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名录显示,我国传统村落已达4000余个。不久前,我们对200多个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从调研结果看,近年来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各地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保护细则,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保护格局初步形成。但是,传统村落保护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不断加以改进
中公解读
[权威论述]
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习近平
建设美丽乡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习近平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习近平
[原因分析]
不可否认,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当前很多乡村出现了萎缩、凋敝的情况,这要体现在自然衰败和损毁现象严重,建设性破坏时有发生等方面。但是乡村不会因为快速城镇化而消亡,往更加重要。
随着中国进入城镇化高级阶段,大家对空间的需求、文化的追求更加多元,乡村的价值比以就风貌特征而言,传统村落最为原真、完整,最能集中反映我国灿烂悠久的农耕文明;从全世界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村落的内涵和种类最为丰富多彩;从全国角度来看,相比数量有限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街区,传统村落是规模最大且属于活态传承着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为此,正确认知传统村落价值,在目前的形势下尤为重要。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是农耕文明,而真正承载、体现和反映中华农耕文明精髓和内涵的,就是现在还依然幸存的那些传统村落。未来中华文明及建筑文化的复兴应该去传统村落里取经,因为那里有中华文明及文化的基因。
保护传统村落体现了人们对乡愁的一种眷恋。传统与现代既存在性质上的对立,又存在时间上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承载着人们的情感记忆。当下,保护传统村落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反映的是人们对现代化的一种反思和对乡愁的一种眷恋。现代化虽然带来了人类物质生活的巨大进步,但也造成人际关系某种程度上的异化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不再像传统社区中那么熟悉和信任,一些人甚至出现自我身份认同的迷失和安全感的缺失。同时,人与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也使人们特别怀念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传统村落。可见,传统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淡出历史舞台,它在现代社会仍有存在价值。在现代化进程中强调保护传统村落,体现了人们对乡愁的一种眷恋。
[存在问题]
由于历史、观念、机制等方面原因,传统村落保护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保护理念有待提升。保护传统村落理应重视保护其历史文化价值,但一些地方重开发、轻保护,重规划、轻实施,重有形、轻无形,重建筑、轻文化,偏离了传统村落保护的目的。
二是保护责任有待划清。在传统村落保护中,管理部门众多,导致权责主体不够明确,监督与评估机制也不健全。
三是保护模式有待调整。比如,修缮一幢古建筑往往花费不菲,单靠地方财政拨款可能远远不够。但由于缺乏相关政策法规,目前社会资金还没有适当的进入渠道。一些地方的旅游型保护模式让很多传统村落融入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这有利于传统村落保护,但也出现了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古建筑无序开发利用等问题。此外,一些地方过度开发利用导致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参考对策
坚持“四个保护”原则。一是原生性保护原则。保护当地特色文化,防止同质化。二是整体保护原则。既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开发利用活动与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相适应。四是活态保护原则。注重保留原汁原味,重视当地居民在创造、传承文化中的能动作用,重视保护当地居民的利益。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应在保护为重、活态传承、平衡利益、改善民生理念指引下,完善传统村落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针对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重点确立以下几方面规范:一是明确保护的范围和标准,尊重原住居民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二是确定权责主体,明确谁来管、怎么管、管什么的问题。三是规范保护政策制定的程序,确保保护政策科学合理,尤其要重视传统村落的社会民生,保障原住居民的生产生活权益,形成利益平衡机制。
完善保护机制。完善评估与监管机制,凡涉及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建设项目或工程,应依法接受评估和认定。建立定期检查报告以及责任考核机制,防止因旅游开发而破坏原有生态、景观、建筑、环境。建立健全各个部门之间信息沟通、联席会商、协同保护等机制,使保护与开发工作统筹推进。建立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在稳定财政资金投入的前提下,适当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传统村落保护,建立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协同保护机制。定期组织全国性的传统村落专项普查工作,进行甄别、分类、评级,建立大数据平台,实现数字化追踪与管理,以现代科技手段保护传统村落。
文章素材
[精彩标题]
1.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2.让传统村落保护真正“活”起来
3.保护传统村落的“活态文化”
[精彩开头] 示例一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明的“活”见证,是中国古代先人智慧的结晶。对个体而言,传统村落蕴含着中国人历久的“乡愁”情节;于国家而言,传统村落是中华五千年磅礴文化的“活载体”。当曾经熟悉的传统村落在一个个消失,“乡愁”无处安放,民族精神也逐渐失去赖以传承的纯真的“活载体”。为此,保护传统村落刻不容缓,要在这个快速城镇化、工业化的洪流中留下一抹“乡愁”、一抹“儿时记忆”,让“文化遗产”不要变成“文化遗憾”。
示例二
提到传统村落,人们的脑海中会出现“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美景。传统村落是一种活态文物,是中华文明的鲜活载体,更是我们寄托乡愁的精神家园。只有保护好传统村落,延续乡村的文化脉络,才能真正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示例三
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根,是我们寄托“乡愁”、传承民族文化的“活载体”。其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坚守,为此,我们在对传统村落差异化保护的过程中,使其成为涵养现代文明、传承中华文化、营造社会道德的标杆。
[精彩结尾] 示例一
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惟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示例二
要让传统村落保护必须真正“活”起来,就需要对症下药。对于资金的问题,除了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之外,各地的科研机构、民间组织乃至有责任担当的企业,都可以参与进来。至于意识问题,则需要依靠文化普及,让村民、地方政府都能拥有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自觉。唯此,传统村落保护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示例三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镇化的要求,也是传统村落保护的题中应有之义。要从立法和法规的角度,建立保护传统村落的长效机制;以尊重传统村落发展规律、文化传承、历史价值为底线,做活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文章;建立传统村落规范和退出机制,让村落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得到保护,在根本上守住乡村文脉的“根”。
原标题:让人们记得住乡愁 针对问题改进传统村落保护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刘灿姣 吴 灿
原标题:传统村落保护困局如何破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记者邱玥 陈恒
原标题:留住传统村落的“原味”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苏小燕
原标题:保护传统村落要差异化 来源:苏州文明网 作者:祁文博
原标题:让传统村落保护真正“活”起来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龙敏
原标题:保护传统村落的“活态文化”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李慧
第四篇:202_年江西遴选材料分析题——环境污染防治
202_年江西遴选材料分析题——环境污染防治
【导语】202_各省遴选考试在陆续进行,由于遴选考试信息非常繁多,中公公务员遴选考试网会及时公布最新的遴选考试信息,便于考生查阅。
背景链接
近年来,一入冬雾霾就席卷我国多个地区,给大气环境、群众健康、交通安全带来了严重影响。为此,北京、上海、广州、贵阳、天津、杭州共六个城市实施机动车限购政策,部分地区实施限行政策。但这种限购限行政策遭到了汽车协会和不少民众的诟病,因为汽车尾气仅占空气污染的20%,剩下的80%治理却迟迟不见动静,新一轮尾号限行措施和汽车限购政策对空气污染治理的解决作用并不明显。少开汽车、绿色出行已成为社会共识,每个公民都有责任有义务为减少汽车污染、创造美好环境做出应有贡献,但这并不能成为城市管理者推行限行限购政策的依据。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
十九大报告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的每一个时间节点,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都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到202_年,要求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近年来,中国逐步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制订“史上最严格”《环保法》,树立不可逾越的生态红线,着力改善突出的大气、江河污染等环境问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5.6%和4%,74个重点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下降9.1%;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提高1.7个百分点,煤炭消费比重下降2个百分点„„”
综合分析
[原因] 一是环境污染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
污染问题既是发展问题,又是民生问题,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同时必须看到,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积累了大量问题,形成了明显短板,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
二是环境污染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上个世纪,发生在西方国家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对生态环境和公众生活造成巨大影响。比如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当前,我国积累下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比如,全国江河水系、地下水污染和饮用水出现安全问题;一些地区重金属、土壤污染比较严重;北方地区大范围长时间的雾霾成为人们心中的阴影,等等。如此严峻的环境问题,阻碍着经济发展,甚至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更满足不了人们对“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的诉求。
三是由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与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突出,这是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过去“盼温饱”“求生存”,现在“盼环保”“求生态”。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来讲,就是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面临的挑战] 中国不愿意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因为我们过去的绿水青山是祖宗留下的,未来美丽的环境是子孙后代应当享受的,当代人要有责任感。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基本国情,除了人口多,还有就是环境承载能力脆弱,我们用世界上不到9%的耕地养活了20%的人口。我们的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们没有这个能力去继续走高投入、高排放乃至于高污染的路子。
由于环境污染治理难度大、易反复,部分企业和个人法治观念淡薄,加之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不作为、慢作为、监管缺位,环境保护面临多重困难与挑战,各类环境问题仍处于多发态势。
当前,我国正步入增速换挡、方式转变、结构优化、驱动力转换的经济发展新常态,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常态的重要特征之一。这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绝不仅仅是污染防治,还包括发展方式与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需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统筹谋划、全面布局。
参考对策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而且也是人民健康幸福的基础,还是我们留给后人最好的财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就是为了保发展、保健康、保幸福。
一是筑牢绿色政绩观。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绿色成为我国发展的底色。然而在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还是以GDP论英雄,追求短期的政绩。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干部要让正确的绿色政绩观在头脑中落地生根,要树立“抓环保工作就是抓经济工作,就是抓对外开放”的意识,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抓项目、抓工作。要建立完整的绿色政绩考核体系,坚决执行环境保护工作一票否决制,把环境保护工作做为主要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实行环境问题终生责任追究制。
二是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大气、水、土壤污染是污染防治的核心工作。治理大气污染,要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不断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将高耗能、高污染的产能比重降下来。水污染直接关系人们每天的生活,直接关系人们的健康,也关系食品安全,政府必须负起责任,向水污染宣战,拿出硬措施,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土壤污染处于“末端污染”,要抓“本”治“源”。不仅要从工农业生产、城乡居民生活污水排放着手,更要管住生产生活“上游”的土地规划、城乡规划。
三是形成多元共治的治理体系。环境问题是重大民生问题,关系到公众的切身利益,每个人往往既是污染的受害者,又是污染的制造者。治理污染不仅仅是政府工作,要让企业和公众广泛参与进来,强化企业防治污染的主体责任,让其主动承担防治责任;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保障他们的话语权,群策群力,共治共享,只有形成环境共治模式,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污染防治。
部分来源:
学习中国:习近平指挥三大攻坚战之污染防治
第五篇:202_江西遴选材料分析题:社会治理智能化
202_江西遴选材料分析题:社会治理智能化
背景链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其中,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契合当今时代信息化、智能化快速发展的实际,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时代前沿、把握发展大势、带领人民共创美好未来的具体体现,也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有力抓手。
中公解读
社会治理智能化,就是在网络化和网络空间基础上,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重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的形态,使社会治理层次和水平得到提升,使治理过程更加优化、更加科学、更加智慧。我们要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源,在促进大数据与社会治理深入融合中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意义]
顺应社会治理对象多元化的趋势,应用大数据提升社会治理的精准性。智能化意味着精准分析、精准治理、精准服务、精准反馈。各类社会治理主体通过获取、存储、管理、分析等手段,将具有海量规模、快速流转等特征的大数据变成活数据,广泛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更好地服务不同社会群体,将成为政府和社会组织实施精准治理、智能治理的重要法宝。
顺应社会治理环境复杂化的趋势,应用大数据提升社会治理的预见性。在所有的社会治理实践中,最难预测的就是不同于常规的“小概率”危机事件。在危机困境突然爆发时,管理者往往处于非理性决策与经验决策的状态,因而面临更大的风险性。大数据技术则通过GPS设备、RFID设备、视频监控设备、卫星遥感等各种传感器介入互联网终端,使自然与社会运动变化的征兆信息,以传感数据、交易数据、交互数据的方式为人所捕捉,有效减少信息盲点。在具体实践中,相关执法部门之间要加强数据资源的交流,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和确保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对社会治理相关领域数据进行归集、挖掘及关联分析,强化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数据支撑,构建起智能防控、综合治理的公共安全体系。
顺应社会治理内容多样化的趋势,应用大数据提升社会治理的高效性。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在任何国家、任何时期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从我国实际来看,情况亦是如此。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流动人口管理、区域化协同治理、虚拟社会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千头万绪,相互交织;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则面临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民族宗教服务管理、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传统的政府治理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已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也难以有效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存在的明显鸿沟。在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日常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大力发展和运用大数据,有助于破解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束缚、保障性困扰,实现城乡统筹而不是城乡有别、区域协调而不是区域分割,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问题]
由于社会治理涉及的领域、主体和社会组织等纷繁复杂,其中存在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也林林总总。
首先是思想观念的困境。十九大报告首先提出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但是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具体工作实践中,人们对社会治理智能化的认识和理解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诸如治理意识淡薄,把人民群众当做治理对象而不是主体;大数据思维欠缺,较少思考如何通过大数据技术“解放”双手;市场意识淡薄,缺乏先进的理念和工作方式容易导致治理的时间和物质成本的浪费等。
其次是机制滞后的困境。制度问题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特征,它是形成社会有效治理,实现治理智能化的重要保障。当前的主要问题是治理机制创新滞后于实践发展,从而导致现实中的社会治理出现一系列的规制的不适用、不匹配情况,进入诺斯所说的无效率的“锁定”状态。譬如无人驾驶的法律规范问题、“360水滴门”背后的个人隐私保护问题、机器写作盛行下知识产权的认定问题等。
最后是供需失衡的困境。相对剥夺感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心理,是一种相比较而产生的负面情感。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民众对社会治理能力的要求或者期望高于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的水平,就可能会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这并不是因为社会治理能力的弱化,而是由于社会治理主体在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小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具体表现在:治理能力滞后,部分治理主体缺乏先进的理念和高效的技术,加之制度执行、政策落实不够,难以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节奏;大数据技术欠缺,在大多数社会基层社区中,专业人才和设备严重匮乏,难以实现对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覆盖;智能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当下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商业领域越来越普遍,而智能服务在社会治理领域的拓展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通过系统分析社会治理面临的客观形势和现实困境,我们认识到创新社会治理必须通过智能化的方式加以解决。从人工智能发展大势中挖掘巨大的价值,引领社会治理进入一个全新的智能化时代,已成为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求。
对策措施
树立社会治理智能化理念。首先,应充分认识到社会治理智能化是顺应现代科技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大数据、移动互联、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极大地改变甚至重塑了社会生产和社会组织的关联形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树立社会治理智能化理念,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其次,应充分认识到社会治理智能化是破解社会治理难题的现实需要。在智能互联技术日益普及和我国经济社会加快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社会治理面临跨区域、跨行业、跨群体的社会治理需求层出不穷,网络虚拟空间治理水平急需规范提升等新挑战。应对这些新挑战,破解治理难题,必须加快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最后,应充分认识到社会治理智能化是新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人民群众对参与社会治理、实现个性化发展等的需要不断增长,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可以为满足人们的新需要提供有力支撑。
提高数字化服务水平。相关政府部门是社会治理的主导力量,提高其数字化服务水平是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一是整合共享政务数据。全面整合条块分割的政务数据资源,突破政务数据的区域、部门和层级限制,建成对内一体化政务信息系统和对外一体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升政务数据信息的整合覆盖、分级管理、统筹利用和互认共享水平。二是加强和改进公共服务。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有效拓展公共服务职能,扩大政务服务种类和覆盖面,提高公共服务效率,精准有效破解区域、城乡公共服务供需不平衡难题。三是充分发挥法律、标准、示范等的规范引导作用。发挥法律规范、标准引领、示范带动在数据整合应用、平台接入、服务价值、应用安全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完善权责清单和服务指南,鼓励社会治理主体依法参与政务数据的开发利用,提升政务数据服务社会治理的综合效能。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城市是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的载体和前沿,建设智慧城市是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的有效举措。一是加强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水、电、能源、交通、管网等智能化基础设施,全面布局物联网、无线网等,使数据提取和移动交互更为便利,为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奠定基础。二是推动不同领域数据互联互通。促进政府数据与社会数据融合,构建覆盖城市运营各领域信息的“城市数据湖”,促进不同领域数据互联互通,提高社会治理决策的科学性、系统性、协同性。三是提高数据使用效率。深度融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全面深入挖掘“城市数据湖”海量实时更新数据和沉淀储备数据,提高城市治理者对大数据的研究应用能力和数据使用效率。
探索网络化社会治理新模式。目前,社会治理正向社会协同治理转变,应充分借助智能互联技术,探索实施“互联网+群众路线”治理模式,调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扩大参与广度,拓展参与深度。一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宣传引导,既要掌握在线宣传引导的主动权,弘扬社会正能量;又要推动宣传力量下沉,在城乡社区基层组织进行线下配套制度建设和服务宣介。二是鼓励、引导和支持民间志愿者和社会团体依法有序参与社会治理。三是以网络为依托,调动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积极性,丰富群众依法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和渠道,形成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强大合力。
文章素材
[标题]
1.识别更精准 服务更聪慧
2.应用大数据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开头] 示例一
大数据作为国家战略,正日益成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总书记指出,“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这“三个转向”,对社会治理智能化提出了新要求。
示例二
科技创新可以给政法工作插上“金翅膀”、装载“加速器”,信息化是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引擎”。要真正成为世界强国,引领智能文明发展是一次不容错过的历史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综治战线站在时代潮头,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应用,把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起来,极大提高了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结尾] 示例一
人工智能已悄然渗入到我们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在信息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与“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并列的,还会有“数据治国”,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社会工作者作为社会治理的参与者,要充分的将自身的方法技巧与智能化技术相结合,用自身的人文理念去感染大众,让我们充满人文情怀,去欣赏和享受社会治理智能化的进程,相信通过人工智能的助力会让社会治理变得更加便捷、高效!示例二
传统的政府治理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已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也难以有效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存在的明显鸿沟。在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日常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大力发展和运用大数据,有助于破解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束缚、保障性困扰,实现城乡统筹而不是城乡有别、区域协调而不是区域分割,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资料来源:
学习时报: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意义重大
人民日报: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光明网:应用大数据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