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以微信支付为例,探讨移动支付的风险管控
编辑:清风徐来 识别码:20-612119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02 03:22:16 来源:网络

第一篇:以微信支付为例,探讨移动支付的风险管控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近些年,在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推动下,金融与互联网不断相互渗透和融合,支付手段创新层出不穷,其中,尤其以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表现最为抢眼,并已经成为支付市场的业务增长点。

移动支付、互联网支付等新兴支付业务快速发展,为社会公众提供了更加便捷、低成本的支付服务,根本性地改变支付清算传统模式,甚至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互联网支付业务的应用已经从网上购物、公共事业缴费等传统领域,逐步渗透到航空旅游、教育、基金理财、保险、社区服务、医疗卫生等行业或领域。与此同时,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普及率的提高,移动支付也发展迅猛。

2012年,以“金融移动支付标准正式确立”为重要标志事件,被业界认定为移动支付发展的“新元年”,移动支付、支付机构、电信运营商和终端提供商等各路大军均加大投入力度,争抢和拓展移动支付市场。根据《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3》相关数据,去年银行共处理网上支付业务192亿笔,总金额为8.23万亿元;支付机构共处理互联网支付业务104.56亿笔,金额6.89万亿元。移动支付方面,2012年,银行共处理移动电话支付业务5.35亿笔,金额2.31万亿元,支付机构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21.13亿笔,金额仅为1811.94亿元。随着电子商务与互联网技术和社交网络融合趋势不断加强,互联网支付行业的发展面临广阔的市场空间。庞大的用户数量、通信技术逐步成熟等有利条件也使得移动支付市场在未来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3 年第三季度,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移动市场交易规模达14 205.8 亿元,环比增长26.7%,同比增长50.8%。该数据显示,全球移动支付市场现如今已经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移动支付模式之所有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其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移动支付不仅成本低、使用方便,跨越幅度较大,更是因为移动支付的内容多样、方式便捷,可以随着科技的前进一同发展,而客观环境的支持与政策的辅助也为移动支付的发展壮大铺平了道路。

随着移动支付已逐渐成为网络支付的主流方式,微信支付作为最新及最具潜力的支付方式之一脱颖而出。自2013年8月份推出之后,依靠着移动互联网

最大的流量入口之一的微信平台迅速发展,用户的增长速度及成交额的增长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同行业其他的竞争者,在整个移动支付行业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微信产生于2013年8月5日,与微信5.0同期推出,成为以腾讯用户为主,与财付通、微信联合推出的移动支付创新产品。用户在使用微信支付过程中,仅需要在微信中关联相应的银行卡,并完成银行卡的身份验证,那么就可以直接对所需要购买的产品与服务进行微信支付购买。支付时不需要进行任何刷卡步骤,仅需要在手机上输入支付密码,那么就可以完成整个支付过程与购买过程。改变了传统网络消费购买途径需要打通线上、线下的障碍,使整个电子交易流程变得简单、便捷。在移动支付手段中,微信支付可以实现公众号支付、二维码到秒支付、移动应用支付、刷卡支付以及红包支付。因此,自微信支付推出以后,微信支付的活跃性与用户的高推崇性加速了微信支付的快速发展,并且利用AA收款、信用卡还款、微信红包、滴滴打车、Q币充值、理财通等功能服务,使移动支付用户得到大幅度提升。

截至2014年12月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7亿,是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其发展势头迅猛。

2012年3月29日,微信用户破1亿,耗时433天;

2012年9月17日,微信用户破2亿,耗时缩短至不到6个月; 2013年1月15日,微信用户达3亿;

2013年7月25日,微信的国内用户超过4亿;8月15日,微信的海外用户超过了1亿;

2013年8月5日,微信5.0上线,“游戏中心”、“微信支付”等商业化功能推出;

2013年第四季度,微信月活跃用户数达到3.55亿(活跃定义:发送消息、登录游戏中心、更新朋友圈);

2014年1月28日,微信5.2发布,界面风格全新改版,顺应了扁平化的潮流;

2014年2月20日,腾讯宣布推出QQ浏览器微信版; 2014年3月19日,微信支付接口正式对外开放;

2014年4月4日,微信学院正式成立;

2014年4月8日,微信智能开放平台正式对外开放。2015年2月19日,微信与春晚开通互动,启动红包功能。

微信支付是集成在微信客户端的支付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完成快速的支付流程。微信支付向用户提供安全、快捷、高效的支付服务,以绑定银行卡的快捷支付为基础。随着微信用户突破6亿,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微信中创建了公众账号,利用公众账号为用户提供资讯、服务、商品,更多电子商务企业进入微信平台,腾讯趁势推出微信支付来满足企业和消费者在微信平台内交易的支付需求。微信支付除了可以满足消费者在微信平台上的支付需求,还可以满足用户在其他平台的支付需求。微信支付推出之后已经有不少电子商务企业接入了微信支付,如易迅网、当当网等电子商务大企业都相继接入微信支付,微信支付的支付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微信支付推出之后主要有三种支付方式分别是公众账号支付、扫二维码支付、App支付。

公众账号支付:用户在微信中关注商家的公众账号,在商家的公众号总选择自己喜爱的商品,提交订单,在商家的公众账号内完成支付,如关注小米手机的公众账号就能在购买小米手机。

扫二维码支付:扫二维码支付分为线下扫码支付和线上扫码支付,线下扫码支付是指用户在线下选中某些商品之后,会有生成一个支付的二维码,用户只需要在扫描二维码,在手机终端确认支付,就可以完成整个支付的过程,如上品折扣百货。线上扫码支付是指接入微信支付的上商家在支付时,在PC端上生成一个二维码,用户只需要扫描PC端的二维码跳转至微信支付的交易页面,完成交易流程。扫二维码支付方式的出现大大简化了移动支付的操作,但同时也遭到了央行对其安全性提出质疑,并且勒令所有支付平台暂时停止使用二维码支付。App支付:App支付即第三方应用商城支付,电商平台只需接入微信支付,用户在其平台进行网络交易可以调用微信支付来完成交易,用户在第三方应用中选择商品和服务,选择微信支付完成支付的过程。第二节 研究的目标和方法

(一)研究目标

本文主要研究微信支付的风险管控,对微信支付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概括,并提出控制、规避风险的具体措施,从而对移动支付及其风险管控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对大量的移动支付理论、风险理论和相关概念的文献进行收集、归纳、分析,作为研究的基础依据,此外还需微信支付用户、交易量等数据、微信所属公司发展概况等。

2、.案例分析法。对微信支付以及相关成功案例进行分析,有助于提升微信在支付行业内的竞争地位。

3、比较分析法。将国内移动支付行业的风险管控现状国外行业监管情况进行比较,从而对我国支付行业的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第三节 文献综述

目前学术界关于移动支付的风险管控理论研究相对较少,而关于风险管控理论的研究相对比较丰富,以下分别对移动支付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和国内外现状做一简单介绍:

(一)移动支付理论研究情况

移动支付也被称之为手机支付,就是允许消费者可以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对所消费的产品或者服务进行账户支付的一种服务形式。个人或者单位通过互联网设备、移动设备或者近距离传感设备以间接的方式,或者直接的方式向金融机构发送支付指令,从而产生资金转移行为或者货币支付行为,从而实现移动支付功能。移动支付将金融机构、移动运营商、互联网与终端设备相连接,为用户提供货币支付、货币转移、缴费等多项金融业务。

移动支付包括远程支付与近场支付两种形式,其中,远程支付是指通过指令的方式(如手机支付、电话银行支付或者网上银行支付等)形式借助支付工具(如汇款、转账、快递)进行的支付方式,如掌上视频、掌中充值等均属于远程支付。近程支付则是利用手机刷卡的形式进行购物、打车等日常消费,较为方便、快捷,符合现代都市人的消费观念。移动支付可以采用手机短信、无线应用协议或者无线语音业务增值服务的方式进行支付,不论采取那一种形式,都与金融互联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目前支付标准不统一给相关的推广工作造成了很多困惑。移动支付标准的制定工作已经持续了三年多,主要是银联和中国移动两大

阵营在比赛。数据研究公司IDC的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移动支付的金额将突破1万亿美元。强大的数据意味着,今后几年全球移动支付业务将呈现持续走强趋势。

冯伟涛、韩李枚(2008)指出移动支付可以使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处理多种金融业务。随着3G时代的到来, 移动支付将成为移动商务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具有十分巨大的市场空间。近年来, 由银行、移动运营商、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第三方)、商家和用户构成等环节组成的产业链已具雏形。

陈辉(2010)认为金融移动支付标准正式成立,商业银行、支付机构、终端提供商、移动运营商、银行卡转接清算机构等都加大了移动支付的发展力度,积极拓展移动支付市场,推动移动支付产业的快速增长。移动支付作为现在社会全新的电子支付方式在促进电子商务零售市场发展、拓展金融支付服务的深度以及满足消费者多元化支付需求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刘丹、房宪鹏(2009)认为移动支付是现在社会最主要的电子交易支付模式,并且其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前进而创新,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移动支付对于客户具备方便、快捷、安全、保密等特点,因此伴随着移动终端用户的不断增加,移动支付在未来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风险管控理论

早在19世纪,西方古典经济学派就提出了风险的概念,认为风险是经营活动的副产品,经营者的收入是其在经营活动中承担风险的报酬。

2001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将风险定义为可能对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不确定性,并指出风险衡量标准的后果和可能性。随后的学者研究风险概念不仅包含了未来结果朝不利方向变动的可能性,即风险损失,而且将未来结果超有利和不利两方面的变动都包括在内。2002年英国风险管理协会共同发布了风险管理标准,将风险定义为事件及其后果的可能性的结合,既关注风险的消极面,也关注风险的积极面。

由于客观需求的推动,风险研究首先出现于保险业,进而扩展到银行业、证券业等金融领域。风险管控最早由美国学者在1930年美国管理协会一次关于保险问题的会议上提出,英国经济学家莫伯瑞和布兰查德在1955年出版的《保险论》中首次对风险管控进行了系统性研究。1964年,美国风险管控专家威廉姆

斯将风险管控定义为:风险管理者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消灭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明确提出了风险控制的四种基本方法是: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

中国理论界的普遍认识是将风险管控看作为各经济主体通过风险识别、度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宜的措施防范控制风险,用合理经济的手段综合处理风险,以最大限度实现保障的科学管理过程。(三)国内外移动支付风险管控现状

在对国外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发展的基础理论上,张洪伟(2013)提出早在2000年互联网支付刚刚起步的时候,美国、澳大利亚及欧盟就关注网上第三方支付的风险以及监管问题,尽管互联网支付形式与传统支付业务存在差异,但互联网支付的本质仍是支付,支付渠道或支付工具的改变不会导致已有的风险控制与监管体制失灵。因此,欧美等第三方国家的传统支付监管方式与第三方支付监管方式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互联网用户群体较为庞大,支付方式也具备创新性与特殊性,因此欧美等国家的第三方监管部门对待移动支付也较为谨慎,在要求创新,强化监管的同时,也额外针对客户权益保护进行均衡处理。澳大利亚与美国等国家针对第三方移动支付运用商的监管机制较为成熟,有着明确的法律法规;而欧盟的货币一体化起步较晚,监管制度虽然处于不断变换的过程中,但是却依旧保持着明确的监管制度,将具体的法律流程进行贯彻时候死,总体而言,风险管控较为成熟。

而国内对移动支付风险管控的研究则需要进一步加强,2005 年1 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确立了我国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六大举措。2005年4 月1 日我国实施《电子签名法》,对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蒋银科、肖毅、聂笑一(2014)认为,微信支付是终究还是属于电子支付,而在我国关于电子支付的法律并不成熟,当前我国仅有一部涉及电子金融行业的《电子签名法》在维系互联网及移动支付领域的信息安全与金融安全。这个情况导致一旦消费者因电子交易而出现的钱财纠纷都难以解决,缺乏统一规范的电子支付法律法规,不能良好的执行相关条例内容的原因,因此也导致消费者在移动支付过程中不能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移动支付过程中,消费者经常会因为金

融诈骗或者遭遇支付障碍而产生的案件,但是却通常因为取证难、立案难、诉讼难等若干司法与执法环节的缺失也会导致消费者对于电子支付的谨慎使用,这对电子支付的发展不利,对微信支付的发展更不利。微信支付拥有央行发布的基金支付牌照,背后又有腾讯公司的技术、资金的支持,但是微信支付是由民营企业创建,在信用方面远不如国家支持的银行及电子支付经验更加丰富的企业。

因此,应尽快建立电子支付的法律框架,明确有关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合法地位,明确其开办资质、资本管理、风险控制及交易中的法律责任。第二章 移动支付及风险管控理论 第一节 移动支付理论

1、移动支付概述

移动支付也被称之为手机支付,就是允许消费者可以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对所消费的产品或者服务进行账户支付的一种服务形式。个人或者单位通过互联网设备、移动设备或者近距离传感设备以间接的方式,或者直接的方式向金融机构发送支付指令,从而产生资金转移行为或者货币支付行为,从而实现移动支付功能。移动支付将金融机构、移动运营商、互联网与终端设备相连接,为用户提供货币支付、货币转移、缴费等多项金融业务、移动支付包括远程支付与近场支付两种形式,其中,远程支付是指通过指令的方式(如手机支付、电话银行支付或者网上银行支付等)形式借助支付工具(如汇款、转账、快递)进行的支付方式,如掌上视频、掌中充值等均属于远程支付。近程支付则是利用手机刷卡的形式进行购物、打车等日常消费,较为方便、快捷,符合现代都市人的消费观念。移动支付可以采用手机短信、无线应用协议或者无线语音业务增值服务的方式进行支付,不论采取那一种形式,都与金融互联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移动支付的产业链构成

移动支付的产业链主要由移动运营商、银行、移动设备提供商、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商家以及用户构成,因此需要不断对其进行完善,才可以在获得各自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共赢。

首先,移动运营商是连接金融机构、服务提供商、商家以及用户的重要通道,主要功能为移动支付搭建通信渠道,搭建移动支付平台

其次,银行掌握巨大的用户资源,并拥有强大的资金支持,通过手机号码与银行卡绑定,为移动支付平台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支付体系。

第三,移动设备提供商为移动支付平台提供设备服务,满足用户实现移动支付的终端要求,解决移动支付过程中的业务问题。

第四,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是移动运营商与银行之间沟通的桥梁,充当第三方独立支付方,具备协调与整合能力,为用户提供市场反应效果良好且适合的移动支付服务。

第五,商家在移动支付中通过便捷的移动支付终端,减少支付的复杂流程,提升客户满意度,从而扩大移动支付的适用范围,具备从属性。

第六,用户是移动支付服务的最终使用者,其对移动支付的爱好与接受程度均是决定未来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因素。

3、移动支付典型商业模式分析

移动支付当前的经典商业模式主要被分为以下三种:

首先,移动运营商为主导的商业模式。该商业模式中,移动运营商是唯一能够为产业链提供业务支持的机构,产业链关系较为简单,没有金融机构的参与。移动运营商不仅是移动支付账户的管理者,也是移动支付业务数据的网络传输提供者。移动运营商一般采用两种方式进行账户管理,首先,开设一个单独的账户作为移动支付款项结算的部分,用户需要在账户中存入一定进入的现金才可以进行使用;其次,将移动支付款项直接打入电信账单中才可以进行使用在该商业模式中,移动运营商掌握据对的独立权与控制权,但是却具备四点不足,首先,传统支付业务金融机构与商家之间的资费账单结算时间为24小时之内,也就是一天,但是移动运营商的账单结算周期一般为一个月,这种长时间的结算周期对于移动运营商而言时间较长;其次,由于移动运营商自身涉及金融类业务需要受到严格的政府管制,因此只能够经营与移动通讯业务有关的支付业务;第三,由于移动运营商缺乏处理风险的防范能力,缺少运作和管理金融类业务的经验,因此支付额度受到较大的限制,在当前只能开展一些额的较小的移动支付业务。第四,移动运营商需要承担相应的风险与责任,容易与国家的金融政策产生冲突。

其次,以金融机构为主导的商业模式。该商业模式简单的利用通信设备与银行专线进行连接,将手机账号与用户账号相互绑定,用户在进行消费过程中只需

要利用自己的手机绑定的银行卡,就可以完成交易支付。在这个过程中,移动互联网仅为用户提供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并参与到整个信息交易过程中,而金融机构则是为用户提供整套的资金支付途径。以金融机构为主导的商业模式,银行需要为用户的资金账号则全部责任,需要承担相应的风险,因此在我国很多大型银行都独立垄断了手机银行业务,避免风险的产生。但是,该商业模式也具备一定的缺点,那就是移动支付业务在不同的银行之间具备独立性,不能相互联系,具备极大的不便捷性,浪费了业务资源。并且,不同的银行之间的移动支付业务也各不相同,客户只有一个手机,那么就只能在一个时间段采用一个银行的移动支付业务。对于用户而言,这种霸王条款,不仅具备约束性,更有着极大的不便捷性,会造成各类不公平竞争现象的产生。

第三,以第三方机构为主的商业模式。在我国主要是由掌上通公司、泰康公司、联动优势公司以及金中华公司主宰第三方支付平台业务。大部分商户都体现出了移动支付性,这种运营方式也是对传统支付形式的一种补充。以第三方机构为主的商业模式,不仅将移动运营商、用户与金融机构进行串联,更可以增加用户交易过程中的便捷性与高效性,弥补了传统支付业务的缺陷,实现了以金融机构为主,各银行之间用户信息共享的规模性效应。但是,这种商业模式对第三方具备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第三方机构具备相对应的科研能力,还需要掌握较强的经济水平与技术条件,承担来自移动运营商、用户以及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处理压力。

4、移动支付发展的新特性

面对互联网金融高度发展的今天,移动支付发展也具备了全新的属性,2014-2015年成为移动支付发展具备挑战的一年,加强了支付手段、市场比例以及安全性的保证。

首先,第三方移动支付工具的选择更加理性。在2014的全国移动支付使用客户中,女性占据55%的使用比例,如利用移动支付进行网购;而使用移动支付用户的年龄也从25-30岁扩大到了23-35岁之间,人数的增加刺激了第三方移动支付工具的选择。在使用第三方移动支付工具的用户中,30%选择电脑支付,70%选择手机支付;远远高于2013年的45%选择电脑支付,55%选择手机支付。就目前,随着国内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类移动工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选

择,不论是工作、家庭生活还是消费购物,手机都成为现代消费的主体。因此,基于这个角度分析,第三方支付工具在手机客户端上进行应用推广,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消费者经过数年的消费习惯,也逐渐养成了利用第三方移动支付工具消费的习惯,在第三方移动支付工具的选择方面也更加理性、成熟,各种体验效果较差的APP也逐渐从手机客户端消失,证明了消费者在第三方移动支付工具的选择中更加冷静、成熟。

其次,移动支付方式形成多样化发展趋势。现如今,各类全新的移动支付手段逐渐展现在消费者的眼前,并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除了传统电脑客户端支付方式外,还增加了全新的支付手段,如近场支付、声波支付、AA支付、二维码扫描支付等。与此同时,现代用户在使用移动支付手段的过程中,往往更加注重支付手段的体现效果,因此移动支付方式的客户体验性也成为客户选择使用的关键,如安装的便捷性、系统的稳定性与流畅性等都是客户所需要的。虽然这些支付方式的使用频率在逐渐提高,也逐渐被用户所了解,但是随着科技的逐渐发展,各类全新的支付方式也会迎来全新的发展空间。

第三,移动支付更加注重安全性与便捷性。现在各类诈骗手段汇集,科技在提升,各类与金融有关的安全保障也成为移动支付所重点关注的话题。用户希望可以再移动支付风险中获得更多更加安全的保障措施。比如,账号挂失时可以提供更多的便利、账号异常变动时可以提供信息提醒等;在安全保障的同时,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便捷性也成为安全需求的保障。移动支付在安全与便捷性的基础上,更加增强了针对安全性的保护措施与便捷性的管理措施,为消费者的使用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管理空间。

5、作为国内代表性产品的微信支付

作为国内近几年流行的移动支付手段,除了支付宝、Paypal之外,微信支付成为当下移动支付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微信产生于2013年8月5日,与微信5.0同期推出,成为以腾讯用户为主,与财付通、微信联合推出的移动支付创新产品。用户在使用微信支付过程中,仅需要在微信中关联相应的银行卡,并完成银行卡的身份验证,那么就可以直接对所需要购买的产品与服务进行微信支付购买。支付时不需要进行任何刷卡步骤,仅需要在手机上输入支付密码,那么就可以完成整个支付过程与购买过程。改变了传统网络消费购买途径需要打通线上、线下的障碍,使整个电子交易流程变得简单、便捷。

在移动支付手段中,微信支付可以实现公众号支付、二维码到秒支付、移动应用支付、刷卡支付以及红包支付。将支付场景实现多元化的交易形式。微信支付离用户更近,在没有明显差异体验的情况下,可以自动定位,谁离用户近,那么谁就会成为用户支付的入口,避免了传统用户支付交易需要通过PC版的电子钱包,不再属于传统的移动支付模式。因此,自微信支付推出以后,微信支付的活跃性与用户的高推崇性加速了微信支付的快速发展,并且利用AA收款、信用卡还款、微信红包、滴滴打车、Q币充值、理财通等功能服务,使移动支付用户得到大幅度提升,不在依托于腾讯用户群体,而是逐渐扩大了近7亿的微信用户群体,这也对支付宝、PayPal等其他移动支付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威胁。第二节 风险管控理论

1、风险识别的依据和方法(1)风险识别的依据

首先,风险管理计划。风险管理计划是规划和设计如何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定义了风险管理的行动方式与方案,对风险进行管理。如如何进行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量化以及风险应对的规划。

其次,风险规划。风险规划主要包括目标、任务、进度、范围、计划等对风险的规划识别值。在进行风险规划过程中需要考到国家政策,并依据政策实施规划。

第三,历史资料。风险所需要收集的资料可以使历史资料,也可以使通过信息渠道获得的文献资料。将一系列的资料进行汇总,从而对识别风险有着很大的帮助。

第四,风险种类。风险分为很多种,如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质量风险以及法律风险等,不同的风险具备不同的特征,因此需要掌握不同风险的特征。

第五,制约因素与假设条件。风险识别中的各种依据都是依托于假设条件,并在众多制约因素中选择最有可能成立的条件,然后对其进行审查,发现可能出现的风险。(2)风险识别方法

风险识别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运

用。

首先,检查表。综合运用记录和整理风险监测数据,将可能遇到的各类风险进行排列,共检测人员进行检测核对。内容包括检测范围、结果、进度、融资、成本等。

其次,集思广益法。通过一个自由无批评的议会环境,与众多人进行沟通,畅所欲言,在发言过程中不进行批判性的言论、不进行讨论,从而发挥集体智慧,提高风险识别的有效率。

第三,专家调查法。将所要预测的风险问题向专家咨询,然后通过汇集、整理后反馈给专家,然后再次征求专家的意见,直至稳定。这种方法应用于风险识别中具备可靠性。

第四,情景分析法。通过数字、图标等工具,对可能发生的某种风险问题进行描绘,从而识别可能引发风险的关键因素,注重风险发生的条件与因素。

第五,环境分析法。综合风险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从而对风险的发生有一个准确的判断。环境分析法分析形式简单,但是具备较强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2、风险识别流程及管控要点(1)风险识别流程

风险识别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识别风险。识别风险就是在中可能发生风险前将风险进行识别并定位风险的存在,其具体包括,的潜在的风险、引起这些风险的主要因素以及风险可能引起的后果。由风险管理小组定期,或在制定计划或修订计划阶段负责执行。识别风险常用的方法为头脑风暴法、经验法以及情景分析法。识别风险的结果为风险清单以及风险的征兆。识别风险的任务就在于将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并对风险的后果进行科学鉴定与评估。识别风险的过程是通过不断的分析,将不同的风险因素进行分解,然后将较为复杂的事物分解成为具备关联性的可行性因素,从而找出其中具备反向思维的风险,并对其进行风险识别。在识别风险时也需要将一个综合性的风险逐步分解成为具备多个风险意识的问题,再进一步分析找出形成风险的影响因素。

其次,风险度量。度量风险就是对已经识别出的的风险事件进行评价,确定

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发生风险事件的概率与后果,并根据自身的准则确定风险事件的等级,做出总体评估。度量风险的任务是对风险发生可能性大小和风险后果的严重程度等做出定量的估计或做出这新情况的统计分布描述。风险是一种不确定性,即存在着会出现一定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第三,应对风险。应对风险主要是对风险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与方法,通过对风险识别、估价以及评价,把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进行综合思考,可能得到风险发生各种风险的可能性与危害程度,然后根据自身的情况确定的危险等级,从而决定采取什么的措施可以及时的对风险进行控制。经过风险识别和度量确定出的风险一般会有两种情况:其一是整体风险超出了组织或用户能够接受的水平;其二是整体风险在组织或用户可接受的水平之内。对于这两种不同的情况,各自可以有一系列的应对风险措施。对于第一种情况,在整体风险超出组织或用户能够接受的水平时,组织或用户至少有两种基本的应对措施可以选择:其一是当整体风险超出可接受水平很高时,由于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完全避免风险所带来的损失,所以应该立即停止或取消项日;其二是当整体风险超出可接受水平不多时,由于通过主观努力和采取措施能够避免或消减风险损失,所以应该制定各种各样的应对风险措施,并通过开展风险控制落实这些措施,从而避免或消减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第四,控制风险。控制风险就是通过对风险识别、度量和应对全过程的控制,从而保证风险管理能达到预定的目标。实际上控制风险是进展和环境的综合,其可以及时的针对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及时的进行反馈,根据风险对的影响程度,重新进行识别、度量、应对,控制的同时还需要针对每件风险事件制定成败标准和判据。(2)管控要点

首先,危险性。历年来重大的金融危机都是由于风险导致,因此风险的危险性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客观性。移动支付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只能进行控制和降低,不能消灭。从某种意义进行分析,不管是风险的高或者低,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而移动支付作为其中的调配者只能对风险进行控制,降低其发生的概率,不能对其进行消除。

第三,不确定性。由于经济活动具备不确定性因素,因此在经济市场中的企业也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不确定的风险,任何的不确定性因素也都会导致企业对银行的正常还贷,期间包括市场供需变化、政策调整、金融危机、自然灾害、信息不对称等风险。

第四,可控性。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其不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在移动支付的风险中也客观存在,但是其具备可控制性。第三章 移动支付风险因素分析及管控 第一节 移动支付风险管控域外经验概述

1、美国移动支付风险管控

首先,法律定位与监管原则。美国移动风险管控策略中将第三方支付平台定义为货币服务机构,但其不属于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属于现代银行业货币服务监督制度的延伸,可以对货币转移业务进行监管。在对第三方移动支付监管的过程中,都需要奉行审慎监管、最低限度、权力分散以及过程监管的原则,既需要鼓励创新,有需要适度监管,保证消费者的利益。

其次,监管部门与监管体制。美国第三方移动支付管理部门包括商业监督管理机构、消费者信贷监督管理机构以及金融监督管理机构等。联邦层面的移动支付管理机构包括美国联邦储备局、财政部货币监理署与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等多个监督管理机构。其中,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监管部门是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该机构的用户滞留金需要存在在银行设立的无息账户中,这些银行则是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被保险人,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存款延伸保险实现用户以及第三方移动支付机构的监管。而其他监管部门则可以通过双线的监督管理体制对第三方移动支付机构进行监管,从而实现权力分散和相互制约的目的。

第三,监督立法与监管依据。在件管理法方面,美国现有法律中很少有针对监管所设置的条例,因此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进步,律法方面也逐渐进行了补充与完善。如《金融服务现代法》就是针对电子商务实施的对子限度原则,并禁止联邦政府与各级政府对电子商务实施歧视性税收以及多重征税的政策,将第三方支付机构界定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实行功能性监管等。

第四,监管措施与监管手段。美国对第三方移动支付方式进行法律风险、市场风险、资金风险以及技术风险方面实施风险管控,并要求移动支付的后台业务

逻辑与用户行为需要进行安全进风险监控,而不是将风险转嫁给用户。

2、英国移动支付风险管控

随着移动支付的应用于逐渐普及,安全的可靠性与反洗钱逐渐成为解决商用技术与方案的最佳衡量因素。英国的传统业务已经基本完善,而移动支付业务的安全性问题是现在很多英国银行所需要重点解决的难点。首先,移动支付的安全风险管控。英国银行对消费者都会定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从而促进金融机构的服务发展,并尽一切可能减少黑客入侵客户移动支付营养程度的可能。如果在客户使用期间出现了诈骗系统而银行未能及时检测,那么银行则需要承担全部责任,减少客户的风险损失。其次,移动支付的商户风险管控。英国银行长期关注于银行联名卡,并将其作为用户消费的关键首选。但是,随着移动支付手段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商户希望移动银行成为消费者消费的主要渠道,并以此享受到更多的服务。英国银行也针对其进行了信息应用程序的加强,为商户与用户提供多元化的风险分析渠道,保证商户与用户的资金安全。

3、澳大利亚移动支付风险管控

首先,移动支付管理具备健全的操作环境。澳大利亚具备独特的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该管理局不仅可以针对移动支付的环境进行完善,更可以令第三方机构、金融机构与移动运营商之间达成相互操作的协议。在澳大利亚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的管理下,用户进行移动消费的生活更加便捷,多种不同的支付形式也满足了公民的日常生活,有益于移动支付多元化的发展。

其次,澳大利亚健全的移动支付法规标准。澳大利亚在移动支付方面具备健全的法律法规,并将传统的互联网支付模式进行有效改善,政府也会对移动支付模式进行监管。澳大利亚针对第三方移动支付运用商的监管机制较为成熟,有着明确的法律法规,虽然由于货币一体化起步较晚,监管制度虽然处于不断变换的过程中,但是却依旧保持着明确的监管制度,将具体的法律流程进行贯彻时候死,总体而言,风险管控较为成熟。

4、德国移动支付风险管控

德国移动支付在杂货店、超市以及公共交通中使用的最为频繁,但是想票务支付、乘车等依旧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用户对移动支付的各类附加功能有着较高的期待,而移动支付提供的快捷体验,也令德国用户爱不释手。首先,移动支

付的响应风险管控。德国银行在进行移动支付过程中认为,消费者通过手机或者电脑渠道进行电子消费,那么就已经享受到了实时服务,体现到了现代科技的便捷性,因此这也是德国银行移动支付响应能力提升的表现,因此需要重点防范风险的效率,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其次,移动支付的渠道风险管控。德国银行认为,现如今国内外各类移动支付软件层出不穷,金融机构、第三方机构和运营商都需要为移动支付打造一个全方位的安全环境,为移动支付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身体力行为用户的消费源泉保驾护航。

5、日本移动支付风险管控

日本移动支付风险管控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风险管控战略定位合理。移动支付不同于传统的支付方式,他为日本用户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支付渠道,便捷、省时,作为未来的支付方向,日本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对移动支付管理部门进行管理,从多元化的角度对移动支付风险提供保障措施。其次,对金融机构进行风险管控。日本政府为了用户资金的安全针对本国的移动运营商与信用卡公司进行了控股,令每项业务的推出都需要政府的参与,以此保证用户的资金安全。

6、香港移动支付风险管控

香港经济发达,但是资源、市场有限,不能与内地相比,因此在移动支付方面存在较大的风险危机。香港政府对移动支付政策的介入。香港政府针对移动支付进行了全新定义,虽然允许移动市场创造新的市场机遇,但是却没有进行合理的法规限定,缺乏具体法规的后果就是阻碍暂定竞争者进入市场,造成几家独大的后果。其次,香港移动支付模式消费主张风险较大。香港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城市,其每年流动人口都成倍上涨,消费者在其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支付方式,而移动支付则成为支付的主要方法,并认为移动支付比信用卡、八达通、现金具有更引人注目的价值主张。虽然香港移动网络支持超过9000个公共无线接入点,可以保障全境连接,但是却依旧缺乏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第二节 国内移动支付风险管控现状

1、国内移动支付的发展概述

2014年,国内移动支付迎来新的发展高峰,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市场集中度更加明显,支付宝、财付通两家企业占据了93.4%的市场份额,其中支付宝的市

场份额为82.8%,财付通的市场份额为10.6%。在移动支付时代,不同于传统的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的是,同时拥有庞大用户群和应用场景的互联网企业掌握了绝对的市场份额优势。与此同时,随着智能终端和4G网络在各地区全方位普及,我国超7.3亿城镇人口和超6.3亿农村人口将陆续享受到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预计2015年移动支付行业在我国小城镇和乡村地区的渗透率会更加快速增长

(1)移动支付业务发展迅猛

我国移动支付发展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移动互联网远程支付、O2O电子商务支付以及近场支付。目前,我们大部分处在第一第二阶段。根据央行最新发布2014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移动支付业务发展迅猛。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共发生电子支付业务333.33亿笔,金额1404.6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28%和30.65%。移动支付业务45.24亿笔,金额22.5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0.25%和134.30%,移动支付占电子支付比例提升至1.6%。尤为令人瞩目的是,移动支付渗透率大幅提升,由2013年的0.9%,提升至2014年的1.6%。随着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芯片制造、卡片生产等移动支付产业链企业,将迎来新发展机遇。相比于2013年,2014年的移动支付业务规模在不断扩大,业务种类不断增加。而交易金额的提升,意味着移动支付使用的人群范围正逐渐扩大。(2)市场参与主体涵盖面广,数量不断增加

现代金融服务领域中,移动支付是重要的发展对象。移动支付不仅方便、快捷,更可以减少国内金融的地区差异与城乡差异,缓解了银行实体柜台的业务压力,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就2014年而言,国内各商业银行均已陆续推出了以移动支付为主的手机银行、短信银行与手机WAP支付等多种移动金融服务。与此同时,部分银行更是联合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与中国银联等,推出了各类移动近场支付产品和服务。在2014年,国内使用最多的移动支付方式,主要包括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远程支付,指通过移动网络,利用短信、GPRS等空中接口,和后台支付系统建立连接,实现各种转账、消费等支付功能的支付方式;近场支付,指通过具有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的移动终端实现信息交互,进行货币资金转移的支付方式,也就是通过NFC等技术实现支付。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共有41家支付机构获得了中国人民银行的《支付业务许

可证》,允许从事移动支付业务,移动交易市场参与主体数量的扩大,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移动支付的发展空间。(3)客户应用基础显著提升

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率逐渐提升,国内智能手机用户规模也在稳步增长,为移动支付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客户应用基础。截止到2014年底,国内手机用户超过了13.5亿,3G用数量超过4.6亿,4G 用户突破2.3亿;移动支付高效的业务手段与便捷的服务模式与相对低廉的交易费用为用户的使用带来了巨大的吸引力。截止到2014年,国内商业银行的移动支付客户数量约为9.57亿个,同比增长91%;国内移动支付机构手机进场支付客户约为2987.98万个,支付机构移动近场支付的特约商户数量为498743户。(4)金融移动支付国家标准顺利制定

移动支付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实施与发布,进一步降低了移动支付行业所潜在的政策风险,能够有效满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的技术需求,有利于增强我国移动支付安全管理水平和技术风险防范能力,为行业内实现互联互通、合作共赢奠定良好的基础。

2、国内移动支付风险管控的发展

3、国内移动支付风险管控相关法律及其他规定梳理

4、国内移动支付风险管控的不足 第三节 移动支付关键风险因素分析

1、技术风险因素分析

2、支付流程风险因素分析

3、信用违约风险因素分析

第四章 微信支付的流程与风险点的特征分析 第一节 微信支付商业模式分析 第二节 微信支付发展的SWOT分析

第三节 微信支付的常见应用领域识别及分析 第四节 基于不同支付渠道的政策和法律风险

1、公众账号支付

2、扫二维码支付

3、App支付

4、其他新型支付渠道

第五节 微信支付的关键风险因素分析及管控措施

1、技术风险因素分析

2、支付流程风险因素分析

3、信用违约风险因素分析

第五章 移动支付风险管控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 管控不同移动支付风险的措施 第二节 微信支付风险管控的启示 第三节 对移动支付风险管控的若干建议

第二篇:移动支付(本站推荐)

中国移动

从2008年开始,中国移动便开始关注第三方支付,并尝试建立第三方支付平台,遂于去年6月份正式成立了中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目前,中国移动的手机支付业务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手机支付,可以实现手机上的远程支付;第二类是手机钱包。

中国移动的手机支付业务主要是通过由中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推出的专业客户端软件来实现的。用户可通过该支付客户端在手机上使用中国移动提供的综合性移动支付服务,如缴话费、收付款、生活缴费、订单支付等,在带给用户随时随地随身的移动支付体验的同时,还可确保用户交易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据相关人士透露,中国移动推出手机支付钱包以后,推出了很多应用。去年,该业务已经覆盖了40多个城市,上半年交易额接近了1亿元,月交易额达到了4000万元以上,用户规模也已达到了4000万。

中国电信

成立于去年3月的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中国电信投资组建的全资子公司,业务涵盖移动支付、固网支付及积分支付等领域。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产品主要依托于自有账户和第三方关联账户(包括银行账户及公交卡等准金融账户),为用户提供基于互联网、手机、固定电话、IVR自助语音、IPTV、公话信息亭、自助终端服务机等各类渠道的近程和远程方式的支付服务。

“翼支付”是目前中国电信主推的手机支付业务,它利用RFID近场射频通信技术,实现了手机刷卡、手机乘车等支付功能。从去年5月开始,京城百姓即可通过一张特殊的射频手机UIM卡,将中国电信的3G移动通信功能和市政交通一卡通刷卡功能有机融合在这张手机卡上,只需携带手机就可以轻松实现刷卡乘坐公交、地铁;商家刷卡消费、网点电子钱包充值、手机空中电子钱包充值等服务。

中国联通

早在2010年底,中国联通手机支付业务便已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四个城市正式商用,并逐步在全国其他省市推广。2011年4月,中国联通支付公司(联通沃易付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获得营业执照,去年12月,该公司获得了国内第三方支付牌照。作为中国联通的全资子公司,联通沃易付公司注册资本2.5亿,业务涵盖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和银行卡收单等支付业务。

中国联通手机支付业务采用的是握奇公司提供的SIMpass移动支付技术。该技术解决方案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SIM+天线”的“辫子卡”,用户不需要更换手机,但需要在营业厅更换一张SIM卡;另一种是定制手机方案,即天线集成在手机中而不需要外置天线,用户需更换手机。据了解,手机支付账户与通信账户相互独立。也就是说,用户办理手机支付业务之后,将有两个账户,其中手机支付账户中的充值上限为1000元。

三大因素决定移动支付胜负

三大运营商手握庞大用户资源,此次加入移动支付战局,令整个行业发展升温,更让移动支付的两大标准问题凸显出来。

目前,国内移动支付行业标准主要分为两大阵营:一是移动主推的2.45GHz方案,二是银联主导的13.56MHz标准,受到电信、联通的拥护。据悉,中国移动手机支付平台接入了15000余家各类合作商户,覆盖国内所有主流电子商务网站,注册用户超过4540万,月活跃用户达500余万。然而,银联标准的技术成熟度更有优势,支持企业数量也不逊移动标准,业内人士预计还将拉开与移动标准的差距。

对此,王鹏辉认为,从标准的选择来看,电信和联通选择银联标准,未来的前景会比移动的标准要好。但是,移动并没有放弃银联标准,在标准上目前尚无法判断。不过,可以从三个方面考量:

第一,用户基数。移动占有比较绝对的优势,电信和联通的差距不是非常大。第二,签约商家。目前移动和电信的签约商家较多,联通在签约商家这一方面比较落后,这也与移动的用户基数不无关系。第三,支付渠道。目前主要发展线下支付,线上支付渠道并未拓展,三家的情况基本差不多。在线下支付环境中,更多的是小额支付,公共生活的支付渠道比较重要,移动比较典型的有地铁,联通有公共汽车,电信有校园市场,但都没有很明显的优劣之分。

电信联通移动支付前景看好

近年来,3G终端普及速度加快,消费者对移动购物需求日益迫切,这为移动支付发展奠定雄厚的基础。据研究机构MIC估计,2012年全球智能手机有望增至 6.14亿部,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另据来自易观智库的数据显示,2011年移动支付用户将达到2.2亿户,市场收入规模达到52.4亿元。而2013年将则有望突破200亿元,达235.1亿元。

可观的市场前景立马吸引了各方的目光,银联、电信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平台均开始摩拳擦掌欲切入市场。但就三大运营商来说,由于背靠不同的标准,三者注定要面对不同的发展局面。

王鹏辉对此表示,对联通和电信的前景比较看好。在签约商家方面,电信与移动的差距越来越小,电信在传统的企业客户方面有较大优势。在支付环境方面,未来联通应该会成为最好的,并且随着联通网络优势的越来越明显,移动转向联通和电信的用户越来越多。手机支付并不能对用户形成黏性,是可以随着用户的转移而转移的。

另外,王鹏辉表示,手机支付毕竟属于金融范畴,银联本身属于金融系统,在很多方面占据了优势。电信和联通选择银联标准,其实是随大流。并且,这种大流会影响今后的发展,就像目前三大运营商的3G制式。所以,暂时还是更看好银联标准。

多标准并存有益产业发展

从以上分析看,王鹏辉更加看好银联标准,但他也鼓励移动支付行业里多标准并存。他认为,对于整个产业来说,单一的标准无疑有好处,可以减少重复建设投入。但对于整个产业的发展来说,又会扼制创新。因为单一的标准,往往会形成垄断,垄断的最终结果就是固步自封。因此,鼓励多标准并存对于产业未来有好处。具体到移动支付领域,企业可以采纳官方标准,也可以在标准范围内制定标准,对于移动自定的标准应当鼓励,只要不违背整体发展原则就该提倡。

事实上,多标准并存的现象很可能长期存在。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代晓慧在2011年底表示,工信部已与央行共同启动移动支付标准制定工作,国际通行的13.56MHz方案和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2.45GHz方案各有优势,都将纳入行业标准。

最后,由于移动支付行业尚无成熟的运营模式,银联与运营商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怎样才能够理顺,需要业界不断摸索。当共赢机制真正树立起来的时候,移动支付市场活力才能真正迸发。

数据报告显示,移动广告和移动购物在2011第二季及第三季都有比较明显的增长,移动购物在第3季度规模达到21.9亿元,增速达31.14%,变化较为明显。笔者观察,移动购物等的流行也滋生了移动支付的快速成长。再联系到之前我们看到的一些其他讯息,移动支付已经从原来的小打小闹逐渐开始步入正轨。尤其是移动运营商的推介变得强烈了许多。

从资本市场获悉,恒宝股份公告称,拿到了中国电信手机支付卡订单,公司与中国电信就手机支付业务签订了采购合同,后续将向电信供应13.56M翼机通卡、2.4G翼机通卡、13.56M公交卡、13.56M银行卡共4个品种的产品,合同总金额达到1.06亿元。在我国移动支付产业中,中国银联居于主导地位,三大电信运营商则在现阶段承担了实际推广的角色。今年2月,中国联通宣布对外成立单独的支付公司,联通的沃易付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电信的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移动的中国移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相继出笼,三家都将原移动支付业务部门独立出来升级为子公司规格,此外还齐齐递交了第三方支付牌照申请,虽然未能入围前两批获牌企业名单,也已全部进入公示阶段。

相较其他两家运营商,中国电信在手机支付上的进度要快很多。除了集采业务开展所需硬件外,中国电信还率先与银行合作在国内城市进行试点,将手机支付应用的范围从校园卡、公交卡等小领域扩大到金融流通领域。据悉,中国电信与工商银行合作,在厦门启动手机支付业务试商用,推广在用手机在POS机上进行小额支付的消费模式。

此外,据悉中国银联打算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四个城市举办银联手机业务推介会,完善其手机支付服务商圈,推动在公共事业缴费、信用卡还款、票务订购、电影票和彩票购买、小额刷卡等方面的应用。移动和银联的双向互动,推动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不过,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将给整个商业网络和结算系统带来新的机会,13.56MHz与2.4GHz两种标准目前仍将并存。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预测,2011年移动支付用户有望同比增长139%,用户总量突破8000万。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也显示,到2013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未来几年中国移动支付的年均增速将超过40%。

目前,近场移动支付是市场关注的焦点,包括电信运营商和金融机构在内的各方都在积极部署。2010年银联“手付通”大规模试点,预计年底前改造POS终端的银联卡商户数量将达10万家。随着三大移动运营商第三方支付牌照的申请即将获批,移动支付的发展也必然会进入到一个发展的快车道。

下一步的发展重点将是市场的培育。不过,由于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以及网购培育好的市场参与度,人们对移动支付的认可将不是障碍,尤其对于80、90后一代,对这种应用将会日益普及,这也是智能手机的消费主体,他们的接纳程度决定了移动支付的市场前景是非常可期的。当然,更主要的还是对商家支付网点的铺设,这是发展的根本,尤其是对便利店、餐馆、影院等地的支付引导也会是率先尝试的地方,在这方面,就看银联和移动运营商谁的力度更大一些了。

一、从用户体验谈起

让我们回到最初,客户们(或者说用户们)为什么需要移动支付?传统支付究竟是如何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呢?我的看法是,传统支付其实足够好,足够安全,如果它们能够更简易的完成交易过程,能够让用户操心更少,那么,移动支付出现的意义就不大了。因此,移动支付相比较传统支付的优势如下:

1、更简易,一种支付方式应对所有购物场景。

时至今日,你是否觉得你是一个分裂的卡族呢?充值卡,会员卡,银行卡,公交卡,现金(当做一种卡来使用),种种的卡占满了你钱包里的最后一块地方,而且根据墨菲定律,你将会发现,你会在最需要某一种卡的时候。。找不到它,带着不能在这里用的另一种(或是很多种)卡。

2、无需关注,你的钱总在那里(或是不在)

你总是在担心换完衣服钱包忘带吗?你总是把所有的卡都打包带在身上哪怕只是应对一次15分钟的简单行程吗?你会为了忘记带某张卡而不能积分,或是不能享受优惠吗?你遇到过某种卡不能在这家商店支付,而你没带可以支付的卡,所以囧在当场的经历吗?你遇到过丢了钱包,专门请假一天跑遍各个银行办理挂失,然后等待新卡到你手中的情况吗?

可以看出,通用的移动支付会在很大程度上把你从这些问题中解脱出来,你所需要关心的,就是增加你账户里的余额数量。

所以,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说,技术的侧重点不在于安全程度,加密等级,加密方式的高低与否,核心需要关注的,是购物体验本身的流畅程度。

二、关心下服务提供商的想法

这个世界是属于用户的,也是属于服务提供商的,当然,归根到底是属于服务提供商的。服务商喜欢移动支付这个点子吗?

1、电信运营商

他们爱死移动支付了,这个世界上还会有比告诉他们,你所提供的手机可以做任何事,可以让用户24小时携带,24小时使用,并且每分每秒都在产生收益更美妙的事吗?电信运营商是一个激进的推动者,可惜,他们对金融和互联网行业不熟悉。

2、互联网企业

他们爱死移动支付了,绝大多数的互联网应用占用的都是人们的碎片时间,有什么能比碎片时间的收益除了广告收入,还有冲动消费更美妙的事情吗?互联网企业是一个激进的推动者,可惜,他们不熟悉金融行业,在传统行业的力量太弱,在通信渠道上受制于电信运营商。

3、传统金融服务提供商

这看起来是个好点子,但是我们更希望你用我所提供的银行卡。银行(和与它功能相似的金融机构)虽然希望用户可以有更多,更广泛的支付渠道来满足多样化的购买需求(特别是零散需求),但是他们更关注的是扎好自己的篱笆,免得高价值客户(信用卡用户、小额消费贷款用户)被其他企业分流,作为个人金融服务里最大的收入来源(不考虑理财产品),绝不容他人染指。还好,用户的力量在这件事上要明显大于银行的力量,所以,银行是一个稳健的跟随者,眼巴巴盯着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决定只有他们做出点儿模样之后再跟进。

4、传统商业企业

(大中型商业企业)我讨厌这个点子。移动支付会显著削弱用户的购物忠诚度,一方面、冲动型消费会在一定程度上分流需求,另一方面,移动支付意味着消费者有更多机会进行比价,无论是在线上(传统搜索,垂直网商,淘宝类B to C)还是线下(户外广告、分众广告、DM直邮、产品宣传册),精心打造的购物氛围的迷幻效果会被削弱,比起互联网企业,成本将会是个很大的劣势。所以,传统商业企业将会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只有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加入这场盛宴。

(小型商业企业)他们爱死这个主意了,没有POS机的高额初装费,没有1%的强制分成,所有需要的是一根网线,一台电脑和一个支付配件(或者你可以想的更激进一些,一台集成了支付终端功能的手机),在现在,这还是个问题吗?更别提移动支付能够让他们远离假钞的困扰。但是他们太小,数量太多,力量太分散,所以,小型商业企业将会是一个积极的追随者,在投入成本不大的情况下愿意一试。

三、纵观技术的相似性

在我看来,NFC,RF-ID SIM卡,甚或是Bluetooth Low Energy(BLW)之争实在是一场无聊的闹剧,每一种技术都可以实现必要的安全性(当然,RF-ID技术所受到的诟病似乎更多些),都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1秒钟之内)建立连接并传输足够多的数据(200kbit/s)以上,换句话说,所有的技术都能够满足需要。

四、移动支付之路如何打造?

笔者认为,新型移动支付需要满足下述条件:

1、一卡多用,允许在一张卡内储存多个机构的数据,用一张卡代替原来的公交、门禁、会员卡、银行卡

2、适宜的安全性需求

首先,介质本身难以复制(SD卡,专用SIM卡,NFC卡,甚至是集成的蓝牙模块显然比非接触IC卡或是银行卡难以复制),其次,应对不同的授权场景有不同等级的验证手段,如低安全性需求的门禁功能(无需身份验证),小额支付,如公交卡(简单身份验证),大额支付,如购买高价值商品(复杂身份验证,动态密码,甚至指纹上传)

3、多途径查询账户内余额,数据同时储存在本地及远端,随时可查对数据不符状况,避免盗用发生。

五、完美的移动支付展望

当然,做到以上要求,只不过是在竞争中取得了入门资格,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完美的移动支付呢?

其实,移动支付也不是一种支付手段,它是一种生活手段。

设想移动支付占据了每一笔交易,我们可以赋予它什么样的功能?

1、移动互联网出口

每一笔交易都产生于用户的手机,电信运营商将可以通过操纵手机操作系统,偏向性的给予某些软件以”软件内购买“的权力,并通过调整支付积分,抽奖,及其他手段,调整用户流量及碎片时间占用情况,最终实现控制整个移动互联网价值。

2、用户行为模式分析数据库

用户的活动半径、购物习惯、重复消费情况、冲动消费理由,一切的一切,重来没有这样完整的展现在服务提供商面前。这个数据库的建立,对于用户来说,可以提供给他们自己完整的消费路径,满足他们”理财“的需求;对于商家来说,从新店开张到新品促销,从广告投放到市场营销,所有关键商业流程,都可以实现量化比较,不再两眼一抹黑。

3、SNS

熟人营销,或者说基于真实用户反馈的体验式营销从来没有这么简单过,从购买到分享,无需经历设备转换,时空转换,平台转换,随时,随地,随心分享。Facebook诱导着用户分享自己的生活感受,如果我们想象再加入分享购物体验呢?

4、新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及流量

提高MOU应该是电信运营商持之以恒的追求,移动支付所带来的网络比价,查询产品性能,查询评价,制作新评价并分享的过程将会催生一批基于AR和LBS的新型应用,且由于产品展示本身需要丰富的多媒体资源,用户将不再被局限在小流量的微博、qq类文字中心应用,将形成移动互联网新的流量高峰。

第三篇:移动支付

当诺基亚高管Gerhard Romen访问日本的时候,他仿佛看到了手机的未来。自2004年开始,大约4900万日本手机用户凭着携带支付功能的手机就可以行遍全国:他们的手机可以用来做机场登机验证、大厦的门禁钥匙、交通一卡通(图)、信用卡、支付卡等等。

在这些应用背后提供技术和软件方案的是索尼子公司FeliCa公司。支付手机内置FeliCa支付芯片,芯片中植入用户身份信息和支付数据。这些芯片由索尼联合Renesas和Toshiba提供。

另外,由索尼、手机运营商NTT Docomo、交通运营商JR East组成的联盟推进着手机支付生态系统的发展。运营商、商店、信用卡发行商以及手机制造商达成统一协议,由FeliCa负责具体实施。

FeliCa 公司执行副总裁Kurakazu指出,公司在2006年得到了很大发展,那时,JR将售票卡Suica集成到手机上。现在,在日本几个最大城市里,有 110万人使用Suica手机购票或购买自动柜台机的商品。索尼也正试图在其系列产品上内置FeliCa芯片,包括索尼笔记本、电视、PS3。

在日本,无线生活渗入到生活每个角落,因此带支付功能的手机成很大卖点。最大的卡拉OK点唱机Daiichi Kosho公司,就拥有15.5万FeliCa手机会员。在每一个Big Echo连锁卡拉OK吧里,只要在点唱机上刷一下手机,就可以立马下载最喜欢的歌曲列表,因为这些信息和用户信息一起保存在商家的数据库里。

从去年开始,所有的日本机场都支持可支付手机。日本国内航班的乘客,无须纸质机票,只要刷一下他们的手机就可以完成登机检录,直接过安检就可以。而且,支付手机还可以记录飞行里程点数。

FeliCa手机全球扩张对阵诺基亚NFC手机

FeliCa在日本的市场已经占主导地位,眼下,它正准备复制国内的成功扩展国外市场。现在,FeliCa的支付芯片已经在曼谷、深圳、德里和夏威夷等有一定市场。香港和新加坡交通系统已经使用FeliCa芯片,并正试用在手机上。

然而,FeliCa的最大威胁来自诺基亚。诺基亚手机占全球41%的市场份额,其正在推广自己内置支付芯片的手机。再过几周,诺基亚将推出其第四个带支付功能的手机6212,该手机使用手机支付开放标准NFC(近距离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FeliCa虽然也是基于NFC,但不支持和其它NFC设备进行通信。

FeliCa掌握着日本,但NFC手机正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在北京,可以用NFC手机支付交通费用;在澳大利亚,可以支付停车费用;在法兰克福,可以在所有公共交通系统中使用。而且,在全球各地,还有很多地方在试验NFC,包括英国运营商O2已经小范围试用了6个月。02为500位伦敦市提供诺基亚 6131手机,内置Barclays的交通卡和支付卡,可以进行每次小于10英镑的消费。

甚至在日本,也在用于在自动售烟机上的新年龄验证身份证件中使用了NFC的芯片。“你可以推出自己专有的东西,但可能无法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开来”,NFC协会负责人Romen说道,“另外一种做法,就是建立开放的生态系统,让别的厂家都来参与,这样才能形成更大的市场”。

现在,美国最大的10家银行、所有大通信运营商以及Visa和MasterCard卡商都在试用NFC支付功能。但目前还没有看到相关评论。

手机支付市场到2011年将达220亿美元

据行业协会Eurosmart和市场研究公司Strategy ytics的数据,到2011年,消费者用手机支付的金额将达220亿美元。手机支付市场如此巨大,看来这不仅是日本商家看中的商机。

第四篇: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是一种便捷、快速的支付手段

移动支付是一种便捷、快速的支付手段,能够克服地域、距离、网点、时间的限制,极大地提高交易效率,为商家和消费者提供方便。从广义上来讲,移动支付是指以移动终端,包括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DA)、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在内的移动工具,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实现资金由支付方转移到受付方的一种支付方式。整个移动支付产业链包括移动运营商、支付服务商(比如银行、银联、其他第三方支付机构等)、设备提供商(终端厂商、卡供应商、芯片提供商等)、系统集成商、商家和公共事业服务部门,以及终端用户。

移动支付主要包括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两种。远程支付指用户通过手机登录银行网页(或是手机下载客户端软件)进行支付,账户操作等;近场支付则是手机通过射频、红外、蓝牙等通道,实现与自动售货机、POS机等终端设备之间的本地通讯。目前市场上看到的移动支付模式主要包括四种:通过发送短信或者是代码来支付交易金额,费用直接计入话费账单或者是从手机银行帐户中扣除;在移动商务网站通过预先设定的密码和随机密码验证直接进行电子支付;通过预先下载并安装在手机上的应用软件进行基于移动网络的支付;消费者使用预装有一种采用NFC(近距离通信)技术的特殊智能卡片的手机,在实体店铺或交通服务设施通过“刷手机”进行支付。

在中国,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具有良好的用户基础。根据工信部统计,2012年2月,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数首次突破10亿,成为世界上首个拥有10亿手机用户的国家。截止2012年3月底,中国移动用户数已达10.19亿,其中3G用户为1.52亿户,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46%。而且,中国消费者热衷于使用电子商务和新技术。毕马威新发布的《全球消费与融合调查报告》中的调研数据显示,66%的全球受访者表示愿意使用移动钱包业务,而中国的比率更高达84%。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做一些合理的假设,比如10亿移动用户中有20%属于优质客户,其中哪怕仅有一半的人使用移动支付业务,那么移动支付业务的用户基础也有1亿人,而已经实现移动支付业务成熟广泛商用的韩国总人口数也不过5,000万左右。而且,与全球消费者相比,中国消费者更愿意为移动应用付费,毕马威数据显示,只有28%的中国消费者从来没有付费下载过移动应用,而在全球这一比例达到了40%。庞大的用户基础和移动支付需求,使得移动支付业务在中国有了较好的市场基础。

目前移动支付还只是一个“叫好不叫座”的业务

但是在现实情况中,目前移动支付还只是一个“叫好不叫座”的业务。统计数据显示,在各项移动应用中,最受消费者欢迎的是信息类和娱乐类的服务,如手机即时通信、新闻、音乐、文学和社交网络等。而在所有应用中,商业应用则排名较为靠后,包括移动支付和网络购物等。究其原因,主要包括行业的主要参与者各自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行业之间缺乏协作;监管不到位,行业标准有待统一;商户缺少推广移动支付的积极性,受理环境和应用范围都需要拓广,创新型的应用亟待开发;用户体验不佳,移动支付习惯尚未养成,担心支付安全问题等。

行业主要参与者的跨行业合作需加强

目前移动支付存在四种商业模式:以银行为主导的模式,运营商独立运营,运营商与银行合作的模式,以及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账户中进行支付的模式。面对移动支付这个大蛋糕,行业的主要参与者 – 运营商和银行 – 有着各自的考量和利益点。

银行拥有金融牌照和超强的经营实力,在金融服务领域具有的无可争议的主导地位和品牌效应。通过开展移动支付业务,银行还能发展衍生金融业务,推动非传统金融业务的发

展,但银行欠缺开展移动支付所必须的网络资源。同时,银行对移动支付的进一步发展将对银行卡的使用产生什么影响,尚不清楚,故持观望的态度。但是正如毕马威在2011年发布的《移动业务货币化银行如何在支付价值链中占一席之地》报告中指出,“由于移动支付一直缺乏全球统一的技术标准,这对于移动支付的发展构成一道重要的障碍。事实上,毕马威调研的参与者一致认为,标准的建立是移动支付商业化的关键条件。”在中国,移动支付同样也面临着缺乏统一的标准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技术标准有基于13.56 MHz的双界面卡方案,基于13.56 MHz的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NFC)方案,基于13.56 MHz的SD卡方案以及基于2.4GHz的RF-SIM卡方案。银联主推13.56MHz 方案,而基于2.4GHz的RF-SIM技术则由中国移动主导,国内企业自主研发。银联和运营商都希望通过行业技术标准确立自己对行业的主导地位。然而,由于涉及到金融和通讯两个行业,包括电信运营商、第三方支付服务商、软件提供商、硬件厂商、系统集成商、手机厂家、商家、用户等庞大产业链,以及央行和工信部两大监管部门,因此,多年来移动支付国家标准迟迟难定。技术标准不统一,致使移动支付的受理机具难以实现共享,这增加了商家硬件投资,而消费者在使用移动支付服务时,也会遇到种种限制。另外,多个技术标准也导致手机和其他硬件供应商数量减少,POS机、卡片以及手机终端成本偏高。技术标准尚未确定,也使得

多数开展移动支付业务的机构仍持观望态度,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移动支付的大规模应用和发展。

根据2012年4月在“2012第四届中国移动支付产业论坛”上传出的最新消息,由工信部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承担的移动支付国家标准的编制任务,目前已完成公开的征求意见,有望在年内发布。国家标准主要规定了近场支付的相关内容,明确了近场通信频率采用13.56MHz,智能卡产品形态将兼容多种方案,如SIM卡方案、SD卡方案、全收集方案、双界面电信卡等。技术标准的 确定将为移动支付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氛围。

除了技术标准以外,监管部门在协调产业链上各方的利益、促进跨行业协作方面也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运营商、银行和商家在移动支付的产业链上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相互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目前,我们看到了一些产业协作,比如中国电信和光大银行合作可以使消费者在40多个城市缴纳水电煤费用。但是这些合作的范围还有待扩展,层次也有待于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正需要监管部门出面协调各方利益,把大家拉上同一条船,积极开展跨行业协作,共同努力使移动支付这条大船走得更稳、更快。

商家缺乏推广移动支付的积极性

除了监管、标准和行业协作外,商家推广移动支付业务时遇到的问题也不少。目前银行和三大运营商都在推移动支付业务,而且标准还不统一,不同的业务形式、平台规范和商业模式往往给商家带来迷惑:到底要和哪一家合作呢?有些商家采取了“找平衡”的方式,与多家服务商合作,这又给商家增加了成本。

现在能够接受移动支付付款消费的商家还不多,而商家对硬件进行升级改造的积极性也不高,这主要是因为商家对移动支付未来的发展前景看不清楚,有移动支付需求的消费者不多。目前国内约有几百万台联网的POS机,改造一台POS机的成本约为300元,还不包括软件升级的费用,这样算下来,总投入近10亿元。在前期,银联承担了一部分费用,它的目的是通过改善移动支付的受理环境,促进发卡量增长,带动商家投资移动支付受理机具改造的积极性。但未来大规模的投入和推广成本将如何分担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看来移动支付有可能在一些特定的场所先推广,如大型的高校,电影院,水、电、煤气费的支付等。

除了成本问题以外,商家受理移动支付方式,也会给目前业务的运营和管理带来一些冲击。比如高校会对发放的消费卡收取一定金额的押金,一般这些押金会在学校的账户里存放四年,而如果学生丢失消费卡后补办还需要再缴纳费用。虽然押金的金额不大,但是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押金总数所产生的利息对学校来说也是一笔收入。如果采用移动支付的形式,高校这笔押金的收入就流失了。再比如,由于要面对由银行、公交、众多第三方发卡机构发放的多种金融卡,商家需要安装多台POS机,在超市里,经常能看到一个结账柜台上会放十多种刷卡机器,有时顾客会走错结账通道,收银员就得拿着这个卡到其它的收款台去刷卡,这不仅给商场工作人员带来了麻烦,同时也给消费者带来了负面体验。

应用范围较窄和用户体验不佳

在应用范围方面,移动支付面临的局限性也很多。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八成以上的手机消费者希望把公交卡、银行卡功能都集成到手机上。如果手机能够取代银行卡,那它将具有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而目前,移动支付的应用范围还远远没有达到这样的程度。而移动支付创新型应用的开发,更是落在了后面。从理论上讲,和其他移动应用结合在一起的移动支付,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多项强大的服务功能,比如查询账户信息和消费记录、基于位置的促销和商品推荐、比价服务等等。其实在这些方面,消费者的需求还是比较大的,毕马威的《全球消费与融合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半数的中国消费者表示,他们会在零售网点使用智能手机下载赠券和流动礼品卡。但是目前在市场上,这些应用覆盖的范围还不够广,种类也不够丰富。

目前移动支付的应用还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而且用户使用该服务的体验也并不是很好,这都造成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的积极性不高。首先使用移动支付功能需要更换手机或是SIM卡。目前,更换手机可选的种类较少,价格也高;而消费者更换SIM卡、开通移动支付服务还需要到营业厅或银行柜台去办理相关手续。而且在用户使用进场支付服务时,由于种种技术原因,经常出现刷卡不流畅、数据传输中断等问题,这导致客户体验降低。

使用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则是导致用户使用率较低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两项分别针对国外和国内手机用户的调研显示,在所有消费者不使用移动支付的原因中,“担心信用卡安全”(国外手机用户52%)和“对安全性缺乏信任”(国内手机用户41%)排名第一。调查还发现,只有低于15%的手机用户完全信任移动支付,而65%的手机用户拒绝通过移动网络发送自己信用卡资料。上海的一次调查显示,几乎97%的人收到过垃圾短信,有二成人遇到过短信诈骗行为。可以说,对社会信用体系缺失的担心和无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

移动支付大发展需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

我们看到,在央行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以及联合工信部启动制定移动支付标准的工作之后,移动支付产业在近两年出现了迅猛的增长。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481.4亿元,同比增长149.4%;预计2012年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将达1,209.6亿元,同比增长151.2%。

3月底,工信部也在其网站上公布了《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其中明确要求要“推动移动支付国家标准的制定和普及,同时加快推动移动支付、公交购票、公共事业缴费和超市购物等移动电子商务应用的示范和普及推广。”可以想见,在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移动支付将会迎来一个行业发展的春天。我们预计,在未来几年内,移动支付市场收入规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超过100%,到2015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6,000-8,000亿元人民币。

根据毕马威2011年移动支付全球调研结果,促使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业务的三大因素是使用范围和便捷性、操作简单和安全性。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移动支付若想实现爆发性增长,还需要监管部门和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在应用范围、使用的便捷性和安全性三个方面下大力气。

一、应用范围(Scope)

在扩大移动支付应用范围方面,政府部门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行业要发展,首先需要得到政府政策方面的支持,除了规范行业运作和制定行业标准外,监管部门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包括出台具体可行的政策鼓励移动支付产业各方参与者打破行业壁垒、展开合作,推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探索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促进服务提供商和应用提供商在跨行业应用方面展开合作,探讨利益分配模式,从公交、电话费、水电煤气缴费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以及模式固定单一的服务行业(如影院、超市等)入手推广移动支付业务,并研究创新型服务内容,以拓展移动支付的使用空间;由政府主导在国内一些城市设立业务示范基地,为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广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对安装移动支付受理终端的商家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财政补贴等等。

除了政府部门以外,银行、运营商和应用提供者同样也能在扩大移动支付应用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目前,还没有一家机构能够在移动支付的所有环节独自面对消费者,而且移动支付市场尚处于培育期,如果出现无效的市场竞争,将导致整个行业的发展受阻。因此各方应该展开合作,共同努力减少推动移动支付的阻力,这将有助于统一行业标准,实现进场机具的兼容,降低运营成本,并尽快寻找到能使各方“多赢”的合作模式,从而加速移动支付的产业化进程。在账户管理方面,各方也可以考虑实现不同账户的互联互通。现在使用移动支付的消费者需要管理的账户包括银行账户、手机自有账户、通信账户、多个第三方支付账户等等,如果能够统一这些账户,将在极大程度上拓展移动支付的应用范围,形成规模效应。

二、使用的便捷性(Simplicity)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节奏加快以及消费升级,都促进了消费者对于便捷、安全的新型支付方式的需求,而这恰恰是移动支付的优势。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移动支付这一优势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除了前面所提到的应用范围不够广以外,消费者在开通、使用移动支付时所遇到的一些不便也是主要原因。如果各服务提供商能够从用户角度出发,在这些领域采取一些措施以减少使用环节、提高支付效率、提升客户体验,将能使消费者在实际生活中切实体会到移动支付的便捷特性,比如简化开通手续;在超市设立移动支付专用结账通道;加大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和受理机具的投入,保证通信质量和速度;对于小额支付取消多项身份验证环节等。

三、安全性(Safety)

提高移动支付的安全性,也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移动支付就是将手机变成了“手机卡+银行卡”,由于使用环境的多变和使用频繁,手机丢失、泄密的几率大大增加,因此,人们普遍认为移动支付的风险高于普通银行卡。如果不能让消费者放心地使用移动支付,那么移动支付的应用将局限在缴纳话费、购买游戏点卡等小额支付范围内,这将严重制约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在提高移动支付安全性方面,除了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信用体制、推广手机实名制以外,还可以采用多项移动支付安全技术,在定制手机中加入指纹和面部识别功能等。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加强移动支付安全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用户体验。如果添加多重身份验证环节,或者在短信验证环节中,由于短信中继问题造成短信不能及时到达,也会给用户带来不好的支付体验。因此,服务提供商和软件开放商需要在提高安全性和为消费者创造良好的用户体验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尽管移动支付目前的市场规模还不是很大,但是可以想见的是,一旦移动支付在大范围内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将必然加快中国建立信息化社会的进程,同时也将成为扩大内需和促进消费升级的推动力。政府、产业参与者、以及消费者都希望看到产业链条上的各方能够着眼于长远发展,切实从用户角度出发,积极展开合作,在应用范围、使用的便捷性和安全性这些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引爆消费者需求,从而把行业带入到发展的黄金期。

第五篇:微信Native支付

在这篇微信公众平台开发教程中,我们将介绍如何开发实现微信支付的Native功能。本文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生成Native支付URL 2.生成二维码 3.生成Package

一、生成Native支付URL Native(原生)支付URL是一系列具有weixin://wxpay/bizpayurl?前缀的URL,同时后面紧跟着一系列辨别商户的键值对。Native(原生)支付URL的规则如下:

weixin://wxpay/bizpayurl?sign=XXXXX&appid=XXXXXX&productid=XXXXXX×tamp=XXXXXX&noncestr=XXXXXX 生成代码如下

1<?php 2include_once(“WxPayHelper.php”);3$wxPayHelper = newWxPayHelper();4echo$wxPayHelper->create_native_url(“1234567890”);5 ?> 其中productid是商品唯一id,开发人员需要定义并维护自己的商品id,这个id与一张订单等价,微信后台凭借该id通过POST商户后台获取交易信息。上述代码生成的URL如下:

weixin://wxpay/bizpayurl?appid=wxb489e8caeabcdefg&noncestr=BBvdr5atZ9D7s08X&productid=1234567890&sign=e15d2466a85cd62b530e2f690604e7502f67ccb5×tamp=1408025996

二、生成二维码

生成二维码可以用第三方接口,也可以使用自己的代码或插件,这里介绍PHP QR Code。PHP QR Code是一个PHP二维码生成类库,利用它可以轻松生成二维码,官网提供了下载和多个演示demo,查看地址:http://phpqrcode.sourceforge.net/。其生成二维码的语法非常简单,直接填入URL当参数即可。范例如下

include 'phpqrcode.php';QRcode::png('http://www.teniu.cc/txw1958/');这样就生成了一个支付的二维码。

三、生成Package 当用户扫描上述二维码的时候,会调用Native支付URL,URL需要调用订单信息Package返回给用户,而该Package由WxPayHelper类的create_native_package()实现,调用代码如下:

1<?php 2include_once(“WxPayHelper.php”);3

4$commonUtil = newCommonUtil();5$wxPayHelper = newWxPayHelper();6$wxPayHelper->setParameter(“bank_type”, “WX”);7$wxPayHelper->setParameter(“body”, “方倍工作室微信支付开发教程”);8$wxPayHelper->setParameter(“partner”, “1900000109”);9$wxPayHelper->setParameter(“out_trade_no”, $commonUtil->create_noncestr());10$wxPayHelper->setParameter(“total_fee”, “1”);11$wxPayHelper->setParameter(“fee_type”, “1”);12$wxPayHelper->setParameter(“notify_url”, “htttp://www.teniu.cc”);13$wxPayHelper->setParameter(“spbill_create_ip”, “127.0.0.1”);14$wxPayHelper->setParameter(“input_charset”, “GBK”);15echo$wxPayHelper->create_native_package();16 ?>

当用户扫描二维码后,将直接跳到商品页面,如下所示

以微信支付为例,探讨移动支付的风险管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