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编辑:情深意重 识别码:20-840597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2-18 12:41:07 来源:网络

第一篇: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如何立足比较优势、破解突出矛盾,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自治区加快“五个基地”建设贡献力量,既是海勃湾区面临的重大课题,又是当前的中心工作。

科学把握并充分发挥资源区位、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环节

海勃湾区得天独厚的资源区位优势、不断增强的产业基础优势、多年积淀的微观经济主体优势,都是进一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依托。

1.“组合式”资源区位优势突出。自治区整体资源优势明显,但分布不均衡,部分地区资源情况单一,无法形成组合优势。而海勃湾区及周边不但有煤、石灰石、铁、硅等30多种丰富的矿产资源;并且黄河流经全境、海勃湾水利枢纽即将建成蓄水,水力资源极为丰富;

110、109国道、京藏高速和包兰铁路穿城而过,航班直通北京、上海、西安等枢纽城市,实现全市“一刻钟”城际快线、周边“一小时”城市圈,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立体式辐射型“区域交通中心”。使得海勃湾区成为自治区为数不多的资源区位“均衡配置”地区之一。

2.产业经济基础优势不断增强。近年来,海勃湾区在推进经济转型中,一方面,坚持延伸升级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初步构建了煤—焦(电)—化工(钢铁、建材)循环精深加工的传统产业发展格局。全区已形成2850万吨洗煤、630万吨焦炭、100万吨钢铁、460万吨水泥、520万重量箱浮法镀膜玻璃产能和15.6亿标方焦炉煤气处理能力,现代煤化工产业初具规模。积极承接和培育新兴产业。成功引进以陕汽新能源车辆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产业,带动近20个上下游配套项目建设,现代装备制造业已经起步。管材、线缆及高档涂料等非资源项目也逐步建成投产。另一方面,进一步繁荣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引进了沃尔玛、红星美凯龙等一批大型项目,规划建设了6个专业性物流园项目;金融机构发展到63家,金融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海勃湾区第三产业占到全区经济总量的38%,第三产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比重分别达到 54.2%、83.1%。

3.微观经济主体优势更具活力。海勃湾区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完成较早,极大地促进了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非公经济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在吸纳就业及税收的贡献率方面均达到85%以上,民间投资是拉动投资增长最活跃的新生力量。一批经营管理能力较强的本土企业家、管理人才和熟练的产业工人队伍得以培养,成为深入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坚实基础。

海勃湾区在快速发展进步的同时,仍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从增长动力看,投资仍处主导地位,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协调性不够;从发展环境看,存在区域竞争趋同化、资源消耗大、环境容量受限等多种潜在障碍;从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发展仍然滞后,集聚要素的区域中心城区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从产业内部看,传统产业仍处支柱地位,新兴产业刚刚破题。这些矛盾都需要在发展中下大力坚持不懈予以破解。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建设区域中心城区,实现产城融合科学发展,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根本所在

面对转型发展的繁重任务,海勃湾区将围绕“推进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建设自治区西部区域中心城区”战略目标,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步伐,努力实现新跨越。

1.突出“产业三化”发展思路,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首先,巩固提升能源、化工、冶金、建材4大优势传统产业。突出千万吨级煤焦化基地建设,注重科技创新和先进技术应用,力争成为自治区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和清洁能源输出基地重要的支撑点。以点带面,努力在“传统产业新型化”道路上取得新进展。其次,以推进现有新兴产业项目达产达效为抓手,力促早日实现“新兴产业规模化”。加强陕汽新能源汽车的产品市场推广等方面工作,着力突破油改汽方面的政策障碍,促其尽快规模化生产;加大对瑞格工贸等陕汽配套项目的扶持,同步推进面向区域优势产业的化工机械等装备制造业,积极融入自治区现代装备制造基地建设中。加快推进光伏镀膜玻璃、逆变器等新能源产业项目及高岭土生产高档填料、粉煤灰制矿物质纤维等新材料项目达产增效,不断扩大新兴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通过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双发展、双促进,最终实现“支柱产业多元化”的发展目标。

2.突出“宜商则商”的区域中心城区作用,进一步发展壮大第三产业。严格实行土地分区管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大力推进滨河新区建设、旧城区改造提质、棚户区搬迁安置。加强门户交通枢纽功能,完善供热、供电、供气、给排水、防灾减灾等城市基础设施,增强城市承载集聚辐射力。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数量和质量,为本地和周边居民提供优质公共服务。高标准、高规格完成区医院、中医院的迁移新建项目,力促医技水平提质升级。以大型三产项目建设为抓手,全面、适度、优质繁荣壮大第三产业。加快推进维多利财富广场等项目建设,积极引进苏宁电器等知名连锁品牌及万达等国内商业地产龙头企业;超前谋划物流产业布局,加快城区南部煤炭、北部冷链和空港物流项目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全力打造区域性生活性物流和生产性物流集散地和交易中心。壮大金融行业,实现融资多元,加快建设区域金融服务中心。抓住乌海湖蓄水契机,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切实将城市文化优势转化为现实产业优势。充分用好中国书法城、赏石城和“乌海湖”等特色“名片”,推动书画奇石等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引进大型旅游集团,加快环山环湖、黄河景观带基础设施和旅游资源开发,形成山水相依、绿洲沙漠相伴,黄河文化、草原文化多元集聚的特色旅游观光基地(景区)。通过建成辐射周边的区域中心城区,推进第三产业繁荣发展,增强消费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实现县域经济增长由单一依赖投资向多元化内生性增长方式转变。

统筹协调推进经济转型和生态文明,实现人民富裕、社会和谐,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中心任务

1.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抓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一根本,努力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靠二产拉动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不断提高非资源型产业比重,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度;强化循环经济建设这一抓手,大力推进资源产业延链升级,提升循环发展利用水平,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节能降耗的双重效果;加强环境综合治理这一手段,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突出抓好煤矸石、粉煤灰等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实现变废为宝、以用促治,继续实施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大污水、固体废物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提高达标排放水平;大力推进生态建设这一重点,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以沿路、沿山、沿河绿化带为主体,以乌海湖纽建成蓄水为契机,加大绕城水系和生态绿化建设力度,切实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绿化覆盖率。

2.坚持富民优先,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惠民政策和惠民工程,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方向,把更多的财力用在群众直接受惠受益的项目上。积极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不断扩大第三产业和中小微企业的就业容量,优先解决库区、农区转移居民就业问题,千方百计促进居民就业增收。进一步扩大提高养老、医疗等“五险”覆盖面和保障水平。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采煤沉陷区和棚户区居民搬迁安置力度,真正让搬迁居民搬的出、住的稳。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拓宽救助渠道和领域,让更多困难群众得到全方位、经常性救助。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政府权力和管理重心下移,提高基层社会管理服务能力。加快数字城管建设,不断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扎实推进“平安海勃湾”建设,全力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第二篇:关于我县经济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县经济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

*县发展和改革局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环境正在发生一系列转折性的重大变化,*县经济发展也遇到了新的挑战,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性、紧迫性更加突显。转型升级是经济规律使然,也是*县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内在要求和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我们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就推进我县产业结构和经济转型升级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

一、现状及问题

县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冲刺“陕西十强县”的奋斗目标,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202_年实现生产总值80.17亿元,增长21.3%;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由24.8∶40.2∶35提升为12.2∶70.6∶17.2;财政总收入15.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09亿元,剔除两权价款收入,同口径比较,分别增长48.2%和40.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6亿元,增长31.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3亿元,增长20.2%;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21元,分别增长18.2%和24.8%。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位次继续前移,县域综合实力大幅跃升,顺利跨入“陕西十强县”行列。

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经济成为“强县富民”的擎天之柱。园区建设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基本建成,被确定为全省重点科技产业园区和重点建设工业集中区;煤炭、煤化工、建材、农产品加工园区启动实施,工业经济发展的集聚效应初步彰显。煤炭产能迅速扩张。大佛寺煤矿、官牌工业广场全面建成投产,蒋家河煤矿投入试运营,下沟、水帘洞等煤矿技改工程基本结束,煤炭产量五年翻了两番,202_年突破202_万吨。资源转化开发明显加快。2×2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120万吨粉煤灰综合利用、大佛寺煤矿瓦斯发电、轻型墙体材料生产线等项目相继建成投产,180万吨煤制甲醇、30万吨GM甲醇改性汽柴油、小庄煤矿、雅店煤矿等大型工业项目稳步推进,油母页岩综合开发项目启动实施,新型能化工业的发展基础更加牢固。202_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18户,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8户;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00.14亿元,其中规模工业产值98.14亿元,均较“十五”末翻了三番,工业对GDP的贡献份额达到67%。

农业产业稳步发展。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认真落实强农惠农的一揽子措施,全县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_ 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7亿元,首次突破15亿元大关。粮食生产更加稳固。202_年,粮食播种面积43.37万亩,总产13.97万吨,较上年增长15.6%,粮食生产连续七年实现了丰收增产。果业生产迅猛发展。全县果园面积52万亩,其中水果35万亩,干杂果17万亩(苹果32万亩,梨2.5万亩,柿子13万亩,枣1.9万亩,核桃2.1万亩)。202_年实现果品总产41.5万吨,产值9.5亿元。畜牧生产稳步推进。累计发展养殖专业村25个,建成养殖小区16个,韩家、车家庄牛羊设施养殖、底店、水口土鸡生态养殖、北极塬生猪生产、新民、龙高塬肉兔生产、太峪、香庙肉牛饲养五大养殖板块初步形成,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202_年,全县畜禽饲养总量190万头(只),存栏66.4万头(只),出栏123.6万头(只)。肉类总产6468吨,禽蛋产量4100吨,奶类产量6300吨,实现畜牧业产值1.4亿元,较上年增长10.2%。设施农业亮点纷呈。全县累计建成现代化育苗点2个,设施大棚4530亩,配套建成灌溉机井14口,沼气池1500口,示范推广洋香瓜,樱桃蕃茄,“福运来”、“黑美人”西瓜,鸡腿菇、双胞菇等20多个新优品种,培育形成了西红柿、黄瓜、西葫芦、香菇、礼品西瓜、*州枣等6个骨干品牌,申报注册了 “花果山”牌大棚礼品西瓜、“公刘”牌大棚蘑菇、“*州”牌大棚韭菜等3个商标。202_年,全县果蔬总产5300吨,收入6000万元,棚均收入1.8万元,最高的达3.2万元,与种植大田作物相比,效益提高了20多倍。一村一品不断壮大。全县建成义门镇高渠村大棚西瓜、永乐镇湫沟村粮食贩运、车家庄乡枣林村金银花种植等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16个,县级一村一品推进村51个。园区农业起步良好。*县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建设项目,园区规划已通过评审。启动了*县现代农业观光园区建设项目,园区设计规划已经完成,其他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县龙高镇循环农业示范园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大棚300亩。合作组织持续壮大。目前,全县拥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7个,注册资本1200万元,会员人数1.02万人。龙头企业实力增强。202_年,全县累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37家,年可加工销售农产品20万吨,实现产值2.5亿元。

第三产业发展领域不断拓宽。坚持以旅游活三产,大力实施景区开发建设工程,旅游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成功举办了首届“大佛旅游节”和两届“柿子节”,组建了豳风旅行社,开辟了五条旅游线路,实施了侍郎湖、公刘教稼苑两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程家川古民居恢复重建、大佛寺石窟外围环境保护、鬼蛇山大峡谷漂流、林家堡民俗村建设等旅游开发工程,全县旅游业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2_年,全县接待游客12万人(次),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3800万元,分别是“十五”末的4倍和4.8倍。以旅游业为引领,大力发展商贸、餐饮、运输、房地产开发等第三产业。大力推进了商贸服务业民生工程,突出抓好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农贸市场改造提升、新网工程等商贸服务业民生工程;推进现代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并始终把发展流通服务业和促进消费放在突出位置,积极引导建立适合农村消费特点的生产和流通体系。截至目前,全县拥有各类商业网点约8870个,全县商贸流通增加值已由的6.89亿元提高到13.63亿元,增长49.45%,占三产比重从相对弱势的状态提高到202_年的17.23%。商贸服务业城区个体业户数由06年末的3127户增加到10年末的4232户;就业人数由06年末的11205人增加到10年末的25610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7家,从业人员380人,销售总额13.33亿元。全县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4个,商品成交总额达到6.89亿元202_年,全县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3.81亿元,较“十五”末翻了一番,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总体上看,县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年全县国民经济运行较好,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发展方式仍然粗放。202_年全县三大产业比例为12.2∶70.6∶17.2,第三产业的比例偏低,经济发展过于倚重第二产业,表明我县产业结构尚处于由工业化的初级向中级过渡阶段,产业结构整体水平相对落后。同时,“高投入”仍是我县经济发展的主要依赖,靠拼土地、拼劳力、拼投资的发展方式,土地、水电等资源要素的制约越来越明显,这些都说明我县经济发展方式还只停留在传统粗放的模式上。

二是工业结构层次较低,发展后劲明显不足。我县工业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外延投入扩张,工业企业生产管理以粗放型为主,技术水平比较落后,企业技改投入资金严重不足,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严重滞后;工业产品结构存在较为严重的初级化问题,工业产品以中初级产品和初加工产品为主,缺乏带动产业升级的名优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工业产业结构体系薄弱,支柱产业单一,新的优势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工业生产缺乏新的增长点。工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依然落后,全县规模上企业只有18家,缺乏一定数量的上规模、上档次的大中型行业骨干龙头企业作支撑。同时,企业生产孤立,关联度不高,难以形成产业链,无法带动相关产业。

三是农业经济仍显薄弱,效益农业水平不高。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仍不足,抗灾能力不强。由于城镇建设和工业开发等原因,农村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进一步强化。农业结构调整起点不高,幅度不大,传统品种多,精品、名品少;农产品加工业多为原始或粗加工产品,精深加工的产品少。农业内部五业之间的结构比例关系不尽合理,特别是林业产值和效益严重偏低,与我县林业资源丰富的优势严重不相称。传统农民的意识和素质偏低,农村劳动力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步伐,整体水平发展不高,农民收入增幅不大。

四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内部结构不合理。我县第三产业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支撑,发展很不稳定,与迅速发展的第二产业相比明显滞后。202_年我县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7.2%,增加值增长16.9%,比GDP增幅低4.4个百分点,而同期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70.6%,两者对比第三产业低了53.4个百分点。从内部结构来分析,第三产业仍以传统的商业、服务业为主。金融保险、信息科技、中介咨询等新兴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旅游业未找准突破口,旅游景点小而分散,欠缺起到龙头带动作用的旅游品牌。房地产业受中心城区土地减少因素制约,可开发的土地有限,发展空间狭窄。仓储运输业发展缓慢,现代流通体系的建立滞后,流通业整体发展水平落后。

五是产业规划不科学,区域发展不协调。我县目前尚没有一个科学可行的区域产业分工规划,各镇产业结构雷同现象仍较突出。各镇的经济发展模式趋同,在结合各镇实际,大力发展各自的特色经济、培育特色产业、开发特色产品方面力度不足、方向不明确,镇间的经济互补不足,削弱了镇间的经济联系,不能发挥比较优势,镇间的经济发展因而欠缺足够的聚合力。

二、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强县”的关键时期。

(一)确立战略方向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壮大五大优势主导产业,培育五大潜力产业;努力构建“一核一带五区”的空间布局结构,建设五大工业园区、五大农业科技园区、十大专业化生产基地和六个物流配送中心、一个综合物流园区,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任务,坚持实现“强二进三”的产业定位,通过优化城市环境承载移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通过发展高端产业集聚高素质人才,通过集聚高素质人才推动城市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城市、产业和人才三者良性互动,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明确主要任务、路径和目标

1、主要任务

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产业升级和城市升级相结合,巩固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把我县建设成为西部经济强县。

2、主要路径

(1)坚持招商引资不动摇。坚持抓招商引资,引进国内外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大、优、强、精项目,是实现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最主要路径。我们要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契机,组织专业团队,主攻国内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注重引强、引优、引大、引精。争取引进一批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力大的产业经济项目,通过择优扶强,带动相关产业加快发展,加速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延伸,形成产业集群。(2)整合资源实现转型升级。一是扶持优质企业就地转型升级,引导加工贸易企业把产业链由单纯加工向设计、研发、品牌、营销、服务等内容延伸。二是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引进和设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创立自有品牌,扩大内销份额。三是鼓励企业应用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四是对部分工业企业实施“退二进三”,加快制造业企业的专业剥离,培育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五是采取多种措施引导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低附加值的企业或其生产环节有序转移,以腾出土地资源或厂房,引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3)抓好节能降耗发展低碳经济。抓好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围绕重点行业和企业,加强节能降耗技术改造,严格限制并强制淘汰一批能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加强对重污染行业的环保监管,执行更加严格的环保和排放标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综合利用。

(4)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由过去偏重招商引资、土地征用、企业落地转向突出培育主导产业、重点企业,形成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完善产业配套设施,注重投资强度和产出率,提高产业园区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明确具体目标

1、经济总量明显扩大。到202_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以上,202_年全县GDP达到220亿元,人均57500元以上;财政总收入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26.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10亿元,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27.7%;工业增加值达到170亿元,年均增长23%,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8000元、12000元,年均分别增长15.9%和18.6%以上。

2、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十二五”期间,我县三次产业比重逐步调整为8:72:20。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每年有所上升并且增长幅度超过二产,力争使现代服务业成为第三产业的主体。大力发展新兴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占整个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50%。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规模企业产值的比重达40%以上,传统优势产业优化提升取得重大突破。

3、企业规模明显优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技术水平不断向高新阶段发展,形成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具有一定研发能力、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明显增加,培育一批销售收入上50亿元至100亿元的企业。

4、资源配置明显优化。土地供应指标等有限资源首先向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产业集聚区倾斜。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形成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和生态环保型的产业产品结构,资源能源消耗明显降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5、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到202_年,研究发展经费占GDP达到3%,科技支出占财政预算支出达到1.5%,企业研究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例一般企业、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到2%、3%、5%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额达到50%以上。基本建立覆盖县乡村企四级的全民性科技活动网络体系,覆盖率达到90%以上,开展活动率、受训群众分别达到100%、50%以上。

(四)把握工作原则

一是坚持调整和稳定相结合。按照“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工作方针,既立足当前,落实“治标”之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着眼长远,实施“治本”之策,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注意好利用原有产业的优势,实现转型升级。

二是坚持退出与引进相结合。加大存量调整力度,坚持每年淘汰一批属于落后产能的企业,加快提升传统特色产业,努力实现传统产业高新化;充分发挥传统产业在发展高新产业中的基础性作用,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增量优化带动存量调整。

三是坚持内源与外源相结合。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培育扶持现有重点企业做大做强,不断扩大国内市场占有率。同时,鼓励有条件企业走出国门,发展产业加工基地和服务外包,不断调整外贸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在外贸出口产品中的比重。

四是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产业政策导向,发挥政府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统筹协调作用,增强经济发展内在活力。

三、对策及建议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化过程就是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的过程。党的十七大报告针对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为我们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明了方向。形成现代产业体系,需要从多个方面采取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巩固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应着力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优化发展方式,加快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工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龙头。因此,加快构建我县现代产业体系,必须突出抓好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要按照要按照资源精深加工、产业综合发展、走低碳循环道路的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战略性升级。一是加快工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国有停产企业企改步伐,盘活停产企业闲置的土地、设备等资产,形成新的生产力;加快发展非公经济,催生培育一批中小企业群体,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形成多元结构并存的工业经济体系。按照国家对资源开发重点的战略调整,有序推进资源行业“大整合”,不断提高行业的竞争力,提升工业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同时,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率,走 “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路子。二是重点做大做强煤电、煤化工、建筑材料、特色农业深加工产业、商贸物流五大优势主导产业。积极培育陶瓷、新能源、机械制造、文化旅游产品、环保五大潜力产业,构建以能源化工为主、非能源产业和服务业占有重要地位的现代综合产业体系,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三是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按照“工业发展园区化、园区发展产业化、产业发展集群化”的发展思路,以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为基础,合理优化园区布局,规划一些品位较高、功能较全、后发效应较长、发展空间较大的特色园区,促进区域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继续抓好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新民塬煤化工工业园区、城西煤炭工业园区、南玉子食品工业园区和炭店陶瓷工业园区等五大工业园区建设。到202_年,五大工业园区累计开发面积达到202_公顷,入园企业达到60家以上,总产值达到400亿元,税金16.8亿元,安排劳动力就业4万人以上。四是打造“五个板块”,即:煤炭生产板块、煤化工板块、煤层气开发利用板块、煤矸石发电板块、煤建材板块。五是延伸“七大链条”。以原煤生产变精煤加工和煤炭深加工,形成煤炭工业产业链。以煤炭转化为电能、电能转化为铝冶炼,配套建设煤炭机械制造、加工、锻造等,形成煤、电、铝及铝制品和机械加工产业链。以洁净煤深加工、油母页岩开发为基础,形成煤气化、液化、精细化工、成品油加工工业产业链。加大报废矿区残煤开发利用,对井下残煤进行气化、液化深加工,提高资源利用率,形成能源再生利用工业产业链。开发陶瓷粘土、综合利用粉煤灰、煤矸石生产陶瓷制品、电磁材料、水泥和墙地砖等建筑材料,形成建材工业产业链。大力发展养殖业、饲料加工业,促进肉、蛋、奶全面发展,壮大印刷包装业,形成畜牧养殖,肉食品深加工、贮藏、精包装、出口、外销的食品工业产业链。巩固浓缩果汁,发展果脯、果醋、果品饮料等果品深加工,形成系列果品深加工产业链。

(二)推进商旅并举,繁荣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方向,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标志。今后,我县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要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摆到一个更为重要的位置。

一是重点发展生产性现代服务业。要着重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业。着力发展科技研发服务。以地方支柱产业龙头企业为依托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以自主创新为内在动力,培育扶持高端服务产业。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要重点加强金融机构和业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各类金融机构,鼓励发展各类股权投资企业,积极拓展各类金融业务,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推荐政银企贷款贴息和企业贷款贴息专项资金项目。继续为企业融通资金提供有效服务。加快中介与专业服务业的发展。大力鼓励、规范发展会计和审计咨询、资产评估、工程咨询、科技咨询、管理咨询、法律咨询、市场调查等行业,促进与代理(专利)、代办、经纪、拍卖等商品市场中介服务协同发展;大力支持发展环境保护、技术推广和科技交流服务以及其它技术服务。提升职业就业培训服务业。按照“需求定向,企业主导,行业参与,条块结合,政府帮助,政策支持”的方针,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对于支柱性产业要在企业参与之下建立服务平台,打各产业产业培训基地。按照“物流快捷化、管理智能化”的发展要求,依托过境铁路和高等级公路,围绕煤炭、化工、烟草、果品及配套产业,规划布局建设 “六个”物流配送中心、“一个”综合物流园区。即生产资料配送、农产品加工配送、日用品、建材、汽车及配件、废旧物资回收六个物流配送中心和一个集农业物流、工业物流、商贸物流为一体的综合物流核心园区。

二是突出发展旅游经济。应以建设“旅游名县”为目标,树立“大旅游”观念,开发一批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点,着力打造*县文化旅游品牌,把*县建成集旅游、观光、休闲、渡假于一体,“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功能配套的旅游城市。科学规划境内旅游线路,使旅游景点连成线、扭成串、形成链。围绕把*县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一轴一环三走廊”和“西安一小时经济圈”的奋斗目标,坚持“资源开发、内涵挖掘、文化策划、品牌打造、设施配套、宣传促销、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开发旅游资源,打造以大佛寺为龙头,以花果山、开元寺塔、为一线的川道盛唐旅游线路;以程家川、龟蛇山、公刘教稼苑为一线的古豳文化旅游线路;以紫薇生态公园、侍郎湖为一线的生态旅游线路;以开元广场、豳风苑、县城新区、泾河防洪大堤为一线的城市夜景旅游线路。积极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挖掘*县旅游文化,开发研制具有地方特色、能吸引游客的旅游小商品、工艺品、纪念品,切实加强旅游商品销售工作,全县有条件的企业,也可根据企业特色,积极开发旅游商品,在旅游品发展上做文章;挖掘饮食文化,推出*县风味小吃宴,建设“旅游文化一条街”、“饮食一条街”,形成旅游商品购物中心,宣传我县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通过增加旅游购物收入,延长旅游产业链条,提高我县旅游业的综合效应,增强旅游吸引力。

(三)以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丰则基础强”,效益农业是现代产业本系的重要支撑。因此,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要坚持以效益为中心,大力抓好农业生产,努力实现农业大增效,农民大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应按照 “调优、调特、调名、调强”的思路和“依托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模发展”的原则,结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实施,着力建立“三区一带一中心”的农业产业格局,全力打造5个科技园区,强势推进十大基地建设。“三区一带一中心”:即北塬农业综合区和南塬粮畜综合生产区、山坡柿草综合生产区。北塬农业综合区包括北极和新民两大塬区,重点发展粮食、优质苹果、烟叶、中药材、农产品加工;南塬粮畜生产区包括南部塬区和龙高、香庙塬区,重点发展粮油、养殖、优质苹果、优质小杂粮、食用菌;山坡柿草综合产业区,主要包括泾河、水帘河、太峪河、四郎河、红岩河流域的山坡村庄,重点发展柿子、核桃、大枣、鲜杂果、牧草。“一带”即川道设施农业生产带。包括泾河、红岩河和太峪河川道,重点发展大棚礼品西瓜、蔬菜、晋枣和酥梨、柿子。“一中心”即以县城城区、城区周边村、产业园区和各乡镇为中心,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庄园经济、农家乐和设施农业。

“五个科技园区”。一是设施农业园区。以泾河川道沿线为重点,积极发展高效设施生态农业,实现泾河川道设施大棚全覆盖。二是大棚蘑菇生产园区。以龙高塬区大棚蘑菇生产为重点,示范推广大棚蘑菇标准化生产技术,不断提高蘑菇生产的经济效益。三是优质烤烟生产园区。以永乐塬区优质烤烟生产为重点,推进现代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小麦良种生产繁育生产园区。以底店、水口塬区小麦良种生产繁育生产为重点,配套推广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新技术。五是川道农业综合开发园区。以小章镇哈家店、炭店乡林家堡、虎家湾七星台、太峪河川道农业综合开发为重点,大力发展庄园经济、观光农业。同时,狠抓园区水、路、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示范效果,真正把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成为推动全县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源。

“十大基地建设”。一是建设38万亩优质水果(其中苹果32万亩,梨6万亩)生产基地,优果率达到85%,早、中熟品种发展到25%,加工型品种达到15%;二是建设20万亩干杂果生产基地。其中:柿子发展到13万亩,大枣发展到2.5万亩,核桃发展到4.5万亩;三是建设10万亩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即以韩家乡、底店乡为重点的5万亩优质小杂粮基地和以香庙乡、南塬乡镇为重点的5万亩“双低”(低硫甙、低芥酸)油菜基地;四是以泾河川道沿线为重点,建设1万亩设施瓜果蔬菜生产基地;五是以新民镇、龙高镇为重点,建设100万只家兔生产基地;六是以韩家乡为重点,建设10万只肉羊生产基地;七是建设城关、龙高、炭店、底店4个乡镇农家乐示范基地;八是建设永乐、香庙、龙高3个劳动力培训转移示范基地;九是以车家庄乡为重点,建设1万亩金银花种植基地;十是以永乐、城关为重点,建设1万亩绿化苗木繁育和花卉生产基地。

二0一一年九月二十日

第三篇: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高桥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所谓“转型”就是指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实现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全面的转型升级应该包括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核心的经济转型,以空间和产业布局优化为核心的城市转型,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转型和以克服经济、城市、社会转型的体制性障碍为核心的体制转型。在四位一体的全面转型当中,经济转型升级处于一个非常基础的地位,而在经济转型升级中,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又处在一个非常核心的地位。

一.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经济总量方面

高桥镇位于桐乡市东南部,地理位置优越。在历代高桥人的辛勤建设下,全镇综合实力迅速壮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工业经济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产品、初级产品简单加工到形成了以包装、皮革、建筑、轻纺产业为主体的工业结构。202_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1亿元,同比增长22%;镇财政可支配收入9075万元,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454.8万元,比上年增长30.3%。完成工业增加值9.9亿元,同比增长13%。全年新增规模企业8家,总数达到82家。规模企业全年实现产值55亿元,同比增长42.8%。6个千万元以上重大生产性项目进展顺利,全镇工业投资总额达到3.7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12.4∶72∶15.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亿元,比上年增长9.3%。

农业经济发展方面,高桥202_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6亿元,同比增长5%。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组建特色农业基地3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示范性专业合作社1家,全年签订订单农业2.6万亩;组建特色农业基地3个,新增土地流转面积600亩。

202_-202_年 高桥地区工农业产值

(二)项目建设方面

全镇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集中精力抓项目、集中力量上项目。重点引进具有高经济带动效应的项目,着力发展清洁工业、生物电子等新兴产业。全年新增规模企业8家,总数达到82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11家,规模企业全年实现产值55亿元,同比增长42.8%。6个千万元以上重大生产性项目进展顺利,全镇工业投资总额达到3.7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05.7%。中肯生物并购项目顺利实施,帝斯曼-中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为我镇第一家联姻“世界500强”的合资企业。推进科技创新,新增科技型企业3家,组建企业技术中心3个,引进各类专业人才161人;启动专利示范镇创建,申请专利65项,授权55项。去年累计引进各类项目10个,引进合同外资1535万美元,实到外资1696万美元,引进市外内资2.9亿元。在谈项目达到25个,其中服务类项目7个,新兴产业类项目16个,投资超亿元项目占到总数的50%以上,项目建设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三)城乡建设方面

按照“人口集聚、土地集中、资源集约”的总体要求,编制了“1+6”村镇布局规划。其中“1”特指新市镇(南日新社区),主要包括迎丰、越丰、范桥、高桥4个集聚点;“6”特指农村型新社区,包括落晚、楼下谷、亭桥、骑塘、漕泾、骑力6个集聚点。202_年累计征收新市镇、新社区土地1018

亩,南日社区、落晚社区2个示范性城乡一体新社区成效初显,亭桥、漕泾、骑力等农村型新社区加快推进,农户集聚任务圆满完成。村庄整治工作深入实施,3个整治提升村、2个省级待整治村顺利通过验收,全面小康农村新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共修筑村镇道路18公里,新建改建桥梁9座,城乡发展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二、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生态资源与环境因素的制约

尽管“十五”期间全镇节能减排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所成效,但是传统的高污染与高耗能行业的存在仍然会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制约全镇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加之大批新项目陆续上马,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大。另外土地这一稀缺资源也是制约我镇今后如何转型的因素。怎样合理流转当前有限的土地资源,并且把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是迫切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全镇工业总体上仍然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工业模式,发展方式并没有实现根本的转变。从科技创新能力来看,在全镇工业企业中,研发投入不足,研发能力弱,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拥有自我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企业不多,关键零部件制造等核心技术掌握的少,综合竞争力不强。

(三)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一是产业整体上层次偏低,产业集中度低,传统产业比重大,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产业配套能力较弱,产业合作关联度不高,资源利用深度不够,高附加值、深加工的中高端企业少;有不少是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甚至是效益低、污染重的企业。二是以资源型、粗放型加工、劳动密集型为主,劳动力占用多,技术层次低,适应市场能力弱,效益不高,缺乏发展后劲,技术操作要求低的如农副产品加工业。多数产品消耗能源、原材料高,生产工艺距环境保护的要求差距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大,产业结构问题比较突出。三是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档次产品等新兴产业和反映现代工业水平产业所占份额很小。这些现状将对于今后的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增加地区综合竞争力产生负面效应

(四)第三产层次普遍不高

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把工业的发展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使我区经济的增长,过于依赖工业的推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大大超过了第三产业。加之由于各种客观因素造成了我镇第三产发展相对滞后,影响我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综合发展能力。而且目前全镇的三产大多数是传统的餐饮、批发零售业等,主要是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各种行业,而较高层次的为生产服务的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技术、风险投资、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还不够发达,比重偏低。这不仅影响第三产业的做大做强和优化升级,而且更重要的是一、二产业缺乏完善的配套服务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现有企业生产发展需要,也制约投资环境的明显改善。

第四篇:经济转型升级

经济转型升级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202_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也是决定江苏经济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规划引导,推动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等产业实现更大突破;下更大力气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坚持不懈抓好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充分利用沿海开发开放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有利条件,统筹推进苏北振兴、苏南提升和苏中崛起,在更大范围内优化生产力布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向创新型经济转型是江苏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的发展正在经历第三次经济转型。第一次转型以发展乡镇企业为标志,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历史转变。第二次转型以扩大对外开放为动力,实现了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型。现在正处于第三次转型的阶段,核心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向创新型经济升级,着力建设“三个高地”:就是建设产业高地、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加快实现“三个提升”:就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围绕这一目标,发展理念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路径要进一步转轨,产业发展要进一步转型。

首先要关注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了解全球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立足自身优势和现实基础,重点培育和发展六大新兴产业。

一是新能源产业。围绕再生能源利用、新能源设备制造和智能电网三大重点,加快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使新能源产业成为江苏的战略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二是新材料产业。依托骨干企业,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研发能力,加快新材料产业化进程。

三是新医药产业。以生物制药、现代中药为重点,积极开展重大技术项目攻关及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着力引进一批技术领先的知名企业和重大项目,加快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特色优势明显的医药产业群。

四是环保产业。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低碳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发展环保新技术,开发环保新产品,加强环保基地建设,促进环保产业扩大规模、提升水平。

五是软件和服务外包。积极开拓市场,加快软件园和苏南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带建设,实现从中低端向高端、从一般外包向品牌外包转变,着力提升软件和服务外包发展水平。六是新传感网产业。努力突破核心技术,加快建立产业基地。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要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两端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幅度提高服务业占GDP比重、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其次,要着力推进自主创新。

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科技服务“四大平台”,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使更多的“江苏制造”变为“江苏创造”。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为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做大做强一批科技型企业,建设一批功能完善、高水平的创新载体。最后,要突出抓好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在大规模培训人才、提高人才素质的同时,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大幅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到突出位置,实行优先投入,实施更加优惠的政策,特别要重视引进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深化改革,锐意创新,为发展创新型经济输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另外,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基础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也有差异,发展模式的多元化,既是江苏的重要特点,也为我们转型升级拓展了广阔的空间。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处理好产业转移和产业转型的关系,发展新兴产业与发展传统产业的关系,立足当前保增长与着眼长远促转型的关系,企业主动、市场驱动与政府推动的关系,推动经济又好又快持续发展。

第五篇:关于××县产业结构和经济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

关于**县产业结构和经济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环境正在发生一系列转折性的重大变化,*县经济发展也遇到了新的挑战,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性、紧迫性更加突显。转型升级是经济规律使然,也是*县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内在要求和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我们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就推进我县产业结构和经济转型升级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

一、现状及问题

县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冲刺“陕西十强县”的奋斗目标,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202_年实现生产总值80.17亿元,增长21.3%;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由24.8∶40.2∶35提升为12.2∶70.6∶17.2;财政总收入15.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09亿元,剔除两权价款收入,同口径比较,分别增长48.2%和40.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6亿元,增长31.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3亿元,增长20.2%;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21元,分别增长18.2%和24.8%。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位次继续前移,县域综合实力大幅跃升,顺利跨入“陕西十强县”行列。

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这五年,我们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经济成为“强县富民”的擎天之柱。工业经济总量成倍增长。到202_年底,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00.4亿元,同比增长38.3%,是202_年11.8亿元的8.5倍,其中规模工业产值完成98.1亿元,同比增长47.9%,是202_年10.2亿元的9.6倍,较“十五”末翻了三番。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2_年31.7%提高到66.7%,提高了35个百分点,名列全市第一,工业增加值增速为23.4%,名列全市第五,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7%,拉动GDP增长13.2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30亿元,是“十五”末1.72亿元的17倍。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2_年的8户发展到18户,其中工业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由202_年的7户增加到15户,过亿元企业由202_年的2户增加到6户。技术改造力度不断加大。总投资13.3亿元的下沟煤矿300万吨、水帘洞煤矿90万吨、火石咀煤矿300万吨、陈家坪煤矿15万吨、拜家河煤矿15万吨、虎神沟煤矿9万吨和电力公司6000千瓦机组综合利用技改项目全面完成,全县煤炭生产能力大幅提高。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全县工业重点项目投资总额超过100亿元,相继完成了大佛寺煤矿建设项目、官牌煤矿工业广场、蒋家河煤矿、下沟煤矿300万吨洗煤厂、330千伏变电站、通达果汁厂、煤矿机械厂、120万吨粉煤灰综合利用、2×20万煤矸石电厂(一期)、大佛寺瓦斯发电厂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180万吨煤制甲醇(含配套文家坡煤矿)项目、小庄煤矿、雅店煤矿、下沟煤矿瓦斯发电厂等一批重大项目。大企业引领作用明显。规模工业发展到18户,其中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15户,过亿元企业5户,过10亿元企业4户,202_年,*县煤炭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火石咀煤矿有限责任公司、陕西*长大佛寺矿业有限公司、*县水帘洞煤炭有限责任公司4户企业产值分别达到33.1亿元、28.8亿元、18.8亿元、10.9亿元,大企业已成为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优势产业初步形成。煤炭工业已成为支柱产业,全县共有煤炭企业8户,202_年全县生产原煤202_万吨,产值达到94.5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94.1%。电力、果汁、建材已成为优势产业,202_年,全县电力企业发电量达到1.53亿度(煤矸石发电厂未被市上纳入统计范围),生产浓缩果汁7163吨,生产缸瓦1345万块(页),水泥15.3万吨,混凝土64800立方米。工业企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大型煤炭、电力企业利用国家新技术、新装备,部分技术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非公企业的小发明、小创造引领了行业的发展。下沟煤矿的30度大顷角皮带运输、大佛寺煤矿的通风瓦斯氧化和装置等先进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循环经济初现雏形。202_年着手规划建设的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走出了一条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路子,逐步形成园区小循环、区域再循环、全县大循环的格局,并为全县《循环经济试点规划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基础。工业园区建设有序推进。*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和煤炭工业园区已基本建成,其中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已完成投资30.7亿元,其中,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0.9亿元。202_年,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31.5亿元,实现税金4.65亿元。新民煤化工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北京炎黄联合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编制完成,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和陶瓷工业园区规划编制工作已完成,目前正在积极招商引资。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新能源开发起步良好。相继完成了《*县陶瓷原料资源调查及工艺试验报告》、《*县陶瓷原料工业化试验报告》、《*县煤矸石实验室研究报告》、《*县陶瓷工业园区规划报告》、《*县陶瓷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分别通过专家组评审。农业产业稳步发展。这五年,我们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认真落实强农惠农的一揽子措施,全县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_ 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7亿元,首次突破15亿元大关。粮食生产更加稳固。202_年,粮食播种面积43.37万亩,总产13.97万吨,较上年增长15.6%,粮食生产连续七年实现了丰收增产。果业生产迅猛发展。全县果园面积52万亩,其中水果35万亩,干杂果17万亩(苹果32万亩,梨2.5万亩,柿子13万亩,枣1.9万亩,核桃2.1万亩)。202_年实现果品总产41.5万吨,产值9.5亿元。畜牧生产稳步推进。累计发展养殖专业村25个,建成养殖小区16个,韩家、车家庄牛羊设施养殖、底店、水口土鸡生态养殖、北极塬生猪生产、新民、龙高塬肉兔生产、太峪、香庙肉牛饲养五大养殖板块初步形成,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202_年,全县畜禽饲养总量190万头(只),存栏66.4万头(只),出栏123.6万头(只)。肉类总产6468吨,禽蛋产量4100吨,奶类产量6300吨,实现畜牧业产值1.4亿元,较上年增长10.2%。设施农业亮点纷呈。全县累计建成现代化育苗点2个,设施大棚4530亩,配套建成灌溉机井14口,沼气池1500口,示范推广洋香瓜,樱桃蕃茄,“福运来”、“黑美人”西瓜,鸡腿菇、双胞菇等20多个新优品种,培育形成了西红柿、黄瓜、西葫芦、香菇、礼品西瓜、*州枣等6个骨干品牌,申报注册了 “花果山”牌大棚礼品西瓜、“公刘”牌大棚蘑菇、“*州”牌大棚韭菜等3个商标。202_年,全县果蔬总产5300吨,收入6000万元,棚均收入1.8万元,最高的达3.2万元,与种植大田作物相比,效益提高了20多倍。一村一品不断壮大。全县建成义门镇高渠村大棚西瓜、永乐镇湫沟村粮食贩运、车家庄乡枣林村金银花种植等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16个,县级一村一品推进村51个。园区农业起步良好。*县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建设项目,园区规划已通过评审。启动了*县现代农业观光园区建设项目,园区设计规划已经完成,其他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县龙高镇循环农业示范园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大棚300亩。合作组织持续壮大。目前,全县拥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7个,注册资本1200万元,会员人数1.02万人。龙头企业实力增强。202_年,全县累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37家,年可加工销售农产品20万吨,实现产值2.5亿元。

第三产业发展领域不断拓宽。这五年,我们坚持以旅游活三产,大力实施景区开发建设工程,旅游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成功举办了首届“大佛旅游节”和两届“柿子节”,组建了豳风旅行社,开辟了五条旅游线路,实施了侍郎湖、公刘教稼苑两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程家川古民居恢复重建、大佛寺石窟外围环境保护、鬼蛇山大峡谷漂流、林家堡民俗村建设等旅游开发工程,全县旅游业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2_年,全县接待游客12万人(次),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3800万元,分别是“十五”末的4倍和4.8倍。以旅游业为引领,大力发展商贸、餐饮、运输、房地产开发等第三产业。大力推进了商贸服务业民生工程,突出抓好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农贸市场改造提升、新网工程等商贸服务业民生工程;推进现代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并始终把发展流通服务业和促进消费放在突出位置,积极引导建立适合农村消费特点的生产和流通体系。截至目前,全县拥有各类商业网点约8870个,全县商贸流通增加值已由的6.89亿元提高到13.63亿元,增长49.45%,占三产比重从相对弱势的状态提高到202_年的17.23%。商贸服务业城区个体业户数由06年末的3127户增加到10年末的4232户;就业人数由06年末的11205人增加到10年末的25610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7家,从业人员380人,销售总额13.33亿元。全县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4个,商品成交总额达到6.89亿元202_年,全县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3.81亿元,较“十五”末翻了一番,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总体上看,县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年全县国民经济运行较好,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发展方式仍然粗放。202_年全县三大产业比例为12.2∶70.6∶17.2,第三产业的比例偏低,经济发展过于倚重第二产业,表明我县产业结构尚处于由工业化的初级向中级过渡阶段,产业结构整体水平相对落后。同时,“高投入”仍是我县经济发展的主要依赖,靠拼土地、拼劳力、拼投资的发展方式,土地、水电等资源要素的制约越来越明显,这些都说明我县经济发展方式还只停留在传统粗放的模式上。

二是工业结构层次较低,发展后劲明显不足。我县工业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外延投入扩张,工业企业生产管理以粗放型为主,技术水平比较落后,企业技改投入资金严重不足,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严重滞后;工业产品结构存在较为严重的初级化问题,工业产品以中初级产品和初加工产品为主,缺乏带动产业升级的名优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工业产业结构体系薄弱,支柱产业单一,新的优势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工业生产缺乏新的增长点。工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依然落后,全县规模上企业只有18家,缺乏一定数量的上规模、上档次的大中型行业骨干龙头企业作支撑。同时,企业生产孤立,关联度不高,难以形成产业链,无法带动相关产业。

三是农业经济仍显薄弱,效益农业水平不高。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仍不足,抗灾能力不强。由于城镇建设和工业开发等原因,农村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进一步强化。农业结构调整起点不高,幅度不大,传统品种多,精品、名品少;农产品加工业多为原始或粗加工产品,精深加工的产品少。农业内部五业之间的结构比例关系不尽合理,特别是林业产值和效益严重偏低,与我县林业资源丰富的优势严重不相称。传统农民的意识和素质偏低,农村劳动力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步伐,整体水平发展不高,农民收入增幅不大。

四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内部结构不合理。我县第三产业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支撑,发展很不稳定,与迅速发展的第二产业相比明显滞后。202_年我县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7.2%,增加值增长16.9%,比GDP增幅低4.4个百分点,而同期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70.6%,两者对比第三产业低了53.4个百分点。从内部结构来分析,第三产业仍以传统的商业、服务业为主。金融保险、信息科技、中介咨询等新兴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旅游业未找准突破口,旅游景点小而分散,欠缺起到龙头带动作用的旅游品牌。房地产业受中心城区土地减少因素制约,可开发的土地有限,发展空间狭窄。仓储运输业发展缓慢,现代流通体系的建立滞后,流通业整体发展水平落后。

五是产业规划不科学,区域发展不协调。我县目前尚没有一个科学可行的区域产业分工规划,各镇产业结构雷同现象仍较突出。各镇的经济发展模式趋同,在结合各镇实际,大力发展各自的特色经济、培育特色产业、开发特色产品方面力度不足、方向不明确,镇间的经济互补不足,削弱了镇间的经济联系,不能发挥比较优势,镇间的经济发展因而欠缺足够的聚合力。

二、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强县”的关键时期。

(一)确立战略方向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壮大五大优势主导产业,培育五大潜力产业;努力构建“一核一带五区”的空间布局结构,建设五大工业园区、五大农业科技园区、十大专业化生产基地和六个物流配送中心、一个综合物流园区,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任务,坚持实现“强二进三”的产业定位,通过优化城市环境承载移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通过发展高端产业集聚高素质人才,通过集聚高素质人才推动城市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城市、产业和人才三者良性互动,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明确主要任务、路径和目标

1、主要任务 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产业升级和城市升级相结合,巩固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把我县建设成为西部经济强县。

2、主要路径

(1)坚持招商引资不动摇。坚持抓招商引资,引进国内外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大、优、强、精项目,是实现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最主要路径。我们要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契机,组织专业团队,主攻国内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注重引强、引优、引大、引精。争取引进一批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力大的产业经济项目,通过择优扶强,带动相关产业加快发展,加速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延伸,形成产业集群。

(2)整合资源实现转型升级。一是扶持优质企业就地转型升级,引导加工贸易企业把产业链由单纯加工向设计、研发、品牌、营销、服务等内容延伸。二是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引进和设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创立自有品牌,扩大内销份额。三是鼓励企业应用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四是对部分工业企业实施“退二进三”,加快制造业企业的专业剥离,培育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五是采取多种措施引导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低附加值的企业或其生产环节有序转移,以腾出土地资源或厂房,引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3)抓好节能降耗发展低碳经济。抓好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围绕重点行业和企业,加强节能降耗技术改造,严格限制并强制淘汰一批能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加强对重污染行业的环保监管,执行更加严格的环保和排放标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综合利用。

(4)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由过去偏重招商引资、土地征用、企业落地转向突出培育主导产业、重点企业,形成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完善产业配套设施,注重投资强度和产出率,提高产业园区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明确具体目标

1、经济总量明显扩大。到202_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以上,202_年全县GDP达到220亿元,人均57500元以上;财政总收入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26.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10亿元,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27.7%;工业增加值达到170亿元,年均增长23%,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8000元、12000元,年均分别增长15.9%和18.6%以上。

2、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十二五”期间,我县三次产业比重逐步调整为8:72:20。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每年有所上升并且增长幅度超过二产,力争使现代服务业成为第三产业的主体。大力发展新兴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占整个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50%。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规模企业产值的比重达40%以上,传统优势产业优化提升取得重大突破。

3、企业规模明显优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技术水平不断向高新阶段发展,形成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具有一定研发能力、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明显增加,培育一批销售收入上50亿元至100亿元的企业。

4、资源配置明显优化。土地供应指标等有限资源首先向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产业集聚区倾斜。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形成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和生态环保型的产业产品结构,资源能源消耗明显降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5、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到202_年,研究发展经费占GDP达到3%,科技支出占财政预算支出达到1.5%,企业研究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例一般企业、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到2%、3%、5%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额达到50%以上。基本建立覆盖县乡村企四级的全民性科技活动网络体系,覆盖率达到90%以上,开展活动率、受训群众分别达到100%、50%以上。

(四)把握工作原则

一是坚持调整和稳定相结合。按照“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工作方针,既立足当前,落实“治标”之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着眼长远,实施“治本”之策,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注意好利用原有产业的优势,实现转型升级。

二是坚持退出与引进相结合。加大存量调整力度,坚持每年淘汰一批属于落后产能的企业,加快提升传统特色产业,努力实现传统产业高新化;充分发挥传统产业在发展高新产业中的基础性作用,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增量优化带动存量调整。三是坚持内源与外源相结合。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培育扶持现有重点企业做大做强,不断扩大国内市场占有率。同时,鼓励有条件企业走出国门,发展产业加工基地和服务外包,不断调整外贸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在外贸出口产品中的比重。

四是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产业政策导向,发挥政府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统筹协调作用,增强经济发展内在活力。

三、对策及建议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化过程就是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的过程。党的十七大报告针对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为我们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明了方向。形成现代产业体系,需要从多个方面采取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巩固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应着力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优化发展方式,加快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工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龙头。因此,加快构建我县现代产业体系,必须突出抓好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要按照要按照资源精深加工、产业综合发展、走低碳循环道路的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战略性升级。一是加快工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国有停产企业企改步伐,盘活停产企业闲置的土地、设备等资产,形成新的生产力;加快发展非公经济,催生培育一批中小企业群体,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形成多元结构并存的工业经济体系。按照国家对资源开发重点的战略调整,有序推进资源行业“大整合”,不断提高行业的竞争力,提升工业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同时,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率,走 “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路子。二是重点做大做强煤电、煤化工、建筑材料、特色农业深加工产业、商贸物流五大优势主导产业。积极培育陶瓷、新能源、机械制造、文化旅游产品、环保五大潜力产业,构建以能源化工为主、非能源产业和服务业占有重要地位的现代综合产业体系,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三是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按照“工业发展园区化、园区发展产业化、产业发展集群化”的发展思路,以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为基础,合理优化园区布局,规划一些品位较高、功能较全、后发效应较长、发展空间较大的特色园区,促进区域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继续抓好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新民塬煤化工工业园区、城西煤炭工业园区、南玉子食品工业园区和炭店陶瓷工业园区等五大工业园区建设。到202_年,五大工业园区累计开发面积达到202_公顷,入园企业达到60家以上,总产值达到400亿元,税金16.8亿元,安排劳动力就业4万人以上。四是打造“五个板块”,即:煤炭生产板块、煤化工板块、煤层气开发利用板块、煤矸石发电板块、煤建材板块。五是延伸“七大链条”。以原煤生产变精煤加工和煤炭深加工,形成煤炭工业产业链。以煤炭转化为电能、电能转化为铝冶炼,配套建设煤炭机械制造、加工、锻造等,形成煤、电、铝及铝制品和机械加工产业链。以洁净煤深加工、油母页岩开发为基础,形成煤气化、液化、精细化工、成品油加工工业产业链。加大报废矿区残煤开发利用,对井下残煤进行气化、液化深加工,提高资源利用率,形成能源再生利用工业产业链。开发陶瓷粘土、综合利用粉煤灰、煤矸石生产陶瓷制品、电磁材料、水泥和墙地砖等建筑材料,形成建材工业产业链。大力发展养殖业、饲料加工业,促进肉、蛋、奶全面发展,壮大印刷包装业,形成畜牧养殖,肉食品深加工、贮藏、精包装、出口、外销的食品工业产业链。巩固浓缩果汁,发展果脯、果醋、果品饮料等果品深加工,形成系列果品深加工产业链。

(二)推进商旅并举,繁荣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方向,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标志。今后,我县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要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摆到一个更为重要的位置。

一是重点发展生产性现代服务业。要着重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业。着力发展科技研发服务。以地方支柱产业龙头企业为依托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以自主创新为内在动力,培育扶持高端服务产业。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要重点加强金融机构和业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各类金融机构,鼓励发展各类股权投资企业,积极拓展各类金融业务,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推荐政银企贷款贴息和企业贷款贴息专项资金项目。继续为企业融通资金提供有效服务。加快中介与专业服务业的发展。大力鼓励、规范发展会计和审计咨询、资产评估、工程咨询、科技咨询、管理咨询、法律咨询、市场调查等行业,促进与代理(专利)、代办、经纪、拍卖等商品市场中介服务协同发展;大力支持发展环境保护、技术推广和科技交流服务以及其它技术服务。提升职业就业培训服务业。按照“需求定向,企业主导,行业参与,条块结合,政府帮助,政策支持”的方针,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对于支柱性产业要在企业参与之下建立服务平台,打各产业产业培训基地。按照“物流快捷化、管理智能化”的发展要求,依托过境铁路和高等级公路,围绕煤炭、化工、烟草、果品及配套产业,规划布局建设 “六个”物流配送中心、“一个”综合物流园区。即生产资料配送、农产品加工配送、日用品、建材、汽车及配件、废旧物资回收六个物流配送中心和一个集农业物流、工业物流、商贸物流为一体的综合物流核心园区。

二是突出发展旅游经济。应以建设“旅游名县”为目标,树立“大旅游”观念,开发一批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点,着力打造*县文化旅游品牌,把*县建成集旅游、观光、休闲、渡假于一体,“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功能配套的旅游城市。科学规划境内旅游线路,使旅游景点连成线、扭成串、形成链。围绕把*县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一轴一环三走廊”和“西安一小时经济圈”的奋斗目标,坚持“资源开发、内涵挖掘、文化策划、品牌打造、设施配套、宣传促销、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开发旅游资源,打造以大佛寺为龙头,以花果山、开元寺塔、为一线的川道盛唐旅游线路;以程家川、龟蛇山、公刘教稼苑为一线的古豳文化旅游线路;以紫薇生态公园、侍郎湖为一线的生态旅游线路;以开元广场、豳风苑、县城新区、泾河防洪大堤为一线的城市夜景旅游线路。积极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挖掘*县旅游文化,开发研制具有地方特色、能吸引游客的旅游小商品、工艺品、纪念品,切实加强旅游商品销售工作,全县有条件的企业,也可根据企业特色,积极开发旅游商品,在旅游品发展上做文章;挖掘饮食文化,推出*县风味小吃宴,建设“旅游文化一条街”、“饮食一条街”,形成旅游商品购物中心,宣传我县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通过增加旅游购物收入,延长旅游产业链条,提高我县旅游业的综合效应,增强旅游吸引力。

(三)以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丰则基础强”,效益农业是现代产业本系的重要支撑。因此,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要坚持以效益为中心,大力抓好农业生产,努力实现农业大增效,农民大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应按照 “调优、调特、调名、调强”的思路和“依托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模发展”的原则,结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实施,着力建立“三区一带一中心”的农业产业格局,全力打造5个科技园区,强势推进十大基地建设。“三区一带一中心”:即北塬农业综合区和南塬粮畜综合生产区、山坡柿草综合生产区。北塬农业综合区包括北极和新民两大塬区,重点发展粮食、优质苹果、烟叶、中药材、农产品加工;南塬粮畜生产区包括南部塬区和龙高、香庙塬区,重点发展粮油、养殖、优质苹果、优质小杂粮、食用菌;山坡柿草综合产业区,主要包括泾河、水帘河、太峪河、四郎河、红岩河流域的山坡村庄,重点发展柿子、核桃、大枣、鲜杂果、牧草。“一带”即川道设施农业生产带。包括泾河、红岩河和太峪河川道,重点发展大棚礼品西瓜、蔬菜、晋枣和酥梨、柿子。“一中心”即以县城城区、城区周边村、产业园区和各乡镇为中心,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庄园经济、农家乐和设施农业。

“五个科技园区”。一是设施农业园区。以泾河川道沿线为重点,积极发展高效设施生态农业,实现泾河川道设施大棚全覆盖。二是大棚蘑菇生产园区。以龙高塬区大棚蘑菇生产为重点,示范推广大棚蘑菇标准化生产技术,不断提高蘑菇生产的经济效益。三是优质烤烟生产园区。以永乐塬区优质烤烟生产为重点,推进现代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小麦良种生产繁育生产园区。以底店、水口塬区小麦良种生产繁育生产为重点,配套推广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新技术。五是川道农业综合开发园区。以小章镇哈家店、炭店乡林家堡、虎家湾七星台、太峪河川道农业综合开发为重点,大力发展庄园经济、观光农业。同时,狠抓园区水、路、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示范效果,真正把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成为推动全县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源。

“十大基地建设”。一是建设38万亩优质水果(其中苹果32万亩,梨6万亩)生产基地,优果率达到85%,早、中熟品种发展到25%,加工型品种达到15%;二是建设20万亩干杂果生产基地。其中:柿子发展到13万亩,大枣发展到2.5万亩,核桃发展到4.5万亩;三是建设10万亩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即以韩家乡、底店乡为重点的5万亩优质小杂粮基地和以香庙乡、南塬乡镇为重点的5万亩“双低”(低硫甙、低芥酸)油菜基地;四是以泾河川道沿线为重点,建设1万亩设施瓜果蔬菜生产基地;五是以新民镇、龙高镇为重点,建设100万只家兔生产基地;六是以韩家乡为重点,建设10万只肉羊生产基地;七是建设城关、龙高、炭店、底店4个乡镇农家乐示范基地;八是建设永乐、香庙、龙高3个劳动力培训转移示范基地;九是以车家庄乡为重点,建设1万亩金银花种植基地;十是以永乐、城关为重点,建设1万亩绿化苗木繁育和花卉生产基地。

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