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9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推荐]
2009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09年1月13日在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湖北省人民政府省长 李鸿忠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省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8年工作回顾
200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等严重自然灾害和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全省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同心同德,顽强拼搏,克难奋进,各方面工作都取得较大成绩。全省经济呈现平稳较快增长的较好局面,一些主要指标迈上新台阶。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全年生产总值1万亿元以上,达到11330.68亿元,增长13.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过五千亿元,达到5798.56亿元,增长27.9%;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4965.82亿元,增长23.3%;出口总额过100亿美元,达到115.92亿美元,增长41.8%;吸收外商投资41.1亿美元,增长17.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10.24亿元,增长20.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52.86元,增长14.5%,农民人均纯收入4656.38元,增长16.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6.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8%,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5%和3%的年度减排目标能够完成。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外,本届人大第一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全面完成。
一年来,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难以预料的因素和多年未出现的问题集中出现,政府工作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面对50年一遇的雨雪冰冻和多次局部暴雨洪涝等严重自然灾害,面对“5?12”汶川特大地震救援的繁重任务,面对国际国内初级产品价格剧烈波动的严重影响,面对百年一遇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们坚持危中寻机,困中求进,周密组织,沉着应对,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一是适时调整工作重点和工作部署。在抗击雨雪冰冻灾害中,坚持一手抓抗灾救灾,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抗灾应急抢险阶段,突出保生命、保生活、保生产、保安全,在中央有关部门和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下,交通运输保持通畅,生产生活物资及时有效供应,没有出现重大安全事故;恢复重建阶段,突出抓救灾、抓复产、保目标,雪灾中4.6万户倒塌民房全部得到重建。一季度全省经济在大灾之后实现了平稳开局,上半年取得了“两个好于”(好于上年同期、好于灾后预期)的发展成绩。二是努力保障经济正常运行。加强生产要素组织调度,在电煤、电力供应不足时,积极争取产煤大省支持,同时增加外购、外供电,确保了抗击雪灾和迎峰度夏最困难时段的电力供应;在经济减速、用电回落、电煤库存明显增多时,积极协调电力发供用三方、电煤供用运三方互相支持,共同发展。三是在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措施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利用中央批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机遇,策划和启动了一批重大项目,推动建立部省合作机制,与20多个部委签订合作协议,争取支持。特别是在国家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大措施后,我省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大投资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强与中央措施对接,争取国家项目多投向湖北。同时狠抓项目储备,到2008年底,全省重点项目库入库项目达到2.6万项。这些措施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二)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实施“千亿元产业计划”。继汽车、钢铁、石化三大产业之后,电子信息、食品成为新的过千亿元产业。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和发展产业集群。全省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到153.2万户,比上年增长7.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660家,新增1632家;已形成206个制造业产业集群,其中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发展到90个。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104.94亿元,增长24.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2亿美元,增长46.7%。制定和实施湖北服务业发展规划,推动物流、旅游、金融、信息、中介等服务业加快发展。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17亿人次,增长14.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36亿元,增长14.9%。年末本外币存款余额13575亿元,比年初增加2363亿元,贷款余额8752亿元,比年初增加1305亿元。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明显加快,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网、武汉新港等一批重大项目扎实推进,全年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48公里,总里程达到2719公里。严格耕地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启动排污权交易和神农架生态补偿试点,生态公益林保护和低效林改造工程顺利实施。关“九小”当年任务提前超额完成。
(三)充分发挥农业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中的基础性作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更加凸现了我省农业的优势地位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良好前景。各级政府认真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对全省农民的直接补贴达到44.9亿元,比上年增加9.3亿元;省财政对下涉农专项资金支出达到155.9亿元,比上年增加28.3亿元。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积极开展政策性“三农”保险工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全年粮食总产2227万吨,增产42万吨,实现连续5年增产;油菜籽总产215万吨,增产21.6万吨,保持面积、总产连续13年全国第一;肉类总产339万吨,增加30万吨;水产品总产330万吨,增加32万吨,保持淡水产品总产连续14年全国第一。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全年新增销售收入过10亿元龙头企业5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省新增通村水泥(沥青)路1.62万公里,新建户用沼气40万户,解决了31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加大高产农田建设力度,累计建成高产基本农田600万亩,低丘岗地改造工程顺利推进。
(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认真总结改革开放30年经验,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正式批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启动建设,搭建了“两圈”投融资平台,开始形成两圈互动、双轮驱动的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取得良好开局。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建设有序推进。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不断完善,农业“小三场”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成功举办“第三届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鄂港粤经贸合作洽谈会”、“湖北?武汉台湾周”、“鄂沪经贸洽谈会”、“华创会”、“华中旅游博览会”、“金融文化节暨理财博览会”等重大招商引资活动,全年共引进省外资金950亿元。襄樊、宜昌、荆州“深圳工业园”开工建设,荆门“李宁工业园”奠基,累计有80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湖北。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05.67亿美元,同比增长38.4%。对外经济合作快速增长,全年对外承包劳务完成营业额13.2亿元,增幅为111%。金融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有2家外资银行、1家外地银行在我省设立村镇银行。对外交往不断加深,美国在汉设立领事馆。实现鄂台空中直航。
(五)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省级财政筹措137.4亿元,用于支持全省教育事业发展,同比增长54.7%。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对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大。稳步推进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全年登记省级重大科技成果703项,专利申请量2万件,组织实施科技项目1190个。38个城区和24个县级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覆盖率达到95.32%。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取得新进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实现了国务院提出的2008年达到控制疫情标准的目标。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成35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建设,全年新建和扩建乡镇文化站247个,7000余个20户以上自然村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场次超过25万场,建设农家书屋4000家,全省64家博物馆、纪念馆实行免费开放。在北京夏季奥运会、残奥会上我省健儿共夺得23枚奖牌,其中金牌12枚。以迎奥运为主题的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全年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260个,成功举办第三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大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全年新增就业7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1万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省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700万人次,比上年增加190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了以县为单位全覆盖,参合农民3540.6万人,参合率达到88%,人均补贴标准由40元提高到80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扩大到全部市、州、县,登记参保居民达到689万人。法律援助工作进一步加强,为困难群众和农民工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5万多件,办理其他法律援助事项16.5万多件。扶贫开发、水库移民、社会救助、住房保障、灾民安置等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省政府年初承诺的以解决民生为重点的10件实事全部落实。
(六)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和政府执行力建设。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村委会换届选举顺利完成。依法行政工作正在向市、县两级积极推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有效遏制了刑事犯罪上升势头。深化源头治腐,加大腐败案件查处力度,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得到加强。“五五”普法教育有序开展。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和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积极开展“双拥”活动,加强国防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军政军民关系进一步密切。畅通信访渠道,解决了一批信访突出问题。安全生产形势继续保持总体稳定,各类事故总量较大幅度下降。按照“勤政廉政善政,提质提效提神”的要求,加强政府效能建设,组织开展提高政府执行力建设活动,切实解决落实不够、执行不力问题,政府及政府部门行政效能和机关作风有了改善。
对台、保密、档案、妇女儿童、残疾人、民族、宗教、老龄、人事、审计、外事、侨务、统计、工商、质监、食药监、人防、服务三峡、参事、招投标监管、社会科学、测绘、方志、文史、气象、地震、水文等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抗震救灾是一项光荣而严肃的政治任务。面对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全省上下讲政治、顾大局,积极投入抗震救灾,社会各界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满怀感情捐钱捐物,全省累计捐款12亿元,捐物折款0.9亿元,向灾区发送救灾物资8万吨,援助帐篷5.87万顶,建设活动板房24756套,组织灾区劳动者来鄂就业1300人,安排灾区技校学生就学408人。根据中央“一省帮一个重灾县”的对口援建任务,我省及时成立援建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与受援地区共同编制了《湖北省对口支持汉源县灾后重建总体方案》。规划的“新县城10项援建工程”、“乡镇援建工程”、“受灾群众安居工程”、“就业援助工程”、“智力技术支持工程”等援建项目全面展开,进展顺利。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正确领导和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全省人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畏困难、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和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鄂部队、武警部队,向关心支持湖北建设发展的中央在鄂单位、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及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2009年的形势和任务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是实现“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攻坚年,是全面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促进科学发展上水平的重要一年,也是中央扩大内需政策措施集中实施和湖北抢抓机遇、提档进位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年我们面临的经济形势异常复杂、异常严峻。国际金融危机不仅本身尚未见底,而且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在进一步加深,其严重后果还会进一步显现。今年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仍可能全面衰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将明显放缓,外部需求减弱,势必加剧国内市场竞争,给我们一些产业企业发展带来更大压力;沿海部分行业、企业不景气,订单减少,我省部分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产销下滑;省内中小企业停产、歇业现象增多,部分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返乡农民工增加,部分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价格波动,农民转移就业和增收任务更加艰巨。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政府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经济生活中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有效改变,目前又面临推进结构调整升级与增加就业的双重压力;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需要继续下大力解决,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仍然较重;政府自身改革与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政府执行力和行政效能需要进一步提高,等等。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措施考虑得更周密一些,把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防止由于估计不足和准备不够而陷入被动。
辩证思维,我们面对的挑战前所未有,面临的机遇也前所未有,当前需要抓住用好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更是前所未有。第一,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系列得力有效的英明决策,国家稳定的宏观经济大局,为实现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引发危机的根本因素在我国被有效遏制,国际金融危机虽然使我国经济受到一定影响,但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没有改变。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建设,打下了良好的体制、物质和技术基础,使我们具备了较强的风险抗御能力。第二,日益凸显的中部“板块效应”,湖北特色鲜明的各种优势和有利条件,为实现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湖北既具有后发地区资源丰富、环境容量较大和生产要素成本较低的优势,又具有发达地区的工业基础、科教实力和交通优势。中央加快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在新一轮发展中,包括我省在内的中部地区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在全国经济增长格局中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我们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的重要平台。近年,我省日益成为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的“热土”。第三,中央出台扩大内需保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利于我们“应急”与“谋远”相结合,解决好经济发展的瓶颈约束,发挥湖北内生型经济的巨大发展活力。湖北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结构偏重,能源资源匮乏,长期怕“冷”不怕“热”。去年下半年以来,我们抓住中央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机遇,推进部省合作,加强与国家政策的对接,围绕“两型社会”建设,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争取了一批项目落户湖北,为下一步加快发展打下了基础。第四,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我们可以利用危机带来的压力,因势利导,强优汰劣,调整经济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减排,促进高效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危机带来的压力,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苦练内功,强筋壮骨,增强适应市场能力。我们可以利用危机带来的压力,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推动多种形式的兼并重组,做强做大优势企业,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综合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提高抗风险能力。我们可以利用危机造成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的有利时机,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向湖北、植根湖北。第五,危机造成的经济格局调整变化,为我们争取政策、寻求支持、加快发展、实现赶超提供了有利时机。超越常常发生在“弯道”处。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采取了一系列非常之时的非常之举,为我们争取中央更多的支持提供了机会。天河机场三期扩建、神农架机场建设、南水北调和核电建设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了推进速度。由于我省前期准备充分,争取到的中央先期投资位居各省市前列。中央下一步投资还为我们留下了很大的争取空间。总之,我们一定要看到困难和挑战中蕴藏的重大机遇,看到变化和转化中蕴含的有利条件,把解决当前困难与谋求长期发展结合起来,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正确分析形势,充分估计困难,牢牢把握机遇,目的在于统一认识,坚定信心。这是做好今年政府工作的关键。黄金有价,信心无价。我们的信心来自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领导;来自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形成的强大动力;来自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期蕴含的巨大发展潜力;来自历届省委、省政府“打基础、管长远”积蓄的发展能量;来自全省干部群众思进取、谋发展、图崛起的决心和干劲。有信心就有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勇气,就有迎接挑战、战胜困难的力量,就能够把广大干部抓经济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把投资者的投资热情焕发出来,把人民群众对经济发展的良好心理预期提振起来。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和决心,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就能在应对挑战中把握机遇,在战胜困难中赢得主动,在开拓进取中增创优势。2009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九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机遇,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着力推进扩大内需,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创新,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进程。
综合考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工业增加值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吸收外商投资增长12%,外贸出口增长1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以上,化学需氧量排放下降1.5%,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确定以上目标,是实现中央保增长宏观目标的需要,是衔接和完成我省“十一五”规划的需要,是发挥后发优势、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支点的需要,是保障就业、改善民生的需要。同时,经过努力也是可以实现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本着“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积极主动工作,力争更好的结果。
三、2009年的重点工作
围绕2009年的目标任务,我们将着力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以保增长为首要任务,全面落实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
保增长是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扩内需是保增长的根本途径。必须紧密结合湖北实际,全面落实国家和省里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引导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以投资带动消费,以消费促进增长。狠抓项目建设,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既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有效手段,也是带动消费的重要举措。统筹使用今明两年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资金,集中投入各级财政性资金1000多亿元,预计带动全社会投资1万多亿元。其中,今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确保完成6900亿元,力争达到7750亿元,重点投向重大民生工程、重大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大型工程、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关键项目。拓宽民间投资渠道,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影响全局、支撑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启动和推进全省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网、武汉天河机场三期、武汉新港、核电等重大电源点、保障性住房、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四湖流域综合治理、消费电子产业等重点工程建设。健全完善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机制,确保早竣工、早投产、早见效。充实完善全省重大投资项目库,研究制定大交通、大流通、大产业、大生态建设计划和相关配套政策措施,谋划和形成一批今后5年内投入千亿元左右的重点建设工程。千方百计扩大消费需求,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一是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提高消费能力,稳定消费预期。建立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扩大城乡低保覆盖面,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加大价格补贴力度,带动消费增长。二是拓宽消费领域,改善消费环境。稳定扩大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大力发展社区商业、物业、家政等服务性消费,积极开发与节假日调整相适应的旅游、文化、体育健身和网络等热点消费,开展社会性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增加政府采购,适当扩大公益事业消费。稳定物价,加强市场监管,搞好消费维权,让居民放心消费。三是采取有效措施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支持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连锁超市下乡,全面推进“家电下乡”。兴办5000个集村务、商务、服务于一体的农村综合服务社。四是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力争3年内全省投入355亿元,加快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基本解决全省43.9万户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整合资源,加快农村困难户危房改造进程。探索鼓励居民购买自住性、改善性住房的办法。大力促进住房供应结构调整,重点支持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开发。综合运用财税金融手段,为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持。一是发挥财政资金的政策引导作用,通过资本注入、风险补偿等多种方式增加对信用担保公司的支持。对调整和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省集中税收增量继续实行返还,按一定比例用于增强担保机构实力。二是做好增值税转型改革的组织实施工作,减轻企业税负,增强企业投资意愿和能力。三是积极支持金融机构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增加有效信贷投放和资金供应。总结推广适合农村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新品种、信用新模式,大力发展银团贷款。四是进一步加强银企合作。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完善合作机制,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五是拓宽直接融资渠道。积极推进企业上市融资。鼓励上市公司兼并重组,采取定向增发、配股、可转换债券等方式再融资。支持符合法定条件的企业发行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债券,探索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积极做好环境、水专项等地方债券的发行准备工作。围绕重点项目建设,采取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等多种形式筹措建设资金。六是支持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壮大,增加对地方中小企业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做好政策性“三农”保险工作,鼓励引导保险资金投向我省企业、重点工程项目。加快发展期货市场,探索农产品期货服务“三农”的运作模式。
(二)以结构调整为主要途径,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组织做好今年经济工作,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又要坚定不移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坚持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重点推进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调整,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工业立省”。一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合理规划先进制造业布局,围绕龙头企业、龙头项目和名优产品,培育形成一批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制造基地。加快发展船舶、数控机床、专用设备制造、电器机械及器材等装备制造业,使之成为推进创新、促进发展、带动增长的新生力量。力争今年全省先进制造业新开工和续建过亿元的项目达到400个,确保工业重点项目投资完成1000亿元。二是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突出发展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培植发展航空、创意等具有潜在优势的新兴产业,力争今年开工和建成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各20项。围绕实施国家“重点产业振兴规划”,争取项目支持,加强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全面推进银行、证券、保险业协调发展。以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为突破口,推进物流基地建设,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建设一批现代物流中心。充分发挥旅游资源大省优势,不断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创建旅游名镇名村,大力开拓旅游市场。着力创新现代文化产品,加快会展、动漫、娱乐、健身、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书刊信息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境内外服务外包。抓好武汉市江汉区国家首批服务业发展示范试点工作,分期分批加快推进65个重点现代服务业园区和生产性服务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加大服务业引导资金投入,推动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企业结构调整优化。通过资产重组、资源整合,培育发展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集团,打造一流的领军企业。发挥重点产业、大型企业的带动作用,延长产业链,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加大“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实施力度,确保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00家。以园区为载体,突出发展集中度高、关联性强、特色鲜明、市场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使一批产业集群跨入百亿元行列。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优化。大力实施“质量兴省”战略,培植具有竞争优势的拳头产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技改工程,集中力量抓好一批能突破传统产业发展瓶颈的重大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项目。鼓励企业运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创造新需求,开拓新市场。适应国际国内市场需求新变化,重点抓好市场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和供应,提高我省产品尤其是精品名牌产品在全国的市场份额。加快区域结构调整优化。省委、省政府根据统筹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作出了推进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和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战略决策。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目的是以生态为基础、文化为核心、旅游为引擎,以资源整合和交通网络建设为重点,以实现湖北文化旅游强省为目标,推动西部8个市州区域联动、整体开发,促进鄂西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我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今年在抓紧编制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的同时,选择一批具备实施条件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先期启动。加快武当山至神农架生态旅游公路、十堰至房县高速公路、宜昌至巴东高速公路、十堰至宜昌铁路、神农架机场等工程的建设和开工准备。抓紧武当山机场等项目的立项争取工作。抓好一批重点旅游景点、景区和文化项目建设,打造全国知名的生态旅游品牌,逐步把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成为国内外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抓好长江中游航道整治和港口建设,促进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加大推动汉江流域综合治理开发力度。继续重视和加强襄樊、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结合全国功能分区和湖北长远发展要求,抓紧编制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省委提出“一主三化”方针以来,县域经济成为全省发展亮点。但与周边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县域经济仍是“短板”,需要进一步加强扶持,加快发展。今年省财政在原已安排10亿元的基础上,继续采用资金调度的方式,再增加10亿元支持县域经济及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各地依托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加强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实行农村工业向开发园区集中,引导农产品加工延伸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向集约集群方向发展,新增一批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中小企业和销售收入过50亿元、过100亿元的县域工业园区。支持各县重点发展2-3个带动力强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成效明显的产业集群,形成特色板块经济,打造区域品牌。鼓励争先进位,培育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深入实施“科教兴鄂”战略,发挥湖北独特的科教、人才优势,加快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认真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创新型企业试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引导和支持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应用创新成果,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切实推进省属科研院所的改革转制工作,整合科研院所资源,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向产业集聚。大力推进院(校)地合作、院(校)企合作,鼓励企业独立或联合高校建立工程技术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促进产学研结合。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建立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改进和完善科技进步考核评价办法,推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成果中试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火炬创业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扶持100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大力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一是强化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按照“硬标准、硬约束、硬检验”的要求,强化监督考核。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建设环评审批和节能评估审查,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发展。二是抓好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安排投资150亿元,加快实施“十一五”节能减排行动计划确定的重点节能减排工程项目建设。围绕能源消费和转换集中的钢铁、建材、化工、电力、有色以及节能效果明显的交通、建筑等行业加强节能改造。继续开展环保专项治理,确保列入关停范围的企业应关尽关、关紧关实。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研究制定化工、建材、农业、再制造等重点领域循环经济专项规划,编制发布循环经济支撑技术目录和指标评价体系,支持青山—阳逻—鄂州循环经济示范区、荆门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建设,同时建设一批循环经济城市和园区。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四是开展全民节能行动,在全社会推行节油、节电、节水等措施。五是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强排污权交易市场建设。实施碧水工程,加强“两库”(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两江”(长江、汉江)、“两湖”(洪湖、梁子湖)等重点河流、重点水源、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污水管网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建设及医疗废物、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设,加强运营管理。加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湿地保护等工作。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大力推进“清洁家园”建设等农村环保工作。
(三)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增收为重点,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加强农村各项建设,夯实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基础。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一是调整农业结构。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优质水稻、双低油菜等九大优势和特色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大力推进畜牧养殖小区建设,积极发展名特优水产养殖,扶持创建一批农业专业大县和强县。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防范和化解农业生产风险。实施《湖北省粮食增产能力建设规划》,推动46个产粮大县建设粮食核心产区,力争今年粮食再增产40万吨。充实地方粮食储备,完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增强省级政府粮食宏观调控能力。重视发展木本油料和生物质能源。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抓好堤防加固整治、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及末级渠系建设、高产农田建设、低丘岗地和低效林改造等工程建设。启动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确保兴隆水利枢纽工程上半年开工,积极争取引江济汉工程年内开工。三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落实扶持政策,重点培植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引导企业进行并购重组、上市融资、品牌整合、原料基地建设、产品精深加工,鼓励集群化发展。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链接机制,扩大订单生产,带动农民增收。四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逐步形成与农产品生产相适应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完善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提高科技应用和农业机械化水平。
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市场经营主体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办好一批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鼓励引导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的方向转变,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切实促进农民增收。认真执行落实国家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扩大补贴范围、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解决农民工就业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农村中小企业发展,加强农民就业培训,做好省内缺工企业与返乡农民工的岗位对接和就业服务工作。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尽可能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市场调控,稳定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价格。搞好农产品购销和调运,加强产销衔接,畅通流通渠道。切实加强农民负担监管,整治涉农乱收费行为。确保全年农民人均增收300元以上。
继续增加“三农”投入。提交本次会议审议的2009年预算报告中,省级财政安排农林水事务支出计划增长13.8%。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大部分用于“三农”发展。对省级安排的公益性项目,不再要求县级进行资金配套。以县为主,整合涉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积极探索和完善以奖代补、先建后补、以物抵资、民办公助等方式,引导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和农民投工投劳进行农业农村发展建设。
支持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按中央新的扶贫标准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继续实施扶贫整村推进,加强产业化扶贫,以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启动7个贫困山区县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落实老区政策、民族政策和移民政策,促进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库区发展。继续做好“616”对口支援和“1+1”对口帮扶工作。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继续做好库区、坝区和重点工程移民的后期扶持工作。抓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试点工作。
(四)以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契机,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越是在发展遇到困难的时候,越是要用改革、开放、创新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在当前形势下加快我省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扬敢闯敢冒、敢为人先的精神,大胆改革、大胆探索,坚持以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的率先突破引领和带动全省的改革开放,加快探索和构筑与科学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加快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既是国家改革的试点、湖北发展的重点、全省人民关注的焦点,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按国务院批复方案推进改革试验,关键是要加快形成全面启动、点面结合、上下联动、有序推进的工作格局。一是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取得新突破。紧紧围绕土地、金融、环保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将重点改革任务分解落实到省直有关部门和城市圈九市,分别制定改革事项推进计划,把改革试验工作具体化、模块化、项目化。二是在扩大对内开放,推进“五个一体化”上迈出新步伐。加快推进产业转移、社会事业资源共享、农业产业化、商业集团连锁经营等一体化进程。支持武汉市产业结构升级,推动部分传统产业向圈内其他城市转移。抓好圈内森林带、湿地带等生态环保带建设。三是在提升市场化程度和开放度上构筑新优势。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区域市场体系,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开展大交通改革试点,提升武汉城市圈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用好“试验牌”招商引资,吸引更多国内外大型企业区域性总部以及生产、研发基地落户城市圈。继续推动武汉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吸引更多银行、保险、证券业在武汉设立法人机构和建设后台服务中心。四是在重大项目建设上取得新进展。今年完成投资800亿元以上,着力建设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临空经济区、武汉新港、武汉船舶配套工业园、武汉地铁、城市圈城际铁路、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五是在扩大完善部省合作机制上取得新成效。争取国家更多的重大改革事项、重大投资项目和政策支持。
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各项改革。一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巩固扩大“三个一批”改革成果。加快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步伐,妥善解决改革遗留问题。积极引导企业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建设。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加快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职能分开步伐。加快调整重组,促进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关键环节、基本公共服务领域集中。二是推进农村改革。鼓励、支持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先行先试,探索路子,努力建成全省农村改革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深入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的农村金融体系。大力发展村镇银行,扩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今年基本完成集体林权确权到户任务,并着力抓好配套改革。继续推进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工作。进一步完善国有农场体制改革。积极有序推进国有农牧渔良种场改革。继续实施“百镇千村”示范工程,抓好鄂州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三是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放宽市场准入,完善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在扩大内需中的积极作用。四是深化价格改革。加快推进资源型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加快建立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进燃油税改革,择机取消全省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五是扎实推进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投资体制等改革。六是严格土地管理,用改革办法化解用地难题。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加快土地规划修编进度。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实行土地投资强度分级分类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立竞争、奖励机制,按照“好而快则先”的原则,实行用地计划指标动态调整。
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先导战略。以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胸怀和气魄吸引外来投资者,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实现互利共赢。重点推进产业招商,引导外资向开发区集聚。充分利用各类博览会、发展论坛、经贸合作洽谈会等平台,大力宣传推介湖北,广招天下客商,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积极做好我省参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筹备工作。加大对中东、非洲、南亚、南美、东欧等新兴出口市场的开拓力度,通过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稳定外贸出口。加大对重点产业、企业和产品的支持力度,加快“大通关”进程,加快武汉B型保税物流园区建设并抓紧启动综合保税物流园区争取工作,着力抓好一批出口基地建设,建立农产品、轻纺产品等出口公共平台。进一步加大对出口的政策支持力度,优化出口结构,培育出口品牌,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扩大境外资源合作开发、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和农业开发。
(五)以保障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把科学发展的成效体现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体现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上。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今明两年多方筹集500亿元资金用于社会事业发展。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和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重视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加大对高中阶段教育支持力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化解工作。认真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政策,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水平。加快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大人才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力度,加强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快卫生城镇创建步伐,加大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力度,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城乡文明创建活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强广播电视“村村通”、省级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做好第十一届全运会备战参赛工作,加强城乡体育设施和黄石、仙桃等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进一步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努力稳定和扩大就业。健全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实施创业带动就业计划,鼓励自主创业,改善创业环境,放宽市场准入和经营场所限制,建设一批创业孵化基地,加强创业培训和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推进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全年扶持5万名城乡劳动者创业,带动就业20万人左右。开展就业服务系列活动,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和返乡农民工等各类劳动者实现就业。通过开发购买公益性岗位,安置2万名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采取积极措施减轻企业负担,稳定用工岗位,保持就业局势基本稳定。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启动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实施农业“小三场”、国有林场职工和全省村级主职干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加快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扩大受益面,提高受益水平。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8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0%以上。做好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工作。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做好社会救助工作,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启动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免费康复工作。高度重视农产品、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和生产安全。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安全监管。开展食品药品专项整治,严格控制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发生。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规范市场秩序。进一步落实各级政府安全监管和各类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深入排查治理各类事故隐患,继续推进矿山、危化品、道路交通、地质灾害等重点安全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努力做好社会稳定工作。建立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开展大接访、大排查、大调处,及时发现和解决各类矛盾纠纷。加强保密工作。强化应急管理,完善应急反应机制,加强预警预测预报,全力做好防灾抗灾减灾及灾后救助工作,及时有效处置突发性事件。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做好消防安全工作。加强国家安全工作,有效防止和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积极推进平安创建活动,依法打击违法犯罪,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积极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完善和加强城市社区功能,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居)民自治,健全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居)务公开等制度。加强社团组织登记、监督和管理,推动社团组织有序发展。维护司法公正,支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扎实做好“五五”普法工作,大力推进法治湖北建设。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对台、档案、老龄、外事、侨务、统计、服务三峡、参事、测绘、方志、气象、地震、水文等工作。
深入开展国防教育,支持驻鄂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设,不断提高预备役部队、民兵和人民防空建设水平。积极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四川省汉源县灾后重建工作,确保完成今年的援建任务。
(六)以提高行政效能为切入点,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推进省市县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逐步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更加注重依法行政。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和相关制度,依法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加强地方性法规实施力度。严格依法行政,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建立健全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改革和完善行政执法体制,推进综合执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省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自觉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更加注重提高政府执行力。进一步加强政府执行力建设。继续解放思想,从领导干部自身做起,破除束缚,解放自己,把落脚点放在解决具体问题上。继续加强能力建设,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继续转变机关作风,在全省各级政府部门总结推广“马上就办”的办事理念和机关文化,定下来的事雷厉风行,看准了的事一抓到底。敢于突破、敢于负责、勇于担当,于困境中找到出路、于困难中找到办法、于无望中创造可能、于可能中办成事情。继续推进政府绩效管理,以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服务发展的实绩检验政府行政效能。继续强化监督检查,保证政令畅通。更加注重提高服务质量。加强行政服务网络建设,着眼于高效便民,大力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实行一站式、全程式、跟踪式、“保姆式”服务,积极构筑竭诚服务的便捷通道。倡导、推广企业设立和项目报建并联审批新模式,实行一个部门牵头、一个窗口受理、一套数据审批、一次现场勘查、一次集中会审。增强“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意识,推广大企业服务“直通车”制度,适时扩大到更多市场主体。健全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提高办事效率。
更加注重廉政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和省委《实施办法》,着力推进政府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肃查处腐败案件,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进一步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重点项目的审计监督力度。尤其是今年政府投资规模大,必须切实加强工程招投标和资金使用各个环节的监管,确保每项重点工程都成为优质工程、安全工程、阳光工程和廉政工程。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面实行行政领导人员问责制度,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现象,严肃查处失职、渎职行为。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各位代表!努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是各级政府应尽的职责。今年,省政府决定进一步加大投入、拓展内容、提高标准、完善措施,着力办好10件实事:(1)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培训、再培训农村劳动力80万人,新增转移和返乡人员再就业80万人。(2)新开工建设廉租住房200万平方米;通过实物配租和租赁补贴解决10万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3)新增农村低保对象30万人;提高农村五保户和农村分散供养孤儿的供养标准。(4)再解决贫困地区1万户、4万人扶贫搬迁建房问题。(5)继续做好血防“整县推进、综合治理”工作,实施部省联动方案,免费救治4787名晚血病人,新增疫区沼气用户10.1万户、三格式无害化厕所25万户,在重疫区5个乡镇和300个村实现以机代牛。(6)再解决农村40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7)继续实行农村公路定额补助政策,建成通村水泥(沥青)路1.2万公里。(8)支持建设10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农家书屋3500个;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200个;新建或改造乡镇和村级农家店5000家;对农民按规定购买家电实行13%补贴。(9)对农村70万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家庭困难寄宿学生提供生活补贴;向25万大学生和84万中职学生发放奖、助学金;为在校大学生办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10)加大为困难群众和农民工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工作的力度,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这10件实事是省政府对全省人民的郑重承诺,我们一定努力工作,确保落实兑现。
各位代表!时代赋予重托,奋斗铸就辉煌。我们坚信,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任何困难都改变不了荆楚儿女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任何挑战都阻挡不了湖北人民实现振兴崛起的坚定步伐!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凝聚全省力量,协调各方行动,努力完成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奋力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
第二篇:湖北省人民政府2010年工作报告
湖北省人民政府2010年工作报告
——2010年1月26日在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省长 李鸿忠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省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省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我们逆势奋进、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同心协力,迎难而上,统筹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全省经济呈现平稳回升、蓄势上行的良好局面,增长基础进一步巩固,积极因素进一步累积,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民生保障进一步加强,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初步统计,全年生产总值12831.5亿元,增长13.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742.2亿元,增长2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11.8亿元,增长4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28.4亿元,增长19.0%;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14.8亿元,增长14.7%,税收收入比重为75.6%;出口总额99.8亿美元,下降14.8%;实际利用外商投资46.9亿美元,增长13.9%;化学需氧量排放下降1.5%,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67元,增长9.2%;农民人均纯收入5035.3元,增长8.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8.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0.4个百分点。除外贸出口外,本届人大第二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已完成。
这些成就标志着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取得了明显成效,标志着我们在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中迈出了坚实步伐,为全面完成“十一五”目标、谋划“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年来,我们坚持应急与谋远结合,做了以下主要工作:
(一)始终把坚定发展信心作为应对危机的动力之源。我们在咬定发展目标中坚定信心。我们综合分析研判形势,辩证思维,危中寻机,化危为机,愈战愈勇,确定“保十”发展目标,提出“弯道超越”要求,与全省人民一道,坚定信心,艰苦奋斗,扎实工作,保证了目标的实现。我们在调控经济运行中坚定信心。围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及时掌握经济运行动态,有针对性地采取调控措施,有效地遏制了经济增长明显下滑态势,全年主要经济指标好于年初预期、好于全国平均水平。我们在总结经验中坚定信心。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荆楚大地的巨大变化和发展成就极大地激发了全省人民敢于胜利、奋力拼搏的信心和勇气。
(二)始终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在扩大投资需求方面,我们把2009年定为“投资年、项目年”,及时出台加大投资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积极争取中央支持,累计争取中央新增投资155.6亿元,中央代发地方政府债券81亿元,两项在全国占比均位居前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计划目标、超全国平均增幅,增速创十五年来新高。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铁路、公路、航道港口、机场建设步伐加快。三峡工程顺利完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面启动。全年建成高速公路563公里,总里程达到3282公里,由全国第八位上升到第六位,新增铁路营运里程435公里,总里程达到3463公里,武汉天河机场年客流量突破1100万人次,我省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投资结构得到改善,第三产业投资明显加快,同比增长48.9%;民间投资较快增长,投资额占全部投资的一半以上,增速为47.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加强投资管理和项目监督,确保项目早竣工、早投产、早见效,在建施工项目25286个,已有18568个项目竣工;确保工程建设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使政府投资用在应对危机最关键的地方,用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对保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
在扩大消费需求方面,出台进一步促进消费拉动内需的政策措施,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全国第六位、中部第二位。全年城乡消费分别增长17.9%、21.6%,呈现城乡市场共同繁荣、农村快于城市的良好态势。全面推进家电、农机、汽车和摩托车下乡,累计销售下乡家电产品194万台(部),销售收入居全国第五位。积极培育消费热点。举办重大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带动旅游业加快发展。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1.52亿人次,增长28.8%,实现旅游总收入1004.5亿元,增长35.0%。全年省内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百万辆。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40.0%。
在扩大内需中,注意充分发挥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的引导作用。两年统筹财政性资金1500亿元中,2009年已集中使用780亿元;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减免税收105.7亿元。全年新增贷款3302亿元,居中部第一。10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或通过发行审核,境内上市公司直接融资120亿元。企业通过银行间市场发行融资债券204亿元。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准,市县级规划修编基本完成。按照“好而快则先”的原则改革土地使用管理办法,加大向国家争取土地利用计划的力度,保证了重大项目用地需求。
在扩大内需中,鼓励关联企业“抱团取暖”,开展互利合作,增强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和竞争力。创新为企业服务方式,建立大企业直通车服务制度,省里帮助155家重点企业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制定并落实支持武钢、东风等大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从放宽市场准入限制、简化行政审批程序、鼓励城乡劳动者创业等方面促进市场主体发展。全省各类市场主体达到177.1万户,增长12.9%,新登记35.4万户。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739家,增加2741家。
(三)始终把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作为推动发展的主攻方向。一是保持工业稳定增长。及时出台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1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逐步好转,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25.2%,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22.8%。二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制定并落实湖北省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电子信息、汽车、钢铁、石化、食品、纺织等六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壮大,工业内部结构继续改善,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331亿元,增长20.5%,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4%。三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东湖高新区获批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市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成功举办产学研合作项目洽谈会,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大传统行业技术改造力度,全年完成技改投资1473亿元,增长49.3%,高出全社会固定资产增幅7.7个百分点。设立“长江质量奖”,推进品牌建设,湖北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位居中部之首。新认定驰名商标10件,总数达到48件。四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已有14家金融机构在汉建立后台服务中心,武汉成为国家首批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打造了一批文化骨干企业和文化品牌,对调整结构、拉动消费、促进和谐、增强信心起到重要作用。五是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省财政调度使用20亿元县域经济发展资金、1亿元产业集群激励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全省县域工业、投资、消费和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成为保增长的中坚力量。六是强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全年关闭污染企业155家,新增污水处理厂49座,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减排目标。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在武汉成功召开,向全球发布了以“让湖泊休养生息”为核心理念的《武汉宣言》。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迈出实质步伐,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加快推进。
(四)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落实国家惠农政策,对全省农民的直接补贴达到51亿元,比上年增加6亿元;省财政涉农专项资金支出达到532亿元,增长21.6%。推动建设农业板块基地和农业专业大县。实施《湖北省粮食增产能力建设规划》,推动46个产粮大县建设粮食核心示范区。粮食连续6年丰收,全年增产16.4亿斤。油菜籽和淡水产品产量分别连续14年、15年位居全国第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省新增通村水泥(沥青)路2.65万公里,解决42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土地整理、低丘岗地和低产林改造项目顺利推进。完成300座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新增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5家,达到20家。武汉国家稻米交易中心开工建设。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试验试点工作。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范围扩大到23个乡镇,鄂州城乡一体化、7个山区县市脱贫奔小康、88个乡镇新农村建设等试点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大力促进农民增收,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
(五)始终围绕“两圈一带”战略的实施推进全省改革发展。一是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战略。省委、省政府把握发展大势,深化审视省情,围绕实现科学发展和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确定了“两圈一带”这一覆盖全省、指导长远的重要发展战略。一年来,我们在全面实施这一战略中迈出了重要步伐。武汉城市圈各项改革试验向纵深拓展。省人大常委会制定《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促进条例》,推动城市圈综改试验进入法制化轨道。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武汉新港、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等156个重点项目建设顺利进行,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开始推行,65个国家部委机构与我省签订合作协议或备忘录。武汉市经济实力进一步跃升,城市圈内融合程度进一步增强。城市圈节能减排进度快于全省平均水平,“两型”社会特征开始显现。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全面启动。立项建设81个重大项目,总投资1534亿元。三峡翻坝公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顺利推进,环“一江两山”交通沿线生态景观工程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进展迅速。全面部署和启动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工作。二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认真组织实施增值税转型、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方案,全省103个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站取消收费。集体林权制度、国有农牧渔良种场和城中(郊)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农村金融体制等一系列农村改革稳步推进。省级政府机构改革阶段性任务全面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有序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文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继续深化。国企改革力度加大,省出资企业调整重组步伐加快。三是进一步扩大开放。承接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成效突出,一批特色工业园区在全省各地布点建设。出台出口激励政策,加快“大通关”进程,外贸进出口降幅收窄。成功举办多次大型经贸和对外交流活动。东西湖B型保税物流中心正式封关运行。利用外资稳定增长,对外投资合作逆势上扬,对外承包劳务完成营业额26.3亿美元,增长73.1%,累计在全球41个国家和地区设立经营机构和创办企业137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4.2亿美元。
(六)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全省筹集32.7亿元财政资金,统筹解决就业问题。城镇新增就业、下岗失业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分别完成年计划的115%、127%、119%,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增加小额担保贷款,建立创业促就业专项资金,扶持8万多城乡劳动者创业,带动30万人就业。对15万农民工进行储备式培训,全省98%的返乡农民工实现了转移就业。落实社会保险“五缓四减三补两协商”等援企稳岗政策,稳定60万个就业岗位。二是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全省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突破3000万人次,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提高110元,惠及234万人。城镇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全省5519万人。出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实施意见,制定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实施办法,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保障了144万城市低保对象、172.5万农村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将村主职干部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解决了4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和脱贫问题。认真做好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和地方水电工程移民搬迁安臵工作,加大移民后期扶持和三峡库区对口支援力度,改善了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组织实施“616”对口支援和“1+1”对口帮扶工程,推动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增廉租住房保障17.2万户,经济适用住房保障3.07万户,农村危房改造2.36万户。三是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全面落实,对农村70万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家庭困难寄宿学生提供生活补贴,对84万中职学生和25万大学生发放奖助学金,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质量提高。坚持人才强省战略,实施“百人计划”,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启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依法、科学、有序地开展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加大血防工作力度,全省23个重疫区人畜感染率降至3%以下。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防治,有效预防和处臵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人口和计生工作完成预定目标。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取得较大进步。由我省牵头申报的“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参加第十一届全运会并取得好成绩。高度重视农产品、食品、药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等工作,深入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和专项整治,食品药品质量平均抽样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全年没有发生重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保持了安全生产事故总量连续五年下降的好转态势。积极推进对口支援四川省汉源县工作,在全国率先全面完成乡镇援建任务。省政府年初确定的十件实事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兑现了我们对全省人民的承诺!
(七)始终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政府的第一责任。各级政府层层签订责任状,以硬措施落实硬任务,确保了保稳定目标的实现。制定实施《法治湖北建设纲要》和一批政府规章,扎实推进依法治省进程。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及时化解社会矛盾。贯彻落实有关信访法规政策,加强维稳力量建设,集中解决一批影响稳定的突出问题。发挥城乡社区作用,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依法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10〃24”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大学生英雄集体先进事迹引起强烈社会反响。支持国防建设,加强民兵预备役工作,落实优抚安臵政策,军政军民关系进一步密切。
(八)始终把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作为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抓手。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作风建设年”、“能力建设年”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协调推进。扎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等活动,切实加强政府作风和廉政建设。围绕“八种能力”和“确责、履责、问责”三个环节,明确公务员“能力席位”内涵,切实抓好政府能力建设。大力开展行政综合执法,加大行政监督、审计监督和问责力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对台、保密、档案、妇女儿童、宗教、老龄、外事、侨务、统计、人防、测绘、气象、地震、水文、招投标监管、社会科学、参事、方志、文史等工作,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绩和进步,是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取得的,来之不易。这些成绩和进步,得益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得益于中央保增长一揽子计划的实施,得益于中部地区崛起板块效应的显现,得益于湖北双重优势的发挥,得益于全省上下团结拼搏的努力,得益于全省长期以来“打基础、管长远”成效的积累,得益于各方面的鼎力支持。在此,我谨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和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鄂部队、武警部队,向关心支持湖北建设发展的中央在鄂单位、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及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依然面临较大困难和压力,政府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经济增长较大程度上依靠政策作用和投资拉动,消费需求后劲不足,支撑经济回升的内生动力不强。二是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城乡居民持续增收面临困难,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收入分配等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不少突出问题没有根本缓解。三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工业竞争力还不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不强,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结构难度较大。四是财政收支矛盾加剧,影响到一些急迫问题解决的进度和效果。五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仍然很艰巨。六是一些政府部门和机关工作人员存在着思想解放不够、行政效率不高、工作落实不力等问题,有的问题还相当严重。对这些矛盾、困难和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并在下一步工作中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2010年工作总体部署
2010年是巩固经济企稳向好形势的关键年,是执行“十一五”规划的收尾年,是谋划“十二五”发展的基础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观国际国内形势,2010年的发展态势将总体好于2009年。世界经济回暖迹象明显,我国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我省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势头。但经济企稳回升,并不意味着经济全面复苏,并不等同于经济运行根本好转。影响经济全面复苏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我们面临的形势仍然极其复杂。全国和周边省市的强劲发展态势,进一步加大了区域竞争的压力。作为国家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生态资源富集之省,我们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转变发展方式,保证粮食安全和南水北调“一库清水送北方”等全国发展大局中承担着重大责任。肩负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神圣使命,顺应荆楚人民思安康图富强的热切期盼,艰巨的任务考验着我们的能力和韧性,挑战着我们的智慧和勇气。我们既要看到湖北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坚定必胜信心,又要充分估计形势的复杂性和工作的艰巨性,切实增强忧患意识。把难度想得大一些,困难估计得足一些,我们的思想准备才会更充分,应对措施才会更周全。必须将危机意识转化为工作的压力、发展的动力,坚定信心不动摇、“弯道超越”不松劲、创新求变不停步、远谋近施不懈怠,努力在新的起点上把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做得更实更好。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施“两圈一带”战略,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区域和城乡统筹发展,着力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完成“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十二五”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工业增加值增长14%,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化学需氧量排放下降0.5%,二氧化硫排放下降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8%,外贸出口增长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6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提出这样的目标和要求,主要是着眼于充分利用当前经济形势向好的有利发展环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着眼于“十一五”目标与“十二五”规划的衔接;着眼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与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机结合;着眼于发挥传统产业优势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着眼于改革发展与社会民生共建共享。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等,需要增长空间和物质基础;我省经济正在步入新一轮上升通道,积蓄的增长潜能正在释放,保持合理的发展速度是必要的可能的,也有利于引导各方面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到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上述指标是一个预期目标。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以更加积极进取的姿态,投入更大的工作力度,争取更好的发展结果。
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必须坚持六个两手抓:一是一手抓壮大规模,一手抓调整结构,统一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湖北最大的实际仍然是发展不够,表现为总量不大,市场主体发展不够。加快发展速度,把规模做大,符合我省省情。但我们追求的是科学发展而不是粗放增长,决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必须把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兼并重组,促进转型升级。二是一手抓扩大内需,一手抓拓展外需,统一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发挥湖北内生型和外向型兼备的双重优势,必须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和优化投资结构的同时,抓紧完善和落实扩大消费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下,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外向度。三是一手抓应急,一手抓谋远,统一于提升湖北发展综合竞争力。既倾力抓好眼前见效的应对措施,着力保企业、增投入、扩消费,又注意着眼长远战略措施的谋划和实施,为更长时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四是一手抓政府调控,一手抓市场调节,统一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要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根据市场情况,不断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更要用好市场的“无形之手”,尊重市场规律,用市场经济的理念思考问题,用市场运作的办法解决资金等要素的投入问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五是一手抓硬资源的投入建设,一手抓软资源的开发利用,统一于体制机制创新,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既发挥我省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产业配套能力较强之长,又通过解放思想、创新机制、打造品牌、创新理念、改善环境、提升效能,加强软实力建设,以补要素资源和能源匮乏之短,全面提高湖北综合实力。六是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民生改善,统一于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改善民生既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动力,是拉动最终消费最有效的途径。要把改善民生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增长点,把公共资源配臵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扩大和改善公共服务,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切实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三、2010年政府工作重点
围绕今年的目标任务,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把扩大消费需求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当前的重点是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一是推进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扩大农村消费。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农超对接工程”和“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一批大型农资物流配送中心,支持大型企业依托生产优势发展连锁经营。加大家电、农机、汽车和摩托车下乡政策的落实力度,增加下乡产品的品种和型号,扩大补贴范围。二是加强城市流通设施建设,扩大城市消费。继续实施“网点进社区、服务进家庭”工程,完善便民商贸服务设施,扩大社区居民消费。认真落实汽车、家电“以旧换新”政策,促进耐用品消费升级换代。三是积极引导新的消费热点,加快培育新型消费模式。鼓励发展市场主导、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共同参与的消费信贷。大力发展电子配送、网上交易等电子商务消费方式,不断增加商品品种和交易规模。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促进电信网、互联网和广电网“三网融合”,打造湖北数字物流。四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营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五是有步骤地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农民收入、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部分优抚对象待遇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
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中优化投资结构。投资是拉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力争突破1万亿元。加快推进交通、能源、城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升我省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供给。加大对“三农”、民生、节能环保、自主创新、技术改造等领域的投入,把增加投资、扩大消费和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切实抓好已开工项目尤其是中央新增投资项目的续建和收尾,力争尽早建成并发挥效益。做好事关长远发展重大项目的策划和前期工作,充实完善项目库,保证重大项目建设有序接替。加强和改进投资管理,提高质量和效益。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快速发展。以廉租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为重点,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继续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费,抑制投机性购房,保持市场房价基本稳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发挥财政货币等政策在扩内需、调结构中的导向作用。认真落实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各项措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重点领域改革、重点项目建设、结构调整的支持保障力度。依法加强税收征管,继续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争取国家信贷支持,增加货币供给和信贷规模。优化信贷结构,加大信贷政策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加大直接融资力度,积极推进企业上市融资和上市公司再融资、并购重组,实现发行企业债券新突破。加强担保机构和创业投资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保险的保障和融资功能,提高保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强各项调控政策的协调配合,增强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合力。
(二)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紧迫任务。突出重点、明确方向、完善机制、强化措施,进一步加大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力度,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
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工业兴省”战略。落实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提高优势产业竞争力,使“湖北制造”在拉动内需中发挥更大作用。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大产业投资,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产业集群,策划、储备并启动一批重点技改项目,以投资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行集聚式、集约式发展。继续壮大“千亿元产业”,抓好50个重点项目建设、50家行业龙头企业培育和5个工业重点市投资。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巩固和扩大我省汽车产业的优势地位,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一批重大产品和成套设备。加快80万吨乙烯等重大工业项目建设进度。大幅提升钢铁有色产业深加工能力。加快发展轻纺工业、食品工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重点行业兼并重组,促进优势产业向高端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推动国防科技工业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积极开展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严格执行国家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有关规定,促进产业良性发展。大力发展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增强发展实力和后劲。继续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借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施质量兴省战略,以品牌、标准、服务和效益为重点,强化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服务支柱产业和重点产品的国家级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高举自主创新旗臶,加快建设创新型湖北。继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之后,东湖高新区被国务院批准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我省推进自主创新、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新的机遇。省政府将尽快出台全面支持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发展的专项政策。要大胆先行先试,全面提高东湖高新区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使之成为科技发展试验区、先进产业聚集区、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加快推进智力成果资本化、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加快制定和实施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并根据不同产业制定实施方案。进一步发挥湖北科技优势,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重大项目投资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促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产业加快发展。抓好咸宁核电工程建设,积极筹划新的核电项目。加快新能源汽车开发生产,做好电动汽车试点示范运营工作。及时跟进与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努力争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利地位。组织推广100项成熟的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产品。全面实施科技投融资、产学研结合、创新型企业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等五大专项科技行动计划。积极开展股权激励试点,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扩大省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争取国家批准设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支持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加快发展。做大做强研发设计产业。提升襄樊高新区高科技发展水平,推动宜昌高新区申报国家级高新区。制定并实施《湖北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提高全民科技素质,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咨询、研发设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运用网络技术,特别是物联网技术,推进流通现代化。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商贸流通和社会养老等面向民生的生活性服务业,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会展等新兴服务业,建设一批有竞争力的动漫游戏、新闻出版、健身娱乐和竞技表演等文化体育产业基地。从完善产销、科技、信息和金融等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入手,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旅游景区和精品线路建设,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城市和旅游名镇名村,壮大旅游龙头企业,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推进武汉市江汉区国家首批服务业发展示范试点和全省首批15家现代服务业示范区创建工作。
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实施“市场主体增量行动”,通过优化服务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做多做大做强。继续做好“大企业直通车”服务工作。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引导中小企业与大企业搞好协作配套,走“专精特新”之路。加强政策扶持,支持中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公共服务和融资担保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建立和完善经济运行调节机制,统筹组织和调度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全面推进“两圈一带”战略实施。今年是“两圈一带”战略重点突破、深入推进之年,要按照总体部署,扎实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认真落实“两型”社会建设促进条例,进一步完善“56531”实施框架体系,健全改革试验推进机制,努力在转变发展方式、实施专项规划、重点示范区建设和部省合作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在转变发展方式上,着力探索“两型”发展模式,率先推动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率先建立转变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导向。在实施专项规划上,着力使规划项目化,强力推动武汉新港、天河机场三期、临空经济区、城际铁路、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在示范区建设上,着力建设武汉东西湖综合性示范区、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区、大东湖“两型”社会示范区、梁子湖“两型”社会示范区等四个省级示范区。在部省合作上,着力推动部省合作共建向纵深拓展,落实共建任务,放大共建效应,拓展共建内涵。全力支持武汉市做大做强,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增强武汉城市圈科学发展、服务全省、辐射周边的综合能力,为形成中部经济重要增长极、培育长江中游城市群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加快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步伐。坚持以生态为基础、文化为核心、旅游为引擎,以资源整合和交通网络建设为重点,抓紧实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总体规划和交通、生态、文化旅游三个专项规划,抓好神农架机场、清江画廊整体开发、武当山文化旅游扩复建工程等12大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建成支撑区域长远发展的综合交通网络,重点建设一批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大项目。支持襄樊、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发展,在鄂西圈建设中发挥支撑带动作用。三是加快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以港口、航道和船型标准化建设为重点,加快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步伐。整合岸线资源,突出抓好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宜昌三峡物流中心建设,加快建设一批重点港口,以港兴城,以港兴业。省级每年筹集5亿元港航建设专项资金,用于以长江为重点的内河航运建设。以干流发展带动支流发展,以内河航运发展带动流域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明确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建立融资平台,以产业支撑带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建设汉宜和荆岳铁路、宜巴和杭瑞高速、鄂东和荆岳大桥、引江济汉通航工程,打造江汉航运圈。加快沿江现代农业示范带、临水优势产业带和城镇群建设,推进沿江城乡一体化。重视“荆州段”的开发建设,更好地发挥“腰身”作用。推进“两圈一带”实现互融互通,促进全省区域、城乡、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精心组织实施三峡工程后续规划。四是认真落实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结合湖北实际,制定实施办法,努力提高湖北在中部地区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中部“两纵两横”经济带的布局特点,加快长江经济带、京广、京九沿线重要节点和结合部的建设和发展。
支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将省财政调度使用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资金增加到30亿元。抓好招商引资,培育特色产业,办好工业园区,壮大骨干企业,促进关联产业、企业、项目融合,建成一批百亿规模的产业集群。统筹县域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把推进城镇化作为扩内需、调结构的战略任务和重要抓手。抓紧编制湖北省城镇化和村庄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我省城镇体系。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坚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在抓好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同时,逐步形成“宜荆荆”(宜昌、荆州、荆门)、“襄十随”(襄樊、十堰、随州)等新的城市群。把推进城镇化的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中心城镇发展上,突出产业发展,注重地域风貌和特色文化的规划设计,做大县城和中心镇。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深入推进“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加快生态家园建设。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通过市场网络将城乡要素进行配臵和组合。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落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为城镇居民,并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
加快脱贫奔小康步伐。坚持农村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投资、以工代赈等各项扶贫工作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今年再解决4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和脱贫问题。抓好扶贫搬迁,完成1377个贫困村整村推进任务。深入实施“616”对口支援和“1+1”对口帮扶工程。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
启动湖北汉江流域综合开发。认真落实《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抓紧湖北汉江流域综合开发规划编制和启动实施,重点建设现代水利航运带、生态环保带、先进制造业带、现代农业带、沿江沿线城镇带、山水休闲和历史文化旅游带等六大特色功能带。加快引江济汉和汉江沿线土地开发整理等重大工程建设。服务南水北调工程大局,确保完成7.38万移民的外迁安臵,全面启动库区后靠移民搬迁工作。
(四)推进城乡统筹,夯实“三农”基础
倍加珍惜农业发展来之不易的好局面,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重点,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推进增加百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为重点,启动33个产粮重点县新增粮食产能工程,整乡整村推进农村土地整理和复垦开发,建立稳固的商品粮基地,确保全年粮食增产4亿斤。大规模开展粮棉油高产创建活动,大规模开展畜牧水产养殖和园艺作物生产标准化创建活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继续推进农业板块基地和农业专业大县建设。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积极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着力加强良种培育和推广运用。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多元化、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突出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等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力争新增高标准农田100万亩、改造低丘岗地50万亩、改造低产田75万亩。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全面落实中央惠农政策,按期足额发放各项农业直补资金,禁止将惠农资金用于任何名义的抵扣。严格执行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做好棉花、猪肉调控(收储)预案,稳定农民生产预期。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过百亿元的县(市)、一批过50亿元的园区、一批有很强带动力的龙头企业、一批在全国知名的品牌,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效益。进一步推进龙头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对接,发展订单农业,实现企业与农户双赢。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积极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和技能培训,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加强农民工回归创业扶持和权益保护工作,不断增加农民工资性和非农经营收入。确保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元以上。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推进仙洪新农村试验区、7个山区县市脱贫奔小康、88个乡镇和各市县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推动全省新农村建设由点到面纵深发展。继续推进鄂州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自主开展城乡一体化改革。将新农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人居环境改善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更多的资源要素向农村配臵,推动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安全饮水工程。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继续改善农村交通、通讯条件,大力推进“一建三改”,因地制宜推进村庄撤并和迁村腾地,引导农村人口集中居住。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开展与乡村结对帮扶,参与农村产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创造精神,依靠农民自力更生和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
(五)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是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把解放思想体现到改革创新中去,用市场的办法、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按照中央的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收入分配制度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大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整合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加快调整重组,提高国有资本和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制度,继续推进省直党政机关与下辖的经营性企业、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的新一轮脱钩改制工作。深入开展农村各项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机制,扩大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强力推进社会领域各项改革。围绕教育优先发展目标和要求,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落实湖北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成果。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制度,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继续加快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启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和引导优质文化资源向优势文化企业汇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重塑文化市场主体。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激活微观主体。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有实力的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造重组,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国家没有明文禁止的一切领域,并做到一视同仁。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支持各类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基金与我省民营企业开展合作。创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为民营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将湖北建成民营经济发展资源集聚、发展环境优越的创业基地。强化创业有功、致富光荣的观念,积极推动全民创业。增加创业小额担保贷款投放,加强创业孵化器和农民工创业园建设,抓好回归工程和返乡农民创业服务工作,促进“打工潮”向“创业潮”转变。
实施开放先导战略,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举、扩大出口总量与优化出口结构并重、引进资金技术与引进人才并行、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全面做好开放工作。组织开展境内外重大投资促进活动,突出推进产业、工业园区的对接招商,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完善稳定外需政策,按照“拓市场、调结构、促平衡”的要求,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积极开拓新兴出口市场。加快重点出口区域和出口产业带建设,形成出口产业集群。重视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发挥好湖北企业(美国)营销中心的作用。大力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重视发展服务贸易,大力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特别是软件外包。高标准组织好上海“世博会”参展和各项重点经贸活动。加速推进武汉综合保税区建设,打造口岸立体运输体系,改善物流、交通和口岸大通关条件,加快铁海、江海、陆空联运配套设施建设,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进一步发挥外事侨务工作在对外开放中的作用。
(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推动绿色发展
以构建“生态湖北”为目标,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让“千湖之省”蓝天长驻,青山长在,碧水长流。
继续推进节能减排。决不能因为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而放松节能减排工作。继续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强化排污许可证管理,加大重点排污企业减排力度,突出抓好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燃煤电厂脱硫设施的改进。继续实施十大节能工程,积极推进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和能源、原材料等重点行业节能,加快淘汰电力、钢铁、建材、造纸等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加大环保专项治理力度,实施“蓝天工程”,加强大气污染防治。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进产业发展生态化。继续抓好国家和省循环经济试点,加快建设一批生态工业园区、再生资源基地,支持一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加快培育低碳产业,壮大低碳装备制造业,推动低碳技术及产品产业化。编制低碳经济试点方案,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全国低碳经济发展示范区。加快实施《湖北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加快生态保护工程建设。以两库(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两江(长江、汉江)、三湖(大东湖水网、梁子湖、四湖流域)为重点,大力推进水生态建设。组织编制并实施武汉城市圈碧水工程规划。加强湿地保护和重点区域的生态治理与修复,实现湖泊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抓好天然林、重要生态公益林保护和长江防护林建设以及石漠化综合治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保护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加强森林经营和低产林改造,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增加森林碳汇。
逐步建立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大对生态补偿的财政投入,积极探索转移支付、对口支援、专项补贴、生态移民、异地开发等多样化的生态补偿方式。逐步在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和流域水环境保护领域实行生态补偿。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完善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逐步建立反映资源稀缺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加快建设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市场。逐步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机制。加强自然灾害的预防预警与监测体系建设,制定完善防洪、抗震、防治地质灾害、应对极端气候变化等防灾减灾规划和应急预案。
(七)坚持民生优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千方百计扩大和稳定就业。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民工就业为重点,统筹做好就业工作。发挥援企稳岗政策的作用,稳定就业岗位。引导和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各种服务业加快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帮助5万名城乡劳动者成功创业,带动20万人就业。加强城乡劳动者职业能力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特别岗位培训,集中开发一批公益性岗位,吸引大学生到社区基层从事公共服务,对困难群体实施就业援助。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抓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认真组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措施。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标工作。认真抓好医疗保险工作,降低起付线,提高年最高支付限额和住院报销比例,改进异地就医管理服务,提高参保者受益水平。完善城乡低保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标准,适度扩大贫困地区低保覆盖面。继续加强社会保险费征缴和监管。完善特困群众生活补贴与物价涨幅的联动机制,确保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建立健全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和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启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试验区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制定实施2010年-2020年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积极改善农村和贫困地区办学条件,解决好困难家庭子女上学问题。继续加强职业教育,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支持高校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以实施“百人计划”、“双百计划”和完善“首席技师”制度为抓手,鼓励高技能和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抓好医疗卫生工作。加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启动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强化血吸虫病防治,全面落实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防治策略。大力推进以机代牛、血防改厕、洲滩禁牧等措施。继续抓好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及各类职业病的防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建设以省图书馆新馆为重点的一批公共文化设施,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繁荣艺术创作,抓好文艺精品生产,加大地方戏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力度,发展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业。做好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筹备工作。继续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积极引导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大力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办好第13届省运会和第四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做好第六次人口普查。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力度,着力提升人口素质。认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
抓好食品药品安全和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落实各级政府安全监管和各类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建立食品药品安全预警系统,开展食品药品监管综合执法试点。深入开展对食用农产品生产、食品生产和进出口、食品流通、餐饮消费、畜禽屠宰和保健食品、化妆品的综合整治。切实推进武汉城市圈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区建设和全省食品药品安全先进市县创建工作。继续推进矿山、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道路交通、地质灾害等重点安全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高度重视消防工作,增强全社会消防安全意识。全面加强应急队伍和制度建设,不断提升应急管理水平。
进一步做好维稳工作。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建立和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维稳体制机制。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切实把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积极预防和妥善处臵群体性事件和突发事件。加强乡镇(街道)综治维稳中心和村级治保调解组织建设,夯实稳定工作基础。建立健全信访工作综合协调机制,坚持开展领导干部“四访促和谐”主题活动,进一步推进信访服务中心建设,切实加大积案化解和依法处臵工作力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平安湖北建设,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加强国家安全工作,有效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种敌对势力和恐怖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
积极支持国防现代化建设。积极支持驻鄂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建设,抓好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广泛开展国防教育。认真落实军人及军属优抚安臵政策,做好军队转业干部、复员退伍军人接收安臵工作。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增强军政军民团结。
(八)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提升政府执行能力
巩固扩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努力建设公平高效、勤政高效、廉洁高效、善政高效、低耗高效的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作用。认真办理人大代表的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的提案,做到件件有着落、条条有办复。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政务、厂务、村务公开,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完善听证、论证和专家咨询制度,建立健全公众有序参与政府决策的制度,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全面落实《法治湖北建设纲要》,加强和改进政府法制工作。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实行重大项目审批制、公示制和责任追究制,健全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工作。依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财产和正当权益。创新政府管理,提高行政效能。完善省市县三级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为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为社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坚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审批行为。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和工作流程,提高行政效率。继续推进政府执行力和能力建设,增强“能力席位”意识,着力提高领导干部谋划发展、统筹协调、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本领,着力提高公务员的操作能力,把加强执行力和能力建设落实到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务环境,为市场主体提供方便快捷、贴心舒心的服务上来。进一步更新观念,把解放思想落实到解决具体问题上来,不断破解发展难题。
改进工作作风,优化发展环境。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坚持求真务实,真正把心思放在干事业上,把本领用在促发展上,把功夫下在抓落实上。建立科学的政府信息公开机制,推行审计结果公示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从严控制会议、文件和一般性行政支出,削减公务购车和出国(境)经费,积极发展电子政务,降低行政成本,以资源节约型政府带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加强平安湖北建设,形成宜业宜居的投资生活环境。在省直机关大力开展“六型”机关创建活动。
加强廉政建设,推进反腐倡廉工作。认真落实十七届中纪委第五次全体会议精神,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严格执行“一岗双责”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对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专项资金和重大投资项目审计监督,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厉查处执法环节的不作为、乱作为和各种违规违纪行为,加强对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国有资产转让等公共资源管理权力的监督。进一步加强政府部门和公用服务行业的政风行风建设,坚决依法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各位代表!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今年,省政府将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完善措施,继续办好十件实事:(1)城镇新增就业65万人;农村劳动力培训50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万人。(2)新开工建设廉租住房、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等保障性住房240万平方米;解决11万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3)在13个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试点地区参保人数占全省农业人口的10%;农村低保对象再增加30万人,全省农村低保对象达到200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4)再解决贫困地区1万户、4万人扶贫搬迁建房问题。(5)在全省88个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800个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新建农村40万户清洁能源工程;再解决农村52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6)建成通村沥青(水泥)路1.2万公里,并继续实行定额补助政策。(7)继续开展“文化惠民、免费看戏”活动;支持建设10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农家书屋3500个;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200个;兴建村级综合服务社3000家;新建和改造标准农家店5000家。(8)提高财政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统筹覆盖面;再为乡镇卫生院免费培训全科医生1500名;为全省在岗乡村医生发放公共卫生服务补助。(9)为66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向80万名中职学生发放助学金;向4万名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助学金;向25万名大学生发放奖助学金。(10)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为全省2600名0-6岁贫困残疾儿童实施抢救性康复救助,为困难群众和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省政府将牢记宗旨,满怀感情抓民生,确保十件实事全面完成,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荆楚大地!
各位代表!今年是执行“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制定我省“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事关我省长远发展的一件大事。我们将在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的基础上,集中全省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围绕实现科学发展和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精心做好规划编制工作,使规划成为指导今后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各位代表!我们正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事业崇高而神圣,前景光明而美好,责任重大而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团结奋进,不断夺取改革发展的新胜利!
第三篇:湖北省人民政府
湖北省人民政府
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329号
《湖北省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已经2009年2月2日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3月8日起施行。
省 长 李鸿忠
湖北省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
第一条 为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平等就业,减少和解决女职工在劳动中因生理特点造成的特殊困难,保护其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机关、团体、企业(含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事业单位(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及其女职工,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配合做好本规定的实施工作。
工会、妇联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协助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开展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
第四条用人单位招(聘)用人员,除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招(聘)用妇女,不得提高对妇女的招(聘)用标准。
第五条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下列劳动:
(一)矿山井下作业以及人工锻打、重体力人工装卸、冷藏、强烈振动的工作;
(二)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作业;
(三)国家规定的禁忌从事的其他劳动。
第六条用人单位不得在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以下统称劳动合同)中规定限制女职工结婚、生育等合法权益的内容。
用人单位在与女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在劳动合同中明确告知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职业防护措施和相应的岗位待遇,应如实告知妇女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女职工与劳动合同内容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女职工应当如实说明。
第七条在女职工人数达25人以上时,用人单位可以与代表其职工一方的工会就女职工劳动保护事项开展集体协商,依法订立集体合同。签订的集体合同中应包括女职工权益保护内容。未签订集体合同的用人单位,经平等协商,可以与工会依法签订保护女职工权益的专项集体合同。
在县级以下行政区域内,工会可与企业方面代表依法订立区域性专项集体合同或者行业性专项集体合同保护女职工权益。
第八条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特殊情形以及女职工辞职或者提出解除、终止劳动合同外,用人单位不得辞退女职工或者与其解除、终止劳动合同。
第九条女职工在月经期间,用人单位不得安排其从事高空、低温、冷水作业和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
对女职工因月经过多或痛经而不能正常工作的,经用人单位指定的医疗机构证明,用人单位可适当给予其1至2天的休息。
第十条女职工在怀孕期间,用人单位应给予其以下劳动保护:
(一)不得安排其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35℃以上的高温天气露天作业、温度在33℃以上的工作场所作业以及孕期禁忌从事的其他劳动。
(二)怀孕的女职工在劳动时间内按规定进行产前检查,检查时间视为劳动时间,有额定工作量的,应相应扣减其工作量。
(三)不得安排怀孕28周以上的女职工从事夜班劳动或延长其劳动时间。
(四)怀孕28周以上的女职工,不能胜任原劳动的,经本人申请,用人单位可每天给予其1小时工间休息,视为劳动时间,有额定工作量的,并相应扣减其工作量;经单位批准,可请假休息,休息期间的工资不得低于该职工原工资的百分之七十五且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休息期间的福利待遇和晋级、评奖不因此而受影响。
第十一条女职工的产假期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怀孕未满12周流产的,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其指定医疗机构的证明和其他相关规定,给予15至30天的产假;怀孕12周以上28周以下流产的,给予42天的产假。
(二)正常分娩的,享受90天产假,其中产前休假15天。
(三)怀孕28周以上早产或者超期分娩的,视为正常分娩。
(四)分娩时遇有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
(五)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
第十二条女职工在规定的产假期间的工资,由用人单位按照该职工原工资标准发放。已参加生育保险的用人单位,其女职工在产假期间的工资,按规定从生育保险基金中支付。女职工产期产生的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其所在单位已参加生育保险的,按有关规定执
行;未参加生育保险的,由用人单位支付。
第十三条女职工产假期满,因病需要休息治疗的,其超过产假期间的待遇,按照有关病假待遇和医疗保险待遇规定办理。
第十四条哺乳未满1周岁婴儿的女职工,用人单位应当在每天劳动时间内给予其两次哺乳(含人工喂养)时间,每次不少于30分钟。多胞胎生育的,每多哺乳1个婴儿,每次增加哺乳时间不少于30分钟。每天哺乳时间可以合并使用,哺乳时间和在本单位内因哺乳而往返于途中的时间,算作劳动时间。
婴儿满1周岁后,经用人单位指定医疗机构确诊为体弱儿的,用人单位可适当延长该女职工的哺乳期,但最长不能超过6个月。
第十五条用人单位不得安排哺乳期内的女职工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以及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劳动,不得安排其延长劳动时间或夜班劳动。
第十六条对女职工怀孕前从事国家规定的孕期禁忌从事的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在其孕期内安排其他适当的工作。除前款规定外,女职工因怀孕而不能胜任原劳动的,可以根据用人单位指定医疗机构的证明,与用人单位协商减轻劳动量或者调整工作岗位。
第十七条女职工因本规定第十六条原因调整工作岗位或者减轻劳动量的,用人单位可以根据变更后的劳动合同和本单位工资制度调整其工资,调整后的工资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第十八条女职工因更年期综合症不能适应工作时,用人单位应根据其指定医疗机构的证明和当事人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其工作岗位。
第十九条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组织女职工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女职工。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用人单位每1至2年应当安排女职工进行一次妇科疾病检查,检查时间视为劳动时间。第二十条用人单位应根据女职工的生理特点和所从事工作的特点,加强劳动保护工作;通过技术改造、工艺改革、设备更新、改进劳动防护用品等途径和方式,改善劳动条件,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女职工的安全教育和安全技术培训。
新建、改建、扩建工业建设项目时,应按照《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等规定,改善生产劳动条件,设置女职工劳动保护设施。
用人单位应妥善解决女职工在生理卫生、哺乳、照料婴儿方面的困难。女职工较为集中且超过100人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建立女职工冲洗室、孕妇休息室、哺乳室等设施。
第二十一条参加生育保险的用人单位的女职工,在孕期、分娩和实施计划生育手术时产生的相关费用,可按照国家规定由基本医疗保险或者生育保险基金支付;未参加上述保险或欠缴上述保险费的用人单位的女职工,相关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第二十二条用人单位应给予女职工经期特殊卫生保护,向女职工发放必要的卫生用品或者劳动保护卫生费。具体标准由省财政厅会同省总工会另行规定。
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人事、卫生、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负责对本规定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工会、妇联应发挥职能作用,开展对女职工劳动保护的宣传、教育、咨询、服务工作,并有权对保护女职工劳动权益的规定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有权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反映情况。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情况反映后,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告知反映者。第二十四条用人单位违反本规定损害女职工合法权益的,女职工可以向劳动和社会保障、人事等行政主管部门投诉、举报;或者依法向劳动和社会保障、人事调解组织申请调解;或者向劳动和社会保障、人事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可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因履行保护女职工权益专项集体合同发生争议,经协商解决不成的,工会可以依法申请仲裁,依法提起诉讼。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规定,法律、法规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六条用人单位违反本规定,给女职工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本规定所称原工资是指女职工在休假之前,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之前,或者减轻劳动量之前12个月内的平均工资。
第二十八条本规定自2009年3月8日起施行。1991年12月30日公布的《湖北省女职工劳动保护实施办法》(省政府令第26号)同时废止。
第四篇:湖北省人民政府237号令
湖北省人民政府令
发文号:第237号
颁布日期:20021010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湖北省发展散装水泥管理办法〉的决定》已经2002年8月19日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2年12月1日起施行。
省 长 张国光
二OO二年十月十日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湖北省发展散装水泥管理办法》的决定
湖北省人民政府决定,对《湖北省发展散装水泥管理办法》作如下修改:
一、第六条第一款修改为:“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散装水泥工作的组织领导,做好贯彻落实本办法和国家财政部、国家经贸委〔2002〕23号、国家经贸委〔1999〕185号文件的工作。各有关部门应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助各级散装水泥办公室做好发展散装水泥工作。”
二、第十二条第一项修改为:“水泥生产企业生产销售袋装水泥的,按袋装水泥的销售量每吨征收1元。”
三、第十四条第(二)项修改为:“国家和省批准的在省建设工程的专项资金由省散装水泥办公室负责征收,或委托市散装水泥办公室或其他单位代征。市、县批准的建设工程的专项资金由所在地的市散装水泥办公室负责征收。工程建设使用袋装水泥,由建设单位在工程开工前,按工程建设概算预计水泥用量每吨3元或按建筑面积每平方米1.5元预缴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并在工程竣工之日起30日内,凭有关部门批准的工程决算以及购进袋装水泥原始凭证等资料,经地方财政部门和原预收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机构核实无误后,办理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清算手续,实行多退少补。”
四、第十四条第(三)项修改为:“使用省内的袋装水泥在生产企业没有征收专项资金的,由使用地的市散装水泥办公室负责按每吨1元补充征收;使用省外进入的袋装水泥未缴纳专项资金的,由省散装水泥办公室负责按我省标准补充征收(可委托市散装水泥办公室或其他单位代征)。”
五、第十四条第(五)项修改为:“市散装水泥办公室每年收取的专项资金的5%上交省散装水泥办公室统筹安排使用。”
六、删除第二十六条。
《湖北省发展散装水泥管理办法》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正,重新发布。-----
湖北省发展散装水泥管理办法
(1995年5月30日湖北省人民政府第173号令发布根据2002年8月19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湖北省发展散装水泥管理办法〉的决定》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快散装水泥的发展,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水泥生产、经营、储运、使用、管理及相关的科研设计、机械制造等活动,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发展散装水泥必须坚持全面规划、统一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 省散装水泥办公室负责全省推广使用散装水泥的行政管理工作。
各市(含州、省直管市,下同)散装水泥办公室,负责本行政区推广使用散装水泥的行政管理工作,其业务接受省散装水泥办公室的指导和监督。
县(含县级市,下同)、乡(镇)不设散装水泥办公室,市散装水泥办公室可根据工作需要,向所辖县派出工作人员。
第五条 各级散装水泥办公室的职责是:(一)组织贯彻实施国家发展散装水泥的政策、法规;(二)编制本行政区散装水泥的发展规划和生产计划,并组织实施、检查和监督;
(三)按规定征收、管理和使用散装水泥专项资金;
(四)负责组织散装水泥工作的信息交流、宣传教育、专业培训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
(五)协调解决发展散装水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六)协同有关部门做好预拌混凝土的推广应用。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散装水泥工作的组织领导,做好贯彻落实本办法和国家财政部、国家经贸委〔2002〕23号、国家经贸委〔1999〕185号文件的工作。各有关部门应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助各级散装水泥办公室做好发展散装水泥工作。
对发展散装水泥事业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应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散装水泥生产、使用管理
第七条 现有水泥生产企业(含水泥粉磨站,下同)必须逐步实行散装水泥技术改造,其散装比例和实现期限由散装水泥办公室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制定。
第八条 新建水泥生产企业,必须按全部生产能力70%以上设计散装设施能力,扩建或改建水泥生产企业生产线必须按50%以上设计散装设施能力,达不到上述要求,有关部门不予批准建设。
第九条 散装水泥的生产、经营、储运、使用单位应依照有关规定,加强质量和计量管理,散装水泥办公室及有关部门,应协同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对散装水泥质量和计量的监督、检查。
第十条 散装水泥的生产、经营、储运、设备制造单位,必须确保装卸、运输、储存、使用设施、设备符合散装水泥发展规划和安全、环境保护等要求,并持国务院有关部门核发的有关证书到省散装水泥办公室备案。
第十一条 散装水泥的生产、经营、储运、使用、设备制造和管理单位,必须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及时、准确地报送统计报表。
第三章 专项资金征收、使用管理
第十二条 为了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袋装水泥,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征收发展散装水泥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
(一)水泥生产企业生产销售袋装水泥的,按袋装水泥的销售量每吨征收1元;
(二)建设单位或其他使用单位凡使用袋装水泥的按购买量每吨征收3元。
第十三条 水泥生产企业缴纳的专项资金在管理费用中列支;建设单位或其他使用单位缴纳的专项资金计入建安工程成本或生产成本。
第十四条 专项资金征收方式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葛洲坝股份有限公司水泥厂、湖北宝石水泥集团有限公司(原省光化水泥厂)、第一冶金建设公司水泥厂、华新红旗水泥有限公司、湖北省鄂城水泥厂等六家水泥生产企业及所属企业由省散装水泥办公室按月负责征收。其他水泥生产企业和水泥制品企业、商品混凝土搅拌站、混凝土构件厂由所在地的市散装水泥办公室按月负责征收。
(二)国家和省批准的在省建设工程的专项资金由省散装水泥办公室负责征收,或委托市散装水泥办公室或其他单位代征。市、县批准的建设工程的专项资金由所在地的市散装水泥办公室负责征收。工程建设使用袋装水泥,由建设单位在工程开工前,按工程建设概算预计水泥用量每吨3元或按建筑面积每平方米1.5元预缴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并在工程竣工之日起30日内,凭有关部门批准的工程决算以及购进袋装水泥原始凭证等资料,经地方财政部门和原预收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机构核实无误后,办理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清算手续,实行多退少补。
(三)使用省内的袋装水泥在生产企业没有征收专项资金的,由使用地的市散装水泥办公室负责按每吨1元补充征收;使用省外进入的袋装水泥未缴纳专项资金的,由省散装水泥办公室负责按我省标准补充征收(可委托市散装水泥办公室或其他单位代征)。
(四)专项资金的征收可以委托工程项目审批部门在发放批准文件或有关许可证时按工程设计预算水泥的用量代征,或委托其他有关单位代征。
(五)市散装水泥办公室每年收取的专项资金的5%上交省散装水泥办公室统筹安排使用。
委托代征专项资金的,其代征手续费按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五条 征收专项资金必须使用省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专用收据,各级征收单位凭省散装水泥办公室的证明到财政部门领取专用收据。
专项资金的征收必须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就地缴入地方国库。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专项资金收缴和入库的监督。
第十六条 专项资金属于政府性专项基金,必须坚持先收后支、专款专用、突出重点、定项投放,年末结余可结转下使用。专项资金使用方向如下:
(一)新建、改建、扩建散装水泥专用设施,购置和维修专用设备;
(二)散装水泥建设项目贷款的贴息;
(三)散装水泥的宣传、推广、奖励、科研与新技术开发;
(四)散装水泥办公室的事业经费开支;
(五)代征业务费开支;
(六)与发展散装水泥有关的其他开支。
各级散装水泥办公室定期公布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财政、审计部门定期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 专项资金的征收和使用实行预决算审批制度。各级散装水泥办公室负责编制专项资金收支预决算,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
第十八条 专项资金用于散装水泥设施、装备建设或改造项目的,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由使用单位提出书面申请及项目建设可行性报告;
(二)由散装水泥办公室对项目可行性进行审查;
(三)经散装水泥办公室审查批准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
(四)财政部门根据项目预算拨付资金。
第十九条 各级散装水泥办公室和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定期检查专项资金的征收、划缴、使用情况,切实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
第四章 罚
则
第二十条 违反本规定,散装水泥生产、经营、储运不符合国家和省散装水泥发展规划等要求的,由散装水泥办公室责令限期改进,可并处1000元罚款。
第二十一条 水泥生产企业、建设单位或其他使用单位虚报袋装水泥数量,漏缴、拒缴、或不按时缴纳专项资金的,由散装水泥办公室责令限期缴纳,视情节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并依法加收滞纳金。
第二十二条 对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单位或个人依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查处。构成犯罪的,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 散装水泥办公室管理人员在执行公务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当事人对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或提起诉讼。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对发展散装水泥事业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及个人的表彰、奖励办法,由省散装水泥办公室商省财政厅制定。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1997年4月1日发布的省人民政府第118号令即行废止
第五篇:常德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常德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2009-02-16 访问次数:
字号:[ 大 中 小 ]
政府工作报告——2009年2月13日在常德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代市长 陈文浩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8年工作回顾
2008年,是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按照市委的决策部署,坚持科学发展,奋力攻坚克难,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成就,实现了新一届政府的良好开局。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50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4个百分点。
——地域内财税总收入突破200亿元,达到220亿元,增长15.6%,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4.3亿元,增长16.4%。
——城乡居民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28元,增长12.9%;农民人均纯收入4450元,增长12.2%。
——重点工程建设投资突破100亿元,达到102亿元,增长25.5%。常吉高速和全省最长的公路桥汉寿沅水大桥建成通车,澧常、岳常、常安三条高速公路全部开工。
——工业园区发展实现重大突破,启动了常德工业走廊建设,德山开发区进入了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大河西先导区的延伸区,德山电子信息产业园成为全省首批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园。
——产业集群发展取得新的突破。烟草产业总产值超过200亿元,达到236亿元,增长21.1%;机电产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达到112.8亿元,增长42%,成为全市第二个过百亿的产业。
——引进对接中央企业实现零的突破,中国材料集团牛力水泥、中国建材集团南方水泥项目落户常德。
——新农村建设继续在全省领先,粮食播种面积898万亩、总产量74亿斤,居全省第一位,水利建设连续四年夺得全省“芙蓉杯”。
——获得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称号,顺利通过国家园林城市、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复检验收。
——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各级投入17.9亿元,全面完成了省市为民办实事任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排名全省第一;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连续19年保持全省先进位置。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确实来之不易。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接连经历了一系列难以预料、历史罕见的重大挑战和考验。面对百年罕见的冰雪灾害,我们动手早、行动快,动员各方力量,坚持科学抗冰,打赢了保电力、保供水、保交通、保民生的保卫战,打赢了灾后重建和生产补损的攻坚战,抗冰救灾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面对百年罕见的汶川特大地震,我们感同身受,全市人民踊跃赈灾募捐,全力支灾救灾。面对百年罕见的冬汛,我们紧急行动,严阵以待,奋力抗灾,确保了安全度汛。面对百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我们认真研判,积极应对,及时跟进宏观政策的调整,经济发展保持了逆势而上、高位运行的良好态势。过去一年的实践充分表明,常德的各级组织是勇于担当的,常德的干部群众是团结齐心的,常德的发展基础是能够抗御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这必将成为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之源,必将成为我们创造美好未来的力量之基!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主要是:
1、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大力开展工业项目建设年活动,积极参加“中博会”、“沪洽周”等招商节会,推行小分队招商,重点引进战略投资者。全市实际引进内外资金总额215亿元,引进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43个,开工建设23个,竣工投产15个。三一重工、金鹏陶瓷、华发纸业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常德,经编纺织、东莞工业园、冀东水泥等项目开工建设,芙蓉王生产线扩改、金天钛业一期、中联塔机等在建项目进展顺利,恒安三期、创元火电、海螺一期、重啤扩改、盈成油脂、云锦纺织一期等项目竣工投产。项目建设带动了工业快速发展,全市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340亿元,增长22.3%,增速居全省第三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9个百分点;规模工业企业达到787户,净增144户;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连续七年居全省第一位。
以启动常德工业走廊建设为契机,全面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全市10个园区完成基础建设投入6.8亿元,园区功能进一步完善,实力得到明显提升。实现园区工业增加值90.9亿元,增长31.6%。
建立市级领导联系产业集群责任制度,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强化产业发展考核调度,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全市十大产业集群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291.1亿元,增长22.3%,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85.6%。
积极转变发展方式,编制和实施常德市对接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规划纲要,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开展水泥、苎麻行业污染整治,推动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全市工业技改完成投资76.6亿元,增长44.3%。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分别下降17.3%和15.4%。工业经济开放度扩大,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2.7亿美元,增长45.9%。
2、以农民增收为重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不断壮大农村产业,粮食、棉花、油菜、生猪等传统产业优势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茶叶、油茶、水产、畜禽等特色种养规模扩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新的提高。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新增农业“三品”认证62个,总数达到339个。循环农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全国循环农业建设现场交流会在我市召开。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增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40家,总数达到283家,广源麻业和广积米业被新认定为国家级龙头企业;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50家,总数达到130家;积极解决柑橘、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努力搞活粮食流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立足抗灾保丰收,防汛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动植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
积极推进镇村同治,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全市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8.3亿元,编制村庄整建规划600个,新建通村水泥路2100公里、通乡公路193公里,新建沼气池2万多口,新解决2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建设了十大镇村同治示范片和380多个示范村,探索和建立了农村垃圾治理、水源保护、道路管护、供水运转等方面的长效机制。规范投肥养鱼,控制珍珠养殖,大中型水库水质明显好转。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后续工作、农村水管体制改革、农机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强化政策推动,落实各级惠农补贴8.5亿元,比上年增加3.5亿元。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组织培训农村劳动力17万人。落实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扶贫开发取得新的成效。加强基层基础工作,落实村级低限运转经费,支持乡村改善办公条件,基层活力明显增强。
3、以扩容提质为重点,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
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编制完成了市城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德山开发区规划编制进入完善阶段。
积极搭建融资平台,盘活城市资产,多方筹措资金加快城市新区建设。德山开发区德山大道等道路建成通车,桃林东路、客运总站等项目开工建设;柳叶湖区划调整顺利完成,体育生态园、万金障退田还湖等工程进展较快;江北江南城区主次干道、管网和绿化建设力度加大,朗州路北延、占天湖大桥、紫缘路桥、龙港路等工程开工建设,西城新区“三路一桥”前期工作抓紧进行。
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城市管理,大力开展依法拆违,市城区拆除违法建筑23万多平方米。取缔沅江水上餐饮船,整治柳叶湖周边环境,实施市城区小街小巷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公寓楼安置,启动县市城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城市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社区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各县市城区和小城镇发展加快,石门县城获得全国文明县城称号,安乡县城获得国家卫生县城称号。
加大能源、水利、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4.3亿元,增长25.4%。皂市水利枢纽工程并网发电,207国道张公庙至津市等7条国省干线公路改造进展顺利,电力、电信、移动、联通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加快,桃花源机场扩建、石长铁路电气化及增建二线、黔张常铁路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4、以旅游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
致力建设旅游大市,加强景区景点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柳叶湖水上一日游、国际马拉松赛道等项目取得积极进展,桃花源至花岩溪等旅游公路开工建设;推进与张家界等周边地区的旅游协作,落实旅游促销政策措施,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8.8亿元,增长16.4%。
促进金融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积极创建金融安全区,认真组织银企洽谈和项目对接,进一步加强企业上市基础工作,开展打击非法集资专项行动。年末各项贷款余额322亿元,同口径比较增加45.7亿元。
商贸、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稳定发展,物流、保险、通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扩张。完成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1.8亿元,增长22.4%。
5、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开展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加强就业培训、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全市培训各类就业人员14.6万人,新增城镇就业7.5万人,援助零就业家庭就业1200人、农村贫困家庭就业9000多人。
推进社会保障扩面,全市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新增参保93万人次,总人数达到250万人次。支付各类社会保险待遇26.3亿元,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月人平增加100元。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参保人数达到72.4万人。城镇低保实现应保尽保,月人均补助标准由95元提高到118元,农村低保扩大到10.3万人,月人均补助标准由30元提高到42元。改扩建乡镇敬老院33所,新增五保集中供养对象1631人,集中供养率达到17%。加强住房保障,建设廉租住房1330套6.8万平方米,帮助1126个冰灾倒房户重建住房。对全市2.8万名“三无”人员实施了特殊救助,慈善和社会福利事业得到加强。
全面推进教育强市建设,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机制,完成了137所合格学校的新建和改造,为义务教育阶段10万名新生配备了符合国家标准的课桌椅。高中阶段教育质量提高。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加快。民办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扩建乡镇卫生院6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个。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市农民参合率达89.6%。加强卫生应急处置,有效防控手足口病,及时诊治食用问题奶粉的婴幼儿。强化重大传染病防治和医疗机构监管,做好血吸虫病和职业病防控工作。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称号。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先进单位。
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推进产学研结合,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91.2亿元,增长51.6%。加强科技示范片点建设,普及推广实用技术,全民科技素质进一步提高。重视精神文明工作,推进文化名城建设,开展迎奥运全民健身活动,群众文化体育生活不断丰富。加强人事人才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实行生育政策并轨,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加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进程,启动城乡建设用地统筹试点,下大力破解土地瓶颈,较好地保证了工业发展和建设用地需求。人民防空、国防教育和民兵预备役工作水平提高。统计、物价、外事侨务较好履行了职能。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知识产权、民族宗教、气象、农机、地震、档案、保密、方志、老龄、残联等各项工作都有新的进步。工会、共青团、妇联发挥了积极作用。
坚持把维护社会稳定放在压倒一切的位置,严格落实信访维稳责任制,严肃接访处访工作纪律,扎实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活动,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合理诉求,将大量信访矛盾和问题在源头化解、在市县解决,到省进京上访明显减少。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公众安全感明显增强。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活动,组织百日督查专项行动,没有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6、以提高效能为重点,加快推进政府自身建设
按照增强政府创造力、公信力、执行力的要求,切实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建立重点工作报告制度,强化重点工作督促检查。加快发展电子政务,推行网上办公、网上办事。组织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通过市长热线、市长接待室、政府门户网站、常德广播电台,直接受理群众投诉。规范政务中心服务标准,做好应急处置工作,政府工作效能有新的提高。
贯彻实施《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努力规范行政行为。认真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提高政务公开水平。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顺利完成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全社会民主法治意识。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积极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37件,办理政协委员提案372件。
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开展预防和惩治集体腐败工作试点,清理整顿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大力纠正行业和部门不正之风。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一年,我们深深体会到,经济社会发展能够取得新的成绩,政府工作能够得到顺利推进,归功于上级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归功于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支持监督,归功于社会各界的大力帮助,归功于全市人民的辛勤劳动和积极奉献。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干部和知识分子,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常人民解放军、武警消防官兵和公安政法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常德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政府工作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不少差距,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正在加深,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建设重大项目、实现加快发展任务艰巨;农业基础仍然比较脆弱,农产品卖难现象依然存在,农民工出现返乡回流,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就业形势严峻,社会保障水平不高,物价涨幅突破了预期,部分低收入群众的生活比较困难;县乡财政实力较弱,乡村债务包袱难以消化,正常运转面临困难;一些地方和行业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和维护稳定面临的问题较多;群众和企业对经济发展环境意见较大,消极腐败现象仍然存在。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一定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09年工作目标和总体要求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面临严峻挑战、蕴含重大机遇的一年。我们要清醒认识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主要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明显加深,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和突发性风险前所未有;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已成定局,何时见底尚难预料;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经济运行将面临更加困难的局面。这些,必然对我市的经济发展、财税增长和群众增收带来不利影响。我们更要深刻认识当前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主要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我们加快发展有基本面的支撑;中央为应对危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省里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增加投入,扩大内需,振兴产业,我市的发展重点十分切合中央和省里的政策取向,我们加快发展有政策面的支撑;常德正处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发展空间广阔,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发展基础坚实,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热情高涨,发展氛围浓厚,我们加快发展有自身条件面的支撑。危机蕴含转机,压力激发动力。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应对当前复杂形势有力有效,对经济增长预期信心很足,在诸多利好因素的支撑下,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逆势而上,度过经济的“寒冬”,迎来发展的“春天”!
根据新的形势,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中央宏观政策调整的大好机遇,紧跟省委省政府推进“一化三基”、加快富民强省的战略部署,千方百计抓大投入、上大项目、促大发展,集中精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市化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发展速度快于全省、发展效益高于全省、发展质量优于全省的优异成绩,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6‰以内。
落实上述总体要求,实现上述发展目标,要突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强基础。在具体工作中,必须把握以下原则:
必须把科学发展作为最根本的取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推动力,积极转变发展方式,统筹推进城市建设与农村发展,协调推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与自主创新,努力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必须把保持增长作为最紧迫的任务。保增长是今年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保增长就是保就业,保增长就是保收入,保增长就是保稳定。从常德实际来说,我们还不能只满足于保,更要立足于快,千方百计加快速度、扩大总量,满足全市人民求富思进的愿望。
必须把扩大投入作为最有效的途径。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增加投入的有利时机,打破常规争投入,打破常规跑项目,打破常规搞建设,努力新上一批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和生态环保项目,以大项目鼓舞人心,以大投入促大发展。
必须把改革开放作为最强劲的动力。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切实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全面释放体制机制活力,努力创造优良发展环境。
必须把改善民生作为最基本的目标。始终坚持群众利益高于一切,认真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促进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尽力做到困有所济、难有所帮,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千方百计扩大投资
把2009年作为全市的“项目建设年”,举全市之力争大投入、上大项目、促大发展。年内,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95亿元,其中重点工程投资140亿元以上。
加快建设重大项目。交通方面,抓好澧常、岳常、常安三条高速公路建设;加快207国道樟木桥至界牌、207国道张公庙至津市、302省道紫金渡至小渡口、304省道石门至慈利、205省道渡口至良荆界等国省干线续建,新开工303省道石门至南北镇、303省道老线皂市至磨市等干线公路改造工程和临澧合口澧水大桥建设,力争207国道张公庙至临澧、302省道大堰垱至边山河、205省道汉寿至太子庙等国省公路改造工程开工建设,抓紧做好安乡大杨树大桥和官垱大桥前期工作;加大沅水、澧水航道疏浚整治和港口码头建设力度;力争石长铁路电气化及增建二线工程、桃花源机场扩建开工,加快黔张常铁路前期工作。能源方面,实施新一轮城乡电网改造,年内建成桃源会人溪电站、石门中军渡电站、向家坝至上海(常德段)800千伏输变电工程,开工建设锦屏至苏南(常德段)800千伏输变电工程,开工和建设一批220千伏、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抓紧核电项目前期工作。水利方面,加快皂市水利枢纽工程调概进度和复建项目建设,抓好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灌区配套改造、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城市防洪等项目建设,实施洞庭湖综合治理,进一步提高防洪抗灾能力。工业方面,确保芙蓉王生产线扩改、金天钛业一期、冀东水泥、中联塔机、金鹏凹印扩改等项目竣工投产,加快三一重工、常德电厂、金鹏陶瓷、中国建材南方水泥、金健米业食品基地、中冶美隆扩改、天洁纸业扩改等在建项目进度,开工建设恒安四期、泰格林纸、中联湖桥、海螺水泥二期、力元新材动力电池等一批重大项目。农业方面,建设粮食产能工程,启动油茶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城建方面,完成体育生态园、朗州路北延、占天湖大桥和穿紫河紫缘路桥等工程,加快推进三闾南路、滨湖东路、紫菱中路、柳叶湖环湖大道建设,继续加大德山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新开工建设白马湖及乌龙港环境治理、万金障综合水利整治、常德大道、金丹路、桃花源路、沅江西大桥等一批市政工程。生态方面,建成澧县理昂生物质发电项目,抓好德山污水处理厂、各县市城区垃圾处理场及污水处理厂建设,启动占天湖、北民湖等湿地保护与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项目。教育、文化、卫生及民生方面,抓紧农村初中学校校舍改造,新开工建设市中心特教学校、市城区白马湖中学;开工建设规划展示馆,加快人民文化影视城等一批文化名城项目建设;加强医疗机构建设,重点建设市第一中医院住院大楼、市精神病医院住院大楼,实施一批县市区人民医院、中医院的达标升级工程;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一批廉租房和公寓楼安置项目。
着力拓宽投入渠道。争取上级投资,确保中央、省在我市投资额度占全省的比例超过十分之一,投资总额达到30亿元以上。加大财政投资,努力增加地方财政基本建设投资,年内市本级安排预算内资金5亿元,重点用于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激发社会投资,进一步放宽投资领域,强化政策激励,激发和引导更多的企业资金、民间资金、外来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建设。年内争取企业自筹资金100亿元以上,引进内外资金200亿元以上。鼓励信贷投资,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信贷品种和方式,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努力争取各类商业银行在常德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机构,积极争取设立常德市商业银行;加快金融生态和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信用担保体系;进一步加强政银、银企联系,引导和奖励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及政府推荐的优质项目增加信贷投放,新增银行贷款60亿元以上。促进上市融资,支持和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直接融资,力争年内有1家企业上市;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支持已上市公司通过增发、配股等方式实现再融资。
抓紧项目前期工作。认真研究和用足、用活、用好国家政策,组织专门力量,拿出专门经费,精心策划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作用大、投资效益好的重大项目。加强与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联系沟通,积极跟进,加快项目申报和核准进度,力争有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笼子,有更多的项目获得审核批准,有更多的项目实现开工建设。
加强项目建设调度。建立项目建设责任制度,把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到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和具体责任人。对争取投资、项目建设的工作进度进行定期调度和通报。年底对各级各部门项目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实行考核结帐,兑现奖惩。加强项目建设资金监管和建设监管,确保资金安全和工程质量。加强项目建设环境治理,做好一条龙服务。
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市化
全面落实“一化三基”战略部署,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市化,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全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一)突出工业强市。坚持扩充总量与优化提升并举,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8%以上。
加快园区发展。以常德工业走廊建设为龙头,积极对接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加速扩大工业园区规模,努力打造德山、灌溪、创元三个百亿产业园。进一步完善规划。编制完成常德工业走廊发展用地、产业布局、基础建设等详细规划,启动澧水工业带和西洞庭食品工业园发展规划编制,强化规划对园区发展的引导。积极做好德山开发区申报国家级开发区的工作,帮助部分县市区工业园区申报省级开发区。进一步加快建设。继续加大对各个园区基础建设的投入,完善生产生活设施,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德山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和东区三类工业园开发及环境治理;支持常德工业走廊和澧水工业带各个园区加快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活力。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加快园区开发、增强园区活力的体制机制。在管理上,赋予园区更完善、更自主的管理权限和手段;在投入上,加快建立市场化、企业化的运作机制,逐步实现由政府投入为主向市场融资为主转变。
建设产业集群。实施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做大产业集群规模,通过3年努力,打造5个产值过百亿的产业,其中烟草产业过300亿元,机电产业过200亿元,食品产业、铝材产业、纺织产业分别过100亿元。培育壮大骨干企业,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兼并重组和市场拓展,鼓励创建名品名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新上投资千万元以上技扩改项目70个以上,新增销售收入过10亿元企业3家以上、过亿元企业15家以上。促进产业配套,完善产业配套发展政策,支持本地企业围绕产业集群核心企业搞好协作,鼓励优势企业发展市内配套业务,实现产业集聚发展。积极培育新型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推进新型产业规模化、优势产业高端化、特色产业集群化。
大力招商引资。继续加强与国家、省有关部门和大企业大财团的沟通衔接,加快引进战略投资者。抓住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搞好珠三角、长三角等重点区域招商,积极申报国家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力争在承接产业转移上实现新的突破。进一步转变招商方式,继续推行一把手招商,积极开展小分队专业招商和以商招商,努力提高招商实效。全年引进新上投资过2000万元的工业项目100个以上。
抓好节能减排。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严格节能环保准入,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项目上马。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实施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加强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推广。积极开展建筑节能、交通运输节能,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严格落实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确保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二)加强三农工作。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确保农民持续增收、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新农村建设全省领先。
发展现代农业。抓住国家实施新增粮食产能工程机遇,巩固提升粮棉油、猪鱼禽等基础产业,加快建设国家级粮棉油猪生产基地;做大做强柑橘、蔬菜、茶叶、油茶、烤烟、杨树、楠竹等优势产业,以油茶产业为主,年内新开发丘岗山地20万亩以上;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健康养殖、生态养殖和高效养殖,积极推进生猪“零排放”养殖;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新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00万亩,新增农业“三品”认证70个以上。抓住国家完善农产品加工税收支持政策的机遇,加强农产品加工专业园区、示范企业、重点项目建设,突出培育10大标志性龙头企业,新增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40家以上,推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大市建设。抓住国家建设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机遇,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流通、防汛抗灾、森林防火等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重点扶持10家龙头合作社做大做强,全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50家以上。
推进镇村同治。按照巩固成果、培育亮点、大面推开的思路,以镇村同治示范片建设带动整个新农村建设,重点巩固提升20个示范片,进一步处理好点和面、建和管的关系,努力实现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受益、长远受益。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力度,在积极争取上级投入的基础上,市本级安排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18亿元,重点搞好农村公路、安全饮水、农村能源和农田水利建设。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积极发展循环农业,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抓好“三清三改”和乡村清洁工程,加强重点流域、重点湖泊水环境治理,禁止饮用水源水域投肥养鱼,减少珍珠养殖面积,防治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
深化农村改革。规范农村土地管理,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搞好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努力解决农村贷款难的问题。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国有农场税费和基层水管体制改革。
拓宽增收渠道。把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今年农村工作的重点,认真落实国家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和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加大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全年培训农民15万人以上,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鼓励和帮助有技术、有资金、懂管理的返乡农民工积极自主创业。重视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搞活农产品流通,实现变现增收。加强农民负担监管。
强化基层基础。引导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把握国家投资重点投向“三农”的机遇,争取更多的水利、交通和民生工程等项目布点各县市区;落实国家信贷政策,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农村;积极争取国家转移支付,增强县级可用财力。引导各个县市区立足自身基础发展优势产业,提升县域经济实力,力争在全省的排位前移,力争更多县市区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对发展县域经济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和奖励。重视和关心基层工作,增加乡村运转经费,今年村平低限运转经费提高到4万元。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化解乡村债务,全面化解普九债务,减轻乡村包袱。继续改善基层条件,支持乡镇机关改造和村级活动场所项目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激发乡村组织活力。培育和倡导文明乡风,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推进民主管理,实行村民自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新型农民,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
(三)加快城市发展。抓好城市扩容提质,把扩容放在首位,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
突出规划引导,拉开城市骨架。以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和交通枢纽城市为取向,以形成100平方公里、100万人口的大城市为目标,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协调发展一江两岸、四大片区,重点建设三大新区,即协调发展江北、江南、德山、柳叶湖四个区域,重点建设德山工业新区、柳叶湖休闲旅游度假新区和西城新区。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地下管网体系等专业性规划及建设性详规,提高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品位。
搞活城市经营,加快建设步伐。坚持用经营的理念,筹措建设资金,推动城市发展。抓好经营策划,结合城市发展重点,立足打造城市个性特色,精心策划和开发一批亮点项目、精品工程。加强城市远景目标、扩容方向、功能布局的宣传和推介,把城市发展蓝图变成社会广泛认同的城市资源,提升城市增值潜力,提高市民、投资者对城市发展的信心和预期。加强资源控制,严格城市规划区内资源控制,抓紧储备一批城市土地,控制土地一级市场,规范搞活土地二三级市场,最大限度提高土地收益。实施工程带动,积极创造条件,开工建设一批集长远性、带动性、效益性于一体的高水平市政工程,带动区域资源增值和城市新区开发建设。用活融资平台,完善资产经营体系,整合城市有形无形资产,更好地发挥投融资平台的作用,积极采用BT、BOT、TOT等新型方式筹集更多的建设资金。
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管理水平。按照职能清晰、重心下移、费随事转、市场运作的要求,调整完善城管体制,逐步建立大城管格局。继续推进城市创建,实施文明城市创建三年规划,巩固城市文明创建和依法拆违成果,抓好城市园林绿化、小街小巷整治、地下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等配套建设,推进雨污分流,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积极引导和支持各县市城区的创建工作。强化社区功能,重点支持改制企业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创建一批主题鲜明的新型社区。
注重统筹协调,完善城镇体系。在加快市城区发展的同时,支持各县市城区和小城镇建设发展,尽快扩大规模,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实行以奖代投的引导机制,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卫星镇,培育一批国家、省、市重点建制镇,形成一批工业、商贸、旅游等特色小城镇。
(四)繁荣第三产业。坚持投资和消费双轮驱动,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加快发展和繁荣服务业。
发展旅游产业。围绕形成湘西北旅游经济圈,加快建设旅游大市,把常德打造成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实施精品战略,重点抓好柳叶湖和桃花源的开发建设,加大夹山、城头山、黄山头、嘉山等历史文化旅游景点和花岩溪、壶瓶山、太浮山、西洞庭湖湿地等自然生态旅游景点的开发力度,大力拓展乡村旅游。加强基础建设,年内完成桃花源至花岩溪旅游公路建设,加快石门至陬市旅游公路建设,新建游客接待中心和大型旅游购物商场等旅游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接待服务优势。加强宣传促销,精心组织首届中国常德桃花源旅游节,加快推进区域协作,完善旅游促销奖励政策,拓展客源市场,提升旅游人气。
搞活商贸流通。加快发展物流产业,建设一批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基地,壮大一批物流企业,把常德建设成区域物流中心。积极发展现代商贸,培育常德商业品牌,把常德打造成湘西北的“商都”。加强城乡市场体系建设,抓好城镇农贸市场改造升级,推进“家电下乡”,开辟农村市场,引导和扩大农村消费。加强物价监测和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努力扩大外贸出口,提高经济外向度。
培育消费热点。落实国家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刺激消费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增强消费信心,扩大即期消费。落实房地产业扶持政策,降低普通住房交易门槛,培育二手房市场及住房租赁市场,优化房地产投资环境,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倡导现代消费理念,扩大消费信贷规模,合理引导汽车、通信、保健、文化等新兴消费。大力促进节假日和会展办节消费,扩大餐饮、娱乐、休闲的消费份额。加快金融、保险、会计、公证、咨询评估、招投标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五)激活全民创业。努力把常德打造成发展的热土、投资的福地、创业的乐园,促进全民谋发展。
支持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企业的主要群体,是就业的主要载体,是财税的重要支撑。困难时期特别要注重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使其稳得住、搞得活。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真心实意、齐心协力帮扶他们度过难关,将中央扶持中小企业的有关政策,特别是金融政策、财税政策、劳动保障政策细化和具体化,并切实落到实处,主动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各种具体困难和问题。加强财政支持,扩大担保规模,降低信贷门槛,放松行政管制,简化审批流程,做到少审批、不审批,少收费、不收费,少检查、不检查,为中小企业创造宽松环境,帮助中小企业闯过“寒冬”。
加大创业扶持。在全市范围内营造以创业为本、以创业为荣、以创业为乐的浓厚氛围,支持每一个有创业意愿、有创业技能、有创业项目的人都成为创业创富的主体。不折不扣地落实鼓励创业的政策措施,放宽经营准入限制,放宽注册资金限制,放宽名称登记限制,放宽经营场所限制,放宽落户条件限制。设立创业扶持奖励基金,从今年起,市财政连续5年每年安排1000万元、各县市区政府每年安排500万元,采取以奖代投、补助贴息、专项扶持等方式支持全民创业。重点支持大中专毕业生、转业退伍军人、返乡务工农民和失业人员创业。
优化发展环境。政府创造环境,人民创造财富。环境是政府的形象,是地方的品牌。各级政府及其部门、每一个政府工作人员都要有强烈的环境意识,尊重企业家,善待纳税人,保护投资者。优化环境突出是解决好一些部门和单位向企业“伸手”的问题。全面保障好财政供养人员的津补贴,保障好政法部门、行政执法单位的办案经费,坚决禁止部门和单位的“三乱”行为。今后,凡是向企业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的,一经查实,部门和单位取消所有评先评奖资格,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停职检查,具体经办人员调离工作岗位。我们将把这一措施向全社会公布,坚决兑现,绝不食言!
五、切实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
扩大城乡就业。全面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发挥市场就业机制作用,完善就业服务和援助体系,促进更多劳动力实现自主就业。大力援助城乡困难对象就业,帮助农村“零就业”家庭、贫困家庭和失地农民家庭至少有一名适龄劳动力转移就业。鼓励重点工程吸纳城镇未就业退役人员、企业失业人员和返乡农民工就业。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鼓励和引导他们面向企业、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就业创业。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新增各类保险参保21万人次以上。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月人平增加110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自付比例下降3个百分点以上。继续抓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出台失地农民、农民工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实施细则,将市内转移就业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纳入养老保险范围。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水平,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提高50元,农村低保扩面3万人,达到13万人以上。落实农村五保制度,建立和完善敬老院管理和保障机制,提高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加强以廉租房为重点的城市住房保障和农村安居工程建设,逐步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搞好扶贫帮困,开展医疗救助、自然灾害救助等救济工作,支持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发展。关心残疾人工作。落实移民扶持政策,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
建设教育强市。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加强合格学校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新生课桌椅政府配套工程,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制,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加强重点职业学校和重点专业建设,提升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水平,规范发展学前教育和成人教育,支持高等教育发展,加快民办教育发展。
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大对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地方病的防治力度。加快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重视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培养。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水平。规范医药市场和医疗收费。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卫生健康知识。
促进文化繁荣。以建设文化名城为目标,大力发展和谐文化,重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德行天下、和谐奋进的常德精神,提高文化软实力。重视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文化名城标志性工程。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重视网络文化建设,加强公民教育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进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事业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生存之源,发展之本。环境污染难以遏制,需要我们倍加警醒;自然生态十分脆弱,需要我们倍加呵护。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努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倡导绿色消费,大力推进生态市建设。我们倡议:全市人民共同行动起来,保护穿紫河、柳叶湖,保护沅水、澧水母亲河,保护常德人民赖以生存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美好家园!
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化技术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抓好科学技术普及推广。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质量。抓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推进城乡建设用地统筹试点,保障建设用地需求。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发展竞技体育,办好市第五届运动会。认真做好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增强全民国防意识,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抓好人事人才、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对台、气象、档案、保密、方志、人防、地震等工作。发展老龄事业。重视和支持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工作。
抓好安全生产。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着力抓好重点领域的隐患排查和整治,依法严肃查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大力推进城乡食品安全工程,重点加强生猪、蔬菜、米粉等安全监管。
维护社会稳定。加大信访维稳工作力度,建立领导干部大接访活动长效机制,强化重大信访问题领导包案制度,对信访突出问题实施专项治理,引导群众合法理性表达个人诉求,维护正常信访秩序。发挥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作用,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加大严打整治力度,继续开展“平安常德”创建活动,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建设公共财政。深化财政改革,促进县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增强县域经济的资源配置能力。理顺市区财政体制关系。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管理、政府采购等改革。坚持依法治税,强化收入征管,重视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增强财政实力。调整支出结构,把财力保障的重点逐步向公共服务、社会事业发展倾斜,向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改善困难群众生活倾斜,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倾斜,向保障公共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倾斜。
办好十件实事。全面完成省政府确定的为民办实事任务。全力办好市十件实事:①实行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援助城乡困难对象就业1万人,其中援助困难家庭大学生就业1000人;完成政府主导就业培训10万人。②硬化乡村公路1500公里。③建设廉租房1200套,发放廉租房租赁补贴7800户,建设农村安居房1000户。④建设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合格学校50所。⑤建设改造乡镇卫生院45所、村标准化卫生室800所。⑥帮助20万农村人口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压减珍珠养殖面积6万亩,小Ⅰ型以上水库禁止投肥养鱼。⑦帮助1.4万名捕捞渔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其中重点帮助1680户无房渔民上岸定居,对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渔民实行应保尽保。⑧整治市城区小街小巷50条,推进社区改造和断头路建设。⑨建设城乡食品安全工程,城乡生猪定点屠宰率分别达到100%、95%,蔬菜农残超标率控制在6%以内。⑩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分别提高15元、10元,分别达到133元和52元,改扩建乡镇敬老院22所。
六、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政府的全部工作必须始于人民需求,终于人民满意。我们要把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当作为政者的成就感,努力建设让全市人民和广大投资者看得起、信得过、靠得住的满意政府。
努力建设亲民政府。始终牢记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政府工作的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政府工作的第一标准,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使政府决策顺应民意、政府工作符合民心。始终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从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安危冷暖着手,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要特别关心城乡低保群众、城镇下岗职工、农村五保户和残疾人等困难群众的疾苦,千方百计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始终牢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做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群众的创造热情,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要通过一系列制度措施保证亲民政府建设落到实处,主要是建立和实施民意表达制度、调查研究制度、为民办实事制度、访贫问苦制度、民主评价制度。
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把法治理念贯穿于政府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坚持严格依法行政,认真贯彻《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严格按程序和规定办事,大力规范行政行为。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切实做到有责必问、有错必纠,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坚持主动接受监督,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虚心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意见,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加强监察、审计等内部监督,确保行政权力依法、公正、有效运行。
努力建设诚信政府。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和政府工作人员都要树立和强化诚信意识,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说到做到。作出的决策,要定一条是一条,条条算数;部署的工作,要做一件成一件,件件落实;对群众和投资者作出的承诺,要说一项算一项,项项兑现,对政府已经出台的各项鼓励发展的优惠政策,我们将坚决兑现,不打折扣,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取信于企业和投资者,以政府诚信带动社会诚信。
努力建设高效政府。围绕提高行政执行力,突出抓好三个环节:抓好决策的环节,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建立健全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决策责任制度,使政府的各项决策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经得起群众的检验,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抓好执行的环节,政府工作的重点在于执行、在于落实,每一项工作都要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结果、有回复,确保政令畅通。抓好办事的环节,政府及其部门直接面对基层群众,面对企业和投资者,要以群众和企业之急为急,以群众和企业之难为难,以群众和企业之需为需,全面推行马上办、限时办、联合办、网上办、公开办,打造更加便捷的办事服务平台。把各个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执行政府决策的情况、办事服务的情况,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努力建设节约政府。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我们的光荣传统,人民群众需要的是一个“便宜”的政府,当前经济形势从紧,更需要我们各级政府带头过紧日子。今年,全市的行政支出要实行零增长。下大力精简会议文件,推行电视电话会议,推行合并开会,提倡无纸化办公;下大力规范接待考察,控制接待标准,严禁铺张浪费;下大力控制集团消费,压减购车、购高档办公用品等方面的开支;下大力压缩行政基建,严格控制新建楼堂馆所,把有限的财力用到发展最需要、群众最受益的地方。
努力建设廉洁政府。加强公务员队伍教育管理,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政绩观。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制度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恳恳干事,干干净净从政。加大腐败案件查办力度,对违纪违法行为,严肃查处,决不姑息;对违纪违法人员,严惩不怠,决不手软。
各位代表!
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万众一心,团结拼搏,为加快建设工业强市、文化名城、和谐常德而努力奋斗!
常德市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秘书处 2009年2月12日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