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书楼】韦棣华文华公书林:书馆之先书研之母[合集5篇]
编辑:紫陌红尘 识别码:20-311707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04 21:25:20 来源:网络

第一篇:【书楼】韦棣华文华公书林:书馆之先书研之母

【书楼】韦棣华文华公书林:书馆之先,书研之母

韦力

我不知道韦棣华这个中文名字是谁给她起的,因为她名字的英文全称是:Wood Mary Elizabeth,如果按照现在惯例式的音译,她应当把名字翻译成:伍德·玛丽·伊丽莎白,但我还是觉得,叫韦棣华,更有亲切感,除了她姓韦,而“棣华”二字,当然是来自“棠棣之花”,这同样也是个美物。但韦棣华更重要的是心灵美,她为了中国的图书馆事业,不止耗尽了自己的钱财,她为此一生未嫁,最终还是死在了她所挚爱的中国图书馆事业上。这样一个伟大的人,我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所到遗迹来纪念她。我以为这是文华公书林 来武汉之前,我几次给陈琦先生去电话,告诉他我的寻访名单,并且向他强调其中的重点就有文华公书林。陈先生是个认真的人,他为了能够让我的寻访得以顺利完成,竟然提前把那些寻访之处先去探看了一番,其中的文华公书林,他告诉我,而今已经没有了痕迹。这听来让我很是失望,但我还是不死心,告诉他,即便如此,也要领到我那个原址之处去祭奠一番。这一代原本都是文华的范围

这天的寻访正赶上武汉大雨,这场雨忽大忽小,至少让我这个北方人找不出什么规律,但这样等下去,总不是个办法,于是一咬牙,跟陈琦先生走入了雨中。同去的朋友还有两位,一位先生名叫陈勇,他是武汉市政府参事史的参事。陈琦边开车边介绍着陈勇的简历,他说陈先生是参加考试考上的现在这个职位,因为他是那场社会招聘的第一名。陈先生说,他自己最对武汉的历史感兴趣,因为广泛地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并且也到实地去探访。经过他的探访,找到了一些早已没有痕迹的遗迹。

我对陈先生的这句话最感兴趣,因为我也有着自己的寻访之旅,所以我知道探访一个未确定的遗迹是何等之难。我听到陈先生的说法后,真大受启发。他说曾帮助一位古代名人的后人找到了这位名人的墓址,那处遗址几乎已经没有了痕迹,但陈先生能够找到,重要的原因,是他曾经在部队里当过侦察兵,所以他能从地形上分析出别人所不注意的痕迹,通过各种资料的佐证来确定此处遗址所在。这个本事让我听来,只能是羡慕,而不可能学得到。陈勇先生说,文华公书林旧址就在这座楼下

另一位同来的朋友,则是武汉大藏书家柯逢时的五世孙柯立志先生。柯立志先生不善言谈,坐在车内不发一声,因为今天也要同时去寻访柯逢时藏书楼的旧址,因此他也一并同来。有他二人的陪伴,我感觉今日的寻访之旅,定会大为顺利。陈勇先生做事极为认真,陈琦先生告诉他我的寻访计划之后,他提前做了相关的功课,他的网搜功夫十分了得,说自己从国外的网站找到许多国内都没有的相关资料,今天他特意打印了几份关于韦棣华和文华公书林的照片。他把这些提供给我,让我很是感动。在车上,他又向我讲述着关于武汉文物古迹的变迁,同时向我解释,为什么本市的古迹被毁坏的很厉害。有这样的朋友陪同,确实去除了雨中堵车的岑寂。封路

开到路口的时候,竟然整条路被隔离墩封了起来。这时候,雨渐渐小了下来,陈琦准备停下车,将隔离墩拿开,以便驶入。他刚走到近前,就从旁边的一个店铺里冲出一位警察,立即制止了他的行为。警察说,里面正在中考,只可驶出,不可驶入。无奈,只好把车停在路边。但陈琦刚学车不久,因为下雨而让倒车雷达变得失效,我只好站在侧边指挥他尽量地贴近路崖子。一不小心,让自己踏入了水中。其实,在前一程的寻访中,膝盖之下本以湿透,到这时,也就懒得顾这些细节。

沿街向内行走,在入口处看到了几处仿古建筑,我本以为这就是。陈琦告诉我,这只是个美术学校。步行300米的样子,迎面看到一处像办公楼式的建筑,陈琦说,这就是文华公书林。虽然我有心理准备,但还是让自己觉得有些诧异。陈琦说,文华公书林一直保留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虽然早已被列入了文保单位,但最终还是被拆掉了,就盖起了这样一座破楼。眼前的这座楼,是水泥外立面,因为没有阳台,所以我不知道里面是住人还是办公。似乎从每一层的防盗窗制式不同,感觉到这里面应当是宿舍楼。公书林旧址的对面是第十四中学大门

这座楼的正对面,是武汉市第十四中学的大门,因为中考,门口拉着警戒线,旁边还停着一辆警车,里面坐着几位警察正在说笑,看我举起相机要拍照,马上予以制止。大门的旁边是一个自动借书亭,这个小亭子被称之为“自助图书馆”,因为亭子上面有雨搭,几位考生的家长坐在下面避雨。李勇先生笑着说,你可把这个小书亭跟书楼选一个角度,一同拍进去,这是一个强烈的对比,因为拆掉了那么一座大的图书馆,然而在它旁边却建了这么一个小的所谓图书馆。我注意到这个书亭的门牌号是“武昌昙华林117号”。

关于韦棣华的历史,有很多相关的书都曾提到过,她的经历也有些传奇。她是美国人,出生于纽约,当过舞蹈演员、导游,甚至还当过看门人。跟图书相关的专业,则是他毕业于波士顿西蒙斯学院图书馆专业。1889年,纽约州的巴塔维亚市成立了图书馆,他竟然当上了这个图书馆的首任馆长,而那年,她仅28岁。

韦棣华在中国,也是一个偶然。她有两个弟弟,她的二弟名叫韦德生,这位韦德生是一位牧师,他对基督教很是虔诚,坚决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传教,于是就来到了武昌。到武昌的当年,中国就发生了义和团运动,开始杀洋人。这件事情传回美国之后,韦棣华十分担心二弟的安危,她曾写信劝弟弟回国,韦德生拒绝了姐姐的要求,这让韦棣华很不安,于是她就在1900年的夏天,乘船来到上海,然后转到了武昌。韦棣华见到弟弟之后,看到弟弟生活的情况比她想象的要好许多,这让她放下心来。在陪弟弟居住的一段时间里,韦德生告诉她,圣公会创办的文华中学和文华书院特别缺英文老师,所以他希望姐姐能在这做一段兼职,为此,韦棣华留了下来。楼对面的书亭,号称图书馆

从查到的资料看,早些年的说法对韦棣华留下来的动机做了另外的解读,认为韦棣华是想以办图书馆的名义来传教。其实这种说法只是一种臆断,因为韦棣华不是传教士。对于韦棣华来华的动机,裘开明在《韦师棣华女士传略》中说:“庚子拳匪倡乱京津,排外仇教,一时传教士之被害者众,风声所播,国外尤严,韦师笃于友爱,因于一千九百零零年,单身冒险来华,探视其弟。”

韦棣华在当英文教师期间,发现中国特别缺乏真正的公共图书馆,因为她有图书馆工作的经验,她能够知道图书馆的发展是启迪民智的最好手段,韦棣华认为图书馆:“在学校则为学校之心神,在社会则为社会之骨髓。”因此她决心为中国的图书馆事业做出她的贡献,但是那时的中国因为没有相关的现代化知识读本,更没有相关的图书馆管理训练,再加上没有钱,于是韦棣华自想办法。1906年,她独自回到美国,到处搞讲演,拉赞助,并且做专题报告来讲解在中国设立图书馆的重要性。经过她的一番努力,最终筹得1万美元和3000册图书。

在1910年5月16日,她在武昌建起了中国第一个美式公共图书馆——文华公书林。据说,建造此馆花了10万美元,在那个时代,这是很大的一个数目。焦急等待的考生家长 楼虽然建成了,但韦棣华仍然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为了能够让文华书林有造血机能的运行下去,因此她觉得有必要想出更好的解决方案。那个时候,关于庚子赔款问题,国外有过相关的讨论。她觉得,如果利用这个钱来搞图书馆当然是件好事,于是她在1923年又返回美国,联系很多有识之士,最多达到400多人,他们共同给总统写信,希望能将庚子赔款中的一部分拿来建图书馆。其中有一段时间,她几乎每天都坐在国会会客厅里等候,去一位一位地说服那些议员。为了不错过机会,据说她每天都不出外去吃午饭,而是带几个面包来作自己的午餐。经过她的努力,她见到了参众两院的大多数议员,那些议员经他的说服,同意了她的申请,最终韦棣华得到了这笔捐款中的一部分。

韦棣华当上了文华公书林的第一任馆长,但她仍然努力地扩大该馆的规模,并且捐书自己的收入,对馆舍又进行了扩充,为此她几乎没有任何的积蓄,并且她为了这个图书馆事业而终生未嫁。有人问到她这个问题时,她说自己已经嫁给了中国。想到这一层,我真觉得这个韦棣华是个伟大的人物。而韦棣华的另一大贡献,就是在文华大学内开设了图书科。她认为,中国仅仅有书还不行,还要有真正懂书的管理人员。这个图书科所培养的人才,对中国图书馆事业影响至深,她所开设的文华大学图书科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当今的武汉大学图书馆情报学院,就是由当年的图书科所递延而来者。因此,这个图书科堪称中国第一个近代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机构,直到今天,在全国各大图书馆工作的专家都有不少毕业于武汉大学,正因如此,武汉大学的图书馆专业成为了国内相关专业中的翘楚。相看两不厌

由此可见,当年的文华公书林对中国图书馆业是何等重要的一个标致性建筑,这等重要之处竟然被随意拆毁,建成了这座丑陋的宿舍楼。我站在雨中,看着这座所谓的现代建筑,心中又瞬间升起了百无一用的义愤填膺。我真不知道这些拆真建假之人,是何等的心志。

回来后,为了搜集资料,我得到了一本周洪宇先生所著《不朽的文华》,此书的副题为“从文华公书林到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这部50多万字的大作详细地介绍了关于文华公书林的发展历史,读完之后,让我更加感慨文化公书林的消失是何等的可惜,而这种可惜,我在现场探访之时,就毫不掩饰地挂在了脸上。这个难堪的表情让陈琦先生颇为不安,他说,这几天下来,没能让我看到更多的所看,他也感到很内疚。我安慰他说,这是非人力所堪。陈勇先生笑着说,陈琦的内疚不是因为没有给您安排好,他是替武汉人员觉得羞愧。这一代的建筑有些旧味儿

好在周洪宇先生的大作中有一段话描述了公书林当年的外观,此书中引用了唐月萱的一篇研究文章,唐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公书林以书库为中心,居大厅中央。长长的大厅内一排排双面架上陈列着按杜威法分编的精装图书;侧面靠窗设有阅鉴座,读者座厢前后也是靠背双面书架,排列成套的《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等经典巨著,琳琅满目,书背上的金字从窗玻璃上透过的阳光下闪烁可见,给人一种宁静之感。”

周文中对公书林也有如下的描写:“公书林内设编目室、参考室、阅览室、报纸杂志室、书库、孙公纪念室(专藏商学书籍)、罗瑟纪念室(专藏西文书籍,以捐款人罗瑟博士命名)、博物古物陈列室、实习室、图书馆学研究室和斯托克斯大厅(以捐款人纽约慈善家O.P.斯托克斯小姐命名)。”消失的风景线

我通过这些描述,想象着文华公书林的壮美,再加上陈勇先生赠送给我的照片复印件,两相对照,让我更加佩服这位韦棣华。同时,我也在想,她当年是出于怎样的一种动机,为了一个异国他乡的图书馆,而奉献出了自己的一生,因为她最终就是在武汉而去世者。韦棣华在武汉工作了30年,在文华公书林工作了20年,本在1931年要给她庆贺70寿辰的时候,她却在此之前的一个月去世了。她将自己的生命也奉献了这个她所热爱的事业,那么,她为的是什么呢?是怎样的信念支撑她,能够将如此艰难的破荒之事坚持到底?以我这固有的因果关系式的功利思维方式,确实不能找到为自己信服的答案,我只能把她视之为一位伟大的人物。我的这个寻访,就是对她的一个纪念,但这个纪念不是为了忘却。

【书楼】韦棣华文华公书林:书馆之先书研之母[合集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