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艾滋病职业暴露评估
编辑:星月相依 识别码:20-223562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3-27 20:33:49 来源:网络

第一篇:艾滋病职业暴露评估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级别评估

《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指导原则》发生以下情形时,定为一级暴露:

(一)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二)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

发生以下情形时,定为二级暴露:

(一)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二)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

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三级暴露:

(一)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二)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分为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

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底、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者,为轻度类型。

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CD4计数底者,为重度类型。

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为暴露源不明型。预防用药方案:

(一)基本用药程序:2种逆转录酶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

(二)强化用药程序:在基本用药程序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使用常规疗程剂量,连续使用28天。

(三)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可以不使用预防用药;一级暴露且病毒载量水平重度或者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使用基本用药程序(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不明时亦可)。

(四)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三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或者重度时,使用强化用药程序。

(五)随访:在暴露后的第4周、8周、12周、6个月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

第二篇: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理应急机制

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理应急机制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粘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一、预防

(一)医务人员接触病原物质时,应当采取一下预防措施:

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以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罩;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二)医务人员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三)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利器盒,以防刺伤。禁止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二、发生职业暴露后的急救措施

(一)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

1、用洗手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在伤口旁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洗手液和流动水冲洗至少15分钟,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0.5%碘伏或75%乙醇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二)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有科室立即报告防保科,并由感染性疾病科对其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对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

(三)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按规定进行随访。随访的内容包括:在暴露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观察和记录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起症状等。

三、登记和报告

(一)防保科应当对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登记,登记的内容包括: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暴露源种类和含有艾滋病病毒的情况,处理方式及处理经过,是否实施预防性用药、首次用药时间、药物毒副作用的情况,定期检测及随访。

(二)防保科每半年将我院发生艾滋病病毒暴露情况进行汇总,上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第三篇:艾滋病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

艾滋病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

摘要:我国目前已处于HIV感染增长期,而且年龄越来越年轻化,艾滋病的传播趋势已开始从高位人群转向一般人群。临床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过程中易发生HIV职业暴露。为提高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认识,增强防护意识,做好职业暴露的防护,为广大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提供借鉴。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职业暴露; 防护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522-01

1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

1.1职业暴露的定义:病人的血液或具有传播HIV的体液,包括精液、阴道分泌物、脑液、胸水、腹水、心包液、羊水及含有HIV实验室样本,经医务人员破损的皮肤而污染时或被针刺或利器割伤或污染医务人员的粘膜。

1.2职业暴露的传染源:就医务人员而言,工作中常见的HIV暴露包括HIV的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含体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含HIV的试验样本,生物制品,器官等。

1.3职业暴露的高危操作:①针刺伤:摆弄针头、分开针头与注射器、深静脉穿刺导丝、静脉采血等。②锐器刺伤:传递器械、刀片、缝针;无刺伤性接触:HIV血液或体液通过破损皮肤、血溅到口腔、眼睛;被血液污染的器械。

1.4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医务工作者特别是外科、口腔科、妇产科医生无疑是HIV职业暴露的危险人群。除此以外,病房护理HIV感染者和艾滋病人的工作人员、手术室的护士和麻醉师、有关血库、化验室和血液透析病室工作人员、尸体解剖人员、甚至相关的清洁工人、警察等也都是HIV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

2职业暴露的护理策略

2.1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规范化培训: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艾滋病流行较晚,艾滋病的护理对于我国护理人员是一个新的领域,护士在进行相关临床实践之前必须得到系统的培训,而且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护士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一定的思想境界,以及不断更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1]。定期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包括艾滋病的发病机制、传播途径、流行病学、治疗护理措施,以及预防和控制HIV职业暴露知识的培训,培训后并进行相应的考核。同时,定期进行艾滋病护理查房,有针对性进行临床护理实践培训。经常参加各种艾滋病新进展专题培训,开阔视野。通过持续有效的培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养成科学良好的工作习惯,减少职业暴露的风险。

2.2加强护理人员心理疏导:由于艾滋病护理工作是高风险和高压力的行业,临床一线的艾滋病病区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低[2]。因此在为艾滋病提供治疗和护理的同时,要注重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适时给予疏导,逐渐消除恐惧和偏见。在关爱患者的同时,加强自身防护,提高护理人员的身心素质,从而进一步提高艾滋病患者的护理质量。

2.3严格暴露的防护:建立规范的防护流程,维护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和控制工作中发生的HIV职业暴露,掌握正确的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防护技术。通过安全教育,强化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督促护理人员遵守安全防护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范,暴露事件是可以避免的,具体应做到:

①认真洗手:保护双手皮肤完整,如有伤口用防水敷料包扎,接触污染物及护理病人前后要洗手,如被血液或体液污染,立即有肥皂、清水彻底洗干净,脱去手套后也要洗手。

②正确使用保护隔离设备,处理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污染用物时,须戴手套,如被污染及时更换,进行有血液或体液溅出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戴口罩及护眼罩,必要时使用胶围裙,鞋套。

③小心处理利器,避免损伤,所有使用过的注射器、输液器的针头及头皮针不作分离,直接放入利器盒,满2/3是更换,利器盒放进黄色胶袋,并贴上特殊标记做医疗废物处理。

④病人标本应放置在坚固的防漏器内,以防运输是溢出,当收集和处理标本时,应避免污染容器外表及申请单。

职业暴露后处理流程:

①用肥皂液和流动清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②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③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④局部处理完整后,尽快报告护士长、科主任及护理部,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向有关专家咨询并进行风险评估,必要时服用抗病毒药物。药物预防越早越好,最好在4h内实施,最迟不超过24h。即使超过24h,也要预防性服药。

3讨论

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依然严峻,护理人员与艾滋病患者的接触不可避免,特别是传染科专科医院,艾滋病收治任务严重,应加强临床护理管理,有效进行规范化培训,确保患者与医务人员双双的安全[3]。在护理艾滋病患者的过程中,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及护理人员的心理疏导,严格职业防护,加强病区管理及消毒隔离,提高护理人员整理素养,准确掌握预防与控制HIV感染的护理技术,既有效保护自身安全,又确实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玉芳,艾滋病患者的消毒隔离与护理[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2):66

[2]李慧民,崔冠宇,栗鑫,艾滋病医护人员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8):3490

[3]高乐,艾滋病患者的护理及护士的职业防护[J],现代护理,2010,7(10):181

第四篇:预防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灵石县人民医院

预防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预防要点:

1、医务人员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医务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结,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抧,尽量避免乾地外科手术等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如果进行,必须戴双层手套。

3、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4、使用后物品及环境的处理措施

(1)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规范使用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也片等锐器。(2)在给病人进行各种操作时尽量选用一次性物品,用后双层实密闭封口进行焚烧处理意见接触过血液或体淮需要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要置于封闭的容器中,由供应室集中回收处理。

(3)不耐高温诊疗用品,可固定患者处使用,定期消毒,用2%戊二醛浸泡10分钟、70%酒精、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70%酒精擦拭消毒。

(5)接触过血液或体液的医疗废物应收集于双层黄色医疗废物袋内封好,贴上注意隔离标疻,由医疗废物回收人员送焚烧站焚烧处理。

(6)被褥、布类物品:可用高压蒸汽消毒、有血液、或排泄物明显污染的可使用有效氯1000mg/L消毒液浸泡30分钟消毒。

(7)病室物表及地面应每日清洁两次,有血液、体液、污染时用1000mg/L含氯消毒擦拭消毒。

5、病人体液:包括羊水、心包液、胸腔液、腹腔液、脑脊液、滑液、阴道分泌物等人体物质。

患者的体液应有专门容器收集,处理时污染的体液中有效氯浓度要达到1000mg/L,放置2h后倾倒。

6、排泄物:患者的尿液、粪便应用专门容器收集,处理时污染的排泄物中有效氯浓度要达到每1000mg/L,搅匀放置2h后倾倒。

7、科室采集标本时要注意盖紧盖好,并要醒目标明“小心血液,提防污染”放入标本箱再送化验室。

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

1、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病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所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浸泡或涂抺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2、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当在进行伤口局部处理的同时,及时报告科室负责人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对其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

2012年10月 灵石县人民医院

感染或定植多重耐药菌病人的预防控制 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根据卫垂问办公厅《关于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通知》的要求,特制订以下预防和控制措施:

一、报告程序:

1、临床科室、实验室、医院感染管理科在多重耐药菌病人管理方面建立快捷有效的合作机制。

2、微生物实验室应加强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当检测出多重耐药菌要在第一时间通知医院感染管理科及相关科室,并记录。

3、临床科室应加强临床微生物监测+药敏试验标本的送检,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主管医师接到病原学检测报告后,首先要报告科主任、护士长及本科监控医师,确认为感染或定植多重耐药菌病例后,及时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要求质控医师及时在科室登记留存资料,并跟踪监控,在24小时内通知医院感染管理科,疑似或确诊为医院感染病例必须在24小时之内填卡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4、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后,及时下到科室察看病人进行指导、监督各项控制措施。

二、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1、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

(1)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2)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能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2.严格实施管理措施

对所有患者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医务人员实施冲洗伤口、经口鼻吸氮、气管插管等可能有分泌物喷溅的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使用口罩;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当使用手套,必要时使用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对确诊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

1)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一直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若患者需要转诊应当以前通知接诊的科室,采取相应隔离措施。2)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针、体温表、输液架等应当专人专用,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鞥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3)实施床旁隔离时,应先对其他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换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

3、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应当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导管、放置引流管等)时,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导管相关的血液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所致尿路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等常见医院感染。

4、加强清洁消毒工作

科室应当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定值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特别是重点部门(重症监护室、ICU、手术室、新生儿病室等)应当固定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面板过旋钮表面、听诊器、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机、患者床栏杆和床头桌、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应采用适宜的低效或高效医用消毒剂,每天必须仔细擦拭、消毒,如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消毒,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或疑似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消毒频次。

5、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认真落实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的实施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根据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避免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相关规定。6.临床医生要对下列情况进行监测和主动筛查做到早发生早诊断:(1)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及较长时间住重症室的患者;(2)接受过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或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

(3)留置各种管道如静脉导管、气管插管、留置导尿管、引流管的患者;(4)合并慢性基础的患者

7、解除隔离:

患者隔离期间需要定期监测耐药感染情况,直至连续3次(每次间隔应大于24小时)多重耐药菌培养阴性或感染已经痊愈方可接触隔离。2012年10月 灵石县人民医院

手术室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管理制度 使用原则: ——该设备只用于手术过程临时需要增加的手术器械,同时在其他无菌包内均无可替代的器械;

——选择快速灭菌程序,必须是单一,实心和无包装的器械 管理要求:

1.应有专人负责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的使用操作,严格按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中压力蒸汽灭菌器管理相关要求执行;

2.每次在使用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之前,必须检查器械清洗质量是否符合要求,确认干燥合格后,方可惊醒灭菌。

3.严禁用于手术植入物、各类腔镜及该设备未提及的其它物使用原则: ——该设备只用于手术过程临时需要增加的手术器械,同时在其他无菌包内均无可替代的器械品的灭菌;

4.观察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每次运行情况,认真灭菌过程的记录,执行可追溯要求,记录包括灭菌日期、装载的主要物品、灭菌程序号、主要运行参数(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及设备运行状况、操作人签名、灭菌质量的监测结果等,记录存档,保留期应≥3年; 5.做好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灭菌程序和质量的监控工作: ①物理监测,要做好记录;

②化学检测,每次灭菌应根据要求放置或张贴包内、保外化学指示卡,进行化学检测; ③生物检测:每周定期进行生物检测。任何一项监测不合格均不得使用,应及时查找原因进行改进,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6.科室负责人要保存好该设备说明书,定期监督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设备的灭菌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二O一二年十月 灵石县人民医院

微生物室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管理制度

使用原则:该设备负责本科室标本的灭菌,不允许承担其他科室器械、物品的灭菌工作。管理要求:

1.应有专人负责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的使用操作,严格按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中压力蒸汽灭菌器管理相关要求执行;

2.观察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每次运行情况,认真做好灭菌过程的记录,3.做好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灭菌程序和质量的监控工作: ①物理监测,要做好记录;

②化学监测,每次灭菌应根据要求张贴化学指示卡,进行化学检测; ③生物监测:每周定期进行生物检测。任何一项监测不合格均不得使用,应及时查找原因进行改进,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4.科室负责人要保存好该设备说明书,定期监督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设备的灭菌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二O一二年十月 灵石县人民医院

口腔科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管理制度

使用原则:该设备负责本科室各种诊疗器械的灭菌,不允许承担其他科室器械、物品的灭菌工作

管理要求:

1.应有专人负责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的使用操作,严格按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中压力蒸汽灭菌器管理相关要求执行;

2.每次在使用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之前,必须检查器械清洗质量是否符合要求,确认干燥合格后,方可惊醒灭菌。

3.严禁用于手术植入物、各类腔镜及该设备未提及的其它物使用原则: ——该设备只用于手术过程临时需要增加的手术器械,同时在其他无菌包内均无可替代的器械品的灭菌;

4.观察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每次运行情况,认真灭菌过程的记录,执行可追溯要求,记录包括灭菌日期、装载的主要物品、灭菌程序号、主要运行参数(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及设备运行状况、操作人签名、灭菌质量的监测结果等,记录存档,保留期应≥3年; 5.做好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灭菌程序和质量的监控工作: ①物理监测,要做好记录;

②化学检测,每次灭菌应根据要求放置或张贴包内、保外化学指示卡,进行化学检测; ③生物检测:每周定期进行生物检测。任何一项监测不合格均不得使用,应及时查找原因进行改进,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6.科室负责人要保存好该设备说明书,定期监督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设备的灭菌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二O一二年十月 灵石县人民医院

艾滋病筛查实验室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管理制度

使用原则:该设备负责本科室艾滋病标本、配血标本的灭菌,不允许承担其他科室器械、物品的灭菌工作。管理要求:

1.应有专人负责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的使用操作,严格按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中压力蒸汽灭菌器管理相关要求执行;

2.观察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每次运行情况,认真做好灭菌过程的记录,3.做好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灭菌程序和质量的监控工作: ①物理监测,要做好记录;

②化学监测,每次灭菌应根据要求张贴化学指示卡,进行化学检测; ③生物监测:每周定期进行生物检测。任何一项监测不合格均不得使用,应及时查找原因进行改进,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4.科室负责人要保存好该设备说明书,定期监督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设备的灭菌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二O一二年十月

第五篇:2014年艾滋病职业暴露培训上半年总结

渭源县五竹卫生院

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治知识培训总结

根据上级疾控部门有关文件要求和指示,为认真做好本辖区内的艾滋病防控工作,提高我院防保及医务人员的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业务水平,我院于2014年5月10日在门诊三楼会议室开展一期艾滋病防治知识高级培训班,全体医务人员及防保人员均人参加了此次培训。

此次培训由我院院长康富文亲自讲授。首先康院带领大家学习了由国务院颁布的《艾滋病防治条列》,然后就艾滋病定义、症状、感染途径、易感人群、预防、治疗、政策、倡导、健康教育和促进、性病的诊治及如何在辖区了开展艾滋病的防治工作等。通过此次培训发现部分学员对艾滋病防治知识如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知识的了解不够全面,对艾滋病疫情的严重性和造成的危害认识不足。这次培训使他们了解了艾滋病疫情的严重性,并教给了他们今后在医疗服务中如何防治职业暴露的知识、方法和技能,了解了抗机会性感染的诊断、治疗原则,健康教育、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相关知识,了解了《艾滋病防治条例》的主要条款和国家制定的针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 “四免一关怀”政策,基本掌握了常见性传播性疾病的诊治。

通过培训后问卷测试,全体医务人员对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政策策略以及医疗服务中如何预防艾滋病的感染的了解和掌握有了显著的提高。培训班的效果明显,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2014年5月10日

艾滋病职业暴露评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