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中西医结合利大于弊
编辑:梦中情人 识别码:20-712583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24 16:12:11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中西医结合利大于弊

中西医结合是在我国既有中医又有西医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其源头可以追溯到16世纪西医传入中国,17世纪中叶中西医汇通派产生。20世纪50年代,在党中央“坚持中西医结合方针”、“促进中西医结合”正确思想的指导下,中西医结合蓬勃发展,目前中西医结合领域已形成了在临床、科研、教学、管理诸方面逐步完善的体系,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医学进步最重要的标志是能够认识、解决、治疗当时难以解决、治疗的疾病。如用中药砒霜(AS2O3)注射液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对这种死亡率甚高,对西药(ATRA)治疗无效的难治和易复发的APL,中药显示出其突出的疗效。再如去年在抗击SARS的斗争中,党中央及时指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向,中西医结合在改善患者症状,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中西医结合是客观存在的,其优势的客观事实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中西医结合是客观需求

存在决定意识。过去,毛主席提出中西医结合是经过长期革命实践,深入基层群众中,从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提出的,决不是凭空臆想,一时冲动,它反映了社会和群众的实际需求。目前的实际状况更加清楚地表明了这种需求,根据最新的民意调查,对2748位民众进行“最愿接受(最喜欢)的医疗方法是什么?”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最喜欢西医治疗者276人,最喜欢中医治疗者515人,而最喜欢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者1957人。另一项对3747位民众进行“最喜欢的医生”的民意测验中,最喜欢中医者有741人,最喜欢西医者有426人,最喜欢中西医结合医生者有2580人。这两项调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客观需求。中西医结合半个多世纪以来历经风雨仍蓬勃发展的关键正是因为它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中医好、西医好,中西医结合更好”已经成为最普遍、最朴实、最一致的选择。

二、中西医结合符合医学科学发展客观规律

中、西医学共同的目标是研究和探索人类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防病治病的手段、方法。它们共同的对象是人和疾病。由于中、西医学各自形成的社会、历史及哲学背景不同,因此产生了各自的理论体系,但这不等于说二者是背道而驰、水火不容的,并不是一些人担心的所谓“结合一点,消灭一点;全部结合,全部消灭”。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优秀传统文化应及时吸收现代科技的优势,充实自身,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对现代科技并没有必要拒之门外,这就如同武林高手配上洋枪洋炮,百步穿百杨的功夫,更能御乱于千里之外,又能取胜于近距离的肉搏。反之,即便是张飞、关公也敌不过普通的枪子。世间最珍贵的是生命,在生命受到威胁需要用医疗手段去挽救的时候,不需要、更不应该区分这种医疗手段的出身,用什么理论体系、什么方法,是不是中、西医结合,符合不符合原体系的自身发展规律。只要能及时有效地挽救生命就值得进一步研究、发展和推广,这样的方法相信包括那些反对中西医结合的人也会欣然选择。活血化瘀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曾一度使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死亡率从当时单纯西医治疗的30%下降至15%左右。20世纪80年代以后,相关研究进入了梗死相关动脉血运重建的阶段,溶栓或经皮冠脉介入(PCI)使闭塞冠脉再通,恢复心肌血流灌注,从而挽救缺血心肌,缩小梗死面积,这使得AMI的病死率下降至5%~7%。不可否认,血运重建是当前无以取代的挽救生命最有效的方法,但事物的发展总是老问题逐步解决,新问题也逐步产生。如介入治疗半年后的高再狭窄率、无复流现象(no-reflow

phenomenon)的出现以及再灌注损伤等,这些问题又阻碍了介入治疗的进一步发展。

中西医结合的宗旨是吸收中西医学各自的优势、特长,将其有机地进行结合,为我所用,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如大家熟知中医重整体宏观辨证,西医重局部微观辨病。以心血管疾病为例,再灌注治疗后的困惑,我们称之为“后再注时代难题”是因络脉凝滞,微小癥积致血管内膜增厚,血管弹性回缩及限制性血管重塑而形成的再狭窄。经大样本调查,这种情况的产生与整体血瘀证关系密切,因此采用活血化瘀为主治疗,可使再狭窄率降至15.8%,此法对无复流防治的研究也初见端倪。“活血化瘀”对AMI的防治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上都有所进展,因此“活血化瘀”研究取得建国以来第一个中西医结合研究领域一等国家科技进步奖就很自然了。

改革开放使老百姓从“不管白猫黑猫,逮着老鼠就是好猫”中得到实惠,看到希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临床实践也是检验理论正确性的标准,中医、西医若没有求实的精神也不会发展至今天。中西医结合有今天的发展和这样深入人心的影响力也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患者从不会计较谁是中医、谁是西医、谁是中西医结合,更不会问各自是有什么定义,只要求谁能快速有效地解除病痛。社会发展如此,医学如此,艺术也不例外,只要吸收中西医文化各自的长处,并充分发挥,二者就不但可以结合,而且可奏出不朽的华章,如陈钢、何占豪将传统越剧优美的旋律与交响乐浑厚的表现方式完美结合奏出了轰动世界的《梁祝》,徐悲鸿、蒋兆和将中西画功底与表现技巧巧妙结合而成的丹青泼墨,以及国际影坛上张艺谋屡获殊荣的奇思妙想等。

三、中西医结合

是我国医学发展的客观趋势

有关调查提示,在我国农村的基层医务人员约80%采用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中医院及西医院中医科病房大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广东省中医院作为中医临床标兵单位,现代检测仪器以及西医诊疗手段一应俱全,中西医结合治疗占多数病房的主导地位。有效机制的运作源于社会需求的准确定位。国际上,在德国建立的第一所中医院是由我国中西医结合前辈开创,经久不衰;美国加州大学紧步后尘颇具影响;日本国内统计有90%的医师(西医)使用中药(汉方药)。可见无论国际大环境还是国内小环境,对中西医结合的需求是明确的。近年来,国内各高等医学院校开设的中西医结合专业(方向)报考踊跃,考生们趋之若骛,有的省中西医结合专业报考的考生比西医或中医专业的报考人数更多,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中西医结合的社会影响。中西医结合科研也推动了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针麻和针刺镇痛原理的研究促使针灸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活血化瘀、祛瘀生新与促血管新生将传统理论与现代技术结合,将对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的防治做出新的贡献,治未病与缺血预保护结合将为诱导内源性调控保护提供理论基础,并可能开创出区别于药物或介入治疗的抗缺血更强或更有效的治疗领域。总之,医学发展有各自的规律,但都要服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发展是硬道理,医药工作者们应以尊重科学的精神,凭着科学的良知及博大的胸襟认识到中西医结合是客观的必然,是不以人们的好恶、意志为转移的。

说到中西医结合这个概念,应该说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有很多前辈和学者进行探索和发展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如何结合?在短时间之内可能难以做出一个明确的回答,也很难用几句话能够解释说怎么样中西医结合。但是在这里可以说一点,中西医结合肯定有它的特色和优势,这是比较显而易见的。简要说这个特色和优势,就是说中西医优势互补、突出特色、重在疗效。我们说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不管中医、西医,治好疾病就是好医。所以说可以说一方面中西医结合为患者诊疗应该说提供了更多更适合的一些选择的方面,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为便捷的一些中西医诊疗服务。比如在一家医院我可以得到中医或者西医或者同时我既可以做中医,又可以做西医,中西医结合的一些诊疗办法。另外一个,根据疾病的性质的不同,我们可以选择中医还是西医,哪方面疗效更好、费用更低、更为方便的一些疗法。比如说某些慢性疾病,目前西医还没有很好的彻底的治疗办法,而中医恰恰在这个疾病有它的特色和优势,有着非常好的疗效,可以用中医的办法去替代。某些疾病用中医的方法治疗起来可能比较慢,用时比较长,或者说难以达到一些根治的效果,比如说目前的恶性肿瘤。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该选择更为便捷、快速、有效的一些西医的治疗手段,所以说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中西医结合来说,为患者治病提供了一些更好的疗效。在某一种疾病的不同时期或者阶段,这两者续惯性的,也就是说做完中医治疗再做西医治疗,或者说同时中医、西医联合治疗,增强对疾病的疗效。比如说现在目前发病率非常高的恶性肿瘤,大家谈癌色变,中医药是目前现在治疗医学的肿瘤治疗方法里面,五大治疗方法之一,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生物免疫、中医药治疗。可以选择在肿瘤的不同阶段,采用中医、西医或者是两者联合,增强对肿瘤的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或者是比如说在手术后合并中医药的一些治疗办法,减少手术后的并发症。在放化疗期间,可以和某些中药,降低放化疗的一些不良反应。这都是中西医结合的一些特色和优势。

当前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是我国医药学必须明确的战略方向,其中最主要的有两件大事要做,一是创新理论,二是提高疗效。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疗效。在提高疗效的基础上,提供了创新理论的萌芽,要达到这个目的,关键在于发挥中西医学各自的优势,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念,主要是融会贯通、各取所长、提炼深化、去陈生新。其具体的治疗模式有以下几方面:1)中西医结合多层次、多途径、多靶点的综合治疗模式,例如融合中医药手术放疗、化疗、免疫疗法与干扰肿瘤宿主生存环带的新疗法,减毒增效、菌毒并治的新观念,联合乳头小切开、利胆排石中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新途径等。2)中西医结合个体化治疗,采用针对每个患者体质、病因、病机和病势的灵活的因人制宜的疗法。3)中西医结合康复疗法,兼融近期与远期、保存机体功能与生活质量的观念,减轻药物不良作用,重视药物安全性,促进康复健身。4)中西医结合身心综合治疗,既治疗器质性疾病,也解除心理上情志障碍,达到身心康复。

温家宝总理关于“实行中西医结合,发展传统医药学”的题词,代表了党和政府重申坚持中西医结合方针的决心,并对中西医结合的地位和作用给出了科学的、客观的评价,再次确认了中西医结合是发展传统医药学的重要途径。鉴于我国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并存的现实,无论是基于科学体系自身的发展规律还是医疗领域寻求最优效益的需求,都决定了在我国实行中西医结合是历史的必然。成绩显著,特色明显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事业发展的特色和亮点,也是我们缩短与医学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并以自己的特色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优势所在。我国的中西医结合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奋斗,具备了良好的基础。仅以上海为例,首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奖上海就有9个项目获奖,占公示总数的20%,其中包括1项一等奖。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已经建成全国最大的中西医结合医院,医教研及管理等各项工作走在同类医院的前列。1997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NIH)召开有关针刺治疗作用的听证会,上海医科大学的曹小定教授和俞瑾教授出席会议并作了学术报告,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扩大了针刺治疗及其机制研究在国外的影响,对于美国社会公众和医疗保险认可并接纳针刺治疗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科在国际合作方面也有重大突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与美国同行在完成“The use of TCM in cancer treatment”先期研究的基础上,2005年与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联合申报课题U19已获得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通过,获得分课题经费215万美元;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妇女健康中心联合申请了以“中医药与女性生殖健康”为主题的NIH课题,经费达数十万美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与美国New York City大学正在合作进行中药对早期糖代谢紊乱的治疗研究,为下一步申报NIH课题做前期准备。高层次的国际临床和科研合作是上海“十五”期间中西医结合工作方面取得的突出进步。上海要建设成为亚洲一流的医学中心,就必须将发展中西医结合、构筑中西医结合为特色的医学体系作为其重要内容。基础临床,值得关注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存在不同看法,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中西医结合学科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探索科学思路、研究方法和结合的切入点。中西医结合的内涵,应该是通过比较中西两种医学体系在医疗实践中所采用的思维方式、认识手段和应对措施的异同,吸收各自的长处,逐步做到在理论体系上融会贯通,在临床实践中优势互补。现代科学可以帮助理解和阐明深奥复杂的中医理论,而中医药学对人体生命现象的独特认识和对疾病独到的治疗手段又能丰富和充实现代生命科学的内涵。

目前,中西医结合学科基础和临床方面存在的问题均值得我们关注。

在基础研究中应该正确处理分析和综合的辩证关系。中西医结合不是中医西医化,不能用简单的还原论的方法来研究中医。如果用还原论的方法,就算你观察得再仔细、指标再先进,哪怕应用的都是分子生物学手段,也不能准确地阐明中医学理论的真谛。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研究曾出现过一波又一波的“指标”热。从cAMP、cGMP,各种免疫球蛋白和淋巴细胞亚群,一氧化氮、内皮素、一氧化氮合酶,到现在的基因等,虽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但是又有几项真正在理论上获得了重大进展?更不要说是突破!不是说不需要分析的方法和手段,问题是必须与整体研究相结合,进行综合的研究。中医学是一门经验医学,但更是一门朴素的整体医学;而西医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一门实验医学。医学的发展趋势以及医学模式的改变,要求我们的研究不仅建立在生物学个体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强调个体差异,建立起立足于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上的新型整体医学,而中西医结合可以将现代科学微观化的优势和中医学整体化的理念有机地统一起来。一些有影响的中西医结合的重大成果,如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奖“肾本质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2]等,都是将两者结合得比较好的典范。这种结合要求研究者不但要有扎实的现代科学的基础,更要具备较高水平的中医理论的造诣。所以必须强调中西医结合工作者认真学习中医理论和努力提高中医素养。

在临床实践中应该合理开展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特别是中西药物的合用。中西医联合治疗是体现中西医结合优势的重要方面,对于提高疗效,特别是对于提高一些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效果以及保护人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践中已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病证结合、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等等,但中西药的合用并不等同于中西医结合。泛泛的中西药物合用是否科学、是否合理、药物之间有无不良反应、是否适得其反、或者造成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等,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这就要求首先弄清楚中西医治疗各自的优势病种是哪些;对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中西医治疗各有哪些特色;在疾病的同一阶段,中西医对不同的病理环节分别有哪些作用;中西药物同时应用相互之间有没有影响等。临床上存在许多这样的疑问有待解答,但这些均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很少有关于此类研究工作的报道;研究者即便有所设想,也不容易获得各种科研基金的支持。

中西医结合是一门新兴学科,对不同的学术观点要有包容的态度,鼓励其在实践中成长,在发展中完善。有专家认为,应用中药单体所做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已不属于中医的范畴,这个问题可以讨论。单体的作用当然不可能全部代表含有复杂成份的母体的作用,但母体的作用是由各个单体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对单体的了解毕竟是向全面了解母体迈进了一步。我们当然希望有更多的关于中药药效和药理的研究能够结合中医的理论及中药的性味,但也不宜轻易否定这种部分阐明作用机制的研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团结更多的专业人员投身到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的事业中来。广泛参与,共同研究

如果说中医现代化需要借助广泛存在于生命科学领域乃至其他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声、光、电、磁等手段进行研究的话,中西医结合则须吸引医学领域中的各个学科广泛参与,提倡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融合。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就是心内科、生物物理学、细胞生物学、病理生理学、中药学、药理学等多个学科共同合作的成果。肾本质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项目,最初是由上海医科大学一流的中医、中西医结合、生物化学和内分泌专家进行合作攻关,在临床阶段又有呼吸科、内分泌科、老年病科、儿科、妇科等学科的共同参与。针刺镇痛研究更是涉及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多个领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出身中医的专业人员投身到中西医结合事业中来,使这支队伍不断壮大;而西学中人员由于其知识基础的特点,仍然应该是中西医结合的中坚力量。在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广大西学中人员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上海的邝安、沈自尹、戴瑞鸿、俞瑾、奚九

一、秦万章等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都是西学中人员。上海市卫生局近年来连续组织了两期高级西学中研修班,学员层次之高,政府投入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为中西医结合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在全国各省市目前对西学中不予重视的大环境下独树一帜,带了一个好头,但现在相应的政策还不配套。目前中西医结合医师的执业资格隶属于中医大类,即你要获得中西医结合的执业资格,你首先得拿到中医师的资格证书;而相当一部分中西医结合人员(包括正在培养的高层次西学中学员)医师资格证书是临床(即西医)类,他们即使具备中西医结合的执业能力,也不能获得相应的执业医师证书,这显然不合理,也违背了动员西医学习中医,鼓励他们实行中西医结合的初衷。

抓住机遇,谋求发展

目前国外对“结合医学”的研究和投入呈逐年上升趋势,美国NIH 1992年用于整个替代医学的研究经费仅200万美元,而近年仅哈佛大学麻省总院用于中医药的科研经费已超过1亿美元。国内的广东等省政府都已明确将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列入全省重点工作之一。这些都为我们积极谋求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面对这样一个大好的时机,中西医结合工作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4.1 选择一些工作基础较好的病种,制订中西医结合治疗指南目前西医治病有治疗指南,中医治病有诊疗常规,但临床实际情况是大量患者在同时使用中西两种方法进行治疗。每种疾病的西医治疗指南加上中医治疗常规未必就是中西医结合的最佳组合。要提倡以人为本,患者求医希冀疗效好、痛苦少、费用低;中西医结合医师有责任有义务在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各种选择中为患者提供最佳方案。过去也制订过一些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规,但其中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这些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规被称为常规并不妥当,而应叫做指南,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指导性意见,给应用者以结合实际情况调整和创新的余地;二是个别单位制订的常规没有权威性,得不到同行的认可,难以推广。建议可以让学会的各个专业委员会参与这项工作,调动专家的积极性,提高执行指南的自觉性。

4.2 选择一些特色优势明显的病种,运用循证医学方法进行验证迄今为止,中西医结合循证医学的研究项目还很少,比较成功的一项是在国内五家大医院开展的在口服西药降糖药基础上加用一种中成药的中法合作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单用西药有效,单用此种中成药无效,但中西药合用可帮助患者进一步降低餐后血糖,这就为合理的中西药合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建议在“十一五”期间能组织若干中西药合用非常普遍的病种开展循证医学研究,提高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实践中的科学性。

4.3 选择一些条件较好的综合医院中医科,加大投入,进行示范建设要坚持中西医结合的方针,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学术发展的宽松环境。综合性医院由于学科齐全、信息多而快、医疗资源丰富,开展中西医结合的基础条件非常好。建国以来,上海相当一部分的中西医结合成果,如阴阳学说、肾本质理论、活血化瘀研究、脉管病、肾主生殖研究、小儿性早熟等,都出自综合性医院或西医的专科医院。但目前的现状是,相当一部分综合性医院领导对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重视不够。因此“十一五”期间,通过政府加强对各个单位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情况的监督检查,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扭转这一“生态环境”不良的局面,对推动中医、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

我们应该有紧迫感,在“十一五”期间,团结各方面的力量,力争在原有的基础上,使中西医结合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陈可冀,李连达,翁维良,等。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1): 12.沈自尹。从肾本质研究到证本质研究的思考与实践――中西医结合研究推动了更高层次的中医与西医互补。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4(4): 47.王文健。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推进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中西医结合学报,2003,1(3): 161164

第二篇:中西医结合疗法[范文模版]

“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是由重庆仁爱医院精神科专家自主研发而成,主要是将传统中医中药、针灸按摩和低频电波磁疗相结合,通过内外调理,辨证施治,调理身心治疗焦虑、恐惧、疑病和神经衰弱,具有疗效快、无副作用等特点。

焦虑症、恐惧症、疑病症和神经衰弱症等心理疾病都是精、气、神严重偏差时出现的症状,单纯的西医治疗缺乏针对性,并存在依赖性、上瘾性和大剂量性的弊端,更严重的是还会损害内脏器官,对我们的身体产生毒副作用。单纯应用各类物仅能缓解部分症状,难以达到治愈的目的。只有通过中医基因免疫来调整精、气、神的和谐统一与运行才能恢复正常,并且这样治疗焦虑、恐惧、疑病、神经衰弱效果会更好。“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按辨证施治原则,选择安神养心补益清火不同的处方,再配合针灸、推拿等传统的中医疗法和现代物理医学低频电波磁疗相结合,具有疗效迅速、无副作用、治愈不复发等特点,至今已为数千例患者解除广大精神疾病患者的困扰。同时在此疗法上由徐汉伟、谢纯清、刘太荣等专家教授长期坐诊。

“ 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的特色:

1、中医药免疫分型治疗

辨证施治:以中医中药的现代药理学为基础,针对各种精神疾病不同的病因类型,精选天然名贵药材,组成系列治疗失眠症的优秀方剂。

2、内神经机能综合治疗

综合调理:应用针灸、气功、推拿、拔罐等传统的中医疗法配合现代物理医学低频电波磁疗,恢复人体微循环系统,提高人体内神经机能,加强免疫力。

3、意向引导心理治疗

重在治心:心理因素是导致焦虑、恐惧、疑病和神经衰弱的首要因素,专业心理医生采用自我松弛训练法、催眠疗法,从心理层面解决患者焦虑、恐惧、疑病和神经衰弱的问题。

第三篇:中西医结合查房

一、罗艳护士长:为大家讲人本位查房的目的

目的:人本位优质护理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要求改变理念,关注细节;期作用是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治疗效果,加快康复速度,调整收入结构;内涵是转变护理模式,改革护理管理,建立优质服务;护理评估的作用是

1、收集疾病诊断及护理需求的依据;

2、判断疾病的发展转归;

3、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4、早期发现并发症。

护理的职责:专业的生活护理、安全的治疗处置、早期的病情观察、积极的心理护理、及时的康复指导、有效的健康教育。

二、罗艳:今天我们查房的责任护士是刘莉,请刘莉按“八知道”为大家介绍患者一般情况。刘莉:孕妇赵丽梅,女,20岁,因“停经40+5周,阴道流液1小时”于2015年2月1日18时54分收入我科住院,门诊以“妊娠40+5周孕1产0枕左位先兆临产、胎膜早破”收入院。神志清楚,精神好,大小便正常。入院前1小时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阴道流液,色清亮,约50ml,不规则下腹坠胀,无头昏、头痛、恶心、呕吐、腹痛、阴道流血等不适,立即就诊于我院。测T:36.6℃,P:82次/分,R:20次/分,BP:98/62mmhg。脉象属滑脉,舌色为淡红色,白苔,薄。入院后孕妇要求阴道试产,于2016年2月2日予缩宫素2.5u诱导宫缩,诉偶有下腹坠胀,无阴道流血流液,精神、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自觉胎动正常。孕妇昨日经催产素诱发宫缩失败,目前仍有不规则宫缩,今日胎监正常,孕妇阴道试产愿望强烈,于2月3日10:20行宫颈球囊引产术,仍有不规则宫缩。产妇给予催产素及球囊引产均失败,目前孕周已达41+1周,已临产,产妇宫口扩张2cm系球囊扩张所致,复查彩超提示胎儿成熟,于孕妇及家属沟通后,孕妇及家属表示理解,并要求剖宫产终止妊娠。完善相关术前检查,医嘱定于2015年2月4日18时26分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术,术中于19:29取出一活男婴,体重3400g,术中顺利,术后安返病房,遵医嘱予穴位帖敷,中药直肠滴入,中药热奄包,催乳,抗炎等治疗,腹部切口敷料清洁,干燥,无渗血、渗液,子宫收缩好,宫底平脐,阴道恶露如经量,色暗红。协助产妇行母婴皮肤接触及早吸吮,并指导产妇正确的哺乳姿势、挤奶手法及踝泵功能锻炼。于2月5日遵医嘱取尿管,小便自解。今日是入院第6天,术后第二天,术后第2天,产妇未诉腹部切口疼痛,夜间睡眠可,肛门已排气及排便,精神食欲可,宫底脐下一横指,阴道恶露少,色暗红,无异味。今日遵医嘱继续予穴位帖敷,中药直肠滴入,中药热奄包,催乳,抗炎等治疗,复查血常规,继续口服定坤丹及产复康金月子外敷腹部切口,停流质,嘱软食,腹部切口TDP照射。中药3付,每天一剂,1天3次,水煎,口服,每次150ml,治宜补益气血、通乳下汁。治疗及药物不良反应:穴位帖敷以活血化瘀,温经止痛,催乳下汁,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中药直肠滴入以润肠通便,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中药热奄包以温经散寒止痛;抗感染药物磺苄2g每天三次,静脉滴入,观察产妇有无恶心、呕吐、发热、皮疹等不良反应。现无不良用药反应。

八知道汇报时间节点混乱,思维不清晰

主要护理诊断、措施及效果评价:P、潜在并发症:出血性休克。I、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观察阴道流血的量、色及一般状况,出现休克反应交叉合血,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O、患者能积极对待病情变化,避免了发生失血性休克。

三、罗艳:由刘莉为大家介绍一下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施护原则:

1、辨证属产后气虚血瘀,气血无力推动乳汁运行。

2、施护原则:宜补益气血、通乳下汁,方选下乳涌泉散。

四、罗艳:针对以上刘莉对患者病情的介绍,现由李达琳补充提出该患者的护理问题、护理措施及效果评价。

P1、焦虑与恐惧:与环境陌生、缺乏对疾病的认识或害怕手术有关。I(1)介绍医院环境、有关制度及主管医生护士,做好沟通,增加信任感。

(2)设法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指导,增加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O病人能适应环境,调节情绪,顾虑基本消除,对病情有了一定的了解。P2睡眠性紊乱:与环境的改变、术后疼痛有关。

I2(1)减少或消除环境中造成人心情烦乱及睡眠中断的因素(2)术后使用镇静止痛药(3)患者能安静入睡

P3有感染的危险:与术后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留置尿管,乳汁瘀结。I3(1)及时更换会阴垫,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每日行会阴冲洗2次。(2)术后6小时勤翻身,防止吸入性肺炎。

(3)严格使用抗生素药物,保持尿管通畅,注意尿液颜色、量、性状的改变,防止尿管堵塞。

(4)指导产妇正确的哺乳姿势、挤奶手法,坚持母乳喂养,防止产褥感染。O3无呼吸道、泌尿系统感染,产褥感染。

P4术后大出血的危险:与手术创面,术中损伤血管,子宫收缩乏力,结扎结脱落有关。I4(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观察阴道流血的情况。(2)观察切口敷料渗血情况,每日TDP照射伤口2次。(3)予沙袋压迫切口4-6小时。

O4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未发生大出血。

P5疼痛:术后麻醉作用消失,病人的耐受能力下降。

I5及时向病人说明伤口疼痛的原因,可能待续的时间,让病人作好心理准备。遵医嘱予穴位帖敷、中药热奄包治疗。O5患者伤口疼痛减轻或消除。

P6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术后长时间卧床有关 I6(1)术后协助翻身,每2小时1次。(2)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无渣屑。O6皮肤完整,无褥疮发生。

P7腹痛、腹胀:与手术牵拉、麻醉后反应有关。

I7指导病人术后6小时开始床上翻身活动,视病人情况鼓励下床轻微活动,防止肠粘连等并发症。遵医嘱予大承气汤中药直肠滴入每日2次。O7病人术后2天内肛门排气排便,腹痛及腹胀缓解。

P8下肢深静脉血栓:与产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运动不够有关。I8早晚抱脚,按摩下肢,做踝泵功能锻炼,下床活动。O8病人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五、罗艳:由王宇说一下疼痛评估的分级:

0分---无痛,1-3分---轻度疼痛,可忍受,能正常生活睡眠;

4-6分—中度疼痛,适度影响睡眠,需用镇痛药;7-10分---重度疼痛,影响睡眠,需用麻醉镇痛药; 8分---剧烈疼痛,影响睡眠较重,伴随其他症状;10分---无法忍受,严重影响睡眠,伴随症状或被动体位。

六、罗艳:那罗媛媛几分的时候报告医生? 评分大于等于3分应报告医生

七、由张雨为大家说一下患者的营养状况 患者体重55kg,中等身材

八、罗艳:接下来是功能活动的评估,那么,大家说一下深静脉血栓的分型? 郭瑶:深静脉血栓:

1、中央型:髂静脉血栓形成:全下肢明显肿胀,左侧多干右侧,髂窝、股三区疼痛、压痛、浅静脉扩张、皮湿升高。

2、周围型A、股静脉血栓,大腿肿痛;B、小腿静脉血栓:小腿剧痛,足不能着地踏平,肿痛有深压痛,homans症阳性,踝关节过度背屈致小腿剧痛);

3、混合型: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九、床旁查房:由刘莉来介绍一下目前患者的情况并查体。

患者今日是入院第6天,术后第二天,测T:36.9℃,P82次/分,R20次/分,BP101/67mmhg,切口敷料观察?产妇未诉腹部切口疼痛,夜间睡眠可,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畏寒、发热,(多余)肛门已排气及排便,精神食欲可。

查体:体温正常,面色红,乳头凸,乳房乳汁分泌多,有轻微乳汁淤积,心肺未闻及异常,腹部切口无红肿,敷料干燥、无渗液,宫底脐下一横指,宫旁无压痛,肠鸣音活跃,阴道恶露少,色暗红,无异味。

十、罗艳:通过本次的查房,让我们对病人全方面病情及护理的重点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我们以后在护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莉妹:是不是你写的哟,不像你的水平哟。

1、不符合实际查房时的礼貌用语要求(礼仪要求)。

2、八知道汇报时间节点混乱,思维不清晰。床旁查房时显示为入院第六天,术后第二天,可又有“今日胎监”的叙述。未按照八知道进行汇报。

3.PIO要有大的调整,危险的在前,相对比较危险小的在后。实际存在的在前,潜在的危险在后。措施要符合现在的护理要求,如麻醉后的体位、尿管留置的时间、真正是护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及解决措施等。

4、还需要进一步修改,请您仔细阅读一下!我没有每处标注。

第四篇:中西医结合眼科学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

1、几个方剂的组成、治法、方药

A新制柴连汤

风热壅盛症状:风轮疮的早期(黑睛生翳如秤星,似花瓣,状如凝脂,像新月,若

豆腐渣)

组成:新制柴连芍二荆,栀芩草防龙胆通(芍药、二花、荆芥、栀子、黄芩、甘草、防风、龙胆、木通)

B除湿汤

主证:湿热壅盛证

组成:连翘 滑石 车前子 枳壳 黄芩 黄连 荆芥 木通 陈皮 茯苓 防风 甘草

除湿滑陈车苓翘,芩连通风壳荆草,清热除湿疗眼病,湿热壅盛服之消。

C泻肺饮

主证:结膜充血,热结为疳,眦多泪热之肺热亢盛证。

组成:泻肺荆防栀芩桑,膏芍壳通翘草羌,清热宣肺加白芷,暴风客热功效良。(荆

芥、防风、连翘、黄芩、桑白皮、石膏、赤芍、枳壳、木通、连翘、甘草、羌活、白芷)。

D除风益损汤

主证:风邪乘袭证

组成:除风益损熟四物,防风藳本加前胡(熟地、川芎、当归、芍药、防风、篙本、前胡)

E定志丸

主证:近视之气血不足证

组成:远志、菖蒲、伏神、人参

2.中西医解剖对照表

眼珠:眼球白睛:球结膜、巩膜黑睛:(水膜)角膜黄仁:巩膜睛褶 :睫状体瞳神:瞳孔晶珠:晶体神膏:玻璃体视黑衣:脉络

膜视脑衣:视网膜目系:视神经及球后血管胞睑:眼睑睑弦:睑缘泪泉:泪腺血英:泪阜泪窍:泪小点眼带:眼外肌真气:眼内的气血精 玄府:眼部的气血精往来出入的通道神光:视物、辨色的能力

3.风轮疮的发病部位是角膜(黑睛),如银内障的发病部位是晶体(晶珠)。

4.椒疮又名沙眼,具有传染性。

椒疮并发症1)睑内翻,睫毛倒入 2)黑睛生翳 3)赤膜下垂,血翳包睛 4)流泪

及漏睛症5)上睑下垂 6)睥肉粘轮 7)睛珠干燥8)粟子疾(眼睑结石)

椒疮分期:浸润初期; 活动期: 瘢痕前期; 瘢痕期。

5.细菌性角膜炎:黑睛生翳,状如凝脂,肥浮脆嫩多伴黄液上冲的急重眼病(分泌物较多浓稠)

病毒性角膜炎:角膜症状,疼痛畏光流泪,常有服药史。黑睛怕热羞明,流泪涩痛,视力减退。(分泌物较少清稀)

6.强直性脊柱炎的并发症是急性虹膜睫状体炎,易引起虹膜与晶状体粘连(后粘连)。

7.急性闭角性青光眼,病机:神水阻滞

临床表现:视力下降;眼内压突然升高,眼球坚硬如石;角膜水肿,瞳孔成竖椭圆

形散大,且带绿色外观;局部混合充血;前房极浅,前房角闭塞;伴有剧烈的眼胀

痛,同侧头痛恶心呕吐等。

正常眼压10-21mmHg。

视力公式:标准视力定为1.0,其视力可用一公式计算,即视力=H/5mX0.1

降眼压的药物:醋氮酰胺片口服,20%甘露醇250毫升,静脉滴注,30—60分钟滴完;50%葡萄糖液100毫升,一次静脉注入。口服高渗甘油合剂。

8.白睛的生理功能1)保护眼内组织 2)维持眼球形态3)遮光作用

9.泪器包括什么包括分泌泪液的泪腺(泪泉)及排泄泪液的泪道(泪窍)两部分。泪腺包括副泪腺和结膜杯状细胞。泪道是排泄泪液的通道,由泪点、泪小管、泪囊、鼻泪管、泪总管组成。

10.与目内眦相连的经脉是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

11.中西医诊断病名的对照

睑腺炎:麦粒肿、土疳、针眼急性泪囊炎:漏睛疮、睛漏疮慢性泪囊炎:漏睛睑板腺囊肿:霰粒肿、胞生痰核病毒性睑皮炎:风赤疮痍角膜软化症:疳积上目 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红眼病、暴风客热白内障:圆翳内障、偃月内障、如银内障先天性白内障:胎患内障并发性白内障:金花内障外伤性白内障:惊振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青风内障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绿光内障慢性闭角型青光眼:黑风内障葡萄膜炎:瞳神紧小、瞳神干缺视网膜动脉阻塞:暴盲、落气眼视网膜静脉周围炎:云雾移睛视网膜色素变性:高风内障、高风雀目

视神经萎缩:青盲、黑盲

12.外眼手术的切口方向:睑腺炎(外麦粒肿)与睑缘平行,睑板腺囊肿(霰粒肿)、内麦粒肿与睑缘垂直。

13.眼表的结构:结膜上皮、角膜上皮、泪膜。

14.麦粒肿中西医病名都有针眼、土疳、土疡,偷针。责之于脾胃,病机为脾胃湿热、脾胃蕴热。

15.散风退翳药:蝉衣、木贼、蔓荆子、菊花、桑叶、白蒺藜、蛇衣、蚕砂等。不包括

龙胆泻肝汤。

16.五轮学说的内容

中医眼科将眼局部由外至内分为胞睑、两眦、白睛、黑睛和瞳神等五个部分,分

别内应于脾、心、肺、肝,肾五脏,命名为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总称五轮(轮为标,脏为本)

(一)肉轮指胞睑。包括解剖学之眼睑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睑板和睑结膜。胞睑在脏属脾,脾主肌肉,故称肉轮。因脾与胃相表里,所以,肉轮疾病常责之于脾胃。

(二)血轮指两眦。包括解剖学之眦部皮肤、结膜、血管及内眦的泪阜、半月皱襞和泪点。上、下眼睑鼻侧联合处交角钝圆,称大眦,又名内眦;颞侧联合处交角锐小,称小眦,又名锐眦或外眦。两眦在脏属心,心主血,故称血轮。因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血轮疾病常责之于心和小肠。

(三)气轮指白睛。包括解剖学之球结膜和前部巩膜。白睛在脏厉肺,肺主气,故称气轮。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气轮疾病常责之于肺和大肠。此外,白睛环绕黑睛周围,紧密相连,一旦发生病变,容易相互影响。

(四)风轮指黑睛。近代主要指解剖学之角膜。黑睛在脏属肝,肝主风,故称风轮。因肝与胆相表里,所以,风轮疾病常责之于肝胆。此外,黑睛之后为黄仁,黑睛与黄仁之间充满神水,瞳神位于黄仁中央,故当黑睛疾病之病邪深人时,容易影响黄仁、神水,并波及瞳神。

(五)水轮指瞳神(含瞳孔及眼内组织)。狭义的瞳神专指解剖学之瞳孔;广义的瞳神不仅指瞳孔,还包括葡萄膜、视网膜、视神经以及房水、晶状体、玻璃状体等。“水

轮”一般多指广义的瞳神,是眼能明视万物的主要部分。五轮学说原主张瞳神在脏属肾,肾主水,故称水轮。因肾与膀胱相表里,所以水轮疾病责之于肾和膀胱。但由于瞳神结构复杂,经古今不少医家的实践证明,其生理、病理不仅与肾和膀胱有关,与其他脏腑也有着同样重要的密切关系。

17.眼底中央动脉阻塞,中医称为暴盲,可见目颤、视物变形。眼底的微动脉瘤可见糖

尿病、视网膜变性。

18.穿透性损伤影响健眼的条件(ABCDE)①穿破口在黑睛边际。②眼内异物存留。③

伤口长期愈合不良。④伤口出红赤疼痛持续不退。⑤反复出血。

19.最早的眼科医生是扁鹊,配制眼镜最早出现在宋代,《陶氏疗目方》是我国第一部

眼科专书。现存最早的眼科专著是《秘传眼科龙木或龙木眼科秘传》。

20.超声乳化的步骤(ABCDE):①手术切口环形丝囊。②分离:水分离和水分界;③切

削、打槽、分核、劈核;④清除皮质,⑤人工晶状体植入。

21.超声乳化的并发症(ABCDE):①角膜水肿;②炎症反应;③青光眼;④白内障;

⑤视网膜脱离。

22.风邪导致眼病的疾病常见症状(ABCDE)痒、泪、肿、动、燥。

判断要点

1、五轮学说适用于所有眼部疾病的说法是错误的。

2、眼外伤,伤于酸者轻,伤于碱者重。酸性损伤要小于碱性损伤

3、瞳神病当从肾论治,瞳神属肾。

4、白睛红赤是球结膜充血,白睛混赤是混合型充血,孢轮红赤是睫状体充血。

5、绿风内障是急性闭角性青光眼,黑风内障是慢性闭角性青光眼。

6、贯穿肉轮病的药物是充蔚子。

7、疳积早期多见夜盲症(又称雀目)。并非火疳所致。

8、高风内障即视网膜色素变性。

9、紫外线损伤多损及外眼(角膜、结膜)

10、新制柴连汤可用于风轮疮早期。

11、强直性脊柱炎的并发症是急性虹膜睫状体炎。

12、瞳神干缺是晶体粘连。

第五篇:网络利大于弊

第一、中学生求知欲望强烈,正是学习的最佳时机,网络可以打开中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上网可以及时了解时事新闻,获取各种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上网可以充实头脑,只要留心就可以学到许多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网络的远程教育会给中学生带来无穷的益处。学生可以在一个个内容丰富、名师坐堂的网站中任意翱翔,如果上了网,网上各种试卷和典型题目应有尽有,学生就可以任意选择。鼠标一点,大千世界便尽收眼底。所以网络对中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有利。

第二、中学生处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他们喜欢交朋友,渴望友情,网络就为中学生打开一扇门,让中学生很容易就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古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梦想今天通过网络实现了,我们可以在网上认识天南地北的朋友,甚至是外国朋友,极大拓展了我们的交际面,让我们的朋友遍天下。还有利于中学生了解不同的世界,不同的生活。过去孩子要和外界接触,会受到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现在在网上,完全没有了地域、背景等约束,可以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

第三、中学生喜欢创新,喜欢独树一帜,网络就可以促进中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中学生可以在各个BBS里张贴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和见解,在与别人的辩论中学会辩证的看问题。中学生上网也可以提高自己某项业余爱好的水平,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写博客,传照片,制作flash,编辑视频,都成为一些中学生的爱好,把自己的创意展现的淋漓尽致。我们在学校读的是统一的教材,考的是一样的试卷,但我们中学生是有差异的,网络恰恰弥补了这种不足。在网上,你可以了解你喜欢的信息,学习你喜欢的内容,满足了中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21世纪将是计算机网络时代,今日的莘莘学子将担任未来社会的栋梁。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就是闯荡未来信息时代的最强有力的武器。今天我们在网络上获得的知识,就是明天的创造力。所以,我再一次陈述我方观点: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

中西医结合利大于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