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题中期报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组
“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一)立项背景
近年来,我国的传统文化愈来愈受到世界的瞩目,在独立起源的世界四大文明中,历经五千年沧桑世变而从未中断的惟有中华文明,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源远流长和它的巨大凝聚力。让学生背诵、积累古诗词,可以使学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高尚道德的熏陶,使他们感受到祖国诗词文化的独特魅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各年段的小学生都要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诗文。现阶段,许多教师对古诗词的教学流于形式,千篇一法,不管怎样的古诗词都是遵照“读—讲—背”的传统模式进行教学。而且没有考虑到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各年级古诗词教学的方法基本相同。没有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水平,或讲解过多过深,或停留表面,机械背记,没有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我国古诗词的语言及意境的魅力。久而久之,学生背诗有口无心,教师也迫于教学任务缺乏创造性。因此,如何指导小学生诵读好古诗词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我校在创建书香校园的过程中,我们经过教学实践和研究确立了以古诗词诵读为主要内容的发展重心。同时,在实践活动中,我们认为古诗词教学根据各年龄段应该确立不同的重心—低年级古诗词以指导朗诵为主,中年级古诗词以感悟体验为主,高年级则侧重于古诗词的群文阅读和赏析。也正因如此,从202_年9月开始,我校开始研究与古诗词相关的课题——《小学生古诗词诵读指导的研究》。
(2)课题界定
诵读古诗词,重在朗读和背诵,不作多少讲解和分析。这里的古诗词,特指那些比较经典的、朗朗上口的古诗词。小学生古诗词诵读指导的研究,是指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寻求适合各年龄段学生年龄及认知特点的一些朗读、背诵的基本 1 知识和基本技巧,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激发兴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了解掌握学生诵读古诗词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的语言积累。初步培养学生积累古诗词、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为学生创设文化传承的平台。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升人文素养,拓宽孩子的心胸与视野,丰厚学生的知识储备。感受中华文化的璨若星辰与博大精深。不断阅读经典、阅读文化、阅读精神,使学生博学、睿智。
4、探索引导学生开展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的方法和途径,提高诵读的趣味性和有效性,正确指导学生诵读经典古诗词,重视学生诵读古诗词的习惯,体味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涵蕴美。
5、探索和总结出指导学生诵读经典古诗词的教学模式,撰写出一批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论文以及阶段性实验报告。
(4)预期成果
1、在校园里营造一种古诗词研究氛围,使我校语文教师对古诗词教学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形成我校开放式古诗词教学的独特思路。
2、使学生顺利突破难点,顺利背诵70首古诗词,并有拓展学习其它古诗词的兴趣。
3、形成一套行之有效古诗词教改措施和活动模式,编写配套的校本教材。
二、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按时间顺序或内容板块有条理地说明所开展的具体的研究活动,详细陈述研究过程中做了什么、怎么做的。
(一)研究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及《课标》解读中有关古诗词的阐述。
2、儿童诵读文化经典——古诗词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也就是说小学 阶段是人的一生中记忆的高峰期,儿时记下的东西终生不忘,而诵读古诗词是一种记忆活动,让他们学习并积累下一生最有价值的东西。
3、古诗词短小精悍、句式整齐、富有韵律、琅琅上口、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背诵。
(二)研究内容(需涉及调查报告及调查问卷部分)
经过前期的调查问卷,分析准备,我们在撰写调查报告的同时,确立了以下研究内容:
1、古诗词课堂教学改革
我们试图通过改革我们的古诗词课堂教学行为,营造一种更利于学生“自主感悟古诗词”的课堂教学氛围,来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古诗词的能力。
2、七十首古诗词的诵读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向小学生推荐了70首古诗词。我们将这七十首古诗词通过编写校本教材的形式分布到不同阶段并确立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并研究如何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专题性学习活动,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这七十首古诗词的兴趣,并顺利达成欣赏和吟诵各自学段古诗词的目标。
3、古诗词拓展学习
古诗词的学习决不应该仅仅停留在70首古诗词的学习上。我们还应该探讨如何促使学生将古诗词学习活动的触角延伸到70首古诗词之外,去自主学习更多的古诗词,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古诗词修养。
(三)研究活动(例如具体措施、活动内容)
1、经典诗词课例引路
鉴于上述由于现行古诗词教学存在的弊端,我们首先要从古诗词的课堂教学改革入手,来开展古诗词学习策略的研究。具体改进措施设想为以下两点:
(1)提高教师素养
指的是语文教师应带头学习古诗词,一方面迅速提高自身的诗词修养,一方面也是给学生带个好头。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学生们都有向 师性,要是全体语文教师都能时时处处学习古诗词,“腹有诗书气自华”,言谈举止间,能引经据典,随口吟诗的话,在学生中必然会引起积极的反响,引发磁场效应,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在一定范围内掀起学习古诗词的高潮。
(2)关注作品本身
古人云:“好读书,不求甚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想在这里引用这两句话,是时时要提醒我们在引导学生欣赏和吟诵古诗词的时候,千万不要落入繁琐解读分析的窠臼之中。把精力放到赏析精华诗句上来,让学生反复吟诵,然后根据自己的体验,从多种角度和多种纬度进行多元解读,一定会使学生更加喜爱欣赏和吟诵古诗词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关注内容本身,也是在这个往往形式超过内容本身的时代中做出的一件回归本真之举。
2、系列活动激趣
(1)以诗人或题材为线索的专题性学习活动。每次活动都紧紧围绕着一位诗人的生平简历、写作背景及诗作展开。其中生平简历和写作背景适当涉及,以学生独立查阅资料和汇报交流为主,诗作则以其入选作品为主,并适当延伸拓展到其它诗作。整个活动摒弃繁琐分析,突出学生的自主欣赏和吟诵的过程,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深刻的体验。
(2)文包诗趣味小故事创作和交流活动
引导学生通过创作和交流文包诗趣味小故事的形式来学习古诗词,可以将许多有关的诗词背景及内容等方面的知识,融入有趣的故事情节中,使学生在相互交流许多有趣的诗词故事的同时,不知不觉便学到许多诗词知识,背会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
(3)诗配画或画配诗实践和交流活动
结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通过让学生围绕一些诗词名句进行诗配画或画配诗的形式来开展诗词实践学习活动的话,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4)诗词知识讲座和学习心得交流活动
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的学习困难,帮助学生真正进入古诗词的殿堂,通过组织诗词知识讲座和学习心得交流会的形式开展一些互动活动,也有必要。
三、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一)研究目标的达成情况(围绕本课题完成的研究内容,简要说明已形成的基本观点或理性思考)
总结出指导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词的方法和途径: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中教师从兴趣入手,积极组织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学习古诗词,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仿读诗句,就是模仿老师的朗读,当然也可以模仿录音朗读,还可以模仿朗读能力强的同学的朗读。这是对学生一种潜移默化式的影响、熏陶,从而达到抑扬顿挫地朗读和背诵。
2、呈现诗象,“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因此教学时教师借助多媒体、录音机、图画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呈现诗词的“情境”。或者是教师运用丰富的语言引导学生把诗词变成画面呈现眼前,由此感受诗词的意境美。
3、活动多样。小学生自控能力差,理解能力也差,同时集中注意力时间相对较短。但是,他们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那么教学时就要注意活动的多样性。如:诵读的同时写诗,画诗,融入趣味性的游戏,让孩子总有“新鲜”之感,能从诵读的诗词中寻找到乐趣。
(二)产生的效果及影响(体现研究过程中在校内外产生效果、影响,如案例、数量、影响因素等)
1、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开展,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喜爱上了古诗词,提升了文学素养,丰富了语言积累。学生有了积累古诗词、欣赏古诗词的能力,学生诵读古诗词不仅有了量的积累,而且有了质的飞跃。
一、二年级诵读古诗目标30首;
三、四年级诵读古诗目标80首;
五、六年级诵读古诗词120首,学生达标率100%,得到了上级教育部门和家长的高度评价。
2、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古诗词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晦涩难懂的,是读而不知其意的“天书”,他们是不愿意主动学习的,而在老师一段时间的引导、激发下,这些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空前高涨,师生共读、家校共读的良好氛围初步形成。
3、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孩子的心胸与视野得到一定程度的拓展,丰厚学生的知识储备,使他们初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璨若星辰与博大精深。
(三)主要研究成果(如:成果名称、形式、作者、发表或获奖情况等)
1、主要成果。我校的古诗词诵读工作开展的扎实认真,曾被县教育局授予“特色学校建设先进单位”、“书香校园”光荣称号。全体课题组教师 教师郝丽枝的论文《》、苏世华的论文《》、微课《》,还有一批优秀论文正在发表当中,教师研究成果丰硕。我校学生的诗配画作品多次在平定报上发表。我们还创编了校本教材《春华秋实》。学校举行了形式多样的古诗词诵读比赛,课题组成员创编了大量古诗小故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赛诗的场面极其壮观,别开生面,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学生诵读古诗词的热情。
2、主要特色和创新之处:改革了我们的古诗词课堂教学行为,营造一种更利于学生“自主感悟古诗词”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了“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写一写”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古诗词的能力。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专题性学习活动,如:同作者古诗词诵读,同题材古诗词诵读等,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并顺利达成欣赏和吟诵古诗词的目标。
3、突破性进展:我们将许多有关的诗词背景及内容等方面的知识,融入有趣的故事情节中,使学生在相互交流许多有趣的诗词故事的同时,不知不觉便学到许多诗词知识,背会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结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通过让学生围绕一些诗词名句进行诗配画或画配诗的形式来开展古诗词学习活动。
四、课题研究疑难问题
课题研究有待解决和突破的问题(可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描述)
(一)自本课题实施以来,尽管我们开展了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我们感到,因为自身的研究水平有限,很多研究工作做的不科学、不严谨,急需提高研究水平和专家的引领。
(二)与我们学校在古诗词诵读方面所获得的巨大荣誉相比,我们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焦虑,因为应试的压力,我校学生古诗词活动的开展也是热一阵,冷一阵。即学校开展活动期间读得热热闹闹,活动过后就有些松懈,不少学生尚未真正养成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
在两年多的实践研究中,尽管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是我们知道课题中还有很多值得探究的内容,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更优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享受经典文化的滋养。
五、课题研究改进措施
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下一阶段课题研究工作的设想及安排。
(一)教师必须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和语文素养,自己对所教学的古诗词要有独特的理解和感受。为此教师平时可以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如于丹的《最美古诗词》、《纳兰性德诗词》等。我们还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研究方针,既鼓励教师外出进修“充电”,又要把有关的专家学者请到学校做研究指导工作。
(二)教师要更好地用好手中的校本教材——学会用教材教学生学习古诗词,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例如教学生诵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在学生学会美美的诵读的基础上,教学生学习如何去欣赏品味古诗词的美,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等等。
(三)发挥榜样学生、模范家庭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自学创新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家长的积极配合也是很重要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多争取家长的支持,尽量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意识,让家长能够重视孩子的学习,这样也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
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将针对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工作,力争使课题研究更全面、更深入,收到的效果更好。
六、资料附录(“附件”形式)
(一)调查问卷。
(二)有特色的研究活动文字及其他资料。
第二篇:课题中期报告 参考
探究式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发布人:二十四中 发布时间:202_-6-15 点击/评论:6914/0
一、课题研究背景
1.探究学习的兴起与发展
在西方科学教育的变革发展历程中,探究学习的思想由来已久。最早可见于培根、赫胥黎、斯宾塞等人的教育主张中。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于1835年在其著作《写给德国教师的教学法指南》中提出了探讨发现的教学法原则。随后,英国化学家、科学教育家阿姆斯特朗也在其教育论著《科学方法的教学》中提出了要把科学探究发现的方法引入科学教学中的主张。1909年,杜威在美国科学进步联合会的发言指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杜威提出了“做中学”的口号,并在芝加哥的一些学校进行实验。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放射成功,美国受到极大的冲击和震动,引起了他们对教育意义和作用的重新认识。在这一背景下,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发现学习(Discovery learning),教育家施瓦布则提出了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这些方法对美国后来的科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浪潮。
百年来,探究学习的思想及实践在国际教育历程中几经沉浮,说明这种教育理论本身具有优势和缺限两面性。大量研究表明,探究学习的确在学科知识系统传授方面效率较低,但在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等方面是有较大优势的。
当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世界各国都将培养高素质、兼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作为教育的目标,探究学习重新兴起并得到了各国的广泛推崇和倡导。2.国内外有关探究学习的研究方兴未艾
在美国没有哪个观点像“探究”或“探究教学”那样受到科学教育界如此广泛地关注。自加涅于1963年首先在《科学教学研究杂志》发表有关探究教学的文章以后30多年里有许多学者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其中的成果体现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和“202_计划”出版的《科学素养标准》中。在美国“探究教学”研究30年中,对探究教学模式、探究教学与学生认知发展(包括学习成绩、批判思维和过程技能)的关系、探究教学对师生提出的要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以上内容详见《美国“探究教学”研究30年》,全球教育展望,202_年第8期)
我国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学习。在202_年3月正式出版的我国理科各科国家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的意义以及如何通过国家标准促进探究式学习实施的问题,得到了普遍的重视。与此同时,成立了“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课题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课题、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该课题组在借鉴美国探究教学基本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探究式学习的含义、特征及核心要素。(以上内容详见《探究式学习:含义、特征及核心要素》,教育研究,202_年第12期。)3.探究学习的研究与实践仍是任重道远
在国内虽然有许多语文“探究式学习“的先行者,但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在实施探究性学习上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概括起来有下列几个方面:
(1)在课堂探究的交流方式上,多数局限于师生的一问一答的单向交流,缺少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和全班集体深入探究,课堂气氛显得沉闷。在探究问题设计上,问题过多琐碎,没有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问题进行探究,浪费了时间,课堂效率不高。对课文探究?练习中设计的很好的探究性练习题目置之不理,没有在课上或课下落实。
(2)在学生探究活动上,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探讨研究活动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死记硬背多,鼓励创新少。其学习方式的结构是单一的,即仅仅是以“接收式学习方式”为主的一个纬度,而这种线性的学习方式结构模式,将会阻碍个体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3)在写作上,拟题和指导构思没有给学生的自由写作、自由表达、自由探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写作题目单一,构思内容雷同;没有很好去鼓励学生进行富有创意的表达,发表独到的见解,忽视学生在修改环节的个性化表达和探究创造。
(4)在阅读探究时,教师未能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首先是未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学生未把课文读通读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流于形式,学生还未真正产生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以致学生的探究不够深入。有的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探究,但未能重视给充分的时间展示学生的探究思考的成果和产生的情感体验。
(5)探究只注重课堂上的短时间探究,缺乏课外的有组织的长期语文探究活动。尤其是语文学习中的主题性活动,许多所谓的探究只是“走过场”,没有真正落实。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学习和借鉴有关探究学习的理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反复尝试和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对在新课程语文教学中推广探究式教学模式有了一些浅层次的认识,于202_年11月进行课题“探究式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初步构建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语文活动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探究为主线的,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和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的,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探究式”初中语文教学模式。
二、课题总体设计 1.概念界定
探究:探究是最能体现人之本性和人之力量的心智活动,是指学习者在体验过程中敏锐地捕捉问题,紧紧地追寻问题结果的一种心理倾向。学习者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能主动地获取各种信息,对现存的知识持批判的态度,决不人云亦云,往往对问题作出不拘一格的独特的解答,提出富有新颖性的建议和看法;并能将获取的新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新的问题情境,解决新问题、获取新的策略性知识。2.研究目标
①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型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堂教学的探究
中,培养起严谨求实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保持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发展性学习能力。
②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性学习的体验。课题以语文教材为依托,密切联系教学实际,为学生质疑、求异创新、多角度创造性思维开辟广阔空间;学生通过“实践——成功”的体验,增强求知的自信心,及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使他们学会学习,培养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让语文探究性活动真正做到与日常教学打通,使得探究性学习真正成为一种学习方式,而非注重形式的纯空间课程概念。
③培养跨学科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侧重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流程的规律性内容出发来引导学生,同时拓宽学习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④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而且更加注重探究过程和处理信息的科学方法,并致力于培养他们探究、合作的科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帮助学生了解和分析信息资料的方法,掌握访谈、上网、查阅书刊、问卷调查等获取资料的方式。选择有效方式获取所需信息资料,要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要特别留意整理自己的语文学科的知识储备。发现信息资料间的关联,最后综合整理做出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
⑤学会分享与合作,注重过程和方法。语文资料浩如烟海,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十分重要。要发展乐于助人的团队精神,培养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不仅是在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与研究的方法、过程与手段,形成了自己的成果,在成果的展示中获得成就感。在共同的探究过程总共,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⑥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素质和教学业务能力。
“讲授性课型”里,教师凭借教参和教学经验就可展开教学活动。但实行探究式教学模式后,教师成为学生唯一的知识源地位就动摇了,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才传授知识方面也必须多样化,这就促使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和教学业务能力。3.研究策略
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探究者、发现者和创造者;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探究知识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②变单向传递为多元交流
学生——由信息的接受者转变为信息的收集者、利用者、传递者、开发者和发布者;
教师 ——由信息的发布者转变为信息资源(特别是过程动态信息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 ③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
内容——从过分关注学业成就(知识、技能的掌握)逐步转向对综合素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
方式——由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转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使评价不仅发挥其判断、甄别的作用,更多的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中的积极作用。4.实验时间:
①启动阶段(202_.10———202_.12)。设计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确立实验班级。
②理论阶段(202_.1———202_.4)。学习教学理论,吸收先进教改经验,讨论各块研究内容的改革思路和具体策略。
③实验阶段(202_.5———202_.8)。按照研究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在实验班级开展实验。④结题阶段(202_.8———202_.10)。进行数据分析,汇总研究成果,写出研究报告。
5、实验方法 ①文献研究法
利用图书馆、资料室及互联网查找相关的研究文献,了解前人在这一课题上有哪些最新的研究成果,查找相关的研究资料,从多学科多角度开展对资料的比较,把握国内外研究动他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为课题研究提供框架和方法。②调查研究法
通过调查法、观察法了解学生探究式学习的现状和发展可能性,总结筛选具有探究式教学成分的经验和方法,进一步明确课题研究的重点和方向。③行动研究法
以语文学科的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为主阵地,同时采用举行课外阅读探究活
动、召开各类探究主题活动、组织论辩、进行网络探究等形式,发动师生广泛参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课题研究过程
我们课题组8名青年教师至202_年11月课题申报并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课题组成员围绕本课题精心设计研究方案,在各个年级确定实验班级。这一年中我们紧紧围绕该课题展开各项活动,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理论学习,组建教科研沙龙
自课题组成立以来,每学期定期组织系统的理论学习,以科学的理念指导研究。我们确定了课题组的学习计划,要求每个成员每学期都要学习一本理论专著,吸收其先进经验,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争取有所得,有所悟,并做好详细的笔记。采取集中辅导和相互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交流课题研究计划,畅谈教学研究中的体会,撰写学习过程中的心得。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组织课题组成员外出参观学习,业务培训,并聘请专家指导。鼓励教师撰写与课题相关的案例分析、反思及论文。通过两年多时间的学习,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有了普遍提高,创新意识得到强化。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组建教科研沙龙,做到4个“坚持”。1.坚持制定学期计划
每学期围绕课题研究,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制定详细周密的计划,将研究内容细化成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则,以求课题研究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展开。2.坚持开设课题研究课活动。
以不断完善课题方案的设计、修改为前提,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每月有一次课题研究课活动日,每次有两位教师上研究课,其他课题组成员进行听课、评课活动,试图通过实践来深化认识,修正方案。一年来,我们着重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方面对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有益的探讨。每学期都有面向全市举行有关本课题的观摩课。为确保每次研究课均能收到实效,对课前设计和课后反思的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
(一)课前思考:
1、本课适宜采用哪些探究方式?你为何选择此种探究方式?
2、你准备在何时运用探究方式?为何选择此时使用?3.你期望通过探究学习达到什么目的?同时发展学生的何种能力?
4、你准备用何种方法进行效果检测?
(二)课后分析:
1、你选择的探究方式是否恰当,有没有更好的选择?
2、探究方式运用的时机是否恰当,有没有更好的时机?
3、本课的教学目的是否达到?你所期望的学生能力有否发展?为什么?
4、你使用的检测手段是否有效?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5、你收集的资料能从哪些方面佐证课题?
6、本研究课对课题研究有哪些贡献(包括经验和教训)?课题组成员上实验课都必须对照操作程序认真进行教学设计,使以后的研究课不再偏离研究方向,为最大限度地取得实验成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坚持集体备课。
隔一段时间课题组成员就在一起认真反思前阶段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情况,研讨下一步做法,适度调整、不断完善课题方案的设计,并做好详细的集备记录和及时的总结。每学期总结一次,做好质量调查测试及数据分析工作,写出中期实验报告。4.坚持课题活动的探讨。
围绕如何“在新课程中展开探究式学习”的话题,课题组成员实行定期汇报制度,展开有关课题活动的探讨,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讨论、交流课题研究信息,彼此商讨在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并做好活动记录。活动记录有:实验时间、实验目的、实验过程、评课记录、教后札记(情况分析)等。同时全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情况调查,对实验的学生进行摸底调查,取得原始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形成书面文字。在了解教坛动态的同时,根据教学实践中不断产生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修正了研究的具体方案,二、制定活动方案,展开先行研究 1.制定活动方案
我们课题组8名青年教师至202_年11月课题申报并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课题组成员围绕本课题精心设计研究方案,在各个年级确定实验班级。2.展开先行研究
(一)关于“初中语文探究式学习活动要素”的研究。
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从事的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大致分为:问题、假设、推断、检验、结论、交流和评价等阶段(或基本方面)。在探究过程的各个阶段上,教师的工作都是指导、激发和鼓励他们学习,推动语文探究活动。为此,课堂上教师的言行要适应学生们开展探究活动的特定要求,要善于选择指导他们学习的时机和方法,要恰到好处地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探究手段和信息资料,要适时地点拨他们思考问题和领会其探究性操作的意义,要以挑剔的眼光审视他们的做法,要求他们对自己的技能性操作做出说明或解释。
学生在课堂上的探究包括一系列活动,如他们需要观察研究对象、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需要利用已有的知识,经过深思熟虑对问题做出猜想,提出自己的假设;需要搜集有关信息资料,对假设的逻辑含义进行推断;需要设计调查或实验方案,实施调查或实验过程;需要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运用逻辑和证据做出答案或解释;需要利用各种形式交流得出的各种科学结论,并对实验过程及结果进行反思,对各种不同的评价做出客观的反应等。那么,探究活动包含哪些基本要素呢?
从学生的学习过程看出,探究是以活动为载体或渠道的,但探究与活动又有所区别。探究源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是从其动机和好奇心中产生的。学生积极地参与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并通过不断地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探究学习行为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这样,课堂上学生参与的科学探究活动就包含有:疑惑、自主意识、方法论和反思等4种基本要素。活动是指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内部操作(internal manipulations),其含义是“对这些对象所采取的行动,而不是这些对象本身”。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是全部教学活动都包含有探究要素的,即使教学程序中有问题、假设等环节,如果学生面对的问题是教师提出的,或者教师代替学生做出假设,或者出现重视探究结论而轻视探究过程的倾向,那么这些活动就不再属于探究的范畴。
(二)关于“初中语文探究式学习活动内容”的研究。
关于“课内探究活动内容”的研究
古文赏析探究
在文言文教学中展开“古文赏析探究”活动,促使学生形成一种“主动参与、勇于探索、合作竞争”的学习新模式,从而达到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学目的。各个探究小组先确定要完成赏析探究的一篇古文,协作小组成员再分别收集资料,小组活动时,由一位同学主讲,其他同学记录、质疑、纠错。最后,小组自行整理全文翻译。
小说单元探究学习
让学生先运用阅读小说的方法自评一篇小说,然后按所选篇目自由组成探究小组,并推举出组长,共同探讨,交流收集的相关资料和彼此的学习心得,集思广益,根据各自的选题最后归纳完成一篇小说评论,并派代表向全班交流本组的学习成果。以次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宽他们的阅读视野,提高他们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诗歌单元探究学习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让他们学会评析欣赏诗歌。课前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并交流诗歌的写作背景;课上让学生以探究小组的形式围绕诗歌的主旨、情感、语言等对诗歌进行评析欣赏活动;课后组织学生欣赏有相关联系的作品,运用比较阅读的探究方法,以探究小组的形式完成探究专题。
戏剧单元探究学习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了解戏剧、排演戏剧、评点戏剧、改编戏剧等,让他们在快乐中学,在探究中学,任选一篇戏剧做重点研究,完成研究报告。语文“专题活动“探究
“专题“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语文实践与探究的过程。“专题”教学应改变过去学生依赖教师学习的状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研究,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合作探究批改作文
学生自己批改作文和小组互相批改作文的形式,能真正让学生在作文批改中处于主体地位,成为作文批改的主人,从根本上打破传统作文批改中的教师“一言堂“,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各抒己见。从某种角度而言,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写出的批语,发表的看法,较之教师,对自己或同学更有启发性,更能有力地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一般而言,可根据学生座位,在优劣合适搭配的前提下,将学生分成四人一个作文互批小组。至于批改的程序,也并无固定的模式,可以先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然后其他三位同学分别谈他们的修改意见,既可以从整篇整段文章来谈,也可以从某一局部来谈,作最后选派一位代表,综合大家的意见,写上总评。
关于“课外探究内容”的研究
结合学生的课余生活,渗透我们的课题研究,使之不仅与语文,更与“社会、自然、环保、生活”等内容相联系,体现新课程学科渗透的特点,并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社会实践活动
①“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社会实践活动
以“讲普通话,写规范字”作为研究课题,并以班级为单位,调查总结目前社会上用语用字的情况及人们普遍的看法。调查目前社会、学校及网络的用语用字的规范情况;总结规范用语用字的好处及不规范用字用语的弊端;探求如何更好的做到规范用字用语;并以“召开主题班会”、撰写调查报告、论文、心得,制作小报等形式来展示探究成果。②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社会实践活动
各实验班以小组为单位,认真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了解关于南京大屠杀 的历史及日本对于中国的其他罪行;拍摄相关照片,对这些历史有深刻地认识并 能进行正确、客观地评价;小组成员个人认真撰写心得体会并进行交流讨论;整 理资料,将探究结果撰写成调查报告。③名著阅读探究活动
认真研读名著,从人物形象、结构安排、语言风格、中心内容、写作手法等角度探究,撰写探究报告,交流各自的读书心得。④商品市场调查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班级内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对市场上某种商品的性能、用途、适用范围、市场价格等相关情况的调查,充分了解人们的需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培养勤俭节约的意识。⑤“走近名人“调查活动
以探究小组为单位,选择本组喜欢或敬佩的名人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资料,出一本人物传记刊物。请同学用概括性的语言为这个名人写一篇生平简介,作为名人传记刊物的序。在此基础上顺利完成传记文学的学习。⑥自办文学刊物
以探究小组为单位,任选主题,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各显其能,综合设计“美在校园”版面,并在学校展出,受到多方好评。班级周报以协作小组为单位,围绕“学习、健康、行为”等主题创办自己最满意的小报,在各班宣传栏中展示交流。并创办了《校园动态》、《放飞》、《今秋,我们十六岁》等文学刊物。
(三)关于“初中语文探究式学习年级特点”的研究。
由于学生的年龄、年级以及语文课本的要求不同,因此我们课题组对于探究式学习在各个年级有不同的要求,以便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地在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来适应语文新课程的学习。
①初一阶段:综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能做到在教师提出的问题下自主探究学习。在家庭社会、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与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②初二阶段:能够结合课文范例自行提出问题。并能够和同学组织讨论,或者独立提出个人的见解。③初三阶段:能够从自己阅读的材料中发现并解决问题。能够策划简单的校园语文探究活动或者社会语文探究活动,并进行简单的总结。
(四)关于“初中语文探究式学习指导方法”的研究
要解决目前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我们课题粗认为必须从教师教的方法上,引导教师运用正确、合理、科学的指导方法来指导初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我们提倡教师运用下列方法来指导学生的语文探究性学习: ①问题探究法
让学生对在学习中自己提出的问题,或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探究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一方面要求教师尽可能将苏教版国标本语文课本探究?练习中设计的问题放在课上完成,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究。要求学生在探究时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在这个地方提出疑问?我提出这样问题的目的是什么?我是从哪几个方面探究这一问题的?我深究的方法是什么?我深究的成果是什么? ②情境探究法
情境探究法要求教师要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情境,创造一种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的、和谐的、平等的情感化学习氛围,进行深究性学习。只有把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出来,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积极性。③想像探究法
想像探究法将学生语文学习由探究现实存在的问题引向探究虚构虚拟假设 存在的问题。通过上述各种形式的想像探究性学习,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作用: ①调动探究想像和阅读写作的积极性,激励写作动机,让学生体验完成作文的乐 趣;②极大地刺激和强化了学生自由想象创造的练习;③给学生作文表达提供有 丰富的内容和写作机会。④体验探究法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了成功,也体验了挫折。探究过程中的挫折、错误、弯路甚至失败,对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对此,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有所收获的喜悦和兴奋。⑤纵横探究法
纵横探究法就是从纵向横向两方面进行探究问题,获取知识的方法。纵横探究法不仅能够提高学习者知识接受的广度,而且能强化学习者的思维深度。在语文学习中运用纵横探究法将使我们的语文学习进入一个新的天地。
(五)关于“初中语文探究式学习效果评价”的研究
①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及探究学习的兴趣程度。主要表现在: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能否在学习中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自主探究是否全体学生参与,探究气氛是否热烈等。
②探究式学习对于学生学习思维的培养。主要表现在:探究式学习是否能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多角度思维、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等思维方式。
③探究式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主要表现在:学生是否能在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以及专题活动中自觉并积极地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通过学习是否能使学生适应并喜欢语文新课程学习,是否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素养。
三、课题颇具成效,展示主要成果
(一)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不断让位于学生的“学”,“教师的学生和学生的教师”被“教师式的学生与学生式的教师”所替代,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发现,从而达成共适、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1.公开课情况
本课题研究实行边实施、边总结的办法,通过开设不同范围的研究课和教育教学讲座,及时推广阶段研究成果。一年多来,课题组成员向全市开设公开课4 节,校级公开课9 节,其中刘霞老师的《寒号鸟的千古奇冤》获常州大市202_年初中语文教师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常州市区202_年初中语文教师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谈小洁老师的《秋颂》获常州大市202_年初中语文教师优质课评比二等奖、常州市区202_年初中语文教师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刘霞老师在校内开设示范课《秋思》,邀请语文学科的教研员曹介梁老师指导点评,获好评;周凤娣老师在校内开设《伟人细胞》、《男生贾里》和《七颗钻石》,获好评;谈小洁老师在校内开设《再别康桥》获得好评;姜梅英老师在校内开设《国宝——大熊猫》获得好评;凌婷老师在校内开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和《爱莲说》获好评。刘霞、朱绶青、过炜宇、凌婷老师撰写的《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发表在由延边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课标教案》中。
2.教师论文情况
8名课题组成员围绕该课题在一年间共写了20多篇教学论文,获得一定的成绩。其中刘霞老师的《让协作学习走进语文教学》获202_、202_年常州大市中学语文年会一等奖,论文《新课程语文教学面面观》获市“我与课改”征文活动二等奖;姜梅英老师的《探究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获202_、202_年常州大市中学语文年会二等奖;过炜宇老师的论文《培养学生的能力》发表于《语文报》,《感受合作学习的魅力》发表于《常州教育报》。3.获得的荣誉
在本组成员中,已经形成一种浓郁的教学科研氛围,许多成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获得了可喜的进步:谈小洁老师于202_年记三等功;刘霞老师于202_年记三等功;过炜宇老师、周凤娣老师于202_年获嘉奖;姜梅英老师于202_年被评为校优秀班主任。
(二)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题组成员围绕该课题展开了一系列的学生探究活动,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在师生中获得好评。课题研究实验班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高了各方面的语文素养。课堂上,学生时而潜心研究、时而合作交流;时而专心聆听、时而据理力争;时而屏息凝神,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从学习成绩来看,均分都高于非实验班;从语文活动能力来讲,围绕 “为解决与学习、生活相关的问题”、“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等方面的内容完成了探究报告近50份(中期评估只交其中一部分),;结合教学内容,完成诗歌、小说、戏剧单元研究报告若干;自编文学刊物《放飞》、《我们十六岁》、《校园动态》,名著阅读专集等。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也涌现了许多佼佼者,其中姜梅英老师指导的冯珍、杨潞同学撰写的母亲河调查报告在202_年“小哥白尼杯”常州市青少年环保系列活动获三等奖;过炜宇老师指导的刘歆宇同学在常州市“与绿色同行,让生活更美好”中小学生环保演讲比赛中获得初中组一等奖,指导的刘莉同学获市“诚信小故事”征文比赛一等奖,指导潘江海等五位同学获市“好书伴我成长”征文比赛三等奖;陈怡老师指导的王 青同学在202_年七年级“美文阅读”比赛中获二等奖;周凤娣老师指导的贾研红同学在202_年七年级“美文阅读”比赛中获三等奖;周凤娣老师指导的林云同学在202_年中学生“横林杯”作文比赛中获三等奖。凌婷老师指导的张扬同学在202_年七年级“社会实践活动”征文比赛中获一等奖,另有朱润凯同学和戴晨哲同学获得二等奖。谈小洁老师指导的沈翕超同学在202_年江苏省“红领巾读书活动”征文比赛中获三等奖。朱绶青老师指导的夏婧、郭贝儿同学获202_年常州市第六届作文比赛二、三等奖。
四、本课题研究的难点和困惑
虽然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遇到了许多难点与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的矛盾,使课题开展受到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我们的教学应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应该让他们在课堂上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另一方面我们的有自己课时目标,而且每一堂都有时间的限制。这样,既要考虑学生的终身发展又要完成我们的近期课程目标,影响了课题发展。
二、教师业务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基层教育科研来源于基层,服务于基层,同时又要依靠基层。进行课题研究,实施课题方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素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教师的认识和实际的操作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很多教师都认识到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但在具体的操作上教师的做法却不能体现他的这种认识,两者反差很大。在研究过程中,有的教师在尝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削弱了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设计和训练。有的教师在追求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忽视了教师自身的作用,上课质量不高,形式的改变和热闹表现于课堂,教学中的随意性和低效益状况时有发生,有的教师在追求学科渗透的同时,抛弃了各自学科的规律,不能完成学科应有的教学任务。如何将教师的认识与操作效果保持一致也是我们需要研究和解决的。
课题研究过程中,问题和困难还在不断出现和产生,等待着我们去认识体验,去研究解决。我们全体课题组成员还需不断加强学习,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缩小现有观念和能力层次与课改要求的差距,以求实创新的精神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进步!
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课题组
第三篇:课题中期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模式研究课题
中期报告
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模式研究是我校202_立项的省级课题。课题实施一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关心下,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在课题组成员的努力下,已取得了良好进展,现将有关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研究措施
(一)、认真制定研究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课题研究
为了确保我们的研究工作能有条不紊的开展,每学期初由课题负责人围绕课题研究内容制定学期研究计划,计划订出每个月的研究主题、安排了课题组成员的交流活动时间。课题组成员据此就可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际的研究工作。可以说,研究计划的制定为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保障。
(二)、搭建校园网平台,及时有效的对实施过程进行反馈和监督。
通过校园网的教研天地,及时发布实施中的研究状况和各项活动,便于大家互相的交流与专家及时的监督和指导。
(三)、丰富研究形式,使研究工作扎实、深入地开展。每两周一次的集体教研活动,是我校开展课题研究的一种形式,是课题组成员思想汇集、思维碰撞的场所。在活动中,有交流半个月里各自教学中的得失,有互相传递自己的随想所得,有述说自己的疑惑和迷茫,也有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阐述。在这里,大家无拘无束传递着信息,交流着感受。
聆听专家之言,丰富内涵。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从事课题研究,最为缺乏的是教育理论、是位于前沿的教改信息和先进的教学理念。为了不断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让每一位教师有机会走近专家,我校先后请了教研室的各位专家来校作如何进行教学科学研究,如何撰写教学论文方面的讲座。这为我校教师从事课题研究做好了物质上地准备。
及时实践,寻找差距。我们的课题研究总是在学理论的同时边实践于课堂,为此,我们结合研究进程,执教了一些实验课。这些课有在本校执教的,也有走出校门,去临近兄弟学校执教的。课上,我们总是尽量把一些想法与研究成果体现出来。课后,我们还细细地对每一节课进行剖析,总结不足。
为保证课题研究能正常有续的开展下去,学校的领导成立课题服务小组,关注课题的进展,为课题的实施提供理论帮助和经济上的保障。
二、初步成效
经过一年来的实践研究,我们对 “问题导学教学”相关理论及实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体悟,对于课题研究的问题也越渐明晰,达到了中期阶段的基本目标:
(一)认识层面:理论探究,明确问题导学教学的核心概念 任何课题的研究,必须要有相应的理论支撑,只有让教师做到“意识先行”,才能更好地为课题研究服务。我们在学习理论做到寻根探源,对问题导学教学内涵进行了准确把握和严格界定。什么是问题导学教学?这个问题看似简单,而实际上是非常复杂的。不同学者提出了多种不同的看法。本研究以探索“问题导学”模式为切入点,尝试探讨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方法,必将在一定程度上能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成效提供支持。
总而言之,问题导学教学就是以问题引导为中心的教学,它把教学内容化作一系列问题链,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解决这些问题来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养成良好思维品质的过程。
(二)操作层面:
1.做好备课工作,将问题导学在课堂中的切入点,科学的进行设置。要求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真正的激发作用。
2.立足课堂,构建问题导学教学课堂结构及策略
无论是问题导学教学还是别的教学,都必须立足于课堂,服务于教学实践。毫不夸张地讲,课堂教学既是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又是课题成果价值推广应用的归宿点。课题研究也只有“来源于教学,服务于教学”,才会充满活力,呈现生机。研究以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践行,形成了一套应有的课堂结构:“问题导学教学”的课堂结构是从提出问题开始,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结束。
其一般的程序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1).创设问题情境:根据认知理论,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要提出问题,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都应该十分重视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打破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地。
小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百听不厌。因此,把教材中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乐趣,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置身于生活问题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把问题情境开放化,就是把学生投身于一个思维策略与解题方法不惟一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2).提出问题
数学课堂离不开提问,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凸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手段。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把新旧数学知识之间的矛盾揭示出来,作为一种启发信息提供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思维的震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从而开展思考、讨论,探究规律,获得新知。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艺术化的课堂提问的策略。
矛盾是打开学生思之门的钥匙,有矛盾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因此,善于设置矛盾,揭示矛盾,是创造高质量提问的关键。教师要善于发现并通过精心设计提问揭示这些矛盾,巧妙地实施提问,以引起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数学知识结构严谨,系统性强,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要素,相近的问题情境,相似的思维方式,只要找到具有沟通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就能有效地促进知识的迁移。这种由浅入深,以旧引新的提问方式,可称为迁移法,是数学教学常用的提问策略之一。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然后再综合解决大问题,这种提问方法称为分合法,也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提问方法。提问设计的组合要注意,从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使问题的范围大小、难易繁简情况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问题提出由易及难是善问的标志,若先提一些浅显的问题作铺垫,让学生尝到一点解决问题的乐趣,再逐渐加大难度,就不会觉得太难了,犹如逐级上梯,到达高层。
(3)题解决
问题解决的引导思想是:首先,任务驱动提高自主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问题以独立思考为主,又困难再进行小组互助学习。如果还不能解决,教师参与引导解决问题的内容与方式。引导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参与知识形成与发展过程的整个过程。
(三)、师生发展层面:以“问题”引导教学,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经过一年多的课题研究,我们发现课堂中的师生都有了可喜的变化。学生的变化:问题意识强烈,课堂上敢于提问,愿意与同学合作探究,有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
教师的变化:通过课题研究,有了较强的问题意识,掌握了一定的问题导学教学策略,教育科研能力也水涨船高。一年来,学科教学质量稳步上升,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升。目前,课题组成员在区级和市级的公开课充分展现了我们的课题特色,受到了领导、老师的一致好评。
课题组老师的努力实践,我们也初步形成了适合本校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既提高了教学效果,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课堂上,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问题引导下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关键时候做一些点评、纠正、补充和总结。整个堂课气氛活跃,学生热情很高,表现欲望强烈,参与度较高。
教师们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的风格,在备课和教学中贯彻问题导学的研究内容,打造了成功的教学案例,可见案例整理集。
三、下一步的研究计划
(一)、根据课题实验方案要求,对上一阶段课题研究情况进行反思,并进一步探索与完善下一阶段课题的实验操作模式,经论证后负诸课题组所有成员在教学中得以践行。
(二)、实施教学工作课题化,引导教师在工作情境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使课题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使实际工作在理论指导下科学化、规范化、高质量地运作,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三)、进一步加强个案的跟踪调查,探明问题教学核心能力培养的可能性。
(四)、丰富数学课堂“问题导学教学”可行性设计方案
四、课题研究的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一)、研究人员的理论知识修养仍不够,课题实施工作的开展和反思过于单薄,对研究过程中的经验难以提升。同时,由于缺乏专家层面的引领与指导,影响了课题研究理论层面的提升和实践层面研究效果的优化。要鼓励教师争取学习机会,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不断完善自己,并将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让本课题组教师外出听课、学习、观摩、研讨,开阔眼界,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拓展专家与同行的引领、合作与支持的途径,努力实现将探索实践转化为研究成果的教育理想。
(二)、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的总结、反思的能力较弱,不能及时撰写课题相关论文,以后还将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区、省级论文比赛,促使课题组成员勤练笔耕,丰富课题成果。
(三)、由于本课题在实践探索的研究时间不长、考虑也不够周密。课堂教学中的变化离课题的预期还有很大的距离,一些做法,只是初步的、零散的。对问题导学课堂结构的全局把握和变式运用。更多的实质性问题,有待我们解决。在今后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将不断调整、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开展扎实、有效的研究工作,力争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02_年5月6日
第四篇:课题中期报告
《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学生能力(理解能力、应用和推理能力)发展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中期自评报告
粮食市小学 董 霞
202_年1月我校申报的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学生能力(理解能力、应用和推理能力)发展的研究》课题正式立项。在校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不懈努力下,课题研究顺利进行,前景美好。
一、回顾课题研究内容,反思课题研究的实际价值 本课题主在研究内容有:
1、开展对《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学生能力(理解能力、应用和推理能力)发展的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教学资源的基本价值、教学资源与课程的关系、课程资源开发的有关方面如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实践、学生情感资源的开发与实践、错误资源的开发与实践、课堂教学中意外资源的开发与实践、学生差异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生活素材的开发和实践、动手操作资源的开发和实践等进行深入探讨。
2、开发与数学课程标准相适应的小学生数学学习读物,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辅导与学习材料。丰富的数学学习读物,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体现数学的价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任务,因此,研制与课程相适应的数学学习材料成了课程资源的重要内容。
3、研究开发与课程标准以及实验教科书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文本)以及“教学资源包”(电子)。包括教学的背景故事、实践活动材料、典型教学案例等等,力求为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专业支持,使他们能更好地把握新课程理念组织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4、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运用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好教学资源,对于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质量,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教师怎样运用已有的教学参考资料,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怎样展现教学内容,使用什么方法手段等等,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等都是值得研究的。
课题研究的实用价值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逐步成为广大教师教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仔细揣摩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其最终目的是立足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积极、主动、和谐、均衡地发展。两年来,课题组围绕《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践》课题研究提出的具体目标,本着“从教学中来,到教学中去”的研究思路,以行动研究为主,立足校内,着眼于课程资源,致力于开发与实践,在更新数学课程资源理念、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实践、学生情感资源的开发与实践、错误资源的开发与实践、课堂教学中意外资源的开发与实践、学生差异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生活素材的开发和实践、动手操作资源的开发和实践等进行深入探讨。初步形成了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实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取到了可喜的成果。
(一)转变观念正确认识课程资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学生能力发展的研究明确方向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学生能力发展的研究是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是合理开发与运用课程资源的关键。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学生、课堂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实验中老师们不再是单纯的课本知识的传达者与执行者,而是师与师、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能抓住与教学活动联系起来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资源,把这些资源积累为现实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为今后的教学服务。
(二)优化教师资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学生能力发展的研究提供可交流的平台
做为课题研究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在教师的配备上,学校把课题组的老师分别分配在研究的学段中。这些老师基本功过硬,善于钻研,乐于研究、敢于交流,勇于承担研讨课、示范课。他们分布在不同的年级组,营造了教研组的教研氛围,带动了一批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两年内,课题组的教师分别提供了如下课例,供教师们研讨:霍翠萍老师执教的《平移与旋转》、周艳红老师执教的《对称》,这些课例向老师们传达的信息是在动手操作中如何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学生能力发展的研究”。
(三)及时整理,累积资料。
自开题以来,课题研究形成了大量的课题研究资料,因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强化了对资料的整理与归档。对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总结。我们的材料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我们的材料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学生学习情况的课堂资料------比如课堂上的练习纸,操作学具,对比测试题等,我们都留有实物资料或者影像资料。
教师的理论学习资料----有手写的书面资料和上传博客的电子资料。教师的实践反思资料----主要是上传博客的电子资料和影像资料。外出学习的资料----主要体现为学习小结和相关影响资料。
教师的教学设计资料----主要为集体备课的书面资料和上传博客的电子资料和相关的教具,教材。
课题成果资料----主要为获奖证书和论文资料。
四、课题取得的阶段成果
近两年的研究实践,我们发现当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发生变化,当教学、学习环境上升到信息化平台,当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生创新的潜能将被大大激发出来。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资源也越来越丰富,利用率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我们面对各种复杂的教学资源也更加从容理智,能更加智慧聪颖的进行富于个性化的整合优化,我们的示范课更加出彩,我们的整体数学教学水平也稳中有升,呈现美好的前景。突出的提升体现在这三方面:
1、加强了教师学术级培训。首先是加强对老师的培训力度、广度、深度。其次是加强与学科专家的联系,寻求专家的关心与帮助,让专家引领,听专家诊断,和专家对话,我们努力把经验级的培训提升为学术级的培训。
2、强化了专题系列化研讨。我们的研讨活动避免笼统,做到了研讨主题化、活动系列化。每次研讨活动都突出解决小学数学教学资源中的某一问题,每次研讨活动都有课题研究成果呈现,特别是相关的反思型案例和论文的撰写都紧贴研讨的主题,通过自己实践研究的反思,寻求理论的支撑和智慧的重建。
3、吸纳了学生进入研讨系统。我们的研讨离不开学生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为此我们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对孩子的学习进行必要的跟踪调查。孩子的学习材料我们都会及时的收集起来,进行分析整理,寻找其中值得研究的新问题。
五、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1、行为跟进延迟。理念先行是必要的,但是我们的教学行为跟进还有一定的延迟。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学行为转变并不十分到位,有的教师虽然掌握了新的教学理念,但在真正的实践教学中还是跳不出传统教学的阴影,转不过这个弯,“穿新鞋、走老路”;二是课题研究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精力,这与教师平时的满负荷工作产生了一些矛盾。很多老师在公开课,研究课以及观摩课时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但是在常态课中又回到老路上;三是课题的有关研究内容的提出尚不作更深层次的研究,比如研究内容的前期调查和后续实践还没有形成系列化的完善的研讨模式。
2、研究经费紧张。要想开展大型的,更高层次的主题研讨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经费。这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力求在今后的研究中,跟学校行政领导做好沟通,希望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把我们的课题研究活动进行得更扎实有效,精彩纷呈。
3、研究成果提升低。课题组老师喜欢实践研究,热于反思探究,也愿意写反思型案例和论文,但是发表论文,参加评比的热情还有待提高。要让更多的教师在学区以上举行公开课、讲座,展示研究成果;加大论文的撰写工作,既要有获奖、发表的数量,又要有高层次。
六、下阶段研究计划及确保最终成果的主要措施
我们将继续在学校教导处的领导下,以专题研讨活动推动课题的发展,使课题的深入研究得到实效性的保障。进一步加强课题研究的领导和管理,形成合理的激励机制,把我们课题组工作做细,成果做丰。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沿着有新意,讲科学的思路继续将此课题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精神延续在我们工作实践中,以全新的理念,积极的态度做好结题工作。实事求是,富有新意地撰写工作报告,研究报告。为结题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也为继续推进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作出贡献。
1、继续进行专题研究,促进研究的专题化、深入化。
针对教师的研究只有“形似”而欠“神似”,以后研究活动准备进行一些改变与创新,想通过“定一个主题来学习——抛一个案例来剖析——上一节课来反思”这样的形式展开教研活动,继续推出“教学反思四要四不要”:要有理论支撑,不全是大白话;要有独特视角,不面面俱到;要联系教学实际,不空谈虚谈;要互动提升,不作“平面移动”。要求教师及时撰写反思型案例分析,并且切实提高发表论文的数量和档次。
2、继续分层落实,注重研究的参与度与积极性。
3、成“事”中成“人”,形成研究的持续发展力。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骨干引领、精英辐射。搭建舞台,让优秀的教师不断滚动发展,充盈储备能量。
4、动态调整,加强实践频度,强化日常化研究。
《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学生能力(理解能力、应用和推理能力)发展的研究》,从202_年1月立项以来,到202_年6月实现了开题及研究,资料的积累,经历了将近两年的时间。课题组以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践为背景,以教材蓝本,立足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课堂质量为目标。按课题组规定,已完成中期的研究任务。现提交我们中期研究的自评报告。
一、课题核心概念的解释:
教学资源:凡能支持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解决教学问题所必需的各种条件性、素材性因素都是教学资源。它主要指教学活动场所、教学时间、学校设施、仪器设备、师资配备、图书资料、社会信息、校风班风、师生人际关系、精神品质、生活经验等,广义上指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外在物化因素和内在隐形因素。
教学资源整合:将教学资源视为一个教学生态系统,通过对系统各要素的加工与重组,使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合理的结构,实现整体优化,协调发展,发挥整体最大功能,实现整体最大效益,让整合优化后的教学资源在教学活动中适时适机的在适合的学生面前展示的高效能和独特魅力。
教学资源整合的本质其实就是追求教育教学生态系统的平衡,我们试图通过和系统中各要素的对话,来使之相互匹配,最终达到系统的整体平衡。
二、主要研究的内容
1、广泛取“材”----寻找并丰富小学数学教学资源。本我们主要关注苏教版教材和生本资源。教师在充分理解教材、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增添、删减、调整、置换,重组等以寻找教材中的多重潜资源,使教材发挥最大效应。同时要把学生看做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者和创生者。学生在学习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材料、学习情感、学习方式、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乃至错误,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2、合理选“材”,巧妙用“材”----整合并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资源。
面对大量丰富复杂的教学资源,教师要通过捕捉有效的教学资源,合理地筛选教学资源,有效整合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资源的适切性。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性的借用、活用、精用、巧用、慎用教学资源,整合出适时适地适生适己的适切性教学资源,从而切实为教学活动增添情趣之花,激情之火,思维之光。
3、高效用“材”----增值和创生小学数学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整合优化后,我们可以更加自然的追求愉悦而富有生活意义的数学课堂。它尊重了学生的生命,引领了学生的成长,势必能更优越的引导学生拓宽视野,在实践中学数学、用数学,真正做到“做数学”的境界。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和解决程度:
1、组建队伍,制定方案
在学校教科室的指导下,我们成立了以校级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的课题组。课题组主要成员都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老中青整合优化,共同在课题的研究上出谋划策,确保了课题的成效,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在点上扎根,在面上开花。
2、组织培训,丰盈素养。首先走出去,请进来。我们本一共组织了5次外出学习,江阴市华西实验学校、上海市七宝中学、杭州市刀茅巷小学、常州红梅小学,常州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平岗校区,溧阳实验小学,溧阳外国语小学,溧阳文化小学,溧阳燕山小学等各级名校都留下了我们课题组成员的学习足迹。这些足迹都是切实可循的,从一篇篇教师们的教学反思中,从一张张珍贵的教学瞬间的照片上,从一字一句记录的点滴收获中,我们看到了课题组成员学习上强烈的求知欲和对课题的责任心。走出去,我们是去呼吸新鲜的教学养分;请进来,我们是要充实厚实的教学底蕴。我们本开展了2次邀请课活动,曾邀请了外国语学校的耿红芳老师来本校执教《倍的认识》,佘志娟老师执教《9加几》。课后,一起畅谈教学感悟,将彼此的教学智慧相融,相促,相长。课题组还从中挖掘出本课题研究的阶段专题任务“生本资源的开发和整合策略探究”,并以此为契机开展了扎实而有效的专题活动。
其次深挖自身智慧。本我们共开展了2次专题讲座, 进行校本培训,给课题组老师展示才能的平台。202_年上半年,由杨宗异校长作了《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资源整合优化的几点思考》。202_年下半年吕璀璨老师给我们上了计算课型示范课《口诀求商》,并围绕该课作了题为《生本资源的开发和整合策略探究》的专题讲座。两次讲座都做到紧扣课题研究专题,结合本校教学实际,透视教学实践的内在,展望研究的未来趋势,取得了相当理想的效果。围绕主题讲座我们撰写了学习感悟12篇,教学反思6篇,都给予专题讲座更为厚实的实践基础和反思力度。
3、搭建平台,优化管理。
首先建立博客展示平台:因为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我们的学习就离不开网络。除了利用网络收集材料,我们坚持2周一次的常规理论学习。学习内容既有共性又兼顾针对性,即有具体的优秀案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即有书面的材料,又有形象的视频课堂。更可贵的是我们都自觉地写好培训学习后的理论感悟,及时上传至网络博客,供大家学习和共享。我们本一共进行了12次理论学习,撰写了60篇理论感悟。我们的学习已经不再是闭门造车的狭隘,课题组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把我们的课题研究通过课题博客展现在全球网民面前。我们更加可以博采众长,我们可以即时交流,我们可以随时在线------博客让我们置身在课题研究的大环境中,我们在博客上和更多的同道中人为教育事业进行着互动。我们课题组走的每一小步,都可以在网络博客上找到我们留下的足迹,或浓或淡,或双或单,或跳跃或静止,或迂回或长驱------我们留下的不仅是研究的点滴足迹,更是一份份热爱教育事业的真心。打开我们的课题组博客,可以看见我们的分类科学而有效。重要通知里面有关于课题专题活动的通知,有学校教科研动态的通知,有市省国级培训的通知,做到及时上传,方便大家。课题计划和总结中大至学期计划和总结,小至每月的计划和总结。课堂教学中主要存放的是课题组老师上的各级各类研讨课的集体备课情况,从大家发的富于反思的评论,我们感受到集体的智慧。专题活动中主要记载的是我们这一年中开展的四次专题活动和主题沙龙的情况,里面内容丰富,有实践行为、理论反思、讲座发言、教学反思,重建设计等等。活动花絮是最精彩纷呈的一环,里面存放了许多我们开展活动的影像资料,点开每一张照片都可以感受到我们活动时的激情。研究论文和课题成果是课题组这一年中被肯定的成绩。推荐书目和他山之玉是我们平时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问题吧里有我们在平时实践中的疑惑,教学反思和理论感悟是我们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后的收获。这些点点滴滴汇聚成我们课题组一年的足迹,我们将坚持这样走下去,让我们的足迹延伸的更远。其次依托主题学术沙龙平台:学术沙龙是课题组成员最身心愉悦的主题享受盛事,我们在活动中成长、感悟、收获、提升。本我们共开展了2次主题学术沙龙,202_年上半年,我们学术沙龙的主题是“小学数学教学资源整合优化的策略例谈”,关注的是我们如何整合优化教科书资源。老师们都以自己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撰写了相关的小型论文。比如吕璀璨老师撰写的《小改动,大讲究》就讲了自己在执教《10的分与合》过程中,如何对教科书上的主题图进行创造性改动,以此来提升孩子的思维张力,来丰盈课堂教学过程。后来,这堂课的教学设计还在“江苏省基础教育数字化优质资源评比”中荣获一等奖。202_年下半年,我们学术沙龙的主题是“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学习材料的开发利用”,提出这样的主题研讨是因为我们发现在很多的教学活动中都会给孩子提供一些学习材料,这些学习材料的利弊是很有研讨价值的问题。杨宗异校长还专门围绕此次沙龙主题,上了示范课六年级《认识百分数》。课堂中,他设计的独特个性化学习材料,为孩子们学习百分数起到了架桥铺路、画龙点睛的作用。围绕沙龙,我们撰写了12篇理论学习和6篇反思案例,确保沙龙研讨落在实处,扎实有效。
其三借助课堂教学实践平台:课题组以资源整合优化研究为载体,专题研讨为重点,专题讲座和主题学术沙龙为主要措施,采用研讨课、平行课,同课异构,同人异构等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形式,解决同一性、根本性的问题,为课题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我们在202_年5-6月间就开展了《中高年级概念教学资源整合优化的策略》的专题系列活动。在202_年下半年开展了《计算教学专题系列活动》,大家集中精力共同研讨计算教学中资源整合优化问题,对计算教学做深层次的探究。同时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李伟清老师执教的市级研讨课《认识分数》,吕璀璨老师执教的八校联动观摩示范课《10的分与合》和市级研讨课《秒的认识》。校级研讨课就更是丰富多彩,低年级的同课异构、中年级的同课异构、高年级的同课异班都彰显出课题组成员扎实的基本功和崭新的教学理念以及大胆的开拓创新精神。我们还努力把研讨课和专题讲座挂钩,做到一课一思,通过和讲座相对应的研讨课集中解决课题研究中某个研究问题,这样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方向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避免了实践和理论脱节,实现了行思一致。本,我们共开展各级各类研讨课20多节,每一节都极具教师个性特点,却又围绕研讨主题,集中解决了课题研究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保证了课题研讨的顺利有效稳定进行。
最后优化课题管理措施平台:在课题研究中,课题组经常召开会议,部署下阶段的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及时分析与解决出现的问题,使课题研究不断提高和完善。精心制订课题研究计划,抓好理论学习、备课、上课、说课、评课、反思等环节,强化教师的研讨意识,提高研究能力。明确各课题组成员所承担的任务,如从论文、教学案例、教学设计的写作、承担研讨课等方面对实验教师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细化课题组成员分工。片级示范课、市级公开课,课题组成员勇挑重担,首当其冲。课题组长吕璀璨和骨干教师李伟清本学年就执教了市级公开课,受到了观摩老师的好评,展示了课题组老师的崭新教学理念和课题研究实效。
4、及时整理,累积资料。
自开题以来,课题研究形成了大量的课题研究资料,因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强化了对资料的整理与归档。对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总结。我们的材料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我们的材料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学生学习情况的课堂资料------比如课堂上的练习纸,操作学具,对比测试题等,我们都留有实物资料或者影像资料。
教师的理论学习资料----有手写的书面资料和上传博客的电子资料。教师的实践反思资料----主要是上传博客的电子资料和影像资料。外出学习的资料----主要体现为学习小结和相关影响资料。
教师的教学设计资料----主要为集体备课的书面资料和上传博客的电子资料和相关的教具,教材。
课题成果资料----主要为获奖证书和论文资料。
四、课题取得的阶段成果
近一年的研究实践,我们发现当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发生变化,当教学、学习环境上升到信息化平台,当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生创新的潜能将被大大激发出来。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资源也越来越丰富,利用率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我们面对各种复杂的教学资源也更加从容理智,能更加智慧聪颖的进行富于个性化的整合优化,我们的示范课更加出彩,我们的整体数学教学水平也稳中有升,呈现美好的前景。突出的提升体现在这三方面:
1、加强了教师学术级培训。首先是加强对老师的培训力度、广度、深度。其次是加强与学科专家的联系,寻求专家的关心与帮助,让专家引领,听专家诊断,和专家对话,我们努力把经验级的培训提升为学术级的培训。
2、强化了专题系列化研讨。我们的研讨活动避免笼统,做到了研讨主题化、活动系列化。每次研讨活动都突出解决小学数学教学资源中的某一问题,每次研讨活动都有课题研究成果呈现,特别是相关的反思型案例和论文的撰写都紧贴研讨的主题,通过自己实践研究的反思,寻求理论的支撑和智慧的重建。
3、吸纳了学生进入研讨系统。我们的研讨离不开学生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为此我们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对孩子的学习进行必要的跟踪调查。孩子的学习材料我们都会及时的收集起来,进行分析整理,寻找其中值得研究的新问题。
4、重要获奖情况:吕璀璨老师撰写的《10的分与合》教案在“江苏省基础教育数字化优质资源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五、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1、行为跟进延迟。理念先行是必要的,但是我们的教学行为跟进还有一定的延迟。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学行为转变并不十分到位,有的教师虽然掌握了新的教学理念,但在真正的实践教学中还是跳不出传统教学的阴影,转不过这个弯,“穿新鞋、走老路”;二是课题研究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精力,这与教师平时的满负荷工作产生了一些矛盾。很多老师在公开课,研究课以及观摩课时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但是在常态课中又回到老路上;三是课题的有关研究内容的提出尚不作更深层次的研究,比如研究内容的前期调查和后续实践还没有形成系列化的完善的研讨模式。
2、研究经费紧张。要想开展大型的,更高层次的主题研讨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经费。这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力求在今后的研究中,跟学校行政领导做好沟通,希望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把我们的课题研究活动进行得更扎实有效,精彩纷呈。
3、研究成果提升低。课题组老师喜欢实践研究,热于反思探究,也愿意写反思型案例和论文,但是发表论文,参加评比的热情还有待提高。要让更多的教师在学区以上举行公开课、讲座,展示研究成果;加大论文的撰写工作,既要有获奖、发表的数量,又要有高层次。
六、下阶段研究计划及确保最终成果的主要措施
我们将继续在学校教科室的领导下,以专题研讨活动推动课题的发展,使课题的深入研究得到实效性的保障。进一步加强课题研究的领导和管理,形成合理的激励机制,把我们课题组工作做细,成果做丰。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沿着有新意,讲科学的思路继续将此课题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精神延续在我们工作实践中,以全新的理念,积极的态度做好结题工作。实事求是,富有新意地撰写工作报告,研究报告。为结题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也为继续推进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作出贡献。
1、继续进行专题研究,促进研究的专题化、深入化。
针对教师的研究只有“形似”而欠“神似”,以后研究活动准备进行一些改变与创新,想通过“定一个主题来学习——抛一个案例来剖析——上一节课来反思”这样的形式展开教研活动,继续推出“教学反思四要四不要”:要有理论支撑,不全是大白话;要有独特视角,不面面俱到;要联系教学实际,不空谈虚谈;要互动提升,不作“平面移动”。要求教师及时撰写反思型案例分析,并且切实提高发表论文的数量和档次。
2、继续分层落实,注重研究的参与度与积极性。
3、成“事”中成“人”,形成研究的持续发展力。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骨干引领、精英辐射。搭建舞台,让优秀的教师不断滚动发展,充盈储备能量。
4、动态调整,加强实践频度,强化日常化研究。《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学生能力(理解能力、应用和推理能力)发展的研究》,从202_年1月立项以来,到202_年6月实现了开题及研究,资料的积累,经历了将近两年的时间。课题组以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践为背景,以教材蓝本,立足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课堂质量为目标。按课题组规定,已完成中期的研究任务。现提交我们中期研究的自评报告。
一、回顾课题研究内容,反思课题研究的实际价值 本课题主在研究内容有:
1、开展对“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教学资源的基本价值、教学资源与课程的关系、课程资源开发的有关方面如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实践、学生情感资源的开发与实践、错误资源的开发与实践、课堂教学中意外资源的开发与实践、学生差异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生活素材的开发和实践、动手操作资源的开发和实践等进行深入探讨。
2、开发与数学课程标准相适应的小学生数学学习读物,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辅导与学习材料。丰富的数学学习读物,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体现数学的价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任务,因此,研制与课程相适应的数学学习材料成了课程资源的重要内容。
3、研究开发与课程标准以及实验教科书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文本)以及“教学资源包”(电子)。包括教学的背景故事、实践活动材料、典型教学案例等等,力求为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专业支持,使他们能更好地把握新课程理念组织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4、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运用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好教学资源,对于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质量,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教师怎样运用已有的教学参考资料,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怎样展现教学内容,使用什么方法手段等等,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等都是值得研究的。
课题研究的实用价值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逐步成为广大教师教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仔细揣摩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其最终目的是立足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积极、主动、和谐、均衡地发展。两年来,课题组围绕《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学生能力(理解能力、应用和推理能力)发展的研究》课题研究提出的具体目标,本着“从教学中来,到教学中去”的研究思路,以行动研究为主,立足校内,着眼于课程资源,致力于开发与实践,在更新数学课程资源理念、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实践、学生情感资源的开发与实践、错误资源的开发与实践、课堂教学中意外资源的开发与实践、学生差异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生活素材的开发和实践、动手操作资源的开发和实践等进行深入探讨。初步形成了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实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取到了可喜的成果。
(一)转变观念正确认识课程资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明确方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是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是合理开发与运用课程资源的关键。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学生、课堂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实验中老师们不再是单纯的课本知识的传达者与执行者,而是师与师、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能抓住与教学活动联系起来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资源,把这些资源积累为现实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为今后的教学服务。
(二)优化教师资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提供可交流的平台。做为课题研究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在教师的配备上,学校把课题组的老师分别分配在研究的学段中。作为课题组的教师,他们的教学经验、实践智慧、特长技能、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方式等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这些老师基本功过硬,善于钻研,乐于研究、敢于交流,勇于承担研讨课、示范课。他们分布在不同的年级组,营造了教研组的教研氛围,带动了一批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两年内,课题组的教师分别提供了一些课例,供教师们研讨。这些课例向老师们传达的信息是在动手操作中如何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
开发生活化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应用意识》课题研究 上传: 胡小丽 更新时间:202_-6-8 15:31:17 《开发生活化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应用意识》课题研究 工 作 报 告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周围的事物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开发生活化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是202_年3月省级立项课题,负责人是九江市开发区滨兴小学的李翠萍。202_年8月调入李老师鹤湖学校,立即在鹤湖学校组建新的课题组,通过调查了解,最终确定五位青年教师加入,她们分别担任教学一线不同年级的数学教学,即一年级的桑巍、陈晓晨、二年级的胡小丽、三年级的李翠萍、四年级的胡美琴。
新的课题组一经成立,负责人马上召集全体组员开会讨论课题实施计划。课题组老师一致认为此专题操作性强、有现实意义,符合新课改对小学数学课堂的要求,也是学生及家长对新时代数学教育模式的“呼换”。经过几次深入讨论,课题组成员达成共识,实验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问题情境生活化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是它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学习就是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
2、数学语言生活化
同一堂课的知识,用不同的语言去理解,学生接受程度也会不一样。这很大的原因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和对学生语言的引导。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形象地接受、理解抽象化的数学问题,语言的理解很重要。数学看似枯燥无味,实则里面蕴藏着无限生动有趣的东西。鉴于此,将数学语言生活化,这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和前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和心理特征,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引导他们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3、探究活动生活化
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这样可以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的真实性、感受到数学和社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安排学生带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又可以进行数学知识探究的生活用品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感受数学、体验数学。
4、数学作业生活化
“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与“用”之间的桥梁,把作业生活化,在作业中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
5、课堂延伸生活化
课堂的教学延伸到课外的实践中去,能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近三年来,我们始终把课题研究工作放在重要地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课题研究的着眼点,以“行动研究”为课题研究的切入点,按照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中边研究,边实践。回顾三年多来我校的工作,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实验准备阶段(202_年8月-202_年9月)
(一)学校为课题研究创造充分条件。
1、硬件配备完善。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方面学校配备了功能完善的教学平台,多媒体教室,实物投影仪;购置了学具盒和全套磁性教具,为数学课题研究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了保障。
2、制定课题组活动制度。将课题组成员安排在同一间办公室,并将每周四上午三四两节课定为课题组教研活动时间,并形成制度。
3、我们课题组教师系统地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松子评课》、《构建生活的课堂》、《走进新课程》等现代教育理论书籍了解课程改革的新动态,了解现代化的人才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开展课题实验需要专业引领,在校教科处的领导下,我们系统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科研方法与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通过课题组的前期培训学习,我们数学生活化有了深刻认识,对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充满了信心。
(二)深入了解学生现实状态。
在实验开展前我们课题组教师就学生当前对于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及能力分年级向教学一线的教师作了解;还深入到学生当中了解学生这方面的思想意识。9月底,课题组以问卷形式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了解学生对数学生活应用价值的理解程度,对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喜爱程度、对运用数学知道解决生活问题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遇到的困难,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方向。我们设想将本次调查的实验班三(2)班作为我们的跟踪班级,在实验结束时,再做一次同样的调查,进行对比,以了解实验的效果和此实验对学生实践意识的影响。
二、实验初步探索阶段(202_年10月-202_年12月)
根据省级课题目标及本校实验条件,202_年10月,我们首先确定了课题实验班级为一(5)班、二(3)班、三(2)班、四(2)班,分别由有一定教学经验的陈晓晨、胡小丽、桑巍、胡美琴开展实验。
课题实验教师充分运用学校已有的资源优势,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解决的实践意识为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积极取得学生家庭的支持,鼓励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在生活中发现数学信息、收集信息,鼓励学生多渠道、多办法获取和加工运用信息,并能利用生活经验帮助解决数学问题。
(一)采取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有效推进课题的研究。
1、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状况和已有的研究成果,指导本课题的研究。
2、组织课题组人员坚持上研究课,并进行交流、改进、总结,形成材料。这期间课题组教师每人每学期上四节与课题相关的研讨课,并由数学组长组织全校数学教师参与评课,上课教师本人写好教学反思。
3、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提升每一个课题组成员的业务素质。学校多次安排课题组教师外出学习,每学期每位课题组教师参加省内外学习不少于六次,并坚持写学习心得。202_年3月我们到九江小学聆听了人大附小特级教师钱守望教授的专题讲座《新课程背景下的“五个读懂”》专题讲座,指导教师上课,对课题组的实验进行具体指导。九江市教研室的数学教研员朱菊老师就多次被请到学校亲临指导课题研究。202_年10月,课题组教师还应邀到开发区兄弟学校进行数学生活化的讲课讲座。
4、与名校结对,请市级名师参与研讨。09年3月,与九江小学开展同课异构活动,课题组成员桑巍老师接与九江小学老师同讲一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题组将本课设计与生活紧密结合,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帮助教学,最终本节课受到了专家及名师们的好评。
5、用生活化的教学设计参与说课比赛。202_年月11月在九江市第三届小学数学说课比赛中,课题组陈晓晨、胡小丽、桑巍三位老师带着生活化的教学设计参赛,结果获得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的好成绩。
(二)开展大量学生活动,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1、数学中找生活。4月,实验教师组织学生在数学中找生活化的问题,使学生对于数学学习中哪些问题与生活紧密联系有了清晰的认识。
2、办数学手抄报。11月,在课题组老师的组织下,学校举办小学数学手抄报比赛活动,学生搜集了大量生活中的数学信息,通过收集信息、编辑信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3、组织学生参加市内大型比赛。这期间,课题组教师辅导学生参加各类数学竟赛,共获得全国一等奖1人次,全国二等奖3人次,全国三等奖5人次。
三、课题深入研究阶段(202_年1月-202_年12月)
(一)重视教研的理论学习,提高实验教师的科研意识与能力。
承担课题以来,我们积极参加各种课题培训活动,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课题实施方案做了多处修改,使我们的课题在更加严谨、更加规范的操作下进行研究,也坚定了我们做好课题研究的信心。我们还多次参加省内外及本市举办的各种课题培训活动,通过学习,提高了我们的理论认识,使我们的工作能以科学的方法为指导,以先进的理论为实践的依据,保证了课题研究的正常进行。
在学校领导的宏观调控下,我校建立了多渠道开放式的学习机制。首先是任务驱动,骨干教师积极充电。通过课题培训和刻苦学习做到“善教会研, 开拓创新”,他们还与课题组专家教授保持密切联系,不懂就问,随时请教;二是“以点带面,共同提高”,在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下,定期开展培训,合作交流,双赢共进。
此外,学校还定期对课题实验教师进行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培训,使教师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方法。占据了科研的“制高点”,提高了课题实验教师的专业素质,使学校的课题研究稳步深入。
(二)严密部署实验工作,理论指导实践深入研究。
1、制定学期计划,注重及时反思,调整和完善实施方案。
每学期初,课题组的教师们就召集在一起,制定学期工作计划,提前搜集好关于生活化的典型课的学习内容。共同探讨如何从数学语言生活化、思维训练生活化、技能训练生活化以及数学作业生活等方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从而将课题实验推向高潮。
“实践+反思”是我校课题教师的必修课。学校的实验教师每周都要写科研随笔,记录自己实验过程中成长的点点滴滴,他们有过困惑,有过迷惘,更有成功的喜悦!他们思得、思失、思问、思改,在思考中不断提炼和升华,探索与创新!
2、注重教研过程中资料的收集,确保课题实验的课堂教学的次数和质量。为了确保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第一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学校拟定了“九江鹤湖学校课题实验跟踪记载表”的内容,要求教师们在下课题研究的教学工作中,记写教学随笔,并进行分析和梳理,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不足并设法解决。另外,由于小学数学每周只有四节课,学校提出要在有效的黄金时间内完成教学和实验两项任务,要求实验教师课前做好大量的准备,进行较为规范性的整合实验。我们的课题研究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3、探索生活化的典型数学课例,加以推广和运用。
开展课题实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研究,课题实验成果之一就是要探索出数学生活化的典型课例,以便有效地推广和运用。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课题组教师积极行动在第一线,在课堂上开展实验,并做好分析和记录。每学期还由承担课题实验的教师轮流上示范课,在全校进行公开教学,并广泛听取教师们的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推动课题实验的开展。
陈晓晨老师的课例《长方形与正方形》、桑巍老师的《平行四边形》获国家级课例比赛二等奖,胡小丽老师的《七巧板教学》获省级课例比赛二等奖,还有李翠萍老师的《前后》、胡美琴老师的《图形的旋转》分获市级二、三等奖。还有其他老师设计的生活化的课例,如夏茵老师的《桌子有多长》获全国二等奖、《观察物体》 获市二等奖;刘国庆老师的《东南西北》获全国二等奖等等。如今,课题实验的典型案例已是百花齐放,给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增添了生命的活力。“校以师为本,师系教之魂”,教师们致力于课堂教学的精雕细琢,提高了教学质量,推动了学校的发展。
4、校内外各类教学大赛,生活化教学模式全面铺开。
(1)课题组教师坚持每人每学期上四节与课题相关的研讨课,并及时写教学反思。三年来,实验教师手写的生活化教学预案及教学反思经过装订汇编,已成为校数学组一笔宝贵的原始财富。
(2)四月份课题组教师陈晓晨参加开发区优质课比赛活动,执教《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经过课题组集体备课,以学校大门视频创设生活情境,引入几何图形,还以设计世博会门票来开展课堂活动。最终我们这节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几何图形认识课在我们九江开发区获得了一等奖。
(3)学校一年一度六月举行教研论坛,在近两年的论坛获奖名单中,课题组教师独领风骚;所撰写的生活化数学教学论文全部获奖,包揽两届论坛所有一、二等奖。
(4)九月份,学校为新进的教师组织了教学研讨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数学教研组长,也是本课题成员之一胡小丽向全校新老教师介绍了本课题的主要思想、研究方向以及已经取得的成效,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认同。学校教科处还聘请了课题组胡小丽、桑巍、李翠萍三位教师为校“青蓝工程”的辅导教师。(5)十月份,陈晓晨教师课题组参加九江市小学数学“同构异构”活动,我们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了《找次品》一课,利用生活中种种因一个小次品零件导致大事故的情境来激发学生找次品的欲望开展探索。最终我们设计赢得专家评委一致好评,获得一等奖。在此次活动中,课题组全体教师都参加了全程的观摩和评课,对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6)十一月份,在学校开展的全体教师赛课活动,请来九江市教科所的数学专家、九江小学的名师、九江开发区的数学教研员担任评委。课题组教师全员参与,或是指导徒弟、或是自己参赛,最终进入决赛的五节课全部是课题组教师参与设计的课,课题实验得到了所有人的肯定。
(7)十二月份,课题组打造的一节五年级生活化的数学课《相遇》,由课题负责人李翠萍教师执教,以生动的生活情境结合九江市交通路线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相结合,解决相遇问题。本课经九江电教馆制成录像,参加全国“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比赛,获得一等奖。(8)十二月,学校为提高教师基本功,开展了全校教师评课活动,课题组全体成员参与,其中李翠萍老师被学校聘为评委之一,其他四位实验教师全部获奖,胡小丽、桑巍还获得一等奖。
5、开展层次性的学生活动,重在培养应用意识。
(1)写数学学习日记。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写数学日记活动,提倡将数学学习生活写进日记。3月份,课题组联合小教处开展了数学日记比赛,共征得不同处级数学日记260余篇。从学生的日记内容上可以看出,数学知识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最可贵的是,学生已经能留意到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并且在适当的时候用以解决实际问题。
(2)生活中找数学。10月份,实验班教师带领学生拿着相机到生活中去寻找与数学课堂联系十分紧密的生活素材,并进行加工整理,学生还根据自己发现的信息提出一系列的数学问题。这次活动使得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还增强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3)生活化数学应用测试。12月,课题组对比实验班和非实验班进行了生活化的数学应用测试,通过对比发现,无论是应用意识还是应用能力,实验班学生都比普通班学生的强出很多,这表明,近三年来,我们的实验是有效的,成功的。
6、制定学段教学目标指标,形成教学评价机制
202_年12月,随着学校课题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我们学校数学教学的研究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论认识。为了更好地评价课堂教学,科学的分析和总结,我们又拟定了《九江市鹤湖学校课题实验学段教学目标指标》,用于对实验教师的生活化教学进行评估和分析,促进了学校整个数学教学教研的发展。
四、反思和总结阶段(202_年1月-----202_年3月)
(一)进行课题研究量化评估, 推动课题研究的步伐。
依据《九江市鹤湖学校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在课题研究的各个方面提出的量化指标,对课题组及实验教师的研究工作进行量化评估,对于工作既积极主动,课题研究有较为突出成效的教师,给与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鼓励教师科研的热情。
(二)编辑优秀课题研究论文集,以便推广和运用。
202_年2月,我们的课题实验工作已临近结题,三年多来,我们尽心于对课题的实验与研究,乐此不疲,实验教师们也写出了一些优秀的教学案例和科研论文,对于课题实验研究中我们所开发的这些课例与论文,我们做了精心的点评或分析总结,并把它们分别装订成册,以便在今后的课题研究工作中推广和运用,提升和发展。
(三)整理课题资料,准备参加课题验收的结题工作。
撰写课题结题的总结报告和研究报告,修改和完善课题研究过程中总结出的课堂教学模式;整理和编辑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形成课题研究的成果集。成果集包括: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研究论文、课题研究的典型课例、课题研究的教学资源、课件和学校的动态学习网站。
“小学数学文化资源开发与校本化实践的研究” 中期评估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和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在发达国家,由于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相当普及,各种数学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发展程度也相当高。在我国,数学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近几年才提倡的。特别是以计算机技术和远距离通讯技术为中心的互联网教学技术在中小学得到了普及,使得各种教学信息来源广泛而充足,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数学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从三年级开始在每一册内容中安排了若干篇“你知道吗?”的数学阅读小文章,可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发现,学生只对故事性的文章感兴趣,他们对“你知道吗?”的内容,只是按老师布置的要求,一读了之,这种蜻蜓点水式的阅读,浮光掠影、草草而过,读不出要点,读不出字里行间所蕴藏的精髓,更读不出问题,得不出独到的体会及创新见解。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阅读是学生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因此,从小学开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和数学课外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目前市场上有少量关于小学数学的文化资源,但呈零散状态,未成体系,特别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教材进度而编写的数学文化资源基本没有。为此,要想进一步开发出高质量的小学数学文化资源并得到推广,以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组织专门的研究力量,结合先进的技术,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推动发展。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文化:狭义的“文化”,仅指知识;广义的“文化”,则泛指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淀,是一种上层建筑,有相对的稳定性。
数学文化:从文化视野中理解数学。它表现为数学的起源、发展、完善和应用过程中体现出的对人类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方面。包括对于人的观念、思想和思维方式的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人的思维训练功能和发展的创造思维的功能,也包括人类认识和发展数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探索和进取精神。数学文化作为人类基本的文化活动之一,与人类文化是血肉相连的整体。从系统论的观看,数学文化可以表述为以数学科学为核心,以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技术、理论等所辐射的相关文化领域为有机组成部分的一个具有强大功能的动态系统。
本课题中的数学文化主要是指在数学学习中,以小学数学内容为载体,以数学活动为抓手,挖掘蕴藏在数学之中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实现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和谐,从而使数学学习更富有情趣和意义,获得创造新文化的意识和能力,获得终身受益的文化力量。
小学数学文化资源的开发:主要针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着眼于有利于实现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各种软性文化资源的开发,即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以学校教育和数学课堂教学为平台, 因地制宜地利用现有的显性资源,开发隐性的数学文化资源,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数学文化资源。
校本化:以校为本,是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理念,校本化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校本化研究必须以学校发展为本”,强调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围绕学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为学校的教育发展服务。第二层含义是:“校本化研究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必须确立教师在校本研究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人,通过校本研究来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素质,为教师的自我发展、价值实现服务。第三层含义是:“校本化研究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事业,校本化研究要研究学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要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性,反对形式主义。数学文化校本化实践:是指在学校中以数学资源开发为主旨,研究构建数学文化的途径和策略,让数学文化成为校园文化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思考
1.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最佳组合。它首先表现在师生心理的最佳组合。生动丰富的文化资源是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它可以将一个个知识点转化为一个个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的生动活泼的事例,为学生喜闻乐见,从而开阔学生视野,降低知识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兴趣。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地把丰富的文化资源与教科书进行有机结合,可以调动学生的认识,情感和意向的行动,使学生与教师心理更趋同步,相互沟通,产生共鸣,在师生双边愉悦地交流中达成教学目标。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数学文化资源开发的研究起主要指导作用,要求课程教学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
3.新课程改革理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内核。新课改的有效实施和不断深化有赖于课程资源的广泛开发和合理应用。《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4.教学人本论。教学人本论认为课程教学资源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须反映教育的理想和目的的师生的心理逻辑。5.《数学课程标准(202_)》指出: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数学课程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水平和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质量,教师要依据标准,有意识、有目的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应当开发多品种、多形式的数学普及类读物,使学生有足够的机会阅读数学、了解数学、欣赏数学,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动力,开拓数学视野,满足学生学习数学的个性化需求。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总目标】小学数学文化资源开发与校本化实践的研究课题总目标:“开发校本化的数学文化资源,以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弘扬数学文化,体验数学的真、妙、趣、美,营造特色化的校园数学氛围”。【分目标】
1.通过小学数学文化资源开发与校本化实践的研究,探索出小学数学文化资源开发和校本化实践的研究模式。
2.开发一套与小学数学内容相配套的体现数学文化的数学阅读校本课程,完成小学数学文化资源包的建设。
3.优化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益,提升小学生的数学人文素养。4.形成小学数学文化资源开发和校本化实践的优秀教师团队,推进学校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深入开展,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5.推动学校校园数学文化建设,促进学校的特色化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数学文化资源的开发:
①数学史话的开发,主要收集、改编、整理与数学知识相关的文化渊源、由来和数学背景。
②数学故事的开发,主要收集、整理、创作古今中外的数学故事、名人轶事、趣事。
③数学童话的开发,主要以小学数学知识点创作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并配以漫画的开发。
④生活数学的开发,以数学日记撰写为主要途径,让学生带着数学眼光看生活。2.小学数学文化资源进课堂的研究。
3.小学数学文化资源校本化实践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主张
鉴于以上课题研究的目标,结合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我们形成了以下的研究主张:
①在新课程视野下,学校教师要成为数学文化的开发者和校本化实施的实践者。②数学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校本化实践不仅要重视学生个体的经历和经验,把握好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生长点,而且要立足于教师的个性,让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直接参与者,成为研究的主体。通过数学文化内容的研读、开发、实施,发掘学生和教师的个性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使我们学校数学特色更特。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阅查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相关资料等研究,研究国内外小学数学文化资源研究的崭新成果与发展动态,学习其现代化的手段,理论及设计原理、方法。
2.教育调查法。运用观察、访问、交谈等方式,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能激发创新思维的数学情景和数学问题,收集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故事和案例。3.个案研究法。在一定范围内按照计划、行动、考察、反馈与调整的步骤科学地、系统地对值得注意的学生个体,详细地描述个案,反映其研究前后的发展变化;对一堂典型的研究实验课,进行个案分析;对一个典型的实验班,进行个案分析。
4.行动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针对调查结果,创作适合学生阅读的数学文化资源,并通过搭建各种各样的数学文化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文化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文化的内涵。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学习理论,提升理论素养。
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逐步转变数学教育的观念,是我们一直坚持的信念。为了切实有效的搞好小学数学文化资源开发与校本化实践的研究,课题组以孔粉富校长为课题的蹲点领导,以陈东栋为课题具体负责人,制定了详细的科研活动规则,并给予资金支持,购买一批数学文化方面的书籍,并请相关的专家来校作指导。
1、活动时间:每两周一次集体研讨活动。
2、活动方式:以集体学习理论、互相交流心得、观摩评课等为主要内容。
3、活动要求:课题组成员必须准时参加集体活动、做好理论笔记,认真完成课题的研究计划与总结。
(二)开展沙龙活动,在争辩中明方向。
教育“沙龙”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科研方式,应该说一次活动就是一次思想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的碰撞。教师们在交流中得到收益,感觉到自身学习的重要性。在交流中明确方向和责任。课题组先后进行了《我眼中的校园数学文化节》、《数学文化如何进课堂》、《如果进行数学文化开发》等一系列沙龙研讨活动。
(三)开发校本化数学文化资源。课题组经过前期调查与分析,对每项数学文化资源的发开进行了合理的分工:
(四)数学文化阵地建设。
着重打造三个阵地:数学文化节、数学兴趣小组、数学文化网站的建设。数学文化节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文化节实施方案,让读、写、画、讲、比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读:读报,一周一中午的读报活动、橱窗专栏、班级图书角。写:数学日记,一月一次的数学日记写作。画:数学小报评比。讲:讲数学故事。比:各类比赛,讲故事比赛、手抄报评比、智力大冲浪、数学大家猜、数学论文评比、口算比赛等。
数学兴趣小组建设:各班成立数学兴趣小组,主要负责班级数学文化布置,数学小课题研究、数学日记撰写、数学活动策划。以班级为单位,每学期出好一期《苗苗数学报》。
数学文化网站建设:依托“小学数学教学网论坛——作品赏析栏目”和课题网站“小学数学文化资源开发与校本化实践的研究”ME博客两大平台,对研究成果进行宣传,扩大研究成果在全省小学数学教育界的影响力,推动课题研究朝更高目标前进。
六、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开发适合学生阅读的数学文化资源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课程资源的支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重要环节,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要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数学教育,就必须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出发,精选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能体现当今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作为学习内容;就必须以数学活动为抓手,挖掘蕴藏在数学之中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实现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和谐,从而使数学学习更富有情趣和意义。
课题组认为:数学文化资源不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文本,同时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体现数学的价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任务,因此,研究和开发与学生数学学习相适应的趣味数学文化资源成了课题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课题组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编排的特点,采用灵活的方式,从多个角度、多种途径开拓结构性学习资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具有趣味性、现实性、挑战性、探索性、人文性的丰富素材。目前我们在编的数学文化资源有以下几类:
1.数学童话集:把学生容易错的数学知识点、数学的核心知识点等内容编成学生喜欢阅读的童话故事,在读童话过程中感悟、理解、掌握相关数学知识。2.数学故事集:包括数学家的故事、数学与生活等内容。通过数学家成长的经典故事,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数学与生活的对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3.数学日记集:通过指导学生撰写数学日记,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4.数学史:收集介绍一些数学史知识,如中外名题、数学名词、数学典故,数学历史事件等。
5.数学趣味阅读材料集:主要收集一些数学相声、数学笑话、数学魔术、数学游戏等内容。
(二)搭建了数学文化展示的平台——校园数学文化节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
定期举行数学文化节、举办数学成果展示,来加强学生间、师生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以丰富多彩的数学阅读趣味比赛、趣味竞赛、研究探索活动,内容有“考眼力游戏”“谁是计算小能手”“谁是高明医生”“我的数学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我编数学故事”“大家猜猜看”“数学手抄报评比”“班级数学文化布置”等。这些活动都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阅读能力、计算能力、分析能力、探索能力、写作能力。
(三)数学文化与课堂教学得到了有效整合
在数学文化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上,我们课题组经过实践,得出了两条实施途径:①在新授课与复习课中穿插引用。通过在新授课或复习课中穿插引用“你知道吗”?,得到大多数老师的认可,因为这种方式既不增加课时,同时也能达到上述的育人功效。②单独开辟数学阅读课教学。所谓数学阅读课,就是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针对某个“你知道吗”的内容,开展教学活动,通过教学不仅巩固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并且对“你知道吗”这一内容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或掌握。
数学阅读内容在课堂中穿插引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①课始激趣:用数学故事、数学谜语、数学笑话、数学日记等。②课尾总结与拓展:结合教学内容,引入所学知识历史渊源。
数学阅读课,着重注重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我们课题组对“田径场上的周长”“图形的旋转”“古代计时工具”“认识计算工具”“三角形面积”“古代求体积的方法”“神奇的莫比乌斯圈”“二进制”等十余个内容进行了开发与实践。
(四)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和获取知识的方式得到改变。1.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涨。
数学大师陈省身为中国少年数学论坛题词:“数学好玩”,中科院院士、数学家田刚也题了四个字:“玩好数学”。利用趣味的数学童话故事吸引学生,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得以提升。2.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途径多样化。
原来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渠道主要集中在数学课堂,课题组为学生搭建了数学文化节、数学兴趣小组、校园数学文化布置等,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置学生于数学文化的海洋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数学的滋养。
(五)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近两年来,由于我校课题组切实有效的开展各项活动,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验中,教师们勤于积累,平时能自觉的阅读教育教学书刊杂志,认真做好笔记,大量的理论武装了我们教师,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从“死教书、教死书”变为“学教书、教活书”,同时教师们将课题研究与平时的理论学习相结合,整理点滴经验,撰写与课题相关的论文、案例等,已有多篇文章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并且有多篇论文分获省、市论文评比一二等奖。
七、课题研究的困惑及今后的方向
(一)课题研究的困惑
1.在一年多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发展了学生,成长了教师,尽管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对数学文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开发,课后学习数学的方式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总觉得我们这种研究是浅层次的,只能对学生的视觉产生刺激,让学生感觉好奇而已,不能从根本上达到学生内心需求,不能从更深层次上去使学生进入一种内在的、不由自主的学习和探究状态。
2.在数学文化进课堂上,虽然我们在这一方面已作了一些初步的尝试和探索,但也是非常肤浅的。不能形成一定的系统性和长期的有效性。
3.数学文化节的举办,如何让数学活动的内容更为丰富、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主动参与中提高数学素养,我们目前也感到较为困惑。
(二)课题研究的努力方向
1.在下一阶段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尽力根据教材的进度编写数学文化校本教材,让数学文化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不仅起到激趣的功能,还能适当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2针对我们目前研究的困惑,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数学文化进课堂的研究力度,让新、趣、奇的数学文化知识润泽学生的学习。
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研究中期报告 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课程资源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课程资源的性质和现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因此,课程资源开发的行动研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决定着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所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为学生的探究性、开放性、合作性学习提供了支持系统,这必然带来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师生关系的根本性变革。2.课程资源开发的行动研究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参,内容来源于地方和学校的自主开发生成,需要师生走进自然,走入社会,对各种资源进行积极的探究、开发。在日本,“综合学习时间”纲要仅仅规定了“课题研究学习”和“社会体验性学习”,而各个学校具体设计和实施何种活动项目或活动领域,则应视地方、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定。在我国,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及优化问题正逐渐被提到课程改革的议事日程,并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因此,开发利用地方特色资源成为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成为课程实施的必需。3.我们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活动课程的推进及实施过程中,提出了“整合”的策略,要求课程资源开发的实施与地域文化有机整合,与特色学校建设牵手,根据实际,有意识地在项目、主题选择上有所侧重,进一步彰现课程资源开发活动课程的独特功能。基于以上思考,我们确立了“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1.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本课题涉及的“资源”即“课程资源”,为狭义的课程资源。2.乡土特色资源,指具有一定的地域和历史人文特色,或与地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资源,也包括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或学校特色建设中形成的可利用的课程资源。3.开发,是指教师在充分认识并掌握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功能、结构、内容、评价的精神及理念下,主动有创造性地发掘、挖掘资源,为课程资源开发活动课程的实施服务;研究,指师生充分利用特色课程资源,共同创生课程内容,有效地开展活动,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我们平阴二中地处济南市的西南部,南与东阿于阁老遗址、西与翠屏山千年佛塔相邻,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我们开发活动校本课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丰富内容。我们在有计 hao123精彩资讯,每日最新最热随时 头条新闻 娱乐八卦 精彩视频 划地开展了校本活动课程《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活动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课题研究人员与全校教师、学生一起,深入挖掘当地多种形式的乡土教育资源,经过科学整理、反复实践,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活动校本课程资源,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方法,在促进学生发展、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有广泛借鉴与推广价值的成果。
三、研究的目标、方法和假设 ㈠研究的目标 根据总课题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我们将课题研究的目标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1.探索课程资源开发的行动研究校本课程,开发与教育教学紧密联系的课程资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课程资源体系。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观察、访问、调查研究、分析评价、资料收集等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索、自主创新的良好习惯。2.以地方乡土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切入点,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资源,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探索研究的方法,树立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进行热爱科学、主动创新的思想教育。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多样化的资源选择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学会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知道小组合作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形个性的发展。3.促使学校和老师进一步转变观念,提升课程开发和运用的能力,构建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4.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初步探索特色课程资源的程序、策略、方法和途径,形成一些可推广的个案以及经验。㈡研究的方法 根据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我们采取以下方法展开研究工作: 1.调查: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提炼与分析以校为本课程资源开发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类型的探究活动,教师采用的指导策略的多样性、统一性与实效性。2.比较:开展对比实验,比较不同指导策略的特点、优势与劣势、适用范围与条件。3.文献研究:广泛搜集有关资料,了解课题研究的相关情况以及研究的趋势;编印《校本课程》,利用学科论坛等渠道,开展课程资源开发活动课程培训活动。
4.行动研究:近一年来,我们以小组研讨的形式开展活动,以课堂观摩和交流讨论的形式,针对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制定活动计划、整理活动资料开展研究与探讨,并及时将研究情况做小结,撰写论文,交流发表。5.个案研究:本学期我校开展了课程研讨活动,对《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这一子课题研究情况进行阶段性汇报交流。
四、今后研究的措施
1、立足“知行意合一”,制定课程“三维目标” 历史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历史不能像其它学科知识那样复原与复制。历史由远而近的发展规律与学生由近及远的认识规律相悖,使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受到负面影响。而乡土历史是在学生身边发生、发展、演绎的,从情感上说极易接受。一片瓦当、一块残碑、一座建筑,都蕴含着历史信息。学生参与其中,去体验祖祖辈辈生活的这片热土,对故乡的爱恋之情就会油然而生。学生在体味历史与现实以及个人的紧密关系中,勾画对未来的美好情景,从而达到“通过所熟悉的身边的事物进入历史世界”的目的。以乡土历史资源《民族团结》的三维教学目标的确定为例: 1.知识和技能:了解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天祝藏族自治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的第一个自治县。2.过程和方法:利用天祝经济信息网和天祝文史提供的资料,让学生选取乡土资源作为素材来了解我县的县情,了解民族区域自治。3 .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我县的状况,学习民族区域自治这项基本国策,增强学生民族团结的意识。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期望学生知道做什么、如何做、做到怎样的程度,即预期的有效的教学效果,实现知识、情感、行动的和谐统一。
2、立足课程“二次开发”,选择课程内容平阴的乡土历史资源极其丰富,哪些内容可以引用?以怎样的原则进行整合?我们在实施过程中立足于历史课程的“二次开发”,科学地选择学习内容。选修课程资源的校本化研究,要求教师结合学生提供的学习要求对课程资源进行研发,以学习主题形式加以实施。其方式一是新课程教科书的补充与改良,使之适合本校学生要求和学习水平。二是发挥本校教师特长的选修课程资源研发,主要根据
3、立足“学以致用”,转变课程实施方式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即教育不能割断与生活的联系,教育就是经验学习、重组或改造的活动,经验从做中学。因此,我们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师教的方式和转变学生学的方式,立足“学以致用”,多途径地推进校本选修课程的实施。途径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重难点适当补充乡土史课程资源,可缩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时空距离,提高历史课堂效率。途径二:合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史以专题的形式,首先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在节假日或其它课余时间去查找资料,走访历史遗址,展示学生的成果(如:历史小论文、专题小报或专题图片等)。以加深学生对家乡历史的认识,也能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途径三:举办专题讲座。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对文史知识的学习兴趣。
途径四: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的主题应从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发掘;研究侧重从“是什么”向“为什么”过渡,即深入解释历史事件、现象和人物的客观史实,进而做出评价。
五、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年多来,我们课题组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主要表现为:
(一)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1、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得到提高。一年来,我校有多篇关于活动育人课程开发的理论文章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更为重要的是,很多老师能按照课程的过程开发模式,对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环节进行统筹有序合理的规划。
2、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重要改变。教师通过参与活动课程的开发,自然形成了新的课程理念,也自然地向其他课程领域逐步渗透。这种新课程理念的生成,是一般的培训和行动研究达不到的。可以说:活动课程的开发使教师焕发了新的生命活力,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二)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得到较好发展。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对调查、访问和实地考察培养了学生敏锐的洞察力、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质疑批判的能力,进而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与同学、老师和社会成员的交流合作中,学生的交往和组织能力得到了提高。
2、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在和大自然与社会的接触和体验中培养起对自然和社会广泛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在共同学习中树立更好的合作意识,彼此之间相互认同、尊重、理解和宽容,初步的形成了使命感和责任感。
3、学生获取了更多的经验性、综合性和方法性的知识。
4、校本课程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主要由基础性课程延伸的学科课程内容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其他学习活动组成,是学校根据国家教育培养目标及本校的办学理念,为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发展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共同开发的适合学校特点和条件的拓展型校本课程。
六、主要参考文献、著作目录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朱慕菊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新课改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案例》(人民日报出版社)3.《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用书》陈树杰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
第五篇:课题中期报告
构建初中数学有效课堂,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初中数学新课程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中
期情况报告
《初中数学新课程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自申报,立项,研究,至今已有一段时间。在这一段时间里,本课题组成员按照各自的分工,积极努力的完成各自的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学期,本课题继续从教材、教师、学生的实际出发,立足于我校的初一至初三部分班级作为研究对象,促进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开展了本次课题研究。在这一阶段的相关研究和活动中,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就本阶段的研究活动总结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在章节结束后,安排了“综合与实践”活动。该课程主要集中在社会研究、设计学习和生活学习。近年来,发达国家进行了学习方式的变革,“活动化”的课堂教学策略贯穿始终,并成为其最大特色。在西方,通常把综合实践课看作创造教育的一种方式。我国在上个世纪末,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学、自主学习的研究等以及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确立“综合实践活动”,都是为了做这方面的研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构建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播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表明了新课程目标的基本理念是:摒弃一纲一本的课程结构,倡导标准下的多样化与个体化的课程形式,重点关注是人解决问题而不是方法解决问题,同时注意人的多元思想和个性品质的发展;强化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更应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的培养,立足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认识我们的教育是为了社会的和谐、民主、平等、公正、对话、倾听、关心以及人的解放等。从而感悟到先进文化和先进决策机制就蕴藏其中,为了实现这一科学理念,就必须寻求人性化的民主讨论教学方法,多层面、多维度的进行教学情境沟通。
目前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课堂教学尚未形成理论性资料,相关配套的教学参考没有,关于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教法研究以及如何考查等资料也几乎没有。另据课题组调查,由于综合实践课内容难以把握,平时在上课时老师们大多不开设数学综合实践课。原因有四:一是教材中供学生研究的素材不多,要老师上一节课,老师感到困难。二是对于这种综合实践活动课究竟怎样组织教学?教师不知所措。三是平时供教师参考的课例很少,一些公开课、观摩课大都为选择某个知识点的新授课,对于这种活动课很少涉及。四是中考试卷中很少涉及“数学活动课”的试题,即使有也是非活动内容的实质。换句话说,不开设数学活动课照样参加考试。由于评价的滞后,许多老师误认为教材中的活动课可有可无,甚至视而不见,束之高阁。基于上述原因,我校课题组开展了本次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改变现有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多样、有趣和富有探索性,倡导有意义的教学、合理整合数学学习资源,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尤显重要。
二、课题的准确定位
数学综合与实践是为了探究数学知识、检验数学结论(或假设)、或是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问题,而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调查、观察、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获得概念、理解或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是以在就学过程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数学综合与实践属于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是与学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种学校课程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的主动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实践特长为主的课程。数学综合与实践是一种启发、一种诱导,目的是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数学体验,最终要转化为思维活动。思维价值是数学活动课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教科书在每一章的最后都安排了数学综合与实践,有时是与学科内容相关的史料,有的是拓展的数学研究内容。
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本课题中的教学策略主要是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素材的开发、活动方式、教学模式、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评价方式等。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1、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的“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中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能力与创新精神;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为了达到这些要求,按教程进度定期开设综合实践课无疑是一个良好的举措,因为教材中每一章节的活动内容对于训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达到“数学地提出问题”、形成“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都是很好的材料。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意义不仅通过教师教授而得到的,而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写作、讨论而实现对知识意义的建构,建构理论特别强调学习环境的创设,而社会实践活动课为数学教学创设了真实的情境,为学生之间的交往、协作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会听到、看到真实的数学现象和数学实例,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利用这些实例进行问题的发现和问题的解决活动,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缩短书本与社会的距离,学生把学到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同时又能用实践中得来的知识补充和完善书本,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给初中新课程实施带来的启示是:学生的智能是多元化的;社会与学校提供学生的学习机会应该是多元化的;学校与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课程应该是多元化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只有这样,学生的各种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机会。我们倡导教师“为多元智能而教”、“通过多元智能来教”。“为多元智能而教”在于尊重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智能特点,对学生的多种智能一视同仁,强调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得到充分发展,并从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出发,促进学生其他各种智能的发展。“通过多元智能来教”在于努力使不同智力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同时,通过调动不同智力活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同作用,使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怎么样,但对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动手能力并不比其他学生差,这是多元智能的最好说明。
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开设数学活动课主要是为了贯彻执行新课程理念,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感悟数学思维活动、从更高层次上巩固所学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课外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探索出一条有利于提高学生能力的途径、方法和过程及与之相适应的师生的角色定位、管理方法、活动模式,为更多学校开展数学活动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可操作模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推广活动,从而促进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推进数学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总之,我们具体研究教材中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策略。着重在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课例点评的基础上获取数学活动课的活动方式、教学模式、教与学的方式的转变、教学评价、素材开发、作业设计等方面的实验经验,从而促进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推进数学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课题研究落实课程标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的相关要求。通过对数学活动课的认识和探索、数学活动课教学设计的探索、数学活动课学习方式的研究、活动方式的研究,数学活动课的评价研究,对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活动素材进行开发,探索适合我省初中数学活动课的教学模式,并具备推广的价值。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现实世界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通过研究,提高研究者的理论水平及实践能力,在较大范围内改变教师对数学活动课的认识,形成一批具有数学活动课教学能力的教师群体。开发具有特色的数学活动教学策略,形成具有特色的研究经验、成果。
具体目标:
1、通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让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进而影响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通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和研究有关的数学规律,从中培养创新意识,获得探索研究成功的体验。
3、通过课题研究锻炼培养教师,形成一批具有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能力的优秀教研团队。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我们东海中学的《初中数学新课程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第二个阶段——实施阶段是课题研究的攻坚阶段,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一、确定活动的目的:
1、激发各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克服当前数学教学中“同内容、同进度、同目标要求、同评价标准”的弊端;通过与新课程标准的结合,推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初中数学新课程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更加适应当前的教学需要,同时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2、继续探索课堂有效性分层的对象,形成经验材料结合当前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探索适合数学新课程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策略,形成经验文章。
3、通过对学生数学成绩等方面的跟踪记录与反思,使学生达到可持续发展,并从中检验各种教学策略的成果。
4、通过实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使参研教师由“思考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
二、确定活动措施
1、认真制定工作计划.每学期开学之前组织课题组教师进行认真学习,确定各自的研究内容;教师们对自己承担的工作做到方向正确,内容准确,时间明确。
2、对课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探讨,找出前一阶段研究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调整研究力量,制定出研究计划,为研究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重视相关资料搜集,资料的及时搜集整理是课题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为保证研究计划的顺利实施,我们确定了以下的研究形式:(1)、自主探索,定期交流。
“自主研究,定期交流“即课题组成员按照实施方案规定的内容、步骤和方法,根据各自确定的研究内容,自主地在所教班展开研究,定期于每周二下午集体备课的时间,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一周研究情况交流。这种活动形式,既有利于教师在探索研究中,灵活确定研究的具体内容与形式,又有助于研究教师间及时互通和反馈研究信息,相互启发,相互促进。
(2)、集体研究,共同进步
为了解决自主式研究中,研究力量的相对薄弱问题,我们设计了“集体研究,共同进步”这一活动形式,这是对第一种活动形式的补充。是在教师“自主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后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所有课题组成员探讨展现出的新思想、新方法,帮助研究教师进行进一步的提炼、挖掘,对成功的经验和方法进行肯定和完善。
(3)、加强学习,取长补短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还利用理论学习会,讨论会等时间,组织研究教师反复学习课题实验方案,使得研究教师对课题的各项工作与任务有了充分与清醒的认识。对自己所承担的研究任务明了于心,这样,就避免了研究教师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迷失方向,大大的提高了研究效率。
三、具体工作: 本学期我们东海中学初中三个年级都有班级参与课题研究,我们的研究工作是从头开始进行的。
1、调查问卷
组织对于学生学习习惯和方式的调查,发放调查问卷,并且经过分析,了解学生的不同水平层次。教师对全班学生平时的数学学习能力、积极性、习惯和数学成绩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采用学生自查与教师考查相结合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摆脱不必要的心理负担,舒心乐意地到相应的层次里。
通过调查问卷以及教师考查,使得教师掌握学生的大体水平,有利于下一步调查的进行。
2、具体教学策略
(1)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
要搞好弹性教学首先是认真备课。教师在吃透教材、大纲的情况下,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目标,哪些属于层次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具体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设计些灵活性和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求学生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部分学生设计的问题应难度降低,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发展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应多给予指导,问题的设计要简单,能掌握主要的知识,学习基本的解题方法即可,重在培养基本能力。
(2)合理安排课程,分工合作
本课题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首先在课题小组会议上确定各个教师的研究内容以及科学合理的安排各个年段不同教师的课程内容,通过备课、上课、测验开展研究,最后再对于各个教师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总,通过对于这些研究成果的学习和研究,提出论点,收获研究理论成果,完成本次研究。
四、课题研究初步成果
本次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主要是各个教师通过实践进行的综合实践实验课产生的成果。具体的成果有综合与实践实验课的内容、教案、课件、反思等等。除了这些材料成果以外,还有如下成果:
(一)、教师
1、教育观念逐渐转变,教师角色正在定位
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教师的课程观决定着教学观,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对教材解读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彼此倾听和分享各自的认识成果的过程。由此要求教师应具有收集教育教学实践信息资源的能力及对信息资源加工处理、整合的能力,要具备这些能力,我们教师深刻认识到,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意识,使自己具有与时相通的教育观念,具有丰富扎实的知识,具有独特的教育网络与教育智慧。因此,我们通过学习交流、案例分析、课后反思等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
(二)、学生
1、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新型的课堂教学策略营造了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的机会。每位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中讨论并解答问题,变原来的单纯旁观者为积极参与者。学生们在研讨中自由发言,当一个同学对问题的理解遇到困难时可以请求其他同学帮助,学习别人的优点,开展互学、互练、互查、互评活动,使学生在检查对方的过程中学会检查自己,在评价对方的过程中学会评价自己。这种方式把学生从单一的不平衡的师生交往和狭小的生生交流中解放出来,给学生均衡、平等的学习锻炼机会,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使全体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自我表现和认识的机会,使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使课堂不再出现被遗忘和冷落的角落,其自主学习能力在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和锻炼,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其全面发展。
2、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都必须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求新的问题的答案,有时没有绝胜的把握就需要大胆的设想,这时,学生的思维受环境的影响,常常会冒出绚丽的火花,然而他们的思维又常常是稍纵即逝的,但这往往能给别人以顿悟。或许一个富有创意的设想,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便由此而产生。因此,新的课堂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融洽、自由的环境,为学生积极的思维创造了条件。
3、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将是未来社会的主流,而新的教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必须得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通过小组讨论、互相评价、互相反馈、互相激励、互帮互学、互为师生等合作互动的活动,最终达成思想上的共识。他们的合作意识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培养。虽然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学生间的合作,但并不排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而这种竞争恰恰又是建立在集体的荣誉之中,小组成员为着共同的目标和期望,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经常的、合理的评价可以激发各组奋勇争先的积极性,形成组间明争暗赛的竞争局面,增强了个人进取向上的竞争意识;也使每个学生都有竞争对象,有追赶的目标,使学生始终处于竞争状态中,不断强化其竞争意识。
(三)、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形成了以下几种具体的策略:
1、生成性教学策略
“生成性教学”认为学习是知识意义的自主生成过程。这一过程的基本特征是学生自己从各种特殊事例归纳生成知识意义,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不是接受和记忆现成的知识,而是参与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探索和发现知识的意义创造情境、条件和提供帮助。
生成性教学策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教学意义的生成起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教学中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生成性教学策略可划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指导生成型。教师提出学习课题,设想、假设由学生作出,但是验证和生成结论的资料由教师事先准备或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做好准备。第二类是协作生成型。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协作对于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生成均有重要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生成性学习都要协作,这要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而区别,第三类是独立生成型。课题由学生自己或教师提出,整个过程都由学生自己独立进行,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和组织者 教学设计运用生成性策略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是生成性教学策略的核心概念。因为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还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出发将得出两种全然不同的设计结果。“
第二,强调情境对意义生成的作用。即提供生动、丰富的教学情境,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第三,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生成的关键作用。通过协作学习,学习者的思想、智慧可以被整个学习者群体所共享,从而提高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生成质量。
第四,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意义生成。为了支持学习者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但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主要用来作为学生主动学习、进行会话交流和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2、关注差异策略
所谓“关注差异策略”主要认为,教育过程中要尊重个体差异,以学生为中心。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认为所谓成功并不是少数天才的专利,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只要找对自己的位置,达到自己的目标就是成功。个体在成功智力上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个体对自身成功智力优势领域的发现、开发和利用。在以班级授课为主的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关注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找到自身的成功的优势,发现获得成功的途径,为此应注意以下方面。(1)、了解差异确立最近发展区
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位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首先应注意在教学前,要准确了解学生已有发展水平及其各发展水平间的差异状况,在此基础上结合新授内容要达到的水平确立适合于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从学生现有水平差异与潜在水平差异出发,教学才能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2)、注重发现和开发学生潜力
斯腾伯格成功智力理论认为个体间能力上的差异主要是潜在优势的领域的差异。我们认为在课堂上尊重这种差异,做到在目标的设置上要以发现和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为中心,为每个学生创设条件体验成功,做到相同的教学内容,相同的教学进程基础上不同的目标要求,目标要求上要体现学生自主选择,要能促进学生经努力而达到、并最终走向成功。(3)、针对差异分层要求
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指导下,不断地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进而创造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的动态发展的过程,从而通过教学促进全体学生在自身基础上得以发展提高。实施差异教学策略,依据学生差异现状,及教学内容的特性,制定出不同层次目标要求,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据自己的基础、能力和非智力等优势,自主选择经努力能达到的要求。在层次划分上克服静态观点看学生及贴标签等为学生心理造成伤害的弊端。为此,依据学生学业成绩分为独立水平、教学指导水平(经过学生努力可达成目标)、受挫水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学生个体的内差异。所谓内差异是指个体在发展中以自身为参照在同一时间的横向层面与不同时间的纵向层面的表现出来的成绩、能力、态度、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和发展情况。这样对克服当前学生评价中因过分强调个体间成绩差异所造成的不正常的心理压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3、合作分享生成策略 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和集体的条件。课堂教学是师生和生生间合作、交流互动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做为课堂学习的全体学生,都企盼学习成功,都希望感受成功的愉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合作、交往及团体动力的作用,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具体体现在:(1)、倾听:形成尊重与信任的精神环境
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人格、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信任每个同学都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教师要在课堂上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和各种意见及看法。对学生的谈话表示关注和兴趣,了解学生话语的内在含义。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安全的学习环境。这有利于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实现陶行知先生提倡的五大解放。
(2)、交流:形成理解与沟通的人际关系
课堂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沟通和交流中,增强集体的凝聚力、亲和力。交流的内容是认知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交流的过程是学生间思维碰撞的过程,这中间时常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这种火花.习一能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交流的过程是排除障碍,促进每个学生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习成功的过程。
(3)、协作:互助与挑战是创新心理生成的条件
教学中师与生、生与生相互协作,在互助中有挑战,在挑战中体现相互激励,从而促进探索的意志品质,增强自身发展的动力。合作学习过程是为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而产生的互帮、互助行为。在教学实验中发现,取得成功的合作小组成员,都认为同伴的帮助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合作学习活动明显表现出共同努力的特点,同学间存在着积极的相互依靠、相互信赖的关系。研究进一步发现,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即使他们之间成绩具有显著差异,学生也会认为他们的水平、能力是相近的。这种认识会引起一种平等的自我评价,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使思维活跃。教学实践还发现,学生在成功的集体与在不成功的集体中,对自己的成就会有不同的评价。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更能激起个体成就动机的追求。
(4)、分享:体验与反思是思维生成与提升的途径
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让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
体验是一个人对愿望、要求的感受。体验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课上,通过在分享每个同学成功的愉悦中反思自己,扬已之长,补已之短,增强不断完善自己的信念。从相互分享成功之处,由结伴效应产生新的想法和做法,在相互学习中促进合作精神,使创新人格不断形成和发展。
4、鼓励质疑策略
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发现力,鼓励其敢疑、敢问的兴趣,让他们不断地学会质疑问难的方法及养成善思、勤思等解决问题的好习惯。鼓励质疑策略与生成问题策略,有很大的联系,同时又有所区别,主要表现于,鼓励质疑策略,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敢疑及会疑的创造性心理的品质:生成问题策略的_主要任务,在于教师如何将学过程设计成为能充分体现教育的生成功能,让每个学生都能生成真实意义下的学习,用生成的问题作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在实施鼓励质疑策略中应体现以下要点。
(1)、培养学生提问的兴趣,鼓励质疑问难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中小学生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和疑问,疑问本身是学生天性的表现。实际上每个学生的问题意识存在着个体差异。有些学生好问,有些学生则不好问或不敢问。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做到鼓励学生凡是有不懂、不明白之处要及时发问,哪怕问错了也应受到表扬。课上要对那些敢于挑战“权威”,“标新立异”的做法f以鼓励,让学生们对质疑充满极大的兴趣。
(2)、让学生敢疑
无数的事实表明,学生质疑的“火花”是极易扑灭的。为此,应给予他们敢于质疑的勇气,培养敢于质疑的精神。教学中一要尊重每个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肯定、鼓励他们敢于提出的一切问题。无论问题有多么荒唐、可笑或多么的幼稚,都真诚地表示鼓励。当年哥伦布提出“地球是圆的”,不是被认为是荒唐的吗?可最终却成了他创造发现新大陆的奇迹。因此教学中切忌对学生的问题予以嘲笑、挖苦甚至讥讽的态度和作法。二是让学生敢于怀疑或否定前人或权威的看法和作法。因为当孩子们一但认为权威永远是正确的,长此下去会导致迷信、盲从、缺乏创造的勇气。创新的“火花”就会被扑灭,这是非常有害的。三是鼓励学生不怕失败,只要认真研究导致失败的原由所在,就是成功的开始。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敢想、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探求。只有这样就会成功,坚信从错误中寻出导致失败、错误的根源,这本身就是创新。
(3)、指导学生会质疑
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能力,必须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让他们会疑。实践证明,主要从两个方面让学生会疑。一是让学生掌握质疑的视角,即知道从哪个方面质疑。在难点处质疑、在困惑处质疑、在重点处质疑、在关键处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质疑。二是,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即知道怎样质疑,抓住课题质疑、抓住主要内容质疑、抓住课后问题质疑。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步步质疑,层层释疑而走向成功。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和勇于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今后,我们的努力方向是:
1、进一步丰富、积累研究性学习课例,多出精品课例,做好理论分析,力求出思想、出成果。
2、加强技术指导,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尤其是现代教学媒体手段的应用。
3、不断完善课堂教学策略,尽量减少其局限性。
4、围绕课题,多做些调查研究,争取多出一些有质量的论文。
5、开展课题研究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建立和完善课题研究的评价方法。
我们相信,在课题组每一位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上级领导和专家的支持、帮助下,这一课题定会顺利结题,圆满完成任务,为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