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动轮椅车设计【含全套CAD图纸和WORD说明书】
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院(系)机械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一、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电动轮椅车设计
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自 2014 年 3 月 5 日 起至 2014 年 5 月 28 日止
三、毕业论文﹙设计﹚进行地点:
四、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要求:
1、设计课题简介
电动轮椅是一种以蓄电池为能源、电子装置控制驱动的动力轮椅车。使用者可通过控制装置自行驱动轮椅车行进。适用于高位截瘫、偏瘫及下肢功能障碍者使用。本课题主要是设计一款含有机械传动减速机构的电动轮椅,使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初步锻炼产品的总体设计和研究能力。
2、论文要求: 1)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产品总体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2)设计的电动轮椅要方便操作使用; 3)所确立的设计方案应按照产品总体设计方法和步骤进行,确保科学合理; 4)论文应包括对电动轮椅进行安全、强度和力学方面的设计计算数据。
3、工作任务与要求: 1)充分了解电动轮椅的结构特点及构造,了解设计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市场调查。2)搜集各类电动轮椅的资料,包括相关的国家标准及最新成果。3)设计多个方案,并从选出总体设计方案后对总体设计进行细化。4)对设计进行校核,确保方案的可行性,绘制总装图和关键零件图。撰写研究设计论文一份。4.工作任务时间安排:
共 13 页
The design of electric wheelchair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various wheelchair status, based on compar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because the rated output torque DC motor is low, not enough to drive the rear wheel to overcome the ground friction transmission,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proposed the electric wheelchair with a mechanical reduction gear mechanism, based on this driving scheme, design of the reducer and other transmission mechanism is matched, the DC motor through reducer and the chain is connected to the rear axle, so as to reduce the output rotation speed, increase the output torque.Use the modern mechanical design theory and method, analyze and re-design the drive mode.Optimize the body frame structure.And add some necessary accessibility devices.Use computer aided design software to build a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the wheelchair and it’s components.This design of the electric wheelchair’s mechanical systems has lay a certain foundation for the new type low-cost electric wheelchair and has given a reference scheme about drive mode and body frame structure.Keywords: wheelchair;design;mechanical system
共 13 页 序言
电动轮椅是一种以蓄电池为能源、电子装置控制驱动的动力轮椅车。使用者可通过控制装置自行驱动轮椅车行进。适用于高位截瘫、偏瘫及下肢功能障碍者使用,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康复和代步工具。
1.1选题的目的及其研究意义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关注度日渐提高,各种各样的电动式轮椅进入消费者的视线。我国的轮椅发展比较缓慢,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中国人口的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轮椅才有了较快的发展。轮椅是老年人和肢体伤残者不可缺少的康复和代步工具。现有的轮椅以手动居多,存在一定不足,缺乏动力效能不能满足使用者日常生活和出行需要,长时间使用会让人感到疲劳,而且在实际使用中通常需要人员辅助。目前市面上的电动轮椅价格不菲,普通家庭消费不起,部分是以改变电机的电流来实现控制轮椅速度,这不仅对电机损耗较大,而且功能不够全面,安全系数较低,实用性不强。如当遇到刮风或者爬坡时,有时会很难前进。由于直流电机的额定转速一般较高,远高于轮椅平稳行驶时后轮所要求的转速,而直流电机的额定输出转矩又较低,不足以驱动后轮克服地面摩擦阻力转动,所以,必须在直流电机输出端设置减速器,以减低输出转速,增大输出转矩。
1.2课题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电动轮椅的现状
1.国内电动轮椅发展简况
国内对电动轮椅的研究较晚,尤其是智能电动轮椅,研究还不完善,但近几年发展很快。国内厂商生产的电动轮椅大部分为四轮式和六轮式,一般都具有调速、翻越简单路障和防倾倒等功能。虽然国内电动轮椅研究还不太完善,但在一定的基础上还是有所提高的。例如有些生产商在原有轮椅的研究上,发明出利用驱动左、右动力后轮的左、右电机串联连接设计,从而具有差动速度功能,使电动轮椅行驶时稳定舒适、转向可靠。近几年,还出现了手扶电动、可爬梯以及站立式电动轮椅。2.国外电动轮椅发展简况
自1986年英国开始研制第一辆智能轮椅以来,许多国家投入较多资金研究智能轮椅。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WHEELESLEY项目、法国VAHM项目、德国乌尔姆大学MAID(老年人及残疾人助动器)项目、Bremen Autonomous Wheelchair项目、西班牙STAMO项目、加拿大AAI公司TAO项目、欧盟TIDE
第 1页
共 13 页
项目等。1989年法国开始研究VAHM项目,第一阶段的智能轮椅由轮椅、pc486、超声波传感器、人机界面和一个可匹配用户身体能力转换的图形屏幕组成设置为手动、自动、半自动三种模式,手动时轮椅执行用户具体指令和行动任务;自动状态时用户只需选定目标,轮椅控制整个系统,此模式需要高度的可靠性;半自动模式下用户与轮椅分享控制。为了更好适应用户需求,研究者在康复中心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得出结论:系统必须是多功能的,不仅应适应残障人士的生理和认知能力,也应适应环境的结构和形态。在此基础上,经改进后研制出第二代产品,相对于第一代产品,其功能更丰富,面向用户范围更广,性价比更好,改良了大量控制。
高性能电动轮椅的生产厂家集中在国外,技术较先进的国家有美国、德国、英国、瑞典、日本和比利时等。生产的电动轮椅功能强大,除一般功能外,还有可记忆地图、自动导航、避障、自动行走、与用户交互等功能,结构也多种多样,有四轮式、三轮式、六轮式和履带式等多种多样,性能也较优秀,除能适应城市中平坦路况外,有些还能登山越野,适应较大坡度和不平度的路况。近几年,国外在高档轮椅方面又有了很大的发展,例如IBOT智能轮椅,不仅能够轻松平稳地在崎岖和很大坡度的路面行驶,还能够上下楼梯,而且可以利用2个后轮站立或行走。在日本,还发明了一种靠脸部表情来控制的高级电动轮椅,使用者只需在头上系上一根特殊的带子,然后通过改变表情就可以实现轮椅的运动。1.2.2电动轮椅的发展趋势
随着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进步,电动轮椅的研究朝着高性能、多功能、智能化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智能轮椅不但可以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一种良好的代步工具,而且可以具有自主导航、自主避障、人机对话等服务机器人所具有的各种功能,因而可以帮助残疾人和老年人提高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工作能力,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1.2.3研究方法
初期的研究,赋予轮椅的功能一般都是低级控制,如简单的运动、速度控制及避障等。随着机器人控制技术的发展,移动机器人大量技术用于轮椅,电动轮椅在更现实的基础上,有更好的交互性、适应性、自主性。1.2.4应用领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动轮椅的强大功能不仅适用于年老体弱的老年人和重度残疾的伤患,同样的,它也适合于大型车间工人的代步工具。
第 2页
共 13 页
1.3主要研究内容、途径及技术路线
为了改变我国轮椅的现状,解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因此,设计一款含有减速器装置以减低输出转速,增大输出转矩的电动轮椅有很重要的意义,并将给老年人和残疾人士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帮助。1.31具体研究内容
1.充分了解电动轮椅的结构特点及构造,并进行市场调查,分析研究现有电动轮椅的优缺点以及可改进之处。特别是调速原理。
2.搜集各类电动轮椅的资料,包括相关国家标准及最新成果。3.设计多个方案,并从选出总体设计方案后对总体设计进行细化。
(1)轮椅驱动及转向系统设计。包括驱动及转向方案的分析和选择、驱动及转向系统整体设计、电动机选型、减速器设计、其他传动装置设计、蓄电池选择等。重点是减速器的设计,计算减速范围以及车轮输出转矩。
(2)轮椅车身骨架设计。包括人体坐姿分析、前后轮布置、骨架各组成部件形状和尺寸设计等。(3)轮椅整体三位建模。包括各零部件的建模和装配,总装配和生成二维工程图。4.对设计进行校核,确保方案的可行性。1.32主要研究途径和技术路线
利用所学知识和参考国内外电动轮椅文献资料,对轮椅机械系统进行讨论、画草图、分析、减速器设计,初步确定多种方案,计算减速器的转矩范围并进行校核来确定最终方案。优化车身骨架结构,添加必要的辅助功能装置,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构建轮椅及各零件三维模型。
第 3页
共 13 页 电动轮椅驱动及转向系统设计及主要参数
电动轮椅的核心部分主要由驱动及转向系统组成。2.1设计内容
本课题的难点是驱动及转向系统的设计,驱动及转向系统驱动电动轮椅的行驶和转向,是电动轮椅的核心部分。它包括电机、与控制系统相连接电机控制器、减速器和其他传动部分等装置组成。能否平稳行驶和灵活转向是决定电动轮椅机械系统设计成败的关键,也是电动轮椅机械系统设计中的重点难点驱动及转向系统的设计要求要考虑到电动轮椅动力性、安全性、电能利用率和轮椅成本等诸多方面因素,需要宏观把握,统筹兼顾。
此系统的设计要求在现有电动轮椅驱动及转向方案的基础上通过改进提出多种供选方案,并结合所要设计的电动轮椅应具本有的特点和各方面因素分析各个方案的优缺点,选择一种最合适的驱动及转向方案,并对系统的各组成部分进行详细设计。2.2驱动及转向系统设计
驱动及转向系统完成电动轮椅的主要动作,是电动轮椅的核心部分。它包括电机、与控制系统相连接并控制电机转速、转向的电机控制器、与电机输出端相连的减速器和其他传动部分等装置组成。驱动及转向系统的设计要求其能使轮椅平稳的行进或后退,灵活并尽可能大角度范围的转向,快速的制动,并保证乘坐安全舒适。通过控制器控制直流电机转速和转向可以达到调节后轮及驱动轮转速的目的,从而控制轮椅的行驶速度和行进或后退。由于直流电机的额定转速一般较高,远高于轮椅平稳行驶时后轮所要求的转速,而直流电机的额定输出转矩又较低,不足以驱动后轮克服地面摩擦阻力转动,所以,必须在直流电机输出端设置减速器,以减低输出转速,增大输出转矩。另外,由于路况原因,即使匀速直线行驶,轮椅后轮所受载荷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若将减速器输出端直接刚性连接到后轮轴上,后轮所受载荷的剧烈变化会直接经减速器传递到电机轴上,影响电机的正常工作和使用寿命,还会对控制系统对电机转速的控制精度有影响。所以,在减速器输出端和后轮轴之间必须有添加其他传动机构,以减弱载荷变化的剧烈程度,使载荷趋于平稳。
考虑到以上要求,设计可行的驱动及转向系统的供选方案,并对各方案优缺点进行分析比较,确定最终方案。
2.2.1轮椅驱动及转向系统方案分析及选择
电动轮椅驱动及转向系统的设计方案灵活多样,驱动及转向系统方案的选择对电动轮椅的机械效率、第 4页
共 13 页
整车结构布置、行驶性能及控制方案的设计等有重要的影响,由于电动轮椅一般采用后轮驱动,所以根据转向方式的不同,有两种可采用的转向方案:1.前轮转向式(图2.1)2.后轮转向式(图2.3)
图2.1 前轮转向式
用一个直流电机驱动两后轮传动作为轮椅行驶主运动,通过调节直流电机转速来改变轮椅行驶速度。一个步进电机控制两前轮相对轮椅前进方向的偏转角度,配合后轮主运动,使轮椅在行驶中转向。控制系统向步进电机输送脉冲信号使步进电机转过特定角度,步进电机通过齿轮齿条平行四边形机构驱动两前轮同步偏转(如图1.2),两前轮偏转轴顶端都装有盘形弹簧,弹簧另一端固定在轮椅车身上,转向完成后,控制系统不再向步进电机输送脉冲信号,步进电机无输出,两前轮在弹簧力的作用下回复到初始位置,以完成转向后前轮自动复位。
图2.2 前轮转向机构
后轮驱动轴由一根轴组成,轴中间装有链轮,直流电机经一减速器通过链条与链轮相连,由于轮椅行驶时速度较低,因此不需要差速器也可以正常行驶。
此方案的优点是驱动系统与转向系统分开,行驶方向控制与行驶速度控制相互独立,互不影响,基于这种结构的控制系统设计相对简单,易于实现。转向原理简单,只需要通过输入步进电机的脉
第 5页
共 13 页
冲个数来控制前轮偏转角就可实现转向,且转向精度高。
此方案缺点是轮椅转向必须在行驶过程中完成,转向半径大,而转向角度小,不能实现原地转向,轮椅的活动性差,使轮椅在室内使用不方便。
图2.3 后轮转向式
用两直流电机分别驱动两侧后轮,通过电子差速方式独立控制两侧驱动车轮转速,两后轮等速转动时,轮椅直线行驶,两后轮不等速转动时,轮椅向转速低的后轮一侧转向,通过控制两后轮速差的大小和不等速转动时间来调节转向角度。转速差越大,不等速转动时间越长,转向角度越大,当一后轮正转,另一后轮反转时,轮椅可原地360度转向。
采用双直流电机驱动,所需直流电机功率约为单直流电机驱动时电机功率的一半,电机尺寸可以更小,两直流电机及减速器等结构都布置在后轮轴线上,且省去了差速器和前轮的转向系统,系统结构更为紧凑。但要求电机转速及转矩范围宽,对电机性能要求高。使用后转向,可以任意转向角度和转向半径转向。
此方案将驱动系统和转向系统融为一体,虽只需控制两直流电机转速变化,即可实现轮椅的驱动和转向。但是转向时要求控制系统实时精确的控制两直流电机转速,对控制策略要求更高。
所要设计的电动轮椅应能同样适应室内与户外的使用,要求有较方便的操作,而转向的精度尤为重要,前轮转向方案可实现轮椅转向精度高。后轮转向方案由于要求电机转速及转矩范围宽,对电机性能要求高。综上所述,决定采用前轮转向式方案。2.2.2前轮转向式驱动及转向系统设计
此系统有直流电机和相应的减速器及传动机构等都在后轮轴线方向上分布,由于轮椅轮距不可能太大,这就要求直流电机和减速器的轴向尺寸不能过大。而直流电机的轴向尺寸对直流电机的额
第 6页
共 13 页
三维图
第 7页
共 13 页
第二篇:机械毕业设计毕业论文CAD图纸word文档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100吨非液压式冲床的设计
10T桥式起重机小车运行机构设计 10吨位桥式起重机总体设计
4110柴油机活塞零件机械加工工艺 4S店汽车维修专用升降机设计 60吨焊接变位机设计
80系列微型风冷活塞式压缩机的设计(W80II)80系列微型风冷活塞式压缩机设计
80系列微型风冷活塞式压缩机设计(V80)AHHC520制粒机设计
AHZC0655 锤片粉碎机设计 BCCH125型双螺杆挤压机
C6140普通车床主轴变速箱设计 CA6140机床数控化改造设计
CA6150车床主轴箱箱体工装工艺及夹具设计 CK6163型数控机床设计 DDL型叶片结构与工艺设计
EG-6203四通道超声波轴承清洗机送料机构设计 FMS中物流输送系统机械结构设计 FMS中物流输送系统的机械结构设计 FRP工作台T形槽切割机的设计 FS400高速涡流粉碎机的设计
I型软管夹冲压装配工艺设计及部分模具设计 J5600调温器工艺规程设计和系列夹具设计 LED导光柱注塑模具设计
LED粘片机芯片取放机构的结构设计及固晶臂的分析研究 M2120内圆磨床的改造设计
MKZ84125轧辊磨床轴承箱体翻转机构设计 MMW7660卧式双端面磨床改进设计
NET平台下美容美发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PD24J化油器怠速孔试密封设备设计 PLC在混凝土搅拌站中的应用 PU管卷绕系统的设计
S195G柴油机机体专用清洗机设计 VF-0.850空气压缩机的设计
VF-0.850空气压缩机的设计(整体设计编程,一、二级缸设计)VVT-i泄漏量检测台结构设计
一种基于电加热的导热油系统及其关键零部件的加工工艺设计 一种新型的自动售货机用取物箱的设计 一种焊接设备翻转机构设计
万能外圆磨床结构改进设计--高速磨头无轴电机设计
三菱变频器对异步电动机调速控制-三相异步电动机调速控制系统设计 三角带无极变速装置设计 两级减速箱体工艺工装设计 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主轴箱箱体工艺及工装设计
云内内燃机进气管工艺规程设计和系列夹具设计 人力提升机主要传动件的计算、设计、工艺拟定 人力提升机传动方案的拟定与分析计算设计 人力提升机的整体设计
侧弯支架冷冲压工艺及级进模设计 偏心导杆调速器设计 偏心链轮不等速机构设计 全自动液压专用机床改造 公路铣刨机整机的设计
公路铣刨机沥青输送部分装置的设计 公路铣刨机沥青输送部分装置设计 六自由度液压运动平台的自动控制
内燃机后油封盖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及系列夹具设计 内燃机进气管玉柴200系列夹具设计 内燃机连杆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 减速机机体零件机械加工工艺
减震器铝合金缸筒双面扩绞专用机床设计 列车阀检测试验台设计 前端齿轮罩盖工艺工装设计 动车用减震器筒体切管机设计 包装机推包机构设计
十吨位桥式起重机大车运行机构设计 十吨位桥式起重机起升机构设计 升降机控制系统的PLC应用研究 半闭环数控车床总体设计
半闭环数控车床液压传动与控制设计 半闭环数控车床进给部件设计 单拐曲轴工艺工装设计
单级减速机箱体和箱盖工艺工装设计 单臂液压铸造机
卧式双面组合镗床及工装设计 卧式钻孔组合机床液压系统的设计 印刷标记对准机构设计
双头钻扩铰专机设计—专机总体设计,主轴箱设计 双轴式和面机设计
反向旋转型双螺杆挤压机及传动系统的设计 反向旋转型双螺杆挤压机及挤压部件的设计 可四轮定位四柱式汽车举升机设计 台式虎钳的设计及运动仿真
叶轮座零件工艺设计及专用夹具设计 同向旋转型双螺杆挤压机及传动系统设计 同向旋转型双螺杆挤压机及挤压部件设计 启动电机壳体冷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 89)吹风机外壳的模具设计与加工 90)四自由度棒料搬运机械手设计
91)四驱越野汽车变速器及操纵系统的设计 92)围板包装箱自动化铆接装置的设计
93)围板包装箱自动生产线上料与拼接装置设计 94)围板包装箱自动生产线合围装置设计
95)圆柱型产品填充粉末料的自动机设计(不完整)96)圆柱形产品带震动的填充粉末料的自动机设计 97)基于.NET的在线考试系统
98)基于.NET的在线订餐系统设计与开发 99)基于.NET的实验室设备管理系统 100)基于.NET的航空订票系统设计与开发
101)基于ASP.NET技术高校多媒体教学资源管理系统 102)基于ASP.NET的小区物业管理系统 103)基于ASP.NET的论文管理系统
104)基于CADCAM的复合冲压模具设计 105)基于DSP电机控制方法研究
106)基于GA-BP神经系统数控机床远程智能故障诊断系统的设计 107)基于JAVA的鲜花销售系统
108)基于JSP技术的二手机动车交易网站的设计与实现 109)基于JSP的校园招聘网站设计
110)基于LabVIEW的风机性能远程测试系统的研究 111)基于PID控制的四分之一主动悬架仿真研究 112)基于PLC和WinCC的空调温湿 113)基于PLC污水处理控制系统的设计
114)基于PLC的卷取张力控制与高精度排丝系统的设计 115)基于PLC的多单元同步驱动
116)基于PLC的数控车床控制系统的设计 117)基于PLC的混凝土配料控制系统 118)基于PLC的起重机控制系统的设计 119)基于PLC的锅炉实时监控控制系统设计 120)基于PLC轴承振动测量系统的设计 121)基于PLC靶场空调
122)基于ProE的便携式手机充电器上盖的注塑模设计 123)基于ProE的接水盒注塑模具设计 124)基于ProE的水果篮注塑模具设计
125)基于RFID的停车场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26)基于RFID的考勤管理系统
127)基于S7-200PLC步进电机调速控制
128)基于UGAutoCAD的摩托车发动机相关零部件的设计 129)基于UG的家电造型设计及动态仿真 130)基于UG的油缸的参数化设计
131)基于UG的车床夹具虚拟设计及运动仿真 132)基于UG的铣床夹具的虚拟设计及运动仿真 133)基于VB.NET的房屋租赁管理系统 134)基于三坐标测量仪的油泵体 135)基于多轴加工的普通钻床改造 136)基于左支座零件的工艺及工装设计 137)基于支承套零件工艺及工装设计
138)基于横摆率反馈的四轮转向系统的仿真研究 139)基于气动夹紧的专用夹具设计 140)基于液压夹紧的专用夹具设计
141)基于西门子S7-300PLC的虚拟电梯设计 142)基于视频的罗非鱼检测设计与开发 143)基于视频的车辆检测系统 144)塑料带轮模流分析及模具设计 145)塑料水杯的模具设计与加工 146)壳体的工艺工装设计 147)多关节鱼形机器的设计
148)多向固定支架冷冲压工艺及级进模设计 149)存折翻页机的传动设计
150)定梁式数控雕刻机机械结构设计 151)定梁式数控雕铣机结构设计 152)定量给料机控制系统设计
153)履带式锚固钻机总体设计、液压系统(泵站、操作台、管路附件)设计 154)嵌件板级进模设计
155)工业废水处理厂絮凝搅拌机的设计 156)工业机器人专用减速器的设计 157)工业机器人设计
158)工业窑炉的设计(输送装置)159)差动变速器的设计
160)平动式大传动比减速器的设计
161)微型风冷活塞式压缩机(W-80)的设计 162)手机外壳的注塑模具设计与加工 163)打印机齿轮注塑模设计 164)折叠臂式桥梁检测车的设计 165)挤压成型打填机设计
166)换刀机器人机械系统的设计 167)推进架及回转器设计 168)摇臂零件工艺及工装设计
169)支撑板冷冲压工艺及级进模设计 170)数字阀门的PLC控制
171)数控机床加工误差补偿技术的研究 172)数控火焰切割机的设计 173)数控车床上下工件机械手 174)新式灌装机的设计与工程分析 175)旋转行波超声电机结构设计 176)无轴搅拌机传动系统的设计 177)无锡太湖学院-300份
178)曲轴工艺规程设计及系列夹具设计 179)机械式拧瓶机的设计及工程分析 180)机械手模型设计及制作
181)机械设计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日光灯管理系统设计 182)机械零件图像分割
183)机械零件的计算机管理系统 184)杠杆工艺工装及专用夹具设计 185)柴油机汽缸体两端面铣削专机设计 186)梳棉机箱体加工工艺及组合机床设计 187)梳棉机箱体结合件钻孔专机设计 188)槽轮间歇回转机构的设计
189)模具企业粗加工车间设备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190)橡胶切割机的主要零件的设计和加工工艺制定 191)橡胶切割机的改进设计
192)橡胶轮胎硫化机热盘加工专用机床设计 193)止转垫板冷冲压工艺及其连续模设计 194)气动机械臂设计
195)水泵体零件工艺及工装设计
196)汽车发动机油路测量设备的机构设计
197)汽车发动机连杆大小头孔中心线平行度自动检测装置设计 198)汽车发动机附件箱多孔加工专机的设计 199)汽车变速器设计
200)汽车变速箱轴承专用压装装置设计 201)汽车牌照定位系统设计与开发
202)汽车电动转向器动力学建模与控制仿真研究 203)汽车自动清洗机PLC控制系统设计
204)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控制方法仿真研究 205)汽车雨刮器的模具设计
206)汽车驾驶座椅滑槽的计算机建模及设计 207)法兰盘零件加工工艺 208)波纹管成型机的设计 209)注塑成型机注射部分设计 210)消防冲锋舟拖车设计
211)消防水带清洗机清洗装置设计
212)涡轮增压器铝叶轮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213)液体灌装生产线上拧瓶盖机的设计 214)液压两工位加紧装置的分析与计算 215)液压机械手的设计 216)液压泵盖工艺工装设计
217)液压自定心自动夹紧夹具设计 218)液压起重台车设计
219)液压马达测试系统及动力源设计 220)深筒件的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 221)混辗式混砂机机械结构设计 222)滚筒干燥器设计
223)滚针轴承使用寿命的研究 224)灌装生产线灌装阀的设计 225)热盘加工专用机床设计
226)煤矿井下升降机安全控制系统的设计 227)牵引绞车设计
228)环形加热炉设计与仿真
229)电喇叭底座冷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 230)电机炭刷架冷冲压模具设计
231)电池柜冷冻箱DC Tall之箱体结构设计
232)电池柜冷藏箱DC-tall之箱体主要零部件的计算设计 233)电脑渐开线齿轮齿形误差检测仪设计 234)皮圈架座组合机床及专用夹具设计 235)皮套圈座多轴钻孔专机设计
236)矿山绞车TP环面蜗杆减速器的设计 237)磁力式拧瓶机的设计及工程分析 238)磁环车间的零件管理系统 239)移动机器人结构设计 240)稠厚物料灌装机构
241)空气压缩机机身机械加工工艺设计及机身铣三斜面专用机床设计 242)空气压缩机机身铣三斜面专用机床夹紧系统、液压系统设计 243)立式环缝自动焊接机虚拟设计 244)立式袋装机纵封装置设计
245)立式铣床换刀机构设计-换刀机构设计 246)管道除尘机器人结构设计 247)箱式电炉进出料机设计
248)精密平面磨床微进给及微位移工作台设计 249)纺织机传动系统基于涡轮蜗杆传动 250)绞龙式和面机设计
251)缸头5个螺纹孔钻孔专机设计 252)缸头两面钻孔专机设计 253)自动切管机及送料机构设计
254)自动化立体仓库堆垛起重机机械设计 255)自动排向机改造研究-石墨舟仓结构设计 256)自动立体车库PLC控制系统设计 257)自动立体车库结构设计
258)自行车组装车间管理信息系统 259)舰船液压跳板装置的设计 260)蓄电池外壳热封口机设计 261)螺旋千斤顶的设计及运动仿真 262)螺旋式自动定量包装机设计 263)裹包机横封装置设计
264)角片套冷冲压工艺及级进模设计 265)超声清洗机吊运机械手设计 266)超声清洗机吊运机械手设计2 267)车载式高空作业平台的结构设计 268)车载起重机设计
269)车门玻璃升降器的设计及运动仿真 270)车间刀具管理系统
271)轮心堆焊机总体方案及减速器设计 272)轴承内外圈加工专用机床上料机构设计 273)轴承内外圈加工专用机床横向机构设计 274)轴承内外圈加工专用机床纵向机构设计 275)轴承内外圈加工专用机床车架与主轴箱设计 276)轴承检测装置的外观设计 277)轴承检测装置的设计
278)轴端盖罩冷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 279)过滤器的设计及运动仿真 280)连杆工艺工装设计 281)金属带锯床的设计
282)钳块加工工艺及专用夹具设计 283)钻削精密深孔扭振发生装置的设计 284)钻床主轴进给机构改造-变速机构设计 285)钻机履带底盘底架设计
286)铣刀头座体零件工艺及工装设计 287)铣床液压进给机构的设计
288)锁芯套冷冲压工艺及级进模设计 289)锡柴汽车厂液压综合试验台设计 290)风笼式选粉机总体及其传动设计 291)饲料上料机的设计 292)饺子机及传动系统设计 293)饺子机及输送成型部件设计 294)高剪切式单螺杆挤压机设计 295)高空作业车的液压系统
296)高速平动冲压装置的设计及装置设计 297)齿轮油泵的生产管理系统设计 298)齿轮泵的结构改进设计
299)M3400调温器工艺规程设计和系列夹具设计
第三篇:CAD作业图纸
CAD培训教程
图纸绘制
一、绘制压板
二、绘制泵头
-0
CAD培训教程
五、绘制立面衣柜
六、绘制剖面图
CAD培训教程
九、挡板
十、绘制支架及轴承
CAD培训教程
十三、机械零件(一)
十四、机械零件(二)
CAD培训教程
十七、机械零件(五)
十八、绘制别墅立面图
第四篇:洗衣机cad图纸[模版]
1—排水管
2—溢水管
3—吊杆
4—脱水桶
5—盛水桶
6—平衡环
7—盖板
8—控制面板
9—水位控制器
10—进水电磁阀
11—进水接头 12—压力软管
13—贮气室
14—支架
15—电动机
16—离合器
17—波轮
18—脱水轴
19—排水电磁阀
20—法兰盘
21—脱水孔
洗衣机的PLC控制电路
第五篇:毕业设计(雨辰)货车底盘毕业设计说明书【全套图纸】[范文模版]
1.概述
汽车性能的优劣不仅取决于组成汽车的各部件的性能,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部件的协调和配合,取决于总体布置;总体设计水平的高低对汽车的设计质量、使用性能和产品的生命力起决定性的影响。
汽车是一个系统,这是基于汽车只有如下属性而具备组成系统的条件: ① 汽车是由多个要素(子系统及连接零件)组成的整体,每个要素对整体的行为有影响;
② ③ 组成汽车的各要素对整体行为的影响不是独立的; 汽车的行为不是组成它的任何要素所能具有的。
由此,汽车具备系统的属性,对环境表现出整体性、一辆子系统属性匹配协调的汽车所具备的功能大于组成它的各子系统功能纯粹的、简单的总和、反之,如果子系统的属性因无序而相互干扰,即便是个体性能优良的子系统,其功能也会因相互扼制而抵消,功率循环、轴转向等就是这样的典型例子。
系统论所揭示的系统整体性和系统功能的等级性必然会映射到设计任务中来、用整体性来解释汽车设计的终极目标是整车性能的综合优化,道理是十分显然的、汽车设计任务的等级形态表现为:上位设计任务是确定下位设计任务要实现的目标,下位设计是实现上位设计功能的手段、上、下位体系可从总体设计逐级分至零件设计,总体设计无疑处于这种体系的最上位,设计子系统的全部活动必须在总体设计构建的框架内进行、子系统设计固然重要,但统揽全局、设计子系统组合和相互作用体系规则的总体设计对汽车的性能和质量的影响更加广泛、更为深刻。
1.1 整车总布置设计的任务
(1)从技术先进性、生产合理性和使用要求出发,正确选择性能指标、质量和主要尺寸参数,提出总体设计方案,为各部件设计提供整车参数和设计要求;
(2)对各部件进行合理布置和运动校核;
(3)对整车性能进行计算和控制,保证汽车主要性能指标实现;
(4)协调好整车与总成之间的匹配关系,配合总成完成布置设计,使整车的性能、可靠性达到设计要求。
1.2 设计原则、目标
(1)汽车的选型应根据汽车型谱、市场需求、产品的技术发展趋势和企业的产品发展规划进行。
(2)选型应在对同类型产品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使用调查、生产工艺调查、样车结构分析与性能分析及全面的技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
(3)应从已有的基础出发,对原有车型和引进的样车进行分析比较,继承优点,消除缺陷,采用已有且成熟可靠的先进技术与结构,开发新车型。
(4)涉及应遵守有关标准、规范、法规、法律,不得侵犯他人专利。
(5)力求零件标准化、部件通用化、产品系列化。
1.3汽车设计过程
(1)调查研究与初始决策:选定设计目标,并制定产品设计工作及方针原则。(2)总体方案设计:根据所选定的目标及对开发目标制定的工作方针、设计原则等主导思想提出整车设想,即概念设计(concept design)或构思设计。
(3)绘制总布置草图,确定整车主要尺寸、质量参数与性能以及各总成的基本形式。
(4)车身造型设计及绘制车身布置图:绘制不同外形、不同色彩的车身外形图;制作相应的造型的1:5整车模型;从中选优后,再制作1:5或1:1的精确模型。
(5)编写设计任务书;(6)汽车总布置设计;(7)总成设计;(8)试制、试验、定型。
2.整车型式的选择
根据设计原则,目标和用户的需求特点,整车设计人员要提出被开发车型的整车型式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发动机的种类和型式;(2)轴数和驱动型式;
(3)车头和驾驶室的型式及与发动机、前轴(轮)的位置关系;(4)轮胎的选择。
2.1发动机的种类和型式
对于发动机的种类和型式,在现代汽车上主要选用汽油机和柴油机,用其它燃料或其它种类的发动机,可根据车型的需要进行选取。
发动机的型式有直列式、V型和对置式等。冷却方式有水冷和风冷。因此要根据具体车型的使用条件和布置上的结构需要,而选择不同种类和型式的发动机。
2.2汽车的轴数和驱动型式
不同类型的汽车有不同的轴数和驱动型式,这主要根据使用条件、用途、工厂的生产条件、制造成本及公路的轴荷限值等因素进行选择。
最常用的是两轴、后驱动4×2式汽车,其中轿车还可以采用4×2前驱动式结构。对于一般总重小于 19t的汽车,都采用4×2后驱动的布置型式(前驱动的轿车除外),因为这种汽车结构简单、布置合理、机动性好、成本低、适合于公路使用,是—种典型的、成熟的结构型式。
随着汽车载重量的增加,各相关总成也要相应的加大,汽车的自重也要增加,这样会造成4×2式的汽车单轴的负荷增加,以致于超过公路、桥梁所规定的承载限值(公路允许单轴负荷为13t,双后轴负荷为24t)。为解决此矛盾,一般采用增加汽车轴数的办法来减少单轴的负荷,如从4×2变成6×2、6×4、8×4,如果想增加驱动能力,提高越野通过性能,可以采用4×4、6×6、8×8等增加前驱动型式的结构,同时也可提高载重量。采用增加轴数的办法,可以提高载重量而不增加单轴负荷,同时还不会增加车箱底板的离地高度,提高通用化、系列化水平,便于生产、降低生产成本等。所以汽车厂家多年来一直都采用这种办法变型出更多品种的汽车。
根据设计要求,本次设计的ZNZ1091中型货车的轴数为两轴,所选的驱动形式为4×2(后轮为双后轮)的布置形式。
2.3车头、驾驶室的型式
车头、驾驶室的型式是汽车的最主要的型式之一。其选择主要决定于用户的要求、安全性、维修保养的方便性和生产条件等因素。车头的型式如长头、平头、凸头等都各有其优缺点。
车头、驾驶室与发动机,前轴(前轮胎)的布置位置,也可组成不同的布置结构,形成不同风格的整车外形,使轴荷分配、轴距、转弯直径等发生变化。对使用、性能也有一定的影响。综合以上结论,本次设计的最佳的驱动型式是发动机前置后轮驱动、所选的车头为平头式结构。
图2.1驾驶室与发动机,前轴(前轮胎)的布置位置
2.4轮胎的选择
轮胎的尺寸和型号是进行汽车性能计算和绘制总布置图的重要原始数据之一,因此,在总体设计开始阶段就应选定,而选择的依据是车型、使用条件、轮胎的静负荷、轮胎的额定负荷以及汽车的行驶速度。当然还应考虑与动力—传动系参数的匹配以及对整车尺寸参数(例如汽车的最小离
图6.4悬架与转向的运动校核图
悬架与转向的运动校核步骤
以转向节臂球销中心A1的摆动中心O2为中心,以O2A1为半径画出圆弧JJ',再以转向器摇臂下端B1为圆心,B1A1为半径作圆弧KK'。过A点作主片卷耳联线的垂直线NN',并以A1点向上截取距离为动挠度fd的点,向下截以距离为静挠度fc的点,通过这两点作垂直于NN'的直线与两个运动轨迹分别交于GH和G‘H’四点,GH和G‘H’为钢板弹簧与转向纵拉杆运动不协调所造成的轨迹偏差,GH和G‘H’应尽量小一些,尤其在常遇到的跳动范围内应保证轮胎的弹性范围以内,如果偏差较大则应对转向器的位置,转向摇臂长度作适当修改,转向
垂臂下端的B1应尽量布置在A1的运动中心O2的附近。该套资料完整图纸,请口口:一三三 四零玖 五八伍四
当前轮采用独立悬架时,校核方法判断不同,此时应根据前悬架导向机构的结构特点,找出转向节臂铰接点的运动轨迹的瞬心,看它是否与分段式转向横拉杆的铰接点(断开点)相重合,则悬架的变形不会引起前轮转向。
7.结论
本次毕业设计已经接近尾声了,在这次设计我感到自己在各种技能和知识层面上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同时自己也学习到很多新的知识。这次毕业设计将我们四年来学习到的知识综合的应用起来,同时我学习了新的知识,如 CAD 制图、CATIA等三维软件,这是以前很少接触和使用的实用知识,在这次毕业设计中我从学习到应用,虽然中间的过程是辛苦的但是收获的喜悦是无法用言语所能表达的,总的来说这次毕业设计让我收获颇丰,使我为即将到来的工作和将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8.致谢
将近4 个月的毕业让我成长了很多,在这次毕业设计中我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是在指导老师田老师的帮助下我一步步的完成这次毕业设计的,记得在我开始制图是曾遇到过这样一个难题,我对自己要完成的图纸很茫然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去完成这分图纸,这时候田老师帮我分析设计的步骤,一 步 步 引 导 我 走 向 设 计 的 正 确 思路,让我度过了这个难关。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指导老师认真负责的对我门的问题进行解答,即使问问题的不是本组学生老师们也会认真的 进行指导和帮助。正是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我完成了本次毕业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很多新的知识,其中也发现并改进很多不足的地方。现在我自身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老师多多指导我让我在学习和工作中能更进一步。
9.参考文献 顾柏良 汽车工程手册(第 2 版).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2 余志生 汽车理论(第 3 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3 张洪欣 汽车设计(第 2 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4 王望予 汽车设计(第 4 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5 陈家瑞 汽车构造(第 4 版).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黄天泽 黄金陵 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长春: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7 吉林工大汽车教研室 车身结构与设计.长春:吉林工业大学,1976.机械工业手册编辑委员会 机械工程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0.9 M.Mitschke Dynamik der Kraftfahrzeuge.Speinger-Verlag,1972.10 Jan PNorbye.Car Design(Structure and Architecture).USA:Tab books Inc,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