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方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探析
地方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探析
——以秀山县田家沟村寨为例
齐立(工程师、注册规划师)
摘 要:传统村落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化的结晶,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当前传统村落的发展与保护矛盾日益突出,其传统风貌与文化特征面临各类形态的同化和威胁。本文以秀山县田家沟村寨保护规划为例探讨了如何使地方传统村落保持持续的生命力,在保护传承历史地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文明,弘扬本土精神。
关键词:田家沟 传统村落 历史传承 保护发展
引言
传统村落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化的结晶,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信息和历史演变的密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保护各种历史信息的真实遗存,其意义不仅在于对文化遗产的抢救,更在于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现代文明的持续建设。我国有相当部分历史悠久但未列为各级历史文化村(镇)的村落,保存有相对完好的空间格局,并较为完整地保留着传统民居、田园等人文自然信息,形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特色的地方传统村落,秀山县岩院村田家沟就是具有代表性的地方传统村落之一。这些地方传统村落与各级历史文化村(镇)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乡土历史文化。
1区位与概况
1.1区位
田家沟位于秀山县东北角的海洋乡岩院村的山谷盆地,所在区域偏远,距乡政府所在地12公里,距县城68公里。
1.2概况
1.2.1村寨格局
岩院村村域范围10平方公里。村域可分为生活区和生产区两大区域。生活区是指位于村域内各个组团式的村寨聚居区,其中的田家沟就是最重要的村落所在。生产区是村域内除生活区以外的区域,以山林、梯田、河流等自然生态景观为主,有少量零星居民点,散布于山林之中。
1.2.2自然环境
田家沟自然资源独特,生态优良、山川秀丽。俯瞰全村犹如“仙人撒网”。田家沟小河贯穿全村,曲折蜿蜒,是全寨的动脉,孕育着全村的生命。这里青山绿水,如诗如画,村寨与周围自然景色融为一体,浑然天成,魅力非凡。
1.2.3人文历史
田家沟自清朝道光年间建村,至今已有约200年历史。村落内人文景观盛多,土家吊脚楼群在全县内绝无仅有,连片的古式岩院坝、干溪河石拱桥、合葬墓、严氏墓、梁氏祖坟等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研究价值。村落里的家族创业始祖传说、兴盛式微的记载、族规遗训等均口口相传保留至今。
图1 秀山县在重庆市位置 图2田家沟在秀山县位置
2特色与价值
2.1.1生态景观价值极高的世外桃源
田家沟历史较悠久,遗存的村落保持着依山而建,顺应自然,山环水绕的格局。隔河眺望,田家沟掩映在大山中的一片田园树林里,自由散落的民居院落依山旁水而建,一幢幢纯木建造的传统民居房屋,古朴而美丽。原生态的山水环境加上淳朴的田园风光犹如世外桃源,生态景观价值极高。
图3 山环水绕的世外桃源
2.1.2传统民居建筑的活标本
村寨内的民居建筑具有典型的土家特色,是一处携带丰富历史信息、建筑质量较高、还侥幸保存着建筑多样性和建筑系统的完整性的聚落。建筑以一字形三开间的座子屋为基本模式,正屋两边建厢房,在此基础上又有若干变化,若一侧端间伸出,变为厢房,则平面变成L型;若厢房前檐呈阁楼式上翘,楼盘外不落脚,悬在二楼,则称为走马转角楼,俗称吊脚楼。座子屋两侧山墙,还可以加偏厦。绕宅外后部及两侧设有明沟排水。全木质房屋结构,分“五柱六”(即房屋两边分别由五根柱头顶住六根瓜桐,其上架中梁,再上为上梁)、“五柱四”和“三柱四”等。特别是清末时期的民居建造尤其古朴典雅,其做工精细、匠心独具、雕龙画柱,拱斗飞檐。窗花为蝴蝶、蝙蝠、龙、凤等艺术形象,配以卷草、祥云图案,形象生动,形态各异。
2.1.3中国乡村农耕文化的缩影
田家沟因为山高路远,几百年来受到外界影响甚少,经济的欠发达保存了传统村落完整的格局,同时也保持了村民们传统农耕的生产方式。民风纯朴,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土家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牧歌生活。土家族特有的风俗习惯也随之保存延续下来,头包青帕、女穿大襟衣、足穿千层底、男为对襟衣、逢时过节敬奉祖宗、土家摆手舞、传统花灯二人转、吃“三月三”粑粑、供奉“火星菩萨”胜吉祖等都是数千年传统农耕文化的结晶。
图4 兼具保护和观赏价值的吊脚楼 图5 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山林
图6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 图7 见证村寨人文历史的石拱桥
3现状与问题 3.1.1功能设施
田家沟村寨功能构成单一,缺乏活力,基础设施早已跟不上时代的需求,尤其是卫生条件较差。由于长期身居大山之中交通不便,也完整的保留了传统土家族村寨自给自足的山区农耕生活方式和古老的生产生活设施。
3.1.2村寨建筑
田家沟村寨建筑具有典型的土家特色,大部分传统村寨民居保存较完好,许多民宅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由于与外界联系较少经济萧条,村寨内大多数民宅都年久失修,居住条件早已无法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以致部分村民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拆旧建新,致使新建筑的无序建设破坏了村寨的传统风貌。村寨的保护与村民的建设矛盾日益突出。
3.1.3道路交通
村寨内道路系统不完善。外部交通可通达性欠佳,缺乏停车设施及错车道;内部交通衔接不畅,断头路较多,路面状况差,村民出行很不方便。
3.1.4景观环境
村寨内的民宅结合周围的地形地貌与田园菜地形成特有的绿化小环境。宅前院落皆为开敞式,多以菜园与晒坝组合,宅后及两侧多为竹林环绕。村落自然景观较好,村貌略显杂乱,环境卫生状况较差。
4保护与发展
4.1.1保护分区与规划措施
在村域内依据历史文化遗存的分布情况和类别划定保护范围,并根据不同的保护对象实行分区保护,有针对性地对各分区采取相应的规划保护措施。
(1)核心保护区——为指保护元素最集中的区域范围,重点保护村落的空间形态、水体体系、建筑群体环境、传统建筑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严格保护历史形成的村落格局、道路肌理、传统民俗文化,以及构成风貌的各种组成要素。严格控制建设,适当调整用地结构,确需重建、改建、修建的建筑必须对形式、高度、体量、材料、色彩以及尺度、比例进行严格控制管理。
(2)环境保护区——区内的山体、植被、水系和农田是古村落赖以生存的基础,采取严格的封山育林,进行水土保持,限制建设,特别是影响环境的建设项目。
(3)建设控制区——是保护区的主要缓冲地带,可安排基础设施发展需要建设的项目,但需控制建设项目规模,对需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须保持传统风貌,要与传统建筑风格相协调。(4)风貌协调区——指规划区内配套建设和村寨拓展预留的区域,位于核心保护区的东西两端。其目的是为了完善村寨的功能设施,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以持续保护发展村寨。风貌协调区的新建建筑和环境设施必须与老村寨相协调一致,不得破坏老村寨风貌环境的完整性和独特性。
4.1.2保护要素与保护策略
通过梳理村寨内各类自然与人文景观要素,制定保护各要素的策略及建议。
(1)山体:山体是田家沟自然环境风貌的总体轮廓形象,除了必要的地灾防治外,不得开挖。(2)河道:除了必要的局部防灾治理外,不得进行河岸渠化,保持河道原有自然形态。(3)农田:维持原有农田划分格局和作物种植类别,除了必要的田埂维护整治外,不得随意进行农田形态改造。(4)植被:挂牌保护古树、大树和名树,保护原生植被,新种植被不得影响原有植被的景观和生态安全。(5)建筑:实行分级挂牌保护,在维护修缮时应修旧如故,完整保护建筑群落和庭院、晒坝。(6)步道:今本维持原有步道格局,新、改建步道敷设时应采用地方材质,仿造故道形态尺度。(7)桥梁:保护修缮加固现有石拱桥和木桥,不得拆除改造。新建桥梁应与老桥形式协调。(8)墓葬:挂牌保护古墓葬,适当整理墓葬周边环境,不得随意改造、拆除。(9)居民:合理控制外来人口迁入,尽量留住原住民。(10)民俗:游意识地延续地方宗教、节气、服饰等民俗文化和传统生产生活方式。
4.1.3建筑分级保护措施
根据对古建筑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分析,参考其建设年代、建筑形式特征、建筑保存的价值等因素,需保护的建筑共39幢,规划分为5级保护。其中特级保护建筑15幢,一级保护建筑13幢,二级保护建筑5幢,三级保留保护建筑3幢,四级保护建筑3幢。
(1)特级保护建筑—— 主要为保护完好的濒危待救的重点民居,以修缮为主。在不改变原有的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对建筑物与院落环境进行修缮,对濒危的重点建筑进行恢复性修缮,还原历史风貌。
(2)一级保护建筑——主要为保护完整的濒危待救的一般民居,以整治为主,在不改变原有的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对建筑物与院落环境进行整治,外观维修保存并进行定期维护修缮。内部适当更新改进,增加卫生设计。允许适当更改内部结构(如家庭旅馆)。
(3)二级保护建筑——主要为局部已改变的一般传统建筑,以改善整治为主,保持原有建筑的主体结构风貌,对与历史风貌有冲突的部分采取改善和整治。外观立面进行修整,与传统村落空间协调。内部结构现代化,满足现代生活需要。
(4)三级保护建筑——主要为49年以后建设的非传统民居,数量较少,可安传统形式进行立面改造。内部结构现代化,满足现代生活需要。
(5)四级保护建筑——主要为陋室棚屋,牲畜圈和厕所等质量差,风貌不协调的临时搭建建筑,采取拆除或拆后重建的措施,并与周围建筑风貌相协调。
图8 保护规划总平面图 图9 保护规划分区图
4.1.4打造旅游观光村寨
传统村落的保护不但要保存其完整的历史信息及遗存,还应该最大限度实现其潜在的价值。在可能的情况下赋予传统建筑以新的生命,做到保护开发与利用相结合。因此,项目组对田家沟未来的定位是将其建设成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保存完好的传统土家族特色村寨,一个集传统农耕文化、传统建筑文化为一体的自然生态观光旅游村寨。
在不破坏村落传统风貌的前提下,规划着重完善村内管理服务、旅游服务及公共卫生设施。为保证村落内环境和村民出行及村落发展的要求,规划合理保留原有路网形态和结构,打通断头路,保证有效联系,增设错车道及停车场,并设置消防通道,完善道路交通系统。在村寨入口打造旅游接待区,作为入口前区承担观光旅游的旅游接待功能。围绕传统村落打造村落生活区、田园休闲区、山地探险区等,并组织开展村落保护观光旅游、田园休闲旅游、山地探险旅游等。
结语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规划,当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在保护传承地域文化、历史遗存的基础上,提高当地村民自发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地方传统风貌的意识,增强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传统村落的发展过程中,既要表现出对传统的继承与延续性,又要适应新的生活与生产方式,保护与更新并重,传承与创新并举,只有这样才能使地方传统村落保持持续的生命力,才能保证在营造新时代新村落时传承地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弘扬本土精神。
参考文献:
[1]黄莉芸.特色古村落的保护规划探析.建筑与环境,202_(4).
[2]刘雅静.深闺未识的土家民居群落——秀山大寨村.山地城乡规划.202_(3).
第二篇: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编制要点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技术要点
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主要内容包括:传统村落普查建档和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两部分。一 总体要求
1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应符合村庄规划建设编制要求,重点包括:
调查村落传统资源,建立传统村落普查档案。
明确传统村落特征和保护价值,确定传统资源保护对象,划定保护范围。
提出传统文化资源保护、改善村落人居环境和发展村落经济的措施。与相关法规、规章的衔接。
传统村落调查、特征分析,应结合土地、生态环保、文物保护等相关技术要求进行编制。与其他既有依法批准的相关规划结合。二 传统村落调查与建档 1 调查范围及方式:
调查范围应包括村庄、村域及其周边,以及与村落有较为紧密的自然、视觉、文化相关联的区域。
调查方式包括:文献研究、村民访谈以及现场踏查等。2.调查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
1)村庄历史沿革、聚落变迁,村域自然与历史人文资源等。2)村落选址与自然环境。村落传统格局与整体景观风貌。3)村落建设现状 4)历史村落社会环境。5)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6)非物质文化遗产。7)有关文献资料。3.调查要求:
1)调查应以栋(单体)为单位单独调查。
2)在不小于1:1000的地形图上,将传统建筑以栋(处)为单位分类标出。
3)为每一栋(处)建筑物按一定的标准建立相应的图档,以表格、文字、照片、图纸等必要的形式记录其位置、面积、建成年代、基本形制、建造工艺、结构形式、主要材料、装饰装修细节,历史功能、产权归属、使用状况、保存状况、主要破坏因素等信息,按一定的规则编号并形成图档目录。
对重要的传统建筑或具有典型意义的建筑还应实施测绘。4调查成果与要求
资源总量汇总:将上述各类资源的目录汇总为传统村落资源总表,作为传统村落保护对象的清单,纳入《传统村落档案》。对每一类资源,均应按统一的格式建立相应的目录,按统一的规则对各项资源进行编号。
三 传统村落分析
在村落传统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村落的特征,同时评价这些特征及其载体的综合价值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选出需要着重保护和延续的对象,制订保护及控制措施。
分析内容重点在:村落传统格局演变分析:整体风貌特征分析: 格局特色分析:公共空间分析:传统建筑:历史街巷,河道水系等分析:主要空间序列和景观轴线、景观视廊等。
四,传统村落保护 1.总体要求
对所有保护对象均应划定保护范围或核心保护区,必要时还应划定建设控制区,以控制保护对象的周边景观环境。文物保护单位按文物相关法律法规实施保护。2村域保护区划
村域自然景观环境和历史环境要素保护范围: 村域文物古迹、传统建筑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区: 3村落保护区划
核心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区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区
自然景观环境保护范围和历史环境要素保护范围 3保护区划管理规定与控制要求
五,成果主要图纸 1区位图。
2现状村庄自然地形条件,传统特色物质构成现状分析 2现状村庄山水格局特色分析 3村域空间结构和产业布局 4村域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图 5.用地建设现状图。
6村庄落布局、街巷现状肌理与公共空间及建筑特色分析。6非物质传统及民风民俗特色分析。7保护与发展规划的目标和原则。8保护与发展定位。9保护与发展用地规划图。
10保护范围或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划定。11历史文化和物质空间的保护。12传统文化街区景观高度控制规划图。13村庄重点传统街区详规方案规划图。14主要传统街道立面保护整治图。
15、建筑分类保护规划图。
16、道路交通及基础设施、公共安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
17、规划分期实施图。
第三篇:陕西地方标准陕西传统村落保护规范
陕西省地方标准《陕西省传统村落保护规范》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工作概况
开展传统村落保护,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永续发展的需要;是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需要;是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规范化是传统村落保护的抓手和创新驱动力。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精髓,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自然生态景观资源,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国民的集体乡愁。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的扩张,在现代化、乡村城镇化、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传统村落不断遭受“建设性、开发性、旅游性”的破坏,不少承载着乡土文化和历史记忆的古村落被连片拆除,或沦为空心村。为规范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进一步推进陕西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由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牵头制定了《陕西省传统村落保护规范》地方标准。计划下达后,西北大学严格按照《陕西省标准化条列》、《陕西省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程序》等相关要求,成立标准起草工作组,开展资料文献研究、实地调研、标准要素分析、方案讨论和意见征求等工作。历时7个月的认真工作,目前已完成标准征求意见稿。
主要起草工作过程如下:
(1)准备、策划及分析、调研阶段。
202_年6月,经过必要的准备工作,成立了《陕西省传统村落保护规范》地方标准工作组,负责组织、协调和推进标准的起草工作。工作组成员包括传统村落保护技术人员和标准化研究技术人员,确保了标准编制工作的专业性、科学性和规范性。接着拟定工作计划和方案,根据工作内容落实工作任务,责任到人。
202_年7-11月,工作组工作组通过网络、书籍、期刊等方式,首先收集和整理我国有关的标准和法律法规,其中收集到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 50357-202_)、《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2_ 国务院令第 524 号)、《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2_]42 号)、《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建村〔202_〕184 号)、《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建村[202_]61 号)《陕西省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规范》(DBJ61/T109-202_)、《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陕西省乡村规划建设条例》、《陕西省文物保护条例》、《陕西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陕西省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等。同时,工作组又收集了我国与发达国家村落保护与利用等相关文献,并系统分析了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历程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标准起草过程中的一些难点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
(2)开展分析研究,起草形成标准草案。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研究确定规范的范围、结构框架,反复征求相关方意见,提出细化的要求和内容,并适时与专家进行讨论、修改,202_年1月,完成标准征求意见稿。
二、编制原则
执行已有国家和行业标准,结合陕西省传统村落风貌特点和陕西省传统村落保护要求,本着“因地制宜、保护优先、特色鲜明、有效指导”的原则编制《陕西省传统村落保护规范》,目的是规范和指导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提高城镇化质量、效益及其可持续发展,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主要内容
标准内容吸收总结了陕西省的经验,参照相关上级标准规范编制形成。本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保护总则; ——保护调查; ——保护规划; ——保护措施; ——合理利用; ——保护管理;
(1)本标准首先给出了“陕西省传统村落保护规范”的范围及相关术语定义,明确了规范的结构框架。
(2)“保护总则”一章中,明确了传统村落的保护原则和保护对象。
(3)“保护调查”一章,对传统村落的识别、调查和建立档案等提出了相关要求。
(4)“保护规划”一章,对保护规划的编制、审批等内容提出一般要求,对保护规划所涉及的内容和规划成果提出相关要求。
(5)“保护措施”一章,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建设工作提出一般要求,对保护措施所涉及到的村落整体保护、传统建筑保护、历史环境要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提出相关要求。
(6)“合理利用”一章,对传统村落的开发利用分区分类提出一般要求,对利用形式所涉及到的文化产业、旅游休闲、教学基地等提出相关要求。
(7)“保护管理”一章,对健全传统村落保护的长效机制和加强宣传教育提出相关要求,规定了负责传统村落保护组织实施主体的责任以及监督管理的要求。
三、试验验证
本标准参照相关上级的标准规范编制形成。一部分采用相关行业标准规范的内容,科学性及合理性已经得到证实。另一部分,则是通过调研、实地考察、讨论等过程,在现有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分析研究,总结提炼其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先进性的做法,而固化于本规范中。
四、知识产权说明
无。
五、采标情况
无。
六、重大意见分歧的处理
尚无。
七、标准性质的建议说明
建议审批发布为推荐性地方标准。
八、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无。
编制组 202_.5
第四篇:传统村落保护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成立由镇长任组长、分管副镇长任副组长的九里村传统村落保护实施工作领导小组,联合镇国土、城管、公安、九里村委会等部门和单位合力开展工作,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2、积极开展调查摸底工作。由住建办、文体中心、九里村委会联合开展对九里村的村庄、房屋、老街、古文物等现状的调查登记,摸清底数。做好村落文化遗产详细调查,按照“一村一档”要求建立传统村落档案。
3、科学编制九里村落保护规划。要以延陵古镇总体规划为指导,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等的编制,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通过制定总体保护规划、村落保护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逐步完善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依据和思路,切实做到“先规划,再设计,后实施”。
4、启动九里村落保护修缮工程。一是恢复九里村落东西南北老街;二是新建吴氏宗祠;三是改造九里古村落部分危房;四是在不破坏村落历史要素和特色的基础上,完善水电、路面、路灯、排污、垃圾收集和公共交通等相应的配套设施,营造古朴、干净、明亮的村庄环境。
5、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切实加大保护执法力度,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组织国土、城管、公安等单位进行对传统村落文化古迹的联合执法,严厉打击破坏传统村落文化古迹的违法犯罪行为。积极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对有重要价值的文物古迹进行重点保护修善,美化村居环境。将传统村落文物古迹进行编号排序,装订成册。
6、多渠道引入资金。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自筹”的资金筹措机制。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障传统村落保护的专项资金,同时积极探索民间资金投入机制,倡导具有一定实力和资质的企业、单位,参与到对九里村落的保护和开发。
第五篇: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方案
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方案
按照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要求,为加快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进一步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浪街村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精神和转型跨越要求,以乡村振兴战略、以生态休闲旅游为指导,立足于弘扬保护我村遗产文化,推动我村先进文化建设,立足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立足于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以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为重点,加大投入,强化管理,使我村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历史环境和传统风貌得到有效保护,居民群众的居住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提高,为全村悠久文化的传承、地域文化特色的延续提供保障。
二、基本原则
1.传统村落保护必须与乡村振兴相结合。
按照讲的“要强农业必须强,要美农村必须美,要富农民必须富。“美丽乡村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传统村落保护要同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实现农业供给侧改革相结合。
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不是矛盾对立,而是相互支撑、相得益彰、共臻繁荣。要强调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产业发展的高效衔接,要做到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以保护文化遗产、传统风貌、特色环境、生态特征为核心,把乡村产业发展的着眼点落在生态服务型经济来发展。
3.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
下大力气,从快、从好、从精,按照科学的村域规划为村民规范化、精准化的建设修缮民居。以保护村落文化和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有益于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的。
4.在完善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的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传统村落保护机制
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统筹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新农村建设等工作,增强传统村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机与活力,促进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保护与永续利用。
三、总体目标
通过近几年时间,着力提高全村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改善,确保传统村落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火灾隐患和险情普遍得以控制,村落环境逐步改善,历史风貌得到保护和延续,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
四、主要任务
根据传统村落的现状情况、保护的指导思想及总体目标,重点完成传统村落建筑保护利用、防灾安全保障、历史环境要素修复、基础设施和环境改善、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任务。
1.传统建筑保护利用示范,在主要历史建筑、传统院落的出入口,尽量选择当地材料,悬挂保护标识,实行挂牌保护。按照保护
类建筑、保留类建筑、重建类建筑三种类型对历史建筑和传统院落进行室内改造和外立面修缮。
2.防灾安全保障,消防设施建设。配置消防栓、灭火器,建设消防水池,提高街区、村庄的消防应急能力,保障历史建筑的安全。防灾避险设施建设。
3.历史环境要素修复对构成村落历史风貌的围墙、石阶、树木、山体、水系等要素进行修复。
4.基础设施和环境改善道路改造。
在保护道路的历史格局和空间尺度基础上,采用传统的路面材料及铺砌方式进行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