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final exam liu
编辑:琴心剑胆 识别码:21-1125579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9-02 01:43:20 来源:网络

第一篇:final exam liu

题目:姓名:李文华学号:学院:思想政治教研部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从《资本论》视角看当代经济危机 20142233

202_-1-5

从《资本论》视角看当代经济危机

摘要: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中有关的经济危机理论是资本主义社会有影响力的经济规 律之一,《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对于经济危机的直接诱因、周期性规律、理论本质、产生根源等的深刻分析和科学论断,对于我们现时代如何认识和应对经济危机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资本论;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是指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者整个世界经济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是资本主义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危机。在西方经济学的总供求曲线图上有一个交点,这个交点被称为均衡点,在这个点上,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然而,马克思指出,资本家供给的商品价值,总是大于他对商品价值的需求。因为资本家的目的在于赚钱,也就是追逐剩余价值,那么他们的目的就不在于使总供给和总需求相抵,而是使他们的总供给超出社会的总需求。于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差额越来越大,它们之间的平衡只能通过爆发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使生产出来的商品和资本强制贬值,即牺牲已经生产出来的生产力来实现,从而形成危机、萧条、复苏、繁荣、再危机的周期循环。

1.《资本论》中关于经济危机理论内容

1.1《资本论》中关于经济危机理论的诱因分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出了资本的本性是经济危机的内在原因。那资本的本性是什么?正如我们所知,资本是一种可以带来剩余 价值的价值,是一种能够生产钱的工具。资本家对于金钱的追求是无限的,也就意味着资本对于利润的追求是无限的,由此推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但绝大部分的资本是掌握在资本家的手里的,留在劳动者手里的资本会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减少,劳动者的购买力会随之变弱,这样一来商品卖不出去,资本就无法运转,随之而来企业就会闲置生产力,这样便导致了危机的爆发。其次,由于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导致的社会生产的增长超过了社会购买力的增长,资本所有者卖不出去产品就不能给员工发工资,这样购买力就会更弱,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很快就超过消费。结果,生产出来的商品卖不出去,所谓商业危机就到来了。”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生产相对过剩,即消费者有购买意愿却没有购买力,就是说这种生产过剩不是生产的增长已经超过了社会实际需要的一种绝对意义的过剩,而是相对于劳动者的无支付能力的一种过剩。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只要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这就决定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危机常爆发于资本主义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各种矛盾极其尖锐。危机首先会在某一环节或者部门出现,然后蔓延开来。危机之后是萧条阶段,这一阶段矛盾有所缓解,生产不再继续下降,失业问题也有所减少,但社会购买能力还是十分低下,社会经济呈现出一种停滞状态。这一阶段过后市场情况有所好转,生产开始逐步回升,经济开始复苏,在复苏阶段,市场开始扩大,经济开始回升,随着生产的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也会逐步加快,进入周期高涨阶段,这是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呈 现出一片繁荣。但这种繁荣只是短暂的,随着社会生产的扩大,各种矛盾会再次尖锐,下一周期的危机就会随时爆发。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危机是周期地重演的,危机与危机之间的间隔表现了一定的规律性。

1.2《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对当代经济的现实指导意义

当今世界,生产过剩仍然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近期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而后 席卷全球的这次经济危机破坏力极其强大,究其本质,仍然是生产的相对过剩。较之于1929年的经济危机,只不过是把问题从供给方转给了需求方,从表面上看表现为有效需求过于旺盛,但透过表面现象从本质上看则是房地产业的生产过剩,是由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为了缓解房地产业出现的生产过剩,通过“透支”来刺激消费者以实现扩大需求的目的,使一些不具备还款能力或者信用低的人通过透支来满足自身的过度需求。这样一来,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张,消费也进一步膨胀,从而出现了不负责任的廉价信用所导致的房地产过度膨胀的恶性循环。这也正是马克思经济危及理论对于时下这场经济危机的解释。这种消费实质上是社会大众的“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而导致的社会购买力的日趋萎缩,而资本为了获取更多利润,就会生产出远远超过大众购买能力的消费品,为了将这些“剩余产品”转化成利润,他们又会再生产出许多金融衍生品,以销售给那些购买力日渐萎缩的民众。这恰恰是《资本论》所强调的生产的无限扩大与大众购买力萎缩这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体现。可以这么讲,只要这种“透支消费”不停止,经济危机就随时可能会爆发。2.《资本论》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

2.1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处于重要的拐点

随着中国成为公认的世界工厂,随着中国的外汇储备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中国的经济发展也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而处于拐点之上。

首先,中国的对外贸易尤其是对美贸易模式难以为继。改革开放之后,利润也成为中国企业的追逐目标,从而同样存在生产过剩的问题,这些过剩产品以贸易顺差的方式转移到了美国,这才形成美国人所说的中国储蓄过剩。那么,为什么美国愿意替我们承担生产过剩 的后果呢?这是因为,美国并不需要拿真金白银来购买这些产品,而是以打白条的方式(这些白条包括美元纸币、美国国债和房地美、房利美这些企业的债券)获得这些产品。而美国的经济学家不仅不反思美国的行为,反而以中国的外汇储备为借口,要求美国财政部把中国定义为货币操纵国,向中国增加25%的关税。同时,为了接收这些白条,中国不得不发行大量的人民币,形成巨额的外汇占款,从而在人民币的发行上已经丧失了大部分的主权。只要美元贬值(不是指相对于人民币或其他国家货币贬值,而是指相对于商品尤其是黄金贬值)或美国赖债,人民币也将跟着贬值。

其次,中国正在成为或被要求成为富有而虚弱的肥羊。美国人曾经认为,是里根总统发起的军备竞赛拖垮了前苏联的经济,进而拖垮了前苏联,因为前苏联不能既要大炮又要黄油。但是如今,美国却可以既要大炮又要黄油,因为他们在把资源用于大炮的同时,可以用打 白条的方式从中国和其他国家获得黄油。即便在美国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国债支付有可能违约的情况下,美国政府仍然拿出近7000亿美元用于军费开支,其中的1178 亿美元更是直接用于战争的拨款。而这些美国大炮正日益形成对中国安全的威胁和对中国海外利益的打压。同时,美国的战略家要求中国:“你不能够扩张你的力量,你需要的是不平衡:也就是富有但却虚弱。”这就是要让中国像利比亚一样可以在美国人方便的时候予取予求,而且也正是美国挑动中国周边国家与我为敌。

再次,目前国内的经济形势并不乐观。扩大内需的压力巨大,地方政府负债累累,相对发达的沪浙粤深四地也申请并获准试点自行发债,同时,国内贫富差距悬殊,群体性事件屡有发生。

总之,随着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深化和世界资本主义危机与中国发展战略际和平形势的恶化,中国正处于历史发展的拐点之上,在作出有关经济决策时一定要十分慎重。

2.2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阐释的经济思想是我们当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指南,它所体现的系统性、过程性、永续性和人道性相统一的特征是我们在当下发展中应当坚持的基本准则,使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立于不败之地

(一)有利于定位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方向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不同的共同体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它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相比资本主义而言的优越性就在于它能够更好地解决和处理在资本主义生产本身无法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如对自然的过度剥夺、经济的巨大浪费等。但这并不意味在社会 主义生产条件下必然不会出现这样的矛盾。为此,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庞大和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度,建立一种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重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是我们可以考虑的路径选择。这种经济模式破除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中只注重当下经济效率的形而上的思维方式。坚持把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环境的改善有机统一,把经济发展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社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有利于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和科学发展。

(二)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总体论思想是马克思始终如一的研究指导思想,也是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最重要的特质。研究“支配着一定社会有机体的产生、生存、发展和死亡以及为另一更高的有机体所代替的特殊规律”正是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价值所在。马克思指出,我们要始终把社会视作为“一切生产部门的总体”,在这个社会总体中,“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条件下,资本以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异化需要为唯一目标而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这个总体各有机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对立和割裂,这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当前提出的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大文明”协调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和战略目标,就是旨在通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在遵循社会总体各有机构成部分之间协调、和谐发展的原则基础上,克服我们当下社会发展过程中已经出现的社会分化和对立等问题。

(三)有利于催生新的生产方式

在《资本论》及相关著作中,马克思在揭示和分析危机破坏作用的同时,在许多地方,也揭示和分析了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史证明,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总是大危机之后的产物。这是因为,危机激发了人们对生产方式变革的欲望,促进人们对原有生产方式进行变革的共识,增大了对原有生产方式进行变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次源自美国的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就是一场以全球化为特征的国际高碳型生产方式的危机。这一生产方式,增大了人们对化石能源的需求,导致了化石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利用,在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的同时,使自然灾害频发,危及了人类的生存,给人类敲响了警钟。这一生产方式,在增加全球财富的同时,还导致了包括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之间的总体和结构多方面的全球经济的失衡。这些失衡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发国际性的金融和经济危机。然而,在危机期间,各国大都认识到高碳型生产 方式的不可持续性。危机发生之后,更使人们认识到高碳型生产方式弊端的深刻性和广延性。因此,由高碳型生产方式向低碳型生产方式转变,便成为当前世界经济转型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但是,低碳型生产方式又是以高技术为特征的,而高端科学技术又是现代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龙头和带动作用。因此,危机在促进原有生产方式变革的同时,又会促进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而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又必然会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推动世界经济走向新的繁荣。

总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的丰富的经济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意义,在处理复杂的经济问题时,我们要熟练运用《资本论》其中蕴含的辩证法思想及其唯物史观等方法论来解决问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3.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9.[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 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15.[4]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经济危机(文章摘编)[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叶檀.第二次经济寒潮到来,但不会出现硬着陆[J].南都周刊,202_.

final exam liu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