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高中生数学学习习惯及良好习惯的养成5篇
编辑:翠竹清韵 识别码:21-280204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01 18:33:56 来源:网络

第一篇:高中生数学学习习惯及良好习惯的养成

高中生数学学习习惯及良好习惯的养成

高一是数学学习的关键时期,许多小学、初中数学学习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成绩却不理想,屡受挫折。作为一线教师,我发现了一些普遍的现象:①智力没有明显差异的学生数学学习的成绩却相差很大;②有些学生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数学成绩却迟迟不见起色;③有些学生考试做错的题在考后却总能去独立解答。这些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通过对这部分学生面批试卷和交流学习心得发现,他们的问题绝大多数都出在不良的学习习惯上。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既然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高中数学学习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刚踏入高中的同学们应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教师又应该怎样做呢?

一、课前预习的习惯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在数学语言上更抽象、思维方法更趋于理性、知识内容在数量上剧增,因此学生若还象初中阶段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着老师的惯性运转,坐等上课,被动学习,久而久之成绩必然日趋下降。有效的预习就像赛跑时的“合理”抢跑,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生上课时听讲的效率,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同时也是培养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因此数学学科的学习,要十分重视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首先,应让学生明确预习的任务是通过初步阅读,了解新课的内容(如概念、定理、公式、性质、证明方法等),为顺利听懂新课打好基础,做到心中有数。具体任务是:

⑴复习、巩固和补习有关已学的旧知识,找出新课中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并把理解不透的记下来;

⑵初步弄清新课中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并找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和自己费解的地方; ⑶在预习的过程中,需要动手做的准备工作、课文后的练习题都要尝试着想一想、做一做。这样在老师授课时集中注意听讲或向老师提出问题,便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其次,要让学生明确如何预习。一般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是利用假期等时间较充分时,先将下学期要讲内容看一遍,习题做一遍; 第二种是在老师讲课的前一天将明天老师要讲的内容先看一遍,做一遍,有不会的没关系,明天上课时认真听,尤其是上课时跟不上老师思路的同学预习效果更明显,即使上课时能跟上老师思路的,也要看看老师讲的方法与你的做法是否一样,看老师是怎样举一反三的,怎样横向联系的,怎样拓展的,自己怎么就想不到; 第三种预习方法是课前预习,将老师当天要讲的内容上课之前看一看,老师讲的时候对题中的已知是什么,要求是什么,要证什么,心中清楚,这样便于跟上老师的思路。

二、“听(讲)、记(笔记)、想(过程)”相结合的习惯

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

(一)存在问题。

很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感觉高中的数学课听不懂或听不全。表现在:

1、学生认为既然课前已经预习,上课的时候就不再认真听讲,或者利用别人听课的时间做习题;也有些学生认为上课听不懂没关系,反正有书,课下可以看书,抱有这种想法的同学听课时往往不求甚解,或者稍遇听课障碍,就不想听了,结果浪费了上课的宝贵时间,增加了课下的学习负担。

2、许多学生在初中没有养成做数学笔记的习惯,所以上课时只是一味地听,老师补充的内容或是重要的思想方法根本没做记录。还有的学生不会记笔记,盲目追求记得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

3、为了提高成绩,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将各种题型都一一罗列,学生依赖于教师为其提供套用的“模子”,而高中数学知识点多,方法多,再沿用这种的方法学习就会感到上课一听就懂,下课一做就错。

(二)“听(讲)、记(笔记)、想(过程)”相结合的习惯培养的实施途径

1、教给学生课堂学习的方法。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主阵地。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将课堂交给学生,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整合信息,获取新知识,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授数学概念时,应该引导学生理解其内涵与外延,注意区分容易混淆的概念,如以“角”的概念为例,高中课本中出现了多少种“角”,如直线的倾斜角;一条直线到另一条直线的角;两条直线的夹角;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等,它们的范围分别是什么?如何求这些角等。在教授定理、公式时,应注意每个定理、公式的运用条件,使用范围及其推广,如用平均值不等式求最值,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

2、教给学生做笔记的方法。高中阶段课堂容量大,信息多,仅凭大脑来记忆是完全不够的,所以这部分学生课后复习时便没有了依据,困难重重。记笔记的原则是以听为主,以记为辅;简练明白,提纲挈领,详略得当;难点不放过,疑点有标记。对联想、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记。笔记要留有空白处,便于复习时补缺。当记笔记与听课发生矛盾时,应以听懂为主,笔记可以缓记、不记或补记。总之,记笔记以不能影响听课、思考、理解的效果为前提。

3、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一方面上课时积极思考。当老师提出问题后,要抢在老师前面思考怎么解?怎么证?想一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所有可能途径和办法,然后和老师讲的去比较,可能有的方法不行;可能老师的方法更好,也许你的解法比老师的还好,而不要等老师一点一点告诉你,自己仅仅是听懂了就认为学会了,否则的话,老师一讲就会,自己一做就错。原因是自己没有真正去思考,没有变成自已的东西,即没有真正掌握,所以积极思考是上好课的重要环节,也是学习的主要方法。另一方面上课时要重视结论、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不能仅满足于对“结论(公式或定理)”的套用,而对教师精心组织的探求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普遍持听不懂就不听,迫不及待等下文(结论)的心态。这种重结论的表面化学习,造成了头脑中知识发生“过程”与“结论”的割裂,这不仅增加了知识点的记忆负担,而且还严重制约了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发展。高中数学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体验“过程”中所蕴涵的思维方法和通性通法,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反思的习惯

人类自古以来就具有反思意识,在我国古代有“反求诸己”、“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省”等至理名言。美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也说,“如果没有了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次重要而有效益的方面”,“通过回顾所完成的解答,通过重新考虑和重新检查这个结果和得出这一结果的路子,学生们可以巩固他们的知识和发展他们的解题能力”。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

(一)存在问题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刚上高中的孩子大部分反思的意识淡薄,表现在:

1、自觉复习整理数学知识意识弱。学生都习惯于依赖家长或老师帮他们复习整理所学数学知识。

2、自觉检查数学作业意识差。很多学生数学作业做完便大功告成,认为检查作业对错那是老师的事情,似乎和他们没有关系。直到老师批改后才关心做对了没有。

3、数学解题方法单一。大部分学生对解题兴趣不大,像“这道题我是怎么做出来的?还可以怎么解?还有没有更巧妙的解法?”等问题,很少去思考。学生普遍关注的是问题解决了没有,而很少有人去关注解决问题的策略。

4、分析错误原因意识较差。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当他们知道题目做错了,会毫不犹豫地很快否定原来的做法,立即重做一遍,而不去思考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这个思路到底能否解决?

(二)反思习惯培养的实施途径

通过我们的实践表明,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有必要而且有可能进行培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听课反思。没有反思的听课是被动的、肤浅的。从教师讲解中反思思考问题的方法,学会捕捉引起反思的问题或提出具有反思性的见解。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也要注重一题多解方法的指导。对一些例题、习题深入挖掘、改造,探索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要点,把握解题规律。一题多解可以引导学生对每一种方法进行分析,思考为什么这样解,怎样去解,要利用哪些知识点。比较各种方法差异,进行归纳。同时教师也可适当采取一题多变方法,改变已知条件或改变结论,做到一题多用,发挥例题习题的“迁移”作用,收到“解一题会一片”的效果,使学生摆脱题海之苦,促进思维的空间性,深刻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不断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

2、解题反思。

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引导学生从六个层次反思: ⑴应用了那些知识点?想相关知识点的掌握; ⑵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 ⑶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 ⑷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

⑸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 ⑹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

如果发生错解,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纠正错误不仅仅是改正它,教师应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与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澄清概念。比如知识掌握不完整,对有些定理、概念成立的条件不明确,忘记了特例,如等比数列求和公式中的q≠1,而导致错误;或者采用的解题方法不好或不合理,导致运算烦琐,计算量大,准确性差;或者审题不准确、不仔细、不深刻,忽视对题目中隐含条件的挖掘,如函数定义域的范围,导致错误;或者思维不开阔,当面对问题苦苦不得其解时,往往不会转换思考角度,寻找新的思路。然后思考怎样避免错误的重犯。这就要求教师在习题,练习题的选择上要有目标性,让学生有机会暴露错误。还可用一些类型题或单元测试进行检查,将纠正错误做得彻底。

只有真正反思了,才能做到“吃一堑,长一智”,不断完善自己。

当然,应当培养的优良习惯还有许多,诸如切磋交流,及时复习,归纳总结的习惯等等。总而言之,高中生尤其是高一新生,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是学生“会学”的体现。同时,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它不仅能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更能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高中生应养成的良好习惯

高中生应该养成的良好习惯

习惯成就未来。好的习惯如大海中的航标,牵引着人冲破险滩恶浪,为人的理想和事业推波助澜;坏的习惯则有如洪水猛兽,吞食人的生命,把人扼杀在成功的摇蓝。因此,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一个高中生应该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文明礼貌的习惯

二、懂得感恩的习惯

三、志存高远的习惯四、一心向学的习惯

五、专心致志的习惯

六、持之以恒的习惯

一个高中生应该具有的良好学习习惯:

一、要有尊重与欣赏老师的习惯

二、自学预习的习惯

三、专心听课的习惯

四、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五、善于提问的习惯

六、独立作业的习惯

七、仔细审题的习惯

八、练后反思的习惯

九、复习归纳的习惯

十、整理错题集的习惯

总之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构成,需要我们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希望同学们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成就我们幸福的人生。

第三篇:高中生应该养成的学习习惯范文

高中生应该养成的学习习惯

高中学习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它不像初中的课程,可以凭借小聪明在考试前突击一下就能把成绩提上去,对于难度更大、覆盖面更广的高中内容来说,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笔记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不但这样,还有一些习惯性的做法需要培养,高中生应当尽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按部就班地跟着课程进度学习。

一.认真预习的习惯

很多同学只重视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完成作业,而忽视课前预习,有的同学根本没有预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为没有时间,而是因为没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1)预习有什么样好处?

课前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预习可以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提高听课效率;还能够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能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增强独立性;预习可以加强记课堂笔记的针对性,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2)怎样预习?

在预习时,要做到: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与前面已学的知识框架;找出本章或本课内容与前面已学知识的联系,找出所需的旧知识,并补习此时的知识;找出本课的难点和重点(作为听课的重点);对重点问题和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用笔划出。

二.专心听课的习惯

如果课前没有一个“必须当堂掌握”的决心,会直接影响到听讲的效果,如果在每节课前,学生都能自觉要求自己“必须当堂掌握”,那么上课的效率一定会大大提高。实际上,有相当多的学生认为,上课听不懂没有关系,反正有书,课下可以看书。抱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听课时往往不求甚解,或者稍遇听课障碍,就不想听了,结果浪费了上课的宝贵时间,增加了课下的学习负担,这大概正是一部分学生学习负担重的重要原因。

集中注意力听课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注意的指向性,可使人的心理活动在每一瞬间都能有选择的反映事物;注意的集中性,可使事物在人脑中获得清晰和深刻的反映。正因为注意拥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重要的特征,所以,注意具有选择、保持以及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的功能。思路就是思考问题的线索。上课听讲一定要理清思路。要把老师在讲课时运用的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理解清楚。目的是向老师学习如何科学地思考问题,以便使自己思维能力的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使知识的领会进入更高级的境界。分心是注意的反面,分心不是没有注意,只是没有把注意指向和集中在当前的学习任务上,心不在焉,必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三.认真记好课堂笔记

记笔记是为了学,为了懂,为了用。记笔记的原则是以听为主,以记为辅。简练明白,提纲挈领,详略得当。难点不放过,疑点有标记。不乱,不混,条理明。对联想、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记。笔记要留有空白处,便于复习时补缺。

记笔记的好处有:

1.思想不易开小差,因上课时要边听边记边思考。能保持注意力集中、持久,加强对知识的接受与理解。

2.记笔记要手、眼、耳、脑并用,使感觉器官和思维得到综合训练,提高学习能力,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3.提高应用文字能力,练出速记本领。

4.省去考前突击查资料,重新思考,临时归纳所花的时间,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记的主要内容有:

1.记讲课提纲,解题思路,难于理解的重点及难点以及自己悟出的重要体会。2.老师解决问题时提出的观点、论据与推导论证过程。精、巧、新的解题方法。

3.课堂上没有解决的疑难。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联系或结合点。容易发生错误和混淆的概念。4.记要点,书上有的不必多记,可在笔记上留下空白,课后补记或对照课本复习。5.预习时发现的问题、体会,自己掌握不好的旧知识。6.摘录参考书上对课本内容有针对性帮助的材料。

记笔记要注意的问题:

记笔记与听课发生矛盾时,首先应以听懂为主。笔记可以缓记、不记或补记。总之,记笔记以不能影响听课、思考、理解的效果为前提。有些同学认为,不管懂不懂,先记下来,等课后再慢慢思考理解、消化吸收。一旦有了这种想法,上课脑筋不大动,拼命记笔记。下课笔记几大页,问题一大堆。想把问题一个个思考弄懂,时间和精力不允许,势必影响学习成绩和智力的发展。

四. 整理课堂笔记

通过整理课堂笔记,可以对教师讲的内容进行尝试回忆,可以对教材进行再一次阅读研究,对课堂笔记中记错落有致的地方及时纠正,对记得不清的进一步弄清,对记得不全的进行补充,对条理紊乱的把知识的逻辑关系与内在联系搞清„„这一切,有利于将所学新知识进一步学懂,学深,学全,加深记忆,使所学的知识更系统化。整理课堂笔记是信息反馈和信息加工的过程,是脑手结合的积极思维过程,不仅对复习记忆所学的新知识有益,而且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及刻苦钻研精神有利

五.及时复习的习惯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就是说,复习过去的知识能得到很多新的收获。这个“新”主要指的是知识达到了系统化的水平,达到了融会贯通的新水平。首先,知识的系统化,是指对知识的掌握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也就是从整体、全局或联系中去掌握具体的概念和原理,使所学的概念和原理回到知识系统中的应用位置上去。其次,知识的系统化,能把多而杂的知识变得少而精,从而完成书本知识由“厚”到“薄”的转化过程。系统化的知识,容量大,既好记又好用。最后,系统化的知识有利于记忆。道理很简单,孤立的事物容易忘记,而联系着的事物就不容易忘记。想搞好知识的系统化,一要靠平时把概念和原理学好,为建造“知识大厦”备好料;二要肯于坚持艰苦的思考。思想懒汉,逃避艰苦思考的人,是不可能真正掌握好知识的;三要学会科学地思维。

及时复习的优点在于可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防止通常在学习后发生的急速遗忘。根据遗忘曲线,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渐缓慢下来。因此,对刚学过的知识,应及时复习。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次数可以逐渐减少,间隔的时间可以逐渐加长。要及时“趁热打铁”,学过即习,方为及时。忌在学习之后很久才去复习。这样,所学知识会遗忘殆尽,就等于重新学习。

六.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明确做作业是为了及时检查学习的效果,经过预习、上课、课后复习,知识究竟有没有领会,有没有记住,记到什么程度,知识能否应用,应用的能力有多强,这些学习效果问题,单凭自我感受是不准确的。真正懂没懂,记住没记住,会不会应用,要在做作业时通过对知识的应用才能得到及时的检验。做作业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实际上,不少学生正是通过做作业,把容易混淆的概念区别开来,对事物之间的关系了解得更清楚,公式的变换更灵活。可以说做作业促进了知识的“消化”过程,使知识的掌握进入到应用的高级阶段。做作业可以提高思维能力;面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就会引起积极的思考,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使新学的知识得到了应用,面且得到了“思维的锻炼”,使思维能力在解答作业问题的过程中,迅速得到提高。做作业可以为复习积累资料;作业题一般都是经过精选的,有很强的代表性、典型性。因此就是做过的习题也不应一扔了事,而应当定期进行分类整理,作为复习时的参考资料。

七.积极应考的习惯

从学生的角度讲,考试的结果直接关系到对自己的评价,也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从学校的角度讲,老师为了检查教和学的近期效果,以便对教学进行及时的调整,为了推动学生的系统复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也把考试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学校在考试复习前进行动员,考试时讲考场要求,设置考场,安排监考老师等等,形成了一定的紧张气氛。

为什么有的同学在考试时考不出应有的水平呢? 这涉及到临考准备、临考发挥、考后分析等一系列问题,其中决定性的因素一般有三个:一个是学习因素,即知识能力的水平;一个是心理因素,即情绪、意志等状况;一个是方法因素,即会不会应考的问题。

应该如何应考呢?首先,对参加考试要有一种积极的态度,不要给自己再施加压力。临考前,不要去想考试成败将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后果,尤其不夸大考试成败的影响,要想好万一考不好的“对策”,对自己的期望要实事求是;正确对待外来的压力。其次,考试前要休息好。临考前要减轻学习负担,要保证充分的睡眠,要适当进行文体活动,要保证身体键康。再次,在考试过程中,注意答卷顺序,按先易后难的答卷法,审题要认真,想不起来,先放一放,做好后要仔细检查,更正错误。

八.独立考试的习惯

考试是对前一段时间学习效果的检测。通过独立考试自己可以找出前一段时间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与知识的漏洞,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独立考试对于老师来说,在评讲时更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学生在考试时一定要独立做答,绝对不能翻阅教材,笔记,课外参考书,也不能与其他的同学讨论,更不能直接抄袭其他同学的答案!

九.建立错题本的习惯

每个学生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做作业,做课外题,考试等)都会做错题,但最终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一错再错,在同样的问题上反复出错;而有的同学在错了一次后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这之间的差别就在于有没有错题本。如果我们平时学习时将自己的错题集中在错体本上,上面有自己原来错误的解答,又有改正的正确解答,我们平时有意识的多看看错题本,就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的知识还不过关,还有待提高,自己就会有针对性的去复习,下次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十.练后反思的习惯

在读书和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复习备考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进行过强度较大的练习,但做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

1、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

2、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

3、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

4、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

5、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当然,如果发生错解,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吃一堑,长一智”,不断完善自己。十一.阅读自学习惯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阅读教科书,可以独立领会知识,把握概念本质内涵,分析知识前后联系,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形成能力。学习层次越高,自学的意义越重要,目前我国的高考为选拔有学习潜能的学生,对考生的自学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十二.观察的习惯

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获取知识最基本的途径,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环节,因此,观察被称为学习的“门户”和打开智慧的“天窗”。每一位同学都应当学会观察,逐步养成观察意识,学会恰当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观察”这两个字有两层意思,“观”是看的意思,“察”是想的意思,看了不想,不是真正的观察,对认识客观事物毫无意义。要做到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通过大脑进行信息加工,总结出事物的一般规律和特征。

十三.切磋琢磨的习惯

《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像蜜蜂似的,不断吸取群芳精华,经过反复加工,酿造知识蜂蜜。

十四.总结归纳的习惯

每章每节的知识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识体系,课后必须有小结。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抓住应掌握的重点和关键。对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每学习一个专题,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识点连成线、辅以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

十五.养成不耻下问的习惯

古人云:“学习然后知不足!”我们每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有疑必问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可是我们有些学生有问题却不愿意问老师,一方面是有的同学性格比较内向,不敢接触老师;另一方面是有的学生不敢问老师,怕老师责备,他们怕老师说“这个问题我上次讲过,你是不是没认真听讲啊,你上课干吗去了......”还可能有的学生想自己独立思考。其实性格内向的同学通过问老师问题,可以增加与老师的交往,搞好与老师的关系,这对完善学生的性格,增强对学习的兴趣都是很有好处的!老师也都是从学生阶段过来的,在一般情况下,老师是不会责备问自己问题的学生,至多提醒自己上课时要专心听讲!

十六.培养过硬的心理素质——自信

自信是动力的源泉;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也是高考成功的第一秘诀。因此树立自信心尤为重要!

自信心的培养方法

1. 从容面对人生:从容,就是镇静,趁着,不慌不忙,是人的一种仪表,举止,言谈和处世的外在表现一个人有了从容的修养,就生活得潇洒,轻松,不会因一时的烦恼而懊丧;不会因考试欠佳而消极。2. 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积极的心态可以使人产生积极的思维,而积极的思维可以增强自身的力量,帮助人认识到人生本就了不起,因此在人的心中产生“积极的力量”可以使梦想成真 3. 欣赏与激励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承认自己,并接纳自己。想想自己的优点,然后以赞赏的心态进行审视自己,在自己的内心树立一种信心:我是一个有价值,有能力,与众不同的人。4. 常为自己庆贺,鼓掌:当你取得了学习或其它方面的点滴进步时,不妨庆贺一番,为自己鼓掌,为自己喝彩,在内心深处对自己说一句“有志气,我真了不起!”

应当培养的优良习惯还有许多,诸如有错必改的习惯,早自习朗读的习惯,动手实验的习惯,查找工具书的习惯,积极探究的习惯等等。以上所说的学习习惯并不是绝对不变的教条,借用邓小平同志的猫理论“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能抓老鼠的猫就是好猫!”在这里只是希望抛砖引玉,让高中的同学们借鉴更多更好的学习经验,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有人说,“优秀是一种习惯”,最终的成功是依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达到的,从量变上升到质变,即所谓的平时有好的学习习惯,才会使我们最终取得好的成绩。所以在平时的学习当中就要严格要求自己,力求扎实的功底,为2008年的高考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学生如何提高听课效率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听课显然也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因此,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听课方法、提高听课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一)做好知识上的准备——课前顶习

(1)预习时要读、思、问、记同步进行。对课本内容能看懂多少就算多少,不必求全理解,疑难也不必钻深,只需顺手用笔作出不同符号的标记。把没有读懂的问题记下来,作为听课的重点。但对牵涉到已学过的知识以及估计老师讲不到的小问题,自己一定要搞懂,以消灭“拦路虎。”

(2)若以前没有预习的习惯,现在想改变方法,先预习后上课,但不能一下子全面铺开,每门功课都搞提前预习。这样做会感到时间不够用。显得非常紧张,不能达到预习效果。因此,刚开始预习时,要先选一两门自己学起来感到吃力的学科进行预习试点,等到尝到甜头,取得经验后,并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再逐渐增加学科,直到全面铺开。

(3)预习应在当天作业做完之后再进行。时间多,就多预习几门,钻得深一点;反之,就少预习几门,钻得浅一点。切不可以每天学习任务还未完成就忙着预习,打乱了正常的学习秩序。

(4)学习差的学生,课前不预习,上课听不懂,课后还需花大量的时间去补缺和做作业,整天忙得晕头转向,挤不出一点时间去预习。其实,这种学生差的根本原因就在不预习上。学习由预习、上课、整理复习、作业四个环节组成。缺了预习这个环节就会影响下面环节的顺利运转。这些学生必须作好在短期内要多吃点苦的思想准备。在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后,要安排一点时间预习。这样做虽然费了时间,但上课能听得懂,减少了因上课听不懂而浪费的时间,同时,还可以减少花在课后整理、消化、作业上的时间。时间一长,运转正常了,学习的被动局面也就会改变,就再也不需加班加点了。

盲目预习的弊端 预习虽然有上述那么多的好处,但是,并不是每位同学都能按上述要求认真做的,由于各科负担都比较重,导致多数同学没有时间去预习,或即使预习也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地看一遍书,感觉都看懂了,上课时不能全神贯注地学习,某些隐患由此而来:

●认为本节所学内容已懂,心不在焉。

这类同学上课时常会走神,认为没有必要再仔细听课,不能跟着老师思路去分析、思考、练习,自己另搞一套。其实,老师上课一般都不会照本宣科,对容易出错的地方老师会设计一些例题,习题,让同学通过做题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如果你不当心就会留下隐患。

●自以为是,理解不深刻。

有些同学在预习时觉得书上的内容已经理解,其实理解不深刻,甚至有错误。但由于自己不知道,上课时却对此不屑一顾,去做“上点档次”的题目。有时会出现难题会做而简单题却做错的现象。

(二)做好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上课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它需要学生有充沛旺盛的精力和健康的体力,为了做好身体上的准备,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两点:一是要有充足的睡眠和体息,二是要注意饮食与营养卫生。上课还要有良好的心理准备,这是一条多被学生忽视的十分重要的准备,实际上,学习过程是伴随着学生的动机、情感、兴趣、意志、毅力和个性等心理因素参与的运动过程,其参与度与学习效率成正比。学生上课的目的和情绪尤其重要,专家研究认为,学生只有在目的非常明确,心情非常愉快的情况下,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学习效果才能提高。在这方面,教师的责任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积极引导、激发学生的上述心理因素呈积极状态,二是切忌授课前或授课中挫伤或压抑学生的积极心理因素的发挥。2、听课要全神贯注

系统论原理告诉我们,学习新知识是接收信息、信息加工(同化、转化)、信息贮存、信息输出、信息反馈再到接收信息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在堂课里,这种信息活动的过程不是一次,而是多次。学习效率,取决于信息渠道的畅通与信息活动的质量。听课是接收信息,是信息活动的第一道关口,能否全神贯注,决定信息接收的量和信息活动的质,决定整个学习过程的效率。

全神贯注地听课,即高度集中注意力,充分调动多种感观参与听课,不一心二用。许多学习优秀的学生在课堂上全神贯注地听课,不乱想,不乱动,不乱看,努力排除听课干扰,做到眼到、耳到、手到、心到;边看,边听,边想,边写,思维处于高度竞技状态之中。当然一堂课几十分钟始终保持全神贯注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同时,也是违背心理活动规律的。一个成功的学习者,既能随着教师讲授的波澜前进,也能在必要时,搞一点缓冲、舒展,自动调节,以作提神之用。学生可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对自己在预习中发现的难点的讲授上,集中搞清教师讲授思路;对于教师讲授中自己已懂的部分,可以将大脑放松一瞬,以求调节兴奋与抑制生理机制,以求注意力新的集中。

3、积极认真地思考

学习离不开思考,听课是学生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也离不开思考。“思则明,不思则暗”,没有思考,理解新概念,掌握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便是一 句空话,听课的实际意义也就不复存在。学与思是辩证统一的,相互转换的。学是接收、贮存信息,思是判断、处理信息,思维总得有思维着的东西,思维着的东西即是学得的知识,知识便是思维的“原料”。学是基础,思是发展,学的过程即思的过程,学必思,思在学中,善思才算善学。爱因斯坦讲:“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字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二.学生如何紧抓复习环节

复习是对前面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再加工,并根据学习情况对学习进行适当调整,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因此,每上完一节课,每学完一篇课文,一个单元,一册书都要及时复习。若复习适时恰当,知识遗忘就少。所有的人,学习的知识都会发生先快后慢的遗忘过程。一些记性好的学生是因为能经常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上进行复习,做到“每天有复习,每周有小结,每章有总结”,从而形成了惊人的记忆力。因此,很多学生对所学知识记不住,并不是脑子笨,而是不善于复习,或复习功夫不深。

1.复习的要求

(1)课后应及时把老师讲的和板书的知识像放电影一样,在脑子里过一遍。看看能想起多少,忘了多少。然后翻开笔记,查找漏缺。

(2)看教材时,应边看边思,深思重点、难点。分析疑点、深化理解。

(3)看阅必要的参考书,充实课堂所学的内容。

(4)整理与充实笔记,对知识进行归类,使知识深化、简化、条理化,并按规律去加强记忆。

(5)加强练习。练习一般应在复习后进行,也可边复习边练习。在复习过程中,加强练习,能提高复习效果。

2.复习要注意的问题

(1)及时复习。当天学的知识,要当天复习清,决不能拖拉。做到不欠“帐”。否则,内容生疏了,知识结构散了就要花费加倍时间重新学习。要明白“修复总比重建倒塌了的房子省事得多”。

(2)要紧紧围绕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定律复习。思考它们是怎么形成与推导出来的?能应用到哪些方面?它们需要什么条件?有无其他说法或证明方法?它与哪些知识有联系?通过追根溯源、牢固掌握知识。

(3)要反复复习。学完一课复习一次,学完一章(或一个单元),复习一次。学习一阶段系统总结一遍。期末再重点复习一次。通过这种步步为营的复习,形成的知识联系就不会消退。

(4)复习要有自己的思路。通过一课、一节、一章的复习,把自己的想法,思路写成小结、列出图表、或者用提纲摘要的方法,把前后知识贯穿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

(5)复习中遇到问题,不要急于看书或问人,要先想后看(问)。这对于集中注意力、强化记忆、提高学习效率很有好处。每次复习时,要先把上次的内容回忆一下。这样做不仅保持了学习的连贯性,而且对记忆有很好的效果。

(6)复习中要适当看点题、做点题。选的题要围绕复习的中心来选。在解题前,要先回忆一下过去做过的有关习题的解题思路,在这基础上再做题。做题的目的是检查自己的复习效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做综合题能加深知识的完整化和系统化的理解,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学生考试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1.审题:审题是做考试十分重要的一步。拿到一个题目,首先应判断它属于哪一类,难易的程度如何?分清题目的条件和要求。已知条件是什么?从题目提供的信息中还能挖掘出什么条件?它的要求是什么?同时要让自己的思路顺着题目的路子思考。通过思考、准确、透彻地理解题目的意思,分清已知条件有哪些,题目要求的结论是什么。在审题过程中,还要注意哪些地方没有直接用语言表示出来,而隐含在题目中的其他形式条件,即注意隐含条件的挖掘。

2.寻找解题途径:方法一般有三种:一种是“由因导果”,可以表述为:“已知→可知→可知„„”,最后到达结论。第二种是“执果索因”,即结论←需知←需知←„„”。这样一层一层的追下去,直到追到已知条件全部有了为止。这样。已知条件和要求结论之间的道路就打通了。第三种是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题目,就需要我们用前两种的综合办法,以尽量缩短条件与结论的距离。即一方面从已知条件推出一些可知的中间结果,另一方面根据题目的要求分析出一些需知的中间结果。需知与已知一旦统一,则可得到解题的途径。

在寻找解题途径中,要广泛联想与这些条件和结论有关的概念、公式、法则和方法等。联想过去是否解过和与此相同或相近的题目。那时是怎样解的?如果能联想起有关的旧知识,即与此题相应的规律原理、原则、公式就会浮现在脑海中,使解题的思路更加开阔。联想越广,跨度越大,得到的解题效果也越佳。

有时因为题目较复杂,为了思考方便,也可以把审题的过程画成简图。这实际上是一个运用学过的知识,把题目加工、改造的过程。经过加工,思路明了,解题捷径就会出现在眼前。

3.正确规范解题:经过①②两个步骤,已经寻得解题的途径,判定了解题的方案。但在实施时还要注意解题的保质保量。要做到这点,解题的步骤必须按部就班,一步步演算。书写规范化,格式明了,表达准确。要做到这点,必须要有扎实的基础。除此以外,在解题中,重要的知识点应写出来,繁题要简写,简题要详写。

4.注意检查:就是回过头来再检查一遍,看看是否题目要求的解都求出来了,有没有漏解。是否求出的解均符合题目的要求,有没有错解。检查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一环。检查的方法很多。①步步检查法。即从审题开始,一步步检查。这种方法可以检查出计算、表达上的错误。②重做法。即重做一遍,看结果是否一样。③代入法。将计算结果代入公式或式子看看是否合理。同时,还要注意锻炼一题多解、一题多想。比较归类的解题习惯,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二年级组

2006-8-26

第四篇:高中生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中生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中学习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它不像初中的课程,可以凭借小聪明在考试前 突击一下就把成绩提上去,对于难度更大、覆盖面更广的高中内容来说,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笔记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不但这样,还有一些习惯性的做 法需要培养。高中生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有那些好的学习习惯呢?

1.专心听课的习惯

如果课前没有一个“必须当堂掌握”的决心,会直接影响到听讲的效果,如果在每节课 前,学生都能自觉要求自己“必须当 堂掌握”,那么上课的效率一定会大大提高。实际上,有相当多的学生认为,上课听不懂没有关系,反正有书,课下可以看书。抱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听课时往往不 求甚解,或者稍遇听课障碍,就不想听了,结果浪费了上课的宝贵时间,增加了课下的学习负担,这大概正是一部分学生学习负担的重要原因。

集中注意力听课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 征。注意的指向性,可使人的心理活动在每一瞬间都能有选择的反映事物;注意的集中性,可使事物在人脑中获得清晰和深刻的反映。正因为注意拥有指向性和集中 性两个重要的特征,所以,注意具有选择、保持以及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的功能。思路就是思考问题的线索。上课听讲一定要理清思路。要把老师在讲课时运用的思 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理解清楚。目的是向老师学习如何科学地思考问题,以便使自己思维能力的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使知识的领会进入更高级的境 界。分心是注意的反面,分心不是没有注意,只是没有把注意指向和集中在当前的学习任务上,心不在焉,必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2.认真预习的习惯

很多同学只重视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完成作业,而忽视课前预习,有的同学根本没有预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为没 有时间,而是因为没有认识到期预习的重要性。那么预习有什么样好处呢?课前预习也是学习的重要环节,预习可以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提高听课效果;还能 够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能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增强独立性;预习可以加强记课堂笔记的针对性,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在预习时,要做到: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与前面已学的知识框架;找出本章或本课内容与前面已学知识的联系,找出所需的旧知识,并补习此时的知识;找出本课的难点和 重点(作为听课的重点);对重点问题和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用笔划或记入预习笔记。

3.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明确做作业是为了及时检查学习的效果,经过预习、上课、课后复习,知识究竟有没有领 会,有没有记住,记到什 么程度,知识能否应用,应用的能力有多强,这些学习效果问题,单凭自我感受是不准确的。真正懂没懂,记住没记住,会不会应用,要在做作业时通过对知识的应 用才能得到及时的检验。做作业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实际上,不少学生正是通过做作业,把容易混淆的概念区别开来,对事物之间的关系了解得更清楚,公式的变换更灵活。可以说做作业促进了知识的“消化”过程,使知识的掌握进入到应用的高级阶段。做作业可以提高思维能力;面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就会引起 积极的思考,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使新学的知识得到了应用,面且得到了“思维的锻炼”,使思维能力在解答作业问题的过程中,迅速得到提高。做作 业可以为复习积累资料;作业题一般都是经过精选的,有很强的代表性、典型性。因此就是做过的习题也不应一扔了事,而应当定期进行分类整理,作为复习时的参 考资料。

4.及时复习的习惯

及时复习的优点在于可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防止通常在学习后发生的急速遗忘。根据遗忘曲线,识记后 的两三天,遗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渐缓慢下来。因此,对刚学过的知识,应及时复习。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次数可以逐渐减少,间隔的时间可以逐渐加 长。要及时“趁热打铁”,学过即习,方为及时。忌在学习之后很久才去复习。这样,所学知识会遗忘殆尽,就等于重新学习。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就是说,复习过去的知识能得到很多新的收获。这个“新”主要指的是知识达到了系统化 的水平,达到了融会贯通的新水平。首先,知识的系统化,是指对知识的掌握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也就是从整体、全局或联系中去掌握具体的概念和原理,使所 学的概念和原理回到知识系统中的应用位置上去。其次,知识的系统化,能把多而杂的知识变得少而精,从而完成书本知识由“厚”到“薄”的转化过程。系统化的 知识,容量大,既好记又好用。最后,系统化的知识有利于记忆。道理很简单,孤立的事物容易忘记,而联系着的事物就不容易忘记。想搞好知识的系统化,一要*平时把概念和原理学好,为建造“知识大厦”备好料;二要肯于坚持艰苦的思考。思想懒汉,逃避艰苦思考的人,是不可能真正掌握好知识的;三要学会科学地思 维。

5.积极应考的习惯

从学生的角度讲,考试的结果直接关系到对自己的评价,也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从学校的 角度讲,老师为了检 查教和学的近期效果,以便对教学进行及时的调整,为了推动学生的系统复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也把考试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学校在考试复习前进行 动员,考试时讲考场要求,设置考场,安排监考老师等等,形成了一定的紧张气氛。

为什么有的同学在考试时考不出应有的水平呢?这涉及到临考准备、临考发挥、考后分析等一系列问题,其中决定性的因素一般有三个:一个是学习因素,即知识能力的水平;一个是心理因素,即情绪、意志等状况;一个是方法因素,即会不会应考的问题。

应该如何应考呢?首先,对参加考试要有一种积极的态度,不要给自己再施加压力。临考前,不要去想考试成败将 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后果,尤其不夸大考试成败的影响,要想好万一考不好的“对策”,对自己的期望要实事求是;正确对待外来的压力。其次,考试前要休息好。临 考前要减轻学习负担,要保证充分的睡眠,要适当进行文体活动,要保证身体键康。再次,在考试过程中,注意答卷顺序,按先易后难的答卷法,审题要认真,想不 起来,先放一放,做好后要仔细检查,更正错误。

6.练后反思的习惯

在读书和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复习备考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进行过强度较大的练习,但做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重 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1.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 法;2.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3.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4.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5.能否 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当然,如果发生错解,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 误?“吃一堑,长一智”,不断完善自己。应当培养的优良习惯还有许多,诸如有疑必问的习惯,有错必改的习惯,动手实验习惯,查找工具书的习惯,健康上网、积极探究的习惯等等。从课堂学习的过程看,还有认真预习、专心听课、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积极应考等好习惯。

7.观察的习惯

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获取知识最基本的途径,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环节,因此,观察被称为 学习的“门户” 和打开智慧的“天窗”。每一位同学都应当学会观察,逐步养成观察意识,学会恰当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观察”这两个字有 两层意思,“观”是看的意思,“察”是想的意思,看了不想,不是真正的观察,对认识客观事物毫无意义。要做到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通过大脑进行信息加工,总结出事物的一般规律和特征。

8.阅读自学的习惯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 要*自己去解决。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阅读教科书,可以独立领会知识,把握概念本质内涵,分析知识前后联系,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形 成能力。学习层次越高,自学的意义越重要,目前我国的高考为选拔有学习潜能的学生,对考生的自学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9.总结归纳的习惯

每章每节的知识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识体系,课后必须有小结。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抓住应掌握的重点和关键。对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每学习一个专题,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识点连成线、辅以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

10.切磋琢磨的习惯

《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像蜜蜂似的,不断吸取群芳精华,经过反复加工,酿造知识蜂蜜。

以上所说的十大学习习惯并不是绝对不变的教条,我们在这里只是希望抛砖引玉,让高中的同学的家长们得以借鉴,来帮助自己的孩子改善学习方法

第五篇: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良好习惯养成课题方案文档

《彝族聚居区小学生语文学习良好习惯的养成》

课题方案

——昭觉县东方红小学“四川省民族地区

微型课题《彝族聚居区小学生语文学习良好习惯》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昭觉县东方红小学地处凉山州彝族聚居区腹心地带,是县城一所比较知名的小学。近年来,由于本地区家长对孩子受教育程度的意识有所提高,出现了区乡孩子大量涌进县城来学习,班级学生人数大量增加,而学生素质却下降的情况。全校共有学生1962名,其中彝族学生占全校学生总数的78.2%,一部分孩子父母均不懂汉语,严重缺乏汉语表达的环境,使他们在学习汉语文时缺乏自信心,进而使学生学习汉语文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障碍,教师教学语文负担增重。为了帮助彝族孩子建立学习自信心,养成汉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彝族聚居区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为语文教师教学民族地区汉语文探索规律,寻找方法。因此提出“彝族聚居区小学生语文学习良好习惯的养成”这个课题。着力研究彝族聚居区的孩子需要养成哪些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如何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帮助孩子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如何将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渗透到生活这个广阔的外延,最终形成学生的语文素养等问题。期望通过这个研究为彝族聚居区孩子学好语文积累较好的经验。

二、课题界定

1、概念界定:习惯: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研究的对象是“彝族聚居区的小学生”,研究的科目是“语文”,研究的方向是“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

2、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具体体现为“识字与写字”“口语交际”“阅读”“习作”四个板块,“彝族聚居区小学生语文学习良好习惯的养成”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使语文学习由难到易,由恐惧到喜爱,提高彝族聚居区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针对彝族聚居区的特定环境,为了落实好语文课程总目标提出的:“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这一目标,另提出“培养彝族聚居区小学生关注彝

汉民族传统文化的习惯”这一子课题,培养学生有搜集民族文化的意识,充分利用好本地文化资源,使学生在两种文化的滋养下,学会理解、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胸怀宽广,健康成长。并以此推动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使学生终身受益。

三、研究内容

1、培养彝族聚居区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

2、培养彝族聚居区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识字、写字的习惯。

3、培养彝族聚居区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培养彝族聚居区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5、培养彝族聚居区小学生关注彝汉民族传统文化的习惯。

四、研究方法、研究过程

1、调查法:调查本校或本斑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学习语文需要养成哪些良好的习惯,形成调查报告。

2、实验法:五个主研人员按照自己的教学特长各负责一个子课题在教学中同步进行研究,既能相互支持,又保持相对独立,便于发挥课题研究人员的智慧和思想。

3、教育经验总结法、个案法:撰写教学随笔,教学小故事等形式,记下学生语文学习良好习惯养成的过程。撰写经验论文,总结规律,交流讨论等形式。

4、资料文献法:通过参加培训或自读理论书籍、资料文献等渠道获取理论支持,邀请学校领导及不同层次的部分专家对课题进行指导。

五、预期研究成果

期望研究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能帮助彝族聚居区小学生养成良好语文学习习惯,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及策略,以教学故事、教学感悟、经验文章、论文等形式呈现。拟编写《教学故事、教学感悟、经验论文,优秀课例等合集》和《彝汉民族传统文化合集》各一册。

六、课题保障

(一)人员保障

杨琼:东方红小学语文高级教师,省州两级骨干教师,学校教科室负责人。该教师于2004年及2006年先后两次代表昭觉县参加州级教学大赛,均获二等奖,所以多篇论文分别荣获省州等级奖。多次到省州参加各类教学培训,多次承担学校对外公开课,先后参加并主研的《目标教学》获州成果二等奖,政府一等奖,《彝族聚居区小学生心理特征及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获州基础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县政府二等奖2006年7月协助县进修校对区乡教师作了《一年级语文教材的研讨与应用》的专题讲座,2007年参加昭觉县进修校“中英联合项目培训”

并对四开地莫乡教师进行题为“集体备课”的专题讲座。该教师生于斯、长于斯,对彝族聚居区的教育有着特殊的情感,热心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工作,关注教学热点,勇于尝试、勇于创新,工作求真求实,具备承担课题实验的能力。

康华:东方红小学语文一级教师。参加并主研《彝族聚居区小学生心理特征及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获凉山州基础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县政府成果奖二等奖。该教师热爱教育教学工作,工作中善于思考、善于学习,不断改进并提高教学水平,多次承担学校对外公开课,具备课题实验的能力。

邹宁婧:东方红小学语文一级教师。承担过学校对外公开课,在学校青年教师课堂大赛中获三等奖,所教学生在毕业统考中取得好成绩。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热情好学,善疑多思,对学生认真负责,具备承担课题实验的能力。

包志刚:东方红小学语文一级教师。管理学生方面具有独到的经验,曾经两度担任民族班语文教学工作,他所教的班级超过部分普通班学生的成绩,教学成绩突出,工作踏实、年轻好学,具备承担课题实验能力。

陈抒梅:东方红小学语文一级教师。在昭觉县“学前教育教师技能比赛”中获二等奖,并承担过学校对外公开课。该教师谦虚好学,综合素质较全面,教学工作认真踏实,具备承担课题实验的能力。

(二)其他方面的保障

1、争取得到省、州专家、县进修校、教研室,学校领导及同行的支持。

2、通过网络、培训、自读理论知识等方式为课题实验找到充分的理论依据。

3、如有需要,将争取学校在课题研究经费上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

七、课题研究的进程安排

课题将于申报之日起,于2007年9月开始落实开展。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7.9——2007.12)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填报“彝族聚居区小学语文学习良好习惯的养成”课题申报表,理论学习。

第二阶段:(2008.3——2009.7)按学期为单位制定实施计划,落实子课题的实施进程,各子课题做调查总装,写调查分析报告。记教学随笔、教学小故事等,与同行交流心得,撰写经验文章,学习理论知识,听取有关专家和领导的建议。

第三阶段:(2009.9——2009.11)总结实验工作,验收检查。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昭觉县教研室

高中生数学学习习惯及良好习惯的养成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