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血液分析
编辑:柔情似水 识别码:21-462356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5-12 10:07:51 来源:网络

第一篇:血液分析

4.1血细胞分析仪 4.1.1 血细胞分析仪概述

1.概念 血细胞分析仪(Blood cell analyzer,BCA)是指对一定体积全血内血细胞异质性进行自动分析的临床检验常规仪器。又称血细胞自动计数仪(ABCC)、血液学自动分析仪(AHA)。ABCC代表早期的低档次BCA,AHA外延过大。

2.发展史 手工计数→仪器简单计数→两分群→三分群→五分群→五分群+网织红。20世纪40年代末,诞生电阻抗法微粒子计数专利;50年代,Coulter Model A型用于临床;60年代,测定参数达7项;70年代,全血细胞计数(CBC);80年代,双通道、白细胞2~3分群、五分群仪器诞生;90年代以来,多功能、多参数、流水线血细胞分析仪出现。

4.1.2血细胞分析仪分型、检测原理、基本结构

1.血细胞分析仪分型 按自动化程度、检测原理、对白细胞的分类水平进行分类。2.电阻抗法血细胞检测原理(库尔特原理)血细胞与等渗的电解质溶液相比为相对的不良导体;电阻值大于稀释液的电阻值;当细胞通过检测器微孔的孔径感受区时,在内外电极之间恒流源电路上,电阻值瞬间增大,产生一个电压脉冲信号;产生的脉冲信号数,等于通过的细胞数,脉冲信号幅度大小与细胞体积大小成正比。电阻抗法白细胞的检测、红细胞和血

小板的检测。

3.联合检测型原理 主要体现在白细胞分类,实质是选用较特异的方法将血液中含量较少的嗜酸、嗜碱性粒细胞检出,发现异常细胞。共有特点是:均使用了鞘流技术。①容量、电导、光散射检测技术;②光散射与细胞化学联合检测技术;③多角度激光散射联合检测技术;④

电阻抗、射频与细胞化学联合技术。

4.网织红细胞检测原理 依据网织红细胞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RNA,在活体状态下与特殊的荧光染料结合,荧光强度与RNA含量成正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网织红细胞大小和RNA含量及血红蛋白的含量,由计算机分析得出各种参数。

5.血红蛋白测定原理 除干式、无创型血细胞分析仪外,其他各型BCA对血红蛋白测定,均采用光电比色原理:血细胞悬液中加入溶血剂后,红细胞溶解释放出血红蛋白,后者与溶血剂中有关成分结合形成血红蛋白衍生物,进入血红蛋白测试系统,在特定波长(530~550nm)

下进行光电比色,得出血红蛋白浓度。

6.血细胞分析仪基本结构

(1)机械系统,包括机械装置(如全自动有进样针、分血器、稀释器、混匀器、定量装置等)和真空泵,以完成样本的定量吸取、稀释、传送、混匀,以及将样本移入各种参数的检

测区。

(2)电学系统,包括主电源、电压元器件、控温装置、自动真空泵电子控制系统,以及仪

器的自动监控、故障报警和排除等。

(3)血细胞检测系统,国内常用的血细胞分析仪使用的检测技术,可分为电阻抗检测技术

和光散射检测技术两大类。

(4)血红蛋白测定系统,由光源、透镜、滤光片、流动比色池和光电传感器等组成。(5)计算机和键盘控制系统,包括微处理器、显示器、键盘、磁盘、打印机等。

4.1.3 血细胞分析仪的性能指标、评价与调校

1.血细胞分析仪的性能指标 ①测试参数;②细胞形态学分析;③测试速度;④样本量;⑤

精密度与示值范围;⑥打印。

2.血细胞分析仪的评价 ICSH公布了电子血细胞分析仪的评价方案:在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方面,要对仪器测试样本的总变异、携带污染率、线性范围、可比性和准确性等方面进

行评价。

3.血细胞分析仪的调校 仪器出厂前已经过厂方技术鉴定合格,但由于运输振动或因故障维修后或长时间停用后再启用等原因,以及正常使用半年以上或认为有必要时,都必须对仪器进行调校及性能测试,这对了解仪器性能,发现问题,确保检验质量有重要意义。

4.1.4 血细胞分析仪的维护与常见故障

1.仪器的维护 良好的工作环境是仪器正常工作的前提,精心细致的维护是仪器处于良好工作状态的保证。做好仪器的维护保养,有助于提高仪器测量的准确性,减少故障的发生,延长仪器的使用寿命。①检测器的维护;②管路的维护;③机械传动部位的维护。

2.常见故障 ①开机时的常见故障;②测试过程中常见的错误信息。

4.1.5 血细胞分析仪的进展 1.仪器测试原理的不断创新。2.白细胞分类的改进。

3.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原理的改进。4.新血细胞分析参数的出现。5.各种特殊技术的应用。6.仪器自动化水平的提高。7.无创型全血细胞分析仪的研究。

4.2血液凝固分析仪 4.2.1 血液凝固分析仪概述

1.概念 血液凝固分析仪(automated coayulation analyzer,ACA)是采用一定分析技术,对血栓与出血有关成分自动检测的临床常规检验仪器。在血栓/出血实验室中最基本的设备

就是血液凝固分析仪(简称血凝仪)。

2.发展史 1910年,Kottman发明了最早的血凝仪;20世纪70年代前为血凝仪的初级阶段;20世纪70年代,较精确的各种自动血凝仪先后问世,其特点是:单通道、终点法的半自动血凝仪,也称第一代产品;20世纪80年代末,多通道、多种分析方法与原理的半自动血凝仪相继诞生,称之为第二代产品;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通道、多方法、多功能全自动(即

第三代)血凝仪不断涌现。

4.2.2 血凝仪分型与检测原理

1.血凝仪分型 按自动化程度分为:半自动血凝仪、全自动血凝仪、全自动血凝工作站。

2.血凝仪检测原理 主要检测方法:有凝固法(生物物理法)、底物显色法(生物化学法)、免疫学法(血凝仪仅使用免疫比浊法)、干化学法等。

4.2.3 血凝仪的基本结构与评价

1.血凝仪基本结构①半自动血凝仪基本结构:主要由样本预温槽和试剂预温槽、加样器、检测系统(光学、磁场)及微机组成。②全自动血凝仪基本结构:

包括样本传送及处理装置、试剂冷藏位、样本及试剂分配系统、检测系统、计算机、输出设备及附件等。

2.血凝仪评价 ①一般性评价;②技术性能评价:包括重复性测定、线性范围、准确性、携带污染率、干扰因素、可比性分析等几方面。

3.血凝仪的特点 ①半自动血凝仪:手工加样加试剂;操作简便;应用检测方法少;价格便宜;速度慢;测量精度好于手工,但低于全自动。②全自动血凝仪:自动化程度高;检测方法多;通道多,速度快;项目任意组合,随机性;测量精度好,易于质控和标准化;智能化程度高,功能多;价格昂贵;对操作人员的素质要求高。4.2.4 血凝仪的维护 1.半自动血凝仪的维护。2.全自动血凝仪的维护。

4.2.5 血凝仪的临床应用与进展

1.血凝仪的临床应用 ①凝血系统的检测;②抗凝系统的检测;③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检测;④临床用药的监测。

2.血凝仪的进展 主要体现在:①多方法、多功能、快速高效;②智能化程度高,软件开发进一步完善;③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工作站;④床旁分析;⑤在临床中的应用日趋广泛。4.3血液流变分析仪器 4.3.1 血液流变分析仪概述

1.概念 血液流变分析仪器(hemorheology analy-zer,HA)是对全血、血浆或血细胞流变特性进行分析的检验仪器。主要有:血液黏度计、红细胞变形测定仪、红细胞电泳仪、粘弹仪等。

2.发展史 1931年Fahraeus等发现Fahraeus-Lindquist效应,毛细管式血液黏度计随之诞生;1954年Michson等用微管吸吮法测定红细胞变形性;1961年Wells等研制成功了锥板旋转式黏度计;1975年Bessis等发明了激光衍射法红细胞变形测定仪。4.3.2血液黏度计

1.血液黏度计的分类 ①按工作原理:分为毛细管黏度计和旋转式黏度计。按自动化程度:分为半自动黏度计和全自动黏度计。2.血液黏度计检测原理与基本结构

(1)毛细管黏度计:①检测原理,是按泊肃叶(Poiseuille)定律设计,即一定体积的牛顿液体,在恒定的压力驱动下,流过一定管径的毛细管所需的时间与黏度成正比。血浆比黏度(ratio of viscosity):血浆比黏度=血浆时间/蒸馏水时间。②基本结构,包括毛细管、储液池、控温装置、计时装置等。

(2)旋转式黏度计:①检测原理,是以牛顿的粘滞定律为理论依据,主要有以外园筒转动或以内园筒转动的筒-筒式旋转黏度计(又称Couette黏度计)和以园锥体转动或以圆形平板转动的锥板式(又称Weissenberg黏度计)黏度计。锥板式黏度计是同轴锥板构型,平板与锥体间充满被测样本,调速电机与圆形平板同速旋转,锥体与平板及马达间均无直接联系。当圆形平板以某一恒定角速度旋转时,转动的力矩通过被测样本传递到锥体;样本越粘稠,传入的力矩越大。当此力矩作用于锥体时,立即被力矩传感装置所俘获,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其信号大小与样本黏度成正比。②基本结构,包括样本传感器、转速控制与调节系统、力矩测量系统、恒温系统。3.血液黏度计的评价

(1)毛细管黏度计的特点:①价格低廉、操作简便、速度快、易于普及;②测定牛顿流体黏度结果可靠,是血浆、血清样本测定的参考方法;③不能直接检测某剪切率下的表观黏度;④不利于研究RBC、WBC的变形性和血液的粘弹性等,难以反映全血等非牛顿流体的黏度特性。

(2)旋转式黏度计的特点:①能提供所需不同角速度下的剪切率;②被测液体中各流层的剪切率一致,使液体在剪切率一致的条件下做单纯的定向流动;③可以定量了解全血、血浆的流变特性,RBC与WBC的聚集性、变形性等;④操作使用较为简单,是目前血液流变学研究和应用较为理想的仪器;⑤价格较昂贵,操作要求更精细。

(3)血液黏度计的性能评价:①准确度,以国家计量标准牛顿油为准,在剪切率(1~200)s-1范围内分别用低黏度油(约2mPa.s)和高黏度油(约20mPa.s)测定其黏度,要求实际测定值与真值的相对偏差<3%;②分辨率,指黏度计所能识别出的血液表观黏度最小变化量。取比容在0.40~0.45全血进行测试,在高剪切率200s-1状态下,能反映出比容相差0.02时的血液表观黏度的变化;在低剪切率5s-1以下状态,能反映出比容相差0.01时的血液表观黏度的变化。③重复性:取比容在0.40~0.45血样,测量11次,取后10次测定值计算CV值,在高剪切率时,血液表观黏度CV<3%;在低剪切率时,血液表观黏度CV<5%。④灵敏度与量程,仪器的测力传感器应具有10mPa灵敏度才能测定1s-1的血液黏度,对于恒定剪切应力的黏度计,这一控制范围包括100mPa~1000mPa。(4)血液黏度计主要技术指标:①性能指标;②测试参数。

(5)血液黏度计的调校与维护:①毛细管黏度计的调校与维护,仪器调校,用重蒸馏水在37℃时测得时间比D=(t-t。)/ t。,要求D≤1%;仪器维护包括残留液处理、毛细管污染处理、温度控制处理等。②旋转式黏度计的调校与维护。仪器调校,用国家计量单位所标定的标准牛顿油,按仪器说明书进行标定;日常工作中也可以用重蒸馏水检测仪器,看水的黏度是否为0.69mPa.s(37℃)。仪器维护包括电压稳定、机芯防尘、及时清洗测试头和剪血板及剪血锥处理等。

(6)操作中常见故障及排除:① “不能测试”的常见原因及处理;② “突然停机”的常见原因及处理;③测试数据与平时相差太大的原因及处理;④“自动冲洗仪不进水”和“不排水”处理。

4.3.3 红细胞变形测定仪

1.红细胞变形测定仪分类 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测定或评价红细胞群体变形能力的方法,如:黏度测量法、激光衍射法等。另一类是测定单个红细胞变形性和膜的力学性质的方法,如微管吸吮法、表面附着或纤维拦截法等。2.仪器的工作原理与基本结构(1)黏度测量法工作原理与基本结构:①工作原理,用旋转式黏度计测量同一剪切率(100s-1或200s-1)下的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然后按公式计算红细胞刚性指数 TK=(1-ηb-0.4/ηp)/HCT;②基本结构,同前旋转式黏度计。

(2)锥板式激光衍射法工作原理与基本结构:①工作原理,根据红细胞被激光照射时发生衍射,产生反映细胞几何状态的衍射图像,当有剪切应力作用于红细胞时,红细胞发生形变,衍射图也随之变化,测定该作用力前后红细胞形变率的大小来反映其变形性;②基本结构,主要由能提供可变剪切场的透明锥板结构、光路系统(包括激光器和三棱镜)、摄像系统、控温装置、光电转换器、处理器及显示打印装置组成。

3.仪器评价:各种方法均有优缺点,应将几种方法配合使用,才能真正全面反映血细胞的流变特性。

4.主要技术指标:性能指标、测试参数及功能。

5.仪器的维护:电压稳定、远离磁场、防止受潮、及时清洗、合理抗凝。4.3.4 血液流变学分析仪器的进展

近年来,血液流变学分析仪器有较大的进步和发展,体现在:新技术不断涌现、仪器自动化程度提高、多功能、随机性、临床检验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等几个方面。

可穿戴式心电、呼吸传感器与检测系统的研制

叙述了一种可用于移动条件下对重要生命信号(心电、呼吸等)无损检测的可穿戴式传感器及其测量和传输系统的研制。导电纺织面料缝合在普通背心内侧特定位置上作为检测电极,通过缝在背心上的导电纺织线将电极上的信号引出到背心边缘,再连接到信号测量和传输系统,由其中的单片机和激励、放大和处理电路测量心电、心率、呼吸数据,通过RS232串口、蓝牙等通讯方式传送到PC机上,用Visual Basic编写的程序接收并显示图形和数据

第二篇:血液库存管理因素分析论文

【摘要】血液库存管理是血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的成效直接关系到临床医疗工作的开展。因此,中心血站应对血液库存管理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血液库存的管理。但是由于受到库存计划、临床用血以及采血供血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制约了血液库存管理水平的提高。本文对血液库存管理与其相关因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血液库存;管理;因素

血液是临床医疗单位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而血液库存管理直接影响到在临床血液供应的水平,加强血液库存管理对提高血液的质量、输血安全以及临床供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中心血站要以自身实际为依据,对血液库存管理及其相关因素进行有效探讨,要为血液库存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1血液库存管理特点分析

首先,血液运作的成本及风险较高。血液成分保存与其他物品保存不同,血液成分的运输过程、加工方法以及贮存条件等也和其他物品不同[1]。例如,全血、悬浮去白细胞红细胞要在2~60℃的冰箱中进行保存,血小板要在20~240℃环境中进行震荡保存,且保存期只有5天。冰冻血浆、冷沉淀凝血因子要在-200℃的低温冰箱保存,血液的保存需要适合的储存空间,同时还需要配套的处理系统及采血系统和储存血液的冷链监控系统等。此外,血液采集、血液加工、血液贮存以及血液运输过程中还容易出现血袋离心破坏、溶血、血液过期、职业暴露等问题,从而增加血液运作的风险及成本。其次,血液采集具有不确定性。通常情况下,中心血站都是以临床用血需求、未来几天的用血情况预测以及血液库存情况为依据进行血液的采集,但因为献血人群具有多样性,且因献血时间、地点、天气以及血性差异等因素的巨大影响,采血量、血型的种类也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因此血液采集具有不确定性,并影响到血液的库存管理[2]。再次,血液的需求具有不确定性。各个血型在相关人群中具有不同的分布比例,且医院中需要输血的患者对血液的血型也具有不同的需求,由于淡季和旺季的用血量不同,加上血液某个时间的偏型等情况,因此各个临床医院对中心血站提出的定血计划中血液的数量、类型及品种等也具有不确定性,这些因素的存在就使得中心血站的血液采集和供应出现不确定性。

2血液库存管理与其相关因素分析

2.1采血及供血能力

采血及供血是中心血站进行血液库存管理基本出发点及最终目的,同时,采血及供血能力还是血液库存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

(1)献血宣传的力度。献血宣传的力度会影响到献血者的献血积极性,从而影响到中心血站的采血能力及供血能力,最终对中心血站的血液库存管理受到影响[3]。因此,要提高中心血站的血液库存管理质量,就要加强献血宣传的力度,并因地制宜的开展采血及供血工作,才能为血液库存管理提供前提保障。

(2)血液供需间的差距。近年来,虽然献血人数逐渐增长,但是献血人数增长的实际情况仍旧难以较好的满足临床用血的需求,使得血液供需间的差距被日渐拉大,从而影响到血液库存管理的进行,血液供需关系也日渐成为中心血站血液库存管理的重要矛盾之一,最终制约了血液库存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4]。为提升血液中心的采血及供血能力,减轻献血宣传的力度、血液供需间的差距等因素对中心血站血液库存管理的不利影响,中心血站要通过为献血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团体献血以及互助献血等措施来提高自身的采血及供血能力,实现对血液库存的有效管理。

2.2临床用血需求

临床用血需求是影响中心血站血液库存管理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血液库存管理的基本目的。因此,中心血站应对临床用血需求给予高度重视,并对临床用血需求给予全面考虑,以为中心血站血液库存管理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在实际工作中,临床用血需求量的大小、用血需求的类型等都是血液库存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的问题。最近几年,由于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逐渐提升,在短期内使得临床用血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这对中心血站的血液库存管理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因此血液中心只有对临床用血需求给予重点关注,才能达到血液库存管理的目的,尽可能的满足临床用血的需求。

2.3血液的库存计划

中心血站在进行血液库存管理的时候,血液的库存计划是影响血液库存管理的主要因素。用血需求的变化、库存的承受能力等是血液库存计划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在血液库存管理过程中要对其给予重点关注。

(1)用血需求的变化。用血需求的变化受到特殊病例、气候以及血液偏型的影响。在血液库存管理中,血液偏型是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时还是临床医疗供血中较为常见的现象,近年来,血液偏型的周期开始逐渐延长,通常为3~5月,个别地区甚至常年偏型;特殊病例的用血需求对血液库存管理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5]。比如说烧伤患者,烧伤患者对血浆的需求量比较大,在几天之中就会消耗大量的血浆,重大烧伤患者在在第一期的治疗就需要10000~15000mL血浆,还有意外事故的大出血患者的急救用血等,这样也会对血液库存的短期管理产生影响;气候因素也会对中心血站的采血工作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中心血站在制定库存计划的时候要设置提前量。

(2)库存的承受能力。库存的承受能力是血液库存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血液中心只有对其给予重点考虑,才能提高血液库存管理的质量水平。

3结语

总之,血液库存管理是医疗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中心血站只有加强血液库存管理。才能较好的保证血液的需求。同时,因为血液库存管理还受到采血及供血能力、临床用血需求、血液的库存计划以及应急事件处理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中心血站还要对血液库存管理的相关管理因素进行有效分析,才能全面提升血液库存管理的总体质量,有效满足临床用血需求。

参考文献

[1]敖常青,刘保霞,吴瑞霞.血液库存管理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9(31):264-265.[2]袁海涛,穆培栋.四号定位管理方法在血液库存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3,20(4):91-92.[3]王莉.血液库存管理信息化问题的思考[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8):1010-1011.[4]陈琦,袁明超,陆华新,潘小军,杨家宏,尹建平.血站血液库存管理现状研究[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3,26(2):132-133.[5]孙森,郭建,杨忠思,杨志夏,刘波.探讨核酸检测模式下如何做好血液库存管理[J].中国输血杂志,2011,24(1):74-75.

第三篇:无创血液分析指标详解

血常规:

1、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其功能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维持血液酸碱平衡。人体每天约有1/120红细胞衰亡,同时又有1/120的红细胞产生,多种原因可使这种动态平衡遭到破坏。

成年男性:120g~160 g/L,成年女性:110g~150 g/L,儿童:110g~160 g/L,新生儿:170g~200 g/L,升高:

血红蛋白增多有以下情况:

(1)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活动、恐惧、冷水浴等;

(2)病理性增多: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患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联症、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或肺静脉瘘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也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建议:戒烟,到负氧离子浓度高的环境中调养,如公园、森林等。减低: 血红蛋白减少见于以下情况:

(1)生理性减少:3个月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主要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的造血系统造血的相对不足,一般可较正常人的低10%-20%。妊娠中期和后期由于妊娠血容量增加而使血液被稀释,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降低,血液133项指标报告详解

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2)病理性减少:

① 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所伴发的贫血;

② 因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所致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③ 因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外来因素所致红细胞破坏过多而导致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海洋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心脏体外循环的大手术或某些生物性和化学性等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以及某些急性或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

建议:补充蛋白质、多种营养素、多食肝、黑木耳、大枣等。

2、红细胞:也称红血球,90%由血红蛋白组成,使血液呈红色。主要功能是运输和交换氧和二氧化碳,同时还具有免疫功能。

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儿童:4.0~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需要检查的人群:有心衰、紫绀、杵状指(趾)和红细胞增多症、肺动脉高压、发育障碍等症状的人群。

升高:

增多:(1)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及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多为脱水血浓缩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对地增多所致。

(2)心肺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患及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因缺氧必须借助大量红细胞来维持供氧需要。

(3)干细胞疾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建议:排除严重疾患,建议多做有氧运动,注意补充水分

减低:(1)急性或慢性失血。

(2)红细胞遭受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破坏。

(3)缺乏造血因素、造血障碍和造血组织损伤。

(4)各种原因的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

建议:积极进行补铁和增加血红素的治疗,多吃含铁高的食物,例如:红枣、动物肝脏、红皮花生、阿胶等

3、白细胞:是指血液中除红细胞和血小板外的各种血细胞。活动和餐后适当增高,在安静和放松状态下较低,一天之内的变化甚至可相差一倍。白细胞及分类低注意免疫功能是否降低。

升高:

下午较上午偏高,吸烟者、剧烈运动、酷热和严寒、月经期、排卵期、妊娠期、产后、情绪激动、刺激等因素都可导致白细胞数量增高。见于急性感染、尿毒症、严重烧伤、急性出血、组织损伤、大手术后、白血病等。白细胞升高最严重的问题是造血AMP系统的恶性肿瘤,也就是白血病,其白细胞常会明显升高,其升高幅度可以是正常人的数倍或数十倍以上。

建议:排除恶性肿瘤可能之余,积极治疗炎症

减低:当白细胞数量低于4×10^9/L时被称为白细胞减少,但其临界值往往设定为(2.5~4)×10^9/L,也就是说低于2.5时肯定考虑为异常。可有遗传性、家族性、药物、放射线、感染、毒素等均可使白细胞减少,药物引起者最常见。白细胞计数减少,见于伤寒及副伤寒、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脾功能亢进,X线、放射性核素照射,使用某些抗癌药物等。白细胞减少的典型表现为头晕、乏力,肢体酸软,食欲减退,精神萎靡、低热。

建议:白细胞减少症患者忌生冷寒性的食物,可多吃菌类食品。

4、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pg:

是根据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比积结果计算出来的,对贫血的鉴别有一定的价值。

需要检查的人群:有高寒、急骤发热、心悸、气促等症状的人群。

升高:常为大细胞性贫血,见于恶性贫血,叶酸缺乏,长期饥饿,网织红细胞增多症,甲状腺功能减退,再生障碍性贫血。

建议:补气养血,加强营养

减低:即为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也见于缺铁,慢性失血,口炎性腹泻,胃酸缺乏,妊娠,地中海贫血,铁粒幼红细胞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

建议:检查原发病

5、平均红细胞容积(MCV)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及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因不同病因引起的贫血,可使红细胞产生形态的变化,检查红细胞形态特点可协助临床寻找病因。

(1)体积增大:见于大细胞性贫血。

(2)体积缩小:见于小细胞性低色素性贫血。

生理学改变:

① 升高:新生儿升高约12%,妊娠约高5%,饮酒约升高4%,吸烟约升高3%,口服避孕药约升高1%。

② 降低:激烈的肌肉活动约降低4%,6个月以前的儿童约降低10%。

药物影响:

①升高:可引起巨幼红细胞贫血的药物有巴比妥酸盐,苯巴比妥(叶酸代谢障碍),格鲁米特,苯妥英钠,非那西丁(偶尔),氨苯喋啶,雌激素,苯乙双胍(致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呋喃类,新霉素,异烟肼,环丝氨酸,氨基苯甲酸(诱致消化道吸收障碍所致),氨基水杨酸,甲氨蝶呤,秋水仙碱(伴维生素B12缺乏),其中抗惊厥药约升高3%。

② 降低:双香豆素乙酯可发生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病理学改变:

① 升高:见于营养不良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营养不良;吸收不良;胃切除术后,肠病,裂头绦虫等寄生虫病;及恶性贫血,混合缺乏,叶酸,维生素B12缺乏;遗传原因),酒精性肝硬化,胰外功能不全,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血再生之后和甲状腺功能低下。

② 降低:见于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由癌或感染引起的继发性贫血;高铁血症见于铁粒幼红细胞贫血和铅中毒及CO中毒),全身性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先天性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等。

需要检查的人群:有高寒、气促、乏力、发热、心悸等症状的人群。

建议:补气养血,加强营养

减低:红细胞发育不成熟或缺少促发育成熟的物质。建议:补充铁剂。

6、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g/l:

是用于鉴别贫血类型的,如果血红蛋白不低于正常值,就不用考虑这个参数。

升高:高色素性贫血、严重呕吐、频繁腹泻、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心力衰竭等。

降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需要检查的人群:有心悸、气促、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的人群。

7、血色素CPB(color index of blood)血的颜色索引: 只是组成血红蛋白的其中一个成分,于上述指标综合分析。

升高: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病人等机体大量丢失水分时,导致血液浓缩,会出现血红蛋白量的明显增加。

建议:保持良好心态、针对治疗、注意休息、合理营养搭配。

8、淋巴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由胸腺、脾、淋巴结等产生,运输营养物质、调节血浆、清除侵入机体的病毒,对身体起着防御作用。

升高: 见于病毒感染、结核病、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肉瘤。

建议:尽量戒烟、避免病毒感染

减低:妊娠期减少15%,剧烈运动后减少30%,肺炎、胃肠炎症、肾上腺机能亢进、恶性肿瘤。见于细胞免疫缺陷病、某些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治疗、淋巴细胞减少症、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等。

建议:治疗原发病,妊娠期注意预防感冒。

9、中性分叶粒细胞%:增多和减少的临床意义与白细胞计数相同。升高:急性感染、血液病如:急性大出血、组织坏死:心肌梗死、坏疽、烧伤、其他如脑出血、脑肿瘤、手术后、库欣综合征、粘液性水肿、恶性肿瘤。

建议:戒烟或少烟、积极治疗原发病

减低:重症感染如重症败血症、伤寒、病毒感染性疾病、放射线照射、系统红斑狼疮、先天性疾病等。

建议:消除炎症,积极治疗原发病。

10、嗜酸性粒细胞%:白细胞的一种。

升高:见于过敏症、敏感体质、药物过敏及支气管哮喘等。建议: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减低:临床意义甚小。

11、单核细胞%:是体积最大的白细胞,能吞噬清除受损伤细胞、衰老细胞及其碎片,炎症或其他疾病都可引起单核细胞总数百分比发生变化。

升高:吸烟约高22%,贫血、结核、呼吸AMP系统炎症及不适感、病毒性肝炎。

建议:吸烟约高22%,贫血、结核、呼吸AMP系统炎症及不适感、病毒性肝炎。

减低:妊娠约低4%,高海拔约低27%,减少无意义。

12、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白细胞的一种。

升高:咽炎、吸烟、急性感染、细菌感染、急性中毒、痛风、手术后等。建议:消除、控制炎症 减低:重症感染、特殊感染。

建议:白细胞减少症患者忌生冷寒性的食物,可多吃菌类食品。

13、血沉:通常指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血沉速度的快慢与血浆粘度及红细胞间的聚集力有关,聚集力大血沉快。

升高:下午比上午快,运动后比运动前快,吸烟、月经期、妊娠期、老年人特别是60岁以上的高龄者,多因纤维蛋白原的增高而致血沉增快。在各种炎症、活动性结核、风湿活动期、关节炎、贫血、肿瘤及高胆固醇血症时也可出现血沉增快。

建议:生理性血沉增快不必处理。病理性原因则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减低:可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应排除主动性瘦身、营养不良、减肥的原因。建议您合理饮食,生活规律化,适当增加体育活动,减少用盐,减少喝酒,多做有氧运动。

建议:合理饮食,生活规律化,适当增加体育活动,减少盐分摄入,少喝酒,多做有氧运动

血液凝集AMP系统

从破裂或损伤的血管中,血液自行流出至血小板栓子形成暂时止血称为止血过程。当血小板数目减少或功能缺陷时,不能形成血栓,出血时间即延长。综合参与凝血项目进行分析给予自行调理建议。

14、血液凝集开始时间min:损伤后出血到伤口开始凝血这段时间。升高:所需时间长,凝血差。

建议:在严格掌握剂量的前提下服用抗凝药物。减低:伤口愈合快,易凝血。

建议:在严格掌握剂量的前提下服用抗凝药物。

15、血液凝集结束时间min:从伤口开始凝集到完全凝集。升高:愈合慢,易出血。

建议:在严格掌握剂量的前提下服用抗凝药物。

减低:愈合快,易形成血栓。

16血小板计数: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处于动态平衡、饭后运动后较高,春天较低冬天较高。

升高:疲劳、感染、贫血、术后、月经期前后等,有血栓形成,超过600万考虑骨髓增生性疾病。

建议:增强体质,维持合理血液粘稠度,必要时可在临床医生指导下使用抗凝剂。

减低:易出血、易形成瘀斑、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化疗放疗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建议:宜多食富含优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含微量元素铁较多的蛋类、牛奶、豆类、新鲜蔬菜和水果、海产品等。

17、纤维蛋白原g/l: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是纤维蛋白的前体。

升高:易形成血栓,易凝血,有家族遗传史或高龄者。建议:服用活血化瘀的药物或保健品,慎用凝血药物。减低:肝功能异常,严重时有出血倾向。建议:积极治疗肝病,慎用活血化瘀药物。

18、凝血酶原指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

升高:和血小板的激活因子有关,见于肝脏疾病及血管内凝血。减低:凝血差,看是否服用抗凝药物或其它心脑血管药物及保健品,结合出凝血时间来分析。

建议:谨慎服用抗凝药物或含抗凝成分的心血管药物及保健品,结合凝血时间进行。

19、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由于白细胞和血小板仅占血液总容积的0.15%~1%,故血细胞比容很接近血液中的红细胞比容。

升高:见于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的正常人及缺水、呕吐、腹泻、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建议:建议:及时补充水分及电解质

减低:各种贫血病人、气血不足、水肿,多见于女性;男性多见于手术后、外伤、牙龈出血、痔疮等。

电解质代谢及水代谢

20、血清钾浓度mmol/l:保持酸碱平衡,参与糖及蛋白质代谢,保证神经肌肉的正常功能。人体内的钾主要来源于食物,香菇含钾量最高,钾异常与血压、血糖、肾功能异常有关。

升高:补钾过多、尿少、肾功能不全症、肾衰、药物影响。建议:避免服用有损肾脏的药物,严格控制钾的补充速度。

减低:少食吸收差、大量出汗、呕吐、腹泻、排尿量增加(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服用利尿剂患者)、应用排钾利尿剂、抗肿瘤能力低。

建议:及时补充水分和钾,控制服用排利尿剂的剂量,多吃香蕉、香菇、各种菌类、橘柑类水果及新鲜蔬菜等。

21、血清钠浓度mmol/l:保持细胞外液容量、调节酸碱平衡、维持正常渗透压和细胞生理功能并参与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应激性,机体内钠的平衡主要靠肾脏的调节,也是通过各种激素来实现的,血清钠低于(135)mmol/L时为低血

钠症。

升高:饭后、高热、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尿过少、补盐过度。建议:控制钠的摄入量,严格限盐,及时补充水分。

减低:营养不良、食入少、呕吐及腹泻引起的钠流失、因天热出汗及体力劳动而引起钠流失过多,应用大剂量利尿剂可导致钠丢失。

建议:慎用利尿剂,调整饮食结构。

22、血清钙浓度mmol/l:人体99%以上的钙存在于骨骼及牙齿,细胞外液含钙只有27mmol左右,含量虽少但在维持正常的神经、肌肉应激性,腺体分泌,一些酶AMP系统的活性,特别是在血凝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钙高与血压高及降压药有关。

升高:高血压、佝偻病、软骨病和慢性肾功能衰竭、服用维生素D与钙过量等,当高钙血症的原因难于确定时,必须考虑到恶性肿瘤的存在。

建议:积极查找原发病,控制维生素D与钙的摄入量。

减低:怀孕、营养不良、吸收不良、手足搐搦、严重腹泻、肾功能不全、大量抗凝血剂的应用。

建议:补钙要均衡,多晒太阳,多运动。

23、血清镁浓度mmol/l:肝、肾和肌肉含镁较多,很多酶的催化作用都须有镁离子的激活,镁也是维持正常神经功能和肌肉的重要元素。

升高:组织分解、感染病、肾脏疾病、糖尿病酸中毒、慢性酒精中毒等。建议:积极治疗原发病

减低:节食、厌食、吸收不良、通常伴随钙缺乏症和另外一些原因,镁稍低性格较温和。

建议:强化富镁饮食,多吃坚果类食物、紫菜、桑葚、小米。

24、氯化:

升高: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引起的肾功能不全、尿路梗阻、呼吸性碱中毒、氯化物摄入过多、高渗性脱水等。

减低:见于消化道液体大量丢失、呕吐、胃肠造瘘、急性肾功能不全等。

四、胃功能指标

25、胃酸浓度:是持续分泌胃酸及胃酸分泌调控的能力,且呈昼夜变化,入睡后几小时达高峰,清晨最低,杀死食物里的细菌,确保胃和肠道的安全,同时增加胃蛋白酶的活性,帮助消化,胃液对消化食物起着重要作用。

升高:消化功能差,消化道成低酸性环境,影响消化功能及对消化道内壁的保护,易患低酸性胃炎(萎缩性)。

建议:多吃山楂补脾开胃,少吃油腻的食物,多运动。

减低:胃酸分泌过多、提示胃内环境变化,刺激胃粘膜致胃炎(浅表性)、胃溃疡等。

建议:喝酸奶或牛奶保护胃粘膜,少吃辣椒、少饮酒、饮食规律、情绪稳定、不要过度紧张焦虑。

26、SH: 调控胰岛素分泌能力 升高:内分泌紊乱及是否服用药物。

减低:对胰岛调控能力下降、糖尿病患者、家族糖尿病遗传基因等。

27、Oddi氏括约肌基础压:胆总管末端和胰管末端的环形平滑肌与胆胰壶腹周围的环形平滑肌一起合称为Oddi括约肌,具有控制胆汁和胰液排放的作用。进食时,Oddi括约肌松弛,胆汁和胰液流入十二指肠,不进食时,Oddi括约肌收

缩,关闭其围绕的管道。

升高:餐后、消化不良、胆囊炎或胆结石等,结合胆红素和转氨酶来分析。减低:即相对于十二指肠内的压力,其值的改变提示胆囊疾患。

五、糖代谢

28、乳酸浓度:乳酸是疲劳物质之一,是身体在保持体温和机体运动而产生热量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

升高:运动过于剧烈或持久,或身体分解乳酸所必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不足,易造成乳酸的堆积,乳酸过多将使呈弱碱性的体液呈酸性,影响细胞顺利吸收营养和氧气,削弱细胞的正常功能,堆积乳酸的肌肉会发生收缩,从而挤压血管,使得血流不畅,结果造成肌肉酸痛、发冷、头痛、头重感等。

乳酸堆积在初期造成酸痛和倦怠及乏困感,若长期置之不理,造成体质酸化,可能引起严重的疾病。

建议:增加适量运动,舒展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选择均衡清淡的营养,尤其是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高质量的睡眠等可得到较好的效果,绿茶和葡萄酒效果不错,多吃蔬菜水果。减低:代谢慢、肝脏功能差等。

29、葡萄糖浓度(血糖):血液中的糖称为血糖,体内各组织细胞活动所需的能量来源,须保持一定的水平才能维持体内各器官和组织的需要,隔夜空腹(指8~10小时内未进任何食物),早餐前采血,所检定的血糖值(空腹血糖)。升高:生理性高血糖:见于饭后1~2小时,摄入高糖食物,也可由运动、情绪紧张等因素引起。病理性增高:既1型或2型糖尿病,常见有空腹血糖高及餐后两小时血糖高、先天性高血糖、各种慢性胰腺炎、肾上腺机能亢进、甲亢等。

减低:长时间饥饿、节食、糖代谢异常,低血糖比高血糖更需引起重视。建议:少食高糖类食物、适量增加运动、增加消耗、定期监测。

30、糖原:肝脏与肌肉为糖原的主要储存处,肌糖原供肌肉运动,肝糖原为血糖主要来源,对脑细胞及红细胞的能源供应尤为重要。升高:表现为糖原蓄积症。

减低:影响肌肉运动、易疲劳、肝功能欠佳。

六、肝功能相关指标

31、AST酶:谷草转氨酶:ALT是体内活力最强的转氨酶之一,参与体内许多氨基酸的代谢具有重要作用,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肝功能损害最敏感的检测指标。如有1%的肝细胞坏死,就可以使血清酶增高一倍,但它并不具器官专一性,许多疾病都可以引起它的增高。

升高:各类肝炎、药物、饮酒,某些食物也会引起肝功能短时间损害,明显升高见于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炎、胆管炎、胆囊炎,中度升高见于急性肝坏死、脂肪肝、肝硬化活动期、肝癌、肝脓肿等。

建议:排除外界因素,定期检查肝功能,调整饮食,积极治疗肝脏疾病,慎用有损肝脏的药物,注意休息。减低:没有临床意义。

32、ALT:谷丙转氨酶:升高是很常见的现象,是肝脏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肝功能损害最敏感的检测指标。如有1%的肝细胞坏死,就可以使血清酶增高一倍,但它并不具器官专一性,许多疾病都可以引起它的增高。

升高:各类肝炎、药物、饮酒,某些食物也会引起肝功能短时间损害,明显升

高见于急性病毒性肝炎,中度升高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活动期、肝癌、肝脓肿、心梗、心肌炎、心衰等也可轻度升高。减低:没有临床意义。33、34同31、32

35、AST/ALT:肝脏是人体含酶最丰富的脏器,酶蛋白含量约占肝脏总蛋白含量的2/3,当肝脏有实质性损害时血清某些酶活性可升高,如肝细胞变性坏死,分布在胞浆中的酶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等最易逸出,故血清中活性增高。升高:比值>1时,就提示有肝实质的损害,饮酒、高脂饮食、服用药物等。建议:临床排除肝脏疾患之外,疏肝理气、调整情绪。

减低:肝损伤较轻、脂肪肝、睡眠差、服用药物、或是小时候患过肝炎及乙肝携带。

建议:除了积极治疗肝脏疾患之外,要严格戒酒,慎用有损肝脏的药物。

36、总胆红素:血红蛋白的代谢产物,肝胆AMP系统疾病的检测指标。胆红素和血清中的白蛋白结合后转运到肝脏,在肝脏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生成葡萄糖醛酸胆红素为直接胆红素,未在肝内经过葡萄糖醛酸化的为间接胆红素,二者的和就是总胆红素,总胆红素升高就是人们常说的黄疸(分轻、中、重度)。成人总胆红素正常值在3.4-17.1μmol/L之间,17.1-34.2μmol/L可视为隐性黄疸;34.2-171μmol/L之间为轻度黄疸;171-342μmol/L为中度黄疸;大于342μmol/L则为重度黄疸。

升高:溶血性黄疸、胆囊炎、胆结石、急性黄疸性肝炎、肝硬化等。建议:规律饮食、饮食清淡,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及菌菇类,避免高脂肪、高糖类的摄入,少喝酒、适量运动,不宜剧烈运动。

减低:长期厌食的人体内缺乏锌、缺铁性贫血、肝功能衰竭等。建议:及时补充锌和铁元素,维持正常饮食,一定要吃早餐。

37、结合胆红素:即直接胆红素,反映肝胆疾病的情况。

升高:肝炎、胆囊炎、消化AMP系统功能差、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建议:无论升高或减低都建议您饮食宜清淡,如豆类制品、鱼类、蔬菜、水果等,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B、C、E、有较好的抗氧化功能且易消化吸收,多食香菇、芝麻、核桃、大枣、瘦肉及动物肝脏等食物。忌饮酒,忌过多甜食。减低:没有太大临床意义,作息不规律、熬夜、油腻饮食。

建议:无论升高或减低都建议您饮食宜清淡,如豆类制品、鱼类、蔬菜、水果等,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B、C、E、有较好的抗氧化功能且易消化吸收,多食香菇、芝麻、核桃、大枣、瘦肉及动物肝脏等食物。忌饮酒,忌过多甜食。

38、非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反映肝胆疾病的情况。升高:溶血性贫血、新生儿黄疸、肝脏疾患、肝硬化等。建议:排除肝胆疾患,饮食宜清淡,减少刺激性食物摄入。减低:无太大意义。建议:同37项。

七、蛋白质代谢

39、总蛋白:由白蛋白和球蛋白组成,是血清固体中含量最多的一种物质。升高:主要是血清中水分减少,使总蛋白浓度相对增高,如近期剧烈运动、大量饮酒或没有休息好都有可能会引起白蛋白暂时性升高,调养一段时间后再去检查,就会恢复正常值。

夏季较冬季高约8%,捆缚升高约5%,适度用力升高约3%。或大量脱水如:出汗、呕吐、腹泻、创伤、烧伤、霍乱及多发性骨髓瘤。

减低:口服避孕药的女性约降低2%,60~80岁的老年人约降低3%,6~7岁的儿童约降低5%,4~150天的婴儿约降低10%,妊娠妇女约降低10%。肝功能障碍,则肝脏合成蛋白质下降,主要是白蛋白下降明显,重症结核、恶性肿瘤、肾病综合征、肝硬化、营养不良、肠道疾病等。

40、肌酐浓度:是肌肉在人体内代谢的产物,分为血清肌酐和尿肌酐,此处指血清肌酐,肌酐主要由肾小球滤过排出体外,是了解肾功能的主要方法之一。升高:服用药物、疲劳、多数意味肾脏受损(急、慢性肾功能不全)、各种原因所致肾功能障碍。如出现恶心、呕吐、头晕时,肾脏已经损伤严重,此时血肌酐也开始明显上升。

减低:营养不良、摄入不足、素食者、多尿等。建议:保证充足的营养,不要过度素食和盲目减肥。

41、β-多巴胺羟化酶: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迟发性运动障碍关联。心理亚健康的重要指标,俗称快乐指数,在大脑中,去甲肾上腺素是由多巴胺经由β-多巴胺羟化酶转化而来,可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升高:使用激素、兴奋或是精神紧张。建议:保持平和心态,不要滥用补剂。

42、尿素:指血尿素氮浓度,肾脏功能主要指标之一,通常肾脏为排泄尿素的主要器官。

升高:是肾排泄功能失调的一个主要特征,肾外尿素氮含量过高与液体流失和蛋白分解过多有关,当肾小球滤过功能减低时,血肌酐和尿素氮因潴留而增高。减低:尿素氮含量过少出现在因尿素合成失调而引起的肝病、药物中毒及缺少

蛋白质饮食等。

八、脂代谢

43、甘油三酯浓度:是人体的脂肪成分,大部分是从饮食中获得的,少部分是人体自身合成的。

升高:遗传因素、高脂肪的饮食习惯、吸烟、饮酒、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肾病综合症、急、慢性胰腺炎、甲状腺功能减退。减低:甲亢、先天性a-b脂蛋白症、低脂饮食、减肥节食、营养不良等,结合饮食习惯和身体其他指标来分析。

建议:用生山楂泡水喝有改善作用,增加运动可使甘油三酯水平明显下降,富含维生素C与E的食物(胡萝卜、洋葱、黑木耳等),调整血脂代谢。

44、低密度脂蛋白:被认为是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因子,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主要作用是将胆固醇运送到外周血液,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升高:运动少、肥胖、精神压力过大、饮酒和吸烟,家族性Ⅱ型高脂蛋白血症、高胆固醇及高脂肪饮食、甲状腺功能减低、肾病、糖尿病、肝病等。减低:运动量过大,摄入脂肪过低,饮食不合理,肝功能异常、遗传性无β-脂蛋白血症。

建议:运动后及时补充营养,不要完全摒弃脂肪。

45、极低密度脂蛋白:被认为是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因子,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主要作用是将胆固醇运送到外周血液,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升高:其在体内多转化成低密度脂蛋白,提示高脂血症、脂肪肝,常伴有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和糖耐量降低,血尿酸过多等,还可见于酗酒、胰腺炎、肥胖、糖尿病、妊娠等。进食过量的糖可诱发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增加。

极低密度脂蛋白需与甘油三酯,胆固醇及其它脂蛋白结合分析。减低:运动量过大,摄入脂肪过低,饮食不合理,肝功能异常等。

46、高密度脂蛋白:存在于肝脏,血清中颗粒密度最大的一组脂蛋白,主要作用是将肝脏以外组织中的胆固醇转运到肝脏进行分解代谢,血脂代谢的基本物质,具有清除血管内多余血脂、清除血垢、清洁血管、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是冠心病的保护因子,俗称“血管清道夫”。

升高:稍高一点是好的,过高可能是遗传性高胆固醇血症或使用雌激素、胰岛素、维生素E、肝素等药物,慢性肝病和慢性中毒性疾病及慢性酒精中毒等疾病也可导致高密度脂蛋白的偏高。

减低:通常年龄越大、运动少、常吸烟饮酒者,肝病、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综合症、高脂血正等。

建议: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要多吃香菇、豆类、芝麻、蘑菇类、海藻类食物,富含脂肪酸的食物,富含EPA,DHA的油脂的食物,可以吃一些玉米油、红花油、亚麻子油、葵花子油等,避免饱和脂肪酸,如动物油,平日里要戒烟戒酒,适当运动提高自身免疫力。

47、总胆固醇:指血液中所有脂蛋白所含胆固醇之总和,人群总胆固醇水平主要取决于遗传因素和生活方式。

升高: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综合征。

建议:每天胆固醇的摄入量应低于300毫克,注意少食或不食动物内脏,多食蔬菜水果,多吃鱼及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芹菜、玉米、燕麦等),食植物油不食动物油,另外茶叶中的茶色素可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减低:饮食过于清淡、肠道吸收不良、贫血、甲亢、胰腺炎、恶病质。

建议:每天胆固醇的摄入量应低于300毫克,注意少食或不食动物内脏,多食蔬菜水果,多吃鱼及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芹菜、玉米、燕麦等),食植物油不食动物油,另外茶叶中的茶色素可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食植物油不食动物油。48、49、β-脂蛋白:负责胆固醇的运输,主要存在于低密度脂蛋白中无论男性或女性,血浆中β-脂蛋白的水平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至70岁以后,β-脂蛋白不在上升或开始降低。

升高:Ⅰ型高脂血症、脑血管病、冠心病、肾病、糖尿病等。

建议:自身脂代谢能力差积极治疗原发病,增加运动量,调整饮食结构,有选择的食用降脂类食物如:洋葱、胡萝卜、木耳、三七等。

减低:运动过后或女性减肥经常吃素食,体内的β-载脂蛋白会降低约2%,病理性的减低常见于心肌局部缺血和肝功能不全及雌激素疗法等。建议:保证充足的营养,不要过度素食和盲目减肥。

九、水代谢

50、细胞外液%:有组织液和血液组成。

升高:肾功能代谢差,钠摄入量高,胸腔或腹腔的疾患及局部组织水肿。建议:低钠饮食。减低:机体缺水。建议:注意补充水分。

51、细胞内液%:可通过细胞膜与细胞外液相互交流。升高:组织代谢问题,蛋白质摄入量过高,营养过剩。建议: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

减低:机体缺水,钠摄入量高,代谢差。建议:注意补充水分,低钠饮食。

52、体液总量%:

水是人机体内环境的基础,其中大部分水组成机体的细胞内液,细胞外液是由组织液和血液组成的,体内含水量占体重的百分比为:女性44-60%或38.5升,男性50-70%或42升。

升高:饭后、高血压所致、轻微水肿、肾脏机能不全造成水代谢失衡。建议:调整脾胃功能,禁止摄入生、冷、寒、凉及刺激性食物。减低:脱水、有贫血的可能。建议:保证每天饮水量及营养均衡。

十、生殖系统

53、睾丸酮:是一种类固醇荷尔蒙,由男性的睾丸或女性的卵巢分泌,肾上腺亦分泌少量睾酮。它是主要的男性性激素及同化激素。

升高:显著时因服同类药物或生殖AMP系统疾患,男性尿睾丸酮在24小时内会发生节律性变化,早上高、晚上低。女性升高显著时会有多毛症、男性化。建议:调整性生活规律,排除疾患。减低:睡眠不足,生殖AMP系统功能下降。建议:维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性生活。

54、雌激素:女性青春期后分泌,35岁以后分泌减少,会引起身体的一系列变化。

升高:显著时因服同类药物或生殖AMP系统疾患(肿瘤)、孕期等。男性升高显著时易女性化。

减低:男性易患前列腺疾患、女性绝经期、月经不调、不孕等。建议:男性积极治疗前列前疾病,女性适量补充大豆异黄酮。

55、总甲状腺: 甲状腺素是甲状腺滤泡细胞合成及分泌的激素以游离形式释放入血循环中并迅速与血浆蛋白相结合,甲状腺素(T4):成人65~155nmol/L;儿童129~270nmol/L 升高:代谢增快、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

减低:代谢减慢、甲减、甲状腺全切除术及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等。建议:适当补充甲状腺素,临床检查。

十一、酶

56、淀粉酶:淀粉酶是水解淀粉和糖原的酶类总称,跟胰腺关系比较密切。升高:口服避孕药、利尿剂、止痛药、胰腺损伤、胰腺疾患、消化道炎症、急性腹膜炎、阑尾炎等。

减低:消化差、急性或慢性胆囊炎、肝炎、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等。

57、乙酰胆碱:中枢神经递质之一,维持意识的清醒,在学习记忆中起重要作用。人的脑组织有大量乙酰胆碱,但乙酰胆碱的含量会随着年龄的增加下降,正常老人比青年时下降30%,而老年痴呆患者下降更为严重,可达70%~80%。升高:此值增高者少见。

减低:思维能力、协调能力、反应能力及记忆力均有下降,长期睡眠质量差可导致。

建议:经常服用蜂王浆可以提高脑内乙酰胆碱的含量,平时可多服用一些核桃等坚果及水果蔬菜(花椰菜、西红柿、柑橘、苹果和萝卜)也可增强脑力,鱼、肉、蛋及大豆等富含蛋白质高的食物时情况而定,从而促进激活脑神经传导功

能,提高信息传递速度,增强大脑记忆能力,全面改善脑功能,并延缓衰老。

58、红细胞乙酰胆碱脂酶活性:

(1)红细胞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下降常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和巨幼红细胞贫血,但后者治疗后可恢复正常。

(2 增高:见于神经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高血压、支气管哮喘、Ⅳ型高脂蛋白血症、肾功能衰竭等。

减低:见于有机磷中毒、肝炎、肝硬化、营养不良、恶性贫血、急性感染、心肌梗死、肺梗死、肌肉损伤、慢性肾炎、皮炎及妊娠晚期等,以及摄入雌激素、皮质醇、奎宁、吗啡、可待因、可可碱、氨茶碱、巴比妥等药物。

需要检查的人群:肾衰竭,蛋白尿,肝异常,恶性贫血者等。

59、酪氨酸酶:

升高:易形成色素沉着。

建议:多吃含维生素C高的水果。

减低:肤色白、不易长黑斑、易患白癜风等,遗传因素、工作压力大等。60、肌酸激酶(CK-MM):肌酸激酶是细胞能量代谢的关键酶,根据分布的部位可分为肌肉型(M型)、脑型(B型)和线粒体型(Mt型)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酶)。升高:轻微升高见于疲劳,成倍升高见于心肌梗死、骨骼肌疾病、重症肌无力、肌萎缩、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手术、创伤、惊厥和癫痫发作等也可使CK-MM增高。

减低:甲亢,此值减低者少见。61、肌酸激酶同工酶:异常结果:

(1)CK—MM(骨骼肌来源)升高(即同工酶正常而CK总活力升高),见于

原发性肌萎缩和Duchenne肌萎缩、癫痫大发作。

(2)CK—MB(心肌来源)升高,见于心肌梗塞、心肌炎等心肌疾病和新生儿产后窒息。

(3)CK—BB(脑来源)升高:新生儿产后窒息和脑外伤。

需要检查的人群:新生儿,中老年人群,心脏疾病与患者。

十二、免疫力活性指标 62、细胞有丝分裂的控制能力:

细胞周期失控,像寄生在细胞内的微生物,不受正常生长调控系统的控制,能持续的分裂与增殖。

升高:4.5以上结合119项、血沉及相关数据反复检测,如果几项持续增高状态,建议做进一步相关检查。

减低:当人体的生理有所改变时本指标降低,低于3.0时与其他指标结合进行分析,排除肿瘤。十三、十四、内血流量及内血流量占总血流量的百分比 63、心肌血流量%: 64、心肌血流量ml/min: 升高:急性缺氧引起心肌血流量增加。

建议:调节呼吸,适当运动,增加心肺功能锻炼,促进血液循环。

减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心肌缺血,主要表现为:心悸、心区不适、有时心区抽痛或呈放射性绞痛;气短、运动、饱食或激动更加严重,周身无力;严重时可短时休克,年轻时患过心肌炎等疾患,运动员偶见心肌血流量偏低。65、肾脏血流量%:

66、每分钟肾脏血流量ml/min:测定是用清除率试验来进行的。某一物质既从肾小球滤过,又从肾小管大量排出,并且不被重吸收,在它1次流经肾组织之后,便能完全被清除,该物质的清除率就代表单位时间内流经’肾脏的血浆量。升高:正在服用药物、高血压、糖尿病、肾结石、代谢性疾病如肢端肥大症、甲亢,妊娠妇女、饮食中钠摄入量高、疲劳。

建议:控制盐的摄入量,低钠饮食,严格控制食用咸菜、腐乳、腊肠、话梅等食物,谨慎服用影响肾功能的药物。

减低:慢性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病早期、心功能不全时可呈一过性明显降低。建议:尽早排除隐患,积极治疗原发病。67、脑血流量%:

68、每分钟脑血流量ml/min: 升高:头晕、头疼、长期睡眠不好(打鼾、多梦)、思虑多,也见于脑血管痉挛以及血管硬化狭窄等。

建议:检查经颅多普勒及脑血流。减低:颈椎病引起、脑动脉硬化等。69、、皮肤血流量%:

70、每分钟皮肤血流量ml/min: 升高:新生儿、高烧等。

建议:及时补充水分及电解质、消除炎症。

减低:可见皮肤干燥,成年人、老年人多见减低状态。建议:适当补充水分,选用适合的护肤品。71、其他器官血流量%:

72、其它器官血流量ml/min:即生殖AMP系统的血流量,女性指妇科(乳腺、卵巢、子宫等),男性指前列腺、睾丸等。

升高:疲劳、妇科炎症、女性乳腺增生、男性前列腺炎、增生等。

减低:女性子宫肌瘤、绝经后及妇科手术后,男、女性生殖AMP系统功能下降等。

建议: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久坐不动、长时间骑车或驾车),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73、肌肉血流量%:

74、每分钟肌肉血流量ml/min:

升高:运动后、坐姿不良、肌肉酸痛酸胀及颈、腰椎疾病。建议:改变坐姿、运动后洗温水澡以放松肌肉紧张度。

减低:肌肉活动减少,造成血液流量减少,进一步引发肌肉供氧量不足、松弛甚至萎缩,陈旧性肌肉或关节损伤及脊椎疾病等。建议:增加肌肉关节的力量性练习。

75、门静脉血流量%:主要反应肝部的供血,过量时会造成门静脉高压。76、门静脉血流量ml/min

十五、脑血流动力学

77、每百克脑组织血流量ml/min:

升高:脑耗氧量增加,思虑多,成倍增长需进一步检查排除脑部疾患。减低:脑动脉硬化、供血不足、脑血栓、脑细胞坏死等。78、每克脑组织血流量:其变化对人体新陈代谢有影响。升高:新陈代谢快。

减低:新陈代谢慢。

79、每100克脑组织氧利用量: 升高:组织代谢加快、炎症等。

减低:脑供血欠佳(疲劳状态)、老年人考虑脑部动脉硬化。建议:低于1.7的情况下,重新检测一次。80、脑脊液压力:

升高:咳嗽喷嚏时可见,用脑过度、睡眠差、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某些眼病等,颅内各种炎症、脑肿瘤、脑损伤、脑出血及癫痫大发作等。建议:戒烟或少烟、积极治疗原发病、合理营养搭配。

减低:慢性消耗性疾病、严重脱水、颅低压综合征等,此值减低者少见。81、第三脑室宽度:

升高:与颅压直接相关,颅压增加会导致第三脑室宽度增加,精神紧张、焦虑、睡眠不佳、用脑过度及长期大量的烟酒刺激等。脑肿瘤、脑水肿、脑出血、颅内伤均会变化。减低:严重脱水,很少见

十六、肺功能相关指标

第四篇:血液净化

血液透析

适应症

1、终末期肾病

透析指征:非糖尿病肾病eGFR<10ml/(min·1.73㎡);糖尿病肾病eGFR<15ml/(min·1.73㎡)。当有下列情况时,可酌情提前开始透析治疗:严重并发症,经药物治疗等不能有效控制者,如容量过多包括急性心力衰竭、顽固性高血压;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高磷血症;贫血;体重明显下降和营养状况恶化,尤其是伴有恶心、呕吐等。

2、急性肾损伤。

3、药物或毒物中毒。

4、严重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5、其他:如严重高热、低体温等。

禁忌症

无绝对禁忌证,但下列情况应慎用:

1、颅内出血或颅内压增高。

2、药物难以纠正的严重休克。

3、严重心肌病变并有难治性心力衰竭。

4、活动性出血。

5、精神障碍不能配合血液透析治疗。

血液滤过

适应症

HF适于急、慢性肾衰竭患者,特别是伴以下情况者:

1、常规透析易发生低血压。

2、顽固性高血压。

3、常规透析不能控制的体液过多和心力衰竭。

4、严重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5、尿毒症神经病变。

6、心血管功能不稳定、多脏器衰竭及病情危重患者 禁忌症

HF无绝对禁忌症,但出现如下情况时慎用:

1、药物难以纠正的严重休克或低血压。

2、严重心肌病变导致的心力衰竭。

3、严重心律失常。

4、精神障碍不能配合血液净化治疗。

血液透析室管理

一、血液透析室建立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透

析液及透析用水质量检测制度、相关诊疗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设备运行记录与检修制度等制度。

二、血液透析室保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环境安

静,符合医院感染控制的要求。

(一)清洁区达到《医院消毒卫生标准》中规定

Ⅲ类环境的要求;

(二)清洁区每日进行有效的空气消毒;

(三)每次透析结束更换床单、被罩,对透析间

内所有的物品表面及地面进行消毒擦拭。

三、血液透析室建立医院感染控制检测制度,包括

环境卫生学检测和感染病例监测,分析原因并进行整改,如存在严重隐患,应当立即停止收治患者,并将在院患者转出。

四、血液透析室设立隔离治疗间或隔离区域,配备

专门的透析操作用品车,对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患者进行隔离透析,工作人员相对固定。

五、医护人员和患者更衣区分开设置,根据实际情

况建立医护人员通道和患者通道。医护人员进入清洁区应当穿工作服、换工作鞋,对患者进行治疗或者护理操作时应当遵循医疗护理常规和诊疗规范。

六、根据设备的要求定期对水处理系统进行冲洗、消毒,定期进行水质检测,确保质量要求。每次消毒和冲洗后测定管路中消毒液残留量,确定在安全范围。

七、血液透析室建立透析液和透析用水监测制度。

(一)透析用水每月进行1次细菌培养,采样

部位为反渗水输水管路的末端,细菌数

不能超过200cfu/ml;

(二)透析液每月进行1次细菌培养,在透析

液进入透析器的位置收集标本,细菌数

不能超过200cfu/ml;取标本

(三)透析液、透析用水每三个月进行1次内

毒素检测,留取标本方法同细菌培养,内毒素不能超过2EU/ml;

(四)定期进行自行配制透析液溶质浓度的检测,留取标本方法同细菌培养,结果

应当符合规定;

(五)透析用水的化学污染情况每年测定一

次,软水硬度及游离氯检测每周进行1

次,结果应当符合规定;

八、透析管路预冲后必须4小时内使用,否则要重

新预充,隔日使用需要重新消毒。肝素盐水、促红细胞生成素等药物现用现配。

九、血液透析室建立规范合理的透析诊疗流程,制

定严格的接诊制度,实行患者实名制管理。

十、血液透析室为透析设备建立档案,对透析设备

进行日常维护,保证透析机及其他相关正常运行。

十一、血液透析室使用的医疗设备、医疗耗材、医疗用品等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并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使用和管理。

十二、血液透析室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渠道,按

照规定对患者履行告知手续,维护患者利益。

十三、血液透析室建立血液透析患者登记及病历

管理制度。透析病例包括首次病例、透析记录、化验记录、用药记录等。

十四、血液透析室的医疗废弃物管理应当按照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和处理。

第五篇:简答题-血液

简答题

1、血液系统疾病的分类?

答:(1)造血干细胞疾病;(2)红细胞疾病;(3)粒细胞疾病;(4)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疾病;(5)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疾病;(6)出血性和血栓性疾病;(7)脾功能亢进。

2、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

答:(1)病因治疗;(2)药物治疗;(3)成分输血;(4)造血干细胞移植。

3、贫血症状轻重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1)原发病的性质;(2)贫血发生的速度和程度;(3)患者年龄、血液、呼吸、心血管系统的代偿能力以及机体的耐受能力;(4)患者的体力活动程度。

4、贫血的分类?

答:(1)按贫血进展速度:急性、慢性;

(2)按贫血的程度:轻度:Hb<正常参考值,但大于90g/L;

中度:Hb为60-89g/L;

重度:Hb为30-59g/L;

极重度:Hb<30g/L。

(3)按红细胞形态分:正常细胞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4)按骨髓红细胞系统增生程度:增生性贫血、增生低下性贫血;

(5)按贫血发生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红细胞丢失过多。

5、贫血的临床表现?

答:(1)一般表现:①皮肤黏膜苍白,以睑结膜、口唇及甲床最明显;

②疲乏困倦、软弱无力;

③皮肤干燥、毛发枯干。

(2)组织缺氧表现:①中枢神经系统:头痛、头晕、嗜睡、记忆力减退等;

②消化系统: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腹胀等;

③泌尿生殖系统:轻度蛋白尿、夜尿增多、性功能改变等。

(3)机体代偿表现:呼吸加快、心悸气短、心率加快等。

6、缺铁性贫血的病因?

答:(1)铁摄入不足或需要量增多;(2)吸收不良;(3)慢性失血,是最常见原因。

7、缺铁性贫血铁剂治疗注意事项?

答:(1)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饭后服用;

(2)服药期间禁服钙剂、茶水、牛奶碱性药物等,可同服VC增加铁剂吸收;

(3)疗效观察:服药3天后网织红细胞增高则有效;2周时Hb升高;在Hb正常后需连服3-6个月;

(4)铁剂治疗3周后无良好反应,需重新寻找原因。

8、缺铁性贫血铁剂治疗有效的指标?口服铁剂停药指标? 答:有效指标:①症状好转;②网织红细胞上升,7天左右达高峰,Hb2周时升高,1-2个月恢复正常。

停药指标:Hb恢复正常后继续补充铁剂3-6个月,或SF超过50ug/L后停药。

9、注射铁剂的适应症?

答:(1)口服铁剂有明显胃肠道反应,患者不能耐受;

(2)吸收障碍,如患者有慢性腹泻、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3)急需补铁者,如妊娠晚期伴严重缺铁性贫血者;

(4)失血量较多,仅通过口服铁剂仍无法尽快补偿者。

10、巨幼贫的原因?

答:(1)叶酸和或维生素B12摄入不足;(2)需要量增加;(3)吸收障碍,维生素B12缺乏是最常见原因;(4)利用障碍。

11、再障诊断标准?

答:(1)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增多;

(2)一般无肝脾肿大;

(3)骨髓至少有一个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

(4)能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

重型再障诊断标准:除具备典型的严重感染、出血、进行性贫血外,血象尚须具备 以下3项中的2项:①网织红细胞<1%,绝对值<15×109/L;

②白细胞明显减少,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

③血小板<20×109/L。

12、再障骨髓象特点? 答:(1)多部位骨髓增生减低;

(2)造血细胞较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3)网织红细胞、浆细胞等非造血细胞比例明显增高;

(4)巨核细胞减少甚至缺如;

(5)脂肪多,穿刺涂片可见多量油滴。

急白骨髓象特点?

答:(1)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出现大量原始和或幼稚细胞,正常造血细胞受抑制;

(2)AML可见Auer小体;

(3)髂后上嵴骨穿可见“白血病裂孔现象”。

13、再障的治疗?

答:(1)支持及对症治疗;(2)雄激素治疗;(3)免疫治疗;(4)造血生长因子;(5)造血干细胞移植;(6)中医中药治疗。

溶贫的治疗?

答:继发性者以去除病因为主;原发性者主要对症治疗、控制溶血、纠正贫血。具体包括:(1)去除病因;(2)肾上腺皮质激素;(3)免疫抑制剂;(4)大剂量免疫球蛋白;(5)输血;(6)脾切除。

粒细胞缺乏症的治疗?

答:必选按急症抢救治疗,具体措施如下:

(1)保护性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加强皮肤、口腔和肛门的护理;

(2)积极控制感染:病原菌未明确之前采用广谱抗生素,药敏试验明确之后,及时针对性用药;

(3)支持治疗:根据患者情况,可输注白细胞悬液、免疫球蛋白等;(4)肾上腺皮质激素;

(5)白细胞过低者可使用重组人粒集落刺激因子。

14、急性白血病分布特点? 答:(1)急白较慢白多见;

(2)急白中急髓较多见。慢白中慢粒较多见;

(3)男性略多于女性;

(4)成人急髓较多见,儿童急淋多见;

(5)慢粒以20-50岁成人多见,慢淋以50岁以上,尤其是老年人常见。

15、急性白血病临床表现?

答:(1)贫血:往往是首起表现,呈慢性进行性发展;

(2)出血:可发生在各部位,皮肤黏膜多见。APL易发生DIC而出现全身出血;

(3)发热与感染:低热是半数患者的早期表现,高热则提示继发感染;

(4)浸润表现:

①肝脾淋巴结肿大,ALL患者较常见; ②骨和关节疼痛:胸骨下端压痛明显; ③中枢神经系统:ALL患者脑浸润较常见; ④口腔和皮肤:急单和急粒单可致牙龈肿胀; ⑤眼部:粒细胞白血病常致粒细胞肉瘤或绿色瘤; ⑥睾丸:急淋缓解期儿童和青年常有睾丸单侧无痛性肿大。

16、急白患者化疗的原则?及药物组合原则?

答:化疗原则:(1)联合用药;(2)早期和足量用药;(3)间歇用药;(4)个体化用药。

药物组合原则:(1)选择作用于不同细胞周期的药物;(2)各药物之间要有协同作用;(3)各药物副作用不叠加。

17、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表现?

答:患者发病前数日至3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倦怠乏力、发热、食欲减退等症状,常以皮肤紫癜为首发症状,累及其他器官,可有以下几型的表现:

(1)皮肤型:最常见,紫癜多分布于双下肢伸侧,对称分布,成批出现;(2)腹型:脐周或下腹部绞痛、压痛、可伴恶心、呕吐、腹泻等;

(3)关节型:大关节肿痛为主,呈游走性,有活动障碍,但不遗留关节畸形;(4)肾型:血尿、蛋白尿,可伴水肿和高血压,可进一步发展为NS或RF。

18、过敏性紫癜的治疗? 答:(1)消除致病因素;

(2)一般疗法:应用抗组胺药,改善血管通透性;

(3)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4)免疫抑制剂;

(5)对症治疗:解痉、止呕等。

19、ITP的诊断依据?

答:(1)广发的出血累及皮肤、粘膜及内脏;

(2)血常规:多次提示血小板计数减少;

(3)骨髓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有成熟障碍,产生血小板的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4)具备以下中的至少一项:PAIg阳性、PAC3增高、血小板寿命缩短、泼尼松治疗有效、脾切除有效。

血液分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