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咨询师案例分析报告
文 章
阿兰是一位26岁女性,某公司的秘书,她一共在我的咨询中心做过6次个别咨询和15次团体咨询。阿兰出生在大西北,十几岁时,随父母举家迁到北京。十九岁时,她曾因学业中的困难感到焦虑、抑郁,并在她所在大学的咨询中心做过几个月的心理咨询,但疗效不佳。大学三年级后阿兰退学了,开始做一些秘书工作。到我们这接受咨询时她正在一边工作一边参加自学考试。
由于阿兰相貌非常出众,早在中学和整个大学期间就有众多的追求者,并且,她曾与一个男同学同居过几个月。她说,尽管和男朋友在一起也感到很愉快、很高兴,但是好像在性与情感方面并不是特别的满足。此外,她抱怨,当在学校里遇到困难或感到心烦时,男友对她并不关心同情,也不愿意为他们关系的分歧做任何努力。当她因同样的原因,在痛苦和泪水中与最后两个男朋友分手后,她最终感到跟男人在一起就象跟石头在一起一样,得不到情感交流和沟通。
大学二年暑假,阿兰参加了学校旅游协会组织的一个“女生夏令营”,发现与女性朋友在一起时要比与男性高兴得多,能让她体验到更多性和情感的满足,而且她的确与一个女同学建立了性关系。尽管这个关系因为她又去“调戏”别的女性只维持了几个星期,但是她开始明确地意识到:她的情感与性欲更多地与女性联系在一起。去年,她和一个叫阿紫的女护士确立了比较稳定的性关系,并且不久前她向父母公开了这件事。父母对此表示强烈反对,严厉禁止她们的这种交往。由于阿兰仍我行我素,父母感到非常丢人,一气之下告诉她,绝不允许阿紫进家门,阿兰从原来的掌上明珠一下变成了眼中钉,并且,这给她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现实困难,因为她目前的工资很低要靠父母的资助补贴生活、完成自学考试。
阿兰到咨询中心来的主要原因是:她时常为公开同性恋后的结果和担心能否完成学业而感到焦虑、沮丧。她对咨询也抱着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她担心咨询师会像她父母一样认为她变态;另一方面,她又希望咨询师能够帮助她,解决她的困难,从困境中把她拖出来。咨询中,消除了她上面的顾虑后,阿兰列出她希望咨询能够达到的目标:
1、能更好地处理因同性恋给她带来的各种麻烦;
2、增强学习上的自信心、能顺利的完成她自学考试;
3、减少因沮丧造成的暴饮暴食、体重超标;
4、消除过低的自我评价。
诱发事件a
父母不让我和阿紫交往
不合理性信念b
一般的不合理信念:我必须得到赞同。
具体的不合理信念:
1.他不能用否定的态度对待我。
2.他们那样做,对我来说是糟糕至极的。
3.他们那样做,说明我是不好的。
一般的不合理信念:我必须感到舒心,必须得到公正对待。
具体的不合理信念:
1.我的生活不应该有这么多困难。
2.他不应该不公平地对待我。
3.他们这样对待我简直不是人。
4.我不能忍受这件事。
情绪表现:沮丧,自我贬低
行为表现:回避,退缩,过食,牢骚,焦虑,气愤。经常与父母和情人发生冲突,工作拖踏,过食。
此外,我向阿兰解释,会谈后布置的家庭作业是咨询的重要部分,对自己的信念的思考、检查越认真,咨询的进步就会越快。我还强调:咨询的目标不是要消除所有的负性感受,只是学会使感受与事件相一致相符合,消除过度的反应。
阿兰的第二次咨询中,重点主要集中于两个不同的问题上:对父母不认可她的情人,认为她变态感到极端愤怒;及因工作拖拉受公司领导的批评感到非常不满。从分析阿兰主要的非功能性情绪、认知和行为入手,经过双方的协商修订了阿兰咨询的目标。
行为目标:
1.学会以更有效地方式与父母及其他反对同性恋者沟通,而不是以敌对的、挑衅的方式对待他们。
2.纠正完美主义倾向及由完美主义而产生的对学业的过高要求。
3.纠正过食现象,降低或至少维持目前的体重。
情绪目标:
1.降低她在学业和社会困难(因同性恋而遭受的困难)方面感到的沮丧和无助感。
2.降低由人们对同性恋所持偏见而产生的愤怒。
3.降低因工作中的困难而产生的焦虑。
认知目标(须予以纠正的靶目标):
1.“我不应该总是面对这么多困难,生活不应该如此艰难”(如:我父母不应该阻挠我的爱情;老师不应该总给我布置这么难的作业;一边工作一边读书,钱又挣得这么少,这太可怜了;我的情人不应该在我很累的时候提出额外的要求)。
2.“社会和家庭必须认可我所做的每一件事”(我必须总是写出出色的论文,假如做不到我就是不好的,说明我不聪明、太笨)。
3.“因为我过去的生活一团糟,未来肯定也是这样,我没有什么希望了。”
t(咨询师):你的情人被排除在家庭活动之外,你感到很生气,我是能理解的,你还有其他的感受吗?
t:当父母要求你参加表哥的婚礼,并禁止阿紫同去时,你在想什么?
t:你是不是认为他们“没有权力批评你”的背后是“不应该批评你”?
t:这当然不是好事,对你来说这是很痛苦的!我想你非常希望与阿紫关系被家人接受,不希望和他们处得这么僵,是吗?
t:那让我们做一个小的练习好不好?
t:假如你认为是希望与他们处好,而不是觉得他们和社会必须接受同性恋这种现象,或不觉得不被接受对你来说是件可怕的事,那么你的感受会怎样?
t:当然,你没有理由喜欢这种情况,我猜你仍会觉得失望和受挫,但不再是愤怒或沮丧了。但是,当你把希望你的家庭不去阻挠你的爱情变成他们必须不能阻挠你的爱情时,通常会感到愤怒、懊恼,而这些情绪又往往给你和家庭关系带来更多的麻烦和冲突,还使你为此感到内疚。
t:所以,我们可以试着谈一谈你的“应该”和“糟糕至极”。看一看会不会有不同的发现。首先,有没有哪条法律规定人们不能持有偏见?
t:是,偏见是会带来许多不良后果,但是控制偏见比漠视或容忍这些偏见要难得多。偏见与死亡相比哪个更可怕?或说偏见给你带来的痛苦是不是最严重的?
t:很自然,你不喜欢这样,但是没有理由说你应该象现在这种样子。而且你也正在忍受着你所谓不能忍受的事情,现在我们要做的,只是学会怎样痛苦更小地忍受它。
t:对,我也认为如果他们不固执,不让你心烦,完全接受你是最好的,遗憾的是,我们没有办法去控制世界、控制别人。他们可以愿意也可以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感情和行为。但是,如果你通过改变自己对别人的过分反应,第一,可以使自己的感受好一些,第二,可以有机会让他们更认真地考虑和容忍你对生活方式的选择,或至少不会因为父母拒绝接受你与阿紫的关系而对他们大嚷大叫,这样他们就不再有进一步的证据指责你不正常。(暂停一会儿)来,让我们在做个小的练习,这个练习叫“合理情绪想象”,请闭上眼睛想象你与父母正在吃饭时,他们责怪你带阿紫出席表哥的婚礼,你感觉非常心烦非常生气,对你的父母非常恼火,并感到做一个同性恋者怎么这么难!能想象得出吗?
t:好的,继续闭着眼睛,想象相同的情绪,但是,只让自己感到受挫、失望而没有沮丧和愤怒„„,继续想象只是对他们的行为感到不高兴,继续想象„„你是能够想象出来的„„。
t:好的,你做的很好,你是怎么想的?
t:你做的非常好,假如你不仅在想象中而且在现实中也对自己说这番话,那你就可以大大地减少自己的沮丧和愤怒,当然,我想你可能仍然会体验到一些负性的感受。你说过你并不认为同性恋是缺陷或病态,如果你非常坚定地相信这一点,你还会不会对别人的不接受感到极端气愤呢?是不是别人的批评让你觉得自己是有缺陷的、是病态的呢?
t: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被喜欢、被接受,尤其希望得到对自己很重要的人的认可。否则,就会感到失望和某种程度的挫折感。但我认为,在你的例子中你感到自己被贬低了,因此你对贬低你的人感到愤怒。假如你放弃这样的信念,即:“别人认为我没有价值我就没有价值了”,那么你就不会总是感到被贬低和无助。能明白我的话吗?
t:理智上的理解,只会让我们短暂地明白:只是他们认为我不好,并非我真的不好。但多数时间,我们还会觉得他们认为我不好,我可能真的就是不好,我有缺陷,没价值或不正常。
t:躯体上的肌肉可以通过锻炼变得有力,情绪的肌肉也是可以通过锻炼增强的。关键在于:锻炼!每次当你因被否定被拒绝而感到愤怒、沮丧时,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什么法律规定不能对同性恋有偏见?为什么我的所作所为别人必须赞同?第二,他们这样对待我,真是这么可怕吗?我真不能容忍吗?第三,他们这样对待我就说明他们是卑鄙的父母吗?第四,他们的批评能降低我做人的价值吗?此外,你也可以给自己一些正面的信息:“即使我同一般人的性取向不同,即使别人认为那是病态,但这并没什么,我有权选择自己的性取向,我并没有伤害别人。同样道理,别人也有权选择自己的好恶,有权不同意我的选择,虽然我不希望这样,但权力是别人的。”
t:的确,生活不容易。但是,通过学会当别人批评你时不再感到受侮辱,通过学会拒绝自己陷入“我太可怜了,生活怎么这么艰难”的自怜之中,可以大大改变你悲惨的境遇——愤怒、沮丧、强烈的挫折感——这些都是你对困境的反应。(暂停一会)好的,我给你布置两个作业,好吗?
t:阿兰,你有没有注意到刚才你的这句话恰恰和我举的例子一样:“我太可怜了,生活怎么这么艰难”?
t:当你那样想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t:好的,你的第一个作业是认知方面的,要和自己的这些信念辩论:“世界不应该如此不公平,我不应该为了高兴这么费力”;“我父母不应该反对我与阿紫在一起”;“我不应该非得来做心理咨询”。第二个作业是行为方面的:你用一种自信的而不是攻击性的态度让父母知道:虽然理解他们拒绝接受你的同性恋及你和阿紫的关系,是对你的关心,但是你的确为此感到受挫和伤心。
讨论:
当阿兰暴露出她的主要问题时(即:她的同性恋不被父母和社会所接受时,她感到极端的沮丧和愤怒),会谈把注意力放在问题背后的不合理信念上,这些不合理信念不仅存在于这个问题之后,同样存在于其它她认为不公平、不合意和被批评的情形下。因此,咨询的基本工作在于帮助病人提高挫折阈限。
在4次个别咨询之后,阿兰又参加了ret(合理情绪疗法)的团体咨询。在第2至6次会谈中,工作重点一直集中于提高她的挫折阈限和增强她的自我接受上。在自我接受方面,具体的工作是处理阿兰因体重过重引起的自我贬低;为要到27岁才能得到本科文凭感到无能;以及为经常缺课而感到焦虑。
提高挫折阈限的具体工作是:处理阿兰每逢因作业、工作感到焦虑时就大吃大喝;每当想到不能向同学、同事公开自己是同性恋者时就感到气愤。
在每次会谈中,我们都会讨论位于她问题背后的信念,她比较典型的自我贬低的认知如下:
1.由于现在的体重,我又胖又丑。
2.我又懒又笨。
3.我永远都不会快乐和成功。
按照ret的原则,我告诉阿兰,人的任何一个单独品质或行为都不等同于这个人的全部价值。一个人过去的失败并不意味着将来不能成功。在每次会谈中,与这些不合理信念争论的结果,是使阿兰有了一些相对应的合理信念,并要求她每天至少花10分钟时间强化这些合理信念:
1.即使我有一些缺点,犯一些错误,并不能说我不好,我有很好的品质,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2.体重超标我不喜欢,但这并不会使我变得丑陋和令人厌恶。
3.尽管过去和现在表现得不好,但并不意味着我是傻瓜,永远不能完成学业做好工作。
咨询中阿兰逐渐识别出容易受挫和愤怒的不合理信念:
1.“我受不了这么繁重的工作,我的生活应该是舒适的,所以即使变得更胖,我也要把这些巧克力全吃了。”
2.“我太可怜了,我的生活不应该总是这么艰难。我的情人不应该在我又忙又烦的时候抱怨我没时间陪她。”
3.“做为同性恋者,不仅给我带来这么多麻烦,而且我不能像那些有丈夫的女人一样可以依靠丈夫的收入辞掉工作专心完成我的学业。”
4.“在外面被男人纠缠真是太可怕了。”
在咨询和家庭作业中,不断地让阿兰自己对这些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辩论,逐渐得出以下建设性的态度。
1.“当我筋疲力尽的时候,我不喜欢阿紫对我提出额外的要求,但对我来说这只是一个困难,并不是什么极端可怕的事。阿紫也只不过是向我表达她的要求而已。”
2.“尽管我不能得到作为异性恋夫妻中的某些好处,但我与阿紫在一起时毕竟有很多愉快的感受,能得到情感与性的满足。”
3.“我不喜欢被男人们纠缠,但他们并不知道我是同性恋者,这个世界是复杂的,他们也和我一样,有时会犯错误。”
在第二次至第六次咨询中总共给阿兰布置了下面这些行为方面的作业:
1.和阿紫一起邀请你的姐妹和姐夫谈一谈你与阿紫的关系,争取他们的理解,并建议他们帮你找个合适的场合,使父母和你们两个有坐在一起沟通的机会。
2.当父母指责你时,努力表现得自信一些,而不是显示敌意。
3.每周为你父母做一件让他们高兴的事。
4.每天站在镜子前想自己的三个优点,多小的优点都可以。
5、当因为学习、工作感到焦虑时,做一些放松活动(如听听音乐、散散步等)而不是一味地吃巧克力。
6.与阿紫手拉手外出,不要因为别人觉得恶心就自我贬低或认为这是糟糕至极的事。
到第六次个别咨询结束后阿兰取得了很大进步,已经不为繁重的学业、工作和父母的批评感到过分的挫折和气愤,也不再为不能完美地完成作业和达不到理想的体重而过分担忧了。此外由于不再总是发脾气,和父母的关系也有所改善。父母不再指责她“情绪不稳定”,而且真的接受了她姐姐,姐夫的邀请和她与阿紫一起吃了顿饭。尽管父母仍然希望她能找一个男人过正常的生活,但是,也逐渐开始接受她与阿紫的关系,并且允许让阿紫来家里做客,参与一些家庭活动。
最后,她在完美主义方面的要求也大为降低,因此感觉很放松,这种放松的心情提高了她工作学习的效率,成绩反而有所好转,这种好转又进一步强化了她放松的心境。
在这样的情况下,阿兰转到ret团体咨询中,一方面继续巩固强化以前取得的进步,另一方面运用团体咨询的特点对人际关系中的不合理信念予以纠正。
结论:
在这个个案中,咨询师并没有对阿兰的同性恋问题给予纠正,因为dsmiv中不再把同性恋置于疾病分类中,更重要的是阿兰并不认为同性恋是变态的,她认为自己有选择同性恋的权力。注意到这一点很重要,它涉及了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但是同性恋者在异性恋的人眼中仍然是异常的,由此带来的诸多问题及阿兰对此的非功能性认知、情绪、行为模式成为了咨询的重点。
在咨询中,对于阿兰的每个问题,首先要致力于减轻其面对具体情境产生的过度情绪反应(如愤怒、内疚、自我贬低、焦虑等),然后,再与她一起分析讨论引起问题背后不合理信念的核心是什么,以扩大咨询的影响,使之能从更高更抽象的层面上理解情绪反应的来由,有更多的机会确立建设性的适应模式。
第二篇:心理咨询师案例分析报告
大学生恋爱受挫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
1520041004 郑聪
摘要:来访者是一名大三女生,因为恋爱受挫导致心情痛苦、失眠、易哭、无心做事,在家长的陪同下前来咨询寻求帮助。来访者是个很受宠爱的孩子,对于感情很专一,性格外向开朗,恋爱受挫后对于什么都没兴趣,天天沉浸在痛苦之中,不知道如何处理与男友的感情问题,很伤心,该案例诊断轻度抑郁。采用的主要咨询方法是合理情绪疗法。关键词:恋爱受挫 一般心理问题 合理情绪疗法
一、来访者的一般资料
海燕(化名),女,22岁,独生,身高1.63米,相貌普通,内蒙古某高校大三学生;性格活泼开朗,人缘好;身体健康,发育良好,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家住内蒙古鄂尔多斯,家境较富裕,自小由奶奶抚养,很受溺爱和保护;父母均为工人,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家族无精神病史。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
来访者主诉:情绪低落,心情极度痛苦,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很伤心,很想哭,反复想男友见女性网友的事,持续十天左右。
来访者个人陈述:我是家里的独生女,从小家庭条件优越,父母忙于工作,一直是奶奶照看我,但是父母也很宠我。因为性格开朗,幽默,积极主动,也比较受老师和同学喜欢。上大学后,很喜欢班里一男生,但那时他有女朋友,只是普通朋友一样交往,大二上学期他与女朋友分手,我就向他表白了,他说他也挺喜欢我的,我们确定了恋爱关系。男朋友家境很富裕,也使独生子,但他不像别的富二代那样。我自小受宠爱,很任性,他一直都照顾我包容我,对我特别关心体贴。我也特别中意男友,一心一意的对他,我们感情非常好,朋友和同学都非常羡慕我们。这是我的初恋,感觉特别美好,这就是我想要的纯美的爱情。两周前我上网时登陆了男朋友的QQ,在他的聊天记录中发现,暑假期间他曾背着我去包头市见一女性网友,而且他们已经通过QQ联系过多次。我问他,他却只说是一朋友的同学的表妹,与朋友一起去包头玩时顺便见了一下,没什么特殊关系。我不相信事情这么简单,一
直追问,可他却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事,自己没什么错,也不向我道歉,于是一直吵架。后来在朋友家人的劝解下,男朋友向我认错并道歉,但是我仍然不能原谅他,满脑子里想的尽是他们俩交往的事情,晚上也睡不着觉,一想起来就很难受,眼泪就止不住的流下来,精神几乎要崩溃了。我一心一意的对他,他为什么要隐瞒我,为什么我全心全意对待的爱人要欺骗我?是我不好吗?我不好他可以告诉我,我会改的,可是他为什么要这样对我?我一直为之骄傲的纯美的爱情没有了。他为什么要打破我对爱情的幻想?我们的爱情已经变质了,即使合好了,我也不会像以前那样相信他,我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面对他。可是如果分手,自己又舍不得,我虽然很伤心,可是我知道自己还很爱他,我该怎么办?
三、咨询师观察和了解到的情况
母亲反映的情况:女儿是大三学生,从小聪明伶俐,活泼开朗,但个性比较自我,任性。大二上学期放寒假回家时,女儿告诉我们有了男朋友,整个假期她都心不在焉的,天天抱着手机,还常常问我年轻时谈恋爱的情况,这时她脸上尽是开心幸福的样子,看得出来她很喜欢那个男孩,我也很支持她。但是前几天女儿打电话回家,一听到我的声音就哭,向我诉说了他们的事情,我很不放心就过来看她,看到女儿憔悴的不行,不大说话,一个人发呆,还经常流泪;吃饭很少,睡眠也很差,几天下来情况都没有好转,我们和老师都觉得孩子心理上无法接受这个现实,就找咨询师求助。
咨询师观察到的情况:来访者是在母亲的陪同下过来的,其面容憔悴,相貌身材姣好,发育正常,衣着整洁入时,有礼貌,问答较为自如,善于言谈。来访者在谈到与男朋友的感情时,虽然语气低缓,但能看出脸上洋溢着幸福。但在叙述男朋友的过错时,情绪反应强烈,全身发抖,一直在哭诉。
四、评估与诊断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来访者智力水平高于正常;个性外向,整体心理水平健康,但情绪抑郁。其问题的产生是由恋爱遭受挫折引起的,为近期发生,不良情绪持续十天左右,反应内容未泛化,有很好的自知力,也有求治愿望,符合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
(一)诊断要点:
1.来访者的症状与明显的社会事件(恋爱受挫)相关,其生理和心理的症状全都指向这个社会诱因,没有泛化;
2.来访者的饮食、睡眠影响严重,对任何事都失去兴趣,容易哭泣,完全沉浸在痛苦情绪中。
(二)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的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精神病的特点是患者的主客观不统一,知情意不统一,个性不具有相对稳定性。患者没有自知力,一般也不主动就医,常常表现出幻觉、妄想、逻辑思维紊乱及行为异常等。而该来访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有自知力、无妄想、幻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抑郁神经症的鉴别:来访者所受的刺激都为现实刺激,所以,内心冲突属于常型;抑郁神经症的特点是心情低落伴随着尖锐而持久的心理冲突,病程至少持续两年。来访者病程短暂,社会功能损害较轻,用许又新先生的评分标准低于6分,因此可排除神经症,也可排除抑郁性神经症性。3.与抑郁症相鉴别:抑郁症的主要表现为情感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等“三低”症状,可伴有躯体症状、自杀观念和行为等,发作至少2周。而该来访者虽然情绪低落、兴趣缺乏,但主要是因为恋爱受挫引起,且咨询过程中思维反应正常,也没有认为自己罪不可赦或有自杀念头,持续时间十天左右,因此可排除抑郁症。
4.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初始反应强度强烈,反应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大于2个月。而该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持续的时间也较短,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三)心理测查结果
SDS得分为59分,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3分,来访者得分略高于标准分,表明轻度抑郁。
根据以上鉴别,来访者诊断为轻微的抑郁情绪,属一般心理问题。
五、原因分析:
(一)生物因素:青年初期生理发展趋于平缓,但尚不成熟,情绪不稳定。
(二)社会因素:存在负性生活事件,和男友的恋爱出现了问题,在意他人对自己爱情的评价。
(三)心理因素:①存在明显的认知偏差,过度概括化的思维方式;②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缺乏正确的恋爱观,难以承受如此大的挫折,而且不善于用倾诉和沟通排除心中郁闷;③对爱情失去信心,又难于割舍。
六、咨询目标的确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经与来访者协商,初步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一)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1.帮助来访者接受爱情受挫的事实,降低情绪反应,改善睡眠; 2.帮助来访者理清思路,正确处理与男朋友的关系;
(二)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
完善来访者的个性,学会原谅他人的过错,并不再苛求完美,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七、咨询方案的制定
本案例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表面上似乎是由于遭受恋爱挫折后,才导致了高强度的痛苦、抑郁的情绪,实际上,真正原因是来自来访者本身对事情的不合理认识和评价所引起的,比如,来访者可能存在:“他应该全心全意对我”,“我的爱情应该纯美无瑕”等一些“绝对化要求”,对生活事件“过分概括”和对生活挫折“反应过分强烈”,导致了她的自我挫败感。因此,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帮助来访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帮助来访者减少或消除情绪困扰。
(一)主要咨询方法
合理情绪疗法是帮助来访者解决因不合理信念产生的情绪困扰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属于认知行为疗法,这一案例正适用于此方法。
八、咨询过程
(一)咨询阶段大致划分 1.心理诊断阶段; 2.领悟阶段; 3.修通阶段; 4.再教育阶段。
(二)具体咨询过程
1.心理诊断阶段
通过摄入性谈话、观察及心理测评等方式,收集与来访者相关的各方面资料信息,弄清来访者目前真实的心理状态,明确来访者的ABC,同时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咨询方案。
过程
(1)填写咨询记录,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和规则;(2)摄入性谈话收集临床资料,探询来访者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3)做心理测验;
(4)将心理测验结果反馈给来访者,并做出初步问题分析;
(5)与来访者商定咨询目标;
(6)简单介绍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模型(ABC模型);
(7)与来访者商定咨询方案。
2.领悟阶段
寻找和确认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帮助来访者领悟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使来访者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与不合理信念的关系。
过程
(1)再次介绍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模型(ABC模型),强化来访者对ABC之间关系的理解。
(2)进一步评估其对行为的解释,从深层次挖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3)要求来访者按照下列方式,尝试把自己问题都表示出来。
诱发事件A:男友与女性网友见面
不良情绪C:痛苦难受
不合理信念B:“他不应该背叛我”,“我的爱情应该如童话般完美”
(4)布置咨询作业:要求来访者对上述列出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认真思考,目的是帮助来访者把注意从过分关注自己的情绪和诱发事件转移到关注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上来,让来访者领悟到自己的问题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的关系。
3.修通阶段
运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和家庭作业等方法,帮助来访者放弃其不合理信念;建立合理的信念。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来访者进一步考虑自己的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分析事件与不良情绪的关系,从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良情绪是由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造成。
(2)针对上述列出的不合理信念,通过交谈与辩论、启发与引导,帮助来访者改变以下不合理信念:
“男朋友必须一心一意对我,不能有任何隐瞒和欺骗。”(绝对化要求)“他隐瞒欺骗了我,我们的爱情不再纯洁,变质了。”(过分概括化)“我不会再有纯洁美好的爱情了。”(糟糕之极)
(3)向来访者介绍“黄金规则”和“反黄金规则”,反省自己不合理的信念。
(4)布置家庭作业:要求来访者针对自己的不合理系念进行辩论,写出合理自我分析报告。
4.再教育阶段
巩固咨询效果,帮助求助者进一步摆脱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及思维方式,使新的观念得以强化,告诉来访者树立信心,学会调试自己的心态,并把咨询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应运于实际生活。
九、咨询效果评估
1.来访者的个人感受
经过几次咨询,我认识到我介意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自己的认知使我陷入痛苦之中。现在我心情好多了,能和男朋友正常交往,入睡困难等症状基本消除,又恢复以前那个开朗的自己了。
2.来访者周围人的评估
宿舍同学认为其有较大的变化,又恢复活泼开朗了,开始参加各项活动,而且脾气也比以前好多了。
3.心理测验的评估
来访者的SDS测验得分降到42分,提示抑郁情绪基本消失,心理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4.咨询师的评估
来访者情绪已基本稳定,改变了错误认知,建立了合理的信念,以正常心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咨询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十、总结
经过六次咨询,来访者症状得到了缓解,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善,基本恢复到以前的生活状态。咨询基本上完成了相应的近期目标。在咨询过程中我发现,由于自小受宠爱甚至溺爱,缺少艰苦生活的磨练,造成来访者情感脆弱,稍遇挫折就会情绪波动,个性比较自我,习惯于用“反黄金原则”,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从长期目标上来看,促进来访者人格的完善,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需要后续的努力。后通过跟踪与回访,来访者也尝试把咨询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其他的生活与学习场景,对自己性格方面的弱点也努力改善。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2_.311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2_.68-86
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2_.132-150
4、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2_.240-242
5、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2_.38-46
第三篇:心理咨询师案例分析报告
通过对一例女性同性恋求助者的咨询案例研究,结合咨询过程,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对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与发展过程进行了解释和分析,节选部分咨询过程说明了合理情绪疗法相关技术的使用和咨询效果评估的有关问题,最后结合该案例总结了作者对合理情绪疗法的应用体会。
阿兰是一位26岁女性,某公司的秘书,她一共在我的咨询中心做过6次个别咨询和15次团体咨询。阿兰出生在大西北,十几岁时,随父母举家迁到北京。十九岁时,她曾因学业中的困难感到焦虑、抑郁,并在她所在大学的咨询中心做过几个月的心理咨询,但疗效不佳。大学三年级后阿兰退学了,开始做一些秘书工作。到我们这接受咨询时她正在一边工作一边参加自学考试。
由于阿兰相貌非常出众,早在中学和整个大学期间就有众多的追求者,并且,她曾与一个男同学同居过几个月。她说,尽管和男朋友在一起也感到很愉快、很高兴,但是好像在性与情感方面并不是特别的满足。此外,她抱怨,当在学校里遇到困难或感到心烦时,男友对她并不关心同情,也不愿意为他们关系的分歧做任何努力。当她因同样的原因,在痛苦和泪水中与最后两个男朋友分手后,她最终感到跟男人在一起就象跟石头在一起一样,得不到情感交流和沟通。
大学二年暑假,阿兰参加了学校旅游协会组织的一个“女生夏令营”,发现与女性朋友在一起时要比与男性高兴得多,能让她体验到更多性和情感的满足,而且她的确与一个女同学建立了性关系。尽管这个关系因为她又去“调戏”别的女性只维持了几个星期,但是她开始明确地意识到:她的情感与性欲更多地与女性联系在一起。去年,她和一个叫阿紫的女护士确立了比较稳定的性关系,并且不久前她向父母公开了这件事。父母对此表示强烈反对,严厉禁止她们的这种交往。由于阿兰仍我行我素,父母感到非常丢人,一气之下告诉她,绝不允许阿紫进家门,阿兰从原来的掌上明珠一下变成了眼中钉,并且,这给她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现实困难,因为她目前的工资很低要靠父母的资助补贴生活、完成自学考试。
阿兰到咨询中心来的主要原因是:她时常为公开同性恋后的结果和担心能否完成学业而感到焦虑、沮丧。她对咨询也抱着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她担心咨询师会像她父母一样认为她变态;另一方面,她又希望咨询师能够帮助她,解决她的困难,从困境中把她拖出来。咨询中,消除了她上面的顾虑后,阿兰列出她希望咨询能够达到的目标:
1、能更好地处理因同性恋给她带来的各种麻烦;
2、增强学习上的自信心、能顺利的完成她自学考试;
3、减少因沮丧造成的暴饮暴食、体重超标;
4、消除过低的自我评价。
收集临床资料、评估问题之后,在第一次会谈的剩余时间里我用表格的方式(如下)向她简单介绍了合理情绪疗法(RET)的基本理论模型(ABC模型)。
诱发事件A
父母不让我和阿紫交往
不合理性信念B
一般的不合理信念:我必须得到赞同。
具体的不合理信念:
1.他不能用否定的态度对待我。
2.他们那样做,对我来说是糟糕至极的。
3.他们那样做,说明我是不好的。
一般的不合理信念:我必须感到舒心,必须得到公正对待。
具体的不合理信念:
1.我的生活不应该有这么多困难。
2.他不应该不公平地对待我。
3.他们这样对待我简直不是人。
4.我不能忍受这件事。
情绪及行为上的后果C(非功能性的)
情绪表现:沮丧,自我贬低
行为表现:回避,退缩,过食,牢骚,焦虑,气愤。经常与父母和情人发生冲突,工作拖踏,过食。
表格中包括了她的感受、信念(对事物的态度、想法)和行为。我把这个表格让她带回去,以期使她看出,她的不合理信念与情绪及行为反应之间的联系。我向她强调:她可以尝试把所有问题,都用这种表格的模式划分成三部分即诱发事件A(如:社会对她作为同性恋者的态度、学习压力、过食等)、信念B(对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和结果C(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
此外,我向阿兰解释,会谈后布置的家庭作业是咨询的重要部分,对自己的信念的思考、检查越认真,咨询的进步就会越快。我还强调:咨询的目标不是要消除所有的负性感受,只是学会使感受与事件相一致相符合,消除过度的反应。
阿兰的第二次咨询中,重点主要集中于两个不同的问题上:对父母不认可她的情人,认为她变态感到极端愤怒;及因工作拖拉受公司领导的批评感到非常不满。从分析阿兰主要的非功能性情绪、认知和行为入手,经过双方的协商修订了阿兰咨询的目标。
行为目标:
1.学会以更有效地方式与父母及其他反对同性恋者沟通,而不是以敌对的、挑衅的方式对待他们。
2.纠正完美主义倾向及由完美主义而产生的对学业的过高要求。
3.纠正过食现象,降低或至少维持目前的体重。
情绪目标:
1.降低她在学业和社会困难(因同性恋而遭受的困难)方面感到的沮丧和无助感。
2.降低由人们对同性恋所持偏见而产生的愤怒。
3.降低因工作中的困难而产生的焦虑。
认知目标(须予以纠正的靶目标):
1.“我不应该总是面对这么多困难,生活不应该如此艰难”(如:我父母不应该阻挠我的爱情;老师不应该总给我布置这么难的作业;一边工作一边读书,钱又挣得这么少,这太可怜了;我的情人不应该在我很累的时候提出额外的要求)。
2.“社会和家庭必须认可我所做的每一件事”(我必须总是写出出色的论文,假如做不到我就是不好的,说明我不聪明、太笨)。
3.“因为我过去的生活一团糟,未来肯定也是这样,我没有什么希望了。”
阿兰:把世上的不合意、不公平视为糟糕至极(这导致了她的愤怒和挫折感)。或当自己的行为不能得到认可、接受时,她也认为那是糟糕至极的(这导致了她的沮丧)。其实,这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即“糟糕至极”,这也是阿兰各种不合理信念的核心之一。在第一次咨询中已经对病人讲过,可以把她的任何问题都放入ABC模型中去分解,找出介于情绪和行为之间的信念是什么。第二次咨询我们开始了这个具体工作,以下是第二次咨询中的对话节选:
C(阿兰):我父母坚持让我参加表哥的婚礼,我说,除非阿紫陪我,否则我是不会去的。他们非常生气,我们为此几乎两周彼此没有讲过话,现在我觉得很内疚。
T(咨询师):你的情人被排除在家庭活动之外,你感到很生气,我是能理解的,你还有其他的感受吗?
C:是的,还有觉得非常沮丧。好像无论我做什么她们都不满意,我已经厌倦了总是这样挣扎着生活。
T:当父母要求你参加表哥的婚礼,并禁止阿紫同去时,你在想什么?
C:我都26岁了,他们无权告诉我可以带谁去出席婚礼,他们应该支持我自己的决定。
T:你是不是认为他们“没有权力批评你”的背后是“不应该批评你”?
C:他们就是不应该么!你是不是打算告诉我,他们批评我是对的,是件好事?
T:这当然不是好事,对你来说这是很痛苦的!我想你非常希望与阿紫关系被家人接受,不希望和他们处得这么僵,是吗?
C:是的。
T:那让我们做一个小的练习好不好?
C:可以。
T:假如你认为是希望与他们处好,而不是觉得他们和社会必须接受同性恋这种现象,或不觉得不被接受对你来说是件可怕的事,那么你的感受会怎样?
C:我还是不喜欢这种情况。
T:当然,你没有理由喜欢这种情况,我猜你仍会觉得失望和受挫,但不再是愤怒或沮丧了。但是,当你把希望你的家庭不去阻挠你的爱情变成他们必须不能阻挠你的爱情时,通常会感到愤怒、懊恼,而这些情绪又往往给你和家庭关系带来更多的麻烦和冲突,还使你为此感到内疚。
C:是的,每次我都特别烦,他们就把这作为进一步的证据,说我不正常,说这就是为什么我要搞同性恋的原因。
T:所以,我们可以试着谈一谈你的“应该”和“糟糕至极”。看一看会不会有不同的发现。首先,有没有哪条法律规定人们不能持有偏见?
C:很多人对很多问题都有偏见,我想没有法律禁止偏见。但是偏见的确很可怕,它能使人非常痛苦!
T:是,偏见是会带来许多不良后果,但是控制偏见比漠视或容忍这些偏见要难得多。偏见与死亡相比哪个更可怕?或说偏见给你带来的痛苦是不是最严重的?
C:也许换了您,可能不会象我一样,但他们向我和阿紫施加压力时我真的不能忍受了。
T:很自然,你不喜欢这样,但是没有理由说你应该象现在这种样子。而且你也正在忍受着你所谓不能忍受的事情,现在我们要做的,只是学会怎样痛苦更小地忍受它。
C:可为什么非要我改变呢?是我们父母又固执又烦人啊!
T:对,我也认为如果他们不固执,不让你心烦,完全接受你是最好的,遗憾的是,我们没有办法去控制世界、控制别人。他们可以愿意也可以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感情和行为。但是,如果你通过改变自己对别人的过分反应,第一,可以使自己的感受好一些,第二,可以有机会让他们更认真地考虑和容忍你对生活方式的选择,或至少不会因为父母拒绝接受你与阿紫的关系而对他们大嚷大叫,这样他们就不再有进一步的证据指责你不正常。(暂停一会儿)来,让我们在做个小的练习,这个练习叫“合理情绪想象”,请闭上眼睛想象你与父母正在吃饭时,他们责怪你带阿紫出席表哥的婚礼,你感觉非常心烦非常生气,对你的父母非常恼火,并感到做一个同性恋者怎么这么难!能想象得出吗?
C:能,太能了,这个场面跟昨天晚上发生的情况差不多,我非常沮丧、气愤、心烦!
T:好的,继续闭着眼睛,想象相同的情绪,但是,只让自己感到受挫、失望而没有沮丧和愤怒……,继续想象只是对他们的行为感到不高兴,继续想象……你是能够想象出来的……。
C:(大约两分钟后,睁开眼睛)这很难做,不过你说的情境我最后还是想象出来了。
T:好的,你做的很好,你是怎么想的?
C:我告诉自己,我不喜欢他们对待我的态度,但是他们非常困执。不过,尽管我不喜欢,我觉得还是能够忍受的。正如您上次的说的一样,这情况对我只是个困难,但算不上灾难,现在我好像能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了!
T:你做的非常好,假如你不仅在想象中而且在现实中也对自己说这番话,那你就可以大大地减少自己的沮丧和愤怒,当然,我想你可能仍然会体验到一些负性的感受。你说过你并不认为同性恋是缺陷或病态,如果你非常坚定地相信这一点,你还会不会对别人的不接受感到极端气愤呢?是不是别人的批评让你觉得自己是有缺陷的、是病态的呢?
C:从某种程度上您说的是对的,但是如果每个人都拒绝接受你、都反对你,要想感觉良好太难了,难道我们不需要别人的接受和认可吗?
T: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被喜欢、被接受,尤其希望得到对自己很重要的人的认可。否则,就会感到失望和某种程度的挫折感。但我认为,在你的例子中你感到自己被贬低了,因此你对贬低你的人感到愤怒。假如你放弃这样的信念,即:“别人认为我没有价值我就没有价值了”,那么你就不会总是感到被贬低和无助。能明白我的话吗?
C:理智上讲是这样的,但是从感情上说,如果受到父母或领导批评,我还是会感到相当沮丧。
T:理智上的理解,只会让我们短暂地明白:只是他们认为我不好,并非我真的不好。但多数时间,我们还会觉得他们认为我不好,我可能真的就是不好,我有缺陷,没价值或不正常。
C:是的,我就是这么想的,我怎么才能改变这种想法呢?
T:躯体上的肌肉可以通过锻炼变得有力,情绪的肌肉也是可以通过锻炼增强的。关键在于:锻炼!每次当你因被否定被拒绝而感到愤怒、沮丧时,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什么法律规定不能对同性恋有偏见?为什么我的所作所为别人必须赞同?第二,他们这样对待我,真是这么可怕吗?我真不能容忍吗?第三,他们这样对待我就说明他们是卑鄙的父母吗?第四,他们的批评能降低我做人的价值吗?此外,你也可以给自己一些正面的信息:“即使我同一般人的性取向不同,即使别人认为那是病态,但这并没什么,我有权选择自己的性取向,我并没有伤害别人。同样道理,别人也有权选择自己的好恶,有权不同意我的选择,虽然我不希望这样,但权力是别人的。”
C:我想在现实生活中能做到象您说得这样太难了!
T:的确,生活不容易。但是,通过学会当别人批评你时不再感到受侮辱,通过学会拒绝自己陷入“我太可怜了,生活怎么这么艰难”的自怜之中,可以大大改变你悲惨的境遇——愤怒、沮丧、强烈的挫折感——这些都是你对困境的反应。(暂停一会)好的,我给你布置两个作业,好吗?
C:作业!怎么干什么都这么难呢?
T:阿兰,你有没有注意到刚才你的这句话恰恰和我举的例子一样:“我太可怜了,生活怎么这么艰难”?
C:是(求助者笑了),是有点像。
T:当你那样想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C:非常着急、沮丧。
T:好的,你的第一个作业是认知方面的,要和自己的这些信念辩论:“世界不应该如此不公平,我不应该为了高兴这么费力”;“我父母不应该反对我与阿紫在一起”;“我不应该非得来做心理咨询”。第二个作业是行为方面的:你用一种自信的而不是攻击性的态度让父母知道:虽然理解他们拒绝接受你的同性恋及你和阿紫的关系,是对你的关心,但是你的确为此感到受挫和伤心。
讨论:
当阿兰暴露出她的主要问题时(即:她的同性恋不被父母和社会所接受时,她感到极端的沮丧和愤怒),会谈把注意力放在问题背后的不合理信念上,这些不合理信念不仅存在于这个问题之后,同样存在于其它她认为不公平、不合意和被批评的情形下。因此,咨询的基本工作在于帮助病人提高挫折阈限。
在4次个别咨询之后,阿兰又参加了RET(合理情绪疗法)的团体咨询。在第2至6次会谈中,工作重点一直集中于提高她的挫折阈限和增强她的自我接受上。在自我接受方面,具体的工作是处理阿兰因体重过重引起的自我贬低;为要到27岁才能得到本科文凭感到无能;以及为经常缺课而感到焦虑。
提高挫折阈限的具体工作是:处理阿兰每逢因作业、工作感到焦虑时就大吃大喝;每当想到不能向同学、同事公开自己是同性恋者时就感到气愤。
在每次会谈中,我们都会讨论位于她问题背后的信念,她比较典型的自我贬低的认知如下:
1.由于现在的体重,我又胖又丑。
2.我又懒又笨。
3.我永远都不会快乐和成功。
按照RET的原则,我告诉阿兰,人的任何一个单独品质或行为都不等同于这个人的全部价值。一个人过去的失败并不意味着将来不能成功。在每次会谈中,与这些不合理信念争论的结果,是使阿兰有了一些相对应的合理信念,并要求她每天至少花10分钟时间强化这些合理信念:
1.即使我有一些缺点,犯一些错误,并不能说我不好,我有很好的品质,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2.体重超标我不喜欢,但这并不会使我变得丑陋和令人厌恶。
3.尽管过去和现在表现得不好,但并不意味着我是傻瓜,永远不能完成学业做好工作。
咨询中阿兰逐渐识别出容易受挫和愤怒的不合理信念:
1.“我受不了这么繁重的工作,我的生活应该是舒适的,所以即使变得更胖,我也要把这些巧克力全吃了。”
2.“我太可怜了,我的生活不应该总是这么艰难。我的情人不应该在我又忙又烦的时候抱怨我没时间陪她。”
3.“做为同性恋者,不仅给我带来这么多麻烦,而且我不能像那些有丈夫的女人一样可以依靠丈夫的收入辞掉工作专心完成我的学业。”
4.“在外面被男人纠缠真是太可怕了。”
在咨询和家庭作业中,不断地让阿兰自己对这些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辩论,逐渐得出以下建设性的态度。
1.“当我筋疲力尽的时候,我不喜欢阿紫对我提出额外的要求,但对我来说这只是一个困难,并不是什么极端可怕的事。阿紫也只不过是向我表达她的要求而已。”
2.“尽管我不能得到作为异性恋夫妻中的某些好处,但我与阿紫在一起时毕竟有很多愉快的感受,能得到情感与性的满足。”
3.“我不喜欢被男人们纠缠,但他们并不知道我是同性恋者,这个世界是复杂的,他们也和我一样,有时会犯错误。”
在第二次至第六次咨询中总共给阿兰布置了下面这些行为方面的作业:
1.和阿紫一起邀请你的姐妹和姐夫谈一谈你与阿紫的关系,争取他们的理解,并建议他们帮你找个合适的场合,使父母和你们两个有坐在一起沟通的机会。
2.当父母指责你时,努力表现得自信一些,而不是显示敌意。
3.每周为你父母做一件让他们高兴的事。
4.每天站在镜子前想自己的三个优点,多小的优点都可以。
5、当因为学习、工作感到焦虑时,做一些放松活动(如听听音乐、散散步等)而不是一味地吃巧克力。
6.与阿紫手拉手外出,不要因为别人觉得恶心就自我贬低或认为这是糟糕至极的事。
到第六次个别咨询结束后阿兰取得了很大进步,已经不为繁重的学业、工作和父母的批评感到过分的挫折和气愤,也不再为不能完美地完成作业和达不到理想的体重而过分担忧了。此外由于不再总是发脾气,和父母的关系也有所改善。父母不再指责她“情绪不稳定”,而且真的接受了她姐姐,姐夫的邀请和她与阿紫一起吃了顿饭。尽管父母仍然希望她能找一个男人过正常的生活,但是,也逐渐开始接受她与阿紫的关系,并且允许让阿紫来家里做客,参与一些家庭活动。
最后,她在完美主义方面的要求也大为降低,因此感觉很放松,这种放松的心情提高了她工作学习的效率,成绩反而有所好转,这种好转又进一步强化了她放松的心境。
在这样的情况下,阿兰转到RET团体咨询中,一方面继续巩固强化以前取得的进步,另一方面运用团体咨询的特点对人际关系中的不合理信念予以纠正。
结论:
在这个个案中,咨询师并没有对阿兰的同性恋问题给予纠正,因为DSMIV中不再把同性恋置于疾病分类中,更重要的是阿兰并不认为同性恋是变态的,她认为自己有选择同性恋的权力。注意到这一点很重要,它涉及了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但是同性恋者在异性恋的人眼中仍然是异常的,由此带来的诸多问题及阿兰对此的非功能性认知、情绪、行为模式成为了咨询的重点。
在咨询中,对于阿兰的每个问题,首先要致力于减轻其面对具体情境产生的过度情绪反应(如愤怒、内疚、自我贬低、焦虑等),然后,再与她一起分析讨论引起问题背后不合理信念的核心是什么,以扩大咨询的影响,使之能从更高更抽象的层面上理解情绪反应的来由,有更多的机会确立建设性的适应模式。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1版p89—94
2.王登峰《临床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9月第1版 p270—278
第四篇:二级心理咨询师案例分析报告
心理咨询师文章
初中生学校恐怖症倾向的案例报告
摘要:此文为心理咨询师二级论文[案例分析]:一个初中女学生小王,因上课回答问题时,被老师当众指责和同学哄笑,心理受到极大的伤害,以致产生了对学校的恐怖。心理咨询师经过收集小王的基本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测验,与小王及其母亲商定了阶段性的咨询目标,咨询师主要运用认知疗法帮助小王调整认知观念,用系统脱敏法消除了小王的适应不良情绪和行为,解除了对学校的恐怖,咨询效果明显。一、一般资料
求助者:小王,女,15岁,初三学生,与父母同住。父母为国家干部,经详细询问、调查,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它神经症性障碍,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二、个人成长史
独生女,足月顺产,母亲身体健康,孕、产及哺乳期未服用特殊药物。8个月会说话,1岁会走路,3岁上幼儿园,当时能背唐诗100首,深得长辈老师喜欢。上学后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又能帮助其他同学,深受同学和老师的喜爱,并成为班里的小干部,各方面表现都好,没有被老师批评过。12岁来月经,周期不稳定,身体健康,未患过重大疾病。6岁以前父母同外公外婆一起住,父亲工作忙,在一起的时间少,母亲工作三班倒,多与外公外婆一起生活,6岁以后跟父母同住,父母关系好,对小王要求高。从小活泼外向,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尽量做得尽善尽美。
三、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因“害怕上学三个月”而就诊。
个人陈述:诉在三个月前的一次上课时发呆,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没有听清老师的问题是什么,就根据当堂所讲内容猜测回答,同学们听后哄堂大笑,被老师严历批评,当时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心怦怦乱跳,双手发抖。第二天上学时走到校门口就感觉紧张害怕、心发慌,不敢进校门,遂到学校旁边的书店看书。老师发现她没有上
学,也没有请假,请家长到学校说明情况,父母回家批评了她,并要求她正常上学,次日上课时,突然觉得头晕目眩,心慌胸闷,呼吸急促,全身发抖,大汗淋漓,送到医院后很快缓解,父母不放心而让其住院一周,各项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出院后只要提起与上学有关的事就很不舒服,情绪低落,惊慌,感觉气不够用,发抖,如果不去想上学的事,则一切如常。三个月来请家教在家学习,一个人在家心情不好,常为一些小事跟父母发脾气,学习效率也低,还会控制不住自己看电视、上网,考试成绩下降。渴望能够像其它同学一样正常到学校学习,希望咨询师能够帮助她克服对上学的恐惧心理。
四、观察和他人反映
身体和智力均发育正常,讲话声音清晰,情绪低落,意识清楚,接触交谈合作,言语流利,无幻觉、妄想,无智能障碍,自知力完整,有明确的求助要求。从进入咨询室到叙述完毕,都表现得比较自如,但在谈到上学的事情时,情绪明显烦恼和焦虑。
妈妈反映:小王从小活泼外向,认识的人都很喜欢她,但自尊心比较强,接受不了别人的批评。自从被老师批评后,一提起上学就不高兴,身体不舒服,能在家学习,接受家教的辅导,跟亲友交往正常。
五、心理测试结果与分析: 选择测试为SCL-90、SDS、SAS。
1、SCL-90测试各因子分如下:
躯体化2.3,强迫症状1.6,人际敏感2.5,抑郁2.7,焦虑3.9,敌对1.4,恐怖3.1,偏执1.0,精神病性1.6,其他1.6;总分195;阳性项目数45个。
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分明显高于常模。
2、抑郁自评量表(SDS)分:粗分45分,标准分56分,提示有轻度抑郁。
3、焦虑自评量表(SAS)分:粗分52分,标准分65分,提示有中度焦虑。
六、评估与鉴别诊断
1、评估:学校恐怖症倾向 评估依据[
1、2]:
(1)对上学表现出明显和持久的恐怖,恐怖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
(2)发作时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一想到上学就会出现惊慌,感觉气不够用等感觉恐怖的症状。
(3)出现学校恐怖有三个月的时间,且与创伤事件有关。(4)对恐怖的处境——学校有回避行为,造成社会功能轻度受损。
(5)自己知道惧怕上学过分、不合理、不必要,但无法控制。(6)有自知力,能够主动求医。(7)智能完整,能够在家完成学业。
2、鉴别诊断[3]:
(1)与精神分裂症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小王的知、情、意是统一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缉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抑郁症相鉴别:小王虽有情绪低落,但不是主要症状,也没有兴趣缺乏、自罪自责、自杀意念等症,因此可排除抑郁症。
(3)与焦虑症:焦虑症和恐怖症都以焦虑为核心症状,但两者不同。形成恐怖症的焦虑是由特定的物体或处境引起的,为了减轻焦虑有回避行为。焦虑症的焦虑是没有明确客观对象和具体观念内容的提心吊胆和恐惧不安的心情。
七、原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
(1)求助者15岁,是处于青春期的女孩,自尊心比较强,心灵容易受到伤害,且内容容易泛化。
(2)医院检查没有器质性病变。
2、社会原因
(1)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呵护,形成了我是可爱的、完美的,别人不能批评我的错误认知。
(2)经历了对小王来说剌激强度较大的负性生活事件,自信心严重受挫。
3、心理原因
(1)个性因素:追求完美,自我要求高。
(2)错误观念,认为自己不应该受到别人的批评,一旦老师批评自己就受不了,感觉糟糕至极。
(3)对现实问题的误解或错误评价:担心上学后不会回答老师的问题,害怕同学们取笑。
(4)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被老师批评的事情一直困扰着自己。
八、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4]
1、咨询目标: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消除小王对上学、对老师和同学的惧怕。在日常生活中适当运用放松技术或积极的自我对话,以降低焦虑水平,改变其完美主义的认知模式;增强其自信心。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有效处理各种生活挫折的能力;增强其自信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2、咨询方案
咨询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建立咨询关系,收集资料,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第二阶段是咨询阶段,首先帮助求助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适应的认知;其次改变其对学校的恐怖行为,第三阶段是巩固与结束阶段,使求助者把在咨询中学到的东西运用于今后的生活中,不断完善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咨询方法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认知行为治疗。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外在表现为害怕上学,内在却是由于完美主义倾向和缺乏自信等认知因素造成的。焦虑行为的不断重复和强化,反过来又加剧了认知和个性的偏离,再加上教养方式和学校教育环境等不利因素的加重和催化。如果不及时采用操作性、目标性、时效性很强的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加以矫正,求助者将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极易导致焦虑症、恐惧症等神经症的形成。另外,求助者目前的典型的
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还有他特定的年龄阶段,都比较适于采用如上咨询方法。
(2)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将已书面打印的双方权利和义务,交小王及其监护人一份,告知求助者若有疑问,可随时提出。小王及其监护人的权利、义务大概内容有:个人意愿选择、更换咨询师;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协商原则、保密原则;遵守合约等。咨询师的权利、义务大概内容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平等友好;反歧视原则;心理咨询工作的局限性;协商一致;避免双重关系;转介;保密原则等。
(3)咨询时间和费用
经商定每周日17:00-18:00为咨询时间;由于我们是市妇联属下部门,所有咨询都是免费,没有存在缴费问题。
九、咨询过程:
1、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 第一次和第二次咨询:
目的:收集资料,建立咨询关系,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方法:在咨询开始时,充分尊重小王,用开放性问题收集小王的 详细资料;通过倾听、共情、无条件地积极关注,让小王尽情倾诉,与小王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并完成心理测验。
2、咨询阶段(1)分析问题 第三次咨询 目的:
①加深咨询关系。②认识其不良的认知模式。
方法:与小王从生物、社会、心理等方面探讨她产生学校恐怖的原因,布置家庭作业:
①再现事件,找出当老师当众批评自己的内心想法及身体、情绪的变化情况,越细越好。
②找出自己的十个优点,写在纸上,每天大声朗读5遍。(2)治疗的实施
第四次咨询: 目的:
①打破完美主义倾向,建立积极认知。②学会放松。
方法:会谈、认知重建法、行为放松训练、积极自我暗示。反馈咨询作业:小王说当听到要当众提问时,就立刻想到“我一定要答好”、“答不好会被同学和老师笑话”、“多没面子呀”。可越想越觉得烦躁不安,浑身紧张、发抖,越想“千万别紧张”就越紧张。小王说找出自己的十个优点很困难,有的是问同学后得知的,大声朗读5遍后感觉挺好的,发现“原来我也有这么多有价值的东西”。
认知重建:帮小王识别造成害怕上学的上述消极思维,以及它们出现的场合,识别紧随消极思维之后的问题行为,帮助小王制止这些消极思维,并建立理想的或积极的思维。
如“我也是一个普通学生,有优点也有缺点”、“即使我没有回答好问题,老师和同学也不会笑我的”、“我相信我能行”等。
行为放松训练:在咨询师的指导下练习肌肉渐进性放松训练,如:坐在椅子上,按手臂、头部、躯干、腿部的顺序,先紧张,后放松的方法,通过了解紧张与放松的不同,最终体会全身放松的状态。无论何时,当出现紧张状态时,都去想放松,通过肌肉的行为放松从而达到心理放松。
布置家庭作业:
①继续大声朗诵优点并积极体会;
②回去后按照咨询师所教放松方法,每天训练1-2次,以达到2-3分钟内迅速放松全身的目的。
第五次咨询:
目的:
①巩固认知重建结果。
②建立焦虑事件等级,并开始实施系统脱敏。方法:会谈、系统脱敏法、积极自我暗示。
过程:找出小王上学过程中感觉恐怖的环节,按各环节的恐怖程
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恐怖程度根据0-100单位计。
咨询师:现在想使用一张焦虑等级量表来测量你对上学的焦虑程度,表上有0-100单位,0是绝对平静,100是极度恐怖,即惊恐体验。那么你现在的焦虑程度大概是多少呢?
求助者:(想一想)10吧,因为我是害怕上学来找你的,跟你在一起,感觉与学习有关,所以我就感觉紧张。
咨询师:晚上准备明天要上学的东西,整理书包呢? 求助者:15-20。„„
根据同小王的谈话,共同商定建立的焦虑等级为9级:上学前一天晚上睡前20、早上起床30、出家门40、上学的路上50、学校门口60、教室门口70、坐到座位上80、跟同学讲话90、上课老师提问100。家庭作业:依据设计的焦虑等级,让求助者回家做想象练习,每天1-2次,每次15-20分钟。
第六至十次咨询:系统脱敏治疗[5] 分为两个过程: ①想象脱敏。
通过想象唤起小王对上学的焦虑状态,评估焦虑水平,然后运用放松技术进入放松状态,再次评估焦虑水平,直至焦虑水平达到最低值为止,每次可进行1-3个等级,视情况而定。
咨询师:现在开始放松,当你感觉全身肌肉已经放松之后,伸出右手食指告诉我。
求助者:(5分钟后伸手示意)咨询师:现在的焦虑程度是多少? 求助者:0。
咨询师:好,现在闭眼想象你收拾书包,准备明天上学,情景在脑海中出现时请食指示意。
求助者:(30秒后伸手示意)
咨询师:现在的焦虑程度是多少?
求助者:10。
„„
按照以上建立的焦虑等级逐步脱敏,在想象中反复呈现情景,直
到焦虑程度降到0,一次治疗可以推进几个等级,经过5至6次的脱敏治疗,小王在想象老师提问时不再感觉焦虑紧张。
②实际情景演练
在想象训练达到目的后,由母亲陪同进行实际情景演练,从以下几个情景观察小王的恐惧反应:从家里出发准备去上学;坐平常所坐的公交车上;走到学校门口;进入学校;走到教学楼前;走到自己的教室门前;进入教室。在每一个具体的情景中,如果小颖出现恐怖反应,则就地进行放松训练,达到完全放松状态时再进入下一个情景。
3、巩固与结束阶段
第十一次咨询,施测SCL-90,SDS、SAS,并与咨询前对照。对前面的咨询过程进行总结,请小王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并总结整个咨询过程中小王的成长。
十、咨询效果评估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1)求助者症状的改善:上学时不再感到害怕了。
(2)爸爸妈妈的评价:能够主动去上学了。
(3)他人评估:老师同学反映,小王并能够进行正常的师生及同学之间的交往,能够象以前一样上课,并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
(4)治疗后心理测验的结果:
①SCL-90:躯体化1.9,强迫症状1.6,人际敏感1.7,抑郁1.7,焦虑2.0,敌对1.4,恐怖1.9,偏执1.0,精神病性1.6,其他1.6;总分149;阳性项目数36个,除焦虑外,其它各因子分在常模范围。
②SAS:粗分40分,标准分50,提示没有焦虑; ③SDS:粗分36分,标准分45,提示没有抑郁。
(5)咨询师的评估: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消除了小王的学校恐怖,改变了其完美主义的认知模式,增强了自信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咨询过程较完整、有条理。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
小王及父母说为了以后能够较好地与老师同学交流,提出还需要继续进行长期的心理咨询,与咨询师共同商讨了中长期的咨询方案。咨询的方法以认知疗法为主,配合人本主义心理咨询,提高求助者对
自我的认识水平,发掘个人潜能,逐步通过对人格的完善,以健康的心理状态面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十一、总结
在本案例中,咨询员与小王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全面地掌握了小王的情况,取得了小王及其父母的信任。因此在咨询中得到小王及其父母很好的配合。小王的智力水平以及悟性也是咨询取得成效的重要基础。咨询员针对求助者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以及具体情况,在咨询过程中应用认知疗法协助小王调整认识观念,从而改变了小王的负性情绪。并采用系统脱敏法消除了小王对上学的恐惧情绪和行为,取得了良好的咨询效果。
第五篇:心理咨询师案例报告
一例社交恐怖症的咨询案例报告
张红兰 湖北中医学院
摘要:该案例为一位在校女大学生社交恐怖症的报告。求助者因成长过程中的一些负性生活刺激及性格因素,出现社交焦虑的情绪体验,以致严重影响正常社会交往功能。通过咨询,了解到求助者目前的问题实际上是认知、社会支持、人格特性等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通过认知疗法和脱敏疗法同时予以纠正,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一、一般资料
小李,女,20岁,大学二年级学生。家住城镇,父母亲为个体户,小李为独生女,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精神状态:言行拘谨、表情紧张、说话声音低、胆怯,面容姣好,体态匀称,但不事修饰,不重衣着,在外表上对自己不自信。
身体状态:面色苍白,面容沉郁,但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社会交往:害怕与人接触,与人讲话时不敢直视,脸红,心慌,只想整天躲在宿舍,不想去教室、食堂等人多的地方。
心理测验结果:经求助者同意,做了以下心理测验:
1、SCL-90测试报告:其中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和恐怖项目得分偏高,超过2分,总分190分。
2、EPQ测试报告:显示求助者为内倾不稳定的人格特征。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
主诉:与人讲话时不敢直视、脸红、心慌,不想出门半年。个人陈诉:我从小性格内向、胆小、孤僻。父母管教严厉,对我的要求只要学习好,除了学校的学习外,还带我学这学那,我几乎没有玩的时间,经常一个人在家,没有什么玩伴,但父母在物质及生活上都能满足我。从小学到中学,从未参加学校组织的任何一次郊游活动,原因是父母担心出安全事故而禁止参加。记得在小学有一次到邻居家与小伙伴玩,母亲回家看到,非常生气,说我贪玩,大力扯我回家,还命令写下保证书以后不再躲到别人家玩儿。
同样在小学,一次在学校上课时,因同桌男同学争夺我的卡片,被老师厉声批评并双双罚站讲台前,后有同学以此取笑我与同桌关系亲密,那种委屈及羞辱感至今记得。
升入高中后第一次离家住集体宿舍,很不习惯,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一下子全都要自己做,很不适应。被子叠不好,衣服洗不干净,到食堂吃饭总是最后,有时菜都没有了。一次,轮到我宿舍值日卫生,因被子叠不好,东西整理不整齐,导致宿舍卫生分数低挨同宿舍的人骂。最糟糕的是长时间不拆洗被褥长了跳蚤,受到同宿舍同学的集体攻击,很长时间都觉得抬不起头。就是从那时开始变得自卑,一直到现在都没变回来。
上了大学,情况更糟,基本上不与班上的同学讲话,就连宿舍里的同学也不怎么讲话,有时候看到同宿舍的其他人同进同出,有说有笑,自己插不进去,觉得她们是故意孤立自己。去年下半年有一次与宿舍同学闹矛盾,午睡时我刚把窗帘拉上,她突然从床上起来把窗帘拉开,动作很重,一边说“我没做亏心事,不怕见太阳。”还说“宿舍里一天到晚黑洞洞,简直是地狱,住这个宿舍真是倒霉。”我知道她是针对我,当时就气哭了。那天晚上一觉醒来,听到另外两位同学谈悄悄话,一个说:“她这么胖还整天吃。”另一个说:“这么胖怎么找得到男朋友?”认为她们是在谈论自己,因为宿舍里没有谁比自己更胖。第二天去哪里都觉得不自在,在食堂吃饭感到不自然,去教室上课也感到紧张,慢慢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害怕与人接触,与人讲话时不敢直视,眼睛躲闪,像做了亏心事,一说话脸就发烧,低头盯住脚尖,心怦怦跳,肌肉起鸡皮疙瘩,好像全身都在发抖。只想整天躲在宿舍,不想出门。现在最难解决的是吃饭和上课两大问题。一想起去食堂在那么多人的眼皮底下吃饭就口干咽燥,什么都不想吃。也害怕去教室,尤其在众目睽睽之下进去,觉得全身变僵硬,迈步困难,有时又担心走起路来身上肥胖部分会一颤一颤,让人看见很不雅观,不得不走得很慢。总之在哪里都觉得不自在,特别是在人多的地方,更加觉得紧张。自己是个不讨人喜欢的人,因为不想去上课,常常要找学院辅导员或任课 老师请假,很难为情,有时干脆不请假就逃课,可是旷课太多,又怕被学校处分。知道自己这样下去肯定不行,也暗地里看心理学的书籍想自我诊治,但事情还是越来越遭,也想到心理咨询室来,但没有勇气。这次老师陪同我来,无论如何要帮帮我!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求助者进入咨询室时面色苍白,面容沉郁。虽然口口声声说自己胖,长得不好看,其实体态匀称,面容姣好,但不事修饰,不重衣着,在外表上对自己不自信。言行拘谨,过于彬彬有礼,言谈过程伴随一些紧张性动作,从谈吐看,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富于内省。
陪同前来的辅导员反映,多次查房看到该女生独自呆在宿舍,问为何不去上课,称不舒服不想去。白天进入该生宿舍,也看到窗帘紧闭,该生在昏暗光线下看书,似很刻苦,有几次替其将窗帘拉开,立即请求将窗帘重新拉上,称光线刺眼难受。经常看到该生一人在宿舍啃饼干或吃泡面,问为何不去食堂,称人多怕挤,多次邀其去食堂均被拒绝。
四、评估与诊断
根据郭念峰教授提出的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的三原则[1],该求助者主客观世界统一,心理活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无幻觉、妄想等症状,可排除精神疾病。
根据来访者具有“求医行为”和对症状的“自知”,可排除其为重性精神病的可能。
根据许又新教授提出的“神经症的临床评定”标准[2],病程已超过半年,精神上感到的痛苦程度自己无法摆脱,社会功能已明显受损,学习和人际交往显著下降,评分达6分,“神经症”诊断成立。
根据其主导症状:(1)在与人接触时或被人注意时产生强烈的焦虑甚至恐惧情绪,害怕与处境不相称;(2)病人感到很痛苦,伴有植物神经症状;(3)对所恐怖的场合设法回避,这种回避行为显著干扰了个人的正常生活和学业,直接造成社会功能受损害。再结合心理测验的结果,进一步诊断“社交恐怖症”。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诊断结果,与求助者协商,制定咨询目标如下:近期目标:
(1)协助求助者面对现实,改变自我认识;
(2)缓解对恐怖情境的害怕情绪,减轻焦虑时的植物神经症状;(3)减少恐怖性回避行为;(4)改善社会功能损害状况。长远目标:
(1)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生活质量;(2)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不断完善个性。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方法与原理
采用认知行为疗法与系统脱敏法。
认知疗法认为,错误的认知和观念是导致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根源。认知过程决定着行为的产生,同时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引起认知的改变。认知和行为的这种相互关系在求助者身上常常表现一种恶性循环,即错误的认知观念导致不适应的情绪和行为,而这些情绪和行为也反过来影响认知过程,给原有的认知观念提供证据,使之更为巩固和隐蔽,使求助者的问题一步步严重起来。因此该咨询目标就是要发现并纠正错误观念及其赖以形成的认知过程,使之改变到正确的认知方式上来[3]。
系统脱敏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学者沃尔普创立和发展的。所谓系统脱敏法是在放松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使求助者的神经过敏性反应逐步减弱直至消除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咨询师首先让一个可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4]一旦某个刺激不会引起求助者焦虑时,咨询师便可向处于放松状态的求助者呈现另一个比前一刺激略强一点的刺激。如此逐级而上,直到求助者对最高等级的刺激脱敏。并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练习,巩固疗效。
2、双方的责任、权力与义务: 求助者的责任:(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材料;(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求助者的权利:
(1)求助者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咨询师;(2)对咨询进程不满意可要求更换咨询师;(3)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求助者的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咨询时间等方面的内容;(3)求助者应尊重咨询师,按照预约时间不失约、不迟到,如有特殊情况提前通知咨询师。
咨询师的责任:
(1)热爱本职工作,坚定为社会做奉献的信念,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自身素质,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与求助者建立平等友好的咨询关系;
(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心理咨询师不得因求助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国籍、宗教信仰、价值观等任何方面的因素歧视求助者;
(4)心理咨询师始终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咨询师的权利:
(1)当心理咨询师认为自己不适合对某个求助者进行咨询时,应向求助者作出明确的说明,并且应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将其介绍给另一位合适的心理咨询师或医师;
(2)有权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咨询师的义务:
(1)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关系建立之前,必须让求助者了解心理咨询工作的性质、特点、这一工作可能的局限以及求助者自身的权利和义务;
(2)心理咨询师在对求助者进行工作时,应与求助者对工作的重点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必要时(如采用某些疗法)应与求助者达成书面协议;
(3)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4)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等方面的内容;
(5)咨询师应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50分钟。咨询收费:每次100元人民币。
七、咨询过程
咨询过程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心理诊断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咨询关系,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心理诊断,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心理咨询阶段
这一阶段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阶段,主要任务是缓解求助者的焦虑情绪,改变其不合理的认知,纠正回避行为。
第三阶段:结束巩固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求助者巩固咨询所获成果,并把咨询过程中学到的有关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诊断阶段 第1次咨询:
(1)通过会谈,与求助者建立咨询关系,并介绍咨询中的相关事项与规则。
(2)引导求助者回顾所经历过的不愉快事件,分析自己性格形成的过程,以帮助求助者找出造成现在这种情况的真正原因。
(3)通过测验,完成SCL-90、EPQ测试量表。(4)约定下次咨询的时间。第二阶段:咨询阶段 第2次咨询:(1)对求助者作心理障碍的原因分析:①其内向、孤僻、胆小的性格特征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内在因素。②少儿时,其母亲发怒导致的恐惧反应和老师当众惩罚、同学事后取笑所产生的委屈、羞辱反应在心灵深处留下了负性心理印痕。这种印痕会由于日后的负性生活事件而被激活,促使心理障碍的产生和发展。③高中时与宿舍同学相处不善,产生委屈、自卑心理;又由于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这些挫折反应在潜意识中被转换为对同学的压抑的敌意和回避反应,这种心理产生泛化,导致对周围的人都产生了戒备心和回避反应;另一方面,自责、自怨加重了性格中的羞耻心和胆怯。大学里宿舍人际矛盾再现的负性生活事件是导致对人恐怖的直接的、现实的诱因。④当出现对人恐怖反应后,便批评、督促自已该怎样怎样,控制自己不要怎样怎样,这就产生了一种暗示、强化“症状”的作用。再加之其愈感到“不自然”、“紧张”、“难堪”,头脑中就愈多地出现“想象观念”。这进一步导致了其自我感觉恶化。如此恶性循环,“症状”便日益严重了。求助者在这种想改变又未能改变,想摆脱又无力摆脱的困境中,早年的负性心理印痕被激活了,与现实问题交织在一起,产生了综合作用。
对以上分析,求助者频频点头,表示赞同。
(2)布置作业:①设身处地地站在宿舍同学的角度想一想,理解并宽容她们。同时检查自己是否存在过敏、多疑等不利于交往的心理,以此,逐渐解除压抑的敌意。②找两位关系较好的女生了解一下她们对自己在与人交往中的反应,如脸红、发抖等“不自然”状态是否确实。目的是让她通过调查,克服“想象观众”的作用。
第3次咨询:
1)求助者反馈信息:求助者有些兴奋地告诉心理医生,那天咨询后,有了克服自己心理障碍的信心;对障碍的原因又进行了思考,心理明朗了许多,好像“拨开了迷雾”。这几天对自己过去的想法进行了反思,和同宿舍同学接近了些。关键是,自己鼓足勇气找了两位女同学述说了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自我感觉和痛苦后,一位同学说她“是有些腼腆”,但认为这是她的性格表现,并不以为然;另一位同学说根本没觉察到她有什么“脸红”、“发抖”之类的“不自然”表现,非常奇怪她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感觉”。两位同学的评价开始动摇了求助者的“想象观众”观念,认为“可能我在她们面前是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不自然,那么狼狈”。
对于她的思考、领悟以及行为上的进步,咨询师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在对障碍原因进一步讨论的基础上对人际交往方面的一些方式方法作出了必要的指导。
(2)教求助者用放松取代焦虑和恐惧的方法,掌握放松技巧,把引起焦虑和恐惧的情境划分等级,让求助者想象引起焦虑和恐惧的情境同时做放松练习,即在想象中将自己最不愿意见到的场面呈现在自己面前,体察自己的情绪反应和心理反应,然后放松,使情绪和肌体产生由紧张到松驰的反应。
(3)制定下一步的咨询计划:①每天坚持写观察日记,着重观察周围人的举止言行和对你的态度。②每天做二至三次想象—放松训练,最后产生意向上的适应并扩展到现实行为中。③布置“大目标小步走”的与人接触、交谈的作业。④加深对障碍产生原因的认识,淡化负性心理印痕,提高挫折承受力,树立正确的交往观。
后面几次咨询,主要是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和进行反馈调节。从反馈中了解到,通过注意观察别人和写观察日记,发现“别人各做各的事,各忙各的,并不特别关注我,也不在意我的行为。”通过对别人的调查,改变了关于“自己肥胖,吃饭样子难看,走路姿势难看”等认知观念,自信心大增。坚持了想象放松训练,执行了逐步与人交往的任务。
第三阶段:结束巩固阶段
(1)求助者与咨询师共同回顾总结,巩固咨询效果,顺利地结束咨询。应该提示:对她的人格已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心理分析,只要不妨碍自身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要求,就不必刻意改变自己。
(2)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我评估: “与宿舍同学相处好了,与班上同学交流也较多。”“以前是自己吓自己,其实人人都有可爱的一面。”“我也是大家中的一员,虽然不能要求别人都特别喜欢我,但别人也不会莫名其妙讨厌我。”
2、咨询师评估:回访与跟踪的结果表明,来访者基本缓解对恐怖情景的焦虑情绪,纠正了不合理的认知与回避行为,改善了社会功能
损害状况,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心理测试结果:SCL-90测试报告:人际关系敏感项目小于2分,总分142,减分率为25.3%.参考文献:
[1]: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基础知识),民族出版社,202_年8月,P260。
[2]: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二级),民族出版社,202_年8月,P2。
[3]: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二级),民族出版社,202_年8月,P87-90。
[4]: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二级),民族出版社,202_年8月,P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