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生态学期末论文
城市生态学期末论文
题目:城市植被研究
学 院: 公共管理学院
专 业: 土地资源管理
年 级: 12级 姓 名: 杨顺 学 号: 1208100304 指导教师: 吴声凤老师
2014 年 12 月 24 日
城市植被研究
摘要:虽然城市植被这个概念提出大约才二十多年的历史,但是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学者展开对城市植被的研究。从目前看主要从城市植被的特色、类型、功能和覆盖率等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城市植被
类型
功能
覆盖率
城市植被是指覆盖在城市地表上的所有的植物种类,包括自然种类和人工栽培种类。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唯一的初级生产者,具有重要的自净、美化城市景观、丰富城市建筑轮廓线、提供休闲娱乐和防灾避难场所等作用。城市是人类活动最为集中的区域。因此对城市植被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学者主要城市植被对以下方面进行研究。
一、城市植被的特色
城市植被不仅是植被的生境特化了,植被的组成、结构、动态等也发生了改变,完全不同于自然植被的特征。
(一)城市植被的生境的特化
城市是人为活动影响最强烈的区域,其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都不同于其它地区。相对于自然条件,城市的辐射量减少2-10%,年均温增加1-2℃,风速减少10-20%。降水量虽然增加5-30%,但由于强烈的蒸发作用,相对湿度减少2-10%。同时,城市的地形更加平坦,地下水位相对较低。由于垃圾和生活污水的影响,部分地区土壤更加肥沃。这样就改变了光、湿、温和风等气候条件。城市植被处于完全不同于自然植被的特化生境中。
(二)城市植被格局的园林化
城市植被在人类的规划、设计、布局和管理下,大多数都是园林化。乔木、灌木、草、藤等各种植物进行相互搭配,例如城市草地、森林、花坛都是按照人们通过自己的意愿或者与周围环境进行相互联系进行搭配和布局的,都是人们通过精心镶嵌融合而成的城市植被园林化格局。
(三)城市植被结构单一化和演替偏途化
由于人工制造的原因城市植被的结构分化显著,并且倾向于单一化。其是通过除去了自然植被的残存和受保护的森林,城市森林一般都缺乏灌木层和草木层,藤木就更少了。城市植被的动态,无论是是形成、更新或者演替都是人为的干预的情况进行的,都是按照人的意愿进行演替的。
二、城市植被的类型
城市植被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因此合理地对城市植被进行分类有利于城市建设和规划。关于分类而言不同的学者应用不同的分类系统是方法不尽的都相同。目前综合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道路植被 简单的说就是道路两边的植被,一般根据地域的各种因数差异而配置不同。
(二)公园、花园植被
(三)庭院绿地植被
(四)城市其他植被类型,其主要又分为如下:
1、自然植被:(1)森林 ;(2)灌木;(3)草地。
2、半自然植被 :(1)森林;(2)灌木;(3)草地。
3、特殊的人工植被 :(1)农田作物;(2)人工林;(3)人工灌木;(4)人工草地;(5)植物园植被。
三、城市植被的功能
从目前研究来看城市植被主要有美化环境的景观效益,保护环境、净化环境、调节小环境气候条件的生态效益,保护多样性及创造经济价值的绿化产业。
(一)城市植被绿化美化环境的景观效益
城市植被绿化美化环境的景观效益,其内涵极为丰富。在宏观方面,城市绿化实体能够把城市的地方特色与风格体现出来。依据当地的地理、气候和自然植被等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和民族风情等社会条件创造出一个美好的城市。微观方面,城市绿化实体实际上还能够把城市的一些建筑物和单一建筑物提体的功能极限体现出来,或者说在某一建筑区里根据其生活特点开展相应绿化建设。总而言之,城市绿化对于美化人们生活环境的功能非常明显。同时如果城市植被与城市其他植被搭配的好,可以添加景色、美化街道和市貌,给城市带来活泼生机。
(二)城市植被保护和净化环境的生态效益
城市植被保护和净化环境的生态效益是明显的,也是城市植被的主要的功能之一。包括降温增湿、调节环境条件、吸收有毒气体、滞留烟尘净化空气、降低环境噪声和杀菌效益等。
1、城市植被实体对小气候的作用,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城市植被的光能效应显著,尤以热带和亚热带最为突出。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植被能使局部地区降温 1~3℃,最高可达10℃,同时增加相对湿度3 ~33%,并且可遮荫、阻挡太阳辐射到地面达6O,最高可达9O%以上,只有 6 ~12 的太阳辐射通过植被叶子到达其下边,有效地减少 30 以上的太阳辐射。植被的蒸腾耗热占辐射平衡的60 以上,气温明显低于投有植被的街区。但是,不同种类植物吸收光能调节小气候的能力亦有不同,如小叶榕与草地配合要比单一的草地植被降温效果明显。
2、城市植被对二氧化碳平衡调节作用,在碳氧平衡效应方面,由于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城市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大于郊县。从工业革命时期到今天,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始终在急剧增长,这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形成城市 “热岛”,严重影响了地球气候和生态平衡,给人类生活、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而城市植被对调节大气中的碳氧平衡、减低城市“热岛”效应起了一定的平衡作用,原因是植被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当然,不同植物的吸碳放氧能力不同,如乔木的吸碳放氧能力要大于灌木。
3、城市植被对大气的净化作用,在净化环境方面,城市植被可以有效的吸收二氧化碳,汽车尾气等有害气体。城市植被还具有杀菌效应,一方面植被能吸滞粉尘而减少细菌载体,使大气中细菌含量减少;另一方面植被本身具有杀菌作用,因为许多植物能分泌出杀菌素而杀死细菌、真菌及原生动物。城市植被还对灰尘有吸附滞留、过滤的功能,其吸尘能力随植被种类、地区、面积大小、风速、季节等因素而异。除此之外,城市植被还有降低噪声的功能,在居民区与公路之间建立防护林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4、城市植被对噪声减弱作用,城市植被可以减弱噪声,主要是植物对声波的反射和吸收作用,单株或稀疏的植物对声波的反射和吸收很小,但当形成郁闭的树林或绿篱时,则犹如一道隔声板,可以有效地反射声波。
总之,城市植被的生态功能是多种多样的,它对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加强对城市植被生态功能的研究,对其进行合理配置,以促进城市的生态建设。
四、城市植被覆盖率造成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城市植被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城市当中, 通常用城市植被覆盖率来表明城市绿化规划目标或所取得的绿化成果指标。城市绿化规划目标是指在城市范围内, 单位土地面积上规划城市植被所覆盖的面积。绿化取得的成果是指城市范围内, 单位土地面积上实际城市植被所覆盖的面积。20 世纪以来, 城市发展越来越快, 人口数量也越来越多。然而在大多数的城市发展过程中, 原有的城市植被(原生植被、农田植被)所在地绝大多数被占用, 自然植被、农田作物覆盖的面积则大量减少造成环境质量差,因此, 在有限的土地上, 紧跟城市化的进程, 提高城市植被覆盖率是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
总之, 城市植被是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环境建设不仅要体现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 而且要体现城市环境建设由绿化层面向生态层面提升的要求, 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这就要求城市环境建设应从区域环境的自然本底出发, 充分保护和利用自然植被, 科学规划人工植被, 建设城乡绿地相连的森林体系, 形成城乡一体的生态网络系统, 实现大地园林化, 大小公园设置合理, 设施齐全, 绿地的数量和质量满足需求, 城乡空间结构生态化和田园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杨士弘.城市生态环境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 田希武.城市植被在城市生态环境中的效应.陕西水力发电,2001,(17): 60-62.[3] 杨小波 吴庆书.城市生态学(第三版).北京:科学出版社.[4]宋永昌.由文辉,王祥荣等.城市生态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宋永昌.植被生态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OO1.[6]蒋高明.城市植被特点、类型与功能.植物学通报,1993,i0(3):21~ 27. [7]中国国家建设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2002.
第二篇:城市生态学期末论文
城市生态学期末论文
论在城市灾害中的人为原因及相应的防护
措施
班级:15城市管理 姓名:刁建良 学号:1517431020
论在城市灾害中的人为原因及相应的防护
措施
摘要:众所周知,城市灾害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城市灾害是指发生在城市范围内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的各种灾害,如果说自然灾害是人类无法阻挡的是不可抗因素,那么城市灾害中的人为原因就值得我们加以重视了。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城市安全可以说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所以城市灾害的防治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一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灾害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因此城市灾害与安全管理这门学科对人类越来越重要,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本文将结合典型灾害案例全面分析城市灾害,从而得出城市灾害与安全管理的必要性、城市安全形成与影响因素,并给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城市灾害 人为原因 防治措施 必要性
1.引言
20世纪中期以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大城市遭受灾害的损失越来越严重,因此,研究城市灾害的人为原因以及防治措施成为众多国家抵御城市灾害的重中之重。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化使人口和财富不断向城市聚集,城市灾害频繁发生,造成的损失将越来越严重。将预防观念通过各种方式告知大众,通过社区构建城市灾害基层网络,提高国家、政府、非政府组织与公民对各类灾害的应付能力,是减少各类灾害对城市可能造成损失的最好保证。
2.国内外典型灾害案例及分析
2.1美国“9·11事件”
2001年9月11日上午,两架被恐怖分子劫持的民航客机分别撞向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一号楼和世界贸易中心二号楼,两座建筑在遭到攻击后相继倒塌,世界贸易中心其余5座建筑物也受震而坍塌损毁;9时许,另一架被劫持的客机撞向位于美国华盛顿的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五角大楼局部结构损坏并坍塌。
事件发生后,全美各地的军队均进入最高戒备状态。虽然塔利班发表声明称恐怖事件与本·拉登无关,但美国政府仍然认定本·拉登是恐怖袭击事件头号嫌犯。作为对这次袭击的回应,美国发动了“反恐战争”,入侵阿富汗以消灭藏匿基地组织恐怖分子的塔利班,并通过了美国爱国者法案。2001年10月7日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宣布开始对阿富汗发动军事进攻[6]。
“911”事件是发生在美国本土的最为严重的恐怖攻击行动,遇难者总数高达2996人。对于此次事件的财产损失各方统计不一,联合国发表报告称此次恐怖袭击对美经济损失达2000亿美元,相当于当年生产总值的2%。此次事件对全球经济所造成的损害甚至达到1万亿美元左右。
此次事件对美国民众造成的心理影响极为深远,美国民众对经济及政治上的安全感均被严重削弱。2.2马航MH370 3·8马来西亚航班失踪事件是2014年3月8日凌晨2点40分,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称与一架载有239人的波音777-200飞机与管制中心失去联系,该飞机航班号为MH370,原定由吉隆坡飞往北京。该飞机应于北京时间2014年3月8日6:30抵达北京。马航启动救援和联络机制寻找该飞机。2.3核泄漏事件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反应堆所在建筑物爆炸后,日本政府13日承认,在大地震中受损的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可能正在发生“事故”,2号机组的高温核燃料正在发生“泄漏事故”。该核电站的3号机组反应堆面临遭遇外部氢气爆炸风险。2011年3月13日,共有21万人正紧急疏散到安全地带。2.4地震灾害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震。然而地震造成的城市灾害所带来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就近几年的日本熊本地震、08年汶川大地震、再往前的唐山大地震都对城市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3.城市灾害的人为原因
就上述所列举的几个城市灾害的案例来说,不乏人为所致和单纯的自然灾害。
3.1地面变形灾害
地面变形灾害主要表现为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面裂缝,这主要是由于人为的盲目开采地下矿产资源而引起塌陷。
3.2水土流失灾害 水土流失灾害是土壤在外力的作用下被剥蚀搬运和沉积。由于它作用发生缓解,平时察觉不到,故又称之为“爬行性的灾难”。气候、地形、土壤种类和植被覆盖等会影响水土流失的发生,但人类不合理利用土壤,破坏植被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3.3风沙尘暴灾害
风沙尘暴都是威胁城市安全的灾害性自然现象,但却是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在受风沙尘暴危害严重的城市和地区,加强植被的恢复工作,提高植被的覆盖率,是减少灾害的最佳途径。
3.4海平面上升灾害
全球气候变暖,地球表面降雨历时加长、强度增大,加速海洋中冰雪的融化,海平面上升,过去的100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0.15-0.45℃,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20cm 3.5传染病灾害
导致传染病的作用因素(1)城市环境变化(2)人类活动(3)现代医药的并发症(4)微生物的适应性和变化(5)公共卫生措施的变化
3.6城市交通事故
交通事故灾害包括车祸和航空灾难
4.城市灾害的防护措施 组建国家级城市灾害管理委员会,研究制定综合性灾害管理战略和专项灾害管理的战术性预案。各省、市也应设立相应机构,形成一个联系紧密、反应迅捷、高度协调的全天候联动整体。
(1)加快统一的紧急状态法立法进度。在宪法修正案中明确建立统一的紧急状态法的基础上,构筑完整和完备的法律体系,为城市灾害管理以及全国灾害危机管理提供法律保证。
(2)明确政府部门对灾害管理应负的法律责任。研究制定或修改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政府灾害管理工作问责制。
(3)加快建立城市灾害管理能力评价体系,把对政府灾害管理能力的评价列为各级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由“灾害行为反应状况评价”、“灾害紧急救援能力评价”等指标,构成科学评价城市灾害管理能力的综合指标体系和操作系统,为城市灾害管理提供科学基础。(4)加强城市灾害管理的专业和普及教育。设立城市灾害管理专门教育机构,提供专业训练,培养专业人才。
(5)构造“预防为主”的城市灾害管理上游机制。将预防工作纳入城市发展战略与规划,渗透在教育、科研、监测、预警、媒体、社区等领域,实现灾害管理从被动应付到主动预防的转变。
(6)构造“政府为首”的城市灾害管理协调机制。确定全社会统一、家喻户晓的灾害报警、接警处置唯一电话号码,构筑多层次的城市灾害应急联动体系等。
(7)构造“动员为先”的城市灾害管理的社会动员机制。科学定位不同政府部门灾害响应和实施管理分工与合作职责、任务,确保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形成全体动员。
(8)构造“志愿为伍”的城市灾害管理基层人力资源聚合机制。在机关、企业、学校、社区等地建立广泛的灾害响应志愿者队伍,形成抵御并缓解灾害损失的一支重要力量。
(9)构造“社区为根”的城市灾害管理基层网络:构建家庭防灾减灾单元、完善邻里救援的社区支持框架、发展非政府的民间社会组织自助系统、形成社区安全自救和互救的实战演习。
参考文献:引言中的案例来自百度
第三篇:城市生态学期末复习
前言
城市化(urbanization)—指“人口向城镇或城市地带集中的过程”
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 生态学的一个分支, 是以城市空间范围内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联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由于人是城市中生命成分的主体, 因此也可以说, 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应用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以及系统组成成分间和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优化系统结构,调节系统关系,提高物质转化和能量利用效率以及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一
根据各类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可以把它们区分为:生产者(producer)、消费者(consumer)和分解者(decomposer)
生态系统的结构决定了它的基本功能,即物质生产、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十分之一定律——无论是初级生产还是次级生产过程,能量在传递或转变中总有一部分被耗散,通过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以热量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研究表明,食草动物摄食量中仅有10%~20%的能量转变为次级生产量。R.L.Linderman(1942)通过大量的野外和室内实验,得出各营养级间能量转化效率平均为10%,这就是生态学中的所谓“十分之一定律”。
能量金字塔——食物链中上一个营养级总是依赖于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而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只能满足于上一个营养级有限的消费者需要,致使营养级的能量呈阶梯状递减,于是形成了底部宽顶部窄的宝塔状,称作“能量锥体”或“能量金字塔”(energy pyramid)。演替的三个特征(Odum,1971)
(1)演替是群落发展的有顺序过程,它有规律地向一定方向发展,因而是能预见的;
(2)演替是由于物理环境改变的结果,但演替是受群落本身控制的;
(3)演替一般以稳定的生态系统为发展的顶点,在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常拥有最大的生物量和生物间共生功能。
演替可以是前进的,也可以是后退的,前者称为进展演替(progressive succession),后者称为逆行演替
种群(population),也译为居群,人口学上就是人口,是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集合,也就是说它是在一定空间中、特定的时间内一起生活和繁殖的同种个体的总称。
自然种群有三个基本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
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 or ecological equilibrium)至少有以下三点含义:
(1)生态系统中各组分间相互作用的平衡。
(2)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输出和输入的平衡。这种平衡也意味着个体的增加和减少的平衡,特别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平衡。
(3)生态系统中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协调一致,或者说资源利用与资源更新的平衡。生态平衡是指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各部分的结构及相互作用的平衡,物质和能量流入和流出的平衡,物质产生和消耗的平衡,有机体和环境的协调一致。
生态系统对于外界的干扰,在结构和功能上产生一系列对策,以保存其内部的稳定。它包括以下四个基本原则((1)物质保护原则。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循环的连续性。
(2)生产保护原则。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总是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例如生态系统净
初级生产力总是低于该系统潜在生产力,这就表明该系统有生产量贮存,以备需要时变为流通量。
(3)结构保护原则。生态系统的结构是内稳态机制的载体,所有生态系统都有趋向于恢复因突变事件造成破坏的机制。
(4)关系保护原则。发生在生态系统中的各种过程都是由群落内稳态机制控制的,稳态机制的作用导致群落对生境条件进行调节,尤其是使某些因素和压力造成的波动减少。.何谓生态平衡?谈谈你对生态平衡的看法。
二
1.何谓城市化?我国城市化的标准是什么?
2.试述城市发展的历史阶段以及各阶段的特点。
3.为什么说城市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化有哪些优点和缺陷?
三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种
人为改变了结构、改造了物质循环和部分改变了能量转化的、长期受人类活动影响的、以人为中心的陆生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方面的研究。
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
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研究
4.城市生态系统的系统生态学研究
城市的生态规划、生态建设和生态管理。
6.城市生态系统与周围农村生态系统间关系的研究。
广义的生态位(niche)是指种群在群落中与其他种群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相对位置及其机能的关系。每种生物的生存都需要一定的空间和资源,为了获得这些资源和空间,都有扩张的倾向,扩大它们的分布范围。但资源和空间两者都是有限的,因此必然引起有同样需要的物种间的竞争。
1.为什么说城市生态学研究对象是城市生态系统,你对此有何看法?
2.城市生态系统和农村生态系统以及自然生态系统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为什么说当前城市问题实质上是生态问题?
4.城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是什么?
5.在城市生态学研究中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6.国内外哪些城市进行过城市生态研究,它们有哪些特点和成绩?
7.目前国际上有哪些机构开展或组织有关城市生态的研究?
四
城市的热岛;由于无论中、高或低纬度的城市都有城市气温比郊区高的现象,而这种气温的增高呈现出由中心向外递减的现象,这种现象就被称为“城市热岛现象”,这是城市气候中最为典型的特征之一。
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物质① 硫氧化物② 氮氧化物③ 一氧化碳④ 碳氢化合物⑤ 颗粒状污
染物
城市的水污染可分为五大类:①无机物污染;②有机物污染;③生物污染;④热污染;⑤放射性物质污染。
1.什么是城市热岛,它是如何形成的?
2.城市市区和郊区在主要气候要素上有哪些不同?
3.城市水分平衡的特点是什么?
4.从生态学角度看,理想的住宅应该具备那些条件?
5.生活垃圾发展趋势如何?它的处置对策有哪些?
五
城市植被城市植被包括城市内一切自然生长的和人工栽培的各种植被类型
城市植被的特点
①覆盖率低,这是因为城市地区土地利用结构改变的缘故。这是最显著的特点。
②群落类型也有改变,并多呈孤岛状分布,总的特征是自然群落比例少,人工、半人工群落的比例增加。
③出现一些城市中特有的群落类型,如耐践踏的植物群落、一年生宅旁杂草群落、多年生宅旁高秆杂草群落、草坪群落以及墙面屋顶群落等
城市植被的作用 1.改善气候:2.净化空气:光合作用:3.降低噪声:4.防灾减灾:5.保健卫生6.心理健康7.观赏游憩
城市环境分区
(1)物候分区:城市中植物物候期的差异也可用来进行城市环境的分区
(2)植物受害情况分区:从质(长势、健康程度、开花现象)和量(叶面积、叶重量、树干直径、树高等)进行区分
(3)污染物浓度分区:根据植物体内所含污染物浓度
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包括那些成分,它们有什么特点?
城市植物区系的那些方面可以标志城市化的发展水平?
何谓植被的栽培度,如何利用栽培度确定城市的生境类型?
城市植被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有那些作用?
植被的那些特点可以用来指示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动物区系有何特点?它们的分布规律是怎样的?
1.人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试述城市人口规模和结构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3.何谓城市人口容量?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如何确定城市的人口容量?
4.城市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六
1.人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 城市生态系统中生命系统的主体是人群,而不是各种植物、动物或微生物。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的发展代替或限制了其他生物的发展。
②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人是城市的操纵者和生产者,但从生物学的角度讲,人又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顶极消费者。
③人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既是调节者又是被调节者,城市人群根据自己的生存需要创造并不断加工着城市生态环境,同时又要不断地从心理、生理、精神和观念及行为等方面进行自我调节,以适应自己所创造和加工的城市生态环境。
2.试述城市人口规模和结构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3.何谓城市人口容量?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如何确定城市的人口容量?
城市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城市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人口容量是超越
自然生态系统的高容量
4.城市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七
在某一时间内,城市空间中存在的物质总量称为城市生态系统的现存量(standing mass)。
1.试述城市生态系统物质代谢的特征。
2.比较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异同点。
3.试分析城市能源的种类与利弊。
4.能源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如何?
5.试述城市信息系统的特点及作用。
八
.1、城市园林绿地有哪些类型?
2、城市绿化的类型有哪些?
何为城市生态规划?城市生态规划是在国土整治、区域规划指导下,按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对生态要素的综合整治目标、程序、内容、方法、成果、实施对策全过程进行的人工生态综合体的规划。
城市生态规划具体的方法和步骤如何?
第四篇:环境生态学期末课程论文
xxxxxx大学
环境生态学期末论文
题目:关于家乡生态农业的一些看法
学生姓名:xxx
指导老师:xxx
学院:地球与环境学院
专业班级:环境工程xxx
完成时间:20xx年x月
I
论文题目 :关于家乡生态农业的一些看法
题目类型 :理论研究题目来源 :生产实际问题论文写作时间:2011年3月至2011年4月
摘要:随着农业的发展,如何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成为农业生产者越来越关心的问题。近年来生态农业的可行性和认可度进一步提高,人们对生态农业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然而人们对生态农业的理念还存在一定的误解。生态农业中也还存在相关的问题,下面是我结合自己的观察就家乡生态农业的一些看法。其中存在问题的主要是当地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太低,农业子系统设计不合理,层次结构有待调整,模式类型应用不当,生产产品的质量不达标,以及经济效益难以提高等。针对这些方面,通过完善生态农业系统结构,增强生态系统协调性,优化产业模式,这些问题也是可以解决的。
关键词:生态农业误解存在问题农业子系统改进意见
一、生态农业的概念: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生态农业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
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对这一概念,很多人还存在误解,当然仅仅通过字面的了解,很容易想到绿色食品和自然条件下的生产模式,那么在这就有一个中国对生态农业的定义: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我国的生态农业遵循发达国家在提出生态农业时所坚持的发展农
村经济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和生态原理,摒弃了西方生态农业主张不用农药、化肥、机械等外部投入的非集约化农业技术路线的那种回归自然的倒退做法;坚持增加科技含量,合理投入,实施集约农业产业工程化的技术路线。
所以我们应排除对生态农业的误解,生态农业并不是纯自然条件下
没有现代化干预的农业生产模式,而是充分发挥自然区位优势,充分利用自然生态条件、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提高生产效率的一种新型农业
生产模式,而且生产的产品也未必是绿色食品。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主导,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以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农业。
二、家乡农业存在的问题:
我们先来看一下我家乡的地理区位,宣城地处皖南,位于长江的下游地
区,属泛长三角,气候属于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丰富,植被繁茂。而且是典型的丘陵地形,地形不单一,适合不同形式的作物,日照充分,非常适合综合型农业的发展,尤其是生态农业的发展。
然而现在的当地农业发展却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浪潮下渐渐被忽
视,一是原本单薄的农业发展基础不能很好的带来经济效益,相反工业生产利润丰厚;二是不合理的生产模式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很多的困扰。
现就家乡的某一处农业结构作一下概述,虽然也算是一种生态农业,但
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当地地形是东北面是山,西南面是农田,而且大小不一的池塘很多,有着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然而当地现实的情况是山上全部种的是一种名叫外国松的引进的树种,农田里只是在夏天种一季水稻,山脚下建设一些养殖厂,饲养的主要是鸡和猪。我们可以看到农业生产要素之间都是孤立的,并没有建立起能量和物质的联系,仅仅靠的是人工的肥料投入,养殖业的饲料也主要靠的是购买,过分依赖人工投入,其农业的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并没有形成。其种植的树木需要将近十年才能产生经济效益,而且每年还要在护林防火方面投入很多。再看其养殖方面的产出,其产生的肉制品并未经过深加工,只是投放当地的肉制品市场,其价格方面并没有多大的竞争优势,所以其经济效益也是可想而知,而且养殖风险也不能有效地规避。养殖方面的产生的家禽粪便只是托运到山里面倾倒,然而每年的雨水冲刷使得家禽粪便的肥力作用根本没有发挥,相反被雨水冲刷后流淌到山下的排水网络里,导致环境的污染,蚊虫滋生,气味难闻。山下居民的生活用水受到污染,居民的生活受到一定影响。
三、理论意见:
①、生态农业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作为“石油农业”的对立面而出现的概念,其区别在于资源尽量的取自自然环境,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而非大量的人工投入。
②、为提高生产的效率,要尽量建立农业子系统之间的联系,食物链网络化、农
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农业子系统设计涉及到种植业种群结构,但要注意各作物组分之间、农林牧产业间的协同适应性,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用地比例、劳动力配置结构、投资结构等,并建立起实现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复合结构。农林牧产业在生态农业系统中不是大拼盘,而是在资源条件下市场下的合理量比关系,才能达到物质循环能量的畅通流动。具体的生态农业结构类型有:空间结构型、食物链型、时空食物链综合型三种类型。
③、生态农业强调发挥生态农业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伟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④、生态农业仍然施用化肥和低毒高效农药等,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性,但又保
持其精耕细作、施用有机肥、间作套种等优良传统,摒弃了西方生态农业主张不用农药、化肥、机械等外部投入的非集约化农业技术路线的那种回归自然的倒退做法;坚持增加科技含量,合理投入,实施集约农业产业工程化的技术路线。
四、具体改进意见:
①、明确当地的资源条件:
较多的水域和较为宽裕的农业用地有利于建立农业子系统,在进一步完
善水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可以具体的增加养殖业的项目,比如水体养殖,可以适当的在当地的池塘里放养鱼类,而不是仅仅限制在家禽家畜的养殖,这样就充分利用了闲置的池塘,池塘介入人为管理后能更好得发挥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在种植方面也要摆脱单一的种植模式,山上可以引种一定的果树,与现有的植物(松树)进行套种,而农田中也可以采用农作物套种的方式,南方的水田有较好的气候条件,可以套种多年生的经济作物,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生态空间。即形成时空结构型的生态农业子系统。例如,可以种植葡萄,吊瓜等易于管理的作物,其中套种蔬菜,能降低在种植方面的劳动力力资源的投入。
②、建立起农业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即建立养殖与种植方面的联系):
在整个当地的农业生态系统中,其生产者主要分布在林地和农田,产出
主要有粮食、水果及其他作物产品,还有一个重要产出就是农业废弃物。例如,果树产生的有水果,此等产品可直接输入市场,但是其产生的农业废物有:挑选剩下的水果,果树的枯枝败叶。农田中会产生粮食等可以直接输入市场的作物,同时也会产生作物秸秆、蔬菜枯叶和其他经济作物的藤蔓等农业废物。还有即养殖方面的养殖废物。
农业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很紧密,农田归农田,林地归林地。我可
以调整一下,主要是生产者产生的农业废物和养殖业产生的养殖废物的处理途径。最基本的就是建立起循环关系,农业废物是良好的养殖资源,而养殖废物又是良好的种植业资源,这样基本的联系即可建立。根据食物链的方向,合理安排能量和物质的流动,即形成食物链型生态农业系统。
③、优化农业子系统的结构:
优化的具体实施可以体现在将农业子系统交叉在一起,比如养殖业的场
地选择,可以直接定位在林区,实行散养与圏舍养殖相结合的模式,这样就就解决了养殖废弃物的转运问题,直接将其作为作物的肥料,节省了人力物力。还可以将禽类的养殖空间与畜类的养殖空重叠。例如鸡鸭的粪便并不是消化的很彻底,鸡粪甚至还可以直接作为猪的饲料;鸭是喜好湿地的,在种植水稻的区域是可以将鸭在其中放养的,而且鸭在田间觅食可以大大降低虫
害。种植区域产生的作物中不合格的产品可以直接用来做饲料,比如藤本植物的秸秆只要处理得当,就可以作为羊越冬的良好的饲料。这些是通过建立农业子系统之间的联系来优化生态农业结构的,可形成时空食物链综合型的生态系统类型。
此外,优化生态农业结构还可以通过增加人工投入,例如,为了提高
养殖的数量,林区面积又能满足场地需要,但是在饲料难以自给自足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通过人工向系统中投放能量的方式来弥补生态系统中的“木桶效应”。
④、产品升级:
生态农业尽管不是指绿色农业,但是生态农业可以作为绿色农业的基
础。我们之前提到的中国的生态农业理念是摒弃西方不使用农药、化肥的做法,然而,现在我们的看到绿色农业在社会中的认可度,生态农业是可以向绿色农业转型的。当我们的农业子系统的协调机制建立完善,物质和能量循环能够有效地进行时,我们就可以减少人工投入,甚至可以在不添加人工因素的前提下保证相应的农业产值,而且绿色食品的市场竞争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在生态农业向绿色农业转型时我们的经济效益是可以保证的。
另外,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的同时,我们更应看到农业发展的契机,我们可以建立农业与加工业之间的联系,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减少靠出售初级农产品的农业收入比例,而且农产品的深加工是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的,从而提高农业收入。
⑤、管理方面的改善:
鉴于生态农业系统的统一协调性的需要,管理人员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
和技术,而不是再过分的依赖旧有的肤浅的经验进行管理。所以环境工程方面的人才是可以涉足这一方面的。从现在的情况看,中国农业的生产模式任然缺乏科学理论知识在基层的指导,知识分子在农业基层方面的研究也不是很多。所以生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要进一步依靠知识分子,要注重吸收环境工程等专业的知识分子作为提高管理和推动生态农业继续进步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黄斌.对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
[2] 何传启.要现代化 也要生态现代化[J].北京:科学与现代化.2007
[3] 蔡拓.可持续发展——新的文明观[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第五篇:普通生态学期末小论文
以小见大的生态学
这学期我接触到了生态学这门学科。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学所研究的对象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种佛家的境界又何尝不是在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得出的感悟呢。生态学之于人类就像是水与舟之间的关系一般,一旦人们将生态的平衡打破,自然界就会像洪水一般把人们生存的小舟倾覆,因此如何与自然界的生物友好相处、互利互惠,实现生态的平衡成为了现在的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学习生态学使我了解到了环境和人之间的紧密联系,哪怕是一颗小小的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也会与人发生联系。一棵树的成长会吸收二氧化碳,减轻温室效应,其价值是无法估计的。一朵月季花的开放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审美,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吸收室内的有害气体。人与植物就这样被奇妙的规律所联系着,所以就算是在自然界中再弱小的群体也会有其生存的理由,无论作为食物链的底层或是顶层都为生态的平衡做出着重大的贡献。例如草原上的农药污染,对于草来说不足以构成威胁,但是经过生物链的层层积累,毒素就会越来越多,最后到了食物链顶层的时候,所积累的毒素就足以威胁到生物的生存。故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也可以适用于生态上面,一点点的积累最终会导致毁灭性的后果,想要保护大的动物,就要从最基本的植物开始做起,生态作为一个链条是环环相扣紧密连接的,在任何一个链条上出问题都能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那么人类的生存也将会在崩溃中走向末路。从小处着手,一点点的进行改变,最后积累出来的成果将会是十分可观的。人们为了自身的发展和享受而破坏生态环境的进程是迅速的,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物种的灭绝,这些现象所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而这些问题的治理却是短时间内难以做到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了如今人们要面对的最大的挑战。就算是没有这些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大道理,那么了解生物的某些行为对于个人也是有很多好处的。对于一个物种的充分了解,能使我们避免很多尴尬和遗憾的事情。曾看过一个小笑话,讲的就是一个人养了一只宠物的乌龟,但是有段时间他发现自己的乌龟不吃不喝也不动,就以为是乌龟死掉了,很遗憾的扔掉以后他才知道乌龟是会冬眠的,他的乌龟就这样在冬眠的时候悲剧的被扔了。
生态学所提出的种种问题使我们对现实的环境作出了思考。可以说生态学的以小见大体现在了它对事物发展所具有的前瞻性上,也可以说生态学的以小见大是从它所研究的具体对象上得出的。总之,我们学习生态学现实的作用就是促使我们关注、了解身边的生态,用小的行动改变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