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林黛玉与史湘云人物形象之比较
编辑:风华正茂 识别码:21-1019547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02 12:48:00 来源:网络

第一篇:林黛玉与史湘云人物形象之比较

林黛玉和史湘云人物形象之比较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给世人美好的文学熏陶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美好的想象与思考。百余年来,红学研究从未间断过。其中以百计的鲜活的人物形象更是让人赞叹、思索、回味。

在《红楼梦》数以百计的女性形象中,林黛玉与史湘云是比较独特的,有鲜明的人物性格。他们两个人的出生环境、生活环境都比较相似。但人物的性格、命运却大相径庭。这是为什么了?本文试通过对两个人物的身世、外貌、才情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来探讨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一、人物的身世

《红楼梦》中对黛玉和湘云两人的身世都有具体的介绍,二人都出生于名门。

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祖上曾袭过列侯,自己又任巡盐御史,也算是钟鼎之家了,可惜子孙稀少,年过四十才与夫人贾敏得此一女。贾敏即老荣国公之女。林黛玉年幼之时,母亲去世,父亲多病,而且自己从小就体弱多病,从不断药汤。外祖母史老太君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后来其父病亡,她便彻底地成为在贾家寄人篱下的孤儿。

史湘云,金陵名门史家之后,豪门千金,是贾母的侄孙女。但她从小父母双亡,由叔父史鼎抚养,而婶婶对她并不好,后来被贾母接到府中抚养。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两人都是小时侯父母双亡,都是贾府最尊贵的老太君的孙辈,被老人家怜惜而接到府中抚养。但姑苏林家在林黛玉出生以前就已经开始衰败,林父去世后林黛玉就无家可归,彻底成为孤儿。而史湘云虽然也是父母不在,她毕竟还有个家,即便对她不好的家。她可以在不快活的时候说“我要回家去!”。这是很重要的一点。所以就在这相似的身世之中,还是有些细微的差别的。

二、人物的出场形象

林黛玉与史湘云都是被贾母接到府中抚养,但她们在贾府的初次登场就表现出极大的不同,给众人的感觉也是截然不同的。一个是在哭泣中开始的,一个是玩闹中现身的。林黛玉是娇袭的且一身是病,是在泪光点点,娇喘微微中闪亮登场的。曹雪芹通过贾宝玉对她进行了具体描述: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1)

她打小就有病根,药汤一直服用。《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是这样描述的: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 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便知他有不足之症。我们一提起她,最大的感觉就会哭。第一次见宝玉是哭,病死的时候是哭,好象她的一生是贯穿在哭泣之中了这正应了书开头的美丽传说,她本是天上的仙草,她下界是来还宝玉的灌溉之恩的。

除了娇弱,作者还描写了她的小心翼翼。同样是这回: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 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可以看出黛玉虽然年幼但颇具心眼,行为举止处处透露出自己的小心谨慎。

相对黛玉,湘云的出场就热闹的多。第二十回,湘云在书中首次出场,一见宝玉面就很亲热,黛玉便拈酸打趣她:“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上来,只是 „爱‟哥哥„爱‟哥哥得。”湘云回敬道:“这一辈子我自然比不上你,我只保佑着明儿得一个咬舌儿林姐夫,时时刻刻你可听„爱‟呀 „厄‟的去!”说完就逃,宝玉在旁忙着提醒:“绊倒了!那里就赶上了!”见黛玉执意要追打,宝玉又在门框上拦住她去路,一面替湘云求饶。宝钗也过来劝说。黛玉道:“我不依,你们是一气的,都来戏弄我。”宝玉却道:“罢哟!谁敢戏弄你?你不打趣他,他就敢说你了?”

虽然没有具体的外貌描写,但通过她的说话和动作可以看出她的活泼开朗。与林黛玉是娇袭之病相比,史湘云则是健康的容颜与外貌。湘云湘云不但性格象男儿,还颇好着男装,文中有两处描写。三十一回中,宝钗说她“旧年三月里,他在这里住着,把宝兄弟的袍子穿上,靴子也穿上,额子也勒上,猛一瞧,倒象是宝兄弟,就是多两个坠子。他站在那椅子后边,哄的老太太只是叫„宝玉,你过来,仔细那上头挂的灯穗子招下灰来,迷了眼。‟他只是笑,也不过去。后来大家撑不住笑了,老太太才笑了,还说„扮作小子样儿,更好看了。‟”第四十九回,写湘云穿着一件半新的靠色三镶领袖秋香色盘金五色绣龙窄?小袖掩衿银鼠短袄,里面短短的一件水红装缎狐肷褶子,腰里紧紧束着一条蝴蝶结子长穗五色宫绦,脚下也穿着鹿皮小靴,越显的蜂腰猿背,鹤势螂形。众人都笑道:“偏她只爱打扮成个小子的样儿,原比她打扮女儿更俏丽了些。”如果要去分析湘云喜好男装的缘故,更多的是她平日在家太过拘束,一到贾府就只想自由自在,还有有一点那就是和她本身的性格有密切的关系,穿上男装让她更觉轻松自在,没有束缚感。而我们看惯了大观园里的粉黛胭脂后,看到湘云的英姿飒爽不由会觉得眼目一亮。她连男子的装扮都想学.颇有中华女孩多壮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的气概!

三、人物的才情

黛玉和湘云在大观园中都是和宝钗齐呼的诗坛高手,都颇有才情。但是两人的风格又有很大的差异,一个悲伤、一个豪迈。

黛玉的诗词总是离不开悲伤,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作为她诗谶的《葬花辞》。这是林黛玉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她以落花自况,血泪作墨,如泣如诉,抒写了这位叛逆者的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愤。“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非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则是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了她的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至于“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未了数句花的命运也即黛玉的命运。这是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是与这个罪恶的世界决裂的檄文。它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充满矛盾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的是一种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

湘云的诗词和她的性格一样,豪迈,不拘小节.第三十七回,海棠诗社作诗,压倒群芳的是史湘云,不过史湘云还是后来的,她没有到之前,大家评的最好的是薛宝钗同林黛玉。林黛玉写得非常灵巧,她聪明机巧,写白海棠说:“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你看用“偷来”“借得”写得很有风趣。实际就是写它像梨花那么白,那么有风韵。又用梅花的精神来比它,用“借得一缕魂”这种措辞,看出她的巧。宋代卢梅坡有诗,写到雪同梅花的比较说:“梅须逊雪三分白”(2)梅花比起雪来,没有雪白,比雪差三分,“雪却输梅一段香”,雪比起梅花来,梅花有一段香,雪没有。最后,雪同梅到底哪一个好,高下难分。这同林黛玉写的诗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有启发。这种不叫抄袭,叫借。就是活学前人好的地方。后来迟到的史湘云又作了两首,众人大加赞赏。诗语言非常自然,清新洒脱。比如“也宜墙角也宜盆。”大家都用“盆”字韵,觉得这句就是随口讲出来的,说这花好,种在盆里好看,种在墙角也好看,这很像她的人生态度。在家里,她父母死后,人家待她不好,过得很苦,她也能适应,到贾府来了后,换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她也合适。一个人随处都能适应,这个意思放进去了。

四、人物的性格

林黛玉的娇弱悲伤,史湘云的健康豪迈,这种表面的差异归根到底源自二人不同的性格。

1、敏感、忧愁与开朗、大方

林黛玉首先是个敏感的女性,她的启蒙老师贾雨村对冷子兴说,他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因其母名贾敏,“他读书凡„敏‟字他皆念作„密‟字,写字遇着„敏‟字亦减一二笔。”她到贾府时,尚在孩提,却牢记母亲生前的嘱咐,她总是眼看心想,暗暗审视;然其言行举止,却又那样彬彬有礼,适份合度。但我们同时也感觉到,她一开始便受到心理上的压抑。她诗思敏捷,别人写诗,总是苦思冥想,而她却“一挥而就”。她对贾宝玉说:“你能一目十行,我就不能过目成诵?”的确,林黛玉的聪明在大观园里是有名的。她善于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例如《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这里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酒杯时,正巧雪雁送手炉来,黛玉一语双关地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我了呢!”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也亏了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她的妒意表达得多么锋利而又含蓄,机带双敲而又点滴不漏。

正是她寄人篱下的处境,使她变得非常的敏感。例如周瑞家的送宫花,最后送到她那里,她便疑心是别人挑剩下的才给她;特别是《二十六回蜂腰桥设言传心事潇湘馆春困发幽情》:一天夜晚,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是她的声音,拒不开门,并说“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把个黛玉气得怔在门外,欲要发作,又想:“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正在伤心垂泪之时,又听见宝玉宝钗的笑语声,越发动了气。还有《八十三回省宫闱贾元妃染恙闹闺阃薛宝钗吞声》:一日她卧病在床,听到园子里的老婆子骂人,——实则是骂她的外孙女儿——黛玉却认为是在骂己,竞气得昏厥过去。别人开一句玩笑,她认为是对自己的轻侮。她确是个“小性儿”,甚至有些“病态”。但是,我们想到她的身世处境,想到她的极强的自尊心,不是觉得这是非常自然的吗?

除了敏感以外,她还特别的忧愁,总是怕宝玉对自己不专心。其实她的早亡和这有很大的关系。虽然是名门大族、公侯的后代,但在涉及和宝玉有关的事情的时候,黛玉却有点小心眼,爱耍小脾气,还有一点不分场合。

而湘云不同,她性格豪迈,虽然也使小性但就显得宽厚开朗多了。如:《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迷贾政悲谶语》:宝玉也知道是说戏子和黛玉相象,但是不敢说,惟有史湘云笑道:“倒象林妹妹的模样儿.”吓的宝玉忙对湘云瞅了一眼,使个眼色.众人却都听了这话,留神细看,都笑起来了到了晚间, 湘云便命丫鬟翠缕把衣包打开收拾,.翠缕说:“忙什么,等去的日子再包不迟.”湘云道:“明儿一早就走.在这里作什么?看人家的鼻子眼睛 ,什么意思!” 别人都不敢点破,唯有湘云。黛玉生气了,她也不愿意陪笑脸,倒不是因为黛玉在贾府中的地位身份的原因,而是因为本小姐的脾气上来了,在湘云的心里根本就觉得黛玉的气生的没有由来。她没那么多心眼,认为只是个笑话而已。

史湘云虽然也是从小父母双亡,由叔父史鼎抚养,并且婶婶对她并不好。在叔叔家,她一点儿也作不得主,且不时要做针线活至三更。她的身世与林黛玉有些相似,但她心直口快,开朗豪爽,爱淘气。

做为同是父母双亡的人,湘云也是同情林黛玉的,觉得两个人的命运应该是一样的。例如在《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黛玉笑道:“正是古人常说的好,`事若求全何所乐'.据我说,这也罢了,偏要坐船起来.”湘云笑道:“得陇望蜀,人之常情.可知那些老人家说的不错.说贫穷之家自为富贵之家事事趁心,告诉他说竟不能遂心,他们不肯信的;必得亲历其境,他方知觉了.就如咱们两个,虽父母不在,然却也忝在富贵之乡,只你我竟有许多不遂心的事.”所言之话句句都在黛玉心中,湘云同黛玉一样是无父母寄人篱下之人,但湘云之心却有揽万物之度,岂一般小女子之能比。这里黛玉的忧愁却衬托出了湘云的豪迈之情。

2、对人的态度

湘云与黛玉身世虽近,却是一个乐观,一个悲观;一个合群喜聚,一个独处喜散,在对人的态度也截然不同。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除了宝玉以外,似乎别人都不在她的眼里。连对赵姨娘、贾环等人都是“正眼不看一下”,所以不得下人之心。凭心而论,这不是说明黛玉看不起人,这主要是和她性格有很大关系,她一直有一种自我保护意识。但她确实对下层人民不是那么喜爱,她曾给刘姥姥起过“母蝗虫'”的外号。(四十二回)

而湘云却与丫鬟们非常友善。第三十一回中,她亲自带给袭人几个丫鬟绛纹戒指,与先前叫人送来给大观园姑娘们的一样。三十八回中,湘云宴请贾府中女眷吃螃蟹,不忘叫人给赵姨娘装满两盆子送去,且一并摆了两桌让太太少奶奶房里的丫鬟们坐下慢品,等夫人们走后,又摆一桌请姑娘们房里的丫鬟,并让一旁伺候的婆子、小丫头们都坐了尽兴吃喝。可见她尊卑之分的观念不很强烈。第三十二回中袭人开玩笑说她“拿小姐款儿”,湘云立马叫冤枉。袭人原是贾母屋里的丫头,服侍过湘云。湘云从不因自己是主子小姐,而对奴才丫头另眼看待。虽为名门闺秀,作风却更象平民家的女儿,没有一点架子,这是大观园里面众小姐们万万不及的。当然,这与她在自己家中地位有关。正如袭人所说:“她不比你们自在,家里又作不得主儿。”少失恃怙的湘云虽又有小姐之名,却无小姐之实,从小与奶娘、丫鬟们生活在一起,所以与下人没有距离感。

3、反叛精神

林黛玉虽然从小父母双亡,寄人篱下,但她生性孤傲,敏感细腻,和宝玉志同道合,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宦道路。她蔑视一切功名权贵。如:当贾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在封建社会敢公然藐视皇公贵胄的赏赐,她可以算是第一人了。

史湘云她敢于烧新鲜的鹿肉,大嚼以饱口腹。敢于喝醉酒后在园子里的大青石上睡大觉。她和宝玉也算是好朋友,在一起时,有时亲热,有时也会恼火,但她襟怀坦荡,从未把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在《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茵呆香菱情解石榴裙》里: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 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挽扶.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唧唧嘟嘟说: 泉香而酒冽,玉ゼ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多豪迈的气概,在那个封建时代,一个没出阁的大家闺秀竟然敢喝醉了躺在户外酣睡,同时还在唧唧嘟嘟,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只有湘云做到了!

但同时在《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钏》里湘云说了一番大道理去劝宝玉去走仕途经济之路,并被宝玉当场予以难堪。但我不认为这说明湘云是守护封建礼教的,反过来只能说明她颇具男子的大气,同时局限于那个时代,实话实说而已。那个时代要求男人们顶门立户、博取功名。她是在一定范围内的,以不自觉的遵循封建礼教为前提,她不也劝宝玉留心“仕途经济”吗?因为她根本的价值观与当时社会并无冲突。

五、人物的命运

林黛玉的命运更集中更强烈地体现在她对贾宝玉的爱情之中。她和宝玉的爱情贯穿整本书中,也贯穿在她的生命里,爱情彻底飘逝了,她也就离开了人世。他们的爱情是一种新型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属于未来的爱情。这种爱情表现得非常纯真、深挚、坚贞。然而,爱情又是在不许爱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和生存的,这就难免有痛苦,甚至要为爱情付出生命的代价。还有她这种敏感的性格,从来都没对宝玉放心过。这种被压抑的燃烧着的爱情,只能用诗和哭来抒发,来倾泄。诗,前已叙述;哭,更是林黛玉的家常便饭。她来到人世,是为了“还泪”。她第一次见到贾宝玉,就是哭,此后,“不是闷坐,就是长叹,好端端的不知为什么,常是自泪不干的。”林黛玉的哭,分明饱含着现实人生的血肉。哭是她悲剧性格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哭,是她对生活折磨的强烈反映;哭,是她发泄痛苦的方式当她的爱情最后遭到毁灭时,她便“焚稿”,以生命相殉。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爱得执著,始终如一,至死靡它。最后喊出了“宝玉,宝玉,你好——”的未完的一句话——留下了千载不消的遗恨这种爱情是怎样的至诚至坚,至纯至圣,感天地,泣鬼神,动人肺腑,撼人心灵!多少人为她洒下同情、痛惜和悲愤之泪!

至于史湘云是在史家的张罗下嫁与卫若兰,婚后不久,丈夫即得暴病,后成痨症而亡,史湘云立志守寡终身。湘云的结局到底如何,雪芹先生没有写完,“云散高唐,水涸湘江”。就当留下一些想象的空间吧。

六、结论 经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说史湘云与林黛玉两人有相近的身世,按理应该同病相怜,不会存在如此大的差异。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呢?

从比较中我发现形成黛玉这种人物形象的决定性因素是她的生存环境:孤独无依。作者为世外仙姝的存在安排了一个残酷的理想环境:丧失所有直系亲属,寄人篱下,孤独多病。从接受当时的世俗教育的角度来说,在黛玉的身边,形成了一个教育的真空。正是这个教育的真空,成就和保持了黛玉的自然人格。也正是这个教育的真空,形成和加固了黛玉的悲剧性格,使她终生都被摒弃在世俗的幸福之外。

她以花自喻,感叹寄人篱下的命运。事实上,与史湘云比起来,她所受的那点“严寒”未免有些小题大做了。首先,她并非和史湘云一样,出世不久就失双亲之爱。“人皆有父,翳我独无;人皆有母,翳我独无。”这种孤独无助的心酸滋味,只有自懂事起脑海中就找不到半点对父母记忆的史湘云才能彻底解透。至于黛玉,却曾是年迈双亲的独养娇女,父母“爱之入掌上明珠”,大约六、七岁时,其母贾敏亡故,贾母史太君于是非常怜恤这个失恃的外孙女,主动将黛玉接来抚养。贾府众人对黛玉也是一见如故。尤其是府中集千娇百宠于一身的宝玉,更是对她情有独钟、呵护倍至。黛玉一来就与宝玉同住,“一个桌吃,一个床睡”,寝食起居,迎春、探春、惜春几个孙女倒是靠后。当权的王夫人、王熙凤为讨好贾母,对黛玉也从不敢怠慢,更别说有宝玉的撑腰,更助长了她任性的脾气。到黛玉十二、三岁时,父亦病故,从此安心留在贾府,众人对她也并无二意。她却看到宝钗母慈女孝的亲情状就要触景伤情,认为是在故意气她,又猜忌下人们会不会因她寄人篱下而嫌她多事,始终不能释怀。

黛玉讽刺湘云是“公府千金”,那么我们且来看看这位“千金小姐”在家中又是什么待遇。书中并未有湘云因自己遭遇向人诉苦的正面描写,但第三十二回,通过宝钗之口,可以得知,湘云在家每每做活都要做到三更半夜,倘若替别人做一点半点儿,史家的奶奶、太太们还不受用!千金小姐被人这般使唤,恐怕恐怕贾府丫鬟们的处境都要好过于她。第三十六回,史家打发人来接湘云回去,按黛玉的话说是有家可回的,多么幸福!但我们只是看见湘云眼泪汪汪的,只有宝钗心内明白!一向快乐开朗地史湘云竟如此畏惧回家,以至要伤心落泪,还怕被家里派来的人看到,侯府千金居然这般委屈可怜,足以见得她在家中是何等处境。黛玉与她相比,岂非有天壤之别? 但湘云与黛玉相比,虽然父母双亡但毕竟有家可以回,来贾府可以当成是走亲戚,有一定的独立性,即便在家也做不了主,也比完全寄人篱下的黛玉强.她的[1]身后毕竟还有强大的史府!她生气了,可以收东西回家,当她因为说黛玉象戏子后,倔强的不理会宝玉的苦心,反而要回家去!可以说,湘云能够保持豪爽坦荡的个性,与她背后的那个史府还是很有关系的。林黛玉在贾府的痛感“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可是,她能赌气说“走”吗?她能走到哪里去?她只有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走入诗词的文字世界,在这两个世界之间泣诉自己的凄苦愁怨。孤独无依而又体弱多病,使林黛玉可以更大限度地逃避俗务,拥有相对自由的个人情感空间。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林黛玉与史湘云由于所处的生存的环境的差异而影响着两人的性格发展,性格的巨大差异导致了两人拥有不同的命运。

苏轼<<海棠>>一诗说”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3)是的,黛玉、湘云两人都是大观园里的精灵,即便将来千秋万载之后,仍将深入人心。

第二篇: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委婉有致,从容细腻的笔调,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性格的人物形象,尤其对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刻画,无不渗透着曹雪芹大量的心血。寄人篱下的林黛玉有着常人共有的自卑,她无法排解自己是外人的心理,处处谨小慎微,生怕惹出事端,但小女子强烈的自尊心又不能让她唯唯诺诺,她必竟也曾是名门闺秀。即使是寄人篱下也摆脱不了小姐脾气,她尖酸刻薄,心胸狭窄。敏感多疑是她复杂的心理体现,令人欣慰的是林黛玉的尖酸刻薄也有可爱之处,一方面是小女子任性霸道的天性,更重要的是恰恰反映出林黛玉的坦率、纯真、和不畏强权的个性。

《红楼梦》代表着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据史载曹雪芹写这部书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他先后按阅十载,增删五次,耗尽了毕生的精力。林黛玉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精心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之一,曹雪芹在塑造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时,花费了在量的笔墨,倾注了在碍的心血,寄托着自己独特的富有叛逆精神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因此,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丰满而成功。读小说原著时,你时时会感到它独特的风格和气质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一、尖酸刻薄、心胸狭窄,是林黛玉较突出的个性。

翻开《红楼梦》一书,林黛玉的尖酸刻薄,心胸狭窄俯拾皆是。宝玉无心间说宝钗体丰怯热,黛玉便得意得不得了,幸灾乐祸笑嘻嘻地问宝钗刚才看了什么戏,结果被宝钗一顿抢白,碰了一鼻子灰。至于她和宝玉,更是常常无风无波,三天两头赌气,宝玉偶到宝钗处一玩,黛玉便冷言相讥,宝玉不过为自己辩解了一两句:“只许同你顽,替你解闷儿,不过偶然到他那里一趟,就乱说话”。黛玉便立即以攻为守,赌气回房,不理宝玉,害得宝玉只得“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软言来劝慰”。难怪宝玉被惹急了只能口口声声地说:“哪一天我把心掏出来给你看看就明白了”。如果说以上这些是因为爱情是自私的,从而导致林黛玉在与宝玉相恋与宝钗相竞过程中的患得患失,猜忌排斥心态,尚属情有可原的话,那么,黛玉对贾府上上下下许多人刻薄尖酸实属不该,也许有人说,是孑然一身寄人篱下的身世导致了林黛玉的敏感多虑,处处设防。从进贾府不久,即像一只浑身长刺的刺猬出现在众人面前,对宝钗、宝玉含酸挑刺自不必说,就是如大大咧咧活泼的史湘云,常常在貌似打趣之言中寓讥讽之意,惹得史湘云也有一回只好回敬“我自然比不上你,但你也不用见一个打趣一个”黛玉在下人面前表现的小姐脾气自然也就更多了。周瑞家的送宫花给各位姑娘,迎春、探春等都忙停下手中活计,欠身道谢,而黛玉在看到周瑞家的送花来,也只瞟了一眼周瑞家的手中的花,话里有话地问了句:“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呢?”当听说这是送剩的最后两朵时,顿时翻了脸,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不给我”。

由于黛玉的聪慧,更由于她寄人篱下的处境,才使她变得非常的敏感。一天晚上,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是她的声音,并说“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把个黛玉气得怔在门外。正要发作,转念却想:“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正在伤心垂泪之时,又听见宝玉宝钗的笑语声,越发动了气,越想越伤感,便也不顾苍台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在墙角边的花泪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一日她卧病在床,听到园子里的老婆子骂人,实则是骂她的外孙女儿,黛玉却认为是在骂自己,竟气得昏厥过去。

林黛玉的尖刻,神经质,使小性儿大多出现在两种情况下:一是谈到金良缘等危及到她和宝玉的爱情时;二是在遇到谈论身世、贵贱、引起她悲叹自己的处境时,这时她才会敏感地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一次,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洒杯时,不巧雪雁送手炉来,黛玉便一语双关地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也亏了你暗中摸索他的话!我平时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讽宝玉)只有聪敏的颦儿,才能把她的妒意表达得如此锋利而又含蓄,机带双调皮而又不漏痕迹。

二、坦率、纯真、不畏强权的个性让她的尖酸多了几分可爱。

林黛玉的尖刻只是表现在语言上的。这是曹雪芹用来塑造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的率真、多才机敏等侧面时能运用一种手法。并不能说明林黛玉就是一个狭隘、自私、内心歹毒的妇人。

首先黛玉挖苦、讥笑、讽刺的对象不是达官贵人,便是溜段拍马之流。当贾宝玉将北静王就赠的圣上所赐的一串名贵念珠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周瑞家的送宫花,她首先注意的不是宫花的精巧,而在意是否是别人挑剩下的。她嘲讽宝玉听戏时”装疯“,打趣那些有权有势的人,蔑视世俗人情等敏感、尖刻和孤傲,不仅反映出她的洁身自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且也是对权势的一种反抗。

其次,林黛玉常常是喜怒爱憎形于色、见于言,”见一个打趣一个“,她常以”比刀子还厉害“的语言去挖苦人,处处事事与人计较,固而被看作”刻薄“、”小心眼“。但若仔细考究起来,却大都是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而已。或是一个高傲的小女子任性的天性,我们应看重的是她常常一语道出事情的真相,不给那些看风使舵、诌上媚下、欺弱凌贫、心术不正之徒留一点余地。这不仅是她疾恶如仇的品性的自然表现,而且还说明她胸怀坦荡,心有所思、口有所言,常把自己的心灵毫无遮掩地坦露出来。再次,林黛玉也并非一味”孤标傲世、目无下尘,“其实她是很谦和的她人坦率真,见人以诚。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香菱是宝钗的丫环,向黛玉请教学诗,黛玉却热诚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望洋兴叹拜我为诗。“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她耐心地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点,教香菱品诗,说明她摒弃了”上智下愚,富贵贫贱“的俗见。她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篇目令其阅读,批改香菱的习作,堪称是”诲人不倦“,她待人宽厚,从不与人心存介蒂。故史湘云把她称作戏子伤了她的自尊,她有点不悦。可过了一会儿携了宝玉的”寄生草“四房,便又”与湘云同看“,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其天真笃实。本为情敌,无嫌犹猜,但在宝钗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和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其责:”你素日待人,固然是好的,然我是个多心的,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杂书不好,又努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此后,她对宝钗如亲姐姐一般,连宝玉也感到惊奇。这又是何等的宽厚和深厚坦白!

三、皎美的容颜、浓郁的诗人气质造就了一个内慧外秀的“红颜”。

《红楼梦》第三回”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中,黛玉”年貌虽小,却举止不俗,身体面庞虽弱不胜衣,却有一段风流态度“,黛玉之美已见端睨。作者并未直接着墨描绘黛玉之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突出黛玉的绝世美丽。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算看见了!“通过”写虚“的形式给人留下了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再从宝玉眼里看见黛玉的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但林黛玉又完全区别于历代的才女,这就是曹雪芹赋予她悲剧命运和叛逆精神的个性特征。在大观园里,她与薛宝钗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远远高也于诸裙钗,在博学多识方面,可能略逊宝钗;但在诗思的敏捷,诗作的新颖别致、风流飘洒方面,林黛玉却是出类拔萃、孤标独树的。诗社每次赛诗,她的诗作往往为众人所作祟,所激赏,因而不断夺魁。她的诗之所以写得好,是由于她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像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浸透力;即使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平凡的事物,她只一触到,立即就产生丰富的想像;新奇的构思和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尤其可贵的是,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融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抒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和悲剧命运。她的《白海棠》诗,既写尽了海棠的神韵,亦倾诉了她少女的衷情。尤其是“娇羞默默同谁诉”一句,最为传神:这既是对海棠神态的描摹,也是自我心灵的独白,她有铭心刻骨之言,但由于环境的压迫和自我封建意识的束缚,就是对同生共命的紫鹃、甚至对知音贾宝玉,也羞于启齿,只有闷在心里,自己煎熬。这便愈显其孤独、寂寞和痛苦。

四、痴情女叛逆者性格决定了她的悲剧人生。

《红楼梦》中最激动人心、催人泪下的,还是黛玉的叛逆者的性格。在她的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不仅才学横溢,学识渊博,而且又是那样如饥似渴地阅读“性灵之学”和描写爱情的角本杂剧,那样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艺术的境界,在竟把《西厢记》、《牡丹亭》中的“淫词艳曲”引为酒令。对于贾府的“混世魔王”、“祸胎孽根”、贰臣逆子贾宝玉,竟引为知音,结为同心,从思想到行动都对他予以支持。在大观园里,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从不说这些“混帐话”的,只有她一人而已,所以“宝玉深敬黛玉”。林黛玉身上闪烁着诗意和理想的光彩,充满了叛逆的精神。这是曹雪芹赋予这一形象新的基因,使她从根本上有别于历代的才女。从通篇《红楼梦》来看,林黛玉本就是个悲剧性人物,无论从她身世、性格,还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上看,都不可能让黛玉的人生有好结局,因为家庭观念、封建宗法思想,是不可能容忍她和宝玉的爱情开花结果,一个痴情女子面对无果的爱情、奈何她再博学、再聪慧孤傲,也终将敌不过社会大环境,悲剧结局自是意料中事。

第三篇:娇憨之爱说爱笑的史湘云

娇憨之爱说爱笑的史湘云

姓名:王彦芳

学号:201311000261

专业: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娇憨之爱说爱笑的史湘云

俄国伟大的诗人、剧作家托尔斯泰说过:“女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这句话应用在史湘云身上在合适不过,史湘云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在《红楼梦》中,有泼辣能干的凤姐,有细腻善感的林黛玉,有肌骨莹润的薛宝钗,风姿各异,难分高下。但是,史湘云可以将这些特点兼容并包,天然纯真,娇憨可爱,是《红楼梦》中最天真、最烂漫、最可爱的一位姑娘。

爱说话的史湘云。“虽系闺阁弱女,却素喜谈论。”林黛玉曾笑话史湘云道:“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爱和二都分不清,回头赶围棋时,又该你说幺爱三四五了。”连“爱”、“二”都分不清,却总是高谈阔论,以至于连迎春这样呆的人也发出怨言:“我就嫌他爱说话。也没见睡在那里还是咭咭呱呱,笑一阵,说一阵,也不知那里来的那些话。”一贯温柔和气、不言他人是非的宝钗,将她称为“话口袋子”,当香菱向湘云讨教做诗事宜时,湘云“越发高了兴,没昼没夜高谈阔论起来”,这让宝钗不胜其烦,打趣她们是“呆香菱之心苦,疯湘云之话多”。

史湘云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爱笑。她第一次出场就是“大说大笑”,影视上的史湘云更是和姐妹们笑成了一片。第二次因为穿着的古怪、辩论的饶舌惹人发笑。她出现在哪里,笑声就会走到哪里。别人不笑时,她兀自发笑,大家一起笑时,她都快要笑疯了。听刘姥姥的滑稽酒令,“史湘云撑不住,口饭都喷了出来”。黛玉形容刘姥姥粗俗之态是“母蝗虫”,“众人听了都笑得是前仰后合。只听‘咕咚’一声响,不知什么倒了,急忙看时,原来是湘云伏在椅子背儿上,那椅子原不曾放稳,被她全身伏着被子大笑,她又不提防,两下里使了劲,向东一歪,连人带椅子都歪倒了,幸有板壁挡住.不曾落地。众人一见,越发笑个不住。”在贾府那样家教森严的压抑氛围中,只有她和凤姐两个人才会发出如此爽朗的笑声,但是,她的笑与凤姐的笑有着本质的区别。凤姐的笑,是功利性的笑,要选择场合、时机,把握好笑的分寸;史湘云的笑是感性的笑,自我愉悦,发自内心,浑然天成,没有任何装腔作势的成份。前者是逗人以乐而自己不乐,史湘云则以己之乐而与人同乐。

爱说话、爱笑是体现了史湘云性格的外向和对生活的热爱。史湘云自幼父母双亡,由叔父抚养,寄人篱下。尽管她身世比林黛玉还苦三分,但她从没象林黛玉那样整日悲戚戚的,在贾府随时可以听到她的笑声,笑却是真挚无邪的笑,发自乐观的天性,更皆出语谐趣。如行酒令:“这鸭头不是那丫头,这头上哪有桂花油?”说不尽的俏皮,一时令人倾倒。她对生活永远兴味盎然,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在了解其身世背景之后,越发让人觉得爱说笑是其可贵的品质。

史湘云似海棠明艳耀眼。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她们抽花名签的时候,史湘云抽到的就是一枝海棠,签上写“只恐夜深花睡去”,黛玉当时还嘲笑她说:夜深改成石凉就好了,因为史湘云曾因醉酒在花园的石凳是睡着了。海棠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之一,海棠花姿潇洒,花开似锦,自古以来是雅俗共赏的名花,素有“国艳”之誉,历代文人墨客题咏不绝。一代大文豪苏东坡也为之倾倒,“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因此海棠雅号“解语花”。这也映照史湘云的的性格特点。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史湘云是胸怀坦荡,光明磊落的。湘云是贾母兄弟史鼎的孙女,从小父母双亡,靠着婶娘生活,“平日做针线都要自己动手”。“只有到贾府来,才可以获得些友情和温暖”。处在这种环境和地位中的湘云,好像一朵傲然开放在寒月烈日下的野玫瑰,在大观园中“也宜墙角也宜盆”。在《红楼梦》以贾宝玉为中心的恋爱故事里,湘云和黛钗之间曾一度形成“三分鼎足”的局面。而在此之间,湘云毫不掩饰自己对宝玉的热情,不隐讳对黛玉的妒忌,不学宝钗故作超然,心底坦坦荡荡,行为正大光明。记得在《红楼梦》第二十回“忽听有人说:‘史大姑娘来了’„„只见湘云大说大笑的„„走来笑道:‘爱哥哥,林姐姐,你们天天一处玩,我好不容易来了,也不理我理儿’„„”被黛玉笑指她把“二”字说成了使她二人都难于出口的“爱”字。宝玉待湘云也十分亲近。有一次,湘云在宝玉“千妹妹,万妹妹”的央告下,当着黛玉的面给宝玉梳头打扮,更可见他们之间感情至深,当着可谓说“情敌”的面也无所顾忌,其心可照人。湘云见到宝玉和黛玉亲近,是有点吃醋的,再加上宝钗对她的拉拢,于是形成了湘云和黛玉相当程度的对立。虽然她曾被宝玉送的金麒麟触动幻想,默默出神,可是一旦湘云看破了世情,自知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眼前的一切并不像自己所幻想、所追求的那样自由美好时,她和黛玉的前隙也就顿然冰消雪融了,从而由宝钗的支持者变为黛玉的同情者、由此使我们不难看出湘云的为人是那样的“英豪阔大宽宏量”。这对于黛钗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史湘云有不拘小节,豪放旷达的大丈夫风格。“憨湘云醉眠芍药烟”(第六十二回)是湘云豁达大度的最好写照。大家在一起行酒令,唯独湘云和宝玉“三”“五”乱叫地猜起拳来,还笑着说:“这个简断,爽利,合了我的脾气。”喝酒喝醉了的史湘云,图凉快,在山子后头一块青石板橙上睡着了。像一幅幽静、赏心悦目的画面。在那封建礼教森严,三从四德的说教下,这样一位千金小姐如此地开怀畅饮。她那豪放豁达的性格给那阴森森的大观园带来一片生气,洋溢着青春的气息。湘云那豪爽的个性还表现在她毫不掩饰自己的才华,当香菱请教她谈诗时(第四十九回)“那湘云极爱说话,哪里经得香菱又请教她谈诗?越发高兴了,没昼没夜,高谈阔论起来,满口是杜工部之沉郁,韦苏州之淡雅,温八叉之绮靡,李义山之隐僻,说个不了。”大观园中有谁这样粗豪直爽?她从不理睬那些“坐莫动膝,立莫摇裙,喜莫大笑,怒莫高声”的《女四书》,她想说就高声大说,想笑就开怀大笑,想饮酒就饮个痛快,想作诗就挥墨泼洒,真是随心所欲,一扫大观园中那些姑娘小姐们的矜持,扭捏。这是我最欣赏的她。

从梁归知老师的讲述中才彻底认识到史湘云是一个贯穿全书的重要人物形象,全书120回,对她就有近20回的描述。作者把她的命运纳到四大家族之中描写,通过她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变化,从侧面描写了四大家族之一的史家的衰败过程。虽然湘云好像是几缕飞云,给人一种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的感觉。

记得自己读《红楼梦》也有三遍了。读第一遍的时候,主要是被宝玉和黛玉的爱情吸引,这时候是把《红楼梦》当成爱情小说看得。到第二遍的时候,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记住《红楼梦》中人物关系。到第三遍的时候,开始读书中每个人的故事。但从没有能够深层解读,里面的一些情节和故事人物还是很模糊。梁老师讲《红楼梦》 给人的感觉是特殊的,让人觉得捧一杯春茗,赏一下《红楼梦》,正好契合心情,颇是雅致。

梁老师讲课很有特点,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深刻。例如他对《红楼梦》的探佚。他说《红楼梦》的原稿并不是没有写完,而只是八十回以后的原稿丢失了。“佚”就是丢失的意思。他认为这个丢掉的原稿,是有根据来探索的。第一种根据,就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各种表现形式。第一种就是谐音法,体现在《红楼梦》的人名这个方面,小说一开始就是两位人物——贾雨村、甄士隐。小说的正文也交代了,它是谐音,“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当然那个“村言”根据专家们的考证,应该是存在的“存”,语气虚词的那个“焉”,但是文本里边是村子的“村”,言语的“言”,因为要跟这个对仗,那个“隐去”和“存焉”应该是对仗的。这就是说隐喻曹家历史的。再比如贾家的四位小姐,叫元春、迎春、探春、惜春。非常明确地指出,这“元迎探惜”那四个字,是谐音“原来应该值得叹息”那个“原应叹息”四个字,就是她们的命运是非常可悲的,是值得同情的。第二种方法是谶语法。第三种影射法。在这我就不详细复述老师讲的了。再比如他对《红楼梦》“每九回一个单元”的认识以及宝玉和王熙凤才是贯穿始终的两大主角等等。总之老师讲的非常有震撼力和感染力。再有,梁老师讲课很幽默,在他的课堂上时不时的会爆发一种笑声,让人感觉这课听起来很轻松,没有沉闷感。最后,我认为,诚然上好一节课是需要许多方面的因素的,老师的个人魅力很重要,他的的课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让学生懂得反思。反思使我们锦上添花。所以上好一节课对于每一个老师都不是简单的事情。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也是我们每一位老师应该做到的,也是老师教给我们的。

第四篇:红楼梦人物评析 史湘云

红楼梦人物评析 史湘云

红楼写得唯美,美得让人沈醉,贯穿其中消极出世的思想在我欣赏美的同时,却不知不觉地病入膏肓,曾以为看破红尘,却不知自己已堕入迷津。

掩卷难忘的是那些并非十全十美的女孩子。她们虽各有不足,但真实,且各有其可爱之处。宝钗世故,却体贴人情,豁达从时;黛玉小性儿,然真诚;探春对生母未免过于绝情,但她高雅脱俗,柔中有刚,有理家之才。况且她们个个聪明美丽。大观园里的女孩子们,都各有其欣赏之处。与黛玉、宝钗鼎足而三的史湘云,我就非常欣赏她的性格,欣赏湘云的才华在大观园众佳丽中绝对有鹤立鸡群的优越感。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 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为史湘云正名:

曹公在写《红楼梦》的时候,独对海棠春睡的典故特别感兴趣,一而再,再而三地引以套用在湘云身上,反复渲染。湘云醉酒后,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已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也掉到地下,半被落花埋了。大观园至纯至美的自然之子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至!

史湘云是以“天真豪爽”为其性格特征的。自小父母双亡,与林黛玉的身份颇为相似。但是她与具有叛逆性格的林黛玉之间几次发生冲突时,总是站在薜宝钗一边,对林黛玉进行露骨的攻击,因此,史湘云只能归到封建制度的拥护者的行列里。

湘云的结局,据推测,应是丈夫早亡,家破人亡。小时候问老一辈的老人,有的说她后来与贵族公子卫若兰结婚,婚后美满,但不久若兰死去,寂寞终生。有的说宝钗早卒,宝玉击,湘云沦为乞丐,最后宝玉与湘支结婚。不论有多少说法,史湘云的结局,与大观园里的众姐妹一样是悲剧性的。

湘云的正统思想非我所取,却喜爱她的性格。出身比黛玉还要孤苦的湘云,叔叔、婶婶显然没把她放在心上,家道中落,自免不了夜夜做活到三更,且不得有任何抱怨。然她的好处是不自苦,所以活得健康而乐观。正如她对黛玉所说:“你是个明白人,何必作此形象自苦。我也和你一样,我就不似你这样心窄,何况你又多病,还不自己保养。”她的乐天大方胜过黛玉多多了。如斯,为什么大家都同情林黛玉而忘掉那个比黛玉更苦的史湘云呢?是因为黛玉的招人同情,或是她有一部哀艳浪漫的爱情故事?宝玉和黛玉是由青梅竹马自然地发展为知己之爱,生死之恋。而史湘云却是非常一般的,由父母包办的婚姻。曹公在《红楼梦》第五回暗示读者,史湘云的婚姻也很不幸:“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但这种朦胧的暗示很难激发起读者多大的感情共鸣,所以史湘云不幸的婚姻没有在读者群里博到更多的同情。

我自认红楼女儿里,湘云无疑是一个光彩照人的角色,不输薛林。美貌是出众的,仪态是大方的,观园见客,老太太首先就安排薛、林、史,然后才轮到正经的孙女,自然因为是能为贾府增光的人物。她不同于黛玉的柔弱,宝钗的端雅,其最惹人爱的是她的娇憨。比如有点饶舌,把“二”念成了“爱”,比如敢醉卧芍药荫,敢割腥啖膻,穿上小子衣服。如此自然、健康、可爱的人物,在红楼中并不多见。

湘云的才华是与林、薛二人并肩的,无论吟诗填词,联对行令,她的敏捷、灵活、新巧都令人叹而观止。但她并不象黛玉恃才自傲,也不似宝钗藏拙,一举一动都爽朗大方,实在可爱得很。

湘云说话待人均出自真心,毫无遮拦,人家都让着林妹妹,偏她直言快语也不怕得罪人。她与宝钗交好,当黛玉取笑宝钗为宝玉执绋绣花时,她顾左右而言它,不肯与黛玉一起取笑。其为人率真,自然天成就比过宝钗。

象这样一个人物,以她的聪明实际,辅佐丈夫不成问题,以她的乐观开朗,应付家族关系不成问题,以她的健康和才华,教养几个出色的孩子不成问题。本该是一个贤妻良母,可叹命运竟如此悲惨,从小是“纵居那绮罗中,不知娇养”,好容易嫁个如意郎君,还是痨病,贤妻做不成,良母也不可能了。

宝钗和黛玉。一位深明大义,一位敏感多情。娶了薛固然是仕途经济被鞭策,娶了林难道不是整天哭哭笑笑揣摩芳心?累傻人也。红楼女儿里,我觉得最理想的太太,莫过于史大姑娘。有云:生子当如孙仲谋,娶妻当娶史湘云。前一句是名句,后一句是我杜撰。

湘云的美貌,自不待言。一身男装时,都“原比她打扮成女儿更俏丽了些”。美貌之外,健康也重要。红楼女儿,美丽的生命多,旺盛的生命少,一大半病病歪歪。黛玉从会吃饭起就吃药,宝钗有“热症”,强如王熙凤,最亲近的平儿也知她是死撑。湘云却体健貌端,割腥啖膻,烧烤鹿肉,全不当一回事。喝醉了酒,枕着芍药花在石头上露宿,香梦沉酣,也不言她感冒。

大观园里,才思可堪与钗黛一拼的,只湘云一人而已。芦雪庭、凹晶馆以及历次赛诗联句,湘云都来得快且多,芦雪庭一役,湘云有鹿肉助兴,诗思敏捷,独战宝琴、宝钗、黛玉。凹晶馆,有她的“寒潭渡鹤影”,方有黛玉的“冷月葬诗魂”。

素有“话口袋子”的湘云,香菱要学诗,不敢罗唆宝钗,就向湘云请教。湘云便“没昼没夜,高谈阔论起来”。这份热情,十二钗中,首屈一指。且心地纯真,所以心直口快。她说演戏的小旦“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又常常夸宝钗,又嘲笑宝玉在黛玉面前低声下气。虽然是口无遮拦,但凭着实话实说,心底光风霁月,也没人能真的跟她生气,就是黛玉也不行,只好拿宝玉撒火。

网上曾有人说,生在今日,湘云定是那种能陪着丈夫看足球,甚至比丈夫还更像“超级球迷”的女人。我信。湘云对生活永远兴味盎然,属于她的色彩明快、温暖,一如雪地里戴着的大红猩猩昭君套。那是湘云最配的颜色啊。

黛玉敏感,宝钗成熟,湘云豁达。如她的诗句:清冷香中抱膝吟。看着清冷这样的字,却有香,有抱膝的悠然,有吟诗的心境。透着一个乐观主义者的生活姿态。

黛玉时时觉出风刀霜剑的寒气,湘云大大咧咧行走其间,视若无物。人有时候是要活得粗率一些,才能快乐一些的。因为看不到陷阱,也不放它在心上,反而履险如夷。所谓“傻人有傻福”,说的大概就这意思吧。

有湘云才貌的现代女性并不少见,修炼湘云的个性,却不容易。放宽心怀,方能履险如夷。就是不当人太太,生活也会因此多一些乐趣,少一些困扰。

记得前些天,女朋友跟我说:“我这几天想了很多,......从此要做个沉静的好姑娘了。”

当时听到这句话,心中升起一阵莫名的甜蜜、酸楚和痛心,这大概是类似血液的味道吧。

第二天,我突然明白了那种感觉是什么。便是《红楼梦》上宝玉挨打之后,湘云心疼的跟宝玉说的那句话:“你可真是个明白晚了的!”

马上把这告诉她,她说“你可真是个明白晚了的”。我黯然无语。

探春评析

在曹雪芹的笔下,《红楼梦》诸裙钗中,真正属于贾府的只有四位小姐(元迎探惜)。其中重彩描写的人物是三小姐探春。她是透过林黛玉的眼睛向读者介绍的,小说写道:

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妈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

“俊眼修眉”倒还罢了,再加上“顾盼神飞,文彩精华”,怎能不让人“见之忘俗”!三小姐一出场就不同凡响。

其实,在我看来,曹雪芹描写三小姐探春的与众不同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就连她的闺房,那气象的疏朗、格局的空间感,以及室内的每一件摆设,都活脱脱地写出了探春高贵的性情、独特的风格。小说第四十回中写道:

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官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槌。

这就是“秋爽斋”,人如其斋,斋如其人,一派清淡、高雅的气韵,就如那束白菊一样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然而,细心的读者一定会从那花梨大理石书案中看出冷硬的线条美,是探春理性人格的真实写照。汝窑花囊及囊中的白菊,既有主人的洒脱又有恣意的生活情趣。而那颜鲁公的书法,端庄雄伟,劲道郁勃,所具扛鼎之力,恰是探春怀有大丈夫之志的象征。

曹雪芹赐给探春一个“敏”字,这是最恰当最准确的评价。她性灵敏锐,作事敏捷,心地敏慧。贾府的人送她绰号“镇山太岁”,又称“玫瑰花儿”,好看扎人。说明探春有一股与生俱来的“威仪”,像一头藏爪狮子一样谁也招惹不得。倘若有人敢冒犯她,她就会像狮子一样伸爪扑倒任何人。因此,就连恃权横行的王熙凤也惧她三分。小说第五十五回王熙凤与平儿有一段对话,写出了对探春才干敏捷的评价来。文云:

还有一件,我虽知你极明白,恐怕你心里挽不过来,如今嘱咐你:他虽是姑娘家,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是言语谨慎;他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利害一层了。如今俗语说“擒贼必先擒王”,他如今要作法开端,一定是先拿我开端。倘或他要驳我的事,你可别分辩,你只越恭敬,越说驳的是才好。千万别想着怕我没脸,和他一犟,就不好了。

第六十二回黛玉评价探春时对宝玉说:“你家三丫头倒是一个乖人。虽然叫他管些事,倒也一步儿不肯多走。差不多的人就作起威福来了。”宝玉道:她“最是心里有算计的人,岂止乖而已。”可谓评价中肯。王熙凤与探春都堪称现代女强人的典范,但是探春之所以高出王熙凤一头,最关键之处是探春“知书识字”,也就是文化素质高,所以王熙凤不得不承认探春比她“更利害一层了”。

如果说湘云的豪迈具有诗人气质、名士风度,那么探春的豪迈则更多地强调实现“自我”,希望生命之光能普照人间。她说过,自己但凡是一个男人就要到世上去干一番事业,正是要实现“自我”价值的心声。这是一种政治家的气魄和风度。正因为如此,在贾府中探春最早感觉出这个大家族所潜伏的种种危机。只有一个有政治头脑的人方能敏锐地体察出来,并且敢于指出它的弊端的严重后果。第七十四回发生“抄检大观园”之事,探春的伤心也好,愤怒也好,其实都是冲着一件事:这是自杀自灭的征兆。她愤怒地说:“别忙,抄你们的日子有呢!”这才是探春担心的真正缘由。只有探春一人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凤姐一流人物何能想到、看到、说出这一层来!

不过,探春之“敏”还有胎带来的“敏”——庶出的敏感。她生性反对迎春的懦弱忍受,也反对惜春的绕着是非走,她反对这种弱者行为。因此每当触及到她的出身时,她是不惜一切的抗争。这固然反映了她强的一面,但也透露她极为“敏感”的一面。有许多人评论到这件事时常以等级观念来批评探春。我以为在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家族中,这不能不伤害探春的自尊心,但更重要的是她维护做人的尊严,她强烈地反对这种等级势力的束缚。当王善宝家的挨了她一巴掌后,她大怒地说道:

你是什么东西,敢来拉扯我的衣裳!我不过看着太太的面上,你又有几岁年纪,叫你一声“妈妈”,你就狗仗人势,天天作耗,在我们跟前逞脸!如今越发了不得了!你索性望我动手动脚的了!你打谅我是和你们姑娘那么好性儿,由着你们欺负,你就错了主意了……

声色俱厉,义正词严,这里维护的不仅是她个人的自尊心,而且维护整个家族的尊严。这种“狗仗人势”的奴才,欺负的不仅是一个小姐,是在颠倒一种社会关系,这才是探春所不能容忍的。

曹雪芹如此去写探春,是在塑造一个杰出的女政治家。然而她生于末世,命运不佳,只有千里东风与她相伴。这是探春的悲剧、贾家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她是贾氏四姊妹中的“尖子”,也是命运较好的一个。

小说反复写了探春的才情。特别是第五十五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更集中地描写了她这一性格特点,表现了她的才情和干练。凤姐儿小产卧病,王夫人委托探春管理家事。她一登上“议事厅”,几件事一过手,荣府的管事娘子们便感觉到“探春精细处不让凤姐儿”;平儿警告众媳妇说:“果然招她动了大气,……你们就现吃不了的亏。她撒个娇儿,太太也得让她一二分,二奶奶也不敢怎么样”;“你们都看见了,二奶奶在这些大姑子小姑子里头,也就单惧她五分。”平儿向凤姐儿汇报了探春理家的情形之后,凤姐儿连连夸道:“好,好,好!好个三姑娘!我说她不错。”“心里嘴里都也来得,又是咱家的正人,太太又疼她……她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利害一层了。”她告诫平儿:“如今俗语说,擒贼必先擒王。她如今要作法开端,一定是先拿我开端。倘或她要驳我的回,你可别分辩,你只越恭敬,越说驳的是才好。”凤姐儿是善识人的,她非常欣赏探春的才情,决心要和她“协同”,拉她“做个臂膀”。贾琏的小厮兴儿“演说荣国府”时,说探春是“玫瑰花,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只是有些扎手。”就连从不过问家事的宝玉、黛玉也说探春是个“最是心里有算计的”“乖人”。探春确实是贾氏姊妹中的佼佼者,她不仅是“心里有算计”,“事事明白”,“心里嘴里都也来得”,而且有心胸,有胆识,精明伶俐。她曾说:“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早走了,立出一番事业来,那时自有一番道理。”贾母因贾赦要讨鸳鸯做妾而动怒,在责骂邢夫人和众人时,王夫人也被冤枉了;可是,众人见此情景,都不敢发一言。

探春有心的人,想王夫人虽有委屈,如何敢辩; 薛姨妈现是亲妹妹,自然也不好辩;宝钗也不便为姨母辩;李执、凤姐儿、宝玉一发不敢辩:这正用 着女孩儿之时——迎春老实,惜春小——因此,窗外听了一听,便走进来,陪笑向贾母道:“这事与太太什么相干?老太太想一想:也有大伯子的事,小婶子如何知道?

在“用着女孩儿之时,心里想得到,敢于冒贾母的盛怒站出来;并且能用一句话为疼爱自己的王夫人解冤,让老太太承认自己胡糊涂;恐怕在贾氏妹妹中只有探春一人。

在上边众人评论里,要数宝黛评论最为深刻,一语道出了探春的机灵聪敏、巧于心计、为人乖觉的思想性格的本质特征。她的这一性格特点,是有其社会历史根源的。

她有一个与生俱来的“致命伤”——庶出。这在“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庶无别则宗族乱的封建社会,使探春处于尴尬不利的境地:一方面她是主子姑娘,享有封建贵族的一切特权;另一方面,她又是“姨娘姑娘”、为世俗所轻。

正如兴儿向尤氏姊妹夸赞探春之后所说:“可惜不是太太养的。”凤姐在连夸探春三个“好”之后,也颇为惋惜地说:“只可惜她命薄,没托生太太肚子里。”她对平儿说:“将来攀亲,如今有一种轻狂人,先要打听姑娘是正出是庶出,多为庶出不要的。”

“庶出”,是探春的一块治不好、挖不掉的心病,使她形成一种独特的心态;尽力向贾政、王夫人一边靠,也竭力离赵姨娘远些,最好让别人忘记自己是起姨娘所生,只知道她是“主子姑娘”。

然而,她不仅无法改变“庶出”这个事实,而且她的生母赵姨娘偏偏又是一个自轻自贱,为众人所不齿的人物;胞弟贾环更是猥琐不堪,处处遭人嫌弃。

因而,探春更处于难堪的地步。她的亲舅舅赵国基死了;赵姨娘想向管家的探春多讨一些殡埋银子,遭到探春的拒绝。

赵姨娘哭闹说:“如今你舅舅死了,你多给了二三商银子,难道太太就不依你?分明太太是好太太,都是你们尖酸刻薄!......如今没有长翎毛就忘了根本,只„拣高枝儿飞‟去了。”探春没有听完,气的脸白气噎,哭问道:“谁是我舅舅?我舅舅早升了九省的检点了!那里又跑出一个舅舅来?我倒素昔按礼尊敬,怎么敬出这些亲戚来了?——既这么说,每日环儿出去,为什么赵国基又站起来?又跟他上学?为什么不拿出舅舅的款来?何苦来!谁不知道我是姨娘养的,必要过两三个月寻出由头来,彻底来翻腾一阵,怕人不知道,故意表白表白!也不知道是谁给谁没脸。”

请看,探春对“庶出”是多么敏感,反应是多么强烈!谁要一涉及“庶出”,就好像在她伤口处按了一把盐。一次,宝玉向探春学说赵姨娘因她给宝玉做鞋而不给贾环做鞋如何报怨时,探春登时发怒道:

“怎么,我是该做鞋的人吗?我不过闲着没事,做一双半双,爱给那个哥哥兄弟,随我的心,谁敢管我不成?”

当宝玉说赵姨娘心里“自然又有个想头了”时,探春益发动了气。将头一扭,道:“连你也糊涂了。她那想头自然是有的,不过是那阴微鄙贱的见识,她只管这么想,我只认得老爷太大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什么偏的庶的,我也不知道。”

抄检大观图时,每到一处,都是伏首贴耳,任其抄检;唯独到了秋爽斋,遭到了探春的拒绝和抵抗。不但没有抄成,凤姐还遭到斥责。王善保家的挨了一记耳光。这自然也是出于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家族的利益,但这种魄力和胆识,却是探春独有。

时时处处表现出自己是“主子姑娘”的身份和地位,百般忌讳“庶出”,是探春心态的突出表现,也是她思想性格的本质特征。有人说,探春的封建等级观念极浓,她连自己的身生母亲都不承认,真是冷酷无情。诚然如此,但她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的。生为女儿,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已是不幸,更何况又是庶出?特别是在“一个个好像乌鸡眼,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贾府,她要站隐脚跟,取得“主子姑娘”应有的尊严和地位,她必须割断与生母的天然脐带关系,与正室太太接上一条人工脐带关系。她的森严的等级观念和灭绝天性的冷酷无情,并非俱生而来,乃是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和封建贵族的伦理纲常所造成的。如果我们不从社会历史根源上去探讨,仅仅苟责于探春个人,那无疑是本末倒置。

第五篇:《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之贾宝玉

教学设计《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之贾宝玉

林黛玉进贾府

教学目标:1.从王夫人和林黛玉的语言中初步了解宝玉。2.从贾宝玉的行为分析其叛逆的性格

3.结合文本及课外资料解析贾宝玉性格内蕴。教学重点:解析贾宝玉性格内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林黛玉和王熙凤的性格特点

林黛玉:美貌多情,体弱多病,言谈举止谨慎小心,心思玲珑。

王熙凤:泼辣,察言观色,善于逢迎。2.揭示本课学习内容

那么今天我们就要来看看贾宝玉这个人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

二、初步了解

1.说一说你眼里的宝玉?

预设:多情,纨绔,帅„„

2.从哪里得出这些信息?

出场后的外貌描写:帅气,多情 出场前的侧面描写:纨绔,玩世不恭

3.总结你眼里的宝玉形象

多情、叛逆的纨绔子弟(板书)

三、重点解析

1.>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典型环境 2.宝玉最叛逆的举动——摔玉

(1)视频播放(2)摔玉内涵

A.印证木石前盟

B.情节上为宝黛爱情作铺垫 C.性格中的叛逆(最重要)

3.叛逆的举动看性格内蕴——对封建礼教的反抗

(1)反科举,憎功名

(2)关爱女性,博爱

区分博爱与对黛玉的爱

(3)追求自由爱情

4.西江月》中展现的宝玉——似贬实褒

(1)范读

(2)词中描写的宝玉形象(站在封建统治者的角度)

(3)词中真实的宝玉形象

(4)词的手法

5.再谈谈你现在看到的宝玉 顶撞封建的社会“先驱”(板书)

四、拓展训练

选择一位你熟悉的任课老师,通过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方面写一写你眼里的他(她)。学生读自己作品

五、课后作业

林黛玉与史湘云人物形象之比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