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土壤学大纲.doc(大全)
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土壤学》考试大纲
本《土壤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农业资源利用、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是农林业生产的必需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土壤学是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和性质、土壤环境过程、土壤退化与保护和管理等部分。要求考生对土壤学的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理解,能够系统地掌握土壤形成、土壤性质、土壤退化与管理等内容,掌握土壤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
(一)土壤学概况
1、土壤在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土壤基本概念,土壤肥力,近代土壤学的发展及主要学术观点
3、土壤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二)土壤矿物质
1、土壤矿物质的元素组成和矿物组成
2、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非硅酸盐粘土矿物
3、土壤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
(三)土壤有机质
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组成
2、简单有机化合物、植物残体、土壤腐殖质的分解和转化,影响分解和转化的因子
3、土壤腐殖质的形成、性质,土壤腐殖质-粘土矿物复合体,土壤腐质酸的分组,土壤腐质酸的性质
4、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土壤有机质管理
(四)土壤生物
1、土壤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类型多样性,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微生物营养类型多样性,微生物呼吸类型多样性
2、影响生物活性的环境因子,包括温度、水分、pH、通气性等
3、菌根,土壤酶及活性物质
4、土壤动物及微生物与物质分解和转化的关系
(五)土壤质地和结构
1、土壤三相组成,密度,容重,孔隙
2、土粒,粒级,土粒组成与性质,机械组成与质地,不同质地土壤特性与改良
3、土壤结构体,团粒结构
4、土壤的孔性与孔度,多级孔度模型,当量孔径,土体构造
(六)土壤水
1、土壤水的类型划分及有效性,水分含量表示方法,水分含量测定方法
2、土水势及其分势,土壤水吸力,土壤水能态的定量表示,土水势测定,水分特征曲线
3、饱和土壤中的水流,非饱和土壤中的水流,土壤中的水汽运动,入渗、土壤水的再分布和土面蒸发
4、土壤中的溶质运移,包括对流、分子扩散、机械弥散、水动力弥散
(七)土壤空气和热量
1、土壤空气的组成和运动
2、土壤热量来源,土壤表面的辐射平衡,土壤的热量平衡
3、土壤热容量,导热率,热扩散率
4、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地形、地貌及植被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八)土壤形成和发育
1、成土因素
2、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基本成土作用,主要成土过程
3、土壤的个体发育,系统发育,土壤剖面,反映土壤风化发育的指标
4、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理化特征及分布规律
(九)土壤胶体化学
1、土壤胶体表面类型,比表面和表面积,表面电荷和电位
2、离子吸附,阳离子静电吸附,阳离子交换,阳离子专性吸附
3、阴离子的静电吸附,阴离子的负吸附,阴离子的专性吸附
(十)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
1、土壤酸性、碱性的形成
2、土壤酸度的强度指标和数量指标,土壤碱性指标,影响土壤酸度的因素
3、土壤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体系,氧化还原指标,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的因素
4、土壤缓冲性概念,土壤酸、碱缓冲性,土壤氧化还原缓冲性
5、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况对生物、养分有效性及有毒物质积累的影响
(十一)土壤养分循环
1、土壤碳素循环的基本概念,土地利用方式对碳循环的影响,土壤碳素循环与全球变化
2、土壤氮素循环的基本概念,土壤氮素的获得和转化,土壤氮素转化,土壤氮素调控,生物固氮
3、土壤磷的形态、数量,固定及转化
4、土壤中钾、钙、镁、硫、微量元素的形态、含量、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5、土壤中养分平衡,养分移动,养分补给
(十二)土壤耕作和管理
1、土壤的物理机械性和耕性及其影响因素
2、掌握最适耕作的土壤条件
(十三)土壤污染与防治
1、土壤污染的基本概念,土壤背景值,土壤自净作用,土壤环境容量
2、土壤污染的主要类型,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固体废弃物,放射性污染,点源污染,面源污染
3、土壤组成、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况对污染物的影响
4、酸性沉降对土壤性质和生物的影响
5、土壤污染的防治与治理
(十四)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
1、土壤退化的概念及分类
2、我国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及退化的现状,防治及治理措施
3、土壤质量的概念,土壤质量评价参数与指标体系
二、考试要求
(一)土壤学概况
1、了解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在农林业生产和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
2、掌握土壤肥力、土壤基本物质组成等概念。
3、了解土壤科学发展简史,包括世界土壤科学发展史的主要代表性学派及其基本观点和我国土壤科学的发展史。
4、了解土壤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二)土壤矿物质
1、了解原生矿物组成,次生矿物组成,掌握土壤物质的主要元素组成和硅铝铁率。
2、重点掌握铝硅酸盐粘粒矿物的构造特征,粘粒矿物晶架内的同型异质替代(同晶替代)。
3、掌握粘粒矿物的种类及一般特性,粘土矿物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粘粒矿物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三)土壤有机质
1、了解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2、掌握矿化过程、腐殖化过程的概念,了解植物残体在土壤中的分解情况。
3、了解腐殖质形成的两个阶段,及合成腐殖质所需的基本材料。
4、掌握土壤湿度和通气状况,土壤温度,土壤反应,有机物质的组成状态对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转化影响。了解腐殖化系数的概念。
5、重点掌握腐殖质的组成,腐质酸的分离提取,腐质酸的含氧功能团和电性。掌握腐质酸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及腐质酸的分子结构特征。
6、掌握土壤有机质的养分,保肥性能,以及促进团粒结构形成等方面的重要性。土壤有机质的矿化率,“激发效应”。
(四)土壤生物
1、了解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
2、重点掌握土地利用方式及环境条件变化对土壤生物的影响。
3、掌握土壤生物与物质分解和转化的关系。
4、掌握菌根对植物吸收养分和水分的影响。
5、了解土壤酶及活性物质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五)土壤质地和结构
1、掌握国际制土粒分级标准,掌握砂、粉、粘粒的基本性质,了解前苏联、美国、中国的土粒分级标准。
2、重点掌握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标准,卡庆斯基土壤质地分类标准,了解中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
3、掌握砂土、壤土、粘土的理化特性,了解土壤质地层次性及不同质地土壤的利用改良。
4、掌握土壤质地对土壤水分、养分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六)土壤水
1、掌握土壤水含量的表示方法:重量百分数,容积百分数,土壤水贮量,土壤水含量的测定方法,土壤水类型。
2、着重掌握土水势及其定量表示,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吸力与土壤当量孔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滞后现象等概念。
3、掌握土壤水的饱和流动(达西定律),饱和导水率。掌握土壤水的不饱和流动,水汽运动规律。了解水进入土壤的入渗过程,田间持水量,土面蒸发等的概念。
4、掌握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概念及永久萎蔫点的概念。
(七)土壤空气和热量
1、了解土壤空气的组成和含量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掌握土壤通气性机制,指标。
3、掌握土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土温对土壤生物学过程的影响,土壤热量的来源,土壤表面的辐射平衡及其影响因素,土壤表面热量平衡,土壤热性质,土壤温度状况等内容。
(八)土壤形成和发育
1、熟练掌握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综合作用。
2、掌握主要成土过程,特别是典型地带性土壤的形成过程。
3、熟练掌握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及其对土壤形成和营养元素循环的影响。
4、掌握成土因素对土壤剖面特性的影响。
5、基本掌握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规律、理化特性。
(九)土壤胶体化学
1、掌握土壤胶体、永久电荷、可变电荷等概念。
2、掌握永久电荷,可变电荷的来源,土壤电荷数量及其影响因素,电荷密度。
3、掌握交换性阳离子和阳离子交换作用,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征,影响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的盐基饱和度。
4、了解交换性阳离子有效度的概念,影响交换性阳离子有效度的因素。
5、了解阴离子吸附的概念,阴离子的负吸附,阴离子的专性吸附。
(十)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
1、了解活性酸、潜性酸、交换性酸度、水解性酸度等概念,重点掌握土壤酸度的类型、成因。
2、掌握土壤碱度的概念,衡量土壤碱度的指标,碱性土的成因。
3、掌握土壤胶体类型和性质、土壤胶体上酸基的解离常数、土壤吸附性阳离子组成和盐基饱和度、土壤空气CO2偏压、土壤水分含量、土壤Eh对pH值的影响。
4、着重掌握土壤缓冲性能概念及产生缓冲性能的原因,影响缓冲能力的因素。
5、掌握土壤反应对土壤微生物及植物生长的影响,了解土壤反应和养分有效度之间的关系。
6、了解氧化还原电位的概念,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因素。
7、了解土壤氧化还原状况对生物、养分有效性及有毒物质积累的影响。
(十一)土壤养分循环
1、重点掌握土壤碳循环,土壤碳与全球变化的关系。
2、重点掌握土壤中氮含量和影响含量的因素,土壤中氮的形态来源和氮素循环。
3、重点掌握有机态氮和矿化过程,硝化过程,生物脱氮过程、化学脱氮过程,铵态氮 的晶穴固定作用,氮的同化作用,土壤氮形态状况及调节原理。
4、掌握土壤中磷的含量,磷的形态及影响因素。了解磷的固定机制(化学沉淀、表面反应等)、影响土壤固磷作用因素及减少固磷作用的途径。
5、了解土壤中钾、钙、镁、硫、微量元素的形态、含量、有效性及影响因素,增加有效性的途径。
6、理解土壤养分平衡中强度因素和容量因素的概念。
(十二)土壤耕作和管理
1、要求掌握土壤的物理机械性和耕性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常见的耕作及特点。
2、需理解和掌握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土壤的物理机械性、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粘着限、脱粘点、上塑限、下塑限、塑性值、土壤硬度、土壤耕性、土壤结持性、土壤坚实度。
3、重点掌握影响土壤的物理机械性和耕性的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等内容。
(十三)土壤污染与防治
1、掌握土壤污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类型。
2、掌握酸雨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
3、重点掌握土壤污染的主要类型、原因、防治及治理途径。
(十四)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
1、掌握土壤退化的基本概念。
2、重点掌握我国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及退化的现状,防治及治理措施。
3、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我国土壤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4、了解土壤质量的概念及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
三、主要参考书
1、黄昌勇主编.土壤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朱祖祥主编.土壤学上、下册。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
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编制日期:2011年7月1日
第二篇:《土壤学》考试大纲
生态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土壤学》考试大纲
本《土壤学》考试大纲适用于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生态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是农林业生产的必需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土壤学是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和性质、土壤环境过程、土壤退化与保护和管理等部分。要求考生对土壤学的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理解,能够系统地掌握土壤形成、土壤性质、土壤退化与管理等内容,掌握土壤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二、考试内容
(一)土壤学概况
1、土壤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重要性及作用
2、土壤的基本概念
3、土壤的主要功能
4、土壤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5、近代土壤学科的发展及主要观点
(二)土壤矿物质
1、土壤矿物质的元素组成和矿物组成
2、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非硅酸盐粘土矿物
3、土壤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
(三)土壤有机质
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组成
2、简单有机化合物、植物残体、土壤腐殖质的分解和转化,影响分解和转化的因素
3、土壤腐殖质的形成、性质,土壤腐殖质-粘土矿物复合体,土壤腐质酸的分组,土壤腐质酸的性质
4、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土壤有机质管理
(四)土壤生物
1、土壤生物组成,包括土壤微生物种群、土壤微生物指标及其表征;土壤动物;土壤中的植物根系
2、影响土壤生物的环境因子,包括温度、水分、pH、氧气和Eh等
3、土壤生物的分布及土壤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五)土壤水、空气和热量
1、土壤水的类型划分及有效性,水分含量表示方法,水分含量测定方法
2、土水势及其分势,土壤水吸力,土壤水能态的定量表示,土水势测定,水分特征曲线
3、土壤空气的组成和运动、土壤通气性
4、土壤热量来源,土壤表面的辐射平衡,土壤的热量平衡
5、土壤热容量,导热率,导温率
6、土壤温度变化规律、影响土壤温度的因素及土壤温度的调节
(六)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
1、成土因素
2、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基本成土作用,主要成土过程
3、土壤的个体发育,系统发育,土壤剖面,反映土壤风化发育的指标
4、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理化特征及分布规律
(七)土壤结构与力学性质
1、土壤粒级、土壤密度与容重、土壤孔隙
2、土壤机械组成与质地,不同质地土壤特性与改良
3、土壤结构体,团粒结构、土壤结构改良
4、土壤力学性质、土壤耕性及其影响因素
(八)土壤水分移动与循环
1、饱和土壤中的水流,非饱和土壤中的水流,土壤水分入渗与再分布、土壤中的水汽运动
2、土壤水循环、平衡及有效性,农田土壤是动态与调控
3、土壤中的溶质运移,包括对流、分子扩散、机械弥散、水动力弥散
(九)土壤胶体表面化学
1、土壤胶体表面类型,比表面和表面积,表面电荷和电位
2、离子吸附,阳离子静电吸附,阳离子交换,阳离子专性吸附
3、阴离子的静电吸附,阴离子的负吸附,阴离子的专性吸附
(十)土壤溶液化学反应
1、土壤酸性、碱性的形成
2、土壤酸度的强度指标和数量指标,土壤碱性指标,土壤酸度的影响因素与调节
3、土壤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体系,氧化还原指标,土壤氧化还原的因素影响与调节
4、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况对生物、养分有效性及有毒物质积累的影响
5、溶度积及其应用的局限性和影响因素、络合物与螯合物及土壤有机物质的螯合作用
(十一)土壤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土壤碳素循环的基本概念,土地利用方式对碳循环的影响,土壤碳素循环与全球变化
2、土壤氮素循环的基本概念,土壤氮素的获得,土壤氮素转化,土壤氮素损失的环境效应、土壤氮素调控
3、土壤磷的形态、固定与机制、磷流失途径与环境效应
4、土壤中硫、钾、微量元素的形态、循环转化及影响因素
(十二)土壤肥力与养分管理
1、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土壤养分的生物有效性
2、土壤养分的供应与迁移过程
(十三)土壤污染与修复
1、土壤污染的基本概念,土壤背景值,土壤自净作用,土壤环境容量
2、土壤污染的主要类型,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固体废弃物,放射性污染,点源污染,面源污染
3、土壤组成、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况对污染物的影响
4、土壤污染的防治与治理
(十四)土壤质量与农产品安全
1、土壤质量的概念,土壤质量评价参数与指标体系
(十五)土壤退化与生态恢复
1、土壤退化的概念及分类
2、我国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及退化的现状,防治及治理措施
三、考试要求
(一)土壤学概况
1、了解土壤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在农林业生产和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
2、掌握土壤、土壤基本物质组成等概念。
3、了解土壤科学发展简史,包括世界土壤科学发展史的主要代表性学派及其基本观点和我国土壤科学的发展史。
4、了解土壤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二)土壤矿物质
1、了解原生矿物组成,次生矿物组成,掌握土壤物质的主要元素组成和硅铝铁率。
2、重点掌握铝硅酸盐粘粒矿物的构造特征,粘粒矿物晶架内的同型异质替代(同晶替代)。
3、掌握粘粒矿物的种类及一般特性,粘土矿物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粘粒矿物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三)土壤有机质
1、了解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2、掌握矿化过程、腐殖化过程的概念,了解植物残体在土壤中的分解情况。
3、了解腐殖质形成的两个阶段,及合成腐殖质所需的基本材料。
4、掌握土壤湿度和通气状况,土壤温度,土壤反应,有机物质的组成状态对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转化影响。了解腐殖化系数的概念。
5、重点掌握腐殖质的组成,腐质酸的分离提取,腐质酸的含氧功能团和电性。掌握腐质酸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及腐质酸的分子结构特征。
6、掌握土壤有机质的养分,保肥性能,以及促进团粒结构形成等方面的重要性。土壤有机质的矿化率,“激发效应”。
(四)土壤生物
1、了解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
2、重点掌握环境条件变化对土壤生物的影响。
3、掌握土壤生物与物质分解和转化的关系。
4、掌握菌根对植物吸收养分和水分的影响。
5、了解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特征指标。
6、了解土壤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五)土壤水、空气和热量
1、掌握土壤水含量的表示方法:重量百分数,容积百分数,土壤水贮量,土壤水含量的测定方法,土壤水类型。
2、着重掌握土水势及其定量表示,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吸力与土壤当量孔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滞后现象等概念。
3、掌握土壤水的饱和流动(达西定律),饱和导水率。掌握土壤水的不饱和流动,水汽运动规律。了解水进入土壤的入渗过程,田间持水量,土面蒸发等的概念。
4、掌握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概念及永久萎蔫点的概念。
5、了解土壤空气的组成和含量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6、掌握土壤通气性机制、指标。
7、掌握土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土温对土壤生物学过程的影响,土壤热量的来源,土壤表面的辐射平衡及其影响因素,土壤表面热量平衡,土壤热性质,土壤温度状况等内容。
(六)土壤形成和发育
1、熟练掌握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综合作用。
2、掌握主要成土过程,特别是典型地带性土壤的形成过程。
3、熟练掌握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及其对土壤形成和营养元素循环的影响。
4、掌握土壤剖面、发生层、土体构型及诊断层的概念。
5、基本掌握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规律、理化特性。
(七)土壤结构与力学性质
1、掌握国际制土粒分级标准,掌握砂、粉、粘粒的基本性质,了解前苏联、美国、中国的土粒分级标准。
2、重点掌握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标准,卡庆斯基土壤质地分类标准,了解中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
3、掌握砂土、壤土、粘土的理化特性,了解土壤质地层次性及不同质地土壤的利用改良。
4、掌握土壤质地对土壤水分、养分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5、掌握土壤的力学性质和耕性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常见的耕作及特点。
6、理解和掌握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土壤的物理机械性、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粘着限、脱粘点、上塑限、下塑限、塑性值、土壤硬度、土壤耕性、土壤结持性、土壤坚实度。
7、重点掌握影响土壤耕性的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等内容。
(八)土壤水分运动与循环
1、掌握土壤水的饱和流动(达西定律)、饱和导水率。掌握土壤水的不饱和流动、水汽运动规律。了解水进入土壤的入渗过程、田间持水量、土面蒸发等的概念。
2、掌握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概念。
3、了解土壤中溶质运移的对流、扩散和弥散等过程。
(九)土壤胶体表面化学
1、掌握土壤胶体、永久电荷、可变电荷等概念。
2、掌握永久电荷,可变电荷的来源,土壤电荷数量及其影响因素,电荷密度。
3、掌握交换性阳离子和阳离子交换作用,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征,影响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的盐基饱和度。
4、了解交换性阳离子有效度的概念,影响交换性阳离子有效度的因素。
5、了解阴离子吸附的概念,阴离子的负吸附,阴离子的专性吸附。
(十)土壤溶液化学反应
1、了解活性酸、潜性酸、交换性酸度、水解性酸度等概念,重点掌握土壤酸度的类型、成因。
2、掌握土壤碱度的概念,衡量土壤碱度的指标,碱性土的成因。
3、掌握土壤胶体类型和性质、土壤胶体上酸基的解离常数、土壤吸附性阳离子组成和盐基饱和度、土壤空气CO2偏压、土壤水分含量、土壤Eh对pH值的影响。
4、着重掌握土壤缓冲性能概念及产生缓冲性能的原因,影响缓冲能力的因素。
5、了解土壤反应对土壤微生物及植物生长的影响,了解土壤反应和养分有效度之间的关系。
6、了解氧化还原电位的概念,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因素。
7、了解土壤氧化还原状况对生物、养分有效性及有毒物质积累的影响。
(十一)土壤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重点掌握土壤碳循环,土壤碳与全球变化的关系。
2、重点掌握土壤中氮含量和影响含量的因素,土壤中氮的形态来源和氮素循环。
3、重点掌握有机态氮和矿化过程,硝化过程,生物脱氮过程、化学脱氮过程,铵态氮的晶穴固定作用,氮的同化作用,土壤氮形态状况及调节原理。
4、掌握土壤中磷的含量,磷的形态及影响因素。了解磷的固定机制(化学沉淀、表面反应等)、影响土壤固磷作用因素及减少固磷作用的途径。
5、了解土壤中钾、硫、微量元素的形态、含量、有效性及影响因素,增加有效性的途径。
(十二)土壤肥力与养分管理
1、掌握土壤肥力的概念及其与土壤养分、土壤生产力的区别与联系。
2、理解土壤养分的形态有效性和空间有效性。
3、理解土壤养分在土—液、土—根界面上的转化、移动的主要控制机理。
(十三)土壤污染与与修复
1、掌握土壤污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类型。
2、重点掌握土壤污染的主要类型、原因、防治及治理途径。
(十四)土壤质量与农产品安全
1、掌握土壤质量的概念。
2、了解土壤质量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
(十五)土壤退化与生态恢复
1、掌握土壤退化的基本概念。
2、重点掌握我国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及退化的现状,防治及治理措施。
3、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我国土壤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主要参考书
1、《土壤学》,黄昌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版
2、《土壤学》,黄昌勇,徐建明主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第三篇:土壤学
1.土壤: 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的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2.土壤肥力: 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在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土壤在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中,同时而又不断地供给植物以最大量的有效养分和水分的能力。3.土壤机械组成: 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总质量的百分数。
4.土壤腐殖质: 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物残体,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质的总称。
5.土壤交换性钠百分率:(ESP)
碱化度:土壤胶体吸附的交换性钠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比例。
即:交换性钠 / 阳离子交换量 * 100% 6.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 每千克土壤所含的全部交换阳离子的总量。(影响因素:土壤胶体含量、土壤胶体类型、胶体sio2/R2O3的分子比率、溶液PH)7.土壤水分特征曲线(PF曲线): 水的能量指标与土壤水的容量指标的相关曲线(或者说:表述了土壤水势与土壤水分含量之间的关系)。
8.土壤有机质: 存在于土壤中所有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物残体,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9.土壤胶体: 是土壤中最活跃细微的固体颗粒,直径大小一般在1到100nm范围。
10.土壤质地: 是评定土壤生产性能的一种重要参数,是土壤中直径大小不同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
土壤有机质对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 1,提供植物生长需要的养分 2.促进植物生长发育 3.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
4.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蓄水通气性 5.提高土壤的保肥性和对酸碱缓冲性 6.促进土壤养分的有效化 7.减轻重金属和农药的危害
土壤有机质矿质化的活动物转化过程 1机械转化过程 2化学转化过程
土壤有机质矿质化的微生物转化过程 1.水解过程 2.氨化过程 3.硝化过程
土壤有机质的腐殖质化过程;经过生物化学作用,重新合成新的,更为复杂而且比较稳定的特殊的高分子化合物。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 1.有机物的组成 2.土壤的通气状况
3.土壤的温度和水分状况 4.土壤质地
5.土壤的酸碱反应 土壤腐殖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
非晶体结构,分子结构松散,受ph值得影响,具有很强的吸水能力,具有荧光效应。(2)化学性质
主要由c.h.o.n.s等元素构成,属于两性胶体,主要带负电荷,化学稳定性高,抗微生物分解能力强。(3)变异性
砂质土的肥力特点: 1.通透性好 2.保蓄性差 3.养分贫瘠 4.土温变幅大 5.耕性好
6.不会造成有害物质积累 7.发小苗不发老苗 黏质土的肥力特点 1.通透性差 2.保蓄性强 3.养分含量丰富 4.土温变幅小 5.耕性差
6.易造成有毒物质积累 7.发老苗不发小苗 土壤孔性的影响因素 1.土壤质地
2.土粒的排列方式 3.土壤结构
4.土壤有机质含量 5.外部因素 土壤结构体 1.块状结构 2.核状结构 3.片状结构
4.柱状和棱柱状结构 5.团粒结构
土壤结构的成型动力 1干湿交替作用 2冻融交替作用 3生物作用 4土壤耕作
土壤阳离子的吸附与交换作用 吸附在胶体表面并能够与溶液中其他阳离子互相交换的阳离子,称为交换性阳离子。这种互相交换的作用叫阳离子交换作用。
离子从溶液中被吸附到胶体上的过程称为离子吸附过程,离子从胶体上被交换到溶液中的过程叫解吸过程。土壤中阳离子交换作用特点
1.阳离子交换作用是一个可逆过程
2.阳离子交换反应是以离子价键为根据的等比例的交换 3.阳离子交换作用服从质量作用定律 影响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 1土壤胶体的类型 2.土壤胶体物质含量
3.土壤胶体SIO2/R2O3的分子比率 4.溶液的PH 土壤空气与近地大气组成的主要差别 1.土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于大气 2.土壤空气中氧气含量低于大气 3.土壤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高于大气 4.土壤空气中有时含有少量还原性气体 5.土壤空气成分随时间和空间变化 土壤空气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影响种子萌发
2.影响根系的生长发育和吸收功能 3.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养分状态 4.影响植物抗病性
5.影响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状况 土壤中二氧化碳的来源
1.植物根系呼吸产生大量二氧化碳
2.好气微生物分解有机质时产生大量二氧化碳
3.土壤中的碳酸盐遇无机酸或有机酸的作用以及重碳酸盐受热分解均可产生二氧化碳
土壤水分类型 1.吸湿水
干燥土粒的吸附力所吸附的气态水而保持在土粒表面的水分,又叫紧束缚水
当空气湿度接近饱和时土壤吸湿水达到最大值,此时土壤含水量称为最大吸湿量或吸湿系数。2.膜状水
土壤所吸附的水汽分子达到最大吸湿量后,土粒仍具有剩余的分子引力,可继续吸收液态分子,形成一层比较薄的水膜,又称松束缚水。
膜状水数量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叫做最大分子持水量。
当作物因缺水而呈现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系数 3.毛管水
土壤含水量超过最大分子持水量后,不受土粒分子引力作用。
(1)毛管上升水 地下水位较浅时,地下水受毛管引力的作用而充满毛管孔隙中的水分。土壤中毛管上升水的最大值称为毛管持水量。
(2)毛管悬着水
地下水位较深时,当降水或灌溉后,借毛管力保持在土壤上层未能下渗的水分。当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量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
在地下水位较低的土壤中,通过降雨或灌溉使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时,如果因作物吸收或地表蒸发,土壤含水量降到一定程度时,毛管悬着水的连续状态发生断裂,但细毛管中还存有水,此时土壤含水量称为毛管断裂水。4.重力水
土壤水分超过田间持水量时,多余水分不能被毛管所吸收,就会受重力的作用沿土壤孔隙向下渗漏,这部分受重力支配的水叫重力水。气候,地形,生物,母质,时间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气候决定成土过程水热条件,水分和热量不仅直接参与母质的风化过程,物质的地质淋溶等地球化学过程,而更为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植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决定营养物质的生物学小循环的速度和范围。
地形是影响土壤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在成土过程中,地形不提供任何新的物质,其作用是,一方面使物质在地表重新再分配,另一方面是使土壤在接受光,热条件方面发生差异,以及降水及潜水在土体重新分配。生物因素是成土过程中最活跃,最主要的因素,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绿色植物是土壤有机质的初始生产者,利用太阳辐射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成有机质,把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再以有机残体的形式聚集在母质和土壤中。土壤动物的作用表现在他们对土壤物质的机械混合,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以及将他们的代谢产物归还到土壤中去。土壤微生物在土壤中分解有机质,合成腐殖质,再分解腐殖质,构成了土壤生物小循环不可缺少的环节,并导致腐殖质的形成和土壤腐殖质层中营养物质的积累。
母质影响成土过程的速度,方向和性质,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影响土壤的矿物组成,影响土壤的发育及形态特征。
时间:土壤是永恒变化的,以上谈到的各节是通过时间因素作用于成土过程的,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具有不同年龄或不同发生历史的土壤必然存在着性状上的差异。
第四篇:土壤学复习题
1土壤:能产生植物收获的地球陆地表面的疏松层次。2土壤容重:单位体积自然土体的干重。3土壤退化:土壤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4土壤养分:主要由土壤供给的植物生长必须的营养元素。5SB:盐基饱和度是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率。6同晶代替:层次硅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其他大小相近,电性相同的离子取代,而矿物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7富铝化作用: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矿物发生强烈化学风化,铝。硅。铁和盐基物质发生分离,硅和盐基物质被大量淋失,铝和铁在土壤中发生相对富积。8土壤圈:覆盖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9粘化作用: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积累过程。10:土壤肥力:在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中,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的能力。11CEC: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多少。12土壤质量: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13土壤结构性:土壤中单粒、复粒的数量、大小、形状、性质及其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特性。14可变电荷:在介质的酸碱度影响下产生的,其电荷类型和电荷数量均决定于介质的酸碱度。15土壤呼吸强度: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断面的CO2数量。16有机质腐殖化: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形成结构、成分更为复杂的腐殖质的过程。17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18土壤热容量:单位重量或单位体积的土壤温度升高1度或降低1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19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20有机质矿质化:复杂的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彻底的分解,形成CO2和H2O的过程。
3腐殖化:指土壤中有机物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
4土壤发生层:简称土层:土壤在其发育过程中形成的若干大体与地表平行的土层
5区域性土壤:潮土,草甸土、沼泽土
1成土母质:指陈铺于地球陆地表面的松散土状物质,或为就地风化形成的残积物,或为各类型的搬运沉积物。2剖面:指从土表向下至母质的垂直切面或纵断面。包括土壤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发生层次及母质层次,级ABC层
1土壤肥力因素有水肥气热
2人们常说的5大圈层系统分别为岩石圈土壤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
3土壤热量的来源主要有太阳辐射能、生物热、地热
4影响土壤可塑性的因素有有机质、土壤质地、交换性阳离子等
5目前我国土壤退化的类型主要有水土流失。土壤酸化、土壤盐碱化
6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分别是母质、生物、地形、时间、气候
7交换性阳离子可以分为盐基离子和致酸离子其中AL为致酸离子NH4和CA为盐基离子
8土壤养分元素根据植物的需要量可以划分为大量养分元素和微量养分元素
简答题
1美国苏联的核心思想和分类系统:(1)美国:遵循发生学思想在定义诊断层和诊断特征时力求将有着共同发生特性的土壤归集到一起。分类标准必须定量化,以求在不同的分类者之间有共同的比较基础(2)有相同的水热状况特征及物质的地球化学迁移;具有相同的生态条件和植物类型;作为确定土壤发育过程的土壤发生层次的相同的土壤剖面类型;由水热状况及有效的植物营养元素浓度所决定的土壤自然肥力也大致相同。
2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1)气候因素:气候因素决定成土过程的水热条件。气候通过对母质和土壤水热状况的直接影响,强烈的制约以矿物质风化、淋溶为中心的地质大循环和以有机质合成、分解为中心的生物小循环(2)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3)生物是土壤发生发展中最活跃的成土因素,由于它的创新作用,才使得母质产生肥力而转变为土壤。在一定意义上讲,土壤的形成过程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生物不断地改造母质而产生肥力的过程,没有生物的参与和作用,就没有成土过程。正是因为生物群体的作用,才能把太阳辐射能引进成土过程,才能把分散于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营养元素向岩石分化壳的表层聚积,形成以肥力为本质特征的土壤,并推动土壤的发展演化 棕钙土灰钙土成土条件和特性的异同点:
一、棕钙土:成土条件(1)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为温带荒漠草原环境,气候特点呈强烈的大陆性,干旱而寒暑变化大(2)植被:棕钙土植被具有草原向荒漠过度的特征,自然植被为旱生或超旱生的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两种类型(3)地形和母质:棕钙土大部分地处平坦的剥蚀地形如台地、高原、残丘以及山前洪积-冲积平原。成土母质多以基岩残积物、洪积-冲积物和风成沙为主,其共同特点是质地较粗,且含碳酸盐
二、灰钙土:(1)气候:主要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2)植被:自然植被为多年生丛生禾草、旱生灌木及小灌木组成的荒漠草原(3)地形和母质:地形主要为高原状丘陵、山前阶地和山麓洪积-冲积平原。成土母质以黄土状物质为主(4)有机质在生态中的作用 ① 络合重金属离子,减轻重金属污染;②减轻农药残毒:腐殖酸可溶解、吸收农药,如DTT易溶于HA;③全球C平衡的重要C库
2为什么农业生产中播种、施肥、灌溉都要考虑土壤质地状况?(1)砂质土类:①水
粒间孔隙大,毛管作用弱,透水性强而保水性弱,水气易扩散,易干不易涝;②气
大孔隙多,通气性好,一般不会累积还原物质;③热
水少气多,温度容易上升,称为热性土,有利于旱春作物播种;④肥
养分含量少,保肥力弱,肥效快,肥劲猛,但不持久;⑤耕性
松散易耕。(2)粘质土类:①水
粒间孔隙小,毛管细而曲折,透水性差,易产生地表径流,保水抗旱力强,易涝不易旱;②气
小孔隙多,通气性差,容易累积还原性物质;③热
水多气少,热容量大,温度不易上升,称冷性土,对早春作物播种不利;④肥
养分含量较丰富且保肥力强,肥效缓慢,稳而持久,有利于禾谷类作物生长,籽粒饱满。早春低温时,由于肥效缓慢易造成作物苗期缺素;⑤耕性
耕性差,粘着难耕。(3)壤质土类
土壤性质兼具粘质土和砂质土的优点,而克服了它们的缺点。耕性好,易种广,对水分有回润能力,是较理想的质地类型。
3“以水调气,以水调肥,以水调热”是一项重要的农业生产管理措施,为什么?(1)以水调肥:一方面,通过土壤水分调节土壤
氧化还原电位,从而影响土壤中某些养分的存在形态和有效性;另一方面,通过土壤水分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状况,从而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矿物化和腐殖化,进而影响土壤养分状况。(2)以水调热:土壤水分是影响土壤热容量的重要因素,通过灌排水分来协调土壤热容量,进而调节土壤温度。(3)以水调气:水气共同存在于土壤孔隙中,水多则气少,水少则气多。
4为什么说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具有重要作用?(1)小水库:团粒结构透水性好,可接纳大量降水和灌溉水,而团粒内部保水性强,天旱时还可防止水分蒸发。天旱表层蒸发失水后,土体收缩切断与下层毛管连通性,水分不会由大孔隙流向小孔隙而蒸发损失。(2)小肥料库: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通常有机质含量丰富。团粒结构表面为好气作用,有利于有机质的矿质化,释放养分。团粒内部则有利于腐殖化,保存养分。(3)空气走廊:由于团粒之间的孔隙较大,利于空气流通。
1制备1mm和0.25mm的土壤样品时,为什么必须让所称取的土壤全部通过1mm和0.25mm孔径的筛子?⑴土壤中粗细粒不同的土粒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不同⑵粗细不同的土粒在自然中并非以单粒的形式存在,而是相互团聚成大小不同的土团,只有反复研磨才能使>1mm和>0.25mm的土团分散开。使组成它们的土粒最后进入分析样品中,最后得到的土样才具有充分的代表性
2为什么说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农业生产的基地?⑴土壤的营养库作用:土壤是陆地生物所需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
2、土壤在养分转化和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
3、土壤的雨水涵养作用:是一个巨大的水库
4、土壤对生物的支撑作用:土壤的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生物群
5、土壤的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3、为什么土壤的水解酸一般大于交换酸?
答:
1、交换酸水解酸时IM KCL浸提,用标准NAOH滴定,只测定出了活性酸和k交换的H和AL3
2、测定水解酸是,用CH3COO浸提,故测定出了羟基化表面解离的H,也测出了因NA交换出的氢离子和铝离子产生的交换酸度,还包括了土壤溶液中的活性酸。4影响土壤CEC的因素有哪些?答:
1、土壤质地
2、无机交替类型
3、土壤酸碱度
4、有机质含量
6、为什么磷肥的利用率一般比较低?答:(1)磷的特性:磷在土壤中主要以矿物态存在,有机态磷所占比例很小,切有机态磷中速效性的水溶态和可水解磷也很少1 酸性条件下,H2PO3易形成Fe—P和O—P而沉淀,从而是磷失去有效性:
2、酸性条件下,H2PO3易形成Ca—P而沉淀,从而是磷失去有效性:3中性条件下,磷主要以H2PO3,因而磷在中性条件下有效性最高。(2)磷肥特性:可溶性化学磷肥—主要是Ca(H2PO4)2,施入土壤后,很快转变为不溶性磷而失去有效性。
7、土壤空气与作物生长有何关系?答:
1、土壤空气能促进和抑制作物根系生长
2、如让空气能促进和抑制种子萌发
3、土壤空气能促进和抑制微生物活动,从而影响作物对养分的吸收
4、土壤空气能增强抗病性
8、为什么说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答:
1、生物在土壤结构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期起重要作用;
2、生物在土壤养分积累、分解、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3、植被类型的演变会引起类型的演变
4、微生物在土壤养分的有效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9、简述土壤空气与近地表大气的主要差异?
答、土壤空气与近地表大气的组成,其差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土壤空气中的CO2含量高于大气
2、土壤空气中的O2含量低于大气
3、土壤空气中水汽含量一般高于大气
4、土壤空气中含有较多的还原性气体
10简述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⑴养分较完全⑵促进养分有效化⑶高土壤保肥性⑷提高土壤缓冲性⑸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 11砂土和黏土肥力水平有何差异?⑴砂质土类:①水 粒间空隙大,毛管作用弱,透水性强而保水性弱,水气易扩散,易干不易涝②气 大空隙多,通气好,一般不会积累还原物质③热 水少气多,温度容易上升,利于早期作物播种④肥 养分含量少,保肥力弱,肥效快,肥劲猛,但不持久,易照成作物后期脱肥早衰⑤耕性 松散易耕⑵粘制土类:①水 粒间空隙小,毛管西而曲折,透水性差,易产生地表径流,保水抗旱力强,易涝不易旱②气 小孔隙多,通气性差,容易积累还原物质③热 水多气少,热容量大,温度不易上升,对早春物质播种不利④肥 养分含量较丰富且保肥力强,肥效缓慢,稳而持久,有利于禾谷类作物生长,杍实饱满。⑤耕性 耕性差,黏着难耕
12我国南北土壤酸碱性有何差异,原因?以我国北纬33度⑴南方湿热气候条件下,矿物化学风化强烈,由于降雨量大于蒸发量,大量盐基离子遭受淋失,从而使土壤逐渐酸化⑵北方由于降雨量小于蒸发量,因而土壤下部盐基离子随地下水上升,水分蒸发后便积聚于表土,土壤逐渐盐碱化
13农业生产中如何提高磷肥利用率?⑴集中施肥,与有机肥配合使用,施用于作物近根区⑵水旱轮作的磷肥作用,旱重水轻⑶酸性土壤施碱性磷肥,碱性土施酸性磷肥⑷氮磷配合,豆科作物以磷增氮
1试述我国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规律极其原因,并谈谈在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上的作用?⑴我国土壤有机质分布状况大体为由北向南。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降低⑵北方由于气候炎热,干燥,一年较多时间不利于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因而土壤有机质矿质化分解受到阻碍,有机制保留与土壤中,而南方相反,气候湿热,一年中大多时间有利于土壤中微生物活动,因而土壤中有机质大量被矿质化分解,保留土壤中的有机质较少⑶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①养分较完全②促进养分有效化③提高土壤保肥性④提高土壤缓冲性⑤促进团里机构的形成
第五篇:《土壤学》复习题
《土壤学》复习题
一、填空
1.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创立了(矿质营养)学说和归还学说,为植物营养和施肥奠定了理论基础。
2.土壤形成的五大自然因素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
3.发育完全的自然土壤剖面至少有(淋溶层A)、(淀积层B)和(母质层C)三个层次。4.土壤圈处于(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的中心部位,是它们相互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换的枢纽。
5.土壤四大肥力因素是指(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
6.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按有效性可分为(有效肥力)、(潜在肥力)。7.写出两种次生矿物名称:(蒙脱石)、(高岭石)。8.写出三种原生矿物名称:(石英)、(长石)、(云母)。9.高岭石属于(1:1)型矿物。10.矿物按成因可分为(原生矿物)、(次生矿物)二大类。11.岩石按形成原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种类型。
12.按照二氧化硅的含量,岩浆岩可以分为(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超基性岩)。
13.岩浆岩按成因和产状可分为(侵入岩)、(喷出岩)两类。14.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按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三类。
15.化学风化作用包括四种作用,它们是(溶解)、(水化)、(水解)、(氧化)。
16.卡庆斯基把土粒分为物理性砂粒和物理性粘粒的简明二级分类制,其分界点是(0.01)毫米。17.土壤粒级按国际制可分为(石砾)、(砂粒)、(粉粒)、(粘粒)四级。
18.土壤质地按国际制分为(砂土)、(壤土)、(粘壤土)、(粘土)四类。
19.土壤腐殖质可分为(胡敏酸)和(富啡酸)两大组分。20.土壤有机质转化可分为(矿质化)和(腐殖化)两个过程。
21.腐殖质与钙结合成凝胶状态具有良好的(胶结作用),但具有(不可逆性)。
22.富啡酸的酸度比胡敏酸(大)。
23.土壤腐殖质是两性胶体,带(负)电,也带(正)电,但以(负)电为主。
24.比起表层土壤,底层土壤容重(大)。25.比起底层土壤,表层土壤容重(小)。
-326.土壤密度的近似值是(2.65 g·cm)。
27.非活性孔隙的当量孔径一般为(小于0.002mm)。28.土壤孔隙按当量孔径可分为(非活性孔隙)、(毛管孔隙)、(通气孔隙)三大类。
29.一般来说,砂土、粘土、壤土总孔度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粘土)、(壤土)、(砂土)。
30.粘质土的总孔隙度比砂质土(大),容重比砂质土(小)。31.土壤中土粒因不同原因而相互团聚成大小、形状和性质不同的土团、土块或土片,叫(土壤结构体)。32.形成团粒结构的胶结物质有(粘粒)、(无机胶体)、(有机胶体)。
33.耕作对土壤的三个主要要求是(耕作阻力尽可能小)、(耕作质量好)、(适耕期尽可能长)。34.土壤水按形态可分为(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重力水)四种类型。
35.土壤水分饱和时,基质势为(0)。36.土壤水分势能值(基质势)、(溶质势)、(压力势)、(重力势)包括四个分势。
37.土壤水分主要来自(大气降水)、(灌溉水)、(地下水)、(汽态水的凝结)四个方面。
38.土壤水汽从温度(高)处移向温度(低)处。
39.土壤水总是从土水势(高)处向土水势(低)处运动。40.1907年,美国(白金汉)最先运用“能量”的观点来研究土壤水分。
41.土壤汽态水的运动形式主要有(凝结)和(扩散)两种。42.土壤空气的更新方式主要有(整体交换)、(扩散)两大类。
43.土壤空气和大气的交换过程有(整体交换)和(扩散)。44.土壤空气有(吸附态)、(溶解态)、(游离态)3种形态。45.土壤湿度愈大,土壤(热容量)也愈大。46.土壤热能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生物热量)、(地心热的传导)、(化学反应放热)四个方面。47.土壤热容量分为(重量热容量)、(容积热容量)两种表示方法。
48.土壤空气的热容量比矿质土壤颗粒的热容量要(小)。49.从温度较高的土层向温度较低的土层传导热量的性能称为土壤的(导热性)。
50.土壤导热率随含水量增加而(增加),并随容重增大而(增大)。
51.土壤温度日变化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1-2点);土壤温度所变化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前5-6点)。
52.按粘土矿物结晶单位排列次序和比例划分,蒙脱石属于(2:1)型矿物,高岭石属于(1:1)型矿物。53.土壤胶体可划分(有机胶体)、(无机胶体)、(有机无机复合体)等三种类型,但在土壤中常以(有机无机复合体)形态存在。
54.土壤无机胶体的基本结晶单位有(硅氧片)、(铝氧片)两种。
55.当土壤悬液pH值高于等电点时,胶体带(负电)电,吸附(阳离子)离子。
+
56.解离出H带负电的胶体,称(酸)胶基,解离出为OH-
而带正电的胶体叫(碱)胶基。
57.铝氧八面体由(1)个铝原子和(6)个氧原子组成。58.土壤层状铝硅酸岩矿物的基本结晶单位有(硅氧片)和(铝氧片)两大类。
59.土壤胶体的双电层构造是指(决定电位离子层)、(补偿离子层)两大层。
60.土壤胶体电荷来源有(同晶代换作用)、(晶格破碎边缘的断键)、(胶体表面分子的解离或吸收离子而带电荷)三个方面。
61.由晶格内(同晶代换作用)作用产生的电荷称为永久电荷。
62.由同晶代换引起的电荷叫(永久)电荷。
63.粘土矿物蒙脱石、高岭石、水云母的同晶代换作用强弱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水云母)、(蒙脱石)、(高岭石)。64.pH 8.0 的土壤盐基饱和度为(100%)。65.pH11.0的土壤盐基不饱和度为(0%)。66.盐碱土的盐基饱和度为(100%)。67.盖德·罗依茨将土壤吸收性能分为(机械吸收)、(物理化学吸收)、(化学吸收)、(物理吸收)、(生物吸收)五类。68.土壤吸收养分的方式有(机械吸收)、(物理化学吸收)、(化学吸收)、(物理吸收)、(生物吸收)五类。
69.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占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百分比叫(盐基饱和度)。
70.阳离子交换作用中交换的阳离子主要指(扩散)层的阳离子。
71.两种主要的致酸离子是(H+)、(Al3+)。72.按作物需求量土壤元素可分为(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有益元素)。
73.被氧化铁胶膜包被的磷酸盐,称为(闭蓄态磷)。74.玉米“白化苗”是由于缺乏(锌)。
75.植物适宜生长的土壤溶液总浓度是(200-1000mg/kg)。76.土壤(活性)酸度是酸性的强度指标,而(潜在)酸度是容量指标。
77.土壤氮素的主要存在形态包括(有机态)、(无机态)。78.土壤活性酸度是土壤酸性的(强度)指标,而土壤潜在酸度是土壤酸性的(容量)指标。
79.由土壤溶液中游离的氢离子所引起的酸度叫(土壤活性酸度),由土壤胶体所吸收的氢离子或铝离子所引起的酸度叫(土壤潜在酸度)。
80.土壤酸性按H+存在方式分为(活性酸)、(潜在酸)两大类。
81.土壤养分按植物吸取难易分为(速效性养分)、(迟效性养分)两大类。
82.土壤养分主要指由(土壤)所提供的植物生活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83.土壤中无机养分常见的形态有(水溶态)、(交换态)、(缓效态)、(矿物态)。
84.我国土壤酸碱性从南向北的变化规律是(pH逐渐增大)。85.旱田植物适宜生长的土壤Eh为(200-750mV)。86.集中施肥体现了土壤(离子饱和度)效应。87.自然土壤形成实质是(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矛盾统一发展的结果
88.草甸化过程是土壤表层的草甸腐殖质聚积过程和受地下水直接影响的下部土层(潴育化过程)的重叠过程。
89.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分为(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
90.自然土壤的分布规律有(水平地带性分布)、(垂直地带性分布)、(区域地带性分布)。
91.《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中,从上到下共设(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亚种)等分类单元。92.《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从上到下共设(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土系)等分类单元。93.黑土形成过程包括(腐殖质积累)、(淋溶)两大过程。
94.黑钙土按成土特点主要分为(普通黑钙土)、(淋溶黑钙土)、(草甸黑钙土)、(石灰性黑钙土)四个亚类。
95.暗棕壤的成土过程可分为主要包括(弱酸性腐殖质化过程)、(弱淋溶粘化过程)。96.白浆土形成过程包括(潴育淋溶)、(粘粒机械淋溶)、(草甸过程)三个方面。
二、名词解释
1.土壤肥力:土壤能适时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固着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2.土壤剖面:在野外观察和研究土壤时,从地面垂直向下直到母质挖一断面。矿物、原生矿物、次生矿物
3.矿物:指存在地壳中有一定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内部构造的天然化合物。
4.原生矿物:由熔融的岩浆直接冷凝和结晶形成的矿物。5.次生矿物:指原生矿物经风化变质作用后,改变了其形态性质和成分而形成的新矿物。6.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7.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天然集合体。
8.岩浆岩:地球内部呈熔融状的岩浆上侵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却和凝固所形成的岩石叫岩浆岩。
9.沉积岩:各种岩石的风化物,通过各种搬运作用,在适宜的环境下沉积,经过固结而成的岩石。
10.变质岩:地壳中岩浆岩、沉积岩和原有的变质岩在高温高压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11.风化作用、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12.风化作用:岩石在受到各种外力作用后逐渐破碎成松散物质的过程。
13.物理风化:是岩石在外力影响下,机械地裂成碎屑,只改变大小和外形,而不改变化学成分的过程。
14.化学风化:岩石在水、氧、二氧化碳等风化因素的参与
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分解过程。
15.生物风化作用:生物及其生命活动对岩石、矿物产生的破坏作用,称生物风化作用。
16.土壤母质:与土壤形成有关的岩石风化物或各种类型的地质沉积物。
17.土壤粒级:土壤矿质颗粒的大小不均,按照颗粒直径大
小划分若干等级叫粒级。18.土壤机械组成、土壤质地
19.土壤机械组成:指土壤中各粒级所占的重量百分比组
合。
20.土壤质地: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a)土壤有机质:泛指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b)土壤腐殖质:是有机质经过微生物分解和再合成的一种褐色或暗褐色大分子胶体物质。
c)土壤孔隙:土壤固相的土粒或土团之间的空隙,称
为土壤孔隙。
d)土壤密度:单位体积的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体积)的质量称土壤密度。
e)土壤容重: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的烘干土重。f)土壤孔隙度:单位体积内土壤孔隙所占的百分数,称土壤孔隙度。
g)土壤结构性、土壤结构体
h)土壤结构性:指土壤中单粒和复粒的类型、数量、品质及其排列状况等的综合特性。i)土壤结构体:土壤中土粒因不同原因而相互团聚成大小、形状和性质不同的土团、土块或土片。
21.土壤团粒结构:土粒胶结0.25~10mm的圆球形疏松多
孔的小土团。直径小于0.25mm的称微团粒。22.吸湿水、膜状水
a)吸湿水:由干燥土粒吸附力从空气中吸附汽态水分
子保持在土粒表面的水分称为吸湿水。
b)膜状水:土粒与液态水相接触的情况下,被吸附在吸湿水之外的水分。
23.最大分子持水量:膜状水达到最大量时的土壤含水量 24.吸湿系数:在饱和水汽中,干燥土粒吸附的水分子达到
最大量时的土壤含水量。
25.凋萎系数:当作物呈现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凋
萎含水量(枯萎系数)。
26.田间持水量:由于灌溉或降水使田间毛管悬着水达到最
大量时的土壤含水。
27.土水势:土壤水在各种力的作用下,与同样条件的纯自
由水相比,其自由能必然不同,主要是降低,这个自由的差用势能来表示,称为土水势。
28.土壤水吸力:土壤水承受一定吸力情况下所处的能态叫
土壤水吸力,简称吸力、张力或负压力。29.土壤热容量:单位重量或单位体积土壤,当温度增减1℃
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30.导热率:指单位厚度土层两端温差1℃时,每秒钟通过
单位面积的热量。
31.土壤胶体:土壤学中,粒径在1~100nm的颗粒都称为
胶体;而粒径大于100nm的粘粒,在长、宽、高三个方向上,往往至少有一个方向也在胶体粒子的大小范围内,并具有胶体的性质,故也可视为土壤胶体。
32.同晶代换作用:粘土矿物结晶形成时,晶格中的中心阳
离子被另一种大小相似的阳离子代替,其结果改变了晶架的化学组成,而晶体构造不受破坏,这种现象称同晶代换作用。
33.土壤吸收性能:指土壤吸收各种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
或使它们在胶体表面浓度增加的性质。
34.阳离子交换吸收:指土壤胶体表面所吸附的阳离子与土
壤溶液中的阳离子(主要是扩散层中的阳离子)相互交35.36.37.38.39.40.41.换的作用。CEC(阳离子交换量):在一定的pH值条件下(一般pH为7),单位重量的土壤所保持的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盐基饱和度:它是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致酸离子、盐基离子
++a)致酸离子:H和Al3,它们通过离子交换作用进
+入土壤溶液后,可直接或间接提高土壤溶液中H离子浓度,使pH下降,土壤变酸,故称致酸离子。b)盐基离子:可使土壤向碱性一侧移动,主要包括Ca2+、Mg2+、NH4+、K+、Na+等离子。土壤养分、速效养分、迟效养分 a)土壤养分:由土壤所提供的植物生活所必需的营养元素。b)速效养分:不经过转化就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土壤养分。
c)迟效养分:植物不能直接吸收,必须经过分解转化为速效养分,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养分。活性酸、潜在酸
+a)土壤活性酸:土壤溶液中活性的H直接表现出来的酸性。
b)潜在酸:土壤胶体上吸附的H+和Al3+离子,平常不表现酸性,只有通过交换作用进入溶液中进,产生H+,才表现出酸性,即被称为潜在酸。
缓冲作用:当向土壤中加入少量酸或碱物质时,土壤阻止pH值变化的能力,称为土壤的缓冲作用。
离子饱和度:某种离子在土壤胶体表面被吸附的数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三、简答题
1.土壤在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有那些重要作用?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土壤耕作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土壤是农业生产中各项技术措施的基础。土壤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简述“矿质营养学说”和“归还学说”。
矿质营养学说: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唯一的养料,厩肥及其它有机肥料对于植物生长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其中所含的有机质,而是由于这些有机质在分解时形成的矿物质。归还学说 :由于不断地栽培作物,土壤中矿物质必然引起损耗,如果不把作物由土壤中摄取的那些矿物质归还给土壤,那么到最后土壤会变得十分贫瘠,甚至寸草不生。要想完全避免土壤的这种损耗是不可能的,但是恢复土壤中所损耗的物质是可能的,办法就是施用矿质肥料,使土壤的损耗和营养物质的归还之间保持着一定的平衡。3.土壤具有哪些特征?
土壤是在母质、气候、地形、生物和时间五种因素下形成的。土壤以不完全连续的状态覆盖于陆地表面,处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交接的地带。土壤具有一定的层次构造。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物质组成的疏松多孔体。土壤具有巨大的表面积。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土壤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转移和转化过程。
4.论述土壤在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的作用。
概念:土壤:是具有肥力特性因而能生产植物收获物的地球陆地疏松表层。
土壤在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要点)
① 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
营养库的作用;b.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c.雨水涵养作用;d.起机械支撑作用;e.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② 土壤耕作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③ 土壤是农业生产中各项技术措施的基础 ④ 土壤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5.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可分为几大类型及其各自的影响因素?风化作用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类。物理风化影响因素有温度、冰冻、风和流水。化学风化作用包括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和氧化作用四种形式。6.岩石有哪些类型?岩浆岩按SiO2含量和成因、产状分为哪几种类型?岩石按形成原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种类型。岩浆岩按照二氧化硅的含量可以分为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超基性岩。岩浆岩按成因和产状可分为侵入岩、喷出岩两类。
8.一般粘土的养分含量比砂土丰富,为什么?粘土含有的次生矿物和有机质较砂土高,因此本身养分多。粘土对养分的吸附作用比砂土强。
13.为什么说砂土保水抗旱能力弱,而粘土保水抗旱能力强?砂质土砂粒含量高,粘粒含量低,粘质土粘粒含量高,砂粒含量低。
砂质土大孔隙(通气孔隙)多,细孔隙(毛管孔隙和非活性孔隙)少。粘质土大孔隙(通气孔隙)少,细孔隙(毛管孔隙和非活性孔隙)多。砂粒持水能力弱,大孔隙持水能力弱,所以砂质土保水弱,抗旱能力弱。粘质土则反之。
9.简述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及存在状态?其组成中包括哪些部分?来源:动植物、微生物的残体和有机肥料。存在状态:机械混合状态、生命体、溶液态、有机-无机复合体态。包括普通有机化合物和特殊有机化合物-腐殖质。
10.土壤腐殖质形成过程一般可分哪两个阶段?可分矿质化、腐殖化两个阶段。
11.论述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及调节措施。概念:有机质泛指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的各种含碳化合物。
土壤肥力:是在太阳辐射能的影响下,能及时调节和适应各种外界条件而不断地供给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能的能力。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是植物和微生物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腐殖酸对植物有多方面的生理活性能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能提高土壤缓冲能力能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能加深土壤颜色,提高土壤温度能减轻或消除土壤中农药的残毒和重金属污染调节措施: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料秸杆还田
12.比较HA和FA的异同点。二者共同点:
组成元素: 都是由C、H、O、N、S等主要元素及少量的灰分元素如Ca、Mg、Fe、Si等组成。
结构:以芳香族核为中心,带有多种功能团。
性质:两性亲水有机胶体。都溶于碱。
二者不同点: 元素:C、N含量和C/H比值为HA>FA,但O和S的含量HA
酸性:HA
13.以蛋白质为例说明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
概念:有机质矿化过程指复杂的有机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料的过程。① 水解过程:蛋白质在微生物分泌的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成各种氨基酸:蛋白质→水解蛋白质→消化蛋白质→多氨酸(多肽)→氨基酸。这类物质一般不能为作物直接吸收利用,只为进一步转化提供原料。
② 氨化过程:氨基酸在微生物分泌的酶的作用下,进一步分解成氨。氨化过程只要温度、湿度适宜,不论在好气或嫌气条件下均能进行。氨化过程可以通过水解、氧化、脱羧基、还原几个途径进行。
③ 硝化过程:在通气良好的条件下,铵态氮通过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相继作用进一步转化为亚硝态氮和硝态氮,也是植物可利用的氮素养分。若在通气不良条件下,硝态氮经反硝化细菌的作用,进行还原过程,造成土壤中氮的损失。14.土壤孔隙按当量孔径可分为几类以及每类的具体指标? 土壤孔隙按当量孔径可分为三级:非活性孔隙、毛管孔隙和通气孔隙。非活性孔隙:土壤水吸力大于1500mb,当量孔径约为0.002mm以下; 毛管孔隙:土壤水吸力1500mb~150mb,当量孔径为 0.002mm~0.02mm; 通气孔隙:土壤水吸力小于150mb,当量孔径大于0.02mm。
15.简述土壤孔隙状况的评价标准。对旱地土壤而言,一般以耕层总孔度50-56%,通气孔度在8-10%以上,如能达到15-20%则更好;在整个土体内的孔隙垂直分布为“上虚下实”,耕层毛管孔度与通气孔度之比为2:1至4:1比较好。16.土壤结构体有哪些?并区分优良和不良结构体。
土壤结构体有:块状和核状结构体、柱状和棱柱状结构体、片状结构体、团粒结构体。除团粒结构体是优良结构体外,其他都是不良结构体。论述团粒结构的形成机制及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17.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机制。概念:团粒结构指土粒胶结0.25~10mm的圆球形疏松多孔的小土团。直径小于0.25mm的称微团粒。
12.团粒结构的形成机制(要点)团粒结构的形成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实现。一是多级团聚,即土壤单粒经过各种作用形成复粒(或称微团粒),复粒间又经各种作用形成团聚体。二是大块状的土体经过各种力作用而崩解成团聚体。在田间,这两个途径往往同时进行,互相促进,难于截然分开。① 多级团聚:包括凝聚和胶结两个过程。a.凝聚作用;b.胶结作用。② 土块崩解:a.干湿交替;b.冻融交替;c.生物作用;d.耕作。18.论述土壤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的关系。(要点)团粒结构具有适当比例的毛管孔隙与非毛管孔隙,即有利于水分和空气共存,又有利于水分和养分的供应与保持。团粒结构具有较强的蓄水抗旱作用。团粒结构与土壤空气及土壤养分的关系,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团粒间进行矿质化,而团粒内部进行腐殖化,每个团粒即象一个供应站,又象一个贮藏库,同时起着保存、调节和供应水分、养分的作用。有利于土壤温度的稳定 有利于耕作
19.土壤水按形态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各自有什么性质?土壤水按形态可分为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重力水。
毛管水的性质:它是土壤中既能被土壤保持又能被作物全部利用的有效水分。它有溶解养分的能力。能在毛管力作用下,向上下左右方向移动,且速度快。具有输送养分到作物根部的作用
膜状水的性质:膜状水的性质基本上同一般液态水相似,只是:
粘滞性较高,密度1.25g•cm-3。溶解力较小。移动速度很慢,一般在0.2~0.4 mm•h-1。
20.什么是土壤水分势能值,它包括哪些分势?(基质势、溶质势、压力势、重力势)
21.土壤水的来源有哪些?保持土壤水分的基本力有哪些?土壤中的水主要来自大气的降水、灌溉水、地下水和汽态水的凝结。
保持土壤水分的基本力有土粒和水界面上的吸附力、水和空气界面上的毛管力和重力。
22.土壤汽态水的运动规律怎样?主要有两种形式:凝结
蒸发:从灌水后地表水完全渗入土中开始,土壤水蒸发量明显有三个阶段。① 大气蒸发力控制阶段(蒸发率不变)② 土壤导水率控制阶段③ 扩散阶段
39.土壤空气与大气有什么区别?土壤空气中的CO2 含量高于大气,但O2 含量低大气。土壤空气中水汽含量较大气高,经常达到饱和状态。土壤积水或通气不良时还可产生还原性气体。土壤空气成分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土壤空气有吸附态、溶解态、自由态,而大气只有自由态。
23.简述土壤空气发生浊化的原因。土壤空气怎样更新?土壤空气发生浊化的原因: 生物呼吸:根系呼吸放出CO2;微生物呼吸也放出CO2;有机质分解产生还原性气体 化学作用
土壤中碳酸盐遇酸产生CO2。
土壤空气更新方式有气体的
整体交换和气体的扩散。土壤热能来源有哪些?(太阳辐射能、生物热量、地心热的传导、化学反应放热)
24.土壤水、气、热相互关系怎样?水、气、热同等重要 水、气、热三者在土壤中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水、气同处于土壤孔隙中,互为消长。水、气比例的变化影响着土壤温度的变化,反过来土壤温度的变化又影响水气的存在和运动。26.什么是土壤胶体,它包括哪些物质?土壤胶体:土壤学中,粒径在1~100nm的颗粒都称为胶体;而粒径大于100nm的粘粒,在长、宽、高三个方向上,往往至少有一个方向也在胶体粒子的大小范围内,并具有胶体的性质,故也可视为土壤胶体。
土壤中胶体按其化学组成可分为无机胶体(矿质胶体)、有机胶体及有机无机复合胶体三大类。此外,土壤中的某些微生物按其大小也可算胶体。
27.硅氧四面体形成原因是什么?Si带正电荷,O带负电荷,能相互吸引。四个氧原子堆积成四面体时,其间所形成的空隙与硅原子大小相近,所以硅能
28.层状铝硅酸盐矿物分几种类型,各举1-2例。层状铝硅酸盐矿物主要分2种类型,1:1型矿物和2:1型矿物
1:1型矿物代表矿物有高岭石等
2:1型矿物代表矿物有蒙脱石、伊利石等
30.阳离子代换吸收有什么特点?可逆性
离子与离子交换以等当量关系进行
服从质量作用定律
31.影响阳离子交换力因素有哪些?⑴ 离子电价数⑵ 同价离子,与离子半径和水化程度有关⑶ 离子浓度
32.影响CEC因素有哪些?胶体数量
胶体类型
SiO2/R2O3分子比率 pH值
33.按植物需求量土壤元素可分哪几类?(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有益元素)
35.土壤为什么具有缓冲作用?土壤溶液中存在着弱酸─弱酸盐缓冲体系。
阳离子交换作用。
两性胶体的缓冲作用。
pH<5的酸性土壤中,Al3+对碱起缓冲作用。
36.什么是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并说明其要点。十九世纪末道库恰耶夫指出土壤是母质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的综合作用下,逐渐发育形成的。他把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称为五大自然成土因素。
各因素同等重要,不可代替。
某个成土因素的变化影响其它因素的演变。
成土因素有地理分布规律。
成土因素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起主导作用因素也不同。
37.自然土壤地理分布规律有哪些?自然土壤地理分布规律:水平地带性分布、垂直地带性分布、区域性分布
吉林省主要有哪些地带性土壤和非地带性土壤?
地带性土壤有:黑土、黑钙土、白浆土、暗棕壤。
非地带性土壤有:草甸土、沼泽土、盐碱土、水稻土。
38.暗棕壤、白浆土各有什么优缺点?暗棕壤的优缺点: 优点:阳坡地多,土温好,土层厚,保水保肥好。
缺点:坡地多,水土流失严重,腐殖质下降,土质粘,耕作质量差。白浆土的优缺点:优点:低平,土层厚,利于机械灌排。
缺点:黑土层薄,E层缺养分,B层透水通气性差,吃水浅,易干旱易涝,属于低产田
25.某地耕层含水量为200(g·kg-1),土壤容重为1.2g·cm-3,土壤总孔度为54.72%,求土壤固、液、气三相比。土壤容积含水量%=200×1/1000×100%×1.2=24%; 土壤空气容积% =54.72-24=30.72%; 土粒容积%=100-54.72=45.28%;
三相比为固:液:气=45.28:24:30.72=1:0.53:0.68。2. 某一土壤耕层(0.2m),容重为1.15g/cm3,试计算每亩(667m2)土壤重量?若土壤含水量为8%,要求灌水后达到28%,则每亩灌多少立方米? 解:每亩土壤重=面积×深度×容重=667×0.2×1.15≈150吨(30万斤)
30万(斤)×(28%-8%)=6万(斤)≈30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