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大城市管理学论文
一稿
评语:文章选题不错,但是在内容方面比较欠缺,文章的主题是民营企业自主创新,那民营企业为什么要自主创新?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必要性在哪?文章分析了当前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那原因何在?希望能对以上内容进行补充
当前我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
一、当前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
1、创新动力不足,民营企业无意创新
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属小型、微型企业,大中型企业比例很低,维持生存是企业的第一任务。还有不少企业受现实利益诱惑,经营追求“短平快”,而创新投入大、风险大、周期长,受这些思想的影响,多数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意识普遍较弱。
2、人才和技术的缺乏,民营企业无力创新
人才、技术和资金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条件,近年来虽然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逐步树立了自主创新的意识,但大都苦于人才、技术和资金等条件严重缺乏,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能力进行创新。
3、资金匮乏,民营企业难以创新
产业集群内大多为中小企业,企业起点低、规模小,技术开发资金严重不足
4、缺乏良好的创新环境
没有公共的技术创新平台,无法为企业提供公益性产品开发、信息咨询和其他配套服务。而对知识产权保护重视不够,也影响到企业创新投入和品牌开发的积极性。
二、民营企业自主创新优势分析 我国的民营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但有调查研究表明,企业规模和企业自主创新没有必然的联系,中小企业创新的频度及重要程度与企业相比并无明显差异,而且在知识经济和高科技时代,中小企业还表现出更高的创新效率和优势。我国的民营企业是富有创新精神的群体,是我国技术创新中最活跃的力量。民营企业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对市场需求和市场变动反映最为敏感,能够感把握每一个市场机会,不断产品、市场和管理机制的 创新。与外企、大型国有企业相比,我国的民营企业还具有以下的自主创新比较优势:
1、获利的强烈愿望
民营企业的产权结构和运行机制决定了它是一赢利为主要目标的经济体。我国的民营经济诞生于竞争性产业领域,众多弱小的民营企业只能是价格的接受者,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就难以发展,甚至难以持久维持下去,广大民营企业从亲身的经历深刻地认识了这一点。如果欲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不同于别人,并保持较高的差异性,惟一的办法就是创新。创新不仅可以使企业摆脱价格接受者的被动地位,而且更可以使企业在一定时期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
2、危机意识
企业不论规模大小、从事什么行业,都必须创新,否则便是死路一条。我国的民营企业是在众多竞争对手的保卫之中,在外部经营环境和社会环境并不十分健康的条件下杀出一条血路而生存下来的,实际上有许许多多的民营企业由于没有创新而成为了其他企业向前发展的铺路石,几乎所有生存下来并有所发展的民营企业无一不是不断创新的能手。不创新酒会死亡的外在压力迫使广大民营企业家根本就不敢放松创新这根弦。
3、以“中小”为主的行为为优势
在我国,中小型企业几乎成了民营企业的代名词。中小企业经营者没有官僚作风,更富有企业家创新、开拓和勇于承担风险的精神;企业规模小则具有“船小好调头”的天然优势,即民营企业的创新具有熊彼特创新模型Ⅰ所分析的创新“行为优势”。
4、自主决策的制度优势
民营企业被称为“非国有企业”,其最大的特点是没有政府及政府下各种机构的投资,因此受政府计划及其他方面的控制和直接干涉较少。相反,民营企业凭借对资产的所有而集中了企业经营所必须的各种决策权力,可以根据需要自主决策,包括各种创新活动的决策。我国民营企业许多都是属于被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称之为“企业家型企业”,这种“企业家型企业”能够充分有效地将各种资源与企业家精神结合起来,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了制度保证。
三、促进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政策建议
进一步增强我国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需要通过政府和政策来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创新的环境,对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提供鼓励和支持,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而企业自身通过从制度、机制、企业文化等多个方面提升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政府和政策
1、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环境。
首先必须给民营企业一个公平竞争和发展的环境,解决长期以来民营企业的次国民待遇,打破不必要的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减少差别待遇,使国企、民企和外资企业都能在相同的市场环境下竞争。这种竞争也促使民营企业进行创新,减少“寻租行为”,把自主创新作为赢得市场竞争的手段。其次,政府把提高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建立当中,对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政策、资金和服务方面的支持和指导。
2、制定鼓励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
政府可以通过政府采购、税收优惠、创新奖励等对企业的自主创新给予鼓励和支持。在政府采购方面,优先采购国内企业自主品牌的产品和服务,这样既给企业以实际的支持,又提高了国内企业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税收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国家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的自主创新行为。此外,政府对企业的创新成果实施奖励,通过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来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
3、完善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服务体系。
第一,民营企业融资体系。自主创新需要比较大的资金投入,而民营企业的融资普遍比较困难,融资渠道少、成本高。主要原因是民营企业的资信评价和信用担保体系尚未建立,在无实物抵押的情况下,民营企业难以获得银行贷款。政府需要完善民营企业的资信评价和担保体系,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第二,科技中介体系。科技中介组织在优化创新环境、提高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中介体系,把科研单位的技术和产品引荐到民营企业,解决民营企业科研能力不足的问题,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另外,通过科技中介体系,还可以促进科技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信息的流通。
第三,完善人才服务体系。民营企业普遍缺乏科技创新人才,因此政府应出台有关政策,鼓励和推动技术人才加盟民营企业,解决民营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存在的户口、医疗保障、组织关系等障碍,建立充分流动、有序竞争的人才市场、人才评价等人才服务体系。
(二)、企业自身
提高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还在于民营企业自身的努力,民营企业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通过完善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引进人才、建设企业文化等方面促进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
1、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对企业的管理体制、管理水平、科学决策和吸引、留住创新型人才等许多方面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应该进行企业治理制度的创新,调整股权结构,实现产权多元化和社会化的改革或创新。对于已经实行产权多元化的民营企业,企业内部需建立规范的法人智力结构,提高企业内部的市场化程度和决策水平及决策效率,并把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企业治理结构改革中,必须强调优秀民营企业家在企业治理结构中的作用,许多成功的民营企业表明,企业内部拥有一名优秀的企业家并在经营决策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企业往往能够不断壮大,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2、把自主创新规划纳入企业发展战略。
我国的民营企业普遍缺乏自主创新规划。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制定切实可行的自主创新规划。并把规划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要建立动态评估和调整机制,不断跟踪、调整、充实企业自主创新规划。
3、建立并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三个运行机制。
一是技术创新的有效管理机制。技术创新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复杂活动,企业的创新需要有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企业内部的创新体系包括多层次的创新组织系统、健全规范的技术创新管理系统和技术资源配置系统。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技术研发—商品化的全过程,实行有效的创新管理、研发管理和营销管理,确保项目成功运作。
二是技术创新决策机制。决策机制包括技术创新决策体系、技术创新战略。形成民营企业家—研发中心项目发展部—产品项目经理及课题组成员三级决策体系,在职能分工上各有侧重、共同协作、相互制约,在产品选择、技术路线、融资方式和市场投放等重大事项上做到科学决策。
三是资金保障机制。技术创新是资金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的企业活动,没有一定的资金保障就无法开展和持续,企业自筹的研发经费应保证占企业销售额的一定比例,从企业外部筹集的研发经费则主要来自风险投资基金和政府的支持资金,应积极争取。
4、实施市场创新,锲而不舍地打造自主品牌。
我国许多民营企业是通过OEM或ODM方式发展起来的,但是发展到今天,要想进一步发展,提高竞争力,通过树立自主品牌、实施名牌战略去开拓和占领市场已经变得十分重要。民营企业需要通过强化产品质量,加大广告宣传和市场营销力度,锲而不舍地大造自己的品牌,成为真正拥有自己品牌的制造商(OBM).5、重视人才引进和有效使用,建立企业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和制度。
我国民营企业当前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难以引进和留住人才,而且普遍存在人才短缺得现象。人才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根本,民营企业需要改变观念,在对待人才方面采取更加开明的态度,一方面采取物质、精神的手段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另外还需要创造让人才最大程度发挥潜能的企业环境。企业内部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各创新主体和参与者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完善企业激励机制,如企业薪酬和奖励机制、培训机制、人才引进机制以及能激励创新的产权制度等,通过各种制度的安排和措施手段,一方面不断地吸引外部人才,留住内部人才;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活动主体创新的内在动力。
6、培育企业创新文化。
在企业内部形成鼓励创新的氛围,促进建立学习型企业组织结构,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价值观。企业需要加强人力资本投入,加大员工的教育,提供各种培训和学习的机会,使员工在学习和培训中得到技能和创新意识的增强。企业通过各种奖励机制,鼓励员工进行创新活动,鼓励创新还必须容许创新失败。企业自主创新还需要在企业进行团体精神和合作意识的教育。
7、充分利用社会资本,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之路。当前政府对技术创新极为重视,正在建立由政府主导的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民营科技企业要奋勇当先,成为创新体系中重要的创新主体,利用企业外部(包括国内外)一切可能利用的社会资源,争取各种基金的支持,联合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有能力者要走出国门到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瞄准国际技术前沿和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实现民营科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电大城市管理学论文
二稿
评语:文章结构合理,内容充实,建议将现有第二、三部分合并,作为文章第二部分,标题为当前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给文章加上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修改文章格式
当前我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
一、增强我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1、民营企业是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依靠的力量
我国企业按所有制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依靠外资企业提升我国的高端技术和核心技术水平是行不通的,一方面,外资企业为了以技术优势占有市场,必然会采用技术垄断和控制技术扩散的战略加强技术保密,而且会想尽一切办法抑制我国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当今高科技时代,高端技术日益政治化,发达国家竭力通过各种手段限制或阻止发展中国家取得技术上的突破。因此,依靠跨国企业或发达国家的技术转让或引进方式取得高端技术或核心技术是不切实际的,这些技术必须依靠我国自主创新来获得。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但不能单纯依靠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来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否则会延缓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加快我国自主传统关系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实际上,国有企业尽管规模较大,技术基础不错,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其技术创新动力存在不足。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发展,民营企业不仅在竞争性领域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而且已经大量进入非竞争的垄断和公益部门。民营企业自身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保持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研发投入和人才培养。以民营科技企业为例,据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研究中心统计,2003年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科技经费为1468亿元,其中科学研究与试验经费为792亿元;在我国民营企业比较发达的广东省,2001年以来广东民营企业R&D经费超过全省研发经费的59%以上,深圳60%以上的高新企业都是民营企业。随着我国民营企业规模和实力的增大、创新意识的增强,民营企业对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贡献将日益增大,是我国自主创新体系中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
2、增强民营自主创新能力有助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建立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有利于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我国的民营企业由于整体素质不高,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整体存在依靠劳动密集型、高能耗和原材料来发展加工制造业,充当“组装车间”和“加工基地”,加剧了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及环境的污染。转变民营企业的增长方式,通过自主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民营企业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对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3、增强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民营企业迎接全球化挑战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需要面对加速发展的全球化趋势和融入WTO带来的挑战,我国民营企业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民营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我国制造产业规模很大,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中心,但是由于缺乏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我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的生产链上依然处于中低档产品以及中低端环节,而且在关键技术和专利方面受制于人,企业缺乏发展动力。我国的民营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全球化挑战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通过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拥有大批专有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拥有自主品牌,才能在国际产业分工和全球经济格局中占据战略制高点,才能牢牢把握企业发展的主动权,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也是我国企业应对跨国公司竞争的必要手段。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与跨国公司展开直接竞争后,跨国公司会采用专利、技术标准、反倾销等一系列手段打击竞争对手,维护其市场优势地位,事实上,近年来随着我国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的知识产权纠纷越来越多,这将对中国企业国际化乃至生存构成日益严峻的挑战。我国的民营企业也只有加快自主创新,通过自主创新拥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和专利,才能在国际市场中赢得平等竞争的机会和竞争的主动权。
二、当前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
1、创新动力不足,民营企业无意创新
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属小型、微型企业,大中型企业比例很低,维持生存是企业的第一任务。还有不少企业受现实利益诱惑,经营追求“短平快”,而创新投入大、风险大、周期长,受这些思想的影响,多数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意识普遍较弱。
2、人才和技术的缺乏,民营企业无力创新
人才、技术和资金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条件,近年来虽然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逐步树立了自主创新的意识,但大都苦于人才、技术和资金等条件严重缺乏,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能力进行创新。
3、资金匮乏,民营企业难以创新
产业集群内大多为中小企业,企业起点低、规模小,技术开发资金严重不足
4、缺乏良好的创新环境
没有公共的技术创新平台,无法为企业提供公益性产品开发、信息咨询和其他配套服务。而对知识产权保护重视不够,也影响到企业创新投入和品牌开发的积极性。
三、制约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原因分析
1、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尚未建立
据科技部的研究,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中位居第二十八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在逐步增强,但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主要原因是:技术创新动力不够、认识不到位,相当多的企业由于效益问题、产权改革滞后问题等,还没有或不可能把技术创新摆到应有的位置,缺乏依靠技术进步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紧迫感。
2、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相适应的外部环境尚未形成企业技术创新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应该说,这样的环境在我国还没有形成。一是政策环境。我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种种政策虽已制定,但由于相应的具体措施不完善、不到位,使政策的预想作用难以发挥,从而挫伤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二是市场环境。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交易秩序混乱,企业间产品价格上不正常的恶性竞争屡屡发生。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极大损害企业的经济利益等等。在不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处于被动地位。不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使民营企业资金自我积累能力下降,对技术创新投资的减弱是显而易见的。
3、保护知识产权的法规体系尚不完善
只有加强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技术创新才能有序进行。否则,不可能有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也不可能激发大量的发明创造和技术创新。因此,要提高行业或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必须使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协同推进,发挥知识产权的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但是,目前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存在很多问题。尽管对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本单位发明与兼职发明等问题,立法上已经做了明确规定,但实际工作中,科技成果权属争议仍然大量存在。从民营企业来看,由于不能恰当解决知识产权问题,真正开发出成果的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没有技术没有成果的却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得到更多的资源,导致人才和知识产权的大量流失。
4、科技人才数量相对不足
科技人员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军,是体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企业间围绕技术创新进行的竞争,从根本上来说是人才的竞争。据有关资料显示,每万劳动力人口中从事研发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我国仅有7人,而瑞典和日本分别是86人和85人,美国为74人,澳大利亚为66人,法国为61人,科技人才的匮乏成为困扰企业的一个突出问题。在民营企业中,现有科技人员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动现象频繁(有条件的科技人员或兼职或跳槽),而新毕业的大学生又不愿到企业中就职,人员流向企业者很少。这与自主创新能力强的美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企业中从事科技活动的科技人员所占比重相比甚为悬殊。
四、民营企业自主创新优势分析
我国的民营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但有调查研究表明,企业规模和企业自主创新没有必然的联系,中小企业创新的频度及重要程度与企业相比并无明显差异,而且在知识经济和高科技时代,中小企业还表现出更高的创新效率和优势。
我国的民营企业是富有创新精神的群体,是我国技术创新中最活跃的力量。民营企业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对市场需求和市场变动反映最为敏感,能够感把握每一个市场机会,不断产品、市场和管理机制的 创新。与外企、大型国有企业相比,我国的民营企业还具有以下的自主创新比较优势:
1、获利的强烈愿望
民营企业的产权结构和运行机制决定了它是一赢利为主要目标的经济体。我国的民营经济诞生于竞争性产业领域,众多弱小的民营企业只能是价格的接受者,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就难以发展,甚至难以持久维持下去,广大民营企业从亲身的经历深刻地认识了这一点。如果欲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不同于别人,并保持较高的差异性,惟一的办法就是创新。创新不仅可以使企业摆脱价格接受者的被动地位,而且更可以使企业在一定时期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
2、危机意识
企业不论规模大小、从事什么行业,都必须创新,否则便是死路一条。我国的民营企业是在众多竞争对手的保卫之中,在外部经营环境和社会环境并不十分健康的条件下杀出一条血路而生存下来的,实际上有许许多多的民营企业由于没有创新而成为了其他企业向前发展的铺路石,几乎所有生存下来并有所发展的民营企业无一不是不断创新的能手。不创新酒会死亡的外在压力迫使广大民营企业家根本就不敢放松创新这根弦。
3、以“中小”为主的行为为优势
在我国,中小型企业几乎成了民营企业的代名词。中小企业经营者没有官僚作风,更富有企业家创新、开拓和勇于承担风险的精神;企业规模小则具有“船小好调头”的天然优势,即民营企业的创新具有熊彼特创新模型Ⅰ所分析的创新“行为优势”。
4、自主决策的制度优势
民营企业被称为“非国有企业”,其最大的特点是没有政府及政府下各种机构的投资,因此受政府计划及其他方面的控制和直接干涉较少。相反,民营企业凭借对资产的所有而集中了企业经营所必须的各种决策权力,可以根据需要自主决策,包括各种创新活动的决策。我国民营企业许多都是属于被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称之为“企业家型企业”,这种“企业家型企业”能够充分有效地将各种资源与企业家精神结合起来,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了制度保证。
五、促进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政策建议
进一步增强我国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需要通过政府和政策来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创新的环境,对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提供鼓励和支持,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而企业自身通过从制度、机制、企业文化等多个方面提升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政府和政策
1、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环境。
首先必须给民营企业一个公平竞争和发展的环境,解决长期以来民营企业的次国民待遇,打破不必要的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减少差别待遇,使国企、民企和外资企业都能在相同的市场环境下竞争。这种竞争也促使民营企业进行创新,减少“寻租行为”,把自主创新作为赢得市场竞争的手段。其次,政府把提高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建立当中,对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政策、资金和服务方面的支持和指导。
2、制定鼓励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
政府可以通过政府采购、税收优惠、创新奖励等对企业的自主创新给予鼓励和支持。在政府采购方面,优先采购国内企业自主品牌的产品和服务,这样既给企业以实际的支持,又提高了国内企业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税收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国家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的自主创新行为。此外,政府对企业的创新成果实施奖励,通过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来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
3、完善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服务体系。
第一,民营企业融资体系。自主创新需要比较大的资金投入,而民营企业的融资普遍比较困难,融资渠道少、成本高。主要原因是民营企业的资信评价和信用担保体系尚未建立,在无实物抵押的情况下,民营企业难以获得银行贷款。政府需要完善民营企业的资信评价和担保体系,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第二,科技中介体系。科技中介组织在优化创新环境、提高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中介体系,把科研单位的技术和产品引荐到民营企业,解决民营企业科研能力不足的问题,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另外,通过科技中介体系,还可以促进科技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信息的流通。
第三,完善人才服务体系。民营企业普遍缺乏科技创新人才,因此政府应出台有关政策,鼓励和推动技术人才加盟民营企业,解决民营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存在的户口、医疗保障、组织关系等障碍,建立充分流动、有序竞争的人才市场、人才评价等人才服务体系。
(二)、企业自身
提高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还在于民营企业自身的努力,民营企业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通过完善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引进人才、建设企业文化等方面促进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
1、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对企业的管理体制、管理水平、科学决策和吸引、留住创新型人才等许多方面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应该进行企业治理制度的创新,调整股
权结构,实现产权多元化和社会化的改革或创新。对于已经实行产权多元化的民营企业,企业内部需建立规范的法人智力结构,提高企业内部的市场化程度和决策水平及决策效率,并把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企业治理结构改革中,必须强调优秀民营企业家在企业治理结构中的作用,许多成功的民营企业表明,企业内部拥有一名优秀的企业家并在经营决策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企业往往能够不断壮大,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2、把自主创新规划纳入企业发展战略。
我国的民营企业普遍缺乏自主创新规划。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制定切实可行的自主创新规划。并把规划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要建立动态评估和调整机制,不断跟踪、调整、充实企业自主创新规划。
3、建立并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三个运行机制。
一是技术创新的有效管理机制。技术创新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复杂活动,企业的创新需要有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企业内部的创新体系包括多层次的创新组织系统、健全规范的技术创新管理系统和技术资源配置系统。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技术研发—商品化的全过程,实行有效的创新管理、研发管理和营销管理,确保项目成功运作。
二是技术创新决策机制。决策机制包括技术创新决策体系、技术创新战略。形成民营企业家—研发中心项目发展部—产品项目经理及课题组成员三级决策体系,在职能分工上各有侧重、共同协作、相互制约,在产品选择、技术路线、融资方式和市场投放等重大事项上做到科学决策。
三是资金保障机制。技术创新是资金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的企业活动,没有一定的资金保障就无法开展和持续,企业自筹的研发经费应保证占企业销售额的一定比例,从企业外部筹集的研发经费则主要来自风险投资基金和政府的支持资金,应积极争取。
4、实施市场创新,锲而不舍地打造自主品牌。
我国许多民营企业是通过OEM或ODM方式发展起来的,但是发展到今天,要想进一步发展,提高竞争力,通过树立自主品牌、实施名牌战略去开拓和占领市场已经变得十分重要。民营企业需要通过强化产品质量,加大广告宣传和市场营销力度,锲而不舍地大造自己的品牌,成为真正拥有自己品牌的制造商(OBM).5、重视人才引进和有效使用,建立企业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和制度。
我国民营企业当前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难以引进和留住人才,而且普遍存在人才短缺得现象。人才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根本,民营企业需要改变观念,在对待人才方面采取更加开明的态度,一方面采取物质、精神的手段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另外还需要创造让人才最大程度发挥潜能的企业环境。
企业内部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各创新主体和参与者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完善企业激励机制,如企业薪酬和奖励机制、培训机制、人才引进机制以及能激励创新的产权制度等,通过各种制度的安排和措施手段,一方面不断地吸引外部人才,留住内部人才;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活动主体创新的内在动力。
6、培育企业创新文化。
在企业内部形成鼓励创新的氛围,促进建立学习型企业组织结构,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价值观。企业需要加强人力资本投入,加大员工的教育,提供各种培训和学习的机会,使员工在学习和培训中得到技能和创新意识的增强。企业通过各种奖励机制,鼓励员工进行创新活动,鼓励创新还必须容许创新失败。企业自主创新还需要在企业进行团体精神和合作意识的教育。
7、充分利用社会资本,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之路。
当前政府对技术创新极为重视,正在建立由政府主导的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民营科技企业要奋勇当先,成为创新体系中重要的创新主体,利用企业外部(包括国内外)一切
可能利用的社会资源,争取各种基金的支持,联合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有能力者要走出国门到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瞄准国际技术前沿和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实现民营科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最全电大城市管理学
一、填空题
城市的集聚性经济活动的集聚 城市管理思想城市规划 城市发展战略战略依据 城市经济管理中城市政府 城市经济管理的自然属性
城市人口数量是流动人口数量 城市人口的数量机械增长. 城市环境包括人工环境
城市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城乡关系发展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城市信誉危机停止策略。
城市政府管理体制公共事务管理 城中村无以为业。城乡统一市场的核心
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基础。—规制—监督行为。
—户籍管理—控制和规划。—公共住宅—是廉价住房。—排污权交易保护环境的目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形式。
决策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营销导向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宇宙飞船理论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撤地建市管县 1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田园城市 2营销城市要走出去,形象管理 3现代城市规划的创始者社会公正。4土如利用的效益是环境生态 5土地用途管制的核心耕地 6基础设施能否市场化公共性
7政府干预经济运行市场失灵论。8在应对市场失灵时微观规制
9区域协调发展的区域发展—的一体化。
10现代意义的城市管理古典经济学—的思想。11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可持续发展 12《马丘比丘宪章》功能综合13市辖区、不设区的市街道办事处14我国的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
15我国城市行政管理市、区、街道—o 16随着信息技术网格化17传统公共管理和新私营企业 18外部规模经济可以地方化经济
三、名词解释
1市政是指城市政府根据国家法律和通过与市民个体与群体的互动,为实现城市自身和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制定城市运行规则和公共政策,并主要通过行政手段保障城市公共事务运行的管理和监督行为。
2经营城市是指城市政府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城市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和人文资源等进行优化整合和市场化营运,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
3城市经济管理指城市政府和其他多元主体一同运用经济、行政、法律、制度、协商等手段对城市经济环境、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协调,以使城市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并取得“满意”效益的全过程。
4市政管理体制是关于城市政权机构、特别是城市政府的建制、地位、职能配置和机构内外上下权力关系及运行机制的各种制度规范的总和。
5城市基础设施就是为城市生产和生活提供的一般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6城市营销:是指把地区视为一个市场导向的企业,将地区的未来发展愿景作为一个吸引人的产品,通过强化地方经济基础以及更加高效地满足和吸引既有的和潜在的目标市场(主要包括产业、投资者、定居人口、观光游客和会议人士等),来主动营销地区的特色。
7市政职能是指城市政府在依法管理城市公共事务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具有的作用,从动态来看,它是城市政府行使职权、发挥作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8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人为协调,达到经济一体化和空间融合的系统最优的状态。
9危机管理是指组织对所有危机发生因素的预测、分析、化解、防范等等而采取的行动。包括对组织面临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技术的、自然的、人为的、管理的、文化的、环境的和不可确定的等所有相关因素的管理。10预算外资金:是地方财政或城市事业单位直接掌握的财政性资金,即根据国家财政管理制度的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自收自支,满足各自特殊需要的财政资金,是下放财权的一种管理形式。
11区域规划是指在某个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和社会进行综合性、战略性和政策性的总体战略部署。
12城市管理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在不同行政关系影响下,以城市这一空间、经济、社会系统的运行对象的治理活动,城市管理的根本目标在于根据公众需求,在不破坏城市生态友好程度的基础上,采取协调、规划、建设、引导等管理方法,提升或维继城市在区域中的综合竞争能力,从而为城市公众营造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
13城市规划是指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14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同一区域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通过契约和协定,形成一个跨越国家或地区的商品、资本、人才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的组织形式。
15市民参政是指市民个人或群体通过一定途径和形式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亦称市民的利益表达),向有关部门进行检举揭发,行使选举、罢免、监督等权利,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参与城市管理与决策的各项活动。
16市行政管理体制是指市的行政组织结构、职能结构、行政管理方式和行政运行机制的总和,是国家行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行政体制在城市的延伸,它具有一般行政体制的主要特征。
17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有竞争力的、适于居住的、银行信赖的,而且治理和管理良好(良治或称善治)的城市。
18循环经济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19城市社区是城市中的社区,是指城市中被道路环绕的居住地段上,由有特定生活方式并且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
20城市成长管理是一种以政府为主体的对城市空间成长的管理行为。
21城市人口管理是指城市政府对城市居民户籍和人口变动、人口流动的行政管理工作。
19对中国来说,集约型
20从目前西方发达国家老龄化 21循环经济起源工业物质
22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23自建国以来,居民户口
24将原因导向的城市循环经济 25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核心城市 26通过城镇体系规划和—区域规划 27Citistate不是一个行政边界
28从国外的一般经验来看,—分级管理 29对于突发事件而言。信息
30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阻绝传染—。
二、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多选或者少选均不能得分)
(D)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D.信息化(C)社会大分工,C.第三次
(ABCD)属于我国城市权力政治系统。(ABD)属于我国城市国家权力政治系统。(A)在整个城市国家机关中处于首要地位。(D)在城市决策中处于核心地位。(BCD)属于初级城市发展战略观。
(D)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的比例(D)城市的人口年龄比例中,幼年比例小,(ABC)是未来区域中心城市行政区划改革的(A)大都市政府,成立于19世纪末A.伦敦(D)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核心D决策(C)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支撑C保障(C)是突发事件管理最为重要的功能要C预防(C)反应是处理突发事件的主要“舞台”C反应城市往往在一个地区的(ABCD)中居于主导地 城市政府管理体制包括(ABCD)的内容。
城市管理中存在的(ABC)问题是囚徒博弈 城市发展战略依据主要通过(ABCD)获取。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C)年C.20 城市经济的一般功能是指城市总体的共CD)城市经济管理的方法包括(ACD)。
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组成包括(ABCD)政府主导型模式是(D)是这种模式的。城市环境具有(ABCD)的特征。
城市环境保护的手段中(A)是根本保障。城市环境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城市环境管理治理方面的制度包括(ABCD)。城中村产生原因主要有(ABCD)。
22城市财政管理是指以城市政府为管理主体,以城市管理工作为主要目标的预算管理、税收管理、城市维护与建设资金管理和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23城市社区管理是指在市及市辖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街道为主导、居委会为协同,以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为依托,运用行政与法律、经济与教育、公德与情感等手段,合理调配和利用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提高社区成员的生存质量,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24城市环境管理指按照一定环境功能目标,运用行政、法律、教育、经济与科学技术等手段,协调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以防止环境污染、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一种措施。
25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放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26Citistate(城市联盟)是指由相同特征和功能的城市和城镇环绕所组成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上相对独立的贸易、商业和通讯区域。
27城市管理体制是城市的行政组织结构、职能结构、行政管理方式和行政运行机制的总和
28城市政府管理体制是关于城市政权机构,特别是城市政府的建制、地位、职能配置和机构内外上下权力关系以及运行机制的各种制度规范的总和。
29公共紧急状态指的是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
四、简答题
1现代城市管理具有那些特征?1协调管理目标的前瞻性和持续性2注重城市管理主体的多元性与参与性3注重管理决策的合法性与科学性4培养管理方式的系统化与市场化
2城市人口管理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1、树立人口意识,贯彻基本国策;
2、正确选择城市人口增长途径;
3、做好人口普查和人口预测工作;
4、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
5、制定城市人口发展战略和规划。
3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做到快速反应? 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做到快速反应,就必须把握“快、准、齐、实”四个要点:1“快”就是信息完整、准确和快捷,在此基础上,迅速召集突发事件处理队伍进行快速反应,赶赴现场处理,2“准”就是接到报告后,特别是到达现场后,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和事态现状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准确判断,拟定强有力的针对性措施;3“齐”就是对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要做到统一领导、统一方案、统一发布信息;4“实”就是调查处理方案确定之后,分工负责,狠抓落实,并且进行督促检查,督办到位。
4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要点是什么?(如何实现、发展要点)答:①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和“平均化”;②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③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④城乡一体化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
5我国市民参政的内容是什么?
1、市民的政治参与主要包括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政治权利和自由权利,履行公民和市民的政治义务,参与和支持城市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重大决策,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维护市民的合法权益,监督城市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政治行为,实现市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促进市政管理的法制化、民主化和公开化进程。
2、市民的行政参与主要包括参与城市政府的行政决策,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向有关部门检举揭发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违法失职和渎职行为,行使监督政府及其公务员的权利;参与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活动,维护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财产的安全,改善城市公共服务;促进行政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3、市民的社会参与主要包括参与城市社区、基层居民自治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从事社区服务、拥军优属、残疾人援助和义工活动,参与城市教育、文化、体育、科技、医疗卫生、福利保障等方面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6现代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囚徒困境现象有哪些?
1、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2、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
3、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
7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益处有哪些?
1、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壁垒消除,加快要素自由流通,有利于降低运行成本,也有利于资源在更大地域空间的有效配置;
2、市场一体化会带来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各城市有更大的可能获得规模经济,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率;
3、一体化意味着城市内部竞争激化,迫使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开发利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城市财政管理的内容包括(ABCD)城市经济管理具有(ABCD)的特征。
我国市民利益表达的主要途径或渠道(ABCD)。我国目前的建制市,不辖区的市(A)A县级市 我国城市空间成长中的问题主要表现(ABCD)。我国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包括(ABCD)。我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重点是(ABCD)。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ABC)
1在总体的战略愿景之下,主要包括(ABCD)。2在公共选择理论出现之前,对政府行(ABC)。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ACD)4总体来看。古代城市的主要以(AB)为主。5一般认为,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包括(ABCD)。6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要有地方(ABCD)。7市民参政包括市民的(BCD)。
8以下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说法正确的是(B)。9与传统的公共管理相比较,(ABCD)成为新 10世界银行组织认为,可持续城市ABCD)11构建敏捷城市,要做到(ABC)。12近代城市规划始于(C)。
13行政法首要的和基本的原则是(A),14土地利用规划一般应遵循(ABCD)。15现代城市成长管理从(A)萌生。A.美国
1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ABC)。17由于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的建立处段ABCD)。18经济性规制主要针对(BD)。
19经济性规制对象产业包括(ABCD)。20社会性规制主要针对(AC)。
21造成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ABCD)。22导致政府失灵的主要因素包括(ABCD)。23从地域特征和管理角度考察,城市(ABC)。24从城市社区起源基础、产业和功能的(AD)。25根据我国近年来的情况,城市人口(ABCD)。26自治型模式是社区主导、居民主(A)A美国 27发达国家区域协调机构的特点是(ABCD)。28根据区域协调问题的性质的差别,(AD)。29总体而言,区域协调机构的组织方式(ABD)。30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弱调控模式(D)D美国 31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强调控模式以(ABD)32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多元调控模式(ABC)33坚持快速反应,就必须把握(ABCD)。34突发事件处理的一般程序包括(ABCD)。
这样又反过来会提升区域竞争力;
4、各城市在一体化的信息平台上更有利于研发和生产的结合,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机会增多,创新的成功率提高,产生分割状态下所不能得到的效果;
5、各城市以综合的力量,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来加强和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关系,更有利于融入国际市场;
6、一体化使各城市对区域培养出归属感,进而凝成一种合力,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
7、一体化的区域把全球市场化为区域市场,有效地降低了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从而提升本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
8、协调发展能使区域在经济与社会、环境之间取得平衡,维持地区的持续竞争力和魅力。8城市边缘区管理中现存的问题有哪些? 1,发展建设无序,违法用地,违章建设现象普遍存在;2,基础与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生活环境质量较差;3,经济收益主要依赖不断升值的土地及物业租赁,利益调控缺乏弹性;4,社会治安形势严峻,是刑事犯罪的高发区;5,精神文明建设落后,社会文化层次偏低;6,流动人口大量聚集,是城市人口管理的“盲区”.9环境污染末端治理的局限是什么? 1,传统末端治理是问题发生后的被动做法,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污染发生;2,末端治理随着污染物减少而成本越来越高,它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3,由末端治理而形成的环保市场产生虚假的和恶性的经济效益;4,末端治理趋向于加强而不是减弱已有的技术体系,从而牺牲了真正的技术革新;5,末端治理使得企业满足于遵守环境法规而不是去投资开发污染少的生产方式;6,末端治理没有提供全面的看法,而是造成环境与发展以及环境治理内部各领域间的隔阂;7,末端治理阻碍发展中国家直接进入更为现代化的经济方式,加大了在环境治理方面对发达国家的依赖.10如何对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1、使基础设施建设从事业型转向企业型;
2、使基础设施从福利型转为营利型;
3、使城市基础设施由保险型转为竞争型;
4、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人治型转为法治型;
5、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应当科学化。
11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如何进行改革?答:①实行市政职能的分解;②加强市政管理的法治化、制度化建设;③科学配置市政职能职位;④加强市政职能岗位人员的业务素质训练;⑤转变市政管理手段。
12循环经济3R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1、减量化原则,循环经济的第一法则是要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因此又叫减物质化;
2、再利用原则,循环经济第二个有效的方法是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地使用人们所购买的东西;
3、资源化原则,循环经济的第三个原则是尽可能多的再生利用或资源化。13城市事故灾难处理的原则是什么?
1、积极疏散救治,减少人员伤亡;
2、加强日常安全管理,防患于未然;
3、积极努力创造安全空间,减少事故隐患。
14传统的封闭式城市发展思路的不足有哪些?1)未能突破行政区隔的束缚严重限制城市发展(2)未能全面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影响的相关利益主体(3)强调城市自身发展的影响
15新公共管理对城市管理具有哪些启示?
1、培育多元主体共治。
2、对城市政府职能重新定位。
3、管理手段上注重引入私营部门的先进理念和方法。
1现代城市发展的特点是什么?1城市日益成为现代经济活动的中心,成为人类主要的聚居地。
2、城市空间组合上发生了巨变,要求城市朝着高质量和多功能方向发展
3、城乡融合、差别趋小 2城市化浪潮的成因是什么?
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
2、农业现代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力
3、信息化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3城市政府管理体制包括哪些内容?
1、市建制体制
2、市政府构成体制
3、市行政管理体制
4、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
4城市发展战略包括哪些内容?(1)战略依据,城市发展战略的依据就是城市制定发展战略时的基础和发展条件;(2)战略愿景,城市的战略愿景即城市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最终将要达到的总体目标;(3)重点战略,重点战略是作用于对实现战略目标具有关键、主导意义而目前发展又比较薄弱,需要特别加强,且在发展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的经济环节、产业部门或管理领域的战略举措。(4)战略措施,战略措施是针对实现战略过程中的矛盾所采取的策略和具体措施;(5)战略反馈,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多阶段的动态过程,前一个阶段的战略措施的结果以及外围环境的变化,将形成下一个阶段发展的基础状态。
6学习型政府组织具有哪些特征?(1)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意愿,即组织的共同构想;(2)组织与各成员均善于学习;(3)组织结构扁平化;(4)组织具备极强的自我创造力;(5)弹性化的组织结构;(6)能够实现充分的自主管理。
7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
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3、城市环境中
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8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
1、效益原则
2、市场调节与计
划控制相结合。
3、动态原则。
4、协调原则
9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存在哪些问题?(1)城市存量土地供应
失控。(2)协议出让,政府让利。(3)生地出让,效益粗放。
(4)“有地没人用,有人没地用”。
10城市经济管理具有哪些特征?(1)区域性。(2)综合性。(3)
两面性。(4)二重性。
11我国城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制定和实施城市经
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
2、不断改革和完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
3、不断调整和优化城市经济结构。
4、有效控制城市生产力发展
规模。
5、加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间接管理和服务。
6、规划、建
设和管理好市政公用设施。
7、注重全市就业情况。
12解决土地市场的垄断和投机的措施有哪些?
1、制订法规,规
范土地市场的进入。
2、土地交易过程的管理。
3、加强对土地使
用的监管。
4、直接干预土地市场的供求。
13我国城市人口的运动趋势是什么?城市人口运动包括城市人
口存量、流量、结构等变化趋势。
1、城市人口存量不断增大;
2、城市人口流量不断增大;
3、城市人口结构变化。
14我国城市人口管理的特点是什么?
1、城市户籍制度,户籍管
理的实质是一个国家政府对其所辖人力资源所进行的控制和规
划。
2、居民身份证管理,居民身份证制度是为了便利公民进行
社会活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一种管理制度。
3、城市计划生育管理,计划生育是指为了贯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这一基本国策,宣传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基本政策。
15城市社区管理的内容是什么?
1、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2、自我服务的法律地位,避免社区居委会成为政府的一级准行政组织。4试述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哪些特点?
1、综合性。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发展等各项要素,既互为依据,又相互制约,城市规划需要对城市的各项要素进行统筹安排,使之各得其所、协调发展。
2、法制性、政策性。城市规划既是城市各种建设的战略部署,又是组织合理的生产、生活环境的手段,涉及国家的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众多部门。
3、地方性。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是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能,其目的是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环境保护。
4、长期性、经常性。城市规划既要解决当前建设问题,又要预计今后一定时期的发展和充分估计长远的发展要求。
5、实践性。城市规划的实践性,首先在于它的基本目的是为城市建设服务,规划方案要充分反映建设实践中的问题和要求,有很强的现实性。其次是按规划进行建设是实现规划的唯一途径,规划管理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最后,城市规划的实践性还在于其可实施性,应当在规划编制时,考虑城市的财力和能力,不能盲目提出过高的要求,同时,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要注意城市规划自身的弹性。5试述中共市委对城市国家权力机关的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市委的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政治领导,政治领导主要指在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上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主要干部。作为城市党组织,中共市委的政治领导作用则具体表现为:贯彻执行中央和上级党委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符合本市实际、代表城市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方针政策,并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把它们转化为城市国家机关的决议、命令、规章、条例等。
2、思想领导,指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可能服务半径已经超出城市或区域的范围。因此需要在大型公共设施建设上进行协调,形成功能互补、共同享用的公共设施体系。
4、共同的行为规则和标准的制定。制定一套公平公正、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才能界定和约束各利益主体的行为选择,保证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
5、区域整体形象塑造与创新网络构建。要增强区域的整体竞争力,需要各个城市结成同盟,以一个整体参与对外合作交流和竞争,同时也需要以一个整体进行宣传和推介自己。社区环境卫生管理。
3、社区卫生保健。
4、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16国外社区管理的典型模式有哪些?(1)自治型社区管理模式。
(2)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3)混合型社区管理模式。
17城市环境具有哪些特征?1,复合性,城市环境是一种高度人工
化的自然—人工复合环境;2,人为性,城市环境是以人为主体和
中心的环境;3,开放性,城市环境是一个高度开放性的环境系
统;4,脆弱性,城市环境的结构和功能表现出相当的脆弱性.18城市边缘区管理中现存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1,城乡二元
管理体制造成的双重标准和管理漏洞是根本原因;2,管理的理念
仍停留在农村层面,导致了问题的复杂化和治理难度加大;3,改
制与后续管理衔接不够,造成改革不彻底或阻力较大;4,在城市
化扩展中对城市边缘区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滞后
19城中村的成因是什么?
(一)城市化是城中村形成的外动力
(二)城中村是追求土地收益最大化的结果
(三)城乡二元经济
社会管理体制是形成“城中村”的根本原因四)产权界定不清,土地集体所有制是“城中村”形成的直接原因
20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是什么? 1)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二
元结构转换的需要(2)“分久必合”一一城乡复合系统发展的需
要(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
21传统的封闭式城市发展思路的不足有哪些?(1)未能突破行
政区隔的束缚严重限制城市发展;(2)未能全面考虑社会经济
发展状况影响的相关利益主体;(3)强调城市自身发展的影响。
22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的决策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1)制
订突发事件处理预案,构建预案储备库;(2)对突发事件的性
质、程度、潜在范围和影响进行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调整细化
对事件的判断;(3)对事件的处理作出敏捷的、具有针对性和
可执行性的决策;(4)根据决策执行调整或重新制订决策以及
总结突发事件运作绩效等内容。
23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普遍来看,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主要从四个方面执行:
1、宣传教育。
2、准备预案。根据既有的和潜在的事件设立多重备选预案,缩短反
应时间;
3、构建预警机制,推行公示措施。
4、加强网络建设和
管理,使官、产、学、民、媒之间的信息传递通畅。
24城市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对的原则是什么?城市处于自然系
统之中,对于自然灾害不能完全避免,应对自然灾害城市应当在如下方面进行努力:(1)建立科学的决策指挥体系和过硬的反
应队伍。(2)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包括预警和信息发布
平台。(3)提供城市空间规划建设保障,提供必要的应急避难
场所并减少灾害损失。(4)进行宣传教育,使市民在自然灾害
面前临危不乱减少损失。
五、论述题
1试述我国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
1)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在错误的发展观指导下,人类对
资源采取掠夺式的开发,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水平低,不考虑环
境容量的承载能力任意排放污染物。其结果是资源遭到严重破
坏,环境受到严重污染。(2)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由于环
境污染造成的私人成本远低于社会成本,厂商和消费者具有向外
排污的内在冲动,因而在单纯的市场条件下公共环境极易出现无
人照管的“公地悲剧”。(3)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仍是污
染治理的强硬约束。中国现有垃圾处理技术仍十分低下,真正符
合国家环境控制标准和建设标准的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有25%左
右(4)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科技发展在污染治理方面
固然重要,但并不能够“包治百病”。治污之重不在于“治”,而在于“防”。“治”是治标,“防”才是治本。
2试述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的潜在重点是什么?
1、全面导入绿色GDP、人文GDP的目标绩效观。所谓“绿色GDP”,就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
用。绿色GDP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的正效应。
“人文GDP”就是为了保障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而投入财富的增
长指标,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
2、建敏捷城市,提高城市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捷。反应能力当今世界处在信息爆
炸的时代,城市要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抓住有利的信息,结合自
身条件,做出相应的对策,才能赢得发展机会。
3、全面导入循
环经济。循环经济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
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
过程中,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
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4、重视突发事件管理。
应该认识到,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实施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国内
外一些城市发生的一系列突发事件也提示我们必须在城市发展
战略管理中建立“危机管理”机制。
3试述在处理社区自治组织和城市政府各级相关机构的关系时需
要遵循哪些原则?
1、面向社区,重心下移的原则。社区工作的核心是管理与
服务。各级组织都要正确处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寓管理于服务
之中,把贴近群众、服务社区、服务群众作为强化管理的着眼点,将工作重心下移,利用各自的职能指导和配合社区居委会为社区
群众排忧解难;
2、事权下移,责、权、利配套的原则。要
加快城市基层工作社区化、社区工作社会化的进程,各级组织要
在事权下移、责任下移的同时,将财力和利益也随之下移,真正
做到责、权、利相统一。
3、以人为本,资源整合的原则。各级
组织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
则,把社区居民是否满意作为评价各级组织工作的根本标准。
4、有利于扩大民主,依法自治的原则。社区居委会是社区群众民主
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自治性组织。各职能部
门、街道办事处及其它组织应尊重居委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教育全党和全体人民,提高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使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人心,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城市的繁荣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3、组织领导,指通过党组织的工作,使党和广大群众成为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党的目标。党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和健全各级党组织,培养、选拔党员干部,建立一个具有凝聚力和威信的领导集体,并对他们进行党内和党外监督管理,通过党的组织、党的干部和广大党员去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团结一致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6试述我国城市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1、城市用地数量增长过快。我们通常用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来衡量城市用地的相对数量。近些年来,我国城市用地迅速扩张的现状也是不容忽视的。而且,这种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增长中还存在与城市规模等级相联系的结构不均衡问题。
2、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在城市空间过度扩张的同时,由于没有足够经济内容的充实和支撑,使得城市成长方式不经济的问题表现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低下。
3、城市新区开发的倾向严重。自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逐步推行以来,国内一些城市有一种大规模、成体系、与旧城不连续的新区开发的倾向,这种城市新区开发一般都以一些特定城市职能的外迁为主导力量,并吸引其他的城市功能随迁,达到城市空间的大规模、跳跃式成长。
4、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在我国城市成长的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状况,某种程度上,这些不合理的现象还在继续产生。7试述我国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
1、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和“平均化”。有人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要完全消灭城乡差别,最终达到城乡的绝对融合。这种观点实质上就是将城乡一体化引向了“城乡一样化”,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
2、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是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两大系统发展的一种社会、经济、生态过程,同时又是这一过程的战略目标。
3、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市场是城乡经济联系的纽带,也是缩小城乡差距、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的有利渠道。城乡经济要素的流动,是二元结构转换、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
4、城乡一体化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从人本主义角度讲,人们从事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其自身各方面需要服务的,城乡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是人与自然在协调基础上的自我发展。1试述城市的哪些特性决定城市需要管理?
1、相互联系性。
2、复杂性。
3、开放性。2试述现代城市管理的理念与实践在哪些方面实现了标志性的转变?
1、在管理理念上,由狭义的城市规划和市政管理向“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管理转变。
2、在管理体制上,力求从局部管理向统筹管理转变。
3、在管理对象上,城市管理呈现出由具象管理向抽象管理转变的趋势。3试述我国城市政府职能具有哪些特征?
1、协调管理目标的前瞻性与持续性。城市发展战略是对城市发展方向与模式的预想,是城市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统一。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制定是前瞻性与持续性的有机结合。
2、注重城市管理主体的多元性与参与性。城市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的正常运作需要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城市各项活动的参与者对于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运行规则的建立以及对于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达成共识。
3、注重管理决策的合法性与科学性。合法性指的是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它与法律规范没有直接的关系。4试述新条件下我国城市经济管理领域的核心要务。
1、构建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要的经济管理体制。
2、导引城市产业结构合理、有序升级。
3、筹谋解决结构性失业与总量过剩失业问题。5试述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综合利用,化害为利:(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3)全面规划,合理布局:(4)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5)环境保护责任制。(6)环境事业管理法制化。6试述引导城中村城市化的对策是什么?
1、从发展决策入手,进一步集中城市决策权。城市管理应自上而下实施,若以“块块为主”,将助长局部利益。
2、从城中村内在要求入手,启发、鼓励其自身进步。3.从体制入手,改革土地、人口与城市管理体制。建议将村镇改制与城市扩张结合起来,做到既征地又管人,使就业居住性质与户口性质同步转变。
4、从经济入手,将城中村纳入城市经济体系。城中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失去土地以后无以为业,对此,政府可组建专门的经济发展公司,撤村改制,将城中村所属企业及土地、村屋等不动产折合成股份,使城中村农民彻底脱离土地,成为集团公司股东。
5、从文化入手。利用传媒树立正面典型,促进村民转变观念,融人城市社会。
6、从法律入手,严肃处理城中村所滋生的违法现象。要在短期内扭转城中村治安混乱、违法建设的现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可集中力量抓一两个典型,细致检查城市治安与规划建设执法情况。
7、从组织人事入手,培养高素质的村镇领导人。组织人事部门抓住对村镇领导的任免权,保证基层领导“听使唤”,提高其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
8、借鉴其他城市处理城乡矛盾的经验。7试述当前我国区域协调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产业的分工与合作。为了避免在城市与周边地区展开恶性竞争,导致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出现,需要在产业方面进行协调,2、环境的治理与自然生态、人文资源保护。为了实现全社会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和建立良好的补偿机制,需要在各个主体间进行协调。
3、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和共享。在交
通和通讯联系日益发达的条件下,许多大型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
第四篇:电大城市管理学作业
城市管理学作业1 1.“城市病”表现及其治理
2.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的特点、弊端及如何进行改革 3.非政府组织如何参与城市管理
考核形式及要求:从以上3个题目中,选择一个进行小组讨论。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提交字数不低于500字的讨论提纲,提纲需要包括以下内容:个人的讨论提纲、联系实际的例子以及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教师根据每一位学生的讨论提纲以及小组讨论的提纲给每一位学生评分。
评分标准:
优秀的标准(100>X≥90)
能够准确地说明讨论题目的内涵,逻辑严密,有一定的创新性;联系实际的例子能够充分证明观点。
良好的标准(90>X≥80)
能够准确地说明讨论题目中的某个方面的内容,比较准确地说明另外一个方面的内容:逻辑清晰,有某些独立见解;联系实际的例子能够证明观点。
中等的标准(80>x≥70】
能够比较准确说明讨论题目,逻辑较清晰,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联系实际的例子能够说明观点。
及格的标准(70>X≥60)
能够比较准确说明讨论题目中的一个方面的内容,逻辑不严密、不完整,自己的见解不多:联系实际的例子不十分恰当。
不及格的标准(X<60)不能够说明讨论题目的内容,逻辑混乱;联系实际的例子不对题。
零分
一、个人的讨论提纲(30分)
提交的个人提纲字数不低于350字。
二、联系实际的例子(30分)
允许粘贴打印稿,或者粘贴裁减的报纸与杂志。
三、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40分)
字数不低于500字。
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的特点、弊端及如何进行改革
特点:
1、经济管理职能广泛而突出;
2、对其负责的事务管理控制程度高;
3、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服务职能较弱;
4、独立性的职权较少;
5、职权与职责相脱节。弊端:
从市政职能的主体来看,体制上过度集权。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长期以来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从政府与社会、与市场的关系来看,政府管得过多、过细,政企不分,政社不分,城市政府自然也不例外;从纵向关系来看,中央集权过多,上级政府集权过多,城市政府缺少独立自主权。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不断推进,这种状况逐渐有所好转,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从市政职能的范围和重心来看,职能界定不合理、不科学。从政府与社会、与市场的关系来看,政府职能范围过大,管了很多不该管,也管不了的事,如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一些该管的事务则未管好或没有管,如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等;从纵向关系看,城市政府与上级政府、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事权即职能范围缺乏科学、合理的划分。从市政职能的实现方式来看,单纯依靠行政手段,以多层次行政系统的“条块”和指令性的计划来管理城市事务,管理企业经营,而不是采用法律的、经济的、技术的和行政的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改革:
我国经济体制方面的转轨性改革,要求市政职能要有相应的巨大调整,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经过了由直接向间接、由微观向宏观、由计划向市场的职能转变之后,进一步地把间接管理具体化,宏观职能与微观职能相结合,市场规制职能与城市服务职能相融合,仍然是市政管理的重要任务。过去我们注重管制职能而忽视服务职能,现在应当重视服务职能而较少地运用管制职能。具体的转变任务和步骤主要是:
(一)实行市政职能的分解,就是对原有市政职能进行具体分解,划分出哪些职能是应取消的,哪些需要继续保留,哪些是要下放或转移的,哪些是需要充实加强的。通过职能分解,确定每个工作岗位的职责任务、工作要求、工作内容、工作程序、行政运行机制以及任职资格和条件,将职能具体化,理顺内部和外部的工作关系,从而为落实人员与编制提供科学的依据。这是实现市政职能转变的第一步。
(二)加强市政管理的法治化、制度化建设,市政管理是法治管理,各种市政决策都要依据法律。为此,必须首先建立和健全各种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对机构的设立、机构编制都要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在依法的基础上,做到政务公开,提高管理的透明度,使各种违法事件都能受到法律制裁。逐渐形成以法治政、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市政职能运行状态。
(三)科学配置市政职能职位,在对市政管理职能进行分解的基础上,要科学配置市政职能职位:(1)同一类业务由一个部门集中管理,减少中间交叉扯皮的情况,提高办事效率;(2)必须由几个部门共同管理的业务要分清主辅关系,明确业务接口;(3)进行综合管理,对一些长期扯皮、难以划清的业务归并到一个部门,以减少部门之间的摩擦,从而提高市政管理的效率性。
(四)加强市政职能岗位人员的业务素质训练,市政职能岗位人员必须符合市政工作要求。市政管理人事部门要经常考核其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对不合格者及时撤换,以保证市政工作的效率性,优良地实现市政公共服务的各项基本职能。
(五)转变市政管理手段,市政管理手段要从过去单纯的计划手段、行政手段为主转向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特别是重视公共政策的使用。在法律前提下,使用稳健和灵活的公共政策,往往会取得比较理想的管理效果。因此,加强公共政策的设计工作和其实施的管理艺术,是现代市政管理手段建设和我国市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城市管理学作业2 1.浅谈科学发展与城市经济管理
2.城市管理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点 3.试论科学发展观与城市政府职能转变 4.试论以人为本与城市社区管理
5.城市管理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难点 考核形式及要求:从上述题目中选择其一,撰写一篇不低于2000字的论文。
评分标准:
优秀的标准(100>X≥90)
论文能够熟练地运用科学发展观论述我国的城市管理问题,论文论述清晰,逻辑严密;表达准确流畅;有一定的创造性、新见解。
良好的标准(90>X≥80)
论文能较熟练地运用科学发展观论述我国的城市管理问题,论文论述清晰;表达通顺;有某些独立见解。
中等的标准(80>X≥70)
论文能较好地运用科学发展观论述我国的城市管理问题,论文观点基本正确,论述较清晰;文字通顺: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
及格的标准(70>X≥60)
论文观点、内容论述等主要方面尚符合要求;论说基本清楚但不严密、不完整;能够联系实际进行说明,但联系实际不充分。论文中自己的见解不多。
不及格的标准(X<60)论文论述不能成立或有重大毛病;内容空乏,结构混乱,文字表达不清,文题不符或文理不通:没有联系实际进行说明。
零分
提交的论文属于抄袭的。
浅谈科学发展与城市经济管理
做为城市管理执法部门,应该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要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做到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法为民,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利益观。在城市管理中,要从城市的宏观和微观经济来综合管理城市,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入手,改革管理体制,拓宽管理模式,在硬件上加大对城市建设的投资,全面促进整个城市形象实现质性的飞跃。
所谓的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是指导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理论武器,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城市管理的工作产生根本性、全面性的影响。因此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又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城市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和本质
以人为本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五个统筹”的目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是城市管理的全部内容,在城市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严格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做到立党为公、执法为民,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要真正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尊重劳动者的生活和生存权利,保障他们享有的自由。作为执法部门,要树立正确的权利观,把人民赋予的权利用来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不能置群众的生存发展而不顾,不考虑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乱收费、乱罚款。城管部门面对着社会的各个阶层,特别是一大批失业下岗人员,当前城市经济落后,工矿企业破产倒闭,为了谋生计,有的占道为市,有的流动经营,严重影响城市的市容环境卫生,影响了城市招商形象,面对这柄双刃剑,城管部门一方面坚持文明执法,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规范法律程序,实行柔情操作。对极少数家庭特别困难的,帮助其办理最低生活保障,为其解决后顾之忧;二是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兴办市场,并以最低的市价让经营户入场,这样既盘活了经济,减少了占道经营,同时减少了城管工作的矛盾,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达到了共赢的效果。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更是城管工作坚持的根本原则。
二、加强城市管理,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 城市管理是一项系统、复杂、长期的人文工程,它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加速器和助力剂,它必须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当前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不断丰富、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的基础条件下,坚持城市管理科学发展就是坚持走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之路,按照“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2004年3月5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改革行政执法体制,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和行政处罚权,推进综合执法试点,解决多头执法和乱罚款问题。2002年,国务院就如何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出台了国发2002<17 >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它为城市管理明确了科学的发展观。它的范围主要包括: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强制拆除不符合城市容貌标准、环境卫生标准的建筑物和设施;城市规划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全部或者部分行政处罚权;城市绿化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市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环境保护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部分行政处罚权;工商行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无照商贩的行政处罚权;公安交通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侵占城市道路行为的行政处罚权。随后2003年2月日,中央编办、国务院法制办联合下发了中编办发2003< 4 >号文件《关于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执法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目前全国已有许多县、市、区开展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试点,这是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步伐。城市管理要跟进,城市经济要发展,必须走综合执法之路,这样才能杜绝多头执法、重复收费,才能彻底改善城市经济环境
三、加强城市管理,必须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就是要做到统筹兼顾。经济社会是物质基础,是上层建筑,城市管理是建立在经济社会的基础上,城市管理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社会影响着城市管理的进程,两者如何做到有机结合,予认为必须在城市管理工作上一是不能贪大求远,要密切结合城市市经济的实际情况,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建城区格局、行政区划分、基础设施建设、人民生活需要来综合平衡,不能凭一时长官意识,脱离当前实际,乱审批、乱规划、滥圈地,造成城市配套不合理,城市建设无规模;二是要尽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功能的利用率,对破损路实行完全修复,整修断头路,完善主路、主干道的路坎、路坡、路肩建设,对示范街实行分段的彩板铺装,对园林花草树木实行整枝修剪,以共同达到整齐划一,对主干道花带进行拆除,对人行道实行重新均匀划分,解决人行道东高西低,南宽北窄的问题。" 城市管理是一门科学,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我们实际的工作,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才能不断掌握城管工作的精髓和实质,才能实现城管工作质的飞跃。
城市管理学作业3 结合所学城市管理学某一方面的理论,写一篇课程学习总结,题目如下 1.突发事件管理理论学习体会 2.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学习体会 3.城乡一体化理论学习体会 4.城市社区自治理论学习体会 5.城市环境管理理论学习体会 6.城市成长理论学习体会 7.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理论学习体会 8.循环经济理论学习体会
考核形式及要求:撰写一篇字数不低于1500字的课程学习总结。
城乡一体化理论学习体会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人为协调,达到经济一体化和空间融合的系统最优的状态。此时的城乡系统是资源配置合理,城乡共享现代文明的“自然—空间—人类”系统。城乡一体化亦表示达到这一状态城乡关系日益优化的过程。城乡一体化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最高表征。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生产力水平或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根据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经验,当城市化水平低于30%时,城市文明基本上固定在城市里,农村远离城市文明;当城市化水平超过30%时,城市文明开始向农村渗透和传播,城市文明普及率呈加速增长趋势;当城市化水平达到5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可能达到70%左右;当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将接近或达到10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要求工业反哺农业、工业为农业农村提供发展资金,只有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了,才能为农民转移就业提供条件,才能为反哺农业、带动农村提供经济基础。因此我们仍然必须强调工业化的快速推进,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道路。推进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相辅相成、协同共生。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将是长期并存的任务。在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现实条件下,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将更加突出。
1、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二元结构转换的需要,尽管我国城乡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典型的二元结构仍然存在。要从传统的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就必须要打破传统的二元结构束缚。随着二元结构的转换,城乡间的要素流动和商品交换就构成了城乡间最重要的联系机制。因此,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战略作为城市—乡村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
2、“分久必合”——城乡复合系统发展的需要,城市离不开乡村,乡村也离不开城市。城市和乡村本为“一家”,只是随着社会分工及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才逐渐从空间上分离,并由此产生了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一系列的差别。在城乡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的,都要求其他系统的配合与支持。因此,要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为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保证城乡间的顺利贯通。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人口与就业问题,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问题,是我国城市化和农村发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所在。我国目前有2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财富,又是城乡进一步发展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剩余劳动力不可能全部涌入城市,也不可能全部滞留农村。要保持城乡这一复杂巨系统的高效率运转,必须要强调和重视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及外部系统间要素的自由、合理流动。解决农村剩余人口问题,必须要从城乡两方面统筹考虑,重在疏导和分流。
我国现阶段,城乡一体化建设有着深刻的内涵。它要求统一城乡规划,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和政策,加强城乡间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城乡间生产要素流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农村与城市一样共享现代文明,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产业优势互补的良性互动,促进农村的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通过统筹城乡两个文明建设和空间布局一体化,促进农村的村容整洁和乡风文明;通过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村管理民主、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这样,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就可以在城乡一体化的形式上,逐步建立起以工补农、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发展城乡一体化的要点
1、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和“平均化”,有人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要完全消灭城乡
2、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两大系统发展的一种社会、经济、生态过程,同时又是这一过程的战略目标。
3、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市场是城乡经济联系的纽带,也是缩小城乡差距、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的有利渠道。城乡经济要素的流动,是二元结构转换、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
4、城乡一体化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从人本主义角度讲,人们从事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其自身各方面需要服务的,城乡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是人与自然在协调基础上的自我发展。
城市管理学作业4
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每题2分,共10分)
1.一般认为,市政管理的主体是城市政府,也包含一定的城市公共团体、组织和市民,这是由市政公共管理的性质所决定的。
2.财政补贴是政府转移性支出的一种形式。3.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
4.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第一原则是迅速地阻绝传染,将可能发生的危机尽可能缩小。5.城市成长管理主要是针对城市空间规模扩展的控制和管理。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城市行政区划体制的内容包括(ABCD)。A.市的行政地位 B.市的设置模式 c.市的下级行政建制 D.设市的标准
2.世界银行组织认为,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ABCD)城市。A.银行信赖的 B.治理和管理良好的 c.适于居住的 D.有竞争力的
3.依据一座城市的人口年龄比例可以将城市划分为(ABD)。A.稳定型 B.衰退型 C.波动型 D.增长型
4.世界上第一批城市诞生在(D),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在早期阶级社会技术和经济很不发达的基础上形成的。
A.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B.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 c.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 D.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 5.(D)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A.规模经济 B.集约经济 c.成长经济 D.循环经济 6.截至2004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D)以上。A.37% B.38% C.39% D-40% 7.(B)系统是突发性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核心。A.信息 B.决策 C.执行 D.保障,8.根据沟通和运行的渠道的不同,区域协调问题可以分为(AB)。A.政府协调 B.民间协调 C.外部协调 D.内部协调 9.近代城市规划始于(A)。A.法国 B.中国 C.英国 D.美国
10根据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导致政府失灵的主要因素包括(ABCD)。A.政府赤字问题 B.政府的行为动机 c.政府的自我扩张倾向 D.政府的低效率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1.城市规划:是指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2.城市社区管理是指在市及市辖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街道为主导、居委会为协同,以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为依托,运用行政与法律、经济与教育、公德与情感等手段,合理调配和利用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提高社区成员的生存质量,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四、简答题(每题12分,共36分)l.市政管理体制的内容是什么?
答:
1、市建制体制;
2、市政府构成体制;
3、市行政管理体制;
4、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2.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是什么?
答:
1、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
2、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
3、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仍是污染治理的强硬约束;
4、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3.形成城中村的原因是什么
答:
1、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
2、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
3、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
4、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
五、论述题(24分)
理论联系实际论述我国城市战略管理的重点。答:1.全面导入绿色GDP、人文GDP的目标绩效观 所谓“绿色GDP”,就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绿色GDP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的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人文GDP”就是为了保障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而投入财富的增长指标,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
我们追求的发展,应该是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应将“经济GDP”、“人文GDP”和“绿色GDP”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2.构建敏捷城市,提高城市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捷反应能力 当今世界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城市要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抓住有利的信息,结合自身条件,做出相应的对策,才能赢得发展机会。也就是要创建“敏捷城市”,其中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信息敏捷。依托快捷、准确、畅通的信息来源和上传下达渠道,并在大量的信息中进行及时高效的筛选,保证决策者在第一时间获取精练实用的信息。就此,正在迅猛发展的数字城市,(数字城市即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遥测、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数字城市具备将城市地理、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复杂系统进行数字化、网络化、虚拟仿真、优化决策支持和可视化表现等强大功能。技术不但提供了技术支撑,而且具备成为信息敏捷交换和交流的平台。
人员敏捷。有灵活、干练、反应迅速的管理人员和办事人员,要做到能上能下,人尽其才,能够准确快速应对环境变化。
制度敏捷。在一定原则框架内,保留政策的适度弹性,以便在实施中能够因地因时制宜;必要时要及时调整修订现行政策制度,确保城市发展最终战略目标的实现。3.全面导入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济,其核心是工业物质的循环。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是污染零排放。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的经济系统。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能源和原料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的涵义是: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这种发展战略观对于我国现状资源和能源短缺十分突出的大多数城市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4.重视突发事件管理 应该认识到,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实施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国内外一些城市发生的一系列突发事件也提示我们必须在城市发展战略管理中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需要制定一个有效的,能够帮助快速沟通、快速做出影响评估和控制的危机管理计划,并使之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最为重要的部分。
一般来说,危机管理在管理层次上高于日常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层次。危机管理计划不是独立的,它必须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也必须与国家、地区和部门的危机管理体系相适应。当然,就我国来说,在制定危机管理计划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危机管理系统,这也是我们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5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管理案例----建设“三个北京”。
为了积极应对新阶段出现的新形势,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三个北京”的战略任务,强调要努力推动首都科学发展,建设“人文北京、科学北京、绿色北京”。
第五篇:城市管理学论文
《城市管理学》论文
论文题目:城市环境管理中的若干问题与对策
姓 名: 张 学 号: 092520 院 系: 城市与环境学院
专业、年级、班组:
09
指导教师:
摘 要: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重要的一个标志体现在城市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用地规模急剧扩大,城市人口迅速增加。然而在一系列的增长的背后,也给我国带来了日益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在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道路上,应该怎么管理,采取何种对策,这将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环境问题 管理
引 言
城市是人类经济活动及相关资源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地。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其所承载的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等要素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化,城市环境的内容也更趋繁杂,既包括以自然因素或生物系统为核心的生态环境,也包括与生产紧密联系的生产环境,还包括以人们居住、生活为核心的城市人居环境。城市环境管理是对于复杂巨系统的综合管理,在管理方式上是专业管理与行政区管理的互补,在管理手段上是政府宏观调控与微观市场调节的有效融合。如何使这一复杂系统处于最优的运行状态成为城市运行和管理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我国城市在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空气污染加剧
长期以来,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各城市主要燃煤量在整个能源结构中一般占 80%以上,很多已经超过90%。煤含硫和灰分较高,许多都没有经过脱硫处理,直接燃烧,加之城市居民家庭小炉灶直接低空排放,产生了大量的烟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导致严重的煤烟型大气污染;迅速的城市化伴随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在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了严重的机动车尾气污染,形势严峻。
(二)水污染严重
城市水污染主要由工厂排水和城市居民生活污水造成的,近年来城市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年增长率为7%,有 50%的污水量是从家庭排放的。目前我国每日排放的废污水量约 1 亿多吨,这些污水有 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造成全国三分之一以上河段受到污染;同时 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城市大量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充分的废污水排入流经城市的河流,使径流水质恶化。
(三)城市噪音污染
噪音污染是我国除大气污染、水污染之外的第三大环境公害。在城市,它有上升为第一大环境公害的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有40%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音中。噪声有损听力和心血管系统。调查证明,地区的音每上升一分贝,该区域高血压发病率就增加 3%。同时,噪音还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急躁、易怒。噪音也影响休息和睡眠,造成疲惫和劳倦。因此,控制噪音污染,实际就是在捍卫有声世界的尊严。目前,我国多数城市处于中等噪声污染水平,全国209个省控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处在 43.6~66.6分贝之间。城市噪声污染投诉在各类环境污染投诉中所占的比例最高,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四)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 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猛增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产量大幅度上涨。有关方面的统计,我国城市垃圾主要是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和建筑垃圾,年产量已超过 5 亿多吨,并且每年以 8%至 10%的速度增长,综合利用和处置率非常低,其中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1.2%,大多直接堆放在城市郊外,累计堆存量达 65 亿吨以上,占地 5 万余公顷,形成了垃圾围城的恶劣情况影响城市景观,污染了城市的水源和空气,孳生着各种传染病菌,同时又潜伏着资源危机。
(五)植被减少,城市绿地覆盖率低。
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城郊农田、城郊天然植被和市区园林绿地等三部分组成,对促进城市生产的发展和保证居民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城市发展建设,自然环境被开发利用建设工厂、住宅、道路、广场、果园、菜地等,自然环境中的植被被不断地砍伐、清除,代之以稠密的人口、建筑物,城市绿地的多种环境功能正在逐步丧失,已经成为尖锐的环境问题。
二、我国在城市环境管理中已经实行的措施
经过30年的实践和探索,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环境管理模式,主要政策措施包括:
(一)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该项制度以签订责任书的形式,具体规定省长、市长、县长在任期内的环境目标和任务。
(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国家环境保护局于1989年开始在全国重点城市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以下简称“城考”),“城考”以量化的环境质量、污染防治和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市政府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工作。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的对象是地方政府,考核结果通过报刊、年鉴等各种媒体向社会公布。到目前为止全国参“城考”的城市已达500个,占全国城市总数的76%。自2002年起发布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环境管理和综合整治报告。
(三)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1997年,国家环境保护局在全国开展了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活动,目的是引导城市政府在城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断改善城市环境。截止2005年6月,已有47个城市和3个直辖市的城区被授予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区)称号,还有100多个城市正在申报和创建之中。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在城市环境改善和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为中国其他城市树立了榜样,在总体上促进了城市的环境保护工作。
(四)城市空气质量报告制度
这项制度的主要做法是向公众发布本地空气污染指数,反映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1997年首先在包括北京、上海、重庆、大连、厦门在内的13个重点城市发布城市空气质量周报。2000年开始在中央电视台和各大报纸发布全国40个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日报。目前,113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全部实施了空气质量报告制度,并有部分城市开展了空气环境质量预报工作。它对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加强环境监督,改善城市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我国在城市环境管理中取得的成绩
从《2010 年全国城市环境管理和综合整治报告》中看到,我国近年来在城市环境管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2010 年全国城市共661个,其中,直辖市4个,地级市283个,县级市374个。661个城市全部纳入2010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范围。
(一)城市环境质量
1.空气质量
2010 年,全国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全年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 70.85%,较 2009 年提升 4.15 个百分点;全国监测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城市占3.6%,达二级标准城市占79.2%,达三级标准城市占 15.5%,劣于三级标准城市占 1.7%。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达标比例为 81.7%,县级城市的达标比例为85.5%。
2.水环境质量
2010 年,水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全国城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城区)水质达标率平均为86.81%,比2009 年下降3.03个百分点。
3.声环境质量
2010 年,全国城市的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2.54dB(A),比2009 年下降了 0.79dB(A),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稍微有所改善;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 65.20dB(A),比2009年下降了0.75dB(A),城市道路交通的声环境质量有所好转。
(二)城市污染控制状况
2010 年,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增长迅速,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工业危险废物处置利用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全国城市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平均为90.66%,比2009年降低4.32个百分点;全国城市工业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平均为93.59%,比2009 年降低了 0.22 个百分点;全国城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平均为 82.04%,比2009年提高 1.33 个百分点。
全国城市清洁能源使用率平均为72.94%,比2009年提高了6.17个百分点。2010年,在全国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加情况下,城市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管理不断加强,检测技术不断规范,凡检验机构未获省级环保部门委托、或检测方法不正确、不规范的,检测车辆数均不纳入统计。2010年全国城市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达标)率平均为57.86%,比 2009年降低了15.42个百分点。
(三)城市环境建设状况
2010年,全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国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平均为65.12%,比2009年提高1.7个百分点。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平均为72.91%,比 2009年提高 0.85个百分点。
四、我国在城市环境管理中的不足之处
(一)城市管理工作与环保资金投入不到位
城市建设中虽然注重了对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 不惜花财力、物力对城市进行环境规划, 修建实施管网系统, 对主要道路进行美化、硬化等。最后因缺乏管理, 城市污水排放不合理, 加之部分居民素质较低, 垃圾乱倒、污水横流, 雨污混流。另外, 城市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沟通, 违章建筑、乱摆乱卖、占道经营、户外违章广告等都给良好的城市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二)城市基础实施建设滞后
我国目前有 50%城市没有排水管网,现有设施 1/3 老化;城市燃气和集中供热率低;有1/4 城市垃圾粪便不能日产日清;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5%左右。其次,由于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费用没有着落,虽然在有些城市已开始向单位和居民收取污水处理费,但所收的费用远不能维持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此外,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的实际情况亦很不乐观,由于技术的原因,很多城市垃圾处理设施还处于实验阶段,时断时开,运行不稳定,处理率极低。
(三)环境治理手段落后
我国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管理手段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具有一定的约束力,比较符合我国的国情,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在实行的操作过程中,它也逐渐暴露出其弊端。例如,我国目前的排污收费标准还是2O世纪80年代初制定的,现在已难以起到督促企业治理污染的作用。因此,环保手段落后、缺乏效率是中国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主要采用行政手段进行控制,经济手段只是那些法规制度(尤其是排放标准)的辅助工具。这种简单化的强制性行政手段,不能根本治理企业的环境问题,不利于企业按照自己的经营状况对减排方案进行灵活选择。
(四)城市整体规划与环境保护衔接的不到位
在城市建设中, 整体规划的起点较低,随意性较大。一是楼房密集, 剩余空间少,公共绿地少、绿化水平低、群众休闲娱乐场所少;二是个别道路规划狭窄, 设计不合理, 整体布局不美观;三是排污管网不健全,排水、污水处理的不得当;四是城市整体规划没有突出环境保护特色。
五、城市环境管理的对策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要从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整体功能出发,运用综合的对策、措施来整治、保护和塑造城市环境,以达到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和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措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 污染和破坏,以求保持生态平衡,扩大有用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保障人类社会 的发展,以协调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合理规划城市功能
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在指导思想上,首先要将城市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城市规划 首先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要遵循生态规律。其次,要采用和实施生态学的思想方法,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环境与资源承载力,从城市环境容量和资源保证能力出发,制定和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发展方向。第三,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配套服务。
总之,要在规划中明确体现对生态环境的关心,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动 态平衡,由此促进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历史欠帐多,这是造成城市环境质量差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生活污染已经成为城市环境恶化的首要因素,自然对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加大环境投入,提高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水平。在继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要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推进投资多元化、产权股份化、运营市场化和服务专业化,建设具有规模效益的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加大环境监管力度,确保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要积极倡导绿色消费,改善生活方式,从源头上降低人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的排放量,减轻人口增长对城市资源、环境的压力。尽快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和回收系统,促进城市废旧资源的再生利用,减少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量。
(三)提高全体人民的环境意识
积极加强公众参与;让公众更加了解环境法律的要求和自己所应承担的环境责任和义务,自觉维护应取得的环境权益;公众监督环境污染与破坏的行为,运用法律制止城市环境的恶化。
(四)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缺乏有效的监督, 环境保护工作就没有压力和动力,就会逃避应承担的环境责任。需要在环境行政系统内部建立一个以人大、司法机关、环境监察部门为主体,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统一监督管理机制。这种机制不仅要对环境保护执法工作而且也要对政府的决策及管理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这种监督机制是独立于政府行政权限以外的综合监督机制,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有力监督,才能真正落实环境执政主体的各项责任, 有力地推动城市的环境保护工作。
(五)加强对汽车尾气排放的强制性监管
限制小汽车数量,完善并健全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开发利用电能、磁能及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逐步取代汽油。
结 论
环境管理是当前城市管理的重要职能,也是城市发展水平整体提升的关键所在。环境是提高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经济、文化和社会等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支撑。然而, 改善居住环境质量也一直在增加能源消耗和废气污染。居住生活场所的建设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的基本生存活动。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取得发展, 在改造客观环境的活动过程中也改造了人类本身。可见,创造和谐、洁净、优美的城市人居环境要靠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不断提高城区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罗文忠.我国当前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及改进策略[J].民营科技,2010,(5)[2]丛莹.浅析城市环境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1,(33)[3]杨靖,闫荣馨.浅谈城市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方环境,2011,(23)[4]巨儒.新时期的城市环境问题与对策[J].青海环境,2007,(17)
[5]李颖明,李晓娟,宋建新.城市环境管理系统及运行机制研究[J].生态经济,2011,(3)[6]胡涛,张凌云.我国城市环境管理体制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6,(19)[7]赵卫明,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研究[J].经济论坛,2008,(1)
[8]李蕾,抓两头带中间以四两拨千斤——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J].环境保护,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