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修改)
编辑:夜色温柔 识别码:21-434756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27 16:03:26 来源:网络

第一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修改)

8.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一、教学目标

1.学会“骨髓”、“血脉亲情”等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辗转”、“神清气定”等词的意思。2.能准确朗读课文,理解钱畅和台湾青年之间的心连心,具有永存的血脉亲情。理解李博士作为一个医生救死扶伤的精神、沉着冷静,青年的配合,两人不顾自己生命危险的伟大。3.学会概括段落大意。

4.学会情景交融、反衬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导入:(1)板书:桥

同学们,大家都认识桥,说一说桥有什么特点作用?

预设:1.桥是拱形的 2.桥可以连接两个地方(尽量节约时间,减少旁枝错节)同学们说的都没有错,桥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连接两个地方,人们可以从这处走到那处。

2.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明这座桥连接了两条生命。板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齐读课题。

你对“生命桥”有什么理解?(连接两条生命的桥梁)读了课题之后,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这座生命桥连接了什么?

3.让我们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告诉老师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分别是第几段到第几段,每一部分出现的人物是谁?

4.刚才读了课文,说一说这座“生命桥”把谁和谁连接在了一起?

板书:钱畅、青年

(连接了(患了白血病的)钱畅和(地震后自愿捐献骨髓的)台湾青年这两人的心的生命桥。)

是谁帮助他们连接了这座生命桥?文中还有一位人物,他是谁?(板书:李博士)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大家轻声读课文,然后读完之后用这些问题的答案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看板书概括,老师根据学生片言只语的回答,发掘关键词,进行板书)(预设:钱畅患了白血病,李博士和台湾青年在地震中,不顾生命危险进行了骨髓移植手术,挽救了钱畅的生命。)PT:___(人物)___(怎么样),_____和_____在____(情况)中,不顾_____进行了________,_____了____的生命。

组织:指名连起来说;

学生自己学着他们的样子说一遍。

三、深入品读,感受两岸同胞血脉亲情

(一)学习第1节的第一个场景,有关钱畅的故事。第1节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的? 1.反馈一:环境

请一位同学来读第一句话,是景色描写,用括号括出这句句子。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预设:

(1)感觉杭州很美丽(2)舒适、舒服

老师和大家的感受是一样的,杭州那样一个美丽的城市,晨风中飘来还未开花的桂花香气。多么美好的一个景象呀。女生读,读出美丽、舒适的感觉;男生读,读出生机勃勃的感觉。景色可以为接下来发生的故事衬托,所以我猜,会发生一个让人感到快乐的故事。2.反馈二:人物

(1)那么是不是这样呢?在钱畅,这个人身上发生了什么?用横线划出描写钱畅的句子,找一位同学读一读。

钱畅,这个才刚满18岁的年轻人,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他患了严重的白血病,他的生命就像含苞的花朵,不曾开放就面临着凋零的危险。板书:静静地苍白

(2)在描写钱畅的这两句句子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用三角标出本体、喻体和喻词。板书:比喻

本体、喻体、喻词是?(钱畅的生命,含苞的花朵,像)

含苞的花朵面临凋零的危险,是说钱畅的生命怎么样?(生命结束、死亡)

(3)这句比喻句是不是用得很生动?一朵含苞的花朵,人们期待着它的开放,但是如果它没有开放,就凋零了,真是太可惜了。钱畅患了白血病,他只是一个18岁的年轻人呀,正值大好年华,如果他因为病魔而失去了生命,你感到怎么样?(悲伤:读出你对钱畅的同情。

惋惜:读出你对十八岁生命的惋惜)(要及时指导朗读)

想象一下,如果钱畅是一个身体健康的18岁年轻人,他应该在做什么?

说话练习:用“如果钱畅身体健康,他应该在______(做什么),或者在_______(做什么)” 同学们的想象力都很丰富,说得非常好。但是,这些事情钱畅都没有办法做到了,因为他患了白血病。让我们一起读出对钱畅不幸遭遇的惋惜、悲伤!

男生读:“他患了严重的白血病,他的生命就像”,女生读“含苞的花朵,不曾开放就面临着凋零的危险”。

同学们可以更进一步读出这种悲伤、惋惜的感觉。师生合作读。

在人称天堂的的杭州的美丽清晨,一切都那么生机勃勃,那么美好,可接下来的内容你们发现,是不是一个快乐、美好的故事?(不是)。

进行环境描写之后再写人、写事,这种把景色和人、事结合起来写的方法,老师告诉你们叫——(板书:情景交融)

但是景色和人物的描写是形成对比的,所以这种衬托叫什么?(反衬)板书:反衬 真聪明,是反衬的手法。

(4)那么钱畅得了白血病,怎样才能治好?读读接下来的那句话。(唯有移植骨髓,才能使这朵垂危的生命之花,重新绽放绚丽的光彩。)

有同学骨髓的髓字读的不准,跟老师读,髓,注意是第三声,不是第二声。看黑板,看老师写一写这个字,骨髓是和骨头有关的,所以是偏旁是骨。接下来写左、月的一撇变成一竖,最后写走字底。

钱畅有继续活下去的可能,同学们是不是看到了一点希望?但是,要找到可移植的骨髓,在没有亲缘关系的十万个人里,大概才能找到一个。

点拨:十万,是个怎么样的概念?我们一个班有40个同学,要250个班级里,才能找到一个。而且是“大概”,大概是什么意思?(可能、也许)说明在十万个人里面,也可能找不到可以配对的骨髓。刚刚好不容易看到了一点希望,又有种被打破的感觉。

(二)阅读第2节,学会运用过渡句。

(1)但是,“钱畅是幸运的,几经辗转,这样的骨髓终于找到了,就在一位台湾青年的身上。”这是一句什么句?(过渡句)过渡句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2)我们在看这句话中,有一个词语叫做“辗转”,辗转是什么意思?(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地方,非直接地。)

点拨:“辗转”两个字都是车字旁,一样东西从一辆车到另一辆车,又换一辆车,最后才到达目的地,是不是很辛苦,经过了许多地方?

那么在海峡的另一边,发生了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三)仔细读3-6小节,学习第二个场景。一个同学读一小节。

默读3-6小节,写到了地震,又写到了人。这种方法和第1节是一样的,是什么方法?(情景交融)

用括号括出景,也就是关于地震的句子;用浪线划出描写李博士的句子;用双横线划出描写台湾青年的句子。1.景——地震

1999年9月21日,一场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整个台湾地区,台湾大地仍在余震的摇晃中。针头慢慢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

台湾,当时处在什么样的状况下?(7.3级大地震刚刚袭击台湾,仍在余震中)

(PPT展示台湾地震图片)地震发生,猝然间,大地轰鸣,山崩地裂,顷刻间高楼大厦摧枯拉朽,人们在惊慌中奔跑、哭喊,乱作一团;在恐惧中无助地哭泣、号叫„„(PPT展示资料)“9·21”大地震是20世纪末期台湾伤亡损失最大的天灾。地震造成2400多人死亡、逾万人受伤、近11万户房屋全倒或半倒。整个死亡(含失踪)人数为2378人,有40845栋房屋全倒、41373栋半倒,伤8722人,失踪39人,倒塌各种建筑9909栋,严重破坏7575栋,受灾人口250万,灾民32万,财产损失92亿美元。)

指导朗读,读出当时的极度危险,情况紧急。(男女生比赛读)2.情—— ▲李博士

请同学说一说你找到的描写李博士的句子。预设:

(1)慈济医院的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用“匆”组个词?(匆忙、匆促)都是表示很着急的意思。男生齐读(2)李博士庄严地站着。板书:庄严

点拨:什么叫庄严?分别组词。(庄重、严肃)在什么情况下要庄重?(扫墓)严肃?(参加大型活动)对于很重要的事情,我们的态度要庄严。可见,李博士对于抽骨髓这件事是非常非常重视的。为什么重视这件事?(骨髓要用来救钱畅)全班齐读“李博士庄严地站着”,要读出“庄严”感。(3)不得不是指什么?(被迫)板书:被迫

点拨:谁把针头刺进了谁的皮肤?(李博士把枕头刺进了青年的皮肤)这个动作是李博士的做的,虽然到最后半句才出现“李博士”,但是我们可以推断,前半句也是他的做法。因此,这句话也是描写李博士的句子,找到的小朋友非常聪明。

小朋友打过针吗?什么感觉?(很痛)如果护士针没扎进去,又扎一次,你什么感觉?(会更痛、会生气)老师小时候吊盐水,吊到第五天的时候,手上满是洞,护士找不到可以下针的皮肤。一直拍我的手,又扎了好多次,当时我就哭了。可见,针头扎进皮肤很痛,余震里,针头脱落了可能不止一次。躺在病床上的青年痛不痛?(很痛)但是他是怎么做的? ▲台湾青年

(1)一位台湾青年,在病床上,等候着他把他的骨髓抽出来。(2)余震不断,这个青年依然神清气定。

点拨:神清气定是什么意思?(形容人神志清爽,心志安定)你如果处在一次又一次的余震中,你能够神清气定吗?你心里有什么感觉(害怕、紧张、愤怒)

在电视里我们看到,很多人地震之后,第一件事就是问:家人怎么样?妻儿怎么样?文中的青年,他的家人生死未卜,但是他却神清气定地接受手术。是为什么?(为了救钱畅)学生快速轻声读第4节剩下的内容,想象一下,这位青年的心里在想什么?

说话练习:他不知道他的家人是否安然无恙,但他知道,他要将骨髓捐献给大陆同胞,这是生的希望。用句式“他不知道„„但他知道„„”说一说。(3)青年人静静地躺着。

点拨:看前半句,李博士庄严地站着,后半句,青年人静静地躺着。此刻,青年人有没有感到害怕?(没有)。小结:李博士不顾自己的安危,沉着冷静,克服困难,抽出了骨髓。台湾青年也非常镇定,在地震中仍然静静地躺着,为了捐献骨髓救人。他们在地震期间不逃命,有可能面临着什么?(死亡)他们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真是让人感动,让人由衷地感到敬佩!

▲这段话最后一句,从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用三角标出本体、喻体和喻词。本体、喻体、喻词是?(骨髓,泉,像)

点拨:在那么多次努力后,李博士终于把青年的骨髓抽出来了,他的骨髓像泉水一样,涓涓流出。这里还用了一个省略号,我们可以想象骨髓不断流出的情景。除了骨髓,从他的身体里还流出了什么?(对大陆同胞的关心)

▲有没有看过新闻,或者学习过基础的抗地震知识?地震了,你会怎么做?考一考同学们的知识面广不广。(不拥挤撤离、远离高压线等危险物品、躲在不宜倒塌的家具后、趴下双手抱头。请一组同学演一下(蹲着,护住头),看谁演的到位?)但是,文中的李博士和台湾青年是不是这样做的?(不是)

在地震这样紧急、极度危险的情况下,李博士、台湾青年的做法和你们刚才说的常规做法完全不同,这样的衬托,是什么?(反衬)没错,这部分课文运用了情景交融,同样也运用了反衬。在这极度危险,人人急于逃生保命的环境里,李博士、青年的沉着冷静令你怎么样?(感动、敬佩、震撼„„)

好,老师读描写地震的语句,你们在读出李博士和青年的沉着镇静的同时,读出你内心的感动和敬佩!

师生合作读第5节。读出气氛的紧张,但李博士、青年沉着冷静。

▲我们可以再看书上的图,除了李博士和青年,还有谁?(其他医生、护士)

点拨:这些人同样也是伟大、勇敢的,医生一个人没有办法完成手术,必须有人帮他递工具、打下手,因此周围的人也都没有离开。不畏惧地震,坚持着,让人感动、敬佩。

▲骨髓终于顺利地抽出来了,之后应该怎么做?(将骨髓输进钱畅的身体)男生读第6节。点播:为什么要奔波?李博士在余震中做完手术,已经很累很累了,为什么要连夜?(PPT展示资料:骨髓在离开捐献者的身体之后,很容易发生变性坏死,所以必须要在24小时之内输进患者的体内,越快越好,否则会失效。此外,在护送的过程中,要每隔一小时上下左右的晃动,用来防止骨髓的凝结,保持细胞的活性。)

李博士为了救钱畅,自己已经非常疲倦了,但是却仍然连夜为他做了手术。想一想,他在带着骨髓,赶往杭州的途中,心里想什么?

说话练习:李博士他在带着骨髓,赶往杭州的途中,心想_______ 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李博士的奉献精神与伟大,实在是令人敬佩。

在李博士的努力下,在青年的配合中,终于,钱畅得救了。读到这里,老师真是松了一口气,真是一波三折呀,找到骨髓、在余震中一次又一次地抽骨髓、十几个小时的奔波,终于挽救了一条宝贵的生命。

(四)师生合作读最后一节,体会钱畅和台湾青年之间的心连心,具有永存的血脉亲情这种感觉。

这句话也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三角标出本体、喻体、喻词。

点拨:两岸同胞之间的血脉亲情就如同火种一般,永远不会熄灭,会永远传下去。板书:两岸同胞,血脉亲情

再次全班齐读,感情饱满,读出激动。

四、巩固练习

运用情景交融的方法写一件事,学会如何用景来衬托情。

五、板书设计

8.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情景交融(反衬)比喻

李博士

冒着

捐献

大陆钱畅================================台湾青年

两岸同胞,血脉亲情

提示:

备课时思考的过程可以面面俱到,更深入,更透彻,但在真正形成教案时要围绕你的目标有所取舍,因为35分钟像飞一样,眨眼即逝,下课铃声响了,该讲的都还没讲。

重点句子要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整堂课要书声琅琅,小学的教学与中学、大学不一样,要让学生多动口、动脑,以学生为主,以读为本。

现在教案上的内容可能还比较多,你尝试后在体会吧。

第二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

赵湾镇中心学校 刘花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写会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初步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教学重难点: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在生活中见过桥吗,他们有何作用?大家听说过生命桥吗?他又会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今天就来认识这样一座特殊的桥。

2、板书课题,指导朗读课题。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教师把有价值或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课文,随机指导生字词。

3、你提的问题或你所想要了解的知识在文中找到答案了吗?全班进行交流,解决一个问题就把黑板上对应的擦掉。

4、你还想了解什么,根据情况向学生介绍白血病和骨髓移植知识以及李博士的相关资料。

5、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文中讲的是哪些地方哪些人物的事?谁又为谁做了什么事?然后引导学生联系文章最后一段话进行补充,教师相机板书。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把主要内容说完整。(杭州的小钱得了白血病,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险挽救小钱,他们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三、再读课文,初步感悟

1、读读想想,课文哪些段落在写杭州发生的事,哪些段落在写台湾发生的事,哪些段落又在写用爱心搭建起了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呢?学生汇报

2、这两件事哪件先发生,哪件后发生?你从哪里知道的?理解“同一时刻”,是指同时发生。两件事都是在1999年9月22日早晨7时30分发生的。

四、小结:正是因为有了李博士和那位青年,小钱的生命之花才得以重新绽放,所以说这是一座是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他们又是怎样用自已的爱心架起这座生命桥的呢,我们将在下节课学习。

五、指导书写生字

板书设计:

爱心

杭州小钱 ——————————台湾李博士和台湾青年

生命桥

第三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前准备

①收集两岸同胞互相关爱、帮助的故事。

②一张中国地图(或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①谈话:《搭石》的作者从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了人间的真情。今天要学习的却是从挽救生命的大事中去赞美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

②揭题。http://10.0.0.232/jsp/search/show.jsp?ResID=68152,引导学生理解“台湾海峡”,适当讲解一些两岸现状,突出两岸同胞的亲情。指导写“湾、峡”。→整体感知

①自由读,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注意时、地、人、事这四要素)

②从地图上找出“杭州市”和“台湾花莲”,理解“跨越”。③思考:“生命桥”在课文中指什么?

→自学生字词

①自学,互教互帮,借助拼音读准确。

②分类检查读音:a.8个生字词;b.其他注音的字词。注意区分:平舌音与翘舌音,如:http://10.0.0.232/jsp/search/show.jsp?ResID=68158暂(z4n)、髓(su!)、绽(zh3n)、辗(zh3n);{的拼读:躯(q&)、履(l[);多音字读法:间(ji4n、ji1n)。

③写字指导。9个左右结构的字归一类,以“峡、湾、脉”为重点;2个上下结构的字,以“暂”为重点;另一个为一类。

④指名分段试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

→学习一、二自然段

①自由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②出示重点句,与课文原句对比阅读: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如果不尽快移植骨髓,将面

临死亡。

③讨论:你觉得哪句写得更好?为什么?(师引导从“含苞的花朵”“凋零”“惟有„„才能”等词句理解小钱病情严重,急需救助,体会生命的宝贵。)④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原句。

→作业

①抄写生字。

②收集两岸同胞骨肉亲情的故事。

第二课时

→情境导入

①出示课文插图。http://10.0.0.232/jsp/search/show.jsp?ResID=68159谈话:两岸同胞怎样全力抢救小钱的?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动?

②学生自读课文第三至六自然段。

③小组讨论,班级交流。

④教师的引导策略:

可以从正面引导,如:

a.面对地震,这位青年躺在病床上,想到的是什么?

b.面对余震,李博士和这位青年是怎么做的?(仍沉着地站、仍静静地躺)他们为什么能这样做?

c.李博士怎样将骨髓带到杭州?

也可以从侧面引导,如:

a.这位青年难道不想念家人是否平安?

b.李博士和青年难道不怕余震吗?

c.李博士是怎样“奔波”的?(想象“奔波”的情景)

⑤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升华情感

①有感情地朗读第七自然段。

②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a.小练笔(或口头填空):联系课文内容,用“终于”写(说)一句话。小钱几经辗转,终于________。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________。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李博士终于________。

经过两岸同胞的全力救助,小钱终于________。

________,终于________。

b.完成练笔(或填空)之后,说说自己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③理解结句的含义。(“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a.想象: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

b.4人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材料,再向班上汇报,畅谈两岸的血脉亲情。④朗读背诵全段。

→作业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小作文:以小钱的名义,给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李博士写一封感谢信,表达你对李博士和那位青年的感激之情,表达两岸骨肉的血脉亲情。

第四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前谈话)

师:你们学校的版图上写着四个字,哪四个字? 生:爱我中华!师:你们天天能看到祖国的版图,(示地图)能在地图上找到你的家乡太原吗?再找一找我的家乡哈尔滨。

生:(在地图上找)

师:我这次来坐了两天的火车才从哈尔滨来到太原,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段距离吗?

生:千里迢迢。生:路程遥远。

师:啊,非常的远。想象一下,在哈尔滨与太原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可以吗? 生:不可能的。生:绝对不行!

师:看来跨越千山万水把太原与哈尔滨市连起来是不可能的。如果在杭州与台湾连起来呢?也是不可能的。现在我们开始上课,今天我们来学习22课,一起读课题。

(大声地读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会有生命桥?

师:到底会是怎么回事?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多读几遍,也可以翻翻桌面的字典。

(大声地读课文)(师巡回指导)师:这课的词语很多,自由读读屏幕上的词语。(出示课文9个词语)

师:你觉得哪些词语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生:“凋零”不要读成第二声。师:谁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生:花枯萎了。

师:有一个词正好与它意思相反,哪个? 生:“绽放”。

师:还有一个写花的词语。生:“含苞”。

师:课文中还是写花吗?读读课文。(生大声读)师:在课文中指什么? 生:指他的生命刚刚开始。

师:同学们真的读懂了。一起读读。还有哪个词语要大家注意? 生:“暂停”。

师:非常好。轮流读一读。用“暂”组一个词。生:暂时。

师:现在读得很准确,到课文中还能读准吗? 生:(齐读)

师:这句话还有一些词。(示句子“经过一次又一次„„”)生:(自读)师:真不错。还有吗? 生:“辗转”都是卷舌音。师:很好,是什么意思? 生:„„(查字典)

师:这是一个好办法,向字典请教。不过,我们还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示课文片断“然而„„的人”)师:说明什么? 生:很不容易。

师:想象一下医生可能在哪些地方为他找骨髓? 生:台湾。生:美国。

师:刚才我们想象了这么多的过程,这就叫“辗转”。现在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话。生:„„

师:词语我们可以到课文中继续学习,现在我们一起再读读这9个词语。(生大声读词语)

师:现在让我们分小节再读读课文,其他同学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个什么事? 生:(指名分小节读)师:现在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生:小钱„„ 师:哪个小钱?

生:在杭州的,患白血病的。师:连起来一句话说。

生:台湾大地震余震后,台湾同胞送来了杭州市患白血病的小钱急需要的骨髓,救了小钱。

师:说得很详细(相机板书),能倒过来说吗? 生:„„

师:在这个故事中你最感动的是什么?

生:我最感动的是台湾的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给杭州市的小钱送骨髓。生:我最感动的是李博士在危险的情况下来给小钱做手术。

师:课文中感人至深的地方我们要细细品读。课文的3-6小节,细细地写了这些内容。默读这部分内容,划下台湾同胞与李博士最感动你的地方。用一两个词写下你的感受。

生:„„

师:谁先来说说你划下的部分,然后再来说说自己的感受。生:我划下的是“„„那位青年„„李博士沉着地站在病床”。师:他是通过“沉着”,通过他的动作感受到的。还有吗? 生:这句话中,我还感受到博士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我们向这两位同学学一学,一起来看看李博士的表现。找一找李博士的表现。生:“突如其来”。

师:这个词找得准。此时,李博士的表现是“沉着”,可现在什么地方最安全? 生:空旷的地方。

师:想想这会手术室还有什么在摇晃? 生:手术的器具在摇晃。师:他在等什么? 生:等余震停下来 师:读一读相应的句子(生齐读)

师:一个“沉着”写出了李博士的品质。再找一找描写青年的句子。生:“一个青年人正躺在„„” 师:还有没有描写青年的句子?

生:“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青年正满希望„„” 师:他知道自己的骨髓会带给小钱什么? 生:希望。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第二自然段。(配乐,师范读第二自然段)师:现在,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小钱快要去世了。生:小钱很想活下去。

生:要找到合适的骨髓多不容易!

师:那么小钱在台湾找到的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他是不是也在想着小钱?读“小钱„„”

(出示课文)

师:“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生:„„ 师:正是因此,所以台湾青年会这样,读课文“„„他知道有一位青年正躺在„„”(生读相应的段落)

师:再看最后一句话“涓涓流出”,流出的仅仅是骨髓? 生:友谊。

师:骨髓只能保存24小时(示:相应时间表)同学们算一算,这个过程用了多少时间? 生:差5分钟就在12小时。师:这是怎么样的12小时? 生:紧张。生:漫长。

师:第6自然段有一个词语就写出了紧张与漫长? 生:“奔波”。!师:齐读。生:„„

师:之后呢?他没有休息就继续做手术。第6自然段又有一个词语表现出来了。生:“连夜”。

师:他都没有休息呀!齐读这一段。生:„„

师:小钱这样得救了。故事读到这里,关于课题的问题你解决了吗? 生:解决了。“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指两岸同胞相互救助的爱。师:是什么让这座生命桥跨越了两岸? 生:爱心。师:是的。爱心(相应画板书“爱心”),有没有谁想读一读课文中令你感动的语句? 生:„„

师:看到这个结果,你高兴吗?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一句!生:„„

师:最后一次机会,再来读读令你感动的句子。生:„„

师:让我面对祖国的版图,来读读下面的句子。(相机示课文“也许,小钱和这位台湾„„”)

师:同学们,茫茫的海峡隔不断骨肉亲情,也许有一天小钱会与这位台湾青年见面,小钱会怎么感谢他?他们会说些什么呢?留待我们下节课再交流。下课!

【教学反思】

学生对课题的理解水到渠成、恰到好处,课前的疑问顺利解决。语文课就是语文课,要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不能一味地上纲上线把语文课上成单纯的思想政治课。

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本节课无论是词语教学,还是理解课文内容,都准确理解并较好地体现了三个维度课程目标的整合。如,在理解三个描写花的词语“凋零”、“绽放”、“含苞”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先理解词语的本意,是分别描写花开前、开放时和将要凋谢时的样子,再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理解这三个词在文中是在写什么,使学生懂得文中是用来形容人的生命的。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让学生受到热爱生命的教育。一节课不可承载的任务太多,本节课教学目标、任务确立得切合实际,重点突出,充分体现了由读不好到读好,由理解不深到有所理解的学习过程。

2.把课文读对、读通、读好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本节课读得充分,能够看出教师指导的过程和学生朗读的进步,读的能力的提高过程。如,开课的前20分钟教师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先让学生自由读,再抓住难读的句子反复读对、读通,突破难点,有重点地读,最后再分工合作整体读。学生经历了从读对到读通的学习过程。教师重视阅读理解,鼓励学生谈个人感受,指导学生理解品评重点词句,把整体感悟课文和理解重点词句有机结合起来。如,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沉着”一词理解李博士的品质的教学过程。

3.能顺学而导,以学定教,用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变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体现充分的自主学习。如,在学习课文3-5段内容时,教学预设是按着课文的叙述顺序,先学习描写青年这部分内容,而实际教学中,学生认为最感动人的是描写李博士的这部分内容。教师就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意愿,调整了教学预设。课文对李博士的描写比较直白容易理解,而对台湾青年的描写比较隐晦不易理解,这样的调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

4.教学内容取舍得当,能恰当地拓宽教学内容,引进课程资源,有意识地加强现实生活与学生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联系。如,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补充了李博士送骨髓的时刻表,学生通过对这一资料的阅读,再一次深切感受到李博士的品质,从而对人物博大的爱心有了更深入的体会。

5.本节课无论是词语教学还是阅读理解,教师都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培养阅读能力,注重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使学生真正做到阅读有所得。总之,本节课教师通过听、说、读、写等一系列的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积累、运用、发展语言的同时受到情感熏陶。这才是语文味十足的语文课。

一、联系课文语境理解词意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之间的双向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而我们的教师更应为学生提供认知结构变化与重组的可能。

片段 1 : 【 05:00 — 06:59 】

师:这一课的生字词语很多,请大家看屏幕上的词语,自由读一遍,看看哪个词语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生:(自由读了一遍,纷纷举手。)师:你想提醒哪个词语?

生:我想提醒大家“凋零”的那个“凋”不要读成“调”。师:你领大家读。生:凋零。生齐读后继续举手。师:不着急提醒下一个。谁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生:花枯萎了。

师:对,凋零是花凋谢了,草木枯萎了。屏幕上有一个词正好与它意思相反,哪个? 生:(纷纷)“绽放”。师:一起读。(生齐读)。

师:这两个词语都是形容花的。课文里还有一个写花的词语,是—— 生:“含苞”。

师:这三个词语在课文中还是在形容花吗?(出示课件)自己读读看。师:在课文中指什么?

生:指他的是那个青年的生命。含苞是说他的生命 18岁,刚刚开始,凋零是说他患了白血病要死了,绽放是说骨髓移植能让他„„绽放„„就是能„„

师:„„能挽救他的生命。看来同学们真的读懂了。一起读一读这句话。(生齐读)

学生在进行文本阅读时,会遇到很多信息,但若没有选择、加工和处理的过程,就不会在头脑中留下痕迹。在学生原有认知里,“凋零”、“含苞”、“绽放”这三个词语应是描写植物,“这三个词语在课文中还是在形容花吗?”教师通过质疑启发学生将这三个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其喻意。从课堂效果看,教师的设计非常巧妙有效,学生体会到了这三个词语不是在写花,而是指这个刚满 18 岁的年轻人的生命即将结束,只有换骨髓才能使他获得重生。

在这个片断中,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行了重组,三个词语构成了一个语言环境,成为一个崭新的意象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此时学生再读这段文字,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个对生命充满渴望的年轻人形象,就会体会到作者对即将凋零的生命之花的不舍与惋惜,就会将自己内心“救救他吧”的呼声通过朗读自然的表达出来。

这一过程是词语理解的过程,是情感渲染的过程,是认知重构的过程,更是内化加工的过程,所以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我们才看到学生恰当运用、自然输出的精彩。

片段 2 : 【 31:39 — 32:34 】

师:看着这些红色的词语,你能不能用上一个或者几个,说一说“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______;”的生命出现什么样的希望呢?

生: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的生命之花重新绽放。生: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苍白的脸重新红润起来。生: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勇敢地活下去。

靳家彦 老师认为:语文教学要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就要注意内化。这三个词语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符号化为具体可感的鲜活的形象,真切而渗透地理解词语的意思,并随着学生自己创造的形象一起活跃在学生心里,内化为学生言语知识的一部分。

二、调动生活感知理解词意

由于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生活视野不广,对词语的理解总像隔着一层纱,不够透彻。因此,词语教学中,要努力创设真实、鲜活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感知,激发学生的思维、情感、联想,形成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立体情境,使词语在这样情境再现的过程中鲜活、灵动。

片段 3 : 【 08 : 50 — 11 : 00 】 师:知道“辗转”是什么意思吗?(举手的学生很少)知道的同学不多。刚才有一个同学读书时查了字典,我们请他读一读字典上的解释。

生 :(读字典上的解释。)

师 :查字典理解词语,是个好方法。另外,我们还可以读课文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大家看,辗转这个词语出现在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里。(课件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不过,要理解“辗转”的意思,只读这一句话不行,我们得先读懂它前面的两句话,(出示前两句)。谁先来读前两个句子,(指名)大家看看这两句话都是在说什么?(生读)

师:懂了吗?这两句都是在说什么意思呢?

生:这两句话都是说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非常不容易。

师:是呀!十万人,茫茫人海呀,才有可能找到几个有适合骨髓的人? 生:一个。

师:而且还是有可能,不确定啊!真是 —— 生:谈何容易!

师:想象一下,医生可能曾经在哪些人当中为这个患了白血病的青年寻找过适合移植的骨髓?

生:在美国„„

师:哦,都找到国外去了。找到了吗? 生:没找到„„ 师:还可能在哪些人当中找过? 生:可能在台湾找。

师:哦,课文后一句告诉我们在台湾找到了。不过,请你想象一下在台湾找到之前在哪些人当中寻找过?

生:在他的亲人朋友中找„„ 师:找到了吗? 生:没找到。

师:在他的家乡杭州找到了吗? 生:没找到。

师:在祖国大陆找到了吗? 生:没找到。

师:最后,在哪里找到了? 生:在台湾。

师:像我们刚才想象的这样的寻找过程,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 —— 生:辗转。

师:现在明白辗转的意思了吗?(生点头举手。)不用说出来,读第三句话,用你们的语气表现出辗转的意思。(生齐读句子。)

对“辗转”这个词语的处理,教师在实施中搭建了四级语言理解阶梯,引导学生拾级而上,理解内化。(1)知音晓意。首先明确两字都是翘舌音,再用过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2)联系语言环境引导想象。在轻松的对话中教师引领学生读这个词所在的前后几句话,说说这几句的意思,从而理解到在茫茫人海中要想找到合适的骨髓极其不易。(3)想象画面赋予词语情感。教师启发学生想象医生可能曾经在哪些人当中为这个患了白血病的青年寻找过适合移植的骨髓。从国外到国内,从家乡到台湾,这是一种地点上的辗转;寻遍了亲人找遍了好友,查遍了登记过的所有资料,这种辗转更是一种心灵的煎熬。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在奔波寻找,也不由自主地在为这青年的命运着急焦虑。(4)诵读吸收落实内化。学生真正理 解后老师再让学生用语气表现出辗转的意思。

这个词语的教学,既是对学生想象思维的训练,又引导学生经历了理解、积累语言的过程,学习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同时还使学生感悟到寻找适合移植的骨髓有多么艰难。一个词语经过老师精心设计被延展为一幅幅鲜活画面,成功的与学生的精神世界建立起联系,此时这个词语才有了温度,有了情感,有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才会在学生心灵中获得持久生命力,也为阅读理解时的情感体验埋下伏笔,可谓一举多得!

三、链接背景资料理解词意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学习语言,一定要让词语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使词语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往往浅尝辄止,停留在肤浅与表面,词语的意义、意味、意蕴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开掘。因此,在词语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依托文本,链接相关背景资料,引导学生深入推敲品味词语,从词语表层走向词语深层,感悟词语潜在的、隐含的深层意思。

片段 4 : 【 33 : 55 — 36 : 00 】

师:骨髓只能保存 24小时,李博士带着这生命的火种出发了 ——(示: 李博士送骨髓的时间表,师读。)

同学们算一算,这个过程用了多少时间? 生:差 5分钟就是 12个小时。师:这是怎么样的 12小时? 生:紧张。生:漫长。

师:第 6自然段有一个词语就写出了这 12个小时的紧张与漫长? 生:“奔波”!

师:(板书奔波)读这个词语,读出紧张的感觉!(齐读奔波)读出艰辛的感觉!师: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李博士没有休息 ——(出示时间表后半部分)第 6自然段又有一个词语表现出了 李博士不顾疲劳,一直在工作。生:“连夜”。

师:(板书连夜)多么令人感动!读这个词,读出你的感动!(生齐读连夜)师:把我们内心的全部感动都融入第六自然段的字里行间读出来吧!(齐读这一段)

“奔波”一词彰显着李博士的无私情怀。通过读文中原句,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了“奔波”是指长时间地很辛苦地赶很远的路。但是学生未必清楚,李博士他们是为了送骨髓,为了救小钱而奔波。这种奔波,是一种异常特殊的奔波,也是一种异常艰难的奔波。教师将李博士这不平凡的 24 小时以时间表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把学生对“奔波”的理解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这样的理解过程,是学生思维不断深入的过程,是情感不断升华的过程,也是深化与内化的过程。

词语蕴含着作者独特的审美性格,应贯穿于阅读教学的过程。教师应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引领学生借助多种方法、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去解读词语,才能学生积累和运用词语打下基础。实践证明,只有扎实的词语教学,才能积累词语,强化语感,才能训练思维,丰富情感,才能使阅读教学扎实有效。

第五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一、依纲扣本说教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选取了五篇课文,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正的感情,体会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会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用质朴的语言描述了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感人故事,体现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

二、因材施教

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课文的能力,积累了一些朗读课文的技巧,并且具有自主与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我积极创活跃的课堂氛围,坚持把“朗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以及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凋零、绽放、辗转、骨髓移植、袭击、突入其来、空旷、血脉亲情”等词语。能够读懂课文,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体会生命的珍贵与无价,学习作者具体描述和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海峡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体会爱的伟大力量。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李博士在余震中为台湾青年抽取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奔波的劳累。

(二)教学难点: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我把直观教学法——创设情境;情感朗读法——师生同读;重点突破法——讨论交流;想象练说法——展开想象等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法,朗读感悟法,圈点,勾画,批注法等学习方法参与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

依据教材本身的特点,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让学生边学、边悟、边总结,以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 故事导入(5分钟)

我借助感人图片故事激情导入:同学们,这是“暴走妈妈” 陈玉蓉,从2009年1

1月开始坚持跑步,因为她想捐出自己的肝脏救儿子,但自从医生告知,她的肝脏有20%的脂肪化,她便暴走七个月消除重度脂肪肝,捐肝救子。

同学们,听完这个故事,你想对这位母亲说些什么呢?接下来,我顺利的过渡到本课题:是啊,了不起的母爱爆发了超强的力量,是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今天,我们再来见证一个由爱创造的奇迹——《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板书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故事结合图片的导入,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

(二)整体感知 把握全文(10分钟)

在这一环节,我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通过表演读、默读、合作读、比赛读等方式,边读边想: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角色?谁能说说在他们之间发生了故事呢?我出示课件提示,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画出让人感动的语句,抓住这些重点词句,有感情地去读,设身处境地去想,在感受最深的词句旁边写一些自己的感受,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既对学生自读课文进行了检查,又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合作探究 读中感悟(15分钟)

1、自主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读后有什么感想?

2、指名学生回答刚才的提问。

3、合作探究:认读词语,小组讨论词语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谈何容易、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骨肉同胞、血肉亲情(指点方法:读——找、画——议——读)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积累学生词语。

2、细读品悟,感受爱

当学生融入情境时,我顺势过度,适时分析重点词语句子:“小钱静静地躺在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地脸红润起来”“这个刚满十八岁的人——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如何使小钱的生命之花重新绽放呢?请同学们细读品悟3——6自然段。

(1)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或段落,并写上自己的感受。(2)有感情的朗读自己画出的语句和段落,并说说理由

(教师适时的指导学生如情入境的反复朗读,探究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心情,从大地震刚过,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床上”,没有考虑家人是否平安无事,没有考虑是否延期手术,没有选择空旷安全的地方等细节,体会台湾青年一心只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从李博士抽取骨髓的镇定沉着,运送骨髓的刻不容缓,植入骨髓使得不分昼夜,体会其不顾个人安危,急他人之所急的高尚医德。引导学生认真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3)共同学习第7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 感情升华(8分钟)

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无私的给予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小钱得救了,他的身体会慢慢康复,她苍白的脸也慢慢的红润起来,他心中一定充满了感激,你想他会感激谁呢?如果有一天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这个台湾青年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结合图片“爱的力量瞬间”图片,深化学生对爱的理解,使学生有所感悟,获得思想启迪,最终完成思想教育目标。】

(五)布置作业(2分钟)

一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的结束,而应该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为此,我给学生布置了作业:(要求1、2优等生、后进生都要完成、3优等生、后进生有选择的完成)

1、用自己的话说说“如果有一天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这个台湾青年说些什么?”

2、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你的朋友和亲人们听,让这个爱的故事一直流传下去。

3、收集你身边有关爱的故事,写一篇关于爱的作文。

【设计意图:这样的作业设计,让学生从具体的事例或故事中进一步感受到爱的力量,让爱在学生的心里扎根。】

七、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运用关系图,形象直观、新颖有趣,恰如其分地落实了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八、教学反思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情激情,让学生充分感受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体会爱带来的快乐与幸福,受到爱的教育。教学时以读为本,读中感悟,通过不同层次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和培养情感;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修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