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盐碱地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报告纸
我国盐碱地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林丹静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园艺技术0903 学号09126300921)
摘要:盐碱地是集聚盐类的一种现象,它严重的危害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特殊的气候、地形和地下水、地表水补给等自然因素及一些人为因素加剧了盐碱地的发生。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产生盐碱地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关键词:盐碱地 原因 防治措施
土地盐碱化是当今世界土地退化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国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北内陆地区及滨海地区。盐碱地的产生,使大面积土壤资源难以利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下降。
1.我国盐碱地产生的原因 1.1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地下水和地表水补给因素等。气候因素决定了盐碱化发生的必然性,地形因素对盐碱化则产生更为直接的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因素为盐碱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发育空间。1.1.1 气候因素
我国盐碱地大多分布北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性气候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溶解在水中的盐份容易在土壤表层积聚。如我国吉林省西部平原,在强烈的季风影响下,全年降水量400~500mm,而年蒸发量高达1206mm,年蒸发量是降雨量的3倍以上,而春季蒸发量为降水量的8~9倍[1]。新疆农二师地区因蒸发量大,决定了土壤盐分上升水流起绝对作用,在自然土壤条件下土壤的淋溶过程和脱盐过程十分微弱,土壤中可溶性盐借助毛细血管上行积聚于表层,导致表土普遍积盐,形成大面积的盐碱土。1.1.2 地形因素
地形部位高低对盐碱土的形成影响很大,多为波状起伏的漫岗,地形比较开阔,坡度比较小,微地形极为复杂的一些高平原、台地和阶段地貌。还有一些地势低,没有排水出入,而该地区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散开到地表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如洼地,没有排水出入,则洼地水分蒸发后,留下盐份,形成盐碱地。1.1.3 地下水和地表水补给因素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报告纸
我国有较多的江河及各支流,如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胶流河等。加上这些地方夏季降雨集中,这些地表水绝大部分不能通过河道或地下径流及时排出,而停留在地势较低的河-湖漫滩上和汇集在局部的洼地中,从而使得水分平衡主要靠蒸发来调节,水中携带的盐类积累下来,使半内流区和碧流区的地表水、地下水逐渐被矿化,土壤也逐渐盐碱化[2]。因此地下水埋深和矿化度的高低是决定地下水中盐分能否转变成土壤盐分和土壤能否发生盐碱化的主要条件。地下水埋深愈浅,蒸发强度愈强,上升至地面的矿化地下水就愈多。同样,在埋深一定的情况下,地下水矿化度愈高,表层土壤积盐越强烈。在B.A.科夫达在论证地下水与土壤盐碱化的关系时指出,在现代盐碱化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因素中,地下水的移动、埋深和平衡最为重要[3]。
1.2 人为因素
造成我国盐碱地的人为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如下: 1.2.1 排水系统不完善
排水不畅、缺乏完善的排水系统是造成土地盐碱化的重要原因。加之各级排渠疏于管理,边坡滑塌、淤积情况严重,排水出路不畅,从而使灌区地下水位居高不下,造成土壤盐渍化程度加重。还有的是因为工程不配套仅修了灌溉工程未修排水工程,不能及时将灌区内多余灌溉积水排出去,促使和加剧了土地次生盐碱化的发生。如松嫩平原西部 ,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工程,由于工程不配套,导致耕地中的次生盐碱化面积增加[4]。1.2.2 缺乏完善灌溉技术
在我国东北地区,由于灌溉定额过大和灌溉技术不完善,除一部分引水渗漏损失外,送入田间的大量水量渗入地下,结果抬高了地下水位。此外,水田灌区管理不善,采用大水漫灌,使地下水位抬高,盐份上升,或在排水条件不好情况下,引起次生盐碱化。之后,不得不大量采用大水压盐的方法。1.2.3 耕作技术不当
耕作不当,土地不平整,灌水不均,造成未灌上水的部位成为干排盐地段,此地段又逐步变成盐土地段,局部高地形成盐斑。根据新疆土壤办公室调查发现,在我国新疆农二师塔里木地区灌区部分团场,临近地块土壤含盐量竟然相差4-6倍。加之部分塔里木河下游团场因无水可灌导致撂荒土地,降低了地面绿地的覆盖面积,使土壤长时间裸露,加速了土壤盐分表聚[5]。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报告纸
1.2.4 过度垦殖
在我国一些地区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垦殖,如滥垦、过牧、伐薪、采药等都是导致土壤盐碱化的不良经济行为。如1958~1984年,26年期间,由于不合理利用土地,如过度放牧、割草、烧荒、等原因,吉林西部草地盐碱化面积增加16.5万hm2平均每年增加6875 hm2 [6,7]。1.2.5 长期引用咸水进行灌溉
在我国有些地区由于灌溉高峰期间地表水不足,长期引用排水沟的排水和上游灌区排水与地下水混合进行灌溉,水矿化度一般为2L,有时高达3~4L。地越浇盐碱含量越大,土壤也越加板结,加速了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
2.我国盐碱地造成的危害
盐碱地的危害造成大量低产田和农民贫困,使面积土壤资源难以利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下降,严重影响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引起植物的生理干旱、伤害植物的组织,而且还影响了植物的正常营养和植物气孔关闭。如在我国的滨海地区多方面阐述了土壤盐分对作物的危害[8],它使作物的种子在土内霉烂变黑不发芽,迟迟不能变绿;还影响作物体内正常的离子平衡遭受破坏,造成作物生长衰退。且土壤盐分过多会还会发生根腐,最后导致作物脱水枯死等。
3.我国盐碱地的治理措施 3.1 井排井灌措施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对地下水位的控制和土壤次生盐碱化的防治具有显著作用。在我国新疆农二师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充分考虑地下水垂向排泄量较大、盐渍化程度不断增加的现实情况,农二师地下水开发利用主要开发灌区地下水,以集中开采为主、分散开采为辅,分多种形式布置水源。农二师已建成11个水源地,加上其它分散布井,现状机井数量为459眼,到202_年,在发展以上11个水源地的基础上,新建排灌井540眼[9]。
3.2 耕作措施
3.2.1 合理的土壤耕作
通过耕翻、耙地、镇压、中耕等田间作业,可创造良好的土壤表面状态和耕层构造,达到改善土壤透水性、通气性和温度状况,促进土壤脱盐,抑制土壤返盐,减少土壤蒸发,消灭田问杂草,为作物生育创造良好的条件。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报告纸
3.2.2科学整地
耕地盐碱化的发生与地表不平整有关系。据杨瑞珍,毕于运实验研究,在相同的土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下,盐斑的部位一般要比邻近的地面高出2到5厘米,盐碱的分布状况,从盐斑的边缘到中心,盐碱逐渐加重,所以科学整地对改良盐碱化耕地极为重要。但必须注意的是平整土地后也要留一定的坡度,以保证灌水通畅[10]。因为土地平整与否是影响灌水质量和洗盐效果的关键。据罗家雄资料[11],田地不平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灌水不均,当田面高差超过8~15cm的脱盐率比平坦的低15%~52%;灌水定额因田地不平而往高处逼水,灌时延长而增大46%~60%;局部高地因受水少、干早、蒸发强,积盐量远远超过低平部位,常因此而形成盐斑。可见平整土地是改良盐碱土的一个重要条件。
3.3 盐碱地的培肥措施
3.3.1 增施有机肥
施用有机肥不仅使土壤营养条件变好,土壤生物和理化性质也得到改善,直接或间接地促使土壤盐分向脱盐或降低毒性的方向变化[12]。
在盐碱地上增施有机肥,能够提高土壤的缓冲性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耕层结构及物理性状,减少地面蒸发,有效的控制土壤的毛细血管水的强烈上升,从而显著的减轻地表积盐[13]。据研究,我国松嫩平原地区通过向盐碱斑上施枯草以改良草地盐碱化,施枯草两年后体积质量下降,孔隙度提高,而且效果随着施枯草量的增加而增强[14]。3.3.2 种植绿肥
在我国盐碱地区种植绿肥已证明为有效措施。如常见的绿肥品种草木樨、绿豆、大豆、田菁等宜努力推广[15,16]。盐碱土种植绿肥,并实行草田轮作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也可以使土壤体积质量变小,孔隙度增大,渗透性增强,有利于作物生长和排水洗盐。
3.4 种稻洗盐
在一定的水源和良好的排水出路条件下,种植水稻是治盐改土、争取农业增产的有效措施。在种植水稻过程中,土壤中可溶性盐类,随着换水渗水,排出田块以外,或渗到土壤底层,因而脱盐效果显著[17]。
3.5 植树造林,种植耐盐植物
植树造林是改良利用盐碱地综合措施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用:一是改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报告纸
善农田小气候,减少地面蒸发,有利于土壤保墒和削弱土壤返盐;二是生物排水,可降低地下水位;三是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很多人研究了柽柳、木麻黄等耐盐碱树种的造林技术,对重盐土改良利用进行了大量研究[18,19]王志刚等人在粗放管理模式下对12个树种进行筛选,沙枣、沙棘等适应于粗放管理模式盐碱地推广造林[20]。
在盐碱地上种植耐盐植物可以提高盐碱化耕地的利用率,扩大盐碱化耕地的种植面积。40年代以来,对植物耐盐性、盐碱地造林树种选择、造林技术、选育耐盐植物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细致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21]。
4.结语
盐碱地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已很广泛了,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应加强对土地盐碱化的重视与关注。可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盐碱地产生的原因,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种措施的作用,达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及农民的生活水平。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报告纸
参考文献:
[1] 张殿发,王世杰.土壤盐碱化过程中的冻融作用机制以吉林省西部平原为例.水土保持通报,202_,20(6):14~17
[2] 张殿发,王世杰. 吉林西部土地盐碱化的生态地质环境研究.土壤通报,202_,33(2):90~93
[3] B.A.柯夫达(席承藩等译).盐渍土的发生演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4] 何艳芬,张柏,马超群.松嫩平原土地盐碱化动态研究以农安县为例.水土保持学报,202_,18(3):146~150
[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壤普查办公室.新疆土壤[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6] 庞香蕊,尹秀英.通榆县土地盐碱化的成因机理及防治对策探讨.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2_(4):29~30
[7]郭继勋,李建东,张宝田.吉林省西部盐碱化草地的自然恢复.农业与技术,1994,2(2):7~31
[8]刘寄陵,土壤盐分与作物生长,国外研究动向 [9]王遵清.中国盐碱土[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10]杨瑞珍,毕于运.我国盐碱化耕地的防治.干旱区资源鱼环境,1996,10(3):22~30 [11]罗家雄,新疆垦区盐碱地改良[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5.
[12]田丽萍,徐 敏,郑晓峰.盐碱地改良及造林技术的探讨[J].防护林科技,202_,(2):88~89.
[13]王有华,王素霞.东北地区盐碱灾害及其治理.东北水利水电,1994(10):27~30 [14]王治富,于凤华,张树德,于洪波,龙显助.送你平原土壤盐碱化防治措施.防护林科技,202_(1):80~81
[15]郜翻身,崔志祥,樊润威,张三粉.有机物料对盐碱化土壤改良作用.土壤通报,1997,28(1):9~11
[16]汤浩,李月芬,林年丰,郭平,杨有德.应用生物技术改良退化土壤的效果-以黄花草木樨改良盐碱化土壤为例.生态环境,202_,13(1):51~53
[17]王志春,李取生,李秀军,宋长春,章光新.松嫩平原盐碱化土地治理与农业持续发展对策.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2_,12(2):161~163
[18]于雷,潘文利,郑景明,等.柽柳防护林对海堤重盐土改良作用的研究[J].辽宁林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报告纸
业科技,1998,(3):34~37.
[19]杨运立.海滩盐土木麻黄造林技术探讨[J].林业科技通讯,1998,(6):24~26.[20]王志刚,包耀贤.12个树种耐盐性田间比较试验[J].防护林 科技,202_,(4):9~11. [21] A.A沙霍夫著,韩国尧译.植物抗盐性[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第二篇:浅谈软土地基产生危害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浅谈软土地基产生危害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浅谈软土地基产生危害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摘 要: 随着我国公路与桥梁事业的蓬勃发展,尤其是高等级公路的普遍应用,对公路软土地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公路工程不可避免的要经过大量的软土地区,所以软土地基的处理与防治就成为影响工程质量与投资效益的关键一环。笔者对软土地基的成因与防治措施作一简要探讨。
关键词: 软土地基; 下沉;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U41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2_)(11-12)-0053-02
软土地基是指天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的细粒土软弱地基。软土地基极易变形,造成路基整体下沉或局部沉陷,导致路面破坏。公路构造物也会由于软土地基失稳,造成结构物破坏、桥头错台等一系列的公路病害。
软土地基的确认是一项比较容易引起争议的工作,我们在具体施工时决定用量化的试验指标来控制和确认。在确定软土时要查明软土及与之共同存在的一般土层的成因、类别、范围、物理力学性质和必要的化学性质,以便采取经济有效的处理措施。既可降低造价,又能确保质量、缩短工期。
一、实际施工中软土地基的处理
挖除换填碎片石方法。对于深度不太大的软基工程,在路堤范围内,将需要处理的软土挖除,动力触探合格后,用碎片石换填,可采用分段挖除,分段分层回填的方法。用于换填的石料强度应不小于15MPa,分层厚度不宜大于30cm,石料最大粒径不应大于层厚的2/3。依据规范,分层回填的碎片石应碾压合格,表面石块嵌挤紧密无松动,用镐刨不动,一般采用激震力320kN以上的压路机强震碾压无轮迹。
对于较深的软基挖除换填工程量太大,资料显示,施工方采用了粉喷桩。粉喷桩主要是以粉体物质作加固料和原状土进行搅拌,经过理化作用生成具有较高强度的混合柱体,促使整个路堤产生足够的强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度。一般采用水泥作为固化剂,最好用Po3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要依据施工时间选用水泥初终凝时间合适的水泥,防止未成型即已凝固。试验室应重点对水泥剂量进行监控,重点保证均匀性。我们配制了3%~8%的水泥剂量试验,发现3%水泥几乎不能使软泥固结,6%剂量能满足要求。但是室内配比不能完全代替施工情形,因此应该跟踪检测,应对7d桩监控。对于不合格桩,应在原桩边上补桩,新桩与旧桩净距>20cm。如出现较多不合格桩应查找原因,进行改正。2.3抛石挤淤用于存在多处鱼塘和常年积水的洼地。这些地方,软土层位于水下,更换土壤较为困难,或者基底直接落在含水量极高的淤泥中,土壤稠度远超过液限,透水性差、天然含水量大、压缩性高,且这些地方大多为高填方路堤,若对软基不加任何处理或处理不当,往往会导致路基失稳或过量沉降,造成公路不能正常使用。对于厚度较薄,表层无硬壳,片石能沉达底部的泥沼或厚度为3~4m的软土,采用抛石挤淤法效果最佳。当路堤较低且淤泥层较厚时,为增加换土高度,可用挖掘机自一端向另一端或由两端向中间逐段挖除上部3m左右的软泥并外运,挖除段落的长短,以挖掘机能够工作的最大水平距离为准,挖除一个段落后,即可进行抛石。抛挤时,沿路中线向前抛填,再向两侧扩展。当软土地层横坡陡于1∶10时,应自高处向低侧抛投,并在低侧边部多抛投,使低侧边部有2m宽的平台顶面。抛石达到地表常水位以上50mm时,在抛石回填的片石顶面上,铺10~30mm厚碎石垫层(砂砾垫层)并整平压实。整个路段铺筑碎石垫层(砂砾垫层)并平整压实达到要求后,即开始路堤的正常填筑。抛石挤淤时,由于各处沉降不一致,从而在路堤下面残留部分软土,完工后,则会产生不利的不均匀沉降,因而必须注意垫层铺筑后的压实,以使淤泥挤出,减少这种不利影响。
1.原因分析
1.1地质原因。在工程地质不良、泥沼软基丰富的地段填筑路堤,当路堤填料不断增加时,路基产生压缩沉降或挤压位移,致使路堤随之沉降。
1.2路基填料。在《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2_)中,对路基填料有以下规定: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1)含草皮、生活垃圾、树根,腐殖质的土严禁作为路基填料。
(2)泥炭、淤泥、冻土、强膨胀土、有机质土及易溶盐超过允许含量的土,不得直接用于填筑路基。
(3)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含水量不适宜直接压实的细粒土,不得直接作为路基填料。
(4)粉质土不宜直接填筑于路床,不得直接填筑于浸水部分的路堤及冰冻地区的路床。
地下水和地表水:水是公路的天敌,对路基更是危害无穷,当水进入路基后导致路基填料含水量增大,强度稳定性降低,造成路基沉陷等一系列公路病害,设计方面,由于工程前期地质勘测资料不全、不细,未能真实反映出软土地基,或者由于设计部门设计不完善甚至未做任何地基处理措施导致填筑起的路基在施工过程中或者工程完工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陷。
施工方面,首先进行软地基处理时,由于加载过快,未能及时进行沉降位移速率观测,当接近或超过临界填土高度时,仍快速填筑,当荷载超过地基承载能力,导致路堤失稳。其次,软土地区路堤施工计划中未考虑地基固结工期以及在施工过程中,对质量把关不严。未能达到软基处理的设计要求,都会直接导致路基下沉。
2.防治措施
软土地基具有较大的破坏性,因而只要外在荷载加在土基上出现有害的过大变形和强度不够等现象都需对沉降进行防治处理,其目的是改善地质力学性能,增加其稳定性。软土地基防治首先要提高路基设计质量,方案要切实可行。设计部门在设计前要对沿线的地质地层情况、各类土质、路基填料进行全面调查和试验,在此基础上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软基处理方案。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处理方法。
2.1砂(砾)垫层。砂(砾)垫层采用砂或天然级配砂砾,经分层压实。作为地基的持力层,提高基础下部地基强度,并通过垫层的压力扩散作用,降低对地基的压实力。减少变形量。同时垫层可起到排水作用,地基土中孔隙水可通过垫层快速排出,能加速下部土层的沉降和固结。该方法适用于2m以内软弱、透水性强的黏性土地基。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不宜用于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及渗透系数极小的黏性土地基。
2.2抛石挤淤。在淤泥厚度小于3m,表层无硬壳,呈流动状态,排水困难,石块易于取得的条件下采用抛石挤淤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为了换填但不进行挖掘,而是靠换填材料的自重使软弱层遭受破坏后被强制挤出而进行的换填。抛投石块的顺序应沿路中线向前抛填,然后向两侧扩展,以便淤泥向两旁挤出。片石高出软土后,应用较小石块填塞垫平,再用重型机械碾压,以使填石紧密,并在其上铺设反滤层后再进行填土。
2.3加固土桩法。加固土桩主要是以水泥、石灰、粉煤灰等材料作为固化剂的主剂,利用深层搅拌机械和原位软土进行强制搅拌,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生成一种特殊的具有较高强度、较好变形特性和水稳性的混合柱状体。它对提高软土地基承载能力,减少地基的沉降量有明显效果。
2.4土工合成材料。在地下水位较高的松软土基路堤中,采用垫隔土工布加强路基刚度,且利于排水。在高填路堤,可适当分层垫隔。在软基上垫隔土工布时可使荷载均匀分布,从而有效地避免不均匀沉降。
2.5砂桩和袋装砂井法。砂桩处理法是在软土地基中钻成一定直径的孔眼,灌以粗砂或中砂。利用上部荷载作用加速软土的排水固结的方法。袋装砂井是事先把砂装入长条形、透水性好的编织袋内,然后用专门的机具设备打入软土地基内代替普通大直径砂井。袋装砂井既有大直径砂井的作用。又可以保证砂井的连续性,避免缩径现象。另外由于袋装砂井的直径小,材料消耗小,工程造价低,施工速度快,设备轻型,更适应在软弱的地基中施工。
2.6碎石桩。碎石桩是利用一个产生水平向振动的管状设备,以高压水流边振边冲在软弱黏性地基中成孔,在孔内分批填入碎石加以振密制桩,与周围黏性土形成复合地基,这种加固技术称为振冲置换法或碎石桩法。与排水固结法相比,其加固期短,可以采用快速连续加载方法施工路堤,对缩短工期十分有利。
2.7塑料排水板法。塑料排水板是在纸板排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方法,它的优点是:单孔过水面大,排水畅通,质量小。强度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高,耐水性好。塑料排水板是由芯体和虑套组成的复合体,或是由单一材料的多孔管道板带。滤膜芯带复合结构塑料排水板有两种材料组合而成,中间为带有各种通水孔道的芯板。如口琴型、城墙型、圆孔型、双面交错凹凸乳头型等,外面包裹一层无纺土工织物滤层。目前国内生产的塑料排水板均属这一类。单一多孔管道板带一般采用两片聚乙烯(或其他高分子材料)微孔薄片黏合(或压合)而成,中同具有多孔管道。这种排水板制作工艺比较复杂,国内市场较少见。
2.8强夯和强夯置换法。强夯法即“强力夯实法”或称“动力固结法”。它是将重锤从高处自由落下,给土体以冲击和振动,从而提高地基的强度。降低土体的压缩性。强夯置换法利用重锤高落差产生的高冲击能将碎石、片石、矿渣等性能较好的材料强力挤入地基中,在地基中形成一个一个的粒料墩,墩与墩间土形成复合地基,以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
软土地基的处理除以上几种常用的方法外。还有真空预压、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沉管灌注桩、静压管桩等多种方法,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增强路基的稳定性,减少工后沉降。为此,除选择合理的处理方案外,还要在施工中严格施工工序和规范要求,保证工程质量,并在施工过程中做好稳定性和沉降的动态观测,以确保路堤在施工中的安全和稳定,并能正确预测工后沉降,使工后沉降控制在设计的允许范围之内。
总之,软土地基处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必须在取得可靠的地质资料和试验数据后,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案,才能使这一公路病害得到有效的控制。
软土地基有极大的危害性,如果不处理或处理不当,就会造成地基失稳,使道路沉降过大或不均匀沉降,对道路成不同程的的然害,本文以上介绍的只是工地常用的几种处理软土地基的方法,具体施工还要根据工地的实际情况来选用,有时几种方法可以交替或一起使用。
在勘察、设计和施工各方面把好质量关,软土地区的地质情况首先要弄清楚,工程地质条件复杂,还应进行工程地质分区,以便按分区不同再区别地予以处理。在勘察设计时如地质工作做的不够深,在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施工时一旦发现,可作些补充勘察及勘探工作,对地质情况作进一步了解。设计方案要经济又要合理切合当地实际情况。
所用材料数量要够、质量要保证;施工机械数量、规格、性能均要满足要求。
施工时要严格遵守施工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办事,以保证良好的质量,软土地段特别要注意控制填土速率,避免和产生路堤滑移或发生其它意外事情。
监理工作要跟上,观测仪具事先要埋置好,及时进行监理和记录。
3.表层处理的各种方法
通常用于地表面极软弱的情况。该法是通过排水、敷设或增添材料等办法,提高地表强度,防止地基局部剪切变形,保证施工机械作业;同时尽可能把填土荷载均匀地分布于地基上。属于这类处理方法的有:表层排水法,砂垫层法,敷设材料法,添加剂法等等。
3.1表层排水法。对土质较好因含水量过大而导致的软土地基,在填土之前,地表面开挖沟槽,排除地表水,同时降低地基表层部分的含水率,以保障施工机械通行。为了发挥开挖出的沟槽在施工中达到盲沟的效果,应回填透水性好的砂砾或碎石。
3.2砂垫层法。对于地基上部软土层极薄且含水量大时,在软土地基上敷垫0.5~1.2m左右厚的砂垫层。这样可达到固结软土层,使砂垫层起到上部排水层作用;同时,砂垫层又成为填土内的地下排水层,以降低填土内的水位;在进行填土及地基处理施工时,为施工机械提供良好的通行条件。
4.粉喷桩加固处理法
4.1粉喷桩施工前应准备下列施工技术资料:施工场地的工程地质报告,土工试验报告,室内配比试验报告,粉喷桩设计桩位图,原地面高程数据表,加固深度与停灰面高程以及测量资料等。
4.2场地平整、清除障碍。如场地低洼,应回填粘性土;施工场地不能满足机械行走要求时,应铺设砂土或碎石垫层。若地表过软,则应采取防止机械失稳措施。
4.3施工机具准备,进行机械组装和试运转。
4.4粉喷桩的施工工艺根据设计要求的配比和实测的各项施工参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数通过试桩来确定。试桩一般为5根,通过试桩来确定钻进速度、提升速度、搅拌速度、喷气压力、单位时间喷粉量等。
4.5粉喷桩所用的水泥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有产品合格证,并经室内检验合格才能使用,严禁使用受潮、结块变质的加固料。
5.竖向排水固结法
在粘性土地基中设置垂直的排水柱,以缩短排水距离,促进地基排水固结,增加抗剪强度。由于垂直排水柱所用材料不同,分为砂井和纸板排水两种。砂井排水法根据砂井的施工方法不同,可分为打入式、振动式、螺旋钻式、水射式及袋装式等。本法很少单独使用,多与加载法或缓速填土法并用,对层厚大,均质的粘土地质最为有效;对泥炭质地基效果稍差。地基处理范围:为了稳定,以填土坡面下为处理对象;为防止沉降,主要以路基顶面宽度下作为处理对象。设计排水砂井时,首先假定施工方法、砂井直径、排水距离和改良范围。然后进行稳定及沉降计算,若不能满足时,修正假定数据,再进行计算。
二 路基处理的一般原则
1.以时间换金钱,早在10年前,日本著名换金钱处理软土路堤的方法。即尽早用堆载预压不作深层处理软基的方法,这种以自然沉降逐渐达到路基稳定,是一种最经济也简单的方法。但我国公路基本建设的程序不能尽早拔款、征地、从容施工,而一旦工程项目付诸实施时,又往往限于工期,一般情况用自然沉降法将难以实现。
2.以金钱赢得时间,即在施工工期紧迫,时间有限的情况下,除非个别低路堤地段高度在临界高度以下,可不作地基处理。桥梁采用基础处,其余软土都需采用不同方法处理,只不过可用多种方案进行优选。
参考文献:
[1]龚晓南.地基处理新技术[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2_.[2]殷宗泽,龚晓南.地基处理工程实例[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2_.[3]王忠兴.谈公路路基工程施工管理[J].黑龙江交通科技,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202_,(4).[4]高速公路路基设计与施工[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5]方福森主编.路面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7.06
[6]方左英主编.路基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7.12
[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97),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10
[8]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J033-95),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12
[9]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93),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12
[1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J059-95),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5.10.------------最新【精品】范文
第三篇:房屋中裂缝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房屋中裂缝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摘 要:本人就钢筋混凝土楼屋面的裂缝,建筑结构中较难克服的质量通病,针对其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进行分析和讨论。关键词:楼面 裂缝产生 处理措施
钢筋混凝土现浇楼面板的裂缝,是目前较难克服的建筑质量通病之一,特别是住宅工程楼板的裂缝产生后,往往会引起投诉、纠纷以及索赔要求等。据统计,住宅工程的投诉占建筑工程质量投诉的80 % ,其中对楼面渗漏、墙体裂缝等质量通病的投诉率高达95 %以上。混凝土裂缝可分为荷载裂缝和变形裂缝,本文对本地区几种常见的裂缝形式进行初步分析研究。
1、现浇楼板板角收缩裂缝 1.1 板角裂缝的特点
a)多出现在建筑物阳角部位,距阳角1.15 m 左右,裂缝与现浇板大致成45°角。
b)多为上贯通裂缝。
c)多出现在除屋面、底层地面以外的各个楼层。d)多出现在工程竣工验收后半年左右的空闲房间。1.2 板角裂缝的原因分析
现浇板板角裂缝的形成原因,众说不一。根据我对多楼住宅小区近10 幢建筑物的调查,发现板角裂缝无一例外的发生在竣工后空置的房间。这种房间长期门窗关闭,其空气相对湿度在70 %~80 %之间,而板角裂缝基本在竣工验收后半年时间内发生,并且温度变化大的阳侧裂缝要比背阳侧的板角裂缝明显,愈靠近屋面的楼层裂缝愈大。因此,板角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混凝土长期处于干燥环境中产生的收缩和温差变化。在正常的温度、湿度环境中,混凝土的收缩所产生的裂缝十分微小,并会随温度、湿度的变化而变化,裂缝不会进一步扩张,但当混凝土所处环境湿度低于80 %时,混凝土内的自由水蒸发加速,加剧了混凝土的体积收缩,从而引起裂缝的发展,随着时间的增长,裂缝会进一步发展,这种发展可持续2 年左右。
从设计角度看,此类裂缝产生于建筑物四周阳角处楼板部位,现行设计规范侧重于按强度考虑,未充分按温差和混凝土收缩特性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配筋量达不到要求。而房屋四周阳角由于受到纵横二个方向剪力墙或刚度较大的楼面梁的约束,限制了楼面板的自由变形,因而混凝土在温度和收缩变化时,板面的薄弱部位首先开裂,产生板角斜裂缝。1.3 板角裂缝的预防
楼面板角处的斜裂缝,虽然是由于温差和混凝土收缩引起的,对结构的安全性影响不大,但在有水源的房间容易发生渗漏,影响结构的耐久性,并会引起用户的投诉,应重点加以预防。其措施有: a)在建筑物四周阳角处楼板配筋应加强,宜采用双层双向小直径配筋,且负筋最好能沿阳角一个房间全长布置。
b)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提高骨料级配,采用收缩量小的混凝土或微胀混凝土。
c)加强养护,楼板浇筑完工后应保持湿润的环境,对空置房间(闲置两年内)定期开窗或进行洒水。
2、平行于支座的连续裂缝 2.1 连续裂缝的特点
a)裂缝平行于支座边缘,距支座内边缘30 cm 左右;b)多为连续裂缝,严重的在楼板四周均出现开裂;c)多出现于设置施工井架或与塔吊相连的楼板板面。2.2 连续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
在主体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与工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当前我国施工企业楼层施工速度平均6 d 左右,因此当楼层混凝土浇注完毕后很快进行下一工序的施工活动(混凝土养护不到24 h),造成混凝土强度不足就在其上加载,从而引起混凝土的开裂。
模板支撑的刚度不足,梁、板支撑刚度的差异或模板挠度过大,在荷载作用下变形沉陷;或是施工期间的震动使支撑刚度下降,发生相对位移;或在混凝土没有获得足够强度之前而过早拆去模板和支撑同样也会引起混凝土的开裂。在施工井架或与塔吊相接部位的混凝土楼面,由于施工材料的运输和临时堆放,堆载过重而混凝土尚未完全达到其强度值,也会产生上述平行支座的连续裂缝。2.3 连续裂缝的预防
混凝土楼板平行支座的连续裂缝,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养护时间过短、模板刚度不足及堆载过于集中等因素引起的,可采取下列措施: a)控制主体工程施工速度,宜控制在7 d 左右,楼层浇筑完毕后养护24 h 以上,再进行下一工序的工作,以确保混凝土必要的养护,达到一定的强度。
b)保证模板及支撑体系有足够的刚度,并且保证混凝土在养护28 d 后才拆去模板和支撑。
c)设计上对边跨板支座配置一定的构造钢筋进行补强,宜采用<8~<12 变形钢筋或冷轧带肋钢筋,同时在施工过程中保护好上部钢筋的位置,防止被踏到下部。
d)在吊运和堆放施工材料时,应尽量分散堆放,以减少边跨楼面荷载和运输振动对楼面的影响。
3、预埋线管处的平行裂缝 3.1 预埋线管处平行裂缝的特点
a)产生于预埋线管与楼板相结合的部位,多出现于预埋线管与混凝土收缩和受拉方向垂直的方向;b)裂缝沿线管方向产生,且宽度较为均匀,多出现于使 用阶段。
3.2 预埋线管处的平行裂缝原因分析
预埋线管,特别是多根线管的集散处,混凝土截面受到较大的削弱,在线管与板面的结合面上引起应力的集中,容易导致裂缝的发生。预埋线管垂直于混凝土的收缩和受拉方向且预埋线管直径较粗、房间开间较大时,易产生沿预埋线管方向的楼面裂缝;反之,当预埋线管垂直于混凝土收缩和受拉方向而预埋线管直径较小、房间开间不大时,一般不会产生这类楼面裂缝。3.3 预埋线管处平行裂缝的预防
较粗的预埋线管或多根线管的集散处,是楼板中的薄弱部位,在使用期间荷载的作用下,应力相对集中,将混凝土撕裂,可采取以下方法加以预防: a)增设垂直于线管的短钢筋网以加强应力集中的部位,可按<6~<8 @120 配置。
b)在线管埋设设计时,避免立体交叉穿越,在多根线管的集散处宜布置放射形短钢筋,尽量避免紧密平行排列,以确保线管底部混凝土浇注顺利和振捣密实。
c)在线管数量众多、混凝土截面较大削弱处,宜按预留孔洞构造要求在四周增设上下各2<12 的井字形抗裂构造钢筋。4、现浇楼面平行于窗台的沉降裂缝 4.1平行于窗台的沉降裂缝的特点 a)裂缝平行于窗台,在房间内通长布置。b)裂缝呈贯穿性,楼板上下表面均出现。4.2平行于窗台的沉降裂缝原因分析
如亚迪二村出现平行于窗台裂缝的6 幢建筑物,经调查发现这些建筑物建在山脚斜坡上,这些裂缝在主体工程完工后1~2 年内产生,并且随时间的发展有所增长,但发展速度趋缓。裂缝产生的原因是结构构件坐落在未经很好处理的回填土上,混凝土浇筑后随着上部荷载的增大,回填土受压缩引起建筑物不均匀沉降,从而引起楼面的开裂。
5、小结
这类裂缝的产生往往是由于施工质量不过关,施工企业对工程质量的把关不严引起的,可采取措施加以预防:保证施工质量,对回填土严格按规范程序进行夯实处理,保证模板的强度和刚度,支撑牢固,防止在施工过程中楼板的变形和移位。
第四篇:沥青混凝土路面裂缝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沥青混凝土路面裂缝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一、沥青混凝土路面裂缝类型
一般来说,沥青混凝土路面裂缝大体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荷载型裂缝,即主要由于行车荷载作用下产生的裂缝。在车辆荷载作用下,半刚性基层底部产生拉应力,如果拉应力大于基层材料的抗拉强度,则基层底部很快开裂,直至影响到沥青面层;另一种是非荷载型裂缝,以温度裂缝为主的低温收缩裂缝和温度疲劳裂缝;由于施工工艺不当或用了不合格材料产生的裂缝。两种类型的裂缝分别通过横向裂缝、纵向裂缝、网裂和反射裂缝等形式表现出来。
二、裂缝形式产生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横向裂缝
1.1 表现形式
裂缝与路中心线基本垂直,线宽不一,缝长有的贯穿整幅路面,有的路面部分开裂。
1.2 产生原因
(1)沥青质量没有达到本地区施工气候要求或者没有达到相关技术标准,致使沥青混凝土面层温度收缩或温度疲劳应力大于沥青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产生横向裂缝。
(2)施工缝处理不当,接缝不紧密,造成不同部位结合不良,从而产生横向裂缝。
(3)半刚性基层由于水泥剂量、施工质量等综合因素产生的路面收缩裂缝,通过横向裂缝形式表
现出来。
(4)桥梁、涵洞等结构物回填部位没有按照要求进行施工,或处理不得当,从而产生不均匀沉降,导致路面产生横向裂缝。
1.3 预防措施
(1)按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中的相关要求,结合本地区的气候条件和道路等级选用符合要求的沥青种类,以减少或消除沥青面层的温缩裂缝。施工中所采用的沥青应该到本地区相关试验检测机构进行试验检测,验证其是否符合相关技术标准。
(2)合理组织施工。摊铺作业尽可能连续,尽量避免冷接缝。如不能避免,冷接缝应按照要求先将已压实的摊铺带边缘切割整齐,清除浮料,用新的热混合料敷贴到接缝部位,使冷料部位预热软化,清除敷贴料,向接缝壁涂刷0.3~0.6kg/m 的粘层沥青,再摊铺新的沥青混合料。
(3)充分压实横向接缝。碾压时,压路机先在横向接缝已压实的路幅上,钢轮伸入新摊铺部位15cm左右,然后每压一遍向新铺层移动15~20cm,直到压路机完全进入新摊铺层,然后再转入纵向碾压。
(4)半刚性基层所用的水泥宜为质量稳定旋转窑生产,水泥剂量应符合设计及施工要求,并且水泥与其他混合料要充分拌和,使之均匀。路用水泥应该按照要求频率到相关部门进行试验检测。
(5)桥涵回填部位应选择透水性及材质良好的砂砾等材料,并按照要求填筑充分碾压;沉降严重地段,应先进行软土基处理,并合理组织施工,以减少回填部位的不均匀沉降。
纵向裂缝
2.1 表现形式
裂缝走向基本与路线走向平行,裂缝长度和宽度不一。
2.2 产生原因
(1)路基填筑使用了不合格材料,路基吸水膨胀引起路面开裂。
(2)纵向加宽没有按照要求进行施工,或者碾压没有达到要求,从而造成加宽部位沉降,产生纵向裂缝。
(3)路基边坡坡度小于设计值,路基边坡压实度不足产生滑坡。
(4)边沟过深,使实际填土高度加大从而产生滑坡,造成路面开裂。
(5)面层前后摊铺相接处的冷接缝没有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处理,结合不紧密而相互脱离,产生纵向裂缝。
2.3 预防措施
(1)使用合格材料填筑路基或对填料进行处理后再进行填筑。
(2)旧路加宽或半填半挖路段,路基填筑应先将边坡松土清除,并按照填土厚度要求逐级进行台
阶处理并充分碾压。
(3)路基施工分层填筑,边坡充分压实,采用重型压实标准;正确放坡,高填方路段放缓边坡,减少边沟深度。
(4)面层施工尽可能采用全幅摊铺,如果不具备全幅摊铺条件,可2台摊铺机前后紧跟摊铺,尽可能避免前幅混合料已冷却再进行后半幅摊铺,确保混合料热接;分幅摊铺时,上、下面层施工缝应该至少错开15era以上。如果产生冷接缝,应按照本文
网状裂缝
3.1 表现形式
裂缝纵横交错,缝宽在lmm以上,缝间距离在40mm以下,裂缝面积在lm 以上。
3.2 产生原因
(1)纵横裂缝出现后,继续扩展,尤其是在北方地区,经过冰冻水的侵入发展而成。
(2)沥青混合料质量差,拌和时间过长,拌和温度过高或者在储料仓中存储时间过长,沥青本身老化,导致混合料抗变形能力降低而易产生的裂缝。
(3)沥青的性能差,尤其是低温抗变形能力过低。
(4)路面结构中含有软弱夹层,粒料层松动,水稳定性差,从而形成网状裂缝。
(5)沥青层的厚度不足,水分侵入。导致层间结合较差,加速了网状裂缝的形成。
(6)沥青总体强度不足,在损坏初期形成网裂,151后裂缝逐步扩展,缝间距变小。
3.3 预防措施
(1)采用低温变形能力高的优质沥青,并按照要求控制好沥青混合料的拌和质量。
(2)沥青面层摊铺前,认真检查下承层的施工质量,及时清除泥灰等杂物,处理好软弱层,保证下承层稳定,并喷洒0.7—1.1l/m 的透层油,必要时可以按照要求洒石屑或砂,保证层间结合。
(3)沥青各层要满足最小施工厚度的要求,保证上下之间有良好的连接,并从设计、施工、养护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排除雨后结构层内的积水。
(4)路面结构设计中应该做好交通量调查和预测工作,使路面结构组合和路面总体强度满足设计年限内交通荷载的要求。有条件的可以采用沥青碎石柔性基层,以缓解网状裂缝程度。
反射裂缝
4.1 表现形式
基层产生裂缝以后,在温度和行车荷载的作用下,裂缝逐渐反射到沥青混凝土面层,路面的裂缝形式与基层裂缝形式基本一致。对于半刚性基层以横向裂缝居多,对于柔性路面上加盖的沥青结构层,裂缝形式不一,主要取决下承层。
4.2 产生原因
(1)在已经开裂的旧沥青、旧水泥路面上加铺沥青面层,由于温度的变化(降低),老路面的裂缝继续拉开,从而使新铺层在旧裂缝处断开。
(2)由半刚性基层温缩开裂引起的反射裂缝。
(3)新铺半刚性基层随着混合料中水分的减少产生干缩和干缩应力,从而产生开裂,反射到沥青面层。
4.3 预防措施
(1)在旧有路面上加铺沥青面层,最好先铣除原有路面后再进行加铺;或者铺设土工布或土工格栅,以减少反射裂缝。
(2)适当控制基层材料中粉料的含量及塑性指数,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应超过5%。
(3)基层施工尽可能使混合料在接近最佳含水量状态下碾压,并且碾压充分,保证基层强度;同时要加强对已完基层的养生,要尽早铺筑上层,或进行封层,以减少干缩缝。
三、裂缝的处理措施
沥青路面裂缝产生后,应及时予以处理,防止水等有害物质侵入,影响道路使用寿命。对于细裂缝(2~5mm)可用乳化沥青进行灌缝处理;对于大于5mm的粗裂缝,可用改性沥青(如SBS改性沥青)进行灌缝处理;灌缝前,必须清除缝内、缝边碎料、垃圾等,并保证缝内干燥;灌缝后,表面应洒布粗砂或3~ 5mm的石屑。素混凝土路面
在公路、城市道路及机场道面中,目前我国采用得最广泛的是现场浇筑的普通混凝土路面,这类混凝土路面除接缝区和局部范围(边缘或角隅)外,不配置钢筋,亦称素混凝土路面。
图2
用素混凝土或仅在路面板边缘和角隅少量配筋的混凝土,就地灌筑成的路面结构,施工方便,造价低廉。素混凝土路面应沿纵向每隔5~6米设一缩缝,满足冬季缩裂要求;每隔20~40米设一胀缝,防止夏季热胀,板屈曲压裂或缝边混凝土挤碎;沿横向每隔3~4.5米设一纵缝(图1)。由于横胀缝易引起路面板的破坏,增加施工和养护的麻烦,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对夏季施工的混凝土路面,除在桥头、隧道口、道路交叉口小半径曲线或纵坡变换处,必须设置胀缝外,其他路段可少设或不设。纵横缝一般做成垂直相交,但也有把横缝做成与纵缝交成70°~80°斜角,并按4、4.5、5、5.5和6米的不等间距顺序布置。
胀缝间隙宽1.8~2.5厘米,为防止渗水,上部5~6厘米深度内应灌以填缝料,下部则设置用沥青浸制的软木嵌条。为传递荷载,混凝土板厚中央处设钢传力杆,杆径20~32毫米,长40~60厘米,间距30厘米。杆的半段涂沥青并套以套筒,筒底部填以木屑等材料(图2a)。如不设传力杆,可在混凝土板下设置垫枕(图2b)。
图3
缩缝一般做成裂口深4~6厘米的假缝形式(图3a),上部亦灌以填缝料,可不设传力杆。但在路基软弱或交通繁忙路段以及邻近长间距胀缝的二三个缩缝上,也应设置传力杆(图3b)。纵缝可做成假缝、平头缝或企口缝形式(图4),上部也灌以填缝料。为防止板块向两侧滑移,板厚中央可设置钢拉杆,杆径14~20毫米,长40~60厘米,间距80~100厘米。
素混凝土路面板大多做成等厚断面,厚约20~25厘米。由于板的边缘和角隅最易遭到破坏,可设置边缘钢筋和角隅钢筋(图1)予以加固,或做成厚边式断面,从靠路肩1米处开始厚度逐渐增加,至板边缘厚度较中间大25%。在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上,可做成由内侧向外侧边缘逐渐加厚的梯形断面。路面板大多做成单层式;当板较厚时也可做成双层式,上层厚度不小于6~7厘米。下层使用品质稍差的材料做成低强度混凝土;为使上下层结合牢固,下层表面应清洁、粗糙并设凹槽。
混凝土路面切缝要注意:
1、要注意切缝的时间,时间隔太长了会出现裂缝,太短了,会出现毛边;
2、要注意切的深度,浅了起不到效果,还是会出现裂缝,太深了,又耗时耗力,浪费资源;
3、间距要合适,一般控制在4-6米之间,间隔太长了,中间会出现裂缝,起不到作用了,太短了,也是浪费;
4、注意线形的顺直美观,特别是在弯道上,注意不要斜了;
5、切完后及时进行灌缝。
第五篇:外墙抹灰裂缝产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外墙抹灰裂缝产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针对抹灰出现裂缝是施工中的通病问题。抹灰裂缝一直以来与我们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挑战。为了寻求解决方法,故回访已往施工过的外墙记录状况和结合有关知识对外墙抹灰裂缝作出一些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制定详细的防治措施施工方案,在《芳村花园二期工程施工总承包及承包管理配合服务第七标段(F区、小学工程)》工程实施。本工程是政府安居办的保障房建设工程。工期比较赶、质量要求更高更严。通过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大大降低本工程外墙抹灰出现裂缝的机会,减少返工和保证施工进度要求。
通过回访公司已往施工过外墙工程,发现裂缝产生的部位如下:
1)墙体的大面: 特别是没有分格缝或者分格缝设置的少,或者不合理的大墙面出现裂缝现象较重,因为砂浆的收缩比较大。
2)施工缝、冲筋处:外墙装饰抹灰施工中不可避免出现冲筋、施工缝,由于冲筋、施工缝处的砂浆,先施工的和后施工的收缩不同容易出现收缩裂缝,加上对这些部位处理达不到要求,导致裂缝现象的发生。
3)门窗洞口的四个边角处:主要原因是结构材料收缩、结构变形、墙体的沉降及温度变化引起。裂缝形状有呈水平状的、斜向45°。这种裂缝较宽并且较深,属于贯通缝。
4)女儿墙与屋面板交接处:此处外墙抹灰裂缝多为水平贯穿性裂缝,如果不及时处理,就很容易造成墙体的渗漏现象,女儿墙与屋面板交接处的裂缝是由于屋面板温度变化对墙体产生水平推力,另一个原因是施工中女儿墙处的构造柱没按规范要求设置或者间距太大。
5)突出外墙的结构边角处装饰线:这些部位产生的温度裂缝和干缩裂缝,这种裂缝较细,不容易看出来,对建筑的结构和建筑物的美观没有什么大的影响。
6)建筑墙体所用材料不同处:不同材料产生的变形不同,建筑工程中砖墙与混凝土柱子、砖墙与预制混凝土过梁、砖墙与混凝土连系梁之间,在工程中都出现过抹灰裂缝现象,一般抹灰结束后不久就会出现。
常见的裂缝按产生的原因有:收缩裂缝、温度裂缝、空鼓裂缝、结构裂缝。按裂缝的深浅有:表面裂缝、深进裂缝、贯穿裂缝。
1)收缩裂缝是抹灰砂浆中水泥水化硬化时,体积逐渐减少等原因而引起的抹灰面的干缩或收缩,砂浆中水泥的安定性差,水泥在硬化后产生不均匀的体积变化,由此产生大量的收缩裂缝,而在实际施工中收缩裂缝大多较浅,是一些表面性的裂缝,对装饰及结构没有太多影响。
2)温度裂缝是由于温差较大或结构降温较大时,受到外界约束等原因引起的裂缝,温度裂缝大多也是表面性裂缝。
/ 3 3)结构裂缝是由墙体结构变形,而引起与结构牢固黏结在一起的抹灰层的裂缝,这种裂缝比较明显,长度大、裂缝宽度宽,属于贯穿性裂缝,危害比较大,容易造成墙体的渗漏现象,是防治的重点。4)空鼓裂缝是底层灰浆与墙面黏结不牢固,施工前墙面淋水不够,抹灰后水分被墙面很快吸收,影响黏结力,形成空鼓而产生裂缝。另外墙面清扫不干净,留有浮土及松散渣块等,各层之间灰浆施工间隔时间过长或过短,墙体含水率不一致,中间层灰浆标号高于底层标号,凝结时产生收缩压力,造成底层与中间层墙面空鼓,这些都可能使墙体抹灰产生裂缝。
对于裂缝产生的部位及原因,我针对本工程的外墙施工从设计、施工等方面综合考虑进行提前预防。
(一)从设计方面考虑的防治措施 :
首先,我熟悉本工程的施工图纸、相关规范及行业。查阅施工图纸在设计中是否对容易出现裂缝的部位进行结构加强等。如:不同材料的部位加强拉结筋,提高砌筑砂浆的标号,洞口上设置现浇过梁,窗下设置窗下现浇板带;其次,查阅施工图纸设计中有没有注意框架结构的整体刚度,对体形复杂的建筑物应采用变形缝将它分成几个独立的单元。防止由于出现不均匀沉降,而造成的墙体开裂;最后,对于外墙,尤其是东西山墙,建筑设计宜作立面分隔,为施工提供适当的工作界面,同时有利于粉刷砂浆收缩裂纹出现在分隔缝上。在适当的分块划格范围内,即使有微小裂缝。
如存在施工图纸上的问题,建议设计单位对其进行修改。从设计方面对外墙抹灰产生裂缝进行有效的防治。
(二)从施工方面的防治措施
1)外墙结构
A.堵好墙身的各种孔洞。基体孔洞及不平整处先用1:3水泥砂浆找平,如找平层太厚(大于10mm),应分层找平。
B.堵好脚手眼。有些工程由于脚手眼堵的不结实,堵砖时没有将缝隙塞满砂浆,有的甚至一点砂浆没塞进去,这样墙体抹灰干了之后在脚手眼处容易出现裂缝,下雨时将导致墙体出现渗水,且不易被发现。所以应从墙体施工方面入手,先保证结构强度,以致结构不易出现变形。有资料分析,外墙裂缝,脚手眼处呈原洞形状裂开,此种裂缝约占45%—65%。具体防治办法是:堵眼应在墙体抹灰前2h进行,应先将浸透水的棉丝塞满孔内,等30min后取出棉丝,孔底铺满砂浆,再将水浸透过的砌块砌入孔内,两侧立缝均用勾缝溜子填满砂浆,直至密实为止。2)
确保砖砌体施工质量
A.墙体施工:砌筑砌体施工时应做到表面平整,上下搭接,左右错缝,搭接尺寸要符合施工要求,绝不允许出现通缝。还要注意墙体的拉结筋要按要求预埋。①填充墙墙体拉结筋应严格按设计及施工规范要求设置,一般长度不小于50cm,间距不大于50cm。② 填充墙体所用材料在施工前应充分浇水湿润,一般空心砖含水率宜为10%—15%,灰砂砖、粉煤灰砖宜为5%—8%。③填充墙上部斜砌部分应
/ 3 待其下部沉降稳定或7天后才进行砌筑,严禁一次砌筑至顶。○4 填充墙部位预留洞口在砌筑墙体时应留设规矩,并留马牙槎,洞口较大时内应加设 6钢筋。
B.砌体部分与混凝土部分交接处的外墙面,在抹灰前要挂钢丝网,以抵抗因不同材料的线膨胀系数不同而引起的开裂。钢丝网的搭接宽度宜在150—250mm之间。
3)对外墙抹灰要求需采取以下措施
A.在找平层施工前,对基层进行仔细清理,对混凝土墙表面的浮浆、残留的模板木屑等一定要清理干净;为了使混凝土墙面有足够的粗糙度,需进行甩浆和喷浆处理,以利抹灰砂浆与基层粘结牢固。B.砂浆需按造配合比要求严格计量,控制水灰比,严禁施工过程中随意掺水;材料方面:选择干缩性小的水泥品种,在施工中作好水泥的检验,不合格的水泥坚决不用。砂子的含泥量及杂质严格控制在规范规定之内,砂子的粗细要符合要求。砂浆配比要符合设计要求,砂浆搅拌要均匀,具有良好的和易性。施工中长时间没有用的砂浆、搅拌后超过3个小时的砂浆、出现泌水现象的砂浆,应重新搅拌后才能使用。
C.抹灰施工:提前洒水润墙,根据经验来看最好提前一天进行,洒水的程度是墙体基本湿透。第二天再根据干湿情况适当洒水湿润。洒水过少,砂浆中的水很快被墙体吸收,砂浆收缩过快会产生裂缝。洒水过多,抹灰时容易出现流坠现象,也会导致裂缝出现。所以洒水要均匀,避免出现一部分润湿少,一部分润湿多的现象。
D.对抹灰砂浆需进行分层抹灰,尤其是高层建筑高度较高,由于施工误差等原因,局部外墙抹灰较厚,这就需要进行分层抹灰,每层抹灰厚度不应超过2cm,后层抹灰必须在前层抹灰砂浆凝固并具有一定的强度后方可进行,如果抹灰厚度过大的话,在分层处应该增设钢丝网。
E.外墙抹灰施工时,尽量减少施工缝、冲筋处。
F.外墙抹灰到一步脚手架甩槎时,应在槎端抹实压平。定浆后,可用尺板贴者用铁抹子切成反槎。当下层接槎抹灰前,向槎内充分洒水浸润,然后再刷一道素水泥浆,待浆液吸入墙体后再抹灰:这样接槎便于衔接,不易出现螺纹斑痕。
本工程通过制定以上防治措施后,大大降低外墙抹灰的裂缝产生的机会,取得较好成就果。减少了返工和有效地保证施工进度。满足本工程工期“赶”的要求。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