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创新方案
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创新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创新,不断提升社区服务管理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方案。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推进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市委关于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的总体安排,不断探索和创新社区公共服务管理的理念、机制和方法,全面提升社区服务管理水平,为加快“强市名城”建设,打造“平安之都、和谐泰安”创造良好环境。
(二)工作目标。1年内城市社区实现网格化管理全覆盖,2年内农村社区网格化管理覆盖率达到60%;2年内100%的城市社区和30%的农村社区实现服务管理信息化;2年内打造100个市级星级化示范社区。二.主要任务
(一)推进社区网格化建设。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完善城乡社区服务管理网,以社区为格,明确每一个社区所辖地域和人口,科学整合社区服务管理力量,把人、地、物、房、1
情、事、组织全部纳入网格进行管理,实行“一网多格,一格多员”,科学整合配备社区服务管理力量。
1、城市社区网格建设。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资源整合、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以街巷、道路为标志,以3000户左右为标准,全覆盖、无缝隙1年内城市社区实现网格化管合理划分调整和设立社区,确保理全覆盖。
2、农村社区网格建设。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居住人口适度、服务半径合理、资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对完备的要求设立,农村社区设置的地域范围,原则上社区服务中心辐射半径一般不2年内农村社区网格化管理覆盖率达到超过2-3公里,确保60%。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近期下
3、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推进社区网格化建设,重点围绕社区党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基层基础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运行机制建设、社区工作者管理和经费保障等方面,加快社区规划化建设步伐。以村(居)委会换届选举为契机,健全完善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为主体,社区群团组织、志愿者组织、商业服务组织、便民利民中介组织以及其他组织为配套的组织体系,逐步实现社区管理的高效化和社区服务的全覆盖,夯实社区管理基础。2
(二)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通过电脑和网络技术,建立起与全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适应,连接市、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各个层次的社区信息系统,推动社会公众服2年内100%的城市社区和30%的农村社区实务信息化。确保现服务管理信息化,基本形成“资源共享、协同服务、便民利民”的社区信息化发展格局。
1、建立统一的社区信息管理平台。开通社区信息管理软件。建立以宽带城域网和虚拟专网为依托,区(县、市)为枢纽,社区为应用终端,形成纵贯市、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四级统一的社区信息管理平台。重点完成社区基础数据库建设。社区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功能模块:社区概况、社区服务、社区组织、社区治安、社区文化、社区保障、社区卫生、社区计生、社区环境、社区图片、日常工作、系统功能、系统维护、扩展功能、其它功能、其它工具等。每一个模块包括非常全面细致的内容,各社区要安排专门人员集中录入填写,还可以根据本地实际需要对数据库的项目和内容提出添加和修改。推进信息资源共享。通过管理系统功能模块的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建立起市、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四级社区工作数据指标体系和信息共享体系,为协同服务创造条件。初步实现党建群团、劳动保障、救助福利、文教体卫、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环境卫生等信息的规范化管理和使用。
2、建立统一的社区服务网络平台。以“中国社区在线”为 3
依托,建立市、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四级外网服务平台(网站),以沟通社区居民邻里关系、发展社区民主自治、推进社区公共服务、商业服务、联络政府与社区居民为主要建设内容,发挥互联网电子邮件、浏览、电子公告等功能,推动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对辖区单位和居民的服务。
3、建设智能化社区。全面推进水、电、气等城市公共事业消费的自动记录和付费,加快推进住宅小区安保电子监控建设。在社区进行以提高服务水平、改进生活环境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化建设。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鼓励企业投资社区服务信息化项目和相关设施。注重信息化项目的建设、运营与物业管理和社区组织的有效结合。
4、建立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体系。建立健全适应“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服务”体制的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体系。市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重点抓好市级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各县(市、区)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制订本地区的社区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统一规划信息平台和服务网络建设;街道(乡镇)要在社区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承担街道、社区的各种信息化应用建设任务;社区要在区(县、市)和街道的指导下,做好源数据的采集和录入,组织开发好社区内各种服务信息资源。各级社区信息管理系统和社区服务网络平台要在今年全部安装开通运行。社区信息化建设所需资金和运行费用,采取各级政府投入和社区自筹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4
(三)推进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行政力量、志愿互助力量、市场力量的作用,建立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居民互助志愿服务、市场化服务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群众的社区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专项服务设施为配套、服务站点为补充的农村社区服务网络。
1、推进城乡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每个社区应有一个统一标识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具备办公、管理、服务、活动等多种功能,并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城市社区的办公和服务用房应不低于300平方米;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规模应根据经济条件、人口规模、乡风民俗等合理确定,原则上按照每千人300平方米左右面积建设。通过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为开展社区服务奠定
基础。
2、建立完善社区服务体系。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主导建立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推进以社区治安、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计划生育、文教卫生、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政府公共服务进社区,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建立“一站式”服务大厅,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公共服务。倡导建立社区居民互助和志愿服务体系,利用地缘相近、血缘相亲的优势,积极组织动员社区居民、各类社区组织和驻区单位参与社会救助、拥军优属、治安防范、普法宣传、婚育新风、法律援助、文体健身、环境保护等互助和志愿服务,发展慈善事业。引 5
导建立社区市场化服务体系,按照安全、生态、方便、实惠的要求,积极吸引连锁超市、金融保险、邮政通讯等服务机构在社区设立网点,推进日用消费品连锁店、餐饮娱乐连锁店进社区,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利用闲置设施、房屋等资源兴办购物、餐饮、废旧物资回收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设施,满足社区居民群众生产生活多样化的需要。三.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协调,明确责任。民政部门作为牵头单位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指导各县市区搞好城乡社区规划,实现社区网格化管理;市公安部门要加强社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配齐优化社区民警,完善社区群防群治力量;市计生部门要加强对社区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的管理,全面掌握社区人口动态轨迹。要通过社区综合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形成对社区全方位管理服务长效机制。二是加大投入,强化经费保障。市财政部门要加大对社区管理服务创新经费投入,将社区办公经费和社区工作人员补贴列入财政预算,落实社区信息化建设和社区服务管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专项资金,为社区管理服务创新提供保障;各有关部门委托给社区的公共服务职能要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将相应的经费落实到社区,确保社区管理服务创新工作顺利进行。三是加强督导,抓好落实。按照市委部署要求,把社区 6
管理服务创新纳入工作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建立定期督办、检查、考核机制。适时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展视察和调研活动,支持、监督和推动社区管理服务创新工作健康发展。二O一一年二月十六日 7
第二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系活动方案
社区公共文化服 务管理体系活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系创新,不断提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结合我社区实际,活动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市委关于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的总体安排,不断探索和创新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管理的理念、机制和方法,全面提升社区服务管理水平,打造“文明城市、和谐广州”创造良好环境。
二.主要任务
(一)推进社区网格化建设。以社区为格,明确每一个社区所辖地域和人口,科学整合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力量,把人、地、物、房、情、事、组织全部纳入网格进行管理,实行“一网多格,一格多员”,科学整合配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力量。
1、城市社区网格建设。按照便于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便于资源整合、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以街巷、道路为标志,确保年内社区实现网格化公共文化
管理全覆盖。
2、加强社区组织建设。推进社区公共文化体系网格化建设,重点围绕社区党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基层基础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运行机制建设、社区工作者管理和经费保障等方面,加快社区规划化建设步伐。健全完善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为主体,社区群团组织、志愿者组织、商业服务组织、便民利民中介组织以及其他组织为配套的组织体系,逐步实现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管理的高效化和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全覆盖,夯实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管理基础。
(二)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通过电脑和网络技术,建立起与全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适应,连接社区信息系统,推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信息化。确保社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管理信息化,基本形成“资源共享、协同服务、便民利民”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信息化发展格局。
1、建立统一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信息管理平台。开通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信息管理软件。建立以宽带城域网和虚拟专网为依托,社区为应用终端,形成纵贯整个社区四级统一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信息管理平台。重点完成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数据库建设。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功能模块:社区概况、社区服务、社区组织、社区文化、社区保障、社区环境、社区图片、日常工作、系统功能、系统维护、扩展功能、其它功能、其它工具等。每一个模块包括非常全
面细致的内容,社区要安排专门人员集中录入填写,还可以根据本地实际需要对数据库的项目和内容提出添加和修改。推进信息资源共享。通过管理系统功能模块的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建立起社区四级社区工作数据指标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信息共享体系,为协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创造条件。初步实现党建群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信息的规范化管理和使用。
2、建立统一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网络平台。以“中国社区在线”为依托,建立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四级外网服务平台(网站),以沟通社区居民邻里关系、发展社区民主自治、推进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推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辖区单位和居民的有效服务。
3、建立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信息化建设工作体系。建立健全适应“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服务”体制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信息化建设工作体系。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重点抓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心建设;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制订本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统一规划信息平台和服务网络建设;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承担街道各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信息化应用建设任务;社区要在街道的指导下,做好源数据的采集和录入,组织开发好社区内各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信息资源。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信息管理系统和社区服务网络平台要在今年全部安装开通运行。社区公共文化服
务体系信息化建设所需资金和运行费用,采取街道办事处和社区自筹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
(三)推进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行政力量志愿互助力量的作用,建立完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居民互助志愿服务、市场化服务相衔接的覆盖居民群众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专项服务设施为配套、服务站点为补充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网络。
1、推进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中心建设。
社区应有一个统一标识的综合性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中心,具备办公、管理、服务、活动等多种功能,并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
2、建立完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主导建立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以社区文教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社区,依托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中心建立“一站式”服务大厅,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公共文化服务。倡导建立社区居民互助和志愿服务体系,利用地缘相近、血缘相亲的优势,积极组织动员社区居民、社区组织和驻区单位参与社会救助、拥军优属、治安防范、普法宣传、婚育新风、法律援助、文体健身、环境保护等互助和志愿服务,发展慈善事业。引导建立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安全、生态、方便、实惠的要求,积极吸引社区居民中具备文化娱乐方面才能的人员进社区,推进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效实施,鼓励和支持、动员社会力量利用闲置设施、房屋等资源为其服务,满足社区居民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多样化的需要。
三.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协调,明确责任。实现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格化管理,要通过社区综合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形成对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方位管理服务长效机制。
三是加强督导,抓好落实。建立定期督办、检查、考核机制。
第三篇:关于创新外来人口服务管理体系
关于创新外来人口服务管理体系
随着我X工农业的发展,外来人口越来越多,有些外来务工者已成为我X工业企业生产的主力军,为我X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外来人口流动性大,情况复杂,如何加强管理成为一大难题。针对这一情况,我X成立了调查研究小组,积极探索外来人口管理新模式,通过图书馆以及网上收集了大量与外来人口管理有关的政策,法规,措施方案等。为了对X外来人口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X领导进行广泛深入的实地调查和研究,对外来人口比较集中的村居,企业,劳动力市场等处进行参观访问和实地考察,收集了大量的资料,结合我X实际,创新外来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一.以人为本,提高管理服务性。组织公安人员携带数码相机等器材深入各村企业单位等外来人口聚集场所,上门拍照,收集身份证、零违法犯罪证明等办证材料,待暂住证办理完结后,集中送到他们手中。成立外来务工人员维权中心,主动化解各类劳资纠纷,切实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依托民警走访深入各村企业宣传《治安管理处罚法》、《暂住人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通过列举近年来外来人口违反犯罪的典型案例,引导他们自觉守法,从根本上杜绝违法犯罪案件发生。
二.以房管人,提高管理灵活性。在广泛宣传的同时,确立“以房管人”的工作模式,对外来人口按照“村不漏屋、屋不漏
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的“四不漏”要求,逐一进行登记造册。对登记入册的外来人口及时与原户籍地进行沟通联系,核实身份及现实表现等情况,对“三无”人员采取上网比对、电话等方法,及时查明身份情况。切实掌握了外来人员的真实身份,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将外来人口管理与租赁房屋管理有机结合,与出租房主签订《租赁房屋治安责任书》,明确他们的监督责任,坚决杜绝无暂住证租赁房屋,利用出租房屋从事非法活动等违法行为。
三.建立机制,提高管理长效性。联合司法所、劳动部门成立外来人口管理小组,每月定期召开一次会议,互通外来人口信息,共同研究外来人口解决方法,开展联合执法,及时查处非法用工、随意克扣工人工资等违法行为。采用集中检查和随机抽查的方式,督促各基层单位落实登记发证、治安责任制度、定期报告制度、证件查验、信息比对等管理制度,规范外来人口管理模式。
我X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在XXX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对照领导的要求和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将以更加振奋的精神,奋力有为的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为我X经济社会提供稳定的发展环境。
第四篇:社区公共服务
社区公共服务
概念
所谓公共服务,主要是指基层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构面向社区,为居民提供的满足其基本需求的就业、社会保障、救助、卫生和计划生育、社区安全、文化、教育和体育等服务
内容
(1)社区就业服务的内容。包括: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建设,就业和再就业咨询服务、再就业培训服务、就业信息服务、社区公益性岗位开发、创业服务
(2)社区社会保障服务的内容。包括:为企业离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社区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和网络建设、老年护理服务
(3)社区救助服务的内容。包括:加强对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动态管理,及时掌握他们的就业及收入状况,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加强对社区捐助接收站点、“慈善超市”的建设和管理
(4)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的内容。包括: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的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重点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疗服务
(5)社区文化、教育、体育服务的内容。包括:逐步建设方便社区居民读书、阅报、健身、开展文艺活动的场所,加强对社区休闲广场演艺厅、棋苑、网吧等文化场所的监督管理,调动社会资源和力量支持和保障社区内中小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创建各种类型的学习型组织,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和科普活动,培育群众性体育组织,配置相应的健身器材
(6)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的内容。包括:实行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
(7)社区安全服务的内容。包括:加强社区警务室建设,实施社区警务战略,建立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社区防范机制和防控网络。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咨询服务活动,建立完善收集、反馈社情民意的工作机制,组织巡逻守望、看楼护院活动。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监外执行人员和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的帮助、教育和转化工作。做好消防工作。深入开展打击“黄赌毒”和禁止传销等工作
社区互助和自助服务
社区互助和自助服务是社区成员的自我服务,其主体是社区成员,包括驻社区单位、社区组织、家庭和个人。服务的对象包括居家的孤寡老人、体弱多病和身边无子女老人、优抚对象、残疾人及特困群体。服务的方式有捐赠、互帮互助,电话救助网络、智能服务网络、社区服务站等
社区志愿服务
所谓志愿服务,就是指任何人志愿奉献个人的时间、精力、技能,在不取得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满足社会需要、促进社会进步、推进社会福利进步而提供的服务
社区商业服务
社区商业服务是由企业为社区居民提供的服务。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看,可以将社区中的一些商业服务业纳入社区服务的框架中
2.政府公共服务的方式
“一站式”服务
“一站式”服务是指政府将所有面向居民的公共服务全部集中于一处的服务方式。其实现方式,有的是集中于同一幢楼内,有的是集中于某一楼层大厅内,也有的集中于社区的某一平房内
委托服务
是指政府与社区组织之间的委托关系。有些行政性工作,本身属于政府或其职能部门的分内职责,但落实到社区时,由社区组织做起来更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应采取这种服务方式。但是在办理委托关系时,必须赋予与职责相应的权利和经费
购买服务
购买服务是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指政府将由自身承担的为社会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交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来完成,而由政府全额或部分埋单,具体实施是通过竞争的方式,向所有符合资质的服务提供者购买服务。这里的购买服务是指政府向社区组织或其他社区民间组织购买的服务。这是政府投入机制的一种方式
项目管理
项目是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这些活动有着一个明确的目标或目的,必须在特定的时间、预算、资源限定内,依据规范完成。项目管理就是把各种知识、技能、手段和技术应用于项目活动之中,以达到项目的要求
项目管理是通过应用和综合诸如启动、规划、实施、监控和收尾等项目管理过程来进行的。社区公共服务中的项目管理,就是将某一项公共服务作为一个项目,运用项目管理的技术来进行管理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实际上就是服务电话,居民有服务需求时,都可以通过服务热线来提出,服务热线根据居民的需求事项和要求,联系有关组织或个人为居民提供服务。
第五篇:政府公共服务创新
政府公共服务创新
摘要:建设服务型政府目标的实现,需要借助创新的理念和方法;通过对电子政务与服务 型政府二者的内涵及二者在交互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讨论,指出二者都体现了相同的服务行政的核心价值理念,而电子政务是推动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力量之一。进而提出应该在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发挥电子政务所具有的新方法、手段、观念的作用;发挥电子政务对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完善起到的促进作用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为电子政务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的作用。
关键字:电子政务创新 服务 政府引言
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我国政府将政府办公、管理与服务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实现政务工作电子化,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政府管理方式。电子政务既包括各级行政机关系统的政务工作信息化,也包括执政党以及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政协等机构的政务工作信息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政府、企业、个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电子政务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而我国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运用起步较晚,但目前的发展形势很好。因此,加快和完善我国电子政府建设迫在眉睫,电子政务的研究也越来越具有现实价值。建设电子信息政府,可以提高政府提供服务的效率,改善服务的质量。政府可以通过网络提供全方位服务,把政府承担的各类服务的内容、程序、办事的方法等向社会及时、准确地公布。在政府提供的网络窗口,可以使广大单位与公民个人简便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办理各种业务。建设电子信息政府,可以实现一定区域内的行政机关的信息、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管理理念等各种资源的有效共享,提高各种资源利用的效率,大大降低行政成本。政府创新服务的主要内容
2.1电子政务引领政府服务创新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核心要素是政府服务。它是一个有机体系,包括政府提供或生产服务的物理环境、服务的中心内容、给“消费者”带来的利益、“消费者”对于服务的反馈和评价等要素。政府服务体系是各要素共同运作的过程,每个要素都与服务的质量息息相关。政府服务的可靠度、回应度、信用度、移情度和有形资产等决定了政府服务质量的优劣。电子政务为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提供了重要的特质设备与技术支持,并引领政府服务创新。
首先,电子政务为政府服务创新搭建全新的平台。功能完善的政府体系,运行协调的电子政务,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目标。电子政务要对政府各类职能和管理行为进行界定、分类、重新设计流程,使其软件化,并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协调和不断完善。实践证明,电子政务的实施,给现代政府构筑了一个履行职能、实施管理、提供服务的新平台。但这个平台的意义绝不止于工具的层面,它整和了政府职能转变、机制创新和管理方式方法创新的多重价值。通过实施电子政务,政府的服务具有高度的集成化,政府服务的运行原理、实现机制和具体
手段都与传统的政府运作有着显著的差别。
其次,服务型政府的核心在于变管理为服务的过程。政府创新就是要强化政府的服务观念,把原有的管理工作更多地转化成公共服务,并在公共服务领域积极开拓。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的永恒主题,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常常要直接或间接地通过信息系统来实现。电子政务的实施,不是建立了电子政务网络系统就结束了,而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可以说,从公共行政进入信息时代以后,政府的改革创新和电子政务业务流程的创新就结合在一起了。现代行政要求规范、科学、效率、成本降低和公正透明的政务流程,这些目标要通过创新和电子化得以实现,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和电子政务也需要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
最后,电子政务为政府服务的内容、类别、服务机构与人员提供了选择权。政府服务有无选择是管制型政府与服务型政府的根本区别。服务型政府模式下,服务的成立条件则是被服务者的要求与自愿。因此,杜绝强制是服务型政府的服务所实现的根本变革。这是服务的性质问题,而不是服务的内容问题,更不是服务量的多少问题。
2.2 加强与群众的良性互动
电子政务使政府与公众的联系更为紧密和直接。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信息在全社会的共享程度, 普通公民借助互联网可以彻底摆脱信息的闭塞。在传统的政府垂直决策模式, 决策信息从上往下流动。决策最高层很难了解最底层的基本情况, 而政府管理的中间层则缺少横向沟通。诸如政出多门等弊端由此而生。互联网降低了中间管理层次的中转作用, 公众可以通过网络对政府高层的决策直接发表意见, 政府高层可以直接获得这些反馈;政府部门之间经由网络加强了联系, 其决策意向也可以上网让公众进行讨论和选择。电子政务基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政府部门将有效率的个体整合在一起,在群体合作、信息处理、时间管理和决策制定方面更加迅捷,其所独具的交互式、开放性、直接性,提供了有效畅通的利益表达方式。
2.3 促进了政府决策方式的创新
首先,电子政务促进了政府决策的分散化。信息社会的决策数量激增,非常规化、非程序化决策增多,使分散决策成为必要。同时,对问题的快速反应和快速处理,也依靠即时决策、就近决策,这就要求决策权必须分散在各个问题发生地。另外,政府权威的基础建立在知识和信息之上,而知识和信息的分散性决定了权威的分散性,进而决定了决策权的分散化。基于信息的组织和传统的官僚机构同样以规则为依托,基于信息的组织可能更加高度合理化。其次,电子政务促进了政府决策的有限理性。电子政务建立后,将会有一个专门的决策支持系统,通过这个系统,政府可以及时获取准确的信息,还能够大大提高行政决策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同时,网上直接畅通的交流为政府与公众的联系和政府与“外脑”的及时沟通提供了最佳手段和最优途径。便于政府集思广益,听取来自社会各阶层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管理决策,防止个人专断,从而改善决策者的有限理性。
2.4 提升了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从根本上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是电子政务的核心价值。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运作主要是面向管理和控制,而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运作则主要是围绕公共服务展开的,电子政务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这一重大转变,因为电于政务的基本特征就在于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丰富政府公共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增强政府的服务能力,促使其服务绩效趋于最大化。与传统的政府服务相比较,电子政务着眼于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社会需求的合理化和现实化,它为民众获取各类政府公共服务提供了更
广阔的准入。在日新月异的信息网络技术支持下,电子政务不仅能够以方便、快捷、多样化、个性化等方式满足民众已有的服务需求,还能够通过对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整合不断创造出新的服务需求,所以构建电子政务意味着政府职能转变的深化和政府服务能力的增强,进而使政府能够以前所未有的公信力、回应力和创造力更多、更好地满足民众对其公共服务品质不断增长的需求。电子政务的效果和存在的不足
3.1对电子政务的性质和地位认识不足
电子政务带来了公共服务的局部改进,但创新不足和创新无效的问题依然严重。也就说,当前电子政务在公共服务创新中所起的作用大多只是技术的改进,或者甚至产生一些没有价值的创新。近几年,我国许多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盲目跟风,贪大求全,疯狂上项目,计划用最新的技术、最好的设备,实现最全面的功能。结果或是受限于内部人员对电子政务的态度和必需的技能,或是受限于公众的文化水平和传统习惯,造成电子政务建设本身进退维谷,处于尴尬境地,就更谈不上公共服务的提升与创新了。
3.2电子政务尚未全面推动政府转型
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取决于两个核心要素:一是经济发展水平;二是合理的公共服务制度安排。相对于改革开放前我国的财政能力长了十倍,但是给公众提供的公共服务数量并没有增加。所以我国公共服务的主要问题不是没有公共服务的经济能力,而是缺乏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然而,重视市场、崇尚民主的电子政务并未使政府由过去单一的经济建设向公共治理转型,未能建立合理的公共服务体制。现实生活中基本公共产品供给的缺失和公共服务的不到位,比较充分地反映了政府转型的严重滞后。从整体上看,一方面政府没有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 另一方面,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没有确立,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没有得到强化。政府没有通过基本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使全体老百姓能够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3.3 电子政务的整合性有待完善
具备整合功能的政府门户网站不仅应包括相关政府机构的网站连接,还应通过政府门户网站的制度性设计.将各政府相关部门的信息、出版品或数据库予以分类整合起来,并在统一的基本架构下各自发展,向社会公众提供“一站式”服务,使社会公众在电子政务的使用上更为简便.而不需要重新去了解各网站的内容架构,以免浪费时间和精力。但目前许多政府部门内部的计算机业务信息都还没有实现互联互通,不同部门。各自为政,标准不统一,互联性差,信息孤岛现象也十分严重。
3.4 电子政务的可使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电子政务的可使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于该项服务能否以互联网直接在线完成:二是该项服务是否由专人负责,并能作出快速响应。如果政府能通过电子化手段把传统的政府服务直接在网上在线完成.对广大公众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对不能在网上直接完成的事.如果政府相关部门能通过互联网等途径做出快速回应。并能告知目前处理的阶段与回复的期限,公众也能给予理解和支持。但目前在线提供的电子政务很少.公众的咨询也很难得到及时的回复,在一些地方。电子化服务成为对社会公众没有实际意义的摆设。结束语
电子政务是一项新生事物,要让其快速、健康发展。只有持续的推崇创新,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作为创新项目.在推进过程中要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有利于政府的改革、有利于公众的利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的电子政务项目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坚持。推崇创新,鼓励应用,就是要求政府部门坚持从实际出发,切忌肓目的贪大求洋,而应紧紧围绕公众的需求开发相应的服务系统,向社会提供合适的电子政务项目。
参考文献:
[1]朱高峰.信息化与科学发展,EIJI.中国信息界,2005;(2).
[2]王润理.电子政务的理论与实践[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3]徐晓林.电子政务与政府服务[N].光明日报,2003-10-16
[4]陈祥荣.我国电子政务应强化信息服务[J].中国信息导报,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