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研究报告
编辑:九曲桥畔 识别码:21-435713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28 04:17:50 来源:网络

第一篇: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研究报告

《培养学生责任意识》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责任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家庭、集体、祖国、社会负责的认识、情感、信念。

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是指学校通过一系列的有效手段,促使小学生对自己、他人、家庭、集体、祖国、社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信念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的自觉行为。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一、研究现状

从我们目前检索的材料看,在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与研究方面,国内外的一些教育研究机构,仅把它当作心理学、教育学或思想品德的一个分支来研究的,提出问题多,解决问题少。2002年北京一所小学的少先队组织曾开展类似的研究,其研究的目的、目标、内容、方法都与本课题有很大差别,且至今未见研究成果的问世,因此本课题的研究至少在本地区处前沿。

二、研究价值

1993年联合国在中国召开的“21世纪挑战与教育改革”的会议上指出,新世纪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挑战既不是技术革命,也不是经济发展,而是青少年道德问题,一个道德情感贫乏,缺乏责任感的人,是不能真正地关心他人,无法与人真诚合作,也无法适应未来社会。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 责任心是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今天的小学生最终是要走上社会的,如果他们缺乏对自己、对他人、对国家、对社会、对自然的积极的情感信念,没有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的积极行为,那么我们目前的一切教育只能算是对受教育者的谋生教育,是一种偏离教育方针的畸形教育。

我国当代小学生活在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的社会大环境中,尽情地享受着社会飞速发展带来的成果,生活环境优越,个人利益至上的意识强,缺乏承担责任的愿望、能力和勇气,这正是我们这个课题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研究目标:

1、科学地确立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目标体系;

2、探索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方法与途径;

3、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活动及效果的评价方式。研究内容(子课题设计):

1、小学生责任意识达成目标研究;

小学生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不同,其责任意识的培养内容和目标也应不同,研究各年龄段或学段达成目标的内容和理论依据。

2、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策略研究。

实行素质教育和落实新的课程标准,为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开辟了更广泛的空间,研究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标过程中开展责任意识培养的切合点和意义,探究其互为依存、相互促进的原理。

3、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方法与途径的研究。(1)学科教学中责任意识培养方法研究

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不是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的说教,学校和教师首先要树立责任意识,研究解决小学生意识培养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有机渗透,拓展培养空间。

(2)小学生意识培养活动设计研究

按照“知——情——意——行”教育原理,研究活动教育法的形式、内容及开展方法。

4、“三结合”教育的一致性、连续性研究。

根据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连续性原则,探讨“三结合”教育在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中的内容、方法。

5、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评价方式研究。

研究科学的评价方式,使之不但能促进小学生积极负责的意识形成,而且能促进学校和教师开展此项工作的力度和效果。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思路:

根据学生年龄结构和认知水平,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八荣八耻”为教材,以社会广泛提倡的社会公德和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为依据,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天兴亡为己任”为目标,激活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机制,理顺各方面的教育,突出主体性,坚持实践性,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层次递进、螺旋上升。在研究过程中始终遵循。

1、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的个性体验,在学生的“认知——行为——习惯”上把握导向,逐步化他律为自律。

2、开放性原则。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课堂。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融入社会,激发负责意识的形成。

3、实践性原则。道德教育的基本特性是实践性,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颂扬真善美,体验个体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体现自己的存在价值。

4、教育影响系统性、一致性原则。在研究过程中,把家庭、家庭、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把家庭和社会中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研究过程:

准备阶段:(2009.10-2010.1)

1、查阅文献,组建研究小组。

2、学生状况分析(研究对象前测)。

3、培训课题研究教师。

4、制订培养目标。

研究阶段:(2010.9-2011.12)

1、修订课题《研究方案》,修订《培养目标》。

2、制订每学期的《研究计划》。

3、按计划开展教育研究。

4、定期召开研究总结会、研讨会。

5、研究对象后测。总结阶段(2011.12-2012.4)

1、整理各种研究材料,进行统计、分析。

2、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3、形成各种研究成果。课题研究的方法:

1、以教育行动法为主,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研究阶段,采用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

2、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强化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如:活动教育法、课程渗透法、日常行为训练法、创设情境法、榜样激励法、名言激励法、故事情景训练法、社会实践法。

3、教育经验总结法、分析法。

(五)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1、小学生责任意识属于德育范畴,根据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它既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也是促进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2、“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重要手段”,小而言之,是个人发展的需要,大而言之,是培养合格接班人,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

3、责任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培养的,它无论作为道德品质,还是行为习惯,都是可以通过外在手段加以建立和培养的。

4、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不是小学教育现有内容的节外生枝,而是素质教育的延伸,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小学生的责任意识的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一定能够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

5、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应该有具体的目标、方法和标准,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该有规律可循,通过研究,应该可以找到它的教育规律。六)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小学生责任意识现状调查 调查报告 2010.1 子课题的研究报告 论文 2010.6 学生跟踪调查资料 2010.9 社会实践活动记录与分析 2010.6 相关活动影像资料 影像资料 2011.6 课题结题报告 论文 2011.6 研究论文汇编 2011.6

(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组成员长期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能力,课题主持人担任过县级课题主持工作,参与了市级课题的研究工作,特别是思想品德教学研究领域取得过丰硕的研究成果。

2、教学研究的硬件设施齐备,可以通过宽带联网,获取研究资料快捷。

3、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扎实,已占有了相当的研究资料。

4、教科研的激励机制完善,科研人员在经费、时间上有充分的保障,研究热情高。

第二篇: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精选)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意识

一.关于责任感

那么究竟什么是责任感呢?我查了教科书,比较严谨的阐述是,真正的责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责任感从本质上讲既要求利己,又要利他人、利事业、利国家、利社会,而且自己的利益同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相矛盾时,要以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为重。

责任感有什么意义呢?人只有有了责任感,才能具有驱动自己一生都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才能感到许许多多有意义的事需要自己去做,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真正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作为学生,就能够主动学习,天天向上,对家庭社会敢于负责。所以说责任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二.初中生现状

在物质生活极大提高,精神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存在令人担心和焦虑的现象,就是学生身上普遍缺乏责任感.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自我,轻社会,不热衷集体活动集体。

过分崇尚自我,以自我为中心,脱离社会需要片面宣扬:“自我选择”、“自我实现”。学生生活在班集体中,却很少意识到自己对这一集体应承担的责任。如班级的值日工作、公益劳动等活动,有 的同学就借故不参加,或者去了也是站在—边看别人干;更多的是对班里或学校组织的活动不感兴趣把个人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作为人生惟一追求。

2.重利益,轻抱负,爱慕虚荣。

一心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除了希望吃好穿好玩好出人头地外,没有远大理想和抱负,不重品位与人格。

3.重索取,轻回报,不能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良苦用心。

只要求父母、老师、他人为自己服务,满足自我各种需要,而不考虑他人,自己间的回报关系。由于现在的学生对任何人都缺乏一种责任感,所以他们有时连最基本的素质都不具备。如有的学生,父母很辛苦地供他读书,但他却并不珍惜父母的劳动,学习不努力,花钱很浪费,只顾自己享受,根本不考虑父母劳动生活的艰辛以及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孩子常常理直气壮的对父母说:“我想要的东西你们都能给我,就连我想不到的,你们都替我想到了,做到了。你们辛苦不就是为了我们现在不辛苦吗?我还那么辛苦学习干什么?”

三、责任意识薄弱的原因 中学生责任意识薄弱的原因很多。

1. 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周围是全方位呵护,自己不需要对他人负责

2.父母忙于挣钱养家,疏于管教,孩子缺少责任意识。3.亲家庭或无父母,无人有效管理,孩子不愿负责。

4.商品经济的社会大环境,使人情冷漠,父母故意不让孩子对他人负责。

所以我认为学生责任意识薄弱关系重大,是社会的危机,民族的危机。

四,培养学生责任意识重于泰山。

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班主任责无旁贷,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可以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工作:

(一)认识自我,唤醒学生责任意识

我班围绕责任意识的话题召开了两次主题班会,第一次主要给学生讲述责任意识的概念意义和举一些生动的案例,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如,当今青少年外出务工与父母们挣钱的原因和意义。父母务工是为了养家,挣钱的百分之九十要寄回家,而青少年到外地是为了玩、找刺激,挣钱的百分之九十在外地就地消费;某学生向父母要名牌服装和电脑等,当得不到时,骄横的对父母说“生我就得让我享受!生我就得让我幸福!”我们身边更是常见这种言论:要不是我妈妈硬让 我上学,我早就不上了。而身边更常见感人案例:信义兄弟——孙水林 孙东林,他们为尊严承诺,为良心奔波,大地上演一场悲情接力,“新年不欠旧年薪,今生不欠来生债”的壮语传遍大江南北。

第二次班会,为了让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围绕责任话题,设立了四个子话题分组讨论,各组推举发言人当堂发言。四个子话题是:1,学习责任;2,班集体责任;3家庭成员责任;4,社会责任。令我没想到的是,面对这样理性而严肃的话题,同学们讨论异常热烈,发言

非常踊跃,提出的责任要求也很现实:赵倩提出在家中无人约束时应自觉学习;王明亮提出学生间要友好相处;李环提出,体谅父母辛劳,不提过分要求,关心父母健康;叶婷提出,要有公德心,乘车应给老年人让座;范秉祯提出,班级里的课桌凳就是同学故意破坏的,必须爱惜。等等。班会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最后班长李环倡议当天回家把自己的卧室认真打扫整理,替父母分责,尽家庭成员责任。全班一致通过。

通过上面活动可知唤醒学生责任意识并不难。

(二)创设情境,以课堂教育为渠道

在平常对学生做思想工作过程中,可以采用的方法是:“换位思考”。针对学生不愿学习的情况,也可以让他们设想自己做了父母,假如孩子不愿读书怎么想怎么办。室内已经很亮了,八盏灯还亮着,该怎么办?,看到水龙头哗哗流水,看见了当作没看见,那如果是自己家的水龙头呢?人们的这种心理说明了什么呢?通过这样的“换位”思维方式,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能唤起学生的责任感。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部分,在课堂上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培养,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完全可以把我们教学中的五项教育变成六项教育

(三)从小事做起,体验责任的艰辛和收获

老子说:“天下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之大事必做于细”,把责任感教育具体化为在学校、在家庭以及独处的时候的行为要求,学生就不会觉得那么盲目。比如要求学生在学校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重

他人、善于合作;在家里孝顺父母、关心他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在社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在公共场所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独处时胸怀开阔、自信积极、勤奋自立、勇于创新;比如还有些容易做到却往往不注意的细节,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上楼梯靠右行等。

(四)教师言传身教,践行责任行为。

教师要经常地向学生宣传责任的重要性。,让学生头脑里经常绷紧责任意识的弦。教师要始终做到身教重于言传。在孩子面前必须时刻履行自己应有的责任。教师要学生不乱扔果皮纸屑,自己首先做到不乱扔烟蒂、面纸;要学生努力学习,自己必须认真工作,尤其不能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消极情绪;要学生关爱社会,自己必须热心公益;要使学生信守若言,自己必须说一不二。责任心的培养,是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从而主动、积极地养成学生的责任习惯。

(五)营造正面舆论,促进责任的持久。

要为孩子营造人人讲责任,个个守承诺的氛围,形成“担责任光荣,弃责任可耻”的荣辱观。可以在班级中张贴责任榜,开展责任竞赛,利用黑板报、壁挂等多种渠道宣传责任。使学生已有的责任得到一贯保持而不一曝十寒。

(六)与家长沟通配合,多方面提供责任空间,形成多方面角色责任。

学生角色责任形成,还只是片面的,不健全的,还应与家长沟通,在社会实践活动等诸多场合设置锻炼机会,使学生养成全面的责任意识,具有责任体验。

总之,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要使学生理解责任感、体验责任感,并且能担当起建设未来中国的责任。也就是让责任感成为一种习惯,成了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他就会自然而然担负起责任,而不是刻意去做。这也就是我们做教师的为社会作出了贡献。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也随之而来。有西方的腐朽思想的冲击;有身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有影视中自私自利、腐化堕落的熏染等等,常了导致一些孩子生活草率、做事不认真、学习马虎、过分关注自我,心中无他人,做事不计后果,责任意识淡薄,责任感缺乏,较少责任行为。他们只重视行为过程本身。而对行为所导致的结果,全然不顾。如果这些负面影响在学生发展过程中成为主流,势必会使他们形成极端的利己主义思想,这将会极大地制约着社会发展。因此,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使学 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

一、榜样激励,培养责任意识。

1、用典型事例、影视、书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伟人的可贵,令人敬佩,身边的榜样,最让人鼓舞。周总理在上学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并为之奋斗一生,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这是一种爱国责任感,这是一种民族大义。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坚守阵地、救死扶伤。把救人当作自己最伟大的责任感。教师还应有选择

地让学生阅读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如《我的战友邱少云》《少年中国说》等;观看一些优秀的影片,如《闪闪的红星》《狼牙山五壮士》等。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和观看影片故事情节的同时,应引导他们理解课外读物和影片中榜样人物的行为动机,吸收榜样人物思想中的营养成分,学习他们的责任心,特别是学习他们高尚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获得精神上满足的同时,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潜移默化地使其形成责任意识。

2、寻找身边的好人好事。

重视对学生身边榜样力量的挖掘既是很好的行为的导向,又能消除学生认为责任感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的偏见。教师发动学生寻找身边体现责任感的好人好事,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编成小报张贴于班级或学校的公告栏。阶段性的评选班级之星,并以此为契机让每位学生审视自己的思想行为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只有当学生在乎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时,才会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自尊自律。榜样不仅起到示 范作用,全班整体思想道德水平也会随之提升。

二、通过集体活动,把责任感落实到责任行为习惯上

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教育不能靠说教,有了责任意识还不行,要通过集体活动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把责任落实到行动上。让学生从小就有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意识。因此要特别注重让学生参加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提高责任意识。

1、培养对自己负责的责任感。

要教育学生懂得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健康负责、生活负责、意志品质负责。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且要做好,要对事情本身负责。要求学生在家写完作业自己整理文具、书桌、书包;早上起床自己叠被子,自己穿衣服;自己的房间自己打扫„„比如低年级可开展整理书包比赛、洗手帕比赛等等,高年级可开展长跑竞赛,爬山比赛等。总之,责任感的培养首先要从孩子自己的事情做起,将责任感落实到责任行为习惯上。培养他们自理、自强,勇敢、坚强,不怕困难、勇于创新的良好品质和品格。

2、培养学生对他人具有责任感。

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比如利用有教育意义的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教育。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等,能亲身体验的最好让学生体验一次,喊一百遍口号不如亲身体验一次。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体会到父母的艰辛、老师的辛苦,让学生感到自己的责任意识。还可以开展一些主题班会,比如,手拉手献爱心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助人为乐,与人友好相处的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

3、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包括对学校、对社会、对环境、对人类负责。可适当的引导学生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走出校园,走向街道,清扫垃圾。植树种草、绿化环境。积极宣传节能减排。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教育学生要热爱集体,关心集体,做到在学校在社区表现一个样,爱护

花草、树木,遵守社会公德,热爱大自然,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热爱全人类。

三、让学生始终参与,承担响应的责任。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最重要的一点要勇于承担责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孩子犯错误时,老师常会大声呵斥,总是通知家长来校处理。我认为,教师在处理学生过失时,应实事求是讲清道理,保持冷静的头脑和态度,明确指出过失和弥补过失的办法,尽量不要通知学生家长,不要大声呵斥,更不要夸大其辞恐吓学生,而是应该让学生有深刻的心理体验。这样,他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就会主动体会到对方的感觉,考虑到事情所带来的后果。

当然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是一个漫长而反复的过程。老师们一定要有耐心,持之以恒。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让我们这个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在有责任感的氛围下快乐地成长吧!

回复 引用

在班级管理中,我们通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学生:学习不负责,上课不认真,作业马虎、拖拉;遇事推卸责任;逃避劳动;对他人不负责,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同学,不关心他人;同学间不会相互合作等等,这些都表明学生缺乏责任心。这些行为反映在班集体中,导致班集体凝聚力不强,学风不浓,直接影响了每一个学生的自身发展和

班级的发展。因此,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是我们班主任做好其他班级管理事情的前提。从我多年的班主任经验看,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教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促使学生责任心的形成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一份子,积极参与班集体活动,以身作则,身先士范,能春风化雨,无声胜有声。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率先做到。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首先在上课铃响之前进教室,要求学生每天按时完成作业,教师也要当天批改作业并发到学生的手中,不得隔日。要求学生进校门后不骑自行车,教师在校门口就应该下车推着走,等等。常言说得好,身教胜于言教。学生的责任心会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步增强。,“润物细无声”是最好的教育,也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教育。

二、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入手,促使学生责任心的形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生具有年龄小,可塑性大的特点,他们的各种习惯容易养成也容易改变,如果从小就坚持反复不断地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们今后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抓住这个好时机,逐步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很欣赏这样一句话: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只有学习成功,生命才会成功。所以要注重抓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的一般学习习惯包括:上课习惯、课前准

备习惯、作业习惯、预习和复习习惯以及文具的整理习惯和使用习惯等。我根据学生的特点,首先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学习行为训练。如在训练学生上课发言举手时,告诉学生为什么上课发言要先举手,再进行示范练习,要求人人掌握规范的举手姿势,举左手,略高于头,不要碰撞桌子发出响声,并且阐明举左手的宜处,即不影响上课记笔记。同时讲明发言的体态及声音的高低,是对老师的尊敬,同时也是对同学的一种礼貌。

2、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我十分重视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让学生明确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反复训练日常行为,养成自觉自控行为的习惯。如有些学生总是忘记戴红领巾,一般情况是因为换衣服时不注意取红领巾下来,或者取下来随地一扔,第二天上学匆忙就把此事忘了,针对情况,一些同学建议放学回家后就把红领巾放书包里,这样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三、借助各种活动,树立学生的责任意识

精心组织各种班级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和树立学生的责任心。如,我抓住节日契机开展活动。如“三八”妇女节前夕,我要求学生在家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给妈妈一份惊喜。以此增强学生对他人负责的责任感,学会关心长辈,关心一切需要关心的人,使他们从中感受到了“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情感体验。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我组织学生开展了“老师,您辛苦了!”的主题活动,让同学们讲述各个老师认真传授知识和耐心教育同学的事迹,讲述伟人们尊敬老师的故 11

事,并引导学生懂得是老师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赢得了人们的尊敬,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

其他形式的如演讲活动,主题班会活动,班级联欢会等。学生的学习生活不仅因为有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而显得五彩斑斓,而且学生在活动的参与和竞争中,学会了表现自己,达到了培养责任心的目的。

四、家庭是培养学生责任心的重要渠道

现在的孩子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他们普遍不会做家务,不关心父母的疾苦,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于把责任都推给他人,另一方面家长相对更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品质方面的培养,而且有些家长一些时候给孩子起反面作用,导致他们不负责任行为的出现。为了让学生做到家里学校一个样,一方面,我积极与家长沟通,征得家长的配合,另一方面我要求学生在家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穿衣、洗漱、整理书包、整理房间„„逐步自理,不给父母增加负担。我还建议学生在家中养养花,养养小动物,看谁养得好,养的时间长,通过这些事情,学生懂得了做事不负责任,连一棵花也养不活的道理。

小学生是社会的未来,祖国的未来。我们培养的接班人应该具有时代的责任感,人人都有爱心,都有责任心。我坚信: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种性格;一种性格关系到一个人的命运;具有了责任心的性格,就会收获一个金色的人生。

第三篇: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1、你怎么理解“责任”、“责任意识”?

2、你认为责任意识在自主管理中有什么作用?

3、你认为责任教育包涵哪些内容?表现在哪些方面?

4、请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5、对于责任教育,您有什么想法愿意和大家交流?

很高兴今天晚上能够参加初中群关于责任意识的讨论,今天的讨论题目很好,在我们的自主化实验中,我们八自教育就有一个重要内容——责任自

知,学生只有明白了什么是责任,责任对他们有什么意义,这个责任自知教育才能够进行下去。

我看了老师们今天的讨论,大家发言很不错,主题也很集中,尤其是“理想教室10条”,收到了老师们的一致肯定和赞赏。我觉得,这样的讨论就是对咱们极有收获的。

在老师们的讨论基础上,我谈几点个人意见。

一、责任自知教育,必须明白责任教育的内涵。

责任教育,老师们大多说要从小开始,要抓住契机进行教育,要引用名言警句……我觉得这些都不错,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首先要明白,我们责任教育要教给孩子什么内容?然后是怎么教育的问题,要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如果这三个问题不解决,尤其是第一个问题不解决,我们就会失去教育的方向。我认为,责任教育,首先要明白责任教育的内涵。责任教育的内涵是什么?我

认为,责任,首先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首先责任是一种担当的精神,是一种自律的品格,是一种认真的态度,是一种天赋的使命,是一种道德的承载,是一种内心的忠诚,是一种纯粹的坚守,是一种对人生、理想的完美追求,是一种无可推脱的义务。那么,我们就要把握几点:

1、培养孩子敢于担当的精神;

2、培养孩子自律的品格;

3、培养孩子凡事认真的态度;

4、培养孩子骨子里的使命感;

5、培养孩子公德意识;

6、培养孩子忠诚的性格;

7、培养孩子坚守的品质;

8、提倡做事情精益求精。

9、培养学生的义务感。这些都是责任教育的内容。做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也是一样的,教育学生的时候,不能够不备课,我们必须首先对教育的内容有深入的思考、琢磨和研究,明白所教内容的具体内涵,才能够给学生明白的教育。如果我们老师自己思考都不清楚,教育的内容都不明白,关是说什么方法,那样的教育是没有作用的。

所以,我对大家提第一个要求,深入理解责任教育的具体内涵,明白我们要教给孩子什么东西,然后我们才能够去做好这个内容的教育。

一定要采取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教育方法。德育教育,要采取知识性理解教育和行动活动操作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不能够偏废。以前,我们老把德育当课程教育,一说德育,老师们说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恹恹欲睡,采用灌输式教育,效果当然不好。可是,现在又完全相反,认为德育就是做,不是说,结果,很多孩子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又有什么需要。做了之后仍然不明白。让学生摸索,是我们的教育一个好办法,但是不能够老让学生在黑暗中摸索啊,老师之所以需要,就是在关键的时候要给学生以点拨。所以,德育教育,责任自知教育,一定要采取知行合一的办法去做,一是明白事理,深化、细化责任教育的具体内容,让学生明白事理。二是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活动,让

孩子在具体行动中明白责任的价值,明白我们为什么需要责任,明白责任更多的是一种义务。而且,这些最好是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在具体生活实践中去理解,这样效果才好。说和做,两者不可偏废。

三、要有长期坚持的毅力和韧性。任何教育,不要只做一次就算了,教育是农业,不能够急功近利,如果幻想一个教育内容,只要进行一次就能够解决百病,那样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我们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要把他们贯穿到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中去,要穿越孩子的整个生命,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现在提倡穿越,小说作家经常穿越,我觉得我们可以借用这个概念,提一个德育要穿越到学生的整个生命成长中去,实现德育的生命价值,这才是长远的德育教育观念。所以,我们的责任教育,要结合学生个人实际,穿越到他们的生命中去。

四、把握责任教育的度。推责和担责,这一直是孩子心灵的两个对立矛盾,始终存在,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责任。同时,又要让孩子学会有限担责,不要让责任成为善良孩子的枷锁,成为他们一辈子的负担。责任塑造的是美好生活,但是,如果责任变成一种一辈子无法摆脱的负担,这样的责任教育也是失败的。有限担责,有限责任,应该是我们责任教育必须掌握的度。过分夸大责任的重要性和义务性,过分夸大一个人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对个体生命的不尊重。量力而行、尽力做好,这应该是我们责任教育必须把握的度。因此,我建议老师们,在责任教育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他们的有限责任,学会有效担责。

我对老师们今天晚上的讨论,就谈我个人的四点意见,请大家批评指教。发言不成熟,请大家批评。

第四篇: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1、你怎么理解“责任”、“责任意识”?

2、你认为责任意识在自主管理中有什么作用?

3、你认为责任教育包涵哪些内容?表现在哪些方面?

4、请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5、对于责任教育,您有什么想法愿意和大家交流?

很高兴今天晚上能够参加初中群关于责任意识的讨论,今天的讨论题目很好,在我们的自主化实验中,我们八自教育就有一个重要内容——责任自知,学生只有明白了什么是责任,责任对他们有什么意义,这个责任自知教育才能够进行下去。

我看了老师们今天的讨论,大家发言很不错,主题也很集中,尤其是“理想教室10条”,收到了老师们的一致肯定和赞赏。我觉得,这样的讨论就是对咱们极有收获的。

在老师们的讨论基础上,我谈几点个人意见。

一、责任自知教育,必须明白责任教育的内涵。

责任教育,老师们大多说要从小开始,要抓住契机进行教育,要引用名言警句……我觉得这些都不错,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首先要明白,我们责任教育要教给孩子什么内容?然后是怎么教育的问题,要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如果这三个问题不解决,尤其是第一个问题不解决,我们就会失去教育的方向。

我认为,责任教育,首先要明白责任教育的内涵。责任教育的内涵是什么?我认为,责任,首先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首先责任是一种担当的精神,是一种自律的品格,是一种认真的态度,是一种天赋的使命,是一种道德的承载,是一种内心的忠诚,是一种纯粹的坚守,是一种对人生、理想的完美追求,是一种无可推脱的义务。那么,我们就要把握几点:

1、培养孩子敢于担当的精神;

2、培养孩子自律的品格;

3、培养孩子凡事认真的态度;

4、培养孩子骨子里的使命感;

5、培养孩子公德意识;

6、培养孩子忠诚的性格;

7、培养孩子坚守的品质;

8、提倡做事情精益求精。

9、培养学生的义务感。这些都是责任教育的内容。

做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也是一样的,教育学生的时候,不能够不备课,我们必须首先对教育的内容有深入的思考、琢磨和研究,明白所教内容的具体内涵,才能够给学生明白的教育。如果我们老师自己思考都不清楚,教育的内容都不明白,关是说什么方法,那样的教育是没有作用的。

所以,我对大家提第一个要求,深入理解责任教育的具体内涵,明白我们要教给孩子什么东西,然后我们才能够去做好这个内容的教育。

一定要采取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教育方法。德育教育,要采取知识性理解教育和行动活动操作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不能够偏废。以前,我们老把德育当课程教育,一说德育,老师们说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恹恹欲睡,采用灌输式教育,效果当然不好。可是,现在又完全相反,认为德育就是做,不是说,结果,很多孩子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又有什么需要。做了之后仍然不明白。让学生摸索,是我们的教育一个好办法,但是不能够老让学生在黑暗中摸索啊,老师之所以需要,就是在关键的时候要给学生以点拨。所以,德育教育,责任自知教育,一定要采取知行合一的办法去做,一是明白事理,深化、细化责任教育的具体内容,让学生明白事理。二是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孩子在具体行动中明白责任的价值,明白我们为什么需要责任,明白责任更多的是一种义务。而且,这些最好是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在具体生活实践中去理解,这样效果才好。

说和做,两者不可偏废。

三、要有长期坚持的毅力和韧性。任何教育,不要只做一次就算了,教育是农业,不能够急功近利,如果幻想一个教育内容,只要进行一次就能够解决百病,那样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我们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要把他们贯穿到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中去,要穿越孩子的整个生命,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

现在提倡穿越,小说作家经常穿越,我觉得我们可以借用这个概念,提一个德育要穿越到学生的整个生命成长中去,实现德育的生命价值,这才是长远的德育教育观念。所以,我们的责任教育,要结合学生个人实际,穿越到他们的生命中去。

四、把握责任教育的度。推责和担责,这一直是孩子心灵的两个对立矛盾,始终存在,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责任。同时,又要让孩子学会有限担责,不要让责任成为善良孩子的枷锁,成为他们一辈子的负担。责任塑造的是美好生活,但是,如果责任变成一种一辈子无法摆脱的负担,这样的责任教育也是失败的。有限担责,有限责任,应该是我们责任教育必须掌握的度。

过分夸大责任的重要性和义务性,过分夸大一个人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对个体生命的不尊重。量力而行、尽力做好,这应该是我们责任教育必须把握的度。因此,我建议老师们,在责任教育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他们的有限责任,学会有效担责。

我对老师们今天晚上的讨论,就谈我个人的四点意见,请大家批评指教。发言不成熟,请大家批评。

第五篇: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策略

浅谈怎样强化学生的责任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时代进步,经济发展,现代中学生思想敏锐,勇于进取,有了一定的责任感,特别是有些学生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但由于中学生自身意识发展水平、社会变革及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重视自我需求、自我发展,却缺乏实干精神,极少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如果教育者还让教育停留在“训导”“灌输”等方式上,教育就会失败。

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笔者发现,近年来中学生的责任意识呈现出弱化倾向。因此,笔者以为,在紧抓公民道德建设、创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培养中学生责任意识这一课题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培养学生责任感是时代的要求

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我国早已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实施素质教育,归根结底,就是要培养适应新时代政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上海市二期课改时,就对本市中学生的素质提出了如下要求:(1)有强健的体魄;(2)有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3)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4)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5)有开放的意识和文化包容态度;(6)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能发现问题,能收集、加工、处理信息并解决实际问题。其中就把“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作为一个重要方面。责任感是现代文明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对国家、对社会、对朋友、对家庭、对自己负责的人,那么,我们的素质教育就取得了成功,就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了真正高素质的人才,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就会进入更加辉煌灿烂的时代。

二、培养责任感是优化现阶段学生心理思想的需要

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大潮中,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责任意识弱化的现象,需要加大责任感的培养力度。具体表现在:

1、自我意识浓重、个人责任淡薄

一些学生平时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乐于助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对社会要求过高,对自己要求却低;以个人为主体,注重个人奋斗、个人发展,集体和协作观念、服务和奉献精神不足。在社会活动中,愿当主角,而不愿当配角;不愿做重复性、输出性工作,总担心自己被埋没、被大材小用、把个人得失看得过重。甚而至于,有关机构作过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18.5%的学生赞同“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11.4%的学生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天经地义”。

2、公德和规范意识淡化,角色责任弱化

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和职责。然而,一些学生不仅学习风气不浓,厌学现象严重,而且考试作弊,混日子,混文凭;有的学生将破坏公物视为儿戏,用水不关水龙头,人走不关灯; “厕所文学”、“课桌文学”、“公园文化”等文化垃圾屡禁不止。

3、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错位,公民意识淡漠

责任感是人们体验自己对社会或他人所负的道德责任的一种情感。青少年学生因长期沉浸在家庭的关怀中,形成对自己以及家庭比较明确、强烈的责任意识,而且随着进入中学,自我意识发展而强化,但因其认识水平的局限及社会交往的贫乏,使之在中学阶段并未使这种责任意识的内涵、外延得到扩大和深化,特别是不能把社会责任和个人责任统一起来,这种缺乏社会责任的责任意识,过分强调自我的人格缺陷,导致青少年学生责任意识的狭隘和近视,摆不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为好心不得好报,于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人对事都比较冷淡,自私自利。当二者发生利益冲突时,更多的是强调自我需要,忽略甚至抛弃社会责任,表现出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严重错位。

三、构建培养学生责任感的实施体系

笔者以为,学生责任感的主题应该包括:对己讲自尊,对人讲尊重;对事讲责任,对国家社会讲奉献。因此,教育者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探讨培养学生责任感的落实工作:

1、确立“五个目标”

(1)对自己负责。培养自尊、自信、自律、自主、自强的意识。(2)对他人负责。尊重与接纳他人,富有爱心与合作精神。(3)对集体负责。主动关心爱护集体,珍视集体的荣誉,解决参加集体事务和各项活动履行应尽的义务,学会共享,主动为集体发展尽职。

(4)对家庭负责。尊老爱幼,为父母分忧,营造温馨家庭氛围。(5)对社会和国家负责。勤奋学习和努力工作,讲爱心与奉献,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爱护环境,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报效祖国。

2、落实“六个层次”

(1)感受现实,增强学习责任感 了解社会关爱,奋发努力学习。操作载体:新生入学教育(军训、行为规范教育);访谈有关人士(校内:班主任、任课教师、年级组长、教研组长、中层干部、校级领导。校外:政府官员、社会贤达、家长代表等),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了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时代对人才的呼唤,思考对自己、他人和社会负责的人生理想;参加团课党课学习,开展党团学习小组活动。

(2)从小事做起,在岗位上体验对他人的责任 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操作载体:竞争岗位(设立多层面工作岗位,让每一位学生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培养主人翁的精神);岗位评价(从社会服务、行为规范、学习等方面评优表彰)。

(3)和长辈对话,理解家庭责任 呼唤真诚的理解,渴望亲情的牵手。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营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谐互动的教育环境。操作载体:学生与家长书面交流、直接对话(节假日、双休日做家务等活动,进一步沟通两代人的情感,体验为家庭尽责的愉悦,并把学习与承担家庭的责任联系起来。)

(4)坚定对生活的责任意识 直面教育改革,增强人生能力。操作载体:开展新课程理念大讨论(以德育为核心,强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学生和老师都是知识的共同构建者,提倡接受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融合);读书征文活动、读书报告会,开拓视野,提高鉴赏品位,反思人生感受。

(5)探究生命的意义,明确生活责任 关注祖国和人类的命运,让小我融入社会。操作载体:根据学生特点,以做全校榜样为目标,设计活动;提倡助人为乐的风尚,鼓励学生个体对生活的关注,对学习困难同学的关心,带着对生活的不同理解,独自走向社会,走近弱势群体。

(6)走向明天,将自我责任和社会责任融为一体 履行公民权利,承担公民责任。操作载体:18岁承认仪式;共青团致辞、前辈的祝福、成人的心声、党的祝愿以及宣读成人誓词等;以中学生的姿态,为校风建设承担责任;各年级特色教育活动。

四、制定培养学生责任感应遵循的原则:

笔者以为,培养学生责任感,应该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发展性原则

21世纪教育的突出特点是着眼于个体的健全发展,包括使被教育者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趋势决定了我们进行责任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将来能立足与生存于社会的品质;培养学生的个人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

2、科学性原则

任何一种发展目标的制订都要有科学性,责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的制订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学说的理论,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对每一个年级段的学生提出的责任教育目标,都要遵循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科学规律,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

3、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即责任教育目标的制订要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层次,形成科学体系。制订各个年级段的目标时,既要注重阶段目标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又要注重各阶段目标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4、操作性原则

责任感教育的目标要有可行性,能够根据各阶段的目标制订相应的教育内容,设计出具体、可行的教育方案。

5、渗透性原则

对学生的责任感的培养,不能停留于口头的说教,而应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中,渗透到学校管理中,渗透到平时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课堂教学中去,渗透到学校开展的活动中去。

6、激励性原则

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要对学生多引导,多鼓励表扬,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

总之,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强烈的责任感会使之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使他们把自己成才、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国家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把自己培养成为受社会欢迎的合格人才。因此,作为教育者,加强学生道德修养,必须从“责任感”培养做起。让孩子们真正成为高素质的建设者。

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研究报告
TOP